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2024-04-13

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精选11篇)

篇1: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容忍词语的解释

忍耐。 《汉书·王嘉传》:“唯陛下留神于择贤,记善忘过,容忍臣子,勿责以备。”《北齐书·陈元康传》:“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有一 崔暹 不能容忍耶?”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仁者必有勇》:“ 文武 之怒,未尝妄兴,直待天下皆忿,不復可以容忍,乃始应之。” 元 无名氏 《连环计》第四折:“倒是 吕布 兄弟还容忍得过,若我白袍 李肃 呵,杀了那老贼多时也。”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得树》:“人要於安乐中求生,须以坚忍为性,容忍为度。” 老舍 《骆驼祥子》十四:“几天的容忍缄默似乎不能再维持,象憋足了的水,遇见个出口就要激冲出去。”

容忍词语的同义词

忍耐 [ rěn nài ]

忍受 [ rěn shòu ]

容忍词语的造句

1、亨利是报纸上的好材料,每个人都容忍他的过分行为。

2、先生们,我不能容忍这种恶意造成的不幸。

3、除了你自己的父母,没有人会一次又一次地容忍你的麻烦。

4、你将无法容忍你遇到的虚伪和双重标准。

5、爱自己容易爱别人难,如果你能做到像容忍自己一样去容忍别人,能设身处地的替对方着想,就很少人会再和你计较了。

6、处处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那么人人都变成坏人,也就无法和平相处。

7、在普通的婚姻中,夫妻常年居住在同一屋檐下,需要彼此适应和容忍。

8、人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不能容忍一个身边人的晋升。

9、原谅是一种解释,也是一种珍惜,不是为了舍得,而是看的更宽,学会容忍。

10、心宽的人,能容忍别人,微笑多了,诚恳多了,做人放得下,处事想得开。

11、放下心来,问一问今生,宽怀一次,容忍一次,原谅一次,这便是一生,这便是永恒,珍惜人生,且行且珍惜。

12、能把吃苦当一种快乐,是一种美德,能把吃亏当一种优秀,是一种容忍。

13、人在做,父母可以容忍自己,自己也得知道原谅别人,天在看,父母不惜生命陪伴自己,自己也得不惜未来,陪伴父母。

14、看的宽了,学会容忍,做事不计较,做的努力,放下直率,才能得道多助,温暖人心,不离希望,不离祝愿。

15、做人心宽,才能路宽,处事容忍,给别人机会,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帮助。

16、做人,有一种诚恳,叫做宽恕,有一种缘分,叫做容忍,有一种梦想,叫做同道为谋。

17、有些人,不记仇,不抱怨,不愤怒,不担心,该笑的时候笑,该说的时候说,这这是一种放得下,体谅的宽,容忍的深,不躲,不自卑,有信心。

18、有攀比,未必有上进心,有攀比,未必有宽容,攀比会让人心窄,也会让人心乱,人到中年都宽恕,容忍。

19、感恩不是争来的,而是水滴石穿,良心不是抢来的,而是容忍,沉默,不懒惰,放得下,做的好,为别人就是帮自己。

20、生命的起点,是一种宽恕,容忍别人,就是放下自己,人生就是一种态度,微笑是生命的第二个太阳。

21、聪明的女人,可以容忍男人的种.种缺点和脆弱,可她们惟独最讨厌男人扛着自己硬撑老大。

22、那人嫩的容忍使得女人更加肆无忌惮,原本干净的论坛变得乌烟瘴气。

23、奥弗里尔先生明确表示,绝不容忍这样的侮辱行为再次发生。

24、然而,令人难以容忍的现实是,丧失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两个边界省分。

25、威廉王实在不能容忍他的弟妇,公爵夫人也照样还报他的憎恶。

26、在基于矢量三角形的匹配算法中引入了界限盒技术,增强了算法的容忍性。

27、容忍和宽恕固然是美德之一,但是正义和公平更是尤为重要。

28、这是我无法容忍的羞辱,哪怕我在她的跟前做出豁然大度的姿态,对世俗的讥议不屑一顾,但只要我还跟她生活在一起,就不得不卷入到舆论的漩涡中。

29、本来武则天念着往日欢情,只当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对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一味容忍。

30、生命不可能简单地从一无所有进化成发展的多重舞台,那就是简单的不能容忍的不能防卫的生活。

31、你不能容忍他人,就会给自己带来不幸。

32、老师我感谢您,是您教会了我无私、教会了我容忍、教会了我以广大的胸怀来接纳别人。

33、岂止如此,他还把男爵说成是他有生以来不幸遇上的最无法容忍的迂夫子。

34、心情不好时,总是把积怨撒到他的身上,因为你知道,只有他才能容忍你的放肆。

35、一个国家的俚语或习语未必能够被另一个国家的人理解,所以对它们的使用要容忍和慎重。

36、早就活跃惯了的佛罗伦萨市民对这种生活当然更加不能容忍,他们以比厌倦美第奇家族更快的速度厌倦了萨伏纳洛拉。

37、本于这种个体自立的观念,上海人有一种冷静中的容忍和容忍中的冷静。

篇2: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华美艳丽;鲜明美丽。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一:“感心动耳,綺丽难忘。” 唐 济既济 《枕中记》:“性颇奢荡,甚好佚乐,后庭声色,皆第一綺丽。” 清 李渔 《怜香伴·斋访》:“俗尚繁华,綺丽成风。” 峻青 《秋色赋·海滨仲夏夜》:“说到风景,它虽没有特别令人触目的绮丽景色,但在平凡中却显示出伟大。” 形容辞藻华丽。 汉 刘桢 《公宴》诗:“投翰长嘆息,綺丽不可忘。” 唐 李白 《古风》之一:“自从 建安 来,綺丽不足珍。” 朱光潜 《文艺杂谈·谈书牍》:“ 唐 朝古文运动是对 六朝 绮丽的一种反动。”

绮丽词语的同义词

璀璨 [ cuǐ càn ]

灿烂 [ càn làn ]

绚丽 [ xuàn lì ]

