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2024-05-12

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共6篇)

篇1: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证券公司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证券公司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证券公司反洗钱面临的挑战。基于:2005年新证券法实施后,证券公司交易、财务、清算等业务核心流程实现大集中;2007年起证券公司客户资金全部实现第三方存管,券商不再提供现金服务,内转绝迹;2008年证监会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账户清理规范工作,一挂多、账户名不一致等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证券公司合规体系健全有效,原则上不允许自然人代理,客户分类、客户适当性、客户回访等工作启动较早等因素,所以较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反洗钱工作好于世界平均水平,证券行业的反洗钱水平好于金融行业平均水平。但是,一切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传统证券经纪业务变革深刻,老的反洗钱方式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一是客户身份识别方面。随着佣金、网点和非现场开户的放开,特别是见证开户、网上开户的推出,虽然提高了业务的便捷,但使户身份持续识别和重新识别的难度倍增。二是客户资金途径日益复杂。单客户多银行的应用虽然给券商反洗钱带来一定的压力,但毕竟还在客户名下、账户体系内运作,随着券商支付功能的恢复、直销政策的宽松和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客户资金运作空间更大、更便捷,也更难觅踪迹。三是账户管理新政频出。外籍人开户的放开、一码通推出、一人多户政策的突袭和非现场业务的普及,账户资料和交易记录的保存以及大额、可以交易的监控均受到很大挑战。四是分支机构业务范围拓展。按照新的监管政策,证券公司分公司和证券营业部的业务范围不超过公司本部即可,大大超越了传统的经纪业务范围。目前,分支机构已在资管的承揽、新三板业务的承做、柜台业务的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旧的体系已经被打破,但是新的体系尚未建立。分支机构内控规范、合规管理和反洗钱工作的压力巨大。

另一方面,证券非经纪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洗钱风险点不断增多。2012年以来,证券公司依法自主开展了多项业务和产品创新工作,在原有的自营、资管、投行等非经纪业务的基础上,又陆续推出或普及了直接投资、融资融券、约定购回、质押回购、收益互换、股票期权、沪港通、深港通等新的非经纪业务品种或类型。相比传统的代理关系的经纪业务,非经纪业务具有业务模式更多,交易链条更长,参与主体更广;法律关系更复杂;交易速度更快,资金更多等特点,便于以构造交易的方式隐藏资金来源和交易目的。如在投行业务中,对股东资金来源的合法性关注不够,只关注其真实性;资管管理业务嵌套层级过多,反洗钱责任主体不明确,往往以承诺函进行简单应付;质押回购和约定购回业务的资金已脱离券商资金监管体系,对资金用途关注极少。简而言之,我国证券业反洗钱工作局限于经纪业务,不能有效应对当前非经纪业务不断创新,产品结构日趋复杂的现实要求。

2、现行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全适应新的反洗钱形势。一是法律体系方面,只是初步形成了由刑事立法、有关金融法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构成的反洗钱法律框架。主要是人行出台了一个规定,两个办法,三会虽有规定,但行业针对性不强。同时,现行反洗钱法规未能充分体现风险为本的工作思路。作为成文法国家,现行反洗钱法规是按照规则为主的监管理念建立起来的,与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提出的风险为本有很大差异。二是在履行反洗钱职责方面,只有人民银行将反洗钱作为一项主要职责,设立独立部门和专职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反洗钱工作,进行“正规作战”。其他执法部门和行业,既没有将反洗钱作为本部门和行业的一项职责写进法律里,对反洗钱工作中,多是以应付为主,作为某个部门附属职责之一,进行的都是“非常规作战”或“游击战”。同时,各部门、行业反洗钱不能形成合力,进行“军团作战”,缺乏有威慑力的打击手段。三是在社会环境方面。证券公司从业人员普遍认为,三方存管后,客户资金在银行,券商反洗钱责任可以忽略不计。在普通人意识中,对“洗钱”的熟悉模糊,很多人不理解、不知道、不重视“反洗钱”;甚至在机构的宣传中将洗钱和反洗钱混淆。四是其他方面,如对自洗钱行为不予定罪处罚影响打击洗钱犯罪的效果——按照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洗钱罪只能是依附于其他犯罪行为方能定罪,没有上游犯罪就没有洗钱犯罪,洗钱犯罪只能由上游犯罪行为人以外的人实施;证券公司非经纪业务缺少反洗钱工作指引——非经纪业务的反洗钱工作者分散在有关业务规则中,没有得到重视;或者缺乏有关规定;由反洗钱引发的人行处罚不再会引起分类评价扣分。

3、证券公司反洗钱操作工作层面存在的问题。虽然说,多数证券公司基本能按照反洗钱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开展反洗钱工作,但鼓励创新、业务竞争的大背景下,不少券商在反洗钱的合规管理、风险防控、内部治理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少券商洗钱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存在缺陷。缺乏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表面合规、应付检查仍是主要关切,洗钱风险管理较为弱化,如很少有公司指定自评估制度、极少有公司对业务洗钱风险进行评估;反洗钱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流于形式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好转,特别是券商的分支机构尤其是轻型网点;反洗钱合规文化缺失,持有“三方存管后券商缺少反洗钱义务”的人不是少数,反洗钱的宣传和培训比较被动;合规部门缺乏充足的履职权限和资源保障,不少券商总部都没有一个反洗钱专岗;反洗钱绩效考核占比过低,考核内容不全面,难以真正触动分支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因监管规定,反洗钱多限于合规部门,未能建立业务条线、合规部门、稽核审计的三道防线。

