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024-05-23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共14篇)

篇1: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要研究的内容 活动1:观察与思考

举例或展示利用光线产生影子的生活现象和应用:

(1)物体在日光或灯光的照射下,会在地面、墙面留下影子(可用教室灯光作试验).

(2)驴皮影是利用灯光的照射,把影子的形态反映到银幕上的表演艺术.(3)我国古代的计时器日晷,也是利用日影来观测时间的.(4)电影或幻灯片.

图29.1-1

图29.1-2

图29.1-4

图29.1-5 学生活动设计:同学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在墙面上投影来表演某些动物,可让同学们来说说日晷的构成和大致原理.同时,再请同学们举一些利用光线产生影子的例子.

教师活动设计:

归纳总结投影的含义:

投影:用光线照射物体,在某个平面上得到的影子叫做物体的投影.照射的光线叫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平面叫投影面.

物体的投影和物体的形状有密切关系: 练习:见教材第108页练习.

篇2: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因此,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时,我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种动物的外形、皮毛颜色和大小,生活习性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好习惯。例如让家里有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如鸽子羽毛的颜色比色彩艳丽的鹦鹉要单调的多,但它的独特之处是鹦鹉所不能比的。这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有的说鸽子会送信;有的说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课堂上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在头脑中积累了丰富的

想象,学生有了大量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觉得难了。

二、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

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1、训练思维注重想象

除了观察时激发学生想象,在进行思维训练时更要注重想象力培养。如写《xx的对话》想象作文的片断练习,课堂上,教师设计学生喜欢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想象它们之间会说什么话?会做什么动作?有什么表情和心里活动?接着分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喜欢的学习伙伴,共同编写故事,集体创造,把想象的内容具体地讲出来,学生在交流合作中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使想象更充实、更完善,为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中、下等生提供了充分表现的机会、创作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激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让这生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去自由描绘五彩缤纷的生活场景。

2、培养想象训练能力

新大纲指出: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说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造激发想象的情境,启发学生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想象作文是拓宽学生思路的有效形式。作文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的文章,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无所顾忌地用各种写法表达出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例如写想象作文《未来的我______》:因为在学生心灵世界里,都蕴藏着一个个美好的愿望,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不同,所想象的内容也就丰富多彩了。课堂上教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限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敞开心怀说出自己的幻想或愿望: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宇航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科学家;还有的说自己想当一名探险家……这时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进行想象、构思。甲说:假如我是医生,我一定会钻研医术,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的痛苦。乙说:假如我是哈里波特,我将用我手中的魔棒,让自己当一名和平使者,尽一切努力来维护和平、消除仇恨、消除战争,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充满和平的阳光;让自己当一名正直的法官,秉公执法,为维护正义而战……学生的发言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说出了真情实感,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激发了学生求新求异的创造思维。

3、积累语言丰富想象: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水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学生是写不好作文的。在指导学生习作过程中,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性,对周围事物未能认真观察,所以遇到写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常感到无从着手,无内容可写,缺乏写作素材。因此,作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语言的储备量,教会学生积累词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不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和写作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还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使他们形成能力,从而为高年级习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篇3: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一、创设和谐情境,诱导学生乐学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创设和谐情境,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采用对学生充满信任、充满感情的谈话式语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从而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自信心, 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创设探索情境,构筑成功情感

