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造句一年级

2024-04-16

常常造句一年级(精选7篇)

篇1:常常造句一年级

1. 妈妈常常教导我:做什么事都要为别人着想,不要惹事生非。

2. 妈妈常常带我到姥姥家玩。

3. 妈妈常常教我做事要将心比心,老师也常常教我做事要认认真真。

4. 妈妈常常为了工作,很晚回家。

5. 妈妈常常陪着我看电影。

6. 妈妈常常告诉我一饭千金,因为粮食是用农民伯伯辛勤劳动换来的。

7. 妈妈常常对我说做什么都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

8. 妈妈常常的的告诉我要洁身自好,不要占小便宜,不随便的要别人的东西。

9. 妈妈常常在六点回家。

10. 妈妈常常是在我刚刚放学一进门,就开始唠叨起来。

11. 妈妈常常问我的学习情况。

12. 妈妈常常夸我是个好孩子。

13. 妈妈常常哄骗我。

14. 妈妈常常去公园遛狗儿。

15. 妈妈常常加班到深夜才回家。

16. 妈妈常常带我去公园玩。

17. 妈妈常常说我有个坏习惯就是拖拖拉拉。

18. 在小时侯,妈妈常常抱着我去赶集,多难忘的时光。

篇2:常常造句一年级

2. 我常常想独自一人去旅行。

3. 我常常觉得人活在这个世上没有意思。

4. 我常常去河边抓鱼。

5. 我常常会感到莫名的恼火。

6. 他常常不写作业。

7. 台风常常肆虐沿海地区。

8. 我爸爸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干部,常常义务为左邻右舍排忧解难,甚至连假期都不休息。

9. 妈妈常常的的告诉我要洁身自好,不要占小便宜,不随便的要别人的东西。

10. 我常常不吃早饭,现在弄成了胃病。

11. 我常常一个人放学回家。

12. 人常常会立下誓言,只因从来没有兑现过。

13. 我常常会一个人发呆,思考活着的意义。

14. 我常常忘了拿家门钥匙。

15.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面临挫折的时候,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气馁,不要泄气,坚持就是胜利!

16. 爷爷常常去公园散步。

17. 我常常一个人逛超市。

18. 小明因成绩比较差,所以常常被人取笑。

19. 我上课常常迟到,所以总是被罚站。

20. 老师常常教导我们,要做个好学生。

21. 我常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公园调节情绪。

22. 我常常为班集体做好事。

23. 我常常丢三落四,被妈妈说了好多次。

24. 我常常帮妈妈做家务。

25. 我常常积极举手发言,所以老师很喜欢我。

26. 我常常去河边钓鱼。

27. 我们要常常自我反省。

28. 为了工作他常常是废寝忘食。

29. 小明常常学习到深夜。

30. 他们吃完饭后常常出去散步。

31. 因工作需要,我常常带着笔记本上班!

32. 我常常不听认真老师讲课,结果考试成绩很不理想。

33. 我常常去图书馆看书。

34. 我常常听见外面那只鸟在叫。

篇3:常常造句一年级

一、激发想象, 让比喻句精彩起来

比喻句可以使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具体、生动起来, 因此, 课堂上, 我们常常让学生说比喻句, 以达到丰富学生语言之目的。但是低年级孩子由于受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 学生脱口而出的往往是“月亮像香蕉”“太阳像个大火球”之类的句子。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教师要激发他们的想象, 让造句这一项重要训练, 为学生发展语言、培养表达能力起到真正的作用。

《小池塘》是一篇生动形象、想象力丰富、意境优美的散文。课文通过六个比喻句写出池塘里水波、芦苇, 以及白云、太阳、月牙、星星在水中的倒影的美, 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师:小朋友们, 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生:柳条。

师: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会像什么呢?

生: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像长长的头发。

师:很好!能把这句话说完整吗?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小姑娘的辫子。

生:柳条倒映在池塘里, 像长长的头发。

师:还有什么会倒映在池塘里, 像什么?

生:蜻蜓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架小飞机。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把黑色的剪刀。

师:黑色的剪刀美吗?

生:不美。

师:那还可以像什么?

生:燕子倒映在池塘里, 像一只快乐的风筝。

师:真棒!还有什么倒映在池塘里?

