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利申请

2024-05-08

全球专利申请(精选8篇)

篇1:全球专利申请

2013 年全球三种专利申请最新数据

据世界知识产权2013年的数据统计显示,全球专利权申请在2012 年达到235万件,其中151万由本国居民提出,83万件申请由非本国居民提出。

在2012 年申请数居前的20个 知识产权局中,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申请量增长最快(+24%),其次是新西兰(+14.3%)、墨西哥(+9%)、美国专利权商标局(+7.8%)局,和俄罗斯联邦知识产权局(+6.8%)。此外,欧洲专利局增长了4%, 德国局增长了3.2%,英国局增长了4.4%。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的知识产权局中,巴西国家局的增长率为5.1%、印度国家局的增长率为3.9%,南非国家局的增长率为2.7%。在申请量下降的专利局中,法国国家局2012 年比2011年下降了0.7%,意大利国家局下降了4.2%。

中国居民在 2012 年首次成为全球提交专利申请最多的群体(560,681件)。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成为全球收到最多专利申请的国家局(652,777件)。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2011 年首次占据了这个位置。

从各国申请专利的主要技术领域看,以色列和美国在计算机和医疗技术领域申请领先。比利时、印度、瑞士的申请更集中在有机精细化学领域。巴西申请基本材料化学领域专利较多,中国、俄罗斯联邦的专利申请更集中在材料冶金技术方面。新加坡、日本、韩国居民申请半导体领域专利较多。法国、德国、瑞典的申请较多集中在运输系统技术领域。全球能源技术领域专利申请在 2012 年增长了 5.3%,其中,中国香港(SAR)、以色列、和瑞士的申请高度集中在太阳能上,日本、芬兰和英国则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占有较高份额。

全球授予专利的总数在2012 年首次超过100万件。统计显示,其中的694,200 件是授予本国居民的,43.96 万件是授予非本国居民的。由于日本特许厅、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和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授权增长,全球专利授权率2012 年增长了13.7%,达到了2006 以来的峰值。

根据82个国家的知识产权局提供的数据,全球在2012 年大约共有866万件有效专利。其中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有224万有效专利,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特许厅,有170万件有效专利,中国知识产权局有90万件有效专利,位居第三。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的90万件有效专利中,45.9%的权利人是非中国居民,在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224万有效专利中,48.4%的专利权人是非美国居民。但在日本特许厅的170万件有效专利中,只有 13.6% 的有效专利的专利权人是非日本居民。

各主要专利局中的待批专利申请数在2012 年继续下降。在2008-2012 年间,日本特许厅与 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的待批专利申请数逐年减少,韩国知识产权局仅是从2011 到 2012年有减少。但欧洲专利局自2004 以来待批专利申请数持续增长。

全球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在2008-2012年间均以二位数的比率增长。2012 年的增长率为 23.4%,虽低于2011 年34.7% 的增长率,但与 2010 年的24.7%的增长率相似。在2012 年,中国知识产权局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增加了26.4%,土耳其国家局增加了15.5%、捷克国家局增加了13.2%、意大利国家局增加了11.7%、泰国国家局增加了10.7%。

在2010, 20112012 年三年间,全球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均以二位数的速率增长,2012 年增长了17%,达到了外观设计申请量自2004 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在2012 年,全球约有122万件设计申请了外观设计专利,其中本国居民提交了104万件,非居民提交了17万件。

从 2011 到 2012年,在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居前20的 知识产权 局中,俄罗斯联邦 知识产权 局增长最快,达29.5%,其次是中国知识产权(+26.1%),土耳其国家局(+12.4%)、欧洲内部市场协调局(OHIM)(+12%)和韩国知识产权局(+11.8%),均是以二位数率增长。但中等收入国家的知识产权局的外观设计申请量有的减少,例如摩洛哥(-14.8%)、巴西1

(-4%)墨西哥(-0.3%);有的增加,例如印度国家局(+4%)乌克兰国家局(+3.3%)。

我国居民2012 年在全球对约650,000个设计提出了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德国居民的申请数为76,369,位居第二,韩国居民的申请数为68,737,位居第三,美国居民的申请数为45,245,位居第四。

篇2:全球专利申请

“.公司”和“.网络”申请全球顶级域名

目前,“.公司”和“.网络”域名作为我国互联网域名体系中的中文顶级域,已经提供注册并供中国用户使用。此次向ICANN申请成为新通用顶级域后,这两类域名则将正式写入全球根域名系统,实现全球网民的无缝访问。

篇3:全球十大智能电网专利企业

目前, ABB正在全球建设许多创新的智能电 网项目。ABB关注的不仅是智能电网, 还有智慧 城市。利用智能电网技术, ABB希望为民用和企业用户带来简单实用的能源监控。

2美国通用电气923个

通用电气利用智能电网使电气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司正在利用智能电网采集的数据分析, 提高电力能效。

3日本松下882个

松下公司主要以先进的光伏发电系统和智能电表为智能电网提供解决方案, 也是新能源储能领域的有力参与者。

4德国西门子526个

西门子是智能电网行业的重要参与者, 提供一系列的智能电网解决方案, 从监控中心到安全防卫。随着全球通信系统的升级, 公司正在致力于将公共交通系统与电网相结合。

5日本东芝406个

日本东芝开发了称为“包罗万象”的能源系统, 最终可连接到所有形式的能源, 使其更具效率。对东芝来说, 这包括把更新、更小型的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整合到传统商业电网中。

