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监测总结

2024-04-26

效益监测总结(共14篇)

篇1:效益监测总结

效益监测总结

在省、市等各级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帮助下,我区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建设任务,完成投资300万元,采用典型农户与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项目实施前后的保土效益、增产增收效益、生态效益等进行监测。该工程的实施,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农增收、农村劳动力转移、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水土保持更深入人心,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局面,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将效益监测情况总结如下:

一、经济效益

1、工程经济效益(1)梯田效益

按每公顷梯田效益为粮食年增产1000kg,粮食按2.5元/kg计算,取始效期1年,则效益指标为2500元/hm2,年经济效益为12.75万元。

(2)蓄水池经济效益

蓄水池工程增产增收效益按蓄水量10元/m3计算,每口池蓄水80m3,年复蓄3次,则单池经济指标为2400元,取始效期1年,年经济效益为4.08万元。

该工程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年经济效益收入达16.83万元,按30年计算期计,计算期内各项水土保持措施总经济效益达488.07万元。

2、产业经济效益

5、促进了社会和谐与社会进步

由于实施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项目,使项目区移民群众直接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体会到党和政府缩小城乡差别、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与决心,更加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有利于维护农村团结与稳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

三、生态效益

1、蓄水效益

通过梯田措施,改变了微观地形减缓了地面径流,增大了水分土壤入渗;坡面水系工程,直接拦蓄了地表径流,土壤入渗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水土流失减轻,保水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各项水土保持措施的年保水总量达23.53万m3。

2、保土效益

通过各项工程措施的建设,改变了微地形,增加了地面植被,改良了土壤,减轻了面蚀;制止了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减轻了沟蚀;小型蓄水工程增加了拦蓄泥砂的能力,项目实施后,年保土量达2.74万t。

四、结论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其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山丘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项目区群众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对促进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推进新农

篇2:效益监测总结

以森林生态效益监测为核心,以水文站、径流场、气象观测点、固定样地、林业产业链、农户等监测分析为手段,以影响森林系统发展变化和林业产业结构变化的自然地理和社会因子为依据进行分层抽样,从而构建贵州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监测网络.

作 者:戴晓勇 王进 张贵云 潘乐明 陈波 李宗辉 Dai Xiaoyong Wang Jin Zhang Guiyun Pan Leming Chen Bo Li zhonghui  作者单位:戴晓勇,王进,张贵云,Dai Xiaoyong,Wang Jin,Zhang Guiyun(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

潘乐明,陈波,李宗辉,Pan Leming,Chen Bo,Li zhonghui(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贵州贵阳,550005)

刊 名:贵州林业科技 英文刊名: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2009 37(1) 分类号:S718.51 关键词:天保工程   效益监测   网络   构建  

★ 乐都县天保工程建设成果及主要措施

★ 教学评价阶段总结

★ 试论工程实施阶段的造价控制

★ 建设工程资料管理提升老区地面建设效益论文

★ 水运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

★ 工程综合评价评语怎么写

★ 工程管理求职自我评价

★ 安全预评价是在什么阶段进行

★ 采煤塌陷地复垦模式综合效益的评价研究

篇3:效益监测总结

1 扎实推进监测工作

1.1 落实监测任务

层层落实监测任务,固定专人负责,组织开展各项工作;信息员各负其责,紧密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确保畜牧生产信息统计监测工作有序推进。

1.2 调查摸底,确定监测对象

通过对大荔县肉牛肉羊养殖区域分布、养殖规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进行调查摸底,分析对比,认真选定监测对象。在肉牛产业优势区域韦林、羌白、下寨、苏村、朝邑镇,选择养殖基础好、存栏量大、村级信息员工作积极性高的东池、阿寿、沙洼、槐元、沙底等5个村作为肉牛养殖固定监测村;选择有一定养殖经验的适度规模养殖户15户作为固定监测户;选择年出栏在200头以上的官池镇常盛牛场、羌白镇西峰牛场2个肉牛养殖场作为固定监测场;选择年出栏300只以上的羌白镇富民养羊场等5个肉羊养殖场作为固定监测场。

1.3 认真记录,数据准确详实

对牛羊存栏、能繁母畜数量,新生羔羊、架子牛(羊)等销售收入,饲草饲料、防疫治疗、雇工水电费等生产成本详细记录、整理、汇总、上报,动态监测,真实反映监测对象的生产和效益情况。

2 科学引导产业发展

(1)通过畜禽养殖和市场价格监测,实时掌握全县生产情况。准确判断全县畜牧业发展趋势,及时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发性问题进行分析,科学引导,促进产业发展。

在产业行情出现波动时,根据所掌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预警,指导养殖户合理调整生产计划,增加应对措施,规避养殖风险,获得养殖主动权。比如:肉牛养殖户可在活牛市场价格开始上涨时选择架子牛,采取短期高精料强度育肥,提高牛的日增重,缩短生产周期,增加收益;活牛价格下跌低迷时,及时出栏肥牛,饲养母牛和犊牛,选择适当的日增重,采取低精料吊架子育肥,延长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等牛价上涨时再用高精料强度育肥,以此来规避市场风险。

