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2024-05-23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共6篇)

篇1: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1.第3题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您的答案:这是一首叙事诗。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并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心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诗的五、六句借“③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④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⑤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这首诗显现的画面很有层次。近处,宅院、林木,亲切可即;远处量村落、炊烟,给人以悠长的遐思。一近一远,使画面具有纵深感。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2

2.第7题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您的答案:这是苏词中的名篇,历来被认为是他豪放词的代表作。从词的构思、气象、意境等方面看,确实显得开阔豪迈,但它的基本风格特色却不是豪放,而是飘逸洒脱。词的小序说:“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曲。”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它的特点是咏月而不局限于月,怀人而不露悲伤凄戚的离愁别绪,写出了新的面目,新的格调。全词紧紧扣住明月,上片写对人生的思索,下片写离情。上片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我们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于是便产生了下面要飞入月宫去的奇想。“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色那么美好,自然引发出他飞升上天的幻想;而在他的心中,自己本来就是仙界中人,所以想“乘风归去“。联系到他政治上的遭遇,这里面是隐含着词人的身世感慨的。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已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这中间的转折开阖,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伏。在出世与人世的矛盾中,他终于让人世的思想战胜了。下片写对弟弟的怀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诗人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意味。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题目分数:15.0 此题得分:13

3.第4题

陆游《入蜀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自唐夔州刺史李贻诗已云“群乌幸胙余”矣。近乾道元年,忽不至。今绝无一乌,不知其故。泊清水洞,洞极深。后门自山后出,但甚黯,水流其中,鲜能入者。岁旱,祈雨颇应。

您的答案:二十三日,过巫山的凝真观,拜谒了妙用真人的祠堂。真人就是大家所说的巫山神女。祠堂正对着巫山,峰峦很高冲入高天,而山脚则直插入江水中,议论的人都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巫山奇特。可是十二峰并不能全看见,能看到的八九个山峰,只有神女峰纤巧修长,陡起而变幻多姿,确实适宜作为神女的化身。祠中主持祭祀者说:“每年的八月十五晚上月亮朗明的时候,就能听到优美的管弦音乐,在峰顶上来回走,能听到山上的猿啼鸣,到天明才渐渐停止。”在庙的后边,半山腰中有个石坛,比较平坦。传说“夏禹遇到神女,神女就是在这个地方把符书送给禹。”在石坛上看十二峰,就像屏障一样。这一天,天空晴朗,看四周围没有丝毫云烟,只有神女峰上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白鹤在那里跳舞、散步,很久也不散去,也是很奇异的一个现象。在唐代夔州刺史李贻诗中就已经说过“群乌幸胙余”。快到乾道元年,乌鸦忽然不来了,现在一只也找不到,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清澈的湖泊上有一个洞,洞很深。洞的后门在山后面,但是光线很暗,洞中有流水,很少有人能进去。干旱的年份,求雨很灵。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4.第8题

苏轼《日喻》: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钟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南方多没水,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世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您的答案:一出生就双目失明的人,不认识太阳,向有眼睛的人问太阳是什么样子。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样子像铜盘。”敲铜盘就听到了它的声音。有一天(他)听到了(有人)敲钟的声音,把发出声音的铜盘当作太阳。有人告诉他说:“太阳的光像蜡烛。”用手摸蜡烛就晓得了它的形状。有一天,(他)揣摩一支形状像蜡烛的乐器龠(yuè),把它当作太阳。太阳和敲的钟、吹奏的龠(yuè)差别也太远了,但是天生双眼失明的人却不知道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差别,不是因为他不曾亲眼看见而是因为没有向他人求得太阳的知识啊。抽象的“道”(道理、规律等)难认识的情况比太阳难认识的情况严重,而人们不通晓道的情况比生来就认识太阳的瞎子没有什么不同。通晓的人告诉他,即使有巧妙的比喻和很好的启发诱导,也无法使这些比喻或教法比用铜盘和用蜡烛来说明太阳的比喻或教法好。从用铜盘比喻太阳而到把铜钟当作太阳,从把铜钟当作太阳而到把乐器龠yuè当作太阳,像这样辗转连续地推导它,难道还有个完吗?所以人世上的大谈“道”的人,有的就他自己的理解来阐明它,有的没有理解它却主观猜度它,这都是研求道的弊病。既然如此,那么这个“道”最终不可能求得吗?苏先生说:“道能够通过自己的虚心学习,循序渐进使其自然来到,但不能不学而强求它(道)。”什么叫做“致”?孙武说:“会作战的将军能招致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招致(处于被动的境地)。”子夏说:“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坐在店铺作坊里,来完成他们制造和出售产品的业务;有才德的人刻苦学习,来使那道自然到来。”不是强求它而是使它自己到来,这就是“致”啊!南方有很多能潜水的人,天天同水在一起生活,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里了。潜水的人能长时间的潜入水里,哪能是马虎草率而能这样的呢?一定是对水的活动规律所领悟的。天天与水生活在一起,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生来不识水性,那么即使到了壮年见了到了船就害怕它。所以北方的勇士,向南方的潜水的人询问来求得他们能潜入水里的技术,按照他们说的技术到河里试验它,没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不老老实实地刻苦学习而专力强求道的,都是像北方的学潜水的一类的人。从前以讲究声律的诗赋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合儒家墨家还兼及名家法家而不是立志在求儒家之道;现在以经学择取人才,所以读书人只知道强求义理,而不是专力踏踏实实地学。渤海人吴彦律,是有志对经学作实实在在地学习的人,正要到京城接受由礼部主管的进士考试,我写《日喻》来勉励他。

题目分数:19.0 此题得分:17

5.第1题

辛词的语言有什么艺术特点?

