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总工会联系方式

2024-04-21

上海市总工会联系方式(精选6篇)

篇1:上海市总工会联系方式

电子工程系

朱大奇 教授 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范教师,《船海工程》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传感、控制与路径规划;港航设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mail:dqzhu@shmtu.edu.cn

谢宏 教授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处理等Email:hongxie@shmtu.edu.cn

曾连荪 教授男,教授。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Email:lszeng@shmtu.edu.cn

安博文 副教授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Email:bwan@shmtu.edu.cn

薄华 副教授女,1971年生,副教授。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防科技八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五”国防预研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Email:huabo@shmtu.edu.cn

徐志京 副教授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研和参与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交通部通达项目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主研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主要涵盖电子海图系统应用、AIS系统应用、GPS导航定位应用等领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2001-2009年,主要从事船舶导航信息的采集处理、电子海图信息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多项。2009年至今,承担交通部专项建设实验室---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筹建和研究工作,实验室拥有较好的水声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水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通信、水下通信网、水声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等工作。Email:zjxu@shmtu.edu.cn

陈淑荣 副教授女,1972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交换技术的研究,曾参与国内首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并主要完成了该交换机通用测试器的研发工作;参与了“甘肃省用电管理信息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的项目开发以及大容量VoIP网关系统的方案设计等。曾获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2008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优秀党员、校三八红旗手等奖项和荣誉。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工学院访问半年。研究方向:通信网交换技术、视频分析、视频图像检测Email:srchen@shmtu.edu.cn

张友俊 副教授男,1961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信电系,2006年3月在上海大学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国际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7年10月调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微波技术Email:zhangyj@shmtu.edu.cn

袁国良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上海海事大学光纤通信的实验室建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1项,吉林省重点资助项目2项,主研吉林大学项目2项。编著了高等学校教材《光纤通信原理》,该书200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7月再版第2次印刷。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光电通信技术Email:glyuan@shmtu.edu.cn

杨文璐 副教授男,196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已在《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检索,12篇被EI检索。主研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项目十余项。获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分析、生物信号处理、脑机接口、视觉感知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Email:wlyang@shmtu.edu.cn

张颖 副教授男,1968.08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博士、副教授。199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2010年,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时定位技术(RTLS)、网络视频监控Email:yingzhang@shmtu.edu.cn

孔薇 副教授女,1977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稳信号的特征提取、高维相关数据无监督聚类与分类分析,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微阵列基因表达信号的降噪、特征提取、聚类与分类等。近几年共发表文章18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10篇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处理,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信号的智能信息处理。Email:weikong@shmtu.edu.cn

杨静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工作。研究方向:图像通信与视频压缩编码Email:jingyang@shmtu.edu.cn

黄洪琼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智能交通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以及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近年共发表EI检索论文及软件著作权十余篇/项。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Email:hqhuang@shmtu.edu.cn

夏斌 副教授男,1975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9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8-2010年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脑-机接口、计算神经科学和生理电信号处理等。Email:binxia@shmt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王晓峰 教授男,1958年生,教授,工学博士,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JGCRSIS)编委;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粗糙集与粒度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任2006、2007 IEEE控制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200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nular Computing 程序委员会委员,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会议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在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海洋信息技术、港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Email:xiaofengwang@shmtu.edu.cn

刘广钟 教授 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3年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在日本翼系统株式会社研修;1994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2002年~200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CIMS技术,物流信息化技术等。Email:gzhliu@shmtu.edu.cn

冯嘉礼 教授男,1948.12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系统仿真语灾害模拟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Shanghai Section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副主编,《智能系统学报》编委。研究方向:思维与智能的属性论方法Email:jlfeng@shmtu.edu.cn

张明 教授男,1957 年生,博士,教授。1980年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毕业,1981~1983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习,1995年、2010年两次赴美国访问学习,2003年获河海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视觉信息检索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航运信息化技术等。Email:mingzhang@shmtu.edu.cn

曾卫明 教授男,197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系主任、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05年1月东南大学博士毕业。2006.04-2008.06,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rby脑功能成像研究中心(F.M.Kirby Research Center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博士后。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功能磁共振成像信息处理、脑功能连通性检测与神经认知等。Email:wmzeng@shmtu.edu.cn

杨智应 教授男,196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分配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研究学者。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与软件工程 Email:zyyang@shmtu.edu.cn 韩德志 教授男,1966.12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外存储专委会会员,《电子学报》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海量网络数据信息管理、存储及安全技术,云计算和云存储安全技术。Email:dzhan@shmtu.edu.cn

