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2024-05-14

学校民主监督制度(精选8篇)

篇1: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评议党员制度

1、“双评”工作要在上级党委领导下,以支部为单位进行,支部要重视“双评”工作,周到安排,精心组织,支部书记亲身抓,深进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避免偏宽或偏严。

2、“双评”活动一年一次,可在半年或年终进行,时间要相对集中,方法要简便易行;活动分为四个阶段:预备阶段、总结自检阶段、评议整改阶段、表彰处理阶段。要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重点解决有偏向性的题目。

3、“双评”活动要和“争先创优”、“建功立业”等各项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增进,真正收到实效。

4、充分发扬***,依托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进步和自我净化。广开言路,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虚心接受党内外群众的批评和监视。***评议结果和措施,要向广大党员通报。

5、要坚持实事求是,每一个党员要以对党对同道高度负责的态度参加评议,不管是自我总结还是相互评议,不管是对党员个人还是对党组织,都要严厉认真、实事求是、一分为二。

6、重视实效,保证质量。“双评”工作要把保证质量放在第一名。要从实际动身展开评议,捉住主要矛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步觉悟,增强党性,切实解决题目,避免作表面文章及走过场。

7、要把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贯串评议的全进程。“双评”活动是对广大党员进行一次普遍深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契机。支部要及时把握党员的思想情况,针对不同题目,做好深进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8、“双评”工作要有计划、有总结、有活动记录。

篇2: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以及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校教育实际,现就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成为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推行校长职级制、教师合同聘任制,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并有效地体现在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个环节,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保障教职工主人翁地位的必然要求。教师是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只有让广大教师人人依法享有充分民主,让广大教职工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决策、监督学校行为,才能调动每一位教师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教职工行使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加强学校民主建设,是加强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只有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校改革和管理中来,才能保证学校决策更科学、管理更民主、更高效;才能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进一步密切学校党群、干群关系;才能确保学校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二、全面落实加强学校民主建设的各项措施

(一)完善教代会制度。教代会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教职工参与学校决策、实行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途径。

1、强化教职工代表大会的职能。要把听取和审议校长工作报告、学校发展规划、重要改革方案、重要规章制度、经费预决算、大型基本建设、教职工福利等重大事项作为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内容。教代会必须广泛征求代表意见,汇集集体智慧,并履行严格的表决程序。凡是未经学校教代会通过的上述事项,校长不得以任何理由施行。

2、严格教职工代表大会的程序。(1)向教育局报告有关情况,作出请示;(2)依法民主选举教职工代表,并确定代表(与会人员)资格;制定会议日程。(3)校长做工作报告,提交需大会审议的改革方案、发展规划、重要说明等;收集教职工提案。(4)对校长报告等组织审议,汇集意见,修改完善;对教职工提案进行筛选确定。(5)对校长报告等组织投票表决。(6)经教代会讨论通过的方案,由校长公布实施。

3、严肃会议组织、召开的纪律。学校教代会每三年为一届,每年要召开一至二次会议。遇有重大事项,经学校党政领导研究或有三分之一以上代表提议,可以召开临时教代会。教代会要支持校长行使职权,对校长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有不同意见时,可以直接向校长提出建议,在未做出新的决定之前,要执行校长的决定,维护权威。校长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其职权范围内决定的事项有不同意见时,可提请教职工代表大会复议,复议后仍有不同意见时,要由学校党组织或上级主管部门协调。教代会闭会期间,教职工代表所提意见或建议,校长无论采纳与否,都要在一周内予以答复,不得敷衍塞责。学校教代会召开的情况纳入对校长的任期考核,作为评定校长职级的重要内容。对严重违背教代会召开的有关规定、肆意侵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校长要严肃处理。

(二)坚持做好校务公开。实行校务公开,是深化学校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有助于扩大教职工知情权,促进校长依法、公正办事。