儿童学习数学知识主要靠思维。任何数学知识的理解都是通过思维实现的,只有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和探索,才能不断追求知识,不断勇于创新,才能最大限度地取得高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探索情境,让他们在探索规律的活动中体验满足和成功的快乐, 从而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学生置于问题中,使他们不断思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知识、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教师可用摆体积单位学具的方法求出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然后问:如果求一间房屋的体积,用这种方法行吗? 接着让学生用2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任意摆一个长方体,有几种摆法? (1)这些图形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2)立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3)从这些体积中你发现了长、宽、高和体积有什么联系? 通过动手、动脑、直观演示和共同讨论,学生发现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成功感,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或事物常常感到棘手。面对那些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等往往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创设动态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多动口,利用直观教具等使静态、抽象、复杂的内容动态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 , 由于圆柱体体积公式较抽象 , 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可把圆柱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而后把它拼成一个长方体,使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即圆柱体体积与长方体体积相等。然后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观察分析得出:圆柱体的底面积相当于长方体的底面积,进而得出v柱=πr2h。动态的形象教具使学生感受到美,自发地从内心涌出一股学习热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四、创设趣味情境,调动学习情绪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较低落,这就严重地影响学习质量和效率。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适时创设趣味情境,往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在愉快、活泼的环境中接受美的陶冶和知识的洗礼,效果显著。同时,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持久性较差,在课堂的最后十几分钟往往注意力分散,情绪低落。在这记忆效果最差的时刻,教师如果能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或游戏活动, 往往能够重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他们再次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效果较好。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课堂的最后一部分要求学生掌握50以内的质数, 形式单调, 学生必将产生厌烦情绪,效果也就较差。为此,可在课堂的后部分设计一场游戏,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把1到50的数字制成卡片分发到学生手中,随意抽取一个数字, 让学生自己判断这个数字可由哪几个质数组成, 而后举着相应的数字卡片到黑板前, 由学生集体评议。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缓和了学习的紧张情绪,又让学生在充满情趣的环境中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五、开放课堂教学,在操作中培养兴趣

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开放课堂教学,必须优化例题教学,并以例题学习为依托,重视学法指导,从学会到会学,化静为动,以动促思,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中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在教学(圆面积)一课时,通过复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引入。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面积? 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都跃跃欲试。教师抓住这一最佳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把圆分成16等分,然后拼成一个类似长方形的图形,分得越细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有效把外部感知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思维情感,在头脑中就形成了一个圆面积公式推导的动态表象。再通过语言参与促使它的内化,抽象出圆面积公式的结论S=πr2,从而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变通性练习,例如:一个圆柱形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1厘米,求圆柱的表面积。解这道题时,学生都用课本知识解,即: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教师提出这道题还有另一种解法,这立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师指导,学生思考得出求圆柱表面积还可以用:S表面积=C×(h+r)。这使学生品尝成功的欢愉,形成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篇4:创设数学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1. 创设悬念情境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例如:三局两胜制比赛公平吗?我们班56名学生两名同学同一天过生日的概率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概率应用问题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讲授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以激起不断探求的兴趣,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2. 创设质疑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例如:“二分法”的引入。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李咏主持的“非常6+1”中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你知道如何才能以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引起极大的兴趣。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创设实验情境

我们知道好多数学定理、公式都是通过无数次实验得出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重要。

例如:抛一百次硬币正面向上的频率是多少?同学们通过动手实验深刻体会到频率的意义,进一步理解概率的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4. 创设模拟情境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逼真的模拟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我们讲立体几何柱、锥、台体转化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形象的模拟变化;再如,讲互为反函数的图像关系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树叶的对称、杨辉三角形的对称、人体DNA染色体的对称等多种对称关系。这样使同学们感到直观形象,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创设数学应用情境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创设实际问题情境,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如:银行分期付款、最优化等经济问题;统计分析问题;市政建设与环保问题;计划决策问题;商品打折、广告的可信度问题等等。

篇5: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讲清直接降次有困难,如x2+6x-16=0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题步骤.

难点

将不可直接降次解方程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化为”的转化方法与技巧.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解下列方程:

(1)3x2-1=5 (2)4(x-1)2-9=0 (3)4x2+16x+16=9 (4)4x2+16x=-7

老师点评: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x+n)2=p(p≥0)的形式,那么可得

x=±p或mx+n=±p(p≥0).

如:4x2+16x+16=(2x+4)2,你能把4x2+16x=-7化成(2x+4)2=9吗?

二、探索新知

列出下面问题的方程并回答: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刚才解题的方程有什么不同呢?

(2)能否直接用上面前三个方程的解法呢?

问题: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 m,并且面积为16 m2,求场地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1)列出的经化简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与前面讲的三道题不同之处是:前三个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而后二个不具有此特征.

(2)不能.