绮丽词语的造句

1、夕阳把她的一切都赐给人间,献给大地,这才有了万缕霞光,有了绮丽的山水,有了宁静的山乡和勤劳质朴的人。

2、蓦然回首,那年的那月,用张扬的青春种下的梦魇,在茫茫苍穹里次第开放,在炽热的阳光里慢慢舒展,清馨静雅,艳阳绮丽。

3、南方姑娘,淡如云烟,平静如水,绮丽之衣虽令人艳羡,膏腴之田虽使人驱然。

4、黄昏时分,夕阳西下,梯田变幻着绮丽的色彩。

5、三面环山南濒高原湖泊滇池,昆明城便有了湖光山色的绮丽。

6、秋天,虽然繁华不再,绮丽散尽,却多了一份从容淡定的情怀,沉稳悠长的韵味。

7、雪山上时而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宛如披着洁白婚纱的新嫁娘;时而又展露芳容,冰清玉洁,绮丽多姿。

8、高高在上之时,凛然山势多旖旎,斑斓山色真绮丽,秀色可餐,扑面而来。

9、心灵安静了,精神释然了,才能挥洒自如地让心春去,让梦秋来,享受一种绮丽的情怀。

10、缆车把我们送到了海拔一千二百五十六米的骊山上,时值暮春,山上草木茂盛,松柏苍翠,风光绮丽,空气清凉。

11、看着凤凰那绮丽的山水,我知道,我那前来的梦,已经渗入那里面了。

12、宝林禅寺位于邵武市拿口镇境内的罗汉山中,山峰巍峨绮丽,古木参天,为当地知名佛家宝山、旅游胜地。

13、寒冷的冬天,稻谷归仓,农事结束,万物沉睡冬眠,孕育新希望,休整的闲田注满了泉水,万亩梯田透亮如镜,如仙境般神奇绮丽。

14、一幢童话般的木屋,栖息在山脚下,诉说着山的巍峨雄壮,水的秀美绮丽,诉说着爱,诉说着人世间的最美丽风光。

15、我走过春天,听过春天,阅过春天的故事,带着虔诚的心情,去瞻仰这世间最绮丽的风景。

16、我流连,踟蹰,徘徊在另一个流年的今天,依然是桃花树下,花不早不晚开的绮丽灿烂。

17、家在潜川,今朝庐江,西接六安,东襟巢湖,境内峰峦千转,山水映绿波,绵远的长道连接缘起缘灭的荏苒,化归故土天上的云彩,平凡而又绮丽。

18、一到晚间,灯光点亮,古建筑柔和的光影装扮着湖面,时而被风吹皱,景致绮丽。

19、绿树林间的小道上,增添了许多白色,花色的小点,仔细一看原来是打着伞带着太阳帽的登山人,他们给这璀璨的图画又加了一份绮丽的色彩。

20、一缕缕紫色炊烟在红海跌宕中袅袅升起,为这壮阔绮丽的画面涂抹上了人间烟火的气息。

21、山谷里树木长势也很茂盛,层层叠叠的高矮树木绿叶轻舞,清风抚琴,弹奏着幽幽的乐曲,偶有鸟儿划破山谷,留下美丽的倩影,神秘而又绮丽!

22、我轻依花香,在绮丽灿烂的日子里,迎来了温馨的夏天。

23、在这里,或绮丽、或壮观的景色有时也会变成危及你生命的迷药,几次差点因此而葬身万丈深渊。

24、这一段时间的异国行走,我仅仅是个体验着,体验着异国的短暂绮丽的风光,和可口的美食。

25、生活的寂寞无法奏响美妙的乐章,世间的平淡无法激起绮丽的火花,短暂的美丽无法扬起生命的风帆,此时此刻,你是否有所准备,为生活的未来是否有所打算。

26、这美丽幽静的山谷,虽不是世间独有,却有绮丽年华相伴。

27、扬州地处长江、淮河交汇之地,景色宜人,气候温和。这里不仅风光绮丽,且人物妖娆,自古有扬州出美女的佳话。

28、山水相依的九寨沟,深林幽壑,清泉飞瀑,纤尘不染,自然纯净,原始古朴,绮丽曼妙,可谓幽美至极,无愧于“童话世界”之誉。

29、四周云霞绮丽,也在向人们炫耀着:我是美的使者,美的化身,美好的一天,就从我开始。

30、艳丽的服饰,爽朗的笑声,成了江边一道绮丽的景观,增添了浓浓盛夏气息。

篇3: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直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忽略, 这使得无论是词语本体研究还是词语教学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其实, 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 还应该有大量的词汇作基础,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含义,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学会汉语, 语法也才会管用, 这是因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也只有依托词语才得以存在。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里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他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含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

词语的文化含义是如何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中去的呢?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

1、感情渗透

由于文化含义是“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那么这意义必须是社会统一约定而成的, 而非个人的, 它的产生, 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进行的感情渗透, 如“狐狸”, 它的语言意义是:哺乳动物, 外形略像狼, 面部较长, 耳朵三角形, 尾巴长, 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正是聪明、警惕性高, 且多在傍晚外出觅食, 天明始归的习性, 给人来感觉不是善类, 所以才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媚”、“狐狸尾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在民俗文化中, 狐狸一直也是妖精的形象出现, 狐妖也成为庞大妖精群体中无与伦比的角色, 一直属于淫祀范围。

2、修辞手段

但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又赋予了词语所指称事物的引申、借代、象征意义。“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的是不能克服困难, 达到目的, 就不是英雄豪杰, 而并不是指不登临长城就不是英雄的字面意思, “长城”词典释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 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 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坚强毅力, 体现非凡的技术成就, 所以《新唐书》中有“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又有“自毁长城”, 指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这是从长城的保卫义引申出的。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苏绣作品以及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壁毯上的巨幅长城画像, 他象征的是古老而坚强的中华民族, 而并不单纯是中国的长城。

3、文学典故

还有的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关系不是很大, 而是由谐音或者文学作品、典故产生。如“柳”, 本为植物名, 属落叶乔木, 又与“留”同音, 形态丝绦下垂, 彷佛是不忍离去, 暗喻离别。另有文学典故《诗经.采薇》又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水逐桃花去, 春随杨柳归。”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等等, 于是, “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谐音的还有“梨”与“离”, “鱼”与“余”。文学典故赋予词语的文化含义可谓蔚为大观, 如“红豆”表现“爱情”, “蜡烛”一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用而来。