(2)指导养殖户根据饲养成本监测数据,分析生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快技术更新,调整饲养方案,细化管理措施,降低饲养成本。根据养殖村、场、户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引导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改变饲养管理习惯,运用科学的饲料调制和饲喂技术,分阶段精细化饲养,满足各阶段营养需求,提高饲料报酬。利用大荔县丰富的饲草资源,通过青贮制作利用技术,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报酬。强化卫生消毒和常见病防治措施,减少疫病风险。对新建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从场址选择、场区布局、圈舍建设、设施配套等方面严格把关,进行粪污无害化处理,改善牛羊生长环境,提高养殖效益。

3 针对问题分析原因

3.1 基层工作条件差

基层信息员连最基本的工作条件都不能保障,没有配备专用电脑,只能填写纸质报表,以电话形式向县级信息员报送数据,工作形式落后、效率低,致使监测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2 数据上报不规范

部分信息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数据采集不细致,上报数据不完整,有些信息员不能按时上报数据,拖延全县工作进度。

3.3 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各养殖场户信息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信息员以前没有接触过正规的数据统计工作,或者由于年龄偏大、统计知识掌握较少,在数据上报环节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4 明确思路提升能力

4.1 加强信息人员业务培训

定期举办数据采集及电脑操作培训,使所有信息员掌握电脑操作、使用、数据上传等基本技术,保障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对各畜种的生产指标及逻辑关系进行说明,并强调数据填报及报送注意事项,要求各信息员及时、真实、准确上报数据,确保监测工作实事求是,更好的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4.2 加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继续完善畜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建设,主动适应畜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形势,开展生产跟踪监测。动员大型养殖场建立自己的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内部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使其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4.3 严格落实考核管理制度

篇4:效益监测总结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项目自2003年启动以来,已连续执行了10年,连续出版了年度监测报告,对系统、深入、连续反映我国林业建设成效,扩大林业对外宣传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来,按照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关于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2003年开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连续对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点县(重点森工企业和自然保护区)、村(林场)和农户(职工家庭)进行定点跟踪监测,利用布局广泛和入村入户入企业的独特优势,及时、准确跟踪林业重点工程进展和政策落实情况,深入反映林业重点工程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和惠及民生等方面的积极贡献,为准确把握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发挥了特殊作用。

会上,国家林业局保护司、计资司、天保办、退耕办和治沙办的参会领导对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广大基层调查员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

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主任刘东生在会议总结发言时指出,林业重点工程监测是服务局党组决策的重要平台,也是经研中心品牌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10年来,在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各相关司局的大力支持下,林业重点工程监测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广大基层调查员以自己的辛勤工作为林业重点工程监测工作提供了大量扎实而鲜活的数据,成为领导决策时的重要依据。有了大家的努力工作和扎实的监测成果,不仅能更好地为局领导和各相关重点林业工程办提供决策服务,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次更新一线调查员的监测设备,确保硬件设施建设到位,既是监测工作的需要,也是各级领导关怀协调的结果,希望各位调查员在今后的监测工作中进一步深入基层,通过入户调查得到真实有效的数据,提高监测的决策服务水平。

篇5:效益监测总结

对赤水市生态修复项目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以农户监测为基础,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纯收入增长、土地节约等方面跟踪调查、监测生态修复项目的`社会效益的理论与方法.在获取监测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对比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社会效益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项目的实施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促进了项目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 者:周国富 黄勇 吕涛 刘瑞碌  作者单位: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生物学院,贵阳,550001;贵州省水利厅水保站,贵阳,550002)

黄勇,吕涛,刘瑞碌(贵州省水利厅水保站,贵阳,550002)

刊 名:水土保持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年,卷(期): 12(1)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生态修复   社会效益   监测   评价   赤水市  

篇6:质量效益年总结

集团公司相关处室于2018年7月6日对我公司的“质量效益年”活动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我部门按照活动方案逐条落实、积极配合,现将检查结果汇如下:

一、安全质量管理方面

1、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组织机构,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明确机构、人员安全职责。

2、安全制度建设及基础管理

建立了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了安全目标管理、投入、奖惩、技术措施审批、培训、办公会议、安全检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并及时修订。公司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安全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落实。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每月上报工作总结计划。严格执行安全隐患挂牌督办规定,认真排查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按规定报告和处理,现场消除重大隐患。

3、安全培训

完善了安全培训教育管理制度并制定了安全培训计划。

明确负责安全培训工作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培训管理人员。健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档案,实行一人一档,建立安全培训档案,实行一期一档。公司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过上一级省电网公司培训机构培训考核并取得安全资格证。对其他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保证其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事故应急处理技能。

3、安全技术管理

严格执行行业标准、操作规程等,施工期间必须具备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措施)、安全技术交底、危险源控制、应急管理,个体防护设施安全标志等条件。

4、安全防护设施

防雷接地设施、电器插座等安全可靠;工作期间个体防护设施齐全;制定了现场安全警示、警告标识、标志使用管理规定并落实。

5、安全目标管理

杜绝死亡事故及发生重伤事故或一次2人轻伤事故;无重大事故隐患。

二、生产运行质量

1、建立了健全的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职责明确。生产记录完整,生产管理信息定期上报。公司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现场检查。定期开展生产分析活动并上报。

2、生产计划管理

公司合理制定年、月生产计划,并按计划完成实际生产任务。制定年检定修停产计划,并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3、生产中断责任追究