既然不能直接降次解方程,那么,我们就应该设法把它转化为可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下面,我们就来讲如何转化:

x2+6x-16=0移项→x2+6x=16

两边加(6/2)2使左边配成x2+2bx+b2的形式→x2+6x+32=16+9

左边写成平方形式→(x+3)2=25降次→x+3=±5即x+3=5或x+3=-5

解一次方程→x1=2,x2=-8

可以验证:x1=2,x2=-8都是方程的根,但场地的宽不能是负值,所以场地的宽为2 m,长为8 m.

像上面的解题方法,通过配成完全平方形式来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配方法.

可以看出,配方法是为了降次,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来解.

例1 用配方法解下列关于x的方程:

(1)x2-8x+1=0 (2)x2-2x-12=0

分析:(1)显然方程的左边不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因此,要按前面的方法化为完全平方式;(2)同上.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 练习1,2.(1)(2).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右边是非负数,可以直接降次解方程的方程.

篇6: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ABC中,∠C=90°,如果tanA=512,那么sinB=( )

A.513 B.1213 C.512 D.125

2.抛物线y=-(x+2)2+3的顶点坐标是( )

A.(-2,3) B.(2,3)

C.(2,-3) D.(-2,-3)

3. 如图,在⊙O中,AB︵=AC︵,∠AOB=122°,则∠AOC的度数为( )

A.122° B.120° C.61° D.58°

4.已知α为锐角,sin(α-20°)=32,则α=( )

A.20° B.40° C.60° D.80°

5.关于二次函数y=(x+2)2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开口向下 B.最低点是A(2,0)

C.对称轴是直线x=2 D.对称轴的右侧部分y随x的增大而增大

6.(济宁中考) 如图,斜面AC的坡度(CD与AD的比)为1∶2,AC=35米,坡顶有一旗杆BC,旗杆顶端B点与A点有一条彩带相连,若AB=10米,则旗杆BC的高度为( )

A.5米 B.6米 C.8米 D.(3+5)米

7.(绍兴中考)如图,四边形ABCD是⊙O的内接四边形,⊙O的半径为2,∠B=135°,则AC︵的长为( )

A.2π B.Π C.π2 D.π3

8.(上海中考)如图,已知在⊙O中,AB是弦,半径OC⊥AB,垂足为点D,要使四边形OACB为菱形,还需要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

A.AD=BD B .OD=CD

C.∠CAD=∠CBD D.∠OCA=∠OCB

9.已知二次函数y=x2+bx+3如图所示,那么函数y=x2+(b-1)x+3的图象可能是( )

10.如图,A点在半径为2的⊙O上,过线段OA上的一点P作直线l,与过A点的⊙O的切线交于点B,且∠APB=60°,设OP=x,则△PAB的面积y关于x的函数图象大致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1.如图,∠BAC位于6×6的方格纸中,则tan∠BAC=____________.

12.函数y=x2+bx-c的图象经过点(1,2),则b-c的值为____________.

13.如图,小明骑自行车以15千米/小时的速度在公路上向正北方向匀速行进,出发时,在B点他观察到仓库A在他的北偏东30°处,骑行20分钟后到达C点,发现此时这座仓库正好在他的东南方向,则这座仓库到公路的距离为____________千米.(参考数据:3≈1.732 ,结果精确到0.1)

14.(上海中考)如果将抛物线y=x2+2x-1向上平移,使它经过点A(0,3),那么所得新抛物线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15.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弦CD⊥AB,AC=22,BC=1,那么cos∠ABD的值是____________.

16.如图,点A、B、C在直径为23的⊙O上,∠BAC=45°,则图中阴影的面积等于____________(结果中保留π).

17.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6,动点O在△ABC的边上从点A出发沿A→C→B→A的路线匀速运动一周,速度为1个单位长度/秒,以O为圆心,3为半径的圆在运动过程中与△ABC的边第二次相切时是出发后第____________秒.

18.(菏泽中考)如图,平行于x轴的直线AC分别交抛物线y1=x2(x≥0)与y2=x23(x≥0)于B,C两点,过点C作y轴的平行线交y1于点D,直线DE∥AC,交y2于点E,则DEAB=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共58分)

19.(8分)已知:如图,⊙O的半径为3,弦AB的长为4.求sinA的值.