……

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学完课文还未从小池塘那美丽的倒影里走出来, 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继续想下去。因为在课文情境的引导下, 学生想象的大门打开了, 才能说出精彩的比喻句。再者, 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说话时出现的错误或不恰当的地方, 及时加以引导纠正, 学生才会越说越好。为什么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说比喻句时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想象, 语言贫乏?殊不知有几个孩子天生就会想象, 就能语出惊人?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在课堂上, 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积累提高起来的。作为语文老师, 就应该抓住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 善于创设情境, 努力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条件, 学生的语言能力才能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

二、确定目标, 让模仿式造句不仅仅是模仿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的牙牙学语都是从模仿大人的一言一行开始的。所谓“其来有自”, 任何科学、艺术、技能、风格的发展和形成, 都有它最初的范本和源头, 没有模仿就没有学习。

《放小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姑妈送我一只小鸟, 绿色的羽毛, 黄色的嘴巴, 两只眼睛一闪一闪的, 非常可爱。”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后, 让学生用“非常”模仿课文造句:

师:小朋友, 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你能用“非常”说一句话吗?

生:妹妹非常漂亮。

生:这朵花非常漂亮。

生: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

师:嗯, 小朋友们说得都非常好, 老师也来说一句:今天, 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乖。

学生被老师表扬, 都很得意。

师:还有谁能来说?

……

学生说得很多, 热热闹闹很是精彩, 但这些看似精彩的造句都局限于“什么非常怎样”这样简单的句式。如果仅是这样造句就算达到了我们的教学目的, 那学生的语言岂不是只会模仿课文语言, 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 很多词语在句子的不同位置都具有不一样的作用, 句子表达效果也就不一样。作为教师, 应该明确让学生用课文中词语来造句究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 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从模仿开始, 而不仅仅是模仿的训练机会。这样, 学生的造句就不会只是依葫芦画瓢了。

用“非常”造句, 在这堂课中是比较有意义的。但如何让学生在模仿课文语言之后, 真正学会运用语言?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课文语段的教学

很多时候学生用词说话是建立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课文中的小鸟非常可爱, 教师却没有引领学生体会小鸟的可爱在哪里?“非常”一词学生就体会不到它的意思, 自然不能深入人心, 说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所以, 在让学生说话之前对文中写小鸟非常可爱的这句话要重点教学并指导朗读, 体会小鸟的可爱表现在哪里?或者说哪里让你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从而让学生注意到“绿色的羽毛、黄色的嘴巴、一闪一闪的眼睛”这些短语的作用, 就是因为小鸟有以上特征, 才让小作者觉得这只小鸟非常可爱。只有把这段话教透了, 一只活灵活现、可爱的小鸟才出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 学生才能与文本产生共鸣, 真正走进文本, 为接下来的说话训练埋下伏笔。

2. 设计造句训练的梯度

学生的说话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填空式的, 较为简单的水平, 那么课堂就迫切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了。所以, 教师应设计好造句训练的梯度, 给学生一个提升语言表达的台阶, 让他们顺着这个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如当第一个孩子回答“妹妹非常漂亮”时, 教师就应该进一步追问:“妹妹非常漂亮, 是哪里让你觉得非常漂亮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一定会从妹妹的外貌特点来说, 将话说得更具体。接下来第二个、第三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时就不会只是简单地说“这朵花非常漂亮”“我家的小狗非常可爱”了。

3. 发散学生思维的广度

课文中的句子“非常”一词在句尾, 学生造句时很容易受到影响, 也都把“非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 教学时教师还要不时引导学生说说把“非常”放在前面的句式。教学时可以这样指导:当学生说出“妹妹那弯弯的眉毛下长着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个高挺的鼻子和一张小小的嘴巴, 非常漂亮”时,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这个句子还可以变换一下顺序来说吗?把‘非常漂亮’放在前面, ‘妹妹非常漂亮……’”从而让学生体会原来同样的句子还有不同的表达方式。长期进行这样的训练, 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会有突破性的提高。

篇4:她们常常一个人旅行

在一個人旅行的过程中,我每每有某一刻的错觉,觉得自己全部的家当,全部对自己最有意义的物品都已经在行囊里了。既然这样,我似乎可以永远这样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厌倦为止。

