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执法规范化对策

2024-05-01

公安执法规范化对策(共6篇)

篇1:公安执法规范化对策

【摘 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对于公安机关有效履行法定职责,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利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安执法规范化;依法执法;程序正义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091-01

一、当前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宽与严的关系上,偏重严

在贯彻“严打”方针,准确理解“严打”精神,正确把握刑事政策上,存在着一些偏差,没有很好地区别对待不同情况、不同性质、不同对象,过多地强调了严厉打击的一面,缺乏宽严相济,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纠纷调处工作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矛盾纠纷的扩大和社会对立面的出现。

(二)在疏与堵的关系上,偏重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利益机制和利益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大量产生。

(三)在惩罚与教育的关系上,偏重惩罚

一些民警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教育不是万能的”“惩罚是最好的教育”“重典才能治乱”等思想的影响,对于犯罪嫌疑人、外来流动人口、刑释解教人员、吸毒人员等特定对象,随意采取各种强制性措施、滥收保证金、滥罚款、乱收费等,以罚款、拘留、吊扣证照等代替警告、调解、教育等问题依然存在,负面影响不可小视。

(四)在实体与程序的关系上,偏重实体

公安机关在执法办案中,违反法律规定程序的行为仍为数不少。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不同程度地存在 “只重办案结果,不重办案过程;只要案子破了,违反程序没什么”等错误思想观念。在行政执法中,处罚程序简单粗糙,不履行告知程序、随意拒绝听证、复议等情况时有发生。

(五)在管理与服务的关系上,偏重管理

长期以来,一些公安机关的领导和民警存在只有加强管理,才能切实维护稳定,“只有管理,才有权力”等片面认识。

二、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问题原因探究

(一)执法思想不端正,执法理念落后

主要表现在对执法理念、执法管理、执法监督等各方面的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口头上支持,内心却十分抵触。一些民警传统的执法观念没有得到及时的清理,特别是法治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没有很好确立。

(二)民警整体素质不高,执法业务不精

一些民警疏于学习,知识陈旧,习惯于经验办案,执法办案过程中,盲目为绩效执法、为考核执法、为领导执法,一味追求处罚指标,导致执法畸轻畸重。一些民警依然存在“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重口供、轻证据”等思想问题。

(三)执法监督方式单一,监督机制薄弱

案件审核中,有些审核人员把关不严,使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现。法制、督察、纪委、信访等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使得某些执法环节成为“监督空白”。

三、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一)打牢思想基础,转变执法观念

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首先要以打牢领导干部执法规范化的思想基础为前提,推动全警执法思想大转变,将执法规范化思想植根于各级领导机关和各基层单位负责人的心中,进一步明确为谁掌权、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思想上打牢执法规范化的根基。

(二)着力整治顽症,转变工作作风

抓执法顽症的整治和执法作风的扭转,是推动执法规范化的关键。要以整治执法顽症为突破口,推动基层执法作风的大转变。要以基层执法单位为重点,通过认真查摆、征求意见、专项检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和认真梳理,以群众接触最密切的户籍窗口、最敏感的接处警窗口、最直接的社区窗口、最重要的执法窗口为整治重点,以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服务作风、执法作风为目标,对照自身存在或身边发生的情况,认真查摆顽症。

(三)落实各项措施,提升执法公信力

要将执法规范化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各个工作环节上,推动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提升。只有把执法规范化思想具体、深入地落实到公安机关维护稳定、打击违法犯罪、抓好治安防范、服务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才能真正实现执法质量和执法效益的双赢,实现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的提升。

(四)强化执法检查,注重执法培训,加快执法综合考评机制建设,提升执法水平

严格实行民警定期培训和“轮值轮训、战训合一”制度,研究探索教育培训的新机制,确保每位民警每年轮训一遍,解决民警法律知识更新、法律素质提高的问题。

(五)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活动

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执法制度,切实从程序上、实体上对民警的执法活动作出规范。制定和完善各项执法制度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只有健全完善覆盖各个执法领域、各个执法环节的程序规定和实体规定才能减少和杜绝执法的随意性。

(六)改进民警执法方式,讲究执法艺术

执法方式主要表现为执法态度和执法艺术,二者直接影响执法效果。总队根据近年来执法环境的变化,特别加强了对民警在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果上进行培训。

(七)加强执法监督,强化民警执法行为约束

要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切实从制度上对民警的执法行为进行约束。完善警务公开制度和执法告知制度,扩大警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公开执法程序、执法进度、执法结果、执法文书,提高执法工作透明度,努力使公平正义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得以实现。

