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2024-04-30

2023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精选8篇)

篇1:2023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考试对象

襄阳市202x年应届初中毕业生。

二、项目设置及分值

1.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14分);

2.男、女生立定跳远(8分);

3.男、女生一分钟跳绳(8分)。

三、考试组织

全市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工作在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由市教育考试院负责监督、管理,各县(市)区教育考试管理机构负责具体实施。襄城片的市直学校由襄城区教育局组织实施;襄阳市东风中学由高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

四、考试时间及考点设置

考试时间从202x年3月底至4月底结束,各县(市)、区可结合本地实际,自主确定考试时间。

体育考试以县(市)区为单位统一组织实施,为保障考试公平、公正,一个县(市)区只设1个考点。要集中优势资源,选择一所场地符合要求,交通便利,便于封闭集中设置三个项目的学校作为考点。各地要按参考学校远与近、参考人数多与少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考试,进一步优化考试流程,提升考试效率,减少对考点所在学校的影响,原则上每天安排的考试人数不少于400人。考点实行全封闭管理,无关人员一律不得进入考试区域。所有项目尽量设置在室外,如设置在室内的,要保证通风良好。考点要有400米(不少于300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考点内应设置“长跑考试区”、“立定跳远考试区”、“1分钟跳绳考试区”、“医疗救护点”、“开水饮用点”、“带队人员休息区”等区域,还应配备充足防疫物资,设置考点体温检测场所、留观室。

五、考试器材装备及使用要求

各地用于体育考试项目的考试器材必须符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规定,经国家体育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验合格的智能型测试仪。考前做好测试器材的购置、检修、维护、调试工作,不符合要求的器材不得使用。每个点应准备至少5套不同颜色号码背心,每套不少于10件,确保体育考试有序分组进行。要配备足够的摄像头,能够对各项目进行全程无死角监控录像,长跑项目起点、终点、弯道各一个监控点,其他项目各1-2个监控点,要确保考生和监考员都在录像的监控范围之内且录像硬盘容量充足。录像数据每天随考试成绩进行备份,考试录像保存至中考成绩公布后6个月。

六、人员配备

各考区要组建包含考试管理人员、医疗和疫情防控人员、体育专业人员、考试器材技术人员以及监督人员共同组成的体育考试管理专班。教育行政部门或考试机构负责人要担任体育考试的考点负责人,对考试组织、考试安全、考风考纪负总责;选择非初中学校的人员担任考官,负责操作测试器材,记录考试结果;考试机构工作人员担任项目负责人、检录、引导等岗位,专司协调和监督工作,不操作考试器材;长跑项目要在弯道安排专人或采取相应措施监视考生跑错道、抄近路等违规情况。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禁止有直系亲属参加本次考试的教师担任考试工作人员;禁止初中学校老师担任监考员。考试工作人员应先参加纪律教育和业务培训,确保每一名工作人员知晓工作的严肃性,熟悉岗位职责、流程、评分标准和方法。各考区选聘的考试工作人员报市教育考试院后,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换。

七、考试流程及操作规范

每名考生的三个项目必须在半天内连续完成,要坚持同一套器材、同一场地、同一测试人员,一把尺子量到底。考试过程中考生不戴口罩,及时做好手部清洁。考生按准考证号编排的分组秩序,至少2人(在保证考生安全的前提下最多不超过10人)一组,佩统一的号码背心,由监考员(引导员)携带所在组别《体育考试核对单》及准考证检录入场。检录员要认真核对考生本人和准考证上的照片是否相符。入场后,考生由专人引导依次参加各个项目考试。考试操作流程为:分组点名检录→跳绳→立定跳远→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离场。本组学生完成所有项目考试后方可取下号码背心离场。

(一)男、女生一分钟跳绳

1.场地要求:室内、室外均可(室内场地净空应在3米以上),地面平坦。

2.考试方法:可多人(最多不超过10人)设为一组,同时考试,考生听到开始信号后开始跳绳,每跳跃一次且摇绳一回环(一周圈),计为1次,1分钟计时结束,计数停止。

3.考试流程:考生持准考证验证--领取跳绳--自行调整适合自己跳绳的长度--计数器复位--开始跳绳--计时结束--听取测试结果。

(二)男、女生立定跳远

1.场地要求:室内、室外均可,场地要平整,水泥平地为宜。

2.考试方法:每次测1人。考生在起跳线后起跳,两脚自然开立,由静止开始预摆起跳,不允许踩线,起跳时不允许助跑、垫跳。如在起跳后落地时没站稳,出现向后退,退至什么地方站稳时,成绩应算站稳后的成绩。每人测试二次,取最大值。

3.考试流程:考生持准考证验证--从两侧进入起跳区--两脚自然分开在起跳线后站好--开始测试 --受试者跳出,落地后,从前方离开垫子--再测一次--听取测试结果。

(三)男生1000米跑和女生800米跑

1.场地要求:400米(不少于300米)环形跑道。

2.考试方法:考生至少2人(在保证考生安全的前提下最多不超过10人)一组,站立式起跑。当听到起跑指令后起跑并开始计时,到达终点时计时停止。

3.考试流程:分组考生持准考证验证--领取经信号匹配过的计时器(腕表、背心等)--按考试工作人员的指引进入跑道候考--起跑--到达终点--上交计时器--听取测试结果。

八、考试安全

1.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管理机构和初中学校要把学生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考试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和考试安全。要严格落实国家、省、市疫情防控各项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参照《襄阳市202x年普通高考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制定考试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请当地卫生健康部门安排一名防疫副主考,专职负责防疫常规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考点在防疫副主考指导下完善考点防疫工作流程和处置流程。要设立医疗救护点,配齐医疗急救设备和药品,并与当地医疗急救中心保持联系,准备专用救护车辆。考试实施工作方案、疫情防控工作方案、考试安排和考点申报表于202x年3月20日以前报送市教育考试院。

2.要加强对师生疫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学生体育考试前的健康监测和筛查,尤其是要重视对学生心肺功能的检查。要制作《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家长知情同意书》(见附件6),发放到每一个考生家长手中,做到人人知晓,满足考生及家长的知情权。从考前第14天开始,每日体温测量、记录并进行健康状况监测,考生由所在学校负责,考试工作人员由所在单位负责。考前考生身体状况异常和监测发现身体状况异常的,须经卫生健康部门、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等逐一专业评估,凡不具备正常参加考试的条件,不得与健康考生同考场考试。考试工作人员出现身体异常的要及时诊疗,考前3天内有发热症状的不得参与考试工作。

