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024-04-30

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通用11篇)

篇1: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一、祸患解析

祸害忧患;灾难。 《荀子·大略》:“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韩非子·解老》:“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於道理,以称蚤服。”《后汉书·郑兴传》:“未有 高祖 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招)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二、祸患近义词

祸害 [ huò hai ]

患难 [ huàn nàn ]

灾祸 [ zāi huò ]

三、祸患造句

1、祸患临头才害怕,这是不明智的;君子在祸患发生前就知道提高警惕。

2、精明的人在危险没有到来时就能看到;聪慧的人在祸患没有产生时就能发现。

3、一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4、秘密轻易出口,祸患便有了入口。

5、是诤友苦口婆心谏安全,爱奉承投其所好藏祸患。

6、贪欲是最大的祸患,清廉是最根本的品质。

7、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幸心!

8、人的贪欲是没有极限的,贪欲无度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9、一个人懒惰,放松要求自己,便有祸患了。

10、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1、由于勇敢的坚忍,无可避免的祸患将会被征服。

1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3、祸患可销于未萌,祸患常识于忽微。

14、勤廉双修为己责,贪财贪色祸患生。

15、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16、功名多向穷中立,祸患常从巧处生。

17、县长明镜高悬,执法如山,替我们地方铲除了一个大祸患。

18、有备无患:患:祸患,灾难。事先有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

19、个忍字,消了无穷祸患,一个足字,省了无限营求。

20、个人懒惰,放松要求自己,便有祸患了。

21、在他无辜的心灵上,尽管有不可言喻的祸患的黑影笼罩。

22、林则徐虎门销烟,是为了拔本塞原,消除流毒中国的祸患。

23、对某些事情要守口如瓶,不要伤害所爱的人,以免引发祸患。

24、这种事若不事先预防,及至祸患生成,已噬脐莫及,徒然后悔了。

25、威尼斯每年下陷几分之一毫米,目前看来不足介意,百年却是祸患。

26、祸患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

27、于是,他们在苦难中哀求耶和华,他从他们的祸患中领出他们来。

28、厘金为害之烈成为近代最大的祸患之一。

29、祸患常积于忽微,企业的风险往往会引发危机,特别是财务危机。

30、心存邪僻的,寻不着好处。舌弄是非的,陷在祸患中。

31、甚至有些药品也是祸患无穷的伪劣产品。

32、这使他成为胡风,也因此而祸患无穷。

33、退,则坐失时机,这魔修留下始终是个祸患。

34、由此言之,分封逾制,祸患立生,援古证今,昭昭然矣。

35、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

36、小小红蚂蚁带来的祸患可不少。

37、初再罹祸患,心犹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过。

38、民间资本脱离实业祸患无穷。

39、我已有了保命之法,但这还不足以根除祸患。

40、可凶地终究是凶地,虽一时呈祥瑞之兆,但日久天长后必有祸患。

41、治国的重点在治吏,治军的关键在治将,治吏不严,祸患无穷。

42、祸福相生,既遇到祸患,也认了个孙子,值了。

篇2: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一、词语迟疑的解释

亦作“遟疑”。犹豫;拿不定主意。《后汉书·董卓传论》:“然犹折意縉绅,遟疑陵夺,尚有盗窃之道焉。” 南朝 梁 江洪《咏舞女》:“斜睛若不眄,当转復迟疑。”《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不是小子推托,祇为 高老 有些古怪,不容易説话,所以迟疑。” 贾植芳《我乡》:“哪里是我的家呢?--我迟疑着。”

二、词语迟疑的近义词

彷徨 [ páng huáng ]

踌躇 [ chóu chú ]

观望 [ guān wàng ]

三、词语迟疑的造句

1、清晨推车出门偌大的风尘映入眼际,天些许阴沉,推着车迟疑了会,等眼前的风尘歇停看,才走出门去。

2、没有春的迟疑,没有夏的激烈,坐视人间繁芜,秋以沉稳刚劲开路。

3、想起前几年在外工作的日子,每到春节来临,回家的脚步从没有迟疑过,快乐与痛苦并列着前行。

4、决定好了目的地后,我们就毫不迟疑的往竹林走去。

5、在兴奋当间儿,不相关的演员在镜头中几乎没有显示出迟疑。

6、正在迟疑,发现对岸有一根树枝,跳过去正好能够抓住,可以防止意外。

7、到阳江已是中午时分,停车吃饭时,同伴们都有些迟疑地不肯下车,似乎有点难以舍弃车内的一片清凉世界。

8、外敌打来也有幸灾乐祸,按兵不动,出兵迟疑,临阵逃脱等行为。

9、众人顿时齐齐看向地上那具尸体,又迟疑片刻,不约而同地落荒而逃。

10、她迟疑了会儿,伸手摸了本书在胸前护着,小心翼翼地凑上前查看。

11、如果你过去不敢做烤薄饼的话,现在别迟疑了,真是一点儿都不费事!

