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2024-04-28

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共14篇)

篇1: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词语】 被乘数

【全拼】: 【bèi chén shù】

【释义】: 乘法运算中被另一数所乘的数,如5×3=15,其中5是被乘数。

篇2: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能用简便算法熟练计算乘数是两位数(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两位数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简便算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一些口算卡片;小黑板;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出示口算卡)

24×382×045×220×7

300×6400×58×6023×30

2.笔算:

(1)360×4

学生独立完成后,出示灯片:

① 360②360

× 4 × 4

1440 1440

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2)任选一种算法计算下题:

2600×3=

①2600②2600

× 3 × 3

学生完成后,教师提问:你为什么选用方法②?

二、新课。

1.引入新课。

篇3:安徽省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

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无论在全国, 还是在安徽省, 旅游业都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 甚至有些城市就以旅游业为主导, 比如黄山市。旅游业的重要意义还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 属于绿色产业, 旅游业的单位增长所耗费的资源、对环境的危害程度等相比较于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要低的多;第二, 普遍来看, 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要远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意义。

安徽省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有着丰富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资源。截止2009年, 安徽省有以黄山、九华山为代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处, 以太平湖等为代表的省级风景名胜区29处;有着56处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有些闻名于世, 比如徽州宏村、西递的古建筑群;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处, 省级自然保护区29处, 这些都是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有促进的乘数作用, 体现在以下:首先, 旅游业可以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典型的交通运输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商贸服务业等。据“世界旅游组织”资料, 旅游业有较高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每增加收入1元, 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加4.3元。其次, 旅游业可以带动就业, 旅游业拉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这些行业的发展又带动了就业。还有, 旅游业能够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 旅游资源往往集中于经济落后的地区, 而经济增长的极点地区又具有很强的极化效应, 旅游业可以消除极化效应的影响。因而研究一个地区的旅游收入乘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旅游收入乘数的推导

本文给出以下三个定义:借鉴宏观经济中投资乘数的概念, 我们在此可以定义旅游收入乘数, 即旅游收入 (TI) 的增加给国内生产总值 (GDP) 带来增加的倍数,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 一单位的旅游收入增加给国内生产总值带来的增加数额。公式表示旅游乘数:;同样, 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我们也构造了旅游业的生产函数:GDP=A×TIα, 其中A表示非旅游因素对区域GDP的影响, ɑ表示旅游收入的产出弹性, 那么旅游收入的产出弹性可以写成:.

由此, 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运算过程:

从以上推导过程中可以看出, 为了计算旅游收入乘数, 我们只需要计算出ɑ即旅游业的产出弹性即可。

三、安徽省旅游收入乘数的计算

我们从安徽省统计年鉴中获得以下数据 (单位:亿元) :

我们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 (OLS) 对旅游收入的产出弹性ɑ进行估算。但在运算的过程中, 我们首先需要把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 具体做法就是以某个时期数据为基年, 以后每年的数据均除以基年数据再乘100得出指数;还需要剔除时间趋势, 也即在方程中加入时间趋势变量t.这样我们得出更新的旅游收入产出弹性ɑ的估算公式:

在使用E-views软件对上述方程进行估计, 得出最小二乘法的估计方程为:

即ɑ=0.257147, 依据此, 我们计算出安徽省历年的旅游收入乘数k, 见下表:

四、总结

从以上的计算中, 我们可以看出安徽省的旅游收入乘数相对较高。这就说明, 在安徽省旅游业的收入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 十年平均值, 略微高于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数值。因而, 大力发展安徽省的旅游业对安徽省区域经济的增长有着巨大的乘数效用, 能带动整个安徽经济的增长, 减轻社会的就业负担等问题。为此, 进一步把旅游业确立为国民经济增长点, 建立成为安徽省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厉新建, 张辉.旅游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 (网络版) , 2000-2010.

[3]谭佩琴.澳门旅游收入乘数研究.华侨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4]何佳梅, 贾跃千, 周昌军.旅游收入乘数的测定和区域间比较.经济师, 2005年第5期.

[5]郭存芝等.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 2008年.

篇4:新型支付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关键词] 新型支付方式 虚拟货币 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等电子产品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由此带来了许多新型的支付方式,如电子货币、银行卡、网络银行和虚拟货币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却也带来了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这里,我们将对这几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对货币创造乘数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货币创造乘数的表示

货币供应量可以简单地以M=m*B表示。变量m为货币乘数,表示对于基础货币B的既定变动,货币供应的变动。该乘数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下面模型将对决定货币乘数大小的因素做出解释。

m=(1+ C/D)/(C/D+r+ER/D+rt*T/D)(1)

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C表示通货,R表示储备,r表示支票存款法定储备率,D表示支票存款数量,rt和T分别表示定期存款准备金率、数量,ER表示超额储备。

二、各种新型支付方式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1.电子货币

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是: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基于卡的电子货币产品,主要是指各种多功能或单功能的储值卡。另一种电子货币是基于网络或软件的产品,主要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支付的电子数据,如Digitalcash公司发行的E-Cash。

电子货币是区别于并将取代信用货币(纸币)的一种未来的新型货币形式,它不以信用货币(纸币)为标的物,而是自成系统,独立地通过电子系统进行流通。在货币的演变史上,贵金属货币以其自身的价值保障流通,信用货币由国家信用保障流通,电子货币则是由各个发行商家以其自身的信用提供保障,是信用经济发展的高级形式。电子货币对货币创造乘数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C/D的变化。随着电子货币使用增多,人们对现金的需求越来与少,市场中流通的现金会越来越少,即C变小,如果电子货币完全替代现金和信用货币,C=0,因为

m=1+[1-(r+ER/D+rt*T/D)]/[C/D+r+ER/D+rt*T/D],所以C的减小会使m增大。

其次是r的变化。各国最初采用准备金制度的意图在于维护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以备商业银行在流动性发生困难的时候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信用。电子货币的使用使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约束降低,银行更多地通过同业拆借补充流动性,所以r会越来越小。

再次是 ER/D的变化。电子货币的发展使社會公众的现金使用量减少、提现率降低。这样,商业银行可以减少超额准备金的持有量以获得利息收入,因而ER/D会呈减少趋势。

总之,电子货币的发展将使C/D呈不断下降趋势,T/D呈上升趋势,r呈下降趋势,ER/D呈下降趋势。由于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货币乘数将不断变大。

2.银行卡和电子银行

目前银行卡和电子银行已经到了极广泛的程度,国内相应的业务也已经开展。目前研究领域对这两种支付方式的认识都有一个误区,即认为它们都是电子货币。

巴塞尔委员会对电子货币的定义强调电子货币的“储值”或“预付”特性。其所界定的电子货币之一的储值卡和借记卡、贷记卡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在支付过程中是否涉及账户资金的划转。储值卡在卡内存有资金,每一笔交易都是直接从卡内资金上扣除,而借记卡和贷记卡都只是客户在银行存款账户的代表,每完成一笔交易都必须通过银行账户进行划转,因为信用卡和借记卡都只是现金存款的代表或向银行贷款的载体。