篇2:公安执法规范化对策

6月26日至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根据此前委员长会议建议的议程,审议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是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务委员、公安部部长郭声琨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报告。

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监督指导下,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08年9月以来,公安机关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问题,持续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提高执法主体素质、完善执法制度机制、强化执法监督管理、规范执法办案场所等方面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亮点一】

大力加强执法主体建设

1000余万人次参加执法培训;183.3万名民警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

近年来,公安机关坚持把执法主体能力建设置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来抓。这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公安部在全警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执法环境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提出既坚持严格、公正、规范执法,又坚持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并在全警开展学习讨论,促进了公安队伍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的重大转变,为规范和改进各项公安工作发挥了引领作用;

系统开展全员执法培训——各级公安机关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特别是新法律法规为重点,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实战演练、案例点评、旁听庭审等形式,开展大规模执法培训,累计培训公安机关领导干部和民警1000余万人次,其中公安部直接调训近3万人次; 全面实行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公安部明确规定,未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的民警不得办案,公安机关内设执法勤务类机构和派出所主要负责人必须取得中级执法资格,切实做到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目前,全国有183.3万名民警取得基本级执法资格,54.4万名民警取得中级执法资格。今年公安部将首次组织高级执法资格考试。

【亮点二】

不断严密执法制度

制定29万字《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发布330余件规范性文件

为有效解决民警“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公安机关不断完善具体执法制度。公安部根据行政强制法和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制定、修订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和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23件部门规章,制定了29万字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发布了有关“巡逻盘查”、“现场处置”、“涉案财物管理”等执法重点环节的330余件规范性文件。各地公安机关紧密结合执法实际,针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了受立案、调查取证、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等一大批操作规范。据统计,仅省级公安机关就制定了2800余件规范性文件,有效规范了民警执法活动。

【亮点三】

构建执法管理体系

全国95%的县级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98%的派出所配备了法制员

公安机关借鉴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做法,探索建立科学、系统、高效、规范的执法管理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加强源头管理——全面推行重大案件法制部门审核把关制度。在一线执法单位派驻或配备专兼职法制员,作为执法办案的“质检员”,建立起保障规范执法第一道防线。目前,全国95%的县级公安机关执法勤务机构、98%的派出所配备了法制员; 加强质量管理——严格开展执法质量考评,坚持日常考评、阶段考评与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模式,强化对执法重点环节、执法安全等情况的考评,注重民意导向、社会评价。建立个案评查制度,强化日常执法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过错;

加强问题管理——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执法办案场所安全隐患、涉案财物管理不规范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对发现的执法问题查找原因,严肃查处,警示全警。例如,2011年3月至12月,全国公安机关专项整改涉案财物管理问题,建成规范化涉案财物保管场所2.6万个;

强化外部监督——公安部出台《公安机关执法公开规定》,要求各级公安机关依法向社会公众和特定对象公开执法的依据、流程、进展、结果等信息。各地公安机关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公共媒介,公开执法办案信息,提供在线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理有关业务、查询案件进展情况;组织开展“警营开放日”、“开门评警”、看守所向社会开放等活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

【亮点四】

规范化改造执法办案场所

全国90%以上的派出所完成了功能区改造;建成市县级办案中心3481个

为解决执法行为随意、执法安全事故多发等问题,公安机关全面开展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改造。

首先,按照接待群众、办案、内部办公和生活等不同功能进行分区设置和管理,办案区与其他功能区实行物理隔离,安装可覆盖全区域的电子监控设备,按照执法办案流程设置各功能室,并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其次,加强执法办案场所使用管理。将违法犯罪嫌疑人带至公安机关后,一律进入办案区,并对讯问过程全程录音录像,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目前,全国90%以上的派出所完成了功能区改造,市、县级公安机关建成供各办案警种共同使用的办案中心3481个。规范的场所设置和严格的场所管理,有效推动了民警规范执法的习惯养成。

【亮点五】 积极推进执法信息化建设

全面实行执法办案六大新机制

各地公安机关开发应用省级公安机关统一的网上执法办案与监督信息系统,全面实行“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管理、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卷宗网上生成、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执法档案网上形成”的执法办案新机制,案件信息必须录入网上办案系统,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缺失任何一个法定步骤,下一个步骤就无法进行;为一线民警配备现场执法记录仪,对接处警、现场勘查等执法现场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对执法办案场所、巡逻车辆、110接处警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信息化手段应用显著提升了执法办案效率,强化了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制约。

