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2024-04-18

化学高考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2014年新课标理综化学试卷分析

2014年高考落下了帷幕,看到理综化学卷的习题不禁再一次被高考出题人的高超智慧所折服,为他们对考试主导方向宣传与习题呈现的“言行一致”感到庆幸,为学生能否表达准确和灵活应变感到些许的忧虑。在我们满怀这些复杂心情关注着化学高考时,仿佛同时也看到了出题人正满怀笑意地注视着考生们如何破解他们给出的谜题。高考是人生的转折,化学考题也是一场智慧的盛宴。

一.总述

本次理综试卷化学部分,整体呈现出了较大的梯度,选择题相对大题来说较为容易,但是考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题目,一些我们认为的重点题型却没有出现。大题的难度是渐进的,连续两年出了有机实验后,而本次的实验是无机实验。选考试题继续保持稳定,去年比较难得选考3,今年也稍微降低了些难度。计算延续去年强调了计算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与去年相比较分数有所增加。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在难度和区分度上是有的,在内容的覆盖面上比去年较全面!

二.选择题

2014年选择题延续了13年的特征,即贴近课本、高起点低落点的进行试题呈现。选择题的难度再次下降但考点丰满,突出对思维模式的考查而对死板的做题模式有所回避。从选择题看,试题的稳定并非知识点和表达方式的一成不变而是概念原理方面知识获取和解释的思维水平思维程式比较稳定。

三.必考大题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平衡相关的图像,相关计算和影响因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电解原理的应用;物质组成的实验测定,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实验方案分析及相关计算。

四.选考大题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有机物结构简式的书写,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及同分异构体的判断

五.对于今后出题方向的猜测

1.本次选择题的题型改变告诉们,不要臆想的认为某些题目过时了不会再出了,也不要臆想的认为有些题只会在大题中出现,不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个 1

人猜测今后选择题的出题方向可能是这样的:①稳定的题型继续稳固,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可能会有些许变化,加入一些之前没考过的内容),有机基础知识(可能和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塑化剂),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今年没有出现),电化学问题应该继续稳定出现; ②一些题型将有可能进入选择题,能量变化(利用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吸放热),化学平衡,实验除杂或者实验仪器选择类,元素计算类;③今年没有考查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由于是核心主干内容相信明显应该会换个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选择题的复习还是力求全覆盖不遗漏,重点突破核心内容,不放过低频内容。

2.必考大题每年都会出现大变化,但是概括起来必然是元素化学一道题,化学反应原理一道题,化学实验一道题。对于元素化学这道题来说,个人认为框图推断类(最近一次出现是2010年)再次出现的概率极低了,因为现在的选考主流都是有机化学,如果必考再出现推断的话必然学生做题时间吃紧,当然出题专家出人意料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元素化学出题的主流的话应该还是工艺流程类及2012年26题那种以某个元素为核心进行全面考察的试题。复习还是立足书本核心元素及核心方程式,以高考试题为蓝本进行合理外延及拓展,掌握陌生方程式说些技巧。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个人认为今后将有可能出现等效平衡的考察,这将再次使得本来很好拿分的一道题将再次变难。化学实验题个人认为持续走低的趋势将会有所遏制有机实验类型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出现了,化学实验题将会继续11年以前的正常情况,复习的时候还是应该力求将各类实验题型都覆盖到。

3.选考大题三个题目当中,个人认为选修2的潜力是很大的,因为纵观这几年的新课标选修2考察到选修2书本知识的就一次(2010年水的净化及硬水软化)并且所考察的知识点在必修2当中都有所提到,而剩余的几次考察的都不是选修2书本上内容,都是必修1必修2选修4当中出现过的知识。

六、复习反思

1.如何看待课本知识?

重视课本知识的呈现和变式,仍需对以往教材和现有教材进行研读和对比,挖掘各知识模块的生命力。高三复习中仍需充分利用课本情境进行知识的整体化讲解

和探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结果更要再一次帮学生理清知识的形成过程。备课过程中需要明确每个部分对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进行台阶式的提升而不能盲从于习题,从而兼顾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2.如何看待模拟题?

