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

2024-04-13

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精选6篇)

篇1: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

美容连锁,直面中国——化妆品营销大变革

我们正处于一个服务营销前奏的大时代。市场在变化,竞争在加剧,消费者也变得日益成熟、理性,选择越来越丰富,诱惑也越来越离奇,商家们都在绞尽脑汁实现行销目标。广告只是一种必要得营销手段,如今的消费者面对货架琳琅满目得化妆品,已经变得无所适从,商场促销小姐的热情推荐,无法打动上帝的“芳心”。也许,当她们怀着极大兴致买到化妆品,回去使用后,才发觉不适合自己的肤质,顿生后悔之意。既花了冤枉钱,又影响了心情,从此她们更加警慎。于是,商场、大卖场的美容服务也多了起来,形形色色的美容小姐,翘首张望,寻找目标。进进出出商场的美女,稍不留意就会被盯上,盛情的邀请让你不好意思推脱,只好乖乖遭受温柔一刀,买了产品脱身。这种情景见多了,也几不足为怪,人们已经开始接受这种服务模式,花钱不仅仅买产品,更要买服务。专业美容护肤机构的兴起,为这种服务需求浪潮推波助澜,营销策略也随之发生大的变革。

连锁加盟店被公认为投入最少,见效最快、成功率最高的营销模式。据国际商务部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独立开办企业业主的成功率不到20%,加盟连锁店而开办的企业,成功率高于90%。加盟店之所以成功,除品牌统一宣传、统一配货优势外,其中很关键的是来自总部的经营指导、员工培训,使你用最短的时间成为业内高手。根据这一市场经验,连锁加盟的呼声日益高涨。从麦当劳到肯德基,从联华到华联,从麦德龙到家乐福,从雅芳到自然美,从凯丽减肥到香山瘦身,各行各业都在联盟,人间无处不连锁!

国内美容连锁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发生了质的变化:从无到有,从高档到中低档,流行之风日益盛行。以前人们选购化妆品都要到百货店或商场购买,现在遍布街头巷尾的美容连锁店,为他们提供了购物便利,而且可以享受美容师专业指导,或特殊护理服务。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都市女性更热衷于时尚的美容休闲方式。当她们满身疲惫,结束一周的辛劳工作后,为尽快消除疲劳,恢复自己的青春光彩,最简单、最惬意的办法就是进美容院,让自己全身放松,尽情享受美容健身的愉悦感觉,别有一番都市浪漫与滋润。全新的个人护理美容理念,在中国大都市中已悄然兴起。

前不久,受某化妆品公司委托,我们特别针对上海市场,对美容连锁前景作过预测,我们展开了一次问卷市调,分美容机构部分与都市女性部分。都市女性市调主要针对中等收入以上的女性设计,在各大美容院、商场、公园、以及繁华闹区,对休闲女士选样拦驾问答,总样本数500份,有效问卷483份。现将市调的部分结论与众商家或营销人士分享,或许有可借鉴之处,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百货商店是都市形象的象征,都市人口集,百货商店往往处于商业中心地带,而化妆品又是百货商店的主要商品之一,商场就成为化妆品零售的必经之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商厦林立,美容专柜布置典雅别致,各具个性色彩,琳琅满目的化妆品令人目不暇济,成为化妆品销售的关键环节。世界名牌化妆品多在百货商店租赁专柜进行销售,如日本资生堂、北京欧珀莱,以及法国欧莱雅、美宝莲,都以商场为营销主战场,展示了一道都市靓丽的风景。

化妆品

与此平分化妆品市场秋色的直销模式,反而被越来越遗忘,人们只习惯于关心面上的问题,而忽视直销势头。据调查了解,目前国内非传统终端走量的化妆品,几乎占了化妆品总销量的一半!由于它们宣扬专业服务或亲情消费理念,很少做大众媒体广告,不太容易被关注。这些化妆品品牌包括安利、雅芳、美琳凯,以及迅速崛起的自然美连锁机构。专业连锁机构经营理念很快就深入人心,因为他们能提供完美的产品与完善、专业的护理服务,愈加成为都市女性的新宠。

在今天的大都市,美容机构如雨春笋一样遍地开花,不少闹市区的商厦皆有,就连一些中高档社区也有各种美容、面膜、瘦身服务场所,并且价格不等,有几十元、上百元、或几百元价格的,完全根据客户自愿消费。个人专业美容护理已不再是奢望,而是越来越快速地走进了都市女性的生活。

上海的连锁美容机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收入偏上女性、男性太太,以及部分追求时尚的年轻女性。但专业美容的服务品牌还较稀少,远未达到商场竞争的激烈程度,相当多的美容机构还处于招商扩张之中,一些美容护肤品也开始走多元化策略路线,如自然美、雅芳也在扩展美容连锁机构,竞争的气候正在酝酿。

国内部分新兴的美容机构,则深根挖掘汉方美容护肤瑰宝,以传统中药为卖点,突出产品的天然性,区别于国外一些著名品牌,另创自己的特色经营模式。如露花泽兰美容连锁机构,以独特的中药专业护肤概念,突出以“服务带动销售”的营业组合,将美白保湿、抗衰祛斑、祛除眼部鱼尾纹、黑眼圈等多项产品进行组合,诉求全天然的美容概念,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美容连锁在国内崭露头角虽才几年,但我们还是真切感受到她的炙热与势不可挡,以及其所蕴含的无限商机。从美容连锁机构的招商会上,就可窥见一斑。自然美美容

化妆品

篇2: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

一、底妆工具

海绵:用来上粉底。一般有圆形、三角形和圆柱(圆锥)形。圆形海绵的特点是质地稍硬,面积大,适合在额头和两颊的位置大面积打底。而其他两种质地要细致些,适合在眼角、鼻翼和嘴角等局部打底。使用不同形状的海绵打底可以使得底妆更加细致。

粉扑:常用的有圆形粉扑和蜜粉刷。圆形粉扑也有很多大小区分。大粉扑适合大面积使用,小粉扑适用于局部补妆。而蜜粉刷是圆柱形大刷子,是化妆刷中最大的,沾取蜜粉轻扫于脸上能把粉末均匀扫上脸,效果比较自然。

腮红刷:比蜜粉刷稍小,有斜角和扁平两种,刷毛顶部呈半圆形。斜角适合用于T字部位和颧骨部位的修饰,也叫面部轮廓刷。大刷子可以用于大面积的上色和刷去多余的蜜粉。

二、眼妆工具

眉拔:通过拔去眉毛的多余杂毛来修整眉形,通过拔的形式,杂毛长出来比较缓慢,眉形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

修眉刀:修整眉形和大面积去除杂毛时使用,快速无痛。

修眉剪:修剪短过长的眉毛。

睫毛夹:用来使得睫毛变得卷翘。如果睫毛不易定型,可以使用电睫毛夹。

眉刷:大部分是由尼龙或人造纤维制成的斜刷头硬刷。修眉及画眉前可用眉刷将眉毛扫整齐,画眉后以眉刷顺眉毛方向轻扫,可使眉色自然,眉形整齐。

眉笔:大家很熟悉的彩妆工具,用来改善眉形。技术熟练的姐妹们也开始使用眉粉了。

眉粉刷:刷头呈倾斜状,扁平,除了可以取眉粉画出合适清晰的眉形,用来画上眼线也很容易把握。

假睫毛:增强眼睛魅力的绝佳武器!形状也越来越多。

眼影刷:一种扁身圆头刷,有大中小之分,大的一般用来涂底色,能一次均匀涂上颜色,覆盖整个眼窝位置;中等的用来小块上色;最小的可以仔细描画,用来画眼线更准确。比较适合粉质眼影。