建立了生产中断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应急预案等,暂时未发生此类事故。

4、生产装置达标、生产现场标准化、文明化、可视化 制定了生产装置标准化标准和检查验收管理办法。定期对生产装置进行检查,有检查记录。保证生产装置及周边环境整洁、无杂物,无跑、冒、滴、漏现象,各种标识清晰齐全。建立完整的生产装置技术档案,并及时增补装置运行技术资料。生产现场作业人员要标准作业。现场建立可视化系统,完好有效。

三、设备维护质量

1、设备基础管理

建立了设备管理组织机构、设备管理制度,设备台帐、各类计划报表齐全并及时记录。

2、设备现场管理

运行人员按规程作业。保证设备设施及周边环境整洁、无灰尘、油污,各种标识清晰齐全。巡检记录内容齐全、准确、及时。

3、设备检修管理

认真编制设备检修计划,并执行。做好设备检修记录,内容齐全,并归档。关健设备、重点检修项目有完善的施工方案。保证设备检修质量,并有验收报告。

4、设备事故管理

建立完整的事故汇报制度,并演练,做好应急措施。

四、需整改问题

篇7:管理效益年活动总结

管理效益年活动总结

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开发公司内部管理,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确保建设集团保上市、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根据建设集团要求,项目开发公司积极开展了“管理效益年”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保证活动顺利开展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项目开发公司适时成立了以公司负责人为组长,各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管理效益年”活动领导小组,按照分工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和目标,紧紧围绕规范运营和成本控制两方面开展,并逐步深化,巩固、提高。

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公司参照建设集团新出台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由综合办公室牵头,有关部门配合,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修订、补充和完善,要将现有制度来未涉及到的管理环节和尚未建立的规章制度,作为抓好制度建设的工作重点。共修订出台了管理、安全等37项制度并汇编成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公司的制度建设,方便了各单位学习和贯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加强合法规范运营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三、严格执行会计核算标准,圆满完成全年指标

项目开发公司2010年计划完成产值1亿元,截止12月

篇8:效益监测总结

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快速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当前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我国对林业的态度也由疯狂开采利用转向资源导向型。在这种背景下, 三北防护林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对三北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监测展开探讨。

一、防护林社会效益的内涵

防护林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从表面上看, 防护林防风固沙, 改善了当地的自然条件, 但从本质上来说, 防护林对当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的内涵就是, 对当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 对当地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所做的贡献程度。而社会是由个体和不同的群体组成, 因此对一定区域而言, 防护林对不同群体和个体的效益总和就是防护林的社会效益。

结合我国国情和防护林建设区域的具体情况, 防护林社会效益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状况;2、农村经济发展状况;3、当地社会进步。

二、防护林社会效益的监测

监测是评价的基础, 是保证评价结果真实可信的重要环节, 全面系统而有目的地监测能够保证所获得的信息资料更充分, 评价结果更具代表性、合理性和系统性。防护林主要是在农村开展建设, 广大农民是防护林工程中最直接的生产者、经营者和受益者。因此, 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为基本监测对象, 同时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一) 监测布设。

监测可分为农户监测和项目区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监测。农户监测按目的、内容和方法又可分为典型农户监测和样本农户监测。

1、典型农户监测。

典型农户监测是选取典型, 将监测区域内农户按生活水平分为好、中、差三个档次, 每个档次选择典型代表进行监测, 以便全面、深入地掌握监测区域内各个层级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好、中、差的标准可按人均纯收入、人均粮食产量、恩格尔系数等指标来衡量。监测内容有固定资产情况、消费与经营收支情况、林业收入占人均收入之比、产品分配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等。

2、样本农户监测。

在项目区按随机抽样方法, 对乡、村、户各抽取一定的样本量, 组成一个三阶样本。其目的是了解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 以保证监测成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项目区宏观社会效益监测。

一般以行政县为单位, 对宏观社会效益的监测可以从可量化的社会效益和潜在社会效益两方面进行。可量化的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剩余劳动力转移、义务教育普及率、产业结构变化率、恩格尔系数、耕地面积变化、粮食增产量、林牧业收入所占县域经济比重、农村社会服务体系进步情况, 等等;潜在社会效益主要包括:旅游观赏的价值、农民对防护林作用的认识程度, 等等。

(二) 监测方法

1、典型农户定点监测。

对被选取的典型农户, 进行长期、连续、定点监测。对典型农户进行必要的培训, 定期指导, 按固定表式连续做好记录, 当月汇总记录成果。

2、一次性调查。

采用问卷或表格笔录的形式对项目区样本农户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行调查。以年为周期, 每周期内调查一次, 事先拟好调查问卷或表格的内容, 进行逐户调查。

三、防护林社会效益评价

(一) 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防护林工程社会效益评价必须采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指标的选取应以科学原理为依据, 数据的获取要保证来源的准确性和处理方法的科学性。

2、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设计在保证科学合理的前提下, 还要兼顾数据的可取得性和指标的可测性, 避免指标浪费的情况出现。

3、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应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度量防护林社会效益状况, 多学科、多部门、多领域协作, 运用系统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 才能取得最佳社会效益。

