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管理条例

2024-04-25

银行存款管理条例(精选6篇)

篇1:银行存款管理条例

银行存款的管理

1.凡本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严禁以私人的名义开设,切防出现漏洞。

A.凡公司开设的银行账户,严禁以私人名义开设,切防出现漏洞,造成账实不符。

B.公司确因业务需要,须以私人名义开设的银行账户,须经公司申请,并应切实做

到账款分人管理,达到相互监控的目的。

2.送存银行的款项,“银行收款通知”具以登记入账。

3.到银行提取款项或转出款项时,应开出“现金支票”或其他结算凭证,并及时根据支票

存根,结算凭证付款联登记入账。

4.出纳人员不得签发空白支票,为方便外出采购等工作,准许领用半空白支票,但必须填

写日期,受票单位全称用途,只空出金额栏,并注明最高限额。同时。一个人领用的支票不得超出两张。凡领用的半空白支票者必须在办完事后回到公司的第二天即报账。所有期票统一由出纳员保管并与资金经理做好日报工作。

5、出纳人员应定期与银行核对存款,每月至少核对一次,在接到银行对账单后,应逐笔核对借贷发生额和余额。发现记账错误,要立更正。属于银行的差错,要及时通知银行更正。发现未达账款,应编制:“银存款余额调节表”。对未达账款进行管理,被查登记,入发现有上月未达账款本月未有记录,财务主管应认真查明原因及时处理。

5.凡公司行为所发生的一切收支均由财务部统一收付,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擅自收付(包

括员工各种处罚款等)。

6.外汇收入管理。一切外汇收入归公司所有,任何人不得私自换取。当付款人经外币结算

时,兑换需要经过经理核准。、7.有价证券各种支票、印鉴管理:有价证券由现纳人专人保管,有会计核对并做好备查簿。

支票管理由出纳员每日登记支票收支被查簿,其支票存根联 或废弃支票均应保管,不得废撕毁;印鉴保管由经理和出纳员分项管理,坚持“印鉴分开,账款分管”原则。填写支票要规范、整洁、清晰,记录错误应按规定的会计更正方法进行更正。

8.手续费、利息收支、汇兑损失等应计入财务费用科目;运输费、商检、邮寄等要记入营

业费用;交通费、修理费、招待费、办公用品、差旅费等要记入管理费用。

9.收到货款后要及时入账,借银行存款,贷应收往来科目。

10.提取备用金。要注意沿途安全问题。其次开现金支票时要注意金额的大小写要合理,正

反两面要盖上单位的印鉴章,用途写上差旅费

11.开具银行承兑汇票。要填写转账支票和银行保证金进账单,支票的用途要写上转保证金

陆个月,只要正面盖上公章。银行承兑开好后要在正面盖上印鉴章和银行经办人的个人章以及银行承兑的章。

篇2:银行存款管理条例

(一)银行存款是单位存放在银行的货币资金,财务部门除了按现金管理制度可以使用现金进行结算的业务外,其余结算业务都必须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帐结算。

(二)办理银行结算业务必须严格遵守《银行结算办法》,正确使用各种银行转帐结算方式,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得出租出借帐户,不得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不得套取银行信用。

(三)银行存款日记帐,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按照业务的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每月末要与银行存款总分类帐户核对相符。

(四)银行存款日记帐应按开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

(五)出纳人员应定期向银行索取银行对帐单,随时与银行存款日记帐相核对。月份终了,单位帐面结余与银行对帐单余额之间如有差额,必须逐笔查明原因,按月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调节相符。

出纳人员要对错帐、漏帐进行更正、补充,发现银行对帐单的差错,要及时与银行核对更正,对未达帐项必须按月进行清理。

(六)出纳人员应将银行对帐单,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按时间顺序装订成册、妥善保管。

