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2024-05-24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精选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一、填空题

1.北宋四大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欧阳修 2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3.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白朴《梧桐雨》 5.四大爱情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6.辛弃疾词风:豪壮苍凉,雄奇而沉郁。7.欧阳修词风:平淡隽永 8.秦观:清丽婉约,词情兼备 9.北宋依声家初祖:晏殊

10.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1.二晏:晏殊、晏几道

12.苏门四学士:秦观、晁补之、张耒、黄庭坚 13.朝潮苏海:韩愈,苏轼

二、名词解释

1.西崑派:北宋初期的文学流派,也是北宋文坛的一股逆流。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等,它们相互唱和,编成《西崑酬唱集》因此得名。其特点是内容空虚,单薄,思想贫乏,感情虚假,不外乎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辞藻华丽,堆砌典故,讲究音律,形成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诗风。

2.江西诗派:宋代文学流派,也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次出现并自觉结成的诗歌流派,并非都是江西人,只是在理论创作上都以学习江西人黄庭坚相标榜,并且基本倾向是一致的,因而形成了这一是个流派。3婉约诗派:比豪放派出现较早,以温庭筠为鼻祖的花间派开始,后有晏殊,欧阳修及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面大有改进,但仍未脱出婉约词风,在题材选择方面,多写儿女之情,离别之绪。在表现手法上,多用含蓄,蕴藉的方法,将情思曲折表达出来,风格委婉绮丽。

4.豪放词派:由北宋词人苏轼创始,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豪放派题材广泛,表现手法以铺叙直抒为主,风格恢宏沉郁,艺术成就高,对后世影响大。

5.话本:说话艺人的底本,随着民间“说话”技艺的发展发起的一种文学形式。

6.元杂剧:把歌曲,宾白,舞蹈融合起来,受金院本、诸宫调影响,开始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三、连线填空

1.(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2.(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3.(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5.(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6.(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7.(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8.(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9.(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0.(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1.(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2.(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唯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13.(陆游《衩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14.(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

15.(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16.(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仗声。17.(黄庭坚《寄黄几复》)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藤。

18.(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四、简答分析

1.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

答: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也叫复古运动。是对宋初以来“西崑派”为代表的浮靡文风的一次大革新,要求文以致用,强调文章内容重于形式。宣传儒家思想,提倡散体古文,推崇韩愈,提出向杜甫李白学习,继承和发扬了唐代古文革新运动精神以及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等。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含义以及张耒称之为“奇语”的原因。102 答:难忘桃李盛开、春风吹拂,我们一起畅饮的日子,在这细雨孤灯的长夜,我深深思念飘泊江湖十年的挚友。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一杯酒”与“十年灯”,这是“一”与“多”的对照。“桃李春风”而共饮“一杯酒”,欢会极其短促。“江湖夜雨”而各对“十年灯”,飘泊极其漫长。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不用一个动词,却创造了对比强烈的独特意境。令人寻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并非偶然。

3.欧阳修《踏莎行》是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主旨的?

答:词的上片写诗人在旅途中的离愁,下片写想象中佳士得离愁,两地相思,一种情怀。全诗的中心旨意是离愁,通过下面四种艺术手法来体现。(1)以乐写愁,托物兴怀。词的上片用残梅,细流,熏草等描写了南方初春的气氛。以春景衬托诗人行旅,体现诗人的孤单。(2)实中寓虚,富于联想。梅、柳、草实景虚用,虚实结合,不仅表现了春天,而且寄寓了行人的离愁别绪。(3)化虚为实,巧于设喻。“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将虚的离愁化作实的春水。增强了艺术效果。(4)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深沉都离愁,被婉转细腻的表现出来。4.讲述柳永词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a.贴近生活,反映了下层市民生活和自己身世的穷愁之感。b.善写“别情”,工于“羁旅行役”的内容。c.有些词大量描写妓女的内容。d.多写江湖流落的感受。

艺术特色:a.白描见长b.大量使用口语入词。5.讲述苏轼《前赤壁赋》内容的三层意思?

答:一层:写夜游之乐。二层:写乐极生悲。三层:写因悲生悟。6.李清照《永遇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的怎样的情感?

答:艺术手法:运用以丽景衬哀情和今昔对照相映的手法,并将当时的口语和精致的文学语言交错融合,形成一种文白相济,雅俗共赏的风格。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思想感情:这首词叙述了作者晚年生活片段,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亲人的愁思。

7.简析辛弃疾《水龙吟》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的含义?

答:流年,即时光流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表明了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只是可惜年华在无所作为中流逝,于此时,我心中确实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增,恐再闲臵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8.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答:思想内容:(1)爱国主义思想a.对被分裂的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b.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c.志业才能的自负,有志无成,怀才不遇。(2)笑傲溪山,与世相忘,留恋诗酒,描写农村农民生活。

艺术成就:剪红刻翠,表现在雄奇阔大的意境创造,理性寄托的手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上。9.简述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大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并且塑造了一系列下层被压迫者的形象,歌颂了他们勇敢不屈的反抗斗争精神,少数作品也展现了作者和人民美好的愿望,充满乐观主义精神。

艺术特色:(1)艺术方法上: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现实为主,浪漫为辅,相辅相成。(2)语言方面:北方口语写成,并且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3)创作和演出结合紧密,构成动人的戏剧冲突。

10.简述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答:思想内容:无论取材于现实生活还是历史故事,都热情的歌颂被压迫人民的斗争,多方面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残酷,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被压迫者的同情,通过矛盾斗争突出人物坚强性格和战斗精神。分类:a.公案类:歌颂人民的反抗斗争,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残暴,反映尖锐阶级矛盾。b.爱情风月剧:主要描写下层妇女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他们在斗争中的勇敢机智。C.历史剧:歌颂历史英雄,成就最高。

艺术成就:(1)关杂剧具有战斗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理想的浪漫主义光辉,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冲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不以写出广大人民苦难满足,同时表现出他们固有的反抗精神,他笔下的主人公不仅在苦难中呻吟,而且敢于和恶势力斗争,最终取得胜利。(2)极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强烈冲突中去揭示人物的性格。细致深入的心理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3)关在杂剧里场面安排和观目处理上很有特点。紧凑集中,富有典型性,(4)关具有极强的驾驭语言的能力。11.简述《单刀会》的艺术特色?