4、相互独立性原则。

描述社会效益的指标间往往存在信息的重叠, 因此在选择指标时, 应尽可能选择具有独立性的指标, 从而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既能反映综合效益, 又能反映社会价值, 既有助于总体规划目标的实现, 又能提出便于对照执行的具体准则。防护栏工程自开展以来, 森林资源显著增长、环境效益极大发挥, 使得工程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区域经济发展良好, 当地社会整体状况有了较大进步。为此, 从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建立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农民个人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相当大的比重, 我国同时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长的发展经济的道路要走, 扶贫工作还要大力开展。而防护林工程的开展对于促进解决农民温饱问题、帮助农村人口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个人发展方面可以选取如下指标: (1) 好、中、差农户数量的变化; (2) 小康、温饱、脱贫家庭数量的变化; (3)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 (4) 人均纯收入; (5) 人均消费水平; (6) 粮食、果品等增产增收的变化。

2、农村可持续发展。

防护林工程作为一项基础工程, 自开展以来充分发挥了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 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 使得项目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农村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土地生产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开展之后, 农地遭风沙侵蚀的现象得到缓解, 农田结构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有了良好生态环境的保障, 农业总产量提高, 从而土地生产率得到提高。

(2) 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由于改善了农业生产方式, 农业总产值不断提高, 因此劳动力投入在生产经营中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体现了农业生产力本质上的变化。

(3) 商品产出率的提高。防护林工程的实施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 一部分农民先富起来, 有了富余资金用来从事商品活动。可以说, 防护林工程促进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农业商品化经济发展, 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促进社会进步。

防护林工程的开展促进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对当地社会进步产生着影响,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 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也逐渐旺盛起来。促进社会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道路、供水、供电情况的改善等。

(2) 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状况。指对教育方面 (义务教育普及率、受教育水平改善状况) 、医疗体系建设方面 (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数量、农民医保参保率) 等的影响。

(3) 就业状况。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情况、妇女就业情况、劳动力普及率等。

(4) 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情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农业科技成果投入市场进行推广运用, 是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

(5) 农民对工程的认识程度。包括农民对工程开展的认识, 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评价, 对目前生活状况的满意度等。

(三)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选取的评价指标, 通过德尔菲法匿名征询、AHP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 建立社会效益层次化评价指标体系。 (表1)

四、结语

我国防护林工程开展范围广大, 各项目实施地区发展程度很不一致, 而且社会效益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因素很多, 因此本文设计的防护林社会效益监测评价体系只是从宏观角度进行的初步探讨, 对于特定的评价区域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标的筛选和补充。

摘要:我国防护林工程自实施以来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效益, 同时也取得了促进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的一系列社会效益。本文对防护林的社会效益进行监测, 以农户监测为基本对象, 同时进行宏观社会调查, 使用典型农户定点监测和一次性调查等方法, 按照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相互独立性等原则, 选取农民个人发展、农村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三个层面的指标, 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监测体系,评价指标体系,防护林,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指标.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8.9.

[2]龙勤, 支玲, 邹平.退耕还林区域后续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应用研究——以云南省元阳县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 2008.6.

[3]姚军.浅谈“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建设[J].科技信息, 2009.3.

[4]付明胜, 马三保, 艾绍周等.韭园沟示范区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 2005.9.

篇9:效益监测总结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必要性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多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里山口,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5%,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进行监测,建立有效的监测体系具有以下的必要性。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实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国家林业局通过“八五”“九五”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分别在“三北”、长江、黄河、沿海、太行山等生态林业工程区内建立了近30多个定位监测点,监测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功能及环境效益。另外,林业部门在荒漠化地区、重要的湿地以及三峡库区建立了多个生态定位监测站,开展大气、植被、土壤、水文等多方面的系统观测,这些不同类型的监测站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环境效益监测网络的主体,形成了从沿海到内地,从农田林网到山地森林,从内陆湿地到干旱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系统。现有的森林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取得了不同层次的长期监测数据信息与一系列研究成果,对于我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有较大的指导作用。“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体系项目的建设可以加强我国生态定位研究薄弱地区的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并可与其它生态定位站点建立了横向监测网络,建立有关森林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区域定位研究的需要。由此可见“三北”防护林工程监测站项目的实施是全国森林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项目建设是林业长期定位研究的需要

包括森林在内的多数生态系统,其中的许多过程都是缓慢的。森林演替和种群之间的竞争,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但是,这两种现象则是十分缓慢的变化过程。林中优势树种的种群动态、物质流动和能量分配、对于小环境的生态作用等,都是极为缓慢的,在短时间内很难监测到。生态系统中有些现象属于偶发的,多年生植物的繁殖模式就是这种现象。对于森林中乔木树种结实规律的认识,只有3-5年的观测是不能解决问题。火灾、水灾、病虫害、风暴、冰暴及火山爆发等干扰现象对森林的影响,必须经过长期定位研究才能充分地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中的一些生物现象(沙漠生产力)同这种只有较大变幅的过程密切相关。微妙过程是指那些长期变化过程,其中年际间变化趋势变幅要大,降雨酸度的微妙过程和积聚生态系统养分损失水平的变化等都是很好的例子。决定种群动态和植被动态的因子较多,共同相互作用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对这种复杂现象的揭示,需要长期的研究和监测。对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缓慢过程、偶发过程、年变化较大的过程、微妙过程及复杂现象等生态学现象和生态学概念与理论的验证,必须通过长期研究才能被充分地认识。要长期的从事林业生态系统定位研究必须建立生态定位监测站,进而从生态监测站得到监测数据,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研究,达到长期定位研究的目的。