高考出题未规避各区模拟题的出题点是可喜的方向,这使我们在利用模拟题时与学生的沟通更为顺畅、能够更好的对知识点进行落实,因此广泛练习模拟题是不可缺失的途径。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模拟题对知识方法的关注往往由于地区局限性而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因此在练习的基础上还需整合各区习题在思维训练中的优势,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锻炼思维的广度和韧劲。

3.如何看待对学生的落实?

从今年的考题看,试卷对学生的要求从对知识的片断性被动记忆逐渐转为主动性系统化分析,那么课堂上我们不仅需要教师在知识呈现时就进行整体化设计和样例分析,还需要使学生对于信心输入与输出并举,尤其是对信息输出的途径需要加以强化和改善。学生的整体信息输出是程序性思维的反映,任何程序性思维在形成时都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阻碍和困扰。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多提供讨论和修正自我的机会,也许真的需要基础知识之上再进行一些试误性的成长。因此学生的课堂落实需知识和能力并举、记忆和解释相承,学生的整体化思维形成将是我们长期需要努力的。

综上所述,2014年的高考试卷在老路中走出了新意、从零散中逐渐走向系统和完整。习题的偏、难、怪问题已经不再是我们需要争论的焦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和形成化学观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化学高考卷体现了让低分的学生有学上、高分的学生上好大学的特征目标,为化学学科改革指引了方向。2014/7/05

篇2: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一.总述

本次理综试卷化学部分,整体呈现出了较大的梯度,选择题相对大题来说较为容易,但是考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题目,一些我们认为的重点题型却没有出现。大题的难度是渐进的,而本次的实验再一次跌破了眼镜,连续两年出了有机实验,不能不说让人有些意外。选考试题继续保持稳定,去年比较难得选考3,今年也稍微降低了些难度。计算的比重继续升高,从去年的11分升高到今年的26分,并且延续去年强调了计算的过程,无形中增加了难度,这就是学生普遍觉得今年化学比较难的原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也从去年的必考部分23分选考10分,缩水到今年的必考10分选考7分不得不说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整套试卷难易适中,在难度和区分度上是有的,但是在内容的覆盖面上是存在问题的!

二.选择题

1.第7题考察了动物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变化情况,属于有机基本知识范畴,难度不大,选项C的错误相当明显,并且是已经考过很多次的考点,复习时多次强调的油脂并非高分子化合物,本题属于送分题。

2.第8题考察了有机反应类型,属于有机基本知识范畴,难度一般,四个选项除了B选项苯乙烯的加成外全部是必修2书本上出现的方程式,如果考前认真对选修2第三单元有机物部分进行阅读的话是很容易做对的。这道题及新课标前几年所考察的有机物基本知识的内容都取材自书本,再一次说明了回归教材的必要性。

3.第9题考查的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作为一个老题型本次四个选项并没有考出什么新意,甚至四个选项都能从历年的真题中找出原型,但是B选项考查了石墨的结构,这是属于选修3的内容,对于没有讲过选修3的学生来说难度稍大,但是剩余三个选项都是常规选项利用排除法是可以判断B选项的正误的,只要认真进行过阿伏伽德罗常数试题训练的学生这道题是可以得分的。

4.第10题考察了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当我们一度以为离子反应的题目将要退出历史的舞台的时候,它又重新杀了回来。本题依然是四个选项都能在历年的考题中找到原型,对于认真练习过离子反应试题汇编的学生来说本题较为简单,难度简单。

5.第11题通过给出“ZEBRA”蓄电池的结构图,让学生判断一些常规的原电池问题,题目所给结构图中已经给出了原电池的正负极,所以问题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但是该题属于新型电池学生可能会出现迁移的困难,难度中等。对于原电池的复习和教学,还是应该立足正确判断原电池正负极,这是解题的关键。