【亮点六】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

2012年执法考评优秀单位比例比2008年上升11.4%

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抓典型、树样板,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公安部在总结推广江苏省南通市、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执法规范化建设先进经验后,又确定建设成效明显的北京、江苏、浙江、山东为“领头羊”,先后命名两批全国执法示范单位,树立了一批既有基层一线点上,又有省、市一级面上的先进典型,使各地公安机关和各警种都有看得见、够得着的执法标杆,有效引领、带动了公安执法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

篇3:公安执法规范化对策

关键词: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路径探索

森林公安派出所作为森林公安机关的基层一线实战单位, 其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林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从目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 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大多发生在森林公安派出所和一线执法的民警中, 基层森林公安执法工作急需宏观政策指导与具体的执行依据和制度规范。本文以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 对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探讨其对策, 力图为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一、当前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执法理念上存在偏差。

部分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的人权保障观念较为薄弱, 民警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 以管人者自居, 头脑中只有公权力的概念, 而没有私权利的意识, 随心所欲地运用手中的公权力, 却忽视甚至完全无视公民的私权利。一些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务规范化建设不落实, 审批把关不严, 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务规范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办事程序形同虚设;少数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待群众来访无动于衷, 应付推诿, 致使事态日益严重化、复杂化。

2. 执法不公、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

有的森林公安派出所以罚代处, 以保代侦, 处罚失公。同责不同罚, 不同责同罚, 作风不实。有的民警办案粗枝大叶, 获取线索、证据的能力不强, 致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有的民警滥用刑事强制措施, 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 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有的民警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 擅自扣押当事人财物, 甚至发生赃款赃物被挪用、调换, 丢失、损坏的情况。个别民警在执法办案中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搞权钱交易, 甚至徇私舞弊, 放纵犯罪。

3. 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执法程序欠规范。

在执法实践中, 森林公安派出所往往习惯于从案件的最终结果来判断公正是否实现, 这导致其片面追求案件结果, 程序性规则被随意舍弃甚至践踏, 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在基础业务台账即《受理报警登记表》、《案 (事) 件登记簿》、《当月辖区工作登记簿》等具体执法环节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部分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未形成完善的执法机制, 执法基础台账弄虚作假, 接到群众报警后不依法立案, 对群众报警推诿敷衍, 甚至有警不接、有案不立, 或立而不查、立而假查, 未执行立案回告制度;应当立即开展侦查、调查的不及时开展侦查、调查等, 致使涉法涉诉案件频发。有些森林公安派出所重视侦查破案却轻视依法办案, 这不仅表现为轻视办案程序, 还突出表现在忽视结案处理尤其是对当事人及涉案财物不依法处理上, 而只破案、不结案的危害要远远大于不破案的消极影响。

4. 基层森林公安执法保障不到位。

森林公安派出所的行政经费未完全得到保障, 民警的保障较为欠缺。有的森林公安派出所受财力限制, 往往依靠“罚没款”填充经费, 以支撑日常开支。由于经费无保障, 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突出, 出现了不少以罚代刑的行为。而民警的执勤岗位津贴不能正常到位, 势必影响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森林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不规范的原因

1. 执法体制不健全。

现行森林公安管理体制与急剧变化的治安形势不相适应, 形成了依法行政意识与依法行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林区社会治安格局呈现出群体矛盾加剧、涉林案件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这与原来高强度的社会控制力、静态的管理模式、低水平的发案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森林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警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对林区社会治安形势和自身的可控能力缺乏深层次的预测, 这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安派出所职能的发挥和执法效果。

2. 执法主体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林区治安态势日趋严峻, 这对森林公安机关民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执法基础能力与法律适用能力薄弱导致民警素质与治安需求形成了较大反差。一方面, 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力需求量增加, 但实际情况却是警力配置严重缺编;另一方面, 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年龄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整体执法效能大打折扣。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 多数森林公安派出所对基础设施、科技装备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 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兴建了办公场所, 配备了警用装备, 但对警务运行机制、民警综合能力素质等软件建设不够重视, 配备与训练脱节, 未发挥警力及装备应有的最大效益。因此, 当前森林公安派出所在警力需求上既要求一定的量, 又要追求一定的质, 要从科技强警、提高民警整体素质入手, 力求执法效能的最大化。

3. 执法监督不力。

由于法律赋予森林公安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 增强其执法的自律性是确保严格执法的关键, 但目前执法监督的作用仍较有限。总体而言, 森林公安派出所缺乏较为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监督部门的职权脱节, 各个监督部门力量分散, 职能交叉, 难以覆盖执法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程序违法行为和不作为行为仅有执法建议权, 而无过硬的纠正权, 因此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的路径探索