20.(8分)已知二次函数y=a(x-h)2+k(a≠0)的图象经过原点,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为-1.

(1)求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画出图象;

(2)利用图象填空:这条抛物线的开口向____________,顶点坐标为____________,对称轴是直线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时,y≤0.

21.(10分)(大庆中考)如图,AB是⊙O的直径,弦CD⊥AB于点E,点P在⊙O上,PB与CD交于点F,∠PBC=∠C.

(1)求证:CB∥PD;

(2)若∠PBC=22.5°,⊙O的半径R=2,求劣弧AC的长度.

22.(10分)(绍兴中考)如图,从地面上的点A看一山坡上的电线杆PQ,测得杆顶端点P的仰角是45°,向前走6 m到达B点,测 得杆顶端点P和杆底端点Q的仰角分别是60°和30°.

(1)求∠BPQ的度数;

(2)求该电线杆PQ的高度.(结果精确到1 m,参考数据:3≈1.7,2≈1.4)

23.(10分)如图,AB是⊙O的直径,BC为⊙O的切线,D为⊙O上的一点,CD=CB,延长CD交BA的延长线于点E.

(1)求证:CD为⊙O的切线;

(2)求证:∠C=2∠DBE;

(3)若EA=AO=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保留π)

24.(12分)(遵义中考)如图,已知抛物线y=ax2+bx+c(a≠0)的顶点坐标为(4,-23),且与y轴交于点C(0,2),与x轴交于A、B两点(点A在点B的左边).

(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及A、B两点的坐标;

(2)在(1)中抛物线的对称轴l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AP+CP的值最小,若存在,求AP+CP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在以AB为直径的⊙M中,CE与⊙M相切于点E,CE交x轴于点D,求直线CE的表达式.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D 6.A 7.B 8.B 9.C 10.D

11.32 12.1 13.1.8 14.y=x2+2x+3 15.13 16.3π4-32 17.4 18.3-3

19.过点O作OC⊥AB,垂足为C,则有AC=BC.∵AB=4,∴AC=2.在Rt△AOC中,OC=OA2-AC2=32-22=5.∴sinA=OCOA=53.

20.(1)∵当x=1时,函数有最小值为-1,∴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a(x-1)2-1.∵二次函数的图 象经过原点,∴(0-1)2?a-1=0.∴a=1.∴二次函数的表 达式为y=(x-1)2-1.函数图象略.

(2)上 (1,-1) x=1 0≤x≤2

21.(1)证明:连接OC、OD.∵∠PBC=∠PDC,∠PBC=∠BCD,∴∠BCD=∠PDC.∴CB∥PD.

(2)∵AB是⊙O的直径,CD⊥AB,∴BC︵=BD︵.∵∠PBC=∠BCD=22.5°,∴∠BOC=∠BOD=2∠BCD=45°.∴∠AOC=180°-∠BOC=135°.∴lAC︵的长为:135×π×2180=3π2.

22.(1)∠BPQ=90°-60°=30°.

(2)延长PQ交直线AB于点C.设PQ=x,则QB=QP=x,在△BCQ中,BC=xcos30°=32x,QC=12x.在△ACP中,CA=CP,所以6+32x=12x+x.解得x=23+6.所以PQ=23+6≈9,即该电线杆PQ的高度约为9 m.

23.(1)证明:连接OD.∵BC是⊙O的切线,∴∠ABC=90°.∵CD=CB,∴∠CBD=∠CDB.∵OB=OD,∴∠OBD=∠ODB.∴∠ODC=∠ABC=90°,即OD⊥CD.∵点D在⊙O上 ,∴CD为⊙O的切线.

(2)证明:∠DOE=∠ODB+∠OBD=2∠DBE,由(1)得OD⊥EC于点 D,∴∠E+∠C=∠E+∠DOE=90°.∴∠C=∠DOE=2∠DBE.