(七)空白支票由出纳人员向银行购买,并按编号顺序填入空白支票备查簿,然后把支票及备查簿一并交指定人员保管,不得留有帐外支票。

会计主管人员要定期核查备查簿的管理情况。空白支票备查簿格式内容包括签发日期、申请单位、收帐单位、用途、支票号码、预计报帐日期、领用人签章、支票实际金额、报销日期及凭证编号、注销记录等。

(八)严禁签发空白支票,特殊情况下确需使用空白支票时,应由用款经办人员填制空白转收支票请领单,在校长审批、同意签字后,经财务部门负责人批准签发填有日期、收款单位、用途的转帐支票。

(九)根据《银行结算办法》规定,支票遗失要及时向银行申请挂失。

责任人应及时向领导汇报,积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声明作废,造成损失的应由责任人赔偿。

篇3:银行存款管理条例

一、加强银行账户管理

在银行开立账户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第1步, 因此管好银行账户的开立是对银行存款进行有效管理的起点。根据国家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 具备开立银行账户条件的单位, 只能在银行开立一个基本存款账户。但实际上, 有的单位巧立名目, 违规设立多个基本账户和在多家银行开设账户。事实证明, 一个单位多头开户, 银行账户过多、过滥, 极易导致资金安全管理问题。对开立账户进行管理的关键在于把好审批关, 较好的审批办法是审批过程由两人以上同时办理, 互相牵制, 而不应单独授权于一人, 最后再经后勤部门领导集体研究决定。对多头开户的单位, 要按照公安部消防局的有关通知进一步清理、规范, 该撤销的撤销, 该合并的合并。应当将银行账户监督检查纳入财务检查的重点内容, 以堵塞管理漏洞, 不给“小金库”、“账外账”以可趁之机, 确保银行存款的安全管理。重点内容是:

(一) 是否擅自、多头、多处开立银行账户, 银行账户的开立申请、审批手续是否合规和健全。

(二) 是否按开户核准通知书核定的用途开设账户, 是否存在账户混用以套取现金的行为。

(三) 是否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存款收支款项和余额。

(四) 是否建立、健全银行账户管理档案, 是否使用统一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

(五) 临时银行账户是否在有效期内, 延期申请手续是否完备。

(六) 有关的银行账户的报表是否账表相符。

(七) 是否建立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落实。

(八) 网上银行、单位银行卡等电子支付手段是否安全可靠。

二、加强银行存款结算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 建立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针对银行结算的关键环节,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加强银行存款的安全性管理。

(一) 加强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

依据内部控制原则, 严禁一人保管支付银行存款所需的全部印鉴。预留银行的单位财务专用章和领导名章应分别保管、分别使用。单位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 领导名章应由领导个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将银行预留印鉴携带外出, 防止用印过程失控。

(二) 妥善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相关票据

各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管理银行结算凭证和收款票据, 明确各类票据的购买、领用、注销等环节的职责权限和程序, 并设置票据使用登记簿, 对票据的使用逐笔登记, 空白支付凭证和支付密码应分开存放, 防止被盗和遗失, 禁止在空白凭证上加盖预留银行印鉴。

(三) 严把存款收支审核关

要确保每笔存款的收支都经过严格的授权和审批。对存款的支付, 要由经办人员填写支付存款的申请, 并经复核岗位的人员审核, 依据经费使用审批权限, 经有审批权的单位领导审批后, 方可由出纳人员签发银行结算支付凭证。对银行结算支付凭证的签发, 应实行双重复核制。即出纳人员签发的支付凭证, 除预留银行印鉴保管人在加盖前检查外, 还应由复核岗位的人员根据经批准的支付申请和原始凭证进行复核, 以减少付款过程中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在加强付款核对的同时, 不能忽视对存款收入合理、合法性的审核, 特别是对那些与本单位业务无关或无经费领拨关系单位发生的收入, 要加以甄别后处理,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依据重要性原则, 对单笔金额较大的银行业务, 应至少由两人以上到银行现场办理, 如大额现金的提取、大额转账款项的汇兑、定期存款的存取等。

