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4-04-30

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精选6篇)

篇1: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课就感兴趣,每节课都有新鲜感;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也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升。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常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讨论、思考、表达。由于学生乐学,兴致高昂,通常学生获得的知识都超过教材和我备课的范围。

三、认真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将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然后评讲,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以提升后进生的成绩。

四、狠抓学生的学风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的总体情况一般。上课的时候有些学生不可以专心听讲,课后不可以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作业常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升。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

五、虚心向同行其他老师学习

在教学上,积极征求同备课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好的方法。同时,能多听优秀老师的课,虚心向他们请教好做法和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结合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结果,总结出每节课教学的经验和巧妙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教学工作。

六、继续教育提升业务水平

认真学习新教育教学的理念,以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指导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十月份我参加了xx市中学数学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获得三等奖,促进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学期也完成了xx市首期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骨干培训班结业考核。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学习,争取进步把工作搞得更好。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领导老师和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篇2: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1)我能认真翻阅大量资料,备好每节课,注意所选题目的典型性和层次性,该不讲的就不讲,重点要讲的一定讲透。努力探索每节课适用的教法,优化课堂。

(2)课堂教学时,注意根据平行班学生基础差特点,分析,板书详细些,归纳好重要题型的解题策略,并做好变式拓展。抓住时机总结出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及一些规律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3)备课组统一练习,总复习过程中坚持做一周三次选择填空专练,两次综合练习。因自己所教班级是平行班,因此更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及兴趣的培养,因此对练习有针对性地进行删减。

(4)及时批改作业,对典型错误及时反馈,对部分学生实行面批。让学生重视数学学习。

(5)利用晚自习时间对部分学生学习及学习方法进行个别指导,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及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6)自身做大量习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取精华,去糟粕,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学得有效率。

(7)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听各位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与同备课组同事讨论新课改方向及试题,并预测今年高考方向,明确复习方向与重点。

二、关心学生成长学生到学校的主要目的除了学习,还有做人。

(1)抓住合理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迟到,学习散漫等。取得效果还是较好的,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尊重。

(2)关心学生考前的心理变化,寻找方法消除学生的焦虑,不自信因素,帮学生树立信心。

篇3:年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育人,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 只有充分挖掘数学知识蕴含的价值,在兼顾高考的同时注重课堂教学品味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 双基是考生继续深造的“根”,是数学素养的“根”,更是教学目标的“根”. 如何把握双基,做到张弛有度?

笔者认为在复习中对章节起始课、数学核心概念、立体几何和解析几何的交汇、平面向量在直角坐标系的渗透、函数零点问题这些核心的、重要的、难理解的内容一定要知根溯源、循序渐进且要浓墨重彩,进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品2015 年高考数学试题

(一)挖掘数学的“根”———核心概念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建立数学法则、公式、定理的基础,也是运算、推理、判断和证明的基石. 李邦河院士认为:“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数学概念高度凝结着数学家的思维,是数学地认识事物的思想精华,其中蕴含了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 数学核心概念正是教师领会新课程精神、创新课堂教学的好机会,也更能够彰显数学育人的价值. 复习中应适当启发、突出概念的生成,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本质所在,进而实现减负增效.

椭圆(a>b>0)的右焦点F(c,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Q在椭圆上,则椭圆的离心率为__.[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文科)第15题]

这是一道求椭圆离心率的问题,条件简洁、问题清楚,给人感觉入手容易,但实际计算起来比较困难.其实本题涉及如下方面:对题意的理解与转化;对解法的选择和优化;对计算能力的要求.

解法1 根据条件,“直译”题目,直接转化,先利用点关于直线对称,计算出右焦点的对称点坐标,再代入到椭圆的方程,化简得到关系,从而求出离心率. 但是整个过程不仅计算量大,而且对含字母的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其实大部分学生是很难独立完成的,也就出现了起点低、落脚难的尴尬境地.

对于上述问题在条件中给出了椭圆的两个焦点(或一个焦点,此时需要创设另一个焦点),往往可以构建焦点三角形,根据椭圆的定义,求出离心率的值或范围,同时这种依托定义的方法,我们也可以推广到双曲线或椭圆与双曲线综合离心率问题中去. 详见如下解法.