12、众匪徒正迟疑间,地上的水已积有二尺多高,且仍汹涌不绝,匪众们一时糟了,马福田也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13、我们总是会关注两种选择的细微异同,却偏偏没考虑到迟疑不决的后果。

14、我心甘情愿里的气候也和这北方大陆一样缺少寸量,一滴温柔的泪在我枯涩眼里,如迟疑在这阴觉的天空里的雨点,久不落下。

15、生命容不得迟疑,转瞬昭华即逝,我们辜负不起人生。

16、迟疑片刻之后,凌辰鬼魅一笑,心想你想黑我,我就给你来个反间之计,让你哭笑不得。

17、面对物质上如此巨大的诱惑,作为热血青年的欧阳不凡,没有任何迟疑就毫不犹豫选择了拒绝。

18、看到热火朝天的搬迁场面,有几个迟疑的部门也坐不住了,他们最终也听从了安排,实现了从老厂到新厂转移。

19、而每当这时,众多行人在她身边走过,没有人理会她,没有人搀扶或问候她一句,甚至很少有脚步在她的身边迟疑一下。

20、有的股东甚至为自己曾经认股时迟疑不决而产生几分懊悔。

21、水渠和上路交叉的地方,有一孔用树枝搭成的便桥,老光棍马罗走上便桥,毫不迟疑地朝北走去,那儿将通到河滩的深处。

22、值斑的考古人员黄淼章接到电话后,未作半点迟疑,立即同考古队员陈伟汉、冼锦祥等骑自行车赶到象岗施工工地。

23、时间,决不容许你等待,亦不容许你迟疑,因为时间是不断前进的。

24、但真要让我进入一种震惊和陌生,依我的脾性和年龄,毕竟会却步、迟疑。

25、老师们只能红着脸一次次恳求,一直恳求得那些厂长突然想起了自己早年的老师而感动起来,才迟迟疑疑地同意我们去劳动几个月。

26、沿墙走了几步,就看到一个边门,轻轻一推,竟能推开,我迟疑了一下就一步跨了进去。

27、执行这一决定时,如有人表示丝毫的迟疑或发生过失,均应向我报告。

28、时间紧迫,不能迟疑,严酷的政治形式和眼前的处境,使大家焦虑不安。

29、随着陈胜起义军的节节胜利,殷通暗想,如果自己再迟疑不决,说不定哪一天会稽也会发生暴动。

篇3: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直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忽略, 这使得无论是词语本体研究还是词语教学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其实, 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 还应该有大量的词汇作基础,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含义,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学会汉语, 语法也才会管用, 这是因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也只有依托词语才得以存在。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里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他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含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

词语的文化含义是如何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中去的呢?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

1、感情渗透

由于文化含义是“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那么这意义必须是社会统一约定而成的, 而非个人的, 它的产生, 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进行的感情渗透, 如“狐狸”, 它的语言意义是:哺乳动物, 外形略像狼, 面部较长, 耳朵三角形, 尾巴长, 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正是聪明、警惕性高, 且多在傍晚外出觅食, 天明始归的习性, 给人来感觉不是善类, 所以才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媚”、“狐狸尾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在民俗文化中, 狐狸一直也是妖精的形象出现, 狐妖也成为庞大妖精群体中无与伦比的角色, 一直属于淫祀范围。

2、修辞手段

但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又赋予了词语所指称事物的引申、借代、象征意义。“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的是不能克服困难, 达到目的, 就不是英雄豪杰, 而并不是指不登临长城就不是英雄的字面意思, “长城”词典释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 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 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坚强毅力, 体现非凡的技术成就, 所以《新唐书》中有“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又有“自毁长城”, 指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这是从长城的保卫义引申出的。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苏绣作品以及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壁毯上的巨幅长城画像, 他象征的是古老而坚强的中华民族, 而并不单纯是中国的长城。

3、文学典故

还有的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关系不是很大, 而是由谐音或者文学作品、典故产生。如“柳”, 本为植物名, 属落叶乔木, 又与“留”同音, 形态丝绦下垂, 彷佛是不忍离去, 暗喻离别。另有文学典故《诗经.采薇》又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水逐桃花去, 春随杨柳归。”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等等, 于是, “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谐音的还有“梨”与“离”, “鱼”与“余”。文学典故赋予词语的文化含义可谓蔚为大观, 如“红豆”表现“爱情”, “蜡烛”一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用而来。

三、词语的文化含义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 但是,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 相同事物, 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 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 但在有时, 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 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 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 是就其整体而言的, 但是, 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 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 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 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 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 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 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 一套语言知识 (一种语法)

(2) 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 (一部百科知识)

(3) 一套推理规则 (一种逻辑) 。

显然,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 同中国人进行交际, 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 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极为重要。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结构和变化, 有些词语本身又体现了结构关系, 组成句子又有语法关系, 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语音和语法, 可以说,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然而, 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难怪张志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语言, 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四者之中, 从教、学、使用的角度看, 相对的讲, 语汇是比较难的”。

1、词汇教学原则

词语教学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不当的教学方法, 还会造成一知半解、语用不当甚至偏误化石化现象。