眼影棒:有点类似于棉棒,用来局部上色和多色眼影的晕染,可以使得眼妆自然。也可以用于锗哩状和霜状眼影,椭圆头适合大面积上色推匀,尖头眼影棒适合小面积描画。

眼线笔:用来画眼线,可以使得眼睛的轮廓更加分明。也有化妆技巧比较熟练的姐妹用眼线液来画眼线了。

眼线刷:外形与唇刷有点相似,但刷头更为纤巧,毛质亦较软,适用于眼线液。

睫毛刷:有些外形就像一把小梳子,有的则类似于睫毛膏的刷头,呈螺旋状。涂上睫毛膏后用它刷开粘在一起的睫毛膏,可让睫毛看起来更整齐。

三、唇妆工具

唇刷:毛质较硬,让你容易控制落刷点。不论是使用唇膏或唇彩,利用唇刷能帮你画出细致的线条,修饰唇形。

篇3:2007中国连锁业十大盘点

2008年当投资、消费、进出口这三驾马车中的两驾被收紧缰绳的时候, 伴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 消费毫无疑问地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持续又快又好增长的主力军。而以商业连锁为主要商业模式的当代零售业与服务业将会沿着07年以来的上升曲线, 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岁末, 我们盘点2007, 中国连锁业十大脉络已渐清晰:

一、“在高速列车上欣赏最美的风景”

——2007是连锁业“井喷”之年。

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稳健增长、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的直接影响, 2007年的中国零售业将写进历史, 预计2007年中国零售业将实现12%-13%的增速, 规模首超万亿美元大关, 达到人民币76000亿元, 我国是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个超过万亿美元的国家。2008年更有望实现14%的增长水平, 达到人民币86000亿元, MVI今年出炉的一份报告预测表明, 2006-2010年我国零售业年均增长率将会高达13%。

2006年, 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和餐饮业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5%提高到14.5%, 2007年预计将达到16%以上。

与此同时, 连锁企业经营业绩喜人。从2007年上半年看, 45家零售类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为19.85亿元, 同比增长23.55%;平均净利润为5650万元, 同比增长50.11%, 为10年来最好水平。根据最近四年的上市公司财报显示, 商业连锁类上市公司的EPS是零售行业的1.25倍、1.6倍、1.69倍和1.38倍。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2007连锁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连锁企业业绩大幅提升, 展望2008奥运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井喷”行情会持续下去。

二、“像百丽一样去上市”

——连锁业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

回顾2007年中国资本市场, 尤其是大陆A股市场, 超出了所有人想象, 几乎所有的指数都被改写。连锁业, 是继IT、房地产、金融等行业之后又一财富神话诞生的地方。

事实如此。风投们的目光早就不局限于TMT (科技、媒体、电信) 领域, 而是扩展到了高速持续增长的消费领域, 连锁由于其可复制性, 复合化的商业模式, 渐趋成为整合纷杂零售业态的主要方式。2007年中国连锁企业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的新宠, 风险投资几乎已经涉足国内所有的连锁领域。在过去的两年里, 与境外资本展开对接的本土连锁企业已经达到30余家。比如, 继欧洲最大的投资机构3i集团和知名投资机构普凯基金为小肥羊注资2500万美元之后, 2006年11月和2007年3月, 服装连锁销售公司ITAT分别获得了蓝山资本和摩根斯坦利、Citadel 5000万美元和7000万美元的投资。

但是, 对于中国连锁业, 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对比起VC、PE的热情, IPO可能更会挑动许多明星连锁企业敏感的神经。

“百丽的上市是个分水岭, 它改变了中国鞋业的历史。”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逢人便说。5月23日, 内地最大女鞋品牌百丽国际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集资近百亿港元。上市当天, 百丽国际总市值达514亿港元, 一举超越市值360亿港元的国美电器, 成为港交所市值最大的内地零售类上市公司。一时间“像百丽一样去上市”竟成为了2007中国连锁业的标语, 在这个标语下, 据不完全统计, 近年来中国连锁行业中已有近60家连锁企业陆续融到资金, 总资金超过50亿美元。在资本市场中连锁行业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捧, 这使得仅2007年一年就诞生了几十家上市的中小连锁企业, 财富神话也一个接一个地被演绎、刷新。

3月20日, 浙江银泰登陆香港主板, 集资23.4亿港元。

3月31日, 味千拉面在香港上市, 融资18.87亿港元, 坐上中国快餐连锁店的第五把交椅。

5月16日, 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登陆香港联交所, 融资23.3亿港元。

5月21日, 深圳佳华百货登陆香港联交所, 融资2.6亿港元。

5月23日, 百丽国际正式登陆香港联交所, 融资99.55亿港元。

6月7日, 休闲鞋品零售商盈进集团在港上市, 融资5.79亿港元。

6月26日, 知名体育用品公司安踏体育在港上市, 融资36.43亿港元。

7月12日, 新世界百货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集资23.6亿港元。

9月27日, 国内最大的羽绒服品牌波司登在港上市, 集资69.28亿港元。

7月16日, 拥有55家门店的江苏时代超市在香港上市, 发行2.1亿股, 集资8.2亿港元。

11月20号, 拥有183年历史的全聚德在深圳中小板上市。

11月22日, 在广东拥有10家百货店和5家加盟店的广百股份顺利登陆A股市场, 等等。

尽管每年都有连锁企业在海外或国内上市, 但资本市场从来没有像时下这般青睐连锁企业。2007年, 连锁企业无疑是资本市场的主角之一。而后面我们还看到长长的准备投身资本市场的名单:谭木匠、迪信手机连锁、中域电讯、大地通讯连锁、ITAT、美特好连锁超市、红星美凯龙、巴黎春天、天虹商场、美特斯邦威、茂业百货、俏江南、小南国、小肥羊、谭鱼头、东来顺、大娘水饺、一茶一坐、真功夫……2008他们能再给我们一个奇迹吗?

三、“美苏争霸效应”

——部分连锁业兼并重组加快, 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07年对于已经上市的大型连锁企业, 由于企业业绩的持续增长和资本市场的繁荣, 流入的资本成为企业扩张、并购的动力。

2006年被称为家电行业的“并购元年”, 而2007年家电行业依然暗潮涌动, 杀机四伏。家电连锁行业日趋成为双寡头垄断的局面, 截至2007年三季度末, 苏宁电器新开门店102家, 在全国106个地级以上城市拥有453家连锁店, 连锁营业面积达180.1万平方米。2007前三季度, 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280亿元, 同比增长51.68%, 实现净利润9.4亿元, 同比增长105%。而国美在兼并永乐之后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财报, 前三季营业收入增至303.19亿元人民币, 较上年同期增加70.46%。综合毛利额达到46.03亿元人民币, 较去年同期综合毛利额24.85亿元人民币增长85.23%。由于合并的新国美今年目标是1000家门店, 2007年年底将新增140家门店。

全球最大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百思买于去年5月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五星电器, 但一年多来百思买在华只开出了一家门店。而且五星电器成为百思买旗下一员后, 一年多来, 新增门店数只有20多家, 而且在个别区域, 甚至还关闭了部分门店。而更多小型家庭品牌也开始收缩战线, 退守据点, 比如深圳顺电已经退出广州市场。家电连锁巨头们在疯狂的开店扩张的同时, 下一个目标自然是并购重组。苏宁收购大中的事宜在2007年内竟成为家电行业最热门的话题, 时至岁末, 原本看似板上钉钉的事情居然出现了变数, 12月13日苏宁突然宣布停止收购大中。美苏争霸间鹿死谁手?一时间令世人唏嘘不已, 随后, 国美半路杀出, 36.5亿购下大中, 实属不正常的正常现象。