3.项目建设是工程本身建设的需要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大多为无林区,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基本属于重建,受经济利益的影响,一般造林均以杨、榆树为造林树种。这些树种自我更新能力较差,林下其他植物很难生长。就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而言,“三北”防护林初期营造的杨树已不多见,二期的造林开始衰退,有的已腐朽或形成风倒木,致使防护效能下降,林下天然更新极难见到。并随着树木的生长逐渐由低达到高峰,随着生长衰老而下降,为了保持林带的长效,必须及时进行林带的更新。据测算,黑龙江省现有的防护林的轮伐期一般为20a左右,如小青杨为19-21a,小黑杨为21a,小叶杨为29a。随着地域的不同,轮伐期会有一些变化,一般情况下,通过对林带气象因子、水文因子、风等因子的变化,以及粮食增收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现有林带所起的功能和作用,而这些数据的来源只有通过建立监测网络才能实现,网络建成后,通过数据分析,还可得出林带防护效能是否下降,林带宽度是否合理,林带更新年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导林业重点工程的建设。

4.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从1978年起,我国政府耗巨资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防沙治沙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经过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区总面积超过700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70%,规划营造林总面积11700万hm2,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骨架,是面向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而林业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就是通过及时、系统、准确的野外监测了解生态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减少资源退化和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提供决策依据。为此需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成为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政策基础的信息。为达到这个目的,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通过野外台站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环境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5.GIS在项目建设中的应用

篇10:教学效益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一、在我校所举办的课堂教学效益提升工程活动中,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收获。

1、课前交流充分。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近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

2、教师巧用教育机智。在每节的课堂教学中,发现每位教师都能够及时的捕捉课堂中生成的资源,灵活,机智的处理课堂中的突发事件。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耐心的等待和倾听学生的发言,最后达到师生情感的共鸣。

3、探究活动充分。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效益提升工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教学目标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教学目标明确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每位教师都承认自己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明确了,然而这远远不是我们教学任务的全部。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应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要怎样去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更应该学会做人。

三、课堂效益提升工程中教师今后工作的建议或打算:

1、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教育观念是教师教学中的思想意识,它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当今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在加快,人们已经没有办法掌握所有的知识。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会适应社会、适应时代,学会终生学习、学会生存。每位数学教师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明确自身的责任。

2、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教师的素质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与课堂教学改革密切相关的就是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因为教师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教师要用更好的心态、更高的境界来看待自己的工作。

教学效益提升工程工作总结

大汶口镇第一中学

篇11:效益监测总结

2014年XXXX公司在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紧紧围绕 “提高质量效益

助推经济发展”的工作方针,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强管理,抓实效,树形象,克服种种困难,公司生产经营工作得以较好地开展。现将今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全年累计实现产值1.8亿元(完成计划指标的90%),销售收入1.64亿元,工业增加值1052万元,全年累计采购三级棉油27440吨,一级葵花籽油200吨,生产食用植物油26616吨,成品油出油率达到98.7%,全年平均损耗1.3%。

二、以“保质保量、节约挖潜”为主题,向管理要效益。2014年对油脂加工企业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一年,新疆各地区油脂加工企业陆续增多,各种各样的产品出现在百姓面前,竞争激烈,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认为只有靠过硬的产品质量、严格控制生产成本和高效的管理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为此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保质保量、节约挖潜”的基点上,狠抓内部管理,努力降低生产中的各种消耗,保质保量,提高生产效率,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为了有效的实现过程质量控制,各车间员工提高自检能力,生产过程中加强了自检。车间检验人员提高了检验的力度和频率,产品标准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执行,并详细做好记录。各车间班长严格管理各产品的质量,使产品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生产部门根据年初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层层分解、并制定出严格的考核指标和奖罚标准,将职工的工资分配直接与各项消耗、产量、质量等挂钩,做到业绩、责任与报酬相结合。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实行重奖重罚的管理方式,具体方法是对生产消耗指标节约部分按一定比例奖给职工,对消耗超出部分按一定比例由相应责任人承担,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并在全公司形成了一种“增产节约、追求高效”的良好氛围。

三、以“保质保量、外拓市场”为指导,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随着各种各样的油类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市场销售竞争将会日益激烈,这必然会导致销售市场份额的重新划分。为此,公司领导与销售人员及时对销售战略进行调整,在销售策略上本着“让一块、整一块”的原则,将工作立足点放在“保质保量、外拓市场”的基点上。首先对内强化制度管理,压缩销售成本,严格控制业务费用和其他开支,对每位业务人员每次的出差费用对照公司标准逐项进行严格审理,发现超标准消费的,按制度规定超出部分由责任人自行承担;其次加大销售和财务监督审核力度,对发现品行不端、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的一经查实,严肃惩处,直至开除出厂;第三,在确保现有市场份额不丢失的前提下,下大力气开拓零售市场。总的来说,今年我们的食用油产品销售工作在没有增加任何成员的前提下,不但巩固老市场,而且成功的开发了一批零售市场,全年累计销售产品1445652箱,实现销售收入1.64亿元,货款回收率99.7%。