虽然银行卡和电子银行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货币,但是在替代纸币的过程中它们的作用是相似的,也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大。

3.虚拟货币

虚拟货币是一种和现实货币挂钩,为在互联网中使用并方便结算的代用券,如腾讯的Q币、新浪的U币等。以Q 币为例,在网络上可以购买商品、抵偿债务。Q 币正逐渐成为一种被普遍接受的交易和流通手段,网络虚拟货币在一定范围内正在行使人民币的许多功能。

Q 币与人民币之间具有的双向流通性,腾讯公司为人民币购买Q 币提供1:1 的兑换率, 实现了Q 币与人民币挂钩。按照货币的职能定义“凡是在商品、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 可作为交易媒体和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Q 币与国家命令禁止的代币券一样,是一种广义货币。

这里, 我们姑且放大网络虚拟货币的流通性, 将其纳入M1的口径来分析其影响力。设E为虚拟货币的数量,(1)式变为m=(1+ E/D+C/D)/(C/D+r+ER/D+rt*T/D),因为虚拟货币没有准备金,所以分母不变,故而可以看出m会增加。

发行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违法的变相集资行为。网络虚拟货币是一种充当货币职能的“变相货币”, 在网络上很大范围内代替了人民币的流通, 它破坏了金融制度, 危及到了人民币的权威性,应进行审慎地监管。

三、结论与综述

从以上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新型支付方式的出现无一例外地扩大了货币乘数,这需要引起中央银行的重视。央行应该加快研究应对策略,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探索有效的管理途径。如果对这些现象不加以有效监管,势必会造成通货膨胀以及国内货币流通的混乱,损害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莉娜: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冲击与挑战[J].《中国金融电脑》,2005年第3期

[2]赵海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2005年5月

[3]陆凌骏康晓虹:人民银行如何面对网络虚拟货币的冲击[J]. 《时代金融》,2006.12

[4]姜奇平:虚拟货币引发通货膨胀?[J]《互联网周刊》,2001.11.20

篇5: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第16页的例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2.巩固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简便算法。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口算比赛:

5×30= 100×10= 8×60= 5×70=

300×6= 40×20= 18×20= 30×50=

二、自主探索,领悟方法

1.出示例8,学生独立口算。

2.学生完成后,说一说这些题怎样计算简便?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想法:(以第一题为例)

(1)把80×50中的80和50看成8和5,先算8×5得40,末尾再添写两个0,得4000。

(2)把80×50中的80和50看成8和5,先算8×5得40,这样在4的后面就有1个0,再添上80和50后面的2个0,就可以知道4的后面有3个0,得4000。

3.教师再出示更大数目的口算题,让学生进行计算]。

7000×30= 360×50= 800×300=

300×400= 600×400= 2400×400=

4.让学生汇报口算方法,并通过讨论找到最简便的口算方法

5.教师总结用整十数乘被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第16页“做一做”

2.练习四6---11题

篇6: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一)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观察、比较、探索、归纳被乘数和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准备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乘数是一位数、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现在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这些知识,想一想是如何计算的.

先请两名同学在小黑板上,用竖式计算.

其他同学进行口算练习.

4×50  8×30  12×20  78×10

2×40  50×7  21×30  400×6

32×30  600×5  13×40  120×30

31×20  700×4  11×80  12×50

请同学说一说12×50,700×4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的?

(12×50可以看作12乘以5个十,积是60个十,也就是600)

(700×4可以看作7个百乘以4,积是28个百,也就是2800)

下面我们来订正两位同学的计算.

请板演同学自己讲一讲是怎样做的.

(一位数乘多位数,如果被乘数末尾有0,可以先用乘数去乘0前面的数,乘完后看被乘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末尾添写几个0)

(360×4可以看作36个十乘以4,积是144个十,也就是1440.2600×3可以看作26个百乘以3,积是78个百,也就是7800)

我们同学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被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那么能不能运用这种方法解决乘数是两位数的题?

(二)学习新课

板书:例5  360×24=  例6  265×30=

这两道题怎样做?

(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讨论后,由学生独立写在练习本上,请几个同学,写在投影胶片上.(待订正时使用)同学们做题时,老师巡视,个别指导,把几种不同做法,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例5:

例6:

请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先比较例5的三种做法,请选择最佳解法,并说明理由.再比较例6的三种做法,选择最佳解法,并说明理由.充分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请小组代表归纳发言:

认为例5的第三种做法最佳,方法是:先用乘数去乘被乘数0前面的数,使三位数乘以两位数转化为两位数乘以两位数,使计算简便.360×24可以看成36个十乘以24,积是864个十,也就是8640.

认为例6的第三种做法最佳,方法是:先算265×3,得795;在795末尾添一个0,得“265×30”的积,也就是7950.使计算简便.

(同学们自己获取了知识,兴趣很浓,教师充分肯定,给予鼓励)请同学们按要求继续研究下面的问题.

(1)例5、例6两题有什么相同点?

(2)在计算例5、例6用简便方法时有什么相同点?

通过观察、讨论很容易发现:例5、例6的相同点是被乘数或乘数末尾有一个0.在计算例5、例6时,都是只乘0前面的数,然后再在得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

(三)巩固反馈

出示做一做.

要求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其中几名同学写在投影胶片或玻璃片上,待订正时使用.

订正时请同学说说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想一想:为什么前3小题末尾添一个0,而最后小题末尾添两个0?(因为前3小题,被乘数或乘数的末尾有一个0,所以积的末尾添写一个0;而最后小题,被乘数末尾有两个0,所以积的末尾添写两个0)

小结  同学们学习得很好,掌握了被乘数或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运算,那么,如果被乘数和乘数的末尾都有0,你们知道怎样简算吗?

出示例7:计算450×20.

(投影出示三个问题,请同学默读三个问题.思考片刻,在练习本上试做.试做完小组根据三个问题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1)计算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写竖式时,被乘数、乘数怎样写?(把被乘数、乘数中0前面的数的末尾对齐)

(2)怎样乘?(只乘0前面的数)

(3)乘完以后怎样添0?(被乘数、乘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小组讨论后,集体汇报,老师板书.

教师再强调提问:为什么要添两个0?添一个0表示什么?添两个0表示什么?

练一练:个别同学写在投影胶片上,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

订正时,请同学讲一讲自己怎样算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算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打开书第15页,看一看自己归纳的方法和书上讲的一样吗?

“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被乘数、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巩固练习:

1.判断.(下面的计算方法简便吗?怎样计算简便?)

2.计算.

3.竖式计算.

