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2023-02-10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7《公输》 教案

乌溪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

公输

授课时间:2015年5月8日 授课地点:阶梯教室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 赏析课文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先秦诸子散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 贡献。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墨子劝阻楚攻宋的三个步骤。 [教学难点]:鉴赏墨子的劝说技巧。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安排:自学生字词,通读课文(要求能够正确流利的读出课文)

教学步骤

1、探究墨子止楚攻宋成功的奥秘

2、体味墨子劝说艺术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疏通文意后,我们大体了解了课文所讲述的故事。下面我们接着来研读这篇课文。

二、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为什么墨子从得到楚国攻宋的消息到见公输盘,中间只用“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十二字来表达? 文中的一连串动词有何作用(反映了墨子怎样的精神)?结合第一段的作用,分析全文的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2)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主要事件?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仅用三次对话,就使公输盘屈服,这三次对话分别用了什么方法? 4)公输盘的观点是什么?墨子怎样给予致命一击的? 提示:(l)因为事情紧急,刻不容缓;墨子一路上的经历,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内容详略安排分析法: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要由文章的中西来确定,与中心关系密切,能深刻生动地突出中心的,是重点内容,就要详写,而与中心关系一般的次要内容,则应写简略些。(讲解课文时,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3)设诱——“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激将——“请献十金”;追击——“请说之„„不可谓知类”。(4)答案:公输盘观点是“吾义固不杀人”,他是既要攻宋,又要表示有“义”,于是便暴露出矛盾。墨子正是抓住了公输盘的弱点,以“义不杀少而杀多,不可谓知类”这致命的一击使他理屈辞穷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人物是哪一位?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

主要人物是墨子

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2)以人物思想、态度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义)---公输盘“服”----(窃疾)----楚王曰:“善”-----(九设 九距)----公输盘拙---(杀臣,不能绝)----楚王曰:“善”

三、精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研读墨子止楚攻宋战略三步走 分组研讨,每组自选一个问题研究透彻后全班交流。

2、学生分角色朗读2—12段

问题一:墨子是如何劝说公输盘的呢?

[明确]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圈套,请求公输盘替他杀人,借此激怒公输盘,引出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墨子就抓住公输盘这句话来做文章。“宋何罪之有”一句,轻描淡写而又咄咄逼人,立刻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用“不可谓智”“不可谓仁”“不可谓忠”“不可谓强”“不可谓知类”,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任何辩解,等于是断了公输盘的退路。“义不杀少而杀众”一句,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 的欺骗性。

3、学生分角色朗读13—16段

问题二:公输盘面对墨子的逼问,无话可说,把责任推倒楚王身上,那么墨子又是如何劝阻楚王的呢? [明确]对楚王,墨子采取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他先用一个假设,说有这样一个人,自己有华丽的车子不坐,而去偷邻居的破车;自己有丝绸衣服不穿,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自己有好饭好菜不吃,而去偷邻居的粗劣食物。接着问:“此为何若人?”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这正是墨子要楚王说出的话。墨子随即一连用了颇有夸张意味的三个对比,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从而类推出楚国攻宋是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此时,楚王像公输盘一样,陷入自己所否定的圈子中而无话可说,只得说“善哉”。但是,他仗着楚国的实力,仍不放弃攻宋的打算。

4、学生齐读17—22段

问题三墨子是如何对待公输盘和楚王相互推卸、敷衍塞责

[明确]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 械尽”“守有余”交代激战结果,用“诎(屈)”点明公输盘已经技穷。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墨子敏锐地加以揭穿,并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了充分准备,“虽杀臣,不能绝也”,这才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的打算。这一段记述,说明要制止侵略,单靠说理是不够的,还得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

小结: 墨子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式,揭穿了公输盘“义”的谎言,使楚王陷入“窃疾”的泥沼里;通过纸上谈兵的模拟攻守,“九距”而“守有余”,说明楚攻宋并不会有好结果,迫使楚王就范。

四、赏析课文

1、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课文里人物的语言很富于表现力,能从中见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征,墨子的语言尤其如此。如,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而在和楚王的对话中,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的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又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的特点。

(2)机智善辩:他所使用的逻辑方法(比较法、归类法), 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境地的机智。

2、墨子面对楚王,婉言相劝以设喻的方式引楚王入圈,使之循着他的思路考虑问题,通过类比推理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那些类比推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默读课文,从文中有关的语句推理。

点拨:荆之地┄┄宋之地┈┈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比(国土)比车子

荆有云梦┅┅宋,所为无雉免鲋鱼┅┅此为粱肉之与糟糠也──以生产比食物

荆有长松文梓┅┅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以林木比衣衫 这三组类比的落着点是,把将要发动侵略战争的楚王比做患有偷窃病的人

3、课文在写法上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赏析,师做引导:

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人物形象鲜明:墨子—机智多谋、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公输盘—顽固、阴险、狡诈

楚王----虚荣、愚蠢、狡猾

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4、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予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小结

通过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墨子为实现自己的“非攻”主张所进行的艰苦实践和顽强斗争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了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野心。文章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充分,语言生动,是《墨子》的代表作。希望同学 们课外继续阅读,了解墨子的“非攻”主张。

5、想一想,墨子与公输盘、楚王的这场斗争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作业

任选一角度,写一篇赏析短文。

板书设计:

《公输》

1、以“见”字一线穿珠

墨子见公输盘(1-12)-----墨子见楚王(13-16)------墨子见公输盘(17-22)

2、以人物思想、态度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背景交代--(义)---公输盘“服”----(窃疾)----楚王曰:“善”----- 九设 九距)----公输盘拙---(杀臣,不能绝)----楚王曰:“善”

第二篇: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3.3

人教版九年级音乐下册教案3.3 第三单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 2.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3.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 教学准备

1.钢琴、录音机、磁带、CD机(盘)。 2.三角铁、碰铃等打击乐器。

3.琵琶、阮、月琴等民族乐器的图片等。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赶摆路上》《母女夜话》《苗岭的早晨》,将少数民族迷人的风情展现在学生面前。

2.学会用竖笛演奏《瑶族舞曲》,体会它与管弦乐《瑶族舞曲》的不同之处。

3.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豪爽性格。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 教学过程

1.欣赏《赶摆路上》

(1)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歌曲描绘了什么场景。

(2)再听录音,引导学生聆听三个声部的不同旋律,感受其和谐的效果。 (3)请学生说一说歌曲的情绪、风格特点。 2.欣赏《母女夜话》

(1)教师简介作者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2)播放录音,请学生谈谈乐曲描绘了什么场景。教师补充。 (3)教师介绍《母女夜话》的来源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

(4)再听录音,引导学生分辨主奏乐器是哪两种?这两种乐器分别代表哪两种形象? 3.欣赏《苗岭的早晨》

(1)聆听录音,请学生说出主奏乐器是什么和乐曲的主题思想。 (2)再听录音,试着分析乐曲的调式、结构、情绪、风格。 4.学吹竖笛《瑶族舞曲》

(1)播放管弦乐《瑶族舞曲》,使学生感受这首乐曲的基本情绪和主题旋律,熟悉曲调。 (2)请学生谈谈这首乐曲描绘的场景。

(3)教师讲解这首乐曲的创作意图、曲式结构。

(4)学生练习吹奏主题旋律,注意旋律的流畅,老师可帮助克服技术难关。 (5)请学生谈谈竖笛吹奏的《瑶族舞曲》和管弦乐《瑶族舞曲》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种? (6)让学生练习用三角铁、碰铃按×××|×××|的节奏型为乐曲伴奏,以此感受乐曲欢快而鲜明的节奏。

(7)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竖笛吹奏,一组用打击乐伴奏,然后互换。 5.音乐活动《快乐的罗梭》

(1)播放录音,感受乐曲情绪和主题内容。

(2)再听录音,听辨乐曲的主旋律以及主旋律出现的次数。

(3)请学生说说乐曲中有哪些乐器演奏,教师补充并介绍月琴、阮、琵琶等民族弹拨乐器的形状、音色等。 (4)请学生随录音哼唱主旋律并记熟。

(5)将全班同学分成男、女两组,转成两个圈,男外圈女内圈,拍掌扭腰起舞,内圈顺时针、外圈逆时针,男女相对边唱边舞边换对。

第三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篇一: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篇二: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好

人 教 版

九年级世界历史

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局如何?(以德国为中心的同盟国战败,由英法美日中等组成的协约国集团战胜)

2.俄国原先是协约国成员,为什么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文)

3.教师指出: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了俄国十月革命。革命胜利后建立的苏维埃俄国宣布退出大战,所以说十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战争。十月革命如何取得胜利?它怎样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3.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4.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5.十月革命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其历史意义如何?

6.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一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继续进行世界大战遭惨败 < 战月(执行反人民政策) 屠杀和平示威的反战民众 → < > 灾革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革命群众拥护列宁 < 难 命 (布尔什维克党) 列宁确定武装起义方针 十月革命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练习巩固

1、完成第5页“练一练·选择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公历( D )

A.2月B. 3月 C. 10月 D. 11月

2、列宁和十月革命的关系如何?(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正是列宁 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了同资本主义制度曲折、长期的斗争。)

3、完成《填图册》第2页各题;并根据《新学案》掌握本课[知识网络],完成[自我测评]。

4、建议学生.回忆小学时候学过的课文──《诚实的孩子》,或者借阅电影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年》等相关作品,自觉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

5、提醒学生预习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新经济政策、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评价斯大林模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

1、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在经济上采用了什么政策? 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这一政策的实施结果如何? 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最终战胜了敌人。但是,也引起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不满,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生产下降,社会不稳定。

3、放映《列宁同农民交谈》图片,指出:

它描绘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来访的农民的情景,反映出革命领袖和普通农民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融洽的关系。列宁是为了谋求劳苦大众的解放而领导革命斗争的。革命胜利前主要通过政治上、军事上的探索。如今革命胜利了,怎 样进行经济建设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于是,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新的探索。请大家打开课本,根据屏幕上的导读提纲阅读全文,作好读书标记。

课件演示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1、列宁为什么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怎样评价这个政策?

