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024-04-14

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精选7篇)

篇1: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一、过失词语的解释

因疏忽而犯的错误。 《管子·山权数》:“ 晋 有臣不忠於其君,虑杀其主,谓之公过。诸公过之家,毋使得事君,此 晋 之过失也。”《宋书·向靖传》:“子 植 嗣,多过失,不受母训,夺爵。” 宋 曾巩 《太子宾客致仕陈公神道碑铭》:“其治於恶人无所贷,至其过失则无所不容。”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三章:“他继续大声地叫喊着,‘我们的过失我们自己担当。’” 因疏忽大意而犯罪。

二、过失词语的近义词

不对 [ bú duì ]

差错 [ chā cuò ]

谬误 [ miù wù ]

三、过失词语的造句

1、警方正在调查此事,可能会以过失杀人罪对教练和一些相扑选手提起诉讼。

2、那些司机肯定会被指控过失杀人。

3、聪明人会通过失败对自己进行更改的认识,由此也会变得更具智慧,更加老练。

4、每个角色都曾有过温馨的喜悦,也有过失意的感伤,但更多的却是感动。

5、一个人要成就自己的事业,不经过失败,不经过挫折,不花费较大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

6、人生有一种懂得,也有一种无奈,世态炎凉,别总是总结别人的过失,要总结自己的唯美,内心的感慨,创造人生的价值,自己的改变,唯美的付出。

7、年终岁尾,我们静静回首,走过风,走过雨;我们细品味,有过得,有过失;我们一一总结,所有忧伤,所有幸福!

8、每个年华,我们都有必要对过去的一岁重新加以评估,检讨自己不断努力改进过去的过失。

9、错觉的人生,总有失落的徘徊,人生的担当,总有无心的过失,才知道自己的命运坎坷。

10、一个人,错过失落的机会,失落人生的繁华,总有一个人的一错再错,一个人,要善良,就要躲避敷衍。

11、一句对不起,承受了多少的无奈,一段无心的过失,失去了多少的真诚,后来,人生只是一段残桥,别人看,自己过。

12、每一个言辞,每一个珍惜,错过失落,放弃珍惜,只是安慰的滥调陈词,错错错,一杯奉送。

13、看过大海,想过失落,风景的脆弱,人生的美丽,只是一个人的凋零,是落花无情,是人间不语,也是无奈的苍老。

14、爱情遇上暴风雨,错过失落的心,无奈人生的孤独,错过唯一的年华。

15、在与人相处时,我们应该称赞的是他人的善良,而不是过失。

16、茫茫人海,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涵和谅解,这就是宽容。

17、风筝错过人生的爱意,朦胧人生的画面,最后的相望,只是一种懂得,只是一个再见,爱情分了,思念断了,人生改变了,错过失却了。

18、孤独的心,承受最后的风雨,错过失落的认真,为了等,等了一个思念的包袱,伤了一个等待的梦。

19、想过放弃,想过再见,也想过失去的梦,只是一个妖王,一个风景,还有一首不能回头的诗词。

20、青春的暖却无法温润未来的心,而此刻的心却无法拟补青春的过失,曾经时间飘过,现在泪水飘过,而不知何时自己那颗受伤的心能来过。

21、人生无意,错过失去,人生美丽,失去伤心,还有一份沧桑,无奈最后的离别。

22、错错错,只是思念的一个疲惫,爱情的流泪,人生的感悟,错过最真的梦,错过失落的年华,一段风筝误,一份无缘冷。

23、除了天灾,山屯人不会因为自己的过失而错过任何种与收的时节。

24、如果没有尝过失败的痛苦,也不会总结出经验与教训。

25、失去,让自己懂得,得到,让自己看不透,有时候的过失,只是一种疲惫,有时候的无拘无束,只是一种藏在脸上的微笑,放在心里的悲伤。

26、一句话,让我等了一辈子的相信,一个人,总是有些无奈,学会伤感,走过失败,才知道不知道太多,失去也是一种味道。

27、不与富豪交,我不穷,本来你已经飞黄腾达,我已人到中年,曾经闯过,败过失去过,现在已经看淡了,想开了,放下了。

28、过失不会变成错误,在你拒绝承认它之前。

29、庄王听到此恍然大悟,急忙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

30、追忆曾经的过失,遗憾着曾经的疏忽,感怀着怨言带给卿的怅然。

31、非由于承运人或者承运人的受雇人、代理人的过失造成的其他原因。

32、尽管人们的社会经历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然而人们的过失却往往很相近。

33、做个有准备的人,即使风雨兼程,即使前途庸常,至少,心态坦然,不会太过失望和跌宕。

篇2: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一、词语迟疑的解释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南朝 梁 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 高老 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 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