——蔻蔻梁,作家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找到世界的尽头。在那里,没有人会找到我。在我走了很长的路以后,经过疲惫不堪的逃亡后,在那儿可以得到一刻的喘息。一天也好,让我们避开老板与仇家、老婆或老公、二奶或情夫的所有耳目。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天涯海角,每个人都需要消失一天。

——王迪诗,律师

飞机轰鸣着飞进夜色里,一路向西。

凌晨我就醒了。飞机正穿越西西伯利亚上空的剧烈气流,进入欧洲。天际线上有一抹艳丽的红,如无数心事与记忆无声涌动。

舷窗下的地平线上,有一个孤独的小城。这个城市的人们,知道我正擦着他们梦境的边缘经过吗?

他们知道黎明就要来了吗?

你,会在原地想念我吗?

那些能找回的东西,从没丢失过。那些丢失了的东西,或许从未真正拥有。

我打开阅读灯开始给你写这封信,我想要告诉你:我爱你,只爱你。但是,我们要暂时分别了。

我要一个人去完成你许诺过的旅行,我要为我们两个人,去看一看永恒。

——陶立夏,白领,译者

深夜与凌晨的机场。印度的德里机场,航机到达,总在午夜。一天的星,水牛夜来不睡,在停车场流连。机场巴士没灯,坐在那里,有蚊,仿佛就此可以睡一个晚上。孟加拉达加机场,深夜有一群印度青年在跳舞,我和一群阿拉伯男子在长沙发上抱着行李睡觉,忽然有人跪倒在前,大声祈祷。

波兰华沙机场,到达时是早上四时,空气散发难以忘怀的玫瑰花香气。深夜与凌晨的机场,让人脑筋总不大清醒,像与什么情人,生离死别,自此失魂落魄。其实是假象,我昏头昏脑地坐完飞机,在机场找换还会比较汇率,与计程车司机讨价还价,一点不马虎。在伦敦Garwick还会找一本最廉价的地图,然后去喝一杯咖啡,才清晨六点。

——黄碧云,作家

一个人旅行的时间长了,会自己对自己说话,自己给自己唱歌,走在路上高兴了,像被打了口的CD那样,总唱那几句突然来到了心里的歌,止都止不住。也许这是因为孤单得多了,可也许这是因为内心的世界敞开了大门。

一个人有时能够独自旅行,看千山万水,也看自己的心,真的很好。这样的旅行,一般不像度假的旅行那样,可以带回一大堆礼物来。出发是一个绿行李箱,回家时用掉联票中的最后一张票,在柜台上还是那个绿行李箱。“一件行李?”柜台里的人问。

“是的,一件行李。”我说。

还有许多行李,在我的心里,随飞机离开。

篇5:常常造句

2.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呀听党的话,做个好学生。

3.我们应该经常地进行自我检查,以便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及时改正。

4.写好毛笔字是一种经常性的锻炼,不是一下子就能写的好的。

我常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公园调节情绪。

我常常为班集体做好事。

我常常丢三落四,被妈妈说了好多次。

篇6:常常造句一年级

缘于《当代护士》杂志, 我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护士这个特殊的群体, 并从她们身上, 逐渐读懂了女性的柔弱与坚强, 职业的崇高与平凡, 生活的酸甜与苦辣, 还常常被她们身上蕴含的人性的力量所感动。就此, 我想讲述我所见到的一些人和一些事, 以表达我对全国护理工作者的敬意, 也以此纪念《当代护士》杂志走过的风雨历程。

孙海欣:一位养猪的护士

大约是1996年冬季, 本刊在古城西安举办全国护理学术会议。开学第一天晚上, 一位约五十岁的代表风尘仆仆赶到会务组报到, 并婉转地提出, 能否减免部分会务费。问其原因, 她说, 她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某乡镇卫生院的一名护士, 因单位效益不好, 护士出省参加学术会议不能报销路费和会务费。她还说, 她家里条件不好, 平时除了工作, 每年还养一两头猪贴补家用, 这次来西安开会, 是临时卖掉一头猪才凑齐盘缠的, 路上转了四趟火车, 走了三天三夜。最后, 她说, “我们医院技术比较落后, 职工也很穷, 但我们真的很想学习。”听到这里, 会务组工作人员无语, 全免了她的会务费。第二天, 本社一名职工自己掏钱买了一张回程车票悄悄塞给她。

