陈国栋数学老师怎么样

2024-04-08

陈国栋数学老师怎么样(共2篇)

篇1:陈国栋数学老师怎么样

一、变换教学方式,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灵活

1. 变静为动,以动促思

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动态的,而从客观条件来看,教材呈现出来的形式是静态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课本中的情境变成活动的,以便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和实践的空间。例如,陈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环的面积》这节课,教材只有一个“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内圆半径是2cm,外圆半径是6cm。圆环的面积是多少?”的例题。教材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出圆环的面积。但学生对环形特征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透彻,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进一步清晰地理解圆环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创设这样的情境:先出示圆形纸片,让学生猜猜它的半径,并求圆的面积(复习圆面积知识是为学习圆环的面积作铺垫);接着,她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剪一个圆环,圆形纸片以“O”点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整厘米的小圆,剪掉小圆,猜猜剩下的这个部分形状是什么?学生有的猜圆环,有的猜环形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思维产生碰撞,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2. 变直观为抽象,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本身是一门逻辑性和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只停留在直观、形象、具体的抽象基础上,其抽象思维主要以具体表象来支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直观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类、梳理,从抽象概括中得出正确结论。例如,陈老师在教学圆环的面积时,发现部分学生用“3.14乘环宽的平方”来求圆环的面积。为了纠正学生解题错误定向思维,陈老师特地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箭靶,让学生观察箭靶各环的环宽,发现各环环宽一样,从1环、2环、3环……9环,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到环宽一样,面积却不一样。再让学生观察1环的面积和7环的面积,抽象的算式用直观箭靶呈现,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求圆环的面积用“3.14乘环宽的平方”这个算法是错误的,从中感悟到求圆环的面积就是用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整个过程陈老师正确处理好直观和抽象的关系,学生亲历错因,轻松学数学,这才有教育价值取向。

3. 变烦琐为简单,让知识化难为易

直观是抽象知识的铺垫。为了让学生明白“既然都用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得到圆环的面积,那么为什么圆环面积不一样?”,陈老师有意让学生说说内圆是1厘米的圆环面积怎么算?内圆是2厘米的呢?再让学生观察发现,得出结论:挖去的小圆越小,环宽越大,圆环面积就越大。通过观察、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一目了然,对数学产生好感,从而让他们喜欢上数学。

二、盘活资源,使用教材内容更加高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生活是一个数学大课堂,当中蕴含着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

1. 贴近生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又是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脚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一幅幅“生活的画面”,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学好数学。例如,陈老师在学习圆环各个部分名称后,让学生欣赏生活中的圆环图片:光盘、玉镯、箭靶等。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环图片,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课标新理念,明白了圆环应用的广泛性,知道了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加深了对圆环概念的理解。

2. 改进教学方式,活化教材内容

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例如,本节课教学探究圆环的面积时,陈老师先让学生猜圆环面积的大小,再让学生算出自己手中的圆环的面积,然后自主探究,汇报交流。大部分学生用“大圆的面积-小圆的面积”求圆环的面积(即利用内圆和外圆的面积求圆环的面积)。观察3.14×42-3.14×32和3.14×(42-32)这两种算法,比较发现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化简计算的难度,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再让学生观察3.14×42-3.14×32和3.14×42-3.14×22及3.14×42-3.14×12这三个算式,自己去发现总结求圆环面积的方法:大圆面积减小圆面积得到圆环的面积。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为什么圆环面积不一样?小组合作得出结论:挖去的小圆越小,环宽越大,圆环面积就越大。

教学中陈老师先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掌握求圆环面积的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一步步顺畅地推导出圆环面积计算公式“S=πR2-πr2”;然后通过观察算式的特点引导出另一种方法“S=π(R2-r2)”,发现这两种算法的一致性;最后,教师温馨提醒学生为了区别圆的面积和圆环的面积,可以在圆环面积S加一个环字。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3. 多维度训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有数学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鉴于此,陈老师依据教材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出三道多层次、多维度的练习内容。其中第一、第二任选一题完成,第三题是必做题。(1)一个圆形环岛的直径是50米,中间是一个直径为10米的圆形花坛,其他地方是草坪。草坪的占地面积是多少?(2)小区内有一个圆形喷水池,它的半径是3米,现在要在喷水池周围铺上1米宽的小路。小路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3)一个圆的周长是62.8米,半径增加2米后,面积增加了多少?

这三道巩固变式练习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学数学就是“变中找不变的量”或“不变中找变的量”,其实也是渗透了“变中抓不变”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多维训练,让学生学有所得,掌握了圆环的特征、圆环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实际运用,理解了学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每一项教学内容均蕴含着深奥的数学思想,教师要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思想,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启迪学生思维,形成属于自己的数学智慧,真正践行“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理念。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挖掘数学知识,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在内容,捕捉各种“生活数学”,勾勒出种种“生活画面”,设计层次“生活情境”,让“教材”变为“学材”,让教师教学有新意,让学生学习有创意。

关键词:创造性,使用教材,活用教材,教材

参考文献

[1]王海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18):50.

[2]侯静.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J].重庆陶研文史,2010,(1).

篇2:沉痛悼念陈海峰老师

当时学习班成立了学员党团支部, 学习后期由我担任师资班党支部书记, 朱敖荣教授任支部委员。1957年仍在反右后期, 当时卫生干部进修学院则没有布置反右活动, 高师班学习结束后, 学员们都感到满意。

陈海峰同志担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秘书长期间, 不辞辛劳, 组织了93个分册的编写工作, 聘请组织全国5000多位医学专家参与撰稿。钱信忠部长和他主编了《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分册, 先后在北京卫生部健康报社, 江苏省瓜洲、安徽芜湖市、苏州市等地区召开多次编委会商讨编写内容、条目、编写人、审稿、定稿、编排等事项。钱信忠部长还专程参加了瓜洲会议, 对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学的定名, 幷对中国卫生管理学科的建设取得了统一的意见。

陈海峰同志对中国卫生管理学科建设十分关心和扶持, 他配合钱信忠部长对建立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做了大量具体工作。建院多年以来陈海峰同志一直关心、支持, 促使该院健康、快速发展。

陈海峰同志, 对20世纪90年代由钱信忠、朱敖荣、王均乐等举办的黄山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也十分关心, 他经常到学校指导工作, 我也多次在该校举行活动时和他会面, 他对该校全科医学专业建设的五结合、六功能的特色, 甚为赞赏, 认为是安徽的同仁堂, 应该发扬。

陈海峰同志离休后, 不顾年老体弱, 到全国各地城乡调研考察, 写出报告, 著书立说, 为改革献策, 造福人民。

上一篇:创新小额担保贷款新机制显成效下一篇:生路,天堂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