在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和构建现代林业的历史背景下, 森林公安派出所维护林区治安稳定的任务日益繁重, 这对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与保障人权的理念。

在执法过程中, 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一是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不受执法权力的任意侵犯, 防止随意限制剥夺公民权利的现象发生;二是要树立证据意识。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必须按照证据规格的要求, 依法主动、及时、客观、全面、公正、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 并注重对证据的来源及真实性进行审查, 使收集的各种证据之间能互相印证, 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要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及时造成拖案、积案, 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而造成冤假错案;三是要树立程序公正意识。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 转变“重职权、轻人权”, “重权力行使、轻权利保障”的观念, 增强对程序公正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注重各执法环节的可操作性, 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以程序规范促进实体公正。

2. 强化执法主体建设, 提高执法能力。

执法主体是执法行为的实施者, 主体不规范就谈不上规范执法。因此,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把强化执法主体建设, 优化民警素质摆在重要位置。而执法主体建设包括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执法主体能力合格两个层面。一是严格执行森林公安民警录用和辞退制度, 实行执法资格考试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清理整顿森林公安派出所非执法主体人员, 健全协辅警人员招聘、管理、使用制度, 保证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主体资格合法。二是建立执法能力等级管理机制。依据林区社会治安形势和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的岗位职责及特点, 从规范岗位设置、划分岗位等级、明确等级标准等方面入手, 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 将民警的执法能力与其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挂钩。要加强对在职民警的法律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民警警衔晋升、新民警上岗等契机, 依托森林公安信息网络, 大力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民警执法培训活动, 努力提升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素质。

3. 健全执法制度, 深化警务体制改革。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根据各岗位民警和领导的执法职责、权限需要, 健全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一是实行执法审核、考核同步制。各分管领导在审核案件时, 要对主办民警、协办民警的执法成绩及问题适时考核记载, 并作为平时执法考核的依据。二是实行执法办案质量考评制, 全面落实“一案一考评”制度。建立领导审批负责制和民警的执法责任制, 明确调查取证、强制措施、证据保存、财物收缴、审核审批等的权限与责任, 强化对立案、采取强制措施、扣押涉案财物以及结案、撤案等执法环节的法律审核监督, 严格错案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 确保执法办案质量。三是深化森林公安机关的警务体制改革, 改变机关化的办公制度, 着力解决好警力下沉问题, 使警力重心向林区一线延伸, 以有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杜绝因取证不及时而导致证据灭失造成案件得不到查处的现象出现。

4. 注重协调配合, 确保执法监督有效。

加强和完善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工作, 协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 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互相衔接、配套的监督制约体系, 实现对森林公安派出所及其民警执法办案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按照《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标准》中关于执法监督计分标准的要求, 坚持森林公安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本单位监督与上级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表扬先进与追究责任相结合, 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畅通外部监督渠道, 强化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工作。

5. 建立科学有效的警务资源运行体系。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把现有的警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推动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借鉴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制度设计与科学用警,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建立科学规范的警务机制与集约高效的运作模式, 实现各类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率的最优化。要按照《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 建立责任明确、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森林公安经费投入机制, 推进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保障标准化, 切实改善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锦.关于规范森林公安执勤执法活动的几点思考[J].森林公安, 2009, (1) .

[2]陈正权.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探析[J].公安教育, 2010, (6) .

篇4: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3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4--02

2014年7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召开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这将对各行政机关的执法规范化提出更高的要求。近年来,四川省在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上开展了大量工作,全省森林公安系统执法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按老思维、老方法解决问题,迫于上级检查敷衍了事的现象也依然存在。

1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不强

一方面,一些执法人员是转业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当在处理行政案件中,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他们往往一味要求行政相对人服从,而置相对人陈述申辩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政府万能的思想在一些执法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使得他们难以树立起服务为民的思想。

1.2 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1 怕出错,工作积极性不高,甚至不作为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往只重执法结果,不重执法程序的做法现在越来越行不通。由于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不是太强,怕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对那些不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就不予追究,导致“人人怕出事,人人不干事”的现象出现。