三、词语的文化含义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 但是,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 相同事物, 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 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 但在有时, 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 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 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 是就其整体而言的, 但是, 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 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 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 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 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 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 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 一套语言知识 (一种语法)

(2) 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 (一部百科知识)

(3) 一套推理规则 (一种逻辑) 。

显然,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 同中国人进行交际, 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 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极为重要。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结构和变化, 有些词语本身又体现了结构关系, 组成句子又有语法关系, 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语音和语法, 可以说,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然而, 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难怪张志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语言, 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四者之中, 从教、学、使用的角度看, 相对的讲, 语汇是比较难的”。

1、词汇教学原则

词语教学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不当的教学方法, 还会造成一知半解、语用不当甚至偏误化石化现象。

(1) 简明原则。教师首先要使用学习者已经学过的词语, 使他们能够接受, 避免用学习者不懂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语, 这样会陷入后面的始终是对前面的不懂词的解释中, 另外, 教师用的语句也宜简短, 切忌用复杂的句子。

(2) 分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中高级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以及一些构词法, 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

(3) 用法原则。从常用句式, 常用搭配, 常用语境等方面着手, 不仅使学生知道意思,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 只学习词义, 但不知如何使用, 这只是知识的学习, 而非技能的掌握。

2、词语整体释义

就是将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法。

(1) 直接法。就是用图片、实物等形象的手段或者直接用汉语来解释使学习者获得词义的方法。又可分为直观法, 如“门”、“钢笔”等等以及动物、水果、颜色等词语, 可以直接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简单明了。

(2) 翻译法。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这一方法很重要, 直接、迅速, 但是, 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它们在搭配以及文化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到一定阶段后, 要尽早摆脱翻译法, 用汉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文化含义解释法。注重文化含义的解释, 并将此与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

3、词语分析释义法

语素分析释义法。汉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具有自由性, 可以独立成词, 又具有活动性, 可以构成新词。正如吕必松先生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基本上把词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一直不太重视语素教学, 其实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是一个不该忽视的方面, 应该考虑把语素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偏重于汉字结构的教学, 对于汉字的字素、字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汉字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记忆和对形体、笔画的机械模仿。汉字难加大了词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要解决词语难学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语素教学, 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 他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很强, 而且其中许多是单音节语素本身是词,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 就可以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成年人, 他们母语系统已经建立, 具有一定的语义推导能力, 引入语素分析教学法, 通过字与字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 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 并且在掌握有限汉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字义推导能力。

4、虚词教学法

虚词是表达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手段, 意义抽象, 不能单独成句, 也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实例, 因而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就词讲词,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反而却解释的越来越复杂, 其实,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 他们本身已经具备母语语言系统的推导能力, 我们在讲解该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使用的条件限制, 具体的位置, 搭配等强调过后,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或者情境语境进行讲解, 不仅对此词义理解, 而且对词语的运用也能较好理解。

虚词中有很多词, 尤其是关联词语, 很多时候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成对出现, 如:只有……才……,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等等, 在教这些虚词的时候, 教师应该指明具体的搭配规则和使用情况, 有些还要强调其二者搭配不可替代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以有效避免学习中搭配不当引起的错误。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 也要懂得词语的文化含义, 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改进词语教学法, 找出适合课堂、教学对象的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志公.语汇重要, 语汇难[J].中国语文, 1988 (1) .

篇4:余晖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傍晚的阳光。 《文选·王粲<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 李善 注:“餘暉,言将夕也。” 唐 戴叔伦 《山居即事》诗:“巖云掩竹扉,去鸟带餘暉。”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三章:“第二天,他们把扫帚肩到 汤河口 交货的时候,落日的余暉已经映红 终南山 的峰颠了。” 充足的光辉。 《文选·陆机<拟明月何皎皎>诗》:“安寝北堂上,明月入我牗。照之有餘暉,揽之不盈手。” 吕延济 注:“明月入於我牎牗之中……照则光暉有餘。” 晋 张华 《中宫所歌》:“遗荣参日月,百世仰餘暉。”

余晖词语的同义词

余光 [ yú guāng ]

余晖词语的造句

1、当橙光弥漫于整个黄昏,那落日的余晖洒满整个窗棂的时候,天际总会有几只晚归的鸟儿驮着夕阳懒懒回家。

2、时光推动着岁月轮回更替,历史的千年余晖摇落了那些花季雨季。

3、夕阳西下,在落日的余晖中,草原上的一切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只有牛羊低头吃草,偶尔叫几声,仿佛在告诉人们草原的宁静、悠闲与舒适。

4、傍晚,太阳沉沉地向西边落下,在江面上洒下了金色的余晖。

5、夕阳已落,余晖依旧于天上,不肯离于,见山,更峻,更峭,无一例如,世间美景莫过于此。

6、这河畔的夕阳余晖,永远是最吸引我的风情。

7、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我们一家人沐浴着夕阳的余晖,怀着愉悦的心情,又沿着石阶走下山来。

