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2022-09-05

第一篇: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解读学习体会

惠农区简泉小学 蔡军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依据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努力实现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的目标。另一方面的依据来自调查中收集到的意见的研究分析。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以下心得体会:

一、坚持发展的教学思想

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

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

3.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

4.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

5.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的“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6.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7.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二、主要内容的调整

1.本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更加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标准(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有关于写字姿势和习惯的要求,修订后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修订后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也反映出了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适当降低第

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

4.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

过去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普遍是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在不同教学阶段,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往往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10遍20遍以上。实际上,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 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了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在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 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认识 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 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此次修订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 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还特别强调,“第

一、

二、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养成良好习惯,提高书写技能。在“评价建议”中还提出了分学段细化识字写字的要求。“字表”和“建议”将推动识字写字教学更加科学有序地实施,引导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学习量,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目标和内容比《标准(实验稿)》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这样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目标更明确、思路更清晰,也能极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将会使广大教师积极投入改革的行列中,使得教师更加充满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在教育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教学风采。

第二篇:1.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学习,谈修订后的课标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有哪些变化?

1.对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一)课程学习,谈一谈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有哪些变化?

答:通过课程学习,我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要求方面的变化。

(一)阅读内容的调整

1. 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课外阅读方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阅读方法的调整 新版课程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但是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以是学生的理解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

新版课程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第三篇:读《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有感

揭阳市揭东县竞智中心小学

蔡雕杰

对比原《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能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作出大方向上的调整,在表达、描述方面更加准确、规范、客观,具有更强的条理性、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可操作性,是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教改的一盏明灯;也为教材编者提供明了宝贵的导向;更可以说是义务教育阶段从事数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财富。 下面仅列举三大优点说明:

一、突出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更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发展”的理念。在《前言》部分无论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等,还是对教材编写建议,都提出明确要求或做相应的修改。如将原来“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对于学习习惯,明确指出使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对“课程目标”的修改,更突出新课标的人性化并使课程更有时代特征。再如强调教学活动应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基本策略,一个中心是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两个基本策略是指:提供有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新课标》多处做调整、修改、增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富有人性化和时代特征,实用价值高。

二、继承旧经验,增创新理念

在几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新课标》对原课程目标进行了完善,在具体表述上做了修改,更加凸显了课程改革倡导的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过程、学会数学思考等。如明确提出“四基”,在我国传统优势“双基”和《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又如对于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在原来《标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将“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修改为“能运用数及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作出解释”。增加“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

1 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如,强调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等等。这样,使过去教学中碰到的各种难题消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主体等因素的关系被处理好,提出的理念更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三、消除教材编写弊端,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实验教材实施以来,教师们意见纷纷。如新教材忽视数学知识的系统性,知识跨度大,螺旋式上升绝对化后,造成内容割裂,学生不能形成整体的概念;新教材比较仓促和粗糙,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出现错误和多处顺序问题,有些概念表述不严谨;例题与习题不协调,有的章节配的某些练习很难;情景和过程过多,每一问题都从生活情景出发,教学任务完不成,学生生活背景知识也不够。有些教材引课实例很难,很多时间没有花在学数学上;教材有绝对化的倾向;内容安排与课时安排不统一,课时比较紧;教材相应的东西不配套,不及时;多种教材分散造成混乱等等。

《新课标》提出了教材编写整体性的内涵:整体体现课程内容的核心,整体考虑知识之间的关联,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要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教材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按照《标准》要求,教材的编写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差异,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便于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创造性。这样为教材编写提供宝贵的导向,对教材的使用必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建议方面:现在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农村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仅停留在书面考查(考试)上,出题方法、经验欠佳。另外实验教材缺乏与每课、每单元同步的相应实践应用、拓展创新的题材,学生在实践应用方面确实做不到,知识不能通过实践应用得以加深理解、牢固掌握,反而青黄不接,更不能谈上实践创新。所以需要有与教材配套并体现《新课标》理念而编写出来的《同步实践应用》,里面含有单元水平测评,供学校学习、使用。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修订意见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修订意见 厦门实验区自2003年秋季开始实施《初中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的实验,全部使用广东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在近四年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学校备课组、校际教师合作小组、教研片区的三级教研网络,认真地开展了研究工作,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的各种反馈信息,定期进行总结交流研讨。现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征求意见提纲”的主要思路,现根据课程标准的四部分内容,从四个方面将修订意见汇报如下:

一、关于“前言”

我们认为,课标中提出的思想品德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较好地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大部分老师认为其在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确保思想品德对学生的价值熏染与引导的同时,突出更广泛视野之中的人文启迪和人文渗透。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把学生置身于个体与生活世界的各种交互关系之中,让学生在必要的认知的同时,积极自主地去发现、感受、体验、判断、理解,强调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性。建议:

1. 在对“实践性”的操作上,难度较大。目前,学生各种实践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还无法得到保障。

2. 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界定能否更为科学?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反映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心理品质教育上,如何做到更好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3. 对初中学生要求做“负责任的公民”,这一要求是否过低?能否与小学的“品生”“品社”做好衔接?