答:(1)铺垫叙事的手法,反复陈述,渲染烘托气氛,为关羽正式出场营造一种氛围。(2)抒情写意的手法,主旨不再是展现一定长度的故事,而是抒发一种感情,描写一种时代感受,表达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羡慕敬仰之情和对民族矛盾尖锐时对受压抑民族的郁闷不平。12.《单刀会》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答:关汉卿独具匠心的刻画了这一艺术形象,采用了欲急先缓欲张先驰的手法,先写景抒情,再巧妙的将叙事融入期间,使情景事达到有机的统一,充分展示了关羽藐视强敌,处乱不惊的豪迈气概,从而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威武豪迈,有勇有谋,胆略超群,勇武机智,智慧过人,忠勇摄人的形象。13.试比较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的不同?(题材,表现手法,艺术风格,代表作家)

答:(1)题材:豪放派:大至国家兴衰、时政得失。小至个人的理想抱负、日常感受。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多写男女恋情,离别相思,伤春感时,多局限于“艳科”范畴。(2)表现手法:豪放派:以铺陈直叙为主。婉约派:多用含蓄,委婉,蓄藉比兴的手法。(3)艺术风格:豪放派:恢宏、沉郁。婉约派:委婉,绮丽。(4)代表人物:豪放派:辛弃疾、苏轼。婉约派:柳永、李清照。14.试比较苏轼和辛弃疾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答:

(一)思想内容: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开始革新词风,内容上扩大了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感情。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对词的革新精神,抚时感事,洋溢了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艺术表现手法:苏轼的词有诗画倾向,以诗为词。辛弃疾的诗是以人为词,把诗散文化。

(三)艺术风格:相同点:豪放派,至情至性之人,以性情阔达,感情豪爽著称。不同点:词的意境方面,苏轼多表现出飘逸洒脱,旷达自然。辛弃疾主要为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词情热烈凝重,激切深沉。15.分析宋元话本中的《错斩崔宁》中陈二姐的形象?

答:善良的,懦弱的,被封建制度摧残的妇女形象,贫苦农民的小市民的特征。16.试描述小说《错斩崔宁》的故事情节以及“巧”是如何运用的?

答:“巧”1.十五贯钱2.刘家只剩一人,门没插好。3.崔宁和二姐所去方向一致。

4.府尹昏官5.王氏与静山大王 17.赏析陆游《诉衷情》

答:“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从今天追忆当年,无限感愤。“万里觅封侯”,暗用班超事。“匹马戍梁州”,即指南郑从军生活。两句写出当年意气之外。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从当年落到今天。“关河”“何处”关合上文“万里”“梁州”。当年想立功封侯,今天只落得一场梦幻,而且自己也象当年苏秦一样,功业一无所成,而“尘暗旧貂裘”,表现落魄潦倒。这上片四句,两句过去,两句今天,大开大合,感慨无端。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三字句,形式排比,意思贯珠。“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双鬓都凋零了。秋天木叶黄落,预示着一年将尽,此处引申为年老衰残。本来应该壮岁从戎,气吞胡虏,现在敌势依然,而自己却老了,这一句联系上片的三四两句。“泪空流”,白白流泪,无补于时。三个字承上两句,无限悲痛。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结语更加深沉。“心在天山”虽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重点仍在对应上片“万里”“梁州”,天山在西北,出兵西北,北定中原,自己念念不忘。但是此身却终老江湖,对国事无能为力。陆游从“胡未灭”着笔,却始终“心在天山”,而“身老沧州”和“心”的矛盾无法解决,始终在这种主观想建功立业,客观却是终老家园的矛盾中度日。抒发对朝廷屈辱投降政策的不满。

这首词上半片两句过去,两句今天。下半片句句今天,而又关合过去。在用语上强烈对比,开合动宕,正好体现作者情绪的激越。大量用典融合词中,如“万里封侯”“尘暗貂裘”“心在天山”“沧州”抒发作者感情。18.赏析秦观《鹊桥仙》

答:《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纤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跳跳暗渡”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写牛郎织女临别前的依恋与怅惘。不说“忍踏”而说“忍顾”,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篇2: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2、背诵中叶兴起的古文运动,确立了古文在散文领域的正宗地位,影响诗歌创作,讲究气格,产生以文为诗的现象,欧阳修在这场运动中为文坛盟主。欧阳修,散文领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欧阳修赋的特点:骈散相同、奇偶错杂,赋体铺陈,文气舒缓。散文特点:平易近人,入情入理,婉转曲折,富有情感,流畅自然

3、“苏梅”——苏舜钦、梅尧臣,是杜甫与江西诗派重要的传承者。题材:一是干预政治,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二是日常生活、琐碎事务

4王安石政论文:谨严,语言朴素简洁,说理透彻,概括性强。诗歌进入老境之后,成为“半山诗、王荆公体’

5、曾巩,文章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

6、苏轼,因作诗被弹劾,酿成乌台诗案,险丧命,他是宋代最重视’文的一位,他的散文作品,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开辟了文学散文发展的广阔道路。苏轼诗歌的创作特征及其在宋诗发展中的地位:以文为诗,以才气获得成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文字表现力以才学为诗,好议论,使事用典。苏诗在宋代被称为东坡体,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苏诗也接受李白、杜甫和其它唐代诗人的影响,但在开拓诗境和诗的表现手法方面却能与唐人争胜,其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显著特色,在宋代即被称为“东坡体”,成为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园地,造就了宋诗的新生命。

