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的近义词

2024-04-21

实在的近义词(精选8篇)

篇1:实在的近义词

实在的近义词是什么_实在的反义词及造句示例

实在

[shí zài]

【近义词】

确凿、真实、其实、简直、切实、确切、着实、具体、的确、确实、委实

【反义词】

空洞、虚假、架空、虚构

【词语释义】

1.真实,不虚假,2.指真实的情形。3.结实。坚固。4.结实。健壮。5.诚实,不虚伪。6.具体而切实。7.踏实;认真。8.确实,的确。用作副词。9.其实。

【语法】

词性多做形容词和副词,并有多种意思,具体表达何种意义需视语境而定,

资料

【词语造句】

1、爱迪生潜心贯注钻研问题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2、这件道题太复杂了,我实在解不出来。

3、数学考试成绩又不理想,我简单的实在太不该错了,答题时实在太马虎了,复习时实在太粗心了。

4、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但我还是坚持看了下来。

5、语文作业留的实在是太多、太麻烦,因而上百度知道请求帮助。

6、你实在是太过分了,怎么可以助纣为虐?

7、这篇文章实在太感人肺腑了!

8、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实在让人佩服。

9、这次他办得实在是太好了,连我也忍不住称赞了一句。

10、我多么想把这道题做出来啊,可是它实在太难了,这可怎么办啊?

11、景点的纪念品实在太多了,你任意带回几样就可以了!

12、你这么一个人晚出去,我们实在不放心。

13、他做事很实在,让人感到很放心!

14、光的速度实在太快了,一秒钟就“跑”30万公里!

15、您的琴技高超,我实在是望尘莫及。

16、这道数学题实在太难,我无能为力。

篇2:实在的近义词

确凿、真实、其实、简直、切实、确切、着实、具体、的确、确实、委实

实在造句

(1) 一个奇怪的、虚荣心十足的、令人生厌的女人!我看我实在无法喜欢她,除非是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只木筏上,见不到其他粮食的时候。马克·吐温

(2) 别吹牛。实在忍不住可以向自己爹娘吹,只有他们对你从不怀疑。

(3) 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4) 我心里实在过意不过去,但有心无力,只好默默祝他走运。

(5) 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实在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6) 当你实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可以坚持,这才是真正的坚持。

(7) 一进校园,就会发现那几棵枫树。枫树手掌般大的叶子实在红的可爱。看久了,你不眨几下眼睛,保准会把枫叶看成牡丹花。如果你盯着枫树看久了,保准会把枫树看成穿红衣的警察。

(8) 伤感一类的情绪,是对短暂的生命的浪费,实在没必要。

(9) 它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我站在远处,实在是辨不出那到底是什么。在许多高大挺拔的树木中间,它太丑了。当我走到它面前时,才猛然地辨认出它。然而我又委实不忍心看它,它实在是太惨了。

(10) 一个真正美的心灵总是有所作为而且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11) 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一无所专。

(12) 仅仅一个人独善其身,那实在是一种浪费。上天生上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因为我们的德行尚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没有一样。莎士比亚

(13) 也许你觉得获得完全的幸福实在不容易。但是物质与精神并非鱼和熊掌。你完全可以兼得。关键要靠自己去追求去创造。幸福,只要你奋斗不息勇于创造,幸福的安淇儿将永远伴着你。

(14) 无所不能的人实在是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邹韬奋

(15) 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周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16) 时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矣!时间正如小河里的水,看似不动,其实在淌。

(17) 太阳花的花瓣稍稍掉却,却看不出它已经受过暴风雨的洗礼,旺盛的生命力,显然不知花已凋残。晶莹的雨珠,点缀在花朵上,好似钻石般的闪闪发亮,实在美丽极了。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愈加鲜艳。

(18) 聪明人嘲笑幸福是一个梦,傻瓜到梦中去找幸福,两者都不承认现实中有幸福。看来,一个人要获得实在的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人们把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19)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0) 如果到了秋天,那山林里一片都是黄色的落叶,非常的美!我们每一年的秋天都会来这儿拍照!因为风景实在是太美了!几乎没有一个词可以代替它!

(21) 在漫长的等待中,难道就不该仔细想一想将来因该要走的路线吗?难道就不该想一想自己曾经做过事是否正确吗?难道就不曾后悔自己现在这样可鄙的选择?难道就不为此感到耻辱?浪费了时间的同时,也实在浪费自己的生命,还不知悔改吗?

(22) 诚信绝对不是一种销售,更不是一种高深空洞的理念,它是实实在在的言出必行、点点滴滴的细节。

(23) 把你的手举过你的头顶,你会发现你的手总比你的头要高,说明做事情总比想事情重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些什么吧!

(24) 油菜花在农民伯伯的呵护下都绽开了笑脸,一眼望去就像金黄色的海洋,微风轻轻一吹,层层翻滚美丽极了。油菜花呀,油菜花,你不像别的花儿娇弱,你不需要细心的呵护,却给人们带来许许多多实在的东西。

(25) 去年秋天,我家养了一只小猫。它全身的毛为橙色,隐约带着点白,摸起来很舒服无比;一对眼睛像无暇的蓝宝石;粉红的鼻子和一张可爱的有趣的小嘴。实在是可爱极了!它还有很多有趣的特点哦!接着看吧!

(26) 披星戴月归;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环卫工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增添了舒适和愉悦,恪守了“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信念,在平淡的工作中,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担当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责任。

篇3:实在的近义词

如何评价一个语义理论和认识论理论?我们认为,由于任何一个语义和认识论理论都必定有其对语言、思维(或心智)和实在三者关系(简称三元关系)的基础假定,只有将它们置于三元关系的背景下,方可突显其本质特征、合理评价其适用范围、亦才可找到审查三元关系的切入点。下面简要概述三元关系框架内,各语言学流派的语义观及其认识论基础。

(一)基于理想语言学派的真值语义学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真值语义学主要关注语言符号与实在的关系,试图排除语言使用者的心理因素。该理论假定语言、心智和实在是逻辑同构的,语言是对思维和实在的映射。

(二)基于日常语言学派的语用学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以日常语言学派的意义理论为基础衍生出的语用学认为意义来自语言的使用,人们用语言不是为了判断命题的真值,而是实施言语行为,实现会话者言语背后的意向(意图),因此说话者的心理因素不可排除。应当指出,该心理是公共的,而非个人的,体现为社会交往中主体间应遵守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顺应原则或关联原则等。

(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语义观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索绪尔的语义观完全排除心智和实在,认为语义仅取决于语言之间的差异。

(四)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的语义观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乔姆斯基主张内在主义的语义观认为,心智中的语言官能是以特定方式运算的模块化的内在系统,运算方式是按照机体生长的原则形成的。人们能创造地使用语言,是因为语言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构型的(configured)、丰富的“视角”。“这些视角为形成句法和组成句子的词语的语义特征提供了形状和特征,而这些语义特征来自内部资源。它们有助于塑造经验和思想,并为经验和思想‘赋予意义’。”[1]事实上,他的语义观属于建构论,认为外部世界透过先天的概念和句法原则的透镜折射给心智,心智无法认识实在本身。

(五)持语言相对论的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萨皮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韩礼德的语义观、莱考夫&约翰逊(Lakoff &Johnson)的认知语义学也都属于建构论,即认为实在对于心智并不是所与的、透明的,而是经过心智建构的结果。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所有知识都是由语言建构的。

(六)基于社会建构论的韩礼德的语义观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属于社会建构论的语义观。他认为语法自身释解经验,并建构事件和事物的世界,实在是不可知的,唯一可知的是对它的释解——意义。而意义并不存在于体现它们的措词(wording)之前,而是在我们的意识与环境的碰撞中形成的。[2]不同于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系统功能语言学侧重研究同一语言的不同措词对意义的建构。

(七)基于涉身论的认知语义学对三元关系的假定

莱考夫、约翰逊声称涉身哲学是基于认知科学等经验科学证据提出的[4]37-44

我们认为,要弄清知识的可靠性或科学性,必须先澄清语言对心智的建构程度或限度。究竟是如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所言的,实在是由语言建构的?还是如乔姆斯基所称,经验和思想都受先天的语法构型和语义特征塑造?抑或如莱考夫、约翰逊声称,所有的知识都是涉身的、想象的心智的产物?要回答这些问题,有必要先弄清语言与思维以及知识的关系。

二再论语言、思维和实在三者的关系

语言哲学家们,如理想语言学派和涉身哲学等,试图通过思想的外衣——语言,来揭示心智的奥秘。然而,他们的观点也存在问题,比如涉身的科学实在论无法对科学与非科学划界。[4]41-43语言与思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思想能否脱离语言?知识是否一定需要语言?科学知识通过怎样的思维获得的?