二是洗钱风险评估和控制措施明显滞后。洗钱风险评估是落实风险为本方法的基础,但实践中,不少券商的产品、业务洗钱风险评估标准和流程不统一,合规部门参与不够;客户风险等级划分工作往往简单复制监管部门发布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缺少个性化和差异化;在法人机构层面推动实施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缓慢,部分机构将其简单归结为产品业务的专项风险评估或者客户洗钱风险评估;多数证券公司未对非经纪业务开展风险评估,未建立有针对性的内部控制制度,停留在从客户的维度来识别和评估洗钱风险,对各业务自身的洗钱风险并未能做识别和评估,尤其是对业务种类繁多、产品结构负责的非经纪业务的风险识别和评估工作未能有效开展,无法了解业务中隐藏的风险。

三是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职责。了解客户、了解业务、尽职调查是反洗钱义务机构展业的三大原则,但因不仅需要付出成本,还会降低客户满意度(体验),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在进行客户尽职调查时,比较关注客户的资格条件、风险承受能力、资金是否可以如期归还等方面,较少关注反洗钱客户身份之别侧重的客户的交易目的、交易性质和资金来源等方面,未能将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的相关要求与证券尽职调查环节有效结合,出现了证券尽职调查和反洗钱客户身份识别的脱节。客户身份初次识别、持续识别和重新识别不够规范、严谨,核对、登记、留存客户身份信息不完整;身份证件国企自动提示功能不完善,限制措施单一,期限要求不统一;非现场开户广泛采用,冒用他人身份成功开户、交易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新三板、期权、融资融券等高风险业务中极易引起纠纷。

四是反洗钱交易监测分析、报告工作有待加强。反洗钱交易监测未能覆盖所有交易、所有业务,多数机构未能及时按照3号令要求实现以客户为单位开展监测分析;可疑交易监测分析多依赖系统抓取,人工分析和持续分析不足,经常出现不可疑三个字替代分析过程;中模式下的交易监测分析没与雨客户尽职调查有效衔接;异常交易的排除理由、可以交易报告理由不够合理、充分;可疑交易报告集中在少数机构,多数券商仍然是零报告;能建立基于业务特点的可疑交易监测标准。现行可以监测的十三条标准,主要针对经纪业务设立,未能考虑非经纪业务的实际——未将代销和自销的资产管理计划纳入监控范围;质押回购和约定购回客户的资金已让渡给客户,券商对其资金用途缺乏必要的监控和了解;收益凭证、中小企业私募债销售、新三板、IPO等业务均未纳入监测范畴。

五是与合作机构合作过程中难以完整获取客户身份信息。如接触其他机构代销金融产品时,代销机构往往以客户保密或资料传递成本高等理由拒绝向证券公司提供完整信息。

篇2: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单看统计数据,会给人一种错觉,这就是,中国的动漫产业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仿佛已经上了快车道„„

作为第二届中国国际青少年动漫周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中国国际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日前在哈尔滨市举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在写给论坛的致辞中介绍,“我国动漫及相关产业,年产值约为500亿元,是一个相当可观的市场,年收入百亿元的低能耗,低污染的支撑绿色GDP的新兴产业,更重要的是它将引领关联产业快速成长,并对产、学、研,对教育、网络、文化及制造、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些业内专家认为,虽然我国动漫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依然存在着产业链条不完整,商业模式不清晰等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

商业模式不清晰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主任胡月明认为,中国动漫产业至今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商业模式,而因为商业模式的不清晰,致使动漫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国家有几十个动漫基地,现在的媒体、杂志包括动漫公司也越来越多,但是动漫产业取得的利润却并不让人开心”,胡月明说。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王鸿冀认为,从创意产业的角度看,动漫产业的产业链是清晰的,是制作、出

版和推广、销售、运营等。这个产业链和传统产业链的不同在于它是增值链,但业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增值的过程。“不要认为有了一个想法,完成了一个作品就完事大吉,必须要完成出品和出版、宣传、推广,建立销售渠道,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淀利润”,王鸿冀说。

产业链条不完整

辽宁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张震表示,我国的动漫产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50%的动漫企业都在搞对外加、外包、代做;企业规模也偏小,现在日本有近600家动漫企业,而每家的生产效率都是我们的10倍左右。

张震说,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与国外不同。国外动漫产业投入不是仅靠动漫企业自己完成,而由基金或大企业来支持;而国内动漫产业资金运作机制基本都是动漫企业自己投入,制作前期没有相关市场来配合,制作出来后,只靠政府的补贴等,这样产业是难以发展的。

基地“开花”就意味着产品“结果”?

据了解,2006年,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10部委就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品的发展意见,系统的提出了我国动漫产业的政策,力争5到10年使我国动漫产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

几年间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数十家动漫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园区在各地应运“开花”,成为各地发展动漫产业的领头羊。2007年,我国共制作完成动画电影6部、国产动画片180余部超过10万分钟,出口电视动画片2000余集,均比2006年有大幅增加。动漫产业基地“开花”似乎正催生着动漫产品“硕果”,而一些业界专家表示质疑,一拥而上的动漫基地是否“虚火过旺”。一位业内专家认为,目前动漫基地有一个非常不好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地蔓延,这就是动漫基地变成了偷换概念的房地产项目,投资者找到地方政府,说要建一个动漫产业基地,希望地方政府批出多少平方公里的土地,实际上是变相把动漫基地变成了房地产项目。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动画系主任薛云祥说,国内并不缺少动漫园区,日本的园区没法跟我们的园区比,我们的动漫基地像五星级宾馆一样,他们的动漫公司小得很,但“小房子一样可以做出大片子”。我们现在是基础薄弱,更多地忽视了前期为打造这些产品所付出基础性努力,不是缺少动漫基地的建设,而是缺乏对产业人才的培养。