1、突出校务公开的重点。除法律规定的保密事项外,应重点公开以下内容:学校办学方向、长期发展规划、工作目标、重大改革方案等规划计划类;学校机构设置、职称评定、党员发展等组织人事类;学校重大工程建设投资、基建工程招标等工程建设类;财务预决算以及未列入预算的临时性开支等财务支出类;教师进修培训类;优秀教师(班主任)、教学能手、特级教师以及县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学生等评选表彰类;工资晋升、奖金分配、离退休及困难教职工慰问金发放等福利待遇类;学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情况以及民主评议校级和中层干部情况等。

在校务公开的同时,还要向社会公开的内容有:学校收费依据、标准及使用情况;学校招生、毕业生升学情况;学校校服、饮水等费用收支情况等。

2、丰富校务公开的形式。要采取多种公开手段,把校务公开工作做实做活,包括教职工代表大会、校务公开栏、校报等基本形式,新闻媒体以及校情发布会、重要事项通报会,校园网等辅助形式。

3、严肃校务公开的纪律。要加强对校务公开工作的考核监督,保证校务公开内容不漏项、不走过场。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做到“公开从真、内容从全、监督从实”,确保校务公开内容、形式、时间、程序的规范。对涉及教职工群众利益的重大原则事项,不仅要公开项目名称、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政策法规和基本精神,最大限度的满足教职工的知情权。要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使校务公开主体到位,内容规范,注重实效,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三)严格对干部实行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是学校民主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要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民主评议干部。既要包括德、能、勤、绩全面考核,又要突出业绩这个重点,减少主观项目。同时注重干部作风和廉洁自律的评议。评议中要创新机制,引入社会因素。

民主评议学校领导干部,每年要组织评议一至二次。要严把参加人员和投票方式等关口,参加投票人员一律由考评小组在考评之前从教职工中随机确定,填票、投票时确保当事人独立自主。要严格按照有关政策和程序,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减少偏差和失真,确保评议结果准确、可靠。对信任票达不到三分之二的中层干部,原则上不再聘用。对在评议过程中弄虚作假,或者打击迫害持不同意见者,不论涉及什么人,都要严肃处理。

(四)建立教师代表参与的经济审计制度。在对学校经济状况进行审计时,应当积极吸收教师代表参加。学校要在工会组织内建立后备人选库,推选品德高尚、能力较强的教师代表兼任审计员,实行动态管理,每二至三年进行一次轮换。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从后备人员中随机抽取参与审计工作。

三、建立确保学校民主建设健康发展的领导机制

加强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性强,必须加强领导。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定期研究解决学校民主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确定工作方向、目标和原则。每年组织一至二次学校民主管理指数测评,同时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结果纳入校长职级管理考核。

学校把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倾听教职工的建议与呼声,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活动制度等,促进学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工作依法有序进行。

篇3: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一、提高教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加强学校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基础

学校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成败, 关键在于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学校领导只有良好的愿望, 只满足于一般性的号召很难取得提高职工意识与能力的实际效果。党政、工会各组织要把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列为重要的工作日程, 制定全面的工作规划。要以增强教职工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主人翁意识为重点, 采取切实措施, 组织对职工的民主与法制培训。在民主与法制教育中, 结合教育法、教师法、工会法的学习, 突出教职工权力义务法定条款的学习讨论, 使教职工真正明确自己在办学中的地位, 增进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精神。通过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断扩大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深度和广度。另外, 要不断总结民主制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通过积累, 建立健全保护教职工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制度性与政策性规章, 建立起实施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操作办法, 明确群众参与的范围、渠道、程序, 使民主参与在科学规范的轨道上有序进行。在校长负责体制下, 群众参与学校管理和对学校工作的监督, 校长的认识与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校长负责制与职工当家做主是统一的, 校长是做为职工的代表在行使管理权。因此, 校长要摆正位置, 树立起领导是服务的思想, 正确处理管他与他管的关系。权力的运用必须置于法制框架内, 在行使管理权力的同时, 也要接受被管理者的管理。只有这样, 才能调动起全体职工乐于参与管理, 勇于参与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认真行使自己的权力, 努力承担自己的义务, 为维护学校的安全和谐与繁荣发展尽心尽力。

二、建立健全教职工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渠道是推进学校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保证