(一)再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哲学家、数学家和科学家等根据内省经验作了一些描述,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也为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提供了客观的科学证据。

1.内省性证据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众说纷纭,阿达玛(J.Hadamard)将之概括为两类:一类认为思想离不开语言;另一类认为除了有语言的思想外,还存在非语言的思想。心理学家米勒(M.Müller)主张第一种观点,他说,“我们是怎样知道有一个天和这个天是蓝色的呢?如果我们没有‘天’这个词,我们能知道有一个天吗?”[5]22哲学家赫德、霍布斯和黑格尔等都持这一类观点。语言学家中坚持思想依赖语言的除了萨皮尔-沃尔夫外,主要还有索绪尔和韩礼德。索绪尔主要强调词语,而韩礼德更重视语法对思想的塑造作用。

相反,一些现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家根据内省经验,认为思想并不必然伴随着语言。贝克莱相信语言是思维的最大障碍。爱因斯坦认为,人们往往都经历过“事物”间的关系很明了,却又要斟酌用词的时刻,这恰恰说明思想有时不需要语言。[6]90-91阿达玛也认为,正因为把思想翻译成语言有时需要绞尽脑汁,证明思维并不总是伴随着语言。他认为除了语言,我们还用“意象思维”(imagery thinking)。所谓意象指意念中的形象,或者说是心理中的图像。

阿达玛把思维分为“自由思想”、“控制思想”和“集中思想”。自由思想指没有特定的目标,任意驰骋的思想。而控制思想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科学家、数学家等在理论发明时,还特别需要“集中思想”,即将思想贯注于某一问题。他将思想发明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1) 准备阶段,此时是有意识的工作,但常常不能得到预期的结果;2)酝酿阶段,暂时丢开手头的工作,而去干些其他事情,或去休息一下,而无意识思维却已由此而开动起来(即他的“休息假设”和“忘却假设”;3) 顿悟阶段,此时问题的答案或证明的途径已经出乎预料地突然出现了;4)整理阶段,将顿悟时所感受到的那些结果严格地加以证明,并将其过程精确化,同时又为下一步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他认为许多重要的发明或发现都不是有意识的工作后就能奏效的,酝酿期的无意识工作才是发明过程的一个重要的阶段。而这种无意识工作往往不用语言,而用意象思维。他根据自己的内省经验指出,在真正想一个数学问题时,不仅语言完全不会出现,甚至连代数符号也不需要,而主要用意象思维。

爱因斯坦也说他在思考时不需要语言:“无论是在写作的时候,还是在论述的时候,所使用的单词或语言对于我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几乎不起丝毫作用。作为思维元素的心理实体只是某些符号,以及时而清楚时而模糊的意象,它们可以‘自愿地’再生和复合。”[5]81并且他认为,这种含糊的意象思维是产生新思想必不可少的。

莱考夫、约翰逊也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涉身的、想象的概念化能力是产生语言概念的基础。并且莱考夫反对语言相对论,认为其没分清“概念系统”与“概念化能力”的区别。[7]

总之,思想的工具或手段不仅有意识层面的语言,还有无意识层面的意象。并且,阿达玛认为,问无意识和意识究竟哪个更高级是愚蠢的,它们之间是互相合作的关系。不过,意象思维产生的很多思想组合中是杂乱无用的。彭加勒认为科学家需要靠美感去辨别,而在辨别和选择过程中,无意识的美感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2.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认知神经科学的发现为语言思维和意象思维的分工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对割裂脑的研究发现,左右两个半球表征信息方式不一致。左半球在语言、言语和主要的问题解决上占优势;右半球似乎在诸如立方体和其他三维模式绘画这些视空间任务上表现出特异性。[8]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大脑顶叶皮层在集中注意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主要由感觉和监控身体各部分对外界刺激反应的皮质构成,负责调节及解释从身体的相反侧输入的感觉信号。因其所处的特定位置,顶叶的感觉联合区域可进行多种感觉信息与言语的整合。它们也处理方向、建筑以及高等数学等事情。

可见,上述内省描述的语言思维和意象思维功能有些对应特异的脑区,有些则具有分布式的特点,人的思维是各脑区神经互相配合协同的结果。由于存在不同的思维,便会有不同类型的知识,下面讨论知识与语言的关系。

(二)再论语言与知识的关系

并非所有的知识都要用语言表征。波兰尼区分了为言传知识和意会知识、赖尔则把知识范畴分为“知道如何”和“知道是何”。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尽管所用术语不同,它们其实都表达了类似的概念,即有些知识用语言表征,有些用非语言的符号表征。

言传知识指用书面语、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达的知识;而意会知识指非系统阐述的知识,例如我们对正在做的某事所具有的知识。在这两种知识中,意会知识实际上是一切知识的主要源泉。不过,它像是个人的行为,缺少言传知识所具有的公共性和客观性。言传和意会知识分别表现为概念化活动和体验的活动。即言传知识具有清晰的逻辑特征,它使我们可以对之进行批判性思考,但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可言喻的逻辑操作的功能,而是头脑的意会能力。[9]赖尔和安德森的观点与之类似,在此不赘述。

在科学发明过程中,非语言的意会知识往往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当然,科学家的思想发明还需要得到科学共同体的确认和接受。因此,必须把思想翻译成语言,接受科学共同体的理性批判。波普尔说,“科学理论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甚至可以发表。因此,它们就成为外在于我们的对象:可以公开探讨和研究的对象。”[10]

三从科学实在论立场探析各语义理论存在的问题

(一)真值语义学忽视了心智的建构因素

真值语义学试图剔除思维的主观性,先验地假定三元关系的逻辑同构论。然而,这种先验的假定缺乏科学依据。事实上,人们对实在的认识难免受到心智的建构,心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日益发展的认知神经科学表明,思维不仅包括逻辑和语言,还有对科学发明至关重要的意象思维,它们是互相协作的关系。

(二)语用学忽视了实在的因素

语言的使用论将意义归结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使用,将对意义的理解归结为,基于语境及社会规约(即语用原则)的解读,这导致语义与实在的脱节。然而,倘若科学陈述或科学理论(语篇)与外部实在无涉,就变成了科学家们遵守约定的行为,科学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三)索绪尔的结构主义忽视了心智和实在的因素

索绪尔把语言比喻为象棋游戏。他认为,正如需在整个象棋游戏规则中,而不是孤立地确定每个棋子的作用一样,一个词语的意义是通过与其他词语的对比中体现出来的。然而,戴维德、斯特尼(Devitt &Sterelny)对之批评指出,语言符号虽与象棋游戏有类似之处,却有本质的区别。人们使用语言不仅仅是为了玩语言游戏,而要用它指称外部世界,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因此,结构主义语义观虽然对理解意义有一定的洞见,但因其摒弃实在和心智的因素,而没有实际的意义,尤其对于自然科学中的意义问题没有解释力。[11]

(四)乔姆斯基忽视了心智的意象思维

乔姆斯基认为外部世界是透过先天的概念和句法原则的透镜折射给心智的,心智无法认识实在本身。然而,他没有说清楚,心智究竟受到普遍语法还受个别语法建构。若是前者,则人类的思维应当是完全相同的,这显然是荒谬的;若是后者,则不同语言的语法建构出来的将会是各不相同的思想,这无异于语言相对论。

(五)萨皮尔-沃尔夫说和系统功能语言学忽视了意象思维

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过于强调语言对思想的塑造作用,忽视了意象思维和意会知识的存在。我们认为,思想之所以能摆脱语言的影响和束缚,在于其中存在意象思维。科学家和数学家之所以能创造出革命性的科学理论,在于他们可借助意象思维,进行无语言障碍的思考。[4]39-41

虽然不可否认语言对思想的影响,这也是造成许多谬见的根源。特别是当语言对经验的识解从一致式发展到语法隐喻式时,这种影响会变得更加隐蔽。[12]爱因斯坦对此也有过论述。[6]90但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是有限的,意象思维能摆脱语言对思想的束缚。而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和系统功能语言学都把语言看成是先于思想,并建构思想的工具,才得出反科学实在论和真理相对论的错误论断。

(六)认知语义学忽视了理论辩护阶段的语言及符号思维

我们认为,涉身的科学实在论无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在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1)夸大了无意识的意象思维,忽视了科学理论的辩护需要用语言和符号整理和组织意象的思想,使之精确化、条理化;2)过分夸大抽象思维的隐喻性和理性思维的进化性,错误地抹杀了人类的理性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

一方面,涉身哲学仅看到科学发现中的意象思维,忽视了理论辩护中,科学家需用语言或其他符号整理他们的思想,通过公开发表,接受理性批判。阿达玛指出,在经历了科学或数学思想发明的准备、酝酿和顿悟阶段后,科学家需要用语言或符号把思想的结果表达出来。该阶段有三个作用:证明结果、精确结果和中转结果。此外,科学理论还要接受经验的检验,才可被接受。尽管爱因斯坦承认他在思考问题时主要用意象思维,但他也强调,需要用语言或其他符号把思想清楚地、合乎逻辑地表达出来,以便与众人交流。

另一方面,涉身哲学认为所有的知识,包括逻辑、数学和科学知识都来自涉身的和想象的心智。人类的理性是进化的结果,抽象的理性建立在、并利用“低等”动物所具有的感知和运动推理的基础之上,理性并不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性质,而是使我们与动物处于一个连续统上。

然而,他们的理性观无法解释为何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和数学思想。事实上,人类的理性与动物的思维存在本质的区别。德夫林认为,只有人类具有“离线思考”的能力,即思维的对象不在眼前、当下,而可以思考在远处的、或过去的、未来的、甚至虚构的对象,而且还可以纯粹用抽象概念符号进行思考和推理。而动物都只能“在线思考”。他把抽象思维分为四个层次:前两个层次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三和第四层才是人类独有的,即语言思维和数学思维。借助语言符号,思考的对象不一定是当下的或现实世界的对象,而可能是虚构的,比如独角兽。数学思维的对象则根本不是现实世界的客体,而表示抽象符号之间的关系。[13]显然,莱考夫、约翰逊关于人类理性的涉身性、隐喻性和进化论的观点都是错误的。笔者有另文对其理性观批判,在此不赘述。[14]