一位专家说:“全国许多地区都在搞动漫产业基地,非常热闹,但感觉我们现在有点本末倒置,急于打造这个产业,用最快捷最急功近利的方式,效果怎么会好?短时间催生的表面繁荣,势必造成基地的功利性和动漫作品的同质化。”

而且,我国动画的年龄取向普遍低龄化,周边产业效应低。

篇3: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不足

1.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

准确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基本原则, 它规定会计信息要真实准确地反映公司经济状况。但现在, 很多会计信息披露公司的日常工作状况和财务资金状况没有得到准确地反映, 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十分常见, 这就严重危害了证券市场的长效发展。公司的管理人员出于多种目的性的考虑, 一般都会过分夸大自己的经济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规模, 对披露的信息进行歪曲和隐瞒。公司招股说明书中信息虚假、隐瞒年度财务报表、控股股东使用资金不明确等情况经常发生, 使得国内外很多企业出现虚假案件的情况。这种情况不利于资源的合理优化和配置, 没有发挥市场评价的作用, 不但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基本利益, 还影响了企业的长效发展。以琼民为例, 每年的年度报告虚增资本公积金达到6.57亿元, 虚假利润达到5.4亿元, 震惊了股市, 使得很多股东损失惨重。还有三九医药的大股东占用配股资金达到25亿元, 这类问题在上市公司中十分常见。这些被挪用的资金一般都是因为投资失败或转变成为非货币性资产, 从而不能回归或是回归时还要大打折扣, 因此这就极大可能转化成为公司的长期应收账款, 其中存在很大的风险问题。

1.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迅速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障, 上市公司的日常工作属于一种动态的过程, 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投资人员对公司日常经营变化的状况不太了解, 所以上市公司就更加需要及时披露相关的信息, 从而保证投资人员做出正确和迅速的投资判断。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信息的情况并未得到好转, 虽然我国的《证券法》中指出, 要求上市公司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要及时准确地披露有关信息, 但是实际上, 有的公司对年报、中报和净利润等信息的披露不够迅速, 还可能出现拖拉的情况, 对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且上市公司使用定期财务报告来替换临时财务报告的问题十分严重。根据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 为了更好地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预防可能对上市公司股价造成严重威胁的情况, 在投资者还不清楚重要事件的时候, 上市公司需要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时地提交临时报告。但是有的公司不按照规定进行实施, 不能迅速地披露信息。而且, 很多公司都是只披露好消息不披露坏消息, 对于因为行业原因引起的价格上涨或是下降等, 公司是不会对其进行解释和报告的。上述问题的出现, 大大地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预测和回馈价值,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给市场操作、谋取暴利和背后交易等创造了机会。2004年的达尔曼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2004年半年报和第三季报告到年底的时候还没有进行披露。公司董事长徐宗林到现在依然留在海外, 历史问题无从查起, 投资人和债权人都束手无策。

1.3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不严肃

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是在网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但是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 有的上市公司还是使用传统的纸质财务报表转化成电子文档, 内容过于单调, 不能够有效地满足信息多样化的需求。而且, 有的部门没有一套完整健全的管理制度和标准, 使得上市公司在网上披露信息的时候各为其主, 在发布年报、中报以后又随便发布补充公告。例如银广夏公司的例子, 没有正式地刊登公告就对媒体说公司要重组。因为没有完善和健全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限制, 会计信息披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不严肃和不规范的现象, 对于违法的操作行为的预防和治理力度不强。

2 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一个完善而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建立高效的证券市场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一些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事件, 给股市造成了振荡和严重后果。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股票市场的正常健康发展, 因此应当采取相应对策。

2.1 完善经理层激励约束机制, 解决利益驱动与职业道德败坏问题

目前,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激励手段采用年薪薪酬制, 但因经理人员的年薪是与公司的历史 (本期和上期) 业绩挂钩的, 很少涉及公司的未来价值的变动, 于是经理就会产生短期行为, 屈服于利益驱动。可以考虑改变考评经理层采取的指标, 设法让经理层与公司的利益结合起来, 如提供以持股或股票期权为形式的激励方式, 同时通过教育提升经理层的职业素质, 形成良好竞争上岗、退出机制, 以形成对经营者内部的约束机制。

2.2 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处罚力度

政府对信息市场进行适度管理, 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来强化企业外部监督, 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管具体措施可包括:第一步, 督促上市公司各有关方面诚信责任, 建立诚信档案, 实行“黑名单”制。第二步, 丰富监管手段, 利用新技术、新方法, 开辟更加畅通、便捷和高效的资信渠道, 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一线监管。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在此期间, 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更好地规范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方面的披露, 这些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会计信息披露。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快, 以及上市公司出现晚但增长迅猛的特点, 使得我国法律法规的改革跟不上上市公司增速及变化速度, 这就使得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很多法律法规的漏洞。从1997年琼民案件, 到后来的银广夏、石化、中科健、小鸭等被爆出会计信息存在很多的虚构和隐瞒, 说明我国在披露中还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找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漏洞和问题, 并且致力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是现在我国证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

2.3 提高会计信息失信的成本, 加大处罚力度

第一, 加大罚款金额, 并且对违法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上市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让他们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得到惩罚。第二, 要完善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赔偿体系。第三, 提高会计人员整体从业能力。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入门培训和后续培训, 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使其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办事, 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客观真实。第四, 加强外部监督机制。一方面, 要加强以证监会为首的政府监督;另一方面, 要加大以中介机构为首的独立的第三方监督。第五, 要加大对新闻媒介和社会舆论等的社会监督。

2.4 完善会计准则,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会计改革的最新尝试, 在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第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概括性强, 对实务指导性差, 应该强化其可操作性, 并对复杂的会计实务进行说明。第二, 应该强化会计准则针对风险的规范, 现行会计准则以历史成本为基本的计量属性, 忽略了风险的披露, 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环境, 风险的披露应当受到更多的重视。

3 结语

会计信息和上市公司、债权人、投资人和其他的利益者之间都有密切的关系, 健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是市场顺利运行的重要保障。所以, 需要不断地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 从而维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中确认与披露概念问题[J].当代财经, 2008, (01) :25-26.