3.各考点要对考试器材、场地进行一次全面安全检查和消毒。每场开考前要逐一检查器材是否运行正常、安放平稳;检查跑道是否平整,有无杂物,发现隐患及时排除。要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安全使用考试器材,杜绝因考试器材和跑道的使用和管理不善而造安全事故。每场考试前,要安排专人做好器材消毒和学生手部清洁,确保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4.各初中学校要对考生进行考试规则、考风考纪和防疫知识的教育,组织考生有秩序参考。提醒考生赴考点出行时准备好口罩、手套、纸巾、速干手消毒剂等防护物资,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不戴口罩等要求。统一组织考生乘车的学校,必须联系有客运资质的公司承担运送任务,选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驾驶员驾驶车辆,并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毒,司乘人员要全程配戴口罩。参考学校要有校级领导带队,实行带队老师包保责任制,将每一名考生的安全落实到人,确保考试期间考生绝对安全。

十一、相关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监督检查。为加强考试的组织领导,市教育考试院成立以院长王启波同志为组长的体育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体育考试进行监督指导,考试期间市考试院将派督察员到各地检查考试实施情况。各地也要成立相应机构,加强对考试的巡视检查,切实加强对考试工作的监督。

2.建好工作台账,实行考试工作日报制。要认真建好体育考试工作台账,明确工作主体,真实、全程、实时记载。考点负责人要记载当天考试结果汇总情况、检录入场人数、评分结果、手工修改考试结果等内容;项目负责人要记载考试开始时间、结束时间、参考学校、参考人数、考试过程实施、异常和偶发事件等内容。考试结束后,所有工作台账都要整理归档,以便全面、真实反映考试实施的整体情况。每天开考前或考试结束后,指定专人通过微信工作群,报告当天的考试实施情况。

3.明确任务要求,强化责任追究。要建立责任清单、明确任务要求,强化行为约束。对不按规则流程组考,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力,造成责任事故的;考试中擅自修改考试成绩、弄虚作假的;漏报、错报考试成绩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篇2:2023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考试对象

202x年报名参加中考、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

二、考试项目及分值:

(一)项目:一分钟跳绳、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

(二)分值:总分30分。一分钟跳绳9分、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6分、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15分。

三、考试时间、地点及形式

(一)时间:4月25-29日(遇雨顺延,时间另行通知)。

(二)地点:安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三)形式:购买第三方服务,考试流程由第三方具体实施。

四、领导机构

(一)领导小组

组长:孙 宁

副组长:辛建安涂光波 刘春波 陈玉春

(二)职能工作组

1.考务组

组 长:涂光波

成员:李 力李俊群 刘斌江兴景

殷大勇孙敬春

职 责:负责考务工作安排、巡视、监督工作。

2.纪检监察组

组 长:辛建安

成员:明诗治

职 责:对体育考试进行全程监督,处理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纪违规行为。

3.安全、防控及医疗救护组

组 长:陈玉春

成员:秦峰波董筱波 警务人员2名

医务人员3名(配救护车等设备)

职 责:安全防控组制定考试期间疫情防控预案、安全应急预案,督促检查各校交通、防疫等工作,指挥、处理考试过程中突发安全事故。医疗救护制定考试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督促检查各考点医疗救护准备工作,指挥、处理考试过程中突发医疗事故。

4.后勤保障组

组 长:刘春波

成员:朱传杰罗明发 职中后勤人员3人

职 责:负责考试经费筹备及考试期间的后勤保障工作。

五、组织与实施

(一)考试组织

根据孝感市教育局202x体育中考要求,为维护考试的正常秩序,展现考试公平、公正和公开,确保考生成绩真实,我市202x年的体育中考继续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完成。所有考生由学校集中送至考点,统一在考点完成考试。

(二)考场布置

1.考点学校在醒目位置悬挂“安陆市202x年初中毕业生中考体育考点”横幅。考场实行封闭式管理,设置警戒线。每个测试点、检录、出入口、800米/1000米起点要放置醒目的指示牌,摆放考试必用的课桌椅,并安排好校医及饮水。

2.第三方机构负责测试仪器安装和调试,考前要对场地和器材进行复核和校准。

(三)考试流程

1.所有考生在考试前必须参加体检,各学校负责对考生实施健康监测。

2.学校组织考生按指定时间分批进入考点,现场发放准考证。考生凭准考证进入考试区。除考务工作人员及巡视人员外,任何人不得进入考试区。

3.考生在指定的候考区列队等候,由场地工作人员安排至检录处进行检录。检录后,考生根据准考证上的编组和顺序男女分开站队,每组16人,在候考区相应指示牌前列队候考。

4.引导员带领考生到达各项目测试场地,依次完成测试后离场。

5.考生完成所有项目考试后,引导员带领考生离开考场,并收集测试背心。

6.体育考试成绩的复核与仲裁。考生对考试成绩有异议的,本人应在测试现场向测试裁判反映或向考务办公室提交书面申请,由考务办公室予以复核,逾时不再受理。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市中考体育考试改革符合国家要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青少年体质评价一致,将持续有效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各学校要切实提高认识,自觉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政策要求上来,克服困难,推动中考体育考试顺利实施。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校考前要认真学习《考试办法》《操作规程》《测试方法》及《评分标准》,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理解体育考试的目的意义,熟悉测试项目、评分办法、考试流程等,要让考试政策家喻户晓,让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知道考什么、怎么练,消除紧张情绪,营造良好氛围。

(三)加强管理,确保安全。各校要加强中考体育考试组织管理,成立考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送考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预案于4月15日前报基教股备案。要加强体育考试安全教育,对考生提前进行宣传,科学指导训练,并对考生健康体检信息及免缓考申请进行核查,排除心肺疾患及其他不适宜参加考试的情况,严格执行免缓考政策。各校要高度重视考试期间的交通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租用交通车辆必须具有营运资质,车况良好,安排教师随车送考,严禁超载、超速,驾驶员和送考教师也要实施健康监测。要为考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化解考试风险。

篇3:2023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一、集思广益,统筹规划

“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是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第一次承办面向全国体育教师的大型评比活动,杂志社领导高度重视,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好此次评比活动,社内多次开会组织探讨、统筹规划、集思广益,在制订评比规程前曾多次向各省市教研员、“学体部落”成员及一线体育教师征求意见,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现状和体育教师的切实需求,以保证此次评审活动更加全面客观且富有实效。