6韩国LG电子390个

L G的智能Thin Q产品使家庭整体连接到电网, 冰箱、洗衣机、烘 干机等。该产品是将用户和智能电网相连, 以求最大化地提高能源效率, 最终为用户节约成本。

7美国埃创集团280个

埃创集团利用智能电网, 为企业和公用事业单位提供更好的能源体验。公司认为智能电网将帮助用户实现一个更具能源效率的未来。

8日本住友电工188个

住友电工注重微型智能电网。微电网在大电网融合与离网独立运行具有双重优势。

9美国伊顿电气集团150个

伊顿电气关注智能电网的各个方面, 包括并网型建筑、住宅和工厂。公司业务范围包括商业和民用市场。

10美国Current科技146个

Current科技公司位于美国马里兰州日耳曼敦。公司的电力线宽带 (BPL) 网络结合各类智能电网, 通过监控和分析来提高能源效率。

篇4:中国在欧洲专利申请增幅全球第一

在全球企业申请专利榜单上,荷兰菲利普公司夺魁,紧随其后的是韩国三星公司和LG公司,中国的华为公司排名全球第四。西门子公司则由前年的第三位下降至第五位。除西门子公司外,德国还有两家公司进入10强。

欧洲专利局局长伯努瓦·巴提士德利(Benoit Battistelli)表示,“EPO受理的专利申请数量增长显著,再次清楚表明欧洲仍是全球创新中心和有吸引力的技术市场。”欧洲专利局希望尽快实施欧洲单一专利制度,因为这可以刺激更多的专利申请并加强欧洲的创新地位。

篇5:全球专利申请

目前,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选择采用锂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在动力锂电池中,正极材料是其最为关键的原材料,直接决定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和电池能否大型化。目前动力锂电池普遍使用的正极材料有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以及磷酸铁锂(LiFePO4),其中磷酸铁锂最被业界看好,一方面是因为铁原料的价格大大低于其他稀有金属;另一方面,磷酸铁锂电池寿命是普通锂电池寿命的4至5倍,还有高于其他类型锂电池8至10倍的高放电功率(可瞬间产生大电流),再加上同样能量密度下磷酸铁锂电池整体重量较其他类型锂电池要小,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等性能,这些都使磷酸铁锂电池被视为最适合用于大扭力电动车辆的二次电池。

目前,磷酸铁锂材料已成为全球电池行业研发热点,各大公司、高校和科研院所均提交了大量有关磷酸铁锂材料的专利申请,而拥有大量磷酸铁锂基础专利的国外公司在中国、乃至全球都进行了周密的专利部署,这必将会对我国磷酸铁锂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通过德温特世界专利创新索引(Derwent Innovation Index,简称DII)、中国专利检索系统(CPRS)、世界专利索引(WPI)、欧洲专利局专利文献(EPODOC)数据库,对磷酸铁锂领域相关专利申请及其申请人进行分析发现,该领域多数专利申请都集中在少数几个申请人手中(样本涉及在2010年7月15日之前上述数据库中收录的专利文献)。笔者对该领域7个主要专利申请人进行了重点分析,这7个申请人在磷酸铁锂领域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在很多国家提交了专利申请,抢占了全球大部分的磷酸铁锂技术市场。因此,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整个市场的局势,也决定着磷酸铁锂市场的未来发展动向。

美国德州大学

笔者经过检索发现,美国德州大学有关磷酸铁锂有3个专利族共22件专利申请,而且没有同时进入国家数目在5个以上(含5个)的专利族。此外,美国德州大学只在美国、日本、欧洲和加拿大提交了专利申请,因此,其目前还不会对中国国内产生影响。

图1 美国德州大学专利申请量国别/地区分布图

图1为美国德州大学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及已授权的专利量统计图(该图以单篇专利申请为单位进行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德州大学在美国的专利申请最多,有9件专利申请;其次是在日本和欧洲,分别为6件和5件;而在加拿大提交的专利申请量相对较少,仅有2件。其中,22件专利申请中已经有6件在上述国家获得了专利授权。

表1为美国德州大学专利申请涉及技术主题随年代的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从1997年至2007年,美国德州大学专利申请技术主题涉及了磷酸铁锂材料的铁位掺杂,只有在2007年的专利申请中才涉及到了碳包覆型的磷酸铁锂材料,以及通过微波烧结法制备磷酸铁锂材料的方法。由此可见,美国德州大学关于磷酸铁锂材料的专利保护点比较单一。

此外,美国德州大学有一个专利族的6件专利申请获得授权,该专利族的部分同族专利申请以及另2个专利族均在待审状态。美国德州大学被授权的专利族为WO9740541A1,这也是磷酸铁锂的基础专利之一,截至目前,该专利申请已经在加拿大、欧洲、日本、美国获得授权,该专利族主要要求保护一种化学物质,其中已授权的US5910382C1与US6514640C1要求保护的都是用通式表示的化合物产品,把Fe位掺杂和P位掺杂的多种可行性都包括在内,是磷酸铁锂领域最为基础的专利之一,从DII数据库中的记录可以看出,该专利族的被引用次数达到99次,远远超出磷酸铁锂领域其他专利族。上述2件专利的权利稳定性较强,在美国已经卷入多次专利纠纷。

美国威能科技有限公司

美国威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威能科技公司)从1997年就开始在欧洲、日本和美国提交有关Fe位掺杂或取代磷酸铁锂活性材料的专利申请,截至目前,其在磷酸铁锂领域已申请了26个专利族,分散在各个国家共131件专利申请。