高茂庭 副教授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公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访问进修。现担任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港航信息系统等领域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Email:mtgao@shmtu.edu.cn 栾翠菊 副教授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校级及横向项目7项,主持科研项目2项,研究方向:网格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决策、网格计算。Email:cjluan@shmtu.edu.cn

张琳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上海海事大学任教至今,其间在职攻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网络工程专业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第九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下半年公派至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UC)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ISE)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港航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索、本体与知识工程等。Email:linzhang@shmtu.edu.cn 黄晓霞 副教授女,1968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199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同济大学电气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于1994.3获得了硕士学位;1999.9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信息与控制系博士研究生,2004.9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9至2006.3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嵌入式系统,物流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供应链信息处理等。Email:xxhuang@shmtu.edu.cn

杨斌 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供应链过程可视化、物流系统绩效评价。

Email:binyang@shmtu.edu.cn

彭青松,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工作,当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1月至6月在美国仁斯里尔理工学院智能系统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在美访问期间,获2008MLSP国际数据分析算法竞赛第一名。2009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赴香港、克罗地亚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关心研究生成长,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好评。研究方向: 安全生产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Email:qspeng@shmtu.edu.cn

高俊波,副教授男,1972.9生,博士、副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航运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机会发现与模糊系统、社群网络 Email:jbgao@shmtu.edu.cn 宋安军 副教授1969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系统所博士毕业,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从事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得过陕西科学进步二等奖以及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科研奖励和专利奖励,2004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Email:ajsong@shmtu.edu.cn

白治江 副教授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1998年7月在华东师大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2006年1月在华东师大获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包括数据挖掘和智能主体),模糊系统,系统工程等。Email:zjbai@shmtu.edu.cn

朱春鹤 高级工程师1963年2月出生,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基础教学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多种飞机的气动学试验,《国家潜油电机电泵监测中心》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速风洞》的研制,主持《矿用风速表校准风洞》的研制,1998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控制系统设计等Email:chunhe@shmtu.edu.cn

任洪敏 副教授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1996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致力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方法、过程与工具的研究,具体包括: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形式化方法和软件工程环境等。研究方向: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等Email:hmren@shmtu.edu.cn

史小宏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至1989年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89年至199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于1995年至1996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研究;1996至2000年海南大学任教;2000年至今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移动Agent、移动Agent组通信、JAVA与分布式系统等。Email:xhshi@shmtu.edu.cn

陆能枝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Email:nzlu@shmtu.edu.cn

王未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作流的研究与应用,数据仓库、OLAP与数据挖掘等 Email:wangwy@shmtu.edu.cn

严南南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等Email:nnyan@shmtu.edu.cn

杨丽萍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mail:yanglp@shmtu.edu.cn

葛元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管理信息系统mail:geyuan@shmtu.edu.cn

于威威,副教授女,1978年生,副教授。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现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等。Email:wwyu@shmtu.edu.cn

篇2:上海市总工会联系方式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39楼 电话:61366000 比利时富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3703室 电话:50498833 比利时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1号船舶大厦15楼1501-1505单元 电话:58791599 德国巴伐利亚州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科苑路88号德国中心6楼 电话:28986600 德国北德意志州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陆家嘴东路166号中国保险大厦15楼 电话:58888168 德国德累斯登银行股份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39层01、02、08(含08A、08B)、10单元 电话:50495588 德国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855号世界广场25楼 电话:58366666 德国西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12楼 电话:68413399 德意志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18楼、33楼3305-3308单元 电话:38962800 德国北方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花园石桥路33号花旗集团大厦21楼

电话:68872700 法国巴黎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1202-1203及2405-2408室 电话:28962888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东路161号招商局大厦36楼 电话:58870770 法国外贸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19楼19032室 电话:61633288 法国兴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41层01, 02, 07B, 08, 09和10单元

电话:50476886 菲律宾首都银行及信托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大道1号船舶大厦1203室

电话:68860008 韩国产业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电路480号浦项集团商务广场2801室 电话:68751234 韩国韩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33层 电话:50372121 韩国外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588号浦发大厦17层 电话:58825998 韩国新韩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22楼 电话:68412100 韩国友利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电路480号浦项集团商务广场27楼 电话:50810707 荷兰合作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东路161号招商局大厦33楼01-02, 04-05, 09-11电话:58889888 荷兰安智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37楼 电话:68413355 加拿大丰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世纪大道88号金贸大厦2904室