(四) 充分重视电子支付手段的安全性

目前, 一些单位开通了网上银行业务, 使财务人员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银行业务, 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享受现代科技便利的同时, 其安全性也应引起高度重视;首先要保证支付网络的安全性。网上支付所用电脑一般直接接入国际互联网, 其网络安全性较之单机应用和专用网络要差很多, 但只要管理措施得当, 安全性是可以得到保障的。这些安全措施包括安装和及时更新互联网安全软件, 及时安装操作系统安全补丁;不下载、使用和打开来历不明的软件、电子邮件;使用复杂的系统登录密码, 并定期更换;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操作系统;指定专人使用网上支付电脑, 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使用;不在上网电脑上进行与工作无关的操作等。其次要落实岗位分工制, 防止一人办理网上支付的全部业务。网上银行登录和支付密码必须由两人分开保管和分别使用, 定期更换, 网上支付授权移动证书实行三级管理, 严禁由一人全部保管和使用。

三、加强银行存款核对控制

核对银行存款可以及时掌握银行账户的实际余额, 发现日常业务存在的差错和舞弊行为, 具有其他控制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是针对不同的环节, 设置不同的岗位, 并使不相容的岗位相分离。银行存款的核对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 证证核对

即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核对。并不是所有的凭证都需要核对, 核对的对象是收付款凭证, 要将不涉及收付款的转账凭证排除在外。核对的内容主要有:记账凭证金额记录是否正确, 是否混淆银行存款和现金科目, 是否正确记录了银行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按照内部控制制度原则, 此项工作应由除编制记账凭证的会计人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二) 账证核对

账证核对是指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账凭证相互核对, 以发现银行存款日记账记录与记账凭证是否相符。检查的内容包括:凭证编号记录是否正确, 两者的金额是否相符, 是否记录了结算凭证种类和编号, 凭证摘要内容是否完整, 借贷方向是否相同, 科目是否混淆。同样地, 按照岗位分离原则, 此项工作应由除登记日记账的出纳员以外的复核岗位人员负责。

(三) 账账核对

总分类账会计人员应和出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核对银行存款发生额和余额, 确保日记账和总分类账银行存款余额相符。核对工作应随时进行, 日清月结, 防止在期末突击进行, 减少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四) 函证核对

现在开户银行会定期地向存款单位发出函证, 核对银行存款余额的一致性。如果充分重视此项工作, 会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苗头性问题, 将一些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而不是随便盖上章应付了事。各开户银行也可指定专人向开户银行发函核对账户余额。这种双向核对工作都应由除总分类账会计、出纳人员以外的人员专门负责, 以便保证此工作的独立性, 一定程度上可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

(五) 账单核对

即银行日记账与银行存款对账单相互核对。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近些年发生的一些案件表明, 个别单位不落实资金安全管理制度, 银行对账工作全部由出纳人员一人完成, 或其他相关责任人在关键控制环节走过场, 不履行职责, 甚至有的单位长期不对账, 出纳人员伪造银行对账单蒙混过关, 发生了挪用、贪污公款案件, 造成了极坏影响。有鉴于此, 按照行为的实施与监督检查相分离的原则, 银行对账工作应由非出纳人员负责, 银行对账单也应由非出纳人员到开户银行取得, 并根据银行存款日记账和对账单勾对流水, 调节未达账项, 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出具调节报告。核对时不但要核对余额, 同时还要核对发生额, 特别是对收付款金额相同、但未入账的每笔款项要提高警惕, 确定是否有出租、出借银行账户和套取现金等违纪行为。一般来说, 本月的未达账项会在下月初成为已达账项, 如果一笔未达账项在连续几个月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出现, 则属于非正常现象, 可能存在以下几种可能:一是开户银行或开户单位对同一笔业务账簿记录有误;二是相关人员利用未达账项调节收支余额以达到某种目的;三是此笔收支款项审批手续不全, 无法入账;四是此笔款项被挪用。具体是哪种情况, 需进一步核实并查明原因。