图2 美国威能科技有限公司专利申请量国别/地区分布图

图2是威能科技公司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已获得授权的专利量(该图以单篇专利申请为单位进行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公司在美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达到了39件,而且其在美国的授权率也相当高;其次是在欧洲,专利申请量达到了18件;在韩国、日本、中国以及加拿大的专利申请量均超过了10件。此外,威能科技公司在印度也提交了5件专利申请,可见其对亚洲市场全面兼顾。除了澳大利亚之外,该公司在多个国家均获得了专利授权。值得一提的是,威能科技公司在中国提交的有关磷酸铁锂的专利申请共有13件,其中有10件已获得授权。

笔者对威能科技公司专利申请进行技术主题分析发现,其一直很注重对磷酸铁锂产品在掺杂方面的研究,涉及该方向的专利申请族数远远超出其他技术点。此外,该公司对于合成方法也有深入研究,分别涉及到了高温固相法、碳热还原法、机械固相合成法、复合方法等技术主题。

此外,威能科技公司在磷酸铁锂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方面也拥有一大批数目可观的专利,其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欧洲、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关注点围绕业界通称的“碳热还原法”合成路线。通过对威能科技公司目前拥有的授权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进行分析发现,其在磷酸铁锂合成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热还原法,少数涉及前驱体制备和水热合成法、机械固相法、高温固相法。

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

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下称魁北克水电)是世界第三大水电供应公司,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公司就开始了针对锂电池的研发工作。2007年,魁北克水电成立了加拿大佛斯泰克公司(2007年后被德国南方化学公司收购),专业生产锂电池材料。在磷酸铁锂电池和材料领域,无法绕行的两大核心技术专利之一的包敷碳技术专利,就是魁北克水电和法国方面合作研究的成果,后将该专利转入Phostech名下。2009年6年,魁北克水电加入了福特PHEV(插入式混合动力车)研究计划。

图3 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专利申请量国别/地区分布图

目前,魁北克水电关于磷酸铁锂已经有13个专利族共54件专利申请,该公司主要向美国、加拿大、中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提交了专利申请。图3为魁北克水电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其中已授权的专利量统计图(该图以单篇专利申请为单位进行统计)。从图中可以看出,魁北克水电在加拿大本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有15件专利申请;其次是在美国提交了6件专利申请,在欧洲提交了3件专利申请,在中国和韩国各提交了1件专利申请。

魁北克水电专利申请技术点涉及到产品和方法。记者研究发现,2005年以前,该公司专利申请重点在于磷酸铁锂材料掺杂改性;2005年以后,其专利申请量减少,而且重点除了包覆处理之外,还包括与具体磷酸铁锂材料本身性质无关的宏观应用层面,如使用磷酸铁锂电池的用电器等。

魁北克水电进入中国的专利申请共有3件,均涉及了磷酸铁锂的Fe位掺杂和P位掺杂,早期的2件专利申请涉及碳复合的磷酸铁锂材料的组成及其碳热还原制备方法;2007年提交的专利申请涉及了正极材料混合物的制备方法,从材料本身上升到了电极层面。

美国A123系统公司

美国A123系统公司(下称A123系统公司)于2001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由于该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素有渊源,合作密切,故笔者将A123系统公司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个申请人合并考虑,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单独拥有的2个专利族也纳入A123系统公司旗下一并进行统计分析。

A123系统公司在磷酸铁锂领域目前已经有14个专利族共72件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申请主要进入了美国、欧洲、韩国、中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图4 美国A123系统公司专利申请量国别/地区分布

图4为A123系统公司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其中已授权的专利量统计图(该图以单篇专利申请为单位进行统计)。目前,该公司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申请情况为:中国2件,美国4件,印度1件。从图4可以看出,A123系统公司在美国本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多,有15件专利申请;其次在欧洲和韩国各有10件专利申请;在中国和印度各有9件,在日本有8件。

在A123系统公司涉及磷酸铁锂的专利申请中,仅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独立拥有的一个专利族涉及了包覆结构的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其余的主要集中在磷酸铁锂的产品方面,如用特定参数限定的磷酸铁锂产品,通过掺杂、包覆等手段对磷酸铁锂的改进,以及与其他材料混合使用的磷酸铁锂等,另外该公司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充放电检测控制方法以及磷酸铁锂电池的使用等方面的专利申请比其他公司要多。

笔者还发现,A123系统公司在中国有9件专利申请涉及磷酸铁锂,均是以《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进入中国的,均涉及了磷酸铁锂的Fe位掺杂,有5件专利申请还涉及了Li位掺杂和P位掺杂。另外,A123系统公司的专利申请还涉及材料在应用于电池中时的参数,如充放电过程中相的变化、阻抗的变化、比表面积等。该类专利申请保护范围较广,但由于特定参数特征的存在,容易获得授权;而其他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规避该类专利难度较大。

此外,A123系统公司共有3个专利族获得授权,其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独立拥有的一个专利族,共涉及7件专利申请,在美国、中国和印度已获得授权。

加拿大佛斯泰克公司/德国南方化学公司

加拿大佛斯泰克公司(下称Phostech公司)于2001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成立,是德国南方化学公司(下称南方化学公司)的全资子公司。Phostech公司拥有加拿大魁北克省水力公司和蒙特利尔大学关于磷酸铁锂材料在电池中的应用的专利的独家使用权。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这里将Phostech公司与南方化学公司放在一起讨论)共有9个专利族共55件专利申请涉及磷酸铁锂。

图5 Phostech/南方化学公司专利申请量国别/地区分布

图5为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利申请量以及其中已授权的专利量统计图(该图以单篇专利申请为单位进行统计)。从图5可以看出,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在欧洲的专利申请量最多。