这名护士的长相, 我记不清了, 但她的名字, 孙海欣,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

林菊英: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

不知何故, 《当代护士》一创刊就与林菊英先生这位护理界的泰斗结下了不解之缘。

面世之初, 《当代护士》杂志以其独特的风格受到全国广大护士姐妹的热情追捧和无私的支持, 好多护理人员主动投稿且不计稿酬, 还有不少护士主动捐款。其中最令人感动的是, 德高望重的林先生多次利用她的影响联系国内外的护理专家为《当代护士》写稿, 一有机会就向全国有影响的护理专业组织介绍《当代护士》这本新创办的护理期刊。《当代护士》组织举办的全国护理学术会议, 多次邀请林先生讲课, 林先生总是有求必应, 从不推辞。

林先生晚年因病在家休养, 很少参加社会活动, 本刊的工作人员从负责人到普通编辑记者有机会到北京出差, 总会去看望她老人家, 林先生也总是热情接待。记得一年冬天, 本刊一行三人去拜望在北京南五环边上休养的林先生, 她与我们交谈了整整两个小时, 向我们介绍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管理, 指导《当代护士》如何突出护士文化的特色, 又能站到国内外护理专业的制高点。交谈中, 她不断地招呼我们多喝水, 说北京的冬天干燥, 还坐在轮椅上够着身体给我们拿水果。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 暮色下沉, 我们怀着对这位慈祥老人深深的敬意告辞了。离开北京后的一个星期, 得到林先生病危住院的消息, 我们深感不安, 有着亲人般的牵挂。

郭燕红:为护士说话的管理者

由于工作关系, 我多次拜访国家卫生部医政司郭燕红副司长, 也多次邀请她吃一顿饭或喝一杯茶, 她从未接受。不是我的诚意不够, 而是她确实太忙。每次约她, 不是开会就是在外地出差。然而, 一进办公室, 她总会热情地接待我, 总会兴致勃勃地谈起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总会如数家珍地谈起全国各地的她所认识和不认识的护士。谈到护士, 谈到我国护理业的发展, 她的时间似乎不那么贵重了。交谈中, 不时有电话打进来, 不时有工作人员进来请示工作, 我们的谈话会有所中断, 但不会因此匆忙结束。

作为全国护理管理的高层领导, 我们诚恳地征求郭燕红副司长对办刊的意见以期得到她的指导和帮助, 她总是说:“《当代护士》办得不错, 我没有什么意见。”只有说到全国护理工作的现状以及护士的待遇等问题, 她才会具体地讲一些她对媒体如何宣传护士以及《当代护士》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殊作用等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当代护士》作为全国唯一一本集新闻纪实、护理理论、护士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护理期刊, 本刊一直以新闻纪实和专题报导的方式分析研究我国护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 尤其是多次报导我国护理工作者的待遇问题。郭燕红副司长说, 你们的报导我几乎每期都看, 有的文章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 有的分析不一定到位, 但你们在为护士说话, 而且你们的性质是媒体, 你们有你们的优势和空间, 所以我没有把我的意见反馈给你们。只希望你们的有关报导更深入、更全面, 对问题的分析更接近事物的本质。

每次与郭燕红副司长交谈, 她总是强调, 我们的护士队伍是一个可爱的群体, 而且是一个值得崇敬的队伍, 我们应爱护她们, 理解她们, 尊重她们, 并肯定她们, 媒体正好有这种功能和作用, 你们《当代护士》正好有这种特点和优势。

郭燕红副司长也是护士出生, 每每谈到她所熟悉或不熟悉的护士, 她会像说她的同事一样亲切。聆听者也会受其感染, 也会让我对护士增加一份亲切和尊重, 以及对护理这个行业的亲切和尊重。