(1) 简明原则。教师首先要使用学习者已经学过的词语, 使他们能够接受, 避免用学习者不懂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语, 这样会陷入后面的始终是对前面的不懂词的解释中, 另外, 教师用的语句也宜简短, 切忌用复杂的句子。

(2) 分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中高级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以及一些构词法, 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

(3) 用法原则。从常用句式, 常用搭配, 常用语境等方面着手, 不仅使学生知道意思,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 只学习词义, 但不知如何使用, 这只是知识的学习, 而非技能的掌握。

2、词语整体释义

就是将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法。

(1) 直接法。就是用图片、实物等形象的手段或者直接用汉语来解释使学习者获得词义的方法。又可分为直观法, 如“门”、“钢笔”等等以及动物、水果、颜色等词语, 可以直接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简单明了。

(2) 翻译法。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这一方法很重要, 直接、迅速, 但是, 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它们在搭配以及文化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到一定阶段后, 要尽早摆脱翻译法, 用汉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文化含义解释法。注重文化含义的解释, 并将此与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

3、词语分析释义法

语素分析释义法。汉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具有自由性, 可以独立成词, 又具有活动性, 可以构成新词。正如吕必松先生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基本上把词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一直不太重视语素教学, 其实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是一个不该忽视的方面, 应该考虑把语素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偏重于汉字结构的教学, 对于汉字的字素、字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汉字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记忆和对形体、笔画的机械模仿。汉字难加大了词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要解决词语难学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语素教学, 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 他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很强, 而且其中许多是单音节语素本身是词,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 就可以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成年人, 他们母语系统已经建立, 具有一定的语义推导能力, 引入语素分析教学法, 通过字与字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 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 并且在掌握有限汉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字义推导能力。

4、虚词教学法

虚词是表达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手段, 意义抽象, 不能单独成句, 也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实例, 因而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就词讲词,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反而却解释的越来越复杂, 其实,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 他们本身已经具备母语语言系统的推导能力, 我们在讲解该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使用的条件限制, 具体的位置, 搭配等强调过后,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或者情境语境进行讲解, 不仅对此词义理解, 而且对词语的运用也能较好理解。

虚词中有很多词, 尤其是关联词语, 很多时候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成对出现, 如:只有……才……,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等等, 在教这些虚词的时候, 教师应该指明具体的搭配规则和使用情况, 有些还要强调其二者搭配不可替代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以有效避免学习中搭配不当引起的错误。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 也要懂得词语的文化含义, 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改进词语教学法, 找出适合课堂、教学对象的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志公.语汇重要, 语汇难[J].中国语文, 1988 (1) .

篇4:致意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棉枝上结满了桃子般的棉桃,一棵上有十几个,压得棉枝弯下腰。微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好像在向人们点头致意。

3、老者灿然一笑,收起短笛,向孩子们颔首致意。

4、苍山的雪泉流过古城,走街串巷,清可照人,流水叮咚,顿时给整条街道增添了几分雅致意趣。

5、你却始终静默着,四季轮回中携带着清风的致意,暖暖吹过我们一生的春夏秋冬。

6、一阵风吹过,草木轻摇,奏响灵性魔幻的天籁,仿佛在向来客致意。

7、放眼远眺,在云海苍茫之间,钱塘江直奔屏风山,好似致意问候又急急地掉头向东,江上面白帆远影,更添诗情画意。

8、江领导满面春风的向同学们致意,同学们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热烈欢迎江领导的到来。

9、司机从气喘吁吁的绿色火车头上向我们挥手致意,我也挥手回礼。

10、真正爱的付出,就像刮在这个世间的和风,它不会因为受惠者是否向它致意,而停下脚步。

11、这个问题争论了半天,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取得一致意见。

12、这名女职员成功地扮演了女主人的角色,和每一位参加午餐会的银行家寒暄致意。

13、近看那长长的花枝,一根根呈放射状倾斜着伸向空中,点头向游客们致意问候。

14、两旁浓密的大树绿盖擎天,万千枝条随风摇曳致意,夹道欢迎我们这远方的客人。

15、当他穿过人群时,信徒们双手合十,虔诚地俯身向他鞠躬致意。

16、你红的似火,充满热情,栖息在树枝头,你跟着风儿摇头,像是在为来往的人儿致意。

17、将近十二点时分,就有几个人站起身来,躬身致意,互相握手,一边说着过得很愉快,一边穿过那个大门框来到前厅穿衣。

18、沙皇和总统两人都迈着大步走向对方,互相握手致意。

19、也许是刚经过一场台风,竹林万竿斜,在秋风中与山上的树遥相呼应,频频点首致意。

20、眼见于此,陈文连忙下马,拱手致意了一番,便从另一道专门开给明军的大门进入会场。

21、猜谜的一方再次交头接耳起来,显然他们对这场戏所表现的字或只言片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