6.第12题考查了盖斯定律,难度中等。盖斯定律历年来在新课标中都是出现在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中的,本次命题人将它单独剥离出来,有些意外。该题型在平时对于化学反应原理大题的训练中是重点训练和需要拿分部分,故单独剥离出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从原来的2分一下变为6分,增大学生的得分。

7.第13题考查了沉淀平衡中Ksp的常规计算,Ksp计算历年的新课标中要不在大题中出现,要不就是不考查的内容,本次替代了去年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推断题出现在了最后一道压轴选择题上,难度稍小。考查的方式过于简单,没有利用等体积混合浓度减半来混淆学生,也没有不同离子沉淀先后的问题,唯一阻碍学生拿分的只有学生的计算能力及数学对数的知识。

三.必考大题

1.26题考察了有机实验中基本的仪器操作,仪器名称,利用表格数据进行分析的能力,属于平时实验题讲解是较为常规的题型,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能力,无太大的亮点,属于送分题,重点掌握实验基本方法基础知识点。其实这个趋势是去年就凸显的,实验题不再是提高题,而是需要所有正常学生都要掌握的题型,稍微有难度的是最后一问需要学生计算正丁醇的产率,总体难度较小。个人认为对实验的把握是这样,掌握基本的试验方法和具体分析实验的能力就可以了,比如有机实验重点在操作的选择上下功夫,分析溶解度和熔沸点数据来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这个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新课标精神,但是今年完全没有考察,只考察了一些无关痛痒的知识点,如果要想把实验题变成基础题,那最后两问是提高问的模式不能改,不然整道题毫无亮点可言,而且知识点和考点也毫无复制性,考过就考过,记记背背就完了,下次再考就毫无价值了。

2.27题考察了工业制备氧化锌的流程,整个流程图不大,利于学生进行分析与解答,整个流程遵循了工艺流程类试题的一般思路,转化-除杂-分离的三个步骤,其中考察的调节pH除杂在山东卷及模拟题中都有出现,而检验是否水洗

干净也在我们的讲义中出现过,学生失分的点再次聚焦在了最后一问的计算上。本题难度中等。

3.28题考查了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化学平衡问题,该道题目乍一看完全不知道怎么考的,而且不是以前知道的图像题等高端平衡题,一开始无法下手,说明化学平衡题还可以出的非常新颖,但是今年的学生都比较惨,因为平衡题在今年被定式了,学生觉得平衡题就该考以前那种样子,送分题,今年出了个新题型全部傻眼„„心态不好的学生就开始慌了。仔细分析其实就是利用压强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展开了对化学平衡问题中速率,平衡常数K,浓度的计算等等核心内容,超大量的计算及计算过程的罗列让本道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压轴题,难度较大。

四.选考大题

1.36题化学与技术考察了锌锰干电池及锌锰干电池中物质的回收,难度中等。对于原电池知识掌握牢靠的学生来说选修2无疑是较为简单的试题,并且第二部分锌锰干电池中物质的回收在很多模拟题当中都考察过,难度不大。连续两年的选修2都考察的是与电化学有关的内容,并且所涵盖的知识点都是选修4及必修2的内容所以说选修2可以成为我们选考突破的新方向。

2.37题物质结构与性质考察了核外价电子电子排布,电负性,第一电离能,化学键,晶胞计算等选修3当中的最基本知识点,和去年选3相比难度不大,特别是涉及到的晶体的密度计算属于常规计算。该部分和去年相比没有考到轨道杂化,键角及立体构型问题。

3.38题有机化学是变化最小的试题,相当稳定的流程推断问题,并且流程长度适中,难度及设问都与去年类似,所考察内容涵盖了有机化学知识点中的所以核心部分。略微有难度部分是同分异构体种类的数目。

五.本套题不足的地方

1.本套题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识点覆盖不足,化学反应原理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阿伏伽德罗常数题A选项AlO2-水解这个点不算)在本套题中没有以任何题的形式考查!再以往的新课标考查中该部分要不以选择题,要不在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中考查。元素周期律及元素周期表的问题没有考查到,11年12年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2.计算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多,不可否认计算是化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是大量的数学运算不利于化学的教学,要考察计算可以考查一些与图标坐标有关,与化学原理及化学知识较为密切的计算类型。

