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汇总

2024-04-07

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汇总(精选6篇)

篇1: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汇总

中学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成因及利用

【摘要】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出人意料的异常现象发生,造成异常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客观原因,有的是主观原因,这些异常验现象为师生提供了绝好的挑战机遇,抓住这种机遇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领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好时机。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异常现象 成因 学生能力 前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很多概念、理论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之前,虽经反复演示,力求一次成功,可是,无论教学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坛宿志,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异常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时,不管课前如何充分预习,也无论重点中学的学生整体素质有多好,也总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异常实验现象发生,而使实验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何对待这些异常现象呢?作者认为:这些异常验现象的出现正好制造了认知冲突和失衡,为师生提供了绝好的挑战机遇,在教学中若能抓住这种机遇,努力创造条件,认识未知,台理提出假设,再通过实验验证假设,使异常转变为正常,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探索未知进而认识和发现真理的绝好教材。1.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

归纳起来,造成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试剂方面的原因 1.1.1试剂的浓度

由于反应物浓度的不同,有些反应产物也会因此发生变化,如在做苯酚的性质实验时,细心的学生观察到:当向苯酚溶液中滴人少量浓溴水时.有白色浑浊出现,但稍加振荡试管,沉淀马上消失,如此数次,白色沉淀方不消失。但此时若继续滴入浓溴水,白色沉淀又转化为黄色沉淀。该现象与教材上介绍只出现白色沉淀不符。学生亦感不解,此异常现象固然与试剂用量有关。教师及时向学生指出:生成的白色三溴苯酚易溶于过量的苯酚中,故稍加振荡白色沉淀消失;当苯酚全部转化成三溴苯酚后再加溴水.此时的三溴苯酚继续与溴取代生成黄色的四溴苯酚。再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分别生成的三溴苯酚只溶解在过量的苯酚中不再复出,和让溴水过量直接生成四溴苯酚。异常的迷团解开,也就不足为怪了。又如在做银镜反应实验,本应该在试管壁上形成银白色镀层,但有时却产生黑色浑浊。这主要是因为硝酸银浓度过高,银离子还原速度过快,形成银的黑色小颗粒,难以附着在试管壁上,从而在试管中形成黑色浊液。因此,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控制硝酸银和氨水的浓度。由于试剂浓度造成实验异常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1.1.2试剂的纯度

在演示蔗糖与银氨溶液反应的实验时,稍微有一些教学经验的同行都会知道,市售的蔗糖甚至一些分析纯的蔗糖做此演示时,都肯定会出现“反常”现象,即会有银镜生成。如何对待这一现象呢?从教材中前一节的内容学生已知道葡萄糖可发生银镜反应,由本节内容又知道蔗糖水解产物之一是葡萄糖,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异常的原因是因为蔗糖在生产条件下,有部分水解,生成的葡萄糖混杂于其中所至。如何验证这一假设呢?高中生物教材中指出“单糖可透过半透膜而二糖不能”,让学生在分组实验时去验证。将有异常现象的蔗糖溶液置于半透膜(鱼泡)中,先用少量蒸馏水渗析,取渗析后的鱼泡内的溶液与银氨溶液作用,已无银镜出现,说明其中的葡萄糖已除去。最后再取渗析后的蔗糖加几滴硫酸催化水解后加氨水中和硫酸,再与银氨溶液作用,有银镜生成。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如药品亚硫酸钠就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1.1.3试剂的滴加顺序

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例如在做NaOH和AlCl3反应的实验时,不同的滴加顺序实验现象就会不同,将NaOH滴到AlCl3溶液立刻变浑浊,反之则滴加一定程度才出现浑浊。试剂的影响除了以上这些方面以外还有其他的,如反应物间量的关系,反应物的介质等。1.2 主观方面原因造成的

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大多是由于实验态度不严谨而引起的。如:试管没洗干净就进行银镜反应的实验,结果看不到银镜出现;用不干燥的集气瓶收集氯化氢或者氨气,长时间收集不满;使用滴管时,一管多用,或者滴加试剂时随意碰到试管壁,导致试剂交叉污染;不按规定的用量取用药品,造成反应现象不明显或不正常等等。如果查明异常现象是由于上述主观原因而产生的,应该借此机会强调良好的实验习惯和规范的操作方法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还有因反应条件控制不当而造成实验异常,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的重要因素, 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朝什么方向发生等。所以, 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例如在做乙醇催化氧化实验时, 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 如不迅速插入乙醇, 几次反复, 都不会看到铜丝变成红色, 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太慢, 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1.3副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常有副反应同时发生,影响主要反应出现的现象。如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应该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并放出二氧化硫气体,而实际上溶液中还会有黑色物质生成,使溶液变成黑色浑浊。这是因为溶液中除了发生上述反应外,还发生了另外的反应: 5CU+4H2SO4(浓)=CU2S+3CUSO4+4H2O CU2S+2H2SO4=CUS+CUSO4+SO2+2H2O 其中CU2S和CUS均是黑色物质,不溶于水,所以出现黑色浑浊。1.4因知识局限而不能解释的异常现象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形成的必要条件时,“要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但将两块锌片连接后插入硫酸溶液中指针为什么也发生了偏转?两个相同的电极可以构成原电池吗? 根据原电池的组成及变化特点,可将原电池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按照电池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可将电池分为2类:凡电池中电极反应的净结果为化学反应者称为“化学电池”,凡电池中电极反应的净结果仅是高浓度变成低浓度者称“浓差电池”;按照电池包含电解质溶液的种类,又可将电池分为2类:电池中只含1种电解质溶液的称为“单液电池”,电池中含有2种电解质溶液的称为“双液电池”。故可将电池分为单液化学电池、双液化学电池、单液浓差电池、双液浓差电池4种类型。根据分类不难看出:单液化学电池是由化学性质不同的2个电极浸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组成的电池,或者是由不同气体冲击浸入同一电解质溶液的电极而成的电池。此类电池必须要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双液化学电池是将2个电极分别浸入2种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而组成的电池。双液浓差电池是由2个相同的电极浸到2个电解质相同而活度不同的溶液中组成的。单液浓差电池(亦称“电极浓差电池”)是由化学性质相同而活度不同的2个电极浸在同一溶液中组成的电池。因此,2个相同的电极完全可以构成双液电池。单液浓差电池中同种金属若制成活度不同的电极时,也可构成原电池。两块锌片连接插入硫酸溶液中指针发生了偏转,应该是两块锌片的活度不同。2.充分利用异常现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师处理实验异常现象的策略中,加强自身的学习是一个方面,而如何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则更显重要。2.1引导学生领悟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纵观近现代化学发展史,新元素、新物质的发现,新学说、新理论的创立,无不与化学家们进行实验研究时的异常现象密切相关。如:19世纪60年代,克希荷夫(Kirchhof)和本生(Bunsen)在研究碱金属光谱时,发现蓝色区域和暗红色区域分别出现异常的光谱线,从而发现了铯和铷2种元素;1842年,巴拉尔(A.J.Balard)在做一次分析海生植物成分的常规实验中,往黑角菜的灰汁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分成了2层,下层呈蓝色,而上层却是以前从未见过的黄色,后来巴拉尔设法从这种黄色溶液中分离出一种棕红色气体,于是就发现了溴元素。值得一提的是,巴拉尔在取得这一成就时,年仅23岁,是大学里默默无闻的助手和学生,他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抓住了成功的机会。而在巴拉尔之前,同样的实验现象曾出现在化学大师李比希(Justus yon Liebig)面前,却被轻易地忽视了。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事例教育学生,在遇到异常实验现象时,要解放思想,大胆质疑,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开拓新的思路,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实验。2.2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导致化学实验异常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操作失误,药品变质,试剂的纯度、浓度不合要求,反应条件控制不当,仪器设备的精密度不高等,有些是由一种原因引起的,有的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要从诸多影响因素中客观、全面、准确地找出真正的原因,必须设计方案,反复实验,论证结果,这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必然要用到科学研究的一些方法。比如久置CuSO4 溶液的试剂瓶内壁不是呈蓝色,而是显浅棕黄色,这种带有异常颜色的物质究竟是什么呢?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可假定是铁的化合物,再通过实验验证:将CuSO4溶液倒出,用硝酸洗涤试剂瓶内壁,往洗涤液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变红色,说明CuSO4试剂不纯含有铁的化合物。这就是假设——验证法;又如在做氯离子的检验实验时,往NaC1溶液、HC1溶液、Na2CO3 溶液中分别加入AgNO3 溶液,再加入稀硝酸,发现Na2CO3 溶液试管中的沉淀并不完全消失,而用K2 CO3 代替Na 2CO 3进行实验,则沉淀完全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可启发学生回忆Na2 CO3,的工业制法——侯氏制碱法:以NaC1、CO、NH3,为原料,利用NaHCO3 较小的溶解度,将其从母液(NaC1溶液)中析出,再加热分解。用这种方法生产Na2 CO3如果工艺水平不够高,或者试剂纯度的级别低,就有可能使产品中仍含有少量的NaC1。而工业上制备K2 CO3 一般是采用KOH与CO2 的反应。由此可以推断:工业生产原理不同,试剂中所含的杂质就不同,导致在实验中本该相同的现象,却变成不相同。这是一种比较—— 推理法。2.3利用异常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能力是一种广泛的能力,概括地说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绝好的课题。在指导学生实施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基本技能(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而且能够促进其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