二、词语迟疑的近义词

彷徨 [ páng huáng ]

踌躇 [ chóu chú ]

观望 [ guān wàng ]

三、词语迟疑的造句

1、清晨推车出门偌大的风尘映入眼际,天些许阴沉,推着车迟疑了会,等眼前的风尘歇停看,才走出门去。

2、没有春的迟疑,没有夏的激烈,坐视人间繁芜,秋以沉稳刚劲开路。

3、想起前几年在外工作的日子,每到春节来临,回家的脚步从没有迟疑过,快乐与痛苦并列着前行。

4、决定好了目的地后,我们就毫不迟疑的往竹林走去。

5、在兴奋当间儿,不相关的演员在镜头中几乎没有显示出迟疑。

6、正在迟疑,发现对岸有一根树枝,跳过去正好能够抓住,可以防止意外。

7、到阳江已是中午时分,停车吃饭时,同伴们都有些迟疑地不肯下车,似乎有点难以舍弃车内的一片清凉世界。

8、外敌打来也有幸灾乐祸,按兵不动,出兵迟疑,临阵逃脱等行为。

9、众人顿时齐齐看向地上那具尸体,又迟疑片刻,不约而同地落荒而逃。

10、她迟疑了会儿,伸手摸了本书在胸前护着,小心翼翼地凑上前查看。

11、如果你过去不敢做烤薄饼的话,现在别迟疑了,真是一点儿都不费事!

12、众匪徒正迟疑间,地上的水已积有二尺多高,且仍汹涌不绝,匪众们一时糟了,马福田也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13、我们总是会关注两种选择的细微异同,却偏偏没考虑到迟疑不决的后果。

14、我心甘情愿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寸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眼里,如迟疑在这阴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15、生命容不得迟疑,转瞬昭华即逝,我们辜负不起人生。

16、迟疑片刻之后,凌辰鬼魅一笑,心想你想黑我,我就给你来个反间之计,让你哭笑不得。

17、面对物质上如此巨大的诱惑,作为热血青年的欧阳不凡,没有任何迟疑就毫不犹豫选择了拒绝。

18、看到热火朝天的搬迁场面,有几个迟疑的部门也坐不住了,他们最终也听从了安排,实现了从老厂到新厂转移。

19、而每当这时,众多行人在她身边走过,没有人理会她,没有人搀扶或问候她一句,甚至很少有脚步在她的身边迟疑一下。

20、有的股东甚至为自己曾经认股时迟疑不决而产生几分懊悔。

21、水渠和上路交叉的地方,有一孔用树枝搭成的便桥,老光棍马罗走上便桥,毫不迟疑地朝北走去,那儿将通到河滩的深处。

22、值斑的考古人员黄淼章接到电话后,未作半点迟疑,立即同考古队员陈伟汉、冼锦祥等骑自行车赶到象岗施工工地。

23、时间,决不容许你等待,亦不容许你迟疑,因为时间是不断前进的。

24、但真要让我进入一种震惊和陌生,依我的脾性和年龄,毕竟会却步、迟疑。

25、老师们只能红着脸一次次恳求,一直恳求得那些厂长突然想起了自己早年的老师而感动起来,才迟迟疑疑地同意我们去劳动几个月。

26、沿墙走了几步,就看到一个边门,轻轻一推,竟能推开,我迟疑了一下就一步跨了进去。

27、执行这一决定时,如有人表示丝毫的迟疑或发生过失,均应向我报告。

28、时间紧迫,不能迟疑,严酷的政治形式和眼前的处境,使大家焦虑不安。

29、随着陈胜起义军的节节胜利,殷通暗想,如果自己再迟疑不决,说不定哪一天会稽也会发生暴动。

篇3:过失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直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忽略, 这使得无论是词语本体研究还是词语教学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其实, 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 还应该有大量的词汇作基础,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含义,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学会汉语, 语法也才会管用, 这是因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也只有依托词语才得以存在。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里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他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含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

词语的文化含义是如何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中去的呢?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

