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河镇社区

2024-05-01

襄河镇社区(精选6篇)

篇1:襄河镇社区

襄河镇社区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襄河镇社区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下,更加重视社区工作全面发展,以加强社区班子建设为重点,以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为突破口,以创新社区文明建设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为动力,不断扩大文明社区建设载体的覆盖面,提高精神文明工作的时效性,在创新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思路上下功夫,扎实开展社区各项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社区面积及人口。随着县城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襄河镇社区已扩大到16个(其中3个农村社区即襄河社区、庄曹社区和秦岗社区),覆盖了整个城区,总面积7.9平方公里,辖108个居民小组,共25731户,常住人口98582人,包括流动人口计11万人。

(二)社区人员组成。社区干部计73人,其中10名居委会主任、支书为从镇机关选拔到社区任职的干部,13名为通过公开招聘从全县中青年教师中选派的计生专干,其余人员为镇聘用人员。

(三)社区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来源。社区聘用人员38人、社区退休人员6人、居民小组长120人(计生协管员)。聘用人员及小组长工资57.6万元、办公费用36万元、阵地建设26万元、聘用人员“三险”支出15万元、社区基础设施费用40万元,合计全年硬性支出为174.6万元。襄河镇近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的计生服务室建设、办公场所改造、后街巷道保洁及社区招聘人员工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县财政应补助襄河镇社区经费项目:①小组长工资按照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总数人均12元标准计算,县镇两级财政各承担50%,补助资金为66万元(11万人×12元/人×50%);②保洁员经费30.72元;③后街巷道硬化经费40万元,总计应补助经费136.72元。但因种种原因未能落实到位。(襄河镇2008年社区人员工资、办公费用测算表附后)

二、社区管理、服务内容及工作开展情况。

(一)社区建设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拓展社区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加强社区治安,开展社区体育,完善组织机构,构建和谐社区。

(二)社区组织活动内容。

1、依托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立劳动报障工作网络,协助劳动保障、民政部门开展失业人员的调查登记、就业培训、就业咨询服务和失业金、城镇居民最低保障金的发放管理,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重点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

2、开展离退休人员的社区服务管理活动,建立群众自治离退休干部、职工管理组织,在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指导下,开展老年人的教育、健身、娱乐等活动,指导、帮助社区居民做好老年人的服务工作。

3、开展社区救助活动,承担最低生活保障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

4、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搞好法制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和失足青少年的帮教活动,加强治安防范,开展平安创建活动。

5、开展社区拥军优抚活动。

6、开展残疾人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活动。

7、开展社区计划生育的宣传教育、协助管理、咨询服务等活动。实施国家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基本项目免费服务。

8、协助卫生部门开展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社区卫生服务。

9、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其他便民利民服务。

(三)社区工作开展情况。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襄河镇成立了社区工作委员会,由镇主要负责人亲自挂帅,委员会下设社区办公室,具体负责管理社区各项事务。

2、多措并举,充实队伍。①通过组织下派把一些政治素质好、领导能力强,熟悉城市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社区领导岗位。②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28名年轻同志充实到社区居委会。③通过公开招聘从全县中青年教师中选派一批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加强社区计生管理工作。④通过组织下派退居二线的正、副主任科员到社区居委会蹲点,有力地支持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培训,增强素质。随着社区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镇党委政府在要求社区干部加强自学的基础上,积极举办社区干部培训班,先后就公文写作、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社区建设等开设培训班。为了增强专职人员的业务素质,镇政府相关部门在开展日常业务培训之外,多次组织社区计生专干、劳动保障专管员、综治、信访、环保、人保、安全生产等人员参加省、市、县业务培训班学习,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更好地为民服务。

4、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创建氛围。一是加强社区阵地建设。镇党委政府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修建、改建了11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楼,大大改善了办公条件,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社区工作也得到了顺利开展,基层政权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引导全民参与。社区创建是一项惠民工程,它的实施和完善必须有关职能部门、广大社区居民、社会方方面面得共同参与,才能取得实效。我县争创全省首届先进文明县城,任务艰巨。镇党委政府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专题会议,组织学习创建先进文明县城的意义和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发放万余份《致居民一封信》,使广大居民、共驻共建单位、社会各界都知晓创建的目的、方法、步骤,为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三是做到“四个紧抓”、“四个不放松”:一是紧紧抓住“三个覆盖”、“四个延伸”不放松;二是紧紧抓住“薄弱环节”,做到部门配合到位;三是紧紧抓住后街巷道治理和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放松,方便居民生活;四是紧紧抓住社区清扫、清运人员的管理不放松,确保垃圾日产日清,采取周检查、旬抽查、月督查、季评比的督促检查方式,同时社区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人员对公共场所、垃圾死角地带进行清除杂草、清运积存,使“阳台、楼道、屋顶”三个洁起来有了提升,2007年十月上旬顺利通过省文明委的检查验收。

5、完善管理功能,社区服务到位。一是党的建设工作全面加强。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配齐各社区党员电教设备,安装了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更换了党建工作制度版块。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坚持把麻烦留给自己,方便留给群众,凡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项,都尽可能列入代理服务范围,通过实施为民办事全程代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计划生育工作有新突破。建立了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加强县城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200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社区按千人小区配齐计生协管员,从全县中青年教师中抽调14人到社区担任计生专干。开展创建计划生育示范社区活动,2007年河湾社区、南城社区、汪塘社区通过了省、市、县考核、考评,被授予创建创建计划生育示范社区活动称号,2008年又申报了新华社区、果园社区、太平社区三个计划生育示范社区。2007年我镇荣获全县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管理一等奖。三是社区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社区广泛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扶危济困,为弱势群体提供上门服务,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受到群众称赞。几年来,社区为下岗失业人员、年老体弱、生活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3286户,7618人,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差81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再就业优惠证2215本。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免费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培训班7期,共210人,提高他们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共介绍1308人到企业就业,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宣传国家政策,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共帮助下岗失业人员申报小额贷款179人,358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提供公共服务,共招收90名就业困难人员担任交通协管员和治安巡逻员。全面做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镇共有8856人参加城镇居民保险,已有50多人享受医疗报销,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

