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

2024-04-08

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通用9篇)

篇1: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

平顺县东寺头中学校

安全工作监督检查考核及奖罚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安全工作的文件精神,以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制度。

二、学校安全工作监督检查的总体要求是:根据上级有关学校安全工作的要求,促进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各班级加强安全管理,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杜绝事故发生。要不断改进对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管理和监督检查,保障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三、学习安全检查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自查为主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严排细查,以查促管,限期整改的原则,本着对学校师生负责,对检查质量负责的精神,做好监督检查、整改工作。

四、学校安全检查以综合性检查为主,要不断创新检查方式。综合性检查包括:学校分管安全工作人员定期汇报,检查教室、各库室、学生宿舍、食堂、学校商店等学生活动场所。现场察看各种设施和常规管理,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重点检查漏雨渗水,电线线路老化,线路不规范,电器开关裸露等局部不安全现象;教室、宿舍、实验、微机、图书等功能用房的安全管理,学生宿舍管理及二十四小时值班情况。食堂管理是否符合有关部门要求。

五、校内其他设施情况检查:

(1)厕所、水池、储藏室、楼梯及栏杆、校墙、路灯、旗杆等公用设施有无安全隐患。

(2)实验室电路是否规范,危险药品是否规范有序;实验课是否规范操作。

六、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要求责任人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限期整改。

七、学校把安全工作列入对部门负责人、各班主任、科任教师的考核之中,与学校年终目标管理考核相挂钩。

八、对在安全管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按学校要求履行职责的,视情况予以行政处分。停职审查等处罚办法。

平顺县东寺头中学校

安全考核细则

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岗位目标责任,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现根据上级文件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考核细则:

一、考核原则:

公平、公正、客观

二、考核方法:

本考核在学校行政的指导下,实行各专项负责人考核与领导督查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扣分制,并实行重大安全事故一票否决案,如该岗位责任人因失职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将取消年终一切奖金,并追究其相应的经济或法律责任。

三、考核细则

1、学生安全教育

班主任应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水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课间安全、课外活动安全、就餐就寝安全、集会安全、防震安全、防火防电防雷击防溺水安全、夜间停电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传染病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留守儿童的安全以及其它安全。班主任应做到时时讲、事事讲,做好每周安全教育工作,有记录,教室内应有安全教育专栏,每月查1-2次。如无记录或记录不详,一次扣5-10分。其他任课教师也对学生安全负有教育责任。

2、课堂安全

任课教师必须每节课前清点学生人数,看学生是否到齐。如有学生未到应及时与班主任联系,班主任必须落实学生情况。所有任课老师必须负责本堂课学生的安全,不得私自调课。如因工作失职所造成安全事故,扣该任课老师1-5分。

3、课间楼道安全

课间安全值班老师应做到每节课间准时到指定地点值班,制止学生做各种不安全游戏,确保学生安全。如遇突发事件时,各楼道值班人员应及时赶到指定地点疏散学生。如值班不准时或缺席,扣该值班老师1-3分。

4、课外活动安全、晚饭后学生活动安全

每天课外活动,各安全责任人应到指定的范围进行安全巡查,负责督查学生安全。晚饭后生活老师应准时到达各自的安全岗位值班,负责学生的活动安全。如值班不负责或迟到、早退、缺席,一次扣1-5分。

5、学生早晨、中午起床安全值班

值周组每天负责学生早晨、中午起床后的安全工作,做到宿舍楼前、教学楼、操场有值班老师。值班老师应提前3分钟到指定地点值班,负责学生上下楼梯、活动的安全。每迟到、缺席一次扣1-8分。

6、就餐安全

所有负责学生就餐的安全责任人应准时到达餐室值班,教育学生不拥挤、不挑食、文明就餐。如值班不负责或迟到、缺席一次扣1-6分。

7、就寝安全

学生就寝时,所有值班人员应准时到达宿舍值班,认真清点学生是否到齐,组织学生洗漱,制止学生在床上、洗漱间打闹或在宿舍做不安全游戏。值班老师应教育学生文明洗漱,爱清洁讲卫生。待学生安静后10分钟方可离开,如工作不负责或迟到缺席一次扣1-10分。

8、周末、节假日值班安全

值班人员不得任意调动值班安排,如有调动必须经过学校领导同意。周末值班老师必须两人24小时在学校值班,负责学生的安全、学习;长假值班人员必须负责学校的财产安全,如因工作失职或擅离职守,一次扣5-10分。

9、生活老师安全值班

生活老师应认真履行安全岗位职责:晚饭后,学生活动安全、周末学生留校安全、宿舍学生休息、洗漱安全、学生就餐安全、星期日下午到校安全、学校安全、长假学校安排的值班等工作。做到认真负责,确保安全。特别是宿舍楼学生安全、禁止学生在宿舍追逐打闹、随意拉动阳台玻璃窗,晚上必须关闭完,禁止学生在宿舍玩易燃易爆物品。突发事件学生的疏散工作。如因工作不认真或值班不准时,一次扣1-10分。

10、门岗、锅炉水电工安全职责

门岗负责每天上、放学,学生的离校、返校工作,学生离校必须持有手续,不得随意让学生离校。禁止外来人员、车辆进入学校,做好进出人员的登记手续;做好门岗的安全值班和教学区安全监督工

