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2024-04-17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精选6篇)

篇1: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教师业务学习计划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根据我校实际,本学期开始学习2011版新的课程标准,为切实让广大教师学习好新课程,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思想,实施好新课程,我校制定如下实施计划: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1.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教研教改制度,建立教科研工作制度,保证研究探讨的连续性和完备性。

2.完善考评制度。学校制定出详细的考评细则,对教师实践新课程进行考核,对教师成绩并入本学期综合考评,记入个人档案,作为评优的重要依据。

二、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

1.严格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内容,落实保障措施,将学习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考核量化。本学期的重点学习内容是各科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新课程方面的理论文章,每位教师本学期做新课程学习笔记不少于3千字。

2.积极组织有关新课程方面的论文撰写、评选及征文活动和教案评选活动,要求教师围绕新课程的内涵、目标、任务、措施等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并结合自己在实践新课程中的教学体会,写出有独到见解的优秀论文,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教案,实践好新教材,对优秀论文和优秀教案及时向上推荐和上报。

3.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促进新课程的学习,本学期就新课程标准方面进行理论讲座和发表指导建议。积极参加区组织的外出培训学习,通过学习我们力求达到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增强教育改革的责任感。提高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能力意识,树立新的教育质量观

三、努力提高教师素质

1.把年轻的教学能手、教学骨干作为实践新课程的领头兵,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的学习实践和研究,为他们创造展现才能的时空。

2.有重点的培养。寻找一切可能的机会,让他们参加大型的或较高层次的理论学习和研讨会,增强课程改革意识和改革能力。

3.充分发挥能动作用,鼓励教师从教学中发现问题,主动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外活动等教学环节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尝试,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本学期给教师定目标、定任务:学校规定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对研究课题要有计划、有实施方案、有研究记录、有阶段性总结,每位教师都要结合教研教改实际,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和精心设计一篇教案,每人上好一堂公开课或示范课。

总之,我们将在的领导下,依照及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认真研究、勇于探索,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把新课程标准实施好、落实好,使我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个大提高。

2014年2月25日

篇2: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和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制定如下计划。

二、学习方法和目的

采用个人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办法。要求全体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本着“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拓宽业务理论知识,提高个人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联系自身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情况,不断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难点、重点和热点,并能通过相互间的经验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每位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三、学习的主要内容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每门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反映了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指南。教师只有真正把握和理解了国家课程标准,才能确保教育教学行为的规范,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科思想是体现学科教学的精髓,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教研组要充分认识开展新课标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科思想建设的重要意义,采取切实措施,自觉地参与到新课标学习实践和学科思想建设活动中来。

四、学习要求

将业务学习与 “五个一”规定相结合,即读一本教育理论书籍、写一本业务学习笔记、上一节优质课、完成一篇教育教学论文或心得体会,开展一项校本教育教学研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对积极自学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教师,学校将给予表扬和鼓励。

学校提倡教师善于作“反思型”教师,加强“个案研究”,教师要善于留心日常的教育教学事件,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事件形成问题甚至课题,进行自觉的个案研究。鼓励“即时性”教研方式,提倡同伴互助随时教研的风气。同事间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就某个教学问题或教育现象随时进行研究,并努力获取有价值的教育教学经验。

五、学习安排:(见附表)

鲁泰洪山小学 2013年4月

新课改学习计划

2010年04月27日 10:22

随着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化,新课堂不断推向深入。为了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的进取,做好新课改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将学习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计划如下,以利于做好这一项紧迫而重要的工作。

一、紧紧的跟上时代的步伐,坚决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号召。深化教育教学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绝不迟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新课改工作。

二、在学校组织的各项业务学习中,例如全干会、年级部会议上一定要认真学习,认真听取校领导的教诲,积极汲取新课改的精神思想。

三、在每周日晚的自习和每周三晚的自习上,积极进行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积极和同组的同志认真的研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认真体会新课改的要义,准确把握新课改的思想和实质,在新的教学时,必须认真贯彻新课程表准的要求。认真的进行备课,使新教材和新课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四、除过不断的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外,还必须积极学习我校领导提出的紧跟新高考大纲的呼吁,实现“三学”。不断紧跟考纲的变化,不断调整平时的教育教学,使教育教学工作有明确的目标性和方向性。使学校的教学既有平时目标,又有阶段性的总目标,使整个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浑然一体于新课改形势之下。

