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与温度教案1

2024-04-26

冷热与温度教案1(通用10篇)

篇1:冷热与温度教案1

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的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三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水在降温的过程中速度是先快后慢。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一杯热水的温度将会与室内温度一致。

学情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三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3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篇2:冷热与温度教案1

一、请学生上台演示水温的测量时,不管学生做的对还是错,不能一上来就让其他学生指出他的错误之处,首先要做的是表扬肯定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心。

二、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这个实验中,学生们的小组合作能力欠缺,实验要求或许是老师讲的不到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有些小组热水的温度不下降反而还上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秩序。

三、上课过程中,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语有事过于生硬。

成功之处在于:

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教师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在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的过程中配有相应的练习,加强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篇3:冷热不仅仅与温度有关

湿度能使冷热加剧

人们常说“热在三伏”,但翻开气象资料一看,多数地区的最高气温并不出现在三伏,而是在三伏前后,人们之所以感到三伏天最热,是因为这时的“热”加进了“湿”,是闷热。同样,在寒冷的冬季,湿度会使人感觉更冷。由于南方湿度比北方大,所以在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人会感觉特别冷。

空气的湿度是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有两种表示方式。一种是绝对湿度,用单位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质量(或压强)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多少。在某一温度下,一定体积的空气中能够容纳的水蒸气的多少有一个最大的限度,达到这个限度,空气中的水蒸气便处于饱和状态,这时的气体叫饱和气。另一种方式是相对湿度,用某温度时空气的绝对湿度跟同一温度下饱和水蒸气的密度(或压强)的百分数比来表示,表示的是空气里水蒸气离饱和状态的远近程度。相对湿度越大,空气里的水蒸气就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中可供水蒸气分子填充的“空位”就越少,蒸发也就越慢。湿度对人的冷热感觉的影响,是由空气的相对湿度决定的。

天气炎热时,人体为了使体温保持在37℃左右,就要不断地向体外散发热量,它主要是通过汗腺向体外分泌汗水,利用汗水蒸发吸收热量,将热量带走。汗液的分子从汗液表面跑出来成为水蒸汽分子,如果人处在一个空气相对静止的环境中,这些水蒸汽分子就会滞留在人体皮肤附近,形成一个“保温层”。“保温层”中水蒸汽越来越接近饱和状态(空气相对湿度越来越大),结果汗水蒸发速度越来越慢,使人感到闷热。有人测定,气温是17.8℃、相对湿度为100%时,人体的冷热感觉与气温是28.6℃、相对湿度为20%时是相同的。

而在冬天,温度相同时,湿度越大,体感温度越低。南方湿度大,因为空气中的水分越多,吸走身体表面的热量越多,所以人会感觉阴冷潮湿,非常不舒服。我们知道水的比热比其他物质大得多,同样体积的水和其他的物质,加热到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大于其他物质吸收的热量。所以当冬天环境中的水多时,水为了保持和环境一样的温度,它吸收的热量自然比其他环境中的物质吸收热量多,所以会感觉更冷。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气温下阴雨天比晴天更冷。潮湿空气的热传导性比干燥空气大得多,当空气的相对湿度很高特别是下雨时,我们身上的热量散失快,就会感觉更冷。

冷热与风速有关

人们还有这样的体会:在旋转的电风扇下,我们往往感觉到电风扇吹出的风是凉爽的,但拿一根温度计放在电风扇前吹,就会发现温度计所示温度并未下降。夏天我们游泳后刚从水中上岸时感到凉爽,如果有风,甚至会冷得打颤。人的冷热感觉除了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关外,风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冬天,人们在刮风的天气里如果坐在敞篷汽车上时,似乎感觉到更冷一些,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一般风速越大,人体散热也越快、越多。

在大量医学气象科学试验中,人们找到了风速大小和人的冷热感觉的关系:如果气温为lO℃,3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5℃;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0℃。如果气温为1.1℃,2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为-2.8℃;5级风时,人的感觉气温会降到15.5℃。根据实验,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时,风速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冷热与体质、年龄、肤色、情绪都有关