解法2如图1,设椭圆的左焦点为F′(-c,0),连结QF′,设QF与直线交于点M.由题意可知M为线段QF的中点,且OM⊥QF,而O为线段FF′的中点,故OM为△FF′Q的中位线.在Rt△OMF中,tan∠MOF=b/c,从而cos∠MOF=c/a,sin∠MOF=b/a,由|OF|=c,可得,,故.根据椭圆的定义得|QF′|+|QF|=2a,从而,整理得b=c,

(二)审视数学的“根”———通性通法

对于空间向量体系的认识,学生往往都是“我的眼里只有你———单位正交基”,而有些教师也往往固化了学生的思维,高喊“有墙脚就用墙脚,没墙脚就挖墙脚”. 空间直角坐标系只是一组特殊的基底,而在基底的选择上,只要满足大小、夹角,都可以建立解决问题的体系.我们不妨来审视一下下面的题目.

已知e1,e2是空间单位向量,e1·e2=1/2,若空间向量b满足b·e1=2,b·e2=5/2,且对任意x,y∈R,|b-(xe1+ye2)|≥|b-(x0e1+y0e2)|=1(x0,y0∈R),则x0=_,y0=_,|b|=_.[2015年浙江省数学高考(理科)试题]

本题通过空间向量的平台,利用不等关系,体现最小值的本质. 问题的结构特点给考生多角度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填空题的形式,出现一题三空间,空间相制约的现象.

解法1(坐标法)建立如图2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其中e1=(1,0,0,),,设b=(m,n,t),则e1·b=m=2,,从而,由|b-(xe1+ye2)|≥|b-(x0e1+y0e2)|=1(x0,y0∈R),即.对任意的x0,y0∈R恒成立,从而当时,t2=1,故.此时b-(e1+2e2)=(0,0,t),与z轴平行,即与e1,e2确定的平面垂直.

解法2(基底法)如图3,分析题意可知x,y∈R,|b-(xe1+ye2)|≥|b-(x0e1+y0e2)|=1(x0,y0∈R),把向量e1,e2,b共起点,记起点为O,向量b的终点到确定的平面的距离为1,引入单位向量e3,记b=x0e1+y0e2+e3.对于上式分别和e1,e2作数量积,可得方程组图 3,从而解得故

对于此题有多种解法,但是引入空间向量却是最简单的解法. 要求学生对向量加减法的几何含义有充分的认识,当向量e1,e2,b共起点时,|b-(xe1+ye2) |表示向量b的终点到e1,e2确定的平面上的点的距离. 从而利用空间向量基本定理,借助几何图形,简洁明快地解决问题. 向量是沟通代数和几何的桥梁,将向量引入高中数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既有代数形式又有几何特点,通过几何法可以轻松解决问题,减少烦琐的运算,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逐步渗透给学生的,教学中要强化基底意识,强化坐标意识,强化几何意识,深入研究通性通法才能收到“解一题,通一类”的效果.

(三)把握解题的“根”———数学思维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解题教学不是全部,但确确实实是教学的大部分. 章建跃博士说:解题教学没有错,通过解题,学生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深化对概念联系性的认识,优化数学认知结构,训练数学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 可见数学思维的形成中三种语言的转化对知识的理解及相互关联、解题方法的改进和创新等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设n∈N*,xn是曲线y=x2n+2+1 在点(1,2)处的切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Ⅰ)求数列的通项公式;(Ⅱ)记Tn=x12·x22…x22n-1,证明.[2015 年安徽省数学高考(理科)第18 题]

本题综合考查了函数、导数、数列、不等式证明等相关知识点,下面的几种解法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学生在解题中的思维转化过程.

解完此题不妨设想Tn是否有上限,此题是否可以灵活改编.我们不妨给学生如下视角的结论让学生尝试.

视角1:Tn=x12·x32…x2n-12,证明:

视角2:Tn=x22·x42…x2n2,证明:

视角3:Tn=x12·x22…xn2,证明:0<Tn≤1/4.

二、对2016 年高三数学复习教学的建设

(一)尊重考纲导向———题有边界,训练有方

考纲与课标本身就是对历年高考命题和复习的指导,同时也是教师和学生的复习指南. 我们要对考纲细细研读,围绕其展开复习,立足有价值的例题和试题引导学生探究、对比、总结提炼、反思解题,内化为学生真正的知识结构.