电话:50988688 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大道1号船舶大厦15层 电话:68860003 美国美联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富城路99号震旦大厦16楼04室 电话:68599928 美国摩根大通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31层 电话:61602888 美国纽约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大道138号永华大厦24楼C&D座 电话:58796622 美国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17楼 电话:61608888 挪威银行公共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淮海中路381号中环广场9楼901室 电话:61322888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29楼、30楼和32楼 电话:68415000 日本住友信托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50楼5001室

电话:50476661 瑞典北欧斯安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中国上海市卢湾区淮海中路222号力宝广场31楼3101-05及16室 电话:53966681 瑞典商业银行公共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一路12号外滩12号大楼408、410、416室 电话:63298877 瑞士信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南塔17层02、03、05、06室

电话:68818418 泰国盘谷银行(大众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中山东一路7号 电话:63233788 永亨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2405-2408室 电话:68591000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南京西路389号A103-107、B201-202室 电话:23069090 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4404-4406室 电话:61006110 新加坡大华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2201室 电话:50473688 意大利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陆家嘴东路161号招商局大厦10楼 电话:58799930 意大利罗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24层 电话:50470077 意大利圣保罗意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贸大厦20层2001-2002单元 电话:50470228 印度国家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淮海中路1010号嘉华中心2202室 电话:54051023 英国巴克莱银行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31楼 电话:50470808 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公众有限公司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贸大厦3区27层2701、2708室 电话:50990688 荷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25楼(2501-2502,2504-2505,2507-2508单元)、26楼(2604-2605,2606-2608单元)及27楼(2704单元)

电话:28939600

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花园石桥路33号花旗集团大厦内(裙楼1-2层,主楼30,32-35层)

电话:28966000 三菱东京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20-23楼 电话:68881666 瑞穗实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24楼022、031、032、041和042室,25楼,及26楼011、012、021、031、032、041、042室

电话:68410001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104室、202室、36-38楼 电话:38834567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500号国家开发银行大厦1层A2单元 电话:58821338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000号汇丰大厦1楼、3楼、13楼、22楼、34-37楼、39楼和44楼

电话:38883888 华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路710号汤臣金融大厦23楼、24楼 电话:58200200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陆家嘴环路1233号汇亚大厦底楼、28-29楼 电话:38968888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东路161号招商局大厦1层、9层(915-916)、14层(1401-1404,1409-1410)、15层(1503-1506)、18层(1802)、26层(2604-2605,2612)、28层(2809-2816)、30层(3010-3013)、32层(3214-3215)、35层、38层东半、39层

电话:58871230 德富泰银行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世纪大道88号金茂大厦30楼 电话:50499999 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528号上海证券大厦北塔13楼 电话:28962666 华一银行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360号新上海国际大厦底层 电话:58881234 宁波国际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南路528号证券大厦北塔2203室 电话:68818899平安银行有限责任公司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常熟路8号 电话:32034610 通用电气金融财务有限公司

地址:南京西路1266号恒隆广场1206室

电话:62881088 厦门国际银行上海分行

地址:浦东浦东大道138号永华大厦一楼A室、四楼A室 电话:58881518 正大国际财务有限公司

篇3:基层工会送温暖帮扶工程方式探讨

1 提高送温暖帮扶工程的认识

工作实践证明, 工会实施的送温暖帮扶工程, 是对特殊群体生活的“雪中送炭”。要提高认识, 绝不能因麻痹松懈而延误矛盾的及时化解和处理, 影响职工队伍稳定。根据以往特殊群体稳定工作经验, 要坚持经常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的人员中去, 切实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利益要求, 真正把思想工作做到每家每户每个人。送温暖工程的深入开展, 为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特别是保障特殊职工群体的具体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我院健康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 要从以下三条途径做好送温暖工程。

(1) 在各级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 动员各方面力量, 群策群力, 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 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在各单位建立起帮困救助、互助合作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合作保障体系。定期深入困难职工家中, 听其呼声, 问其冷暖, 帮其困难, 解其忧愁, 真正把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家中。

(2) 明确责任和突出重点, 主要是帮扶那些因职工本人丧失劳动能力或家庭遭到意外灾害, 致使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特困职工, 对其中的劳动模范要作为重中之重给以切实保障, 采取多种形势和手段, 对特困职工家庭实施有效帮扶。

(3) 推行领导干部联系特困职工家庭责任制, 解决特困职工的实际困难, 以深厚的感情, 急特困职工之所急, 想特困职工之所想, 帮特困职工之所需, 实实在在地为特困职工服务。只要我们做到感情到位, 责任到位, 工作到位, 以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感对困难职工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送温暖工程就一定能够落到实处、取得新进展。