您的答案: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它“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这类词以淡笔写浓愁,轻笔写重压,闲笔写大志。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批注:

6.第2题

为什么说《窦娥冤》是优秀的悲剧作品?

您的答案:《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7 批注:

7.第5题

举例说明《诗经》的文学成就。

您的答案:(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真实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是《诗经》艺术表现的重要特点。作者从自己视觉出发,感受生活,表达爱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我口唱我心”,绝无矫情造作,十分坦率真实,如《伐檀》、《硕鼠》、《蒹葭》、《七月》等。(2)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方法。三种方法或铺陈写物,或以物喻物,或情物交融,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更细腻、生动地揭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体现了诗歌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赋之手法如《七月》,比之手法如《硕鼠》,兴之手法如《蒹葭》,精彩纷呈,各具魅力。(3)重章复沓的结构形式是《诗经》的又一大特色。所谓重章,并不是重复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一类词义复沓的表现形式,回环往复的咏唱,既可以加强淋漓尽致的抒情效果,也使诗章之间有了层递关系,如《关睢》、《式微》、《伐檀》等。(4)《诗经》中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构成了《诗经》语言上的一大特色,如“窈窕”、“参差”、“辗转”及“关关”、“呦呦”、“煌煌”等,使诗歌增加了韵律美,也细腻地传达了诗人曲折细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泼生动。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批注:

8.第6题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成就有哪些? 您的答案: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 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诗歌的语言在朴素中又体现出十分精粹的含义,这朴素中含有淡淡的韵味,这种韵味主要是讲究对形象 的刻画,对词语的运用.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达到了情和景的交融.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一些议论的 句子外,大多是客观朴实的描写,包涵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浓厚情趣,这种情趣,经过一种朴实平常的景物描写, 意向描写加以表现构成了一种淳厚的意境。题目分数:8.0 此题得分:6

篇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神话的特点是什么?

1、神话反映现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方式是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非科学的方式

2、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诗经》的性质: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的艺术特点

①《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③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④灵活的句式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同时在四言的基本句型下,又参差变化,长短自如,比较灵活。《离骚》艺术特色

1、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

2、比兴手法的拓展

3、一虚一实的抒情结构

4、屈原突破四言,加长诗句,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咏叹意味。

5、语言华美有力,情绪徘徊不绝。

《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浪漫主义是《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主人公餐英饮露,披花戴草,光照着黑暗污浊的现实,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2)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如上叩帝门、下索美女等情节表现了屈原为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

(3)《离骚》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在诗人笔下,日神、月神任他随意驱遣;咸池、崦嵫任他自由登临。而这一切又是为全诗的抒情主题服务的。

(4)《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描写,使得全诗境界奇伟,气象恢宏,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集。《尚书》的艺术特色:(1)、它是我国最古老的文章汇编。其中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韩愈谓之“佶屈聱牙”(《进学解》)。(2)、抛开文字的障碍不谈,在情感的表达上,其实是朴素而简要的。如“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有惟艰哉!”又如“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以尚一人之庆。”(《秦誓》)(3)、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尚书》的文章正是因此而受到后人的推崇。《尚书》真正标志了散文的形成,代表了我国最初阶段散文表达的水平。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传述《春秋》的编年史,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文学意味最为浓厚的作品。《左传》的艺术成就

(1)善于叙事。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有紧张动人的情节。(2)善于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3)《左传》的外交辞令精炼严密,委曲达意,且有力量。(4)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的文学成就不如《左传》,但它长于对话,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生动、风趣,相当精彩。《战国策》(国别体史书)的艺术特色(1)《战国策》的语言较《左传》更为明快流畅,委曲尽情。无论叙事还是说理,《战国策》都常常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绚丽多姿的辞藻,呈现酣畅淋漓的气势。(2)《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3)《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和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孟子》文学成就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有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

3、善设机巧,请君入彀。从身边的小事说起,慢慢引入正题,使对方陷入论辩的困境。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多用排比,表现出激越的阳刚之美。《荀子》的思想:(1)、他着重发挥孔子的“礼”,主张“礼”、“法”并重。他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思想家。(2)、提出“性恶论”,这是荀子主张礼治兼法治的理论依据。(3)他不信天命,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的倾向。《荀子》的艺术特色:

1、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了专题的议论文。

2、篇幅宏大,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

3、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精彩贴切。

4、多用排偶,句法整齐,节奏感强,适于诵读。具有整齐和谐之美。庄子的艺术特色

1、《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骇俗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