2、苏联是怎样成立的?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3、“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评价这种体制的利与弊?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A、“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战胜敌人的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诸多限制,日益引起不满。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尽量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C、.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了世界大战前的水平。

2、运用课件组织学生完成填图练习:苏联是哪一年成立的?那时的4个加盟共和国在地图上什么位置?后来共有几个加盟共和国?

1922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15。

3、怎样从年代上区分“沙俄”、“苏俄”、“苏联”?

1917年 二月革命以前,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简称“沙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到1922年底苏联成立前的苏维埃俄国简称“苏俄”。“苏联”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到1991年解体,如今已经成为历史名词。

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苏联怎样从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放弃新经济政策,转而进行第

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设,集中力量重点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苏联的工业化速度很快,具有后来居上的显著特征。其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但是国民生产总值平均计算到个人,仍然落后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相对迟缓,民众的不满情绪就很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

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 篇三: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课

俄国十月革命

【课标要求】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意义等基本史实;把握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发展的进程

2.能力:①总结1918年苏维埃政权所面临的困难

②总结苏维埃政权建立及巩固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的史实,使学生认识: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广大人民艰苦斗争,流血牺牲才得以实现的。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重大历史意义。

2.难点 :二月革命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学习过程设计】

一、新时代的曙光

1、哪些是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A、运用课件展示“纲要信号”和教科书第4页“动脑筋”资料:

B、教师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等。这些都导致了十月革命的爆发。

2、“两个政权”分别指什么?(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了两个政权: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以及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中,临时政府是主要的、实际掌权的机关。)

3、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工农群众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身居国外,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

4、十月革命和二月革命有哪些区别?

名称时间 性质革命任务 结果

1917年3月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推翻沙皇统治

两个政权并存

1917年11月

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5、运用动态地图演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经过:

A、.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B、起义信号:“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

C、起义胜利:1917年11月7日攻占冬宫,随即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

6、十月革命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

7、苏维埃政府采取的措施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有什么不同?(果断退出世界大战,坚决维护民众的政治经济利益)

8、为什么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不甘失败的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为了在极端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中,有效地集中全国经济力量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1、为什么说十月革命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

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毛泽东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中国当年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的爆发、中共的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受惠于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推动。

【板书设计】

第2课 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课标要求】1.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2.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新经济政策、苏联的成立、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 把握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和斯大林模式的利弊

2.能力:①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来思考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②讨论总结苏联(苏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采取的重大举措。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使苏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既保证了苏联国防、工业的强大,也为苏联社会以后的发展埋下了许多隐患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它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①新经济政策:②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2.难点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我们在第1课学习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大家想想,在反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取得胜利后,苏俄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呢?(要发展经济,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怎样发展经济,以什么方式建设社会主义呢?则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的国内战争对俄国经济造成的破坏是极其严重的。不仅如此,还有更重要的,(解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形势的发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新的情况,农民开始不满,阶级敌人利用农民

的不满,在一些地区组织叛乱。为此,党需要制订新的经济政策。

1921年3月,根据列宁的提议,布尔什维党通过了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苏俄开始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2.主要内容 :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如果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布尔什维克党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在经济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那么苏联的成立则是党在政治上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二、苏联的成立

苏联的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为什么要成立苏联呢?这是恢复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是加强国防,抵抗外来侵略的需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际主义政权性质所决定的。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全国实行五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实现的。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由于苏联人民的艰苦奋斗,在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期间,苏联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民用十几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走完的道路。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苏联人民的自信心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地位,而且也为以后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苏联的重工业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的情况。但与此同时,其农业在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则是比较落后的,贫富分化也不断发生。如何发展农业。如何使广大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使农业适应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联共(布)确定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2.农业集体化

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从而使社会主义成份在苏联的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936年苏联通过了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宪法的颁布,成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建成的标志,也是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让学生看书,找到斯大林模式的作用,尤其是弊端的四点内容。(看书P10)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标要求】1.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巴黎和会的召开;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及主要内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能力:通过讲解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争夺霸权的表现,培养学生依据经济和军事实力来分析帝国主义外交政策动向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巴黎和会是战胜国集团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它和华盛顿会议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暂时妥协的结果,不能维护世界和平。

.重点 :

①《凡尔赛和约》。②《九国公约》。

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与学生共同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说明战胜国集团企图根据变化了的各国实力对比关系重新分割世界,他们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起对世界统治的新秩序。

(讲授新课)

一、战后的“新秩序”(板书)

1、为什么说巴黎和会是一次国分赃的会议?