2 送温暖帮扶工程的方法

2.1 完善组织网络, 保障送温暖帮扶工程执行有力

实施送温暖工程, 组织领导是关键。实践证明, “党委领导牵头, 行政措施到位, 工会组织实施”的组织领导体制, 是送温暖工程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 做到政治上保证;积极取得行政的支持, 做到保证措施落实;工会工作到位, 做到真情投入, 责任保证。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三、四级工会组织网络, 实行分层管理、分类实施、上下联动、共同负责, 做到上可参与到位, 下可有效实施, 使其逐步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组织体系。实施送温暖工程的重点在基层, 要在加强送温暖工程组织建设的过程中, 花大力气, 在基层着力建设一支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 能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 使其成为困难职工的贴心人、主心骨, 成为实施送温暖工程的中坚力量。

2.2 完善工作制度, 保障送温暖帮扶工程顺利实施

建立健全一整套互相衔接, 科学规范的制度, 是推动送温暖工程向经常化、制度化、社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困难职工动态管理制度。在管理对象上, 结合单位实际, 合理界定和认定困难职工的动态范围和数量。重点放在油田低保户、残疾职工、遗属户或因患大病和遭受意外导致生活困难的人员。在管理层次上, 要做到统一管理, 分级负责。在管理手段上, 要对困难职工随时建档立卡, 实行微机化动态管理, 规范困难职工档案。在管理内容上, 要切实做到底数清, 情况明。在管理渠道上, 要建立一套对帮扶对象的跟踪调查、分析制度, 强化基层工会的走访制度, 加强定期联系和沟通。建立困难职工动态预警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会的预警程序、预警责任等, 通过层层设立困难职工动态预警电话等形式, 使各级工会自觉做到生活动态和思想动态同时掌握, 物质帮扶和精神帮扶同步去抓。通过经常分析困难职工的思想动态, 随时掌握困难职工的生活困难和实际变化, 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 便于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做好具体帮扶、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工作。对重大问题或群体突发事件倾向的, 及时向同级党政和上级工会报告, 共同采取措施, 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困难职工直接上访的问题, 及时跟踪和反馈意见, 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建立经常性调研制度。开展经常性调查研究, 及时掌握情况, 是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基础和前提。一方面调查了解上级有关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另一方面, 调研各基层工会在深入实施送温暖工程等方面所做的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不足和困难。建立经常性的调研制度, 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履行工会职责, 更重要的是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实现从源头上维护职工的利益。

2.3 建立困难职工档案, 实现困难职工管理由静态型向动态型转变

掌握困难职工的第一手资料, 是把温暖送到困难职工心坎上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 我们通过构建我院困难职工动态管理档案, 为送温暖决策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一是健全困难职工基本情况档案。对困难职工群体的年龄、收入来源、家庭情况等10多项情况进行详实记录, 做到一人一档、一户一卡, 每季度进行定期调查更新, 并且根据实际需要不定期更新。二是健全困难职工思想动态分析档案。我院每季度召开困难群体座谈会, 及时了解困难职工思想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并予以解决, 采取有效措施, 预防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三是健全特困职工跟踪档案。我院工会根据实际情况对特困职工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报告, 将已经脱困的特困职工及时退出特困职工档案, 为新出现的特困职工及时建立档案。

2.4 切实加强载体建设, 促进送温暖帮扶工程由年终型向常年型转变

困难职工需要元旦春节的温暖, 更需要一年四季的常温。我们主要通过加强困难职工帮扶机制等六个载体建设, 推动送温暖活动逐步实现经常化和日常化。一是加强三级单位困难职工帮扶机制建设。为广大职工群众筑起医疗保障中的第二道防线。三是加强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建设。我院各三级单位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社, 定期对困难群体进行帮扶。四是加强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建设。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出台了《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暂行办法》, 对涉及职工群众的生活、医疗、就学、助残等五个方面十二项内容逐项落实, 完善了帮扶救助工作体系, 加大了帮扶工作力度。五是加强突发性事件帮助制度建设。2009年1月, 我院工会为一名协解职工的白血病患儿申请困难救助金3800元, 同时发挥帮扶助困的组织职能, 积极发动广大干部职工开展“献爱心捐款活动”, 共计捐款近4万元, 让困难职工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六是建立残疾职工子女救助制度。我们为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工作, 保障无劳动能力残疾子女的基本生活需求, 制定了《关于对无劳动能力残疾职工子女进行生活困难救助的意见》, 对在册职工年满18周岁、无劳动能力、无个人收入来源的残疾子女, 进行每人每月310元生活救助, 使残疾子女的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