2、《庄子》的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因此《庄子》的哲学充满诗意。

3、《庄子》的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节奏鲜明,具有诗歌语言的美感。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执着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2、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

3、执着于真实的人生。

4、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5、消解人的中心主义。《韩非子》的艺术特色:(1)、论说切中要害,锋芒锐利,论断明快,具有刚毅直接之美。其文章的美妙,使得秦王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2)、分析透彻,说理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3)、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感染力强。《史记》人物形象塑造

1、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写史,这是司马迁的首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通过各种各样活生生的人物描绘出历史的伟大与平凡。

2、善于在特定的场合和环境中鲜明呈现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鸿门宴》。

3、洞察人性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善用“互见法”,多角度透视人物。

4、《史记》善于通过语言和细节琐事展示人物性格。

5、司马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移入了自己的感情,寄托了自己人生的感慨,使人物形象富于感染力。汉代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2、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形式比较自由。

4、语言质朴、简练。

《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总结

1、在《古诗十九首》中,我们看到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命状态和心灵历程。其生命状态是“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厚度,却可以用增强生命的密度来弥补”,即及时行乐,在及时行乐的表现中充满对生命的眷恋和无奈。这是一群在苦闷彷徨中仍不忘探索生命价值的追求者。

2、《古诗十九首》所渲泻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对于这份孤独,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思乡情来排解,想用及时行乐来排解,想用写诗来排解。正是在排解孤独和痛苦的动机中,吟成了这千古绝唱。为什么《古诗十九首》描写人生比较低调、比较世俗的心理内容,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1、真感情、真性情是十九首的灵魂,同时,也是抒情诗的灵魂。诗人向往真挚的爱情,渴望真挚的友情,追求真实的人生,在清新优美的诗句里,在低沉感伤的情调中,回荡着人间真情美的主旋律,闪动着诗人坦诚纯真的心灵。

2、这种真率之情,既是面对一己生命真实的存在,是面对自我灵魂的歌唱;同时也非常具有人生情感的普遍性,容易引发人的共鸣。

3、寓意深长的兴象,可以表达更为广泛的思念与想往。

4、多首之间,有一种和谐奇妙的互补关系。

5、语言自然清新而意味深长。

《古诗十九首》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总结为:是情真意切的艺术,是文人抒情诗的典范。《古诗十九首》的意义

1、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创造了不可重复的境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它在中国诗学史上,上承《诗经》、《楚辞》,下开建安,拓展了诗歌的疆域。从此,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古诗正式宣布五言诗开始登上中国诗坛,并取代四言,成为中国诗学的新范型。《七发》在写作上的特点

①《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②《七发》是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文体,夸张靡丽。③《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以分事成段的方式构成。散体大赋的特征

散体大赋在内容上是铺写豪华生活,极力描写各类事物,“劝百而讽一”;

形式上多为长篇巨制,多用主客问答,文辞富丽,铺叙细腻,好用典故和难字,句式参差。对汉大赋的评价

汉大赋在内容上通过空间的极度排比展现了汉代大一统的繁荣景象,并具有一定的讽谏意味; 在艺术上发展了“赋”这种以铺叙为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词语。

然而,汉大赋在内容上过分歌功颂德,缺乏真情实感;在艺术上有类型化之嫌,且生僻字太多,有如字林。汉大赋兴盛的原因

1、经济基础:汉朝国力强盛,物质实力雄厚(根本原因)

2、上层建筑:汉王朝的文艺政策和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外因)

3、文体发展:前代创作经验的积累(内因)张衡的汉赋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抒情小赋的特点相对于汉大赋有了哪些变化? 抒情小赋在内容上:回到抒发个人感情的路上; 在风格上:语言清新自然,情景和谐交融; 结构上:突破了主客问答的虚构框架。抒情小赋是时代生活的必然产物。陆机的艺术成就:

①写景致力于刻画体物,为后人在山水描写的表现技巧上提供了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②词藻繁缛,有明显的贵族化特征,引导诗歌脱离口语。③表现手法上,他喜用对偶句式,有利于诗歌技巧的发展。

三、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语言精当,出语自然。虽有对句而不刻意工巧,运用典故而恰当贴切。

四、以咏史的方式抒写怀抱,将咏史与抒怀结合,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③表现上更加富于变化,如比喻、对照、比兴、议论等多种手法兼用,进一步丰富了咏史题材的艺术表现力。孙绰:玄言诗代表作家。陶渊明的艺术成就

①打破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②开创田园诗创作的道路。在陶渊明之前,还没有一个诗人写过这样多的诗歌来歌咏农村田园生活。他将自己新颖的思想、真淳的人格和田园生活完美地结合起来,为诗歌发展开辟了新天地。③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风格。陶渊明诗歌的风格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的诗大都是抒情作品,他把自己的感情象一股泉水渗透于景物描写中,从而使情与景得到了有机的统一。

3、豪迈雄健

陶渊明诗歌的影响

1、打破玄言诗统治诗坛局面

2、开创田园诗创作的道路

3、创造了一种平淡自然而又韵味隽永的风格

三.就诗歌语言而言,陶诗的特点是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纯净之美 曹操的诗歌艺术成就