二、关于“课程目标”

我们认为,关于课程目标的描述是比较好的。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旧课标“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建议:

1. 总目标的描述较为笼统。要求应该与小学阶段有较为明的区别。

2.总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描述与“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表述有些重复。

3.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面和价值观”的同时,能否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增加促进学生提高评价、反思能力的内容。

4.在分类目标中:

(1)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建议增加“履行义务”“学会感恩”。

(2)在能力目标上:

◎对如何做“负责任”的公民要求不够明确。

◎“初步培养同他人交往与沟通的能力”目标要求是否过低? ◎“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意思表达上存在着重复。

◎能否在“初步具备寻求法律保护的能力”前增加“学会自我保护”。

三、关于“内容标准”

总体来说,新课标采用以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的形式来构架,给教师教学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更大的空间。

1.关于活动建议部分

多数教师认为活动建议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和把握课标的理念。但是考虑到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等因素,我们建议能否同时提供几种不同的活动,同时在每个活动之后,能附上简短的指导性语言(例如该活动体现了课标的什么理念、要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对照把握。个别活动虽然出发点好,但缺乏普遍性和可操作性,不能很好地起到示范作用。

对已有活动建议的几点修订意见:

◎建议在组织开展“青春日记”活动,记录心路的旅程和对成长的思考活动中增加交流“成长的体验”

◎以“我们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主题,作一次本地区的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生存状况的调查,观察每个物种及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体会生命世界的神奇。这一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操作难度较大。

◎可在“开展向同学推荐一本好书”活动中,增加“寻找身边自尊自强的故事”活动。

◎在“学法用法”板块上,建议增加“自我保护”大家谈活动。 ◎在“交往与沟通”板块上,建议增加“学会感恩”的活动设计。 ◎在“交往与沟通”板块中:把交流“在与人交往中使用、不使

用文明礼貌用语和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和轻声细语”的不同感受,体会讲文明礼貌在生活中的作用这一活动设计过于抽象。◎在“交往的品德”板块上,建议增加“学会换位思考”的活动设计。

◎在“权利与义务”板块上,建议增加“未成年人经济权利”讨论的活动设计。

◎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板块中,增加“收集地方的特色文化,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在“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板块中,组织少数民族歌曲演唱活动,了解少数民族风情这一活动可操作性较低。建议修改为:收集我国少数民族的相关材料,了解少数民族风情。

2.建议增加和删减的部分

我们认为课标中没有重要内容的缺漏,但在个别问题的承接上出现跳跃,有些点的描述过于简略我们建议增加以下内容:

◎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问题。

◎法律部分的比例可适当增加。

◎国情部分的内容有些过于抽象,建议可适当降低难度。 ◎增加活动建议,或者提出比较具体的建议。

◎关于过“竞争与合作”“增强责任意识”部分的内容过于抽象,把握难度较大。

3.对其他一些问题的疑问

◎教材学习与学生行为存在脱节的现象如何解决?

◎对学生的行为如何进行更有效的评价?

◎对教师的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价?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而教师的个人能力有限,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环境?

四、关于“实施建议”

1.关于教学建议

建议:

(1)把加强学法指导写入教学建议。

(2)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方面提出一些指导性和方向性的意见,以及可操作的活动指导。

(3)在如何把握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上作具体指导;

(4)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上能否增加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动指导。

2.关于评价建议

存在问题:生多师少,直接影响了评价的有效实施;课标中的表述过于简单、粗放。新的评价方式无章可循,往往流于形式;“成长记录袋”在操作时较难、繁;如何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评价,可操作性太低。

建议:

(1)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各承担些什么,怎么做,提供参考案例;并促进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2)在总结各地实行的各种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

提供一些比较全面、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方案。

(3)评价分类可以更系统、更具体些,提高评价建议的针对性、可行性,并突出体现评价的教育价值,使教师和学生通过评价自觉调整自己教与学的行为。

第五篇: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和主要变化

一、修订的背景和思路。

1、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先后进行了七次改革。

2、2000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制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取代了以往的《历史大纲》。

3、2011年开始实验,至2005年秋季,全国各地区基本上都加入了新课程实验。

4、课程标准定期进行修订,这是国际惯例。日本文部省每隔十年左右的时间就对《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修订,日本的学习指要相当于我们的课程标准,最近几年分别是197

1、198

9、199

8、2008年。

5、我们的课程标准已有十年了,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二、修订的成就与问题。

1、课改的重大成就就是历史教师教学理念得以更新。

2、华南师范大学黄牧航教授认为:“近十年是我国提出历史教育理论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提供优秀历史教学案例最丰富的十年,是我国历史教育问题争鸣最激烈的十年,是我国优秀青年历史教育涌现最多的十年。”

3、认为旧教材课程内容:“难、繁、篇、旧”的观点得到普遍的拥护。

4、教历史的方法:

A、借助历史图片、实物、模型,再现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B、开展专题探究,实地考察活动,创设课外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真实而复杂的学习资

源,给学生多样的选择,给学生提供表现性的空间。

C、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十年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大成果。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

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注重学习学习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

D、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如通过讨论、交流、合作,小学学习等方

式。使教学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局面。

5、课程资源大大增加:社区资源,乡土资源,人力资源,网络资源。

6、发展性评价方案。各地在实验中不断探索灵活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案,如历史作业、历史制作、历史习作、历史活动、历史考试以及档案袋,观察、记录、访谈等方式方式,改变了以往只注重笔试考试的单一方法。

上一篇: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七下一篇:义务婚介不盈利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