8、落日余晖透过树林投下斑驳身影,波光粼粼的金黄海面上,人们在互相嬉戏。

9、愉快的时间总是那么地短,傍晚,一群群鸽子扑棱着翅膀飞回鸽舍,在夕阳的余晖下,此情此景美不胜收。

10、夕阳的余晖洒在明湖湿地公园的每一个角落,为万物镀上了一层灿金色,绚丽而又高贵,让人不禁沉醉其中。

11、晚风吹过河面上最后一波涟漪,夕阳也收起它最后一抹余晖。

12、漫步在洒满余晖的小径上,独自寻找着那最烂漫的秋色。

13、夕阳的余晖将熟悉的村庄染成金黄色,缕缕炊烟次第升起,在空中漂浮了一会儿,便有些寂寞的消散了

14、街道两旁店肆林立,薄暮的夕阳余晖淡淡地普洒在红砖绿瓦或者那眼色鲜艳的楼阁飞檐之上,给眼前这一片繁盛的洛阳城晚景增添了几分朦胧和诗意。

15、落日余晖透过层层树叶洒在路面上,给地面抹上了一层黄灿灿的颜色。

16、一抹雪白也并不掩人耳目地从地平面下勾上云霄,霎时间,橙红之余晖也不知不觉灰飞烟灭。

17、夕阳献出了她那最后的一丝余晖,微笑着逝去了。

18、以前多次来过鸣沙山,但都没有看到鸣沙山的落日余晖,这次我一定要先睹为快,也不枉我的敦煌之行。

19、漫步在那青石板小路上,任凭那碎金般的余晖洒在身上。

20、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大地,大地的一切换上了新装。

21、晶莹的汗珠已在傍晚凝固,不倦的蝉鸣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次嘶哑。

22、夕阳西下,余晖点点地划过西边的云彩,照在白雪皑皑世界里,血色的云染红了我的思念。

23、夕阳的余晖洒在美丽的花朵上,散发出金红的光芒。

24、每当夕陽西下,余晖送走归鸦之时,沿着高矮不一的山岗,定然会看见三三两两的村落人家,坐落在墨绿的山坳里。

25、渐渐西移的落日洒出千万缕余晖,浓墨重彩地在天边染出浓淡交融的橙色。

26、夕阳西下的那一抹余晖,是那么美丽,那么静谧。

27、夏末的黄昏,太阳带着无尽的眷恋,散着橙黄的余晖,映衬着西边懒散的云层,折射出万道霞光,依山渐渐西沉。

28、傍晚,夕阳余晖下,林立的桅杆和散落的小船,勾勒出一幅水墨写意,千年的古唱由远至近,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9、整座城市都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许多建筑物上都覆盖了一层淡金色的光彩,在寒冷的冬天里,能沐浴在这样温暖阳光中,忽然感觉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30、夕阳西下,当太阳落在山顶上的时候,江面上那一道道余晖,波光粼粼,景色美不胜收,身在画中,不尽言表。

31、散步在高高的城墙下,看着那些斑驳脱落的墙砖,古城在夕阳的余晖下,开始进入梦乡。

32、或许没有,正如苍山顶上那片云,燃烧了落日的余晖,却忘了月亮应有的阴影。

33、低头俯视,山下蜿蜒流淌的黄河气势磅礴,夕阳的余晖反射出水面耀眼的光芒。

34、夕阳西下,晚霞映红了西边的天空,落日的余晖,洒下点点碎金。

35、清晨,当曙光初照、朝霞染红了山峦;傍晚,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了平坝,山堡人家炊烟袅袅。

36、到达民丰穿沙漠时,已是夜幕将临的七点,夕阳的余晖蒙蒙地罩在茫茫沙漠的上空,金色的胡杨林显得愈加岿巍。

37、大芦湖,芦苇青翠,沙鸥翔集,更兼余晖夕照,落日风情,如大家闺秀,令人迷恋。

38、远处的岳麓山,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

39、乡音温婉流畅、回味无穷,是一首诗,一首山水田园诗,有朝阳,有余晖,有温馨,有和谐。

篇5:词语传递的含义及同义词

传送;辗转递送。 《宋史·选举志二》:“入试日,一切不许传递。” 明 唐顺之 《公移》:“为此牌仰中军 倪禄 即便传递各营将士,一体遵守施行。” 清 张之洞 《读史绝句·司马相如》:“传递琴心作上宾,吹歔赋手藉阉人。”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门外有两个白长衫、黑缎子坎肩的仆人,屏声静气的在伺候传递着汤水。” 特指考试时以纸片等私递作弊。

二、词语传递的同义词

转达 [ zhuǎn dá ]

相传 [ xiāng chuán ]

通报 [ tōng bào ]

三、词语传递的造句

1、没有振动传递到手柄,机器也没有任何噪音。

2、频率的主要函数包括主动力传递函数。

3、它们可用于获得传递函数和致动点函数。

4、神圣的奥运火炬传递着每一位中国人世间的梦想,不料却受到阻拦,刺伤了一双双热情张开的手臂。

5、虽是初秋,但夏末的余热依旧未散,墙角那盛开的金色的花,就像是几个小太阳,向我传递着满满的能量。

6、动物王国的春使是燕子,它们斜着身子在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传递着春的消息。

7、大雁饱含憧憬地向着北国的乐土结对航行,一路载歌载舞,排踏出春天的韵律,传递着春的喜讯。

8、我向周围望去,湖四周长满了野草,能嗅到一股泥土的芬芳,是春雨,把这自然的味道传递过来。

9、湖畔的小草探出头来,用那淡淡的青色给人们传递春的信息。

10、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你把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常常会留存着一份欣慰和感动。

11、新年的烟花很给力,绽开对你的点点思绪,缤纷的祝福洒进你的世界里;春节的问候满满地,包裹我沉甸甸的心意,委托手机里的短信传递给你;春节如意!