2.3.1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异常原因所需要的各种数据、事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和分析,然后依据收集的信息形成假设并进行验证。比如试剂本身的纯度不高,含有杂质,会导致实验异常,而杂质与试剂的生产原料、原理、设备、工艺水平、储运等都有关系,要从各个环节中找出可能引入的杂质,就必须查阅大量的图书资料。

2.3.2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核心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异常实验作为一种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愿望和创造性思维。从多方推测、假设和构想产生异常的原因,设计独辟蹊径的实验方案,采用新颖独特的实验装置,以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无不体现着异常实验的“创新”价值。另外,对于复杂原因造成的异常现象,由于研究任务较重,需要成立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在分工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校内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利用校外的资料、信息、设备、技术、专家等,由此可以学会与人沟通、交往的技巧,锻炼社会实践能力。等等。3.小结

前面所说的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仅仅是从单一方面考虑的,有些异常现象的出现还与其他原因有关。因此,在具体分析实验异常现象出现的原因时要全面,这样才能保证分析正确,无误。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抓住实验中的意外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实验现象异常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不断学习,勇于探索,转换观念,把实验的目的看作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的本领,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所以我们教师应实事求是地面对实验事实,并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发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改变实验方法和策略,最后把实验做成功。这样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给学生终身难忘的化学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唐松林.从“反常”实验现象中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J].化学教学.2002(7).[2]杨丽君 沙丽丽.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的探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22卷)2006(12).[3] 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物理化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578—618

篇2: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汇总

1、镁带燃烧:2MgO22MgO

现象:放出耀眼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再逐滴滴加盐酸:NaOH

点燃

HClNaClH2O

现象:刚开始酚酞显红色,加入盐酸后逐渐变为无色。

*

3、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NaOH,然后再逐滴加入稀硫酸,并振荡试管。

2NaOHCuSO4Cu(OH)2Na2SO4;Cu(OH)22HClCuCl22H2O 现象:加入NaOH后生成蓝色沉淀;加入硫酸后蓝色沉淀逐渐溶解。

*

4、加热高锰酸钾固体:2KMnO4K2MnO4现象:试管口生成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5、磷(包括红磷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2P2O5 现象:放热;放出白光;生成大量白烟。

6C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热

7、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SO2SO2

现象:放热;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8、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Fe3O4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注意: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MnO29、实验室制取氧气(1):2KClO32KCl3O2 

10、实验室制取氧气(2):2H2O2

MnO22H2OO2

点燃点燃

点燃点燃

MnO2O2

点燃

11、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2H2O

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2)放出热量(3)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2、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2H2O2

现象:(1)电极上有气泡产生。V(H2):V(O2)=2 : 1,m(H2):m(O2)=1 : 8。(2)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负极产生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13、水和生石灰反应:CaOH2OCa(OH)2

现象:放热;固体溶解;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14、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再加热:CO2H2OH2CO3;H2CO3CO2H2O 现象:由于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石蕊试液由紫色变成红色;加热以后,因为碳酸分解,溶液重新变为紫色。

(第一个为和水反应<化合>,第二反应为碳酸的分解反应)

通电

15、水和无水硫酸铜反应:CuSO45H2OCuSO45H2O

点燃

现象:白色粉末变为蓝色晶体。用途:鉴别物质中是否含有水。

16CO2CO2

现象:(1)发出白光(2)放出热量(3)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7、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22CO18、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CO22CO19、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22CO2 现象:发出蓝色的火焰,放热,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0、木炭还原氧化铜:C2CuO2Cu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红色,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CuOCu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2、氢气还原氧化铜:H2CuOCuH2O 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试管内壁有水珠生成。

2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Ca(OH)2

高温

高温点燃

点燃

CO2CaCO3H2O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用途: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注:CO2和NaOH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但无现象:2NaOHCO2Na2CO3H2O24、向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至过量:CaCO3H2OCO2Ca(HCO3)2 现象:白色沉淀逐渐消失(溶解)。

25、将上述溶液加热:Ca(HCO3)2CaCO3

H2OCO2

现象:重新生成白色沉淀,并生成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6、碳酸钙(石灰石)高温分解:CaCO3

高温CaOCO2

现象:固体变疏松;生成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7、钠在氯气中燃烧:2NaCl22NaCl 现象:放热;黄色火焰,生成白烟。

28、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2MgCO22MgOC 现象:放热;生成黑色和白色两种固体。

29、甲烷的燃烧:CH42O22H2OCO2

现象:放热;蓝色火焰;生成水珠;生成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30、实验室制备CO2:CaCO3

点燃

点燃

点燃

篇3:高考历史常见错题汇总(二)

高考前两个多月的时间, 科学的复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同学们做错的一些试题一定要再次拿出来做做, 仔细想想这些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 错因在哪里, 再有针对性地去复习这些知识点, 做到高效复习。下面将这一阶段高三考试中常见的错题整理出来, 并对解错原因进行分析, 以帮助同学们复习。

第一部分:选择题

1.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 视为东西方天平失衡的开端。其观察到的历史影响因素是

A.社会形态转变B.民族矛盾激化

C.革命力量兴起D.文化途径迥异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对比17世纪明朝的灭亡和英国革命来考查学生对英国革命性质和影响的掌握。错选C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变化, 和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以及学生不了解明亡清兴只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更替。

【正确选项】A

2.《沛县文史资料选辑》有这样三段文字 (注:沛县位于江苏省徐州市) :11940年12月16日, 国民党自卫队特务团渡湖返沛, 与日伪军在小屯发生激战, 历一昼夜, 斩获甚重, 毙日大佐一名, 我胡团长壮烈牺牲。21942年, 国民党沛县游击队拔除二郎庙、封新庄、牺山等日伪据点。31943年, 国民党游击队夜袭沛城, 击毙伪军大队长宋好禄。从历史研究的角度看, 这些材料可以纠正下列哪一认识