五、在认真学习材料的同时,还必须多多的进行实践工作,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机会一定要多多的外出学习,到教育教学发达的地区、新课改先行地区去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思考它们的困惑,积极了解新课改的现状。同时对于外出学习归来的同志的工作汇报、示范课、公开课一定多多地听,以学习新课改的实践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

总之,坚决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我校委会关于新课程改革的安排,积极学习我校领导提出的“四步六环节”新课改模式,积极进取,认真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培训学习计划

[ 新课程培训 更新时间:2005-11-15 14:58:00]

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有关内容,促使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发生较大改变。为使课改实验在今后有长足的发展,特制定本计划: 在平时的工作中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为依据,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发展基本理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一)认真培训,贯彻精神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是一场深刻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培训工作是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成败的关键。要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了解初中语文课程改革背景,学习新一轮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改革目标等,对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具体内容和评估要求等,作到心中有数。

(二)立足教学,抓好常规

走进新课程,实践新课程。首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特别是一年级新编教材,更要从编写思路、结构、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去了解其新特点。只有把握了新特点,才能更好地领悟课改精神。其次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再次在练习的设计上,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设计开放的、灵活多样的练习。

(三)外出学习及校内学习

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各项培训,县级课改培训和听观摩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新课改教学大比武和新课改教学实验,互帮互学,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共同备课,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注重积累,加强研究

篇3: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计划

1.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沿用了十年的《实验稿》为什么要修订?

《修订稿》的出台, 有它的历史条件。近几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改革下达了一系列的指示,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对语文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修订稿》的出台, 是建立在十年检验的基础之上的。2001年《实验稿》颁布后, 引起了语文界乃至学术界的热烈反响。《实验稿》给广大语文教师带来新鲜与兴奋,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思考与困惑。由于《实验稿》本身的不完善, 人们对它的质疑乃至批评频频见诸报刊, 有专家坦言:“新课程追求新理念、新概念有余, 但由于缺乏辩证和互补的观点, 往往用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显示出非此即彼的两极思维的弊端, 包容性明显不足。”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需要在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的同时, 更加关注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 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对《实验稿》进行调整、修订与完善成了势在必行。

2.《修订稿》是“大修”还是“小修”?

《修订稿》是《实验稿》的继续, 是守正出新的结果。“稳中有变”“变中有度”是《修订稿》最显著的特点。“稳”, 坚守课程改革的宏观规划, 实现学生的发展。“变”, 对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微观调适。“稳”, 体现在四个“不变”:语文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不变、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变、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不变、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和设计思路不变。“变”, 《修订稿》最大限度地吸纳各方面的合理建议, 对《实验稿》进行积极的、必要的修订、完善, 使概念表述更准确、评价体系更科学、阶段目标更明确、实施细则更具体。

3.《修订稿》是如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

坚守生命课堂的主流价值, 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是《修订稿》一大亮点。《修订稿》在“前言”“课程基本观念”“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几次提及“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 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下, 在课程教学实践的层面上, 人们比较多地关注课堂上出新的理念、出众的教师才艺, 却漠视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学异化和边缘化现象较严重, 教学形式新潮别致, 教学手段时尚花哨, 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挑战。《修订稿》倡导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这对我们如何走出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具有引领作用。关注学生的发展, 再现语文的本色, 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转型, 即将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 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 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4.《修订稿》为什么要在“前言”中特别强调:语

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在当今世界上, 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 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中国语文是民族的, 中国语文课程也应该是民族的。中华文明之根在语文, 中华民族应在多元文明急剧碰撞的浪潮中占一席之地。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 新异思潮席卷而来, 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面临被颠覆的危机, 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裂缝日益加宽加深。在这一背景下, 语文教学必须责无旁贷地立足于民族精神, 培植青少年的精神根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语文课程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作为语文课程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 整个《修订稿》中, “语文素养”前后出现了多次, 如何理解和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 是当今语文界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语文素养”作为语文学习的最高目标, 其概念提出的本身就是最大的进步, 它的主体由工具性内涵和人文性内涵构成, 但又不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简单相加。“语文素养”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 它包含哪些要素, 有关专家的解释、说法不尽相同。一种解释着眼于宏观, 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视为“语文素养”的内容。另一种解释着眼于微观,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 思想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还有一种解释着眼于课程论, 将“语文素养”理解为: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 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念诞生不容易, 要给它恰如其分的解释也不容易。各方专家从不同角度对“语文素养”所作的解释虽不尽相同, 但可以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的作用, 有助于人们明确“语文素养”的内涵。