在家电双寡头时代的同时, 纵向一体化是不可回避的战略, 2008年以后日子更不好过的可能就是制造业品牌, 是自建渠道还是“归顺”家电巨头?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 在前所未有地考验家电制造业的商业智慧。

四、“商业化冲动一浪高过一浪”

——2007年制造品牌加速中国式连锁

从2003年格力与国美分道扬镳开始, 格力就开始在商业化的路上爬坡。2007年在空调行业稍有回温的时候, 格力交出一份远远高于行业增长的亮丽报表, 2007年第三季度格力营业收入约为92.86亿元, 同比增长50.43%, 预测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0%-100%。2 0 0 7格力获得“2007最具全球竞争力中国公司”并且荣获2007冷冻年度“最佳节能贡献奖”、“最佳产业贡献奖”、“最佳渠道创新奖”以及“最佳畅销空调之星”四项大奖。“最佳渠道创新奖”——格力模式在刺痛着制造品牌的商业化冲动的那根神经。

对比格力模式, 美的的连锁专门体系也开始上路。2007年4月份, 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在上海启动了M-Home计划, 并设立了首家体验中心。美的官方人士当时透露, 未来3年, 公司要在全国设立500到800家类似的体验中心。而2007年, 全国一级城市门店数量要达到50家左右, 其中上海8到10家。3年后, 上海要发展到20至30家。

众所周知, 在家电连锁行业中双寡头的时代已经到了, 家电制造商的利润空间已经被压缩到最低程度, 作为制造业大国, 摆在制造企业前面的现实之路无疑就是以专业化替代低成本, 自建连锁渠道, 掌控终端利润。2007年越来越多的制造品牌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2008年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制造品牌在商业化冲动之后能够回归理性, 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中国式连锁, 从而带动中国家电市场走向更加成熟与健康的道路。

在服装行业, 我们看到了利朗、才子、七匹狼的冲动之路, 在建材领域, 我们看到了雷士、朗能、欧普的中国式连锁轨迹, 家具行业、家纺行业、珠宝行业的商业化浪潮都颇有澎湃之势。

五、“平均1.2天开一家店”

——2007年是连锁商业模式创新的蓝海

纵观西方零售业的几次变革, 以连锁业为主的业态创新与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动了当代西方零售业最近一次的变革, 连锁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业态模式有着强劲的创新力和成长性。2007年中国连锁业也是商业模式创新创意精彩纷呈的一年。

2007年的连锁业, 苏果的“南京模式”、百丽的资本模式、七天酒店的融资模式、苏宁国美的“类金融模式“都值得大书特书。然而说到2007年中国连锁业商业模式的主角, 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ITAT, 这个给当代中国连锁经营带来丰富思想与实践的中国最赚钱的零售企业。

“平均1.2天开一家店”, ITAT不仅说到了, 而且也做到了。从2004年9月, ITAT开设首家会员店到2007年10月上旬, ITAT集团在短短三年时间里, 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593家国际品牌服装会员店、70家百货会员俱乐部和3家Fashion ITAT (时尚店) , 总营业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在“上游-强势品牌渠道-收费会员”的商业模式里, 其核心部分就是被誉为“轻资本”运作的方式:生产厂家 (供应商) 负责供货;业主 (商业地产及大型百货商) 负责物业场所的服务;ITAT则全面负责店面经营管理, 拥有收款控制权和人员管理权。合力运作, 销售分成:厂家可以获得54%到60%的分成;业主 (地产商) 大致获得10%到15%的分成;而ITAT则可获得25%到36%的分成。由于国内服装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品牌企业产品库存严重, 同时也由于部分城市次级商业圈商业地产的未饱和, ITAT连锁商业网络就此切入, 把供应商、房地产物业与自己整合成“三位一体的商业平台。对上游生产商, ITAT采用了先拿货后付款的“零货款”方式。先拿货后付款的实质就是利用“账期”滚存占用生产商的资金, 不仅以代销制将库存压力、积压资金压力与物流配送等事宜均转嫁给了生产商, 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大规模扩张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对业主 (地产商) , 由于上述模式, 便没有23%左右的行内的租金费用, 运营压力大为减小。对下游, ITAT大胆借用服务连锁业的会员模式, 所有的标价都分为“零售价”和“会员价”, 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与会员的“粘性”, 借以为企业带来稳定的销售收入。2007年10月上旬, ITAT的有效会员人数突破了1500万, 今年的目标是超过3000万。滚雪球般增长的会员数量为ITAT的渠道扩张带来了一笔不小的资金。按目前的会员人数计算, 仅会费一项, ITAT就累计收入3亿元, 足以覆盖150家新门店的开业成本。伴随着ITAT快速扩展, 2008年上市已经写进日程表, ITAT未来完全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反过来收购商业物业和生产过剩的市场充分竞争的服装品牌, 而这一点我们已经在上市之后的百丽国际上略见端倪。ITAT未来能走多远?2008让我们拭目以待。

六、“师夷长技以制夷?”

——2007年外资连锁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

2007年2月24日, 西班牙时装巨头Inditex公司在上海南京西路的ZARA时装品牌专卖店开张, 第一天销售额竟高达80万元, 基本相当于80个中国服装二线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2007年4月12日, 另一家瑞典时装零售巨头H&M品牌专卖店正式在上海淮海路开业, 据H&M宣称, 其单店营业额单日最高已经达到200万元, 相当于200个中国服装品牌日销售额的总和。ZARA和H&M是全球零售业界都在关注的两家连锁企业, 它们近年来创造了神话般的销售额和利润率的增长记录, 在中国它们也同样复制了奇迹。

2007年对于中国品牌服装连锁业来说, 将真正开始面对国际级的零售制造商业态 (SPA) 的竞争。在中国绝大多数品牌服装连锁企业为库存和物流苦恼的时候, ZARA的ECR模式已经写进了欧美商学院的教科书里, 这是一场小米加步枪对坦克加大炮的竞争?2007年着实给许多国内服装连锁品牌上了一课, 对比他们的商品管理技术、商品研发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技术等等, 我们猛然发现, 我们落后的不仅仅是产品, 而是整套商业理念与商业模式, 那些有志成为一线国际品牌的中国企业, 如何才能上好这一课是摆在中国服装连锁品牌2008年的重要课题。

相比服装连锁品牌, 连锁百货业似乎情况稍好。现今欧美国家进入中国的零售业态以大型综合超市为主, 真正的欧美百货巨头如美国的Sears、加拿大的Huddson&Bay、法国的Lafayette、德国的Kaufhof、英国的哈罗斯、Selfridges等都还没有正式进入中国, 亚洲最有实力的日本百货公司在中国试水, 但发展速度缓慢。法国的Lafayette、英国的哈罗斯等对国内市场已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随着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 以后外资将加大进入我国百货业的力度。我国的百货连锁业理应吸取服装连锁的前车之鉴, 提前做好准备。

七、“到下边去, 决战二三线城市”

——2007年连锁企业的区域扩展战略

2007年12月10日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在湖南娄底开设在华的100家门店, 由于中国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等一级城市零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面对这种局面, 沃尔玛开始将新开门店的选址重点放在二、三级市场。

我们曾听过这样的描述:如今的本土化, 不仅是指“中国”市场的本土化, 也指“当地城市、当地区域”的本土化, 零售商只有适应当地的消费需求、文化、生活方式等等, 才会拥有自己的市场。