A.国民党主要在消极抗战

B.国民党抗战主要采用阵地战

C.国民党执行片面抗战路线

D.国民党只在正面战场抗战

【错误选项】A

【解析】近三四年来, 文科综合历史考试中考查历史研究方法的试题不时出现, 应该在平时的复习中多注意这一趋势。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历史研究中“孤证不成立”的原则, 此处只引用了沛县一地抗日的材料, 所以不能推翻国民党在1939年以后总体上消极抗日的观点。

【正确选项】B

3.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孔子为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 “为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另一方面又指出“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 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 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 其说亦确足以为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材料表明李大钊

A.彻底否定孔子学说的历史地位

B.李大钊评价孔子前后矛盾

C.认为儒家学说不适应现实

D.认为孔教始终代表时代之道德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的内容。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注意到题干中的细节信息, 如题干中“其生存时代”、“其社会”、“其时代”等词语强调了孔子及其思想的合理性是相对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在封建社会而言的, 其目的仍是要否定为封建专制服务的儒家思想。

【正确选项】C

4.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 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历史学家的代表性言论考查学生对历史观的掌握。学生需对一些基本的历史观的概念有所掌握, 如文明史观, 全球 (整体) 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阶级史观等。本题易错选A项, 原因是学生对文明史观基本内容不熟悉, 以及没有很好地解析题干信息。文明史观的观点之一是: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 从现实追溯历史, 从历史联系现实, 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 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正确选项】D

5.甲午战争进行时, 恩格斯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 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 把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及其《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本题错选C项的原因是学生对材料中的一些名词的含义不能理解, 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将《马关条约》的影响对应上去, 如对“古老的中国”、“它的整个经济基础”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清;对中国近代史上各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所处地位、力量的强弱不熟悉。

【正确选项】D

6.元朝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至于江浙行省, 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借鉴了历史上地方行政划界的划分方法

B.使地方缺乏实行割据的物质基础

C.体现元朝统治者“南向控制”的治国理念

D.体现了肥瘠搭配的划界原则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以元朝行省制度这一熟悉的历史知识为切入点, 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易错选A项, 主要错因是部分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信息进行分析, 推理、判断, 从而造成误选。材料中例举的信息, 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中书省直辖地区却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的地理区域”、“江浙行省, 乃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均未体现借鉴前代因地形划分行政区域的特点, 相反却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定都北京后利用行省制度加强对中国南面的控制。

【正确选项】C

7.美国《纽约太阳报》记者泽西·钱伯林根据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 写了一篇标题为《英国人还在掠夺》的报道, 报道了一名英国上校率领士兵在天坛搜刮的事件, 并用电报发回报社, 此事引出了一场军事审判, 但没有公布审判结果。

“此事”应发生在哪一时期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描述性的材料来考查学生通过题干提供的信息来推理判断历史事件的能力。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多数学生没有找出题干材料中的细节信息, 而是仅仅根据“北京”、“英国人还在掠夺”就断定为是英、法攻占北京, 劫掠圆明园, 最后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错误结论, 而没有注意到“美国记者在北京”、“在天坛搜刮”这些关键的细节信息。

【正确选项】C

8.维新派谭嗣同填《望海潮》词云:“拔剑欲高歌, 有几根侠骨, 禁得揉搓?”谭氏号任侠, 对自己也有侠骨峥嵘的期许, 留下大刀王五的故事;梁启超撰《中国武士道》鼓吹侠刺精神;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革命家多以侠为号 (秋瑾———鉴湖女侠) 和以剑为号 (柳亚子书斋名磨剑室) 。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剧烈变化

B.阶级矛盾尖锐

C.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

D.签订屈辱和约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鉴别比较选项的能力。由于选项干扰性很强, 导致绝大多数同学误选, 其中错选B项的概率最高。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掌握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各自的政治主张, 维新派主张改良维新, 君主立宪, 并不主张推翻清王朝, 阶级矛盾尖锐这一说法不适用维新派。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 推翻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则反映了阶级矛盾尖锐这一说法。

【正确选项】A

9.新中国成立后, 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 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 他回答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 需要人做时, 自家人不应该不做, 是做事, 不是做官。”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的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解读能力。考查内容为新中国建立后的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本题错选A项的学生较多, 原因在于学生忽视了题干中的人物政治身份和时间, 黄炎培是民主党派人士, 同时题干中的时间限定条件是“新中国成立后”。

【正确选项】B

10.“权耙扫帚扬场掀, 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 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 各种农具要健全。”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D.家庭经营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小农经济的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这一知识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本题易错选D项, 错误原因一是不能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如不能根据题干中“权耙扫帚”、“碌碡簸箕”、“牛鞭”、“麻袋”等农具名词以及“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来推断古代农业技术的发达, 而农业技术的先进正是精耕细作型农业的反映。

【正确选项】B

11.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 结构复杂而精密, 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 最合理的解释是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C.手工生产能确保产品质量

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通过中国明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 及其明代手工业技术不能发生质的变化来考查生产力革命所需要的相应的社会条件 (比如商品市场等) 的历史认识, 本题难度相对较大。错选B项的原因在于学生受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的影响,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同时, 部分学生对中国明中后期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没有掌握好,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虽然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整个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

【正确选项】D

12.明清史专家指出: (平民) 日常食用消费仅占微弱的比重…… (官僚缙绅) 却用之于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 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他们的高消费具有传统的特权奢侈消费性质, 与宫廷的消费相激荡。由此可见影响明清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

A.重商主义盛行

B.奢侈、攀比消费严重

C.商品经济畸形繁荣

D.吏治腐败, 贪污猖獗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 我国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以及材料信息获取和分析理解能力。本题易错选B项, 原因在于学生没有准确理解题干中的有效信息, 将材料中的“官僚缙绅追求雕琢、新奇或足以炫耀门第的豪奢消费, 如操办豪华的婚丧喜庆、炫耀珍宝重器与竞建园林别墅等”, 直接理解为奢侈、攀比消费现象, 没有透过材料进行理解和提炼。

【正确选项】C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9世纪20年代中, 总共才有14.5万人离开欧洲, 19世纪50年代中, 有大约260万人离开欧洲。导致欧洲人离开家乡的根本原因是

A.工业革命在欧洲逐步展开

B.医学的进步导致欧洲人口的急剧增加

C.铁路和汽船为其提供了便利的工具

D.移民在欧洲受到种种政治迫害

【错误选项】C

【解析】本题以19世纪的世界移民浪潮为切入点, 考查学生对英国工业革命知识的掌握, 以及灵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易错选C项, 原因在于部分学生没有注意到题干要求是“根本原因”。在历史客观题中, 最佳选择题型均带有“根本”、“主要”、“直接”等字眼, 而学生往往容易忽视这些, 一定要注意看清题目要求。

【正确选项】A

14.从1980年起, 国家逐步在国企中进行利改税的试点工作。1983年, 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营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 比1982年增长了11.1%。在增长的利润中, 企业共留利121亿元, 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初步取得成功主要得益于

A.所有制改革的尝试

B.分配关系的调整

C.企业经营权的独立

D.农村改革的支撑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知识和史料分析理解能力。易错选C项, 原因是学生没有审清题干内容, 即国企的改革, 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所有制问题;没有理解利改税所属的经济改革范畴, 它属于分配方式。

【正确选项】B

15.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 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 而是政府亲自定调, 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这段材料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A.混合型市场经济

B.统制经济体制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的知识掌握情况, 以及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错选A项的原因在于学生未对题干材料进行正确的解读, 同时忽视了题干中的限定条件。很多学生根据“ (日本经济) 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 而是政府亲自定调, 采取一切手段协调经济高积累”, 错误地判断为二战中的日本法西斯实行的统制经济体制, 而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一时间限定条件忽视了。