6、落实综治措施,有效推进平安社区创建工作。我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平安建设为载体,认真落实综治工作责任和各项措施,确保全镇社会安定、群众安居乐业。2007年,我镇荣获“全市综治工作先进集体”称号。2008年,我镇综治工作位居全县前列。一是落实领导责任制。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和镇综治办干部、社区党支部书记分别是综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直接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建立综治责任人政绩档案,建立责任人综治工作述职等工作制度,形成一把手抓一班人,一班人分担责任的工作格局。二是落实综治联系点制度。为有效指导和推动社区综治工作的开展,全镇16个社区居委会都确立了联系人。每个社区都有一名党政班子成员挂点抓,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驻点抓。居民小组长为维稳综治信息员,负责居民组内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和维稳综治信息上报,根据实际还聘请部分居民为维稳综治信息员协助抓。三是签订综治责任状。镇党委、政府与社区签订综治责任书,制定下发《襄河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将综治工作的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完成标准、考核奖惩等具体化,把综治工作责任落实到社区干部肩上。四是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近年来,我镇着力把排查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注重“抓小”、“抓苗头”、“抓源头”,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作用,及时发现和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居、组,化解在萌芽状态。五是建立矛盾纠纷预警机制。社区每月对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进行排查和梳理,对排查出来的信访隐患、矛盾纠纷,实行镇、居干部包案制,镇包居干部为镇包案责任人,居主要负责人为居包案第一责任人,包组干部为居包案直接责任人,并签订信访保证书,严格落实到人。六是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活动。定期在全镇范围内集中组织开展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活动,集中力量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每年都排查化解100多起矛盾纠纷,对排查出的治安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有效防止了大量“民转刑”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七是积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苗头。社区干部身在基层,一旦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及时汇报,靠前防范和化解。八是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近年,我镇下发《关于在全镇开展创建平安社区、村和平安单位活动的通知》,要求各村(居)、镇直单位按照通知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创建活动。到去年底,我镇向县综治委申报了11个平安单位、17个平安社区(村),向县委防邪组申报了24村(居)为“无邪教社区(村)”。七是做好社会人的服务管理工作。①社会矫正和帮教安置工作。去年3月,全县社区矫正工作衔接仪式在我镇召开,共接管57名社区矫正对象。目前,已有6人解除矫正,51人正在接受矫正,各社区积极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未发生脱管、漏管和重新犯罪现象,得到县政协调研组的肯定。刑释解人员的帮教安置工作。前两年,我镇“法轮功”解教人员曹某某随女儿在苏州生活。去年敏感时期,我镇成立了以镇党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派出所民警和果园社区负责人为成员的调查回访小组,深入苏州进行外围走访和实地调查。调查回访小组与当地居委会协商,委托其协助做好曹某某敏感时期的稳控工作,还确定两地信息联系人。②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治爆缉枪专项工作。全镇1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流动人口社会管理联合工作站”,排查登记出租房屋798户,暂住人口1835人,完成全镇房屋登记备案工作;与出租房主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和《治安责任书》;对涉爆涉枪单位、人员、场所、矿点进行了全面检查摸排、整治,并签订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责任书。全镇没有发生涉爆涉枪案件、事故。八是强化治安技术防范。为加强城区重点单位和要害部门的治安防范,全镇建立了公共视频监控点80个,建立3个二级分控中心。加强企业内部治安防范,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自行落实人防、物防、技防等措施,建立治安保卫组织,配备保卫值更人员。我镇各派出所与社区有条件的居民小区、重点企业单位安装了监控防盗报警系统。目前,全镇金融、企业、商铺和住宅小区建立了近70个报警点。九是加强社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①警务进社区。前年镇综治委组织人员到马鞍山考察社区警务室建设,回来后召开综治委会议,要求居委会腾出办公室设立警务室,并添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档案橱,制作了规范的工作制度。去年又在果园社区召开了全镇示范警务室现场会。到今年5月,全镇16个社区全部建成了规范化警务室,并在千佛庵村试点建立了村级警务室。②招聘治安队员、专职巡逻队员。全镇招聘了20余名治安队员,分派到3个派出所,今年又投入30多万元,为其办理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建立专职巡逻队伍,前年由县财政拨款,在我镇城区组建了一支由“40、50”下岗工人为主体的30人治安巡逻队伍,由4名民 警带队,组织开展治安巡逻,有效地遏制了案件高发势头。同时,每个社区也成立10到15人治安巡逻队伍,加强治安巡逻。十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襄河镇紧紧围绕“五五”普法目标任务,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力求创新,“五五”普法工作卓有成效。①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教育活动,根据“五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②加强镇法律援助组织网络建设,建立镇法律工作站、村(居)法律援助联系点、法律援助联络人网络。襄河镇开展纪念《法律援助条例》实施五周年,“法律援助宣传月”活动。每年在全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法律援助宣传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共发放宣传材料近6000余份,接待群众咨询500多人次。大大地提高了我镇村、居民法援意识,提高了法援社会知晓率,从而维护了社会稳定。③ 在全镇深入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居”、“ 民主法治示范单位”活动,创建2个市级“法制宣传教育联系点”,推进“五五”普法工作,提升“五五”普法水平。创建2个“民主法治村(居)”示范点。以秦岗社区、襄河社区两个省级示范村为标准,力争再创1个省级民主法治村(居)。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广普法依法治理先进经验。

7、是文化、卫生、体育工作全面发展。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社区文化活动载体功能作用的发挥,开展了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设立医疗室免费为群众诊断,提供义务健康咨询,成立了棋牌室、图书阅览室、兵乓球室,为群众提供了文娱活动场所,活跃和充实了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社区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社区治安状况较好。我镇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摆在非常突出位置,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多年来,社区无重大刑事案件和重大事故发生,无群体性械斗和集体上访事件,居民对社区治安环境普遍感到比较满意。

(二)社区人居环境有较大改观。加强社区环境建设,通过实施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绿化建设,社区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坚持开展治理社区“脏乱差”、整治乱堆放、乱搭建、乱停车、乱占道等活动,社区人居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三)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低保、医保、计生以及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等工作成效显著,得到居民一致好评,社区图书室、娱乐室、党员活动时门类齐全,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社区群众得到了方便和实惠。

(四)社区建设有较大改善。襄河镇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新建、改建11个社区居委会办公楼,为部分社区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社区办公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近年来,又对向社区范围进行了合理的调整,进一步加强社区领导班子建设,从镇政府选调8名综合素质较高、组织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充实到社区领导班子中,增强了社区领导力量。社区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激励和规范社区的各项工作,加强了社区管理,把社区规范化建设不断推向深入。