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是个法制的概念, 教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权力的运作也必须依法进行, 体现出科学有序的法制原则。教职工管理权、监督权的有效运用, 应该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为核心, 以会议议事制度建设为重点, 建立起配套的职工权利运做平台。这既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证, 又是政治民主和实施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学校议事制度从民主政治建设角度讲, 应强化以下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首先, 是要依法完善教代会制度。教代会对学校重大工作安排的审议建议权, 对事关教职工权益事项的审议通过权, 对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审议决定权, 对中层以上行政管理干部和行政部门工作的评议监督权、奖惩任免建议权等职权, 学校党政组织要依法予以充分的保障。凡属教代会行使决定权的事项, 校长及学校领导班子都不能越权做出决定, 校长要对教代会建议的事项给予充分的重视。

其次, 是建立并切实实施党政工青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党政工青负责人联席会议是党政领导班子研究重要工作的补充形式, 是决策前听取意见和建议, 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 是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保证, 也是各组织机构在落实工作部署中保持步调一致的重要措施。通过联席会议的形式, 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 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使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一致。

第三, 是完善校务委员会会议制度。校务委员会是重要的民意机关, 是教代会休会期间, 听取民意, 了解情况, 体现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要渠道, 学校党政方面主要领导要充分发挥和运用校务委员会的职能。

第四, 是完善集体办公会议制度。主要是每周开好一次校党政工青领导和中层机构负责人集体办公会, 全面汇总和安排每周具体工作, 集思广益, 研究解决工作存在的问题, 发挥学校领导层、骨干层和各职能部门在学校管理中的特定作用。

第五, 是完善全体职工大会制度。全体职工大会主要由校长通报学校工作安排和主要决定、决策, 尊重教职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

三、不断拓展职工参与管理与监督的操作平台是学校强化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关键

为建立起最广泛的学校民主政治氛围, 应以不断开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操作性平台为基本方向, 不断提高民主政治建设实施水平。从我校实践效果看, 当前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为切入点。

第一, 是建立和完善教职工对管理干部的监督评议机制。校内中层干部实行竞聘上岗, 校级和中层干部年末向全校教职工大会或教代会做述职报告, 接受由教职工每年一次对两级干部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评价, 落实群众对干部的民主监督机制。

第二, 是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通过相应的渠道向全校公开校务活动的各个方面, 随时接受师生员工的咨询, 增强校务管理的透明度。

第三, 是设立校长信箱, 方便师生员工随时就学校各方面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就领导干部、职工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揭发举报, 校长应就收到的反映及时做出处理批示。

第四, 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 采取多种措施吸收吸引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 培养学生关爱学校, 关心学校发展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素质。

第五, 是扩大民主管理与监督的范围, 不但接受校内监督, 还要接受社会监督与舆论监督, 提高民主政治建设水平。要不断增强与学生家长、社区组织的沟通与联系, 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办学特色、发展目标, 增加家长、社会对学校的了解和关注。

第六, 是建立健全师生员工权益救济机制。为保证师生员工权益不受侵害, 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法情兼治”的理念, 把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列为依法治校和强化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建立起校内申诉仲裁制度, 为师生维权提供申诉渠道。以上各方面措施的配套实施, 可以为实施依法治教, 创建和谐校园,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

摘要:学校民主政治制度主要包含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和对学校管理实施监督两个方面, 其核心是教职工参与管理、实施监督的权力, 是否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渠道上畅通、在管理运行中得到体现。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中小学校如何加强民主制度制度建设。

篇4: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制度;人大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检察机关作为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同样要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履行检察职权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治体制范畴内检察机关进行的内部机制创新,是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司法改革的产物。

一、我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和司法实践

为进一步加强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监督,通过引入有组织性的外部监督力量,解决检察机关自侦案件长期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和批评,最高人民检察院于 2003年首次在检察系统内部提出了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并相继颁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关于适用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 >若干问题的意见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扩大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方案 》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五种情形”的实施规则 (试行 ) 》等规范性文件。据统计,全国已有 80%以上的各级检察院都实施了该制度,总共选任人民监督员两万多名,其中 90%以上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法律工作经历的人员;此外,工人、农民、少数民族、企业职工等各界人士约占 10%,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社会公信力[2]。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以来,取得了积极成效,人民监督员的数量、监督案件数量上都呈现出较快的上升趋势,体现了宪法的权威,具有权力监督、制约和人权保障价值。

