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章程

2024-05-09

家庭农场章程(精选9篇)

篇1:家庭农场章程

赵县奇诺家庭农场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农场的经营行为,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国家鼓励支持发展家庭农场的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农场名称:赵县奇诺家庭农场。

第三条 农场地址:河北赵县前大章乡商家庄村。第四条 农场负责人:岳瑞奇

第五条 经营范围:农作物、蔬菜种植、农机化作业服务、农药喷施作业。

第六条 本农场为个人独资经营。农场生产所需之排灌、道路、电力等附属设施均为本农场家庭投资,为个人所有,主要劳动力以农场负责人家庭成员为主。

第七条 本农场在登记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一切活动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依法履行纳税义务。

第二章 出资方式及出资额

第八条 本农场场长为一个自然人,申报出资额为40万元。第三章 财务、会计制度

第九条 本农场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依法设置会计帐簿,进行会计核算。

第十条 本农场会计采用公历年制,自当年一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止为1个会计。

第四章 农场的解散和清算

第十一条 本农场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本农场成立日期2013年6月20日。

第十二条 本农场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则进行解散;

(一)投资人决定解散;

(二)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三条 农场解散时,由投资人自行清算,在清算前十五日内书面通知债权人。债权人在接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的应当在公告之日起六十日内,向投资人申报其债权。

第十四条 农场解散后,投资人对本农场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五年内未向债务人提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第十五条 清算期间,农场不得开展与清算目的无关的经营活动。在按前条规定清偿债务前,投资人不得转移、隐匿财产。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本章程未尽事,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办理。

篇2:家庭农场章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结农业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的制度创新。

在最初的“农户+公司”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下,公司通过契约与农户建立联系,农户生产规定品种和产量的农产品,公司负责收购、加工与销售,以外部组织的规模收益克服小农经营规模不经济的弊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维护了农民的部分利益。

然而,农户始终处于产业化链条的“产中”位置,实力和地位无法与处于产前和产后的公司相抗衡,难以形成平等的利益共同体。互助合作、改变弱势地位的内在要求驱使农户联合起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农户+合作社”模式将单个农户与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内化为与合作社的交易,由合作社组织农民有序生产、进行农资购买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节约了农民进入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使农民能分享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合作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最佳载体。

但是,合作社的主体——农户存在显著的经营缺陷:非农兼业化、土地规模小、经营能力弱、对合作社的经济依附性不强,造成“农户+合作社”模式下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且处于相对不稳定状态。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家庭农场成为解决“谁来种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能较大程度地克服传统小规模农户经营的缺陷,为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供了潜在的空间。“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联合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相近的家庭农场组成利益共同体,开展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是现行分散家庭经营制度和传统产业化经营模式基础上的制度创新。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市场经营主体。据统计,2014年我国共有符合统计标准的家庭农场近100万个,经营耕地面积1.8亿亩,平均经营规模约200亩。为了获取专业化经济效益,家庭农场投入了比传统兼业化小农更多的土地、资金、人力、技术和机械设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但资产的专用性导致了家庭农场投入的生产要素具有较高的机会成本。随着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交易频率的上升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家庭农场面临的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显著增大。

为了防范风险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家庭农场内生的合作需求明显强于小农户,家庭农场之间或者家庭农场与其它利益主体的相互联结、互助合作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家庭农场+合作社”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是一种以合作社为依托,农业生产类型相同或类似的家庭农场在自愿基础上组成利益共同体的制度安排,通过市场信息资源共享,农技农机统一安排使用,在农产品的产、加、销各个阶段为社员提供包括资金、技术、生产资料、销售渠道等在内的社会化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1、“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模式

篇3:家庭农场章程

一、大政方针肯定并扶持家庭农场

1. 中央于2008年最早提出家庭农场

中央提出家庭农场作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最早是2008年10月12日,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2. 中央于2013年重新再提家庭农场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申:“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1月12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重申:“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 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2013年—2014年, 是中央对家庭农场新一波强力推动。探求家庭农场的障碍因素, 可从两者入手, 一是土地转让方, 二是未来家庭农场主。

