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2024-05-22

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Unit1 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型谈论校园设施和场所的具体情况。

2.能听懂并会用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 Is the playground big?等句型进行问答对话和交流。

3.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爱护校园里的一草一木。

二、教学内容 1.词汇:many behind 2.句型:There are many classrooms in my school.There is a music room, a big computer room and an art room.There is a nice garden behind the playground.Is the playground big?

三、教学活动

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本课学习内容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对提问做出反应,两人轮流进行问答对话。挑选表现好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可评选出“最佳组合”。

四、课前准备

教师课前需要准备音频(教师可在优教平台直接下载使用)。

五、教学过程

1.任务5的教学:

(1)让学生浏览Listen, read and tick的内容,先大致了解内容,知道其大意。

(2)向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听Listen, read and tick的录音,注意分别听到了校园中哪几个场所和设施,并记下所听到校园场所和设施的名字。

(3)在学生基本听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朗读Listen, read and tick的内容。朗读可以采用录音读、教师带读、学生齐读,或分组轮流朗读等形式。

(4)在学生熟读Listen, read and tick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在方框中判断a, b和c三句话是否正确。如果句子正确,在True后的括号内打√;如果不正确,在False后的括号内打√。(学生写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核对或直接给出正确答案。)语言点解释

①there be后是复数名词时,be应用复数形式are;there be后有几个单数名词并列时,be习惯用单数形式is。例如:

/ 2

There are many classrooms in my school.There is a music room, a big computer room and an art room.②behind意思是“在„„的后面”,着重于位置,而after则着重于顺序。2.任务6的教学:

(1)让学生两人一组,仿照Pair work中的句型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和Is the playground big?用左栏的词语进行替换问答练习。

(2)先一个人提问,另一个人对提问做出反应,两人轮流进行。挑选表现好的小组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可评选出“最佳组合”。

(3)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生入班的情景,让学生为新生介绍学校情况。新生可以随时提问,介绍者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在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教材中给出的词汇和句型进行问答和交流)。

/ 2

篇2: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听、说、读、写词汇:clock, wall, come in, sit down, be late和play computer games。

2.同桌合作或者小组合作,能用句型What time is it? It’s...进行关于时间的问答练习。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卡片。(教师可以从“Unit1 单词卡片集”中下载)(2)较大的钟表实物或者模型一个。

(3)Let’s learn部分的音频。(教师可以从“Unit1 Let’s learn单词读音集”中下载)

(4)眼罩一副。

2.学生准备:小钟表或者手工制作的钟表模型一个。教学方法建议

一.课程导入(Leading In)(1)课前热身

教师精神饱满地走进课堂,并亲切地和学生问候,以下问候用语可供教师参考: T: 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Ss: Good morning, Miss / Mr...!T: Long time no see.How are you? Ss: I’m fine.Thank you.What about you? T: Very well.What day is it today? Ss: It’s Monday /...T: Yes.It’s Monday /...morning now.It’s nine.We have an English class at nine.(2)新课导入

教师可以在新授内容之前,留出大约5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完成Part A中Warming-up的第一部分Think and draw,让学生在这几分钟之内,初步了解本课时以及本单元将要接触的话题“time”以及与时间密不可分的单词“clock”。教师

/ 4

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态进入到英语课堂中:

Part A Warming-up: Think and draw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话题,所以教师可以先进行示范。首先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表,并且进行有引导性的自问自答:

T: What’s this? It’s a clock.What time is it?(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7点)It’s 7 o’clock.然后边讲边画: T: I get up at seven.I have breakfast at seven thirty.(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7点30分)I have lunch at twelve.(教师在黑板上的钟表上画出12点)在学生初步感知后,提出问题并引导其作答: T: What time do you get up / go to school / go to bed? Ss:...(这里由教师来提问,学生能画出时间即可)二.课程展示活动和过程的设计建议(Presentation)新课展示Let’s learn 1.教授单词clock(1)T: It’s Monday morning.What time is it, then? Look at the clock.It’s nine.教师拿出所准备的钟表,边向学生展示边教授clock—词。在此,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ck的发音为[k],为淸辅音,并提醒他们在发这个音的时候,不要受汉语的影响在后面加上元音,发出类似“科”的音。

(2)游戏巩固:教师将钟表或者模型上的指针不断地拨到一个个不同的时间,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T: Look at the clock.It’s one.It’s two.It’s eight twenty.It’s twelve....2.教授单词wall(1)在教授完clock一词之后,教师将钟表轻轻地放在教室的某一面墙上,并且进行讲解: T: Look at the clock.Where is the clock? The clock is on the wall.The picture is on the