12、静静地聆听你传递过来的呢喃爱语,聆听你遥望了十年的相思,有种茕茕孑立的味道。

13、每来一条微信,我都及时回复,传递着我们彼此之间的友情。

14、落叶是安静的,它不会抱怨,也不懂抱怨,它明白它不能永生,光合作用后合成的物质还要传递给茎,给根。

15、雪依然飘着,醉梦的夜里,为我传递着溢满的思念,在如诗的梦里踏歌而行。

16、风其实还是生命传递员,它将种子带到哪里,哪里就有春天使者。

17、早晨阳光明媚,所有的万物都展现着它们自己的美,就连树上的喜鹊也大声叫着,传递着自己的欢乐,表达着自己的喜气,想要让人们注意它们的魅力。

18、深知,这样的夜色,亦有心通的人喜欢着这样的时光,无需言语,无需传递,那份懂便穿透夜的时空,将心声相融。

19、在没有电话的年代,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最常用的方式。

20、有心的人会处处听到美景的脚步,看到美景的身影,随处可见,美景传递美好。

21、一切始于感恩,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个世界因感恩而美丽。

22、我喜欢哼着小调儿洗衣做饭,与每个碰面的人点头,微笑并问好,把自己小小的愉快传递给别人,然后再收获别人回报的友善。

23、人就是活在消息里面,在通过消息的传递中磨练自己成熟自我。

24、西溪老家,每逢春节过后,各村喧天的锣鼓,早已传递着元宵节快要到来的信息。

25、烟缸中的灰满了,倒掉,哈拉一声,灰溅起的雾,久久不能散去,记载了时间的脚步,传递着远足的信息。

26、整个社会、所有父母都在热切地表达着对儿童的关注和关爱,都在传递着来自这个世界的善念和爱意。

27、还记得你俊朗的容颜,在绽放笑意时,总是传递着浓浓的热情。

28、冬雨在皮肤的纹理间传递着凉意,告诉我冰凉之感。

29、春天的雨是甘甜的,她传递的爱意会滋润你的心田。

篇6:脑海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脑子。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故称。 《灵枢经·海论》:“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穀之海……脑为髓之海。” 特指思想、记忆的器官。 叶紫 《丰收》九:“十五六年农民会的影子,突然浮上了他的脑海。” 茅盾 《喜剧》二:“立刻他的脑海中展开一张政治地图了。” 巴金 《家》二:“他的脑海里现出来一个少女的影子,但是马上又消失了。”

脑海词语的同义词

脑际 [ nǎo jì ]

大脑 [ dà nǎo ]

脑子 [ nǎo zi ]

脑海词语的造句

1、六君子英勇就义的动人场面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怀。

2、中秋之夜,望着明月,我的脑海之中又浮想起许多往事。

3、读的书多了,我的脑海里萌发了许多奇思妙想。

4、一提起童年,那些有趣的往事就在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

5、这些公式、定理装满了他的脑海。

6、让人留恋的西湖美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7、那激动人心的情景,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

8、看到儿时的伙伴,童年的趣事便在脑海中出现。

9、凝视某处,或是闭上双眼,看看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10、为拨动思绪,记者的脑海里莫名其妙地浮现出一首诗。

11、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和她初次见面时的情景。

12、十五年前的那段往事,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13、看到这张小学毕业合影,儿时的许多往事又浮现在脑海中。

14、英雄们的高大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5、脑海就浮现出那棵梧桐树昂首挺立在风雪中的形象。

16、养父母的恩情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7、这件童年时代的往事在我的脑海中已经淡漠了。

18、随着年龄的增长,儿时的记忆在脑海中渐渐淡漠了。

19、我要把老师传授的知识,牢牢记在脑海里。

20、打开尘封的记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奶奶慈祥的笑容。

21、仰望灿烂的星空,我的脑海里充满了美丽的遐想。

22、古人的某些言论犹如不刊之论,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23、大海波澜壮阔的场景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旋转。

24、那些地方我虽去过,但脑海中的浮光掠影,现在已模糊不清。

25、儿时的一些不快的记忆已经在我的脑海中荡然无存。

26、在多数人脑海中会出现这样的定向思维:明星一定是要妇孺皆知,众人追捧的。

27、爷爷的脑海里装满了古往今来的故事。

28、我强烈建议,你把破镜重圆法刻入脑海深处。

29、小刚的脑海里充满了千奇百怪的幻想。

30、周总理离开我们多年了,然而他的声音笑貌,时常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

31、听了他这番话后,我才知道社会太复杂,到外面去闯荡的计划如一场春梦,从此在我的脑海里消失了。

32、周总理虽然离开我们已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3、那次见面后,她的音容笑貌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篇7: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篇8:条理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层次;秩序。 《孟子·万章下》:“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南齐书·徐伯珍传》:“ 吴郡 顾欢 擿出《尚书》滞义, 伯珍 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宋 曾巩 《郓州平阴县主簿关君妻曾氏墓表》:“其治女事尤勤,虽劳不厌;治家人之业,虽烦细皆有条理。” 清 戴名世 《史论》:“应用之妙,成乎一心,变化之机,莫可窥测,乃可以将百万之众而条理不紊,臂指可使。”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六:“人数虽然不多,只有一百人左右,而工作却很有条理。”

条理词语的同义词

层次 [ céng cì ]

头绪 [ tóu xù ]

条理词语的造句

1、明澈的阳光柔柔的罩着秋天的一切,条理分明的房也在这注视下有点飘忽,远山在秋气中氤氲。

2、我们到处转了转,水池、涵洞、水泥桩等都已经建设完成,既整齐、条理,又美观牢固。

3、当你认清一个人的时候,也许别人已经有了拒绝的理由,世事多变,人生幻化,一条理由,能把人拒绝千里之外。

4、当一个男人不记得给你电话,不热络联系你,找出百十条理由敷衍你,八成是对你兴趣不大。

5、如果你把图画安排得太有条理,就会看上去非常假,不够自然。

6、小芳做事象很有条理,从不毛毛草草,就象一个贤淑的美少女,惹人喜欢。

7、这齐过海二十一十岁抳,便当上了大公司的副总裁,说话既无条理也没水平,看来是那家公司总裁的公子少爷才对。

8、没有条理、做事没有次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决没有功效可言。

9、其实,不去注意工作上的条理和效率,是经营上最大的失策。

10、在许多工作没有计划和条理的商行里,要不少拿着高薪的员工做着极简单的工作,比如拆信、把信札分类、寄发传单等等事精。

11、工作没有次序、缺乏条理的商人,总易因办事方法的失当,而蒙受极大的损失。

12、那向周围伸展的叶片,多像我张开五指的手掌,边缘呈锯齿状,上面的叶脉清晰可见,很有条理的串联一起。

13、说话要有清晰的条理,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14、字体工整、交代清楚、言之有物、叙事有条理等,都是撰写自传的要领。

15、当它们主次分明,条理清晰,沟通协调时,心就没有矛盾,就一致和连贯,人际关系也得到了统一和谐。

16、我生于牛年,真像一头牛,做事就比较着重条理,最不喜欢手忙脚乱的人。

17、韩非虽不像一般辩者口若悬河,说话却也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不兴奋激动的时候,口吃并不严重。