22、他郑重其事地接受他们的致意,并把这些致意连同其他见闻统统珍藏在心里。

23、在众人翘首企盼中,女主角终于姗姗来迟,巧笑倩兮地向大家挥手致意。

24、表演者们穿着不同的戏服,当他们列队穿过公园时,挥手向人们致意,一路上载歌载舞。

25、听众全体起立向那位英雄欢呼致意。

篇5:词语从前的含义及造句

归属于前。 《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 唐 孔颖达 疏:“及其史官定策,虽有一统,不可半年从前,半年从后。” 以前。 唐 刘得仁 《逢吕上山人》诗:“从前枉多病,此后鲜疏名。” 元 任昱 《水仙子·幽居》曲:“想从前错怨天公。”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士大夫晚年之学》:“夫一生仕宦,投老得閒,正宜进德脩业,以补从前之闕。” 巴金 《寒夜》五:“从前我们都不是这样过日子的。这两年大家都变了。”

二、词语从前的近义词

昔日 [ xī rì ]

往昔 [ wǎng xī ]

畴昔 [ chóu xī ]

三、词语从前的造句

1、从前的欢声笑语至今仍历历在目。

2、从前线传来了胜利的喜讯。

3、父亲说:“我的女儿已长大成人,玉立亭亭,再不是你从前所见的那个黄毛丫头了。”。

4、乡下也比不了从前,人心不古,哪里没有坏人。

5、岔口右面是从前的监狱,阴森恐怖。

6、从前,外婆靠织布来养活家里人。

7、从前她比较懦弱,现在可坚强了。

8、从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9、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前线传来,战士们不由得兴奋地高声呼喊。

10、我们班的同学从前到后都穿着整齐。

11、现在可不比从前了,家家都过上了好日子。

12、这里从前是一个小渔村,现在变成了现代化的大城市。

13、面对我军的反击,敌人纷纷从前线撤退下来。

14、现在,村里许多人家安装了电话,接通了有线电视,再也不像从前那么闭塞了。

15、自从开渠引水之后,从前的不毛之地就成了肥饶的良田。

16、从前,父母总是希望我走上社会后,能出人头地,现在看来要让他们失望了。

17、如今教育发达了,大学毕业生车载斗量,不像从前,初中毕业生都算是有文化的秀才呢。

18、虽然他从前做了不少恶事,但如今已经改邪归正了。

19、从前这块地方发生过一桩骇人听闻的事件。

20、重燃了,从前那些美丽的回忆也会化为乌有。

21、北大荒从前荒无人烟,现在却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22、多年不见,你已经变成老成持重的人,不像从前横冲直撞,一味蛮干了。

23、这个海岛城市从前是个荒岛,是先辈们披荆斩棘,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的繁荣。

24、他的画从前是我教的,现在他得奖了,真是青出于蓝,后生可畏啊!

25、从前气冲牛斗的他,如今也变得平易近人了。

26、自从大地震后,这里的游客七零八落,不復从前盛况。

27、从前他只在电视上看到黄河,现在他身临其境,更感到其气势磅礴。

篇6:霸的词语含义及造句

丫霸、车匪路霸、独霸一方、霸道横行、千秋霸业、霸府、霸陵醉尉、霸王风月、称霸、横霸、霸夫、霸陵伤别、死霸、霸王之资、图王霸业

二、霸的词语解释

丫霸

[ yā bà ] 很棒,非常好。

车匪路霸

[ chē fěi lù bà ] 在交通(一般是中长途)中途,强行拦车要钱和地方黑势力划定一定的线路向过往车辆收取买路费或索要其他莫须有的费用的人。

独霸一方

[ dú bà yī fāng ] 霸占一个地方(多指坏人)。

霸道横行

[ bà dào héng xíng ] 犹言横行霸道。指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千秋霸业

[ qiān qiū bà yè ] 千秋,千年,泛指很长的时间;霸业,称霸的事业。千秋霸业,就是千年万代称王称霸,进行统治的事业。

霸府

[ bà fǔ ] 1.指 晋、南北朝 和 五代 时势力强大,终成王业的藩王或藩臣的府署。《晋书·孔愉丁潭等传论》:“咸以篠簜之材,邀缔构之运,策名霸府,骋足高衢。”《梁书·臧盾传》:“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为驃骑刑狱参军。”《旧五代史·梁书·末帝纪上》:“重念 太祖皇帝,尝开霸府,有事四方。” 2.借指藩王或藩臣。《北齐书·崔季舒传》:“虽迹在 魏 朝,而心归霸府,密谋大计,皆得预闻。”参见“开府”。 3.指 日本 明治 维新前实际掌握政权的藩臣。章炳麟《訄书前录·客帝匡谬》:“而二千年之以帝王自号者,特犹 周 之 桓 文,日本 之霸府也。”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衅始篇》:“十月,其霸府 德川庆喜 归政。”

霸陵醉尉

[ bà líng zuì wèi ] 形容失官之后受人侵辱。

霸王风月

[ bà wáng fēng yuè ] 比喻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幽雅的事情。

称霸

[ chēng bà ] 倚仗权势,欺压别人:~一方。

横霸

[ héng bà ] 1.犹垄断,广泛把持。 2.蛮横霸道。

霸夫

[ bà fū ] 能号令一方的人。

霸陵伤别

[ bà líng shāng bié ] 比喻送客上路,黯然伤怀。

死霸

[ sǐ bà ] 见“死魄”。

霸王之资

[ bà wáng zhī zī ] 争霸称王的资本。资,凭借。

图王霸业

[ tú wáng bà yè ] 指谋求称王称霸。

三、霸的词语造句

1、很早以前,有个凶残的魔王,他神通广大,独霸一方,人民深受其害。

2、那兰帝算什么东西,在惩处之地霸道横行,若非大小姐向来不爱抛头露面,风头怎会屈居于他!