6.《修订稿》为什么要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强调“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

《修订稿》在第三部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 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语文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这是构建“和谐语文”的重要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要提高语文教育的实效, 新课程语文教育应处理好语文课程内部若干对辩证关系:教与学的关系、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自主与引导的关系、学科本位与学科特点的关系、超越与守正的关系、认知与情意的关系、目标与策略的关系、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过程与实效的关系、质疑问难与感悟积累的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以上若干对关系都包含着两个方面, 对于双方必须以全面的、相互联系的、相互渗透的辩证观点来对待, 才能避免片面和偏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以避免重复历史错误, 只有协调好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关系, 才能使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7.《修订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力的, 提出“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 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 那么,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哪几部分?

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 如图书馆、阅览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 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 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 其实质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8.《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为什么仍保留原有的表述, 只“守正”而没有“出新”?

语文课程如何定性, 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问题。2001年《实验稿》给语文课程定性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这一表述, 有人认为这是对语文界长期争论的一个较为科学的判定, 是对语文教学实践成果的总结。有人却提出各种质疑, 认为这一定义仍然未脱窠臼, 未跳出“一两个词+性”的刻板定式, 仍然叫人疑虑。

时隔十年, 《修订稿》问世后, 语文界特别关注对语文课程性质是否有新的定义。对比《修订稿》和《实验稿》“课程性质与地位”部分, 发现《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义仍保留原有的表述, 一字未改。有人认为, 《修订稿》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只是“守正”, 并未“出新”。有人却提出, “语文课程不管怎么改, 有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是不能改的, 改了就会引起混乱,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修订稿》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只是让大家有一个“临时共识”, 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问题, 还有待随不同时代发展而不断认识。现在的问题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探讨, 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将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9.《修订稿》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增添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我们应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修订稿》这一部分的增补, 既宏观科学地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又微观地指导了语文教学。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我们的课程改革如何确定正确的发展理念和思路, 就应体现在“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上。以学生发展为本, 应该讲, 早在理念上形成共识, 我们现在所要着力探索的, 就是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来落实和体现。

值得关注的是, 语文教育专家和众多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反思, 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出了偏差。对语文教学改革进行科学探索, 最需要的是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以避免重复历史的错误, 克服片面性, 使语文教学的改革发展更加健康、顺畅。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是历史现实和未来向我们提出的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应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和现在进行的“教学行为”。

1 0.《修订稿》怎样体现“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 理性地继承与创新“语文知识教学”?

《实验稿》曾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由于理解上的片面, 导致许多语文课堂淡化甚至回避语文知识。语文课堂要不要讲授语文知识, 《修订稿》作了回应, 基于“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修订稿》旗帜鲜明地提出“在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 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同时强调“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 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语文知识教学的重新回归, 既健全了作为课程的语文内涵, 又弥补了《实验稿》的缺失。《修订稿》中呈现的主要是最基础的语文本体知识, 这在课程目标和阶段目标中依次列出。这就启示我们, 语文知识应该是语文课的教学内容, 语文知识本身就是语文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此曾有过论述:“我们现在需要反思和重构的不是语文知识系统本身, 而是语文知识观。在语文知识的教学上要变系统知识为有用的知识, 变知识的掌握为知识的运用, 变知识本身的单维取向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取向。”

1 1.《修订稿》在总目标中, 为什么要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当下, 社会上的大量信息以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涌向学生, 有真善美的, 也有假恶丑的。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辨别真伪、是非、美丑的教育, 并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他们美好的、健康的审美观。语文学科应主动承担学生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的重任, 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功能。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价值观过程中, 利用审美对象激活学生思维, 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感受美, 使其由形象的感知上升到运用和联想获得美的领悟。