(3)作OF⊥DB于点F,连接AD.由EA=AO可得AD是Rt△ODE斜边的中线,∴AD=AO=OD.∴∠DOA=60°.∴∠OBD=30°.又∵OB=AO=2,OF⊥BD,∴OF=1,BF=3.∴BD=2BF=23,∠BOD=180°-∠DOA=120°.∴S阴影= S扇形OBD-S△BOD=120π×22360-12×23×1=4π3-3.

24.(1)由题意,设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4)2-23(a≠0).∵抛物线经过点C(0,2),∴a (0-4)2-23=2.解得a=16.∴y=16(x-4)2-23,即y=16x2-43x+2.当y=0时,16x2-43x+2=0.解得x1=2,x2=6.∴A(2,0),B(6,0).

(2)存在,由(1)知,抛物线的对称轴l为x=4,∵A、B两点关于l对称,连接CB交l于点P,则AP=BP.∴AP+CP=BC的值最小.∵B(6,0),C(0,2),∴OB=6,OC=2.∴BC=62+22=210.∴AP+CP=BC=210.∴AP+CP的最小值为210.

篇7: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总的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4.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 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2、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3、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三、统计与概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会读统计图表,会在方格纸上绘制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一个单位);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能作出一些简单的预测。

四、实践活动

篇8:如何创设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一、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习兴趣

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设计生活中的问题情境, 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趣味性、问题性、开放性, 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 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 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创设游戏性情境, 唤起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 设置游戏性情境, 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 在游戏中得到知识, 发展能力,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在教学“买文具 (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后, 进行巩固练习时, 我给学生设计了几个游戏, 其中有一个是乘车游戏, 游戏规则是:

(1) 请4名同学当售票员, 12名同学当乘客;

(2) 售票员把你的车牌号码 (得数) 告诉大家, 让乘客知道自己该乘哪趟车;

(3) 乘客拿着车票 (即写有算式的纸条) 找到你要乘的车;

(4) 售票员验票, 把乘错车的乘客找出来, 并且罚那位乘客表演节目.

整个游戏过程中气氛极为浓厚, 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 完成了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三、创设竞争性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 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 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 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 教学中, 我们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 引入竞争教学模式, 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 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以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做练习时, 我们可以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真童趣的各种竞争:“夺红旗”、“对口令”、“送小鸟回家”……把竞争带入课堂, 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特点, 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 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 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设体验成功的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 “聪明的孩子是夸出来的”.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对过去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发生兴趣.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正确而充分的激励能使一个人自身的潜力发挥到80%至90%, 而缺乏激励则只能发挥其潜力的20%至30%.心理学家还指出: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被肯定.因此可以说, 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 在教学中, 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课堂上让他们提出一个问题, 或是解决一个问题, 或会做一道计算题时等对他们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 或在作业批语中多一些鼓励, 多一些喝彩, 如“你真聪明”、“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让他们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 增强自信心.常言道:“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 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因为“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 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股力量”. (苏霍姆林斯基语)

篇9: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一、精心设问,制造学习上的悬念

1、用现实中的情境引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设置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或内容,产生求知的兴趣,自觉地、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问。要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就要针对教材内容、创设令学生渴望求知的气氛,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的内驱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时,上课一开始,教师拿两个底面大小不等,高长短不一,体积大小难辨的圆柱体学具A、B,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见状,积极发言,有的说A大,有的说B大,争论不休。这时教师启发学生说:“物体重量要称,体积大小当然要计算。”此时学生急切想知道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与学生的交谈,使孩子们很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并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3、以猜谜方法吸引学生兴趣。猜谜语是学生十分喜欢的活动,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想象,更能增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只有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他们来了兴趣,才会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趣味无穷的。

二、借助游戏,营造和谐的气氛

游戏在数学课堂中用的很少,它注重寓教于乐学教学原则,一个好的游戏导入设计,常常集新、奇、趣、乐、智于一体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能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因准备学习新知识而产生的低情绪,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的知识。如讲“四则运算”时,一上课老师说: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现在我讲一下游戏规则:从扑克牌(去掉大小司令)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了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结果为24,J、Q、K分别代表11、12、13。下面游戏开始,老师摸4张,学生想。这样导入课堂使严肃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穷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体验学习

动手操作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潜能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中,学生手中少不了一盒学具,这些简单的学具在教学中可起很大的作用。老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借助这些学具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大的兴趣和激情。

[案列]教师板书:“周髀算经”、“周三径一”,并解释了“周髀算经”的含义。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周三径一”的?