3.历来作为压轴题的实验考察,连续两年都考察了有机实验,并且难度都较低,变成了大题中容易拿分的试题。

六.对于今后出题方向的猜测

1.本次选择题的题型改变告诉们,不要臆想的认为某些题目过时了不会再出了,也不要臆想的认为有些题只会在大题中出现,不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个人猜测今后选择题的出题方向可能是这样的:①稳定的题型继续稳固,阿伏伽德罗常数问题(可能会有些许变化,加入一些之前没考过的内容),有机基础知识(可能和社会热点结合比如塑化剂),简单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问题(今年没有出现),电化学问题应该继续稳定出现; ②一些题型将有可能进入选择题,能量变化(利用图像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判断吸放热),化学平衡,实验除杂或者实验仪器选择类,元素计算类;③今年没有考查的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及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由于是核心主干内容相信明显应该会换个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选择题的复习还是力求全覆盖不遗漏,重点突破核心内容,不放过低频内容。

2.必考大题每年都会出现大变化,但是概括起来必然是元素化学一道题,化学反应原理一道题,化学实验一道题。对于元素化学这道题来说,个人认为框图推断类(最近一次出现是2010年)再次出现的概率极低了,因为现在的选考主流都是有机化学,如果必考再出现推断的话必然学生做题时间吃紧,当然出题专家出人意料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的,元素化学出题的主流的话应该还是工艺流程类及2012年26题那种以某个元素为核心进行全面考察的试题。复习还是立足书本核心元素及核心方程式,以高考试题为蓝本进行合理外延及拓展,掌握陌生方程式说些技巧。化学反应原理大题个人认为今后将有可能出现等效平衡的考察,这将再次使得本来很好拿分的一道题将再次变难。化学实验题个人认为持续走低的趋势将会有所遏制有机实验类型估计很长时间不会出现了,化学实验题将会继续11年以前的正常情况,复习的时候还是应该力求将各类实验题型都覆盖到。

篇3: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这里所说的“两纲”, 就是高中化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其实把握了这“两纲”, 就是把握了高考的信息。在高考化学备考复习中, 我们对一些来自方方面面的高考信息, 一定要谨慎对待, 决不可让其干扰自己制定的按部就班的复习计划, 更不可贸然猜题和押题。眼下, 社会上有好多人都在进行高考命题方面的研究, 可以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 这些“成果”不能代表命题的方向, 更不可能体现命题人的意志。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前, 总会各种“预测”, 比如, 今年要考什么?在实验上肯定要考什么?在有机物部分肯定要考什么?试题的难度上今年较之往年会有什么变化?今年的热点会指向哪儿?……其结果呢, 那些所谓的神秘“预测”, 都一一被否定。

所以, 教师不仅要自己不偏听偏信, 也应告诉那些平时不好好学习只想临时抱佛脚的学生不要寄希望于各种捷径, 告诉他们,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认认真真地按照“两纲”复习, 完完全全地从“两纲”中把握高考的信息, 踏踏实实地达到“两纲”所预期的目标, 圆圆满满地完成高考任务, 顺顺利利地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二、分析高考试题特点, 牢牢把握复习方向

我们在高考化学复习中, 常常把复习分三轮或者三个阶段进行, 我们在第一轮应该做到的是梳理知识要点, 构建知识体系。做到这一点, 必须研究近些年的高考试题, 特别是对那些比较经典的, 每年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题例进行大量的练习, 同时还要以“考纲”作为基本框架, 以课本作为基础, 以教师的讲解和点拨作为重点, 对课本知识进行再认识, 把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进行扩展, 力争对知识形成理解上的升华。“考纲”提供的信息是颇具权威的, 它在宏观上为我们指出了复习的方向, 而高考试题的命题, 总是与“考纲”相向而行的, 它与“考纲”从来不会南辕北辙。