3 送温暖帮扶工程的思考

为困难职工办实事, 必须坚持上级工会带头办, 各级工会层层办。对困难职工承担“第一责任人”职责, 需要做扎扎实实的工作才能奏效, 才能让最需要帮扶、最需要关怀、最需要温暖的职工群体受益, 才能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要根据困难职工的需求结合单位实际, 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 每年为困难职工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宽、影响大的好事、实事, 推进送温暖帮扶工程的深入开展。油田在春节前夕, 组织开展“进千家, 送温暖”走访慰问活动, 走访慰问困难职工、劳动模范、协解职工、离退休人员、遗属和残疾家庭, 发放慰问金、慰问品, 充分体现了党和工会组织对困难职工的关爱, 扩大了送温暖活动的社会影响, 受到了基层群众的赞誉。

总之, 送温暖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有着非常实在的具体内容。只要坚持依靠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依靠整体机制的全面运作, 依靠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 做到责任明、职责清, 一点一滴、日复一日地为困难职工办实事、好事, 送温暖工程一定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定会得到广大职工群众的认可和信赖。

摘要:实施送温暖帮扶工程是工会组织为维护困难职工利益而采取的一项保障措施, 是工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适应了时代的要求, 反映了职工的意愿。因此, 要提高送温暖帮扶工程的认识,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丰富工作内涵、创新工作模式等形式, 努力推动送温暖帮扶工程实现动态化、常年化的转变,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职工再就业、困难职工帮扶等工作, 保持职工队伍和谐稳定。

篇4:高铁改变苏州上海生活方式

当下,“钟摆族”成了苏州、上海年轻人的流行词。据说,苏州还有个新说法,叫“打铁的(的士)”。坐火车就像坐“的士”一样,坐这些快速、便捷、准时的“的士”外出办事。“上班在上海,居住在苏州”,曾经是很多人的梦想,随着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的相继动工,这一梦可望圆了。苏州到上海18分钟,到南京一小时,到北京4个多小时。苏州人不用出城就能搭上时速300多公里的高速列车。

“钟摆族“的生活

工作生活双城化、房子两地买、婚姻周末化,社交网络多城交叉,于是“钟摆族”出现了。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这样的双城,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中国三大经济带。随着一体化加深,越来越多的人突破城市界限,原有的单一城市生活工作模式被打破。他们大多是公司白领。这些“钟摆族”的生活方式是,固定的线路、固定的时间、特定的方向,周末从工作地出发,度过两天的家庭生活后,又在周一上班前回到工作地。

家在苏州相城采莲路的陈嘉颖,星期一早晨7点47分,准时踏上了从苏州开出的D455次动车组列车(俗称“子弹头”)。40分钟后,8时25分到了上海。她出站换地铁,8时50分前到达位于浦东陆家嘴的银行办公室。没有额外的行李,不需兴师动众的行程安排,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简单,成了她的生活常态。陈嘉颖说,和她坐同一班动车的旅客,大多轻装简行,“感觉就像大家坐着早班地铁去上班,没有两地奔波的疲倦感觉”。到了星期五下班,陈嘉颖再坐上动车组列车回苏州家中。一年多来,在苏州和上海之间,每周做一次“钟摆”往返成了固定动作。

别人眼中两地“奔波”,在陈嘉颖看来却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在上海,快节奏的工作督促自己去拼搏去竞争。但在苏州,宁静的街道和慢节奏,让生活回归到本来面目。她说:“这一快一慢,一闹一静,是我平衡生活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两个城市都是我生活的重心。”陈嘉颖的社会生活,体现着浓厚的双城特色。她在上海和苏州都有自己的社交圈。上海的朋友圈主要是工作中认识的朋友,这些人中大多数国际化程度都很高,而苏州的朋友主要是中小学的老同学、老邻居,更具温情。2010年5月城际铁路通车,从苏州到上海只需25分钟,2012年京沪高铁通车,苏州到上海只需18分钟。陈嘉颖说,到那时真是越来越方便。

高铁地铁城铁汇聚

高铁、地铁、城铁(城际铁路)的“三铁”汇聚,是相城区成为苏州大交通新枢纽的最显著标志。京沪高铁,这条中国版“新干线”,宛如一条巨龙,在苏州城北跨越阳澄湖一路西行北上,全长59.9公里的苏州段已进入架梁阶段,将于2012年通车;建设中的富临路、富乐路,正沟通高铁站核心区的落地交通“动脉”。