生:直径是一份,周长是三份。

师: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生:周长是直径长度的三倍。

师:那周长的长度是不是就是直径的三倍呢?下面请同学把课前准备好的大小不同的圆片拿出来。

要求:1、用尺量出直径的长。2、在白纸上绕一圈,找出起点和终点,量出距离。3、分析周长和直径的关系。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发现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

师:现在同学们理解“周三径一”的意思了吗?

生:我知道“周三径一”的意思了,它是说周长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

教师介绍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故事,并得出公式:C÷d=∏。

评析:这个环节通过整理信息——学生猜测——动手操作——测量计算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解“周三径一”的意义,知道了无论圆的大小如何变化,它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是一定的,认识了∏。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加深了印象,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形象化,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通过操作,体验到了成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四、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鲜艳夺目的色彩,美丽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些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形象化,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进而引发浓厚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这一教学内容时,安排了一个动画过程,把圆分割成无数份,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从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圆的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的半径就是长方形的宽。长方形的面积大家都会计算,由此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总之,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教师要巧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作为教者,要从根本上改善数学学科的繁难,枯燥乏味的负面特点,注重培养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地学”,“快乐地学”的最佳境界。

篇10: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设计理念】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数学除了繁琐的计算、抽象的符号就是让人头疼的几何证明。实际上数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内容并且与现实世界联系非常密切的学科。本节就体现了反比例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数学模型的思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体验数学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参与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第一节。在前面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反比例函数在现实世界中的无处不在,以及如何应用反比例函数的知识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虽然教科书在本节安排了四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我们却采用了自编的关于教师上班的路程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是全校师生所熟悉的亲身经历的事件,这样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反过来服务实际生活这种数学建模思想。同时又通过问题的内容加深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反比例函数应用的事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的意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与性质这些知识基础,另外在小学也学过反比例,并且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因此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准备。但由于所教学生都是农村学生,信息掌握程度不高,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教师更换了例题,使学生从身边事物入手,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一种亲切感。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经历实践、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来活动,不断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进一步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思考:在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拓展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把实际问题利用反比例函数转化为数学问题加以解决。【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知

1.已知,当x=2时,y=

;当时y=2时,x=。

2.结合一个反比例函数实例,说说反比例函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二.创设情境,分析探讨

例题:宾西二中是一所农村中学,位于宾西镇新德村,而教师都居住在宾西镇,宾西镇与宾西二中相距 9公里,宾西二中的通勤车每天接送教师上下班,车7:30出发,学校8:00上课,设通勤车的平均速度为v千米/时,时间为t小时,回答下列问题: ⑴你认为速度v与时间t满足函数关系吗?

分析问题中变量间的关系,将行程问题转化为反比例函数问题,建立了数学模型。⑵当通勤车的平均速度为21.6千米/时时多长时间可到达学校? ⑶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通勤车的平均速度至少应是多少?

⑷有一天,通勤车出了故障,到7:40时车才出发,那么通勤车的平均速度至少是多少才能按时到校?

探究: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由于天气原因,上班路上也经常出现意外,大家请看下面的问题: ⑸去年冬天大雪封路,通勤车只能绕道而行,这样要多走4公里,出发时间和上课时间不变,那么通勤车的平均速度至少是多少才能按时到校?

⑹过了几天,由于雪越来越大,通勤车绕道也不能到校,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全体教师只能提前10分钟步行去上班,大家在风雪中走了1小时40分钟终于到达学校,你能知道大家的平均步行速度吗? 三.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1.学校食堂现存1000千克大米,每天用去x千克,可以维持y天。⑴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

⑵若每天用去100千克可维持多少天?