240×22= 280×20=

190×50= 690×13=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批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随时个别辅导)

作业:看书第14,15页.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方法是在学生已掌握了被乘数末尾有0的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复习准备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回忆旧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讲授新知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互相启发,同时出示例5、例6两个例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求新知,发现不同的做法引导学生讨论、观察、比较,根据两个例题的相同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从而使学生不仅初步掌握了被乘数或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方法,同时理解简便算法的算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继续研究,如果被乘数、乘数末尾都有0又应该如何计算呢?教师出示三个思考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试做.做完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篇7: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问:这题在计算中运用到了哪些学过的知识?(这题在计算中运用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以及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师边指黑板上的计算题边说:在进行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笔算时,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与被乘数中没有0的是一样的,乘的时候要用乘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被乘数十位上的0也要乘,乘得的积是0,要在积的十位上写0.

教师要求同学们讨论一下,这题应该怎样计算?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进行计算,并说说计算过程.(集体订正计算结果)

教师边指黑板上的计算题边问: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几?(6乘被乘数十位上的0得0)

问:6乘被乘数的十位上的0得0,为什么不在积的十位上写0,而写“3”呢?(因为个位上进上来3,所以必须加上进上来的3,因此,要在积的十位上写3)

问: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为什么能在积的百位上写0?(因为6乘被乘数百位上的0得0,十位上没有进上来的数,所以,要在积的百位上写0)

教师强调指出:被乘数中间不管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三)巩固反馈

1.口算练习:(看卡片直接说结果)

0×2=

0×0=

0×9=

2×0=

0+8=

9×0=

6+0=

6×0=

2.笔算练习:

3.改错练习:(板书)

先讨论错在哪里,请三名同学到黑板上改错,全班同学注视黑板,进行判断.

4.填空练习:

5.判断○里填什么运算符号.(投影片)

0○3=3

0○3=0

4○0=0

4○0=4

1○0=0

1○0=1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如果没有,谁来说一说被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计算?(按照一位数乘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不管被乘数中间有几个0,都要一个一个地乘,所得的0也不能省略,如果有进位,一定要加上进上来的数)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在复习准备部分,采用了彩色投影片: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5个苹果和3个盘子,每个盘子里有一个苹果,复习了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以及乘法算式的意义,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使得学生理解了0×3为什么等于0的算理.

巩固练习中的改错题,基本上包括了学生作业中错误的类型.同学们通过判断、讨论、改错,对易错的地方加深了印象,引起了注意,提高了作业的正确率.填运算符号的练习,从另外一个角度强化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以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的观察思考,集体讨论,独立试做,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篇8: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关键词:货币乘数,中国人民银行,结构分析,因素分析

一、货币乘数

在现实的金融市场,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征收有限的准备金, 但并不是全部的准备金。因此, 商业银行本身会拥有一部分的货币资金, 使得商业银行能够具备信用创造的基本条件。在国际上, 货币乘数一般是指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之间的一个比值, 也称为基础货币扩张乘数。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 对货币的统计口径的不同, 货币乘数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狭义的货币乘数, 既M1=M1/MB, 其中M1表示为流通中的现金加上单位的活期存款, MB为基础货币, 有四部分构成:第一是流通中的现金 (M0) ;第二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第三是超额准备金;第四为库存现金。其中, 因为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中没有把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分离, 本文采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统计数据来衡量超额准备金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之和。另一种是广义的货币乘数, 既m2=M2/MB, 其中,

M2=流通中的货币+单位活期存款+储蓄存款+企业定期存款

货币乘数可以衡量货币总量指标的变动。市场上的各个部门一般通过货币乘数来预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节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一般说来, 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基础货币来调整货币供应量, 实现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调整目的。但是,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货币乘数不稳定, 则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来预测货币乘数, 然后再采取适当的货币政策工具, 以期能够预知央行调整基础货币的效果。一般来说, 根据货币乘数的相关理论, 增加基础货币的投放就会会导致货币存量的大幅上升。所以, 在衡量货币政策的效果时, 一般都会采用广义的货币乘数。

二、货币乘数的研究现状

菲利普斯在1921年的《Bank Credit》提出原始存款、 (狭义) 货币乘数等概念。弗里德曼等人在1965年对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的货币存量进行大量的论证, 相继提出了完善的货币乘数计算公式。基本的货币乘数决定因素包括通货/存款比率, 准备金/存款比率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货币乘数的基本计算方法。

对于国内目前的研究状况, 周丽萍《货币乘数还存在吗》中讨论了随着经济的发展, 货币供给内生性日趋增强, 发达国家也开始逐渐放弃货币总量指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货币乘数论的前提条件已经大大弱化[1]。王晓《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分析》中讨论了货币乘数与大范围经济波动的吻合和货币乘数各个组成部分变动趋势, 提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还处于粗放型阶段, 同时货币乘数的各个组成部分与货币乘数本身也不符合传统理论的结论[2]。初彦波《货币供给、基础货币结构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中提出货币乘数对一国货币供应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进而提出通货膨胀对货币乘数的一些影响[3]。叶翔等人在《货币乘数影响因素的扩展分析》中提出货币乘数的变化大小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以及监管部门监管的要求、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行为等的影响, 从微观的层面上提出对货币乘数的一些影响因素[4]。陆前进《货币政策工具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的影响机制研究》中讨论了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准备金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大小[5]。

综上所述,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某一个方面的研究, 而没有从整个总体上进行分析, 作者认为, 货币乘数的影响不仅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同时也受到商业银行、公众消费预期等微观层次的影响。所以, 本文旨在通过对货币乘数在宏微观的共同影响下, 分析货币乘数受到的制约因素, 以期能找到货币供应量的一个流向。

三、货币乘数的结构分析

根据上文的定义, 货币乘数是基础货币转化为货币供应的倍数, 表示为:

其中, M0表示为金融市场流通中的现金, D表示为活期存款, Rm0表示为现金漏损率, R法表示为法定准备金率, R超表示为超额准备金率, R库存表示为库存率。所以由上式可见, 货币乘数主要受到几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在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 商业银行能够决定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由非银行企业和公众行为决定的现金漏损率的变化对于货币乘数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中国人民银行应该关心剔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影响后, 货币乘数是否是稳定的。

(一) 央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央行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 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导致货币乘数的变化, 进而会变动货币存量。如果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基础货币不变, 只是会导致货币量的变动。另一种理解方式是把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理解为基础货币变动, 而不影响货币乘数。一般地, 在中国人民银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时候, 我们只能看到银行机构存放的准备金的变动, 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会释放出准备金。此时, 中国人民银行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会反映在基础货币的变化方面, 货币乘数是不会随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而改变。

2. 存贷利差。

存贷利差通俗意义上是指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平均成本率与资金运用的平均收益率之差, 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广义上的存贷利差表示的是商业银行生息资产的收益率水平。目前, 我国还没有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 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仍然实行的是“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 无形中形成了“法定利差”的水平。“法定存贷利差”的存在, 使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贷款业务获取收益的经营模式有了可靠的保障, 从而激励了银行的放贷意愿, 增强了其货币创造的功能。因此, 存贷利差越大, 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越强, 货币乘数也就越大。