二、承包户土地转让的担忧和顾虑

1. 试点要求户籍进城放弃承包地

我国原户籍制度是“二元结构”, 即“农业”与“非农”户口, 限定城乡居民生存范围和自主流动。一些省市在农民户籍进城试点工作中, 受“二元”约束, 认为既然是从“农业”户口转为城市“非农业”户口, 就提出“放弃承包地、换城市户口”的大前提。而承包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不可能轻易就放弃承包地。农民户籍进城迟缓, 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发展缓慢, 都在此情理之中。

2014年7月24日国发[2014]25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最显著特征就是取消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文件明确规定:“现阶段, 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这就清除了农民户籍进城和转让承包地的最大障碍。

2. 农业承包地确权登记进展缓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但是, 确权、登记、颁证是一项十分严肃而又非常具体的工作, 是农村的基础性工作。土地流转的前提是农户等待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这项工作进展缓慢会直接障碍土地流转进展的进度。

3. 不急于办户籍进城的种种思虑

(1) 老家故土难离的意识城市就业的不稳定性, 使得农民工普遍有一种故土难离的意识。保有农村户口, 承包地和房产就是一份产业, 还有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随着时间推移, 对土地普遍有一种升值预期, 特别是有望被征用的地区, 农民期待高额的征用金。

在农民眼里, 承包地是立足的根基。进城农民工宁可托老人、族人照看承包地, 也不愿意转让。当下可以叫农机户来承包地作业, 维持农地耕种。拔掉农村这条根, 是十分艰难的抉择。土地转让方的这种心理, 让想办家庭农场的人难以下决心。

(2) 青年回乡创业的考虑有不少进城市务工的人, 有了积蓄, 想回乡办公司创业。有的年青人, 要在家盖房, 成家立业。有的进城青年大学生, 想施展才华, 回乡创业。即使在城市有了稳定工作的人, 也怕失去承包地这份“社会保险”。

三、未来家庭农场主的担忧和顾虑

1. 对家庭农场登记的“农商”缺位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按照自愿原则开展家庭农场登记。”我国目前还没有“农商”登记注册的法律制度。许多省的家庭农场登记办法都是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为工商企业法人。众所周知, 只有在政府部门登记注册成为法人, 才能取得税务发票并进行市场交易。但是把农产品作为工业品来经销, 并像工业品交易一样纳税, 显然是不公平的。这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经营, 使未来农场主考虑, 能不能与其他工商企业竞争, 能不能得到公平的社会地位。这是横在未来农场主面前的一种行政障碍。

国家应制定专门法律或者修订农业法, 规定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为“农业生产法人”, 并由国家印制专门的农产品销售专用发票, 并减免征税。为此, 省级应制定相关条例, 进行“农业生产法人”制度的试点, 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最终解除未来家庭农场主对身份正名和未来利益的顾虑。

2. 流转土地的周折和短期合同

国家强调农地流转,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已经是既定方针。说明第一波以均分为特征的农业改革形成的小农户, 已经难以适应现时段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对农民致富、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对于未来农场主来说, 如果需要一户一户地去求人家转让土地, 而土地分散四方又不连片, 如果各户容忍的转让期限长短不一, 就很难有心思投入土地整理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分散和流转期短, 是直接阻碍家庭农场的拦路虎和致命伤。

四、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健全与诚信

家庭农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 主要是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传统农业不同, 现代农业是高度社会化分工的农业。随着农业科技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许多环节都陆续从农业生产环节中分离出去, 形成专业化的公司企业。这些公司就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农场在不同时节提供有偿服务。诸如农业种子公司、农业化学公司、农业植保公司、农业灌溉公司, 也包括农机作业公司、农产品干燥公司等技术型企业。另外, 还要有农业金融信贷公司和农业保险公司等社会型企业。

这个健全完整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是现在家庭农场成立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是未来家庭农场主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已经有了很大发展, 但在不同农业区, 其服务项目和能力有很大差异。农业是在自然环境中的生产, 及时、周到、诚信的社会化服务, 是家庭农场的重要保障。

五、农业未全程机械化的技术障碍

影响家庭农场建立缓慢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是大田作物生产尚未全程机械化。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实现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的集成配套。”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指出:“在农业机械化和化学品代替人类劳动发挥作用时, 上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在工厂里从事技术性或非技术性工作。”

社会转型的前提、基础则是“农业机械化代替人类劳动”, 显然只有机器对农业劳动全程的替代, 才能实现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至今我国仍然有50%左右人口长期滞留农村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因为我国还没有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没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就很难有农村劳动力的突破性释放, 很难有城镇化率的快速提升。发达国家仅有2%~5%的农业人口, 不能不说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是根本原因。