从笔者所在院近年来实施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司法实践上看,人民监督员制度已经在检察机关办理职务案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笔者所在院今年来提请的16件/17人自侦案件的拟不起诉决定,均通过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表决。在人民监督员选任上一般要求符合以下几项条件: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年满二十三周岁;4.品行良好、公道正派、热心公益;5.身体健康、有履职时间;6.在本工作或有固定居所;7.受过行政拘留、劳动教养、刑事处罚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监督员。

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的批评和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法理上的缺失,认为人民监督员介入检察活动,实际上是干涉了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地行使检察权,不利于检察机关充分履行宪法和法律职权,而且人民监督员并没有获得得法律上的授权,对检察活动的监督缺少法律依据;2.在人民监督员的遴选上,一般由检察机关自身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考察、聘用、管理、发放补助等,出现“自己请人监督自己”的感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意义;3.人民监督员自身法律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对相关案件的法律规定、证据把握能力有待加强;4.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范围、职权、救济方式缺乏制度性安排;5.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冲突,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各级人大作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依法享有对检察机关实施宪法和法律活动的监督权,人民监督员制度与人大监督权之间存在制度冲突。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国家机关都要接受人大的监督。但从我国人大监督的现状上看,当前我国人大监督权还没有得以充分行使,监督的作用和效果也不太明显,与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人大代表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监督不力是其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监督主动性不高,震慑力弱,权威性不够等[3]。导致上述问题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人大监督权的空泛性,缺乏实质性内容和程序架构。在人大监督的框架内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人大对检察机关履行监督权,体现民主原则;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有司法实践中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诸多诟病。

具体而言,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应该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1.人民监督员应在同级人大代表中择优遴选;2.在人大成立人民监督员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3.制定相应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性文件,从监督程序、监督范围、权力等方面制定具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4.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不仅仅局限于自侦案件中,将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案件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刑事案件一并纳入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畴;5.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工作直接对同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作为审查检察机关年度工作报告的重要参考。

(一)在法理上,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宪法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的表现

民主原则和法治原则是我国宪法的两项最基本的原则。根据《宪法》第 2条第 3款的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精神的重要原则。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践中产生正是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宪法原则的重要方式,实际上为实现宪法所确立的民主原则提供了具体的制度和实践的保障。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三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基于检察机关行使检察职权的活动而产生的,保证检察法治的完备。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通过在人大内部遴选人民监督员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建立在人大监督的框架下,其监督权不仅符合民主性的要求,也体现了《宪法》原则,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二)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实质内容,解决了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

将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管理、监督置于人大监督的制度之下,并直接对同级人大负责,不仅能够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独立性、权威性,也能够从实质上解决检察权不受监督和制约的制度缺陷。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的“广安模式”、“岳池经验”,其核心的制度安排就在于为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和履职提供了外部性的制度规定:人民监督员由人大选举、管理,并对人大负责。“由人大选任和管理人民监督员,比由检察院选任和管理更符合监督逻辑,更具有合理性和权威性”[4]。这些制度改革和创新增强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自身的生命力,受到了社会群众和人民监督员的欢迎和好评,也得到了全国人大内司委、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肯定。

同时,在人大监督框架下进一步将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其他不起诉、另案处理及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将对检察机关的监督纳入人大监督的体制内,使检察权的行驶真正受到人大的监督和制约,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重要表现。

(三)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反映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要求

我国的检察制度是建立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但检察机关在法律地位上从属于代表和反映民意的各级人大,检察机关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自觉接受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体现了“司法民主化”的本质要求;同时,程序的正当化也要求检察机关在依法行驶其职权时遵循宪法原则,在对公民的人身权利及其他宪法和法律权利进行限制和处理时获得有效的救济,体现司法公开性原则,通过建立在人大监督的基础之上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根本上体现了司法民主化和程序正当化的原则。