1、感情渗透

由于文化含义是“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那么这意义必须是社会统一约定而成的, 而非个人的, 它的产生, 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进行的感情渗透, 如“狐狸”, 它的语言意义是:哺乳动物, 外形略像狼, 面部较长, 耳朵三角形, 尾巴长, 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正是聪明、警惕性高, 且多在傍晚外出觅食, 天明始归的习性, 给人来感觉不是善类, 所以才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媚”、“狐狸尾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在民俗文化中, 狐狸一直也是妖精的形象出现, 狐妖也成为庞大妖精群体中无与伦比的角色, 一直属于淫祀范围。

2、修辞手段

但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又赋予了词语所指称事物的引申、借代、象征意义。“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的是不能克服困难, 达到目的, 就不是英雄豪杰, 而并不是指不登临长城就不是英雄的字面意思, “长城”词典释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 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 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坚强毅力, 体现非凡的技术成就, 所以《新唐书》中有“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又有“自毁长城”, 指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这是从长城的保卫义引申出的。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苏绣作品以及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壁毯上的巨幅长城画像, 他象征的是古老而坚强的中华民族, 而并不单纯是中国的长城。

3、文学典故

还有的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关系不是很大, 而是由谐音或者文学作品、典故产生。如“柳”, 本为植物名, 属落叶乔木, 又与“留”同音, 形态丝绦下垂, 彷佛是不忍离去, 暗喻离别。另有文学典故《诗经.采薇》又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水逐桃花去, 春随杨柳归。”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等等, 于是, “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谐音的还有“梨”与“离”, “鱼”与“余”。文学典故赋予词语的文化含义可谓蔚为大观, 如“红豆”表现“爱情”, “蜡烛”一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用而来。

三、词语的文化含义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 但是,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 相同事物, 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 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 但在有时, 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 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 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 是就其整体而言的, 但是, 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 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 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 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 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 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 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 一套语言知识 (一种语法)

(2) 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 (一部百科知识)

(3) 一套推理规则 (一种逻辑) 。

显然,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 同中国人进行交际, 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 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极为重要。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结构和变化, 有些词语本身又体现了结构关系, 组成句子又有语法关系, 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语音和语法, 可以说,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然而, 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难怪张志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语言, 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四者之中, 从教、学、使用的角度看, 相对的讲, 语汇是比较难的”。

1、词汇教学原则

词语教学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不当的教学方法, 还会造成一知半解、语用不当甚至偏误化石化现象。

(1) 简明原则。教师首先要使用学习者已经学过的词语, 使他们能够接受, 避免用学习者不懂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语, 这样会陷入后面的始终是对前面的不懂词的解释中, 另外, 教师用的语句也宜简短, 切忌用复杂的句子。

(2) 分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中高级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以及一些构词法, 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

(3) 用法原则。从常用句式, 常用搭配, 常用语境等方面着手, 不仅使学生知道意思,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 只学习词义, 但不知如何使用, 这只是知识的学习, 而非技能的掌握。

2、词语整体释义

就是将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法。

(1) 直接法。就是用图片、实物等形象的手段或者直接用汉语来解释使学习者获得词义的方法。又可分为直观法, 如“门”、“钢笔”等等以及动物、水果、颜色等词语, 可以直接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简单明了。

(2) 翻译法。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这一方法很重要, 直接、迅速, 但是, 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它们在搭配以及文化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到一定阶段后, 要尽早摆脱翻译法, 用汉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文化含义解释法。注重文化含义的解释, 并将此与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

3、词语分析释义法

语素分析释义法。汉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具有自由性, 可以独立成词, 又具有活动性, 可以构成新词。正如吕必松先生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基本上把词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一直不太重视语素教学, 其实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是一个不该忽视的方面, 应该考虑把语素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偏重于汉字结构的教学, 对于汉字的字素、字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汉字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记忆和对形体、笔画的机械模仿。汉字难加大了词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要解决词语难学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语素教学, 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 他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很强, 而且其中许多是单音节语素本身是词,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 就可以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成年人, 他们母语系统已经建立, 具有一定的语义推导能力, 引入语素分析教学法, 通过字与字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 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 并且在掌握有限汉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字义推导能力。