陈永强:一个把工作当成爱好的男护士

中华护理学会原理事长黄人健给本人推荐过一名护理专家, 是香港威尔士亲王医院ICU专科护士, 男的, 叫陈永强。我请他讲过课, 也专程到香港采访过他。印象深刻的是, 采访过后, 他请我到一家星级宾馆吃海鲜自助餐。我吃得很少, 讲话较多, 主要想借吃饭的机会更多地了解他的情况。陈永强先生吃得比较多, 也很认真, 好象要趁机大吃一顿, 而且好多种海鲜问他品名, 他都答不上来。他笑着解释说, 他虽然是香港人, 就住在海边, 但平常很少进餐馆吃饭。问其兴趣爱好, 他说, 他的生活比较简单, 白天愿意呆在病房照顾病人, 晚上喜欢回家上网与同行交流业务, 尤其是与内地的护理同行探讨并接受他们的业务咨询。

看得出来, 陈永强先生是一个很专业的ICU护士, 也是一个把护理工作当成爱好的人。因为敬业, 也因为专业, 后来, 陈永强先生被香港卫生署指定为全港ICU培训师, 再后来, 调到香港理工大学做讲师。

我曾问他, 每天上班工作, 下班也工作, 是否单调, 是否乏味?他回答说:这份工作我喜欢, 这份职业很崇高。

以上只是我编辑生涯中的记忆片断, 不足以表达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内心的感动。《当代护士》创刊二十年之际, 还有一些人不能不提及, 每每说起他们的名字, 本刊和我本人都会心存敬意。

《当代护士》面向全国, 根在湖南, 历届编委会领导和成员对这本刊物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庇护, 如湖南省卫生厅原副厅长王蔚文、原厅长刘家望、现任理事长孙向明, 以及罗秋月大姐, 周娴君老人, 安昆利、蒋冬梅、姜冬九、雷立良主任等都为本刊的创办和发展作出了无私的贡献。

还应该说, 湖南省卫生厅的各级领导和处室一直以热情的目光关注着这本杂志的的成长并给予了方方面面的支持, 尤其是省卫生厅党组肖策群书记, 几次在《当代护士》期刊整顿中遇到困难时, 他都极力维护本刊, 如此, 《当代护士》得以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当然, 湖南省护理学会及会员单位, 特别是全省各级护理人员和全国广大护士姐妹对《当代护士》的关心和支持更是不待言说。

正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呵护, 《当代护士》历经风雨, 日益美丽, 不断壮大, 发行量呈几何级数增加。近几年期刊如林, 市场竞争激烈, 《当代护士》的发行量仍有不少的增长。

为此, 我们倍加感激曾经为本刊发展作出贡献和现在一直支持本刊发展的各界人士。对于他们的支持和贡献, 我们无以回报, 只有把感动留在心底, 只有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代护士》创刊的二十年, 是我国护理事业高速发展的二十年, 也是我国护理管理体制发生根本变革的二十年, 据此, 本刊追踪时代的步伐对我国护理事业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探讨, 对这个行业涌现的众多可敬可爱的护士和她们的事迹给予了记录。

也算是一本杂志对一个时代的见证, 也算是一本杂志对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和一个群体尽到了一份责任。

作为一本杂志, 我们只能做到这些, 但我们用心在做。

最后, 要说的是, 对于护士这个可爱并令人崇敬的群体, 作为一名职业编辑, 我常常想为她们做点什么。

但是,

除了感动, 只有见证;

除了见证, 还是感动。

结缘《当代护士》书一生“编读”情谊

★编辑部主任李小玲

随着2014年的钟声敲响, 我们又进到了一个新的年轮。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 也是一个躁动不安的时代。人们在忙着迎新送旧的同时, 也在忙着沉淀, 沉淀流逝的岁月, 也沉淀过往的美好记忆, 然后让这些沉淀在心中漾开, 绽放出动人的花来。

屈指算来, 我和《当代护士》结缘已经整整20年, 学校毕业后, 我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文字编辑。但我接触的第一本杂志并不是《当代护士》, 而是一本卫生政策类的杂志。