A、巴黎和会是怎样召开的?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在法国巴黎召开了缔结和约的会议,重新安排战后世界 “新秩序”。

B、原先参加大战的国家在会议上的地位有什么区别?

苏维埃俄国被剥夺了参加和会的权利,德国及其盟国则成为受审者等候发落,就是参加会议的27个战胜国的地位也相差甚远。英、法、美三国始终是会议的主宰,而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只能作为大会的陪衬。

C、在“福煦车厢”里发生过的“换位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

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的制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法国实施了报复。这说明巴黎和会处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关系时,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D、美国一位当代历史学家说道 :“战胜国在瓜分战败国殖民地的同时,创造出殖民统治的新理论。”这句话反映出《凡尔赛和约》是怎样处置德国海外殖民地的?

它规定战前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E、巴黎和会所签订的《凡尔赛和约》为什么会引发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

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要求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归还在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英、法、美等列强不但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而且公然在《凡尔赛和约》中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特权由日本继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2、怎样区别《凡尔赛和约》与“凡尔赛体系”?(运用课件演示大战前后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配合教师讲解)

A、《凡尔赛和约》是巴黎和会上战胜国集团同德国签订的条约;

B、“凡尔赛体系”是1919~1920年,协约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之后,又分别同奥、匈、土、保签订了一系列和约,由这些和约构成的对战败国领土及其殖民地再分割的体系,被称作凡尔赛体系。首先,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德、奥、匈、保、土五国的疆界因割让而缩小,原俄罗斯、德意志、奥匈三大帝国统治下的中欧和东南欧地区新成立了一批独立国家;其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西亚统治的新秩序,奥斯曼帝国已经解体,它原先统治的阿拉伯地区,在委任统治的名义下成为英法的殖民地;最后,凡尔赛体系还确立了帝国主义在非洲统治的新秩序,英、法等国瓜分了原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3、根据17页“动脑筋”: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提示——因为依靠《凡尔赛和约》所建立的一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是极不稳固的,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4、根据《凡尔赛和约》建立了什么样的国际组织?(被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二、对亚太地区的“安排”

1、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而他们在太平洋、东亚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日美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所以在美国倡议下召开了这次会议。

2、毛泽东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声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实际上是肯定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因为它宣称要中国“门户开放”、让列强在中国的“机会均等”。这就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

3、“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哪些地区统治的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几个主要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结构,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由凡尔赛体系和华盛顿体系构成的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史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4、怎样理解和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和平秩序,但这个秩序是极不巩固的。因为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首先,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其次,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

【板书设计】

第4课 经济大危机

课标: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

“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2、要使学生认识: 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第四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第1课时

学会变通,另辟蹊径

教学目标:

通过这堂课,认识到思维变通的重要性,学会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块砖头

多幅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看故事,思考问题

用多媒体放映故事《爱迪生和阿普顿》及《竹竿过城门》 学生分成六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派出一名代表发言。

要求学生思考:具有高学历的阿普顿为何比不上只上过三个月小学的爱迪生聪明?他与爱迪生的思维方式有何不同?故事中两个人做出这样愚蠢举动的原因是什么?你从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既非与生俱来,也不是少数尖子生所特有的。85%的创造性,只需要具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智力。美国心理学家戈尔曼认为,影响一个人能否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智力因素仅占20%,而非智力因素等要占80%。创造性又与知识有着很大的不同,知识可以传授,可以重复和背诵,而创造性只能靠培养,因此,人人都有创造性,但每个人的创造性又存在很大差异,关键是培养。

二、思维拐拐弯

1、教师拿出一块砖头,要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想想砖头可以用来做什么。

提示:如果学生谈到了可以用来打坏人,这是发散性思维的体现,应给予表扬。

2、学生分组谈论,说说平时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看见的一些事,尽可能多地找出解决的办法,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出来发言,说说组内遇到的典型事件。

教师对活动进行点评: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三、游戏时间:拼拼七巧板

请学生上台,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摆出的图形最多最有创造性。

四、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学生自由谈论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

教师总结: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倡导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3、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思维定势能使人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

4、大胆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

- 1

3、

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三、心灵辅助 :生活中的触类旁通

教师应用几个小故事激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灵感

第3课时

面对考试压力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面对考试中的压力,培养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意识,缓解学生与父母间的矛盾,减轻压力感。 教学准备:

一、准备课件

二、提前布置学生排练心理短剧《可怜天下父母心》 教学方法

一、案例法

二、活动法

三、讨论法

四、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第一步:通过课件展示故事《她为什么要提防别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示思考的问题:

1、故事中的小芳到底在提防什么?