另外,销售人员在巩固老客户的前提下,努力做好产品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工作,定期走访客户,与客户就行情、质量、建议等方面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并根据实际情况对销售策略进行调整,以迎合市场需要。对内部管理和销售方式进行改革,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落实销售责任,将个人分配与工作业绩相挂钩,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四、以“齐头并进,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强化后勤保障力度。安全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头等大事,历年来我们都将这一工作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重中之重来抓,为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序运行,我们一是加大安全管理力度,特别是加大夜间安全值班和巡逻力度,以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二是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加大重点部位安全管理力度,对安全防范设施和器材进行全面检查和更换,同时利用车间交接班时间重点强调安全意识和安全管理问题;三是坚持安全卫生检查制度,各生产线班长以上管理人员每五日进行一次安全卫生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极大地保障公司人身和财产安全。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实效较计划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生产经营管理仍有一些急需改进的薄弱环节,如某些设备重复维修率较高,干部工作责任心不到位,产品质量和外包装质量不理想等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力度。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展望未来,我们激情满怀,新的一年,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挑战与机遇同在,但我们坚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紧抓“务实市场开拓,夯实内部管理”这一主线,有广大员工的奋力拼搏,我们新的一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XXXX公司

篇12:效益监测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新年好:

聆听新年的钟声,沐浴新春的晨曦,白驹过隙,我们告别了奋发有为的2012,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3。在这普天同庆的时刻,我谨代表拉丝车间所有成员,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向在座的各位致以新年的祝福!向为公司的业绩和发展,辛苦耕耘了一年的全体员工,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祝愿!向默默支持与理解你们的家属,表达最衷心的敬佩和感激!

今年拉丝车间,总生产3031785.9kg,计件工资666139.60元,电费长款39182.30元,费用长款2404.40元,平方克重罚款-106812.30元,不合格品、低克重罚款-515422.20元,不合格品、低拉力罚款-56638.18元,原料消耗4.13%。上述与去年各项对比有明显下降差别,但各位职工,工作都很努力、夏日炎炎也每天都能坚持上班,其中尤为突出的像舒强,工作认真负责并带了多名徒弟,经车间评选为2012年度先进个人,大家表示祝贺!车间还有很多同志也是如此,因名额有限,未能一一评选出来。期待来年,大家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现在,我将去年生产效益变化原因进行一下分析,总分析情况如下:

一、外部市场环境因素:

1、今年市场水泥大幅度降价,各厂家为减少生产成本,大量增加火山灰比例使单位袋装水泥体积增大,导致编织袋容积不足发生破包。

2、2012年5月份至9月份各生产回料造粒厂在回料畅销的形势下,在生产回料过程中大量掺加石粉,致回料拉力普遍大幅度下降。

二、内部环境因素:

1、因市场因素的影响,车间生产任务量减少,使车间未能满负荷生产。

2、为降低生产成本,公司今年给拉丝车间的每吨电费额度下降了30度。

3、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在原质量克重下限3克以百条称重,改合格品标准计算方法为下限上0.3克,才能投入生产。

三、车间自身因素:

1、拉丝车间今年机械技能改造空间已尽,无法在技术方面创造新效益。(春去秋来叙肠衷/谷收叶落万物空/鸟尽弓藏世间事/城郭千里院墙中)

2、车间主机手技术能力没有提升,新老主机手技能存在差异,生产不协调。

3、生产时各主机中任务及品种的约束。

4、生产过程中疏忽较多,工作质量不高。

5、管理不善,疏通引导不足。

四、主要因素:

1、技术能力与产品质量要求的差别。

2、技术能力与市场原料质量不可抗拒。

3、电费额度标准的下降,收入减少。

4、产品有风险和已知有缺陷不能果断处理。

5、致命的低拉力赔款过大。

6、任务量的下降、奖罚不能抗衡,生产积极性不高。

最后,祝大家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和和美美、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拉丝车间:吴佰胜

篇13:效益监测总结

一是良杂猪均价首破20元/千克。本周监测县良杂育肥猪平均为20.16元/千克, 系监测8年来首次达最高均价。育肥猪均价环、同比分别上涨0.83%和42.63%;仔猪均价环、同比分别上涨1.54%和79.50%;后备母猪均价环、同比分别上升0.92%和29.52%;猪肉零售均价环、同比分别涨0.62%和34.16%。本周监测点二杂肥猪最低17.20元/千克 (通江县) ;纯外三元以上肥猪最高26.00元/千克 (武胜县) , 平均为21.18元/千克。本周出栏肥猪到市场销售的肉、猪价差为10.34元/千克, 环、同比分别增长0.19%和19.95%。

二是饲料价格涨势增大。玉米均价环比涨1.38%、同比跌14.06%;小麦麸均价环比涨2.33%、同比降14.15%;育肥猪配合料均价环比涨0.92%、同比跌6.52%;豆粕环比涨1.48%、同比降10.91%。

元/kg、元/头、%

三是养猪效益稳中略回落。受饲料原料及其配合料普遍上涨影响, 本周猪粮比环比略降0.53%、同比升66.13%;猪料比环比继续持平、同比增长52.81%, 仍未突破2011年最高点。按定量定批出栏计算, 目前我省育肥场户头均盈利保持在900元左右。