/ 4

wall.The book is on the wall, too.等等。

(2)教师接着拍打着墙,教授wall—词,让学生明白wall指的是什么,最后让学生自己观察教室,借助身边的事物说出:The...is on the wall.(3)拼读拼写单询。教师可借助以前学过的词进行对比教学,如:tall,all,ball等等,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注意寻找拼读规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的能力。3.教授短语come in、be late和sit down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场景,让学生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认知、学习这些短语。

(1)教师可先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理解短语。教师走到教室外面,关上门,边敲门边说:May I come in? 然后自己进来,做出请人进屋的动作,并说:Come in, please.在示范完毕后,教师板书并拼读短语:come in,接着教师可以先安排3名学生站到教室外面,示意一名学生敲门,教师和学生们做如下对话: SI: May I come in? T: Come in, please!(教师重复短语come in若干遍)S2: May I come in? T & Ss: Come in.please!(教师和全班同学一起说)S3: May I come in? Ss: Come in, please!(全班学生一起说)T: You are late.(教师对S1说并引导其作答)SI: Sorry.I’m late.T: He / She is late.(教师指着S1对全班同学说)

其余两名学生的表述均可采用这种人称转换的方式进行,最后引出 be late并带领学生重复几遍。

(2)教师逐一请这些学生坐回到各的座位上,教授短语sit down。这个短语对于已经有英语基础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但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sit在发音时会出现失去爆破现象。教学小贴士

失去爆破现象:在一个单词或一个短语中,两个爆破音相遇,前一个爆破音

/ 4

只做出发音的口型、留出发音时间,不把这个音发出来,这种发音现象叫失去爆破。

如:do(c)tor si(t)down wha(t)time eigh(t)twenty 4.教授短语play computer games T: Hey, children, do you play computer games on the weekend?(教师做出玩电脑游戏的动作)Ss: Yes!在此,教师可以顺势带领学生重复几遍短语play computer games,让学生有个初步印象。在教授这个短语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本书或者文具盒充当电脑,做出玩电脑游戏的动作,边做动作边说短语,然后再让学生用各内的书或者文具盒进行模仿。教师可以在班里找出几名动作逼真生动的学生表演,其他同学跟读该短语。

5.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模仿其语音语调跟读Let’s learn部分的词汇。三.操练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建议(Practice Activities)游戏:听声音找卡片

教师每次请一名同学到讲台前来戴上眼罩,然后随机拿出一张Let’s learn部分的教学卡片,给在座的所有同学看过以后,将卡片藏在教室的某一个地方。当教师藏好卡片后,全班同学开始重复所藏的那个卡片上的单词或者短语,戴眼罩的同学便可摘掉眼罩,并根据班里同学提示的声音来找卡片,声音越大表示离卡片越近,声音越小表示离卡片越远。在此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不可以“打小电话”哦。

篇3:第3课时:诗词、戏剧阅读

1.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重音、押韵;

2.领会词语的含义;

3.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

4.品味句子的妙处;

5.概括情境;

6.分析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戏剧阅读

1.领会词句的含义, 主要有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2.结合舞台说明和对白独白, 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

3.推知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

4.揣摩人物心理, 分析人物形象;

5.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

6.赏析场景和情节设置的艺术性;

7.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诗词阅读

1. (2012·山东省聊城市) 下面《我爱你, 中国》这段歌词中加点词语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是什么?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

我爱你无边

我爱你巍峨

獉獉我爱你淙淙的

獉獉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2·湖北省恩施自治州) 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 回答问题。

瀑布

洪源

要下山!要出谷!

一声呐喊,

从云崖上扑下,

哪怕它粉身碎骨!

向往着滔滔江河, 茫茫大海,

思念着展翼的风帆、击浪的桡橹,

啊, 全凭一腔燃烧的信念,

脚下才开辟出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

(1) 诗歌开头两个“要”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 试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塑造了“瀑布”这一形象, 请你谈谈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 阅读下面《玩偶之家》中的选段, 完成各题。

提示:丈夫海尔茂像对待宠物一样喜爱娜拉, 却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 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 暴露了他自私虚伪的一面, 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 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 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 娜拉, 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要是你不能设想, 咱们更应该分开。 (走进右边屋子, 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 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 娜拉, 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 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 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 (围披肩) 托伐, 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可是, 娜拉, 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 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 我告诉你, 我听人说, 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 按法律说, 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 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 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 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 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嗯, 我会时常想到你, 想到孩子们, 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 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 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 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 托伐, 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 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 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 (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 双手蒙着脸) 娜拉!娜拉! (四面望望, 站起身来) 屋子空了。她走了。 (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 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 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剧情, 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诗词阅读