在平原农业区, 我国大田作物生产的几个重要环节耕地、播种、收获基本上可以机械化了。现在, 收获的粮食由各户分散晾晒、储存, 问题并不突出。但是, 上百亩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 特别是南方以水稻为主的农场, 不要说收获时节赶上雨季, 即使天气晴和, 大量谷物的堆积发热对粮食质量就是严重威胁。还有仓储问题摆在后面。解决大量收获物烘干和仓储, 就成为兴办家庭农场的技术前提。因此, 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家庭农场成立的门槛。

只有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 土地才能规模化经营。大田作物生产一般有土地耕整、播种、 (中耕) 、浇灌、植保、收获、运输、烘干、仓储等多个环节。除烘干和仓储外, 其余生产环节机械化, 从技术可能性上已全部具备。从个别重要环节跃进到生产全程机械化, 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同时, 也是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飞跃。当前我国农机化还是处在重点环节突破的过程中, 不能估计得过高, 而且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很大的突破。不能不说烘干和仓储机械化进程缓慢是影响家庭农场进展缓慢的重要技术因素。

近期, 农业部发出《关于加强粮食加工减损工作的通知》。其中谈到:由于设施设备缺乏、技术工艺落后, 干燥、储存等产后处置不当, 农户每年损失粮食7%~11%。农业部要求, 积极开展粮食产地干燥、储存设施建设试点工作, 支持家庭农场等建设自然通风仓、烘干设备, 支持农民建设小型粮食仓储设备。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粮食”银行, 探索粮食统一烘干、加工、储存、销售的经营模式。

为了解除建立家庭农场的后顾之忧, 似应考虑粮食营销系统办机械化大型干燥设备和大型仓储设备, 或是粮食产区在县域规划建设合理经济半径的粮食干燥中心。以使家庭农场在粮食收获之后, 及时运送到粮食营销公司或粮食干燥中心处理。让家庭农场在初期就自备大型烘干和仓储设备很难。烘干和仓储环节亦应列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六、乡镇应有便利的土地流转服务

克服家庭农场发展的社会障碍与技术障碍, 归根结底当前最重要的是乡镇政府设立便利的为土地流转服务的机构, 制定一套合理的土地流转办法和措施。“土地流转银行”可能具有可行性。

1. 乡镇设有“土地流转银行”

“银行”由县财政支付维持费用, 属非营利性服务组织, 且设有土地评议机构。县级政府应制定具体的农地流转条例和章程。

2. 吸纳承包户的流转土地

土地流转“银行”接受流转土地, 对流转时限长者实行回报率高的差别性办法。然后, 土地经“银行”整理, 按不同流转期设立不同档次“年租金”, 流转给未来家庭农场主。家庭农场的土地不一定受村界限制。已经将土地交付“银行”的农户, 也可以如数赎回, 但不保证是原来位置土地, 且需交付土地整理费。还可按章另增租土地。

3. 土地的流转接收

有转让意向的农户, 持承包权确权证, 经过一定的手续, 经“银行”土地评议机构评估, 经双方协商一致, 签订合同, 确立流转年限、回报率、流转金等, 将农地直接交与“银行”负责流转。

4. 土地经整理流出

篇4:家庭农场章程

一、家庭农场的概念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要特点如下:

1.家庭农场的名字是舶来品,是外来名词,但其形式与内容在我国却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

2.发展家庭农场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具有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化特征,也即家庭农场具有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特点。

3.发展家庭农场主要是利用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手段来从事农产品生产。

4.发展家庭农场的结果是使农业收入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5.家庭农场的性质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二、理解发展家庭农场的现实意义

1.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整合农村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

2.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应用先进的良种、良法、农机作业等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3.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农业标准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4.发展家庭农场是推进科教兴农,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手段,有利于留住或吸引更多的有志于从事农业经营的各类人才。

5.发展家庭农场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6.发展家庭农场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家庭农场能有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合作、监督、激励以及农产品追溯等问题。

三、认清发展家庭农场的历史作用

1.发展家庭农场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2.发展家庭农场在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起桥梁作用。