篇14:效益监测总结

关键词:三峡库区;退耕还林模式;水土保持;定位监测

中图分类号:S75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4)04-0001-05

长期以来,三峡库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2007年遥感调查结果,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8 04210 km2\[1\],而坡耕地分布广且垦殖指数高是造成其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2\]。库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大量泥沙直接进入水库,对水库的库容和水质产生严重影响\[3\],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减少该区域水土流失对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现已成为我国生态经济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重点之一\[4\]。从2000年开始,三峡库区开始实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林与植被恢复的程度究竟如何,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多大等等,目前没有一个系统和科学的评估,以至影响到了该项工程的持续性\[5-6\]。为了及时、全面地反映退耕还林不同时段和不同模式的效益变化趋势和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开展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及工程效益动态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评价其综合效益动态\[7-8\]。

为此,本文选择了三峡库区4种典型退耕还林模式,在连续多年定位观测基础上,开展了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退耕还林效益评价提供相关的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试验区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境内的兰陵溪小流域,距长江三峡大坝上游5 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4′30″~110°56′20″,北纬30°50′04″~30°52′09″,基岩为花岗岩。气候类型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夏气候交替明显,年平均气温180 ℃,≥10 ℃积温为5 300 ℃,无霜期250 d,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150 mm,年内分配不均,4~10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85%,年蒸发量为1 4215 mm。流域内土壤以黄壤为主\[4,8\]。

1.2研究方法

1.2.1样地设置

选择该区域退耕还林较为普遍的4种退耕还林模式(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柑橘 Citrus reticulata +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林、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茶园)进行监测样地的布设,各种退耕模式每年进行1次穴式施肥。样地设置采用典型取样法,面积为20 m×20 m,每个模式5次重复。样地基本情况具体见表1。

1.2.2监测及调查方法

土壤理化性质观测。分别于2004,2007和2010年6月中旬在每个样地对角线上选2个部位,各挖1个土壤剖面,土样仅取0~30 cm的混合样,带回测定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环刀于剖面中部采集土样1份,带回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等指标。

地表径流量及产沙量观测。通过在各类退耕林地内设立坡面径流场,径流场水平投影面积为20 m×10 m,下端设承水槽,并连接1 m3沉沙池,设水尺观测径流体积,底部设排水管。在观测径流的同时,将量水池中的水搅拌均匀后取样,经过滤、烘干、称重求算径流含沙量和侵蚀量。降雨量采取CR2型翻斗式电脑数字雨量计(成都产)观测。于2004,2007,2010年6~8月间对各模式降雨数据和产流情况进行调查。

土壤养分含量测定。土壤有机质采用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测定,全氮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全磷采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全钾采用碱熔—火焰光度法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物理性质动态

一般而言,地上植被的生长会对土壤质地和物理性质具有较大的改良作用,包括改变土壤结构、土壤质地以及空隙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改良效益。

从表2可知:土壤容重在不同模式间的变化趋势为坡耕地>茶园>板栗林>刺槐林>柑橘+紫穗槐林,其中茶园减少1236%、板栗林1215%、刺槐林1128%、柑橘+紫穗槐林1085%。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刺槐林和柑橘+紫穗槐林土壤容重具有减小的趋势,而板栗和茶园则具有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后两种退耕模式受人为活动影响更大造成。

孔隙度反映土壤孔隙所占容积的比例,亦可反映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属性。从表2可知:土壤孔隙度在所有退耕模式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其变化趋势为板栗林>刺槐林>柑橘+紫穗槐林>茶园>坡耕地,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872%,609%,430%,223%;土壤非孔隙度变化趋势为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茶园>刺槐林>坡耕地,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15250%,14248%,13246%,7690%;土壤总孔隙度变化趋势为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刺槐林>茶园>坡耕地,分别较坡耕地增加了1180%,869%,699%,141%。同时,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孔隙的改良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生态林则各指标均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而经济林则变化较大,这与人为生产活动干扰严重密切相关。

nlc202309030228

2.2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径流及土壤侵蚀动态

地表径流是降雨经过林冠截留、地被物的拦蓄以及填洼、入渗和蒸发等过程后,到达地表形成的径流,它是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驱动力。在相同立地条件下,同一场降雨下,地表产流主要受地表地被物的特性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其产流量大小差异较大\[8\]。

由表3可知: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还林后,地表径流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量为8043%~8682%,变化趋势为坡耕地>茶园>刺槐林>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在所有退耕还林模式中,茶园模式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其平均值为32030 m3·hm-2,这主要是由于茶园地在采收、管理等人为干扰下,破坏了林地土壤的结构和物理性质,致使其地表径流在所有退耕模式中最大\[9\]。各退耕还林地的径流系数变化范围在0017~0025之间,与坡耕地相比,各退耕模式明显降低,其中柑橘+紫穗槐林8679%、板栗林8539%、茶园8333%、刺槐林8095%,由此可见,研究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有效减弱了地表径流的发生。土壤侵蚀模数也都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与地表径流变化趋势一致,为坡耕地>刺槐林>板栗林>茶园>柑橘+紫穗槐林,减少的范围为1 40939~1 45815 t·(km2·a)-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坡耕地经退耕还林后能有效减弱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发生,对水土流失起到了有效的抑制作用。