在2007年的第九届中国连锁业会议上, 永旺中国区总裁田中秋人透露, 日本第一大购物中心连锁零售商永旺株式会社将战略目光投向中国二、三级城市。

此外, 永旺将在中国展开多业态攻势。继GMS (家庭百货+未来街市大卖场) 、RCS (郊区购物中心) 业态之外, 其正着手引进面积较小、选址相对灵活的SSM业态, 以加快在中国的推进速度。

随着一线城市的经营成本逐年提高与市场的趋于饱和, 越来越多的零售连锁商把目标对准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那里市场空间广阔, 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二三线城市显示了更强劲的增长势头, 连锁企业在第一轮“布点”之后, 接下来就是由点到面的战略和“做活”所控制的区域市场。2007年二三线城市战略已经放在连锁企业的案头上, 2008年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最为关键的一年, 在宏观政策指引下, 中国广袤的经济腹地将会被连锁商“地毯式”的切入, “到下边去”似乎成为了热点。

八、“We will rock you”

——2007连锁企业的奥运策略

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连锁行业的品牌来说可能有两层意义, 一是市场意义;二是品牌意义。成熟品牌的市场策略早在两年前甚至更早之前已经形成。因为根据历次奥运营销的统计来看, 奥运会前的几年市场兴奋度很高, 到了奥运年市场噪音大大增加, 传播效果开始下降, 所以2007可以说是各路商家品牌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2007年8月8日, 一曲澎湃激昂的摇滚音乐《We will rock you》在CCTV5响起, 宣示着安踏在奥运营销战中打响了第一枪。这也是非奥运赞助商的运动品牌打出的第一条奥运广告。在08奥运倒计时一周年即将来临之时, 安踏的奥运攻略正在一步步展开:奥运广告《宣言篇》仅仅是个开始, 在随后的17个月里, 安踏将陆续推出奥运备战系列、奥运夺金系列、奥运未来系列多支奥运广告, 从而组成完整的安踏奥运系列广告, 全面启动安踏奥运计划。这一波巨大的广告攻势创造了中国广告史上的诸多第一:投入最大、拍摄时间最长、拍摄地点最多、使用的运动资源最多、投放时间最长, 同时这也是中国非奥运赞助商第一个针对08奥运拍摄的电视广告。

比起安踏的强势广告策略, 在北京2008合作伙伴竞标大战中败给阿迪达斯的李宁, 其推出的非奥运营销策略也一样可圈可点。07年1月5日, 李宁借力CCTV5, 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一年以来“李宁代表团”的成员已经包括瑞典奥运代表团、阿根廷篮球队、西班牙篮球队、苏丹田径队。中国奥运的金牌大户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体操队等等。

比起体育运动品牌大张旗鼓的品牌策略, 连锁酒店业似乎更看好08年之后带来的美好市场前景。据统计, 奥运会期间, 北京将有1000家非星级酒店获得奥运接待资格, 提供5万多个房间、10万多张床位。而据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的预测, 到2010年, 中国将超过西班牙和美国, 成为仅次于法国的世界第二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标国, 而到了2020年, 中国更有可能超越法国升上世界首位。当“车轮”数量和经济型酒店数量的正比关系遇上奥运会, 这个市场信心可能被放大。而经济型酒店凭借其高性价比有望在非星级酒店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但大家唯一担心的是奥运之后“低谷隐忧”。2008年奥运之后经济连锁酒店业能否凭借奥运的跳板通过合理的整合营销方式, 建立广泛的会员群, 影响客户的消费习惯从而跃上一个新的平台, 2008年我们拭目以待。

九、“像细胞一样复制”

——2007年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之路

2007年2月6日, 国务院令第485号公布了《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 自5月1日起实行。该条例明确了特许人从事特许经营活动至少应当具备三方面的条件, 并规定了特许人的信息披露制度、备案制度等。

2007年《经济型饭店经营规范》草案已经拟定。中国饭店协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规范”可能依据经济型酒店的规模、所处地段以及经营质量等为重要参数, 将经济型酒店分成不同的等级。“这意味着, 经济型酒店将步星级酒店的后尘, 拥有严格的划分标准, 消费者在选择时也将更加直观。”

业内人士认为, 经济型酒店与传统的星级酒店相比, 压缩或取消了餐饮、会议、娱乐等功能设置。“B+B”的模式 (即Bed+Breakfast, 床+早餐) , 使得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价格基本控制在100至300元。很多对住宿条件要求不高的商旅人士, 被经济型酒店的“廉价战略”所吸引, 如家、7天、锦江之星等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入住率均在九成以上, 节假日天天爆满。在此情况下四五年内即可收回成本, 其投资利好更是被投资者所热捧。与此同时, 不少并非经济型酒店的社会旅馆也盯上了酒店市场中的这块大蛋糕, 纷纷打起“经济型酒店”的牌子。一时间经济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 服务水平却参差不齐, 2007年一部“规范”将对整顿行业混乱的现状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餐饮连锁业, 建立了标准化体系的真功夫在全国的直营店数已突破200家, 成为中式快餐中直营连锁店最多的企业。目前, 不少中式快餐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大娘水饺制定相关手册, 规定了“标准化”内容, 如每10公斤馅使用1袋调料、每6只饺子重120克。而丽华快餐开设的“快餐工厂”引进米饭自动生产线, 大米淘洗、加水、蒸制、出饭等全部电脑控制。

连锁行业区别与其他行业的根本特征在于其可复制性, 通过一套标准化体系迅速复制扩展。2007年中国连锁业已经充分的意识到标准化体系的重要性, 许多行业的领头品牌加大企业运营的精细化工程, 所制定的标准化体系甚至成为行业的标准, 从而加固其市场的领导地位。连锁企业的标准化体系的制定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跑马圈地快速扩展, 2008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连锁企业把目光对准公司内部运营体系的规范升级与提升。

十、“千军易得, 店长难求”

——2007年连锁人才瓶颈之困

相对于资本市场的流动性过剩, 人力资本市场上, 尤其是连锁行业的人才市场上凸显的问题十分显著。门店数量大幅度扩张, 而相应的人才却无处可寻。早在几年前, 如苏宁, 从2002年开始推行“1200工程”, 几年来投资上亿资金, 引进了数千名应届大学生;五星电器几年前与南京某高校合办了“人才订单式培养班”, 在校园里建立人才培训基地, 这些“五星班”的学生一毕业, 就能担当起卖场专柜负责人的重任。

但是, 业内人士指出, 尽管企业已意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但从目前来看, 依然存在几个问题:首先人才培训需要周期, 而培训的周期基本上满足不了现今企业扩展的需求。培训一个合格的店长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其次不少企业缺乏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 比“造人“更头疼的是“留人”问题。从中国商业联合会获悉, 目前我国零售业店长的年流动率超过50%, 管理人才缺口至少有10万, 人才紧缺的零售业眼下“挖角”成风。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去年的一项调查显示, 零售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率为7.6%, 基层工作人员流失率达20%, 其中“店长”的流动率尤其突出, 已超50%。零售企业的中高层流动率最大的是店长。人才培养了, 却因此经常面临被同行“挖角”的风险。这使中国的零售业掉进了一个怪圈:一方面加速跑马圈地, 另一方面, 管理人才流动率过高, 供不应求, 从而存在巨大缺口。

相对于连锁企业的多种“类金融”的资金链, 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真正瓶颈是其“人才链”, 连锁业属于相对劳动密集型行业, 但连锁企业标准化复制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员工培训的要求比其他任何行业都要高。没有标准健全的培训体系, 就无法支撑企业在快速扩展过程中人力的保证, 当企业在花大价钱培养一个店长或区域经理之后, 往往又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2007先行者的脚步加速了, 我们预测2008年以后连锁企业在市场争夺白热化的同时, 人才争夺也会渐渐趋向白热化。