(四)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需要建立一系列的配套性制度措施

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符合我国宪法精神,有利于从根本上体现人大监督权的实质内容,保证检察权受到来自人民的监督和制约。就目前而言,可以先在部分地区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对人民监督员的条件、产生办法、监督程序、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等进行规范,进一步把人民监督员的选任、管理、监督活动等置于检察机关之外,以期实现真正的、完全的外部化。在时机成熟时,将该制度明确写入《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并适时地制定相关的《人民监督员法》等配套性的制度措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三、结 语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建立中国特色的人大监督框架下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可以从本质上解决和改变现有部分制度安排的缺陷,不仅体现了我国检察机关的人民民主属性,也有利于实现法律监督和促进司法公正,从而具有重大的法治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根据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的具体规定.

[2]莫纪宏.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正当性基础.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9-2.

[3]张建红.关于增强人大监督权的思考.人大研究,2006,(4).

[4]谢曦.“广安模式”在行进中涅槃——广安市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回眸.http://www.rmjdy.org/Article.asp?ArticleID=1053.

篇5:学校民主议事制度

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着民主议事、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原则,特制定本制度。

一、民主议事的组成人员是: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副校长、工会主席、教导处和总务处的主任、副主任、报账员等组成,涉及教师利益的议题,应有广泛的教师代表参加。

二、民主议事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和改进学校领导工作,实现领导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民主议事制度的职责是:沟通工作情况,交流重要信息,汇报上月重要工作完成情况;讨论研究需要行政共同决定的日常工作中的重要事项;研究处理日常工作中不宜由领导成员个人决定的问题;讨论决定需要共同商议报上级的有关重要请示、报告;听取有关部门重要工作的汇报;研究安排本月重要工作;决定必须由会议讨论的其他重要事项。

四、议事规则。

(一)学校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集体领导制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由集体讨论决定,任何个人或少数人不得越权决定重大问题。紧急情况来不及召开会议时,行政领导成员可临机处置,事后及时向会议报告。

(二)要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既要坚持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又要认真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领导成员对自己分管的工作要敢于负责,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工作。一般工作由分管同志负责处理,重要事项听取校长意见后再处理,如有必要即提交会议或相应会议讨论决定。

(三)对于需要会议讨论决定的问题,分管领导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明确、具体的方案,有的问题应提出两个以上可供比较的方案。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应在会前征求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方面的意见;业务性强的重要事项,应事前组织进行分析论证,作出评估。

(四)决定学校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负责人要在认真调研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努力在认识上达到一致,再由集体讨论决定。

(五)会议决定重要问题,应该经过认真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对复杂情况和问题要反复比较鉴别。要注意听取分管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决策时一般应以校长的意见为准。如发生重大分歧,可暂缓作出决议,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校长的意见执行。

篇6:学校民主决策制度

为进一步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强化领导班子建设,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办学水平,创建民主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制定学校民主决策制度。

一、成立学校校务委员会

成员有:解学文 李广华 韩红光 孙国辉

二、学校民主决策的重大事项界定的范围与内容

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计划和措施;

2、学校学期工作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3、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范围内人员的使用、推荐和奖惩;

4、办公设施购置计划和校舍改建、职工福利安排、财务收支等问题;

5、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的重要请示和报告;

6、工作制度的制定与修改;

7、其它重大问题。

三、学校民主决策的原则

1、以 “三个代表”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2、严格遵守“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

3、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四、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

1、提出方案。校长或主管领导提出重大问题的实施方案。

2、校务会议讨论。会议不得搞临时动议,议题应在相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做会前通报,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决定是否上会。会议由班子主要负责人主持,安排足够的时间对议题进行充分讨论。讨论时,主要负责人不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须听取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后再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故未到会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可用书面形式在会上表达。

3、对校务会议已经通过的议题,提交全体教职工会议讨论,需要有会议材料的,应准备书面的上会材料。

4、形成记录。会议须形成记录。重大问题会议记录除发给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外,还须报分管领导。