人的“体感温度”还会因肤色、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而有异。若从生理结构上考虑,如果一个人的皮下毛细血管的循环能力较好,那么他的皮表温度就较高,则他所感觉到的外界温度也应该较高,冬天也不至于感觉过于寒冷。

肤色深的人由于皮肤含色素深,可以减少太阳紫外线的入侵,因此其耐高温的能力较强,在夏天“体感温度”就比肤色浅的人低。而老年人往往在夏天时感觉更热,冬天时感觉更冷,所以也更容易在极端天气中受伤或者发生危险。

除此之外,植物神经系统也对冷热感有重大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不受意识支配,是人体的应急反应系统,关键时刻影响重大。如受到惊吓、精神紧张,交感神经会使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肠胃蠕动变慢、出冷汗等,体温一般正常或略有上升,人会觉得热。而悲伤、压抑等情绪令副交感神经紧张,这时候人体温一般正常但会觉得冷。

【责任编辑】蒲晖

篇4:冷热与温度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冷和热》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技能,在此基础上通过连续测量了解热水变凉的规律。本课学习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温度有多高》,认识了温度,学会用寒暑表测量气温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学习热学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冷热与温度有一定的了解,能读写摄氏温度,对温度计有一定了解,能用寒暑表测气温。学生知道热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凉,大部分学生认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均匀下降。

三、教学目标

1、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出物体的温度。

2、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3、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4、能根据记录的数据概括热水变凉的规律。

5、能耐心、细致地观察和记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五、教学准备:

温度计,分别装有冷水、热水、温水的烧杯,空烧杯,系有线绳的温度计,铁架台,计时器,实验记录单,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察: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三杯水,请同学们用手在烧杯的外壁摸一摸,感觉一下这3杯水有什么不同?(○1杯是热水,○2杯是温水,○3杯是冷水)。

2、汇报:(根据学生汇报适时引导,板书:冷热

温度)

3、研讨:关于温度你们都知道什么?你们估计一下今天的气温有多少摄氏度?你能写出来吗?冬天里的气温一般有多少摄氏度?能写出来吗?老师写几

个温度,你们能读出来吗?(板书:摄氏度 ℃

温度写法,如: 23℃-5℃)

4、小结:物体有冷热,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冷热与温度》。(板书补充完整课题:与)

(二)、认识温度计

1、研讨:刚才同学们用手摸出了3杯水的冷热,你们能准确的摸出这3杯水的温度吗?(不能)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3杯水的准确温度呢?(用温度计测量)

2、观察:(出示温度计)老师这里有一支温度计,你们仔细的观察过温度计吗?知道它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吗?(板书:构造)老师为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支温度计,请各组同学仔细观察温度计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

3、学生汇报

4、小结:(课件出示温度计的构造: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我们现在使用的是红水温度计,它是由玻璃管、液泡、液柱、刻度四部分组成的。

(三)、掌握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

1、谈话:现在同学们认识了温度计,那你们想知道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吗?

2、教师讲解正确使用温度计测水温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课件出示,教师同步讲解与演示)

(1)它是易碎品,轻拿轻放;

(2)手持温度计的上端,手肘支撑在桌面;

(3)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4)温度计的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并且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5)使用后将温度计用抹布擦拭干净,放回原位。

3、巩固:

(1)、看看下面几种方法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出错误的原因。(课件出示)

(2)、看看谁能准确的读出温度。(课件出示)(重点引导正确读出零下温度)

4、小结:温度计的读法:读零上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上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读零下温度时从0度开始向下读,先查大格再查小格,然后正确读出温度。

5、练习:读写零下温度:-12℃

-25℃

6、实验:现在同学们想不想测量一下这3杯水的温度呢?那就请各组的每名同学正确使用温度计分别测量一杯水的温度并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各组组长要认真负责,开始测量。

7、学生汇报(教师用白板记录学生的测量结果)

(四)、探究热水的降温规律。

1、谈话:刚才我们测量了热水的温度,如果这杯热水长时间放置在教室内这杯热水的温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温度降低)

2、研讨:大家想一想,一杯热水由热变凉,它的温度变化会有怎样的规律呢?(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几种温度下降的变化规律:先快后慢、先慢后快、均匀下降、没有规律。小组研讨一下你们认为可能是其中的哪一种?