3、悬羊山,两千年前齐桓公曾在此悬羊击鼓,智胜鲁军,登上齐国王位,开创了千秋霸业。

4、数年来,他自以为兵强马壮,人心归附,不求称王称霸,至少能保一方平安。

5、因此,游戏上他称霸一方,学习上他又名列前茅。

6、晌午时分,天气又炎热起来,大地仿佛又都身居在大蒸笼中一般,三个月时光每日如此,炎热称霸于世间。

7、一路美景,一路匆匆,当疲惫来袭时,听说前方还有以镜为名的海子,其倒影之美能称霸九寨沟,大伙又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篇7: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篇8:镶嵌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教堂东北面的窗户镶嵌着精美的彩色玻璃。

3、丰富多彩的服装广泛采用锦缎、缎子和天鹅绒等奢华面料,并镶嵌有卷绕丝带、丝带、刺绣花边等装饰材料。

4、春天里,小溪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仿佛绸带上镶嵌了亮晶晶的宝石。

5、蓝天蓝的奇,如一块无瑕的宝石挂在天空,那云儿白的奇,如洁白无瑕的宝玉镶嵌在那蓝宝石间。

6、松鼠十分可爱,他有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像是两颗宝石镶嵌在松鼠的面孔上,有这一对小巧玲珑的耳朵,一个小鼻子和一个嘴巴。

7、两只小猫的眼睛小小的,圆圆的,镶嵌在脸上,晚上还发出一闪一闪的绿色的光,看起来活像两只微型的小狼。

8、微风吹动电线上两只小鸽那雪白的羽毛,这简直是两个刚出徒的小杂技演员在走钢丝呢,又像两个银色的音符镶嵌在五线谱上。

9、夏夜的星空,星星像宝石镶嵌在蓝色的天空中,像无数只小眼睛注视着我。

10、天池是天山的明珠,造物之神将它镶嵌在博格达峰的半山腰,一展山川之壮丽,汲取天地之精华。

11、汾河像条玉带镶嵌在神州大地上,使古老神州焕发光彩。

12、到了夜晚,大理石镶嵌的五彩灯被点亮,远远离去,好像炫丽的星空。

13、刚下过一场大雪,大地披上了一件白色的外衣,小溪就成镶嵌在大地上的一条色带。

14、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灿的亮边,闪烁着奇珍异宝般的光辉。

15、夜晚,青黑的空中镶嵌着一轮圆圆的月亮,宛如玉盘,光华灿烂。

16、静谧的天空里镶嵌着无数钻石般的星星,把乡村的夜景存托的更美丽更迷人了。

17、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成群的骏马,骠悍强壮,腿粗如圆柱,鬃毛随风飞扬。

18、西瓜也变得墨绿墨绿的,随便摘一个切开,鲜红的瓜瓤镶嵌着黑豆般的籽,让人垂涎三尺。

19、在这个秋风里,我望着不远处的街那头儿,空调挂满了外墙镶嵌着马赛克大理石的花园洋房,那里绿树成荫,各种奇花异草被园丁修剪的井井有条。

20、白的果肉上镶嵌了无数颗芝麻一样的小点点,我忍不住咬一口,软软的,甜甜的,好吃极了。

21、绿叶当中,镶嵌着一个黄中带白的花蕊,像一位婷婷玉立的公主坐在莲花台上,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似乎会吸引着很多人来观赏它,好展示自己优美的身姿。

22、蒙蒙细雨,沙沙地下,像一根根透明的银针,从天上掉下来,装点千山万壑,又似璀璨的珍珠,纷纷而落,镶嵌着绿野大地。

23、雨后的天空仿佛一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水天之巅,那样的晶莹剔透。

24、围绕村庄的是一条条的小河水渠,镶嵌在旁边的是一块块的池塘,像大大小小的镜子,映照着阳光树影。

25、褪去玉米绿色的外衣,露出它那洁白的身躯,一颗一颗亮晶晶雨米粒镶嵌在玉米棒上,有一种想完全占有它的欲望。

26、茂岭山战场遗址,纪念墙左右两侧分别镶嵌着茂岭山战斗和济南战役的纪念碑文,记载了这段历史,纪念墙上方的平台上矗立着一座火炬,象征着茂岭山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27、精致的镜湖像一枚绿宝石镶嵌在公园腰间,把公园天然地分割成东西两个区域,增添了公园的灵动。