所以, 我们务必要在把握复习方向的基础上, 认真研究历届高考真题, 因为这些历届的真题, 对我们的高考复习迎考和揣测命题趋势, 均有极不错的参考价值, 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备考复习, 会使我们复习的方向、深度、难易更有针对性。此外, 如果我们能够对那些较为经典的高考试题来一番改造、翻新、拓展、延伸、整合, 这些高考试题肯定能成为我们复习的训练素材。从基础做起, 把基础夯得实实的, 是复习成功、高考成功的首要任务。

三、字斟句酌精读教材, 反复阅读复习到位

对于化学复习, 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蓝本, 高度重视知识的“五性”统一——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应用性的统一。

1. 全面性。

这里所说的全面性, 是指在复习中, 对中学化学知识和技能, 不论是初中的, 还是高中的, 都要一个一个地复习到位, 不能有半点疏漏。

2. 重点性。

这里所说的重点性, 是指集中一切力量, 花费十分力气, 对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 (即人们常说的考点) 进行反复阅读, 深刻理解, 做到以点带面, 让知识形成结构。比如, 同分异构体的本质是分子式是相同的, 而结构是不同的, 向内有组成元素量的关系相同, 向外却有同分异构体的书写与判断等。

3. 精确性。

这里所说的精确性, 是指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用、描述要做到科学、准确、全面, 比如, 使用化学用语必须规范, 对实验现象和操作要点的表达必须全面、正确、无误等。

4. 联系性。

这里所说的联系性, 是指化学教材中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前因后果, 比如, 与离子反应有关的知识有: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与正误的判断、离子的共存问题、离子的浓度大小比较、离子的检验与推断、溶液的导电性变化等等。

5. 应用性。

这里所说的应用性, 是指通过系统的复习, 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比如, 教材中的元素周期律、周期表, 它们涵盖的内容就十分丰富, 我们复习了以后, 就必须能运用其进行元素位、构、性相互推断, 能运用其预测未知元素的性质, 能运用其比较各种性质的强弱等。此外, 我们还必须重视化学实验内容的复习, 通过复习做到:能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深入地理解实验原理 (如反应原理、装置原理、操作原理) , 能亲手设计实验, 处理实验结果等,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只要将上述的“五性”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 在高考中就能确保无虞。

四、科学训练注重讲评, 提高综合解题能力

在化学高考复习备考中, 总要进行几次模拟考试, 至于模拟试卷的设计, 必须紧贴近些年的高考真题, 要求每一位化学教师必须做到:在积极吸纳各地高考信息的基础上, 兼顾各个考点, 精心设计或者精心挑选3~5套模拟试卷, 定时进行应考预练, 其目的十分明确,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答题速度和准确率。学生应考预练后, 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做好每一套试卷的讲评。讲评时, 还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积极引导学生从知识、思维、答题习惯等方面反思自己的答卷情况, 要在试卷上做好记录。

尤其是套题中的一些重点的习题, 我们在讲评中, 不妨推行一种方法——“说题法”, 为学生固定一套模式, 要求学生在说题时都要按照这种模式说下去, 即:请你说说该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哪些?—→该题是怎样考查的?—→做该题时你是如何思考的?—→你为什么按照此思路思考?—→解该题的方法与技巧有哪些?—→关键的步骤是什么?—→如果该题做错了, 错在什么地方?—→是思路和原因还是解题的疏忽?—→以后如何克服?学生按照上述模式对问题陈述下来, 就会使当时考场的情景再现, 再度体验知识的应用, 从而发现自己的误区, 感受考题的精妙。

篇4:化学学科高考备考心得与总结

一、研究高考信息,捕捉方向

课改在我省实行的年头并不多,所以从高考这几年出题的角度来看,试题的外在表现形式灵活度比较大,必须对一些信息进行研究,从中领悟出潜在的导向作用,把握复习方向。因此,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研究高考题。