3、汇报:(根据学生选择的规律,教师白板板书)

4、研讨: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

你想怎样做这个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方法。(教师及时引导试验方法的可行性和注意事项)

6、教师讲解实验方法:(课件出示)为了实验成功,请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教师讲解和演示)

(1)、像老师这样组装实验装置:把烧杯放到铁架台上,再倒入大半杯热水,把温度计的线绳挂在支架上,把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热水中,不要碰到烧杯的底和内壁,整个的实验过程中温度计的液泡不能离开水面。

(2)每隔3分钟由各组组长仔细观察并读出水温,记录员同学在实验记录单上做好水温记录,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水温的变化过程。计时要听老师统一指挥。

(3)、在两次观察并记录水温的中间过程中,记录员还要计算相邻两次的水温差,并做好记录。

(4)实验结束后,全组同学认真分析实验中相邻两次的水温差,总结热水由热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5)水很热不要烫伤自己

7、学生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总结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8、研讨:为什么热水由热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9、小结:热水刚到入杯中时,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大,热量散发得很快,温度下降的也快;当水温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

减慢了,温度下降也慢了;直到水温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等时,水温不在下降。

(五)、全课总结: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冷热与温度》,你们学会了那些知识与技能?

2、关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

3、总结:关于物体的冷热与温度变化它有着许多的科学奥秘,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连续学习有关热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八、板书设计:

摄氏度

℃ 23℃冷热与温度

温度计:构造

使用方法

九、教学资源:课件、实验报告单

十、教学反思:

篇5:4上冷热与温度教学设计稿

江苏省兴化市沈伦中心校

范宝强

一、学习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2、科学探究: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任何科学认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科学认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难点: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的温度变化规律

三、教具媒体

烧杯、热水、温水、冷水、温度计、秒表、记录表、铁架台。

四、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感觉物体的冷热:

1. 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和热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两个手指的感觉一样吗?每个小组成员听从小组长的安排,每个同学都试一试。

2.学生试验并交流。

3. 人们通过手眼等身体器官能感觉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冷热与温度。板书课题:冷热与温度

(二)、测量水温:

1. 光凭自己的感觉能准确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吗?不能,那么怎样才能准确地来进行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温度计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

2.测量前面三杯水的温度

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呢?教师出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边讲解边示范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小组合作分工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并记录。3.交流测量结果。

(三)、再现“热水变凉”的降温现象:

1.师出示一杯准备的热水,师述:老师想知道这杯水的温度,谁愿意来帮老师来测一测水的温度?

2.指名一位学生测量水的温度,教师提醒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

3.再请两位学生上台依次测量水的温度。教师相机板书出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

4.师:比较三位学生测得的水温结果,你有什么思考和发现?如果继续测量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儿鼓励学生说出各自的思考和发现。)

(四)、猜测“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 如果每次测量间隔的时间相同,温度的下降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呢?