⑶若要至少维持20天,每天至多可用去多少千克? 2.教材61页1、2题。四.体会归纳,布置作业

⑴请写出一个生活中的反比例应用的实例。⑵你能谈谈学习本节内容的收获和体会吗? ⑶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篇11: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人常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宫殿的入门向导。所以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又是一门思维严密、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教师对所授内容的平铺直叙,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揭示和解决学习兴趣和理解教材的矛盾,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迷惑”“疑问”“好奇”的感觉中,在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下,激起思维发动,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因此,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尝试着精心设计一些“悬念”,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观察,这些方法都很好地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的好奇欲望,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在三个阶段进行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这三个阶段是课的导入阶段、课的讲授过程、课的小结阶段。

一、在课的导入阶段设置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为他们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全班同学中显示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这一节新课的内容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当然课堂效果也是很好的。这正像一位著名学者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设置悬念

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疑问,时时使所讲授的内容增加些神秘色彩,使学生兴趣始终不衰,主动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满意的收获。例如,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节中,可以用演示法引导学生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然后接着问:“能否证明你们得到的结论呢?并且证明的方法至少有四种。”同学们都很惊讶,并由此产生疑问,议论纷纷,拿起笔进行证明,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快得出几种证法,并且都能够积极举手回答。

通过这种一题多解的解题悬念设置,可以在解题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并且对数学的变幻无穷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就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地探寻新的知识,其实这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兴趣,然后又通过兴趣来促进学习、提高学习的一个阶段。

三、在课的小结阶段设置悬念

每节课在小结时,也应精心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为下节课的内容涂上一层神奇的色彩,促进学生去思考、去研究,盼望着下节课的到来。有些学生为了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打开课本,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说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预习。这样,又设在学生心中一个悬念,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回去以后能够自觉地进行预习,从而为更好地完成下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个铺垫。

篇12: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问题情境创设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

在讲授《函数》这一章时,创设了学生较熟悉的加油情境。在加油过程中,我们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的草图),如7.12元 / 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 (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 (生答:因为进油时,油量会发生变化,油量变化了,金额就跟着改变了)从而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函数的概念,单价7.12元 / 升在加油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我们把它叫做“常量”,油量和金额会发生变化,所以把它们叫做“变量”,又因为油量先发生变化,金额才跟着变化,所以油量叫做“自变量”,金额叫做“因变量”,“因变量”也叫做“自变量的函数”,所以金额就是油量的函数。如果所加的油量设为x升,要付的金额为y元,那么y与x的关系如何表示? (生答:y=7.12x)这个式子叫做函数关系式,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是x的函数。如果油箱最多能装6升汽油,那么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生答:0<x<6)……

在传统教学中,对“函数”概念的引入,都是采用“直接告诉式”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函数的定义。这个定义冗长、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这节课创设加油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很容易理解函数的相关知识。

二、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 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 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将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通过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游戏进入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提高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黄、绿、黑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记录。游戏后,我问学生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 ”学生们必然会说:“猜我会得什么奖? ”“可能得什么奖? ”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 ”“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 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思考问题

教学中,应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使问题寓于其中,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愉快的旅途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学中乐,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爱听故事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好听的故事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故事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在教学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可以先讲解数学家笛卡尔发明坐标系的过程, 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蜘蛛网上,蜘蛛迅速爬过去把它捉住。笛卡尔恍然大悟:“啊! 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确定事物的位置啊! ”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已经激发,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 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

四、创设多媒体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多媒体情境创设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 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这种教学情境既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视觉形象,又能维持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进入美的教学环境中,获得艺术与文化的熏陶。

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生动逼真地呈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并引导学生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像,再把整个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调整出来,以慢动作的方式展示出来,反复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各自用几何图像把它们表示出来,然后经过讨论、交流、归纳,师生互动,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从而建立应有的数学模型。