2、她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她有什么影响?

3、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你又如何看待由考试带来的压力? 第二步:各小组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 交流讨论结果。 第三步:教师做总结。

二、探讨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分析问题:面对考试,压力来自何方 第一步:引导学生列出面对考试的压力和担心。

第二步引导学生列出面对考试的压力主要来之那些方面?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 第三步;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主要的压力写在小纸条上交给老师。

2、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总结学生们列出的压力来源,通过学生表演小品引导学生们正确面对考试前来自父母的压力,理解父母,学会沟通。 活动过程:

第一步:经过课前排练的两名学生表演考前家长对孩子各方面的关注。

第二步:通过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家长”和“学生”,了解家长在孩子考前这样做的原因和学生对父母这种表现的感受。

第三步: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与父母畅谈沟通。调节心理,转变观念,树立自信,缓解学习竞争中的压力。

第4课时 事半功倍说记忆

教学目标:

1.掌握记忆的小知识;

2.学习运用记忆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记忆

2.难点:教会学生记忆的方法

- 3教师小结,对学生发言做简短必要的引导。

教师可以举一个严重害怕考试的典型例子,如:去年中考张三同学,是一个考试心理比较害怕的同学,去年期末考数学的时候,她按习惯先做容易的题,可是做第四道题的时候,发现这道题突然做不出来了,心理一着急,满脸涨得通红,就像发高烧一样。不知怎么,她的思路好像突然中断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只是对着考卷干瞪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且越是着急,就越是什么也想不起来,后来只觉得头部像炸裂了一样,心跳呼吸加快,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没有考完就被送到医务室,考试中途停止。 由此引出焦虑对考试是有影响的。

教师画图讲解“焦虑水平与教学效果的关系”,然后学生活动,测测自己的焦虑水平处于哪个水平,学生活动完成课本45-47页测试题,每个学生按照教师指导统计出自己的焦虑水平情况。 过渡:“你知道了自己的焦虑水平是重度时,你是更加焦虑还是想办法克服?明智的你一定会选择想办法克服”。

学生活动:做书上游戏自信训练法:“空椅子”技术47-48页,按步骤进行。通过游戏,让学生学会树立自信和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

教师:平时你们都用什么方法来克服考试焦虑呢?

学生活动:分小组介绍自己的“独门绝技”,说出自己克服考试焦虑的方法。各小组做好记录,然后派代表发言。

老师归纳:“如何预防考试害怕心理呢?”

1.做好充分的考前复习准备,牢固的掌握知识。

2.要树立信心,对自己的知识才能要有充分的估计。

3.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使用有效的方法使考前的紧张情绪松弛一下。 4.做好考前准备,注意休息,加强营养。

5.考试时提前进入考场,熟悉环境。并进行放松疗法,如闭目凝神,深呼吸,在心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教师:“考试时如果出现较重的害怕心理症状该如何处理呢?” 1.立即停止答卷,学会放松,轻者3~5分钟会自然恢复

闭目养神一会儿,排除心中的任何杂念,让大脑做短暂的休息,或闭目做深呼吸3~9次,然后尽量使自己有一种轻松舒适之感。自己可以想象血液从头到脚在缓缓下行,头部紊乱局面逐步控制,从上至下全身完全放松,能很快恢复正常状态。 2.调整心态,平静接受现实

保持冷静,不要为这种感受而过度担心,不久它可能就自动消失。因为焦虑的急性发作一般不会持续多长时间,全身发紧的状态一般几分钟后很快就会过去;但假如你过分为这种体验而担忧,反而会加重这种体验,致使症状越来越重。 3.补充能量或适当吸氧

如感到眩晕,脸色苍白,可喝点糖水或牛奶,补充能量;或可在监考人员的帮助下,选择适当的场所吸氧,或头低脚高仰卧几分钟,以保证大脑足够供血供氧。 4.密切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上述办法均不奏效,可在监考人员的陪护下请医生紧急处理,要密切注视考生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给予适当安定等镇静药物,待这些症状缓解后再考虑是否继续答卷。

考生一旦出现晕场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是终身遗憾。因此,考生在考前就要作好面对各种考场意外的心理准备,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制定考场意外事件的应试对策。

三、

教学总结

本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师导生忆,说出主要收获。

教师: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法面对考试,祝大家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取得“好成绩”。

- 5

3、担心同学的评价。

4、担心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5、把握不住考试的目的。

6、缺乏自信。

7、担心应试准备不足。

8、担心身体素质。 (二)消除紧张的方法

1 让学生谈考试前自己是如何准备的考试的 (1)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2)考试前的其他准备

2 讨论考试过程中如何答题 五 学生做“应试技巧检测文卷”

1、你是不是经常在试卷中忘记写姓名和考号?