苏轼词的创作特征及其对宋词发展的贡献:超旷高远襟怀,对题材扩展,扩展到全部生活内容,豪放旷达。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词体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

7、黄庭坚山谷体诗的基本特征:求生避熟、求雅脱俗。艺术特点有三:以学杜为宗旨,垂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 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好奇尚硬,造语洗尽铅华,风格新颖,浏量芊绵。

8、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诗被称为后山体,与黄庭坚山谷体并称),陈与义。

9、柳永词体特征及贡献:柳永在词体上以创作慢词著称,完善了慢词体制和手法。柳词叙事写清直观浅陋,不求含蓄。语言通俗。通过音韵声律表现个性,收到欢迎。

10、周邦彦词特征及清真词:知音律、备法度,风格醇雅,布局新颖,匠心独运,相互衬托,以景结尾,语言典雅,音律精严。

11、李清照的词——易安体——语言清新淡雅通俗易懂,自然流畅,清新宜人,善用口语,情感表现达到极致。

12、朱敦儒——樵歌体——淡而静,风格潇洒飘逸,语言浅白如话,词坛自成一格。

13、辛弃疾词的题材内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爱国情豪,以及穷达之处,儿女情,田园感受。辛词(稼轩体)的艺术特征:柔中有刚、喜议论善用典,典源广泛,性情豪放,沉郁痛快。

14、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爱国)、杨万里(活法)、范大成、尤袤(田园)——南宋四大家。

15、杨万里的诚斋体以日常生活小情趣为题,活泼自然,风趣诙谐,以绝句最出色

16、范成大的田园诗:融合了田园牧歌和田家词、悯农诗,将两类诗的内容融汇一体。词的表现范围有了新的拓展,接近农村现实生活,赋予田园诗更深刻,更广阔的内容.。

17、白石词特征:清空、淡雅

18、清雅派诗人:南宋中后期诗坛史达祖、周密、王沂顺

19、永嘉四灵:徐玑、徐照、赵师秀、翁卷

20、江湖诗派是南宋后期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

21、文天祥诗文创作的爱国精神:爱国思想情感与坚贞的民主气节,沸腾的爱国情血,满腔的忠贞与赤诚,抒写国家沦亡与宫殿破坏荒凉之痛,英雄末路,壮志难酬,以身殉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深挚的爱国情感与坚贞不渝的民主气节以及临死不屈的浩然正气感人至深。舍生取义,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精神可惊天地、泣鬼神。

22、元好问所称的国朝文派:蔡珪、党怀英、赵秉文

元好问是金代诗文集大成的作家,杰出的文学理论家。《论诗十三首>t体现了他的审美需求和诗学观念

23、诸宫调:金元时期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是用多种宫调的曲子联套演唱,杂以说白,表演长篇故事,因而称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董解元)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根据唐传奇小说莺莺传进行的再创作.24、杂剧文学剧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了成熟期,元杂剧是以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种成熟的叙事文学登上文坛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杂剧作家第一人\元杂剧的奠基人)、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的公案戏)、梧桐雨(白朴)、汉宫秋(马致远)、赵氏孤儿(纪君祥)。四大爱情剧:西厢记(王实甫)、拜月亭(关汉卿)、墙头马上、倩女幽魂(郑光祖)。

《黄粱梦》、《陈传高卧》等是马致远神仙道话剧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公案剧、妇女生活剧、历史剧(单刀会),他的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涉及多种社会层面和人物,揭露社会黑暗。反映社会弱者。反应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弱者顽强精神。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通过窦娥和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的悲剧命运和他们的反抗情绪。它情节的构成以汉代广为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表现窦娥与整个黑暗社会的冲突,对当时社会的揭露是广泛而深刻的,揭示了造成窦娥悲剧的社会原因。

王实甫《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是我国古代爱情剧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品,在结构体制上规模宏大,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西厢记打破元杂剧四折一楔子的体例。《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极大的成功。首先,从情节安排和结构技巧上看,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全剧从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崔、张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其次,体制上有突破。它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连台本戏,再次,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作者主要是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塑造人物,使人物性格鲜明,形象生动。最后,优美地词章,高度的语言技巧。

25、散曲的形式有小令、套数、带过曲

26、乔吉与张可久并称,是元后期散曲的主要作家和清丽派的代表

27、南戏:也称戏文,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元杂剧的不同;杂居为四折一楔子,南戏自由,不固定出数杂居一人独唱到底,南戏每人都可唱杂居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则反之。杂剧没开场,南戏有开场南戏角色比杂剧多形成基础不同总的来说就是南戏体制没有杂剧那么多限制,更自由,便于展开情节,塑造人物。

28、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

29、南戏最重要作家——高明——琵琶记(南戏之祖)

30、《琵琶记》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反应元末黑暗现实,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达官贵

人专横跋扈,贪官污吏,具有深刻认识意义和批判精神。

《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赵五娘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表现了她忍辱负重、吃苦耐劳、不怕艰苦、自我牺牲的优秀女性,这是中国妇女传统美德的体现。还有值得称道的一点就是结构上“苦乐相错”具有很强的感情震撼力和艺术效果。曲辞颇富表现力

31、宋代话本小说:烟粉类、灵怪类、传奇类、公案类

31、元代前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耶律楚材、郝经、刘因、赵孟()——以山水画著称、戴表元

刘因代表作:《观梅有感》《渡白沟>《登镇州隆兴寺阁》

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长于五言诗,有五字长城之誉

杨维桢为代表的铁崖体或铁涯派的风格特点:着意学李贺、追求新奇

萨都刺——《雁门集》

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标志着明代小说所取得的高度成就 《金瓶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作品

32、三国演义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艺术成就:善于在情节中展开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善于运用对比烘托手法