1 2.《修订稿》为什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

现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 较多地采用了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讨论、合作、交流成了主旋律, 但往往又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中。有的课堂上, 来不及让学生很好地接触文本、品味语言, 就进入合作讨论。这类课把形式当做本质去追求, 使得表面的讨论、合作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集体讨论的目的是为了启迪学生的智慧, 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不能搞形式, 要讲实效, 要把握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要看有没有值得讨论的问题, 第二要看问题需不需要讨论, 第三要看有没有讨论的条件, 第四要明确讨论的要求和规则, 第五要在个人阅读的前提下展开讨论。

1 3.《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何认识、实施“双主体”教学?

教学活动, 包括教和学两种活动。在教的方面, 教师是主体;在学的方面, 学生是主体。这两个主体并非是互不相关的, 它们统一在教学范畴中。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 学生的主体性是由教师培养出来的, 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之中。“双主体”教学旨在倡导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实践,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提升教学效益。“双主体”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 没有成熟的模式和经验, 尚需深入地去研究和探讨。

1 4. 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 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这是因为教材所承载的信息是有限的, 同时, 教材从来只能传递正确的、有结论的事实, 没有形成结论或有争议的问题从不在教材中露面。因此, 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 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 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 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

1 5.《修订稿》在“前言”中提出“语文课程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应该使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审美, 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体地说, 即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植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简略地说,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 即求知、练能、启智、传情、审美等功能。

16.《修订稿》在“具体建议”中提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常见的识字教学方法有哪些?

2000年, 全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交流研讨会, 向社会征集识字教学方法有三十多种, 其中常见的有分散识字、集中识字、注音识字、速成识字、部件识字、韵语识字、字理识字、字簇识字、听读识字、电脑识字等方法。任何一种识字教学方法都要符合汉字学习规律,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17.《修订稿》在“教学建议”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是新的表述, 为什么要增加“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方?

在教学中, 与教科书编者对话有助于师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使用。有时候, 通过教科书编者提出的建议或“思考、练习”入手进行教学, 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8.《修订稿》在写作教学方面, 为什么在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

在写作教学方面, 第一阶段 (1~2年级) 是“写话”。第二阶段 (3~4年级) 、第三阶段 (5~6年级) 是“习作”。第四阶段 (7~9年级) 是“写作”。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 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 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 使学生有个性表达;7~9年级重在多角度观察生活, 捕捉事物的特征, 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修订稿》对不同的学段提出不同的概念, 其目的主要是在写作教学上做了教学梯度的区分, 使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 从而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

19.《修订稿》在课程评价方面有哪些突破?

评价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修订稿》对“评价建议”的内容重新做了调整, 并增添了四个标题, 条理更清晰, 体系更完善。

在“评价目的”上, 体现了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改善教师教学在“评价手段”上, “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在“评价主体”上, 注重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 还要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

课程评价是课程改革中最为敏感, 也是最为困难的环节, 如何在评价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及当前评价改革的新要求, 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2 0. 如何看待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

篇4:学习语文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08(A)—0021—01

《语文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标志着国家对语文这门基础性学科的高度重视,标志着语文教学理念的全新变化。那么,在新标准之下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优化呢?

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一个基础理念。所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要既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注重培养和提高包括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内在的人文素养。新的课程标准之所以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因为语文学科的基础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用繁琐的分析理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用无休止的做题、练习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等弊端。而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教师全身心地情感投入,从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二是要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之中,使学生从形象具体的材料中感受体验,从而同课文的作者产生共鸣。

二、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

强化语言实践,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的一个观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客观规律。同时从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语言也不是语言学家制造出来的产品,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产物。因此,对于学习语言、实际运用语言的中小学生来讲,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去掌握。语言实践的次数越多,语言实践的经验越丰富,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语言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因此要把读贯穿于课堂始终,并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这种作用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上。