四假说及结论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提出思维的三层次假说:底层是无意识的意象思维,包括意象图式、概念隐喻、转喻、概念融合等。语言对意象思维进行组织和整理,使之概念化、命题化,符合逻辑或社会规约,因此,中间层是用自然语言思考。高层是用逻辑、数学等抽象概念进行思考。思考的对象没有指称而是纯粹抽象的符号。卡西尔指出,自然数、分数和无理数等数不是对具体实物、物理对象的描述或映象,而是表达了非常简单的关系。数的自然领域的扩大,比如虚数的产生,仅仅意味着引入了新的符号,这种符号易于描述更高层次的关系。[15]意象思维既体现在语言中,使语言具有涉身性和想象性,也体现在数学和科学的理论发明过程中。因此,这三个层次是相互协作的。

本文结论:逻辑实证主义基于先验的同构论,忽视了心智的认知机制和大脑的功能,无法说明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意义的使用论仅把意义归结为语言使用者之间所遵守的交际原则,忽略了实在的因素,而缺乏科学的价值。结构主义的语义观仅把意义归结为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忽视心智和实在的因素,也无法用于科学领域。由于心智中既存在语言思维,也存在意象思维,心智能摆脱语言的束缚,因此,基于建构论的乔姆斯基的内在主义的语义观、萨皮尔-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和韩礼德的社会建构论的语义观都过于夸大语言对思维的建构,忽视了意象思维,它们的科学实在观是错误的。而基于涉身哲学的认知语义学过于夸大意象思维,忽视了语言和抽象符号思维的独立性,也无法为科学实在论辩护。

摘要:基于三元关系(即语言、思维和实在三者的关系)的分析框架,并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出发,对各主要的语言学流派的语义观和认识论基础进行了剖析和反思。得出如下结论:思维应分为三个层次:底层是意象思维、中层是自然语言思维、高层是逻辑和数学的思维。各语言学流派的语义观和认识论,都因忽视了心智或实在的因素;或因过度强调心智中的语言思维忽视意象思维,或过度夸大意象思维忽视语言思维,而无法为科学实在论辩护。

篇4:最实在的孝顺

本以为,这些饭菜一定会令母亲食欲大开,不料。她却只吃了一点点就不再吃了!看着母亲转过身去倒开水泡饭的时候,我的心里十分不是滋味。这时,不知为什么,往日常常出现的一幕占据了我的脑海。

自从两年前,母亲来到我们家帮我照看女儿之后,她知道我每天上班很辛苦,便主动承担了煮饭炒菜的任务。可是,母亲毕竟年龄大了,她炒出来的菜总有不合我的口味的,每当这时,我便只好吃点辣椒酱或者索性就用开水泡饭。其实,那些时候,我偶尔也会注意到母亲一脸失望的表情。有时甚至还会听到她轻微的叹息声,但那些菜,我实在不想吃,所以就只好假装不知道。现在想来,母亲当时该是多么的难过。那一声声略带自责的叹息声里,到底又包含了多少失望的痛楚和无奈啊!

母亲生我养我不容易,我怎么忍心让她再为我伤心难过呢,今后,不管她炒出来的菜如何,我一定要多吃一点,再多吃一点!

是的,儿女孝顺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能够让他们看着你大口大口地吃他们做出来的饭菜,就是其中最实在的一种!

編辑张金余

篇5:论中介的实体实在

论中介的实体实在

人与世界关系的现实中介,无一例外的是关系实在.但是,在辩证的意义上,关系是关系者的关系.中介的关系实在,是中介的实体实在的关系;中介的实体实在,是中介的.关系实在的实体展示.在实体与属性无法分离的视域,从中介实体的属性切入,中介的实体实在现实地展示为: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属人、属世界和自属即属中介相统一的物质实体中介、观念实体中介、虚拟实体中介、过程实体中介和人实体中介.

作 者:尚东涛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471022刊 名:唯实英文刊名:TRUTHS AND FACTS年,卷(期):“”(6)分类号:B2关键词:中介 关系实在 实体实在

篇6:特别实在的励志语录

先行动,再等待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再行动。

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失败;对于失败,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不怕失败者,则必成功;怕失败者,则一无是处,会更失败。

每天告诉自己要努力,即使看不到未来,即使看不到希望,也依然相信自己。学会放下,很多时候,在意的越多,失去的就越多。看穿但不说穿,很多事情,只要自己心里有数就好,没必要说出来。一定要快乐,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干嘛非得委屈自己。

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对讨厌你的人最好的反击是,保持微笑和光芒四射,他们最不希望看到这样的你。

挑战自我的过程是无比快乐的,当你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自我,你才能一次又一次地冲击人生的高峰。对自我的探索和挑战是每个人毕生最重要的使命。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跑得更快。

无论人生经历了什么都要明白,我们既不是最幸运的也不是最不幸的,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有人早已体会,有人正在经历,有人即将面对,仅此而已。在人生低谷时谨记:我们并不是唯一面对这种处境的人,但却是唯一可以帮助自己真正走出来的人。只要向着阳光前行,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不管你干什么,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笑话,一种是神话。如果你半途而废,只能成为别人眼中的笑话;但如果你成功了,你就变成她们眼中的神话。社会就是现实!要么不做,要么做好。

岁月悠悠,衰老仅及肌肤;抛却热忱,颓废必至灵魂。忧虑慌恐,丧失自信,定使人气死如灰,心寒于铁。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也。

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放弃。

心有多宽,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宽,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壁垒,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觉。人生的坚持,就是学习的坚持,尽管是遭遇困苦,但是我们却是能在一次次的苦难中去成长,重新的去爬起来。这就是奋斗的人生。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谁是谁生命中的过客,谁是谁生命的转轮,前世的尘,今世的风,无穷无尽的哀伤的精魂。

先生,如果你觉得您长得比我高而嘲笑我的话,那么我会砍下你的头,以消除这个差距--拿破仑。

人,这一生,如果事事都要记住的话,那实在是太多太多啦;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忘却。譬如:生活中遇到的种种不快,以及他人对你的各种伤害,诋毁。忘记这些,不仅仅是一种大度、一种超脱,更是一种为人的美德。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在现在生活中,为人处世的最佳境界是不卑不亢。太在乎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只能让自己做事放不开手脚,犹豫不决,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丢失自我的价值。

我们每走一步,都是一个新的起点,这一个个起点连接成我们一生的轨迹。不要害怕开始,经历了起步时的艰难,方能产生飞跃的嬗变;不要畏惧结束,所有的结局都是一个新的开端。到头来我们会发现,人生如圆,终点亦是起点。不要奢望太多,得到的终归要失去;不要敬畏太甚,能够主宰你的,永远是你自己。

我们纯洁的泡泡,在阳光下幸福的耀眼,友谊的快乐着。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读书不为做官,但做官必须读书。

如果真的想活得悠闲,那么,为何不学着让自己释放心灵的重负,学着忘却,忘记那些无碍于个人原则的得失;无关大局的磕磕碰碰;无伤大雅的前嫌旧隙呢?学会让自己时时都轻装上阵,潇洒前行!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痛苦不是人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会尝试着把它当成是我的朋友,在痛苦中得到最好的解脱,是我人生的最高境界。花前月下,你我同心,快乐无处不在;在痛苦中,痛定思痛,真正的快乐,就在其中。

世界上没有永远不犯错误的人,做错事,千万别后悔,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要勇敢地去做,不要害怕出错,没什么大不了的。坦白地说,有许多人希望你会被自己的错误所击败。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一生之中,有一个懂你的人便是最大的幸福。懂你,是了解你成功背后的艰辛,是清楚你坚强背后的不屈。懂你的人,也许不在身边,但一定在心里在生命里;也许默默不语,但一定在关注着你守候着你。

人生只有一次,不要总演配角。就算不是最耀眼的一个,但我有我的独特。

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谢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谢中伤你的人,因为他砥砺了你的意志......感谢一切使你成长的人,因为有他,你才会不断进步。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在这个世界有两难:一是改变别人,二是改变自己。要求别人很痛苦,那改变自己应该很快乐。要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每颗珍珠原本都是一粒沙子,但并不是每一粒沙子都能成为一颗珍珠。想要卓尔不群,就要有鹤立鸡群的资本。忍受不了打击和挫折,承受不住忽视和平淡,就很难达到辉煌。年轻人要想让自己得到重用,取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从一粒沙子变成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

成功的三宝:第一件那就是雄心,雄心是激发潜能的第一动力,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第二件那就是毅力,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第三件那就是责任,责任比能力更重要,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

特别实在的励志语录

篇7:实在的词语解释及造句

[Indeed]:确实地,毫无疑问地例: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白杨礼赞》

[In fact]:实际上;其实例:他说明白了,实在并没有空明白。

[Well-done]:干得好,扎实;地道例:他做事很实在。

[Very]:非常例子:实在抱歉;实在感谢

[Honest]:诚实例:为人实在。

[Real]:真实;不虚假例:实在的本领。你这个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山地回忆》

近义词:真实、切实,真切

傻。

情商低。

引证详解

1.真实,不虚假 [1]

《朱子语类》卷二一:“仲恩问:‘如阴阳舛错,两暘失时,亦可谓之诚乎?’曰:‘只是乖错,不是假底,依旧是实在人。’”

清李渔《巧团圆·途分》:“方纔急急忙忙赶他上岸,竟不曾说得真姓真名,与实在的住处,叫他到那里寻访。”

沪剧《罗汉钱》第四场:“一来男方岁数不实在,二来双方不曾见过面,谈不上自主婚姻两愿意。”

2. 指真实的情形

《三侠五义》第四一回:“他又想起当初扮化子访得一案实在的兴头,如今何不照旧再走一趟呢?”