作;放假学校的安全值班工作,如工作不认真负责或擅离职守,一次扣1-10分。

锅炉工水电工应做好锅炉、水电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到使用前检查、使用过程中监管。做到每周对学校水电进行一次拉网式检查,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做好宿舍楼前学生早晚的安全巡查工作,以及节假日的安全值班工作,如因工作不负责任或擅离职守,一次扣1-10分。

以上各条,望全体教职工遵照执行。

篇2: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

第二条 校工会要认真落实各级有关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增强档案工作的意识,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第三条 档案工作是学校工会工作的组成部分,工会形成的档案是工会的宝贵财富。工会全体工作人员都要重视档案工作,注意积累材料,按规定及时归档。

第四条 校工会档案工作在学校工会的领导下,自觉接受上级工会和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立卷、归档、分类、编号等事项,按学校档案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 工会档案立卷归档的范围和要求

(一)学校“双代会”的会议材料。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下发和上报的各类通知、文件、请示、报告。

(二)校工会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纪录、会议纪要、典型经验材料、调研材料以及各项活动所形成通知、活动结果、照片等材料。

(三)评选各级各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名单、上报材料、先进事迹、表彰决定等材料。

(四)学校党委、行政及上级机关下发的有关工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文件、材料以及其他应归档的材料。

(五)归档材料一律用16开归档纸书写,归档材料除图片、照片、会议记录外,其余需具有原稿和打印件。文件书写和载体应能耐久保存。

第六条

工会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一)档案管理人员要按照归档范围、时间、质量、标准等要求,负责接收、整理、分类、鉴定、统计、保管各类档案及有关文件资料。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积极主动提供利用。

(二)监督、指导本校各部门工会文件、资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工作。

(三)档案管理要科学。档案要做到排列整齐合理,有完整、清楚的案卷目录、标题明显、书写工整、装订整齐、查阅方便。档案工作要采用计算机管理,实行档案管理现代化。

(四)档案的归档、保管、查阅、销毁要设置台帐,做到目录与档案相符。

(五)档案的鉴定要认真、细致,严格按档案保管期限和销毁规定处理。

(六)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档案宣传工作,增强本部门人员的档案意识。

篇3: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

信访是中国民主制度的组成部分, 是人民群众反映问题、监督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申诉的制度。它具有深化政权合法化、对官僚体制进行非常规控制、化解剧烈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动员功能等诸多功能。[1]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通过信访渠道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在“信访洪峰”中, 幅度增加最大的是群众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以及赴京访, 由于人数众多、规模大, 并且持续时间长以及存在个别的激烈行为, 在一些地方和行业引起了不良反应, 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稳定。面对大量信访, 上有领导指令化解的压力, 下有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 使得信访部门及各级政府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法治以外的方式处理相当一部分事项, 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的连锁反应。2005年新《信访条例》并不当然意味着问题的解决, 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发挥作用的空间、其功能定位等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 当前信访制度的困境解析———从功能的角度

目前, 大致有三种类型的信访活动:一是参与类信访, 此类信访主要是对各级党政机关、人大以及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以及批评。二是求决类信访, 是因公民具体权益遭受侵损而寻求救济的信访事项。三是诉讼类信访, 是明显应由司法渠道予以解决或者己进入司法程序甚至司法终审裁决的信访案件。现实中, 当事人对许多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仍然不停地提出申诉, 要求改判。[2]信访制度承载三方面功能:一是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愿表达的功能, 二是实现权利救济和化解纠纷的重要功能, 三是监督各种国家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功能。现行信访制度的功能不仅偏离了此制度的原初设定目的与功能定位, 而且是一种非正常状态, 集中表现就是信访的功能目前是错位的。

第一, 信访制度承载了它不应过多承载的权利救济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司法权威。由于司法解决具有法定程序的保障, 因此, 优于其他纠纷的解决方式。裁决者的中立、纠纷双方地位的平等, 并提供了充分的说理场所, 充分保证了矛盾和冲突在体制内的解决, 并且形式上保证了承担败诉的后果是说理不充分者, 正当程序有利于消除愤怒与不满。[3]而现有的信访制度在运行过程、程序机制上则明显不具有这种特征, 从国家权力的分工与制约来讲也不应具有这种特征和功能。司法终极性应有既判力, 已作出的裁判不允许随意改变。[4]当前我国终审司法裁判的重审是当事人上访、缠诉的重要根源之一, 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司法裁判的既判力、权威性。第二, 信访制度承载了它不应过多承载的监督功能, 主要包括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单从内部监督制度来看, 信访制度的监督功能与这些制度之间的功能可以说是重合的和较为混乱的。其次, 行政信访存在与行政监察的功能的接近性、交叉性, 制度整合的较大可能性。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可能造成对司法独立的干涉。第三, 信访承载了公民政治参与和民愿表达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各级党政机关和人大、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及批评的信访事项。同时表明了信访制度是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主制度而存在的。而这一功能不能成为信访制度存在和强化的理由, 只能促使我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决制度上和实施中的问题。

3 信访制度功能的分解与复归

信访的功能应在实现逐步分解的基础上被现有资源整合, 逐渐与其他制度接轨, 实现制度的对接, 并在有赖于我国民主法制各项制度较为完善的基础上, 最终实现信访功能的复归。在机构设置上, 取消行政信访机构;保留人大信访机构;健全人民法院的申诉制度, 规范相应的内部配套机构。