工作五年后, 我便调到了《当代护士》杂志工作, 那时《当代护士》刚正式创刊, 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开始, 编辑工作面临的困难也相当的多。一是没有稿源。护士这个群体虽然很大, 也人才济济, 但是因为工作繁重和家庭牵绊, 护士们静下心来写稿的并不多。特别是当时电脑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 写文章都必需要用笔一字一字的手写, 因此杂志刚创刊时几乎没有稿源。二是稿件质量不高。当时的护士, 中专毕业生占绝大多数, 虽然她们初中毕业时都是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专的, 但到底没有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 文学的基础功底还很差。投来的文章大部分要么是很质朴的情感的宣泄, 要么是记流水账似的叙述。还好, 我们在艰难中创业, 先是大量发约稿信, 二是对来稿进行精心的修改, 发现有比较好的作者就重点培养, 鼓励她们写稿。毕竟护士群体这么大, 爱好文学的人那么多, 所以我们的稿源也就慢慢多了, 也有了固定的作者群了。

做《当代护士》编辑这几年来, 体会最深的就是感动。我一直都在被感动着, 被作者感动, 被读者感动, 被作者们的作品所感动。我负责的主要是文学版块, 作为一个文学编辑, 在选择作品时首先要考虑整篇文章的立意、再看结构、再看文字, 然后最重要的是看贯彻整篇文章的情感, 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 细腻的细节描写, 连编辑都不能打动, 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当代护士》在护理类杂志中最有特色的、也是深受读者欢迎的是新闻版块和文学版块。护理队伍里爱好文学并有志进行文学创作的写作者很多,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成功被采用呢?也就是说做为一个文学编辑选稿的标准是什么, 我想这一定是大家非常好奇的。我们选稿的标准大致有四个方面。一是标题。标题要新颖、时尚, 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也能打动读者的心。大而泛的标题尽量少用, 毕竟我们做的工作也是细微事业, 强调的是精准真。二是内容。内容要真实感人, 要有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细节描写。我们的“护士手记”和“病房写真”侧重的就是“细微情节”。病房里每天都发生着许多这样那样的故事, 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做有心人, 努力地去发现它并将它描写出来, 让读者感动。三是结构。如果说“护士手记”和“病房写真”强调的是细节, 那么我们的“护士的故事”“情感递带”“护士文苑”里的小说和连载强调的就是精巧的故事情节、感人的情感、缜密的文章结构、优美的文字语言。“护士文苑”是大家练笔上升为真正文学作者的地方, 因此它的文字素养要求比“天使心语”和“护士手记”要高一些。我们热忱期待有更多爱好文学的护士们给我们写稿。

做《当代护士》编辑这么多年, 最让我欣慰的是结识了许多爱好写作、认真写作的护士朋友。在我刊发表过几部中篇小说的吕艳茹, 她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的一名护士, 本人是一个非常有智慧、非常朴实的人, 她的文字功底相当好, 对文章结构的把握、细节的描述、故事的起承转接、情感的描述也很到位, 即使和专业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风沙也是我喜欢的一个作者, 她是河南的一名护士, 她的文章很活沷、生动, 大都是描写护士们的工作中的感悟和爱情, 充满了正能量;武汉的李霞写作的特点是平实, 她的文章娓娓道来, 就像是在说生活中的某件事, 没有一点华丽的词藻, 但你可以感悟到其中的哲理;江苏周萍的文章你可以看出有很精心的结构, 现代的构思, 简洁的文字;孙会欣散文写得很好, 参加凤凰笔会时她朗诵的自己的一首诗曾经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一直坚持写作的护士们, 正是因为有了她们, 才有了《当代护士》今天的成就。

感谢《当代护士》让我们结下了这份缘, 也希望在今后的岁月我们能继续这份情。

篇7:常常造句一年级

一、造句“营养不良”的现状

个人一直从事语文第二学段的教学, 最近发现不同届的高年级学生造句学习情况令人担忧。打一个比方:若把学生的造句学习比拟成一棵树, 那么他们的现状是“营养不良”, 难以成材。表现在:一是“发育迟缓”。我发现许多学生在造句时, 语言缺乏层次感, 没有逐步提升的痕迹, 造句的内容简单, 没有力度、没有情调, 甚至还停留在刚刚入学时的状态。如用“高兴”造句, 在低年级时学生造句:星期天, 妈妈带我去外婆家, 我真高兴!到了高年级时学生造句:爸爸妈妈带我去公园, 我真高兴!面对学生这样的造句状态,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到底是什么原因延缓了学生造句的“发育”。二是“枝枯叶疏”。当今的学生很现实, 他们完全追求“得分主义”, 只顾及语句通顺、语法合理、遣词适合, 不求语句的“情趣、情韵、情愫”, 为了得满分而造句, 导致造出的句子干瘪, 字里行间没有一丝“情味”, 完全是“公式化”造句。三是“依附攀援”。由于学生造句的内功不足, 提升缺乏内驱力, 渐渐地他们就养成一种依赖, 课文中或教辅书上的优美句子就成了他们仿效的对象, 他们造句时往往和课文的原句在句子结构、遣词如出一辙。他们懒得动脑, 没有发自内心地去运用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来组织语言, 长期下去, 造句训练就成了缺乏创造性的机械劳动。