4、虚词教学法

虚词是表达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手段, 意义抽象, 不能单独成句, 也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实例, 因而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就词讲词,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反而却解释的越来越复杂, 其实,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 他们本身已经具备母语语言系统的推导能力, 我们在讲解该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使用的条件限制, 具体的位置, 搭配等强调过后,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或者情境语境进行讲解, 不仅对此词义理解, 而且对词语的运用也能较好理解。

虚词中有很多词, 尤其是关联词语, 很多时候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成对出现, 如:只有……才……,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等等, 在教这些虚词的时候, 教师应该指明具体的搭配规则和使用情况, 有些还要强调其二者搭配不可替代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以有效避免学习中搭配不当引起的错误。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 也要懂得词语的文化含义, 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改进词语教学法, 找出适合课堂、教学对象的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志公.语汇重要, 语汇难[J].中国语文, 1988 (1) .

篇4:致意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棉枝上结满了桃子般的棉桃,一棵上有十几个,压得棉枝弯下腰。微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好像在向人们点头致意。

3、老者灿然一笑,收起短笛,向孩子们颔首致意。

4、苍山的雪泉流过古城,走街串巷,清可照人,流水叮咚,顿时给整条街道增添了几分雅致意趣。

5、你却始终静默着,四季轮回中携带着清风的致意,暖暖吹过我们一生的春夏秋冬。

6、一阵风吹过,草木轻摇,奏响灵性魔幻的天籁,仿佛在向来客致意。

7、放眼远眺,在云海苍茫之间,钱塘江直奔屏风山,好似致意问候又急急地掉头向东,江上面白帆远影,更添诗情画意。

8、江领导满面春风的向同学们致意,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热烈欢迎江领导的到来。

9、司机从气喘吁吁的绿色火车头上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也挥手回礼。

10、真正爱的付出,就像刮在这个世间的和风,它不会因为受惠者是否向它致意,而停下脚步。

11、这个问题争论了半天,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2、这名女职员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的角色,和每一位参加午餐会的银行家寒暄致意。

13、近看那长长的花枝,一根根呈放射状倾斜着伸向空中,点头向游客们致意问候。

14、两旁浓密的大树绿盖擎天,万千枝条随风摇曳致意,夹道欢迎我们这远方的客人。

15、当他穿过人群时,信徒们双手合十,虔诚地俯身向他鞠躬致意。

16、你红的似火,充满热情,栖息在树枝头,你跟着风儿摇头,像是在为来往的人儿致意。

17、将近十二点时分,就有几个人站起身来,躬身致意,互相握手,一边说着过得很愉快,一边穿过那个大门框来到前厅穿衣。

18、沙皇和总统两人都迈着大步走向对方,互相握手致意。

19、也许是刚经过一场台风,竹林万竿斜,在秋风中与山上的树遥相呼应,频频点首致意。

20、眼见于此,陈文连忙下马,拱手致意了一番,便从另一道专门开给明军的大门进入会场。

21、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22、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他们的致意,并把这些致意连同其他见闻统统珍藏在心里。

23、在众人翘首企盼中,女主角终于姗姗来迟,巧笑倩兮地向大家挥手致意。

24、表演者们穿着不同的戏服,当他们列队穿过公园时,挥手向人们致意,一路上载歌载舞。

25、听众全体起立向那位英雄欢呼致意。

篇5:词语从前的含义及造句

归属于前。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唐 孔颖达 疏:“及其史官定策,虽有一统,不可半年从前,半年从后。” 以前。 唐 刘得仁 《逢吕上山人》诗:“从前枉多病,此后鲜疏名。” 元 任昱 《水仙子·幽居》曲:“想从前错怨天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士大夫晚年之学》:“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閒,正宜进德脩业,以补从前之闕。” 巴金 《寒夜》五:“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这两年大家都变了。”

二、词语从前的近义词

昔日 [ xī rì ]

往昔 [ wǎng xī ]

畴昔 [ chóu xī ]

三、词语从前的造句

1、从前的欢声笑语至今仍历历在目。

2、从前线传来了胜利的喜讯。

3、父亲说:“我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玉立亭亭,再不是你从前所见的那个黄毛丫头了。”。

4、乡下也比不了从前,人心不古,哪里没有坏人。

5、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恐怖。

6、从前,外婆靠织布来养活家里人。

7、从前她比较懦弱,现在可坚强了。

8、从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9、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前线传来,战士们不由得兴奋地高声呼喊。

10、我们班的同学从前到后都穿着整齐。

11、现在可不比从前了,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12、这里从前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城市。