3.1 信访的权利救济功能还给复议机关与司法机关

权利救济是权利受到侵害时, 求助于权威机构给予公正判断并重新配置权利义务的事后监督的一种方式。目前信访事件所涉及到的要求给予救济的权利主要是由于行政主体的行为所侵害的权利, 也有一小部分是涉诉信访案件中的实体权利。后者应归于司法轨道, 有赖于申诉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而前者则应由复议制度、行政诉讼制度实现救济。行政复议机关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及合理性进行审查并做出复议决定, 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这种行政机关内部的权利救济机制使问题获得解决。在法治社会司法途径是实现公民权利救济最为基本的方式。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只有在诉讼救济中才能得到明确、普遍和理性的保障。现实中之所以出现人们热衷于信访, 与司法不权威、不独立及腐败现象严重有很大关系。必须要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总体思路是扩大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尽可能将所有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视野范围。强化法院的独立地位和权威, 必要时可以采取二元审判体制即设立行政法院。

3.2 信访的监督功能分别划归人大、监察机关、审计机关

这里的监督主要是指对行政机关和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对司法机关的监督, 主要靠人大监督制度的健全和申诉制度的健全。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有两方面:一是外部监督, 主要是人大的监督和司法机关对其的监督。改革的基本方向是, 将公民的利益诉求直接导向人大代表, 由人大代表来代表自己的选民表达和聚合利益, 使其按照“人民—代表—政府—人民”的顺序进行运作。[5]司法机关对其的监督, 是通过公民合法权益的司法救济来同时实现的, 如上面所述行政诉讼。二是内部监督:一方面要进行监察制度与行政信访的整合。监察制度, 是指行政监察机关通过主动调查或行政相对人的申诉、控告、检举, 发现相应国家公务员的违法违纪行为, 并通过直接处分或建议相应主管行政机关处分违法、违纪公务员的制度。[6]行政监察制度是行政机关内部监督制度的一种, 其主要功能是对行政机关主要是公务员依法行使职权、遵纪守法、廉洁等方面情况的监督。另一方面, 在行政机关内部还设有行政审计制度, 也是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

3.3 信访的政治参与、民意表达功能的剥离与复归及相关机制的规范

我国社会多元利益表达机制和政治参与体制的构建远远滞后于社会利益的分化, 现行政治参与渠道无法有效地将各阶层的利益诉求有效地传达到政治体制中去。[5]有效的政治参与有赖于表达机制的规范, 即人大相关具体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健全选举制度, 健全人民代表与人民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制度, 健全罢免制度, 确保当选代表与选民之间的利益代表关系, 确保人民政治参与、利益表达渠道的通畅。当然, 公民利益表达机制的规范还涉及到相关社会公共组织的建立与规范、各种社会监督机制的完善与配合等其他问题。

摘要:现行信访制度承载了过多功能, 偏离了最初设定目的与功能定位, 成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牵制因素。应在分解的基础上对其功能进行整合, 逐渐与其他制度接轨, 实现制度的对接, 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配合与整体效用的提高。

关键词:信访制度,功能,分解,复归

参考文献

[1]高武平.信访制度存废辨——兼谈中国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 宪政知识网.

[2]周梅燕.中国信访制度陷入困境-取消?强化?变革?宪政知识网.[3]

[4]王珊珊.信访制度非常态发展的矫正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5]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D].浙江大学, 2005:30-31.

篇4:浅析信访制度争议及改革

关键词:信访制度 问题 争议 改革

随着我国政治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人们权利意识与主体意识的觉醒,公民的政治参与也将会不断扩大,也必定会有更多的人通过政治参与寻求个人权利的保障与实现,必将不断尝试在现行的参与结构中逐渐找到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佳途径。然而,信访这种”制度外的正式制度”向社会公民提供了一种在行政和司法系统之外解决问题的途径,它由过去的”诉情”(反映民情)转向现在的”求解”(解决问题),成为社会公民面临问题和矛盾所选择的并且优先于其他行政救济或司法救济而选择的救济方式,其功能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扭曲。

1、关于信访的介绍

1.1信访概念

所謂信访,按照国务院制定的《信访条例》的界定,可以理解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1]。”

2、关于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引起的废存争议

2.1信访制度存在的问题

(1)涉法信访过多,缠讼问题严重,造成行政资源的浪费,占据了司法资源的巨大空间。涉法信访即指诉讼类信访,它是中国目前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它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我们不能否认此类信访中有冤假错案或者其他司法不公的情况存在,但是过多的涉法信访会攥取法院的合理资源,造成法院大量案件的堆积,影响司法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客观上造成司法裁判权威的消减。

(2)出现信访的组织化苗头。由于信访的无序性、随意性,越级上访普遍存在,且少数信访人认为单个人的信访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为壮大声势,扩大影响,就四处联络其他信访人员,鼓动那些可能进行信访活动的人员,组成数人甚至十人、百人、千人的信访队伍,统一行动,以此给信访处理部门施压。还有极少数不法信访分子,为实现其非法目的,煽动并利用其他善良的信访群众,误导大众,严重扰乱信访秩序,从而扰乱政府部门的正常工作。

(3)信访案件处理率不高。由于信访制度中缺乏有效、强硬的处理机制,于是层层转办、交办成为了主要的处理手段,效率十分低下,信访体制的缺陷也逐渐被暴露出来。

2.2信访制度的废存争议

信访制度在中国已有多年历史,信访表现在行政领域,是现代国家为公民提供的补救措施,公民通过获得司法行政中的补救,以保护其利益[2]。但是,近年来信访对人民与政府带来的困扰愈演愈烈。因此对于信访制度存废,学术界褒贬不一。