综合多次意见反馈进行研讨,最终确定“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比”活动应坚持以先进性、操作性、专业性、简约性、多元性为原则,并分小学、初中、高中(含中专或中职院校)3个学段对不同项目进行教学课时计划征集。其中,小学学段涵盖基本身体活动类(如:走、跑、跳跃)、球类(如:小篮球、小足球、小排球)、体操类、武术类及新兴项目等若干大类,要求从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初中学段是从田径类(如:跑、跳)、体操类、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高中学段(含中专或中职院校)是从大球类(如:篮球、足球、排球)、小球类(如:羽毛球、乒乓球)、操类(如:啦啦操、健美操等)、田径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项目(如:街舞、软式排球)等若干大类中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总体上看,3个学段的内容均基本涵盖了当前各自学段所开展的教学内容,能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并反映出了各自学段的教学热点。

二、报送火热,内容集中

本次评比活动共收到来自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参评课时计划2165篇,其中,浙江、辽宁报送数量最多,均超过了300篇;河北、天津、新疆、江苏报送数量约为200篇,安徽、山东、山西、湖北、重庆约为100篇,云南、贵州、青海、四川、内蒙古、甘肃、北京等省市报送数量相对较少。本次评比活动收到的参评课时计划中的内容分布见表1。

教学内容的选择受到地域、场地条件、师资队伍等因素的影响,参评课时计划的内容和数量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出各地中小学校开展各项目的具体情况,但是,由于此次评比活动面向全国,参评的课时计划对于这些项目在中小学的受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依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由表1可知,小学学段中,三大球类参评221篇,占18.8%;田径类参评523篇,占44.7%;小球和绳类参评63篇,占5.4%;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参评67篇,占5.7%;操类参评231篇,占19.7%;其他课时计划有68篇,占5.7%。从参评数量来看,在小学学段,田径类、操类、三大球的课时计划最多,其中三大球中的篮球、操类中的技巧类动作、田径类中的跑和跳等内容相对比较集中,反映出这些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普及程度高,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内容的基础性和受欢迎程度;而小球、绳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参评课时计划相对较少,一方面说明这些内容开设得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能够反映出这些项目在中小学的受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尤其是绳类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作为我国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无论从其健身价值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都应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

初中学段中,三大球参评203篇,占30.4%;田径类参评270篇,占40.5%;小球、绳类参评17篇,占2.5%;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54篇,占8.1%;操类参评106篇,占15.9%;其他课时计划有17篇,占2.6%。从初中学段参评的课时计划来看,总体上和小学学段保持一致,田径类和三大球的课时计划最多,其中三大球中篮球项目和田径类的跑是此次初中学段参评课时计划的集中内容,反映出田径项目和三大球项目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受关注程度;绳类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参评数量仍然相对较低,说明初中学段这些项目的开设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高中学段中,三大球参评150篇,占46.1%;田径类参评69篇,占21.2%;小球、绳类参评10篇,占3.1%;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参评49篇,占15.1%;操类参评39篇,占12.0%,其他课时计划有8篇,占2.5%。从参评数量来看,与小学和初中学段相同,高中学段三大球和田径类的课时计划仍然占据了较大比例,但三大球参评比例进一步提高,而田径类则相对有较大幅度地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中阶段球类项目相对于其他项目甚至田径项目,受关注程度和课程开设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评审严谨,成绩优秀

本次课时计划的评审,总体上要求严格执行初评、复评、终评三次评审,并要对所有参评的课时计划进行学术不端查询,一旦存在抄袭情况,将取消参评资格。在各评审环节中,初评评委是从杂志社编辑、社外编辑、部分名师工作室,及“学体部落”骨干成员中筛选出来的具有较高实践和理论水平的一线教师;复评评委为市、区(县)教研员、地方名师;终评评委为正高级中学教师、特级教师、高校专家、省或市业务能力突出的教研员。同时,要求所有课时计划在评审之前全部删除作者信息,按照学段重新进行编号,在剔除个别存在抄袭和不符合投稿要求的课时计划之后,按照编号随机送审至各评委。

在各个评审环节的过程中,要求各位评委严格按照“2014年全国体育教学课时计划优秀成果评审规则”进行评分,评分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单元计划维度。针对参评单元计划主要从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内容进度、模块评价等5个方面分别评分;二是课时计划维度。针对参评课时计划,主要从内容设计、重点与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课外锻炼作业、课后反思及教学安全、练习密度和场地设计等7个方面进行评分。每一轮的评审得分均按照单元计划与课时计划分值比例为1:9进行分数的折算,最终经过3轮评审后取平均分,并按照不同学段进行分数大排名,分别评出各学段的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4个奖项。

本次评比活动,总计评出特等奖61名、一等奖443名、二等奖738名、三等奖792名,以及优秀组织奖28个,获奖比率高达94%。其中,特等奖获得者所占比率约为2.82%,特等奖的获奖地域分布情况为:上海2人、重庆1人、浙江12人、江苏10人、黑龙江1人、辽宁13人、河北2人、山西4人、湖北1人、山东1人、安徽8人、新疆4人、广东2人;内容涉及篮球、足球、武术、排球、羽毛球、田径、体操等内容。而此次评审出的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覆盖了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见表2),其中,一等奖覆盖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数量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辽宁、浙江、天津、江苏、新疆、河北、湖北、山东、广东、重庆;二等奖覆盖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辽宁、浙江、天津、江苏、新疆、山西、广东、山东、湖北、安徽;三等奖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浙江、江苏、辽宁、新疆、天津、广东、山西、山东、安徽、湖北。

从获奖情况来看,辽宁、浙江、江苏三个省份在各奖项上均排在前列,紧随其后的分别有天津、新疆、河北、山西、广东、山东、安徽、重庆等省市。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较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些地区的一线体育教师相对更加注重教学科研与教学的规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地区的参评数量、获奖数量等基本与日常来稿和录用稿件的作者区域分布情况保持一致,进一步说明了这些数据的可靠性和可参考价值。

四、优秀教案,亮点频频

在本次评比活动中,优秀的课时计划宏观上体现为教学理念符合现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单元计划和课时计划设计意图明确,内容进度划分合理且有梯度,构成要素完善,教学结构完整。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比较准确,能够较好地结合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