[2]任怡琛, 柳青.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内容及处罚原因分析[J].财会月刊 (理论版) , 2008, (06) :59-61.

[3]王咏梅.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 2001, (04) :52-56.

[4]谢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01) :53-54.

[5]贾长来.关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J].经济经纬, 2005, (06) :90-91.

篇4: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 公司 内部审计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企业日常活动及行為起着重要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以及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也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因此,我们必须对内部审计予以充分的重视,同时需要结合公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随着当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越来越复杂,这样一来,公司存在的经济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加,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就进一步的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公司的风险管理上。针对这一问题,公司必须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促进公司经济效益的增长。

1.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们知道,内部审计作为重要的管理工作,它在我国企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起得了一定的成绩,促进了公司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其带来了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1.1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不够。我们知道,内部审计是公司进行内部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涉及到公司内部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经济利益的问题。因此,必须得到公司上层领导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在公司内部得以贯彻和执行,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而在我国公司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程度不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只是单纯的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形式。同时在一些公司内部设置审计部门也是被动的,是出于法律要求而产生的行为。而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公司领导者认为内部审计不能够为公司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尤其是在公司的盈利上;同时内部审计也是一项相对耗费资源和人力的事情,这样也就造成了内部审计在公司内部推行的困难,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和效果。

1.2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强。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它是一项相对独立的管理监督工作,所以必须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而在当前一些公司的内部,内部审计部门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但是很多的内部审计机构都是从一些财务部门所分离出来的,因此对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相关的权责不够明确,进而也就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职能也只能保证形式上的独立,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独立性不够强,一般都会受到其他部门或者是相关领导的制约。这样一来,内部审计工作者的审计工作就会受到相应的限制,审计的效果自然有所减低,尤其是在审计的水平和审计的质量上,这对于公司来说是较为不利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审计报告在可靠性上是不够的,不能够很好的为公司未来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

1.3内部审计人员和审计队伍水平不高。内部审计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它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而在当前一些公司的内部,相关的审计人员专业性程度不够高,水平也相对较低,这样一来也就很难保证审计的水平。其中,一些公司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够,而且在内部人员的设置上也不够科学,专业性的人才相对缺乏,因为审计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懂得财务上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经营以及管理上的知识,是相对综合性的要求。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在具备专业性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自身的审计能力和实际操作管理水平。

2.完善和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对策

2.1加强内部审计的管理,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要在公司的内部加强审计管理,首先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对此,相关的管理者必须打破传统观念的桎梏,从公司未来发展以及控制监督的要求出发加强认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它关系着整个公司的发展和运营,并对公司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因为违规和不正当操作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它对于公司经济效益的保证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影响,同时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还可以寻找出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从而及时的进行解决,它是公司领导者重要的内部管理手段和途径。

2.2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扩大内部审计业务管理范围。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保证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的关系到审计的最终效果,关系到了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对此,公司必须设置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明确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与此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扩大内部审计的业务管理范围,其中不仅需要在财务管理上进行审计监督,在经营和管理领域也要开展相应的审计监督,从而保证经营的科学性、有效性。只有这样,内部审计才会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依据,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并及时的调整公司发展的战略及目标。

2.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审计队伍。对于审计工作来说,审计工作人员是一个重要的保障,其专业化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审计的效果和审计的质量。对此,公司在进行内部审计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审计工作队伍的管理和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审计人员的严格选聘和人才结构的设置,同时需要大力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管理,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制定相应的工作管理准则,审计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的遵循,进而进行诚信化、规范化的审计。而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进而总结出相应的工作经验,同时灵活的运用相应的专业知识,进行多学科、多领域的学习,不仅懂得财务管理上的知识,并在经营和企业管理领域进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杨林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财务管理,2010,6.

[2] 周祥兵 试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不足和应对措施[J]. 集体经济,2009,8.

篇5: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现状

目前众高校在学生党建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工作上结合时代要求作出了许多新的积极的尝试。但由于本科院校的学生工作领域承担着多项职能,既要做好学生的日常生吗活、学习管理,又要时刻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还承受着学生考研、就业的压力,所以在党员发展和管理上还

是受到精力、时间、资源等的约束。

主要体现如下:

党员发展数量与质量不协调。在发展党员上不少本科院校存在着“数量与质量”两难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两种普遍倾向:一是追求质量而忽视了数量;二是追求数 量而放松了质量要求。第一种倾向,由于对质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此通过制定各种各样的标准以提高门槛:如成绩标准、获奖标准等,使得大量的品质优秀、能 力出众的学生特别是学生干部被拒之门外。第二种倾向,为了达到发展指标,一些高校便片面追求数量,降低标准,多多益善,把一些条件尚未成熟的学生吸收到党 组织中来,最终导致整个党员队伍出现质量问题。