3、信访制度的改革

学界一般有两种意见:主流意见认为信访制度从根本上说与法制化进程相违,应该取消这种制度;另一种意见认为关键在于信访立法,应将信访制度纳入法制建设的正规轨道;还有一些领导和专家建议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探索”大信访”格局,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从而建立起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3]。任何一项法律制度的变迁都有其历史的过程,”法的现象绝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运动的社会现象” [4]。

3.1信访制度在法律途径上的完善

信访作为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应该得到切实保障,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将这种制度纳入严格的法律轨道,既是法制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处理好信访和司法制度两者关系的现实所需。

(1)建立公益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在党政和人大信访机构内设立公共法律援助机构,将信访和法律援助有机结合起来,聘请和动员有社会责任感、具备执业资格的人担任公益律师,为上访者提供法律服务。公益律师接到群众信访材料后,应提供免费咨询,并根据所反映问题的性质,为群众代写各类诉讼状或行政复议申请书,指导其按照法律途径解决问题[5]。

(2)设立法律服务室。在各级信访部门建立信访法律顾问室工作机构,司法行政机关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水平强的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人员驻法律服务室开展工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开展法制宣传,向信访人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3)建立信访代理制度。在信访制度中,也可以借鉴和引入代理制度。一些地区在街道办事处推行的信访代理员制度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在信访制度中,必须明确信访代理的机构为非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因为不行使国家权力的非政府组织或群众自治组织,能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上,维护公民个人的权利” [6]。

3.3实现公众监督下的司法独立

今天的信访访困局其实反映了政府权力网一方面垄断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方面又无法消化全部社会矛盾的现实。而这种垄断的权力网有时自身就造成了对公民的伤害,所以才产生了大量民告官的案件。如果要让公民对法律的公正怀有信心,不是针对一两个人的腐败,而是针对制度性的痼疾,首先要确保法官判案不受行政权力干扰的独立只有这种司法独立是独立于强权对于司法的干扰,而不是独立于社会公众的监督,否则就会产生更大腐败。

信访问题是我国经济、政治、社会问题的综合体现,因此要大力促进信访制度改革,完善公民参与政治制度,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这是一条复杂而漫长的道路,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信访条例.2005年1月5日国务院第76次常务会议通过.

[2][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26.

[3]骆晶晶.我国信访制度初探[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8):21-22.

[4]公丕祥.法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515.

[5]陈广胜.将信访纳入法治的轨道——转型期信访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J].浙江社会科学,2005,(4):18-19.

篇5:学校信访工作制度

为更好地维护师生合法权益,积极做好来信来访接待工作,创造良好的信访工作秩序,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组织领导:

成立学校信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具体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负责人配合做好信件答复、来访接待工作。

二、工作职责

负责受理和接待反映学校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信访事件,承办上级传达、交办的信访件,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和汇报信访件中的重要信件,并提供相关的资料;负责信访件的办理、回复或告知、督办,负责信访件的登记、归档工作。

三、工作程序

(一)来信办理

1、对信访件进行登记编号,原件报送学校有关领导阅批,凡署名寄校领导的信件直接送至有关领导本人阅批。对于涉及信访人权益、署真实姓名的重要信访件,交校长批示,15日内完成。其它信访件交分管领导批示,30日内完成。

2、根据学校领导批示及管理权限,交由各职能部门归口办理,对信件进行答复。

3、对事关学校发展建设和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来信及

领导批示和办理结果,视情况在适当范围内公开。

4、做好存档工作,按来信类别,整理后移交档案管理室存档。

(二)来访接待

1、热情接待来访人员。

2、接待人员应认真听取来访人的陈述,了解来访目的、要求及所反映问题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事实、证据等,做好来访记录。

3、对不需要处理的一般问题,应说明理由或原因做好来访人的思想工作。应由各职能部门解决的问题,通知部门负责人接待处理,并做好记录。

4、对重要来访、突发性或重大集体上访,要汇报相关领导接待。

5、做好存档工作,来访处理完毕,按来访类别整理相关材料移交档案室存档。

(三)节假日期间信访事件的应急处置

1、坚持节假日值班制度。学校按规定做好节假日值班安排,明确值班人员的工作纪律和应履行的职责,公布值班电话号码,做好值班情况记录。

2、确保通讯联络信息畅通。节假日期间校长及值班人员的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

3、建立紧急报告制度。对本单位内出现的重大紧急信访事件,在30分钟以内向教育局信访办报告,并采取临时紧急防控

措施,做好劝解疏导工作和安抚工作。

四、工作纪律

1、参与接待信访的工作人员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遵守保密制度,不得泄露工作秘密,严禁将控告、检举材料和信访人要求保密及可能对信访人权益造成损害的内容泄露给被控告人、被检举人;不得丢失、隐匿和擅自销毁信访材料。

2、负责信访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操作程序,热情接待信访人员,收到的信访件要按要求及时办理和汇报。信访内容与工作人员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篇6:学校信访工作例会制度

一、每周召开一次例会,研究信访工作。(结合工作例会召开)

二、根据教育局的信访例会召开例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

三、会议有会议记录,问题处理结果要有纪要

四、例会研究的主要问题:

1、分析当前信访稳定形势,排查不安全因素。

2、听取决定事项的落实情况。

3、研究处理信访案件,特别是重点信访案件。

4、学习有关文件安排部署近期信访工作。

篇7:七江中心学校信访稳定工作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信访稳定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中心学校信访稳定工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局领导下,遵循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实行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统筹协调,其他领导按照分工(分管业务、分管部门、联系单位)对口负责的领导机制。

二、信访稳定工作列入工作目标和学校重要议事日程;学校会议至少每季度听取一次信访稳定工作情况汇报,分析研究有关问题;中心学校领导每年年初与教育局、各校校长签订信访稳定工作目标责任书,至少每季度听取一次联系单位的信访稳定工作情况汇报,每月主持召开一次分管部门、联系单位的矛盾排查联席会议。

三、重大事项决策前须进行信访评估,未评估或未完成评估不得进入决策程序;在信访评估中不得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对可能出现信访稳定问题的,须提前研究制定应对预案。

四、领导对联系单位发生的,或联系单位有关的信访案件要亲自包案;包案领导要对案件的办理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协调督促、检查落实,直到信访问题最终解决;需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管领导协调解决的信访案件,由一把手确定包案领导。

五、发现围堵省、市、县党政机关事件,重大及突发性群体事件,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敏感时期发生越级非访、集访事件,分管领导、涉及单位的主要领导要立即向中心学校主要领导汇报,不得迟报、瞒报。

六、按照省、市处置集访要求,发生来市、到省集体上访事件,分管领导、事件涉及单位主要领导必须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协助上级信访部门稳控局面,做好劝返工作,直至上访人撤离,并做好后续处理和信息掌握、上报。

七、每周一为领导信访接待日,当日接待领导须到中心学校办公室室接待来访人,信访工作人员及时做好领导接访记录;办公室对领导接访工作进行妥善安排,并将每月安排表在醒目位置公示。

八、主管领导每月召集一次信访稳定工作例会,传达上级指示精神,听取工作汇报,排查不稳定因素,交流工作经验,进行业务培训。

九、各单位每月定期排查一次不稳定因素;重大活动、重要会议和敏感时期,须深入细致的排查不稳定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排查和发现的不稳定因素,要及时向乡信访室报告。

十、信访稳定日常工作机构(信访室)设在办公室;办公室根据信访稳定事项所涉内容向有关部门或单位转办、交办、督促检查,直至妥善处理;乡属单位应配备与信访稳定工作相适应的信访稳定工作机构和专(兼)职工作人员;信访稳定部门应对信访材料分门别类、立卷归档、装订成册、专人负责、妥善保管。

十一、办公室为信访稳定工作的综合督查部门;办公室对信访稳定事项是否按要求办结,受理、承办、复查的案件、信件是否存在推诿、敷衍、拖延和泄密等现象进行督查,并对信访稳定工作进行目标考核。

十二、信访稳定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追究办法依据《隆回县信访工作问责办法》、《隆回县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

十三、未尽事项,参照市、县、镇综治办有关规定执行。

七江镇中心学校

篇8:学校信访及监督制度

一、我国现阶段信访现象特点

1. 信访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

自1993年全国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出现回升以来, 整个上涨趋势一直延续到2004年, 持续上升11年。虽然从2005年开始, 通过各种有效措施的采取, 全国的信访紧张局面开始扭转, 出现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的“四个下降”, 但需要警醒的是, 当前信访总量依然很大。国家信访局副局长张恩玺在2008年曾指出, 全国信访总量依然在高位运行。

2. 涉及面广且集中。

我国信访问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一类是企业改制、劳动及社会保障问题;二类是“三农问题”;三类是涉法涉诉问题。各类纠纷、不服法院判决等。这类问题积案较多, 重复来信来访量大, 长期滞留上访的人多;四类是城镇拆迁安置问题。主要反映在城镇建设、拆迁等工作中不严格依法办事, 补偿和安置不合理, 拆迁户不能及时回迁, 房地产开发不规范等问题;五类是反映干部作风不正和违法乱纪问题;六类是基层机构改革中的问题;七类是环境污染问题;八类是部分企业军转干部要求解决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问题。这八类问题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 几乎涵盖了社会的所有方面。

3. 上访多, 越级上访依然存在。

上访是出于对基层机关的失望和对高层机关的希望而做出的。信访人认为离开基层越远, 所受社会关系网影响越小, 信访获得成功的希望越大。所以,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信访人选择绕过当地政府和部门, 直接到市、上省, 甚至进京上访, 意图通过上级部门施压来解决问题。

4. 群访现象不断, 激访现象时有发生。

群访现象、集体上访现象目前在我国信访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其原因在于:一是信访事项本身有许多是涉及群体利益的, 二是信访人为了能实现信访目的, 在“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等观念影响下, 选择集体上访。所以群访现象在我国信访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激访现象是指在信访过程中, 因为信访要求得不到满足、信访权利受到侵犯等情况下, 信访人采取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 藉以表达信访要求的举动。激访现象的发生, 对于信访人而言有两个原因:一是走投无路, 没有办法了, 生不如死, 故而寻死;二是受“人死为大”观念影响, 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给信访部门施压, 寻求实现信访利益。