(五)社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社区积极开展先进文化进社区活动,经常组织开展社区居民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科普进社区活动,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健康卫生教育,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将社区文化生活和教育活动相融合,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建设、法律、卫生等方面知识在内的市民教育,开展“五好文明家庭”、“文明楼院”创建。提高了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素质,为县城城市管理和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群众基础。

四、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管理队伍力量薄弱,行政经费缺乏。①社区基本上为3-4人,部分人员是原居委会人员和镇聘用人员,存在文化程度偏低问题。选派到社区任职的镇机关干部大多年龄偏大,13名通过公开招聘从全县中青年教师中选派的计生专干,因工资待遇未落实,存在着思想不稳,人心涣散现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②行政经费不足。办公经费、工作人员工资补贴,缺口大来源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政府补贴有限,有时还不能全部到位,不仅社区办公经费紧张,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几个月才能兑现。社区工作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职能部门如计生、综治、卫生、绿化、巷道建设、低保、医保、安全等任务都下派到社区,每年还多次进行检查、评比、考核等工作,社区整日疲于应付上级镇政府部门下派的各项任务,但却无人、无钱、无权,造成社区工作滞后。

(二)社区管理体制不健全,责权利不明确。一是条块关系不顺。目前城区仍是“条块管理、以条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人、财、物集中在有关职能部门,而相关职能部门因为力量有限管不到底,而处在一线的社区却缺乏相应的管理职能,极易造成“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工作相互推诿扯皮。如某些社区的家禽养殖、部分小区中的乱塔乱建、车辆乱停等问题,居民意见很大,但社区是看得见管不着,而职能部门是管得着,但限于人员少难以管到位。二是责、权、利不明确。有的职能部门把工作任务转嫁到社区承担,对社区派任务、下指标,但“财不随事转、权不随责走”,社区管理存在“两多两少”问题,即“部门布置任务多、创造条件少;是权下放多、财力支持少”的现象。职能部门工作都要向社区延伸,任务由社区承担,但却没有相应的经费拨付给社区。三是社区共建机制弱化。共建机制是促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但我先社区共建机制很不完善,没有明确的章程和制度,尽管有的单位能够积极支持社区工作,但仍有很多单位以各种借口不参加社区共建活动。四是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关系不顺。房地开发公司在开发建设中存在“中土建、轻配套”思想,尤其2000年以前开发的住宅小区,开发商和建设单位对住宅小区的基础配套设施不够重视,相应的公益设施与配套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建设,加上开发后没有开展物业管理,又不承担小区环境卫生管理责任,造成社区环境卫生脏乱差和社区居委会对各项创建人物无法落实的局面。目前大部分小区开发建成后,开发商即将小区管理交给自己公司的下属物业公司进行管理,从而造成了社区配套设施和服务监督不到位。目前只有惠德花园、益景园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三)一是环境卫生管理责权范围不清。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县城区域扩大,市区旧城拆迁改造,道路拓宽,卫生保洁责任发生变化,但环境卫生责任区未作调整,产生“三不管”卫生死角。二是卫生管理责任不到位。有的企业改制后,企业职工住宅区路面硬化、环境绿环、卫生设施等基础条件差,并无人管理,又未与社区居委会衔接或移交;有的房产开发公司开发的地段没有达到绿化、硬化标准,卫生设施配套未到位;同时随着县城广大后,城郊村进入市区范围,但建设规划与城市不同步,“城中村”的硬化、绿化、卫生设施的设置为列入计划,也无专项经费安排;部分拆迁地段或建筑作业无隔离设施,造成建筑、生活垃圾成堆,无人及时清理,形成卫生死角,影响市容市貌。三是卫生保洁费严重不足。目前,社区卫生保洁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向社区收益单位、居民户收取的卫生保洁费,收费标准为每户每年36元,城乡结合部基本无卫生保洁费。收取的卫生保洁费只能维持低标准、低水平的卫生保洁,作业粗放、管理松散。“三不管”卫生死角、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主要靠突击活动解决。由于缺乏制约机制,卫生保洁费收取难度极大,收取率只有60%左右,经费缺口很大,环境保洁工作难以保证。

(四)社区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目前,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尤其是近年来我县加快旧城改造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会治安管理日趋复杂,加之社区治安防范体系不健全,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相对滞后,时有偷盗等案件发生,社区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县城16个社区均建立了警务室,但由于警务室长期无人、无钱,形同虚设,群众缺乏安全感。

(五)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力度有待加强。县城1999年硬化的巷道现在已基本毁坏,绿化、美化更无从谈起。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目前共有115条巷道需要硬化和整修,加之后街巷道基本没有下水道,阴雨天地面积水,造成居民行路难。此外,路灯不亮或没有路灯的现象也较多。大部分巷道无垃圾箱,垃圾乱扔乱倒现象严重,给环境卫生工作带来难度。

五、加强社区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培育社区意识,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要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探索建立新的社区管理和运行机制。①以理顺关系为突破口,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②以减政放权、转变作风为重点,建立新型工作运行机制。

(三)加强社区建设。①加强社区队伍建设,壮大社区建设工作力量。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保障社区管理良性运转。③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④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功能。⑤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工作。⑥落实保障社区办公经费,县、镇两级财政要按照省政府文件精神,按比例共同承担社区正常办公经费。

(四)实施综合治理,确保社区安宁。

(五)要建立完善社区共建机制。①要培育社区共建意识。②要建立完善社区共建机制。

中共襄河镇委员会 襄河镇人民政府 2009年6月13日

信息来源:

[返回] [打印]

[关闭]

篇2:襄河镇社区

近年来,泾河镇司法所充分发挥自身在社区矫正工作的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实践社区矫正工作日常管教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158名,其中127名按期解教,无一重新违法犯罪,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具体做到了“四个四”:

一是思想上落实“四必谈”,即矫正对象首次报到、入矫宣告时必谈;日常报到时必谈;发现有不良苗头或发生问题时必谈;期满宣告时必谈,以此及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二是谈话中抓住“四关键”,即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了解社区矫正对象的去向点;找准建立自己与社区矫正对象相互信赖的关系点,以此提高谈话的效果。

三是工作中掌握“四技巧”,即通过采用问答式与聊天式谈话相结合;明确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双重关系;兼顾教育与鼓励的问题;采取听、问、访三结合等多方式,进一步掌握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动态和有关情况,及时调整矫正工作方案,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和顾虑,使他们放下思想包袱,重新树立信心。