1、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

2、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

3、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绝少华美辞藻。

4、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四言而言,他是《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使四言诗在《诗经》之后又大放异彩。

《燕歌行》是现存较早的比较完整、成熟的七言诗,体现了曹丕诗歌轻俊流畅的风格。曹植的诗歌成就

①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②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③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洛神寓意:

①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②“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

③以此赋托意,寄托自己无奈而悲哀的情怀。因为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故无奈而悲哀。《洛神赋》最突出的特点: ①丰富的想象。

②词藻华丽而不浮躁,令人神爽。

③讲究排偶,对仗,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谢灵运的山水诗的成就

1、善于写景:能客观地描绘出山水本来的面目,精雕细刻、鲜丽清新。

2、有相对固定的结构:登临或出游—写景—阐发玄理。

3、这些山水诗是作者仕途挫折的产物,所以情感孤独苦闷,希望解脱而终难以解脱。谢朓的诗的艺术成就

1、他的诗也以写景见长。尤其突出的,是使山水诗从深山老林中走出来。善于从寻常景物中发现新鲜动人的美感,构造清丽的意象,令读者觉得亲切。

2、诗中的感情大多表现为迷惘、忧伤。谢朓山水诗和谢灵运山水诗有何不同?

1、去掉了谢灵运山水诗常有的玄言尾巴。

2、文辞更加清新自然,没有谢灵运刻意雕琢的痕迹。

3、结构上改变了谢灵运移步换景的散点透视,而变为驻足某处的定点透视,从而开拓了绵远辽阔的审美空间。

4、他对山水景物的描绘渗透着自己的人生感受,即初步做到了情景交融,而非谢灵运那样主要对山水景物作客观描摹。

庾信(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的诗歌

1、诗歌面貌达到“情文兼至”的浑成境界。庾信以聪颖的资质,在南朝梁代积累了很高的文学素养;又来到北方以其沉痛的生活经历丰富了创作的内容。

篇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专题化,教学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是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及部分文科、 艺术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不仅对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 而且对于传播中国文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来备受师生重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需要涵盖 “文学史上各个时期的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及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1], 具有时间跨度大、名家名作众多等主要特点。 因此, 该课程的主要教学模式, 通常遵循教材的编排方式, 即以朝代为经, 以文体为纬。 这一教学模式固然有其显而易见的优势, 可以使学生对历朝历代的主要文体、重要作家、代表作品有比较直观的了解, 但同时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问题:首先, 教学内容庞杂而零散, 但教学时间又相对有限, 如何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程度的把握, 着实不易;其次, 教学对象多为大一新生, 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不尽相同, 如何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的教学节奏, 亟待解决;第三, 除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以外, 汉语言专业还需要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 以及一系列与古代文学有关的选修课, 如何使作品选读课程和文学史等相关课程互相配合, 需要兼顾。

有鉴于此, 笔者认为, 在遵循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化教学,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在进行专题化教学的过程中, 课程内容的专题化是关键, 可以从文体、思潮、题材、意象、技法等诸多方面着手展开。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 每一种文体都有各自的发展线索。 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编排方式, 在讲解每一个历史阶段时谈及各类文体, 那么几乎可以肯定的是, 每一种文体的演进历程都会遭到割裂, 而学生也就很难建构起某一文体的发展线索。 因此, 从文体的角度进行专题化教学, 是有其现实针对性的。以诗歌为例:从《诗经》到汉乐府, 再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 民歌的发展脉络可以比较清晰地呈现出来;从唐诗到宋诗, 其艺术风貌是否有高下之分, 亦可加以讨论。 借助这样的内容整合, 学生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某一文体的传承与发展, 得到相对初步的认识, 这也可以为其日后的文学史学习埋下伏笔。

即便遵循现有教材的编排方式, 教师也可以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思潮来整合教学内容, 比如, 魏晋时期有所谓的“文学的自觉”, 唐朝有新乐府运动、古文运动, 宋代有诗文革新。 当课程内容推进到某一历史阶段时, 教师不妨根据当时的文学思潮来选择相应的名家名作进行教学,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作品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对文学思潮产生直观的感受, 一举两得。 以北宋诗文革新为例, 教师在讲解王禹偁、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人的作品时, 不妨突出各家对于文、道关系的论述, 从而顺理成章地勾勒出革新思潮的发展主脉。

除了文体、思潮这些比较大的方面以外, 题材、意象、技法等相对较小的方面也可以作为专题。 在古代文学史上, 伤春、悲秋之作比比皆是, 思乡、悼亡之作亦代不乏人,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相关作品进行串联, 使学生对某一题材的创作历史有较为全面的体认。 以悼亡文学为例, 潘岳有《悼亡诗》, 苏轼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纳兰性德有《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 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细致的比较来剖析不同作品的艺术特点。 另外, 在探讨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时, 意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 通常情况下, 诗词中的意象并非孤立地存在, 而是根植于业已形成的文学传统。 比如, 芳草连天这一意象往往与离愁别绪有关, 从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到范仲淹的《苏幕遮》, 再到李叔同的《送别》, 概莫能外。 值得注意的还有技法。 比如, 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貌似劈空而来, 可如果联系到自《诗经》以来历代诗词对于叠字的精彩运用, 就不会认为这七组叠字的出现纯属偶然了。