(二)强化核心考点———题千变万化,法不离其宗

核心概念既要继承双基的教学传统,挖掘内涵和外延,更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建构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其数学本质. 对于解题,方法不在巧,在得当;方法不在多,在优化;通性通法和概念教学相结合,才能做到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三)提升数学能力———题纵横联合,意胸中有丘壑

数学中知识往往是要求多次出现,螺旋上升,复习中合理定位,注重前后联系,横纵对比,在解题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本真. 如果静下心来,梳理思绪,细致研究,多角度观察,整合细微之处,既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共同探究,潜移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教师的当务之急是调整课堂结构,优化复习体系,做到基础与能力并重,回归本质,回归学生.

高中数学是“玩概念”的,应该重视概念的理解,重视通性通法,通过“玩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只有夯实基础,才能无往不胜.

摘要:高考试题内涵丰富、富有启迪性,不仅考查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数学素养和潜能,更侧重考查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师唯有细品高考试题,帮助学生寻根溯源、自主建构,体会数学本真,将通性通法与核心概念教学相结合才能集高考之大成!

篇4:2009年数学卷总体评析

2009年的湖北数学高考试题,紧跟高中新课改步伐,适时融入了新课程理念,降低起点的同时,又不失能力立意;立足课本的同时,又不失涵盖新意;突出导向的同时,又不失甄别功能;看似平凡的同时,又不失寓意深刻、意味深长.文理两科试卷结构稳定,考点分布合理,语言简洁,设问坡度平缓.试题依纲据本,考查全面,将基础、综合、应用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思想方法的交织上和能力层次的交叉区内的命题指向,有效地检测了考生的数学素养和潜能.

命题继承了前几年的成功经验,遵循《考试大纲》,依据《教学大纲》,以重点知识构建试题的主体,对高中数学的主干知识进行了全面考查,贴近中学数学的教学实际和考生的思维发展状况,源于教材又不照搬教材,既突出选拔性,又注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导向性,对今后的中学数学教学具有积极的反拨作用.

2009年湖北数学卷充分体现了“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命题思想,较好地体现了“降低起点,立足课本,突出导向”的命题理念,起到了积极支持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

二、试卷特点

纵观文理全卷,考查基础主干是不变的旋律,强调应用探究是命题的指向,力求推陈出新是不懈的追求.全卷题型布局稳中略变,选填题坡度平缓,解答题难易适中,应用题型新旧兼顾,探究能力动态考查,合情推理之中隐含着深刻的数学背景.绝大多数试题以简单的问题、常见的背景、基本的方法和考生较为熟悉的面孔呈现,让考生在数学概念、公式和性质的氛围之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式,体验数学的理性精神,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1.稳中有变,起点降低,新增内容与传统内容交汇整合

试卷结构稳中有变.题型结构和各题分值,文科与前两年基本一致,理科稍有变化,将第16题的12分降为10分,第19题的12分改为13分,第20题的13分调整为14分.八大主干内容(函数、数列、导数、不等式、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统计)的重要知识点及其应用占全卷的百分之九十,考查全面,布局合理.与2008、2007年相比,理科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略有调整,文科基本不变;新增内容文科略有增加,而理科由33分增加到59分(见表1),稳定的试卷结构充分体现在强化主干知识和不回避重点知识的考查上.

函数作为中学数学的主线,贯穿两分试卷之中,占有较大比例,理科的第2、4、9、14、17、21题,文科卷中第2、3、7、17、21题都是以函数知识立意的试题. 文科16题为三角恒等变换与解斜三角形的交汇;理科17题为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既突出选拔性,又注重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导向性.

立体几何解答题依然延续近几年的命题思路,试题以直四棱锥为背景,文、理科仍采用姊妹题的方式设计,但吸取了2008年用向量方法入手不便的不足.第(Ⅰ)问以点E在动态变化下,AC⊥BE垂直关系的不变性作为立意的要素,是考生熟悉的由线面垂直?圯线线垂直的常规思路,传统方法和向量方法旗鼓相当;第(Ⅱ)问,在动态变化之中,文、理科均采用逆向设问方式,在给定条件下,通过解方程的思想确定动点E的位置.命题设计以动态变化的垂直关系为起点,又于动态中产生静态的结论,两问螺旋递进,动静合一,思维的设置很好的体现了平面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的相互转化,重在让考生在动静结合之中展现空间想象能力和理性思维过程.与去年相比,本题起点降低,上手容易,难度下降,考生得分会相对提高.