党员意识与模范作用不明确。在本科院校中,有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和党员意识并不明确,不可否认存在两类人:一是从众型,有些同学纯粹是跟着别人入党,看到身边的同学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也依葫芦画瓢,至于为什么入党并未深入思考;二是功利型,有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名声好,在毕业之时可以利用党员身份作 为工作的筹码,相对于义务,把党员权利看得更重。这两类人只把入党当成目标,入党后便碌碌无为,凸显不出先锋模范作用。出现部分党员并没有真正发挥到先锋+6模范作用,甚至一些党员还不如普通同学。

学生党员教育效果不理想。

首先,以教为主导,学生被动式接受培训。大多学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以党校开班形式对传授党的基本知识以及相关的理论,并且每期党校的学生数量上百。在党 支部建设方面的教育,基本是根据上级红头文件或会议精神间歇性开展学习活动。因此,在此层面上,学生党员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再次,党员教育培训流于形式。虽然不少高校都开展党校培训学生,但培训内容并不系统,只是邀请了党组织中一些资深的党员或领导,就其熟悉的领域进行开 课;实际上不少学生只是形式上听讲,未必能真正吸收。同时,一个授课老师对着上百、甚至几百个学生,只能讲解理论知识,也无法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调整课程 的深度,更没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党校的教育效果。

学生党员管理不连贯。一方面体现在教育培训上。在党员发展入党前,发展对象必须经过层层教育和考察,参加党章学习小组、党校培训,不断地向培养联系人反 映思想情况,但是在入党后却松懈下来。“目前,在学生支部中普遍存在着‘重入党前的发展,轻入党后的再教育’现象”。另一方面体现在管理上。由于发展的必要性,高校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管理上给予了较高的重视度。而学生入党后,对于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特别是对于毕业生 党员的管理则显得无力。近几年,一些高校甚至出现“党员无人管”,只有要召开支部会议时才被亮出来,平常则无人问津。对于学生党员的管理“头重脚轻”,整 一个管理体系严重不衔接。这也导致了学生在入党后表现均不如入党前,也无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第三部分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综上现状分析,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学生党员上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标准;在党建工作上投入不足,包括人力以及重视度;在教育和管理上缺乏完整的长效机制,教育出现断节。

首先,“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标准难以界定。“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是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原则,也是党组织发展党员的理念。这就意味着,发展党员不可一窝蜂而上,只有具备了入党条件,才能通过择

优推选到党支部进行讨论。然而,随着高校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党建工作的不断成熟、学生群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面 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标准时,难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而由于发展党员程序问题,不允许也不可能实现随时随地发展党员,因此成熟标准也受发展时间的极 大限制。在难以界定发展标准时,目前采取的办法往往是指标式发展,党组织制定每一学期的发展计划,按名额分配到各基层党支部,按量发展党员,这就进一步加 深了“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其次,缺乏重视程度,党员发展和管理的专职人员不足。如前面现状中提到,目前党员管理的主要阵地——学生党支部并不规范,除了资源、开展活动资金有限 外,学生党员管理的专职人员尤其不足。在学校层面上,高校从事学生党建方面的专职人员相对而言比较少,也无专门的组织机构来管理学生党建方面的工作。在党 支部层面上,党支部书记是由辅导员兼职,其他支部委员均为学生党员;这些学生支委相对于新党员也只是提前

一、两年入党,思想深度、经验履历都十分欠缺,也 不熟悉支部建设,只是单一协助支部发展党员,并未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党支部委员也只是在一定任期内履行职责,一旦换届或毕业出现人员流动,经验难以传承,更难以在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更有效促进党员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这样靠辅导员兼任的党支部书记往往一人难以独撑;在党员数量不断增 加的情况下,专职管理人员的需求就更严重不对称了。

第四部分本科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的建议

首先,严格控制党员发展程序,层层把关。发展党员是要经历一系列严格程序的,包括:先在共青团内推优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党支部考核成为入党重点发展对象,继续考察合格并经党支部讨论成为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综合考察合格准予转为正式党员。在这个过程中,务必把握好“推荐关、培养考察关、公示审查关、审 批关、预备党员转正关”。入党不仅需要个人努力,还需共青团的择优推荐,培养联系人的跟踪教育,党支部的考察发展等,只有层层把关,建立起严格的学生党员发展程序,才能在保证党员 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

一是把好推荐关。在推荐关上,由团支部支部讨论,团委(团总支)推荐,党支部考核,每一层次上,协调“质”与“量”的关系,制定考察标准,严格推荐程序,严把质量关。

二是把好培养关。入党积极分子一经确定,则需定时定向培养。在培养考察关,党支部要结合学校党建的要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指定培养联系人定时了解入党对象思想动态,并采用“一对一”、“多对一”的综合考察方式,以最终的考核结果作为其入党的参考条件。

四是把好审批关。审批是对之前的一系列培养考核进行一个客观的裁夺,也是学生入党的关键步骤。在党支部大会讨论审批时,必须真正做到客观、公正、谨慎,一经有异义,必须慎重对待,并确保所上交材料的真实。而对于入党前的谈话,更要秉着求实态度,在谈话中认为考察不理想、不合格的应考虑暂缓发展,切忌走场式,为了发展而发展。

再次,组织与个人共同努力,环环相扣。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学生党员的管理虽然是两个过程,但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有效加强学生党员的发展和管理,并有效地把两者结合起来,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和党支部、党员自身的共同努力,以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建设,促进广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篇6:公司发展存在的不足

转让定价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工具,产生于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企业之中。转让定价问题在发达国家中已受到政府的广泛重视,国外关于转让定价税制问题的研究成果也较多。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的法律制度起步比较晚。