【正确选项】C

16.19世纪上半叶英国大幅度降低关税, 进口关税率由1820年的45%-55%降到19世纪中期的零关税。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 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 与1929年相比提高了60% 100%。材料中英美等国做法的共同目的是

A.倡导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B.促进世界市场的扩大

C.缓解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

D.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错误选项】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分析理解能力的考查。易错选A项, 原因一是部分学生忽视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国家间贸易的影响 (即各国间的贸易战加剧, 各国纷纷提高进口关税) ;二是由于提高进口关税行为这一国家实施的经济保护主义也属于政府行为。

【正确选项】D

17.春秋笔法, 又称微言大义, 是指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 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 (例如词汇的选取) 和材料的筛选, 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 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 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断, 据此判断, 下列历史概念中具有这种特点的是

A.英荷战争B.抗日战争

C.巴黎条约D.一国两制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也是一道根据高中历史新课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设计的一道题。易错选D项, 原因一是由于学生对题干所给“春秋笔法”概念的掌握不清楚, 导致不能运用概念选出正确答案, 二是这种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考查的题型平时不常见。

【正确选项】B

18.《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 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掘墓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1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2他的政治哲学依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正统政治哲学3其思想依然根源于中国的自然经济4其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不大

A.1234 B.234

C.123 D.124

【错误选项】D

【解析】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黄宗羲的思想主张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本题很多学生误选D项, 原因在于对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和资本主义萌芽做了过高的估计, 而忽视了明清时期我国自然经济仍占据主体地位的史实。

【正确选项】A

19.《唐律疏议》规定“一准乎礼”, 通过引经决狱、引礼入律的方式, 将儒家思想贯彻到立法、司法、守法的整个过程中。这一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儒家思想是古代法制的基本原则

B.儒家思想等同于古代的法律制度

C.中国古代已建成法制社会

D.其促进了中国近代法制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错选B项原因在于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知识迁移 (儒家思想在汉武帝以后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 对材料题干中的信息没有有效地整合分析。

【正确选项】A

20.英国皇家学会会长汤姆逊致词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也许是最伟大的成就, 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 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汤姆逊的依据是

A.爱因斯坦因为相对论而获得诺贝尔奖

B.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框架

C.相对论继承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

D.相对论揭示了时空与物质的本质属性

【错误选项】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相对论的重大历史意义的掌握, 以及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本题易错选B项。一是由于部分学生受定势思维影响, 即根据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直选B项, 甚至连“理论框架”这样的用词错误都没有注意。二是不能理解题干材料核心信息, 如“它不是发现一个孤岛, 而是发现了新的科学思想的新大陆”说的正是相对论对经典力学体系中绝对时空观的一种突破, 学生因不能理解说话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 造成了误选。

【正确选项】D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50年代以后, 伦敦出现了改善住房的团体。……致力于为工人建造廉价住房;但收效甚微。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 产生了由建筑商乔治·皮鲍迪和悉尼·沃特娄发起的“模范住宅”运动。由于在伦敦中心不可能人人自己有一幢房屋, 而且工人也负担不起, 因而他们大约同时开始建造成排的杂院房屋。从1860年开始, 英国政府共制定和实施了托雷斯法、克罗斯法……1890年议会修改并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往房法》, “授权地方政府占有土地, 建造或者改造一些建筑以适合工人阶级居住;公共工程借贷管理局被授权为此目的而垫款。”

———吴铁稳、张亚东《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夕伦敦工人的住房状况》

材料二19世纪40年代, 房地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上海迅速崛起。……1860年至1862年, 太平军三次逼近上海, 又对租界房地产起了推动作用。有洋枪队保护的上海租界成了避难所, 士绅和平民大量涌入。……到1914年, 外国房地产商已有三十家, 携巨资来沪定居的地主、官僚、富商也纷纷加入。

———李扬《上海房地产的百年动荡》

材料三上世纪20年代, 美国一股炒卖房地产的狂潮越来越汹涌澎湃。其中1925年, 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 一向保守冷静的银行界也纷纷加入炒房者行列。不久美国房地产市场趋于萎缩, 许多人拖欠贷款。1929年10月, 美国房地产市场骤然滑坡。

———龙福永《中美房地产及房地产金融业概论》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列举民间和政府分别解决上述现象的措施。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行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3) 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20年代美国房地产业产生巨大泡沫的原因。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救那些受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解析】本题以近些年来持续引起百姓关注的房地产业为题材设计试题, 考查了学生对世界史中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化进程、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等内容, 以及中国近代史上列强的对华侵略、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等内容的掌握情况。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历史知识, 同时对学生的归纳整合, 分析探究等能力进行了考查。材料选择与试题设计既凸显了考试大纲对知识的考查, 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培养。

【易错原因】这道材料题的易错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不能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如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50年代以后”、“1860年”、“19世纪40年代”、“1929年10月”等时间信息, 应该敏锐地联系到工业革命、鸦片战争、经济危机等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如第 (3) 问罗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救房地产泡沫冲击的行业, 则不能联系新政中整顿金融和“以工代赈”等救助弱势人群的措施。二是缺乏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时要么完全脱离课本相关内容, 要么脱离试题材料, 导致归纳概括答案不全面。如第 (2) 问中要求归纳概括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上海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部分同学只归纳出一两点原因。三是缺乏对史料的进行一定的整合分析能力。找到材料有效信息后却不能进行整合分析, 答题照搬材料内容, 得分较低。

【参考答案】

(1) 工业革命后, 工厂数量迅速增加, 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民间:致力于建立廉价住房;建筑商发起“模范住宅”运动。

政府:立法规范房地产建设;扩大地方权力支持地方房地产建设。

(2) 原因:《南京条约》使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吸引大批外国人来沪;太平天国运动造成政局动荡, 促使周边地区大量人口涌入上海租界;国内外房地产商大量资金投入开发;上海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工业吸引大量农民入城务工。

(3) 原因:银行贷款推动炒房;房地产商肓目扩大开发。

解救:整顿银行, 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兴办公共工程, 以工代赈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篇4:高考常见文言词组汇总

1.而已——罢了

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2.是故——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3.然则——既然如此(这样),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就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4.可以——可以,可以凭借

例:学不可以已。(《六国论》)——学习不可以停止。

例: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5.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不译

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的(无力抵抗),雍州的地势、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从前那个样子。

6.若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引出提起另一事,可译为:至于那,至于说到

例: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至于说到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

二、表示疑问

1.孰与——跟……比较,哪一个更

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谁漂亮?

2.几何——多少

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日月如梭还有多少时日啊。

3.何如(如何)——怎么样

例: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樊哙)问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4.奈何——怎么,为什么

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5.若何——怎么样

例: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殽之战》)——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

三、表示反问

1.何……之有——有什么……呢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孰若——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里比得上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村庄呢?

3.安能、何能——怎么能,哪能

例: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

例: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呀!”

4.不亦……乎——不也是……嗎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孔子说:“学到了知识,再按一定的时间温习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5.能无……乎——怎能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怎能没有怨恨呢?

6.与其……岂若……——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荷蓧丈人》)——与其跟着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东奔西走,哪里比得上跟着像我们这样的避于世外的人隐居不出。

7.安……哉——哪里(怎么)……呢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8.独……哉——难道……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只怕廉将军吗?

四、表示感叹

1.何其——多么

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一何——何等、多么

例: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官吏喊叫的声音是多么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多么凄苦。

五、表示揣度

1.无乃……乎(与)——恐怕(只怕、大概)……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2.得无……乎(耶)——难道(莫非)……吗

例: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日饮食大概没减少吧?