与此同时, 教学形式也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第一, 改进教师的讲授方式。 尽管课堂上的师生讨论在很多场合被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 甚至大有取代教师讲授的趋势, 但是, 在这样一门相对传统的课程中, 教师讲授的重要地位一时间恐怕难以撼动, 特别是在面对大一新生的情况下。 不过, 教师的讲授绝不等于照本宣科, 毕竟“依注上书, 学生自会”[2]。 因此, 教师讲授的重心应当从“授人以鱼”转移到“授人以渔”上, 不仅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更重要的是将获取知识的方法呈现给学生。 在很多情况下, 与学生分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往往比仅仅提供结论更具示范作用。

第二, 确保课堂的讨论环节。课堂上的讨论环节之所以在这门课程中不太常见,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门课程的内容较多而课时较少, 时间紧任务重。 有些教师认为, 一旦提高讨论环节在课堂上的比例, 无形中就会影响教学进度。 这一担忧不无道理, 毕竟学校要求教师在规定课时内完成一定的进度。 但是, 课堂上的讨论环节又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启发、锻炼学生的思维, 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这也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磨刀恐怕不至于耽误砍柴。

第三,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大学自然也不例外。 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 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的内容产生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课堂统计、课后交流、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加以了解。 学生对于课程的兴趣是值得珍视的, 教师应当因势利导, 带领学生精读相关作品, 开始比较初步的学术训练。 当源于兴趣的自由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兴趣的自主思考时, 学生就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了。

第四, 完善课程的考核机制。 现阶段对于学生的考核, 大多轻平时而重期末。 其实, 期末成绩只是一次测验的结果, 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 平时成绩则不然, 教师可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考察学生的投入程度、进步速度, 打出的分数相对而言更为客观、公正。因此, 适当调整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比重,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外, 如果条件允许、准备充分, 以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也未尝不可。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中进行专题化教学的尝试, 对于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任课教师需要在古代文学领域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注意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 以自身的专业推动教学的创新;其次, 任课教师需要在专业领域之外不断开拓视野, 注意充实文献学、文艺学、历史学、地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知识, 以自身的广博开阔学生的眼界;第三, 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倾听学生提出的意见、建议甚至质疑, 及时进行反馈, 以自身的诚意赢得学生的信任。

当然, 上述针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专题化教学的论述, 只是笔者根据有限的教学经验提出的初步设想, 浅陋之处, 在所难免。 不过, 笔者希望借此抛砖引玉, 引起学界更多的关注和讨论,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使这一充满历史感的课程焕发出新的更大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内容简介.

篇4:从古代文学作品中看中国体育文化

关键词:体育文化 古代文学 发展 多样性

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不乏有关于体育文化方面的题材,其文学体裁涵盖了诗词、歌赋、笔记、戏曲、小说、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以独特的风格为我们逼真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体育活动状况,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的场景。尽管历经漫长的岁月,我们依然能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了解到我国的体育文化精神,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及其多样性的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

一、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精神

《礼记》中有记载:“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可见先秦时代人们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并非将名次及成绩作为争夺的首要目标,这也奠定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与西方体育文化精神的差异。如果说西方是一幅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赛跑图,那么中国则是一幅古代的养生图。早在2300多年前,庄子就在其著作《庄子·养生主》中提倡动静结合,以保养生命。他秉承“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守形”的思想,开创了中国体育文化精神的养生观的先河。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古代文化的日趋成熟,人们逐渐确立了动以养身的思想,即主张通过身体运动来达到养生健身的效果,只有加强身体保健,才能防病于未然。在《后汉·华佗传》中,记载了中国汉代名医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鹤5种禽兽的神态和动作所创编的一种医疗体操——“五禽戏”,五禽戏可谓中国古代健身术的代表,关于它的功效,我们可从该书中略见一斑:“身有不快,起做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另外,从太极拳的创造及推广,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体育文化所具备的浓厚的人文精神,太极拳体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在和谐持中的理念中实现道法的自然,彰显人文关怀,同时也与庄子动静结合的养生观不谋而合。与西方浓厚的竞技性不同,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更多的是强调娱乐性,养生性,讲究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人的切身体会,每个人均可身体力行,体育运动不仅注意到人体外部的肢体活动,更注意到身体内部机能的锻炼,由此可见我国古代体育文化精神反而更接近体育的真精神。

二、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

纵观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雏形期、成长期、定型期、发展期,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准确地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

中国体育文化的雏形期距今大约2.8万年,当时的人们将劳动生产时的砍、扎、刺、割、射等动作相应转变为军事技能。《史记·五帝本记第一》中记载了“轩辕乃习用五兵干戈,以征不享,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的场景,为顺应战争而展开的原始的体育教育就此拉开序幕。此外,《淮南子》中说到“燧人氏以匏济水,伏羲氏始乘桴”。可见我国在燧人氏时代就有了木筏,伏羲氏时代就开始使用独木舟,《帝王世纪》记载了尧时期出现击壤,《世本》“尧造围棋”;《别录》中的黄帝发明蹴鞠、角抵等,可见先古时代人们已经有了体育文化的雏形。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成长期是夏朝到战国时期,当时各国的体育竞技活动俨然成为日常娱乐手段。《礼记正义》中描述了“孔子射于瞿相之圃,围观者如堵墙”,我们可看到孔子和当时的社会民众很注重体育。由《诗经竹竿》中的诗句:“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普遍有了进行体育活动排解心理郁闷的意识。