1.2.2 地位的尴尬,导致滥作为

森林公安是林业部门的下属单位,受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双重领导,这种领导体制使得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十分尴尬:一方面,森林公安的法律地位模糊,使得其在调查取证的时候很多部门不予配合;另一方面,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未理顺,森林公安机关没有直接向当地检察院移交案卷的权力,还必须以地方公安的名义移交案卷。“有公安之名,却无公安之实”,这种尴尬地位大大降低了森林公安办理刑事案件的积极性,使得森林公安将一些刑事案件降格为行政案件加以处理。

1.3 考核体系不科学,导致部分单位敷衍了事

考核指标是一只无形的手,考核什么,有关部门就会重视什么。因此,一套科学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但是,反观一下我省现行的考核指标,会发现除了案卷、执法档案的质量以外,行政、刑事案件量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以来,一面迫于案件数量的压力,一面迫于执法规范化的压力,部分单位只能去处理那些简单的案件来应付上级考核(一个县56起行政处罚案件中的54起全是用简易程序对行政相对人加以50元的罚款,足以说明问题)。

2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森林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经过实施也将是纸面上的、抽象的,无任何实际意义,法律的实施需要人。在法律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时,执法者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执法决定。所以,执法主体素质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而执法人员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让执法民警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其次,要加大民警法制教育培训力度,努力提升民警的法律知识水平,使每一位办案民警都能熟知本职工作应当掌握的法律法规,并指导其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办案。最后,要严格执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凡不能达到执法资格要求的,不准其参与执法活动。

2.2 改革现有管理体制,确保森林公安机关权责相统一

正如上文所述,森林公安机关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职权职责不清、职责与权限不统一,进而导致其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不得不滥作为甚至不作为。要想让森林公安机关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不缺位,只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保证其权责相统一。

要不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学界对此莫衷一是,笔者倾向于将“双重领导”变为“统一管理”,所谓的“统一管理”就是将森林公安机关从林业行政部门和森工企业独立出来,作为一个警种由公安部门统一领导。这样以来,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警种之间的协同配合,强化森林公安机关系统内部上下级领导关系,有效降低森林公安和其他警种之间的协作难度,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统一指挥,及时、高效、协调运转特点,提高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犯罪的能力;另一方面,森林公安机关就可以享有《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种权力,在案件的侦查中就不会处处碰壁,能独立将案卷移送到检察院系统,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滥作为和不作为了。

2.3 完善考核体系,提高森林公安民警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

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通过考核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现在已成为各单位通行做法,成为单位激励员工的主要措施。实地考核中民警不敢作为、消极作为的现象,让笔者对现行的考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管理学中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而省森林公安局制定的考核办法中类似警告、记过、记大过之类的负激励措施占了很大的篇幅,奖励之类的正激励措施几乎只字未提;而且将森林公安民警所办的案件量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指标显得不伦不类,不仅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数量,还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规范化?因此,现行的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将“案件数量”从考核指标中剔除。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办一定量的案件长期以来是压在森林公安民警头上的一座大山,在案件数量的驱使下,执法的规范化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不应该将所办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高低的标尺,相反应该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具体而言,就是要看单位那些引起上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量,根据案件的数量和影响大小给出相应的负分数。这样,不仅使考核体系更趋科学化,更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细化考核对象,增加正激励措施。“罚不责众”使得一部分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认为规范化建设考核结果的好坏都是单位的,与自己没有关系,这样就导致他们平时执法工作的随意性。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在平时的考核中可以在对单位考核之后,再对单位的执法人员进行考核,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归到个人。当然,在增加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奖励措施,比如,将执法水平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执法规范的可以适当增加年终奖等等。

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执法理念、管理体制以及考核体系中的问题都将得到解决,森林公安机关必将成为保卫森林资源的尖兵,必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篇5: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新县公安局副政委邱斌

一直以来,执法工作被称之为公安工作的生命线,尤其是近年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各级领导和群众公安机关执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新县公安执法工作实际,对当前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公安机关如何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浅谈几点认识。

一、当前公安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基层民警在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三多三少”的问题。即执法环境复杂因素增多,警力相对数甚至绝对数较少;要求和约束增多,管理手段和措施相对减少;责任和压力明显增多,待遇和报酬相对减少。就新县公安执法工作实际来说,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队伍整体素质不够强,工作作风不够扎实,执法执纪不够严。个别民警不能严格履行执法规定,执法随意性大,重实体、轻程序,重执法的法律效果、轻执法的社会效果。调查发现,目前熟练掌握《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诉讼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公安机关办理行政、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执法工作常用的法律法规的基层单位负责人和民警不足六成,法律知识的匮乏使得执法工作难上水平。