1.对语气语调的把握, 首先要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陈述、庄重、严肃、冷淡等语气用平调;诘责、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感情用升调;坚决、请求、心情沉重等用降调;怀疑、幽默、含蓄、讥讽、话里有话等情感用曲调。

2.领会词语的含义可遵循如下思路:比拟义, 根据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找本体;象征义, 根据语境及主题, 揭示其所象征的内容;双关义, 既要指出显性含义, 又要揭示深隐含义;指代义, 可以到上文中找;反语义, 把“反语”再反过来说。

3.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 可分清词性来思考。例如形容词和动词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副词的作用是“准确地 (恰当地) 表现了……”;关联词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结构上。

4.品味句子的妙处, 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句子采用的手法。又可分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未用修辞, 是明白如话, 通俗易懂;用了修辞, 则往往是“把……写活了”“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通常有象征、对比、烘托、曲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等。

(2) 表达的效果。通常有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鲜明突出、化静为动、平中见奇、大俗大雅、拙中藏巧、意在言外、含蓄隽永、委婉曲折、缠绵悱恻、酣畅淋漓、情景交融等。

(3) 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一般是刻画了……的场景, 叙写了……的经过, 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抒发了……情怀, 渲染了……的气氛/心情, 揭示了……的主题等。

5.对情境的概括要精当, 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应对常见的诗词主旨有所了解, 解题时可以先归大类, 再不断细化、具体化。

6.诗词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重章复沓, 一咏三叹;回环往复, 串珠成串;首尾呼应;逐层深入;总—分—总等。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对比衬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二、戏剧阅读

1.领会词句的涵义, 就是领会其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也就是揣摩潜台词。

2.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 要结合人物特点、特定情境、思想情感来思考。

3.了解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 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作品, 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

4.戏剧主要通过言语、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 所以, 揣摩心理、分析形象, 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语 (台词, 或说或唱) 和动作。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概括, 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概括。

5.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时, 要力求准确、全面、精要, 尤其要注意是否有字数限制, 如果有, 可以先不顾字数地概括, 写下来后再不断删改、精炼。如果要求用对对子、拟回目等形式来概括, 还要在对仗工整、斟酌字句上多下工夫。

6.场景的艺术性主要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

情节设置的艺术性, 有如下几条思考路径:

(1) 误会法。误会是矛盾冲突的导火线, 误会引发矛盾, 矛盾又引发新的误会。这样环环相扣, 情节便波澜起伏。 (2) 悬念法。制造悬念, 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 (3) 铺垫法。铺垫法就如相声中的“抖包袱”, 铺垫得越充分、越巧妙, “包袱”抖出来时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 (4) 错位法。错位, 会使人物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反差、扭曲, 由此产生的不协调, 给人的可能是喜感, 也可能是悲感, 还可能是似喜实悲或悲喜交加。 (5) 意外法。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 方为精妙。 (6) 夸张法。人物言行、故事情节的夸大或缩小, 都是为了突出形象和主题, 使之更为典型, 更为鲜明, 更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7.理解作品的主题, 同样可以先分大类, 再细化、具体化。戏剧常见的主题有:表现成长历程及人生感悟;表现亲情、友情、爱情;表现爱国思乡;传承历史文化, 颂扬民族传统;表现人际关系;探究人与自然、科学与人伦的关系;表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针砭时弊, 反映社会热点;等等。

一、诗词阅读

(2012·湖北省黄石市) 阅读下面的诗歌, 回答诗后的问题。

遥望

曾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 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 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时候, 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的故乡

1.本诗题目为“遥望”, 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什么?诗人这样说, 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 阅读剧本《暗算》中的选段, 回答问题。

背景概述:1931年, 由于叛徒出卖, 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然而, 中共中央迫切需要上海、南京等地的地下党组织提供可靠的军事情报, 以应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党中央决定派特使前往上海, 重振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力和威力。不幸的是, 特使即将到上海的消息暴露了。而此时, 蒋介石的亲信特使、军统头目之一的代主任对打入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并担任了总破译师的中共地下党员钱之江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而钱之江在被软禁的同时, 几番努力都没有能够将“敌人已经知晓特使即将到上海”这一重要情报传递给组织, 最后他决定自杀, 用自己的遗体传递情报。钱之江在自杀前夕, 和代主任有如下一段对白。

代主任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 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 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钱之江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 南人喜米, 北人好面;前者口清, 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 山西佬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 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 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你的意思是“道不同, 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 死为党国鬼,

钱之江同是吃饭, 国人用筷子, 洋人用刀叉, 此人和彼人, 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钱总过于能言善辩, 三寸不烂, 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哪!