3.发展家庭农场在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过程中起保障作用。

4.发展家庭农场在由分散性、盲目性、粗放性农业向组织化、计划性农业转变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四、家庭农场的认定原则和设立条件

(一)家庭农场的认定原则

1.家庭农场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要相适应。

2.家庭农场要能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3.家庭农场要能确保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的收入水平。

(二)家庭农场的设立条件

1.家庭农场的场主必须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农业经营能力。

2.家庭农场必须拥有一定规模且合法的经营土地面积,包括自我承包和依法流转来的土地(签订了经有关部门鉴证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及相关证明材料)。

3.家庭农场的场主必须拥有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须的自有资金。

4.其他必须的条件:如较长的土地流转期限、相对集中连片的土地、足够的农机具、良好的生态环境、可追溯的安全标准体系、稳定的销售渠道等。

五、家庭农场的申请流程

1.专业农场申报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2.专业农场认定申请及审批意见表。

3.土地承包合同或经鉴证后的土地流转合同及公示材料(土地流转以双方自愿为原则,并依法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4.专业农场成员要有出资清单。

5.有符合创办专业农场发展的规划或章程。

6.其他需要出具的证明材料。

持以上材料,您可先到村委会、乡(镇)政府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报县农委农经部门复审。经复审通过的,报县农业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后,由其认定其专业农场资格,做出批复,并推荐到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

(江西 褚敏凯)

篇5:家庭农场制度

一、负责执行农场领导的有关工作指示,做好上传下达,并检查落实情况;

二、协助场领导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并汇报各环节工作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参考性处理意见;

三、拟定本场的各种文件、工作计划、规章制度以及其他公文;

四、负责农场印章的使用管理;

五、协助农场领导做好各部门的协调工作,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六、负责全场管理人员的考勤及纪律管理;

七、负责积极向领导反映职工的合理要求;

八、负责信件、公文收发及来客接待工作;

九、负责农场文书档案的整理和管理工作;

十、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财务室工作职责

一、严格履行国家财经纪律,认真执行农场各项规章制度;

二、认真、及时完成本职工作任务,详细提供各种经济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协助领导编制全年工作计划及预决算,检查、监督并及时向领导反馈预算执行情况;

四、对农场各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为领导当好参谋,为农场当家理财;

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掌握财经政策,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六、加强与有关业务单位的联系,确保按时收付各种款项;

七、协调好与农场各部门的关系,为农场各职能部门服务好;

八、严肃工作纪律,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及时处理各项业务活动,做好财务档案的归集、整理和保管工作;

九、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兽医岗位职责

一、负责全场防疫、消毒、疾病诊疗工作;

二、参与免疫程序、用药方案的制定和修改;

三、监督药品的使用,开具病畜的治疗方案;

四、确定抗生素、消毒药的定期更换;

五、检查购进药品疫苗是否标准;

六、每天检查羊群的健康状况,做好疫情的监测和反馈;

七、按要求采血,安排抗体检测;

八、做好群发疾病的统计、分析,总结发病规律,提出预防方按;

九、对死亡生畜进行检查确认,并填写处理单;

十、分析预防兽医问题,并向上级提出工作建议;

十一、完成场长交给的其他工作任务。

农牧场厂长职责

一、场长是农场的第一负责人;

二、全面主持农场的各项工作,制定农场发展规划,工作要有长计划、短安排,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工作有方,注重实效;

三、对农场的安全、防疫、防火等工作领导责任;

四、对农场职工有聘用权和绝对指挥权;

五、按时召集农场办公会,传达、贯彻、执行上级精神。适时召开场工作例会,及时研究并解决农场工作例会,及时研究并解决农场生产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六、对职工进行岗前培训,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七、负责制定本场规章制度、工资分配。

饲养员岗位职责

一、认真学习养殖理论知识和基本饲养技术,不断地提高饲养技能。服从场长调遣和技术饲养管理安排,遵守各项管理制度;

二、按时、足时放牧和定时补饲,放牧时间必须保证在6小时以上(因恶劣天气不能放牧或放牧时间不足,按标准和配方补饲);

三、放牧时,应坚守岗位,防止羊只危害农作物和走失遗失;

四、每天认真打扫羊舍,保证羊舍、器具、水槽、食槽的清洁卫生。

五、按要求做好羊只分群、分栏管理,防止羊只打斗和乱叫乱配;