2007年的连锁行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随着宏观经济政策的收紧, 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也在逐步递减, 前期跑马圈地后的资金链条能否跟上?在连锁企业的双赢利促进模式里, 当一条利润源受到宏观政策的影响而收紧的时候, 持续赢利的商业模式的确立, 运营训练督导的体系升级, 终端赢利能力、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是奥运年之后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

篇4: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

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

2015年3月14日,中国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2015年第八届中国国际化妆品个人及家庭护理用品原料展览会上宣告成立。来自中、日、英等国家和地区、300多位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学、研、用、媒”代表出席了成立大会,共商联盟建设与发展,探讨产业资源的进步整合。该“联盟”以推进中国民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健康发展为目标,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宗旨,致力于打造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跨国界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产业技术的发展。“联盟”的成立,不仅可以提升我国化妆品及个人护理品技术研发实力,加速研发配方人才培养,更能推动整个产业良性发展。“联盟”也应该在未来做好四个结合,即将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优化与服务产业、覆盖行业相结合;将民族企业技术创新与世界技术前沿对话、辐射市场相结合;将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行业发展增速相结合,将终端用户需求变化与趋势更新、行业引领相结合。

美妆行业代表首次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15年1月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国美妆行业科技创新群体专家代表共计十人应邀参会,在现场聆听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这是中国美妆行业历史上第次科技创新群体专家代表应邀参加由党中央、国务院举办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美妆行业的重视。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创新突破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阶梯,美妆行业更是如此。在国家最高规格的科技大会上,第次出现了中国美妆行业代表,也将提升美妆行业的社会地位。此举,对全国美妆行业从业人员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必将极大地激发中国美业人科技创新的热情,推进美妆行业的科学健康良性发展。

2015年首个芳香产业展开幕,共谋芳香之路

2015年4月24日至27日,在洛阳盛大召开了中国首个国际芳香产业展览,这次芳香展由中国国际商会主办,谊和永邦(北京)会展有限公司承办,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等协办。展会主题为“传承、开放、创新、共赢”,共设有六大展区,分别为芳香植物种植旅游展区、加工设备展区、精油展区、香料香精展区、教育培训展区、香道文化展区。由来自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奥地利等1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9个省市地区的专业参展商参展,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芳香产业命名的全产业链展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国内芳香产业消费额达700亿元,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我国的芳香产品份额已占到全球1/3,但品牌文化发展需求迫切。举办以芳香产业种植、技术、设备、包装及教育全产业链的芳香产业展会,势必能够更充分地展示世界芳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市场趋势,同时对于提升我国芳香产业的发展水平,促进我国芳香产业升级发展,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

化妆品行业进入“互联网+”时代

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化妆品行业随即迅速反应,开始对该模式进行探索,尝试将线上线下资源形成精准对接,以用户需求为核心,洞察行业本质,达到双赢目的。虽然在大多数人的认知中,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词,但是通过“互联网+”探索新的发展,对于目前举步维艰的化妆品店来说,或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可以肯定的是,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未来零售化妆品店所有用户的接入点会全部数据化、智能化,通过云端的数据化运用,有机会更加准确地找到用户的需求,找到资源的对接点,“互联网+”是化妆品行业未来努力的方向。

政策开放,本土化妆品挑战机遇并存

2015年5月25日,财政部关税司发布通知,从6月1日起降低部分日用品进口关税,其中,护肤品进口税率从5%调低至2%。6月23日,雅诗兰黛集团率先发布降价细则,辐射旗下多个品牌的多款热销明星产品,降幅最高达23%。随后,欧莱雅、资生堂、爱茉莉太平洋等在华外资企业纷纷表示将发布调价声明。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6月17日,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根据协定,过渡期后,中国与韩澳两国均至少有90%的产品可实现零关税。政策开放对于中国化妆品行业来说影响巨大,价格的调整为本土化妆品与进口化妆品提供“双赢”机会,而这只是方面,关税下调的降价只是表象,更为重要的是贸易自由化环境的改善对于中国化妆品产业水平的促进和提升。同时,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的签订将会促使更多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对本土品牌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足。

最严广告法出台美妆成分门槛提升

2015年4月24日颁布的新“广告法”,于2015年9月1日起实行。史上最严广告法的出台应该算其中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从2015年开始禁用部分广告词汇及护肤品、日化产业当中对于成分使用的门槛不断在提升,《化妆品命名规定》的附件《化妆品命名指南》中列举出来的“禁止的化妆品绝对化用语”,如特效、神效、第、极致、换肤、去除皱纹等,也可作为规范化妆品广告的相关法律依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新修订的广告法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违反广告法规由原本“处广告费用 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变为“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且广告费用低或无法计算的,直接处以20万-100万元罚款。这也意味着,虚假广告、使用极端化宣传用语等行为,其违法成本大幅提升。新《广告法》的颁布,对于化妆品行业来说是个不小的“大地震”,这系列措施都预示了2016年的一大关键词将是“安全”,是真正的安全,而非以往表面的。

化妆品微商渠道向健康规范化发展

目前中国大约有1000万家微商人,开有大约1000万微店,年交易流水650亿左右,而2015年被誉为“微商元年”,众多传统化妆品牌纷纷开拓微商渠道,韩束抓准先机率先布局,成为最早进入微商的传统化妆品公司之,数据显示,韩束微商从2015年4月到2016年1月回款达3亿元,同时,因为众多传统品牌的进军,以往微商那种层层分销、囤货、洗脑、暴力刷屏等负面营销方式在消失,逐步走向健康规范合理化,这其实也是行业进化和进步的必经之路。基于共享经济的基础理论,未来的化妆品微商将迎来七大趋势:一是传统品牌跨界微商充当主角,微品牌落寂式微,二是走向平台化运营,三是轻代理,重零售,四是产品主义回归,五是价格纠偏到价值,六是停止暴利刷屏,系统传播模式提上日程,七是诚信先行。

丁家宜开先河,成首例本土向外资回购品牌

2015年9月,创始人庄文阳宣布,已经正式完成对“丁家宜”品牌的收购及相关工作。创建于1995年的丁家宜,在被法国科蒂收购之前有着漂亮的成绩单,这让科蒂豪气一掷,在2010年以24亿买下丁家宜。有了如此靠山,丁家宜的销售额理应路猛增,但没有想到的是,此后丁家宜销售业绩路下滑,据科蒂财报数据显示,2013财年第三季度,丁家宜所处的皮肤和身体护理部门该季度共减损3.169亿美元。为此,2014年6月,科蒂宣布停止销售丁家宜系列产品。该品牌重回“母亲”怀抱。虽说外资品牌对本土的并购从20世纪90年代便已开始,大宝、美即、小护士等品牌都个个成为“外嫁的姑娘”,然而本土向外资的回购却是近年的行业首例,丁家宜以表率姿态首开行业先河,可谓一个创举。它的回购也证明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他们开始有能力和信心突破品牌瓶颈,把自身品牌做大做强。

天价广告投放,电视媒体传播渠道仍举足轻重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视媒体依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传播媒介角色。2015年以5亿天价成为湖南卫视标王的环亚集团便是最成功的案例,在全年的高空广告轰炸下,旗下全新洗护品牌滋源迅速被消费者认知,并引领了国内洗发水的无硅油风潮。2015年10月,在“2016年湖南卫视招商推广会”上,韩束品牌以10亿的高价获得2016《金鹰独播剧场》及《天天向上》的独家冠名。虽然新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异军突起,但缘于声画合一的人本化传播属性,电视媒体依然在未来融合格局中扮演重要角色。高额的广告投入可以迅速打造品牌能见度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度,但产品品质仍是品牌立足之本。天价广告投放作为优势渠道,仍然是化妆品行业在未来继续攻占的领域。