二是内部管理中的问题。由于公安机关内部分工过细,多种执法机构并存,执法职能交叉重叠,职责不明、权限不清,导致同一系统内不同层级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执法中交叉冲突现象难免。比较典型的是各执法部门,如派出所和治安、巡特警等部门,包括上级机关的治安支队等均有权查处卖淫嫖娼、赌博等案件,有的甚至跨区域执法,结果往往是罚款了事,管理却很难落实,导致执法秩序混乱。主要原因是办案单位受经济利益驱动,碰到有利的案件争着办,无利的案件推着不办。涉案财物管理,也是执法办案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既涉及到依法行政,也与及时结案密不可分,是民警是否公正严明执法、是否清正廉洁的晴雨表。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虽然时隔多年,但随着涉案群众法制意识的增强,到基层公安机关讨要涉案财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是警力不足带来的问题。新县公安局一线执法民警现有163人,是全市民警人数最少的县之一,约有90%的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疾病。警力不足导致管控力度削弱,疲于应付使民警难以学习“充电”,难以考虑执法细节,“精细”执法不够。同时从接处警情况分析,严格意义上不属于警务范围的报警(不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立案标准的)约占全部报警数的70%到80%左右,如没带钥匙,家庭琐事纠纷,住宅附近噪音污染和土地征用、拆除违章建筑以及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等非警务活动。尤其是一部分接处警是否为警务执法范围较难区分,经济纠纷、群众发现昏迷不醒的酗酒的人等,不仅导致执法困惑,而且耗费了大量警力。

四是执法环境带来的问题。因胆小怕事或抱有“事不关己、明哲保身”思想,很多群众作为现场目击证人却拒绝作证,造成民警办案取证难。由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群众对执法部门的对立情绪较重,民警正常执法往往遭到抵制,甚至谩骂和围攻。个别媒体接到群众举报后,或受利益驱动,或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和收视率,不问原由,断章取义,做不实报导,事后得知真相后不肯澄清事实,不仅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执法形象,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个别人甚至是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不良心态,动辄以向媒体曝光为要挟,影响民警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仅今年1-4月,新县公安局就接连发生3起公然挑衅出警民警的案件。在执法工作中,一些民警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由于对此类案件从调查取证到呈报处理过程繁琐,且审查把关较细,往往不了了之,极易使民警产生心理压力,严重影响执法工作积极性。

五是法律法规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问题。部分法律法规规定得过于笼统或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不具备操作性,使得民警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难于把握。如对醉酒人的约束问题,法律法规对约束的“度”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不好把握,不约束会影响或威胁到他人人身安全,甚至会扰乱公安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约束则动辄导致民警被投诉。因民间经济纠纷而到公安机关寻求解决或在一般伤害案件及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处理工作中经公安机关调解达不成一致意见的,受理单位理应告知当事人双方到法院起诉,但在实际操作中群众大多不愿到法院提起诉讼,而习惯到公安机关缠诉缠访。

二、对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新县公安局立足实际,研究制定了《大力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从统一执法思想、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推进执法信息化等多方位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结合该方案的具体实践,我认为应在严格奖惩激励的基础上,从建立完善教育培训、管理保障、内部挖潜、民警维权、沟通协调“五大工作机制”入手,全面促进基层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一是抓好岗位练兵,打牢执法基础,建立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要在定期组织民警到检察院观摩学习和到法院旁听庭审或请检、法机关的专家授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基层民警特别是单位负责人率先垂范、带头苦练基本功、认真学法、正确用法、严格执法。建立公安民警学法用法制度,定期开展法律知识测试,将民警法律知识考试成绩记入民警训练档案,以考促学,以学促用,使每个民警做到熟读、熟记,弄懂、弄通,在执法时说得清、讲得明、用得准,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能力。今年以来,新县公安局以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事诉讼法以及公安机关办理治安、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等执法工作常用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每两月组织实战单位民警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已经取得全局执法民警迅速掀起自学法律法规热潮的初步效果。同时抽调实战单位民警到法制室开展规范执法卷宗轮训活动,抽调派出所民警到刑警大队学习刑事执法办案,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是注重工作实效,落实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管理保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实施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核心环节。针对当前落实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中存

在的问题,要对原有的执法执勤制度进行全面归纳梳理,紧紧抓住接警、受理、立案、调查取证、伤情鉴定等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执法环节,有针对性地修订完善各执法环节程序性、主体性的制度和规范。对原有的不够具体明确的制度,进一步明确、细化,对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进行修订,对规范执法行为中的空白点要及时补充完善制度,对执法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彻底的再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执法管理制度体系,将公安机关的每一个执法行为、每一个执法活动都纳入到制度、规范的有效约束之中,从源头上杜绝执法的随意性。新县公安局从去年8月份以来进一步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出台规范办理赌博、卖淫嫖娼两类性质案件的规定、票据申领核销和涉案财物及保证金由县局装财部门统一集中保管制度,进一步规范民警的执法行为。