33、《水浒传》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草莽英雄,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人物情节高度融合。塑造人物倾注强烈的爱憎感,适当运用渲染,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

34、西游记的艺术成就:艺术特色是奇幻色彩、幽默诙谐,寓庄于谐单线发展故事、汲取民间说唱、方言,小说语言浓郁生活气息,轻松活泼。

35、金瓶梅的艺术成就:摆脱以往小说人物类型化的缺陷,既能突出主要又能体现性格变化,表现复杂性。用不加夸张和雕饰的手法写世俗人情,直书其事,不加评论。金瓶梅的网状艺术结构。语言口语化、通俗化。

36、“三言二拍”明代短篇白话小说,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 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拟话本”:它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拟话本是中国文人模仿话本形式编写的小说

37、沈璟(吴山派)创卓主张:强调“曲文”要本色,语言朴素自然,又强调协律

1、从杜丽娘的形象塑造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追求自由与爱

情的女性形象,细腻了描绘了他叛逆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作者张扬至情、肯定自然人性和情与欲的完美结合,对于提倡贞洁纲常的传统道德观念以猛烈冲击,鼓舞人们追求自由与爱情。

2、“台阁体”代表人物,并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创作主张:粉饰太平、歌功颂德,雍容和雅,平易畅达

3、“唐宋派’-----唐顺之、王慎中、茅坤、归有光。主张向唐宋散文学习。

4、“公安派“(三袁)-----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湖北公安人提出性灵说:文学

宣言: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张扬个性,反对复古的口号。肯定情感与欲望,强调个性张扬。

“竟陵派’: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追求真:幽灵孤峭的风格,文人追求精神慰藉的孤芳自赏的心态。讲究意境提升、构思布局,注重字句锤炼,超越流俗,自辟蹊径。

5、为明前期诗坛揭开新篇章:李东阳和以他为核心的“茶陵诗”派。

6、“江左三大家”--------钱谦业、吴伟业(两人为清初最著名诗人)、龚鼎孳

7、沈德潜-----沈氏论诗倡导“格调说”。“格调”有两层,一是指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

二是诗歌创作讲究蕴藉,推尊唐诗。

8、王土禛提倡“神韵说”:“神”是指表现恰到好处的的诗味,“韵”是把诗引向一种余意

不尽、悠闲淡青的境界。合起来就是:使诗歌所表现的对象具有一种远境美。

9、翁方纲的“肌理说”即文理、义理。也就是经术学问。

10、清代乾嘉考据学分为两大派:一派为吴派(吴中惠、周惕、孙惠栋、江声、钱大昕)。

另一派为皖派(江永、戴震)

11、纳兰性德(国初第一词人)词的艺术特征:多写一己情致,流于感伤。纳兰边塞行

吟题材的词,苍凉清怨。

12、《醒世姻缘传》是继《金瓶梅》之后的又一部以家庭描写中心的长篇白话小说。

13、《聊斋志异》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思想意蕴1.写孤鬼与人恋爱的故事,歌颂

青年男女真挚爱情。2.揭露科举考试的腐败和弊端,讽刺考官昏庸和贪鄙。3.揭露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和吏治的腐败。艺术成就:内容创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体式多样。创造性的运用古典文学语言,从口语方言中提炼,取得了良好地艺术效果。

14、《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征:思想内涵: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描写了各种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作者否定功名富贵、批判科举制度。描写了许多人因跻身科考而人性扭曲,人格堕落,对知识分子状态的揭示,对世俗败风的揭露,相当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塑造了一批为作者赞颂和肯定的人物。艺术特征:运用了极其高明的讽刺手法,人物刻画方面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摆脱传统小说的传奇手法,采用写实手法,淡化情节,通过精心白描展现非凡艺术功力。

15、《红楼梦》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思想意蕴:1.情的世界,指贾宝玉与红楼女子情感世界.2.礼的世界,指的是封建家庭的的价值体系和规则秩序。三是理的世界,对于历史和人物命运的思考。艺术成就:最为人称道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比写照,写出不同人物性格,将人物置于广阔环境中,反复渲染,写出人物复杂性,达到典型化艺术高度,善于处理小说情节)重视人物心理描写,烘托人物性格。小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16、清代戏剧的最高成就就是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1、结构完整,关目紧合,针线绵密,独具匠心。

2、语言清雅秀丽,浓厚抒情色彩。

3、曲辞音律,独步一时。

篇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初探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 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 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 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 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 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 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 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 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让学生通过诵读, 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 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 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 通过朗读活动, 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 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 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 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 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 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 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 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 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 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 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 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 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并与作者进行对话, 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 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 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 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 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 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 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 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 (痛苦、不如意) 是绝对的, 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 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 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 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 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 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 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 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 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 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 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 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迁, 人类的进步, 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 但作为一种人格, 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 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 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 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 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 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 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 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 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 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 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 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 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 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 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 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 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 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 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 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 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 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 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 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 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 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 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 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 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 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善”, 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 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 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 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 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 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 学习王维的山水诗,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 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 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 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 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 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 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 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 让学生去寻找原文, 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 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 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 但长此以往, 教学难免单调, 因此, 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 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 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 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 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 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 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 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 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 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 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 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 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 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 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 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 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 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 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 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 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 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 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 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现代技术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 2000, (2) .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篇4: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一、影像时代的“经典悲歌”

在所有的人文经典中,毋庸置疑,文学经典是核心。正如美国学者范德勒所言,“人文学科的核心教材,不应该是历史学家或是哲学家的文本,而应当是人类审美努力的产物———文学和艺术,这是因为,通常人们记住任何一种文化,主要是通过这种文化里的文学艺术作品达成的。”[1]当前,网络文化以其全新的传播方式对文学经典的阅读造成严重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为:

其一,以图像表达意义,将传统的文本阅读转换为图像阅读。大量由经典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充斥着人们的视觉,不少学生以看电视、电影代替阅读经典作品。在对某省属重点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进行的古典名著阅读调查中显示,四大古典名著皆读过的不足10%,只读过其中一部的亦仅有35%,但看过由四大名著改编的电影与电视剧的则在90%以上,这样的现状令人担忧。当下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大多对原作有所曲解,甚至是对经典的颠覆。法国小说家乔治·杜亚美曾把电影视作“被奴役者的消遣,给那些愚昧无知、身心交瘁、惶惶不可终日的可怜虫们散心用的娱乐……一种既不需要全神贯注,也不要观众有多少智商的热闹场面。”[2]以影像观赏代替经典阅读,不仅无法真正领略文学真谛,而且视觉的冲击淡化了对文学内容的深入思考与解读,压制了受众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与生命体验,在阅读中能够对同一文学形象进行不同的再创造。而一旦将其影像化,则所有的观众看到的皆是同一个“哈姆雷特”。阅读《红楼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而观看87版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只有一个,那就是陈晓旭所扮演的。其虽形神毕肖,深得人心,却终究与原著中的“林黛玉”不同。叶朗先生指出:“‘读图一代与人文经典的隔绝,将导致我们的民族变成一个没有深刻思想的民族,变成一个肤浅的民族,灿烂的中华文明就会中断,那是极其危险的。”[3]电视剧《西游记》的拍摄,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过,深得观众喜爱。然而,蕴含在原著中的对“佛性”的弘扬却无法深刻体现。如南帆先生所言:“经典文化是创造,泡沫文化是制造。泡沫文化定位为快乐的休闲,于是,所有的深刻———无论是深刻的故事、人物还是深刻的思想———都将成为画蛇添足的赘物。”[4]“读图”使学生难以体味经典蕴含的深层意蕴,长此以往,必然使其思考能力萎缩,审美趣味低下。

其二,对娱乐功能的强化使影像媒介淡化经典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导致整个社会文化品位低俗,对学校的文学教育造成冲击。哈罗德·布鲁姆指出,“只有审美的力量才能透入经典,而这力量又主要是一种混合力:娴熟的形象语言、原创性、认知能力、知识以及丰富的词汇。”[5]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经典的魅力首先表现于其不受时空限制、永不磨灭的审美力量,而一旦转化成影视作品,则更注重画面与情节,反而使文学作品本身通过语言营构而发散出的审美魅力被削弱。

文学经典不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等内涵。通过研读经典,学生受益的不仅是读写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与人生境界的提升。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卑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民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的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6]这是影视媒介所无法达到的。

其三,影视作品在对文学经典改编过程中,常常在“经济利益”指挥棒下,为了提高收视率,而迎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从而背弃原著精旨,给观众造成误读。电影《赤壁》里的孙尚香,胆大心细,武艺高强,巾帼不让须眉,潜入曹军,亲自绘制曹营地图,为蜀吴抗曹立下汗马功劳。同时她还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与极强的追求自由的渴望,以依附于男人为耻,对孙权为自己与刘备结成的政治婚姻心怀不满,却与诸葛亮产生惺惺相惜之情。这一角色的塑造显然有悖于《三国演义》的主旨,体现出现代人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如果只看电影而不看原著,学生会误以为三国时期的女性就是如此。再如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美丽、温柔、勤劳,淡化原著中对其“淫妇”形象的塑造,从而让观众对其境遇充满同情,而非谴责与痛恨,这显然是从现代人的视角进行地解读。

二、经典阅读,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包括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文学作品选两门课程,不同高校所用教材可能不同,但所选文本均较为有限。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只开古代文学史这一课程,所用教材为袁行霈主编本,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每周四节课,共开四个学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数千年的文学历程,其难度可想而知。而文学史的编撰本身即具有选择性,编者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进行取舍。如果仅仅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的是一些教条式的结论,以此取代学生自觉主动地体味涵咏,那么,古代文学教学必然无法让学生深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理想人格、让学生在与古人心会神通中受到熏陶感染,并磨砺提升自己的品格。因此,回归经典,才是高校古代文学教学的必由之路。

首先,经典阅读,能够使学生置身历史文化语境,在与古人建立的平等“对话”关系中,体认古人的生存方式与人生智慧,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童庆炳先生指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特别是作品),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7]古代文学经典之作,不管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曲,皆表现了言说者一定的生存处境与文化心态,蕴含着创作者的某种人格理想。不管是有感于天下的混乱无序状态而欲起救之的救世心态,还是对自己的个体生命面临的种种危机深感焦虑而欲求安身立命之术的自救心态,均寄托着古代文人的生命追求与价值理念。这种精神既指向久远的过去,也指向对不同时代读者而言的“现代”,并且在不同时代的阅读中继续产生深远影响。美国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建立在《伊利亚特》、《圣经》、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等先辈遗产上的教育,在某种有限的形式中仍是我们的理想,虽然对我们身处闹市的生活来说,这些文化基石不免显得遥远。”[5]芝加哥大学教授艾伦·布鲁姆在其《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一书中指出:“在人们重温柏拉图和莎士比亚的著作时,他们将比其他任何时候都生活得更加充实、更加美满,因为阅读经典将使人置身于无限蕴藏的本质之中。”对学生而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亦甚遥远,如果只阅读教材,理解未免偏颇,只有回到文本,在对《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的深度阅读中,才能跨越亘古长空,切身体悟诗人的喜怒哀乐,洞悉人性的复杂与人生的坎坷,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学生通过对历史上永恒经典著作的阅读,将文本中所负载的信息,还原为活生生的言说主体,从而建立起读者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用前人智慧的雨露滋润自己的心灵,升华其精神,完善其人格,唤醒其作为“人”的良知,使其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