18、卡扎科夫说,可惜的是,麦列茨科夫的报告缺乏条理,前后不连贯。

19、作文要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

20、生物进化只能通过基因位点突变,这条理论现在受到了挑战。

21、以后的岁月,万历要干每一件“出轨”的事,总编造出几条理由以备盘问。

22、他沉默寡言,做事坚定不移,也很勤奋和有条理。

23、另一个是吴庆瑞,他是经济导师,头脑一流,不善言词,写作条理分明。

24、骂人的艺术,一时所能想起来的有上面十条,信手拈来,并无条理。

25、这一文官制度受各种环境之累,做事缺乏条理。

26、他的讲话条理清晰,论证有力,确实言之成理,颇令听众信服。

27、书中的文体,那些条理清楚,无懈可击,气势磅礴的句子,使我大为震惊。

28、王老师讲起课来,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可称得上是无懈可击。

29、这篇文章条理不清,使人看了不知所云。

30、处理事情要有步骤有条理,不能操之过急,否则会事与愿违。

31、那篇讲话杂乱无章,毫无条理。

32、巴厘文化是世上最有条理的社会与宗教组织系统之一,具有井井有条的任务、角色和仪式。

33、无论何时我们用英语说话或写作时,都应该尽可能地做到条理清楚。

篇9:骤然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突然;忽然。 《朱子语类》卷七四:“变则骤然而长,变是自无而有。”《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时法度甚妙:但是举过某人孝廉,其人若果然有才有德,不拘资格,骤然升擢,连举主俱纪録受赏。” 茅盾 《子夜》七:“ 吴荪甫 的脸色骤然变了。”

骤然词语的同义词

蓦然 [ mò rán ]

倏忽 [ shū hū ]

蓦地 [ mò dì ]