三是创新工作模式,树立现代警务理念,建立完善内部挖潜机制。在当前维护社会和谐任务繁重的复杂环境下,非警务活动在短期内仍无法避免,接受求助服务群众,从根本上说也终究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在。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就是增加编制,关键是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的束缚,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途径,从自身挖掘潜力,要采取深化机构改革,抓实考核奖惩。要努力营造一个良性竞争平台,充分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激发队伍的内部活力,形成能上能下、奖优罚劣的管理模式,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优秀民警有盼头、有干头,推动警力下沉,突出工作重点,科学调配警力,合理安排勤务,狠抓科技强警,优化考核奖惩等各项措施,以提升管理效能来弥补警力不足的问题。

四是改善警民关系,加强形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民警维权机制。只有先解决群众呼声较高的难点、热点问题,才能取得群众对我们工作更好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更进一步拉近警民关系、增进警民感情。有了融洽的沟通、和谐的情感,才能更利于我们工作的开展。要以“大走访”为契机,开展警务评议活动,听取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执法工作的意见,要依法接受人大、政协、人民检察院以及舆论的监督,重视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做到态度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积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对法律负责和对党和人民负责的一致性。同时,建立健全维护民警合法权益的机制,严厉打击阻碍和抗拒民警执法的违法犯罪活动。“维权委”、“维权办”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到公正、公开、及时、合法。纪检、督察、法制等有关部门要加强联系沟通,制订并完善工作预案,对民警执法权益受侵害的案件,坚决按照刑事或治安法律法规处理,严格依法办事,特别是对侵害民警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嫌疑人,该拘留的拘留、该劳教的劳教、该逮捕的坚决依法逮捕,严厉打击其嚣张气焰,进一步维护基层民警的合法权益。五是注重社会效果,主动联系检法部门,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如何把好法律效果与政治、社会效果的关系,这是我们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应该重点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的理解是,合法是基础,既合法又合情合理才是根本。按照***同志“充分发挥调解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的要求,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如在民间纠纷和一般伤害案件及交通事故赔偿问题处理工作中,要求民警最大限度发挥调解职能,做到能调解的不移送法院,减少案件缠诉缠访和“反复回炉”现象;特别是在逃逸事故处理过程中,为确保受害人的合法赔偿得到保障,我们积极与保险公司协调,努力争取赔款到位后再依法对肇事人进行处理;在涉

外劳务案件办理中,借鉴外地以非法经营定性打击“黑中介”的经验,加大与检、法机关的协调力度,强化研讨和协调,争取其提前介入,在法律适用、打击实效上形成共识,确保了涉外劳务案件及时得到稳妥处理,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双赢的局面。

篇6:浅谈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

单位:**县森林公安局

摘要: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森林公安五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涉林矛盾纠纷频发、林区社会稳定面临挑战的新时期,如何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在执法实践中的中心工作。

关键词:执法规范化 ;现状;若干思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林业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试从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的现状、加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等方面,从理论层面就如何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方面谈点浅显的看法,以期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森林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现状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实践的工作重心,当前,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就如何加强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出台了各式各样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对加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理论支持。从实施的规模和参与人数上来看,绝大多数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民警都学习和传阅过,认真领会了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关于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方案;但从实施效果来看,与上级森林公安机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具体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制约着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执法观念上的误区

长期以来,根据以往森林公安工作的一般要求,检验一个地方森林公安工作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少发案,多破案,即发案率的下降和破案率的上升。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基层森林公安民警往往把预防控制案件发生和严厉打击涉林违法犯罪作为工作的重心,势必造成过多注重执法的效果而忽视执法程序的正当性和过程的合法性,影响和制约了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进程。