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定型期在秦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秦朝将体育技能“射”作为官职称谓,《文献通考》记录了秦统一中国后将角觚作为阅军大典的内容,可见当时对体育的重视。《汉书·武帝本纪》也记载了汉朝“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的盛况。《后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一书中系统整理并总结了射法、戈法、剑道、手搏、蹴鞠等体育项目,推进了中国古代体育文化的发展。

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期是隋唐时期到清朝,进入隋唐以后,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人民生活富足,体育活动已然成了全民运动,杜甫《哀江南》中写道:“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可见唐朝女子参与体育竞赛活动的英姿。武则天创办“武科举”,以及宋朝办武学的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间武术的发展,明朝总结了我国武术的套路,其代表作品有《纪效新书》、《武备志》等作品,是我国古代体育文献的经典著作。明清时期,许多小说也对体育活动进行了详细描述,在《金瓶梅》一书中,对象棋、围棋、击壤、双陆、秋千、毽球、击球等运动进行详实的描写,《水浒传》中记载了武术和拳击场面的描写,《红楼梦》中出现了放风筝、下围棋等体育活动,可见,那时中国在体育文化上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从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从大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千年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体育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先人在劳动和战斗间隙将体育独立出来,并跟随时代变迁的脚步不断做着调整和完善,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仍得以传承下来,我们择其几个加以表述。

其一,作为现代竞技体育足球的雏形,蹴鞠在历朝历代几乎都有所涉及并被保留至今。

蹴鞠最早被记载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而我国古代蹴鞠活动主要盛行于寒食的时候,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寒食蹴鞠的传统,到了唐朝,人们对蹴鞠进行了改进并加以创新,使蹴鞠活动使得更多的民众喜爱和接受,唐朝诗歌中不乏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例如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竟出垂杨里。”杜甫的《清明》:“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到了明代,蹴鞠甚至已经普及到女性,例如钱福在一首七律诗中写道:“蹴鞠当场二月天,仙风吹下两婵娟。……几回蹴罢娇无力,恨杀长安美少年。”诗中所述的女子蹴鞠比赛盛况,令人读来大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其二,马球,又称“击鞠”、“击球”等,球状小如拳,游戏者乘马分两队,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比赛场地多是草原或旷野之地。我们可以从三国时期著名才子曹植的《名都篇》中的表述:“名都出妖女,京洛出少年。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揪间。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中看出马球运动至少在当时就已经存在。而到了唐代马球更为风行,对骑术要求也更高。武则天就曾写诗称赞唐太宗李世民高超的马术,由于马球主要流行于军队和宫廷贵族中,该运动到了清代便开始没落。

其三,剑术,是我国最传统,也是传承至今最流行的体育项目之一,早在描述公元前206年楚汉战争之初的名作《鸿门宴》中,就记载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情形,可见剑术在当时颇为流行,在汉代还出现了《剑道》三十八篇等有关剑术的专门论著,唐朝著名的诗仙李白不仅是个高产诗人,同时也是位体育明星,可谓是文武双全,他毕生对剑术颇有造诣,在其《与韩荆州文》一诗中,自称“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可见其对剑术的痴迷程度。现存的《李白全集》共有964首诗歌,其中关于剑术的描写就高达100首,诸如“起舞拂龙泉,四座皆扬眉”,“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等,可见剑术亦成就了诗仙李白的豪放与洒脱。

其四,角抵,即摔跤,是极为古老的竞技项目,两人徒手相搏,按一定的规则,以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摔倒对手,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这些体育运动,当时人们通过角抵获取食物,与自然界做斗争。根据南朝《述异记》中的相关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其中说到的蚩尤戏便是摔跤的雏形,是为纪念与黄帝逐鹿中原的蚩尤而出现的一种民间的竞技活动,到了东周时期,这种角抵戏比较普及,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中非常多见,甚至是当时周朝军队操练的主要军事科目之一。唐朝大诗人杨万里在观看朝廷举办的“角抵”大赛,写下一首《角抵诗》:“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彰显了“角抵”比赛的盛况及皇家恢宏的气势。

其五,秋千,在春秋时期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秋千运动不仅是极为精彩的竞赛活动,还十分锻炼人的意志,促进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展,因其简单易学,深受人们的喜爱,到了汉代,秋千成为我国许多传统节日必备的民间体育活动并流传至今。宋词中就有许多描写女子荡秋千的情景,诸如苏轼《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这些描写女子进行秋千运动的真实情景是极其富有情趣的。著名小说《金瓶梅》其中一回标题是“吴月娘春昼打秋千”再现了明清时期女子对秋千的喜好与秋千的普及程度。