2.教学目标制订能够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安排有序、紧密衔接,能清晰地呈现设计意图,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山东省参评教学设计《足球——脚内侧传接球》,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多采用分层教学,并且各环节紧密衔接(如热身部分的“蛇形跑”和“极速大逃亡”为后续学练作好了铺垫);主教材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摸索尝试后,引导学生自我体会得出击球的正确部位,并用彩色胶带做好标记,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接着运用游戏“迎面传接球接力”进行巩固提高,由此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3.课时学习内容明确具体,教学预设合理、细致,教学环节设置合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能够让学生逐步掌握运动技术。如,上海市参评教学设计《快乐武术健康第一(武术:弓马步组合)》中,授课教师设计了“准备操”(马步冲拳)—“功夫小子学本领”(由弓步、马步游戏化练习“剪刀石头布游戏”到复习弓步、马步冲拳练习)—“功夫小子练本领”(弓步马步转换和格挡冲拳练习)—“功夫小子亮本领”(弓步马步转换格挡冲拳展示)等环节,各环节过渡自然、衔接流畅,同时教师通过语言调动、激励手段的巧妙运用,营造了生动活泼的练习场面,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

4.能够充分结合学情,合理设计教学情境,教学设计富有趣味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简单实用,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够有效解决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同时启迪学生思维。如,江苏省参评教学设计《跨越式跳高》(四年级),投稿作者匠心独运,从有创意的专项准备活动“隔墙看花”、“双飞比高”等小游戏,层层递进,不着痕迹地切入到技能学习的主题,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处理核心技术,通过系列创新游戏达到了学生掌握技术要领的目的,体现了作者的教育智慧;设计紧紧围绕重、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思考、观察、自练、模仿、巩固、游戏等一系列学习过程,让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将“育体、育人”与其相结合,充分彰显了体育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充分发挥教具—短绳的功效,人手一根短绳贯穿全课,从准备活动的绳操到技能学习的辅助练习,再到游戏活动的象征性器材等,通过短绳的运用,促进了学生的技术掌握,也通过一物多用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5.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辅教材搭配合理,并合理设计专项准备活动及针对性的“课课练”等环节,针对性强,可起到补偿效果,并且运动负荷预设科学,练习密度安排合理,既有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同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如,新疆参评教学设计《支撑跳跃—分腿腾越山羊》,投稿作者针对主教材安排了双手撑垫往两侧滑横叉、分腿坐顶肩推手提臀、分腿跳等辅助练习,为后续教学作好了专项准备;并在主教材后设计了“拼图折返跑”游戏,有效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6.评价标准制订合理,评价考核方式方法具有可操作性,评价设计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江苏省参评教学设计《跨越式跳高》(四年级),作者从运动知识、情谊合作、运动技能(技术评定、能力评定)等方面制订的评价标准,彰显了人文精神及教师对学生的浓浓关爱。

7.课后反思撰写认真细致,既有亮点特色呈现,又有不足的总结与思考。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本次评比活动的参评课时计划中,在呈现出诸多亮点的同时,也有不少教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或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其中,共性问题主要体现在:

1.课时计划的基本要素不全面,有不少参评课时计划未附单元计划或缺少课后反思,单元计划或教学计划不完整,尽管本次活动的评比规程中已经对此作了明确要求和提醒,但该问题仍然是本次参评课时计划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也因此有很多课时计划尽管在其他方面表现优秀,但仍然没有获得较高的分数。

2.设计意图不明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不准确,未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而导致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出现偏差,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3.教学目标较为笼统,存在课时目标单元化的现象。

4.学习内容方面:单元计划的内容设计上较为混乱,学习内容层次、进度等不合理。

5.内容设计方面:教学过程繁杂,逻辑性、可操作性较差。

6.重点与难点方面:动作要领描述欠准确,未能紧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难点解决不到位。

7.教学实施方面:教学方法过于传统,未能有效体现现行课程标准理念,缺乏创新设计,课时计划与单元计划缺乏联系,且课时计划未针对教材内容有效设计教学。

8.教学安全、练习密度和场地设计方面:缺乏安全预案和安全问题应对措施,练习密度计算错误,运动强度不合理,不符合相应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9.个别课时计划存在抄袭现象,参评教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此外,部分参评教师存在将教学进度与单元教学计划混为一谈、对于练习密度和强度的理解模糊、将教案中的练习时间与课的时间对等、不会计算练习密度等常识性问题,有的甚至出现课时计划标题和内容中相关练习内容不一致的现象,如,课时计划的标题是原地肩上投篮,而课时计划中练习内容却是行进间投篮,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知识欠缺的问题,更多的是态度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撰写课时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端正教科研的态度,自觉抵制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

2.准确理解课时计划的相关概念,包括单元计划、课时计划、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量等,避免出现常识性错误。

3.正确认识课时计划的重要性,课时计划的要素应完善。

4.课时计划应符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理念。

5.课时计划要经过教学实践的检验,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在此基础上,应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

篇4:浅谈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贯彻“一切为了学生 ,健康第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切实加强体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确全民健身计划,在搞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同时,紧紧围绕教育的实施,全神贯注抓好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使体育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丰富校园生活,增强了师生的身体素质,健全了学校体育教学制度。

一、提高政治素质,严守师德规范

无论何时何地,我对政治学习一刻也未放松,积极参与各种思想教育活动,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政方略、教育法规、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通过政治学习,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心灵环保不断加强,无任何违法乱纪行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清醒的政治头脑,正确的政治观点,在思想上言行上和党中央保持着高度的一致,紧跟党的路线,坚守在教书育人岗位上。

对教师职业道德我牢记在心,并严格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学科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牢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服务宗旨,无任何排挤、歧视、讥讽、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始终把培养现代化的新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二、加强业务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后辅导、课外阅读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积累。

1、课前准备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每节课尽量发挥学校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技能可能会有那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和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扩充学生的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针对目前高考与现代社会对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在课本的基础上拓展相关的知识面,使学生的思想不被禁锢于学校的方寸之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进而能够随时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2、课堂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在课堂中多采用肢体语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紧跟新课改的步伐,将新课改的培训所学到的新东西,充分在课堂中体现,并结合学校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搭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掌握知识技能、增强体制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了以下几点来吸引学生参加到活动中来。(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兴趣是一个人完成某项任务或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在设计活动时,坚持趣味性原则更显其重要。设计的活动生活化、有趣味,学生才会有兴趣,才会积极参与,克服困难坚持下来。(2)适当制造一定的紧张气氛。适当的紧张气氛会使学生有紧迫感,从而更加积极地完成锻炼活动。例如,在武术课的教学中,复习时候采用分组练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哪个组能把本次课所学动作完成,这个组同学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练习,而比较差的组则需要继续练习。(3)正确运用语言激励。教师对学生的赞许可以用无数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情感,这样不仅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动的积极性。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注意课的导入。我在导入课堂时,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的队列队形、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的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例如:有时的场地采取的是多方位或者圆形等不同常规的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通过教师的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自由练习,一会小组结伴练习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4、为培养自己多种兴趣爱好,我还常到图书室博览群书,上网和同行交流、查阅资料,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真正做到教学互长,并贯彻“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精神,使自己不落后于时代。