图6 Phostech/南方化学公司专利申请技术主题申请量分布图

如图6所示,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涉及磷酸铁锂的专利申请的技术点分布比较广泛。在2003年的专利申请中,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在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上涉及水热合成法和高温固相法,产品方面涉及铁位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和碳包覆型的磷酸铁锂材料;2005年的专利申请又进一步涉及了对用参数限定磷酸铁锂材料以及磷酸铁锂的制备方法液相共沉淀法的保护;2006年和2007年的专利申请又进一步增加了对磷位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的保护。

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在中国有8件专利申请涉及磷酸铁锂,其在磷酸铁锂材料的产品方面要求保护具有特定参数限定的磷酸铁锂材料(如限定了平均粒径,或者XRD的选择峰强度,或者平棱柱形状等)、碳包覆型的磷酸铁锂材料、Fe位掺杂的磷酸铁锂、P位掺杂的磷酸铁锂。而在制备方法方面,其要求保护水热合成法、高温固相法以及液相共沉淀法。可见Phostech公司/南方化学公司对磷酸铁锂材料的涉及面非常广泛,无论是针对产品还是方法,都进行了周密的专利布局。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下称NTT公司)是日本最大的电信服务公司,是目前日本通讯产业最重要的旗舰企业,该公司有4个专利族共4件专利申请涉及磷酸铁锂。

NTT公司的4件专利申请均是在日本提交的,其中2件专利申请已经在日本得到了授权,其专利公告号为JP4153288B2和JP3504195B2。由于NTT公司有关磷酸铁锂的专利仅在日本提交了申请,因此不会对中国国内,以及除日本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影响。

NTT公司的专利申请技术主题仅涉及了磷酸铁锂材料的铁位掺杂和磷位掺杂。表2为NTT公司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主题随年份的分布。从表2可以看出,1999年,NTT公司提交的2件专利申请均仅涉及到了铁位掺杂(1BB)的磷酸铁锂材料,而2002年的专利申请涉及到了磷位掺杂(1BC)的磷酸铁锂材料,2004年的专利申请仍然是关于铁位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可见,NTT公司关于磷酸铁锂材料的保护点还比较单一。

台湾立凯电能科技有限公司

台湾立凯电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立凯电能公司)成立于2005年,具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制造能力,在磷酸铁锂领域目前已经有6个专利族共43件专利申请。

图7 台湾立凯电能科技有限公司专利申请技术主题申请量分布图

图7为立凯电能公司专利申请涉及的技术主题随年代的分布(该图以专利族为单位进行统计)。由图11可见,立凯电能公司专利申请技术点分布比较广泛,在2005年的专利申请中,立凯电能公司对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碳热还原法和液相共沉淀法进行了保护;2006年,立凯电能公司的专利申请涉及到了特定参数限定的磷酸铁锂材料,以及碳包覆型的磷酸铁锂材料;在2007年的专利申请中涉及到了碳包覆型的磷酸铁锂材料以及与氧化物复合型的磷酸铁锂材料,在制备方法上则涉及喷雾干燥法与高温固相法的结合。

立凯电能公司专利申请的6个专利族中,同时进入5个以上(含5个)国家的专利族共有4个,进入的国家和地区主要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等。

分析立凯电能公司在国内的专利申请可以看出,其在磷酸铁锂材料的产品着眼点在于保护具有橄榄石结构或钠硅康(NASICON)结构,并且限定一次粒子和二次粒子的粒径;或者明确表示要求保护磷酸铁锂材料与过渡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型材料;在制备方法方面,则涉及到了喷雾干燥法以及高温固相法。

立凯电能公司授权专利的产品关注点在于活性物质的粒径和聚集状态,方法类则为碳热还原反应。

总结及建议

从技术角度来看,磷酸铁锂电池两个最为核心的技术即为铁位掺杂的磷酸铁锂材料和碳包覆的磷酸铁锂材料。铁位掺杂和碳包覆这两项技术极大地改进了磷酸铁锂的电导率,为磷酸铁锂材料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而与此相关的最为核心的2个专利族均未进入中国,因此这2个专利族不会对中国国内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产生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国内技术市场没有被抢占。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对于磷酸铁锂电池领域2项核心技术,国外公司在中国早已提交了专利申请,专利权人为美国威能科技有限公司和加拿大魁北克水电公司。

篇6:全球专利申请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全球地位以及发展思路

当前如何认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的地位?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离岸外包目的地国家。根据麦肯锡研究,金融危机之后,跨国公司后台、研发等业务呈现出由欧美向亚太、中东欧等地区加速转移,中国将成为全球承接服务外包的第二大中心。从国际服务业转移趋势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来判断,“十二五”是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实现跨越发展、整体提升,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时期。全球地位将进一步巩固提升。

1.从发展速度上看,“十一五”期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年均增速超过100%。2010年,承接服务外包协议金额达274.1亿美元,执行金额198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协议金额198.3亿美元,执行金额144.5亿美元。目前,全国服务外包企业从业人员232多万人,大学生占75%,服务外包企业超过1万家。到2015年,我国承接离岸业务执行额年均增幅在40%左右的水平。

2.从国际服务业转移上看,近10年来,跨国公司的生产性服务业向中国离岸越来越多。主要包括:金融、物流、研发、设计、咨询、软件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等服务业。目前,全球服务外包总量为8000多亿美元,离岸为1000亿美元左右。根据联合国贸发会的预测,未来几年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每年将以30%-40%的速度增长。这为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3.从接包市场多元化的趋势上看,我国优势更加突出。当前,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和日本,美国是全球服务外包的首发地和最大客户,约占外包支出的2/3,欧洲和日本约占1/3。印度仍是最大的接包国家,占全球ITO(信息技术外包)与BPO(业务流程外包)市场份额的40%以上。但是,跨国公司出于自身经济安全和分散风险的考虑,已经开始重视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包,与爱尔兰、巴西、俄罗斯、菲律宾等国家相比,我国的接包优势是明显的。