钱之江谁笑到最后, 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 也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 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地叫喊胜利, 却可能孤独地面对舞台, 无人喝彩。

代主任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 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 而不是同志, 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 犹如执炬, 逆风而行, 必有烧手之患, 这是你。而我, 生来死往, 像一片云彩,

代主任好口才!钱之江, 那我告诉你, 即便大幕拉上, 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 我会孤独, 我会一览众山小, 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 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不见棺材不掉泪。

(有改动)

1.细读两人的对白, 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主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中的许多语句都有意味深长的潜台词 (言外之意) , 请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潜台词。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时

【典题诊断】一、1.选取“南海”“北国”“森林”“群山”“小河”这些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来歌颂祖国, 使抽象的爱国之情变得具体、形象, 避免了空洞。2. (1) 开头两句“要”的呐喊, 写出了瀑布坚定不移、势不可当、一泻千里的特点。 (2)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力, 把无生命的瀑布当做人来写, 粗看字字在咏物, 细看句句在写人, 写那些有追求、有理想, 用燃烧的信念为自己开辟了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的战士。

二、1.“你的泥娃娃”指的是娜拉。“生人”指的是海尔茂。娜拉说自己是“你家的泥娃娃”是因为她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丈夫眼里没有独立人格, 没有自由, 得不到尊重, 只是一个玩偶;称海尔茂为“生人”则是因为丈夫海尔茂与她之间缺乏沟通, 丈夫就像一个陌生人。2.奇迹中的奇迹:两人都要改变自己, 相互尊重, 平等相待。娜拉通过这句话向海尔茂表示自己已不相信他们之间的婚姻能有美好的结果;建立真正的夫妻关系只是一种幻想, 而现在幻想已经破灭。3.说明娜拉的动作, 她边说边在做出走的准备, 出走的决心坚定。

【专题强化】一、1.遥望六十岁;遥望年轻的时候2.象征人生路上的困难与挫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艰辛的感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二、1.钱之江:表明和对方“道不同, 不相为谋”的立场, 表达对革命事业必定成功的坚定信念。代主任:威逼利诱钱之江归顺, 既表达了他的立场, 也体现了他对钱之江的佩服。2.示例:机智沉着, 应对的话语既顺畅通达, 又针锋相对;学识渊博, 比如他对饮食的表述;乐观, 永不言败。3. (1) 那你就是共产党的人咯? (2) 为革命的正义事业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第4课时

【专题强化】1.“生物在搬家”是指有些生物为了避免灭绝, 远离原来不利的生存环境向别处迁徙的现象。2.高温、干旱。3.第 (3) 段说明的中心是:科学家们推测, 这种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 迫使物种以更快的速度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作者列举了英国的逗号蝴蝶和长插蛛向北移动的例子并罗列了准确的数据, 说明这两种动物向较阴凉的地方迁移的速度之快;同时还举了美国黄石公园中美洲鼠兔的例子, 将其1900年时生活的地点和2004年时生活的地点进行比较, 来说明这一中心意思。4.“不少”是“多”的意思, 说明许多生物正逃离赤道地区, 向着北边较阴凉的地方移动, 用在这里强调了“搬家”的生物数量较多, 避免了说法的绝对化, 更符合客观事实,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第5课时

【典题诊断】1.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2.说明对“成长”持不正确的认识的人比较多, 含蓄地表明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现实意义, 从而引出下文深一层的论证。3.内容上, 强调小时候“我”对“成长”的认识是错误的。结构上, 承上启下, 起过渡作用。4. (1) 必要的积蓄过程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2) 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5.让知晓学习的人永远在成长, 永远保持年轻的心态。

篇4: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根据观测数据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回归模型。

2. 使学生通过探究体会到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有些非线性模型通过变换可以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更好的模型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函数的图象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型建模。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回顾所学内容5分钟之内回答)

1.回归分析,其步骤;2. 线性回归模型;3. 衡量回归方程的预报精度的方法;(1)残差平方和法 (2)残差图法(3)利用相关指数R2刻画回归效果。

4. 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 。

设计目的:通过反复,主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和步骤,以及掌握衡量回归方程的预报精度的方法。

二、引入新课

一只红铃虫的产卵数和温度有关,现收集了7组观测数据列于下表中,试建立与之间的回归方程。

教师:先来分析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学生:先作散点图。后根据图求对应的方程。

(教师让学生描述求回归方程的步骤,第一步:作散点图,第二步: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第三步:求方程。教师演示用电脑做好的散点图)

教师:观察右图中的散点图,它们是线性相关吗?