《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五回:“因为他同青龙、黄龙一个师父传授的,人也不敢不敬重他些,究竟知道他实在的人很少。”

李劼人《天魔舞》第十章:“跑回来的观众,到底为好奇的念头支配着,一定要看个实在。”

3. 结实,坚固

《儿女英雄传》第三四回:“那个荆条考篮经了三十馀年的雨打风吹,烟熏火燎,都黑黄黯淡的看不出地儿来了。幸是那老年的东西还实在,那布带子还是当日太太亲自缠的缝的,依然完好。”

《老残游记》第十二回:“次日早起,再到堤上看看,见那两只打冰船在河边上,已经冻实在了。”

4. 非常实在抱歉;实在感谢

5结实,健壮

沙汀《淘金记》十六:“龙哥是个无须的四十多岁的壮汉。可以说是胖子,但他那红褐色的身体,却比任何一个胖子实在。”

6. 诚实,不虚伪

孙犁《山地回忆》:“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管桦《将军河》第一部第十五章:“他觉得这年轻的猎人热情,实在。”

7. 具体而切实

老舍《骆驼祥子》十七:“眼泪感动不了父亲,眼泪不能喂饱了弟弟,她得拿出更实在的来。”

巴金《随想录·总序》:“我愿意一点一滴地做点实在事情,留点痕迹。”

8. 踏实;认真

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三章:“他还没睡实在,就悠悠忽忽地听见有人吃力地朝火堆跟前爬,而且牙咬得嘣嘣响。”

李准《春笋》一:“要按大公无私,立正行直,干活又实在来说,俺村青年人这一辈里边就数着他。

柳杞《好年胜景》:“别老骂他是冒失鬼,他办事也够实在的啦!”

9.确实,的确。用作副词

《宋书·谢庄传》:“下官新岁便三十五,加以疾患如此,当复几时见圣世,就其中煎憹若此,实在可矜。”

《红楼梦》第四九回:“这一件衣裳也只配他穿,别人穿了实在不配。”

曹禺《雷雨》第二幕:“四凤,对不起你,我实在不认识他。”

艾青《年轻的母亲》诗:“这婴儿实在可爱,粉红脸象玫瑰花。”

10. 其实。

他说他会了,实在并不会。如:他名义上是个大学毕业生,可实在只有中学程度。11. 的确活着。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实在造句

(1) 陈景润叔叔的治学精神实在令人佩服。

(2) 做干部的不为老百姓办事,反而以权谋私,实在令人气愤。

(3) 米卢调兵遣将的功夫实在了得!

(4) 她实在受不了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5) 有的地方管理不善,文物古迹惨遭破坏,实在令人惋惜。

(6) 植树的任务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身上。

(7) 传说中古人降龙伏虎的功夫实在了不得。

(8) 南山的那段路坎坎坷坷的,实在难走。

(9) 爸爸为人很实在,说话办事一是一二是二。

(10) 身为教师,在学生面前说粗话,实在有失体面。

(11) 这幢别墅中西浑然一体,实在是美丽!

(12) 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

(13) 如果实在维持不下去,咱们干脆关门大吉算了。

(14) 你说的那件事实在是子虚乌有,生编硬造出来的。

(15) 他整日无所事事,胡思乱想,实在是浪费生命。

(16) 我这些雕虫小技,有辱尊目,实在抱歉。

(17) 吐鲁番的大戈壁炎热的天气,实在是人迹罕至。

(18) 他觉得胆小的杜竹斋有时候实在颇具先见之明,因而也省了不少烦恼。

(19) 他这样做是鲁班门前弄斧子,实在是贻笑大方。

(20) 小刘为人实在,有了成绩不张扬,出头露面的事他从来不做。

(21) 如今学校、宾馆、饭店中浪费粮食的现象,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22) 我想去郊游,但父母亲都不同意,实在无可奈何。

(23) 你三番五次地为难我,实在是欺人太甚了。

(24) 把她比方成鹤立鸡群也许并不确切,实在说,她是端坐在马上的一尊傲然不可屈的神像。

(25) 一个人工作养活全家老小,简直是如牛负重,实在有些承受不了。

(26) 只见那两个互相指手画脚,在那里破口大骂,实在不像样子。

(27) 退休后无拘无束,我把过去那些种花养草的爱好又拾了起来,生活还蛮实在的。

(28) 假设我们要拿着“一个主义”的尺度来衡量人才,那我就敬谢不敏,实在连一打也找不到。

(29) 几年来,军务倥偬,席不暇暖,我总仿佛是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的心也实在阴沉得很!

篇8:实在的近义词

一科学实在论

结构实在论是当代的一种比较有辩护力的科学实在论, 因此在讨论结构实在论之前需要简略说明什么是科学实在论、科学实在论有哪些主要论据以及科学实在论有哪几种不同的种类或不同的形式。

在科学哲学中有关科学理论的本体论地位、认识论的状态以及语义学的指称问题, 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有过旷日持久的大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一种成功的或理想的科学理论意味着什么?它蕴涵了什么? (1) 它意味着与理论相对应, 有一些真实的 (虽然未观察到或不可直接观察到的) 实体客体存在着吗?这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或本体论的承诺问题。 (2) 它意味着科学理论本身能正确地描述了这些真实的实体从而有真假之分吗?这是一个语义学的承诺和认识论的承诺问题。 (3) 科学理论有不断的进步吗?即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但会愈来愈获得成功, 愈来愈解决更多的问题, 而且会愈来愈接近客观的真理吗?这是一个对真理和科学进步的承诺问题。科学实在论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 即认为“成功的”、“成熟的”或我们所要追求的“理想的”科学理论, 它的理论实体及其规律是真实的, 即有外部实在的独立存在的客体与它相对应, 它愈来愈成功愈来愈准确地描述它所指称的对象, 从而逐渐获得真理, 逼近真理。关于科学实在论的这个定义及其相关的语义论题、本体论论题和认识论与真理论论题早就有公认的观点, 最近又由哲学家史洛西 (S.Psillos) 比较完整地指出来。[3]不过我们也可以不必这样咬文嚼字来理解科学实在论, 它的大意不过是说在科学中的一些不可观察的实体或在现阶段还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 如基本粒子、电磁场、引力场和空间“弯曲”之类的东西,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 如同我们坐在它上面的那张椅子一样实在, 所以叫作“科学实在论”。这里所说的实在与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一脉相通。不过读者要注意一点, 科学实在论并不是说我们一切科学中或教科书中读到的科学理论都一定在独立于我们的外间世界中有所指, 都一定正确地描述了真实的世界, 都一定是真理的东西。它只是说成熟的、成功的、理想的科学理论基本上有或它的中心概念有这些特征罢了。不过对于这样限定表述的科学实在论, 反科学实在论的理论家们并不同意。例如, 范·弗拉森 (Bas Van Fraassen) 就认为, 科学理论根本不具有这些特征, 科学实在论所开列的理想特征根本就达不到。科学理论不过是我们对经验的一种重新建构, 使其能“拯救现象”、“预言现象成功”能有效表达可观察到的东西, 那就是适当的了。所以, 对于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没有客观上的真不真之分, 只有经验上适当不适当 (empirically adequate) 之别[4]。有了像范·弗拉森的建构经验主义那样的反实在论的批评, 科学实在论在争论中和反思中也就不断完善起来。

在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中有几个最为重要的论证, 又有几种最为重要的类型迄今成为科学哲学的经典论题之一在进行着激烈的论辩, 我现在将它简述如下:

(一) 最佳解释推理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简称为IBE) 和无奇迹论证 (the no-miracles argument, 简称为NMA) , 最佳解释推理是利普顿 (Peter Lipton, 1954-2007) 在1991年的一本的同名的著作提出来的。[5]所谓最佳解释推理, 就是对于比较充分的观察证据O, 有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解释H1, H2, ……其中最好的解释及其所包含的理论实体最有可能是真实的、反映了客观真理的。例如, 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 认为所有同体积气体, 在相同的条件 (如温度、压力等) 下分子数目是相同的, 即一摩尔单位体积的克分子数为6.02×1023。我们通过布朗运动的分子动力学计算, 通过粒子衰变的氦核的计算, 通过X光的衍射图像, 它指明原子点阵晶格中原子的间距而进行的计算, 通过密立根的最小电荷对金属电解质所包含的分子数的计算, 还有通过黑体辐射中用普朗克常数来计算原子分子数等等。这些彼此独立的观察与测量都计算出一摩尔的克分子数是相同的。因此分子理论和它指明的理论的实体及其数量是对这些相当充分的观察现象给出了一个最好的解释。于是我们就能理性地推出分子这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我们获得了关于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真理。如果原子——分子学说不是真理, 只是范·弗拉森所说的经验适当性, 这么诸多不同种类的实验与测量会如此巧合地收敛到阿佛加德罗的克分子说, 就简直是奇迹。不承认科学中的经验的、预言的和工具意义的结果到处都只是巧合的奇迹, 而认为它有接近真理、接近真实的东西的特征, 这种论证就叫作无奇迹的论证, 它是科学哲学家普特南首先提出来的。普特南说:“对于实在论的正面论证就是, 这是唯一的一种哲学, 它使科学的成功不变成奇迹。”[6]73科学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实例说明, 科学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及其行为规律与结构, 是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结果。这里最佳解释的推理是一阶命题, 而无奇迹论证是二阶命题, 即关于最佳解释推理何以能导出实在论。例如物种的进化用自然选择来进行解释, 这个解释是最佳的解释, 自然选择是真实的就是这个最佳解释的推理。又如恒星的红移, 最佳的解释是恒星离我们退行而去, 这个最佳解释推论出红移与恒星离我们退行是真实的;这个解释连同其他证据我们还可以最佳解释宇宙膨胀和宇宙大爆炸的真实性。