篇5:2023年高三物理教师工作总结

提出来,功大家参考,关于模块进度的把握,关于章节快慢,关于阶段性的节奏调整,这些观点我们经常互相提醒,集体备课中自己分担的备课任务每次都提前准备好上传到【部门网络文件夹】,同时准备好了相应的教案和学案,并提前印制出来,希望及时传到同事手中,不希望由于自己的拖沓给同事的教学带来不便

2,传帮带:尽管高三物理组有好几位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也有年

轻的新教师,工作中难免有一些问题需要讨论和交流,组内互相学习,互相欣赏,学习气氛浓厚,体现了青年教师的虚心好学,也体现了老教师的虚怀若谷,有的典型题目和技巧题目手把手教会他们,教学上的磋商每天都在不停地进行,看到年轻教师不断进步老教师也深感宽慰,我们知道学校把年轻安排到高三年级,目的很明确,是想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帮助他们在教学上日渐成熟,他们也没辜负学校的信任,很努力,成长的很迅速。

3,临界生辅导和分层教学:经过考试,根据成绩及课堂表现,精心

确定自己的物理临界生,由年级同意确定了分层教学的名单,由王东升和冯夏,李明波和谢瑜四位老师每周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为他们补习,刘向和陈军负责重点班的分层教学,为此他们付出一些精力专门针对他们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挑选题目和落实知识点还有同事做他们的思想工作,鼓舞他们的斗志。鼓励他们的每一点滴的进步,尤其是挑题,选题,落实课堂内容和知识点上我下了不少功夫,他们自己也承认确实有了收获,我们自己同时也有了成就感的收获

4,得:三轮备课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广东高考试题结构特点,集

中强化训练了4道单选+5道双选,不论试题结构还是知识点结构,都符合这次高考特点。还有就是实验:重点训练了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电学实验方面考前训练了“电阻测量的替代法”,这次考试都有体现。计算题方面三轮复习中加大了电磁感应的训练,同时没忘记传统中的带电粒子的磁场偏转,这次高考恰好猜中

5,失:一轮复习中过多的加大难度,尤其是动量守恒和能量转化难

度过大,还有就是冲量与动量变化,实在是耗时耗力没意义,还有静力学分析难度也过大

6,建议:

(1)力学分析抓基础,不宜复杂或过难

(2)图像抓住V-T和S-T的基本情况,体现加速度和速度及位移的意义即可

(3)圆周运动及天体运动中,重点是天体运动,题目不宜过难,体现基本规律和基本判断

篇6:2023年幼儿园教师工作计划

在学前教育中,孩子的安全是很重要的问题,由于孩子小,自理能力差,生活和起居都需要离不开老师的周到的照顾,尤其孩子就寝和去室外厕所必须有老师跟着,教师不可因关注安全而放松知识学习和能力习惯的培养。这些目标必须同时达成。

二、规范授课。

根据学校现有设备和师资开设学前教育课程。教师严格按表授课,按时上下课;不随意合班上课。鼓励教师进行网络学习,课程开发。

三、规范常规。

学前教师要在学期初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计划,设计好具体的教学内容。每月要拿出教学成果进行展示。课堂上和生活中,注重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认真听课,起坐姿态。每位教师要对业务的钻研,对学生的关爱和了解,对工作岗位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新观念,见行动”每月考核。

前库幼儿园的发展,现有的教师也很重要,积极学习,掌握正确的幼儿教育的观念,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动地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高。改变教师往往是静态的、被动地接受学习,缺乏主动的内部管理机制。利用网上自学,坚持学习、实践、反思的路子。把理念转化为正确的教学行为。每月进行教学成果的展示。

利用假期值班进行家访,作为平台宣传我校标准化建设及学校发展情况。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区别,一周甚至一个月的教学内容都很少,关键具体教的过程,涵盖着一些经验和技巧。

五、学前教研

1、提倡进行小题目主题研究活动,

2、网络教研。

3、将采用全体教师轮流主讲的方式。充分发挥和挖掘各位大学生教师的特长和教学的智慧

4.英语特色;

几个小朋友的几句简单的英语对话,比如说;我教什么名子,今年几岁了,我在幼儿园哪班,我的爱好等。入园,离园问好,早完好,老师好。达到前库幼儿园有特浓的英语气氛,我们幼儿园3位英语教师能手,甚至其他幼儿园都无法比拟的教师资源。

或者简单的情境剧对话,整个幼儿园有而且是非常的有英语的气氛,让家长和村民们感觉到在前库幼儿园,孩子们学了不少的东西。前库幼儿园老师不愧是本科毕业,有水平。其他幼儿元老师有可能唱跳弹等专业基本功过硬,但她个人的阅历不一定能和我们的老师相比,我们的老师本科生,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上个本科大学,上学时成绩是佼佼者,这个老师是英语本科,那个是韵律操本科,这个是中文本科会弹琴,几个专业过硬的,几人合作起来,还比不上一个专业的幼师的,我们最大的是要观念的转变,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敌人,不要总想我们不是幼师专业,公开课还有元旦活动不已证明了吗?而且又有网上学习的方便条件,周边小区又有幼儿园,都可以学习吗,发挥各位本科生的特长,同时也为这些农村孩子们,并且校领导对幼儿园寄予很大的希望,我们要奋发努力。

5、家长开放日、作业展评

六、抓小朋友的常规教学、习惯的养成。

1、培养幼儿的听读写能力。

为让幼儿适应小学的教学活动,大班的教学活动可逐渐延长时间,由原来的20分钟增加到30分钟。逐渐培养幼儿讲述故事、复述故事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读物,组织集体朗读,并进行耐心指导,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家长应每天坚持指导孩子阅读,不久孩子就会自行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再就是让孩子多玩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搭难度较大的装拆积木、看连环画、画画、捏泥等。特别是画画,既可以培养孩子“坐得住”,又为今后写字打下基础。通过绘画,使孩子能熟练用笔,掌握正确的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以后,再增加一些学习内容,适当减少游戏时间。例如,让孩子每天练习写自己的名字,学写阿拉伯数学、中文数学以及简单的词汇,每天做几道10以内的算术题。汉语拼音基础较好的父母,还可以适当教孩子学习汉语拼音。但要防止小学化,应从兴趣出发,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2、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全由父母包办,生活自理能力差。入小学后,许多事情不能由父母代办,而且要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任务。而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适应小学的需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作为老师,在班上除了给幼儿指导鼓励外,还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让他们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让他们自己叠衣服,自己吃饭、穿衣,帮老师整理教室等等。作为家长,则要有目的的让孩子自己整理东西。收拾自己的教具、学具,整理书包,看起来简单,其实需要孩子自己主动考虑很多问题。如:“这件东西放在哪里合适?”“还需要带什么东西?”“老师还有什么要求?”一次次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可以发展孩子的思维,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可让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事,如:拖地、擦桌子等。锻炼孩子的细心和动手能力。这样幼儿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在入学以前就会做很多事,自理能力有所增强,孩子在入小学后也就能很快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1)、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本学期,结合幼儿园的教学要求让幼儿学习有关的常规知识:学习整理自己的书包、铅笔盒,爱护并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刨铅笔和其它学习工具。