我国第一个针对外商投资企业避税问题制定转让定价税务管理规定的是深圳市政府。1987年,深圳政府制定并颁布了《深圳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关联公司交易业务税务管理的暂行办法》,其中涉及了转让定价与反避税方面的内容。但是真正促使反避税调查工作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是在1987、1988年间由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

1990年,国家税务总局进行了第一次反避税调查,调查的主要地点是对外开放的前沿福建省和广东省。此次调查发现当时我国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避税方式,第一种以福建的台商投资为主,第二种以广东的港澳投资为主。这个阶段,企业多设置多套账簿,且企业的经营极不规范,稳定性较差,主管税务机关很难真正掌握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对此,主管税务机关一般采用核定征收的方式进行税收征收管理。这个阶段,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的法律依据不足,反避税管理的具体方式方法较为简单,税收管理工作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1991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细则完整地引进了转让定价税制。1995年至1998年,税务机关及财政部相关部门对反避税工作进行调整。至此,从立法层次角度,转让定价与反避税管理的立法框架已基本形成。此后,税务机关开始了具体的反避税管理工作。

1998年至2005年,反避税调查、调整仍是一种广义的反避税管理,很多地方是按照传统经济的做法,每年对各地方下发一定的指标,如广东200户,福建150户等,这种模式实际是计划经济的做法。各地方的反避税工作仍缺乏征管经验,并且在具体操作分配方面也存在问题。

2005年,税务机关下发了《关于2005反避税工作的通知》,规定各地转让定价审计立案、结案(包括以前未结案件)均需报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方可进行。自此,我国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管理工作逐渐规范。

随着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施行,国家税务总局又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办法等文件规范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的具体实施。2009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是建国以来特别纳税调整最具系统性的规定。随后,国家税务总局还下发了《关于简化判定中国居民股东控制外国企业所在国实际税负的通知》(国税函〔2009〕37号)、《关于印发〈2008年版企业关联业务往来报告表业务需求〉的通知》(国税函〔2009〕72号)等诸多文件。众多规定的颁布与实施,为实现全国反避税调查工作在新企业所得税实施阶段的顺利过渡提供有力的保障,并与税收征管法等共同形成反避税法律框架和管理指南,为税务机关和纳税人遵从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指引。

2010年开始,为了提高转让定价管理的水平,加强反避税的力度和效果,税务机关在各地积极开展转让定价同期资料的抽查工作,全面了解同期资料准备和管理情况,促进同期资料管理的规范和统一。

在未来的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工作中,税务机关将会“扩大调查行业广度,提高案件调整力度”,这对企业关联交易过程中的经营行为合规性以及转让定价过程的程序合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税务机关将继续加大对反避税数据库的投入,为转让定价调查与调整提供更加合理的经济分析基础,进一步提高转让定价与反避税调查工作的科学性。转让定价管理与同期资料准备在今后将成为存在各种投资企业、控股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常规性义务。以同期资料的检查和管理为基础,税务当局对转让定价调整和反避税调查的工作也将面临新的发展,中国转让定价的实施将迈向新的历程。

据国家税务总局最新通报,去年反避税工作对税收增收的贡献合计102.72亿元,通过对外磋商为纳税人消除国际双重征税负担50.29亿元。今年,税务总局将在继续做好外资企业反避税管理的基础上,把内资企业特别是“走出去”企业纳入反避税工作范畴。

税务总局国际司有关人士表示,去年的反避税工作改变了过去偏重事后调查的做法,通过各种管理手段事先防范避税行为,建立起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统一规范的反避税防控体系。全年通过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抽查和对已调查户的跟踪管理等手段,促使324家企业改变了定价或税收筹划模式,自行调增应纳税所得额342.61亿元,税款增加71.68亿元。

去年,各级税务机关认真执行反避税案件监控管理制度和集体会审制度,避免了随意执法,降低了执法工作的风险。税务总局对外公布了首份中英文《中国预约定价安排报告(2009)》,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好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其网站转载了该报告。同时,税务机关加大了行业联查和集团跨区域联查力度,实现案件调查的全国联动。全国反避税共调查立案178件,结案178件,弥补亏损9.99亿元,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64.94亿元,调整补税23.07亿元。就29个案件进行了12次双边磋商,涉及美国、丹麦、新加坡等国。通过双边磋商实现税收增收7.96亿元,为跨国公司消除国际双重征税负担50.29亿元。据了解,今年税务总局将坚持管理、服务、调查并重,强化关联申报审核、同期资料管理和跟踪管理,推进专家会审制度,完善反避税工作机制。同时,进一步拓展反避税工作领域,把反避税工作向内资企业特别是“走出去”企业,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关联股权、无形资产转让和融资等交易延伸。此外,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分析方法的研究,注重在调查和对外磋商中应用这些方法,建立经济分析师小组,为反避税案件的量化分析提供技术支持;深入分析不同行业的避税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挤压避税筹划空间,培养行业专家和行业反避税领军人物,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并培养反避税专业人才。

而在一些对转让定价的企业处理中我们也能窥见一斑

例如:江苏一充有限公司的转让定价调整

江苏一充有限公司是开曼一充有限公司和两家境外企业于1994年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投资总额6 000 万美元,注册资本3 000 万美元,其中开曼一充有限公司持有83%股份,两家境外公司股份很少,角色是战略投资者。开曼一充有限公司是境外著名企业一充集团的子公司,江苏一充有限公司的真正母公司就是一充集团。