2.学生小组合作,猜想“热水变凉”的降温情况,并要求各组做好记录。

学生的猜想估计有这样两种可能:一种是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变化有规律;(温度变化先快后慢,温度变化先慢后快,温度变化速度均匀)另一种可能是温度变化没有规律。

3.班级交流各小组猜想情况。

(五)、研究“热水变凉”的降温规律:

1. 怎样才能证明你们的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呢?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实验。2.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参照教材中的“热水降温记录表”,各组在讨论的过程中设计好记录表格。)

3.班级交流,明确注意事项:

①实验所需材料有温度计、杯子、热水、记录纸、秒表; ②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科学《冷热与温度》是《冷和热》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温度的概念,教会学生规范地测定水温,并且带领学生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如在课的引导部分,首先让学生做实验,两个手的食指分别同时插入冷水和热水中,然后让他们把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说出两个手指的感受。这个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在同一杯温水中两根手指的感觉却是截然不同的,学生对此现象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心理,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将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学习,使学生从活动中体味发现的乐趣,促使学生主动地想、积极地学。

二、注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形成温度概念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在学习温度计测定水温时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量,在探究热水降温规律时我让学生亲自测量、观察、分析,得出规律,处处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

三、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在运用课程六大理念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的学习方法。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实验法测量三杯水温度,用比较法感知三杯水不同的冷热程度,用观察法了解温度计构造,用测量法、分析法发现热水变凉过程温度变化规律等等。这些方法运用恰当,针对性强,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篇6:冷热与温度教案1

第1课时 汽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3.知道蒸发可以制冷.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液体(水)的沸腾实验,知道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3.通过交流探讨知道生活中的汽化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热现象中的物理规律.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教学重点】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教学难点】分析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汽化现象.【教具准备】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新课引入】

师 请同学们思考: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跑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水变成了水蒸气飘散到了空中.师 不错,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教师总结,并引入课题: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液态向气态的转化——汽化.【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P16-19文字内容和插图,把基本概念、规律、规定,以及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等内容,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

汽化的方式一:沸腾

一、学生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师 举例说明什么是汽化?

生:像水变水蒸气那样,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师 汽化有哪几种方式,什么是沸腾?

生:汽化的两种方式是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二、设计实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师 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指沸腾后的水,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题.(多媒体展示)

思考题:(1)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2)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3)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越来越高?(4)水沸腾后冒出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5)最后水煮干了,水去哪里了?

师 上面的思考题,同学们先不着急回答,大家先制定探究水的沸腾现象的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1.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2.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并讲解,帮助学生完

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多媒体课件)

(1)设计并进行实验.(2)实验过程中的“三观察”.a.仔细观察:沸腾发生的部位和剧烈程度:沸腾时水中发生剧烈的汽化现象,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是说,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b.对比观察:沸腾前后物理现象的区别:沸腾前液体内部形成气泡并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小,以至未到液面就消失了;沸腾后,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到达液面后破裂.c.定量观察: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左右时,每隔1min(或2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3)实验现象:随着对水加热,水的温度不断上升,达到某一温度时,水开始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对水加热,但水温不再升高.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组完成实验,及时记录实验数据,描绘水沸腾图像,并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结论.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展示实验结论.师 为什么水沸腾前内部形成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会逐渐变小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表示疑惑.(估计学生暂时无法给出答案,但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加深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的印象)

教师总结: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后,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后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师 请各小组代表积极举手发言,报告实验现象和结论.生1: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生2: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生3:根据撤掉酒精灯水不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生4: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1.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2.不同液体沸点不同,同种液体液面上气压不同,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在不同条件下也会发生变化(水中加盐或糖,沸点升高,加入酒精沸点降低).3.液体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二者缺一不可.【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汽化的方式二:蒸发

小组内部讨论交流,回答下列问题:

师 什么是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什么?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

什么?

生:只有液体表现发生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是将衣服展开,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这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空气的流动.师 请同学们将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 生1: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清凉的感觉,用手扇时会感到更凉.生2: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制冷作用.生3: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的酒精蒸发得慢,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生4: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师生互动归纳总结】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制冷作用.师 蒸发和沸腾有什么异同点?(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回答)

生:液体表面发生液体表面和内部吸 【课堂训练】

教师引导学生做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作业2 3 4.2.请同学们完成对应练习册中的题目.【课后作业答案】 2.C 3.B