3. 超额准备金的付息率。

超额准备金的付息率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对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的利息。超额存款准备金是商业银行的无风险资产, 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率越高, 它与其他资产的真实收益率之间的“利差”将越小, 甚至出现“利率倒挂”。因此, 中国人民银行如果提高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将会倾向于持有超额准备金, 那么货币乘数则会相应下降。

(二) 商业银行的选择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1. 同业往来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同业往来包括同业存款与同业拆放, 根据对象不同, 同业拆房又可细分为对其他商业银行的拆放和对非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拆放。对于商业银行与非存款金融机构的同业往来, 当商业银行从非存款金融机构净融入资金时, 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增多, 那么货币乘数就会提高;当商业银行对非存款金融机构的资金融出时, 这些资金或由非银行业金融机构投放到非金融部门, 或以活期存款存放于其他商业银行。前者仍创造了存款货币, 后者引起了货币结构的变化。因此, 在促进资金有效配置的同时, 实际上提高了整个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能力。[4]

2. 有价证券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 我国商业票据市场发展仍然很滞后。商业票据的发行和流通规模都比较小。在我国的票据市场中, 商业银行的活动主要是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我国的商业银行主要投资的是央行票据、政策性银行债券及国债等。如果商业银行如果选择购入这些票据和债券, 那么这样就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导致货币乘数的下降。

(三) 社会公众偏好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社会公众偏好主要表现在现今漏损率和存款的稳定性两个方面。

1. 现金漏损率。

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 银行对盈利的追求必然会导致大规模进行放贷。但是, 可贷的资金并不一定能够全部转化为真实的贷款, 在这期间就会产生一定的漏损。通俗来讲, 就是居民持有的央行发行的现金与非银行部门持有的商业银行存款的比率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制约因素主要为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手中持有现金和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程度等。如果现金漏损率升高, 那么就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上升。

2. 存款的稳定性。

存款的稳定性, 又名存款的沉淀率, 主要是指银行各项存款对外部因素的变动。比如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公众的偏好等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的各种存款与贷款有着不同的利率和期限结构。一般而言, 商业银行并不在存款与贷款之间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 而是将各种不同利率、期限结构的存款集中起来, 形成一个大的“资金池”, 然后再按照不同资产的流动性大小进行包括贷款在内的资产配置, 建立融资缺口模型与持续期缺口模型对存、贷款之间的利率进行不断地监测管理。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利率差额越大, 那么商业银行的盈利越多;存款和贷款之间的期限错开的时间越长, 那么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强。由于活期存款的利率低于定期存款, 长期贷款的利率高于短期贷款, 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 总是倾向于“短存长贷”, 尽管这样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4]

存款的稳定性越高, 制约银行贷款业务的因素就越小, 商业银行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就越强, 货币乘数就越高。

四、中国2012年-2013年的货币乘数分析

通过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上, 我们可以收集到2012年至2013年的M0数据、M1数据、M2数据和储备货币的相关数据。

通过收集到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三者之间的趋势图 (如下图)

开头日期为2012年1月, 截止日期为2013年12月。从上图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推移M1的货币乘数基本上保持比较平稳的一个状态, m1基本上在1.20上下浮动。储备货币MB也是变化浮动比较小, 在2012年的一年内上下有一个比较小的浮动, 是和2008年国家为了应对次贷危机频繁的调整法定准备金所致。M2也是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 变动幅度不大。下列基于M2的乘数数据做了一个描述性统计, 结果如下: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 在24个样本中, M2的货币乘数平均是4.02, 在这24个月内, 最大值为4.18, 最小值为3.61, 中位数是4.05, 标准差为0.1234, 说明M2的货币乘数变化浮动很小。峰度为4.7, 表示M2货币乘数的正太曲线比较陡峭, 说明M2在这24个月的乘数基本上都集中在4.02附近。偏度为-1.799, 说明M2的货币乘数向左偏离, 也就是说这24月的货币乘数大多是低于4.02, 在这两年中, 乘数基本上是在4.02以下。

五、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在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的通货膨胀率一般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世界各国纷纷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刺激经济的增长, 却导致了各国货币供应量激增。但是, 这些国家的通胀水平并没有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各国的通胀水平仍旧处于较低的水平[3]。以我国为例, 我国2013年的货币供应量M2为3081729.52亿元, 2008年的货币供应量则为1366827.19亿元, 2013年是2008年货币供应量的2.25倍。我们以CPI来衡量中国的通胀率, 2008年的CPI上涨了5.9%, 2012则上涨了2.9%, 可以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激增不仅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 反而使中国的通胀率维持在一个低水平的情况下。

根据王晓等人的结论, 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周期吻合, 我们以CPI来代表宏观经济运行的变量[2], 数据显示, 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吻合, 货币乘数的变动能够对宏观经济波动作出很好的解释。不过, 由于货币政策具有政策性, 所以货币乘数一般要先于CPI变动, 然后根据传到机制再影响到CPI变动。

我们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货币乘数的基本变动趋势, m2在这几年里波动的幅度比较平稳, 最高点在2009年6月为4.59, 最低点在2012年2月为3.6。产生的原始是中央采用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防止经济过热, 货币乘数开始下降。图中的显示货币乘数和CPI的变化没有保持一致, 主要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滞后性, 不过从后面的数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这只是一种宏观政策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丽萍.货币乘数还存在吗[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

[2]王晓等.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分析[J].新金融, 2012 (2)

[3]周丽萍.货币乘数还存在吗[J].国际金融研究, 2011 (1) :16-25

[4]叶翔等.货币乘数影响因素的扩展分析[J].上海金融, 2011 (08) :55-63

篇9: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浅析

【关键词】电子货币  货币乘数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

一、引言

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由中国银行发行第一张信用卡以来,电子货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国民的日常交易中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如Internet)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支付机制。厂商与消费者分别追求利润与效益最大化、电子商务的兴起、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等原因加速了电子货币的发展。在目前我国,电子货币正处于由二次通货形式向独立通货过度的阶段。就当前的趋势和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电子货币最终成为独立通货将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就电子货币自身而言,它一方面能够代替纸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与贮藏手段,另一方面也凭借其所具有的使用便捷、交易成本低等突出特点而与纸质货币有所不同。电子货币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消费者在对其使用上必然与纸质货币不同,进而决定了其在加入支付体系之后,必然对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因此发生改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期望产生偏差。因此,有必要就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分析,以得出电子货币的流通对货币政策的具体作用。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以及中央银行是否趋于消亡的问题。尽管对于电子货币的发展将削弱中央银行的职能这一点,学者的意见基本是一致的,但对于这种削弱的程度几何,却存在较大的分歧。Benjamin M.Friedman(1999)认为,随着电子货币的发展,调整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效果将越来越小,央行对于利率的调控能力也越来越小,使得最终“未来的中央银行将成为只有信号兵的军队”。Reddy通过实证检验证明电子货币能增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进而对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Mervyn King(2000)认为,电子货币的使用与中央银行毫无关联,中央银行因此不再能垄断货币的发行,将因此丧失执行货币政策的能力。与此相反,Charles Goodhart(2000)认为由于税收等因素的存在,电子货币并不可能完全替代基础货币,因此,电子货币的发展不会明显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Michael Woodford(2000)通过分析指出,即便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央银行对利率的控制也是强有力的,因此电子货币不可能完全取代基础货币。