从1996 年建成投产即经税务机关批准享受“双高企业”适用15%优惠税率。从1996~2001 年累计销售24 亿元,其销售状况之好可见一斑,但正是这样一家公司,从开业至2001 年末账面累计亏损1.9 亿元,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7 亿元,除1996 年外,所有均亏损,且1996 年的利润主要来自汇兑收益而并非经营利润,1996~2001年实际缴纳增值税1 100 万元,增值税税负仅为0.24%。

调查人员通过查阅其上市公司年报和证券公司历年的分析报告,掌握了该公司的财务运作报告、历年财务资料、个股研究报告、中国所有相同生产企业名单、生产设备、生产原料来源、制造和应用技术的发展调查人员对该公司1996至2001年关联进口的原材料采用可比非受控价格法实施了转让定价调整,在企业自行调整应纳税所得额1.8 亿元的基础上再调整应纳税所得额为2 亿元,补缴所得税178 万元。自2002 年转让定价调查后,该公司所得税共计缴纳2500 多万元,其中2003 年451 万元,2004 年1 059 万元,2005年1~9月1 037万元,增值税由账面留抵826 万元转变成2003 缴纳1 984 万元税款,2004年2 700万元,四年平均增值税税负由0.2 4 %上升到2.5%,增长近十倍。

情况及历年供需情况等大量资料,最后确定其关联交易事实,湖南株洲反避税(转让定价)调查

一、企业情况介绍

1998年,某机械公司与加拿大某公司组建了一家合资企业,2000年投产。

该企业设备先进,技术高端,管理规范。但销售规模逐年扩大的背后,却是连年亏损。2000年—2003年,该企业都是高额亏损;至2006年,已累计亏损达到1亿余元。尽管连年亏损,但公司的股本结构却悄然发生变化,中方股权由49%减少至15%;同时,外方公司在获得绝对优势股权后,2004年、2005年连续加大投入,仅2004年增加的投资比上年增长90%以上。

二、调查过程

在企业堆积如山的财务报表、生产订单、销售发票、销售合同、定价原则等文件中,调查组发现了一份该合资企业与我市某航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内资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2006年,该内资企业转让了合资企业的一条生产线,为外方公司加工零件。

比对发现,尽管两家企业使用同样的设备,加工同样的零件,销售给同一个客户,且内资企业的加工单价比合资公司还低15%;但因“有利可图”,内资企业与客户签订了长达10年的加工协议。内资企业的加工价格低,反而有利润,而合资企业却连年亏损。

调查组还发现,该合资企业属 “来料加工”企业,原材料由外方公司提供,产品加工完再返销给外方公司。不承担投资和销售风险,无核心技术研发,属于典型的单一生产功能企业。

三、亏损是否合理、转让定价避税的事实是否存在外方公司总部的高级税务顾问提出,企业无避税的主观意愿,连年亏损也是客观事实。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技术人员的培训、生产启动期长,使得最初几年企业产能和产量上不去;加上“911”和SARS等因素,导致了航空订单不可预料被取消,直接造成了企业的亏损。同时,外方母公司花巨资聘请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德勤会计事务所,出具关联交易定价审核报告,断言该公司关联交易定价合理,否认企业转让定价的事实。

企业行为如何定义,调查组请来了我国税务系统反避税领域的权威人士贺连堂先生。贺先生认为,从企业功能上进行分析,该合资公司主要职能是加工制造,仅相当于母公司的一个生产车间。母公司决策失误带来的亏损,不应该由其子公司承担。这样既认定了企业亏损不合理,又确定了企业存在转让定价避税的事实。国税调查人员认为,可以对企业进行转让定价调整,即重新确认利润水平和获利。

四、调整方案—利润率的确定

“虽然企业只具备单一生产功能,但技术含量高,固定投入大,税务机关应充分考虑企业的成长期,承认企业3—4年的合理亏损。”外方公司上海总部的相关人士认为,调整的税前利润率,应在3%以下。

调查组一边谈判,一边广泛收集各类信息。通过调用国际上通用的BVD数据库,税务机关对比分析了母公司、兄弟企业、同类可比企业的财务和利润情况。

国税机关经过详实的调查取证后,咬定谈判目标,“企业的利润率应维持在5%以上。且2000至2006年账面上反映的亏损,均应调整为盈利。”

2009年11月底,双方谈判终于有了结果。企业共调增2001年—2008应纳税所得额1.07亿元,企业调整后的获利确定为2006年,获利至少提前了7年,按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755.25万元(两年免税和一年减半征收),补缴2008年企业所得税款50.97万元,并按规定加收利息;同时,确认该企业以后税前利润率均不得低于5%。

预约定价安排日渐成为中国转让定价管理的重点——引自《中国预约定价安排报告(2009)》

预约定价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预约定价管理已经成为中国反避税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日益

向纵深发展,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不断融合,中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关联交易在中国的转让定价问题也日益突出。有鉴于此,国家税务总局逐步加强对关联交易的反避税调查工作。近年来,在国家税务总局“管理—服务—调查”三位一体、统一规范的反避税防控体系中,有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通过推动预约定价和双边磋商工作强化纳税服务,为纳税人提供经营和税收的确定性,并努力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自2005年以来,中国逐步完善预约定价法规,出台配套管理制度,积极推动预约定价安排谈签,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预约定价申请,预约定价审核和签署数量也稳步增长。2005~2009年间,中国共签署了41个单边预约定价安排和12个双边预约定价安排,尚有部分安排正在审核过程中。中国还与近十个国家建立了预约定价双边磋商机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中国预约定价管理在规范中日益发展

一、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转让定价税制的现状我国《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规定了在因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而减少税基时征税机关所享有的调整权。税法规定,关联企业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有以下之一关系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第一,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控制关系;第二,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所拥有或控制;第三,其他在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