篇7:医患的温度与医学的冷热

据媒体公开报道,今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高考“状元”中,无一人选择医学专业。而医疗行业的从业人员也不断表示,说这个行业有多苦多委屈,来佐证行业的困境。与此同时,广东全省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50.3%的受访者却表示最期望子女从事的职业是医生,位列“最期待”职业榜首。当然,各個医学专业的分数依然居高不下。比如华中科技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在很多省份的分数线都是第一。由此可见,仅仅因为“状元”冷落医学就说医学遇冷属于严重的证据不足。

在这个背景下, “超七成医生不愿子女学医”,更大意义上是一种职业吐槽。就像教师不愿子女任教,记者不愿子女做传媒一样,是父辈对自身职业深度体味后的一声叹息。每个职业都有职业声望的光环,也自然有不足为外人道的心酸与阴暗。一方面公考在不断升温,一方面朋友圈热传——我为什么从中央部委辞职。正应了那句古话: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有人不愿意子承父业,也有人更愿意将自己家族在某个行业的优势和资源进行代际传递。这也是从前乡村的医教世家倍有声望的原因。

孔子基金会秘书长王大千日前表示,医学的冷热表象是医患的紧张,但深层次看来,却是医生社会地位的直降。早年的医巫同源,承天而来,医的神圣感与使命感让他们自然具备了内在的自律与外在的庄严。正如父母不肯在孩子面前作恶,老师不肯在学生面前折腰,医生自然不肯蝇营狗苟。但当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是一个“职业”、一个生计的时候,当他们苦读8年临床依然挂号费几元的时候,他与患者,自然不能维持从前“高大上”的关系。就像孔乙己在失去了国家层面对知识分子的禄米贴补,自然只能和短帮朋友混迹酒馆,斯文扫地。

前不久某地破获的买卖器官团伙案,抓获的医生护士们交代,他们每进行一台移植手术,都可以得到至少1万元报酬,约等于他们一个月的收入,约等于二三线城市一个平方的房价。在高薪养廉的语境下,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医生若依然要依靠药方和高价器械维持体面的话,医患的温度不可能上升,医生的职业声望也依然会徘徊在低谷。暴力袭医在这样的社会土壤里,只会烧不尽、吹又生。

有媒体报道,深圳推进“去行政化改革”,打破编制限制的医生,个别人能拿到200万年薪。而在我们身边的齐鲁医院,知名专家的挂号费已经高达200元,依然一号难求。但由此带来的就诊环境的改善和对专业的推崇,却对医患关系进行了正向调整。

在发达国家,医生一直是中产阶层的高薪者,他们对于社会正向的稳定功不可没。钟南山院士曾经透露,在广州市三甲医院,医生2013年账面收入是46012元,实际收入达到19万元多。这个收入虽然“比广东的公务员、普通事业单位的职工工资高”,但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偏低水平。所以说,拉高医生的职业声望,依赖于医生的收入的继续增长。即便把医生依然视为普通劳动者,也依然要从物质上保证劳动者的尊严。

医生的吐槽,是一种社会情绪,表达了他们心理与现实的多层需求。纾解一个行业的焦虑,会治愈整个社会的痼疾。

篇8:第1节 温度 教学设计 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道常用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3.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温度计的使用。难点:体温计的构造及用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了炎炎夏日,又迎来了凉爽金秋,在这冷热交替之间我们特别容易感冒,为此我们要多注意气温变化,下面咱们一起关注一段天气预报。

师:天气预报上用什么来描述冷热呢? 生:温度。

师:关于温度我们知道多少呢?下面咱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温度。

(二)出示学习目标(师板书课题)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47-50页的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答案,注意勾划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1.温度的定义是什么? 2.温度计的原理是什么? 3.摄氏温度是如何规定的? 4.温度计在使用前应该观察什么? 5.温度计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6.体温计的构造有什么特点?