植物医生领跑本土品牌,第2000家门店落户

篇5:中国化妆品连锁现状大盘点

连锁经营的发展最早出现的连锁经营是正规连锁。1859年在美国纽约出现的“大西洋及太平洋茶叶公司”开创了正规连锁的先河。1887年,美国130多家食品零售商共同投资,创办了一家联合批发企业,为出资的成员服务,实行联合分销,统一管理,而各成员企业仍然彼此独立,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家自由连锁店。自由连锁是中小零售企业联合对抗大型零售商业垄断而产生的经营形式,经过几十年的不懈竞争,到1955年,自由连锁在美国的销售额终于超过了正规连锁。

随着企业销售渠道和方式的不断变革,连锁经营第三种类型——特许连锁在1865年出现了。第一家开展特许连锁的企业是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到1900年以后,这种通过合同契约,有偿转让经营特许权的连锁经销网络迅速在全美普及,并扩展到其他的零售、饮食、服务等领域,到20世纪80年代,特许连锁的势头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相继超过了其他两种形式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2002中国连锁经营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报告”显示:2002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的加盟店有了很大的增长,销售额达到244亿元,同比增长129%;加盟店3968个,同比增长89%;员工人数近11万人,同比增长20%。根据ApFC公布的数据,目前亚太地区七个国家和地区(中国、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的特许企业总合达4701家,加盟商总合达252620个。另据WFC的统计,欧美地区11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巴西、荷兰、瑞典、奥地利、比利时、芬兰、丹麦)的特许企业总数达到6632家,加盟商总数达253361个。

连锁经营是一项理论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程,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要在推行中注重连锁经营的长远规划,就不会被一些问题遮住双眼而走弯路。

许多专家认为连锁经营的实质就是:“连锁经营是现代化工业大生产的原理在商业流通领域的应用”,通过连锁扩大企业的规模,降低交易费用和流通费用,优化商业资源配置,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连锁经营,不是为了连锁而连锁,或者是仅仅改变一下经营管理方式。连锁不是目的,而是以连锁经营为手段,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步扩大经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费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规划连锁经营时,要制订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如发展多少连锁店?用几年时间?发展区域是局限在本省内还是全国?还必须明确提出实行连锁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比如各连锁点的经营成本和费用是否降低,降低多少?利润是否增长,增长多少?管理手段和方式是否适应?未来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等等。

连锁经营的三种类型,即“正规连锁、特许连锁、自由连锁。

正规连锁具有资产一体化的特征,每一家连锁分店的所有权都属于同一主体,归一个公司、一个联合组织或单一个人所有,所以在经营管理权方面基本上高度集中,各连锁店不仅店名、店貌等完全统一,经营管理的决策权,如人事权、进货权、定价权、财务权、投资权等也都高度集中在公司总部,公司总部为每个连锁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以保证公司的整体优势。

特许连锁具有资产独立性的特征,即特许连锁店之间以及连锁店与总公司间的资产都是相互独立的,所以在经营管理上往往不采取强制性的措施,一方面通过特许合同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有效的服务、指导和监督来引导特许店的经营行为。

自由连锁,各成员店的所有权、经营权和财务核算都是独立的,成员店可以使用各自的店名商标,总店或主导企业与成员店之间并不存在经营权的买卖关系,他们主要是靠合同和商业信誉建立一种互助互利关系,以达到规模经营的目的;总店与成员店之间是协商和服务的关系,总店主要负责统一进货和配送,各店铺在核算、盈亏、人事安排、经营品种、经营方式及经营规模、经营策略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

从对连锁经营的几种形式可以看出,连锁经营的实质是:专业化经营与分散化开店相结合。集中化采购与分散化销售相结合。

中国连锁业发展背景

中国引入连锁商店经营是在80年代中期,主要是合资的餐饮业。当时也有少数零售企业连锁店,经营状况一般。到了90年代前后,国内市场疲软,零售企业普遍陷入经营困境。一些中小企业在经历了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之后,却到了难以维持的程度。在大企业发展集团化经营的同时,中小零售企业的连锁经营开始起步。近二三年中国的连锁商店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原有区街综合食杂店、商业公司等,为了摆脱困境,各企业纷纷改造,匆匆连锁,一时间大中城市的中小商业企业几乎都在走连锁经营之路。中国的连锁商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目前我国的连锁商业在各地的发展不均衡,东南沿海一带和大城市发展比较快,管理也比较规范。上海的联华超市公司1991年开办,到1995年末共开业46家连锁超市,到1999年末,已经发展到600家连锁门店,并且步入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据统计,2000年初上海的连锁门店已达到3200个。

连锁经营在中国起步较晚,但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发展速度非常快快。据统计,到1997年底,全国已有连锁经营公司1,000多家,各种形式的直营店和加盟店近15,000个,实现销售额达到420亿元,成为流通产业新的增长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连锁明星企业也相继涌现。我国连锁经营的市场占有率正逐步提高,其发展领域已延伸到商业、物资、粮油、医药、烟草、服务等众多行业,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价廉、放心、方便、增效”的优越性已明显地发挥出来。此外,连锁企业正逐步从中心城市向小城镇、农

村市场扩散,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外资企业等各种所有制成分共同参与连锁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连锁经营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大型商业企业为龙头的百货及餐饮连锁经营企业,带动小企业加盟。

(2)在原有国营副食商店和国营粮店基础上采用自由连锁形式发展起来的便民连锁店。

(3)以专业经营为特色的连锁店。

(4)平价仓储式连锁超市。

连锁经营发展战略和目标。

实行连锁经营,不是为了连锁而连锁,或者是仅仅改变一下经营管理方式。连锁不是目的,而是以连锁经营为手段,大幅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步扩大经营商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费用,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在规划连锁经营时,要制订连锁经营的发展战略,如发展多少连锁店?用几年时间?发展区域是局限在本省内还是全国?还必须明确提出实行连锁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比如各连锁点的经营成本和费用是否降低,降低多少?利润是否增长,增长多少?管理手段和方式是否适应?未来的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等等。无论是战略目标还是战术目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连锁也有区别。一是直营店,属于美容品牌直接管理和规划;另一种是加盟店,即投资者以一定比例的资金,直接购买下美容品牌已经成熟的一套经营模式。不过,不管哪一形式的连锁美容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必须做好“服务”这一环节。诗丽堂营销总监欧阳莉说:“每个美容连锁品牌,都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企业文化并根据加盟商的个体情况做出调整。对新开张的店给予技术和硬件上的支持,一般会有2-3个月的培训期,对销售业绩不俗的老加盟商,则会给予更高的回报与优惠。”思妍丽执行经理代丽萍女士说:“要留住顾客,就一定从服务上抓起。一是产品的品质保障;二是服务意识和专业性的有效结合,力求做到尽善尽美;三是以人为本,美容行业应该是高素质

人群的聚会,不仅顾客是如此,美容从业人员更应当如此。”

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的调查,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2005年上半年销售额为2365.3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29.9%,店铺总数为13467个,比2004年同期增长21.2%(其中,直营店的销售额为201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85.2%)。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商业连锁部分)以364.9亿元销售额、5910家店铺的业绩,名列全国首位,销售额与店铺数分别比2004年同期增长13.7%和23%。国美电器有限公司、苏宁电器集团、大连大商集团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地区各企业)分别以195.7亿元、178.3亿元、129.5亿元和102.3亿元的业绩排名第2至5位。