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来不及领导班子集体议事及会议表决的,领导班子成员可视具体情况独立处置,事后应及时向领导班子集体报告。

5、校务公开。最后把经校务会表决并在全体教职工会议通过的决策进行校务公开。

五、保密制度

对校务委员会的决议过程及决议的事项,要严格保密。

六:学校民主决策重大事项的监督

1、教代会:民主决策要自觉地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积极实行校务公开,让广大教职工行使在学校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篇7:学校民主理财议事制度

1、学校重大的经济开支(如房屋建设、制定学校计划等)都要召开校委会和职工大会讨论,并由职工大会讨论决定。

2、充分发挥工会的民主管理监督作用。

3、建立民主理财领导小组。由学校教职工选派代表,担任理财小组的领导成员,并推选2名坚持原则,廉洁奉公的老干部、党员和职工协助小组工作,监督各项计划的实施,贯彻执行财务制度和财经纪律。

4、每年都要不定期召开民主理财会,民主理财会议有权否定不合理的开支。

5、民主理财小组每期一次“一榜一表”。公榜即学校收支公示,资金发放明细表,接受群众监督,及时总结。

篇8:学校民主监督制度

一、关于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的历史、发展和蜕变以及贡献

首先, 该书系统和深入地介绍了富有特色的英国女王督学团成立、历史发展和向教育标准局的蜕变。传统上, 英国的学校享有较高的自主性, 学校甚至可以自行决定开设哪些课程, 教师也享有较高的自主性。教育督导制度因而在国家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上起着重要作用。英国教育督导制度与国家教育行政机构几乎形成于同时, 是国家干预、管理教育的途径之一。同时, 女王督学团也有着一个重要传统, 其作用不仅是代表女王的政府行为, 而且也是自治的、向学校提供专门咨询的专业部门。

“二战”以后是英国教育发展的新的时期, 《1944教育法》是此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执政前的30余年的主导性教育法案。《1944教育法》再次确立了女王督学团的权力, 规定对教育机构进行定期的督导和专项督导。在这30余年里, 女王督学团经历了质疑、重振等过程。70年代末, 女王督学团改变了过去以个别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督导并形成报告的方式, 将对所有学校的督导集合起来作为调查报告的基础, 成为有影响力的政策文献, 影响政策。1981年始, 女王督学团开始出版地方教育当局财政支出的年度调查报告;1983年始, 几乎所有女王督学团的报告开始公开出版。与此同时, 女王督学团也接受了严格的评估。到80年代, 女王督学团克服了很多困难, 保持了教育督导的相对独立性, 提升了整体的地位。

英国教育制度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领导的保守党政府执政后,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80年代末女王督学团被宣布解散。但是, 《1992教育法》在实际上并未削弱教育督导, 国家标准局的成立是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发生较大变化的标志, 实行了中央和地方合一的教育督导制度, 建立了以注册督学为首的独立督导小组制, 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督导领域, 制定了详尽的对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各级学校进行督导的指南, 督导报告向学校和社会公开。标准局的成立是教育督导制度的一次蜕变, 是使得教育督导适应新的时代变化的积极变革, 是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规范化、标准化和系统化的探索。

公立教育事业是由国家出资兴办、惠及全体人民的公共事业。教育督导对于保证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能够真正用于教育事业起到了监督作用, 同时作为专业的机构, 督导又帮助了学校和教师提高教育质量。

二、教育督导的组织和督学队伍

该书详细地介绍了英国教育督导从中央到地方的机构网络及内部组织、督学、督学的选聘等情况, 并讨论了督学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等问题, 提供了全面了解英国教育督导制度、督导的组织和过程等详尽的资料和分析。

英国督导以对学校的督导、监督并帮助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为突出特点。督学是教育督导的具体实施者, 因而也是督导的核心。英国督学享有盛誉,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较强的专业性, 并因此产生了很高的权威性。女王督学团时代的督学只有460余名, 其专业能力是出类拔萃的, 目前全英的督学已经达到上万名, 也可以想见其中的变革。