当然严格说来, 这个最佳解释的推理应该这样来表述: (1) 有足够充分的证据O; (2) 我们足够充分地考察了所有现实的和可能的假说H1, H2, ……Hn; (3) 我们选择了最有理解力、最有解释力、最能说明事情的机制、最受证据支持、最为符合观察现象的、最简单和最能与其他公认的原理相统一等的最佳的解释Hi。则我们得出结论Hi及其不可观察的实体是真实的, 具有真理性的。我们还必须注意:这个从前提到结论的推理不是演绎推理, 而是某种形式的归纳推理或皮尔士所提出的, 现在为科学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所广泛研究的, 溯因推理 (abduction) 。这里所说的最佳解释的推理是指我们有足够的信念来说明它是真理的或接受它为真理, 不是说我们已经证明了最佳解释就是完全的真理。所以对于一个理论具有实在性这样的本体论承诺和认识论状况的最稳妥的表述应该是:凡是经受住最佳解释推理考验的理论, 依据无奇迹论证的原则具有逼近真理的性质。下面我们遇到的还是这个问题, 不过是将这个问题更加具体化了。

(二) 对科学实在论的第二个著名的辩护是卡特赖特的因果解释推理和哈金的实验实践论证。

南茜·卡特赖特 (Nancy Cartwright) 认为, 最佳解释推理使我们相信能最佳地解释了现象的理论, 它所谈到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存在是真实的, 但并不表明这个理论有关这个实体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但是至少有一点是真的, 就是这些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的因果作用是真实的。说在密封容器中的温度提高会使其中的气体对容壁的压力增大是没有意义的, 除非你承认这些不可观察的气体分子存在及其撞击容壁的因果行为是真实的。科学家们可以同时承认解释同样的经验规律的各种不相容的理论, 说它们可以用于不同的实验场合, 但科学家不会同时承认对同一现象的不相容的因果解释。所以对于同一现象只有一种因果解释是真实的, 我们可以不接受最佳解释的推理, 但我们必须接受那最佳解释的理论中所说到的最有可能的原因。卡特赖特说:“我相信理论实体, 但不相信理论规律。通常当我试图去解释我有关理论规律的观点时, 我遇到标准的实在论者的回答:‘如果这规律不是真的, 它怎样能够解释 (问题) 呢?’范·弗拉森和迪昂教我们反驳道:‘如果它是真的, 它怎样被解释呢?’是什么保证了这个解释是真的呢?我认为, 当我们用一个规律来解释另一个规律的时候, 是不能对这个问题作出合理的回答的。这个理由是因果的, 接受一个解释就是承诺它的原因。……如果云雾室里没有电子, 我就不能知道为什么有轨迹线。”“我们对理论实体的信念一般地是从具体的结果到具体的原因的推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这里就是对范·弗拉森和迪昂问题的一个回答。运用理论实体进行解释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因果解释, 而存在就是因果链的一个内在性质。这与理论规律毫无类似之处”[7]93, 99。可见她对于最佳解释的推理作了一个分析, 认为在最佳解释推理中, 只有因果解释能保障那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具有, 而只是理论实体具有客观实在性。所以我们可以称它为理论实体的因果实在论。

哈金提出一个相反的进路, 即我们不应集中注意科学理论所提出的理论实体及其因果作用, 我们必须集中注意科学实验中的实验活动。他说, 我们不能“被锁在一个表达世界中”, 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的世界中, “只有在实验实践 (experimental Practice) 的层次上, 科学实在论才是不可避免的。”[8]154所谓实验的实践就是创生新的现象, 创生那种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或转瞬即逝的现象, 使那些“效应”或“事件”得以发生。我们之所以相信宏观对象的实在性, 因为在实验实践中, 它以它的因果力作用于我们, 而我们用我们的仪器干预操控了它们。同样, 对于微观世界“我们使用不可观察实体的能力使我们相信它们在那里。”[8]160例如, 对于电子, 当密立根测量它的电荷时, 我们可以不相信它真实存在。当我们发现了电子, 我们也可以怀疑它的存在。但是, 当我们制造了自旋电子枪PEGGY II, 操控电子, 利用电子的因果力去干预自然现象, 我们就确信它的存在。“如果你能操控它们, 它们必须存在” (If you can manipulate them, they must be real) 。[9]这使我们想起笛卡儿“我思故我在”的逻辑, 我拿起电子枪, 我可以怀疑一切, 怀疑我们关于电子的理论, 我们关于电子各种属性的理论论述, 但有一点我不怀疑, 就是我操控着电子, 我操控了电子的因果力, 使我熟悉了通过电子显微镜去观察微粒的技巧。所以我相信我看到的东西。我通过电子枪干预了世界创造了微观世界的新结构。所以我深信电子和它的明确的、稳定的因果力是存在的。这个思路可简化为:“我造物故物在”。他和卡特赖特一样讲的是通过实验操控来确信实体的存在。这是一种实验实体实在论而不是科学理论的实在论。哈金的优点和缺点都体现在这里。哈金对实体及其因果力的存在作了一个有力的论证。但对于整个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来说它只是局部的实在论 (local realism) , 它未能说明科学理论及其规律何以是近似地正确的。他脱离了科学理论进行实体实在的论证。那他怎样知道他所操控着的实体就是与某个科学理论框架下的理论谓词或理论术语相对应的呢?是某个理论词所指称的而不是别的东西呢?他还是要依靠某个理论对实体行径的某种诠释, 而这个理论对于理论实体及其特征的种种描述是正确也反映了客体世界吗?而为要解决这个问题, 归根到底还要依靠科学理论的实在性是它的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实体实在论可以看作是最佳解释推理或无奇迹论证的一个特例, 但它却是一个最为有力的特例。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不过是比较具体地回到起点。但是对于这个起点我们还得仔细地推敲, 这就有必要看看科学的反实在论是怎样回应科学实在论的。

概括本节所说的内容, 我们讨论了科学实在论的根据。在讨论的过程中, 我们划分出四种科学实在论: (1) 科学理论实在论。它得到了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的支持。 (2) 科学理论实体实在论。它得到最佳因果解释和因果链无奇迹论证的支持。 (3) 科学实验实体实在论。它得到改造世界的实践论的支持。不过这些讨论只注意实体的实在性, 对于科学理论所论及的结构、机制与规律的实在性则不甚了了, 下面我们将要讨论第 (4) 种科学实在论, 即结构实在论。

二结构实在论

(一) 反实在论对实在论的反驳

这种反驳有两个基本论证, 即证据对理论的不充分决定性 (Underdetermination) 论证和悲观元归纳论证 (Pessimistic metainduction argument) 。我们在这里着重讨论第二个问题。前面说到最佳解释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从科学理论上说明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以及因果解释推理和实验实践论证从科学实验上说明科学实在论的合理性, 给最佳解释推理的实在性以有力的补充。这些科学实在论的论证说明成熟的科学和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各种现象的科学理论, 它的中心概念和理论规律是真实的, 至少是接近正确的, 但这些论点遭到反实在论的有力反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论证是劳丹 (Larry Laudan) 提出来的。他在《科学哲学》杂志1981年第1期的一篇论文中写道:科学史本身曾经是获得经验上成功的种种科学理论的“墓碑”系列。像18世纪光学、电磁学的以太学说和医学上的“体液”学说在解释、预言和控制现象上都曾获得很大成功, 但后来都一个一个地走入坟墓。他指出如果过去取得了很大成功的科学理论在历史上都一个一个地被发现为错误的东西, 根据归纳原理, 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实在论所说的现在取得成功的理论是逼近真理的呢?我们有什么理由采取如此乐观的态度呢?这个论证被称为“悲观的元归纳。”[10]雷蒂曼 (James Ladyman) 将悲观的元归纳论证表达为下列三点:

“ (1)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经验上成功的科学理论随后被拒绝了。而按照现行的我们的最好理论来看, 它的理论词是没有指称的。

(2) 我们现时的最好的理论在种类上与被抛弃了的理论并没有区别, 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它不会最终也被替代。

(3) 从归纳的观点看, 我们有肯定的理由相信我们现时最好的理论将会被新的理论所代替, 对于这些新理论来说, 我们现时的最好理论的中心理论词是没有指称的, 因而我们不相信我们现时的最好理论的理论词逼近真理。”[1]6