篇5: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导读

一、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选修课 程。

本课程作为一门中国古代文学的提高课,它是在学生已学过《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及若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的基础上,不着重于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而是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的具体评述,了解古代学者如何阅读、阐释作品,进而把握他们研究作家、作品所采取的视角和价值体系,这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古代文学的知识领域和学术视野,又为有志于专攻中国古代文学的同学指出读书、研究的必要门径。

二、本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要籍指的是清以前(包括清代)的古代学者所作的有关文学的经、史、子、诗文总集、别集的传疏、笺注,以及他们对古代戏曲、小说所作的评注。它们是我国古代文学文本阐释的特有方式和文学传承的重要通道,因之对古代文学文本的解读、对古代作家、作品的研究、对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思想的研究,都是离不开它们的。作为学术研究,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是不能用现代人所作的注释、评论代替的。

但本课程不着重从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去论述,而是通过 对若干重要的古代文学要籍的评述,使学生能够掌握古代文学要籍的特点,认识它们的价值,以及深入研究它们的方法,也希望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三、本课程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分四编评述三十部中国古代文学要 籍,它们是:

1、《诗集传》

朱熹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1958年

2、《楚辞补注》

王逸章句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校点本

1993年

3、《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年

4、《战国策》

高诱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5、《论语集注》

朱熹撰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排印本 1983年

6、《孟子集注》

同上

7、《庄子集释》

郭庆藩撰

中华书局排印本

1961年

(以上第一编)

8、《史记会注考证》

[日本]泷川资言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

9、《汉书补注》

王先谦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83年

10、《乐府诗集》

郭茂倩撰

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9年

11、《昭明文选》

萧统编

李善注

中华书局影印本

1977年

12、《玉台新咏》

徐陵编

吴兆宜注

四部备要本

13、《曹集诠评》

丁晏撰

文学古籍刊行社本

1957年

14、《靖节先生集注》

陶澍撰

四部备要本

15、《庾子山集注》

倪璠撰

中华书局校点本

1980年

(以上第二编)

16、《王右丞集笺注》

赵殿成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校点本

1960年

17、《李太白全集》

王琦注

中华书局校点本

1977年

18、《杜诗详注》(又名《杜少陵集详注》)

仇兆鳌撰

中华书局排印本 1979年

19、《唐柳河东集》

蒋之翘撰

四部备要本 20、《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

王琦等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 1959年

21、《玉豀生诗笺注》

冯浩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

1979年

22、《王荆公诗笺注》

李璧撰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

1958年

23、《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王文诰撰

版本待定

24、《山谷诗集注》、《山谷外集诗注》、《山谷别集诗注》

任渊

史容

季温注

谢启昆辑

《丛书集成初编》本

四、教材拟分两部:(1)绪论:中国文学要籍注释特色及其学术意义。(2)分论:每部文学要籍为一章,论述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学术传承,注释特色,版本沿革,选一、二实例增强学生的具体感受。每章都附有相关书目,并有选择复制古籍珍本的书影。

篇6: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论文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浅谈《孙子兵法》

(金融42班王宝强2141804050)

【摘要】 《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历经历史沧桑之后,不仅没有被逐渐遗忘,反而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开阔思路、启迪心灵的作用也许更有意义。

【关键词】经营管理

;孙子兵法;五字诀;一法通,万法通;