例: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莫非是(岂不是)给我指点捕捉虫的地点吧?

3.其……邪(乎)——难道……吗,大概……吧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篇5:高考化学实验现象汇总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加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

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蒸馏冷却法:在沸点上差值大。乙醇中(水):加入新制的CaO吸收大部分水再蒸馏。3.过滤法:溶与不溶。

4.升华法:SiO2(I2)。

5.萃取法:如用CCl4来萃取I2水中的I2。

6.溶解法:Fe粉(A1粉):溶解在过量的NaOH溶液里过滤分离。

7.增加法:把杂质转化成所需要的物质:CO2(CO):通过热的CuO;CO2(SO2):通过NaHCO3溶液。

8.吸收法: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气体杂质,气体杂质必须被药品吸收:N2(O2):将混合气体通过铜网吸收O2。

9.转化法:两种物质难以直接分离,加药品变得容易分离,然后再还原回去:Al(OH)3,Fe(OH)3:先加NaOH溶液把Al(OH)3溶解,过滤,除去Fe(OH)3,再加酸让NaAlO2转化成A1(OH)3。

五.常用的去除杂质的方法10种

1.杂质转化法: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酚钠,利用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2.吸收洗涤法: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5.溶剂萃取法: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二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

8.分液法: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六.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不”15例

1.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的气味,更不能尝结晶的味道。

2.做完实验,用剩的药品不得抛弃,也不要放回原瓶(活泼金属钠、钾等例外)。

3.取用液体药品时,把瓶塞打开不要正放在桌面上;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不应向下;放回原处时标签不应向里。

4.如果皮肤上不慎洒上浓H2SO4,不得先用水洗,应根据情况迅速用布擦去,再用水冲洗;若眼睛里溅进了酸或碱,切不可用手揉眼,应及时想办法处理。

5.称量药品时,不能把称量物直接放在托盘上;也不能把称量物放在右盘上;加法码时不要用手去拿。

6.用滴管添加液体时,不要把滴管伸入量筒(试管)或接触筒壁(试管壁)。

7.向酒精灯里添加酒精时,不得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得少于容积的1/3。

8.不得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对点另一只酒精灯;熄灭时不得用嘴去吹。

9.给物质加热时不得用酒精灯的内焰和焰心。

10.给试管加热时,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切不可使试管口对着自己或旁人;液体的体积一般不要超过试管容积的1/3。11.给烧瓶加热时不要忘了垫上石棉网。

12.用坩埚或蒸发皿加热完后,不要直接用手拿回,应用坩埚钳夹取。

13.使用玻璃容器加热时,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以免容器破裂。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或放在桌面上,以免破裂。

14.过滤液体时,漏斗里的液体的液面不要高于滤纸的边缘,以免杂质进入滤液。

15.在烧瓶口塞橡皮塞时,切不可把烧瓶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烧瓶。

七.化学实验中的先与后22例

1.加热试管时,应先均匀加热后局部加热。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先拿出导管后撤酒精灯。3.制取气体时,先检验气密性后装药品。4.收集气体时,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后再收集。

5.稀释浓硫酸时,烧杯中先装一定量蒸馏水后再沿器壁缓慢注入浓硫酸。

6.点燃H2、CH4、C2H4、C2H2等可燃气体时,先检验纯度再点燃。

7.检验卤化烃分子的卤元素时,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先加稀HNO3再加AgNO3溶液。

8.检验NH3(用红色石蕊试纸)、Cl2(用淀粉KI试纸)、H2S[用Pb(Ac)2试纸]等气体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后再与气体接触。9.做固体药品之间的反应实验时,先单独研碎后再混合。10.配制FeCl3,SnCl2等易水解的盐溶液时,先溶于少量浓盐酸中,再稀释。

11.中和滴定实验时,用蒸馏水洗过的滴定管先用标准液润洗后再装标准掖;先用待测液润洗后再移取液体;滴定管读数时先等一二分钟后再读数;观察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改变时,先等半分钟颜色不变后即为滴定终点。

12.焰色反应实验时,每做一次,铂丝应先沾上稀盐酸放在火焰上灼烧到无色时,再做下一次实验。

13.用H2还原CuO时,先通H2流,后加热CuO,反应完毕后先撤酒精灯,冷却后再停止通H2。

14.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先用烧杯加蒸馏水至容量瓶刻度线1cm~2cm后,再改用胶头滴管加水至刻度线。

15.安装发生装置时,遵循的原则是:自下而上,先左后右或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16.浓H2SO4不慎洒到皮肤上,先迅速用布擦干,再用水冲洗,最后再涂上3%一5%的 NaHCO3溶液。沾上其他酸时,先水洗,后涂 NaHCO3溶液。

17.碱液沾到皮肤上,先水洗后涂硼酸溶液。

18.酸(或碱)流到桌子上,先加 NaHCO3溶液(或醋酸)中和,再水洗,最后用布擦。

19.检验蔗糖、淀粉、纤维素是否水解时,先在水解后的溶液中加NaOH溶液中和H2SO4,再加银氨溶液或Cu(OH)2悬浊液。20.用pH试纸时,先用玻璃棒沾取待测溶液涂到试纸上,再把试纸的颜色跟标准比色卡对比,定出pH。

21.配制和保存Fe2+,Sn2+等易水解、易被空气氧化的盐溶液时;先把蒸馏水煮沸赶走O2,再溶解,并加入少量的相应金属粉末和相应酸。

22.称量药品时,先在盘上各放二张大小,重量相等的纸(腐蚀药品放在烧杯等玻璃器皿),再放药品。加热后的药品,先冷却,后称量。

八.实验中导管和漏斗的位置的放置方法

在许多化学实验中都要用到导管和漏斗,因此,它们在实验装置中的位置正确与否均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而且在不同的实验中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下面拟结合实验和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图,作一简要的分析和归纳。

1.气体发生装置中的导管;在容器内的部分都只能露出橡皮塞少许或与其平行,不然将不利于排气。

2.用排空气法(包括向上和向下)收集气体时,导管都必领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底部附近。这样利于排尽集气瓶或试管内的空气,而收集到较纯净的气体。

3.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只需要伸到集气瓶或试管的口部。原因是“导管伸入集气瓶和试管的多少都不影响气体的收集”,但两者比较,前者操作方便。

4.进行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时,导管应伸到所盛溶液容器的中下部。这样利于两者接触,充分反应。

5.点燃H2、CH4等并证明有水生成时,不仅要用大而冷的烧杯,而且导管以伸入烧杯的1/3为宜。若导管伸入烧杯过多,产生的雾滴则会很快气化,结果观察不到水滴。

6.进行一种气体在另一种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被点燃的气体的导管应放在盛有另一种气体的集气瓶的中央。不然,若与瓶壁相碰或离得太近,燃烧产生的高温会使集气瓶炸裂。

7.用加热方法制得的物质蒸气,在试管中冷凝并收集时,导管口都必须与试管中液体的液面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液体经导管倒吸到反应器中。

8.若需将HCl、NH3等易溶于水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溶解,都必须在导管上倒接一漏斗并使漏斗边沿稍许浸入水面,以避免水被吸入反应器而导致实验失败。

9.洗气瓶中供进气的导管务必插到所盛溶液的中下部,以利杂质气体与溶液充分反应而除尽。供出气的导管则又务必与塞子齐平或稍长一点,以利排气。

10.制H2、CO2、H2S和C2H2等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或水,可在容器的塞子上装一长颈漏斗,且务必使漏斗颈插到液面以下,以免漏气。11.制Cl2、HCl、C2H4气体时,为方便添加酸液,也可以在反应器的塞子上装一漏斗。但由于这些反应都需要加热,所以漏斗颈都必须置于反应液之上,因而都选用分液漏斗。