(2)、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请家长配合幼儿园,让幼儿养成遵守作息时间的习惯,如:不迟到早退、不随便请假等;其次,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养成爱想、爱问和认真回答问题、注意倾听的习惯;再有,培养幼儿正确地握笔写字、看书、读书的习惯;还有,通过适当的布置作业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游戏、活动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此外,要使幼儿在心理上做好当小学生的积极准备。

大多数幼儿都比较向往小学生的生活,愿意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以为上学“很好玩”,背上书包“很神奇”,缺乏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有少数幼儿不愿意上学,留恋幼儿园。作为老师和家长应帮助幼儿调整情绪,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篇7:教师2023教学工作计划

1、向书本学习,多读书,运用书中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从而发现教育幼儿新的观念及想法。

2、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提高教学质量,教育教学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内容要符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

4、遇到不懂的问题多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各位老师们先进的理念和思想。

二、思想方面

严格要求自己,要遵守园里的规章制度,积极认真地投入工作。坚持正确教育观,以正面教育为主,讲明道理。要平等对待每位儿童。认真参加园里组织的各项学习,学习新理念,不断更新思想,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时刻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三、工作方面

对工作做到主动、积极、踏实,勇于承担责任。对幼儿有爱心、耐心,能细心地观察幼儿,努力做到对每个幼儿因材施教,给孩子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跟幼儿建立一种平等、尊重、信任的关系,做孩子们的朋友。

上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制定各种计划,认真准备和组织好班级的教学活动,活动后认真分析和反思活动的效果。做好安全、卫生工作,强化安全管理,加强“安全第一”的意识,做到时时事事处处讲安全,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及时处理,杜绝事故的发生,确保幼儿的人身安全。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爱惜食品,不挑食、不浪费;午餐后组织幼儿散步或做安静游戏。并且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量,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四、个人学习方面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个人的教学质量,使幼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并让他们能够从玩中学,学中玩。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当好幼儿的镜子,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平时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和班级人员共同商量,在教学中遇到问题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认真参加园里组织的培训活动,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坚持每天读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书,不断学习,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家长工作

对家长热情,及时向每个家长了解幼儿在家情况,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做到对每个幼儿心中有数,视家长为自己的教育伙伴。

学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家长对幼儿感兴趣的方面,耐心细心的解答家长的疑问,帮助家长更好的教育幼儿。

六、个人努力方向

1、再多点爱心,多一些耐心,使孩子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使自己能灵活自如的控制课堂。

3、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

篇8: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调查与分析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通过调查获悉, 不同性别、职称、年龄等的体育教师其教学工作量分布情况有所不同, 但体育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工作量是多少?另外, 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外, 有一部分体育教师还承担着学校课余运动队的训练工作。有的学校将教师的课余训练折算成教学工作量, 而有些学校未给折算。但究竟担任课余训练及工作量折算情况如何?本研究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 旨为更加合理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认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为政府决策和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访谈、座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问题进行研究。调查对象选取了东中西部共11个省市自治区的1 360名城乡中小学男女体育教师。回收问卷950份, 有效问卷710份。分别调查了两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经过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大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集中在11—15和16—20课时。卡方检验结果, 调查学期p>0.05, 上学期p<0.05, 说明调查学期不同性别之间差异不明显, 而上学期具有显著性差异。 (1)

(2) 不同学段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对两个学期的不同学段教师担任课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 不同学段体育教师调查的两个学期每周课时情况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小学两个学期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相对偏高, 且多数集中在16—20节, 其中, 调查学期占63.8%、上学期占68.3%。而初中、高中学段两个学期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多半都在每周11—15节课之间。两个学期的卡方检验结果, 都是p=0<0.01, 中小学之间有着显著性差异。除此之外, 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师所担任的教学工作量达到21节以上的很少, 10节以下不多。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高于中学。这或许与小学学段体育课课时多 (每周3—4课时) 而中学相对较少 (每周2—3课时) 有关, 还有可能与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有关。

小学、初中、高中随着学段的提高, 出现了教学工作量逐渐减少的现象, 主要原因何在?通过分析发现, 国家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 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由于随着学段的升高, 体育课在减少, 因此, 体育教师的课时会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现象。

(3)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经过对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3、图4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不同职称小学体育教师, 其占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6—20节课。检验结果显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从图4可以看出, 不同职称中学体育教师, 其占比例最高的是每周11—15节课。检验结果显示也具有显著性差异。

(4)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经过对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5所示。

从图5可以看出, 25岁以下的体育教师每周教学工作量两个学期都反映出16—20课时所占比例最高。而56岁以上的老教师, 每周10课时以下的所占比例最高。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调查学期不同年龄工作量具有显著性差异, 而上学期调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5)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经过对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图6所示。

从图6可以看出,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两个学期每周教学工作量分布, 呈现出教龄越短教学工作量越大, 反之则越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 调查学期不同年龄工作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而上学期调查结果差异性并不显著。

(6) 城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对城乡体育教师两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7所示。

图7显示, 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 从总体上来看, 多数都集中在11—15节课和16—20节课, 且前者人数相对更多。卡方检验的结果p>0.05, 城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7) 不同区域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现状及特点

经过对不同区域体育教师两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8所示。

图8显示, 同一区域体育教师两个学期的每周教学工作量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但东中西部地区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显著性差异, 西部地区的工作量大的所占比例最高, 如每周教学量16—20课时, 西部地区调查学期为45.2%, 而东部地区的为31.8%。

(8) 结论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总体来看有些偏高, 但不同类型群体之间, 有的具有显著性差异, 有的无显著性差异。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的两个学期的教学工作量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学段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两个学期都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小学未随职称变化而变化, 中学随职称升高而降低。不同年龄和教龄的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 年龄和教龄越小工作量越多, 反之, 工作量越少。城乡和不同区域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农村略高于城镇;西部高于中部, 中部又略高于东部。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不同性别、不同学段、不同年龄, 甚至是不同职称、不同区域等的体育教师所担任的体育教学工作量有所不同, 这种差异性既有学校自身的因素, 也有学段规定课时所引起, 还有教师的工作能力等的影响。但不同类型群体体育教师究竟每周应担任多少课时是合理的, 仍需进一步研究。