二、现阶段我国信访现状的原因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

信访现象是人们对现实无法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反映, 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现象, 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力的发展会不断突破旧生产关系的限制, 并催生新的生产关系。当旧生产关系的利益平衡不断被打破并向新的利益平衡转换的过程中, 利益受损者就会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提出诉求并期望得以解决和满足。因此, 从推动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角度来看, 信访现象的存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必然表现, 而且必然长期始终存在。当然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信访现象的表现程度会出现差异化。

2. 体现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也是基本动力。在社会经济领域就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基础, 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基础的高低。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重大成功, 但政治体制改革在我国却进展缓慢。在经济上富裕起来的公民开始在政治地位、公民权利、人格尊严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需求。而当这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 信访就成为表现欲求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大量的简单矛盾在基层难以被解决并不断被积压时, 就很容易发展变化成信访事件, 导致信访现象的大量增加。

3. 大量社会不公现象确实存在。

2003年时任国家信访局局长的周占顺在接受《半月谈》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群众信访特别是群众集体访反映的问题中, 80%以上反映的是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80%以上有道理或有一定实际困难和问题应予解决;80%以上是可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努力加以解决的;80%以上是基层应该解决也可以解决的问题。这四个80%可以看出, 群众信访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该予以解决的没有解决, 是由于群众感觉不公平而产生的。通过这四个80%也可以看出, 只要在信访工作中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 切实以群众利益为重, 通过换位思考, 想群众之所想, 急群众之所急, 那么通过努力, 大多数的信访问题是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处理的。

4. 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存在“找青天”“告御状”这样的传统民族文化。我国民众比其他国家更喜欢用信访这样的方式向统治者、执政者反映冤情。既是到了现代社会, 这种现象依然是存在的。这一方面说明民众对执政党和党中央的信任,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众对一些基层的行政管理者的不满。目前, 部分基层政府漠视、冷漠, 对信访人的合理请求推诿不问, 从而使小矛盾不断激化, 发展成大矛盾, 形成上访、越级上访、集体上访、进京上访或激访等现象。

5. 我国救济制度不健全。

依照法治原则, 应该给予遭受不公的信访人予以救济。既然救济, 则必须通过一定的救济渠道。我国的救济渠道很多, 有诉讼救济、行政复议救济、民政救济等。但上述救济途径本身存在许多问题, 根本不能承担起消除社会矛盾的作用, 有些还是社会矛盾的起源。

三、我国信访制度的建设设想

1. 切实提高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加强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增强对信访两个作用的认识, 特别是增强信访工作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作用的认识;另一个需要加强的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信访工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首先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也是信访案件最集中的领域。因此, 加强信访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所以务必要高度重视。

2. 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信访工作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党应该积极主动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倘若专设部门负责信访, 与组织部、宣传部一起成为我党三大主要工作部门, 其负责人由党委委员担任, 这样的制度可以很好的加强党对信访工作的领导, 有利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执政地位长期保持。

3. 制定《信访法》, 把它纳入法制体系。

国务院信访条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信访权利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 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效力等级来说, 与信访的宪法地位并不相称。信访作为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民主权利和国家的基本民主制度, 宜由全国人大制定具体的法律来加以保障。现代法治的真谛就是:一切社会行为必须处在法律的控制之下。法律规则是构建法律秩序的要素。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出台《信访法》, 健全信访法律体系, 实现信访的程序化、法制化。

4. 改革机构设置。

我国信访机构虽然多, 但职能不清、交叉, 严重影响了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笔者认为改革机构设置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整合各地各部门信访机构, 统一名称和工作制度; (2) 长远考虑可以将信访部门与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 (3) 必要时可以考虑信访部门垂直管理。

5. 完善信访运行机制。

(1) 强化信访部门职权; (2) 完善信访工作流程; (3) 加大信访案件中对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力度。

6. 完善与信访配套的相关机制。

(1) 妥善处理好信访与诉讼、行政复议之间的关系; (2) 将法律服务系统和其他中介组织维权系统融入信访机制, 信访制度设计需要开拓思路, 创新信访问题的解决方式; (3) 提高信访工作人员法律化、职业化水平。

篇9: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及完善

摘 要: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之法律规定几经变革,虽然其框架建立起来了,但其制度本身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致使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不能充分发挥,对于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改进,可以通过检察审查会制度,赋予其相关职权,在制度重构的基础上对立案监督制度加以完善。

关键词: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缺陷;检察审查会

中图分类号:D92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1-0121-04

一、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现行的法律依据及价值定位

(一)法律依据及概念

目前,我国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

从理论法学角度来看,所谓刑事立案监督是指检察机关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刑事立案主体的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的刑事诉讼法律监督。它既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又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特别的司法救济程序。

(二)价值定位

刑事立案监督制度作为法律监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价值在于达到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惩罚犯罪、保障人权的目的,并追求维护公平正义的法理目标。

1.惩罚犯罪。惩罚犯罪是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之一。通过适当的刑罚来惩罚犯罪,一方面可以对潜在的犯罪起到威慑和遏制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受害人被侵犯的权利的一种救济。对刑事立案主体进行的立案监督制约了司法机关的非法行为,确保立案主体在进行刑事立案的过程中不放纵犯罪,通过对立案主体进行监督使惩罚犯罪的刑诉目的得以真正实现,从而保障司法公正。