其次,经典阅读,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鉴赏,使学生对具体的文学作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由简单的文本研究拓展至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乃至文学精神的感悟与把握,促进学生心智成熟与心灵成长。哈罗德·布鲁姆称:“假如我们读经典是为了形成社会的、政治的或个人的道德价值,那我坚信大家都会变成自私和压榨的怪物。我认为,为了服膺意识形态而阅读根本不能算阅读,获得审美力量能让我们知道如何对自己说话和怎样承受自己。莎士比亚或塞万提斯,荷马或但丁,乔叟或拉伯雷,阅读他们的作品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的自我成长。”[5]自成一体的审美独特性与人类经验普遍性共同赋予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阅读,才能够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阅读的乐趣中,体验到单纯阅读的愉悦,从而在阅读中暂时逃避一下甚嚣尘上的生活,感受到只有最优秀的作品中才有的清朗与宁静。而学生的心灵正是在这种阅读中日渐丰盈,从而学会明辨是非,取得进步,在与书中人物的同欢戚、共命运中培养同理心,在享受现在的同时不忘过去的。

最后,文学经典是民族语言艺术的典范,经典阅读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古代汉语的凝练、精粹与传神,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感悟能力与表达能力。笔者每年指导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经常发现学生的语言功底太差,论文选题陈旧、逻辑混乱、病句连篇、错字累牍,让人不忍心读,这固然与平日缺乏写作训练有关,其根本原因则在语感太差。而当下的高校管理制度,将“金箍”戴在教师头上,将评价教师的权力交给学生,于是,教师为了得高分,不乏“媚”生之举,课堂之上,笑话、故事蜂拥,一片欢乐气氛,对学生学业应达到的要求则一降再降。加之生活于这样一个“读图”时代,在放逐思辨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能力普遍下降。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经典阅读。就目前古代文学教学而言,大部分教师仍局限在照本宣科上,并未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阅读原典。

三、探究式阅读,古代文学教学回归经典的重要策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对于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而言,这种探索发现未知世界的渴望尤其强烈。在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兴趣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此,探究式阅读,是引导学生回归经典的重要策略。

古代文学课程所跨越的时间段从先秦一直到近代,涉及的经典之作浩如烟海,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口味的作品进行精读,是探究式阅读的重要起步。卡尔维诺结合其自身阅读经验,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指出要读的书有两类:一是“读第一手文本,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因为任何一本讨论另一本的书,所说的都永远比不上被讨论的书”,即要读原典,而非阐释原典的评论。二是“教材要教你读一些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你将辨别你的经典作品。学校有责任向你提供这些工具,使你可以作出自己的决定;但是,只有那些你有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8]即要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属于自己的经典,强调阅读的个性化。本着这样两个原则,结合古代文学课程本身,在学期初课程刚开始时,即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让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本进行精读。如在讲授先秦文学时,考虑到大一学生的古文解读能力尚弱,为其推荐经典的译注本,包括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孟子译注》,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庄子今注今译》等。让学生结合注释与译文来解读原文,可以参阅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但绝不允许以此取代对《论语》与《庄子》原著的阅读。当然,在经典选择的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不同的阅读兴趣,在规定的书目中,让其自主选择。

在对经典精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搜集资料,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成果做成PPT,根据课程进度,安排其在课堂上讲解,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强化其阅读的兴趣与探究的信心。在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与指点后,将其写成小论文,作为课程作业。如此,既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锻炼学生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在讲魏晋南北朝小说时,有同学选读干宝的《搜神记》,兴致盎然地到讲台上与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对书中的人鬼恋进行深入探析,并为同学答疑,其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单纯的讲解。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的读书交流会,可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探究式阅读的重要方式。读书交流会可围绕某部经典进行深入探究,如围绕阅读《陶渊明集》进行的“今天为什么要读陶渊明”交流会,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阅读体验,既表现出其自发阅读评点的灵敏与坦率,又在旁征博引中打通古今,表现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特征,实现经典与读者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培养心智、拓展自我意识。在读书交流会中采用萨义德的“对位阅读(contra-puntal reading)”法,也是一种有益尝试。所谓“对位”,源于西方古典音乐“对位法(counterpoint)”,即在复调音乐中,根据一定的规则以音对音,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起来,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与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所谓“对位阅读”,萨义德称其为“通过现在解读过去”,“回溯性地和多调演奏性”地展开文学阅读。“在西方古典音乐的多声部乐曲中,各个主题互相替代,只给予某一个主题以短暂的突出地位。在由此而产生的复调音乐中,有协奏与秩序,有组织的相互作用。它是一种来自主题,而不是来自作品之外的严格的旋律或形式上的原则。”[9]借鉴这一做法,在读书交流时,从当下的热门话题入手,选择一个可以贯通古今的主题,让学生围绕此主题谈论其经典阅读的体会。如“愚人节里话诚信”,学生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愚人节”谈起,联系其阅读的《论语》、《孟子》等经典,探讨古人对“诚信”的见解及其对今人的启示。这样既调动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赋予经典以现代意义,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在当今商品大潮下诚信的重要性。

将经典原著与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是探究式阅读的有益做法。作为生活于影像时代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摆脱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影视作品与瞬息之间层出不穷的图像。既然逃避无益,不如坦然视之。阅读经典与观赏影视最大的区别在于,“书籍予以我们某种自由——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可以使思想保持活跃而不受束缚;我们是创造(即想象)故事的全程参与者。”[10]惬意阅读的状态之美,正在于有时间去想象出一切,读者具有能动性,而影视作品则以演员的形象扼杀了观众的想象。在讲《红楼梦》时,笔者曾组织学生精读“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一节,之后又让其欣赏王扶林导演的87版《红楼梦》与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相关情节,通过比较,让学生探究三者在意境营构方面的异同,进而分析文字表达与影视呈现的区别与局限。从而使其明白,由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固然可以比较完整地传达作者的某些意图,却也存在对原著的误读与颠覆。不管影视拍摄多么成功,终究不能取代文字尽显人类心智与想象的魅力。所以,观看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绝不能替代对名著本身的阅读。否则,失去的将不仅仅是那些闪烁在字里行间的诗意,还有思想的厚重、情感的丰富与人性的复杂。