骤然词语的造句

1、茶花飘香的傍晚,阵雨敲打着寒窗,当暮色渐暗时,暮雨潇潇,落在路人的伞盖上,声音骤然加剧,仿佛整个世界尽在雨中。

2、要下雪了,天色骤然暗了下来,灰白灰白的云聚在一起。

3、昨夜的一场雨,是初夏的莽撞到访,骤然,急疾,还没等人跑到檐下,就已然铺天盖地,生生将暮春阻隔到了千里之外。

4、雨珠骤然响着,就像是一首斗志昂扬的歌,声音里面充满了清脆,使整个世界不可能会变得沉睡,而树木也变得更加苍翠。

5、漫步在小花园中,看着那逐渐变得鲜艳的植物,我的心情骤然舒畅。

6、在这空旷的山脊上,山风骤然猛烈,细雨被无情地吹散,散成了缕缕青烟。

7、夏至第五天,老天终于受不了万物的诅咒与祈祷,持续一周来降雨,为所欲为的太阳知趣地躲到一边,气温骤然下降,汩汩流淌的雨水带给万物久违的惊喜。

8、屋外,骤然风起,微风拂过树叶,一阵沙沙的声响,伴随着窗外电线杆上的鸟儿欢快的清唱,传入耳中。

9、初夏,不必为落红而伤感,不必担心气温的骤然巨变。

10、晴朗的天空,气温骤然腾升,赤日炎炎,我们在离开车不远的时间就出了海湾园,在门口候车。

11、冬水淌过,天气骤然变冷,农田里的水结成冰,白茫茫一片,好壮观。

12、滚滚黄河排山倒海而来,骤然收归于狭窄的石谷中,其势汹涌,若万马奔腾。

13、中秋过后,天气骤然变冷,山中大雾弥漫。

14、忽然,前面一辆拉建筑材料的大翻斗车,如一头发了疯的巨大猛兽狂奔而来,后面尘土弥漫,像骤然起了一阵狂风。

15、七月下旬那天,我乘车作环湖游,不料骤然间风雨大作,阴风怒号,大雨滂沱。

16、一进峨庄,植被明显密了起来,山清水秀的感觉骤然而至。

17、连续转过几个弯,骤然加速,震动,轰鸣,机头渐渐抬起,脱离地面,心跳加速,身体有一种压迫感,地面越来越远。

18、正当我漫步在西城墙边的林荫小道沉迷古今时,一场大雨骤然滂沱而至。

19、骤然之间,阵阵风过,倒影于河中的万象来回摆动,疑似人间在河床之下,熟不知我在水底之地也。

20、显然,如此美妙无比的绝色景致,顿时使大家的游兴骤然倍增。

21、香蕉中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体健康。

22、村庄里骤然骚动起来,传出嘈嘈杂杂说话的声音,男人女人们站在街巷里观赏大火的奇观。

23、他胯下黑马刚刚还是一副懒懒的样子,一拍之下,也不见怎么发力,却已经骤然窜出老远。

24、少年心里暗暗不忿,心想这人好大的架子,正想说些什么,却不料一阵寒意骤然从心头升起,瞬间如坠冰窟。

25、两人不约而同地骤然停滞,双腿微屈,接着纵身往前一跃。

26、小男孩很不服气,调动车头安置的变速档位,速度骤然加快,再次跟上老廖,两人在路上你来我往,上演一出媲美电影的经典都市街头追逐大戏。

27、在每年的春秋大潮汛期间,骤然变急的洋流又把程家好汉精心布置的渔网扯得乱七八糟,甚至席卷而去。

28、同时,地面上在燃烧着的火堆,在巨大的动静中散开,火焰朝着四周跳跃溃散,火焰都小了不少,亮度骤然降低了。

29、整个村子骤然形成灾祸临头的悲怆激昂的气氛,人人都热情而又紧张地跑动起来了。

30、放眼莽莽苍山,如凝聚不动的惊涛骇浪,突兀而立直冲九天者为险峰,骤然跌宕者为深谷,重重叠叠,茫无涯际。

31、血盆大口中的獠牙翘起,银魔犬发出了一声怒吠,银色的身形骤然爆射而出,张牙舞爪的扑向沈博儒。

32、一过惊蛰,天气就骤然暖和过来,山野泛着青,柳条抽出了新芽。

33、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

34、俄顷,一阵狂风骤然吹过,树木们东摇西倒,树叶发出一阵阵呼呼的巨响。

35、随着气贯丹田、力运双臂的一刹那,杠铃腾空而起,骤然落在他的肩头,电视机里再度爆发起喝彩嘈杂之声。

36、“轰”地一声,王启发的脑子如同炸开一般,热血骤然升腾起来,脸热得发烫。

37、艺廊骤然变得门可罗雀,纷纷裁员,曾照顾这些艺廊生意的收藏家现在担心,他们投资艺术品恐怕极为不智。

38、你看到,来时的路上已寂寥无声;你听到,自己的心空骤然落雪。

39、生命的骤然飘逝与生活的瞬间脱轨,使一切的平淡与正常发生了变异。

40、当气温骤然下降时,小麦苗就戛然停止了生长,且把旺长的心思收藏。

41、这是好多乡村朋友不很明白的,因为他们骤然见着今天以前没有举办过的事情,他们不会明白这事情的意义。

42、甘地骤然从热如火炉的外面走进凉爽的办公室内,顿时冷得全身直战栗。

43、昔日,这位满面冰霜、刚愎自用的穆斯林领袖使他连连受挫,当时的情景现在骤然涌上脑际,历历如绘。

篇10:盛大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兴盛;繁盛;博大。 《汉书·西域传下·乌孙国》:“故服 匈奴 ,后盛大,取羈属,不肯往朝会。” 宋 苏辙 《西掖告词·曹诵遥团知保州》:“于今四世,子孙盛大,时出能者。” 清 姚鼐 《扬雄<太玄>目录序》:“盖谓圣人之道,原本盛大。” 规模大;隆重。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况所受祖宗光明盛大之基业,岂可不为之深思远虑,措之於安平坚固之地,以保万世无疆之休哉!” 鲁迅 《书信集·致唐诃》:“关于木展的刊物,也都收到,如此盛大,是出于意外的。”

盛大词语的同义词

雄伟 [ xióng wěi ]

恢弘 [ huī hóng ]

隆重 [ lóng zhòng ]

盛大词语的造句

1、清晨,远处的小鸟和美丽的蝴蝶都被吸引了过来,校园里好不热闹,好像是在举行什么盛大的聚会呢。

2、以秋的名义为一场盛大的浪漫祭祀,为一次伟大的绽放注目。

3、远看桂花树,就像一位仙女,随着风,和地上的小花小草们一起跳起了舞儿,唱起了歌儿,整块草坪就好像在举行着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舞会。

4、端午节赛龙舟,是个盛大的聚会。

5、在湘江入湘之地的渌埠头,每年端午节前总要举行盛大的升河仪式。

6、春节,是俗世里太过盛大的团圆,一颗小小的心里,好似盛不下过于隆重的日子。

7、园内所举行的各种盛大的庆典与宴会,耗费的银两,则难计其数。

8、此刻,为了观赏这场盛大的开花表演,虫鸟绝唱,河流停止奔波,群山屏住呼吸。

9、四年来所有的悲与欢、离与合都在这个夏日里,一起赴向盛大的死亡。

10、给你一个最甜美的回应,让你的归程散漫落花的香,让心与心接受一场盛大的久别重逢。

11、最盛大的卖花场景在昆明,多到倾城 ,便宜,几毛钱一枝。

12、素日拾欢,墨字生烟,冥王星的故事,是你心底最盛大而美丽的情结,我知道,你定然一世相形相惜。

13、其实,相比绚丽而盛大的热闹,我更偏爱淡淡的疏离与冷情,不热烈,不张扬。

14、深秋闰九月初,我们来到宁德霍童,有幸观看了一场盛大的线狮表演。

15、惟愿时光静好,你我安暖如初,方不负这场相遇相知的盛大邀约,不负这段美好的温馨岁月。

16、在寺期间,正好赶上一场祈福法会,有幸目睹并参加了一场盛大的佛教盛典。

17、等一场盛大却又悄无声息的遇见,让千年风雅在心头流转。

18、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方,必定有丰富的民间风俗。石桥镇最盛大的民间节日,就是三月三花炮节。

19、一片荷塘,挤满了田田的叶子,柔风吹过,荷叶缓缓轻摇,仿佛在为夏天这场盛大的雨而表面轻柔、内心热烈的庆祝着。

20、歌塔斯黑洞还在尽情地吞噬它们周围的物质,就如同一场盛大的筵席。

21、开幕式已经逐步演变成一个复杂的包括音乐、演讲以及绚丽夺目的化装游行在内的盛大仪式。

22、一个男人和他的女朋友结婚,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结婚庆典。

23、他们喜欢享用我们准备的丰盛大餐,但是不喜欢和我们呆在一起。

24、他们举办那么盛大的舞会,他们的马也那么漂亮,他们对南方的姑娘们简直是崇拜得很呢!

25、由许多桑巴舞学校或俱乐部参加的盛大游行,犹如大型的街头剧场,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绚丽多彩的壮观场面。

26、每年七八月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

27、在秋天火一样的红叶面前停下脚步,体味凋谢前最盛大的灿烂。

28、拥一份懂得,惜春光无限,又一场盛大的春暖花开,在眼底缓缓铺开。

29、幸福或许是种细微的感觉,于寂静中才越显盛大。

30、木槿花开得这样盛大,多像一场爱情,倾其所有,毫无保留。

31、盛大的演讲会带有一种创造性的气氛,似乎具有能改变人的引发奇迹的力量。

32、当年项羽看到秦始皇出游时的盛大场面,从小就在心里立下志愿:要学万人敌。

33、从前,婆罗门教要举行一个盛大的集会,需要很多的碗碟盆盘,他们的教主就叫徒弟到市上去雇请一个窑工来造。

34、其实,青春的路上,我们都渴望一场盛大的烟花,在那个最美的年华绽放。

篇11:容忍词语的含义及同义词

长期以来, 外语学习者一直关注着自己所说所写的外语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 他们发现自己不仅应该说正确的外语, 还应该说得体的外语。所以, 近年来, 随着双语词典编纂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焦点转向对双语词典编纂特别是词语释义编纂的研究上, 而作为语言学一个较新的分支, 语用学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及语用信息的视角下研究双语词典的编纂。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中的应用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双语词典与语用学从本质上讲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双语词典所关注的是静态意义, 而语用学则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1]。然而大部分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中的作用还是持乐观态度。骆世平 (2001) 强调在双语词典中, “适当的语用说明对成功的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黄建华 (1997) 认为“词目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等值、语体等值, 还应该做到语用等值”。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可以突破双语词典在词语的释义和用法说明以及例证选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并导致双语词典编纂的理念和模式更新[2]。研究语用学原理是否可以应用于词典编纂学特别是词语释义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语用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发展甚至创新词典编纂学。所以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语用学对词典编纂中词目释义方面的影响。