4.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尤其是进入了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持续保持,目前我国服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Copyright © 2011 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2188号 资料来源::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务外包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一般在2000-3000元左右;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宜居环境日益改善;东部与中西部差别逐步缩小。这些都为我国服务外包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5.从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环境上看,国家制定了“十二五”国际服务外包发展规划,标志着服务外包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全国21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沿海地区、部分有条件的中西部地区都把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列入了当地“十二五”规划,并做了专项规划。

6.从国内服务外包市场上看,跨国公司服务业继续向中国转移,国内政府、企业服务业分离加速等因素,都促使国内服务外包市场扩大。

促进我国服务外包发展的思路

“十二五”时期,应切实提高对服务外包产业的认识,加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整体发展思路上,以ITO为基础积极向BPO和KPO(知识流程外包)延伸;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基础向中西部地区加快扩展;以示范城市为基础带动全国服务外包发展;以国家示范园区为依托加快服务外包产业聚集和规模发展;发挥服务外包领军企业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以国内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服务外包企业结构调整;以美日欧市场为主体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发包市场多元化。

1.加快发展重点领域形成一批高端服务外包产业集群。从近年全球和国内服务外包业务市场变化情况来看,ITO规模将继续扩大,BPO和KPO增速都将快于ITO,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外包环节机会将增加。为此,应以ITO为主,加快发展BPO和 KPO业务。BPO:应着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物流服务外包、商务服务等领域。KPO:应着力发展动漫、游戏、演出、影视等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研发和工业设计服务外包;教育和培训服务外包;医药研发服务外包等领域。

2.优化区域布局,推动服务外包区域协调发展。目前,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主要聚集在东部沿海和大城市。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和中西部地区分别占64%、22%、5%和9%。

为此,一要继续发挥东部沿海城市的龙头作用,提高服务外包产业全球竞争力。要发挥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地区已经形成的服务外包产业聚集优势。尤其是北京、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大连、深圳、天津等城市,具有高端人才聚集、国际化程度高、接包能力强、服务业基础较好、总部经济集中等优势。应提高在金融、航运、物流采购、研发设计、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服务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Copyright © 2011 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2188号 资料来源::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包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着力吸引具有总部功能和高端的服务外包产业,通过发展国际服务外包改善我国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布局,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北京、上海以及大连、深圳应考虑打造全球或区域服务外包交易中心,提高全球接单能力,为中西部和其他地区提供国际渠道。

二要把推进中西部城市服务外包发展作为提高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重要突破口。目前,中西部地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宜居条件改善、人才聚集效应增强,开放水平显著提高,成本具有明显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服务外包的条件,尤其在建立交付中心方面具有优势。要发挥西安、成都、武汉、合肥、重庆、南昌、长沙、大庆等示范城市的作用率先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税收、企业资质认定标准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增强承接能力。

三要加快形成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体系,带动中小城市服务外包发展。近年来,由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成本上升,许多服务外包企业将总部设立在一线城市,而将交付中心转移到二三线城市和中西部城市,二线城市已经逐步成为服务外包的重点城市。“一线城市接单,二三线城市交付”的模式和分工格局正在逐步形成。这一分工格局有利于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中小城市发展服务外包。要继续深化这一模式,鼓励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在中小城市设立交付中心,力争为二三线城市提供发展机遇。

3.加快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服务外包企业普遍反映人才短缺,尤其是复合型的中高端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瓶颈。为此,应建立高校、服务外包企业、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共同协作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近期对合肥、苏州等地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由于高校的课程设置受教育部规定制约,很难根据服务外包市场需求开设课程,因此,大学生毕业通常不能直接进入服务外包企业工作。二是目前承担服务外包人才输送的主要是职业技术学院、国内培训机构,层次较低,这些机构不具备培育高端人才的条件。三是培训机构资金困难比较突出。

为此,一要考虑给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够根据市场需要、就业需要创新课程设置。二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高校在企业、园区建立学生实训基地,实现零距离就业。三要推广学分互换机制。四是加强岗位培训。可给予企业一定财政补贴。四要鼓励发展服务外包培训机构。五要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Copyright © 2011 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2188号 资料来源::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立人才公共服务平台,国家要认定一批平台,为企业培训各类高级服务外包人才服务。六要积极引进领军人才,积极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4.促进离岸与在岸服务外包联动发展。目前,我国在岸外包市场潜力很大。一方面,许多跨国公司业务首先离岸给在华子公司,然后通过在华公司转包、分包给本土公司;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专业化分工发展,国内政府、企业的服务外包量越来越大,这些都推动了在岸外包的发展。离岸与在岸服务外包具有互补优势。鼓励国内企业承接在岸业务,有利于企业积累经验、扩大规模,延伸和拓宽境外业务渠道,为承接离岸业务创造条件。同时,发挥外资企业的国际人才、技术、标准、渠道等优势承接在岸业务,也有利于提升国内服务业质量。

5.积极培育服务外包品牌企业。2009年,我国服务外包企业平均规模为172人,软件外包行业利润率平均只有10%左右,印度则高达40%左右。由于缺乏品牌企业,我们缺乏从欧美发包商手中接一手单的能力,服务外包产业价值链主要集中在中低端。为此,应鼓励企业进行国际并购、战略性重组、扩大规模,实现业务和人才资源逐步集中,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骨干企业,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分包、转包等方式,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财政资金应支持服务外包企业的国外广告、海外参展等品牌营销活动,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外包品牌。