解析几何解答题以抛物线为载体,以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为依托,以三角形的面积为元素,以直角梯形的性质为落脚点,将数形有机整合,融知识、能力、方法于一体.第(Ⅰ)问将起点回到课本,为课本复习参考题的原题(必修教科书第二册(上)P148复习参考题B组第2题),考查考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本功,使大多数考生既有亲切感又都能得到基本分;第(Ⅱ)问,文理科均以三角形的面积定值作为命题元素,形成开放式设问,立足于动态变化,静态切入的解题思路.理科将文科的焦点弦问题引申为定点弦问题,考生可从特殊到一般的方式,抓住动弦垂直于抛物线对称轴的特殊状态,问题便迎刃而解.本题一改解析几何考题计算繁杂的局面,运算量不大,但方法多样,充分体现了在课本的基本知识点处、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处、在探究推理的思维能力处进行交汇的命题指向.

新增内容的考查,与2008年相比,文科增加了4分,理科增加了26分,文科相对稳定,理科适度增加,增加的题量与分值重在与传统内容的交汇上.如理科的第1、4题分别是向量与集合、向量与三角函数的自然交汇;第3题是概率与复数的巧妙结合;第9、14题则分别是球的面积、体积公式与导数、三角函数与导数的有机结合.文、理科都以函数、导数、不等式的综合运用作为最后一题,考查用导数研究最基本的三次函数的极值、最值、切线、方程解的个数等问题,充分体现了新增内容的基础性、工具性和应用性,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2.背景丰富,寓意深刻,数学史料与科普知识交相辉映

创设问题背景,渗透数学史料,彰显数学文化,关注社会热点,传播科普知识,在2009年的数学试卷中凸现得淋漓尽致.全卷图文并茂,试题背景丰富.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学派研究的多边形数,到日本数学家提出的“角谷猜想”,再到充满时代气息的“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以及贴近生活实际的“家电下乡”活动和修建场地等,题型兼顾新旧结合,背景涉及古今中外,让考生在丰富多彩的试题背景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工具性和实用性,体验数学的建模思想、应用价值和人文精神.

3.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运用.2009年的试卷考查考生实践能力的特点更趋明显

文科卷有一大五小共6个应用题(第4、8、10、12、15、17题),分值为37分,理科卷有一大六小共7个应用题、(第3、5、8、10、12、13、16题),分值为40分,与2008年相比题量与分值都有所增加,其中文科第17题理科第16题都是由课本例习题改造而成的应用题,运算量不大,容易构造数学模型,难度与课本相当.如文、理科相同的第10题,以数学史为原料、以新课标课本中素材为基础改编而成.既考虑到将来新旧教材的衔接,又对考生的“数感”和把握相关“形数”的特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又如理科第13题,面貌新而运算并不复杂,其背景源于我国发射的“中星九号”广播电视直播卫星,能否向全国转播2008北京奥运会的实况,与2008年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遥相呼应.本题要求考生先理解卫星的覆盖区域的含义,再依题意画出如图所示的截面图,其中A点表示“中星九号”所在的位置,AB表示它离地球表面的距离,点O表示地球球心,R表示地球半径,AC、AD分别表示圆O的两条切线.于是“中星九号”覆盖区域内的任意两点的球面距离的最大值约为2RarccosAOCkm.本题虽然不是考生见过的“题型”,但所用的知识仅仅是球面距离概念及其求法,给所有考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对进一步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重视身边的数学,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导向作用.再如理科第15题,立意新颖,背景深刻,它源于“角谷猜想”,即任意一个正整数,若是偶数则除以2;若是奇数,则乘以3再加1.将结果如此继续下去,经过有限次步骤后,必进入循环圈1→4→2→1.尽管这个猜想至今尚未被人证明或否定,但本题采用递推数列的形式给出,并利用逆向推理的方式设问,主要考查考生正确理解算法的步骤和合情推理的能力,是一道渗透新课程理念的创新题型.