28、城堡的阶梯是由各色的宝石镶嵌而成的,五彩斑斓的折射出令人心醉的光泽。

29、枝杠上的玉滴,犹如镶嵌在绿意中的钻石,玲珑剔透,光芒四射。

30、玻璃窗上,朦朦胧胧镶嵌上千变万化的图案,令人浮想联翩的,有的地方如鸟儿伫立枝头,仿佛能听到婉转动听的歌声。

31、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有着积极的生活元素镶嵌其间,认真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魅力所在。

32、如果说我们学校像一条环形的项链,那么操场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这条项链的中间。

33、宽阔的浑江蜿蜒地镶嵌在两侧奇峰秀色之间,山路在半山腰修建,路边到江心是那样的高而险峻。

篇9:核实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审核查实。 三国 魏 曹操 《宣示孔融罪状令》:“太中大夫 孔融 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 宋 苏轼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后引 文帝 、宣帝 ,仁厚而事不废,核实而政不苛者,以明臣子。” 郑观应 《盛世危言·海防中》:“宜飭令营官监临不时打靶,日发几砲,中几次用簿记明,核实认真,无使虚糜火药。” 覈實:1.核实。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沙汰事物之臧否,覈实古人之邪正。”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下:“成人之美者固所不惜,但事当覈实尔。”

二、核实词语的近义词

核对

三、核实词语的造句

1、她编辑了文件并核实了她的更改是否正确。

2、官员们一直在等待他们的身份得到核实,然后再起诉这些犯有战争罪的人。

3、编辑对核实事实采取冷漠的态度。

4、华夏民族的发展演进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人文精神的内核实质,人文精神的累世积淀不断型塑和范导着华夏民族的国格人格。

5、纪录片为核实这些模型中各种细节的准确性提供了机会。

6、最后新世界游戏直接发出强硬官方声明,禁止一切账号交易,一经核实,永久封号。

7、关于尼查姆的一份最新文件,记录了英国驻扎官调查核实王储的性生活是否与未来君王的称号相适应的有关情况。

8、若武官有功核实题叙,有临阵退缩、迟误军机、不遵号令应处者,听王便宜从事,若罪大不便自处者,指名参奏。

9、至元八年三月,尚书省再次把清查核实户口的事情上奏请求分条规划下诏通告全国。

10、根究底地核实客户满意度,并保持与客户的信息沟通。

11、审稿可以核实一些信息,防止出现错误,“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失实报道往往对干部的打击很大。

12、职员只是核实付款和发票上的数额是否一致。

13、我觉得有年龄限制,不过我得去核实一下。

14、我核实了我所获消息的来源。

15、别相信别人告诉你的话,用独立的信息来源再核实一遍。

16、监督员被派去视察核武器基地并核实条约的遵守情况。

17、他核实了一下给出的细节,发现它们基本正确。

18、在以战争罪起诉这些人以前,官员们一直在等待他们身份的核实。

19、核实一下实验室何时可以进行这些测试是很重要的。

20、在客人们鱼贯进入餐厅之前,她核实了一遍座位安排。

21、而兽医们听动物的心跳声,同时还核实它的耳朵、眼睛、嘴和血液。

篇10:摆动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2、岸边的小草仿佛也被它的声音所打动,在清晨微风的吹拂下有节奏地摆动着自己的身体。

3、柳条被风吹起来,柳条在风中摆动,轻轻擦过湖面,像美丽的姑娘对着湖面梳理长发。

4、秋风轻轻一吹,树上的叶子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金黄色的蝴蝶,正摆动翅膀飘落下来。

5、池塘的垂柳就像一位婀娜多姿的美少女,在微风的吹拂下摆动着绿色的连衣裙。

6、河边的柳树抽出了新枝,绿色的枝条随风摆动,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小姑娘在水边梳洗它的长发。

7、杨柳也摆动着它那柔软的枝条,在风雨中翩翩起舞。

8、来到田野里,一朵朵盛开的油菜花高兴地笑着,随着春姑娘的节拍摆动着。

9、温和的月光透过树叶照在屋顶上,东一片,西一片,风起,随着树叶的摆动,屋面显得斑斑点点,像无数星星洒满了整个屋顶。

10、大象的鼻子能伸能缩,舒展自如、感觉灵敏、动作灵活,摆动起来就好像一条翻腾飞舞的大蟒蛇。

11、高粱随风摆动,小脸蛋火红火红的,像醉了的大汉在摇摇摆摆地打醉拳呢!