四、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控制

以消防机关为例, 由于近几年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 现在支队级以上的单位经本级财政部门批准, 都为消防业务费建立了零余额账户。零余额账户克服了传统银行账户的一系列弊端, 但因零余额账户的用款额度具有与人民币存款同等的支付结算功能, 在资金安全风险管理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应从以下几个关键点加以控制:

(一) 预算单位集中支付软件的操作控制

因为银行支付凭证和财政授权支付命令由集中支付软件直接产生, 其重要性对资金安全性不言而喻。此软件的操作员至少应设置数据录入、审核、超级用户3个岗位, 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负责, 明确各自的职责范围, 相互制约, 不应由一人完成全部操作过程。由于超级用户的权限最大, 因此要限定其只能对“用户和角色”模块进行操作 (增加或修改软件的操作员并对其授权) , 而不能从事其他具体业务。超级用户的操作过程应指定其他岗位人员进行监督, 并对其操作时间段、操作过程等做书面记载, 签字备查, 明确责任。各操作员要妥善保管各自的登录密钥, 防止泄漏, 并尽量使密钥复杂化, 定期更换。

(二) 零余额账户额度的对账控制

零余额账户具有区别于一般存款账户的特点, 其账户余额时刻为零, 不能像其他账户一样核对余额, 但不能因此忽视其资金管理控制。首先, 预算单位每月应与财政集中支付管理部门核对“类、款、项”级科目下收支额度数, 包括直接支付数和授权支付数, 核对数据是否一致。通过此项核对, 可发现是否有额度未到账或到账后被转移的问题。其次, 应与代理银行核对零余额账户的授权额度数、支用数、余额和额度收支流水。此项核对工作原理基本与银行存款的核对相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零余额账户的余额为零, 但因为某种原因预算单位和代理银行仍然存在记账时间上的差异, 预算单位仍需要编制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核对报告, 说明可用额度差异产生的原因。年度终了, 通过三方对账保持授权额度收入数、清算数、余额数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彭灿英, 王春云.试论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代经济信息, 2010 (6) .

[2]何建华.银行存款审计方法探讨.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5 (23) .

[3]钟丽华.市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长三角, 2010 (4) :8.

[4]韩玥.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及其内部控制.经济师, 2006 (11) .

篇4:银行存款管理条例

【关键词】 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未达账项; 资金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2-0085-03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现状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一般格式

在实务中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采用的是把企业银行存款日记账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定期核对的未达账项进行调整。格式见表1。从该表中得到的信息只是四类未达账项,难以了解未达账项的具体信息。

(二)改进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格式

因为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要使用上月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的未达账项的具体信息,所以实务工作者通过日常工作实践,为了方便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提出了改进建议: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四类未达账项下分设多个栏目,分别是时间、凭证号、摘要、金额、过账符号、备注等,用于未达账项和到达账项之间的数据信息进行核对[1]。改进后的格式见表2。

(三)关于错账是否列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

我国的会计教材上对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的文字表述一般为:银行存款清查,通常采取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的方法,也就是银行存款日记账与开户银行提供的“对账单”进行核对。通过核对,往往发现双方账目不一致。原因一是未达账项,二是双方的错账和漏账。在同银行核对之前,应先检查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力求正确与完整,再与对账单进行核对。如果发现错账和漏账,应及时查明更正。对于未达账项,则查明后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教材上的举例一般只列示未达账项,不包括错账的调整。

张学平和孙红梅[2]在《巧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提出对于记账差错,各自调整自己的差错,与对方无关。多付少收加进来,多收少付减出去,在表内调整。有许多学者和工作者也持该观点。胡智敏和宋院生[3]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能直接调整记账差错吗》一文指出如果未达账项调节后银行存款余额不平,对于清查出的错账和漏账,则根据教材的表述,认为应在表外调整。