我们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发现,高考试题相连两年题型变化或许会明显一些,但自身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往年考得不好的知识点后续还会渗透考察。所以在年级组的要求下,在本学科组的需求下,第一学期每周两次的备课组活动都会一次用来集体备课,一次用来做或者是研讨一套大家做的高考题。这一做一研究把各省市试卷的区别、试卷的结构、试题类型、考查方式、能力要求等基本理顺,把握命题方向和命题特点。这样,对于一些重点题型和知识的讲解深度及外延扩展目的性就很明确了。当大家心里对高考题相关信息有了明确的理解和把握以后,课堂上就会明确复习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作业题挖掘的尺度。课堂上融合高考信息再进行讲解,学生会更感兴趣,课堂教学效果自然而然也就增强了。

2.换位思考,查找不足。

在研究高考题时我们除了关注试题自身外还留意考查学生哪些非知识性错误,如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化学用语用字的错误、无机物化学式有机物结构式的规范书写、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实验用语如“少量多量、加水溶解、取少量原溶液于试管中”的准确表述,等等。这样,在复习过程中既考虑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又揣摩了命题人的意图,在学生会却容易处错的这些点上提示学生如何注意和把握答题技巧。慢慢的,学生在跟着老师复习的过程中,化学素养得到提高。

3.科学利用身边资源。

获得信息的途径有很多,除考纲和教材外,还有高考题、复习资料、网络资源、外出学习等,我们的工作经验是,在高三整个一轮复习过程中精选一本复习资料为基础,再由学科组长利用身边的其他资源平行再组一套练习题。这样既保证知识复习具有连续性,又避免一本资料覆盖面可能不够全的现象,二者相得益彰。而且在使用这些资料时都是考虑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保证下发到学生手里的篇子都会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浪费的现象。

高考复习不是闭门造车,出而合辙。所以,有合适机会时学校都会给我们创造一些合适的外出学习机会,时刻关注高考信息和高考动态,吸收一些经验回来后与本组成员分享。

二、落实工作细节,抓纲务本

1.精读教材,把握深度。

课改换了教材后,在基础年级授课时,就已经重点关心和区分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如内容有所变化、实验比重增加、研究性学习增加等。很显然,熟悉这些变化才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才有利于把握复习的方向和深度,增强复习的目的性。事实上,在复习过程中,本组成员确实一直是在边复习边研究教材内容。其实,越是到了后期复习阶段就越会发现,很多模拟题万变不离其宗,看似觉得新颖灵活的题型不太好把握时就越能从教材中找到它的身影。所以,必须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进行反复阅读深刻理解。

2.落实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正常的备课、上课、看自习、批改作业等这些常规工作是每个学校的常规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能做到怎样的精细程度则每个人不尽相同。每个教学班都要求学生有一個错题整理本,将老师讲过的值得注意引起重视的题收集起来,整理在一个本子上。这个本子我们都会阶段性地收齐,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有整理不好的同学,教师单独找出来加以提醒以引起学生的重视,日积月累,学生就学会了归纳总结,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弥补。

3.课堂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双提高。

全组成员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严格统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这样既能保证全组完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内容,又能让不同教师教的所有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没有偏差。老师们都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不难发现,现在的高考试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而复习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利用好课堂和学科自习提高其利用率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两节课确实需要花心思去做。一个组的成员在一个办公室,基本上每天成员们都要简单说说下一节课所要复习的内容及策略,集全组的智慧上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份作业,精心出好每套试卷。

4.利用每次考试,逐步提高学生能力。

高三整个一年的学习生活,学生是在课堂上积累沉淀自己的知识的,在每一次考试过程中提高应试能力,并发现不足修正完善自我。所以,我们必须精心准备每一次考试,每一次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下午下班前必须上交成绩等。给大家的感觉就是高三第二学期的生活主要就是考试讲卷再考试再讲卷,这么说也不无道理。所以,从年级和各学科教师的层面来讲,考试这项工作是很重要的。只有精心准备每次考试的各个环节,自身重视起来了,学生才会将每次的常态化考试当回事。只有引起他们的重视,才能更好地达到考试练兵的目的。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其实在整个三年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很难改变,比如说知识范围,例如:分子的极性讲不讲,考纲不要求题里能见到影子,到底该如何处理;考纲解读没有能力研究只能看看上面的典型例题,从复习资料的题头处看看知识点要求;授课时及实际教学条件限制,学生动手实验机会少,实验素养差,对于实验题尤其是高三复习常见的实验探究题处理起来没有日常的感性认识做基础很吃力,这方面还达不到课改要求,尽管老师们很努力,但仍留有遗憾。