6、发挥示范城市的引领作用。21个示范城市是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带动效应、辐射效应、聚集效应都十分明显。截止到2009年,21个示范城市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金额占全国的95%,企业家数占78%,服务外包就业人数占77%。2010 年,全国共新增服务外包企业3756家,其中有2625 家分布在示范城市。多数城市形成特色产业,也积累了经验。在产业带动方面,应进一步增强示范城市的辐射能力,利用示范城市的聚集效应带动潜力城市的发展,使产业链向周边地区延伸。在政策创新上,要继续发挥示范城市的先行先试优势,为全国服务外包发展探索经验。

7.发挥外资优势和外溢效应。跨国公司是我国离岸服务外包的先行者和主要推动力量。要鼓励外资软件信息技术、研发、设计、金融、物流采购、咨询等服务业扩大对我国投资。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渠道、产业链扩大国际服务外包规模,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模式的技术外溢出效应,带动本土服务外包企业成长。尤其要鼓励跨国公司向本土服务外包企业分包和转包业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Copyright © 2011 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2188号 资料来源::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8.积极开拓新兴市场。要鼓励国内服务外包企业设立海外机构、开展国际并购,提高组合全球资源能力和水平。目前,除继续巩固扩大欧、美、日、中国香港等主要发包方市场外,还要积极开拓新兴服务市场,尤其是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政府和企业都有迫切的服务需求,我们的技术有优势,人力成本比印度低,要抢占市场先机,为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服务外包市场格局奠定基础。

加强服务外包产业政策支持

1.应针对服务外包产业特点完善和创新优惠政策。服务外包产业政策很优惠,但大量服务外包企业享受不到。说明政策目标还不明确,针对性不够强。目前,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是解决大学生就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规模、质量和国际化水平,这个产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主要矛盾是解决上规模、上层次的问题。

但目前,存在对服务外包企业认定标准过高、不切实际的问题。如: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认定标准,实际上是高技术企业和离岸服务外包双重条件的叠加。企业一方面要满足高技术企业的要求,同时还要达到50%的离岸业务。现在全国只认定了800家左右,大多数企业达不到要求。从示范城市的情况来看,离岸业务大概只占20%-30%左右。许多BPO企业,如:金融后台服务、数据处理、呼叫中心、人力资源管理等,这类企业目前数量很大,但由于技术先进性、离岸业务标准都达不到要求、即便有一定的规模也享受不到税收优惠政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拥有发明专利,符合高技术企业标准,但离岸业务标准满足不了,也享受不了优惠政策。因此,应下调离岸标准,从服务外包企业的实际出发制定促进政策。

2.产业政策适用范围应由示范城市向全国覆盖。目前,越来越多的省市有热情,也有条件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但不是示范城市,所以享受不到优惠政策,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全国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3.用于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等方面的财政投入要加大。目前,服务外包的人才培训主要靠培训机构完成,但培训机构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学生学费负担较重。但目前国家对培训机构的补贴政策是每个学生补贴500元,应加大补贴力度。此外,服务外包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面临融资难、缺乏接包信息渠道等问题,应加大这方面平台建设投入。

4.对中西部实行差异化政策。中西部城市发展服务外包的基础还很薄弱,可以在准入门槛、离岸标准、税收等方面进一步放宽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Copyright © 2011 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82188号 资料来源::维古泰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10041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单位备案编号:1101083387

篇7: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普遍伦理

由全球化所引发的全球性问题是全球“普遍伦理”确立的现实根据.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全球性问题,促使世界各国反思传统的伦理,以确立全球新伦理-全球“普遍伦理”;全球“普遍伦理”的提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伦理支持.可持续发展只有在全球“普遍伦理”的视野内才有可能实现.

作 者:龙君 吴国璋  作者单位:龙君(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510)

吴国璋(第一军医大学,广东,广州,510515)

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 年,卷(期):2002 “”(5) 分类号:B82 关键词:全球化   全球性问题   全球“普遍伦理”  

篇8:全球氧化锆陶瓷专利信息分析

近年来,我国陶瓷产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生产总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年产值超过7000亿元,行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氧化锆陶瓷作为先进陶瓷的重要分支,代表着现代材料发展的主要方向。氧化锆陶瓷具有金属和其他材料不可比拟的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性、高强度、 高韧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独特的光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军工、机械工程、通讯、电子,汽车、冶金、 能源、化工、生物等领域。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投入巨资研究氧化锆陶瓷的生产技术。我国从90年代开始进行氧化锆陶瓷的开发、生产和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氧化锆陶瓷研发取得世界瞩目的进展。

为了让业内同仁了解氧化锆陶瓷专利的现状, 掌握全球范围内氧化锆陶瓷研发动态,本文对截止2015年4月底公开的氧化锆陶瓷的专利数据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美国专利商标局以及Inco Pat科技创新情报平台为信息源,检索世界范围内氧化锆陶瓷专利信息,数据涵盖全世界102个国家、 地区和组织全部专利18078件,其中包括中国专利1878件(包括发明1546件,实用新型329件和外观设计3件), 现对数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1 IPC分类号分析

IPC分类号即国际专利分类号(International Patent Classification),是目前唯一国际通用的专利文献分类和检索工具。根据对氧化锆陶瓷专利的分类号分析, 可以了解其技术构成。对全球的IPC分类号前十名进行检索,并且检索出相应的中国的专利的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图1。

氧化锆陶瓷专利主要分布在C部(化学和冶金),H部(电学),B部(作业、运输),F部(机械工程;照明; 加热;武器;爆破)和A部(人类生活必需品)这五部中。 其中最主要的分布为:

C部—C04(水泥;混凝土;人造石;陶瓷;耐火材料),全球范围内专利多达6544件, 占全球总专利数量的36%。化学与冶金仍然是氧化锆陶瓷最重要的应用区域。氧化锆陶瓷作为耐火材料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至今仍然广泛使用[2]。其中以氧化锆成分为特征的加工粉末及陶瓷成型制品(C04B35)的专利数量占79.4%,氧化锆陶瓷处理(C04B41) 占18%,氧化锆陶瓷对金属材料的镀覆专利(C23) 占32.6%。氧化锆材料作为金属涂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是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之一,如喷涂二氧化锆热障涂层在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制造方面的应用[1]。国外该应用已十分普遍。我国氧化锆热障涂层的相关专利也有23件,还可以进行更多的信息挖掘。通过分析,C部专利比较完善,我国专利也较多,企业在进行相关的研发工作时应该充分检索,小心专利“雷区”。

H部—H01( 基本电器元件),全球范围内数量为3084件,而我国的数量为77件。在该领域我国与国外差距悬殊。我国企业可以借鉴国外专利,增强自主创新。 例如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光纤连接器与光纤跳接线也广泛的使用氧化锆陶瓷,这二者是光纤网络中应用面最广并且需求量最大的光无源器件[1]。我国可以在该领域进行更多研发工作。

B部—B01( 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或装置)2369件,B32(层状结构)1571件。氧化锆作为唯一一种同时具有酸性、碱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的金属氧化物,在催化领域有十分独特的性质。氧化锆陶瓷作为蜂窝陶瓷载体的原料,是汽车尾气净化器的重要部件,对治理城市污染发挥巨大作用[3]。在当今绿色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时,专利的申请量也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我国相关专利还不完善,只有84件专利,潜在市场较大。我国应把握发展趋势,加强可用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氧化锆陶瓷研究,未来将有较大市场。

F部—F01(一般机器或发动机;一般的发动机装置;蒸汽机)1640件。F02(燃烧发动机;热气或燃烧生成物的发动机装置)916件。由于氧化锆具有极高的熔点、 极好的耐磨性能,是航天飞机外壳的隔热瓦、火箭及导弹雷达保护罩、坦克装甲等的主要原材料。由于良好的抗热震性能,氧化锆陶瓷在汽车的发动机中也运用广泛。 该部我国的专利较少,是因为有些属于该部的专利申请为国防专利申请或是申请保密。应通过其他专门渠道进行查询与分析。

A部—A61(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1583件。中国有126件。氧化锆陶瓷低磨损率和高生物相容性,在医学领域都有着广泛的使用。牙科氧化锆陶瓷具有应力诱导相变增韧作用的机制,主要用于预成根管桩、全瓷冠桥修复体和种植基台等[4], 是公认最优质的烤瓷牙之一。 而氧化锆陶瓷在人工关机置换术中可替代金属材料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5]。 我国在牙科和骨科的相关专利都已经进入市场化的阶段, 并且有更加广泛的应用的趋势。该区域我国的发展相对比较领先。

氧化锆陶瓷正逐步进入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作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都将迎来更为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发展,在机械工程领域传统的金属材料不耐高温、 易磨损、易生锈,大量被现代氧化锆陶瓷取代,比如阀门、 切削工具、缸套、研磨介质、耐磨衬套,轴承、各类喷嘴等[1]。除此之外,氧化锆陶瓷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应用也日益广泛。在香奈儿、迪奥、卡地亚、雷达手表等国际名牌中,氧化锆陶瓷作为高档珠宝大受欢迎且价格不菲。氧化锆陶瓷作为圆珠笔用球珠代替原来的不锈钢和炭化钨材料,可以克服书写过程中经常出现断线、掉珠等缺陷[2]。氧化锆陶瓷餐刀、剪刀、剃须刀、手术刀等, 具有高强度、耐磨损、无氧化、不生锈、耐酸碱、防静电、 不会与食物发生反应的特点,同时刀体光泽如玉,是当今世界理想的高科技绿色刀具[2]。氧化锆陶瓷IPC分类号种类繁多说明其可以应用的范围之广。相关企业可以结合氧化锆陶瓷优良的性质,并考虑氧化锆陶瓷和金属或者高分子形成的复合材料,积极探索氧化锆陶瓷更广泛的应用。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多角度挖掘氧化锆陶瓷的价值。并且及早地进行专利保护,谋求更深远的发展。

2专利申请和公开趋势分析

从1986年到2015年4月,这三十年间国内外专利的申请和公开趋势见图2。

为更直观地了解氧化锆陶瓷专利的变化趋势,现在对于1985年至2014年期间,中国和全球(包括中国) 的氧化锆陶瓷专利申请数量和公开数量做出变化趋势图。 2015年因为数据还不全面,暂时不计入图表统计范围。 如图2所示,自世界范围内来看,1985年以来氧化锆陶瓷的发展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在进入21世纪后,专利数量有明显的增长。在2003年时,891件专利申请,711件相关专利公开,数量达到了一个小高峰。在2003年之后, 专利申请数量趋于平稳且略有下降,而专利公开数量在不断增加。说明国外的发展已逐步趋向稳定。

而我国专利制度始于1985年,至今正好30年时间。 在专利制度开始的十几年中,我国的氧化锆陶瓷的申请和公开数量年均不超过10件,这与当时我国的氧化锆陶瓷的研发起步较晚,技术落后,以及专利保护意识淡薄相关。而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专利的申请和公开数量都开始显著的增加,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氧化锆陶瓷专利数量增长了56.55%,处于一个非常明显的增长趋势。 近些年迅猛发展也正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与我国的先进陶瓷发展的趋势是非常一致,同时也与近些年我国对陶瓷行业的重视及对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密切相关。根据上述发展趋势可以预测:我国国内的申请量在今年内仍然会以较快速度持续增长,而且在不久的将来,氧化锆陶瓷将会超过日本专利局的申请量。