六、认真做好怀孕、分娩母羊以及羊羔的饲养管理,确保营养水平,防止野外分娩、受伤、死糕等情形发生;

七、按计划和配方备足饲料、草料,不得造成饲料短缺,影响饲喂标准和效果;

八、投料标准严格按照技术员制定的计划执行,减少浪费;

九、仔细观察,巡舍发现病羊及其他异常应及时处理并向上级领导或主管汇报;

十、协助防疫技术员做好驱虫、防疫、消毒等工作;

十一、及时维修或报修拦舍、饮水器、食槽等设施。

十二、认真填写报表,积累各项指标数据,字迹工整清晰。

组织机构结构图

篇6: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在中国,它类似于种养大户的升级版。通常定义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集约化经营:“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入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简言之,集约是相对粗放而言,集约化经营是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商品化经营:是指农业从一家一户的家庭经营向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的过程。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或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转化的过程。农业商品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

2008年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报告第一次将家庭农场作为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之一提出。随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到家庭农场,称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2016年甘肃省一号文件中要求各级财政要给予家庭农场重点扶持。

时至今日,国家农业部已经明确,2016年农业补贴要向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倾斜,国家在农业项目扶持多以提供财政补贴为主。

三、家庭农场申报:

认定条件

(一)、家庭农场经营者具有临泽县农村户籍或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是具有农业生产经营权的自然人,且在临泽县境内从事农业生产。

(二)、农场主年龄须在十八周岁以上,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

(三)、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在农场内常年固定从业的家庭成员不少于 2 人,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可以季节性雇工。

(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的80%以上。

(五)、家庭农场根据产业分为种植业、养殖业、种养结合三种类型。拥有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生产设施,围绕所从事产业,规模适度经营,相对集中连片。有必要的规章制度,有较完整的生产经营情况记录、产品质量可追溯、“三品一标”有认证、生产技术有规程和财务收支记录健全。

(六)、拥有从事农场生产经营的场地,经营规模保持相对稳定。农场用地应是依法取得、合法拥有、能够提供有效证明的土地,既可以是家庭承包经营土地,也可以是经营权流转获得的土地。家庭承包、土地流转必须具有规范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流转的土地期限不低于5年。

(七)、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具备相应的生产经营能力。

(八)、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有示范带动作用。

认定标准

创办家庭农场具体标准为:

(一)种植业:小麦、大田玉米、制种玉米、小杂粮及油料种植集中连片,面积在200 亩以上;中药材种植集中连片,面积150亩以上;露地瓜菜种植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设施农业面积20亩以上;制种玉米150亩以上;中药材150亩以上;其它种植150亩以上。

(二)畜牧业:肉牛年饲养量在50-100头以上;奶牛年存栏 30-50头以上;羊饲养量300只以上;生猪年饲养量在200-300头以上;母猪饲养量100-200头以上;蛋鸡年饲养量5000-10000只以上;肉鸡年饲养量10000-20000只以上;水产业年出售量2000—4000公斤以上。

(三)林果业:林木、种苗、花卉,面积在50 亩以上;红枣、特色林果,面积在50亩以上;林下种植面积在50 亩以上;造林营林100亩以上;林下养殖100亩以上;森林旅游100亩以上。

(四)综合性家庭农场:进行种、养综合经营的家庭农场,经营面积100亩以上。

申报认定程序

(一)、申请办理家庭农场登记的,选择自愿到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或镇经管站审查后到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经管局)领取家庭农场认定登记申报表。

(二)、农场主对照认定条件,经衡量符合家庭农场申报条件和标准的,向所在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填写《临泽县家庭农场认定审批表》。经镇初审无误后,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县经管局)复审,经过实地考察,复审通过的,登记备案,并做出认定资格批复。

家庭农场认定登记须提交材料:

(一)工商部门的营业执照原件及复印件;

(二)镇经管站审核意见及家庭农场申报表;

(三)家庭农场经营者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

(四)家庭农场内固定从业人员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

(五)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原件、复印件(原件审核后退回)。

以上申报材料一式三份,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经管局)、镇经管站、申报方各一份。

日常管理

(一)、认定批准的家庭农场,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年审复查,家庭农场必须做好工作总结,并填写《家庭农场年表复查》,于次年10月底前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经管局)复查。复查工作按照家庭农场的必备条件和发展要求,重点复查农场的土地使用规模、生产经营状况、对其他农户带动示范作用、社会声誉、遵纪守法、推广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情况。