二、方便资金管理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优化建议

现有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只是对未达账项或者是对未达账项和错账进行了调整和列示。企业难以直接利用其进行资金管理,也很难直接发现资金的贪污舞弊行为,审计人员也难以直接利用其进行审计。本文提出了方便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优化建议。

(一)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优化

本文建议对四类未达账项进行进一步分类,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中进行列示。这样不仅可以清楚未达账项的具体分类,而且还可以根据类别对资金进行追踪管理,发现舞弊。

1.企业已收,银行未收的项目。按照财务规定,企业收到的现金应及时送存银行,企业收到的支票和银行汇票等也会及时送存银行。所以该项目主要是时间性差异造成的在途存款,下月初银行一般会收到并记账。如果出现上月的在途存款在本月银行对账单上没有出现的,或者本月的在途存款在下月的银行对账单上没出现的项目,管理人员就要查明原因,加强资金管理。例如企业收到的支票没有及时送存银行,或者支票退票,或者银行串户,或者现金被贪污、挪用等。

2.企业已付,银行未付的项目。企业签发支票,就会记账银行存款的减少,而收款人不一定及时去银行兑现,或者是支票因过期或者是格式内容等问题银行退票,此类为未兑现支票。按照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管理要求,收款人一般会尽快兑现支票。因此,企业要核对上月的未兑现支票本月是否兑现,如果没有兑现,查明原因。重点关注有没有超期的支票、格式内容等有问题的支票,要联系采购部门处理。另外,还有出纳、会计或其他人员私开发票挪用资金,长期挂在对账单上的未达账项等。

3.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一般包括三类:(1)银行收款,是企业代银行收取的各种款项,包括应收票据款、销售款等。(2)电子转账收款,是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收到的款项。网上银行转账后,银行会打印客户回单,企业把客户回单取回来,通过这个凭证入账。如果没拿到银行的回单,尚未记账。(3)企业银行存款账户的利息收入。对于银行已收企业未收的项目首先要检查出纳有没有及时取回单,尽量把归属于本期的全部记账。然后检查是否银行未及时提供回单,或回单丢失,或企业已收到回单,未及时记账。要分清原因,加强银行收款回单的管理。此外,还存在企业舞弊的行为,例如,银行已收的款项,由于财会人员长期不入账,造成长期挪用或侵占;或者银行方一收一付相同的金额,企业都未记账,可能存在企业套取现金,设小金库。

4.银行已付,企业未付的项目。一般包括三类:(1)银行退票。企业收到顾客签发的支票,由于空头支票或者格式内容等原因无法兑现的退票。(2)电子转账付款。企业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行转账付款,未取银行回单未记账。(3)银行服务费。银行提供服务收取的服务费、发票本等银行服务费用。对于该类项目应及时到银行取回单进行记账,如果是时间性差异造成的未达账项,应于下月收到回单记账时及时进行核对。对于异常的项目,则要查明原因,加强管理。例如,银行已付企业未付,可能是支付货款未做账,支付费用未做账;或者是银行串户;或者是出纳或其他人员私自提取现金,不留存根不记账,贪污现金。

5.双方记账错误。本文认为双方记账错误放在表内和表外没有性质上的区别,因为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就是通过调节不平衡的项目,得到正确的调整后的银行存款余额。因此,建议把双方记账错误列在表内,对于银行的错误通知银行核对更正,对于企业的错误企业自己按照错账更正方法更正,列出来还可以日后检查会计是否及时更正错误。根据多记和少记把记账错误分为两大类四小类。对于多记错误来说,多记收款调整时要减掉错误金额,多记付款调整时要加上错误金额。对于少记错误来说,少记收款调整时要加上错误金额,少记付款调整时要减去错误金额。因此不管银行还是企业的记账错误,需要加上的项目是多记付款和少计收款,需要减去的项目是少记付款或多计收款,分别按照银行和企业方面分四项列入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内。企业会计人员根据错误进行账务处理即可,银行的记账错误在下期的对账单中检查是否更正。