4.立足课本,拉大差异,通性通法与能力考查相得益彰

2009年的试卷进一步源于课本选材立意.文科有1、2、3、4、5、6、7、8、11、12、13、15、17、18、20题,共97分源于课本;理科有1、2、3、4、5、6、11、12、16、17、18、19、20题,共计95分源于课本.这些题都是通过课本例题、习题加工、改造、整合而成,不仅如此,试题的表现方式和语言表达尽可能与教材保持一致,使考生有一种似曾相似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尊重教材、重视教材、激活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

2009年的试卷进一步注重通性通法和能力考查.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上.如文、理科的第10题,要求考生灵活运用排除法,代入验证法解题;理科第8、12、13、18、20、21题,文科的第5、6、15、18、20、21题,都需要数形结合解题;理科的第10、13、19、20、21题,文科的第10、21题都可使用等价转化的方法解题等.又如理科第19题,要求考生从Sn与an的关系出发,转化为等比数列求通项和错位相减求和,再等价转化到比较2n与2n+1的大小关系.证明2n>2n+1(n≥3),除了数学归纳法和二项式定理的方法之外,还可构造函数f(x)=2x-2x-1,利用导数方法证明. 本题虽然以递推数列的形式出现,但遵循《考试大纲》要求,体现了从课本中来又回到课本中去的命题意图,其本质是运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和先猜后证方法解决与数列的通项和前n项和相关的基本问题,重点考查演绎和归纳推理论证能力.这对一些复习资料上一味地追求递推数列求通项的特殊技巧是一种有力的反拨,对中学教学的导向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理科第21题要求考生根据所定义的新运算正确确定函数f(x)的表达式后,第(Ⅰ)问比较常规,入手比较容易,对提升学生解决最后一题的信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第(Ⅱ)问再一次强化了切线可能与曲线有多个交点;第(Ⅲ)问要求考生把问题的作用点放在二次函数图象上,重点研究对称轴的位置、顶点、端点的函数值,并进行有效的分类讨论,侧重考查了绝对值不等式的放缩功能,以及取等号的条件.对数学思想和能力的考查集中体现在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特殊与一般、化归与转化和综合运用上,本题为基础扎实、思维灵活的考生提供了展示与发挥的空间,让优秀考生能够脱颖而出.

2009年的试卷进一步加大了文理差异.与前两年相比,文、理科共用题明显减少,除文科的第7、8、10、15题与理科的第4、8、10、12题完全相同外,文、理科第18、20、21题均设为姊妹题,并在计算量、设问方式上进行调整和变化.如文、理科第18题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Ⅱ)问运算量上;第20题第(Ⅱ)问差异在于文科为焦点弦的性质,而理科则引申为定点弦的性质;第21题文科不仅题干上去掉了理科定义的新运算,而且只取了理科第(Ⅰ)问的后半部分和第(Ⅲ)问等,这些举措既拉开了文、理科考生在思维层次上的差异,又有效地控制文科试卷的绝对难度,使其更加适应我省文科考生的实际.

总之,试卷贴近中学教学实际,适度降低试题起点难度,在引领中学数学教学回归课本、减负增效、摒弃题海战术上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统计数据

经过对2009年湖北省普通高考数学文科总计146803份、理科总计289505份实测试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艺体类和零分考生试卷除外),结果表明:2009年文科数学试卷整体难度系数与前五年相比,有一定的波动,难度系数呈起伏状态;与2008年相比,难度稳中略降(2009年为0.52,2008年为0.50,2007年0.43,2006年0.47,2005年0.36,2004年0.46);2009年理科数学试卷整体难度系数与前五年相比,保持了相对稳定,难度稳中有降(2009年为0.59,2008年为0.55,2007年0.56,2006年0.54,2005年0.54,2004年0.58).可见,2009年的文科试卷在难度控制上相比往年有较大进步,更切合文科考生的实际水平;理科试卷实测结果则基本符合预期的难度设计要求,试卷具有良好的选拔功能,表明命题组在理科数学试卷的难度控制技术上已趋于成熟.

本年度文科数学试卷平均分为78.49分,2008年为74.47分;理科数学试卷平均分为88.28,2008年为82.33,相比2008年均略有提高.从文、理科数学试卷总分差异系数(CV)的比较情况看,2009年文、理科分别为42.23%和29.33%,2008年分别为43.88%和33.39%,说明2009年的文、理科数学试卷对考生总体的区分程度均稳中略降,并均显示文科相对高于理科,其中文科试卷的差异系数明显高于理科试卷(即文科考生得分的取值范围较广).从测试内容的同质性信度看,文科(α文=0.89)相对高于理科(α理=0.85),均比2008年的测试反应(α文=0.91、α理=0.87)稳中略降.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文、理科难度存在差异,但两卷的信度都较高,说明测试分数偏离真分数值的幅度较小,测量误差得到较好的控制.