国内对于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集中于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上。杨文灏(2004)认为电子货币会导致货币乘数的不稳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挑战。周广友(2007)通过计量模型对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行检验,从而得出电子货币的存在加大了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给的难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结论。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2010),对电子支付工具与货币乘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检验,实证结果表明,电子支付工具扩大了货币乘数,且缩短了货币乘数实现的时滞。张辉(2012)在总结之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银行应利用其垄断地位保证货币政策的效果,央行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总的来说,国内外的学者都认为电子货币的流通,会造成基础货币规模的降低,增加货币乘数的不稳定性。本文分析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是如何变动的,从而给出政策建议。

三、引入电子货币后的货币乘数模型

根据传统货币理论,货币乘数取决于活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定期存款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现金与存款比率等因素。

通常记流通中现金C,活期存款为D,定期存款为T,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分别为rd和rt,超额准备金率为re,现金漏损率为K,K=CD,t代表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t=TD。基础货币B=M0+rdD+rtT+reD=C+R

由M1=C+D,M2=C+D+T,可得货币乘数为:

m1=(K+1)/(K+rd+trt+re)

m2=(K+t+1)/(K+rd+trt+re)

引入电子货币后,公众会减少手中持有的一部分现金,代之以银行存款。记这部分现金为E,显然,这部分现金属于活期存款,需要缴纳rd的存款准备金。记E与原先活期存款D之和为Y。以g代表电子支付账户与存款账户存款之比,g=E/Y

此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R=rdD+rdE+rtT+(D+E)r

此时的M1=C+D+E,可据此推导货币乘数:

m1=M1/B

=(C+D+E)/(C+R)

={KZ+(1-D)Y+dY}/{KZ+(rd+trt+re)Y}

=(K+1)/(K+rd+trt+re)

同理可得出

m2=(K+t+1)/(K+rd+trt+re)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得知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而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最终体现在对现金漏损率K的影响上。

据此,m1、m2分别对K求导:

dm1/dK=(rd+trt+re-1)/(K+rd+trt+re)2<0

dm2/dK=(rd+trt+re-1)/(K+rd+trt+re)2<0

因此,货币乘数与现金漏损率K乘反方向变动。电子货币在活期存款中所占比重越大,现金漏损率则越小,货币乘数越大。

在联系到货币供给,在传统理论中,货币供给表示为:

M=B(1-r^n)/(1-r)

引入电子货币后,居民交易与支付的速度大大加快,而银行在电子支付体系下也能更快地进行清算和资金调动,存贷款的速度因此也得到提高,这使得货币流通速度由n变为n1,n1>n,而货币供给表示为:

Me=B(1-r^n1)/(1-r)

Me>M

因此,在引入电子货币后,货币乘数将增大,与此同时货币供给也将加快,货币政策效应显现速度加快。

四、结论

以上结果在理论上表明,电子货币的使用,能够起到放大货币乘数的作用,扩大了货币的创造速度,从而缩短货币政策的时滞,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这与学术界较为流行的电子货币会削弱货币政策的观点有所不同。但对于这一结论,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1)这一结论能够适用于短期,未必能够适用于长期。因为在长期里,一旦人们日常交易行为与央行的基础货币相脱离,或在较大程度上脱离,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的影响程度会降低。那么上述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大为削弱。(2)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理论上的,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于通过计量模型和大量数据进行实证上的检验。总的来说,这一结论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践,还是具有一些启示的。

一是货币政策应该选择合适的中介指标,货币当局应该了解所选取的中介指标的效果。中介指标必须具有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如果基础货币作为一种中介指标,这些性质受到了削弱,中央银行则可以考虑将中介指标向利率、汇率等方面侧重。

二是在采取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情况下,要充分考虑电子货币对货币乘数产生的作用。在科技日益进步,电子货币日益流行,对货币乘数产生干扰作用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不能只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和数据,应该充分考虑到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长期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调节国民经济。

三是做好进入电子货币时代的准备。电子货币由二次通货形式不断的发展,成为独立的通货将是必然的结果,这会对我国今后和未来的货币政策实践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中央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我们只能做好充足的准备,积极应对。

四是加强对电子货币,以及资本流动的监管。经济的自由运行不能偏离法律的准绳,随着新兴电子支付工具的层出不穷,对这些工具使用的监管也将是一大难题,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规范,很可能导致电子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影响超出预想,带来一些不利的后果。

参考文献

[1]Benjamin Friedman,the future of monetary policy:the central bank as an army with only a signal corp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1999,Vol.2,Issue.

[2]CharlesGoodhart.Can central banking survive the IT revolution,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Jun2000,Vol.3,Issue2,P32-38.

[3]Michael Woodford,Monetary policy in a world without mone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Nov 2000 Vol.3,Issue2.

[4]MervynKing,Challenges for Monetary policy:New and old.Bank of England Quarterly,Bulletin,Nov1999,Vol.39,Issue4,P68-80.

[5]周广友.电子货币发展与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财贸研究,2010,6.

[6]杨文灏,张鹏.电子货币对传统货币领域挑战与对策研究[J].金融综合,2004.8.