本文只是列出了常见的几类未达账项,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银行对账单的项目合理划分小类,分别列入银行存款余额表的四大类中,便于企业进行资金管理。优化的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格式见表3。

(二)银行存款余额表附表

正常的未达账项是由于单据传递的时间差异造成的,一般在下月上旬单据到达后就会记账。本文建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表附表(见表4),用于核对前期的未达账项是否在本月到达并记账,对于长期挂账的未达账项,则应重点查明原因,是否存在贪污舞弊等问题,通过附表对未达账项和银行存款记账错误进行管理。

在核对本月银行对账单与企业的银行存款日记账时,先把前期的未达账项已到达并记账的项目在附表中填列,核对包括前期的在途存款、未兑现支票、银行收款、电子转账收款、电子转账付款、利息收入、银行服务费、银行错账的更正、企业错账的更正等项目。如果未达账项已经到达,则在核对日期、对账单信息、原始单据号、记账凭证号等栏中填写相关信息。如果发生特殊情况,则在备注中注明原因。例如前期银行的未兑现支票、本期出现退票,则应在备注中注明退票。对于长期拖欠的未达账项或者比较特殊的未达账项(企业方面一收一支或银行方面一收一支相同金额),是企业资金管理的重点,也是审计人员审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正刚.介绍一种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J].财务与会计,2002(7):10.

[2] 张学平,孙红梅.巧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J].财会月刊,2010(9上):65.

篇5: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一、严格按照《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在当地银行或金融机构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并执行国家有关支付结算办法,正确进行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结算。

二、不得多头开设基本存款账户,不得出让、出借银行账户,严禁将单位资金以个人名义开设账户存储。

三、“银行存款日记账”应按开户银行和银行账号分别设置,由出纳人员根据收付款凭证,按照业务发生顺序逐笔登记,每日终了结出余额。

四、“银行存款日记账”月末余额应与总账核对相符,并需定期与银行对账单核对,至少每月核对一次。

篇6:银行存款管理制度

第一条 企业发生的经济往来,除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可以使用现金外,都必须通过银行转帐结算;

第二条 企业应根据开户银行或存款种类等分别设置“银行存款日记帐”,对银行存款进行明细核算,同时设置“银行存款”总帐,进行总分类核算;

第三条 银行出纳对发生的结算业务,要根据合法,正确和完整的收支凭证,依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登记入帐,每日终了应结出余额。银行出纳工作与银行存款对帐工作不能由一人担任。月份终了,银行存款日记帐必须与银行对帐单核对并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对于未达帐项均应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做出处理,防止差错;

第四条 企业必须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银行帐户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等有关规定,办理银行开户,不准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不准无理拒付,不准签发,取得和转让无债权债务或真实交易的票据;

第五条 经办人借用空白转帐支票必须经财务负责人批准,由出纳员在《空白支票借用登记簿》上写清支票号码,用途和收款单位等项目,由经办人签名后方可办理,经办人必须于业务结算后三日内办理有关手续到财务部门核销;

第六条 结算凭证(如汇票,支票等)丢失,经办人必须立即报告财务部门,以便财务部门及时采取挂失止付等补救措施,防止冒领和诈骗发生。如果造成经济损失的,要由当事人自行负责;

第七条 预付款应填制用款申请单,必须按照已签订的合同付款有关条款,由单位领导及经办人签字,按照审批付款手续办理;

第八条 凡办理预付款手续的单位和个人,款项一经付出,经办单位和承办人应督促款项的落实情况,业务结算后,及时将余款清回,否则,由此造成的坏帐损失,要追究承办人的责任; 第九条 任何人不得违反银行结算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得贪污挪用公款,否则,一经查出,将严肃处理,触犯刑律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上一篇:绩效考核指标计分规则下一篇:关于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