7.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读温度,实验室用温度计不可以,为什么?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1.物体的———————— 叫温度。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物体温度要的性质制成的。

—————————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2.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3.摄氏温度的符号是为0℃,把

—————————、——————、————————

等。

的温度定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

——————————————————

温度规定为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读作

—————————每个等份代表—————————4.人的正常体温为

—————————。

—————————5.使用温度计测温度前,观察温度计的用温度计的分度值是—————————

—————————

,实验室常。

—————————6.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要碰到容器的 —————————

被测液体中,但不

—————————。

————————— 7.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微等一会,待温度计的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

———————

—————————

稳定后

——

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 相平。

————8.体温计的最小分度是

(三)质疑问难

℃,测量范围从

————

℃到

————

℃。

展示小组自学情况,处理自学检测中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1.合作探究 ①观察桌上的两种温度计,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

②分别摸一下两个水杯,估计里面水的温度,互相交流你的估计值,然后将温度计放入水中,测量出的实际温度分别是

————————

。(在测量水温的同时,请每组的2名同学把体温计放在腋窝下测量体温)③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要观察:————————— 使用过程中要注意:—————————

小组讨论在上述实验过程中曾经有过哪些错误的操作?这样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④取出体温计读数,并比较体温计和实验室用温度计在结构上和使用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2.思考并回答:现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的实际体温为36℃和39.60℃,那么两次测温后读出的数据是怎样的呢?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

1.温度计上的字母“℃”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_________温度。-20℃读作:__________。2.读出右图所示的甲、乙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值,甲是 —— ℃ 乙是

—— ℃

3.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液面相平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观察

4.下列是使用温度计的操作步骤,请将各步骤的标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在横线上。A.选取适当的温度计;B.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C.使温度计和被测物体接触几分钟;D.观察温度计的读数; E.取出温度计;F.让温度计的液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操作步骤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体温计测得甲的体温为37.50℃,若没有甩过,又用它依次去量乙和丙的体温,已知它们

们的实际体温为36.90℃和38.60℃,那么两次测温后下列数据正确的是()A.36.90℃和38.60℃ B.37.50℃和38.60℃ C.36.90℃和37.50℃ D.37.50℃和37.50℃

6.右图中有A、B、C、D四种测量水温的操作。请你评价这四种操作方法的正误。如果是错误的,指出错在哪里。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渡语:通过本节的学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学案上面。

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容量很大,同学们学的很认真,希望下节课会表现的更好。

篇9:《冷热现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

(1)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

(2)学习分析信息和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想法,体验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3、科学态度

(1)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形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2)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3)形成乐于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三、教学难点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四、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若干个烧杯、水槽

学生:课前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的照片。

小组:一杯热水(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到手,但也应与温水有较明显的区别)、一杯温水、一杯冰水。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创设情景,课件展示大大的太阳和融化的巧克力图片):有一天,天气炎热,波波把他最喜欢吃的巧克力放在了口袋里。可是当波波把巧克力从口袋里掏出来时,却发现巧克力融化了。你会给波波什么建议呢?

学生:把巧克力放在比较冷的地方,如冰箱里、树荫下等。教师(板书课题):大家说的很好!在我们的生活和自然界中,有的地方热,有的地方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热现象”。

(二)、新课)

1、哪里冷,哪里热

教师(课件展示一幅家居图):彬彬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进门前彬彬告诉我们他家的地方很冷,有的地方很热。大家能找出琪琪家里哪里冷、哪里热吗?

学生讨论、交流,在家居中找出冷热不同的地方,进而延伸至自己身边的冷、热现象。

教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照片):老师知道不少同学利用假期去了一些地方旅游,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旅游时拍的风景照片,现在 让我们请这些照片的主人给我介绍其中的冷热现象吧!