除考查内容的差别外,文、理科试卷题型难度分布差异相比往年也进行了调整,主要体现在文科解答题难度系数的提高上.2009年的选择题难度系数文科为0.66、理科0.73;填空题文科为0.61、理科为0.55;解答题文科为0.40、理科为0.50. 2008年的选择题难度系数文科为0.71、理科0.69;填空题文科为0.67、理科为0.63;解答题文科为0.30、理科为0.42.因此命题组在文、理科卷的谋篇布局、难度控制和考生水平的把握上,均作出一定调整.针对2008年的实测结果,略增加了文科卷选填题的难度,较大幅度地降低了解答题的难度;同时降低了理科卷选择题和解答题的难度,提高了填空题的难度,实测文、理科卷的整体难度均稳中有降.

由于2009年的试题更加注重文、理科考生的实际水平差异,同时结合2008年的实测数据进行调整,文、理科试卷实测反映140分以上的考生频率明显降低,140分以上的考生文科由2008年的0.37%(553人)降低到2009年的0.26%(382人);理科由2008年的0.30%(886人)降低至2009年的0.23%(672人).从文、理科各分数段试卷总分频率的分布表来看,文科在100~110分数段发生人数最多,其频率达11.40%,90~100分数段发生人数次之,其中10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累计频率为32.32%;理科在100~110分数段发生人数最多,其频率达15.29%,100分以上考生人数的累计频率为37.46%.同时文科试卷实测90~100分段、100~110分段、110~120分段、120~130分段、130~140分段相比去年频率均有提高,理科试卷实测80~90分段、90~100分段、100~110分段、110~120分段、120~130分段、130~140分段相比2008年也均有提高,说明命题组有意调整试题难度,在降低整体试卷难度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极高分数段的人数.

从全省数学试卷总分的频率分布图看,文、理科均略呈负偏态分布.其中,理科试卷对于学生的选拔功能要相对强于文科试卷.但是总体上,本年度文、理科考试结果均有利于普通高校选拔优秀人才.

篇5: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打印〗 推荐访问: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小学数学工作计划

【LiuXue86.Com-教学计划】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小编精心推荐

教师工作计划:地理 | 政治 | 化学 | 历史 | 美术 | 生物 | 数学 | 体育 | 物理 | 英语

以下是由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提供的关于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与借鉴。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范文一】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二年级学生共有学生40人,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了一年的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及学习习惯等相对来说已有了较大的转变;完成作业情况也较好,大部分同学作业清楚,态度端正,对数学表现出了较大的兴趣。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其自身的种种原因,尚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起数学来感觉还是有点累。学生乐于计算,但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就有点麻木,不注意审清题目意思,急于动手,以至于粗心大意,没有很好的解决问题。需要更加的严格要求,多动手,多思考。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二、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五、教学具体措施:

1、继续加强学习常规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认真审题和计算、重视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的教育。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教材通过数小正方体木块,10个是一长条,100个是一层,这样的10层就是一千个,有这样10个大正方体就是一万个,体会“千”“万”的实际含义。利用自制的方向板,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辨认方向。通过数学游戏你问我答,神奇的“495”练习万以内加减法,通过设计图案复习认识图形,通过实验泡黄豆,填写和绘制统计图表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再如:开展“分一分”的活动,在大量平均分的过程中,体验除法的含义,等等。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积累参加数学活动的经验。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同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数学活动的纪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提供了很多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材中还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哪些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学和相关思想的渗透。

6、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本班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确定合理的教学起点和重点,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当的教学素材创设教学情境,同时,适时地记录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7、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培养。采取生生互帮与教师辅导相结合、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对学困生进行辅导。

8、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例如,估计一筒花生有多少粒,一篇文章有多少字等。在进行万以内加减法计算时,先估计得数的大致范围,再进行计算。在学习测量时,先估计测量的物体有多长,再实际测量,这样做,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技能。

篇6: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又将迎来新的工作,新的挑战,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1

现在我们的学生已经从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了,和我一年级时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所变化,一年级的小学生什么也不知道们只能一切从头开始教他们,而在他们进入了二年级之后,他们已经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我在教学上就要有所变化了。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为了使我自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和方法较好学生,我制定了新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内容有下:

一、学生掌握知识情况:

我们班共有学生58人,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一)、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二)、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三)、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四)、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五)、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七)、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三、教学目的要求

1、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7、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8、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2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上一学年的数学学习后,其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教材简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对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 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包括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难点是在学生&“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等动手实践活动。关键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适应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 统计

本单元是在一年级学习简单的统计图表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重点是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难点是让学生把收集来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关键是根据实际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精神。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教学工作预期目标

在知识方面:按教学内容按时完成本册的教学任务。

在技能方面:1.加大对学生计算算能力的培养。

2.初步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生活中去发现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从教学中逐步渗透数学日记的写法,并完成4片日记,一月一篇。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3

一、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认识时间、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我执教的两个班级共有86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相对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学会画线段。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7.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8.建立时间观念,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9.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五、教学措施:

1.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背景中,使学习笔算与学习用笔算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的计算问题,使学习计算的必要性突出出来。接着通过操作、直观探讨计算的算理,展示计算的方法,在学生理解算理、获得算法后,再看能否用计算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问题。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笔算知识的形成过程,也让学生经历了应用笔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获得用数学的成功体验,逐步形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让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关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进行开放性操作活动的基础上,从直观到抽象,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法。让学生通过这些富有童趣的活动,心情愉快的记忆乘法口诀。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渗透于掌握乘法口诀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乘法计算的目的是用它解决问题。渗透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乘法计算教学与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结合编排,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含义的理解,有更多的机会练习乘法计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所学习的知识有什么用处,如何用,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结合实例,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的情境,展示不同的估算方法。使学生了解估算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估算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用它简洁、迅速地解决某些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思想。使学生了解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并不需要准确的计算或精确的结果,而只需要一个粗略的数据就可以达到目的。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4

一、教材的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项目:

本册教材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教材的基本内容是:长度单位, 100以内的`加减法(二),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一)(二),观察物体(一),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数学实践活动量一量比一比。其中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训练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二1 班和二2班两个班我已经带了一年,跟班上的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学年的磨合,默契度比较高。带起来比较顺手。两个班的学生计算能力和认真程度有待提高。本学期的重点是抓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三、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4、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秒。知道1时=60分,1分=60秒。并正确认、读、写钟面上的时间。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48人,家长有一定辅导能力的约占50%,其余学生全靠课堂教学进行数学学习。上期考试结果,及格率100%,优生率68%。总体来看,学生在10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法的计算方面基本达到教学要求,但少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仍需提高。在数学知识的应用方面,学生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但一部分学生欠仔细、灵活。在数学的学习习惯上,听课习惯、作业习惯都有一定进步,但学生在学会审题上还需要培养和训练。

二、本期教学内容:

以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为教材。

教学要求: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l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

1、表内除法。

2、万以内数的认识。

3、用数学解决问题。

四、教学难点:

培养生学会独立审题的能力;学会解决各种应用题。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课,夯实基础知识,确保每一个学生扎实掌握新知,巩固旧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多给关注,多给发言机会,激发其参与热情。

2、在课堂教学中确保双基的基础上,注意适时发展优生的思维,培养优生的能力,从而也带动中差生的发展。培优主要体现在:

(1)在每堂课的新知教学后,安排适量发展练习题。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每个知识点上,适时引导,相机点拨,给学生“摘桃”的机会。

(3)利用每周的思维训练时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组织愉快的思维训练。

五、减负提质措施:

1、钻研好《新课标》,精心备好课,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2、教学任务在课内完成,课外尽量不留作业,或只留兴趣性、发展性作业。

3、对学生的要求要合理,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不用一个刻度要求每一个学生,作业布置分层进行,避免部分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课时

1解决问题5

2—5表内除法(一)16

6—7图形与变换6

7—8表内除法(二)6

8—9万以内数的认识7

11克和千克3

11—14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3

15统计4

16找规律4

17—18复习8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教师教研水平;为了在我校形成浓厚的教育、教学研讨氛围;为了让我校理、化学科在中考中,学生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理、化学科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6

本学期我担任二(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尽善尽美,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部署,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特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1)班有学生50人,二(2)班有学生50人。大部分孩子的学习习惯都较好,孩子们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应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第一单元“加与减”。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加减法的计算,能通过摆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计算过程中初步养成认真、细心、耐心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三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五单元“2—5的乘法口诀”,第八单元“6—9的乘法口诀”。在这两个单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九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第二单元“购物”。学生通过购物,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实际情景中,通过购物,认识元、角、分,并进一步学会实际的应用。