12、今天却不同,雨珠掉在水面上,泛起无数细细的浪花,鱼儿也摆动起了她们那漂亮的尾巴,在水面游来荡去。

13、小鱼儿自由自在地在池塘里游着,摆动着漂亮的鱼尾,仿佛也在迎接秋天的到来。

14、一阵风吹来,剌桐花尽情地摆动自己的腰姿,散发出一阵阵清香,招来了勤劳的蜜蜂,美丽的蝴蝶。

15、棉枝上结满了桃子般的棉桃,一棵上有十几个,压得棉枝弯下腰。微风一吹,沉甸甸地上下摆动.好像在向人们点头致意。

16、听到这个好消息,姐妹俩手拉手跳着,笑着,花裙子迎风摆动,活像一对活泼、愉快的花蝴蝶。

17、春姑娘来了,她摆动着五彩的长袖,月季枝变绿了,一片片嫩红的小芽芽也钻了出来,好像是一个个刚睡醒的小娃娃。

18、目不转睛地盯着太阳花,一阵风吹来,太阳花轻轻地摆动,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子,戴着一顶粉色的帽子,穿着浅绿色的衣裳,美极了!

19、远看兰花,它那倒垂的硬梗的茂密的绿叶遮盖着花盆,伴着清风微微摆动,好似在向我们打招呼,实在是惹人喜爱。

20、曾想过,白云的流动,树枝的摆动都已是一瞬间的事情,永远无法留下它的轨迹。

21、微风过处,那碧绿的随风起伏,就像一位舞女在摆动她那美丽的长裙。

22、秋风,在袅娜着走动,摆动着腰肢,展现着风情万种的样子,吸引着阳光,有着几分迷茫。

23、叶子轻轻地随风摆动,仿佛在风中快乐地曼舞。

24、望着窗外树叶随风摆动,酌一口咖啡,享受秋天的缕缕凉风。

25、步行在一条铺满了落叶的小路旁,树上光秃的枝桠摇着些许无奈,摆动着枝叶分离的悲哀。

26、被风吹拂过的风铃轻轻摆动,叮叮唧响,惊醒了睡梦,扰乱着心扉。

27、斑驳的阳光,透过叶缝,在金黄的果实上晃动,如扇的叶儿就摆动着为它遮挡阳光,好像怕阳光刺到她的宝宝,影响那酣然的梦乡。

28、在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的水中,五彩斑斓清丽秀美的鱼儿,摆动着轻盈秀长的尾巴,一会儿自由自在地游动,一会儿又一动不动悬浮在水中。

29、歌的音符在浪花里跳跃,在鱼儿中穿梭,在丝草摆动的婀娜舞姿里展现出无比的魅力。

30、微风过来的时候,挂着露珠的叶子,就开始不断摆动着身子,就像是渴睡的人,不断地出现着困顿的样子。

31、风摆动着杨柳的纤手,在平静的湖面,在潺潺的流水间轻轻划弄,把湖面、流水的心搔得痒痒的。

32、一双双期待的目光将激动的心情无限投射到远方的天边,随风摆动的芦苇也在跃跃欲试中翘首以盼。

33、千万条柳条在微微摆动,像羞涩又可爱的少女。

34、季节的风声穿过蔷薇花开满的长廊,摆动起我的碎花裙,时光的心声漫过潮汐,不断冲击着心的城堡。

35、此时此刻,我俩用力摆动的撸已经无法让船正常的前进,任由猖獗的海浪推动着我们飘向未知的地方。

篇11:祸患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长期以来, 外语学习者一直关注着自己所说所写的外语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 他们发现自己不仅应该说正确的外语, 还应该说得体的外语。所以, 近年来, 随着双语词典编纂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焦点转向对双语词典编纂特别是词语释义编纂的研究上, 而作为语言学一个较新的分支, 语用学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及语用信息的视角下研究双语词典的编纂。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中的应用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双语词典与语用学从本质上讲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双语词典所关注的是静态意义, 而语用学则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1]。然而大部分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中的作用还是持乐观态度。骆世平 (2001) 强调在双语词典中, “适当的语用说明对成功的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黄建华 (1997) 认为“词目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等值、语体等值, 还应该做到语用等值”。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可以突破双语词典在词语的释义和用法说明以及例证选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并导致双语词典编纂的理念和模式更新[2]。研究语用学原理是否可以应用于词典编纂学特别是词语释义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语用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发展甚至创新词典编纂学。所以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语用学对词典编纂中词目释义方面的影响。

2 语用学应用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必要性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3]。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 所以源语和目的语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语用意义, 即两种具有相同表面形式的词不一定具有同样的语用意义。例如, 汉语中的“你吃了吗”表现的是语言的一种寒暄功能, 是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而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是一个问句, 并且需要对方作出回答。另外, 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有多种语用功能, 而这些语用功能并不可能全部为其他语言使用者所知。例如, 英语中的“Excuse me”既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又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寻求帮助。

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语用信息的不完整将母语词语的语用意义转移到目的语上, 造成语用失误。作为了解目的语的一种重要途径, 双语词典必须要发挥好其中间桥梁作用, 而就现状来说, 大多数传统的双语词典还只是关注词语释义的正确性, 没有具体的语用信息来确保词语运用的得体性。词典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脱离现实的活动, 它是现实世界情景中的交际行为[4]。所以这就要求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语释义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词语的语用信息及语用意义, 以避免词语运用中的负迁移, 从而减少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障碍。