篇3:襄河镇社区

乡村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 它是以由乡村地域及与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观光、休息、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随着不断推进的农村改革, 乡村旅游在促进农民增收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社区支持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素, 范轶琳 (2011) 指出,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 他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 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 与安徽金寨县接壤, 距省会武汉车程2.5小时。四周高山环绕, 中部为丘陵河畈, 有“三关六寨九河十三畈”之称。九资河境内有天堂寨、薄刀峰、青苔关三个国家森林公园、三省垴避暑区和天堂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九资河镇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自然优势, 大力发展旅游和特色产业。2011年搭湖北建设“全省100个特色镇”的顺风车, 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镇, 华丽转身为国家级旅游名镇、湖北生态名镇。2012年旅游人数150万人次, 旅游收入1.2亿元, 旅游从业人员3000人。九资河镇的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凸显出许多问题, 如开发强度弱, 管理人才缺乏,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 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实现地区生态, 经济, 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相关机制体制, 从制度层面为地区发展添砖加瓦。

二、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概况

20世纪90年代, 扶贫旅游开发的相关概念在我国提出, 21世纪初期, 国家旅游局试办第一个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 九资河镇借着政策的东风, 以圣人堂村为代表的村落, 开始提出打造生态乡村的规划, 开始聘请专家进行有效的指导, 这种脱贫致富的模式在九资河镇逐渐得到村民的认可。九资河镇凭借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 拓宽整条产业链, 积极招商引资和完善各项基础设施, 昔日的穷乡僻壤成为了鄂东旅游名镇, 旅游业也成为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一) 九资河镇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九资河镇周边20公里有“天堂寨”, “薄刀锋”, “青苔关”, 是湖北省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大别山旅游接待中心所在地, 本镇自然环境优美, 森林覆盖率高达85%, 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名镇, 曾被网友誉为“中国最美田园风光”。这里历史文化悠久且丰富, 九资河镇, 原名“楚鸠鹚邑”旧址, 这里孕育了元末明初的农民领袖徐寿辉, 京剧鼻祖余三圣,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家陈翼龙, 这里留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辉煌足迹, 该镇还保留着广化寺, 天子坟以及以紫薇大院为代表的明代建筑等众多的历史古建筑, 还有东腔戏、篝火舞、皮影戏、拳术等古国遗风。根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对旅游资源的分类, 九资河镇现状旅游资源主要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六大类。

(二) 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九资河镇紧紧围绕着“食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 全方位的盘活市场, 整体的旅游格局已经形成。第一, 加强交通设施建设, 力求“行”得通, 拓宽与县内其它景区联系, 加强了九资河镇内部垴, 天堂湖, 圣人堂等景区联系, 打破了镇内景区“支离破碎”的局面, 更容易形成集群优势;第二, 搞好硬件设施建设, 力求“住”得舒适, 对镇区实施了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五化”工程, 积极招商引资, 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兴建宾馆饭店, 另外还鼓励镇内个人兴办农家乐, 以提高景区内的住宿条件;第三, 加快餐饮开发, 力求“吃”得满意, 兴办起了大别山吊锅和地道山野土菜等风味小吃, 同时积极筹办医药膳食和农家自助餐, 使得游客的选择多种多样, 丰富地道绿色健康的菜品令游客赞不绝口;第四, 加快景点开发, 力求“游”得开心, 市场投资与政府投资并举, 开发了漂流, 植物观景园等一大批的休闲旅游项目, 结合当地实际, 推出了五条旅游线路, 即三省垴生态游, 新屋垸古宅游, 天堂湖水上游, 圣人堂民俗游, 天堂峡谷漂流;第五, 促进文化建设, 力求“娱”得高雅, 大别山是一座地质造型奇特, 九资河镇兴建地质奇石博物馆, 陈列各种奇石, 名俗游近年来备受游客欢迎, 九资河镇成立民俗表演队, 山歌, 小调, 民间舞蹈队, 力求在民俗旅游方面有所建树, 第六, 搞好旅游商品的开发, 做好旅游延伸产品开发, 使游客“购”得丰富, 手工艺品, 医药保健品, 土特产品等延伸产品开发极大的扩展了九资河镇整个旅游产业链。

资料来源:九资河镇人民政府《九资河镇总体规划修编 (2011~2030年) 说明书》

(三) 九资河镇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机制体制概况

管理体制上, 罗田县的旅游业当前受到罗田县旅游局和大别山森林公园管理委员会的管理, 这样的管理体制, 在一定程度上使罗田县旅游享受到更多的政策和资金优势, 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县内旅游的发展, 但这样的“双头领导”, 在管理权限, 管理职责, 管理范围并没有做明确的划分, 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市场的活力,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深化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 改革处于攻坚阶段, 而乡村旅游行业也无法置身事外, 有效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最大限度的简政放权, 走市场化的投资, 运营, 管理道路, 将会更大程度上促进乡村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融资投资机制上, 九资河镇先后引进广东、武汉、澳门等地客商投资4100多万元, 开发绿林景区, 兴建旅游宾馆,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同时鼓励镇内居民兴办农家乐等餐饮住宿等旅游基础设施, 但融资能力稍显不足, 一方面是罗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 资金本来就是“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是, 有效的融资机制不健全, 部分居民的诚信意识的缺失和金融机构支持力度过小是这个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资金的短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的九资河镇乡村旅游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参与机制上, 参与机制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机制: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保障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反映社情民意的咨询机制以及提高参与能力的培训机制。只有健全参与机制, 才能真正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乡村旅游发展的效率,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 这样的法律条文少之又少, 更何况还在初级阶段的九资河镇, 如何提高居民的参与度, 要精神文化, 也需要制度文化, 一方面社区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参与氛围, 另外也要健全机制体制, 解除居民参与的后顾之忧, 使居民愿意参与, 敢于参与。

总之, 当前九资河镇乡村旅游面临着“四个大别山”和“1+8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等重大战略机遇, 这会给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更多的客源和更多的资金, 同时也面临着地区乡村旅游行业的竞争, 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勇教授认为一个以武汉为中心, 半径250km的出游圈已经显山露水, 如何发挥机制体制的建设性作用, 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实际的发展动力, 提高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居民参与度, 将是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研究