三、学习方式要积极向自主——合作——探究方面转变

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创设一些合作学习的情境,把读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做学习主人的意识支配下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以极大的学习热情邀游知识的迷宫。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思想上确认、行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语文教学,归根到底在于学生自学。学生技能的掌握,智力的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无法由教师教会的,而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学来完成。换句话说,就是只有学会、没有教会,教师只是帮助学生学会而已。因此,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学就无从谈起。其次,要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既然在教学中教师起的是帮助学生的作用,那么就不能让学生为教师服务,应当是教师为学生服务。再次,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指还给学生自主读书的权力、自主发表建议的权力以及在教学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和保留意见的权力。

四、教学方式要变串、讲、问为组织、启发、引导

篇5:《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在认真研读了新课标后,我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我的感悟:我们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以全体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学到基本的语文素养。何为基本的语文素养,我的理解就是听说读写思考以及美感、道德感和修养。实际上在这个地方,语文素养的内涵还是比较丰富的,作为母语教育,我们的语文课不光承担着识字写字的任务,还承担着极为复杂的情感道德的培养任务,这个任务是基础的教育,是惠及全民的,所以实际上我们语文课就有着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我们全体语文老师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的语文课的成败,也关系到民族的兴亡。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我的感悟: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着自身特有的特点,数学课物理课和化学课上的程序化东西多一些,理性成分多一些,而我们的语文课则不然,语文课上生成性的东西多一些,情感上的东西多一些,变化的捉摸不定的东西多一些,我们必须要在课堂这个充满变数的过程中把握住一定的走向,同时还又不能束缚住学生自己的思维,所以一些技法是需要领悟和掌握的。另外我们社会对于公民所必备的一些能力我们语文课要成功传授,在日常生活中,要教会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能力,实际上我感觉,知识的传授比较简单,能力的获得就相对困难一些,漫长一些,我们主要应该教的是能力。另外对于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播我们也应该尽到自己的责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篇6: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心得

《新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大纲》修订之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我们一线教师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是指导我们教学的指路灯,不仅给了我们方向,也给了我们方法。

由于我将担任第一学段的老师,所以我重点学习了有关第一学段的课标,这对我今后的教学工作、教学方向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识字与写字

《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样的目标意在培养学生对汉字和汉字学习的态度与情感,不仅仅是局限在学习汉字的动力问题上。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在注重识字数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在识字过程中的体会和认识,以及识字方法的尝试和探索。

我即将教学的新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需要学生会写的字有300个,认读字300个。《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选材为合辙押韵的韵语文词,短小精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应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进行集中识字,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言环境中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边阅读边识字,二者有机结合。《口耳目》属于看图识字,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把汉字和图片联系起来,并发现汉字字形和身体各部位的关系,了解字义,记忆字形。《日月水火》属于象形字识字,应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发现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凸显字理,体会汉字的意象美。第二步可以按顺序分步骤展示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象形字的识记规律。《日月明》是会意识字,教师应先将字分解成几个构件,让学生了解各个构件的意义,再将这些意义相联系,理解该字的意义,最后因义识形,让学生从构件和字的意义关系掌握字形。《大小多少》则是归类识字,要图文结合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把认字建立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把识字和学习量词结合起来,感知大小不同、数量不同的事物要用适当的量词表示。还有拼音识字、猜猜识字和生活识字等。识字教学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语境中学习汉字,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还要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和具体形象的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汉字音、行、义的联系,激发学生识字兴趣。识字教学不是教学生识了字就算完成了任务,学生是否自己独立识字才是关键。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实现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比如:采字果——看字形读出音;捉迷藏——根据露出来的部分部件识别整体;找朋友——拼音与汉字或部件组字,也可巩固同义词、反义词;变变变——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利用熟字记新字;编字谜——将汉字拆开编成口诀、顺口溜;猜字谜、勇闯关、演一演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激发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学习,学得好记得牢。

我们在写字教学时,要在学生写字过程中给予适时指导,关注学生是否能按笔顺书写,还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而不完全是写字知识。我们可以以教师示范或学生观察范字,学生书空、描红等环节来帮助学生规范书写,最后可以通过展评、生生评、师生评来提高学生书写兴趣,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不仅如此,课标也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纳入进去,所以我们在指导写字时,还要关注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一拳、一尺、一寸),姿势端正不仅有助于学生规范书写,还有助于保护学生视力,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

认真写好汉字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那如何提高书写质量,这就需要我们讲究写字教学策略。第一,每节课尽量安排写的指导和练习,使学生重视写字,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指导。