请部分同学展示自己的照片,描述照片中的冷热现象。然后教师通过媒体播放“冰川”“地热”等自然景观的视频。

教师:在刚才的照片和视频中,同学们观察到了哪些冷热现象?大家还知道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哪些冷热现象。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真不少!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板书)

2、冷热的感觉

教师(出示三杯冷热程度不同的水):谁能判断这三杯水当中,哪杯水最热、哪杯水最冷?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派代表进行汇报。(让学生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合理前提下有方法的多样性,如用眼睛看到水冒出水汽、用手触摸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如果把手浸在冷水里一段时间,再浸到温水里,会有什么感觉? 学生做出猜测。

教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杯水,分别是热水、温水和冰水,请同学们分别把两只手放入热水和冰水中,描述一下两只手的感觉。

学生描述此时两只手的感觉。

教师:现在,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再描述一下两只手的感觉。学生再次描述两只手的感觉。

教师:与组内其他同学交流一下,通过对比前后两次实验的具体感觉,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讨论交流,发表看法。(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人的感觉一样吗?同一个人左右手感觉一样吗?

教师“经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大家说说看,仅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准确吗?

学生发表看法。(在刚才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不同人的感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左右手的感觉也不一样。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做出判断)

教师:看来每个人对冷热的理解是有差异的,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用感官感觉到的冷热只是大概的,不一定准确。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请大家在课后思考。在下一课的学习中,你会找到答案。下课。

3、小结

4、作业

七、板书设计

24、冷热现象

1、哪里冷,哪里热

冷热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是普通存在。

2、冷热的感觉

仅凭感觉就判断冷热程度是否准确?

篇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南京师范大学地科院地理教育06级1班

周蕾

10060120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由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三部分组成。第一课时中主要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本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课程标准旨在认识导致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打下理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基础。

第一部分“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①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 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使地面增温,又以长波辐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⑤ 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核心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活动”说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保温和削弱原理解释自然现象。由于大气的受热过程复杂,环节多,涉及到许多专业的术语和名词,需补充大气的基本组成及影响,强调三种辐射的性质,理顺太阳、地面、大气和宇宙四者之间的能量转换关系。

第二部分“热力环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①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② 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③ 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虽然在课标里没有明确提出,但它却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大气水平运动和后面垂直运动的学习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的,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学生分析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地理教材比较强调知识的应用,这与初中地理学习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相关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比较多的问题,人教版的高中地理3本必修教材中,必修1是最难的,教材的重难点也教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些重难点是有一定的困难的。但是学生对学习这些内容有很大的兴趣,求知欲也较高。如“热力环流”这一重难点的掌握。从教材的内容安排来看,这一重难点安排在第二章,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会运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及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②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根本原因。③能叙述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知识 整合、梳理,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因果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通过具体的活动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在活动中感悟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难点: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高低气压的比较。

六、教学方法

1.教法

情景设问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2.学法

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师:同学们,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地球的圈层结构,探索了地球的内部圈层,也了解了地球的外部圈层,那么现在我来找同学回忆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几个?

生: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师:大气圈作为地球外部圈层之一对人类生存的意义重大。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深入学习地球上的大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变化产生的深刻影响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重大作用。

师: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地球与月球两幅图片,注意地球与月球表面的温度,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月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很大,地球却很小。

师:大家都知道太阳辐射既能到达地球表面,也能到达月球表面,为什么地球表面温度的昼夜变化不像月球那样强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

生:

师: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气层而月球没有。那么大气层是怎么影响地球表面的温度的呢?今天我们就先从大气的受热过程学起。

(板书)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板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师:同学们知道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从哪儿获得的吗?

生:太阳。

师: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太阳光热的重要性,而且太阳辐射能也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么太阳辐射能够完全穿透大气层到达地面吗?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的影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课本28页图2.1。

师:好现在请同学说一下,太阳辐射进入厚厚的大气层受到什么作用影响?