据调研, 九资河镇乡村社区居民较为关注旅游业对其经济、生活质量、社会关系和群体价值等的影响。乡村旅游发展受到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等等因素的影响, 这就说明在社区参与机制必须与其所受因素相互吻合。其中, “旅游征地赔偿制度”, “社区对旅游企业的控制程度”“引导机制”以及“旅游资源产权制度”的影响力最大。结合该镇的实际, 需要建立起“信息流通反馈制度”, 居民教育培训制度”, 咨询决策制度”, “信息流通反馈制度”, “信贷制度”等等制度, 用制度去规范旅游开发, 促进旅游发展。

(一) 教育培训机制

社区教育包括专业业技能培训和旅游发展通识教育两方面内容。社区居民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针对行业素质较为薄弱的社区居民, 则应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实际动手能力, 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 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增加游客的“回头率”, 而旅游发展通识教育则应该面向全体社区居民, 培训的内容应该涵盖旅游政策, 旅游法律法规, 国内国际旅游发展动向, 让他们了解自身在整个行业的地位和影响;加强教育, 提高其保护社区景观协调性、完整性和古朴性的意识, 防止社区景观现代化、城市化和庸俗化, 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其在利益受损时能够通过正合理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避免发生两败俱伤的恶性冲突。特别针对我们九资河的社区居民更应深入学习了解东腔戏、篝火舞、舞龙狮、古装戏、皮影戏、拳术等民俗文化, 才能更好地通过文化层面去向中外游客展示和传播九资河的形象。

(二) 决策咨询机制

发展社区旅游行业组织, 进行旅游相关事务的沟通与交流, 成立专门旅游相关部门与社区居民的联席会。决策咨询机制包括以下三种。

1. 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的咨询制度

需要将居民所关心旅游给发展地区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生态, 心理带来的影响纳入咨询范围,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旅游发展影响纳入具体的旅游规划之中。

2. 旅游发展思路的咨询制度

社区居民生于斯, 长于斯, 因此对地区的概况比较了解, 另外加之他们于来访的游客接触更为频繁与广泛, 获得的游客反馈信息更加准确。要充分发挥他们掌握信息的“一线性”与“深入性”, 从而为该地旅游的主题和项目发挥他们所独有的优势。

3. 旅游开发规划咨询

关于这一方面, 虽然社区居民教育文化水平有所限制, 可能难以提出高屋建瓴的意见建议, 但至少在本地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战略, 思路, 方法要听取他们实质性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 再来进行相应“头脑风暴”, “专家咨询”, 这样的既保证了决策的民主性, 又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三) 信息流通反馈机制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建设要让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渠道地参与, 扩大居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信息发布机构要通过多种传播媒介, 如社区宣传栏, 社区网络信息系统, 社区BBS等, 使居民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另外还要保证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 保证决策信息的传导过程中的“通俗”性, 使居民更好了解决策本身, 方便他们提出更好的意见与建议。在信息反馈过程中, 要尽量保持居民的原始意见与建议, 社区相关机构也要尽量下基层, 和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 以期获得详实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具体的沟通反馈机制如图1。

(四) 信贷机制

乡村旅游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一直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村委会 (居委会) 为代表的自治组织要加强对居民信用意识教育, 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信用意识, 逐步建立起“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解决信用社的后顾之忧, 另一方面, 各级政府也要逐步完善“信贷机制”, 多渠道融资, 农村信用社也要支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的贷款, 多与居民直接沟通, 以建立良好的互信。信用社在降低金融风险的同时尽可能多向乡村旅游倾斜。

(五) 制度与组织保障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市场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上升为决定性作用, 乡村旅游发展更多的应该融入市场这个大环境中, 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 积极招商引资, 更多的去适应市场, 而政府部门应该简政放权, 真正充当乡村旅游的“服务者”在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管理方面应该发挥积极而富有成效的作用, 避免政出多门, 叠加管理, 为企业“松绑”, 为相关旅游企业以及个人提供更为宽广的发展平台。

(六)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模型结构的设想

模型中乡村旅游以一个事物的性质出现, 其身份是一个特定行业, 涵盖了整个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有形无形、静态、动态的要素总和。这两个主要因子之间呈现双向互动关系, 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并从乡村旅游中获利。旅游市场作为动力, 刺激整个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相关景区的进一步规划, 促进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来;而政府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服务者和保障者, 对企业进行宏观政策的指导, 并帮组企业积极改善景区交通, 通信等外在的基础设施, 使得景区对外吸引半径进一步扩大, 同时政府也肩负起组织引导居民自觉的进行行业素质的提高, 服务业区别于其它产业的一个重要质量标准就是“文明性”, 因此居民也要自觉学习本行业的知识政策, 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而企业既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者, 也是乡村旅游的“传承者”, 企业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开发, 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 还能有效的传承民俗民风,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也获得了就业的机会, 改善了生活状况, 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中去。

四、结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这种文化不仅仅是精神文化, 还包括外在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 乡村旅游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通过这三种文化来加以引导, 而在现实生活中, 将更多的体现在制度文化上, 加强参与体制机制创新, 只有构建公开透明信息流通机制, 扎实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 快捷便利的金融机制, 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等制度, 才能提高是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度, 使社区居民更大规模, 更大范围, 更大程度的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去。

摘要:文章从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角度出发, 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及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概况的基础上, 以湖北省罗田县九资河镇乡村旅游为例, 分析了制约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的障碍——机制体制不健全, 以系统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利益分配作为理论基础, 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机制并且对发展模型进行了构想, 以期能够促进九资河镇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机制,九资河,罗田

参考文献

[1]穆晓雪.河北野三坡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D].西南大学, 2012.

[2]王奇.近十年来国内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综述[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3 (09) .

[3]吴卫东, 魏卫.武汉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5 (07) .

[4]樊忠涛.基于游客体验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09 (08) .