二、写字是一项技能,技能的学习要熟习,想把字写对写好写快,只能靠实践,在写的实践中“增强书写意识”,“掌握书写技能”。三,分散难点,引导学生一步步前进。在写对的基础上写好,在又对又好的基础上写快,循序渐进,慢慢进步。四,可以适当利用书空、描红、临摹帮助学生掌握字的间架结构。

关于汉语拼音,课标中是这样说的“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这些内容是在识字写字部分提出的,强调了汉语拼音作为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对于识字而言,汉语拼音仅仅是帮助识字的工具,绝不能代替识字,所以在教学中,对于常用字除了要做到读准字音外,还要理解字义,学会书写和运用。

新教材在拼音教学的每一课都提供了整合的情境图,这些情境图既表音又示形,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学生心理,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增加了拼音学习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图,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与图建立联系,更好地记住字母的音和形。我们在拼音教学时,要注重方法指导,多做示范,采用直观演示、听读模仿、读读拼音方法的儿歌,设计有趣的环节反复练习,多进行拼读实践,及时纠正,让学生在大量的拼读时间中找感觉,逐渐形成正确、熟练拼读音节的能力。

二、阅读

课标中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指导、示范,重视朗读的过程。还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从这点中可以看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引导,从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影响学生,让学生爱上阅读。比如在班级里安排阅读角、教师经常给学生读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安排早自习三分钟演讲、在阅读课上进行分享阅读,鼓励课下亲子阅读等。而我们作为老师,更要言传身教,老师爱读书,学生也会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要从生活中影响学生,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关于阅读的具体内容,课标中是这样说的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显的故事,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儿歌、儿童诗和浅显这些材料短小,有节奏,朗朗上口,适合低年级孩子诵读,这样的要求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以体验情感和想象情境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

在阅读中学生还要达到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这样的阅读目标中蕴含着以下几点,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孩子从以下几方面对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一,要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比如上下文的内容制约。

二、可以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句,比如阅读者的语言直觉,即语感。三,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己探索性地理解词句。这些都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我觉得可以通过听老师读,听其他同学读,句子对比读和自己反复读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不同标点符号在语气表达上的不同。

我们经常讨论阅读教学,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阅读教学呢?课标中是这样说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说明阅读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平等的,在这样的对话中,我们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心理过程,或激发兴趣,或启迪思维,或引导点拨,给学生浓浓的人文情怀。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我们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方式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这对我们低年级来说尤其重要,低年级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他们想要获取新知,想要表达自己,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符合学习内容的小游戏、小表演等环节来满足学生兴趣,比如在《青蛙写诗》的阅读教学中,在熟读课文后,可以设计一个小表演,分角色朗读的同时让扮演小青蛙、小蝌蚪、小水珠的小朋友边做动作边读课文,让学生互动起来,这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熟记课文内容。还应注意的是课标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该加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实践。

三、写话

写话是学生学习书面表达初级阶段的“内容”和“形式”,课标对写话提出三点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那么我们该如何指导写话呢?首先,先说后写,训练遣词造句的基本功。说是写的先导,从说一句话开始,逐步过渡到多说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多观察,为写话提供丰富的素材。三是训练语言与发展思维的结合。写话形式要灵活多样,比如看图写话、观察写话,也可以是情境写话、听写、读写等,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并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四、口语交际

关于口语交际的教学,课标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不宜采用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要领和方式。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组织教学。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兴趣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如在设计《我说你做》教学设计时就可以这样设计:第一轮游戏,老师说,学生做。师:请大家把铅笔、橡皮放到笔袋里,再把语文书和生字本放在书包里。学生照着做,教师适时进行点评,引导学生说出“听”的礼貌,要认真听别人说话。第二轮游戏,同学说,大家做。学生:请大家站起来,一起拍拍手,再一起跺跺脚。教师适时点评,引导学生说出“说”的礼貌,大声说,让别人能听清。并总结:说得清,听得准,记得牢。第三轮,我来说,你来做。分成小组,一人说,其他人做。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理解了听和说的礼貌,自己总结出应该怎样和别人进行对话。

上一篇: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学习心得下一篇:用紫气东来一词来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