2、你是不是认为对于关键性的考试,考场如战场,分秒必争,把手机花在浏览试卷和计划答题上很不值得?

3、你是不是经常看错题目的要求,做了半天,最后还得重新返工?

4、你是否已翻开试卷就匆匆作答,竟然忽视了监考老师对错误试题的重要更正?

5、你有没有因时间计划部好而把后面对你来说较容易的一些题目给耽误了?

6、在考试中你有没有自己没有复习过的题目就感到慌张,担心考试炸锅?

7、你是不是经常认为,考试作答案试题的顺序进行,比先易后难的答题策略更为稳妥?

8、你有没有因粗心大意弄错本来很简单的问题而被扣分?

9、你有没有忽略卷首的作答指导语或事先提供给你的有关已知条件而没能拿到你应拿到的分数?

10、作答完毕还有时间,你是不是愿意再核对,宁愿到考试结束才交卷? (A经常,B偶尔 C 很少) 考试过程中的应试技巧:

1、时间分配

2、作答顺序

3、如何处理不会的题目

4、如何检查试卷 六 自我收获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感受,互相交流 七 教师小结

考试时,只要我们保持良好的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答题方法,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我们平时的努力就会得到回报.最后,祝同学们放下包袱,轻松走进考场,沉着应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第7、8课时

实现人生价值观

教学目的:

1、树立个性化成才的观念;

2、提高人生决策能力。

3、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智地选择符合自己的成才道路;

4、纠正自卑心理,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升学期望值到适当水平,以积极的心态拥

抱未来。 教学准备:

一、准备教案

二 、准备相关课件

三、微机30台及上网联接。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辩论法

演讲法

- 7

2、

能力、兴趣发展未定型,自我认识不清晰。

学生的职业能力、兴趣的发展还没有最后定型。你们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挖掘余地,兴趣还有较大改变,这是让你们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一个正确的抉择是很困难的。

3、

理想化与抉择困难。

许多学生对自己的未来问题表现出脱离实际的理想化。每个学生都应正确地面对现实。

六、初中生未来选择中的观念问题。

面对升学与就业选择的时候,学生受外界和自己的一些错误认识会产生很多不正确的观念,错误的观念不仅会给学生未来选择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还会导致错误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不仅会影响你们现在的学习,还会影响你们今后的前途发展。 七.小结本节课。

学生们通过学习实现人生价值观这课,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启迪,请几个同学谈一谈。

第9课时

选择适合自己的路

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对各种职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联系自身实际情况,客观分析,对未来做出符合自身特点的正确选择。 教学准备:

学生们事先分组,每组扮演一个职业角色; 学生们事先对泸州的职业高中做一个调查 教师课件准备 教学过程:

一、职业模拟比赛

学生们分组扮演一个职业角色,模拟该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情景。要求扮演时不仅要表演生动、形象,而且要能体现该职业的技能、工作环境等实质特点,最后以“如果缺少我••••••所以我是最重要的”这个句子结尾。

表演结束后,每组推选出一个代表出来发言,举例说明自己扮演的这个角色对社会、家庭、个人的好处。

二、学生讨论

1、职业的意义

2、职业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3、自己的职业理想

三、教师指导

教师出示课件,并总结分析刚才学生讨论的话题内容: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 职业活动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职业活动是人生历程的重要转折,是人由依赖人转变为独立人的起点和标志;职业活动的过程是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过程,职业活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职业是展示人生价值的舞台: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自己未来选择何种职业,在何种岗位上对社会、对他人作出贡献的想像和希望。职业理想是一个人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它不仅是人生的方向,也是人生的动力。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珍,为解百姓疾苦,历尽千辛万苦,用27年时间写成著作《本草纲目》。这就是职业理想的力量,一个树立了崇高理想的人,就会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为职业理想的实现奋斗一生,牺牲一切。

四、信息共享 教师展示课件

- 9

2、交流分享活动

先以六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分享“看未来”的经历。交流时可提出这些问题:看到自己的将来了吗?看见了什么?如没看见,想一想,为什么看不见?然后请几位学生参加全班交流。

3、教师点评、归纳

同学们对未来的梦想或设想即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而目标就是你通过活动希望得到的结果。每个同学看到的景象并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的理想是不同的,实现的程度也不一样。 目标有理想目标(长期目标)和现实目标(阶段目标)之分。理想目标的实现需通过一个个阶段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并在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兴趣的转移而不断地修正。一个恰当的人生目标应当介于理想和现实之间。人生是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环节组成的连续统一体。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过去,也不在于未来,而在于人的现实活动,在于对现实的突破和超越。

三、幻灯片展示:确立目标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他们的生活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

占3%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者: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 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 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精英、社会精英。

占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 生活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 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 占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 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剩下27%的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生活都过的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 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

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

成功,在一开始仅仅是自己的一个选择。

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四、问卷调查,检查目标概况,并探讨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心理品质

1、你曾经有过哪些目标?