篇4:朱河镇“天价地”溯源

一个内地小镇,为何能够将土地拍出天价?2010年底,《鄂商》记者一探究竟。

朱河印象

走在朱河商业街,街边不时地走过沿路叫卖“黄鼠狼”皮或肉的小贩,当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一只身长一尺左右的“黄鼠狼”皮毛,可以卖到50元左右的价格,但肉却有市无价,与皮毛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一两元钱即可拥有。

商业街两旁,各种时尚消费品牌加盟店应有尽有,热闹非凡。路面由彩色瓷砖铺就,为商业街添了一份富丽堂皇。置身其中,《鄂商》记者竟有穿行在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错觉。

日用百货、服装鞋帽、电器、摩托车、家具等几十家大小超市,家家生意火爆。很多乡镇少见的稀罕水果——火龙果及青桃之类,朱河的超市都能觅到踪影。超市明码标价、物美价廉和暖气开放的购物环境,在这里,都可享受。

“现在大家买衣物鞋帽,动辄选择名牌产品,尤其是那些水产养殖大户,只要商品质量好,他们往往出手大方。”朱河九缘服装皮鞋超市老板说。默斋村农民朱兴邦说:“过去农民买‘水货’商品,并不是农民贪便宜,其实农民心里时刻都掐着算盘。买一双名牌鞋子100多元,至少可以穿两三年;买一双50元的‘水货’鞋,也许只穿两三个月。算下来,还是买名牌令人放心,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朱河镇上的数码摄影楼11家,年关将近,拍生活照、结婚照的人排满了队,影楼门庭若市。还有那近20家红红火火的手机店,里面穿行着来来往往的顾客。

再看商业街尾的集贸市场,绿色蔬菜要多新鲜有多新鲜,接近中午,一元钱三斤的芹菜、两斤一元的白菜苔,随便大家挑选。还有新鲜的野生鲫鱼、黄鼓鱼,价格都同比大中型城市优惠近20%。记者还能随处碰到白发苍苍的爷爷奶奶,挑着箩框,摆一小方凳,叫卖着商品。顾客刚走近,他们就会满脸堆笑地招呼,让人倍感亲切。

这里,处处向外人传递着经济的开放与市场活跃,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如此浓厚的商业氛围,也许便是这个小镇能够拍出天价地的原因之一。

惊人地价

一路探访,记者很快就到了座落在繁华的商业街中心的“天价地标”所在地。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朱河一直最大限度同时也合理有效地开发当地土地资源,并在该县形成了由政府主导、以“三个统一”为框架的土地市场体内系。

首先,该县对土地实行统一征收储备。对新增建设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根据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对集体土地进行统一征收。对存量建设用地强力推行收购储备制度。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统一的供地平台。国有土地供应一律由县国土局拟定公开出让方案,经县政府批准后,交县土地交易中心采取招拍挂方式公开出让。最后,征地(收购)资金、配套建设等统一由县政府出资,土地出让收入全额缴入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此次拍卖的土地,就是由该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于2008年以900万元打包收购的朱河房产公司47393平方米存量建设用地之一,相关人士估算这47393平方米土地出让后,可为监利县财政获得土地纯收益5000万元以上。

《鄂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镇不只是土地出让价格贵,租金在同省镇级市场中也堪称天价。来朱河之前,相关知情人土与记者描述,此地商业门面租金与省城武汉闹市中心租金不相上下。而记者现场走访商户得知,该镇中心地段一间80平方米的店铺,年租金为12万元每年,且每两年为周期,一次性付清。如此换算下来,每平方米租金达到每月125元,让人叹为观止。

对于乡镇地价拍出天价一事,朱河镇政府的人评价不一。负责宣传的刘科长对《鄂商》记者介绍,确有其事,只是这种不良的炒作已被当地政府叫停。而政府另一朱姓工作人员则与刘的认识不同,说辞与湖北日报报道基本雷同。只是,此地目前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具体拥有人知之甚少。有人认为,小镇土地之所以拍出天价,与朱河在外地经商的人不无关系。这些人抱着衣锦回乡的观念,回到家乡后,为支援当地建设,特地打肿脸充胖,将地价炒到了天上。这些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值得褒扬的,但具体做法却值得质疑。毕竟,天价买去之后,还要赚回来的。而仅凭朱河这个小小乡镇的市场容量,要想在短时间内收回竞买成本,又谈何容易?

为什么是朱河

《鄂商》记者采访中发现,“天价地”出现在朱河,并非没有原因。

朱河自古繁华,素有“小汉口”、“金朱河”、“香港市场”之誉,自宋朝立埠,至清乾年间“市廛殷盛,客商云集”。是两湖两广农产品和洋货的集散地,黄少山、沈万山等名商巨贾发迹于此。

其次是朱河的交通。朱河紧傍黄金水道长江,距国家开发区岳阳市划公里,长江开放港口城陵矾3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荆岳公路、荆洪公路穿境而过,与107、207国道相吻,是连接两湖两广各大中城市的纽带,放射状的通往全国的四面八方,是湘鄂两省四县市农副产品集散地,和滨江临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经济走廊。

再看朱河的工农业基础。朱河与众多湖北的新农村一样,土地肥沃,气候湿润,盛产粮棉油麻、龟鳖蟹莲等农副产品,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棉、商品猪的重要基地,其荆州麻鸭、洪湖野鸭更是名扬海内外。朱河的工业基础也非常雄厚,有城镇工业30家,初步形成了轻工业、纺织、建材、冶金、食品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尤其是纺织业,规模已达到10万锭。先后有“荆楚牌”腐乳等三种产品称号和省金鹤奖,机耕船获国家金奖,耕整机获省科技成果奖,黄麻轻纺厂生产的麻绒球、麻布片、彩色麻织袋远销日本。朱河是省政府批建的中心城镇,目前已建成了具有无线、光纤、数据传输等一批现代化通讯设备的邮电大楼、长江自来水厂、豪华宾馆、大型超市。二、三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朱河作为监南中心城镇的地位。

与历史地位和交通、工农业基础相对应的,是朱河镇政府观念的转变。朱河是监利县老工业基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于市场的冲击,多数企业停产倒闭,工业走入低谷。为摆脱困境,前些年镇政府曾采取内部租赁、承包、破产、资产重组等措施,但最终也难使企业起死回生,症结还是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实践证明,只有大胆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起技术,使企业脱胎换骨,才能开创朱河工业的新局面,实现朱河工业的第二次创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干部对招商引资的认识,仅2003年,当地就先后组织干部40多人次到上海、浙江、山东、深圳等地考察学习并形成共识:朱河的前途在于发展工业,工业的出路在招商引资。于是,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工业领导小组和工业专班相继诞生,编印出《朱河籍在外工作人员通讯录》,牵线搭桥,攀高结贵,联姻结亲,全党抓工业、全民抓招商引资。