(二)、每年开展一次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评选,并对选出的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进推荐参加市级、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被命名为县、市、省级示范性的家庭农场可优先享受农业产业化相关扶持政策。

(三)、对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家庭农场,其资格予以撤销,由工商部门吊销家庭农场营业执照。并及时通报县直有关部门和所在镇。

1、家庭农场经营者不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和管理,常年雇佣其他劳动者的;

2、家庭农场在申报和复审过程中提供虚假材料或存在舞弊行为的;

3、家庭农场因经营不良,资不抵债破产或被兼并的;

4、家庭农场经营中违反国家相关政策,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

5、家庭农场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

6、家庭农场不按规定要求按时提供年审材料,拒绝参加年审的。

四、家庭农场的补助政策:

县财政2016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择优选择一定数量的家庭农场采取贷款贴息的方式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所需扶持贷款须经本人申请,各镇审核推荐,县农业、财政、林业、畜牧等部门实地复核后列入扶持范围予以扶持。其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每户贷款额度不超过100万元,给予利率的50%贴息扶持;被认定为市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每户贷款额度不超过80万元,给予利率的50%贴息扶持;被认定为县级示范家庭农场的,每户贷款额度不超过60万元, 给予利率的50%贴息扶持。同时,重点对家庭农场通过产权交易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经营,并以土地经营权抵押获得贷款的,优先给予贴息扶持;对家庭农场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产销对接、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参与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三品”认证、注册商标、品牌认证的优先给予贴息扶持。

五、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扩大知名度,获取社会认同,与时代合拍,参与市场竟争,分享改革红利,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二是有利于合理流转土地,激发农业生产活力,保护双方权益。通过规范化建设家庭农场,可以加速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减少弃耕和休耕现象,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经营效率。

三是有利于科技应用。通过家庭农场适度的规模经营,能够机智灵活地应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信息技术和生产手段,大大提高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大幅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四是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可较好地解决一般农户在结构调整中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

五是有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有一定的规模,并进行工商登记,更加注重品牌意识和农产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将得到有效保障。

六、我镇农业发展的建议

篇7:家庭农场建设标准

家庭农场,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利用家庭承包土地和流转土地,从事农业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我区实际,家庭农场的具体建设标准如下:

1、家庭农场经营业主须有本区农村户籍;

2、以家庭经营为主导,长期雇工人数不超过家庭劳动力,且家庭农场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

3、经营规模要达到标准且相对稳定,有土地流转手续,流转年限5年以上。家庭农场按粮食种植、蔬菜园艺种植、养殖、种养结合、全托管服务和其他类等 6种不同类型,经营规模标准分别为:(1)粮食种植类:粮食种植面积 100 亩以上;(2)蔬菜园艺种植类:露天生产面积 50 亩以上,设施栽培面积30 亩以上;(3)养殖类:生猪年出栏 500 头以上,肉禽年出栏 2 万羽以上,蛋禽存栏 5000 羽以上,山羊年出栏 500 只以上,奶牛存栏50 头以上,水产养殖面积 50 亩以上;(4)种养结合类: 主要产业规模达到上述标准下限的 70%以上;(5)全托管服务类:服务土地面积 200 亩以上;(6)其他类: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农产品销售及农业服务等年收入 5 万元以上。

4、“三有”即有必要的农业机械装备、有反映家庭农场收支

情况的财务记录、有农业投入品使用记录;

5、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的农业科技水平,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有示范带动作用。

篇8:家庭农场章程

黑龙江省是中国耕地面积最大的省份, 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第一位。2012年黑龙江省粮食生产能力已突破5 000万t, 居全国首位, 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现阶段黑龙江省国有农场发展已趋于成熟, 但家庭农场注册工作才刚刚开始, 对家庭农场的规模没有清晰的标准。从各省试点来看, 家庭农场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根据各省情况自行确定, 笔者试图探究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认证的土地规模标准。