二、同词异构, 烹饪“造句套餐”, 改善学生造句“营养不良”的现状

高年级学生长期游弋于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造句训练中, 造成了他们的精神麻木、疲于应付。对此, 我对学生提出了造句的“三感两不准”, 即造句要有情境感、新鲜感和真情实感, 不准有“主干”无“枝叶”、不准与他人相似。同时我还为学生实施了“同词异构”的“套餐”训练, 其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词义, 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的发展, 同时还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全面性, 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的做法是:

套餐一:基于一词多义的同词异构。我们的母语中有许多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 它们是多义词, 但其运用的场景是不一样的。于是我紧扣这个特点, 在学生自觉自悟词语的多种含义的前提下, 让他们根据不同的语境造句。如让学生用“温和”造句时, 先要求他们自己运用工具书查明词义, 再结合不同的词义根据“三感两不准”的要求进行造句。语文基础薄弱的李军同学是这样写的:“春天悄悄地来了, 天气变得温和起来, 小树静静地发芽了, 我也脱掉了厚厚的外套。”“这次语文单元练习, 我考了75分。我心想回家又要挨批了, 我哆嗦着告诉了爸爸考分。出乎我的意料,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 温和地说:军儿, 我知道你已经很努力了, 比前几次已有了很大的进步, 爸爸坚信你下次的进步更大。”字里行间中透漏出李军的亲身经历, 是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感悟, 句子情感充实, 表达得文从字顺, 进步较大。而语文成绩较好的王志祥则这样写:“童年, 最快乐最开心的事就是在温和的阳光下, 在泛着绿波的田野里, 和伙伴们毫无顾忌地像野马一样奔跑嬉戏。”“我爸是个心直口快的人, 做事心急火燎。那天我去参加美术等级考试, 爸爸居然一反常态, 温和地跟我讲, 祥儿, 别害怕, 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平稳发挥就成功了。”这个同学所写的句子, 语言层次感较强, 情境营造更为立体。经过这样的练习, 不但使学生全面掌握词义, 而且也让他们学会了自己制造正确、和谐的语境, 活用词语。这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套餐二:基于不同情感色彩的同词异构。这一“餐”是延续了套餐一, 因为部分词语的一词多义是感情色彩不同而形成的。于是, 我先让学生去深刻领悟词的含义和用法, 再运用已有的语法进行造句, 来表现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感情色彩。如“骄傲”一词, 解释为“自豪”时, 情感色彩是褒义的;若解释为“自以为是, 目中无人, 狂妄自大”时, 这就是贬义的。“骄傲”之或褒或贬, 只有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真正体现。我要求学生从“骄傲”褒贬的两个角度来造句, 大多数学生能把握感情色彩, 恰到好处地运用, 并把句子写通顺、完整。如, 一个学生是这样造句的:骄傲 (褒义词) ———“前些日子, 还在读初中的哥哥在超市里机智勇敢地擒获了一个小偷, 博得了顾客们的好评。我为有这样一个有正气、有责任感的哥哥而骄傲!”骄傲 (贬义词) ———“小华在数学期中质量检测中获得了满分。此后, 他沾沾自喜, 到处炫耀。由于他的骄傲自满, 许多平时和他玩的小朋友渐渐离他远去。”个人觉得, 只有坚持这样训练学生, 才能使他们对词语的含义透彻地掌握, 同时也使他们能自如地运用, 实现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选用合适的词语来增强感情色彩和说服力。

上一篇: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群众文艺汇演暨焰火晚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小学生二年级猫和老鼠的作文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