一家外商同朱河镇签订了整体收购床单厂和纺链厂的合同。为了尽快投入生产,镇委副书记阮梅清、副镇长郑长清带领工业专班的人员做厂内工人的工作,三天三夜没睡过觉,饿了吃盒饭。十多个日日夜夜过去,硬是将两厂工人全员买断的工作做了下来。为了使外商老板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快,镇政府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到有求必应。使客户坚定了在朱河投资创业的信心。2009年申联两次扩2.7万锭,并建成了国内第一流全电脑控制的混纺生产线。长兴公司扩了8000锭,延长租期十年。长利公司在扩锭延长租期的基础上,又决定今年再扩15000锭,并决定把在黄冈和武汉的两个厂都搬到朱河来。

目前,朱河已引进外来企业18家,其中长兴、长利、根柱等企业已将租赁合同由5年改为20年。2003年全镇引进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个,外商对工业的实际投入额138000多万元,完成工业销售76690万元,工商税收1097万元。再就业人员达5000多人,员工工资也由300元提高到600-800元。

篇5:襄河镇社区

水泊社区共有居民804户、2860口人,耕地面积5601亩。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水泊社区共有7个党支部,129名党员参加。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团结务实筑堡垒,和谐稳定促发展,创先争优建社区”为主题,以实施争创“五好”先进基层党组织,引领社区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载体,扎实开展了在党组织和党员中“创先争优”活动。作为社区党委书记,我将这段时间的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党组织建设方面

1.加强领导,做好动员。按照创先争优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社区党委认真组织下属党组织和党员认真学习关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活动主题、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和方法步骤等内容和要求,统一思想认识,逐级明确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意义,增强社区党员群众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2.抓好理论学习,认真开展讲评,营造浓厚氛围。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学习,在学习理论活动中坚持做到“四落实”,即内容、人员、时间、效果四个落实,做好学习记录、心得体会,保证学习效果,从而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为做好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努力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党建资源共享;二是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改进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积极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群众所需,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三是积极履行党员公开承诺和参与党员联系困难户活动,对于在帮扶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的加以纠正和解决。

4.加强监督,积极履行承诺,真心服务群众。社区党委领导班子按照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原则,通力协作抓好社区的各项工作,使班子整体功能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不断加强对创先争优活动的检查和督促力度,组织人员定期检查、考评党员履行公开承诺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抓好整改落实。同时,社区党委对于自身公开承诺的内容认真的按照相关的步骤和措施,在每月都进行践行活动,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把为民服务落实到实处。

(二)日常工作方面

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工作部署上紧紧围绕各项目标任务来统筹考虑、全面安排,在工作落实上与各项工作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推动各项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1、明确工作分工,严格落实责任。社区党委按照镇党委、政府副科级以上干部的分工情况,将所有工作分工到党委委员,每个党委委员做好分管工作。社区党委委员对自己分工的工作列出计划、提出措施、制定出考核办法,严格按照要求,认真细致的做好自身的各项工作。

2、建章立制,完善运行机制。第一,建立例会制度。每周的星期一和星期四上午八点半是社区党委成员的例会。例会上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由每个党委委员汇报前段时间安排的工作落实情况;二是社区党委书记安排部署当前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工作。第二,对人员实行统一管理。每天安排社区党委下属的一个支部成员到社区上班,进行实名签到,有事必须请假。社区党委每周至少召开一次由所有下属党组织成员参加的会议,研究讨论有关社区化发展方面的重大事项。

3.加快社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我们社区目前的产业以农业为主,为进一步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社区党委立足社区实际,制定了长远的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产业规划进行细分,详细制定每一步的发展目标,让广大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社区群众的致富水平,推动社区经济发展。

4.完善社区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充分发挥服务中心的为民服务的作用,对于群众的需求,积极予以办理;二是充分利用社区调解维稳党支部的作用,做到矛盾纠纷排查一周一次,对排查出来的矛盾进行讨论研究,使矛盾在社区内得以化解;三是根据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加强对党员群众的技能培训;四是积极开展社区文体活动和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丰富了群众生活,解决了群众实际困难。

(三)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各项活动方面。

1.分类指导,确定载体。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展开以后,社区党委深入学习研究,下属各支部结合工作实际,针对职能特点、党员特点多样的实际,分类设计不同活动载体,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党组织争先科学发展、党员争做先锋为总的实践载体,分类指导推进。比如“我为社区发展献一计”、“立足岗位证先锋”等主题实践活动以及社区党委开展的标准问题大讨论活动和“创先争优先锋行”等活动,让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使创先争优活动整体上得到推进。

2.加强舆论宣传,保障“创先争优”活动。加强舆论宣传是增强创先争优活动吸引力,确保活动有声有色、持久深入的重要保证。在活动开展中,我们非常重视发挥舆论宣传的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意义,大力宣传活动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并及时注意发现、总结和推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进典型,在全社区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二、存在问题

在创先争优活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创先争优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党员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认识还不到位,参加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性不高,存在活动的推进不平衡现象。二是工作效率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要,有待提高。三是服务意识有待增强。有些工作做得不能让领导、部门和基层完全满意。四是对开展活动情况的宣传不到位,开展对外宣传和上报有关材料的力度不够。

三、下部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全面规划。要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内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对这项活动作出全面规划,制订相应的措施,保证活动富有成效地开展。

2、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切实把理论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注重党性锻炼。强化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制意识,提高法律、政策理论水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增强责任意识和政治敏锐性,用理论指导实践,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做好本职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努力提高工作水平和驾驭工作的能力。

3、要把“创先争优”活动同当前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争创”活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争创”活动,不能脱离基层实际工作来抓,而应着眼于基层中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把党的建设融合、渗透到服务基层建设中去,融合、渗透到化解各类矛盾,维护基层工作中去,融合、渗透到干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中去。继续把创先争优和党员教育、学习先进典型结合起来,与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抓落实出成绩。

4.继续营造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创先争优活动的好做法、好经验,大力宣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树立一批推得出、立得住、叫得响的典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

篇6:襄河镇社区

社区是一个城市的基本组织单位,城市管理与基层社区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在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提出了“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确定了新时期社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方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推进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如何进一步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更好地服务党委、政府工作全局,真正让广大城乡居民享受到信息化、数字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实惠、益处,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日常工作、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快捷与便利,是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一直深入思考、探讨的重要项目内容。

一、琉璃河镇社区基本情况

琉璃河镇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东南,南与河北省涿州市接壤,东与大兴区隔河相望,距市区38公里。全镇总面积110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水泥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材学校社区居民委员会、二街社区居民委员会、金果林社区居民委员会、窗纱厂社区居民委员会。