位列第6至20的企业是:苏果超市有限公司、上海永乐家用电器有限公司、北京华联集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农工商超市(集团)有限公司、山东三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商社(集团)有限公司、江苏五星电器有限公司、北京物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好又多管理咨询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华润万佳有限公司、北京市大中电器有限公司、家世界连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文峰大世界连锁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中国有限公司、新一佳超市有限公司。

排在第21至30位的企业是:人人乐连锁商业集团、合肥百货大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武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利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武汉中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方家园有限公司、北京京客隆超市连锁集团有限公司、武汉中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由此可见,一个朝阳性的行业会产生一个大的国际化企业,会使该企业进一步推动这个朝阳行业的发展,企业与行业共同发展。家电行业产生海尔,pC机行业产生联想、戴尔,汽车行业产生大众、通用,地产行业产生万科、顺驰,通讯行业产生华为、中兴,便利店产生了7—

11、零售店产生了沃尔玛。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经营,将会由谁来主载,我们将拭目以待。

中国美容化妆品业现状调查

美容行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行业从最初的遍布街头巷尾的小型美容美发店,小化妆品厂发展到现在的集各种大中型的美容美发美体中心、美容美体美发器材生产、美容美发教育等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产业。

我国美容化妆品的销售额1982年为2亿元,1985年为10亿元,1990年为40亿元,1995年为190亿元,2000年为335亿元,比前一年增长16.6%。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从众多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这是国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一个转折点,人民的生活消费逐渐从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过渡,人们对美容业的消费也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2003年全国美容市场产值达1680.4亿元;化妆品生产企业有约5000余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下的中小型化妆品企业,占化妆品企业总数90%左右;外资、合资企业占主导地位,总体市场份额已接近80%。截至2003年年底,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化妆品企业有50余家,而数量不多的外资、合资企业依然是整个市场的霸主,包括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资生堂、花王、强生、雅芳、安利、玫琳凯等。美容经济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

2004年10月16日出炉的长达212页的《中国美容经济报告》里,首次确立了中国美容经济的“经济学地位”。这份报告是由国内经济学界以“京城四剑客”之称闻名的四位专家提交的:何帆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

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巴曙松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钟伟是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赵晓则是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博士后。他们完成了对中国美容业的第一次全景式关照,一些数字开始浮出水面,过去不为人所关注的美容行业开始让人们大吃一惊。《报告》则称,2004年,中国的美容服务业直接就业者达到800万人,营业总收入达到1762亿元。未来五年,这个数字还要再翻一番,老百姓的美容消费支出也将随之翻番。而在1982年,我国的化妆品销售额只有2亿元,2003年这一数字已是520亿元,增加了259倍。2004年,中国已有美容院154万家,经劳动部门正式签发确认的美容教学机构673家,每年培训出来的各级美容师25万名;化妆品企业3750多家,其中一半以上为民营企业。而全国目前用于美容业投入和改造的资金大约在2000亿元以上。

很多人形容连锁美容院就像产钱的机器,这一点从近年内资、外资大量涌入开办直营连锁美容院或加盟连锁美容院得到印证。以法国知名品牌思妍丽为例,在走高端品牌路线不变的情况下,从1996年进入中国之后,就从上海一路将品牌拓展至北京、成都、深圳、青岛、西安、武汉、大连等大中城市;同样走高端品牌的还有深圳的一个品牌“梦圆皇宫”。中国台湾的克丽缇娜及自然美公司目前在中国大陆的连锁加盟网络均已达600家以上;法国诗婷也以快速的市场战略,在全国设立了600余家连锁店面。另外,来自法国的依贝佳,也以专业美容品牌路线,在全国各大城市及二级城市发展了属于自己的连锁美容中心;连锁已经成为品牌美容企业欣欣向荣和占有市场的一种重要模式,美容院的特许加盟、连锁经营模式将是美容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容企业的连锁经营是美容化妆品业发展的必然。这是因为,美容化妆品业本身就是一个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产业,在这个产业中,服务是占主导地位的。开在街头大大小小的美容院是所有化妆品企业所要占领的终端阵地。连锁经营也是国际美容化妆品行业的趋势和潮流。通过美容连锁店搞专卖则意味着更大意义的市场化,更大的占有率和更高的普及率。同时,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让人头疼的假货问题。据媒体调查发现,中国连锁美容院90%以上都开办成功,失败的比率不超过10%。

在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举办的一次沙龙中,会长骆燮龙指出,规范我国美容化妆品行业的发展,应该关注资金、品牌、产品、管理四个环节的问题,发展品牌连锁店对这四个环节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规范美容化妆品业的可行思路之一。

目前我国的4万家美容院中,连锁店只占7%。而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的连锁店占到45—50%。单体美容院存在很多问题,由于没有品牌、管理、宣传方面的优势,从业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很容易造成对消费者权利的侵害。

国内一些已经崭露头角的品牌店的发展模式值得在行业内推广。一些品牌店与美容教学相联系,通过标准化的教学培训使人员达到业内较高水平。其中部分培训机构已经通过国际ISO体系认证,这等于对美容业源头——美容培训教育和从业人员进行了规范。

另外,品牌店的正规化发展可起到规范源头下游的各个环节的作用。在资金投入保障、品牌的维扩与宣传、品牌产品的统一使用和管理方面都会按一个较为成熟的模式进行,这样的美容院才可能做到诚信,更有效地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他呼吁,我国应该尽快提高美容院的连锁率,争取在2005年以前达到30%。

从社会认知程度上,美容机构前景喜人。北京、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成都、上海等数家城市的美容机构的认知度要高于其它城市,2002年华南市场广州、深圳两地的美容机构销售总量已占到全国美容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的40%以上。其中,汇聚在广州市的专业美容化妆品机构就达3000余家。调查得知,相当多的女性都认为专业美容机构属于一种中高档次的服务,是一种令人向往的享受方式,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白领女士前往消费,由此足以证明:连锁机构美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即便在中小城市,进连锁机构护肤美容的也不在少数!

如果单店美容院的经营在实际的市场运作过程中以品质和服务取胜,而连锁美容机构则是以专业品质、服务和规模取胜!这两者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

连锁经营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建立一套高效率的信息物流系统,仓储中心、配送中心、生产中心、培训中心等部门。

例如:

当产品库存不足而采购又不及时,会造成加盟店缺货。缺货带来两方面的损失,一是失去销售机会;二是使顾客产生不信任感,损害企业形象,造成潜在损失。

8、规模化发展

要努力打破行业、区域和各种经济成份的界限,在对现有连锁企业进行调整、兼并、重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连锁企业中店铺的数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经营水平,取得规模效益。从国外情况看,多数国家都规定连锁企业的店铺数量应在10个以上,以保证其规模效益。

综上所述,连锁经营是美容化妆品业发展的趋势。连锁美容院有别与传统的单店经营,传统的单店经营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经过长时间的辛苦经营,慢慢将美容院品牌和形象树立起来,我们常常在讲的“老字号”、“百年老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了。连锁经营是在某个地点设立一总部,门店则分散在许多不同的地方。在日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如果要像经营传统单店那样主要经由时间的积累来树立品牌和企业形象,连锁企业很难在市场上存活。现代化的商业必须在充分的规划、组织之后,快速地拓展,这才能够应对现代的商业竞争。

21世纪的中国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经营无疑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速度最快、范围最广、最具有发展潜力和活力的经营模式,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新的时期。推动美容化妆品业连锁的发展,这是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和机遇。