[7]陈仲常,李志龙,夏进文电子支付工具发展与货币乘数.时效性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2010.4

篇10: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

一 推导财政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财政政策乘数考察的是某项财政政策手段或政策工具的应用对收入的影响,即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1单位政府收支的变化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变化。以3部门为例:

y=ci+g=a+b*ydedrg

yd=(1-t)y

所以IS曲线方程为

yaegdr

1(1t)b

另外LM曲线方程为

kmr=y-hh

将IS-LM方程结合在一起

则: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gdg1b(1t)dk

hdma+eg+

结论: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一般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k/h则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H越小——dk/h则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另外H越大——LM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小——财政政策效果大 3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g则越小——财政政策效果小

D越小——dy/dg则越大——财政政策效果大

另外d越大——IS曲线越平缓——挤出效应大——财政政策效果小

只有当一项扩张(紧缩)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下降)的很多,它才

会对AD产生很大的调整作用(财政政策效果明显)。在LM曲线为水平状态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乘数(挤出效应为0)

二 推导货币政策乘数并说明其含义 货币政策乘数是指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的时候(IS曲线不变),实际货币供给量使均衡收入变动的比率:

h(a+e)+hg+dmy==dkh1b(1t)dk1b(1-t)hydy1mdm1b(1t)k ddma+eg+

结论:式子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t为税率,d为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k是交易需求占收入的比重,h为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系数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H越大——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H越小——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另外H越大——货币投机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越敏感——LM越平缓——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若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则

D越大——dy/dm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大

D越小——dy/dm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篇1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1、使学生初步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在愉悦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探索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体会计算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在学习中体验到数学计算的快乐,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出示幻灯片)40×3= 0×5= 3×200= 25×4= 算完后指名说说3 × 200是怎样口算的。

2、笔算(出示幻灯片): 204×2 407×8 笔算后,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二、探索新知

1、谈话引入:在刚刚结束的秋季运动会上,我们花溪小学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其中,在团体操表演中我们有4个方队,每个方队有120人。你知道我们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团体操表演吗?(师板书并让学生读题)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列算式呢? 指名回答并板书: 4×120 或120×4 观察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末尾有0)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揭示课题并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下,120×4结果会是多少呢? 提问:你会计算这个算是吗?

2、小组合作,探究不同的算法,在小组中交流感受。用口算: 4×12=48 竖式: 4×120=480 120×4=480(1)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指名说说竖式计算的方法(3)师介绍并板书简便算法: 1 2 0 × 4 8 0 ① 写竖式时,一位乘数与另一位乘数0前面的数对齐;

② 计算时,用一位乘数与另一位乘数0前面的数相乘(4×12=48)③ 乘完以后,在积的末尾添一个0 师问:为什么添一个“0” ?在什么时候添?

3、教学“试一试”

0 7 0 0 × 6 ×9(1)让学生在课本上计算并指名板演。

计算完后让板演学生回答下面同学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2)问:第1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

第2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得末尾要添2个“0”?

4、引导学生小结:

(1)师问: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先怎样乘?然后怎么办?

(2)教师明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小黑板出示,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提问:第(2)、(3)题乘数末尾只有1个“0”,为什么积得末尾有2个“0”?

2、完成课本第78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排。

学生列出简便的竖式进行计算,教师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

3、完成第79页第3题前两组

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边做边思考: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对照比较:虽然乘数中几个数字相同,但由于0所在的数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只有当乘数末尾有0时才可以用渐变方法,乘数中间有0时只能从各位七按顺序去乘。

4、出示卡片,判断积的末尾有几个“0” 130×3= 350×6= 250×4= 师小结:除了乘数末尾的0,有的一位数与0前面的数相乘也会产生0.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怎样用简便方法计算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完成78、79页剩下的联系。第5、6题可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板书设计:

篇12:《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学教案

通州区平东小学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第78、79页,例1、试一试、想想做做

第1~7题。

小学

数学

第五册

第七单元

第1

教时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以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正确列出对应的竖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每组准备导学活动单、练习活动单

学生活动案

教师导学案

调整反思

【自主预学】

1、9×0

0×3

0×49×3

3×4×5×6×7×0

(1)学生口算。

(2)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得这么快的?指出:0乘以任何数都得0。

2、用竖式计算。

309×2

408×5

【合作探究】

1、根据已知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列式

3、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4、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

学生说说方法

【展示交流】

学生做一做,集体交流订正

【自主尝试】

1、什么时候可以用简便算法?什么时候不可以?

2、为什么乘数末尾有一个0,得数末尾有可能有2个0。

3、学生计算练习。

4、学生自己做一做,完成后小组讨论一下,发现了什么?班级里交流发现的结果。

【总结深化】

总结计算方法

【训练提升】

完成练习活动单

【活动一】口算

你是怎样计算得这么快的?强调任何数乘0都得0.【活动二】用竖式计算

订正并总结

【活动三】列式并计算

1、通过尝试计算不同的计算方法,初步体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

依据导学活动单,小组自主探索。

比较几种方法计算过程的不同之处。

【活动四】说一说

探索并总结乘数末尾有0的算法。

【活动五】练一练

1、巩固练习,加深认识。复习验算。

2、学会乘数末尾有0的简便计算方法。

【活动六】说一说

总结计算方法

【活动七】用一用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八】升一升

拓展提升,提高解决问题的级能力

板书设计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4×120=

想:要求总人数就是求4个120是多少。

可以用口算:4×12=48

4×120=480

也可以用竖式进行计算:

0

0

×

×

0

篇13: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传统简单的货币乘数模型,是由卡尔·布伦纳(Karl Brunner)和阿伦·梅里彻(Allan Meltzer)于1961-1964年共同建立的货币信用扩张理论中提出的,是指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之比,即m=M/B。其中,m表示货币乘数,M表示货币供给量,B表示基础货币。

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建立在3个纯粹为了简化分析而做出的假设条件基础上:一是假设商业银行将充分运用其所能得到的准备金,而不论持有任何超额准备金;二是假设商业银行的存款只有货币存款,而没有定期存款,因而也不存在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相互转化的问题;三是假设商业银行的客户并不持有现金,从而把全部货币收入都存入银行。显然,这些假设条件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电子支付清算系统的广泛推广应用的背景下,货币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影响了货币供给结构,改变了人们持有现金的意愿。因此,研究货币电子化程度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和基础货币的定义,中国狭义货币乘数(rm1)和广义货币乘数(rm2)的理论计算模型为:

其中,B表示基础货币;M0表示流通中的现金;DD表示活期存款;M1表示狭义货币;M2表示广义货币;ER表示超额准备金;RR表示法定准备金;DNF表示央行非金融机构存款;QM表示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根据货币乘数的理论模型,我国货币乘数分别由流通中现金率(ratec)、活期存款率(rated)、法定准备金率(rater)、超额准备金率(ratee)、非金融机构央行存款率(raten)等参数决定。

(一)流通中现金率(ratec)

是指非银行公众所持通货与全部存款总量之比,这一参数反映的是公众对通货的偏好程度。该指标主要受货币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人均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因素影响。

(二)活期存款率(rated)

是指货币存款占整个存款的比重。该指标主要受定期存款平均利率、有价证券收益率、人均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等因素影响。

(三)法定准备金率(rater)

是中央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按所吸收存款规模上缴存款的比例,这一比例一般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和金融监管的需要来确定的,完全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是一个外生变量。

(四)超额准备金率(ratee)

是指超额准备金与全部存款的比例,持有超额准备金主要目的是用于交易与支付准备,一般取决于金融机构的行为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主要受市场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与同业拆借利率等因素影响。

(五)货币电子化实现程度(rateem)

是指货币电子化数量与货币供给的倍数,一般采用支付清算系统业务量(E/M1)指标。但为合理衡量货币电子化实现程度,本文界定范围为跨行支付清算系统,且采用E/M0, E/M1和E/M2等指标,相应的货币电子化实现程度指标则表示为rateem0, rateem1和rateem2。