依据法律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按照税法规定,独立企业之间往来指没有上述关联关系的企业之间,按照公平成交价格和营业常规所进行的业务往来。如果上述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等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所得额,则税务机关有权依法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使其内部价格与正常市场价格相接近,从而防止纳税人进行税收规避。税法规定,税务机关对企业转让定价的调整一般限于被审计、调查的纳税的应税所得。其审计、调查、调整一般应从纳税下一起三年内进行。如果调整案涉及以前所得的,也可向前追溯调整,但最长不得超过10年。

(二)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存在的问题我国转让定价税制已初步形成,从理论上看,我国的转让定价与主要发达国家差异不大,似乎已与国际惯例接轨,我国亦采取国际上通用的正常交易原则,规定了一套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等等。但由于我国在此方面的工作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加之转让定价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转让定价多为原则性的规定.条文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差,具体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例如,关联企业的认定缺乏可操作性;各种调整方法的具体内涵及其适用性缺乏适当的界定;缺乏可比交易价,可比非受控价格调整难以测定;没有转让定价账务调整的规定;缺乏关于纳税人负有举证责任的条款,使税务机关在实施转让定价税制的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力度。

二、我国转让定价税制改革的对策

(一)完善我国税收法制建设,强化税务管理加入WTO后,我国的转让定价税制必须与国际惯例接轨。首先,要扩大转让定价的实施范围。我国现行的反避税条款仅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与其境内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避税问题,而对于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关联企业间的避税问题涉及的不多。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大量进驻我国,企业并购或重组形成转让经济实体与其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转让定价避税问题基本未涉及,应将转让定价调整范围扩大到国外关联企业,而且交易范围从国内贸易扩大到国际贸易。

其次,增强实施细则的可操作性。我国现行的转让定价规定过于抽象、简单、可操作性差。没有相应的处罚规定,给税务工作者在实际税务处理上带来困难。因此,新税制应采用更灵活实用的方式决定最适用的转让定价调整方法,根据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引入正常交易值域,避免调整过死。同时,可参照国外做法或我国对偷漏税的处罚标准,增设对利用转让定价进行偷漏税行为进行处罚的条款。还应加强对违反申报、纳税等征管办法的处罚措施,实现法律责任的具体化,尽量缩小法律制裁的弹性。最后,要建立完善的税收保全制度和会计、审计制度,建立各种形式的协税制度和税收管理监控体系,以确保国家税法的正确实施。税务机关应认真审核企业以技术专利、设备和原材料实物投资以及作价原则等,防止利用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逃避税收。

(二)建立完善的纳税申报制度,明确纳税人的报告义务和举证责任为了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应明确规定纳税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提供与纳税有关的一切财务资料以及国外关联企业的交易情况和外国关联企业的决算报告。严格要求企业及时、准确、真实地向税务机关申报企业所有的经营收入、利润成本和费用的列支情况。

对跨国公司与其关联企业间的业务往来,通过制定各种税收申报表来使纳税人的报告义务系统化和规范化,从而获得充分的税收信息,对有目的采取转移隐瞒收入、成本费用列支混乱以达到转移利润的企业,税务机关应采用各种方法重点检查。这样既可使纳税人的报告义务更加具体,又便于税务机关对税收情报进行分析和处理。同时,在税法中明确纳税人的举证责任,在税务机关对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审计过程中,企业要有举证责任,以说明自己没有从事避税行为,即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对于涉及关联企业间转让定价的正常性、合理性提出举证材料。一旦跨国公司被税务机关指控利用转让定价偷逃税款时,该纳税人就必须提供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正常性、合理性,否则,即被认为是违法的,税务机关应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三)积极创造条件,推广预约定价制度预约定价制度是纳税人事先将其与境外关联企业之间的内部交易与财务收支往来所涉及的转让定价的原则和计算方法,向主管税务机关报告,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后,作为计征所得税的会计核算依据,并免除事后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进行调整。预约定价制度的实质是把转让定价的事后调整改为事先预约。与事后调整的做法相比,预约定价制度具有保护纳税人的合法经营,有利于企业经营决策,减少征纳纷争,可以免除转让定价首次调整和相应调整的繁琐程序,提高税收工作效率等优点。同

时,由于相关国家税务机关共同参与跨国企业税收事宜,便于达成共识,因而受到各国税务当局的普遍重视,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调整转让定价行为和遏制国际逃税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从长远看,我国必须加快步伐,完善预约定价制度:一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制定我国预约定价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完善相关法规,规范操作程序及方法,减少随意性。特别是要对预约定价收费、申请文件、修订等做出具体规定。

二是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建立能够胜任预约定价制业务的税务征管队伍。考虑到预约定价的专业性较强,涉及到税务、会计、谈判等诸多方面,可以考虑税务机关与会计师事务所等进行合作。

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预约定价制,避免使用不当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从国外经验来看,实施预约定价制应当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如澳大利亚引进预约定价制在大公司共同参与下,反复研究,才制定出内容详细的转移定价和预约定价条例。

我国可以先对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进行试点,然后逐步推广到一般的企业集团。四是税务机关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企业转让定价资料信息库,加强事中监控,并经常性地与企业进行沟通。在协议执行完毕以后,应当对协议的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测试。

(四)税务机关要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转让定价税制的管理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对转让定价的税收处理,大部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从事这份工作,汇算汇缴时,多由综合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工作小组,这些工作人员缺乏涉外税收知识,不熟悉跨国公司内部核算制度,外语能力差,计算机水平不佳,致使我国转让定价税收实务处理进展缓慢。

上一篇:酒水部领班岗位职责下一篇:大学毕业离别会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