劳丹在这篇论文中, 为过去获得辉煌成功而后来走向消亡的理论开列一张清单, 什么元素说、热质说、泛生论、地质灾变论、牛顿时空论、光以太、电磁以太等等仿佛是一个个逝去了的理论的坟墓。其中以太学说占着几十个墓碑中最大一个墓碑。所以我们用以太学说为例来说明劳丹的“坟墓论”。按菲涅尔光的波动理论, 光不是某种微粒, 而是某种周期性的振动, 通过某种渗透一切的媒质向周围传播。这种媒质叫作“宇宙以太”, 它弥漫宇宙, 密度极小而切变弹性系数极大。运用这种波动光学理论, 菲涅尔预言光的绕射:置一个不透明小圆屏阻挡平行单色光行进。如果光是粒子的直线飞行的, 则圆屏后面的观察屏幕上理应有一个圆形的影子。但按波动学说, 光行进在圆屏四周发生绕射, 在观察屏幕上, 将看到一个白色亮点, 并在四周有一圈一圈的明暗圆条纹。调整圆屏的大小和它与观察屏幕的距离, 这个白色亮点清晰可见。菲涅尔提出这个预言时在法国科学院引起同行的极大怀疑, 但实验的结果却出乎常人意料, 奇迹地成功。难道这是一件偶然巧合事吗?根据无奇迹的论证, 应该不是的。它一定说明了某种正确或至少近似正确的东西。它至少说明某种科学实在论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是后来证明菲涅尔的“光学以太” (Luminiferous ether) 说都是彻底错误的, 19世纪20年代它为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代替。按照麦克斯韦的理论, 光不过是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周期交替变化的结果。这就是电磁场, 它是按空间中每一时点电磁场强来定义的, 是一个不可还原的事实, 所以正是它的后继理论电磁场理论证明它的先驱理论是“根本”错误的。但是麦克斯韦理论后来又被爱因斯坦无静止质量的“光子” (Photons) 学说所代替。后者证明麦克斯韦的波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它的“理论实体”和“理论规律”又是根本错误的。而这些新的“理论实体”即“光子”不服从经典物理学的规律而服从概率性的量子力学规律。劳丹认为科学史是由一连串的错误理论所组成的。尽管它们在解释现象和预言现象上是成功的, 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当前的或今后的科学理论就不是由一连串带根本错误的理论所组成的呢?劳丹最后得出一个总结论:“非常清楚, 实在论即使从自己的角度也不能解释许多理论的成功, 而这些理论的中心术语明显是没有指称的, 它的理论规律和机制都不是近似地真的。不可避免的结论是, 许多实在论者想要解释科学是怎样工作的, 并按这个标准来评估它们的认识论上的适当性。不过它远不能解释这件事, 他们的认识论超过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了。”[10]47-48应该说, 悲观的元归纳论证对传统的科学实在论的打击是沉重的。我们不能认为, 成熟的科学, 经验上和实践上成功的科学, 它所包含的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是一定有指称的, 是一个接一个地逼近真理的。但是也不能说它就一定错误的, 而且一定会被推翻的, 尽管劳丹开列的过去科学的十来个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 (热质、以太之类) 确实以后被推翻了。这个问题科学哲学界仍在激烈争论中, 我们暂且将它悬置起来。但是, 劳丹的悲观元归纳论证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科学史是由一个个错误理论更替组成, 那么在科学更替和革命的过程中难道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继承着、持续着和连贯着吗?这个问题促成了结构实在论的兴起。

(二) 结构实在论的兴起

当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相持不下的时候,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沃勒尔 (John Worrall) 于1989年以他的一篇论文“结构实在论:两个世界的最优选择?” (Structural realism:The best of both worlds?) 打破了僵局。[11]一方面他不承认标准的科学实在论这样的一个论点, 即认为成熟的科学或经验上实践上成功的理论都能正确地描述了不可观察的实体, 他根本就怀疑这一点。他径直地放弃了描述和理解不可观察的实体的企图。另一方面他极力反对反实在论关于理论变革时, 从一个旧理论转向一个新理论时没有任何持续性、没有任何东西继承下来的主张, 他认为从一个旧理论向一个新理论的转变不仅有成功的经验内容从旧理论转移到新理论, 而且有理论的形式从旧理论转移到新理论, 这就是物理世界的形式的和数学的结构。不同理论之间, 特别是它的不可观察的实体可以大不相同, 但却可以具有共同的结构, 因此科学实在论没有被推翻, 它只是改变了形式, 成为一种结构实在论。世界和事物的结构是实在的, 是我们可以认识的;我们的认识, 在认识结构上是可以有持续、积累和进步的。

在这个方面, 他继承和发展了彭加勒的结构实在论观点和对菲涅尔波动理论到麦克斯韦波动理论转变中结构知识如何保持下来的研究。

彭加勒说, 根据科学理论的繁荣与衰亡的周期报告, 科学展示出一个理论接着一个理论走向毁灭的图景, 在这方面, 他有点像后来劳丹提出的“坟墓论”。但是不是这些理论的建构是徒然无益的呢?没有那个理论像菲涅尔理论那样曾经建立于巩固的以太运动的基础上, 而现在却为麦克斯韦理论代替了, 是不是菲涅尔的工作是徒劳无益呢?“不是的, 菲涅尔的目标并不是想要知道, 以太是否真实存在着, 如果它存在, 是否由某种原子组成, 而这些原子又以什么方式运动的。他的目标是要预言光学的现象。菲涅尔理论即使在今天也能做到这一点, 而事实上它在麦克斯韦以前就已经能做到了, 但微分方程总是正确的, 它们总是能用同样的方法积分出来, 而积分的结果总是保持它们的数值……这并不是说将物理学还原为一种实用的处方。这些 (从菲涅尔转到麦克斯韦的) 方程表达了一种关系, 而如果方程是真的, 那是因为这些关系保持它的真实性 (reality) , 它告诉我们, 在这样那样的事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真实的关系。只不过是这样那样的事物原来叫作 (以太的) 运动, 而现在叫作电流。它们是我们想出来替代真实客体的名词, 而这些真实客体永远隐蔽于我们视野之外, 我们唯一能达到的实在就只是这些真实客体之间的关系。”[12]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对客体的理论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所能了解到的“深层结构”是真实存在的, 彭加勒已经表达了结构实在论的基本思想。沃勒尔在这个基础上重构了现代结构实在论新形式, 它的要点是:

(1) 引进本体论范畴, 将不可观察的本体 (noumena亦有时用ontic form) 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它的实体 (entities) 或对象客体 (objects) ;另一部分是这些实体的关系或结构、形式。前者是不可认识的, 后者是可以认识的即可知的, 特别是可以通过数学的结构来加以把握, 前者是在理论变更中不断作出根本性的改变的, 而后者是在理论变更中能持续下来的, 表现出科学革命中的持续性和积累性。

(2) 科学实在论的主要论证, 最佳解释的推理和无奇迹论证仍然有效。因为科学理论的预言与成功主要是由理论所表达的结构做出来的, 而有关这些理论所表达的结构的本体是可以被认识的, 可以是近似地正确、近似地为真的。预言和经验与实验上的成功并非奇迹巧合, 是有实在性基础的。科学理论的作用和意义, 决不只是“经验地恰当的”而是包括正确地或比较正确描述客观的结构。

(3) 由于存在着后继理论比先前理论的积累性的 (“cumulative”) 或半积累性 (quasi-cumulative) 的进步, “悲观的元归纳论证”不能成立。但这只是在结构方面不能成立, 在其他方面, 例如在实体的实在性方面, 结构实在论仍然持一种并不乐观的归纳态度, 就他认为人们对于实体的认识是不可知的这一点来说, 他对于人们的认识能力的确持一种悲观的态度。

沃勒尔进一步运用菲涅尔方程来说明这个问题:大家知道在光学中, 偏振光可以分解为两个分振动进行研究, 一个是与入射平面平行方向的振动, 另一个是与该平面相垂直的振动。设入射线经过不同的介质分界面产生反射线和折射线。设入射角为i, 折射角为r。又设入射光、反射光和折射光的强度在平行于入射平面上的分量分别为I2, R2与X2, 而在垂直的平面上的分量分别为I′2, R′2与X′2。 (因光强度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故用平方来表示) 。菲涅尔方程将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R/I=tan (i-r) /tan (i+r)

R′/I′=sin (i-r) /sin (i+r)

X/I=2sinrcosi/sin (i+r) cos (i-r)

X′/I′=2sinrcosi/sin (i+r)

这个方程组完整无缺地保留于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中, 并且从麦克斯韦方程中可以将菲涅尔方程推出, 新的观点对于旧的论证来说只是重新诠释了它的变量。菲涅尔将振动强度说成是以太粒子之间的振动最大距离, 而麦克斯韦说这是电磁波的振幅的平方。从麦克斯韦观点看, 菲涅尔对实体解释完全错了, 根本没有什么以太粒子这东西, 至于麦克斯韦的经典电磁场, 后来又为量子力学的光子所代替。尽管科学对实体的认识像走马灯式的不停地转换, 但他们的方程式及其表现出来的结构则是正确的、真的。它在理论的转折中和革命中持续下来, 坚持下去, 表现出科学发展的连续性, 和科学本体的某种实在性, 即结构实在性。至于不可观察的实体, 科学能否得到有关它的真理, 他确实持一种悲观的态度。所以沃勒尔认为, “结构实在论提供了一种‘综合’, 将主要的先前的实在论论证, 即无奇迹论证与反实在论的主要论证, 即‘消极悲观的归纳’论证综合起来”[13]。