5个社区总占地面积8.66平方公里,现有楼房115栋,别墅49栋,平方院落124座。常住人口4557户,10276人,其中流动人口685人,占社区总人口6%;社区专职工作者3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8人,居民代表219人,社区志愿者队伍5个,500人;

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标,环境有了较大改善,90%的地表进行了硬化、绿化、美化,楼宇间铺上了彩砖,拓宽了路面,多条公交线路经过社区,方便居民出行。水泥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及活动用房700㎡,二街社区580㎡,建材学校社区600㎡,金果林社区350㎡。每个社区都有

1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室内健身室、球类健身室等,建材社区还成立有日间照料室,市民学校教室、多功能厅等,各社区健身活动器材完善,为社区群众接受各类教育、参与文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配套设施上共建有社区中心广场4个,健身园5个,足球场1个,篮球场2个;具备完善的水、电、气、暖维修、服务设施,以及保洁、绿化队伍,银行、邮政、商业网点、招待所等各类服务设施齐全;社区内有小学2所,一级甲等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家。同时依托北京金色时光康乐家园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代理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服务。

二、琉璃河镇镇社区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北京对社区信息化的规划比较重视,形成了市一级规划文件,强调信息共享平台,突出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建立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为目的,其基本内容包括网络建设、综合服务、综合管理、智能小区等。

通过我镇这些年来的不断努力,我镇五个社区居委会--水泥厂社区、金果林社区、建材社区、窗纱厂社区和二街社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改善,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面向社会公众的便民服务能力都有了较大进步。

(一)、加大办公设施投入,为社区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近年来,我镇社区信息化建设以服务居民,创建和谐社区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社区办公设施投入。各个社区有专门的不少于350㎡的办公用房,计算机、打印机、远程教育电视、宽带上网、便民服务大厅、社区警务室、劳动保障工作站、社区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等配备齐全。

(二)、琉璃河社区服务信息网(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热线)业务系统的建设成熟,及时将各个社区的新闻、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动态等上传更新,使群众第一时间了解社区情况,并设置论坛和专题讨论区,使社区能及时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和诉求,实现社区和居民之间的互动。

社区服务信息网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服务热线、网站和业务应用系统:社区服务热线以呼叫中心为支撑,以区级接入为主;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以政务工作为主要内容,涉及社区各项事务的办理,并包括我镇OA系统,建立区街居三级网络,实现信息互通;网站以政府网站为依托,普遍建立街道服务网站。

其中,社区服务热线的应用最为广泛。96156--北京市社区服务呼叫系统利用服务平台无偿的为社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依托呼叫中心实现了咨询服务、家政服务、综合修理、中介咨询、生活用品配送、文体、娱乐等几大类内容的社区服务。

(三)、我镇一直使用——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社区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以社区为点,以市、区、街(乡镇)为线,采用多种模式建立社区管理平台。

社区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主要目的是实现台帐电子化,从而建立社区基础数据库,形成了信息采集和信息交换体系。

社区信息管理应用系统包括社区基本情况、社区组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公民参与、社区党建、社区居委会管理、社区服务、统计报表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又根据社区事务细化为多个目录,比如社区基本情况还包括:户籍信息、个人基本情况、区域管理、社区地图、楼院情况等等。通过应用系统,我镇政府能够及时快速地获取正在发生的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的动态数据。应用系统建立了完整的社区志愿服务登记注册管理体系、社情民意的反

馈通道等模块,提供了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参与志愿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同时,应用系统设有通知管理、报表管理、应急管理以及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劳资管理、培训管理功能,实现了对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精细化、规范化管理。

三、我镇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的各类业务信息系统在基层形成了“纵强横弱”的局面,基层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的信息化应用机制尚需完善,多口重复采集的现象仍然严重,难以满足基层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迫切需求。由基层采集给上级部门的各类数据不返还给街道和社区,基层难以掌握法定的地区信息数据。

(二)、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的信息化支持缺乏规划,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的效率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市、区社区服务机构的优势。

(三)、乡镇和社区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居委会上网经费存在问题,管理和维护不足。随着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所拥有的计算机数量的增加,维护工作量越来越大,而IT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极少。

四、我镇对未来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的规划

(一)、大力搞好宣传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

社区信息化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一次与市民群众息息相关的工作变革和生活变革,它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关注与支持。我镇拟在今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和社区的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进行形式多样的深入宣传,在普及信息化基本知识的同时,使人们了解社区信息化发展将给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让社区信息化的建设者和消费者都能充分认识到社区信息化发展内在的巨大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自觉地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适应社区信息化的发展要求。

(二)、加大投资运营和责任落实到人。

政府以维持系统正常运行投资为主,同时,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主要体现在提供启动资金和维护保障费用。硬件上,使各个社区配备所需计算机设配,要建立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加优质,让居民满意,让居民放心就要引进人才,没有人才是不能做好优质服务的。各个社区培养计算机专业维护使用人员。

把社区信息化工作作为社区示范建设和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社区综合管理和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并将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情况纳入社区建设总体工作进行考评,任务分工到人,责任落实到人。

(三)、职能部门的参与支持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一个社区的信息化项目仅社区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就涉及基层社会治安、社区劳动、文化建设、环境保护、卫生防疫、社区组织、社区财务、社区党建等日常事务的三千多个基础数据项,这么多的基础数据项除了要求各基层社区居委会发挥主体作用,在落实专人整理现有书面台帐资料的同时,组织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逐一上门入户采集外,还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时限要求,毫无保留地将现有的基础资料提供出来,以积极的姿态全方位支持和谐社区建设。

(四)、全面动员、参与是社区信息化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

推进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虽然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但社区服务事业的发展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有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必须广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发动全民共同参

与。在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先要让大家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事业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确扩大社会的积极参与并不是政府甩包袱,更不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是通过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来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区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机制,同时要求立足于社区,发挥社区直接面向居民、面向家庭的优势,并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的需求,培育和发展政务类、服务类公益性民间中介组织,通过中介组织收集本社区周边有一定知名度、信誉好的服务企业资料,组织企业积极加盟;

另一方面针对社区服务行业类别多,服务要求各不相同的特点,明确区分政府主导作用和行业监管职能,积极建立、完善相应的社区服务行业协会,开展社区服务行业标准的制定、社区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评估及监督,通过行业条线来进行管理以达到服务规范化,推动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深层变革。

(五)、公众监督是社区信息化项目得以顺利推进的有效手段和直接方式。

上一篇:长春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下一篇:浅谈古诗词鉴赏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