2 语用学应用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必要性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3]。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 所以源语和目的语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语用意义, 即两种具有相同表面形式的词不一定具有同样的语用意义。例如, 汉语中的“你吃了吗”表现的是语言的一种寒暄功能, 是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而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是一个问句, 并且需要对方作出回答。另外, 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有多种语用功能, 而这些语用功能并不可能全部为其他语言使用者所知。例如, 英语中的“Excuse me”既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又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寻求帮助。

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语用信息的不完整将母语词语的语用意义转移到目的语上, 造成语用失误。作为了解目的语的一种重要途径, 双语词典必须要发挥好其中间桥梁作用, 而就现状来说, 大多数传统的双语词典还只是关注词语释义的正确性, 没有具体的语用信息来确保词语运用的得体性。词典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脱离现实的活动, 它是现实世界情景中的交际行为[4]。所以这就要求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语释义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词语的语用信息及语用意义, 以避免词语运用中的负迁移, 从而减少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障碍。

3 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及其对词语释义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著作Semantics中将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类, 他认为词不仅有其概念意义, 还有内涵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词的概念意义和搭配意义, 忽略了其内涵意义。所以, 作者希望借助语用学来帮助完善词典词汇释义方面的编纂工作, 使词典真正做到为民所用。本章将基于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来探讨如何完善双语词典的使用。

3.1 会话含义

在日常交流中, 说话者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的, 也就是说说话者某一话语的语用信息不是单纯通过该话语的字面意思获取的。在此情况下,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 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 可简称“含意”,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5]。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 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6]。所以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 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交际为目的, 联想到与词语所在文化密切关联的内涵意义, 将词语的内涵意义加入词典中, 以帮助读者在理解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领会词语的内涵意义, 使读者全方面深入了解词汇, 避免语用失误, 达到交际的目的。

3.2 合作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同样, 在言语交际中, 会话并不是靠说话人杂乱无章的语句堆砌出来的, 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且都是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 在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7]。所以, 话语是否具有会话含义是根据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Herbert Paul Grice (1975) 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 他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四条准则。下面, 本文作者将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以及合作原则的每条准则对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1) 数量准则

(1) 所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对方需要的;

(2) 不要提供交际不需要的信息或者减少提供信息

总体而言, 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的角度来看, 编纂者提供的词义同样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词典编写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不同类型的词典有不同类型的编纂目标, 同样也对词义的编纂有不同的要求。如像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之类的语文词典对词语解释有着更高的数量要求, 它要尽量表现词语的各种语用信息,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该词汇。而像成语词典或者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之类的专门词典要求进行词语解释时只对其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 不需要解释其他无关的知识。所以, 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的泛而全, 忽视其实用性, 否则语言学习者在选择或使用词典时没有针对性, 只能一味地通过词典了解词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意义上讲这些词语用到实际交流中。所以, 词典编纂者应该正确把握词典编纂中词语含义的信息量, 一方面方便读者查阅,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读者在实际交流中做到自然、得体。

2) 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虚假的话语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2) 避免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所以, 质量准则要求话语具有真实性。同样, 词语释义关注的是对应词的质量, 它要求词典编纂者对所选词语释义及用法说明的准确性。但是, 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 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词典编纂者在寻找对应词时可能会存在词汇空缺的现象。为了遵守质量准则, 词典编纂者必须找到合适的提供对应词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在理解源语词汇含义及源语文化的基础上, 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相应的对应词, 使目的语不仅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与源语一致, 而且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也做到等值, 或者通过描写、解释的方法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另外, 孤证不足信,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要确保词语释义的可靠性。应当以来自多方面的、不同系统的可靠材料作为依据, 保证词典的正确性[8]。韦氏3版的编者要求一个词至少必须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普遍使用并获得一个明确的意义之后才能进入词典。西班牙科学院词典的编者规定至少能从3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证的词或词义才能收入词典[8]。总之, 在数量准则的基础上, 词典编纂者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语用信息, 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以帮助读者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处境。

3) 关联准则

交际中提供的话语要准确并且需要具有相关性。

关联准则关注的是话语的相关性, 所以词语释义最重要的是做到与词目本身相关, 要对词目进行准确解释, 对普通性词目进行一般解释, 对特殊词目如方言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同时, 为了避免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误会以及语用失误, 关联准则要求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 一方面提供词语的一般语用规则, 指导读者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另一方面考虑词语典型的语用意义, 从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说话人的内涵意义。

4) 方式准则

话语交际要做到简洁, 条理清晰, 交际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者引起歧义的话语。

方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中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简单易懂。首先, 双语词典具有针对性, 词典编纂者所提供的释义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不同的调整。例如, 为外国人编写的双语词典, 释义用词难度不能太大, 可以集中力量用一些简明词语释义, 并且提供丰富的语用信息, 但要注意其规范性;其次, 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应尽量做到简明有条理, 按类别或其他方式进行释义, 以方便读者查阅;最后, 词语的释义要避免有歧义, 注重词语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结束语

双语词典主要是面向需要学习或者使用某种外语的普通读者, 所以双语词典不但要帮助读者理解, 更要帮助读者表达。双语词典的编纂, 尤其是词语释义方面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从合作原则这一方面出发探讨了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方面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用学信息变化幅度大, 不容易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规则, 而且词典编纂工作量大, 所以在引入语用信息方面还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将语用学运用到双语词典的编纂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词典编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改革和创新词典的编纂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合作原则解决词语释义信息量和质量的矛盾, 提高读者交际能力和效率。总之, 在语用学的指导下, 不仅是在词语的释义方面, 在词典编纂的其他方面也将获得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慧.双语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取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121-123.

[2]胡开宝, 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2) :49-5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3.

[4]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63.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4.

[6]李燕.语用学在双语词典编纂词语定义中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59-61.

[7]Cruse, D.Alan.Meaning i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355.

[8]李明, 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

[9]Leech Geoffrey.Semantics[M].London:Penguin, 1974.

[10]Herbert Paul 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上一篇: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下一篇:做个交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