哈罗德·布鲁姆曾经悲哀地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阅读史上最糟糕的时刻”,“正在经历一个文字文化的显著衰退期”,而且“难以逆转”。他是针对形形色色的“政治阅读”对经典的破坏而言的,今天我们面临的不仅如此,还有来自信息时代的电视、电影、互联网、手机等高科技媒介手段对传统阅读行为的干扰。“灯火夜深书有味,墨花晨湛字生光”的情形似乎已经与经典一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教师的有意引导下,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回归经典未必不可实现。莘莘学子在经典阅读中,“每览昔人兴怀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11]与古人跨越时空相视而笑,体验着方块文字中葱茏着的诗意与美感。这种感觉岂是影视图像所能带来的。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批准号:13YJC75106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批准号:15BZW111)。

参考文献:

[1]叶扬.文学教育还有没有办法补救[J].上海文化,2010,(6).

[2][美]马克·波斯特著,范静哗译.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叶朗.让大学生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J].中国大学教育,2009,(7).

[4]南帆.泡沫文化·面具之后[M].北京:三联书店,2010.

[5][美]哈罗德·布鲁姆著,江宁康译.西方正典[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6][苏]高尔基著,孟昌等译.高尔基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的内部要素[J].天津社会科学,2005,(3).

[8][意大利]伊泰洛·卡尔维诺著,黄灿然,李桂蜜译.为什么读经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9][美]萨义德著,李琨译.文化与帝国主义[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0][美]彼得·门德尔桑德著,应宁译.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11][清]严可均.全晋文[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篇5: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其词被评为洗尽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的词人是苏轼;被王国维称为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的词人是周邦彦;其自度曲缀有音谱,为研究宋词乐谱的主要资料的词人是姜夔。2.在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和新的接受对象,有力地促进了歌词、话本、戏曲等,通俗 文学的兴盛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从此出现转折,诗歌、散文等,正统 文学日趋衰落,世俗化的戏曲、小说日渐发展,及至元、明、清,终于成为文学的主流。

3.《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田园诗人

范成大的代表作。

4.南宋以诗和词这两种体裁突出地表现爱国主题的诗人分别是 陆游和辛弃疾。

5.淮海居士指_秦观,他的词集是 《淮海集》;清真居士指周邦彦,他的词集是《清真词》

。6.元杂剧这朵奇葩,最初是在北中国的广袤大地上绽开的。钟嗣成《录鬼簿 》中“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者”,共56人,可以说是元杂剧创作的第一批作家。他们的籍贯基本上在北方,其创作活动主要是在北方进行的。他们相互交流,形成了以大都中心的戏剧圈。

7.王实甫的《西厢记》以惊世骇俗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而熠熠闪光,流传不朽,贾仲明说他是“天下夺魁”;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等三部戏并称元杂剧四大爱情戏。

8.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莺莺传》,借鉴金代_董解元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9.《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汉元帝,王昭君,10.名句填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为声,目遇之成色,此造物之无尽藏也。”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11.唐宋诗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南宋严羽推崇唐诗,在《沧浪诗话·诗辨》中,他批评宋代的诗人 “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 议论 为诗”。

12.六一居士指欧阳修;山谷道人指黄庭坚;淮海居士指秦观;清真居士指周邦彦;白石道人指_姜夔。

13.中国古代民间“说话”的“话”字,当故事讲,谓以故事敷衍说唱,相当于后来的“说书”。“说话”可追溯到隋唐,但到了宋代才广为流行。在宋代民间的“百戏技艺”中,以“说话”最为发达,而且分“说话四家”,即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14.元好问是金代代重要诗人,其以诗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论诗绝句》。15.散曲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

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

16.元代“四大传奇”是指四部南戏作品:《荆钗记》、《 刘知远白兔记 》、《拜月亭记》和《杀狗记》。二.名词解释

1.西昆体

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 唱集》,因得名。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质内容。因是高官文人,故 多影响

2.诚斋体

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有活脱通透的 特点。

3.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 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 和 白朴。关汉卿 是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窦娥冤》等是他的代表作。郑光祖,字 德辉,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马致远,字 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其代表作为《汉宫秋》。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4.江西诗派

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 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有“一祖三宗”--一 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白石体

南宋诗人姜夔,写词恋情的高雅和语言的刚化,词境幽冷悲凉,手法 虚实传神,具有“清空骚雅”、“伊郁蕴藉”的特点白石体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江西诗派的衰落和江湖诗派的兴起,是白石体形成的两大诗史背景

6.董西厢

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 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 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

7.话本

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 :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三、简答(回答要点并作简要解释)

1.简述《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特点

1.简述《西厢记》的主题与艺术特点主题: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主张更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 制度的主题,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艺术特点:1)两条线索;2)清洁波澜起伏3)语言华美自然,流利生动,雅俗 共赏4)人物语言有鲜明的艺术特色5)突破了传统元杂剧一唱到底

2.简述柳永对词文学发展的贡献。

(要点:有《乐章集》。(1)自创新调;柳永有100 多调是首创或首次使用。(2)扩大题材,将词的内容扩大到山程水驿;(3)丰富艺术手法。如铺叙和白描手法、口语的运用、对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进 行多方面的刻画等)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 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词的表现范围、改变词的审美内涵和 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 响。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 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子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3.简述诗与词的区别

4.苏轼的词对宋词发展有哪些贡献?