学生:发现样本点并没有分布在某个带状区域内,即两个变量不呈线性相关关系,所以不能直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讲授新课:(探究非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

教师: 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直线状带形区域,可以选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如果散点图中的点分布在一个曲线状带形区域,就需选择非线性回归模型来建模,本节课就来探讨如何建立它的模型?

(学生合作交流, 根据散点图找近似的函数模型)

学生:根据已有的函数知识,可以发现样本点分布在某一条指数函数曲线的周围(其中是待定的参数),故可用指数函数模型来拟合这两个变量。

学生:也可以看成二次型函数y=c3x2+c4来做。

教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接下来先研究y=c1e ,如何待定方程中c1与c2?

学生: 在上式两边取对数,得lny=c2x+lnc1,再令z=lny,则z=c2x+lnc1,而z与x间的关系如下:

观察与的散点图,可以发现变换后样本点分布在一条直线的附近,因此可以用线性回归方程来拟合。

教师:既然找到了方法同学们自己完成。

(学生利用计算器在10分钟内算得a=-3.843,b=0.272,z与x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z=0.272x-3.843,因此红铃虫的产卵数对温度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y=e0.272x-3.843.)

教师:根据散点图就一定能得到这是以e为底的指数型函数吗?其它底数的指数型函数可以吗?如果设行吗?(通过不断提问,发散学生的思维)(大多数学生半信半疑,等待教师引导,有个别学生茅塞顿开)

学生甲:可以,同样可以待定c,a.

教师:如何待定c,a?

学生甲:将两边取以a为底的对数?

教师:非常棒!但以a为底的对数方便查表吗?

学生乙:噢,但可以取常用对数呀。

(此时课堂气氛已到了一个小高潮,同学们都在积极思考,感觉才像用数学解决问题。)

教师:很好!那我们来一起完成它。

因为,y=cax,所以,lgy=lg(cax),即,lgy=lgc+xlga,令z=lgy , lgc=b,lga=d,则z=dx+b,它是线性的,再利用最小二乘法求出d,b,再进一步算出y关于x的方程。看来这样也是可以算出其对应的方程。

教师:我们再来研究同学们前面提到的二次型函数 y=c3x2+c4.如何求解c3与c4 ? (学生思考后陷入僵局)

教师:其关键在于如何通过适当的变换,将非线性回归问题转化成线性回归问题。

学生丙:直接换元,将x2换成t,则就可将非线性换成线性加以解决。(此时他很激动,其他同学对他刮目相看)

教师:很牛!这位同学说的你们下来解。我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好像散点图不一定是不含一次项的二次函数呀?若设y=ax2+bx+c可以吗?

学生丁:这不跟前面一样吗,直接换x2.

教师: 直接换x2为谁?是x吗?

学生:不对。(异口同声)

教师:那怎样解a,b,c?

(此时教室有一片哗然,同学们又开始讨论了,有一个小组的同学举手示意)

学生:老师,y=ax2+bx+c与y=c3x2+c4不同之处就是多了一次项,我可以将它先配方转化成后面的形式加以解决。

教师:好,这位同学上黑板来解。

四、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通过这道例题,我们发现了非线性问题也可以转化成线性问题来解决,下面谁将所学技巧加以总结。

篇5:Unit1第2课时教学反思

Unit1第2课时教学反思

开始教学新知识的课堂上,我利用课文内容,通过在实验小学的实际生活,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能够明白我所教学的内容,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逐渐习得,然后通过方式丰富的不断跟读和反复模仿加以巩固。其间,我充分利用了我自己的.个人资料,让学生学会和老师用两种方式打招呼以及三种方式说再见。从现在收到的效果来看,基本上学生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第1条,即在实际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简单英语打招呼和说再见。下课后,学生饶有兴致地和我说Hello./Hi.Goodbye./Bye-bye.