篇13: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一、改变师生关系,以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人们的意识也随着时代的步伐重新改变,而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转变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我认为作为教师就给学生一种可亲可敬的感觉。学生自然会喜欢你,也会对你所教的学科有强烈的兴趣。如:在刚接任这个班时,我对学生们说:“我担任你们的数学老师,我既是你们的老师,又是你们的朋友,在数学课中,有什么难点,我们共同探讨。同学们,让我们每一天都有进步。”一下子学生的心被紧紧地抓住了,在上课时,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每节课的效果都很好,也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我认为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建立真情实意的师生关系,有时教师赞许的目光,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带来很好的心态,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教一年级数学时,为了让学生对5的意义、基数序数有所认识,我让5名学生坐在前排,并准备了小红花,谁答对了拿小红花,激发学生兴趣之后,让一个同学从左到右数向第五,这是序数,数学5是基数。我再问他们是要五朵还是第五朵,回答当然是前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玩。

篇14: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是我们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和策略。《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各种情境,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若能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求的欲望, 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 有利于解决小学生形象思维弱与数学学科抽象性、概括性强之间的矛盾。

那么具体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把握呢, 结合我的教学实际, 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简单有趣的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儿童的行为因为年龄的原因受兴趣影响很大。所以上课初始导入阶段的设计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充分关注学生兴趣。我经常采用声情并茂的故事导入、有趣的谜语导入、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游戏导入等。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时, 我这样引入新课:大屏幕出示, 美丽的花丛中, 飞舞的小蜜蜂正在采集花蜜的情境。教师提问:请看屏幕———花丛中, 勤劳采蜜的是谁呢?一共有几只小蜜蜂呢?学生脱口而出:七只小蜜蜂在采蜜。教师请学生观察思考:1只小蜜蜂6条腿, 2只呢?3只呢?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 并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入课题:6的乘法口诀。我这样做, 省去了繁琐的故事情节, 也不用过多的气氛渲染, 有的是一个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 能在短时间内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尽快的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创设蕴含“数学味”的有效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双能用数学视野观察世界的眼睛, 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因此, 教学中创设各式情境, 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并延伸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 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

如:教学8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一课, 可这样创设情景:老师用激情语言讲述:小王师傅找了三根木条, 想钉成一个三角架, 请同学们想一想, 小王师傅找的三根木条能不能钉成一个三角架?学生有的说能, 有的说不知道, 有的学生说试一试。于是让学生人人动手体验, 学生将准备好的4种长度的小棒3根, 用这些小棒摆成各种各样的三角形。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情境, 增添了“数学味”的教学氛围, 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这个情境中, 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且激励学生去“做数学”的热情。学生在这样情境中积极地去探讨新知, 每一个孩子的活动都充满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 使学生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三、创设能走进真实生活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终将还原到生活中去, 所以我们老师的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数学知识, 并能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应用。现在, 冀教课标版教材已经从教材的编写上实现了生活化, 大量的生活情景贯穿着整套教材的始终。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创造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 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第四册《克与千克》一课, 导入新课时, 首先请同学们交流事先调查好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质量。生1:我妈妈买的美加净护手霜是30克。生2:火腿肠一根50克。生3:一袋食盐重500克。生4:一袋盘锦大米重25千克……引导学生发现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 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

第二步借助一位小客人———“蜗牛”认识“克”。教师先用天平称出这只蜗牛的体重重1克。接着请学生以蜗牛为标准, 猜一猜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 初步感知后, 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克的物品有哪些。

第三步称物品的质量。称一称身边的物品, 尺、橡皮、铅笔、数学书、字典、文具盒、两袋盐。先估计一下, 然后再用天平称出物品的质量。

四、创设能引导学生探究的操作情境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改革重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在“听”中学, 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 促使手、脑、口等多种器官的协调发展。创设操作情境是“做”数学的前提, 它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把抽象的意识形态物化成具体形象的表现形式, 从而降低了思维的难度, 提高了探究的可行性。

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 教师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直观操作材料, 合理地组织学生的课堂活动。课的开始先利用教材中两个小朋友分桃子的情境图引出“一半”也就是12。接着再安排学生做折纸活动。

第一步:让每个学生用1张长方形纸片平均折成2份, 并把其中的一份涂颜色。

第二步:在初步建立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以及绳子等实物中找出自己想到的分数。

这样通过创设实验情境, 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学生不仅能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 学会探索, 学会学习。

上一篇:沁阳四中王永亮《基层教育管理探究与实践》阅读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译林六年级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