九.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并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应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

十一.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其它气体若能极易溶于某液体中时(如CO2易溶于烧碱溶液中),亦可做喷泉实验。

十二.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

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

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 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

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80.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成红色。

十三、特殊试剂的存放和取用10例

1.Na、K:隔绝空气;防氧化,保存在煤油中(或液态烷烃中),(Li用石蜡密封保存)。用镊子取,玻片上切,滤纸吸煤油,剩余部分随即放人煤油中。

2.白磷:保存在水中,防氧化,放冷暗处。镊子取,立即放入水中用长柄小刀切取,滤纸吸干水分。

3.液Br2:有毒易挥发,盛于磨口的细口瓶中,并用水封。瓶盖严密。

4.I2:易升华,且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应保存在用蜡封好的瓶中,放置低温处。

5.浓HNO3,AgNO3:见光易分解,应保存在棕色瓶中,放在低温避光处。

6.固体烧碱:易潮解,应用易于密封的干燥大口瓶保存。瓶口用橡胶塞塞严或用塑料盖盖紧。

7.NH3H2O:易挥发,应密封放低温处。

8.C6H6、、C6H5—CH3、CH3CH2OH、CH3CH2OCH2CH3:易挥发、易燃,密封存放低温处,并远离火源。

9.Fe2+盐溶液、H2SO3及其盐溶液、氢硫酸及其盐溶液:因易被空气氧化,不宜长期放置,应现用现配。

10.卤水、石灰水、银氨溶液、Cu(OH)2悬浊液等,都要随配随用,不能长时间放置。

十四、中学化学中与“0”有关的实验问题4例及小数点问题

1.滴定管最上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两位 2.量筒最下面的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3.温度计中间刻度是0。小数点为一位 4.托盘天平的标尺中央数值是0。小数点为一位

十五、能够做喷泉实验的气体

1、NH3、HCl、HBr、HI等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均可做喷泉实验。

2、CO2、Cl2、SO2与氢氧化钠溶液;

3、C2H2、C2H2与溴水反应

十六、实验中水的妙用

1.水封: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液溴需要水封,少量白磷放入盛有冷水的广口瓶中保存,通过水的覆盖,既可隔绝空气防止白磷蒸气逸出,又可使其保持在燃点之下;液溴极易 挥发有剧毒,它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比水重,所以亦可进行水封减少其挥发。

2.水浴:酚醛树脂的制备(沸水浴);硝基苯的制备(50—60℃)、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蔗糖的水解(70~80℃)、硝酸钾溶解度的测定(室温~100℃)需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银镜反应需用温水浴加热即可。

3.水集:排水集气法可以收集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气体,中学阶段有02,H2,C2H4,C2H2,CH4,NO。有些气体在水中有一定溶解度,但可以在水中加入某物质降低其溶解度,如: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4.水洗:用水洗的方法可除去某些难溶气体中的易溶杂质,如除去NO气体中的N02杂质。

5.鉴别:可利用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度或密度的不同进行物质鉴别,如:苯、乙醇 溴乙烷三瓶未有标签的无色液体,用水鉴别时浮在水上的是苯,溶在水中的是乙醇,沉于水下的是溴乙烷。利用溶解性溶解热鉴别,如: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碳酸钙,仅用水可资鉴别。

6.检漏:气体发生装置连好后,应用热胀冷缩原理,可用水检查其是否漏气。

十七、低价顺序不同,现象不同 1.AgNO3与NH3H2O:

AgNO3向NH3H2O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NH3H2O向AgNO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2.NaOH与AlCl3:

NaOH向AlCl3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AlCl3向NaOH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3.HCl与NaAlO2:

HCl向NaAlO2中滴加——开始有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消失

NaAlO2向HCl中滴加——开始无白色沉淀,后产生白色沉淀 4.Na2CO3与盐酸:

Na2CO3向盐酸中滴加——开始有气泡,后不产生气泡 盐酸向Na2CO3中滴加——开始无气泡,后产生气泡

化学实验现象总结

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26.强光照射氢气、氯气的混合气体:迅速反应发生爆炸。

27.红磷在氯气中燃烧:有白色烟雾生成。28.氯气遇到湿的有色布条:有色布条的颜色退去。

29.加热浓盐酸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有黄绿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

30.给氯化钠(固)与硫酸(浓)的混合物加热:有雾生成且有刺激性的气味生成。

31.在溴化钠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32.在碘化钾溶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后再加稀硝酸:有黄色沉淀生成。

33.I2遇淀粉,生成蓝色溶液。

34.细铜丝在硫蒸气中燃烧:细铜丝发红后生成黑色物质。

35.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到红热:反应继续进行,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物质。

36.硫化氢气体不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蒸发皿):火焰呈淡蓝色(蒸发皿底部有黄色的粉末)。

37.硫化氢气体完全燃烧(在火焰上罩上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38.在集气瓶中混合硫化氢和二氧化硫:瓶内壁有黄色粉末生成。

39.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后再加热:红色退去,加热后又恢复原来颜色。

40.过量的铜投入盛有浓硫酸的试管,并加热,反应毕,待溶液冷却后加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加水后溶液呈天蓝色。41.加热盛有浓硫酸和木炭的试管:有气体生成,且气体有刺激性的气味。

42.钠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淡黄色物质。

43.钠投入水中:反应激烈,钠浮于水面,放出大量的热使钠溶成小球在水面上游动,有“嗤嗤”声。

44.把水滴入盛有过氧化钠固体的试管里,将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木条复燃。

45.加热碳酸氢钠固体,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6.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有大量的白烟产生。

47.加热氯化铵与氢氧化钙的混合物: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48.加热盛有固体氯化铵的试管:在试管口有白色晶体产生。

49.无色试剂瓶内的浓硝酸受到阳光照射:瓶中空间部分显棕色,硝酸呈黄色。

50.铜片与浓硝酸反应:反应激烈,有红棕色气体产生。51.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试管下端产生无色气体,气体上升逐渐变成红棕色。

52.在硅酸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胶状沉淀产生。

53.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加硫酸镁溶液:胶体变浑浊。

54.加热氢氧化铁胶体:胶体变浑浊。

55.将点燃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56.向硫酸铝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蓬松的白色絮状物质。

57.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白色絮状沉淀生成,立即转变为灰绿色,一会儿又转变为红褐色沉淀。

58.向含Fe3+的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

59.向硫化钠水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变浑浊。S2-+Cl2=2Cl2-+S↓

60.向天然水中加入少量肥皂液:泡沫逐渐减少,且有沉淀产生。

61.在空气中点燃甲烷,并在火焰上放干冷烧杯: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有液滴产生。

62.光照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黄绿色逐渐变浅,时间较长,(容器内壁有液滴生成)。

63.加热(170℃)乙醇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并使产生的气体通入溴水,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有气体产 生,溴水褪色,紫色逐渐变浅。

64.在空气中点燃乙烯:火焰明亮,有黑烟产生,放出热量。

65.在空气中点燃乙炔:火焰明亮,有浓烟产生,放出热量。

66.苯在空气中燃烧:火焰明亮,并带有黑烟。

67.乙醇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68.将乙炔通入溴水:溴水褪去颜色。

69.将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逐渐变浅,直至褪去。

70.苯与溴在有铁粉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有白雾产生,生成物油状且带有褐色。71.将少量甲苯倒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振荡:紫色褪色。

72.将金属钠投入到盛有乙醇的试管中:有气体放出。

73.在盛有少量苯酚的试管中滴入过量的浓溴水:有白色沉淀生成。

74.在盛有苯酚的试管中滴入几滴三氯化铁溶液,振荡:溶液显紫色。

75.乙醛与银氨溶液在试管中反应:洁净的试管内壁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物质。

76.在加热至沸腾的情况下乙醛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有红色沉淀生成。

77.在适宜条件下乙醇和乙酸反应:有透明的带香味的油状液体生成。

78.蛋白质遇到浓HNO3溶液:变成黄色。

79.紫色的石蕊试液遇碱:变成蓝色。

篇6: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汇总

一、之:

(一)助词

(1)结构助词,的故时有物外之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无丝竹之乱耳;臣以王吏之攻宋(3)助词,补充音节,无实意

怅恨久之;公将鼓之(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

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莲之爱

(二)代词

(1)代人,他(她)(的),他(她)们(的)

借旁近与之;问所从来,具答之

(2)代物。

或以钱币乞之(仲永的诗);昂首观之(蚊子)(3)代事。

闻之,欣然规往(4)代我。

君将哀尔生之乎?