生:吸收作用、反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其实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层还会受到散射作用的影响,我们把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这三种作用统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同学们你能根据这幅图说一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吗? 生:

师: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太阳辐射在穿透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大气中不同成分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波长范围不同,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空间去,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受到削弱。并且反射作用具有无选择性。

师: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散射。并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

师: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的过程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所以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我们把它概括为太阳暖地面。

(板书)太阳暖地面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教材28页页脚处的说明。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规律凡是温度在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会以辐射的形式把热量散发出来。太阳表面温度达到6000 K,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而地面温度和大气温度远远低于太阳表面温度,所以地面辐射、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从太阳暖大地这个过程看,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少,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比较多,地面长波辐射只有一小部分能穿透大气层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近地面大气中的CO2和H2O,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气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用五个字把大气受热过程的这个环节概括一下。

(板书)地面暖大气

师:大气增温后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正好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将热量还给了地面,下面我请同学说一下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生:保温作用。

师:非常好。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为大气还地面。

(板书)大气还地面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提出的这个问题。同学们谁能具体回答一下。

生:地球上有大气层,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昼温度不高;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温度不会过低。

师:有大气的地球,白天一部分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被大气反射、散射和吸收,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全部到达地面,使地面温度不会上升太高。夜间大部分地面辐射被近地面大气吸收,然后以辐射和对流的方式层层上传,使大气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更重要的是大气在吸收热量的同时,又以逆辐射的方式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热量的损失,使地表夜间的降温速度减慢。正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使得地表温度变化比较缓和。

没有大气的月球,白天,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面,使月面温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没有大气对月球的保温作用,温度下降速度很快。所以月面温度昼夜变化比地球剧烈得多。

师: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结果。下面请同学们说一下大气受热的过程的意义。

生:大气受热的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运动状态。承接

师: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生:太阳辐射

师:回答得非常好,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同时太阳辐射在各纬度间的分布不均引起的大气受热不均而产生温度差异,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受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板书)

二、热力环流

师: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热力环流的定义。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的温度环流即热力环流。

(板书)1 定义

师:在学习热力环流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知识铺垫,了解一下等压面的性质。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气压,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气压。同一水平方向上,在温度不同的地方,由于热胀冷缩作用的影响,一般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密度相对较低,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密度相对较高,气压高。同河水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一样的道理,空气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书)2 形成过程

(1)假设A、B、C三地接受的太阳辐射相同,即三地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假设A、B、C三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发生了变化,A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多,B、C两地接受的太阳辐射少,三地受热不均匀,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形成弯曲的等压面。师:下面我面来总结概括一下热力环流的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夏季在沿海度假时有没有发现在海边白天一般吹的是偏南风,晚上一般吹的是偏北风,在海边这种风向在每天发生明显的变化的现象在我们地理学上称做海陆风,那么海陆风是怎么产生的?其实海陆风是热力环流在自然界的一种表现形式。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海陆风的成因及其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板书)实例1:海路风

师:海陆热力性质不同,海洋热容量大,陆地热容量小,因此海洋升温降温较慢,陆地升温降温则较快。

师:白天:陆地受热升温快,海洋受热升温慢,从而产生了受热不均冷热差异,白天陆地气温比海洋高,空气陆地上为低气压,海洋上为高气压。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因此近地面大气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的情况正好相反。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一下夜间的情况。

生:夜间: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从而产生了冷热差异。风从高气压吹向低气压。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海陆风对海滨地区气温的调节作用。

生:引导

师: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师:我们分析一天之中由于温度的日变化,产生的冷热不均,引起海洋和陆地之间风向的变化。如果将白天换成夏季,将夜间换成冬季那么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之间近地面风向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这是我们后面要学习的季风的知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思考一下季风是怎么形成的?

师:热力环流是自然界常见的自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身边热力环流的实际例子很多。城市与郊区之间也存在着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下面我请一位同学帮我读一下这段文字。

(板书):城市热岛环流

“城市热岛”的成因是市区的热量收支状况与郊区不同,其主要原因是:城市人口集中、工商业繁荣、交通发达、生活、生产和交通消耗大量能源,每天有大量的人为热释放。那么下面给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来画一幅城市热岛环流的示意图。请同学到黑板来画。

师:下面我们来一起做一下课堂练习。

上一篇:校本教研主题记录下一篇:效益监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