2.3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土壤养分动态

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植被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与归还过程各有差异,从而就体现出不同植被模式对土壤改良效益的差异性\[9\]。如表4所示,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除了板栗林表现为逐渐增加外,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就单一退耕还林模式而言,从2004~2010年,刺槐林增加了6129%、板栗林5195%、茶园2222%,而柑橘+紫穗槐林则降低了4088%,这主要是新造林地土壤通透性变好,由于土壤通气条件的改善,土壤有机质分解也较快。另外,新造林地处于林分形成阶段,消耗了大量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土壤碳输出往往大于输入,导致土壤有机质暂时出现下降,但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地上植被生长状况逐渐变好,返还于土壤的枯落物的含量也逐渐增加,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

就土壤养分全含量而言,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全氮含量平均值变化为柑橘+紫穗槐林>板栗林>刺槐林>茶园,分别为0077%,0069%,0051%,0035%。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刺槐林和柑橘+紫穗槐林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板栗林和茶园则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同时,经济林较非经济林土壤有机氮增加的比例要高,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林人为每年施用氮肥造成其土壤含量增加较多。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全磷含量平均值变化为刺槐林>柑橘+紫穗槐林>茶园>板栗林,分别为0180%,0120%,0085%,0082%,且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各种退耕还林模式都表现为逐渐增加,分别为刺槐24428%、柑橘+紫穗槐林30975%、板栗林20487%、茶园10163%,可见退耕后土壤全磷增加比例相当大,这更多的是因为人为施肥导致土壤中磷元素含量极大的增加。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土壤全钾含量平均值变化为茶园>板栗林>刺槐林>柑橘+紫穗槐林,分别为184%,073%,068%,065%。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增加,除柑橘+紫穗槐林增加35%外,其他模式都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为刺槐林3724%、板栗林1233%、茶园823%。

3结论

(1)退耕还林后,各退耕模式土壤的通气状况大为改观,土壤孔隙数量增加,总孔隙度增大,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度也相应增加,通气透水性增强,表明随着还林年限的增加,土壤的通气、保水能力在缓慢增强。

(2)与坡耕地相比,退耕还林各模式地表径流量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量为8043%~8682%,变化趋势为坡耕地>茶园>刺槐林>板栗林>柑橘+紫穗槐林。径流系数变化范围在0017~0025之间,与坡耕地相比,各退耕模式明显降低,其中柑橘+紫穗槐林8679%、板栗林8539%、茶园8333%、刺槐林8095%。土壤侵蚀模数也都表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为坡耕地>刺槐林>板栗林>茶园>柑橘+紫穗槐林,减少的范围为1 40939 ~1 45815 T·(km2·a)-1。可见,不同的退耕还林模式比坡耕地都具有更好的固持土壤和减少土壤侵蚀的作用,且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更加良好,植被土壤的固持作用和减少侵蚀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3)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除了板栗林表现为逐渐增加外,其他退耕还林模式土壤有机质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土壤全氮含量在刺槐林和柑橘+紫穗槐林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板栗林和茶园则表现为逐渐增加。全磷含量则在各种退耕还林模式都表现为逐渐增加,分别为刺槐24428%、柑橘+紫穗槐林30975%、

板栗林20487%、茶园10163%。全钾含量除柑橘+紫穗槐林增加3500%外,其他模式都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为刺槐林3724%、板栗林1233%、茶园823%,这与钾元素容易溶水有关,随着降雨的冲刷往往使得土壤钾元素含量呈现减少的趋势,而柑橘+紫穗槐林的增加的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探讨。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植被特性和人为干扰程度的不同,不同类型的退耕还林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整体而言,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养分提高,土壤保存养分能力也随之增强\[10\]。

(4)通过对三峡库区不同退耕模式的水土保持监测研究发现,坡耕地经过植被的建设和恢复,其水土流失在短期内即可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而且随着退耕还林年限的延长,水土保持效益均会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但以短期内观测到数据还不能够衡量各退耕模式的优劣,因为人为活动的干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水土规律的变化,这还需要长期进一步的观测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郭宏忠, 冯明汉, 赵健 等.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防治对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8(3): 25-27.

\[2\]王幸, 张洪江, 程金花 等.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土壤改良作用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9(5): 59-64.

\[3\]金慧芳, 韦杰, 贺秀斌. 三峡库区面向水土保持的土地利用模式\[J\]. 中国水土保持SWCC, 2011, 10: 36-38.

\[4\]潘磊, 唐万鹏, 肖文发 等. 三峡库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林地水文效应\[J\].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5): 103-107.

\[5\]贾云, 杨会侠, 王卫 等. 辽东山地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益\[J\]. 林业科学, 2010, 46(3): 44-51.

\[6\]吴代坤, 戴应金, 李双龙 等. 鄂西南退耕还林6种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1(1): 34-38.

\[7\]米文宝, 樊新刚, 谢应忠. 宁南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效益评估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1): 118-125.

\[8\]王珠娜, 王晓光, 史玉虎 等. 三峡库区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7, 5(1): 68-72.

\[9\] 肖运来, 王斐, 史玉虎 等. 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9, 28(4):476-482.

\[10\] 康苗, 冯磊, 孙保平 等.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2, 28(16): 89-94.

(责任编辑:郑京津)

上一篇:冷热与温度教案1下一篇:黄桥工业园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