注:自2006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将“非金融机构存款”修订为“非金融性公司存款”;自2008年起,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将“非金融公司存款”统计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因此,本文不设置“非金融机构央行存款率”指标。

三、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分析

首先,本文验证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即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货币乘数。本文将货币狭义供给量(M1)、广义货币供给量(M2)分别与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描述如图1所示。

图1根据指标基础货币(B)、狭义货币供给量(M1)、广义货币供给量(M2)等在2005年7月—2008年11月期间数据,利用Eviews6.0中Graph-single graphs功能绘制。图1中,JCHB表示基础货币B, GM1表示狭义货币供给量M1, GM2表示广义货币供给量M2。其中,指标数据M1, M2, B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7.3—2008.4)。

图1上方的2个图形分别是货币供给量M1, M2与基础货币B在同一个坐标中的图形。从图中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M1与基础货币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货币供给量M2与基础货币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但绝对量差异较大。为此,鉴于两变量取对数后不改变两者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分别对货币供给量M1, M2和基础货币B取对数,为变量LM1, LM2, LB,并将货币供给量的对数数据与基础货币的对数数据分别描述为双轴线性图形,如图1下方的2个图形。可以看出,货币供给量LM1, LM2与基础货币LB之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为验证货币乘数的稳定性,本文分别对狭义货币供给量(M1)、广义货币供给量(M2)、基础货币(B)等3个指标以及其对数指标LM1, LM2和LB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验证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在此验证基础上,分别对货币乘数rm1(即狭义货币供给量M1/基础货币B)、货币乘数rm2(即广义货币供给量M2/基础货币B)进行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货币乘数也为一阶单整变量,见表1所列(表1中数据根据原始数据指标计算得到的)。

本文设定指标rateem0, rateem1和rateem2,以反映货币电子化数量与货币供给M0, M1和M2的比重,测量货币电子化程度。通过单位根检验,3个指标也是一阶单整变量。因此,货币供给量M1, M2和基础货币B,以及货币乘数rm1, rm2和货币电子化程度rateem0, rateem1, rateem2均为一阶单整变量,为研究货币电子化程度与货币乘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二)货币电子化与货币乘数的均衡关系分析

上述准备工作后,可以检验流通中现金率(ratec)、活期存款率(rated)、准备金率(ratetr)和货币电子化程度等指标与货币乘数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2种货币乘数分别考虑以下4种情况:

其中,X表示确定性变量矩阵,这个矩阵可以是空的,如果不空的话,这个矩阵的第一列是常数,第二列是线性时间趋势。使用Engle-Granger的基于残差的检验方法来检验协整关系,所有的检验都包括常数项(Demeaned Test, DMT),另外也对时间项的情况进行检验(Dtrended Test, DTT)。E-G检验的方法有一个问题,在变量数多于2个时,选择哪个变量在左边?HALL建议选择具有最高的调整后的拟合优度的那个变量作为左边的变量。

本文验证了所有协整回归在所有的情况下,按照HALL的方法,合适的左边变量都是货币乘数。检验结果表明,系统System A至System D均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即货币电子化程度指标的引入并未增加协整关系的数量。

货币乘数rm1的回归模型A-D分别为:

System A:

System B:

System C:

System D:

货币乘数rm2的回归模型A-D分别为:

System A:

System B:

System C:

System D:

检验结果表明,货币电子化程度因素均不显著。主要原因是,货币电子化程度是反映货币供给中现金、活期存款和准货币之间结构关系的重要指标,它与流通中现金率、活期存款率和准备金率等多个指标同时纳入模型中,造成多重共线性。本文通过多个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证实了货币电子化指标与流通中现金率、活期存款率和准备金率之间的密切关系。

流通中现金率与货币电子化指标rateem 0, rateem 2关系密切,即

活期存款率与货币电子化指标rateem 0, rateem 1和rateem2关系密切,即

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电子化指标rateem1, rateem 2关系密切,即

根据式(1)至式(3)的分析,货币电子化程度不直接影响货币乘数,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现金率、活期存款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因素,间接地影响货币乘数。因此,建立似不相关回归模型(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SUR),如下:

本文采用Zellner提出的迭代法,将流通中现金率(ratec)、活期存款率(rated)和准备金率(ratetr)等指标的表达式代入货币乘数表达式中后,得到如下关系:

本文进一步采用Breusch和Pagan提出的LM统计量进行χ2检验,验证上述SUR模型的建立是合适的。

上述分析过程表明,货币化程度rateem 0和rateem 2为正向指标,原因是由于货币电子化程度的提高,拓宽了投资渠道,改变了人们持有现金的消费习惯,促进流通中现金和定期存款向活期存款的转化,模型系数为正,说明货币电子化程度有利于提高货币乘数;货币化程度rateem1为负向指标,模型系数为负,说明货币电子化程度有利于提高货币乘数。

四、结论

在传统的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中,现金漏损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在货币电子化条件下,货币电子化较大程度上取代了流通中现金并转化为银行存款,拓展了投资渠道,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习惯与银行存款结构,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使流通中现金相对规模减少的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活期存款比例相对提高,现金漏损率下降。由于现金漏损率与货币乘数呈负相关关系,这就使货币乘数变大。

目前,我国电子支付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2009年跨行支付交易资金量相当于以前GDP的24.3倍。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是也应当注意到,本文并未就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乘数的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也未对货币乘数上升的空间范围进行深入研究,这些问题都应值得在今后的货币电子化对货币乘数影响的研究中,进一步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唐平.电子货币对M1和M2的货币乘数影响及比较分析[J].重庆工程大学学报, 2006.

[2]刘斌.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定量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3]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4]Hall S G.An Application of the Granger&Engle Two-Step Procedure to United Kingdom Aggregate Wage Data[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86.