2. 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结果及差异状况

通过对体育教师目前担任的教学工作量期望值进行调查, 从总体情况来看, 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为每周平均11.4课时。其中, 有42.5%的体育教师认为目前最理想的工作量约为每周12课时, 有18.7%的认为应该是每周10课时, 还有4.9%的认为每周11课时为理想工作量。也就是说, 有约66.1%的体育教师认为每周应该10—12课时。

(1)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理想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9所示。

从图9可以看出, 男女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非常吻合, 都是认为12课时为最理想的比例最高, 其中女教师占45.0%, 男教师为41.6%。认为10课时和10课时以下的男教师所占的比例略高于女教师。认为每周14课时及以后的各理想课时所占比例, 男女教师几乎完全一致。

(2) 不同学段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学段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0所示。

从图10可以看出, 目前, 三个学段的体育教师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每周12课时的人数所占比例为最高, 其中, 初中占51.3%, 高中占41.0%, 小学为35.8%。认为每周理想工作量应是10课时的高中所占比例最高, 为26.8%, 小学与初中几乎一致, 分别是15.4%和15.3%, 仅仅相差0.1个百分点。认为每周15课时的, 小学比例最大, 约占15.4%, 而初高中老师所占比例都不足5%。由此可以看出, 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体育教师, 理想工作量小学高于初中, 初中高于高中。也就是说, 学段越高希望的工作量越少, 这或许与他们当前的工作量多少有关。且三个学段理想教学工作量有着非常显著性差异 (p=0) 。

(3)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理想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1所示。

从图11显示的数据分布情况可以看出, 除56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外, 其他各年龄段体育教师都一致认为12课时为最理想课时的所占比例最高。且年龄越小比例越高, 如25岁以下体育教师认为理想工作量为12课时的人数占62.2%, 而46—55岁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占27.8%。相反认为理想工作量在10课时以下的, 几乎呈现出随年龄的升高而降低, 其中56岁以上的占28.6%, 25岁以下的占2.2%。

(4)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理想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2所示。

图12可以看出, 不同教龄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现出年龄越大希望理想工作量少的比例越高, 如认为10课时及以下为理想工作量的, 具有21年以上教龄的体育教师人数所占比例最高, 具有11—20年教龄的次之, 具有6—10年教龄的占据第3, 具有5年以下教龄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少。如认为10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 21年以上教龄体育教师占26.9%, 11—20年教龄体育教师占22.1%, 6—10年教龄体育教师占16.0%, 5年以下教龄体育教师占10.6%。另外, 除21年以上教龄的体育教师认为10及以下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高于12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以外, 其他三个年龄段的体育教师都是认为每周12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最高, 且最高的5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51.4%, 超过了一半以上的人数。认为理想工作量是12课时的具有6—10年教龄的体育教师的比例也接近50%。

(5) 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职称体育教师理想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3、图14所示。

图13可以看出, 不同职称的小学体育教师都认为12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最高, 且反映出职称越高比例越高。如小教高级占38.3%, 小教一级占35.3%, 小教二级占27.3%。另外, 从小教二级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分布情况来看, 认为理想工作量为14课时、10课时、10课时以下的所占比例完全一致, 都为18.2%, 说明小教二级体育教师理想工作量判断比较分散。而小教二级和小教高级的情况, 除了12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最高, 且较为接近外, 10课时和15课时两种判断几乎完全一致。判断10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都占16.0%, 判断15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小教一级为14.7%, 小教高级为14.9%, 二者之间仅差0.2个百分点。

图14显示, 不同职称的中学体育教师其理想工作量, 职称越低将12课时作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越高, 且随着职称的不断升高, 所占比例逐渐减少, 分别为80.0%、53.2%、45.3%、26.6%。相反, 认为每周10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职称越高所占比例越大。如中教高级为30.4%, 中教一级为22.6%, 中教二级为14.4%等, 认为每周13课时及以上为理想工作量的各类职称的体育教师都非常少。

(6) 城乡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城乡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5所示。

城乡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没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从图15可以看出, 城乡体育教师也都表现出每周12课时为理想工作量的比例为最高, 其中, 城镇为41.4%, 农村为45.0%。其次是认为10课时的城乡比例几乎完全一致, 城镇为18.7%, 农村为18.8%, 都占据第二。

(7) 不同区域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调查

经过对不同区域体育教师理想教学工作量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6所示。

从图16可以看出, 东中西部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都是每周12课时所占比例最高, 且西部已超过了60%, 东部和中部分别为36.8%和32.9%。另外, 认为10课时以下的东部略高于中部, 东中部都明显高于西部。西部所占比例不足东部和中部的一半。东中西部的理想工作量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8) 结论

体育教师的理想工作量调查结果显示, 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理想工作量在12课时左右, 也因群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的群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有的没有, 如城乡之间、男女之间都没有显著性差异。

3. 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从对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是否被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情况调查获悉, 大约有77%的教师的课余训练未被折合成教学工作量, 仅有23%的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被不同程度地折算成教学工作量。这意味着大多数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是义务工作。具体情况分述如下:

(1) 不同学段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经过对不同学段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7所示。

从图17可以看出, 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 不同学段之间折算教学工作量的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且都是不折算的远远高于折算的, 如初中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 有81.6%的不折算, 只有18.4%的折算成了教学工作量。

(2)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经过对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8所示。

从图18可以看出, 不同性别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不折算的都高达75%以上,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 课余训练是否折算不因性别而变化。

(3)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经过对不同年龄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19所示。

从图19可以看出, 不同年龄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都是不折算的远远高于折算的, 最高的达80%不折算, 且卡方检验结果, 不同年龄之间课余训练折算情况无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 是否折算, 不因年龄不同而发生变化。

(4) 城乡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经过对城乡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20所示。

从图20可以看出, 城乡相比, 课余训练不被折算成教学工作量的农村高于城镇, 分别为78.7%和76%。卡方检验结果来看, 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5) 不同区域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课时情况

经过对不同区域体育教师课余训练折算情况进行调查, 其结果如图21所示。

从图21可以看出, 不同区域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也是绝大多数不被折算成教学工作量。且西部地区的比例最高, 达79.9%, 其次是东部, 再次是中部地区。