1 相关文献综述

2013年, 国内学者纷纷对发展家庭农场进行研究, 大多数文献都涉及到家庭农场土地规模问题。谢梅芳[2]提出家庭农场想要得到发展和壮大, 必须有集中成片的土地规模作为保障, 而我国目前土地流转的不规范导致土地规模较小的现状是家庭农场规模发展的障碍;陈祖海等[3]提出发展家庭农场必须集中土地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 而我国农村土地属集体或国家所有, 农民对土地只拥有承包经营权, 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 加之农民有惜地意识, 家庭农场主不容易获得稳定、足够的土地经营规模阻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虽然学者们提出了发展家庭农场土地规模的重要性, 但较少提到发展家庭农场合适的规模。臧凯波[4]在研究家庭农场具体规模时提出, 根据目前的机械化和技术水平以及家庭的耕种能力, 家庭农场规模控制在3.33~20.00 hm2较为适宜, 过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过大超过家庭农场主经营能力, 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除此之外, 上海的松江模式是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户家庭的生产经营能力, 规定了适宜发展的家庭农场规模。

2 模型建立

2013年, 我国有11个省市相继出台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 这里以各省粮食作物规模标准为例分析。四川省、江苏省人均耕地面积分别是766.67 m2 (1.15亩) 、813.33 m2 (1.22亩) , 家庭农场的规模认定标准为: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经营, 租期或承包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经营面积要达到3.33 hm2以上;山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广西省、天津市、重庆市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1 733.34 m2 (2.6亩) 、1 080.01 m2 (1.62亩) 、1 020.01 m2 (1.53亩) 、1 066.67 m2 (1.6亩) 、866.67 m2 (1.3亩) 、940.00 m2 (1.41亩) 、846.67 m2 (1.27亩) , 家庭农场的规模认定标准为:从事以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生产经营, 种植面积要在0.67 hm2以上;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积为1 246.67 m2 (1.87亩) , 家庭农场的规模认定标准为: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年限在5年以上, 粮油集中连片规模在13.33 hm2以上;吉林省人均耕地面积为5 560.03 m2 (8.34亩) , 家庭农场的规模认定标准为:从事粮食作物生产经营, 土地面积集中连片15.00 hm2以上。从上述分析来看, 各省市制定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标准与各自的人均耕地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

建立经验模型:Y=a X1+b X2+c

其中Y表示家庭农场规模; (X1) 表示耕地面积, 这里主要指各个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总耕地面积; (X2) 表示农民人口数量, 指具有农村户籍或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影响家庭农场规模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劳动因素和土地因素, 依据11个省市已经制定出家庭农场的具体规模标准的数据, 选取了与11个省市制定家庭农场规模有关的耕地面积、农民人口数量这两个主要指标, 并以此作回归分析, 见表1。

注:表中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3 数据分析

运用SPSS软件作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B的估计值为94.559, Y对应的两个自变量X1、X2的非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1.353、-1.433, 对应的显著性检验的t值分别为2.589、-2.743。两个回归系数B值的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5, 说明自变量X1、X2对因变量Y均有显著影响。

由表2可知, 农民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2个特定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回归方程为:Y=94.559+0.000 002 341X1-0.000 004 859X2。最后把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农民人口数据带入回归方程得出黑龙江省家庭农场的面积为28.60 hm2。因此根据其他省市的耕地面积、人口数量以及家庭农场的规模标准, 得出黑龙江省家庭农场建议性规模为28.60 hm2。

4 结论

运用模型计算出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规模为28.60 hm2时, 达到较合理的家庭农场规模。黑龙江省总耕地面积为1.22×107hm2, 乡村户数为51.41万户, 乡村现有劳动力为98.85万人, 农业从业人员为667.30万人 (数据来源于2012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通过计算得出, 黑龙江省理论上最多可以发展约42.66万个家庭农场 (总耕地面积/农场规模) , 每户家庭劳动力人口约为2人 (98.85万人/51.41万户≈1.92人/户) , 因此发展家庭农场所需的劳动力约为85.32万人 (42.66万×2) , 由此可见, 仍需要转移劳动力581.98万人, 约占现阶段农业从业人员的87.21%。通过加大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发展二、三产业, 使得由于土地规模化产生的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有效转移。同时, 家庭农场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因为随着土地规模的增加, 劳动力的管理能力有限, 收入增加会变缓[5]。

5 建议

5.1 明确规模标准, 鼓励注册发展

对比计算出的建议性规模28.60 hm2,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标准应和模型的结果相差不大;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 因此规模标准理论上应高于其他省份;由于农民的劳动力素质还比较低, 加上发展家庭农场在中国依然是一个比较新的尝试, 因此家庭农场规模标准应稍低于计算出来的建议性规模标准。综上年述, 黑龙江省家庭农场规模标准26.67 hm2比较合适。