英国督学的盛誉与其严格的督学及选聘制度和任命有关, 开始比较看重社会地位和学历, 逐步发展到要求督学具有更详尽的专业知识背景与教学经验。成为一名督学绝非易事, 标准本身较高, 还要经过严格的申请、答辩等过程, 并以严格、公正的程序作为保证。这一套对督学的选聘制度保证了督学的高水平和高素质。

该书还对教育督导与对教育机构的评价的关系及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价指标和标准等作了介绍和分析。教育督导与教育评价起源于职能不同, 督导带有较强的代表政府行事的职能, 权威性较强;而教育评价的专业性更强。督导借鉴评价技术产生督导评价, 这对于现代督导有着积极的意义。

英国教育督导过程本身也很值得借鉴与学习。在实际督导的开始实施前, 对督学有短期的培训;在督导开展中, 在一系列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督导指南的严格框架下, 督导工作有序地开展;督导后向社会公开出版督导报告。公开出版的督导报告既可以体现督导的工作效能, 也可以实现对督导本身的监督。此外, 督导小组包含一名“外行督学”, 也反映了督导向社会和社区靠近的倾向。

三、英国教育督导制度对于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启示

我国现代教育督导制度的建立始于清末, 清光绪31年 (1905) , 当时的清政府本着“上师三代建学之深意, 近仿日本文部之成效”, 成立了学部, 并参照日本文部省官制设立了视学官。民国时期, 教育督导制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规制的颁布, 建立起了相对完整、独立的部、省、县三级视学网。但由于当时国家一直处于军阀割据、外敌侵略、内战不断的社会大动荡时期, 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大多数的乡村贫困儿童不可能享有基本的初等教育, 所以, 新建的教育督导制度虽对当时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不可否认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 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几经波折, “文革”期间停止, 1977年恢复建立。1995年《教育法》将教育督导制度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之一。目前, 我国教育督导制度已相对完善, 建成了由中央、省、地、县四级督导机构组成的网, 拥有一支相对稳定的督学队伍。教育督导制度在推进我国教育发展, 特别是推进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工作中, 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 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 教育督导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教育督导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1) 机构

我国现行的教育督导机构分为中央、省、地、县四级。中央督导机构为国家教育督导团, 行使国务院赋予的教育督导职权。地方教育督导机构为省、地、县三级。目前我国督导机构的组织形式主要有;政府教育督导室 (包括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 :明确督导机构为人民政府机构, 代表同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教育督导室 (包括教育督导团及其办公室) :由政府授权代表本级政府行使督导职权;教育委员会 (教育厅、局) 教育督导室。各地教育督导机构组织形式的不统一, 教育督导又缺乏法律上的规定, 或多或少对教育督导机构的权威性都有一定的影响。所谓名不正, 则言不顺。

2) 督学选聘

督学是履行督导职权、执行督导任务的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督学队伍是完成督导任务的保障。很长一个时期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督导战线中的一大批同志默默无闻、艰苦奋斗, 为我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工作, 初步形成了富于特色的中国教育督导制度。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 我国教育督导队伍也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

誗年龄老化:很多地方把督导室当作安置干部的地方, 不因工作配备干部。督导室同志年龄偏大, 这甚至造成一种印象———凡督学必老。这与繁重的工作极不相配。

誗其次是督学队伍素质不高:我国的督学选聘多为推荐, 由一些有丰富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同志担任。这些同志确实有着丰富的教育管理经验, 但由于督学培训的不规范、经费等多方面的原因, 造成有的督学素质不高。这直接影响了教育督导工作的质量。

3) 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缺乏法律依据

1991年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仍是目前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唯一法规意义上的规定, 对中央和地方教育督导机构的职能分别作了规定, 地方教育督导的组织形式及机构的职责则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确定。从实际工作内容看, 督导机构从中央到地方, 在20世纪90年代的首要任务是对“两基”工作的督导。随着“两基”工作的几近全面完成, 对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以及针对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等的专项督导逐步成为工作的重点。这个《暂行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需要, 因此出台法律意义上的规定是迫切的需要。

上一篇:农业厅下一篇:郭德纲搞笑相声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