2.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现代社会法治社会的标志,是必须恪守的准则。法律监督的要义不在于监督民众是否守法而是监督执法者是否依法。监督执法者是否依法,其根本目的之一还在于避免执法者利用权力侵犯公民的基本人权。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来说,保障人权,就是通过纠正刑事立案主体在刑事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防止刑事立案主体以国家名义侵犯公民的人权;另一方面,使得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以救济受侵犯的人权。检察机关行使刑事立案监督权以保障人权的目的主要通过防止公权对公民个人的侵犯来实现。[1]

3.维护公平正义。法律监督的价值和全部内容就在于维护法的公平正义。法律监督就是要维护法的正确实施和统一。刑事立案监督是法律监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公平正义也是其首要的任务。对于刑事立案监督来说,维护公平正义,就是监督刑事立案主体依法该立案的就立案,不该立案的就不能立案。

二、刑事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

1.监督对象过于狭窄。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都具有对于刑事案件的立案权,都是刑事案件的立案机关(1979年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但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仅局限于公安机关。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对这些部门特别是人民法院和检察院自身的刑事立案活动的法律监督无法可依,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刑事立案活动中的错误行为和违法现象得不到及时纠正,当事人的正当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的立法意图不能完全实现。

2.监督的内容过于片面。现行《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其中应当包括了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破而不立、以罚代立、立而不究等多种情况),而对于“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在法律上并没有明文规定。从立案监督内容的性质看,应当立案侦查而不立案的,实质上是放纵犯罪的问题;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实质上是枉法追诉。这两种表现都是立案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但由于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侦查的行为实施监督,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检察机关可以通知公安机关立案,而对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要实施监督并可以通知公安机关撤案。[2]“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八十七条也只规定: “对于公安机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侦查的,人民检察院应当向公安机关提出纠正违法意见。”但是这显然是一个软规定,这种“监督” 终究只能是“提出纠正违法意见”,公安机关也往往认为刑诉法中无相应规定而不认为其有约束力。

3.监督手段不完善。一个完整的立案监督权应当包含对立案活动的知情权(或知晓权)、涉嫌违法不立案的质询权和对违法不立案的纠正权三个基本部分 (对违法不应立案而立案的情况同样适用),现行刑事诉讼法对立案监督只规定了质询权和纠正权两项内容,即“发出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质询权,《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条)和“认为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通知侦查机关立案”(纠正权,法条依据同前),而对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立案情况的知情权却没有规定。

监督与被监督始终是一对矛盾,监督者工作的成效是以被监督者工作的疏漏为基础的,所以在法无明文规定监督者享有知情权的情形下,被监督者不可能自愿通报本身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些立法上的纰漏,造成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存在“无米之炊”、信息渠道严重不畅、力不从心的局面,使立案监督工作局限于等待受害人申诉、人民群众控告、上级部门交办的被动范围之内,致使相当多案件未能进入检察机关监督的视线,检察机关缺乏了监督主动性。立法上的这一缺陷,是检察机关立案监督的信息渠道严重不畅的根本因素。

4.没有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三百七十二、三百七十三条之规定,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职能分别由审查批捕(现改为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部门行使。这一体制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有诸多不足。刑事立案监督是独立于侦查监督、控审监督之外的一种法律监督形式,其性质、对象、措施等与其他形式的法律监督有根本的不同。将本该由一个专门部门行使的独立职能人为地割裂开来,混淆了立案监督与侦查监督和控申监督的界限,降低了刑事立案监督的法律地位,既不利于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的开展,又分散了刑事侦查监督和刑事控申监督的力量。

5.立案监督缺乏执行力度。从理论上讲,监督的重要特点是高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缺乏强制力保障的监督只能是徒有虚名。我国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对于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的行为,检察机关“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理由不成立应“通知公安机关立案”。但这客观上形成了检察机关发出立案通知书后的事后监督无法可依。对于公安机关拒不说明理由和拒不执行人民检察院立案通知的行为如何处理,法律并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措施。立法上对此回避的态度使得公安机关有了对抗立案监督的一块“挡箭牌”,阻碍了立案监督制度的有效运行。[3]

三、完善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几点建议

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解决立案监督问题,关键在于要从法律制度上加以完备。具体说来,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我们认为,对检察机关自身的监督,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任何一个机关、单位、团体都存在一个监督的问题,这是基于自身存在而享受的管理自身的权力。所以,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包括检察机关自身,并不需要法律的明文规定,关键是如何开展自身的刑事立案监督,这是一个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能否对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进行监督,则应从不同的层面上来认识。从理论上讲,刑事立案监督是检察机关对刑事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实施的法律监督。在我国刑事诉讼法制度中,刑事立案主体包括了人民法院在内。人民法院也就自然是刑事立案监督的对象。但是,从实定法角度讲,一个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时,必须有法律的明文规定。现代法治社会,权力的存在、运用都是以法为限。就目前来讲,检察机关开展对人民法院的刑事立案监督欠缺合法性要件,是于法无据的。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将对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自侦部门的立案活动,作为刑事立案监督的重点。而对于法院的立案监督,则应从法院自身来解决。

2.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内容。应当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对于“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积极立案行为的立案监督。

之所以应该将不立案而立案的情形也包括进去,理由有三:首先,从理论上讲,刑事立案监督是对刑事立案活动的全面监督,则积极立案行为和消极立案行为共同成为监督的对象是其题中之义。如果不对积极立案行为实施监督,其中的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立案的合法性就失去了保障,这样的立案监督制度本身就是片面的、不完全的。[5]其次,从刑事诉讼法的目的上讲,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价值即在于保障人权和惩罚犯罪,二者不能偏废。检察机关既要对公安机关的消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使得实施犯罪行为的人受到刑事追究,也要通过对公安机关的积极立案行为进行监督,使得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以实现保障人权的目的。第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公安机关不负责任的积极立案行为中的违法现象比消极立案行为更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更容易导致法的威信丧失。