要鼓励家庭农场注册发展,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发展家庭农场的宣传力度, 引导具备发展家庭农场条件的农户进行工商登记, 完成从自然人到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 这样市场主体更明确, 经营行为更受法律保护, 也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品牌创建、贷款获取等;另一方面, 政府要简化家庭农场的注册程序, 降低行政审批的难度, 为农民注册家庭农场开辟绿色通道。同时政府要做好服务工作, 积极加强水利设施、道路条件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还要加大对已注册的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 采取直接补助、贷款绿色通道、贷款贴息等方式, 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

5.2 促进土地流转, 发展现代农业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实现土地适当集中, 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础。首先, 有发展家庭农场意愿的农民应积极加强土地流转, 为使得土地连片, 尽量从自家土地周边开始流转;其次, 加强政府力度, 协调老百姓把手中土地集中转移到想要承办家庭农场的农民手中, 但切莫忽视把土地流转出的老百姓, 要在有限时间内将老百姓转移到第三产业中, 同时可以适当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政策资金的支持;最后, 积极促进进城务工农民将土地流转出来。延长土地流转的年限, 一般以五年为基础, 保持土地规模的连续性, 这样有利于农场主的持续投入, 提高农场的效益。

要积极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农业科技方面要得到农业技术部门的支持, 同时要加强农民与当地农业大学的联系, 定时地给予农民以农业技术方面的培训, 与此同时要加大农业科研成果的运用, 改变农户落后的生产观念, 实现科技种田;加强农业机械的使用, 运用现代机械化能力解放生产力, 实现机械化生产、收割, 摆脱传统农耕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流通方面, 鼓励农民实现标准化生产流程, 实现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

5.3 加强组织培训, 增强管理能力

对于发展家庭农场情况来看,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现代农业有着巨大推动作用, 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家庭农场, 对农场主的培训应从源头开始, 如先进机械的使用, 先进技术的实施等。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针对每个家庭农场种植特点制定农业技术推广实施方案, 并且对家庭农场主定期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另一方面, 依靠农业专家的引导和科研院所组织的大型管理培训会议, 让农民从理论中学科学,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 使农民真正的成为一名懂技术、有技术的农场主。要想发展好家庭农场, 还要有一定的战略眼光和管理能力, 不仅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中, 而且在市场竞争中也要有超前的决策能力, 农民才会更加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汪上, 刘慧娟, 李宝礼.要素聚合:家庭农场成长路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3) :31-36.

[2]谢梅芳.家庭农场的推广难题及实施建议[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0 (6) :49-50.

[3]陈祖海, 杨婷.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路径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 2013, 52 (17) :260-264.

[4]臧凯波.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3 (7) :31-33.

篇9:大资本农场不能打败家庭农场吗?

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式农场是否一定会淘汰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农业资本是否会引发资本与劳工之间的对立关系?本文基于对广东省雷州半岛“对虾”养殖基地的田野调查回答了这一问题。在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养殖基地,农业资本通过对对虾养殖产业链下游环节(收购、出口)的控制催生了水产品的商品化;而由于政策的鼓励,在生产过程中工业饲料逐渐代替天然饲料,种类繁多的药品用于水质改良,不但使农民的生产成本增加,同时又意味着产业链上游农民生产资料的商品化,最终使资本的“形式隶属”逐渐转变为“实际隶属”。最后,通过土地流转和技术控制,劳动力甚至土地也未逃脱商品化的结果,在这个农业资本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多中间阶层的农民失去了自主权,不仅被剥夺剩余价值(对农产品的控制),同时也丧失了工作技能(对生产资料的控制),直到最终变成无产的农场工人。虽然方兴未艾的资本主义农场以其对水产品疾病的控制力和高额利润率的优势逐渐替代了家庭农场,但当更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转变为无产的工人,资本家是否还能够提供合理收入以吸引劳动力成为农业雇工?当农民无产者的就业条件愈趋于恶化,就愈可能激起他们对资本的抵抗,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就有可能在这样的博弈中得以保存。

nlc202309041608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题总结报告下一篇:玫瑰花状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