2.图形与几何

第四单元“图形的变化”。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在活动中积累图形运动的活动经验;在欣赏与设计中,体验到图形的美和设计的乐趣。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第六单元“测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认识了厘米和米,认识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通过测量活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

3.综合与实践:本册教材安排了“班级旧物市场”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两个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的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力争落实“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1.加与减 ---------------------------------- 7课时

2.购物 ------------------------------------ 4课时

3.数一数与乘法 ---------------------------- 5课时

4.图形的变化 ------------------------------ 2课时

5.2—5的乘法口诀 ------------------------ 8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6.测量 ------------------------------------ 6课时

7.分一分与除法 ----------------------------- 12课时

8.6—9的乘法口诀 ------------------------ 4课时

数学好玩---------------------------------- 2课时

9.除法 ------------------------------------ 5课时

总复习------------------------------------ 4课时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指导思想,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心理学为依据,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适应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特点,教与学,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

1、数据收集整理

2、有余数的除法

3、表内除法(一)

4、万以内数的认识

5、图形的运动(一)

6、克和千克

7、表内除法(二)

8、数学广角

9、混合运算

10、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能用乘法口诀求商。能认读万以内的数,正确计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学会用除法解决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在图形中找规律。

四、方法措施

学生易对具体、生动、鲜明的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能力。要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迁移,全面教学与分层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

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的数的组成,会比较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近似数。了解除法的含义;能熟悉地用乘法口诀求商。辨认锐角、钝角;认识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活动感受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教学的实际应用。

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利用各种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现实的数学探究活动以及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意识,逐步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这两个单元整合起来,学过《表内除法》后,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表内除法中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学,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自己探索,练习所有的表内除法题的计算方法。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迁移能力,还可以省时。

培养学生的辨别、分析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乐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独立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一共有22名学生,全是农村子女,家长对教育教学不够支持。在升二年级时从上一个年级降下来5个差生,然后在城关一小和二小读完一年级后转来了3名差生,再加上到我们班入学时学生年龄改小到六岁,我班升二年级时一个差生都没留级,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环境比较差,种种原因,这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只有向困难挑战,努力工作吧。

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一周 3.3---3.7 一、数据收集整理 3

第二周 3.10---3.14 二、表内除法(一) 14 1、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三周 3.17---3.21 三、除法的初步认识 4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周 3.24---3.28 四、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4 整理和复习

第五周 3.31--4.4 五、图形的运动(6) 4

第六周 4.7--4.11 六、图形的运动 3 清明休一天

第七周 4.14---4.18 七、图形的运动、表内除法(二) 4

第八周 4.21---4.25 八、表内除法(二) 4

第九周 4.28--4.30 九、表内除法(二)、混合运算(5) 4

第十一周 5.5---5.9 十、混合运算 4 劳动节放假三天

第十儿周 5.12--5.16 十一、有余数的除法(6) 4

第十三周 5.19---5.23 十二、有余数的除法七、万以内的认识(10) 4

第十四周 5.26---5.30 十三、万以内的认识 4

第十五周 6.2---6.6 十四、万以内的认识 3 端午节休一天

第十六周 6.9---6.13 十五、万以内的认识八、克和千克(2) 4

第十七周 6.16---6.20 十六、数学广角——推理(3) 4

第十八周 6.23---6.27 十七、总复习(4) 4

第十九周 6.30---7.4 期末考试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8

本学期我执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的主要内容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长度单位,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学生必须要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需要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最好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初步的认识,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

为了更好地为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数学课程的教学,在进行之前都制定了一份较为简单详细的工作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篇9

一、教学内容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解决问题、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化、表内除(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的认识、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二、教学目标

1、认识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后,已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基本上能做到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四、主要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4、要多设计一些探索性操作活动,培养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充分利用教具和学具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Www.ShuxueBA.com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9、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解决问题4课时

(二)、表内除法13课时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三)、图形和变换4课时

剪一剪1课时

(四)、表内除法(二)9课时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解决问题 4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万以内数的认识8课时

(六)、克与千克2课时

(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7课时

(八)、统计3课时

(九)、找规律

4课时

上一篇:两课类社会实践下一篇:吃小米有什么好处?食用小米的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