3.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手段。目前刑事立案监督的信息渠道不畅,确实严重阻碍了刑事立案监督工作的开展。从立法完善的角度,法律应当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知情权,明确规定公安机关应当向检察机关移送有关刑事立案的文书材料,并应定期向公安机关通报立案监督案件的侦查进展情况;检察机关也有权向负责案件侦查的公安人员了解侦查进展的情况并调阅有关案件和材料。[6]

4.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专门机构及效力问题。如果说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关立法逐一解决的话,那么对于刑事立案监督的机构及效力问题,则应当共同看待,通过设置新的专门机构,并赋予该机构一定的权力来加以解决立案监督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笔者认为,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应由专门机构来行使,这个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可以设在检察机关内部。刑事立案监督有别于侦查监督、控告申诉监督,是一种独立的法律监督形式,同时,刑事立案监督也是刑事诉讼监督的开端,如果这一环节做的好,不至于放纵犯罪分子,可以较好地惩罚犯罪;也可以使没有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更好地保障人权。所以,设置专门的刑事立案监督机构是必须的。其次,对于立案监督的效力问题,从有利于打击犯罪、提高诉讼效率的角度和加强立案监督的角度考虑,在现阶段是可行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直接行使立案监督权,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检察机关所共同具有的法律手段。如德国检察机关既有指挥侦查权,又有自行侦查权;在日本,虽然实践中检察机关一般只对侦查进行指挥和监督,但是法律还规定检察机关拥有单独侦查犯罪的权力;在俄罗斯,检察长有权提起刑事案件并依照法定程序委托调查人员或者侦查人员侦查案件,也可以亲自受理案件,在必要时亲自进行某些侦查行为。所以,有必要增加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可以直接立案侦查的规定。同时为了防止滥用此项职权,可以规定地市级检察院行使此项权力时,要报省级或者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但是对于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范围可以不作限制。

5.“检察审查会”的构想。综合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日本刑事起诉制度中的“检察审查会”制度来完善我国的刑事立案监督。

日本的“检察审查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占领军占领日本时创立的,是美国小陪审团或大陪审团观念同日本特点相结合的结果。这项机制的主要职能是对公诉人的不起诉决定进行审查,以确定不起诉决定是否恰当,即依靠公众参与控制检察官自由裁量权的滥用,故联合力量最高司令部(SCAP)将其描述为“预防检察官不起诉案件的安全装置”。[7]在完善我国人民检察院对于立案监督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前提下,参照日本的“检察审查会”制度,再结合我国特色的陪审制度创设一种“检察审查会”制度,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制度设计。

首先,明确检察审查会成员的产生和组成。检察审查会的人员可由人民检察院审查批捕(现改为侦查监督)和控告申诉部门的部分人员,加上一部分人大代表和群众组成。在我国采取人大任免的方法比较妥当,审查会负责人在某些情况下可由人大代表兼任,但应当明确其监督与人大对人民检察院的工作监督不同。形成在“人大监督下部门通力合作,检察审查会统一负责”的机制。

其次,明确检察审查会的性质和权力。检察审查会是带有部分专业性质的顾问团体,其任务就是对立案主体的立案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自侦案件的监督也包括在内)。它以下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展开调查程序:(1)遭受犯罪行为损害的人或授权作代理的人可以申请审查会审查,该审查会必须根据这些请求进行调查;(2)根据大多数成员的投票,审查会也可以自行开展调查。检察审查会可以秘密地调查该项请求,可以为审查而传唤证人,询问相关办案人员。然后,根据大多数人意见向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提交书面建议。

再次,是否赋予检察审查会相关约束力的问题,也即对这种监督制度的保障机制问题。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赋予其一定的处分权,即检察审查会对在立案活动中严重违法的侦查人员及其工作人员,可以决定停止违法人员的立案侦查权,并有权要求侦查机关另行指定人员对案件进行立案侦查,还有权建议侦查机关或纪检监察机关对违法人员给予一定的党纪政纪处分,如果构成犯罪,则移送有关司法部门处理。同时,处于提高司法效率的考虑,在公安机关“久拖不决”且检察机关干涉无效的情况下,检察审查会可以代表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不立案案件可以直接立案侦查。

完善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牵涉到一个制度重建的问题。解决立案监督的制度缺陷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要从法律制度层面行加以完备。这方面可以在《刑事诉讼法》修改时进一步完善,或者制定《刑事诉讼法律监督法》、《刑事立案监督条例》等单行法律。

参考文献:

[1]周洪波,单民.关于刑事立案监督的几个问题[J].人民检察,2004(4):46-49.

[2] 戴御忠.当前刑事立案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行政与法,2002(5):86-88.

[3] 赵景川,宗淼.论立案监督的制度保障[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21-23.

[4] .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5] 张子强.立案监督问题与对策探讨[J].法学杂志,2002(6):17-18.

[6] 卢庆春,丁振东. 浅谈立案监督后公安机关消极侦查的应对措施[J].检察实践,2004(5):36-37.

上一篇:李京同志2008年就业工作先进事迹下一篇:什么是一笔财富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