经济金融;企业管理

【正文】上完这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名著导读选修课,自己对《论语》、《中庸》、《大学》、《庄子》、《墨子》、《心经》、《孙子兵法》、《传习录》等名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先贤们的思想也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虽然有一些的文章确实晦涩难懂,但是自己能够有一些体会。但是我感觉自己对《孙子兵法》还是比较了解,所以接下来讲一下自己对它的理解。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兵家的必读经典,有的人认为它讲述的是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内容,在现在我们研究它已经并无意义,但是我认为不是这样。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大道如一,《孙子兵法》的内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其价值。《孙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子兵法》着重强调“将”的作用,在经济、管理方面都有不可小视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的名言“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形篇》)对企业管理者同样十分适用。“修道”,就是树立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宗旨,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使企业在民众中有良好的信誉。“保法”,就是要健全企业的规章制度。孙子的“法”包括“曲制、官道、主用”等项:“曲制”,是组织编制,运用于企业就是把全企业分成很多部门、车间、作业组等;“官道”,是指管理者的职责范围、上下隶属关系,如总经理之下有分管生产、营销等等的副经理,各副经理之下又有许多科长;“主用”,运用于企业是指行政、采购、生产、广告等费用的管理以及有关的各种财务制度。一个企业把这些规章制度健全起来,就能如孙子所说的“治众如治寡”(《势篇》), 把企业管理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运转迅速。《孙子兵法》在我国经济领域的应用由来已久。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最早将《孙子兵法》引入经营管理的是战国魏文侯时的白圭。他将孙吴兵法和商鞅之法的原理,用于生产经营,善观时变,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等策略,取得了成功。目前,有许多企业家和经济学家对孙子兵法的商战应用价值有深刻的体会。北京大学北大国际MBA中方院长胡大源说:“《孙子兵法》是对两千多年前大量战争实例的精辟总结。当今MBA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现实问题进而找出其规律的能力。每个企业都欢迎善于解决问题的经理人。”《孙子兵法》正是教你解决问题方法的本质的一本书。再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评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价这部书的。20世纪60年代,日本将《孙子兵法》引进了企业管理。日本学者村山孚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一个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日本的“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公开宣称孙子兵法是他们成功的法宝。他说:“中国古代先哲孙子,是天下第一神灵。我公司职员必须顶礼膜拜,对其兵法认真背诵,灵活应用,公司才能兴旺发达。”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乔治在《管理思想史》中则说:“你想成为管理人才吗?必须去读《孙子兵法》!” 意大利埃尼公司总裁贝尔纳贝说:“关于战略这一题目,我正在读《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关于战略的全面的教科书,今天仍能运用到人类的各种活动中去。”以上那么多例子,均是这一代人类精英对它的理解。可见外国的管理人员对《孙子兵法》都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作为一名经金专业的一名学生,更是要对它有着自己的理解,因为这可能对我们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提出了为将的五字诀:智、信、仁、勇、严。这同时也是一个合格的企业经营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五个要素。智,则能制定谋略,引导公司走上正确的道路;信,则深受顾客信任,公司的信誉招牌才可建立起来;仁,则部署归心,上下团结,全公司的力量才可被完全集中利用;勇,是说管理者需有决断,在紧急时刻一定要有当机立断拯救局势的魄力;严,重点强调内部的规章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理人要赏罚分明,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切忌公私不分。“凡此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道理大家都懂,但能做到的人就可以成功。实际上,我个人认为,“信”应该排在第一位,诚信是为商之本,没有诚信,何以行天下?反观现在很多企业,为了短期的利益抛弃了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肆意欺瞒消费者,对大众的财产,甚至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样的行为是极为愚蠢的,身为一个企业家,怎能不知道细水长流的道理?公司的名誉一旦受到损失,则是需要数倍的投入才有可能弥补。

《孙子兵法》强调“将”的作用,自然极为强调用人之道。用人之道是将帅之道的根本“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好的领导者,不会强求部署承担胜败之责,而是通过选择合适的人选来营造有利的局势,伺机以势制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尧虽贤,兴事业不行,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惟在择任将相哉!”相似的,对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来说,战略目标的实现来自全体员工的支持努力,如何揽才、惜才、用才对企业的成长尤为重要。卡内基曾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资金、市场全部夺去,但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四年后,我仍将是一个钢铁大王。”他去世后,墓碑的铭文是:“这里躺着的是一个善于使用比他自己更能干的人来为他服务的人。”担任一个企业的领导人,一定要有这种能够让别人来为你服务的能力。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之。”孙子这句话旨在点出上下一心的重要性。到了现在,则演变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发展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重要氛围。一个长盛不衰的企业,必定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美国皮克斯动画公司,其企业文化就非常鲜明,全公司上下充满创意的气息。进入公司,整个空间非常开阔,墙壁也是鲜亮活泼的红色白色,让任何走进公司的人都可以立即感受到企业的活力创意。为了让员工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释放,皮克斯集合了员工的创意,举办纸飞机大赛、转椅撞击赛等有趣新鲜的活动。在这里,员工的创意被完全地激发,回报给企业的是,皮克斯出品的所有动画,其创意、真善美的内涵都使其受到了广泛欢迎,取得无与伦比的成功。成功的公司永远只会选择认同并享有与自己同样价值观的员工,以营造并延续自己的企业文化。《基业常青》中说:“只有极度符合高瞻远瞩公司核心理念和要求标准的人,才会发现那里是他们绝佳的工作地点。几乎像教派一样,高瞻远瞩的公司对本身的主张、对本身期望达成的成就极为明确,根本不容纳不愿或不符合他们确切标准的人。”企业领导人,应该拥有此等魄力,“将听吾计,留之;将不听吾计,去之。”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段是我最欣赏的一段内容。孙子早就意识到“以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王宝强 学号:2141804050 人为本”的重要性,战争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而是最后的手段。战争开始前,能谈就谈,能不打就不打,因为战争是最消耗双方力量、对双方都有害无益的过程。孙子同时指出,能够不依靠战争手段就达成目的,才是最好的结果。“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与现今商场上的许多道理不谋而合。商场之道,和为贵。“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商场上情况正如战场一般瞬息万变,上一秒还是竞争对手,下一秒可能又成了把酒言欢的利益伙伴。凡事留一线不要做绝,日后或许还会有合作的可能。所以即便是竞争,不到最后,轻易不要撕破脸皮。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让别人坐收渔翁之利是极不划算的买卖。“不战而屈人之兵”,给对手也留点空间,双方各退让一步,互利共赢才是现今商场最理想的状况。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从《孙子兵法》就可见一斑,其对当等待中国以及世界哲学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认识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如今人们的生活被现代化资源所充斥,在物质方面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方面往往被忽视,希望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尤其是先进的哲学思想,能够被继承和发扬,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一同向前发展。参考文献:

[1]冯沪祥.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西安交通大学

金融42班

上一篇:人生格言励志下一篇:快乐与痛苦的交织军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