(5)指示代词,这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三)动词

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多助之至

(四)相当于“以”

局促一室之内

二、于

(1)在又留蚊于素帐中;战于长勺;相与步于中庭(2)给

勿施于人

(3)比

贤于材人远矣;所欲有甚于生者;皆以美于徐公(4)被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到

饮于河、渭;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箕畚运于渤海之尾(6)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7)向

胡不见我于王;告之于帝(8)和,跟,同

曹操比于袁绍(9)对于

不戚戚于贫贱

三、以

(1)用

徐喷以烟;以衾拥覆;祭以尉首(2)把

以丛草为林;必以分人

(3)凭,凭借

可以为师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何以战(4)来

无从致书以观;嘱予作文以记之(5)用来

盖以诱敌(6)认为

不以疾也

(7)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8)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以中有足乐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连词,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10)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11)以致于

以塞忠谏之路也

四、而

(1)连词,表并列

蔚然而深秀;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2)连词,表承接,有时可翻译为“并且”、“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水落而石出者

(3)连词,表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蹴尔而与之;可计日而待也(4)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宋无罪而攻之

五、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作为

以丛草为林(以„„为„„:把„„当作„„);武陵人捕鱼为业(3)是

知之为知之;项燕为楚将

(4)成为

卒之为众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5)做

为宫室、器皿、人物(6)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7)为此

愿为市鞍马(8)向

为天下唱

(9)对

不足为外人道也(9)为了

不必为己

(10)被

山峦为晴雪所洗;士卒多为用者

(11)替,给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12)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六、其

(1)代词,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苦其心志;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2)指示代词,这(那)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其境过清(3)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既克,公问其故(4)自己的 蹲其身;并自为其名;以乐其志(5)难道

其真无马邪(6)其实

其真不知马也(7)大概

其恕乎

(8)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

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如土石何

七、则

(1)就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2)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着,国恒亡。(4)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八、也

(1)表判断 环滁皆山也。

(2)表感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苛政猛于虎也。(3)表陈述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表疑问 安求其能千里也?

(5)表停顿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言:(1)一言:一句话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2)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欲辩已忘言

方:(1)正

方出神

(2)当„„时

方其远出海门

(3)方圆

荆之地方千里

身:(1)身子,身体

(2)亲自

自:(1)从

(2)如果

日:(1)太阳

(2)每天

(3)天

(4)一天天

信:(1)真诚,诚实

(2)确实,的确

(3)通“伸”,伸张

(4)信用

(5)实情

(6)相信

时:(1)时常地

(2)当时

故:(1)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2)旧、原来

(3)所以

(4)因为

(5)缘故,原因

(6)故意

是:(1)代词,这

(2)这样

蹲其身

将军身被坚执锐;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有朋自远方来

自非亭午夜分

能张目对日

吾日三省吾身;主人日再食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也

信义著于四海;小信未弗

必以信

忌不自信

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温故而知新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故人不独亲其亲;故虽有名马;故不错意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扶苏以数谏故

广故数言欲亡 是知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焉:(1)语气助词

见贤思齐焉;因以为号焉

(2)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代词,相当于“之”

复到舅家问焉

(4)怎么,哪里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焉”“为”合用,表示疑问语气

夫子何命焉为

(6)在哪里

且焉置土石

已:(1)止,停止

死而后已;然志犹未已

(2)已经

待君久不至,已去;今南方已定

(2)通“以”

自董卓已来

然:(1)这样,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

公欣然曰

(3)是的,对的吴广以为然

(4)但是

然操遂能克绍;然胡不已乎

次:(1)停泊

次北固山下

(2)编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足:(1)够,足够

最爱湖东行不足;以中有足乐者

(2)值得

不足为外人道也

始:(1)才

始悟为山市

(2)刚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开始

余之游将自此始

市:(1)集市

见山上人烟市肆

(2)买

愿为市鞍马

若:(1)如,像

未若柳絮因风起;烨然若神人

(2)不若:不如,比不上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你

若为佣耕

(4)假如,如果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因:(1)凭借,依靠

未若柳絮因风起;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于是,就

因以为号焉;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顺着、就着

罔不因势象形 可:(1)可以

撒盐空中差可拟;不可知其源

(2)大约

高可二粟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过:(1)过了

过中不至

(2)到

及鲁肃过寻阳

(3)经过

属国过居延

(4)过分,太甚

以其境过清

(5)错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6)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

舍:(1)(shě)舍弃,放弃

(2)(shâ)房舍

去:(1)离开

(2)距离

引:(1)拉

(2)称引

顾:(1)回头看

(2)拜访

亡:(1)丢失

(2)逃跑

(3)灭亡

(4)通“无”,没有

居:(1)经过

(2)处在某个地方,停留

与:(1)给

(2)(yù)参与

(3)和

(4)(yú)疑问语气助词

书:(1)写

(2)信

(3)文书

便舍船;太丘舍去

屋舍俨然

委而去之;乃记之而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下车引之;丁壮者引弦而战

引喻失义

元方入门不顾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暮而果大亡其财

马无故亡而入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居数月

不可久居;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借旁近与之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里指欣赏)

似与游者相乐;吾谁与归

轻寡人与

即书诗四句;乃丹书帛曰

一男附书至

上书谏寡人者

就:(1)完成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接近、趋向

蒙乃始就学;此人可就见

或:(1)有人

或以钱币乞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2)有时

或王命急宣

(3)或许,也许

或异二者之为

余:(1)我余闻之也久

(2)多余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闻:(1)听说

余闻之也久;今或闻无罪

(2)听见

怀旧空吟闻笛赋;闻水声(3)名声

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1)(chân)相称

不能称前时之闻

(2)(chēng)著称,号称

不以千里称也

卒:(1)最终

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

(1)士兵

卒买鱼烹食

且:(1)尚且

且为众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而且,并且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况且

且壮士不死即已;且焉置土石(4)将近

年且九十

固:(1)本来

固众人;固以怪之矣

(2)坚持

吾义固不杀人

(3)固然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4)固执,顽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至:(1)到

暮至黑山头

(2)极点

寡助之至

耳:(1)语气词,罢了

见往事耳

(2)耳朵

闻寡人之耳者

孰:(1)谁

孰若孤

(2)哪一个(孰与:与„„比,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3)仔细

孰视之 及:(1)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

(2)如,比得上

徐公何能及君也

更:(1)重新

即更刮目相待

(2)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会:(1)适逢,正赶上

会宾客大宴;会天大雨

(2)体会、领会

每有会意

(3)聚会

(4)必然,一定,定将

绝:(1)极

(2)断,消失

意:(1)心情

(2)神情、态度

(3)意图,打算

(4)旨意

(5)意思

(6)情趣

少:(1)稍微

(2)(shào)年轻

间:(1)(jiàn)夹杂

(2)(jiàn)间隔

(3)中间

(4)(jiàn)私自,偷着

(5)(jiàn)参与

(6)(jiàn)间或、偶然

虽:(1)即使

(2)虽然

名:(1)说出

(2)著名,有名

(3)名字

(4)命名

止:(1)通“只”