2、你是如何去实施的?

3、你认为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 原因是什么?

4、实现目标应该怎样去做?需要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5、交流分享“问卷”的前两个问题。

五、讲述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

1、教师讲述周杰伦未成名前的故事:

周杰伦从小热爱音乐,有音乐天赋,却无人赏识,一直在餐厅打工,仍然不忘记对音乐事业的追求。后被发现,带入音乐公司专职写歌,但是他写出来的大量歌曲最开初仍然无人欣赏,他自认为的得意之作也被人看也不看扔进垃圾篓里,但这位不服输的年轻人知道,放弃就意味着自己承认失败。于是,他继续创作,终于,他的天赋和勤奋深深地感动了音乐公司,答应找歌手演唱他创作的歌曲。但是他写出来的歌曲,包括后来火到极点的《双截棍》也曾分别被刘德华和张惠妹拒绝演唱,让他觉得很迷茫。音乐公司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让他自己走上舞台,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周杰伦夜以继日地创作,仅仅10天时间,真的拿

- 1112 -

第五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案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后面的问题。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1. 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2. 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诗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

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设计思想:

本课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国是一个古老的主题,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一代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用诗歌唱出了对祖国的无限深情。今天,让我们走进舒婷的诗歌,去聆听她的心声。

二.、作者简介:

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同时也使她们进行了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

三、诵读: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1、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诗歌,边读边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情感?你是通过哪些具体词句或具体形象体会出来的呢?开始自由朗读!

2、学生读。注意读准字音,体味情感,注意语流。

3、请专家读。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样读。

四.分析诗歌。

1、刚才同学好像前两节读的低沉,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抓住诗中的形象分析。“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借助于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诗人理解世界的深度,就表现在他所创造的形象的明确度上。”

1 / 4 她选择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又构成了怎样一种完整的图景?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

疲惫的歌

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

干瘪的稻穗(“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驳船在淤滩上,行进很艰难啊,“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才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负罪之至)

“我“该怎么理解呢?(可以结合第四节的前两句)

(简单介绍意象,诗中的形象其实是意象,艾青:“意象是纯感官的,意象是具体化了的感觉”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诗人借助意象的和谐的组合表情达意。)

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花朵稍微亮丽一点,但是花朵在这里是„„未落到的,而且是千百年未)

飞天是什么呢?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飞天落处,朵朵香花飘落,颇有“天花乱坠满虚空”的诗意。这里应该是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我们同学所罗列的这样一些意象形成的雕塑,给人一种怎样的整体感觉?(其实是一种意境,意境是诗人对于情景的感兴,是诗人的心与客观世界的契合。)

明确:其实在诗歌第二小节里有几个词语概括了这样一种感觉: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第二小节是痛苦,是希望。

为什么是是痛苦,是希望呢?

“飞天”这个意象奇伟而瑰怪,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个意象虽然表明美好的希望未变成现实,富民强国的希望在漫长的黑暗历史中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似乎永远都是美丽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

其实在第一节里也有一种希望,只不过希望是很渺茫,能看出来吗?

明确:歌虽“破旧”虽“疲惫”却“纺”个不停;“蜗行”而不是“蜗居”,对光明的摸索却从来未停歇。

2. 这就是,我们的祖国。这是诗人在前两节中营造出来的,整体的感觉。了解了这种感觉后,应该怎么读呢?( 请学生诵读)

老师读,(多媒体课件展示“朗读脚本”,教师讲解。)

这一节的感情是沉郁凝重的,用深沉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方能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灾难历史和严峻现实的哀痛。正如刚才同学们体会到的,“老水车”等一系列意象展现了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破旧”等修饰词语显示出祖国在苦难中顽强挣扎,缓慢前行,朗读时要用低沉的重音来突出它们的含义。尤其是“深深”后面的停顿和“勒”字的重读处理更能体现与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的情感。

听了老师的介绍,对同学们朗读诗歌有没有启发呀?相信同学们现在对这一节的理解会更深入了。那哪位同学愿意来试试读一读这一节诗呢?可以先在下面练习一下,读给自己听或读给同桌听。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位同学的朗读感动了自己,也打动了我们。而他的神情又很具有诗人的气质,使我想起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学生合作创作朗读脚本,并练习朗读。

同学们可以借鉴模仿老师的这个方法,从另外三节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读的一节,也为自己创作一则朗读脚本,并在脚本的指导下练习朗读,朗读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我们以四人小组为一个创作集体,看哪一个创作小组脚本写得好,朗读读得好。