篇6: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1学设计

高飞

神木七中

719300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以周边自然地理环境为案例,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地理科学研究过程,训练地理学科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从而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本节中,我们主要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入手,探讨其形成自然背景。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从荒漠化的动态发生过程入手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及成因。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通过分析,帮助学生建立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综合观念与能力,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教会学生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木荒漠化的过程,能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科术语表达一个地理现象,过程和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由于本人授课对象双差生居多,基础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身边案例,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 5

本区正是西北地区,学生意识形态中已有荒漠化的模糊的概念所以对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在教学中要调整对差生的期望值、运用多媒体教学、身边案例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应用到实践中去、教会学生养成评价自己学习结果的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荒漠化的含义及其发生的基本过程。

(2)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自然特征及其成因,能说明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身边事例对荒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能力;(2)应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气候和植被景观的关系,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环境有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教学难点

荒漠化的动态发生过程。

【教学环境】

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或音视频资料(课本,网络图片)可用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特定的参考资料(课本)

参考网址(中国荒漠化防治网); 

【教学方法】

演示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 5

【教学思路】

通过读图、析图、用图,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如观察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通过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及所属自然区;分析该地区突出的气候特征、降水的分布规律、原因、植被类型,进而引导分析风力大小及地表沙质沉积物变化的分布规律及导致自然景观变化的原因。最后,归纳导致荒漠化问题的自然原因:基本条件——干,动力条件——风,物质条件——沙。

【教学过程】

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1:播放我国“西北地区荒漠景观”视频 学生活动1:感受情境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2:概念讲解 教师活动2:荒漠化的概念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 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学生活动2: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 5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直观感受 帮助学生 理解概念 环节3:图文结合讲解现象

教师活动3: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对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影响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

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学生活动3:思考

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 5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本区条件分析: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学生活动4: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设计意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索为主线。

【学习评价】

关于荒漠化的思考写成一篇论文。

篇7: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下列词、短语及句型的用法: words: upset, ignore, calm, concern, loose, german, outdoors, entire, entirely, power, curtain, dusty. phrases: add up, calm…down, have got to, be concerned about, walk the dog, go through, set down, a series of, on purpose, in order to, at dusk, face to face. sentence patterns: 1. you had to pay to get it repaired. 2. your friend comes to school very upset. 过程与方法:自主预习,小组合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get the ss to learn how to make friends and gain

friendship.

教学

重点 key words and phrases.

教学

难点 your friend comes to school very upset.

学法

指导

show yourself ( 展示自我) ,cooperation and exploration(合作探究)

学习 过 程

一. 自主探究——问题发现

1)add up 中 add 是什么意思,怎么用?比较短语add up to/ add…to…/add to

2)have got to 和 have to的意思一样吗?

3)go through 除了“经历,经受”以外,还有其他什么意思,查找出来并熟记。 4)loose 的反义词是什么? 5)german的复数怎么变?德国用英文怎么说? 6)face to face 是“面对面”,以前还学过此类的表达吗?有哪些,请列出来。 7)dust 与dusty的关系。 自我检测: 你存在的问题:

篇8:第3课时:诗词、戏剧阅读

1. 把握诗词的朗读节奏、语气语调、重音、押韵;

2. 领会词语的含义;

3. 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

4. 品味句子的妙处;

5. 概括情境;

6. 分析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 戏剧阅读

1. 领会词句的含义,主要有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

2. 结合舞台说明和对白独白,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

3. 推知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

4. 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

5. 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

6. 赏析场景和情节设置的艺术性;

7. 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 诗词阅读

1. (2012·山东省聊城市)下面《我爱你,中国》这段歌词中加点词语对表达爱国之情的作用是什么?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 中国

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

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

我爱你森林无边

我爱你群山巍峨

我爱你淙淙的小河

荡着清波从我的梦中流过

2 (2012·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回答问题。

瀑 布

洪 源

要下山!要出谷!

一声呐喊,

从云崖上扑下,

哪怕它粉身碎骨!

向往着滔滔江河,茫茫大海,

思念着展翼的风帆、击浪的桡橹,

啊,全凭一腔燃烧的信念,

脚下才开辟出一条奔腾的生命之路。

(1) 诗歌开头两个“要”字用得十分精妙传神,试简要分析。

(2) 诗歌塑造了“瀑布”这一形象,请你谈谈它背后的深层意蕴。

二、 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玩偶之家》中的选段,完成各题。

提示:丈夫海尔茂像对待宠物一样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她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暴露了他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 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的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 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 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2. 娜拉说的“奇迹中的奇迹”指的是什么?“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这句话向海尔茂表达的具体意思是什么?