篇6:中国十大城市男人大盘点

一,北京男人:横着的老爷们

一瓶燕京,一只烤鸭,就是北京老爷们的典型生活方式,北京人其实不是传说中所说的那样“牛”,更不是三里屯燕莎中泡着的主儿,生在皇城根的男人哪个没有几分龙凤之气?这样就决定了闲散的一帮老少爷们儿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子“横”劲儿――看看老北京人老舍先生的养花情结就知道,这种先天而然的气质一方面是和伦敦、柏林等地的贵族后裔相同的,谁能说哪个北京老爷们没有一点贵族血统?另一方面,北京的老爷们儿就业什么的都不成多大问题,所谓天子脚下好选行当,近水楼台先得月,再加上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这就决定了北京老爷们的“横”劲。

这种性格决定了北京男人中只会有评论家,而没有政治家。

二、上海男人:纸醉金迷的小男人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一大批鸳鸯蝴蝶派的作家就在大上海的恩派亚舞厅做着秦淮大梦,无论是内战还是十年内乱,上海的小男人们始终不会扮演天苍苍野茫茫的先锋角色,顶多只是写一两篇文章,说说怪话,更多的上海小男人是物质型的,他们满足于现状,但是又热爱工作,他们往往把家看成第一要义,上海的作家们尤是如此,从当年名动海派文坛的言情大师张恨水到如今享誉中外学术界的散文大师余秋雨,他们都是时尚的典型,在他们笔下,理性多于感性,思考长于抒情,不管造诣多深的作家,无论如何都喊不出楚歌秦腔来。

三、南京男人:秦淮河畔的思想者

作为六朝金粉之地的南京,南京男人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的角色是和上海人不同的。他们不会在舞厅里搂着舞女混时间,也不会在时尚刊物上指点潮流,他们是典型的思想者,内向,沉默寡言,是南京男人的最大特征。

南京地势奇特,南人称之北,北人称之南。他们兼顾了南北两地的特色,不欺生,不排外,不计较,往往善于思考自己的问题。

中国艺术家出自于南京的少,而学者居多,这大概是南京男人最大的特征表现。

四、西安男人:古城大漠的关西好汉

西安作为六朝古都,汉文化的发祥地,男人们也都有一种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并不是如上海男人那般精致,出门都要洒香水,也不如南京男人那样长于思辨,从外表上看,都不像是文人。可是西安就出了大量的文人:张艺谋,陈忠实,贾平凹……

这些闪耀华人文艺界的名字都是脸上看起来装满了故事的角儿。他们谁也不是那种家天下的小男人,他们谁也不是一股子拼劲的男子汉,可是他们就是男人,是一种硬汉。

西安男人不轻言失败,在他们眼里,男人就应该像兵马俑一样,站的直,行的正,纵然满脸沧桑,几千年都风雨不倒,这才算是男人。

五、武汉男人:水与火的缠绵

武汉男人是最没有特色的,本来好端端一个文化古城,却被装扮成一个工业城市,下岗工人似乎成了外人眼里的武汉男人,登三轮,大排挡,张口就是火爆粗话,性格暴躁不讲道理。

武汉是长江沿岸三大城之一,靠近长江再加上火炉的气温,武汉男人的性格本身就是豁达开朗的,说起话来大嗓门,不拘小节,穿上内裤打起赤膊就能在江汉路或是武汉广场招摇过市。

武汉男人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对于文化的藐视,比如说饭桌对面是一个院士,他们会在心里说,“见鬼,不就是一个教书匠,算个么事哟!”在他们眼里,再大的学者也都只是教书匠,街边买东西的也是董事长。

这就是武汉男人的性格,一方面,是一种霸气,一方面,又显得带有阿Q一般的自卑。

六、重庆男人:火炉里的苦行僧

在美女如云的重庆,男人一般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类似于许云峰的硬汉,操起啤酒瓶子可以朝天抽的“天棒”,一种是类似于甫志高的“眼镜男人”,他们常常不敢在公共场合露面,为人胆小怕事,但又要强装显露出君子风度。

重庆和武汉、南京一样,热的立地三秒就如蒸桑拿一般。一部分男人们也有一种冲劲,不怕天,不怕地,看起足球来响起一片“雄起”的声音,这种男人耿直,老婆放心。另一种男人则不同,他们可以在家里做小男人,也可以老老实实的做饭买菜带小孩子,可惜,就是立场不坚定,人云亦云。

总之,重庆的男人们生活在火炉之中,他们一般都很少出去闯荡,在浩浩荡荡的山城,不上则下,他们顶着一般男人难以忍受的压力,成为了中国男人的一群苦行僧。

七、广州男人:最南端的拓荒者

早年的.一首《爱拼才会赢》让广州男人成为了中国男人拼命的典型,这个大家都知道。潮州人、汕头人都是中国最早的贸易拓荒者,如果没有他们,中国也就没有大名鼎鼎的十三行和广州市舶司。

改革开放一开始,全国四面八方“鸟语”四起,广州男人把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他们可以一天工作二十个小时,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机器用,机器坏了怎么办?修一修,还能用。”

广州男人喜欢快节奏的生活,早晨六点街道上就人来人往,这一点很是让广州人自豪的,在外地人眼里,广州人就是一群只知道赚钱,而不懂情调的机器。

很可惜,中山大学是全国最休闲的大学,广州人基本没有提及。

八、沈阳男人:为人仗义的关外豪杰

很多人都认为沈阳男人的代表是张学良,张少帅是一个风流情种不假,但是并不代表所有的沈阳男人都有那般气质,说到底,沈阳男人都是张大帅那种性格,掏起酒瓶子骂老子的男人。

同东北女孩子一样,豪爽是沈阳男人的特色,这种特色也让沈阳男人蒙上了粗鲁不讲道理的骂名,还被人称为“不到沈阳不知道胆子有多大。”其实沈阳男人胆子很小,也并非不讲道理的男人。

沈阳男人不会玩花招,他们会老老实实的照顾家,老老实实的对朋友,北方人的诚意在沈阳男人那里表现的淋漓尽致,很多上海女孩都去沈阳找男人,因为沈阳男人为人仗义,身上有一股豪杰的味道。

这是对于沈阳男人最大的肯定,也是最好的概括。

九、天津男人:京海两派的休闲雅士

天津靠近海,也靠近京城,最早是北京的卫城,故称天津卫,所以天津男人也有军人的气质,少言语,多仗义,但是为人是粘液型的,不善于表达,但是情感强烈。

这就是京海两派的完美结合,一方面,天津男人懂得幽默,他们生活不但休闲,而且附庸风雅,古玩书画都有所涉猎,学术气氛是全国最浓的城市之一,他们不善于思考,但是喜欢假装思考,他们不喜欢言行不一,他们和所有的北方男人一样,说话做事,都是直来直去。

天津是休闲的城市,它集结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共性,再伴随着天津麻花的香味,这种滋味,只属于天津,一种浓烈的休闲,一群自在的雅士,构成了天津男人的独特风景。

十、成都男人:闪耀西部的君子群体

作为西部男人,成都男人是和西安男人相对的,他们也不同于重庆男人。小桥流水,一杯清茶,一副麻将和一辆奥托车,构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成都男人都是玩的好手,他们没有南京上海男人那般顾家,也没有杭州男人广州男人那般玩命的工作,他们休闲,但不建立在丰厚的物质基础之上,他们主张后殖民主义的消费理念,有一个,用一个,他们称之为“耍”。

上一篇:8化验员岗位责任制下一篇:议论文论证方法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