多会于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长风破浪会有时;会挽雕弓如满月

以为妙绝

群响毕绝;往来而不绝者

宾客意少舒

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每有会意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略无慕艳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

宾客意少舒

陈涉少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骈死于槽枥之间;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虽人有百手;虽千里不敢易也;虽不能察

虽有千里之能;游人虽未盛

不能名其一处也

有仙则名

则题名其上

名之者谁

止有剩骨

(2)停止

一狼得骨止;羽、飞乃止

前:(1)上前

狼不敢前

(2)前面

其一犬坐于前

穷:(1)穷尽

欲穷其林

(2)贫穷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属:(1)类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忠之属也

(2)类似

(3)(zhǔ)连接

(4)通“嘱”,嘱托

乃:(1)竟然

(2)于是

(3)才

具:(1)详细

(2)通“俱”,全,皆

语:(1)告诉

(2)谈论

道:(1)说

(2)政治理想

(3)学说

(3)路

果:(1)实现

(2)果然,果真

寻:(1)不久

(2)寻找

益:(1)更加

(2)益处

(3)增加

兴:(1)起

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嘱予作文以记之

乃不知有汉

陈涉乃立为王

凡三往,乃见

具答之

百废具兴

此中人语云

卒中往往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益慕圣贤之道

伐竹取道;道不通

未果,寻病终

尉果笞广

寻病终

寻向所志

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有所广益

至于斟酌损益;曾益其所不能

水波不兴

(2)兴起,建立

百废具兴

(3)兴旺,兴盛

汉室可兴矣

比:(1)靠近

其两膝相比者

(2)等到

比至陈

(3)比拟,认为和„„一样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比较

曹操比于袁绍

类:(1)像

佛印绝类弥勒

(2)事理

(3)种类

寂:(1)平静

(2)没有声音

盈:(1)满

(2)充满

修:(1)长

(2)治理,培养

(3)身高

行:(1)施行

(2)走

(3)品行

归:(1)女子出嫁

(2)归依

(3)聚拢,归到一处

(4)返回

恶:(1)(wù)憎恶

(2)(wū)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作:(1)兴起

(2)写

(3)奋起,有所作为

(4)振作

晓:(1)早晨

(2)知道,明白

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其人视端容寂

寂寥无人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彼竭我盈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讲信修睦

邹忌修八尺有余 大道之行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性行淑均 男有分,女有归 吾谁与归 云归而岩穴暝

暮而归;燕然未勒归无计

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能无纪 盗窃乱贼而不作 嘱予作文以记之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一鼓作气 晓雾将歇 晓畅军事

乱:(1)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2)无秩序

猿鸟乱鸣

一:(1)全

上下一白;在洞庭一湖;而或长烟一空

(2)一片

一碧万顷

许:(1)用在数词后表示约数,上下

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2)处所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答应

(4)承认,同意

食:(1)吃,吃饭

(2)(sì)通“饲”,喂

期:(1)期望

(2)约定

(3)一定的时间期限

既:(1)已经

(2)不久(常“既而”连用)

能:(1)能力,才能

(2)能够

安:(1)怎么

(2)养

尽:(1)竭尽

(2)完,没有

(3)全部取得

临:(1)面对

(2)靠近

(3)到

加:(1)加上,放上

(2)给予

(3)益处

(4)虚报

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

时人莫之许也;杂然相许

便欣然忘食;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期在必醉

陈太丘与友期行

度已失期

既醉而退;既加冠

既而儿醒

虽有千里之能

恶能无纪;然操遂能克绍

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

食之不能尽其材

林尽水源;风住尘香花已尽

利尽南海

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既加冠(戴)

大王加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弗敢加也 10

患:(1)担心,担忧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祸患,灾难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故患有所不辟也

游:(1)交往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游动

皆若空游无所依

(3)游玩,游览

似与游者相乐

理:(1)道理

援疑质理

(2)治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再:(1)二,两次

(2)第二次

中:(1)内,里,心中

(2)中间

长:(1)增长,振作

(2)高大

(3)(zhàng)多余的 伐:(1)砍伐

(2)讨伐,进攻

清:(1)清澈

(2)凄清

观:(1)看

(2)值得观赏的景物和景象

开:(1)放晴

(2)消散

国:(1)国都

(2)国事

(3)国防

(4)国家

景:(1)日光

(2)景致,景色

主人日再食;子墨子起,再拜 再而衰 以中有足乐者 中轩敞者为舱 暂凭杯酒长精神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 宋无长木 伐竹取道

伐无道;齐师伐我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予观夫巴陵胜状;由此观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去国怀乡 死国可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至若春和景明 四时之景不同

金:(1)金色

浮光跃金

(2)量词,先秦以二十两为一金

请献十金

谓:(1)为,是

太守谓谁

(2)对„„说,告诉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3)说

谓为信然

(4)认为,以为

君谓计将安出

(5)叫做,称为

不可谓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将:(1)(jiōng)将要

(2)(jiòng)带兵

(3)(jiōng)扶,持

向:(1)渐进

(2)旧的,原来的令:(1)使,派

(2)即使,假若

(3)命令

欲:(1)想要

(2)愿望

下:(1)向下

(2)攻下,攻克

(3)从高处到低处

(4)颁布,下达

(5)次序在后的,下等的应:(1)响应

(2)回答

使:(1)让,派

(2)出使

善:(1)善于,擅长

(2)好,好的余之游将自此始 上使外将兵 出郭相扶将 秋天漠漠向昏黑 寻向所志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藉第令毋斩 乃下令;令初下 我欲乘风归去;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从民欲也 下见小潭 蕲下

下视其辙

乃下令;令初下 受下赏 杀之以应陈涉 河曲智叟亡以应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京中有善口技者 以大易小,甚善 12

发:(1)花开

野芳发而幽香

(2)发作

怀怒未发

岂:(1)难道

岂直五百里哉

(2)是否

将军岂愿见之乎

直:(1)通“值”,价值

玉盘珍羞直万钱

(2)只,仅仅

岂直五百里哉

诚:(1)如果,果真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

(2)确实,的确

此诚不可与争锋;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真心,诚心

帝感其诚

愿:(1)愿意,乐意

愿为市鞍马

(2)意愿

但使愿无违

(3)希望

愿诸君勿复言

秋:(1)时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秋天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1)(sài)边塞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塞下秋来风景异

(2)(sâ)阻塞,堵塞

以塞忠谏之路也;惩山北之塞

遗:(1)遗留

以光先帝遗德(1)(wâi)给予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举:(1)发动

举大计亦死

(2)推荐,推举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3)被选拔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所以:(1)„„的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2)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

吾知所以距子矣

子:(1)夫子,即先生、老师

子墨子闻之 .

(2)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愿借子杀之

(3)子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轩:(1)高

中轩敞者为舱;互相轩邈

(2)有篷的车

舍其文轩

文:(1)文章

醒能述以文者

(2)彩饰

舍其文轩

刺:(1)用尖利的东西刺

专诸之刺王僚也

(2)指责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朝:(1)(zhāo)早晨

朝服衣冠

(2)(cháo)朝见

私:(1)偏爱

(2)私情

上一篇:中学生同上一堂战疫思政大课观后感作文下一篇:武陟县规划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