3研发团队分析

我国申请量前十的专利总数量约占全部数量的13.2%,全球专利申请量前十约占总量的12.4%,所占比例较为一致。我国和全球专利申请数量前十的研发团队分布如图3、图4。

就专利数量而言,世界排名第一的通用电器公司拥有516件专利,而我国第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只有44件, 我国前十的研发团队与世界前十的研发团队所拥有的专利的数量有着巨大的差距。对排名前十的研发团队的性质做出分析,我国80% 的都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两家是企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和辽宁爱尔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而全球申请量前十的全都是企业,其中包括五家美国的企业,四家日本的企业和一家法国的企业。一般来说,如果高校的申请量较大,则表明该技术处于研发的初始阶段;反之,如果企业的申请量较大,表明该技术处于产业化阶段。上述研发团队的分布格局表明:氧化锆陶瓷技术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而在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处于产业化阶段。我国企业的研发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也和我国虽然拥有众多专利,却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现状相吻合。

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已经有向产业化阶段转移的趋势。高校和科研院所有质量较高的科研团队和国家项目支持,更容易出成果,但高校的“软肋”是对于市场的把握。而企业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将专利投入生产,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经济利益上的回报, 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应当重视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创新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对接与融合。在校- 企合作的过程中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柔性利益分配机制, 实现产学研各方长期合作、共同发展。就宏观利益而言, 应进行科研方向的转移,高校应该多承担一些基础化, 公益化的研究,虽其直接经济效益虽然较低,但利于我国的整个行业发展。而我国目前对陶瓷行业的发展、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都予以了更多的重视与扶持,如2013年出台的《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工商总局、版权局关于加强陶瓷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意见》 明确提出“营造促进陶瓷产业健康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以及2015年刚出台的《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将创新驱动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多方面建立了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例如“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从20% 提高到50%”等。高校与企业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国家给企业项目、资金和政策多方面的支持,激发创新能力。

4专利申请区域分布分析

如图5所示,美国和日本占据了氧化锆陶瓷专利的绝对数量,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紧随其后。但是从技术稳定性(是否有过诉讼行为、是否有质押保全、申请人是否提出过复审请求、是否被申请无效宣告)、技术先进性(在全球范围内被引用的次数、研发投入人员、是否发生许可和转让)、保护范围(权利要求数量、在全球范围内多少国家申请专利布局及剩余有效期)等方面分析专利的价值,大部分高价值专利仍然属于美国和日本的大公司,中国在高价值专利上没有优势。

检索氧化锆陶瓷的中国专利,总共检索到了1878件,其中申请人国别为中国的占1628件,美国占98件, 日本占72件,德国占15件。可以看到我国的专利大部分还是自主研发的。同时有很多国家看好我国的氧化锆陶瓷的市场,并且展开了专利布局,其中有非常多的高价值度的专利,我国不能掉以轻心。而反之,在美国的5889件氧化锆陶瓷的专利中,申请人国别为美国的2615件,日本有884件,而我国仅有26件。在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很类似,可以看出来,我国的氧化锆陶瓷尚未成功的走出国门,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全球布局上,我国的氧化锆陶瓷仍然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如图6所示,我国的氧化锆陶瓷专利申请区域在国内的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较为集中, 西部较少。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分布较多,这也与前文中所分析的我国处于氧化锆陶瓷发展的初始阶段,申请主要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有关。

5中国氧化锆陶瓷专利法律状态分析

我国氧化锆陶瓷专利的法律状态的有效数占45.38%,失效的占32.5%,处于专利审查中的22.13%。 失效的比例较大。在总共608件失效专利中,其中权利终止的有368件,撤回的169件,收回的55件,放弃的16件。值得关注的是:国内因费用而导致权利终止的数量相对较多,撤回的专利也较多。建议专利申请单位重视、 加大专利保护的相关工作。且进行项目调研的时候,应该多关注这些有效专利、权利待定专利和无效专利,以了解这些国内外主要竞争对手的研发技术情况和研发动向,从而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和浪费。

6结语

(1)氧化锆陶瓷由于优异的性能,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重点。氧化锆陶瓷IPC分类号涉及领域广泛,主要集中在C部化工与冶金尤其是C04中。在专利较为完善的领域进行研发时应当注意避免专利“雷区”,专利数量较少的领域有更大的增长空间。结合氧化锆陶瓷的优异的性能,可以尝试在更多领域开发氧化锆陶瓷的新用途。

(2)国际上氧化锆陶瓷起步早,发展较快,近年来增长速度趋于稳定。我国的氧化锆陶瓷起步较晚,但是进入21世纪后发展比较快,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专利数量增长了56.55%,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未来我国的申请与公开的数量将仍处于较快的增长速度中,高校和企业应该把握氧化锆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

(3)发达国家的氧化锆陶瓷处于产业化阶段,一些企业在氧化锆陶瓷的专利上非常有竞争优势,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跨国公司。我国的氧化锆陶瓷处于初始阶段, 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企业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我国应该加强产学研结合。

(4)就申请区域分析,国际上美国和日本的氧化锆陶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都占有明显的优势,应该引起密切关注和足够重视。我国近年来虽然专利数量有了明显的增长,但是专利的质量上还应该提高。国内专利申请区域相对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山东、 江苏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方,西部相对比较落后。

上一篇:营销策划书的格式下一篇:小石潭记的幽默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