13、面对我军的反击,敌人纷纷从前线撤退下来。

14、现在,村里许多人家安装了电话,接通了有线电视,再也不像从前那么闭塞了。

15、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毛之地就成了肥饶的良田。

16、从前,父母总是希望我走上社会后,能出人头地,现在看来要让他们失望了。

17、如今教育发达了,大学毕业生车载斗量,不像从前,初中毕业生都算是有文化的秀才呢。

18、虽然他从前做了不少恶事,但如今已经改邪归正了。

19、从前这块地方发生过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

20、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

21、北大荒从前荒无人烟,现在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22、多年不见,你已经变成老成持重的人,不像从前横冲直撞,一味蛮干了。

23、这个海岛城市从前是个荒岛,是先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24、他的画从前是我教的,现在他得奖了,真是青出于蓝,后生可畏啊!

25、从前气冲牛斗的他,如今也变得平易近人了。

26、自从大地震后,这里的游客七零八落,不復从前盛况。

27、从前他只在电视上看到黄河,现在他身临其境,更感到其气势磅礴。

篇6:霸的词语含义及造句

丫霸、车匪路霸、独霸一方、霸道横行、千秋霸业、霸府、霸陵醉尉、霸王风月、称霸、横霸、霸夫、霸陵伤别、死霸、霸王之资、图王霸业

二、霸的词语解释

丫霸

[ yā bà ] 很棒,非常好。

车匪路霸

[ chē fěi lù bà ] 在交通(一般是中长途)中途,强行拦车要钱和地方黑势力划定一定的线路向过往车辆收取买路费或索要其他莫须有的费用的人。

独霸一方

[ dú bà yī fāng ] 霸占一个地方(多指坏人)。

霸道横行

[ bà dào héng xíng ] 犹言横行霸道。指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千秋霸业

[ qiān qiū bà yè ] 千秋,千年,泛指很长的时间;霸业,称霸的事业。千秋霸业,就是千年万代称王称霸,进行统治的事业。

霸府

[ bà fǔ ] 1.指 晋、南北朝 和 五代 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晋书·孔愉丁潭等传论》:“咸以篠簜之材,邀缔构之运,策名霸府,骋足高衢。”《梁书·臧盾传》:“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驃骑刑狱参军。”《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重念 太祖皇帝,尝开霸府,有事四方。” 2.借指藩王或藩臣。《北齐书·崔季舒传》:“虽迹在 魏 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参见“开府”。 3.指 日本 明治 维新前实际掌握政权的藩臣。章炳麟《訄书前录·客帝匡谬》:“而二千年之以帝王自号者,特犹 周 之 桓 文,日本 之霸府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篇》:“十月,其霸府 德川庆喜 归政。”

霸陵醉尉

[ bà líng zuì wèi ]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霸王风月

[ bà wáng fēng yuè ] 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称霸

[ chēng bà ] 倚仗权势,欺压别人:~一方。

横霸

[ héng bà ] 1.犹垄断,广泛把持。 2.蛮横霸道。

霸夫

[ bà fū ] 能号令一方的人。

霸陵伤别

[ bà líng shāng bié ] 比喻送客上路,黯然伤怀。

死霸

[ sǐ bà ] 见“死魄”。

霸王之资

[ bà wáng zhī zī ] 争霸称王的资本。资,凭借。

图王霸业

[ tú wáng bà yè ] 指谋求称王称霸。

三、霸的词语造句

1、很早以前,有个凶残的魔王,他神通广大,独霸一方,人民深受其害。

2、那兰帝算什么东西,在惩处之地霸道横行,若非大小姐向来不爱抛头露面,风头怎会屈居于他!

3、悬羊山,两千年前齐桓公曾在此悬羊击鼓,智胜鲁军,登上齐国王位,开创了千秋霸业。

4、数年来,他自以为兵强马壮,人心归附,不求称王称霸,至少能保一方平安。

5、因此,游戏上他称霸一方,学习上他又名列前茅。

6、晌午时分,天气又炎热起来,大地仿佛又都身居在大蒸笼中一般,三个月时光每日如此,炎热称霸于世间。

7、一路美景,一路匆匆,当疲惫来袭时,听说前方还有以镜为名的海子,其倒影之美能称霸九寨沟,大伙又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篇7: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上一篇:大冯营中心小学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描写风铃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