沃勒尔的主要功绩就在于他提出或重提了结构实在论, 它在近20年的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中起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 使这个争论返回科学哲学研究的主流, 引发了一连串的有关科学本体论、科学实在论、数学哲学、物理学哲学的问题。而沃勒尔的结构实在论的主要问题, 就是他在性质与关系, 实体与结构间引进了非比即彼的二分法, 又在二分法上引进了康德不可知论的精神。什么是实体及其性质?什么是实体之间的关系及其组成的结构呢?是不是以及为什么我们只能认识实体 (或个体) 之间的关系结构, 特别是它们之间的数学结构, 而不能认识实体及其内在性质呢?用可知与不可知的康德论题来划分实体与结构、性质与关系, 尽管似乎有许多科学证据, 但毕竟是令人很难想得通并适当加以安置的问题。尽管沃勒尔的论文没有正面提到康德主义, 但结构主义学派中有一些直率的学者则明确谈到结构实在论是“康德物理主义” (Kantian Physicalism) , 法兰克·杰克逊 (Frank Jackson) 说:“我们对于世界的内部性质永不可知, 我们能知道的只是它连带的因果关系”[14]。有关这个问题我们将在第四节中进行讨论。

三认识的结构实在论和本体的结构实在论

认识的结构实在论 (epistemic structural realism) 主张人们不能认识客体、实体或个体及其内部性质, 而只能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结构。上节谈到的结构实在论的兴起所讨论的结构实在论主要就是认识的结构实在论这种形式。至于为什么人们只能认识客体之间的、特别是不可观察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与结构而不能认识客体本身及其内在的性质呢?结构实在论者们除了从康德那里找到某种普遍的根据外, 在20世纪的哲学中, 他们从罗素那里找到最早的根据, 这个根据如此深刻, 无论赞成也好, 反对也好, 一直到现在还是一个哲学难题。罗素在1927年发表了他的《物的分析》 (The Analysis of Matter) 一书, 提出了三条认识论原理: (1) 自我困境原理:“我们只能进入我们的感知, 获得感觉、知觉的知识, 感知就是我们唯一的直接知识, 而感知不能给予我们有关外部对象的直接知识。”[15]19720世纪英国逻辑经验论者艾耶尔 (Ayer, A.J.) 后来称这原理为“自我中心的困境” (Egocentric Predicament) 。 (2) 黑尔姆霍兹-韦尔原理 (Helmholtz-Weyl Principle, 简称为H-W) :不同的结果 (即感觉) 由不同的原因 (外部刺激) 引起。这个原理又称为依随性原理 (Supervenient Principle) 即感觉依随于它的原因, 即外部刺激。 (3) 感觉与客观对象同构原理, 感觉之间的关系与它们的非感觉的原因 (对象) 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具有相同的逻辑——数学的结构。[15]252由这三条原理罗素得出结论:由感知的结构, 我们可以“推知物理世界的结构, 但不是物理世界的内部性质”[15]400。所以严格地说来, 我们的认识至多只能认识到我们的感知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同构对应关系, 这是一种外部世界的二阶结构 (一阶结构是外部世界实体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感觉之间的关系结构。而实体结构与感知结构之间的同构关系应属于二阶结构) 。我们主要是通过外部世界的二阶结构即实体的数学结构 (或称为抽象结构) 来认识实体之间的具体的物理结构的。这就是我们不能认识实体的内在性质而只能认识物理世界的结构的一个认识论根源, 所以叫作认识的结构主义。当然这个论证还有不少问题。他的刺激感应的认识观, 忽略了认识主体的建构作用, 不过这还没有完全影响到主客观之间某种同构或同态 (部分同构) 的关系, 只是附加了一些限制条件, 并且罗素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数学在认识物理结构中的作用, 倒还是耐人寻味的。它可以用下列图式来表示:

这个认识具体物理结构的过程是: (1) 研究感知或观察结构所具有一定的关系模式。 (2) 由此我们能够通过溯因推理, 包括最佳解释的推理, 从观察结构中抽象出了一个抽象结构或数学结构, 它就是观察结构与物理结构共有的同构关系类 (the same isomorphism class) 。 (3) 诉诸于H-W原理等认识论三原理, 从同构关系类中推出具体物理结构, 它是已具有某种物理意义的方程组等等。

对认识的结构实在论的另一个论证是兰姆西的论证。兰姆西 (Frank Plumpton Ramsey 1903-1930) 是20世纪初英国剑桥的一位年轻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1930年逝世时只有26岁。但科学哲学家卡尔纳普重新发现他的一篇题为《理论》的论文的价值 (该论文作为他的《数学基础》遗著中的一篇论文出版) 。卡尔纳普在《科学哲学导论》 (1966) 一书第26章中, 用了整章的篇幅加以介绍。[16]所谓兰姆西语句的原意, 是要研究一个理论的理论词所指称的实在性问题。兰姆西使用了下列的方法:

第一步, 将任何一个理论写成逻辑表达式:

T=T (O1, ……, On, t1, tm)

其中Op为观察词, 如一个仪器记录仪表的读数或观测到云雾室的摄影胶片上的线条, 或盖格读数器 (Geiger counter) 所记录的“咔嚓”声响等等。ts为理论词, 如原子、分子、质量、温度、压力等等。

第二步, 以任意选择的类变量或关系变量x置换所有的理论词, 使它成为下列的形式:

T′=T (O1, ……On;x1, ……, xm)

第三步, 用存在量词约束变元xs。便得到该理论的兰姆西语句RT:

RT=∃x1, ∃x2, ……∃xnT (O1, ……On;x1, ……, xm)

兰姆西语句的特点是具有原来表述理论的语句的全部解释功能和预言功能, 但却不出现理论词, 因而不存在有关“原子”“质量”之类的理论词指称了什么这样的本体论状态问题, 即世界有那一些实体的性质与它相对应等问题。但是在兰姆西语句中理论实体本身没有被排除, 只是我们不知道它的内部性质, 但它存在着, 即∃ (x1) , (读作存在着一个可代换理论词的谓词变量xi) 并处于一定的关系中, 但要说明它, 要借助于xi在理论T中的结构关系。因为兰姆西语句只留下了观察语言和结构描述。这样它就以量词、谓词变量、观察内容等复杂的被数学扩展了的观察语言来描述说明理论实体, 不是对理论实体的内在性质进行描述, 而是对它的关系结构进行描述。这就是卡尔纳普和沃勒尔等人运用兰姆西语句对认识的结构实在论的一种论证和支持。它的思路和要表达的东西与罗素论证如出一辙, 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结构实在论的第二种形式是本体结构实在论 (Ontic Structural Realism, 简称OSR) 。有一些结构实在论者从更加激进的观点来看待问题, 首创者为雷蒂蔓 (James Ladyman, 1988) 和法兰克 (Steven French, 1998) 。他们认为我们不仅要从认识论看待结构实在论, 而且要从本体论的立场看待结构实在论, 既然在科学的变迁和理论更替中, 只有结构持续下来, 并发生积累的进步。我们知道的只是结构, 而不是事物的自身。所以从本体论来看, 我们应该放弃那些对事物、实体及其内在性质的承诺, 而主张结构是根本性的、第一位的。世界上只有结构真实存在, 实体不过是结构关系的“纽结”和“交叉点”是可以还原为结构的东西。所以“客体就是结构”“客体必须概念化为结构”。[17]

法兰克和雷蒂蔓根据康德和新康德主义者卡西尔 (Ernst Cassirer) 的论证进一步指出, “电子是什么?它不是一个个体的对象客体。如果我们根据日常的语言 (因为目前还没有关系逻辑的资源) 来谈论电子客体, 则这个谈论只能是‘间接的’。不是将它看作被给予的个体或客体自身, 而是将它描写成一定关系的交叉点 (points of intersection) 。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仅仅是关系……其中有某些关系自我保存下来并具有持久性 (self-subsistent and permanent) , 因而我们称之为客体。”[18]39OSR的创始人明白要将实体 (或客体) 与关系的地位颠倒过来, 即将关系看作比实体 (关系者) 更根本的东西, 关系是第一位的并在某种意义上先于并决定实体的存在, 这个论题是OSR能否成立的关键论题。法兰克和雷蒂蔓等人为此运用了两个主要论证:逻辑论证和量子物理论证。首先我们来看他们的逻辑论证。法兰克和雷蒂蔓发现, 结构主义受到现代逻辑和集合论的伤害。因为这些理论用变量来保留了个体客体的经典框架。它们的变量是个体变元, 它是谓词的主语和谓词变量的值域的元素, 所以从现代逻辑和集合论的观点看, 个体客体或个体实体是占第一位的。函数必须有个值域, 实体就在值域中, 谓词必须有个主词, 它就是客体。连奎因这样的大逻辑学家也据此谈论“存在就是约束变量的值”。法兰克和雷蒂蔓想到的解决方案是, 在比较适当的结构主义形而上学的逻辑形式建立起来之前, 可以利用现代逻辑和集合论做这样的“插入进路 (spatchcock approach) ”:将表达实体的逻辑变元或逻辑常项当作“占空位” (Placeholder, 直译为位置标志或占位符, 相当于社会学中某种未定位的角色) 。“这个占位符允许我们定义和描述这样的相关关系, 它承担了全部本体论的份量”。[18]41我现在联系到系统科学对“插入进路”作如下的解释:如果一元谓词去掉变元就表现为P () , 多元谓词即关系去掉个体变元就成为R (, , ) 。这就是所谓占位符, 可以先有谓词与关系, 在它的约束下, 再来确定个体实体, 就像先有空着的总统职位, 然后按它的职责要求去选举总统一样。这样实体就被定义为关系的函数。

实体undefined。

这里关系是原始概念, 结构是关系的有序组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实体或个体实体、个体变元, 不过是一组这样的有序关系, 它具有某种自我支持的稳定性和一组关系的持续性。因为这组关系是稳定的, 在变化着的关系中可识别的, 具有持久性或连续性的 (这些都是F函数的特征) , 我们便把它叫作实体, 怀特海将实体看作是“过程的持续性”也是这个道理, 不过这里说的是关系的持续性。