(二)执法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反映到林区社会治安方面,就是群体性事件时有显现。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历史原因所形成的户与户、村与村、镇与镇、甚至是县与县之间的林地、林权纠纷造成的。另一方面,不排除少数人为了维护一己之私利,不惜铤而走险,带头毁林、毁苗,严重影响了林区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在这一类违法犯罪活动中,跟常规盗伐、滥伐林木等案件类型相比,常呈现出参与人员多、毁林数量大、事后矛盾纠纷不易调处等方面的特点。作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在查办这一类型的涉林案件中,如何一方面既要维护法律的权威,确保具体的方法、具体的程序、步骤、具体的法条引用等都必须在法治的框架内实施和运行,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另一方面,又要在维护法律尊严的框架内,在惩办为首的组织、策划者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各种涉林矛盾纠纷,消除广大林区群众在认识上的误区,化解矛盾纠纷,从思想、认识上赢得林区群众对基层森林公安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是当前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面临的又一重大挑战。

(三)执法理念的偏离

长期以来,森林公安机关在查处涉林违法犯罪活动过程中,往往片面注重森林公安机关的打击涉林违法犯罪这一职能,忽视了其作为政府机关所承载的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维护林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力量,其服务与保障、激励与教育等执法功能往往被忽视。如何在承担打击涉林违法犯罪的同时,又肩负起服务林区群众,维护林农合法权益,服务林业发展建设大局的职责,是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在新时期执法实践中有待完善的方面。因此,从这一角度而言,在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活动中,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坚持把全面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作为执法工作的主线,把执法规范化建设当成增强森林公安机关增强公信力、树立队伍良好形象,维护林区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整体推进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二、加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一)规范执法行为,严防有法不依现象的出现

执法主体必须是由法律明确授权的,取得从事执法活动的在职民警,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的人员不能从事执法行为。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行使职权,例如:在查处林政案件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授权森林公安机关代行行政处罚权的决定》,以自己的名义查处《森林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林业行政案件,在查处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应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安部关于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刑事案件管辖及立案标准》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责,确保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二)推进执法制度建设,确保执法规范化建设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要通过加强执法行为制度化建设,对办理涉林案件的每一个环节和措施制定确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具体规定。对办理涉林案件的各个程序,从接警、处警、受理、立案、调查取证、呈报审核、审批、结案的每个执法环节;从执法主体资格认证、岗位职责、绩效考评、质量考核、执法监督、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到执法长效机制和基础建设,都应当制定严格的责任制,形成执法规范化体系,使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纳入制度化、标准化的轨道。同时,又要考虑到制定的制度与当前社会执法环境相适应,确保制定出来的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一定时期内的可持续性。

(三)严格执法程序,转变轻程序的观念

要求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一切执法行为都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期间、期限、条件、对象、程序、文书等进行,严禁违反执法程序行为的出现。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如出现违反执法程序的行为,轻则影响执法质量,重则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甚至追究执法责任,这就要求基层森林公安民在日常执法工作中,要牢固树立证据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严抓执法质量,规范执法程序,既能有效打击涉林违法犯罪活动,又能有效保护自己,从根本上维护民警的合法权益。

(四)积极营建牢固的执法保障机制,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当前基层森林公安机关与过去相比,在人员素质、装备、警力、经费等方面,尤其是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应清醒看到在刑事技术、通讯手段、公安信息化建设、警务装备、经费保障等硬件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这固然有森林公安机关在上述方面由于历史、体制因素而造成的起点低、起步较晚有关,同时更需要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在较短的时间奋起直追、缩小差距。只有多方协调、加强协作,确保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办案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积极加强基层森林公安机关警务装备、信息化建设,建设牢固的执法保障机制,又要加强维护民警正当执法权益制度建设,解除民警在执法活动中的后顾之忧,才能从物质和制度上保障民警的执法活动的顺利开展,稳步推进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五)积极加强执法监督,纠正执法偏差

要建立和完善一套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监督有力、有序。及时发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对推进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执法监督体系,必须加强对林业行政案件办理前、案件办理中、案件办理后的各个环节加强监督,尤其是在案件办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案件审核的相关规定,加强执法质量检查,确保将执法监督的成效落到实处。

(六)严格落实执法责任

要针对执法工作中各部门、个人的职责,将职责权限落实到部门、到民警个人,达到权责明确。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激发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形成健康向上的工作风气,实现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的目标。同时,要将执法质量与民警考核、奖先评优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人人积极工作,事事有责任落实的工作局面,从而以落实执法责任为契机,扎实推进基层森林公安机关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七)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评估要可行、客观

应立足以完善制度构建为核心,制定出客观、可行的效果评价标准。例如在考核民警办理林业行政案件绩效的过程中,不光要重办案数,同时要把办理的案件质量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考察,在办理林业行政案件过程中,只有既有数量,有重质量的想象出现,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质量建设。

上一篇:独坡乡2011年老科协工作计划下一篇:于公司十周年庆典晚会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