3. 联系剧情,说说舞台说明“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起手提包”的作用。

一、 诗词阅读

1. 对语气语调的把握,首先要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陈述、庄重、严肃、冷淡等语气用平调;诘责、愤怒、惊异、命令、号召等感情用升调;坚决、请求、心情沉重等用降调;怀疑、幽默、含蓄、讥讽、话里有话等情感用曲调。

2. 领会词语的含义可遵循如下思路:比拟义,根据上下文和文章主旨找本体;象征义,根据语境及主题,揭示其所象征的内容;双关义,既要指出显性含义,又要揭示深隐含义;指代义,可以到上文中找;反语义,把“反语”再反过来说。

3. 揣摩词语的准确、生动、传神,可分清词性来思考。例如形容词和动词的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副词的作用是“准确地(恰当地)表现了……”;关联词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结构上。

4. 品味句子的妙处,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句子采用的手法。又可分为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未用修辞,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用了修辞,则往往是“把……写活了”“化静为动”等。表现手法通常有象征、对比、烘托、曲笔、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说理、托物言志等。

(2) 表达的效果。通常有生动形象、细腻传神、鲜明突出、化静为动、平中见奇、大俗大雅、拙中藏巧、意在言外、含蓄隽永、委婉曲折、缠绵悱恻、酣畅淋漓、情景交融等。

(3) 表什么情达什么意。一般是刻画了……的场景,叙写了……的经过,奠定了……的感情基调,抒发了……情怀,渲染了……的气氛/心情,揭示了……的主题等。

5. 对情境的概括要精当,防止以偏概全。我们应对常见的诗词主旨有所了解,解题时可以先归大类,再不断细化、具体化。

6. 诗词结构上的特点主要有:重章复沓,一咏三叹;回环往复,串珠成串;首尾呼应;逐层深入;总—分—总等。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对比衬托、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

二、 戏剧阅读

1. 领会词句的涵义,就是领会其比拟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反语义等,也就是揣摩潜台词。

2. 体会词句的准确传神,要结合人物特点、特定情境、思想情感来思考。

3. 了解故事的背景及特定情境,有助于深入地理解作品,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审美愉悦。

4. 戏剧主要通过言语、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所以,揣摩心理、分析形象,要紧紧抓住人物的言语(台词,或说或唱)和动作。正面人物一般用褒义词概括,反面人物一般用贬义词概括。

5. 概括场景或故事情节时,要力求准确、全面、精要,尤其要注意是否有字数限制,如果有,可以先不顾字数地概括,写下来后再不断删改、精炼。如果要求用对对子、拟回目等形式来概括,还要在对仗工整、斟酌字句上多下工夫。

6. 场景的艺术性主要从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作答。

情节设置的艺术性,有如下几条思考路径:

① 误会法。误会是矛盾冲突的导火线,误会引发矛盾,矛盾又引发新的误会。这样环环相扣,情节便波澜起伏。② 悬念法。制造悬念,扣人心弦,引人入胜。③ 铺垫法。铺垫法就如相声中的“抖包袱”,铺垫得越充分、越巧妙,“包袱”抖出来时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④ 错位法。错位,会使人物的言行产生一定的反差、扭曲,由此产生的不协调,给人的可能是喜感,也可能是悲感,还可能是似喜实悲或悲喜交加。⑤ 意外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方为精妙。⑥ 夸张法。人物言行、故事情节的夸大或缩小,都是为了突出形象和主题,使之更为典型,更为鲜明,更有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

7. 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样可以先分大类,再细化、具体化。戏剧常见的主题有:表现成长历程及人生感悟;表现亲情、友情、爱情;表现爱国思乡;传承历史文化,颂扬民族传统;表现人际关系;探究人与自然、科学与人伦的关系;表现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针砭时弊,反映社会热点;等等。

一、 诗词阅读

(2012·湖北省黄石市)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的问题。

遥 望

曾 卓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的故乡

1. 本诗题目为“遥望”,请你说说诗人遥望的具体内容。

2. 诗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象征什么?诗人这样说,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戏剧阅读

(模拟试题)阅读剧本《暗算》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背景概述:1931年,由于叛徒出卖,上海地下党组织遭到重创。然而,中共中央迫切需要上海、南京等地的地下党组织提供可靠的军事情报,以应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决定派特使前往上海,重振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活力和威力。不幸的是,特使即将到上海的消息暴露了。而此时,蒋介石的亲信特使、军统头目之一的代主任对打入国民党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并担任了总破译师的中共地下党员钱之江的身份产生了怀疑,只是苦于找不到证据。而钱之江在被软禁的同时,几番努力都没有能够将“敌人已经知晓特使即将到上海”这一重要情报传递给组织,最后他决定自杀,用自己的遗体传递情报。钱之江在自杀前夕,和代主任有如下一段对白。

代主任 钱总是何等卓越之人,大可不必一条道走到黑。你可以跟我去南京,蒋委员长太需要你这样的人才了。

钱之江 中国人的饮食以长江为界,南人喜米,北人好面;前者口清,后者味重。广东客家人爱好煲汤,山西佬喜欢吃醋。你我的祖籍南辕北辙,所以吃不到一起的人,难进一个门。

代主任 你的意思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生是党国人,死为党国鬼,你与我道不同,那你是何道?①

钱之江 同是吃饭,国人用筷子,洋人用刀叉,此人和彼人,不都一样是人吗?难道你我之间竟有一个不是人?