提高了词的地位,把词的地位提高到与诗相等的地位 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艺术表现力;拓展了词的内容,不仅写爱情,还写友情、兄弟之情等;创立豪放与旷达之词风;突破韵律限制

5.简述元代散曲的审美特征。灵活多变的伸缩自如的句式;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言语风格;明快 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6.欧阳修散文的成就与地位

欧阳修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 文风 欧阳修的散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 而发 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欧阳修对散文文体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作品体裁多样,各得其宜,功 能完备 欧文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

7.简述杂剧与南戏在形式上的区别)形成地不同,一南一北,故各自承传有别。(2)形制不同。(3)术语不同。(4)曲调渊源不同。(5)唱法不同

四.作品分析

1.分析柳永《雨铃霖》(寒蝉凄切)“铺叙展演”的特点。)借景抒情,“寒蝉凄切”暗示离别的时间,“寒蝉”即秋蝉,用“寒”比用“秋”更具感 伤意味。蝉鸣无所谓凄切,因离人心情悲伤,所以听到衰弱的蝉鸣便产生凄凉之情,此是移情之法。2)借描写抒情,“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几句是这首词中对离别场面的具体描写。3.)借想象抒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词人在行舟之上的 推想。写酒醒比写酒醉更令人伤感。酒是用来消愁的,酒醒愁复来。

2.分析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清空骚雅”、“伊郁蕴藉”的特点

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骚雅”便有格调,“清 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 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 厚。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 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 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 3.分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分析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刚健中不失温婉的特征

全词上片大段写景。景无情而人有情,由纯粹写景而至寓情,“遥岑”三句使用移 情及物的手法,写自己对大好河山沦陷的痛心。从“落日楼头”至“登临意”数句,表现了作者南归数年,空怀收复失地的宏大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愁恨、幽怨、悲愤,焦虑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及至忧心如焚的精神状态。尤其“无人会,登临意”更使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之情跃然纸上。下片则直抒其志,作者 表示,既不做为口腹而回乡的张季鹰,又不做只会“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要做如 刘备那样的英雄。其词纵横豪迈,笔力遒劲而笔致婉曲,于纵横跌宕中慷慨淋漓,如闻裂竹之声,表现出独具“辛”味的沉郁悲慨

5.分析马致远〔越调〕《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 诗情。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五.论述

1.如何理解王国维所说的“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或 比较苏轼、辛弃疾词的写法与风格差异)

应当说,东坡的词更显一种空旷之意,超然物外,犹如隐士独行于茫茫雪野之感。他的词,避世、道家的意境较浓。如“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而稼轩的词,更多的是悲愤,是不平之意。因而在不平自有一种粗豪淋漓的快意,如“近来始 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2.试论关汉卿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对杂剧形式的形成与完善。(2)剧作题材多样,关注生活,有深刻 丰富的认识功能。(3)创作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4)善于营 造戏剧冲突,切合舞台需要。(5)语言的戏剧“本色”。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 3.论《西厢记》的思想价值

《西厢记》不仅有优美的曲辞和动人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有着丰富的思想 内容和深刻的思想主题。《西厢记》思想主题无不打上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思潮的 烙印。《西厢记》借故事情节,揭历史现象,体现反对封建婚姻门第观念的思想意 义的点睛之笔。《西厢记》作为文学作品,王实甫一箭双雕,运用戏弄性和调侃性的手法,对唐、元两个时期的这一历史现象作了一些暴露和讽刺--寺庙并不是宁静神圣 的殿堂,和尚并不是六根清净的僧人。4.试论婉约派或豪放词的发展轨迹

篇6:中国古代文学复习资料(重要汇总)

一、简单概述:

《诗经》共收纳了305首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包括从平民到贵族。

二、《诗经》的由来:

①公卿列士所献的诗 ②民间收集的诗

③周王朝的乐歌(宫廷音乐)

三、《诗经》中的“六义”:

“风”、“雅”、“颂”(诗歌的不同体制)

“赋”、“比”、“兴”(诗歌的不同表现手法)

其中:风分为15国风;雅分为“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商颂”以及“鲁颂”。(都是按照所配的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四、《诗经》中的诗在周代是用来歌唱的,往往配上音乐与舞蹈。即:诗、乐、舞三位一体。

五、关于《风》、《雅》、《颂》的二级目录,记忆口诀(要求背诵)

1、周召邶鄘,卫王郑风;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百六诗篇,悠悠国风。(风)

2、鹿鸣嘉鱼,鸿雁南山;浴风甫田,鱼藻小雅;文王生民,荡之什啊;百零五篇,三一大雅。(雅)

3、周颂鲁颂,还有商颂;人身共颂,四十大颂。(颂)

六、关于《诗经》之“始”(严肃程度由浅入深)

1、《关雎》——风诗之始

2、《鹿鸣》——小雅之始

3、《文王》——大雅之始

4、《清庙》——颂诗之始

七、关于《诗经》中的诗歌的种类

1、祭祀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歌功颂德之作。

2、农事诗:《豳风·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之最。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诗的主要内容,更多反映的是上层社会的生活。

4、怨刺诗:反应丧乱,针砭时弊之诗。被称为“变风”、“变雅”的作品,是政治腐朽,社会黑暗的产物。如:《魏风·硕鼠》

5、战争诗:

(1)从正面描写天子于诸侯的武功强大,从而展现自豪与乐观的心态。

(2)表现了广大百姓对于战争的厌倦以及对于和平的向往,充满了忧伤的情绪。

(3)以战争作为诗的主要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

6、徭役诗:表达了广大下层社会的百姓对于繁重的徭役的愤慨与厌倦。

7、爱情婚姻诗:

(1)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如:《关雎》(2)描写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如:《桃》(3)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八、关于《诗经》的传颂

1、“四家诗”

在西汉时期,讲授《诗经》的主要有四家,包括《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2、我们现在常见的为《毛诗》

《毛诗》建立了经学解读的思路(1)诗大序: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

(2)诗小序:是《毛诗》中列于各诗之前解释各篇主题的文字。

上一篇:关于《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下一篇:塔吊防碰撞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