有关人士说:“老的京沪铁路苏州站,就在相城区政府边上,距离几百米。长三角即将有城际铁路,可与京沪高铁‘比翼齐飞’。从上海到南京到杭州再到上海,沪宁(上海、南京)这一段,2010年5月通车,迎接上海世博会。苏州有4个站点,有的在相城区内,有的在相城与其他区交接处,非常方便,以后十几分钟就能到上海。还有地铁轻轨,苏州正规划二号线、四号线,从相城区的京沪高铁苏州站开始,直插苏州市中心,把京沪高铁车站、苏州老火车站和苏州老城区接轨。四号线将于2016年投运,将与无锡机场(将改为苏南国际机场)对接。”

苏州成为上海后花园

人们的旅途缩短了。苏州不仅与北京的路程从10小时缩短到4小时,更将成为上海、南京大“后花园”。一些在上海投资的企业总部,为减少办公成本而搬迁到苏州,上海长江集团投资相城,建设集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商务中心为一体的产业港,就是一个佐证。许多在上海工作的人,却选择在苏州买楼居住。在苏州一个房地产论坛上,有业界人士认为,“未来的相城,将成为上海、南京的卧城”。这就是异地同城效应,缩短了两地经济发展的距离。

随着京沪高铁开工建设,位于相城区的高铁苏州站也大手笔拉开建设序幕。京沪高铁苏州站,就在相城区中心,区里划出30平方公里,请一家在世界享有盛誉的美国公司策划,发展新城的车站经济。目前已策划国际科技园区,把国际名牌大学研发中心的一些研究成果搬到这里。随着京沪高铁建设,凭借未来巨大的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相城区经济发展中一个崭新名字应运而生:高铁新城。高铁新城利用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建一个高铁在线现代化、国际化的都市商业圈,成为拥有一流的城市建筑、展示与江南水乡相适应的城市形态的新城。

据悉,高铁新城建设,铁道部下拨资金建车站站点,包括铁路线铁轨桥梁下占用的土地征地和拆迁资金,而周边的拆迁资金、基础建设、道路建设、污水处理、管线铺设和环境建设,都由当地政府投资。政府经营城市的理念已与以往不同。以前先是卖地,再投资金筑路等,拍卖的价位很低,现在是把一个区作为一个项目经营,要卖地前先作规划,完成基础设施,营造好的环境,而后再拍卖,价位就高多了,走向良性循环。相城区2009年11月前两次拍卖土地,就获得八九十亿元人民币,其中一块地成为“苏州地王”,竞拍80多次,最后五六十亿元人民币成交。这是环境效应、区位和交通优势效应,把相城办成水城、花城、商城的效应显现。

篇5:工会联系走访制度

为加强困难职工管理、及时了解困难职工的家庭情况,特订如下制度:

一、定期联系职工和用人单位,更新困难职工和劳模的情况。每年两次对困难职工进行家访式调查,并存入信息库。

篇6:上海房产税征收方式

据介绍,上海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实行差别化的比例税率,即:适用税率暂定为0.6%,但对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的,税率可暂减为0.4%。“上年度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由统计部门每年公布。

上海市有关部门负责人还介绍,试点过程中应税住房计税依据为参照应税住房的房地产市场价格确定的评估值。试点初期,暂以应税住房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房产税的计税依据,房产税暂按应税住房市场交易价格的70%计算缴纳。

以一个三口之家的上海居民家庭(夫妻双方加上未成年子女)为例,如果这个居民家庭原来已拥有一套50平方米的住房,现又新购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该居民家庭全部住房面积为16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53.33平方米,未超出人均60平方米的免税住房面积标准,因此,该家庭此次新购的这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可暂免征收房产税。

如果这个居民家庭原来已拥有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现又新购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全部住房面积为260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为86.67平方米,已超过免税标准,因此该居民家庭新购住房中超出上述标准的部分面积即80平方米须按规定缴纳房产税。而如果已有住房的人均面积已超过免税标准,则新购住房的全部面积,均按规定缴纳房产税。

★ 核定征收鉴定表

★ 大学毕业鉴定表

★ 思想品德鉴定表范文

★ 大学生鉴定表

★ 学年鉴定表自我鉴定

上一篇:生活就像万花筒作文下一篇:初夕之夜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