2 / 4

4、各小组交流脚本,表演朗读。

教师准备资料:

第二节:这一节的感情同第一节一样凝重,用深沉的语调和舒缓的节奏以表达诗人对祖国那段屈辱而沉重的时期的哀思。“贫穷”、“悲哀”这两句应低缓,来传达出诗人对祖国灾难历史的哀痛。“痛苦”应重读,表明希望无法实现带给人们的苦楚。尤其是“希望啊”和后一句中的“花朵”应用颤音来进行朗读,更能体现出与祖国生死相依的情感。最后一句“祖国啊!”应让人觉得有压抑感,语调下抑,而不能上扬。(推荐一人读)(多么深沉的感情啊,如行歌慢板,余韵缭绕,令人回味)

第三节:这一节写得充满希望,写出了祖国在腾飞,祖国未来前途无量。朗读时,要朝气蓬勃,充满希望,读出对未来的向往。所以说,应以欢悦、热烈之情去朗读。“簇新”,“挣脱”等词写出祖国正在发展,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走向改革开放,所以要读得激昂。“黎明”应重读,并在其后停顿一下,“喷薄”是个重点词,要以高亢的声音去读,要表现出新生的希望。(建议一男一女读)(读的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真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你们真有诗人的情怀啊!)

第四节:这一节的感情激昂,亢奋,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愿意献身祖国的建设,为祖国的富强贡献自己力量的雄心壮志。后面的两组排比句,要读出对比,欲扬先抑,并且还要突出层次,“迷惘”、“深思”、“沸腾”等词语读起来要有排比的气势,声音应从低到高逐渐起伏变化。“那就从我的„„你的自由”这一句应体现渴望为祖国奉献自己的情感,音调应高亢一些。(建议四个人读)

真是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啊,太有感染力了,我们大家听得也都热血沸腾了!同学们,我们也像这个小组的同学一样,用高昂的语调和饱满的热情唱出我们的心声吧!想读的同学一起来!(全体读第四小节)

6最后大家连起来再自由诵读一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注意感情。

7现在我们请专家来读一下,好吗?然后全班齐读。

明确:“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些意象时空大幅度跳跃,构成了立体交

*的一组喻意。这就全方位地书写了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百废俱兴、气象万千、生机无限的壮丽景象,同时也勾画出了新一代的勃勃英姿。他们曾经迷惘过,现在治愈好了心里的创伤,正在思索,正在探求,而且已经跃起在雪白的起跑线上。一声“祖国啊”,在这里流泻出对旧貌换新颜的伟大祖国的惊喜、赞叹、眷恋和爱恋的激情。

为什么“我” 是你的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

明确:“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总和”这两个意象,从人口和国土的角度抒写了“我”与祖国的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诗中的我,不再是小草,也不再是青松的幼苗。而是时代的主人,历史的主人,命运的主人了。

具体到底是怎么做呢?

“你以伤痕„„沸腾的我”这一复合意象内涵丰富,概括力极强。它形象地描绘了祖国悲惨的遭遇,又简约地表现了我那种曲折复杂的心灵历程,着重地表达了患难中祖国母亲所赐予自己的养育深恩。于是,诗人以如椽的巨笔将“我”的霹雳炸响的誓言横抹在祖国的蓝天:“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自由,你的荣光!”诗人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不惜献出自己的青春、才智,甚至肉体和热血;这是赤胆忠心、慷慨悲壮、浩然正气的形象表现。末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复踏中有变化,不仅造成了诗情的回荡,而且有力地强化了献身祖国的题旨,使诗歌在高潮中嗄然收束,收下了经久难息的余韵。 意蕴也就出来了。

五、小结

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六、最后,老师提议,让我们再次发出我们心底最深情的呼唤吧——

(全班一起大声朗读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亲爱的祖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阅读答案阅读答案

1、诗人在诗歌的第一节中把“我”物化成什么?其中

3 / 4 “破旧”“疲惫”“蜗行”等词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 ;“破旧”、“疲惫”、“蜗行”等词语,表达出了作者对过去数百年来饱经沧桑的祖国的感伤和焦灼之情。

2、“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句话表现了人民在深重的痛苦与悲哀中长久的等待,“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象征着中国人民长久而执着的希望。

3、诗歌中说“我”是“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些事物都充满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祖国在经历苦难之后又重新苏醒,又充满生机而感到欢欣和鼓舞的心情。

4、这首诗通篇采用了“我是„„”这种句式结构,请你简要分析一下采用这种句式的好处。

一方面,这种结构强化了诗人与祖国之间的情感联系,把“我”和“祖国”化为一个同一体;另一方面,这是一种“物我交流”的手法,更容易让读者从诗行中感受到诗人炽热的赤子之情。

4 / 4

上一篇:如何做一位合格的老师下一篇:人教版八上轴对称课件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