对于这个本体结构实在论的观点, 法兰克、雷蒂蔓等人从现代物理学中, 特别是量子物理学找到了支持。大家知道, 传统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主流的观点认为, 存在, 主要是个体事物的存在。逻辑经验论拒斥形而上学失败之后, 后逻辑经验论的第一本形而上学专著就是斯特朗逊的《个体——论描述形而上学》。[19]但是量子物理学说明, 在微观世界中“个体性”成了问题。当然在经典物理学中, 同类的基本粒子, 在个体性质 (静质量, 电荷, 自旋等) 上是不可区分的, 不过相对于时空坐标来说, 它是可以区分的。这就是说, 只有在这种时空点上的个体性才能存在。但是从量子力学的观点看, 两个基本粒子能不能在两种状态上进行区分呢?请看它们的排列组合:

(1) 粒子a与粒子b处于状态A。

(2) 粒子a与b处于状态B。

(3) 粒子a处于状态A, 粒子b处于状态B。

(4) 粒子a处于状态B, 粒子b处于状态A。

经典物理学将1/4概率分配给每一个状态分布的可能性, 这就是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的统计分布。但是量子力学却认为 (3) 与 (4) 是不可分辨的。所以只有三种可能的分布 (a, b都处于A;a, b都处于B;a, b处于不同状态) 。这就是a, b在个体性上的著名的不可分辨假说, 即在基本粒子中不存在着明确的个体性。既然基本粒子没有明确的个体性, 因而就不可承诺谁是关系的承载者, 于是只有关系真正存在着。雷蒂蔓称自己的这种观点为排除主义即“世界上只存在结构, 不存在个体”。对于这种没有关系者的关系, 雷蒂蔓辩护说, 首先对于现象世界用内容的一部分来把握并不恰当, “形式的性质”独立于作为“例示的内容”, 关系重于实体属性, 因此在进一步对形式关系进行分析时必须丢弃关系者, 可以发展出一种无个体的对象的一阶非经典逻辑, 其中如下的同一律不成立, 即 (x) (x=x′) 或 (x) (x≠x′) 不成立。其次, 我们要注意量子世界的特点:存在着一种关系或关系的事实, 它们并不依随于 (supervene on) 它们的关系者的内在的关系和时空的性质, 而取决于量子的缠结。这就与传统形而上学有根本的区别, 传统形而上学包括亚里士多德的和休谟的物质论以及莱布尼兹的单子论都认为, 结构是由个体及其内部性质组成, 所有的关系结构都依随于它, 可是量子缠结和EPR的实验否定了这种依随观和还原论, 而认为“如果存在着内部性质这种第二性质, 则它应由关系的性质加以推出”[1]sec.4。

四结构实在论的贡献与问题

结构实在论, 它在历史上源远流长, 在现代物理学和其他科学中根深蒂固。从近代科学的发展来看, 尽管伽利略说出了它的至理名言:要阅读自然界这本书, 自然界的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但是在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科学方面, 牛顿在力学上甚至后来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 都表现出诚惶诚恐, 生怕自己走上了数学神秘主义立场, 所以他们力图在数学方法与经验研究上保持一定的张力, 用范·弗拉森的话说, 他们力图在“具体化论证”和“结构主义”两极之间来回振动。但随着的科学概念的困难和科学中不断增长的数学特征和数学应用, 到了19世纪末“新的一代物理学家将以前貌似缺点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光荣”[20]。从数学神秘主义走向数学万能论便成为结构主义在科学中涌现的又一个认识论根源。于是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们将它建构成各种不同版本的结构实在论, 它一直可以追溯到柏拉图、毕达哥拉斯, 特别是后来的康德以及现代的彭加勒、迪昂、罗素、卡尔纳普、怀特海。至于现代所有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几乎无一不谈结构主义或结构实在论。特别是现代结构实在论者将他们的研究扩展到现代物理学、现代数学和现代系统科学时, 便在科学中特别在量子力学和量子场论中找到自己的巩固基础。

结构实在论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战的近十多年的僵局中闯出了一条新道路:既保留了科学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的论题, 承认科学有逼近真理, 正确反映世界 (的结构) 因而科学变迁有连续性进步的本质特征, 又支持了反实在论关于世界在某些方面的不可知的论述, 承认科学在描述不可观察的实体及其机制方面是根本地非连续的, 从而支持了“悲观的元归纳”主张。这样在科学哲学的逻辑分析学派与文化历史学派之间的旷日持久的争论中, 他们断然走上了一条中间道路, 既承认逻辑分析学派的积累进步观和适当的还原主义又承认在理论实体层次上不同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应该说结构实在论立论是新颖的, 论证是严谨的并有长时间的哲学历史发展的渊源和最新自然科学的根据, 因此, 它就大大推动了数学哲学、物理科学哲学、系统科学哲学和一般科学哲学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结构实在论, 无论是那一个版本的结构实在论都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和困难, 这些问题与困难我认为可以粗略地表述如下:

(1) 关于实体 (性质) 与结构 (关系) 的二分法问题。实体及其内在性质, 结构及形成结构的相互关系本来是一对范畴, 是不能截然分开的。结构实在论给它们以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对ESR来说, 关系结构是可知的, 而实体是不可知的。但如果结构是由实体组成的, 是实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结果, 如果实体不可知, 则对于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也就不可知。这样不可知的实体便对结构的可知性和结构知识的可靠性形成极大的约束和限制。例如, 实体之间有许多关系, 不可能只有唯一一组关系组成结构, 不知实体, 只有抽象的可能性, 我们怎样决定那一组关系结构为真呢?反过来说, 知道实体之间的关系与结构虽然不能唯一地推出实体的“性质描述”, 但它却会为实体及其内在性质提供了许多信息。“ a是b的母亲”这种关系, 可以推出a是女性的, 并且是为人父母。电子与电子之间以及与其他基本粒子之间的关系, 可以推出电子的许多内在性质, 如具有负电荷, 有质量等等。追查一个罪犯就是通过各种关系将他缉拿归案, 验明正身的, 怎样会是关系可知, 关系者不可知呢?对于OSR, 即本体结构实在论, 它不存在这个问题, 因为它认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实体, 只有结构;没有关系者只有关系成立。但没有关系者的关系是什么?没有情人甚至没有个人存在的恋爱关系又是什么?这是很难想象的。如果关系与结构独立于实体、个体及其性质而存在, 我们甚至不能谈论关系与结构、同构或同态。所以如何解决实体 (它由实体的内在性质来定义) 与关系的截然二分是结构实在论尚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我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是以某种方式从本体论上召回实体, 并研究对实体的认知途径。不过这样的结构实在论就转变为实体的结构实在论了。波士顿大学的曹天予教授正在进行这个工作, 不过他的哲学论证工作还比较单薄, 而且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和正面的讨论。

(2) 理论范式转换中的持续性与非持续性问题。

首先, 在结构实在论的讨论中, 有人质疑理论范式转换中微分方程保持不变的菲涅尔-麦克斯韦案例的典型性。我个人认为, 理论转变中, 某种数学结构及其某种物理意义保持不变是相当普遍的。比如, 热力学中卡诺循环引出热力学第二定律, 最初用热质说来解释, 后来又用分子运动论从有序到自发无序进行解释;甚至牛顿力学可以作为特例用相对论力学在v<

(3) 关于现象世界 (感知的世界) 与物理世界 (刺激的世界) 的同构关系问题。科学哲学家史洛西 (Stathis Psillos, 2001) 和丹诺普劳斯 (Demopoulos, William, 1985) 质疑罗素的同构实在论。[21,22]他认为, 第一, 罗素只是粗略地说了具体现象世界的结构与具体物理世界的结构 (引起人们感觉的外部刺激) 一一对应。即某种感觉有某种外部刺激与之相对应这是同构的。但是反向的H-W原理就很难成立。即同一刺激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感觉, 这就不是同构的。第二, 即使反向的H-W原理成立, 感觉只能与感觉到的物理世界相对应, 必定有许多未曾感觉到的物理结构的元素与关系存在, 它们是“额外的结构”。因此严格来说具体的感知结构与相应的物理系统的结构、现象与不可观察的世界“并非同构关系而是嵌入的关系”[21]S15。即感知世界嵌入物理世界之中。而没有这种同构关系, 从本文图1中可以看出, 结构实在论者不能推出 (infer) 物质世界的结构。而若排除“额外结构”来建立同构关系并补充上主观建构出“额外结构”, 则向“唯心主义让步太多”。对罗素同构实在论的这个质疑虽然是罗素同构实在论面临困境, 但也不是不可以通过改进罗素的结构实在论来认识客观的物理结构。我个人认为现象世界的结构与物理世界的结构之间的关系, 可以是同构的关系, 也可以是同态对应的关系。同态对应关系既容纳了非反向的H-W原理, 又容纳了“额外结构”, 并且容纳了某种程度的主观建构, 因为客观实在论并不是通过一一对应而给予人们的, 而是人们重构的。这正是打破罗素同构实在论的机械唯物论因素和刺激——反映的行为主义因素, 这就需要建构同态实在论来替代罗素同构实在论。我们的认识论不是客观对象的反映论者, 也不是主观概念的完全建构论者, 我们是同态实在论和同态建构论者。

上一篇:国旗下的讲话——防灾减灾下一篇:县贫困妇女儿童现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