篇5:化学高考工作总结

(1)化学计算

在高中化学中,计算题的主要功能是考查考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广度和熟练程度以及知识的系统性。这类题目考查的形式既有直接的简单化学计算和间接的应用化学原理推算,常见的方法有假设法、关系式法、差量法、守恒法等。

(2)化学反应图像

化学反应图像题的特征是将一些关键的信息以图像、图表的形式给出,把题目中的化学原理抽象为数学问题,目的是考查考生从图像、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和应用相关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图像、图表的数学意义和化学意义之间对应关系的转换运用能力。

(3)实验仪器的创新

实验仪器的创新使用一般体现为三个“一”:一个装置的多种用途、一种用途的多种装置和一种仪器的多种用法,该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

答题方法总结

(一)化学计算中的4种常用方法

(1)假设法

所谓假设法,就是假设具有某一条件,推得一个结论,将这个结论与实际情况相对比,进行合理判断,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①极端假设法

主要应用:

判断混合物的组成。把混合物看成由某组分构成的纯净物进行计算,求出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讨论。

判断可逆反应中某个量的关系。把可逆反应看作向左或向右进行到底的情况。

判断可逆反应体系中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变化。把可逆反应看成向左或向右进行的单一反应。

判断生成物的组成。把多个平行反应看作单一反应。

②状态假设法

状态假设法是指在分析或解决问题时,根据需要,虚拟出能方便解题的中间状态,并以此为中介,实现由条件向结论转化的思维方法。该方法常在化学平衡的计算中使用。

③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指将复杂的变化过程假设为(或等效为)若干个简单的、便于分析和比较的过程,考虑等效状态的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解的方法。该方法在等效平衡的计算中使用概率非常高。

④变向假设法

变向假设法指在解题时根据需要改变研究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进而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关系式法

在多步反应中,系式法可以把始态的反应物与终态的生成物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表示出来,把多步计算简化成一步计算。正确书写关系式是用关系式法解化学计算题的前提。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关系式

特点:在多步反应中,上一步反应的产物即是下一步反应的反应物。

②通过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叠加找关系

适用于多步连续反应或循环反应。方法:将其中几个有关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化学计量数),然后相加,消去中间产物,即得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差量法

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其解题步骤如下:

①分析题意: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弄清引起差值的原因。

②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分析差值与始态量或终态量之间是否存在比例关系,以确定是否能用差量法。

③写出正确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④根据题意确定“理论差量”与题中提供的“实际差量”,列出比例关系,求出答案。

(4)守恒法

“守恒法”利用物质变化过程中某一特定的量固定不变来列式求解。它的优点是用宏观的统揽全局的方式列式,不去探求某些细枝末节,直接抓住其中特有的守恒关系,快速建立算式,简捷巧妙地解答题目。常用的方法有质量守恒、得失电子守恒、电荷守恒等。

①质量守恒

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

②电子得失守恒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的有关计算。

③电荷守恒

依据: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不变(或在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的负、正电荷总数相等)。

方法:首先要确定体系,并找出体系中阴、阳离子的种类,每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列出计算式。

篇6:高考化学方程式复习总结

1、复分解型离子反应:例:Ag++Cl-=AgCl↓2H++CO32- =CO2↑+H2O

2、置换反应型:例:Zn+2H+=Zn2++H2 ↑ Cl2+2I-=2Cl-+I2

3、盐类水解型:例:NH4++H2O==NH3·H2O+H+ CH3COO-+H2O ==CH3COOH+0H-

4、复杂的氧化还原型:例:MnO4-+5Fe2++8H+=5Fe3++Mn2++4H2O 另外还有生成物中有络合物时的离子反应等。

二、离子方程式书写规则:

1、只能将强电解质(指溶于水中的强电解质)写出离子形式,其它(包括难溶强电解质)一律写成分子形式。如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CaCO3+2H+=Ca2++CO2↑+H2O 因此熟记哪些物质是强电解质、哪些强电解质能溶于水是写好离子方程式的基础和关键。

2、不在水溶液中反应的离子反应,不能书写离子方程式。如铜与浓H2SO4的反应,浓H2SO4与相应固体物质取HCI、HF、HNO3的反应,以及Ca(OH)2与NH4Cl制取NH3的反应。

3、碱性氧化物虽然是强电解质,但它只能用化学方程式写在离子方程式中。如CuO与盐酸的反应:CuO+2H+=Cu2++H2O

4、有酸式盐参加的离子反应,对于弱酸酸式根离子不能拆成H+和酸根阴离子(HSO4-除外)。 如NaHCO3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HCO3-+OH-=CO32-+H2O不能写成:H++OH-=H2O

5、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时,首先写好参加反应的离子,然后确定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再用观察配平并补齐其它物质即可;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先写好发生水解的离子,然后确定产物,再配平并补足水分子即可。

6、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即离子方程式不仅要配平原子个数,还要配平离子电荷数和得失电子数。如在FeCl2溶液中通入Cl2,其离子方程式不能写成: Fe2++Cl2=Fe3++2Cl-,因反应前后电荷不守恒,应写成:2Fe2++Cl2=Fe3++2Cl-。

7、不能因约简离子方程式中局部系数而破坏整体的关系量。如稀H2SO4和Ba(OH)2溶液的反应,若写出为:Ba2++OH-+H++SO42-=BaSO4+H2O就是错误的,正确应为Ba2++2OH-+2H++SO42-=BaSO4↓+2H2O。

高考化学考试物质的分类复习

1、分子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能独立存在的微粒,它保持着这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分子间有一定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物理变化是分子运动状态改变的结果),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在一些分子间存在氢键。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固态时均为分子晶体)。如:干冰、水、硫酸等。

2、原子和原子构成的物质:

(1)原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是原子运动形态的变化。原子有一定的种类、大小和质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原子间有一定间隙,原子不停地运动着,原子间有一定的作用力。

(2)由原子构成的晶体,如金刚石、晶体硅等。

3、离子和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绝大多数盐类,强碱,低价金属氧化物等都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注:离子和原子在结构和性质上均不相同。

4、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有固定的组成和一定的性质。

混合物: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即由不同种分子或微粒组成,无一定的组成,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5、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三态变化、金属导电、蒸馏和分馏、挥发和升华、吸附和盐析、电泳、潮解、溶液及盐的焰色反应、粉碎、凝聚等。

物理性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沸点、溶解度、导电性等。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般都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化学变化占优势。如:风化、老化、裂化、裂解、硝化、磺化、钝化、酯化、皂化、水泥的硬化、硬水的软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等;脱水、脱氧、脱氢、脱硫等;干馏、燃烧、粉尘的爆炸等;电解、电镀、原电池反应、电化学腐蚀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6、常见无机物之间的反应关系:

①非金属一般能与氢、氧化合生成气态氢化物和氧化物,能与某些非金属化合生成无氧酸盐,有些非金属能与水或碱溶液发生歧化反应,非金属性强的物质可以把非金属性弱的物质从其盐(或酸)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

②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氧化物或无氧酸盐,除金、铂外能与氧化性酸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非氧化性酸反应生成H2,很活泼的金属能与水作用,铝等金属还可以与强碱溶液反应产生H2;

③大多数酸性氧化物可与水作用生成相应的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相应的含氧酸盐;

④大多数碱性氧化物能与酸性氧化物(或酸)作用生成盐,有些碱性氧化物可溶于水生成相应的碱;

⑤某些物质具有两性,如:铝、氧化铝、氢氧化铝等既能与酸作用生成相应的盐,又能与碱作用生成盐。

上一篇:面上项目格式下一篇:一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跟踪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