代主任 钱总过于能言善辩,三寸不烂,巧舌如簧。我是真舍不得你哪!

钱之江 谁笑到最后,谁才笑得最好。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足以影响一支蜡烛的光辉。我不言败,因为大幕还未落下;而你过早地叫喊胜利,却可能孤独地面对舞台,无人喝彩。

代主任 其实我心里已经知道你是什么人了,只是我无法证实。我遗憾造物主让我们成为敌人,而不是同志,只能各为其主。

钱之江 我是什么人?你是什么人?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这是你。而我,生来死往,像一片云彩,为太阳的升起,宁肯踪影全无。②

代主任 好口才!钱之江,那我告诉你,即便大幕拉上,我也绝不会让你曲终人散。这个世界离开你,我会孤独,我会一览众山小,我会高处不胜寒。所以你不光不能离开,我还要你坐在舞台下为我喝彩。

钱之江 那我们都拭目以待。

代主任 不到黄河不死心。

钱之江 不见棺材不掉泪。

(有改动)

1. 细读两人的对白,请用简要的语言写出他们各自表述的主要意思。

钱之江:

代主任:

2. 你最欣赏钱之江身上哪些富有魅力的性格特征?请选取两点并依据选文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篇9:Unit1_第3课时教学设计

一、基础运用层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险衅(xìn)

.B.洗马(xǐ).C.陨首(yǔn).D.矜育(jīn).

僮仆(bú)

期功强近(jī)..

猥以微贱(wěi)茕茕孑立(jié)..逋慢(bū).盘桓(huǎn).

终鲜兄弟(xiǎn).

宠命优渥(wò).C [A项,“仆”应读“pú”;B项,“洗”应读“xiǎn”;D项,“桓”应读“hu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B.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 [B项,民间推荐的优秀人才。]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导学号:64952002】

A.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B.拜臣郎中 .C.除臣洗马 .D.过蒙拔擢 .A [A项,“察”为推荐;B、C、D三项中的加点词均为授予官职。]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臣具以表闻

.B.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欲苟顺私情 .D.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苟非吾之所有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秀才:科举考试的一种身份 告诉:申诉

区区:拳拳之心,形容自己的私情

A [A项,均为介词“用”;B项,介词,比/介词,被;C项,副词,姑且/连词,如果;D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这些。] 5.下列句子中,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C.暴秦之欲无厌

B.孰为汝多知乎 D.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D [A项,“闵”同“悯”;B项,“知”通“智”;C项,“厌”通“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64952003】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 .C.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D.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B [B项,名词作动词。其他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 7.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因为命运坎坷,年幼遭遇不幸。刚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2)况且我年轻时在伪朝任职,连续任职做到郎官,本来就希望官职显达,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8.名句默写。

【导学号:64952004】

(1)《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2)《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李密身份虽低但却得到重用。

(4)《陈情表》写李密的祖母在世间的时间很少,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明母孙二人命运一体实难相离的请辞原因。

(6)《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准许他的要求。

【答案】(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2)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3)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4)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5)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6)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养刘之日短也

二、阅读提升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导学号:64952005】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①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注】 ①醮(jiào):再婚。②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B.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C.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D [“刘氏有疾”为主谓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未尝解衣”为动宾结构,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古人成年取名定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方便别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泰始,是西晋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

C.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

D.《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时期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该书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A [古人幼时取名,成年定字。]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为祖母端饭菜、端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

B.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学习,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认为他很有才华,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

C.李密认为孔明的教诲细碎具体,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都很简洁得当。D.李密有才能,希望到朝廷内做官,却被任命为汉中太守,对此心怀怨恨。后来,皇帝下诏让他赋诗,李密在诗中流露出了不满,并因此被免职。

C [“和舜、禹、皋陶的话语一样”说法有误,原文是“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12.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1)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仕”动词,译为“做官”;“数”译为“多次”;“称”译为“称赞”。(2)“白”译为“禀告、告诉”;“以”译为“因为”;“清慎”译为“清廉谨慎”;“弗之劾也”是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弹劾他”。

【答案】(1)(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2)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认为是很有文学才华的人)。

(李密)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岁高,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官职。于是上疏《陈情表》,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徒有虚名!”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说:“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国,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孔明自己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的话对。

上一篇:五年级童话作文:大家一起来环保下一篇:三查三比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