(6) 结论

经调查获悉, 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都不被折算成教学工作量, 从总体情况来看, 占77%。其中, 不同学段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城乡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区域之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三、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问题及策略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普遍较高, 且教师承担学校课余运动队的训练工作大部分不给折算成工作量。诸如此类的现象反映出, 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与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发展。

1.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问题

当前,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定存在若干问题, 且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认定缺乏权威性科学标准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究竟多少应该是最合适的, 是否需要有性别差异、年龄差异、职称差异、区域差异等, 目前这些还都是未知数。座谈的结果显示, 几乎所有的省份在谈到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问题时, 都很茫然, 而且, 大多是学校自己结合专兼职教师人数进行统筹。大部分省份的体育教师认为工作量太大, 但由于缺乏认定权威性标准, 根本就无处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学校而言,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需要给体育教师排多少节课就排多少节, 也因没有标准而自主认定。有时, 因学校班级多、人数多、教师少, 即便是教务部门在排课的时候, 考虑到了体育教师的工作超量情况也无可奈何。《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这一法规性文件中, 也未能明确规定体育教师的工作量认定方法和标准。这会不同程度地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合理认定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2)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缺乏教师缺编问题的充分考虑

目前, 我国大部分省份学校体育教师缺编现象较为严重,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 兼职教师的比例依然很高, 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再加上国家规定小学课时多于初中和高中, 明确规定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 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节体育课, 高中每周2节体育课, 小学专职体育教师缺编现象尤为严重, 课时又多, 因此, 在给体育教师排课的时候, 不得不考虑缺编问题, 课时超量现象大多数是因教师数量绝对不足导致的。这一问题存在的根源如果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 超量认定仍将长期延续。

(3)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不够全面

目前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 70%以上仅仅考虑到了课堂教学工作, 而课余训练、早操、课间操等都未作为工作量考虑其中。从调查的课余训练的折算情况就可以看出, 大部分体育教师的课余训练属于额外工作, 又不计报酬, 有的课余训练的次数还较多, 高的达每周3—4次。体育教师固然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但长期这样辛劳又缺乏物质和精神鼓励, 训练的效果就有可能会打折扣, 组织课余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级别和形式的比赛时, 有时也很难充分调动起工作热情。在调查中了解到, 即使可以折算或有报酬, 折算成报酬也微不足道。如有的训练一次补贴5元钱, 还有的折算成0.25个课时, 这种象征性的补助实在令人深思。长此以往, 或多或少地会波及体育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 或许因教学工作量大, 负担重, 会出现应付现象, 甚至出现体育课堂上的“放养”现象。

(4)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多为学校所为

体育教师每周需要上几节课?这一问题往往并非教师所能支配, 而大都是学校教务部门根据整体情况硬性分配, 至于学校是否存在体育教师缺编现象,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是否超过了所承受的能力等往往不被作为首要考虑的条件。基于此, 就会很自然地出现, 体育教师师生比越高, 教师的工作量相对会安排得越少、越轻。对于体育教师师生比低的学校,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自然就会越多、越重。但很大程度上体育教师很少有选择权, 而是一味地服从。有的在工作中感受到体力不支的现象时会和同事交流, 但大多数体育教师选择默默地工作与无私地奉献。这种学校单方认定体育教学工作量的方式, 尤其是长期超量工作现象, 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既不利于教师的教研工作的开展, 也难以有效地提高其教科研水平。

2.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策略

(1) 加大深入研究力度, 为认定标准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

对我国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做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几乎为空白, 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标准的时候难以找到可靠的依据, 尤其是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定量, 多少为合适, 超多少课时为超量, 达到多少为工作量不足, 这一连串的问题, 其定额前提都需要科学依据, 科学的依据源于研究, 源于大量而深入的研究。因此, 目前最为紧迫的事情是为制定标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全国11个省市进行了调查, 初步了解了当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状况, 并对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工作量进行了调研, 其研究结果显示,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总体偏高。当然, 还需要很多的后续研究跟进, 例如, 如何根据学校人数、班级人数、教师人数, 以及当前的教学工作量和理想工作量推导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认定公式。如果能够推导出认定公式, 将对各级各类学校工作量认定提供强有力的帮助。

(2) 教学工作量认定需纳入法规化轨道

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多少是最适宜的, 新任教师应该是多少?中年教师、老年教师应该是多少?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都应该分别是多少?这些量的规定需要在国家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有所体现, 而借助《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修订的良好机遇, 将工作量标准写入新的条例, 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课余训练等以前所谓的额外工作, 更应该有恰当的归属, 使体育教师们劳有所得, 也就是说使他们的劳动价值充分得到认可和尊重。

(3) 差异与变通要有一定的规定性

由于中国国情所决定, 我国不同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客观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 有的差异还非常显著, 如有些地区教师缺编问题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但每个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又不可剥夺, 在教师少、体育课时又不能变的矛盾中, 部分地区和学校的体育教师出现超工作量现象不可避免, 但需要有一个限定性, 也就是说需要有个上线, 最高不能高于多少。假如变通一下, 班级合并上体育课, 也要规定最多班级人数不能超过多少人, 否则就难以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 对凡是出现超工作量现象的教师, 要能够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如借鉴大学超工作量津贴发放办法, 为中小学体育教师争取超量报酬, 要能够体现同工同酬, 力争杜绝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发生, 从而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减少学科差异, 实现公平认定

体育教师一方面普遍存在工作量大的现象,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 学科、专业之间的差异性较为突出, 如体育课不按正常课时算绩效, 而是要乘一个系数, 这个系数大都低于1, 如有的学校乘以0.8, 甚至有的系数只有0.5。而其他学科的系数往往会超过1, 有的为1.1、1.2不等。这种学科的人为差异, 不利于调动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 需要充分考虑认定工作的公平性, 不但要考虑同等系数折算问题, 还要根据学校情况客观考虑每一个学科的工作量科学化认定和制度化管理。

(5) 学校工作量认定工作应拓宽思路、调整角度

学校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认定, 基于存在的种种问题, 需要拓宽思路、调整角度来完成。在学校根据需要分配工作量的基础上, 需要考虑教师的工作能力, 还要考虑适当标准, 并对超工作量的情况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 以尊重教师的劳动和关心教师的发展。每学期或每学年最好能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开展座谈, 这样有利于更加完善认定工作。另外, 对于那些担任课余训练任务的教师更需要区别对待, 将其课余训练折算成工作量是一线教师的期待, 也是对他们劳动价值的认可和激励。否则, 参与额外的义务劳动的教师就会越来越少。

四、结束语

上一篇:白市镇建立村后备干部队伍工作总结下一篇:在写作中怎样简化状语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