篇14:被乘数的意思, 被乘数的解释

一、主要监管指标和调控行动对信贷规模的影响

1.人民币超额备付率

它是超额备付金与各项存款余额的比例,超额备付金包括库存现金和超额准备金存款。人民币超额备付率对信贷规模的约束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类似,银行业在吸收存款后只能将留足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备付金之后的部分用于发放贷款。

2.资本充足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资本充足率是资本约束资产扩张的主要监管指标,这里的资产是指考虑了风险的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业对企业和个人债权的权重为100%,即在不考虑风险缓释因素的情况下,对企业和个人债权全额计入表内外加权风险资产中。

3.存贷比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这意味着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只能将不超过其75%的部分用于发放贷款,而剩下的超过存款25%的部分,在目前我国银行业被动吸储的负债模式、金融产品较少以及资产方业务品种不多等情况下往往只能用作储备。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75%的存贷比强制我国银行业按各项存款25%的比例进行储备。在这25%的强制储备中,占各项存款5%的部分被用作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剩下的20%可以用作法定存款准备金,而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多年来一直都没有超过过20%。

4.流动性比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为现金和一个月内能够回笼的资产,由于这部分资产的期限过短,通常难以转换为贷款。

5.信贷规模管控

信贷规模管控显然会限制银行业的放贷能力,从而制约其货币创造能力,引起货币乘数的降低。

二、简化的货币乘数模型

该模型的逻辑是银行业将存款中扣除备付金的部分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在这里的备付金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监管要求的人民币超额备付金和银行业自己愿意在前述两个储备之外额外持有的超额备付金。分别假设三类备付金与各项存款的比例为R1、R2和R3

按照货币银行学关于货币创造的经典思路,当基础货币增加MO后,存款在第一轮转化中增加MO,把其中M0*(R1+R2+R3)留作为备付金后,银行业可以发放M0*[1-(R1+R2+R3)]的贷款,在第二轮转化中前述贷款全部转化为存款,存款由此增加M0*[1-(R1+R2+R3)],留足备付金后贷款增加M0*[1-(R1+R2+R3)]2,如此往复,如下表所示,该模式下的货币乘数为1/(R1+R2+R3):

较复杂的货币乘数模型引入了现金比率和现金漏损率等要素,但这些要素并不是监管者能够控制的,因此它们在评估监管行为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上一是并不能提供更有洞见的视角;二是人们对其在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方面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较深刻的认识,因此本文不探讨此类问题。

三、引入监管指标和宏观调控行为的货币乘数模型

1.由存贷比确定的货币乘数

在前述简化的货币乘数模型下,货币乘数为1/(R1+R2+R3),存贷比为1-(R1+R2+R3),令存贷比为c,则货币乘数为1/(1-C);

2.由信贷需求和信贷规模管控确定的货币乘数

银行业能够创造货币是因为贷款能够放得出去,如果信贷需求不大,那么信贷投放将会受阻,从而降低银行业的货币创造能力。信贷规模管控相当于限制了信贷需求,或者说只有在管控规模内的需求才允许被满足,因此我们可以把信贷需求和信贷规模管控总的叫做被允许的信贷需求,它是各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与信贷规模管控值的最小值。假设被允许的信贷需求为L,则备付金模式下确定的贷款合计M0*[1-(R1+R2+R3)]/(R1+R2+R3)等于L,因此所有备付金与各项存款的比例R1+R2+R3等于M0/(L+M0),故而貨币乘数不超过(L+M0)/M0,或者L/M0+1,此时存贷比等于L/(L+M0);

3.由资本充足率确定的信贷规模与货币乘数

信贷投放必然增加加权风险资产,在资本不变的情况下加权风险资产的增加将降低资本充足率,因此,因信贷投放增加的加权风险资产不能超过资本净额与资本充足率确定的上限。假设资本净额为Ca、资本充足率为Z、贷款转换成加权风险资产的系数为F,则M0*F*[1-(R1+R2+R3)]/(R1+R2+R3)不超过Ca/z确定的加权风险资产上限,由此可知所有备付金与各项存款的比例R1+R2+R3不小于M0*Z*F/(Ca+M0*Z*F),因此货币乘数不超过(Ca+M0*Z*F)/M0*Z*F,或者Ca/M0*Z*F+1,此时存贷比等于Ca/(Ca+M0*Z*F);

4.引入监管指标和宏观调控行为的货币乘数模型

在不同监管指标和宏观调控下决定的信贷规模并不一样,银行业最终的信贷规模不能超过监管和调控允许的各

个上限中的最小值,否则必定存在突破某个监管指标或宏观调控任务无法完成的情况,相应地货币乘数也不能超过监管和调控允许的各个上限中的最小值,因此,最终货币乘数模型为各监管指标和宏观调控下货币乘数的最小值,即min{1/(R1+R2+R3),1/(1-C),L/M0+1,Ca/Z*M0*F+1}。

5.對模型中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说明

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出,不论考虑哪个指标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都可以在存贷比的变动上体现出来,因此,某个时点上实际观察到的存贷比是不同时期各种因素所导向的存贷比目标叠加反映的结果。而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存贷比既可以是银行根据经营目标配置各类资产业务所需资源,从而形成自身资产结构的结果;也可以是在我国银行业被动吸收存款的情况下,为达到监管要求或完成信贷规模管控,而“被迫”接受的结果,或者说是监管要求或调控行为所导向的目标,但最终起作用的两者中较小的那个。

四、引入监管和调控行为的货币乘数模型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1.多种因素都可能引起货币乘数的改变,但只有最严格的那个才能起决定作用,因此要控制货币供应总量很难。一是由于有多个因素在限制银行业的信贷规模,二是由于各因素的相对影响力会发生改变。由此造成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也是不断变动的,这给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带来了困难。

2.人民银行并不必然地能够控制得住货币供应。货币供应量取决于基础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乘数,人民银行能够有效地控制前者,但对后者的控制是比较乏力的。譬如在目前的情况下,即使人民银行保持基础货币供应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如果银行业的目标存贷比从目前的67%提高到70%,根据存贷比确定的货币乘数模型,货币乘数将因此提高30%,总的货币供应量也将“意外地”增长30%。

3.我国银行业较好的流动性状况和较低的杠杆是监管和宏观调控的结果。在我国银行业资产方业务不多的情况下,银行将多少资金用作储备,除准备金制度安排和银行业为提款需求所做的准备外,还取决于监管行为和宏观调控对信贷规模的约束。这种约束越大,银行业的储备资金越多,因此过多的约束“迫使”银行进行更多的储备,使银行业有较好的流动性状况和较低的杠杆。

4.目前,在我国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规模管控是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更严格的约束,而信贷规模管控又比存贷比有力,因为在储备资金较为充足、存贷比整体(根据人民银行官方网站数据计算,近年来我国各项贷款与各项存款的比例在60%到70%之间)低于监管要求的情况下,虽然信贷需求旺盛,但信贷规模却因管控而不能大幅提高。

5.基础货币供应的增大会降低货币乘数,过多的基础货币供应只能引起储备金的增加,这会加重银行负担。从资本充足率确定的货币乘数和被允许的信贷需求确定的货币乘数都可以看到,当基础货币供应量非常之大时,货币乘数接近于1,这意味着银行业没有货币创造的能力。

6.以货币供应量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某种意义上把信贷规模管控作为操作目标的调控方式有诸多不利。一是货币供应量受多种非人民银行能够控制的因素影响,要准确控制住货币供应量变得非常困难;二是在基础货币投放较大(在我国外汇占款占很大比例)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没有吸干过多流动性的情况下,信贷规模管控在实现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增加了银行业的储备资金、加大了银行的经营负担。

上一篇:我家的月季花开了作文下一篇:##乡保持纯洁性教育党性分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