3 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及其对词语释义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著作Semantics中将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类, 他认为词不仅有其概念意义, 还有内涵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词的概念意义和搭配意义, 忽略了其内涵意义。所以, 作者希望借助语用学来帮助完善词典词汇释义方面的编纂工作, 使词典真正做到为民所用。本章将基于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来探讨如何完善双语词典的使用。

3.1 会话含义

在日常交流中, 说话者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的, 也就是说说话者某一话语的语用信息不是单纯通过该话语的字面意思获取的。在此情况下,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 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 可简称“含意”,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5]。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 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6]。所以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 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交际为目的, 联想到与词语所在文化密切关联的内涵意义, 将词语的内涵意义加入词典中, 以帮助读者在理解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领会词语的内涵意义, 使读者全方面深入了解词汇, 避免语用失误, 达到交际的目的。

3.2 合作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同样, 在言语交际中, 会话并不是靠说话人杂乱无章的语句堆砌出来的, 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且都是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 在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7]。所以, 话语是否具有会话含义是根据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Herbert Paul Grice (1975) 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 他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四条准则。下面, 本文作者将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以及合作原则的每条准则对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1) 数量准则

(1) 所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对方需要的;

(2) 不要提供交际不需要的信息或者减少提供信息

总体而言, 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的角度来看, 编纂者提供的词义同样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词典编写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不同类型的词典有不同类型的编纂目标, 同样也对词义的编纂有不同的要求。如像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之类的语文词典对词语解释有着更高的数量要求, 它要尽量表现词语的各种语用信息,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该词汇。而像成语词典或者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之类的专门词典要求进行词语解释时只对其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 不需要解释其他无关的知识。所以, 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的泛而全, 忽视其实用性, 否则语言学习者在选择或使用词典时没有针对性, 只能一味地通过词典了解词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意义上讲这些词语用到实际交流中。所以, 词典编纂者应该正确把握词典编纂中词语含义的信息量, 一方面方便读者查阅,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读者在实际交流中做到自然、得体。

2) 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虚假的话语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2) 避免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所以, 质量准则要求话语具有真实性。同样, 词语释义关注的是对应词的质量, 它要求词典编纂者对所选词语释义及用法说明的准确性。但是, 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 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词典编纂者在寻找对应词时可能会存在词汇空缺的现象。为了遵守质量准则, 词典编纂者必须找到合适的提供对应词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在理解源语词汇含义及源语文化的基础上, 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相应的对应词, 使目的语不仅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与源语一致, 而且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也做到等值, 或者通过描写、解释的方法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另外, 孤证不足信,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要确保词语释义的可靠性。应当以来自多方面的、不同系统的可靠材料作为依据, 保证词典的正确性[8]。韦氏3版的编者要求一个词至少必须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普遍使用并获得一个明确的意义之后才能进入词典。西班牙科学院词典的编者规定至少能从3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证的词或词义才能收入词典[8]。总之, 在数量准则的基础上, 词典编纂者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语用信息, 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以帮助读者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处境。

3) 关联准则

交际中提供的话语要准确并且需要具有相关性。

关联准则关注的是话语的相关性, 所以词语释义最重要的是做到与词目本身相关, 要对词目进行准确解释, 对普通性词目进行一般解释, 对特殊词目如方言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同时, 为了避免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误会以及语用失误, 关联准则要求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 一方面提供词语的一般语用规则, 指导读者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另一方面考虑词语典型的语用意义, 从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说话人的内涵意义。

4) 方式准则

话语交际要做到简洁, 条理清晰, 交际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者引起歧义的话语。

方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中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简单易懂。首先, 双语词典具有针对性, 词典编纂者所提供的释义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不同的调整。例如, 为外国人编写的双语词典, 释义用词难度不能太大, 可以集中力量用一些简明词语释义, 并且提供丰富的语用信息, 但要注意其规范性;其次, 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应尽量做到简明有条理, 按类别或其他方式进行释义, 以方便读者查阅;最后, 词语的释义要避免有歧义, 注重词语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结束语

双语词典主要是面向需要学习或者使用某种外语的普通读者, 所以双语词典不但要帮助读者理解, 更要帮助读者表达。双语词典的编纂, 尤其是词语释义方面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从合作原则这一方面出发探讨了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方面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用学信息变化幅度大, 不容易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规则, 而且词典编纂工作量大, 所以在引入语用信息方面还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将语用学运用到双语词典的编纂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词典编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改革和创新词典的编纂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合作原则解决词语释义信息量和质量的矛盾, 提高读者交际能力和效率。总之, 在语用学的指导下, 不仅是在词语的释义方面, 在词典编纂的其他方面也将获得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慧.双语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取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121-123.

[2]胡开宝, 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2) :49-5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3.

[4]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63.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4.

[6]李燕.语用学在双语词典编纂词语定义中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59-61.

[7]Cruse, D.Alan.Meaning i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355.

[8]李明, 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

[9]Leech Geoffrey.Semantics[M].London:Penguin, 1974.

[10]Herbert Paul 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上一篇:望终南春雪,望终南春雪李子卿,望终南春雪的意思,望终南春雪赏析下一篇:创始股东合作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