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初中作文

2024-04-23

谁初中作文(共14篇)

篇1:谁初中作文

谁衬托了谁初中作文

一个人,如果没有别人的衬托,是显现不出他本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的。

就像一个强者,如果没有比他弱的人来衬托他,就不会体现强者的强;一个聪明人,如果没有比他差的人来衬托他,又怎能看出聪明人的聪明呢?

我家旁边是一条马路,马路两侧种了很多树。马路右侧的树光秃秃的,四周种了些颜色艳丽的花儿。这一景象乍一看有些怪异,看久了又觉着十分和谐,少了哪一样都不行。

看着这一景象,我琢磨起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花衬托了树,还是树衬托了花?

说花衬托了树,是有道理的。花的存在美化了树,娇嫩的花朵使得光秃秃的树多了一丝坚韧,更显出了树屹立在寒风中纹丝不动的不屈。

如果说树衬托了花,那也是有道理的。树光秃秃的,毫无美丽可言,这更衬托了花的美丽,让人想捧在手心里呵护。

这到底是花衬托了树,还是树衬托了花呢?

夜,像一位穿着黑色舞服的.舞者,在天地间翩然起舞。神秘,又散发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月,像一位美丽出尘的仙子,令人着迷。她站在世人遥不可及的高度,俯视人间。

究竟是月的光芒衬托出了夜的神秘,还是夜衬托出了月的圣洁?

到底谁衬托了谁?

篇2:谁初中作文

2550年济阳县城。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大街上处处是机器人的身影。要问真人在哪,都去月球看选美了。

“本次选美大赛进入决赛的共四人。他们分别是:一号诸葛亮!”说话者乃可爱的嫦娥主持。话音刚落,一位具有隐士气息的男子轻摇蒲扇,慢慢踱了上来,淡定地曰“大家好,吾乃孔明,今日略有东风……”说话间,已摆了许多Pose。

“下一位,三号武松!”

“各位仁兄好,在下武松。”余音绕梁,只见一彪形大汉一步迈上T字台,抱拳称呼。

“四号,贾宝玉!”

“一位翩翩美公子应声上台,手中执把琉璃扇,展扇而观,上面赫然是”贾宝玉“三字。

“最后一位,八号,八戒哥!”嫦娥语中带着娇羞。

可T字台上却空空如也。大家纳闷,这厮老猪还挺,让我们等他么!

“我来了!”正在众人窃窃私语中,一颗大肉球走,不,应说滚上了舞台。“呵呵,俺老猪,不,我叫八戒!”猪八戒在台上傻笑,却不知一老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向评委席。

“四人已登场完毕。十分钟中场休息后,进行最后的走秀PK!”嫦娥激动的声音传来。

候场厅中,诸葛、武松还有宝玉紧张地为自己补妆,想在最后的关头拉上几把选票。要知道,冠军的奖金为30亿名著币啊!八戒却没了身影,原来他忙着给录制节目的技术人员端茶倒水呢。

十分钟真的太短暂,走秀开始。

诸葛、武松、宝玉都想第一个来,害怕评委看到最后视疲劳。可T台就那么大,只听“q”一声,诸葛和宝玉被武松和他的坐骑老虎挤下了台。武松傲慢的`仰头,想跟他斗,还嫩点!

猪八戒见状,连忙跑到T台边,将另两人拉起。为了奖金和自己的名气,那两人也顾不得伤痛,争先恐后的走秀。殊不知这一幕,全部收入评委眼底。

轮到八戒了,他木讷地走着,不经意间瞥向评委席,瞪大了眼。那不是他今天在来的路上背的老奶奶嘛。可她怎么坐在评委“刘姥姥”的位置上!

刘姥姥微笑着看他,冲他做了个加油的手势。八戒也咧开大嘴,露出憨厚的笑。

评分和投票的结果出来了。

嫦娥热泪盈眶:“冠军是――八戒哥!”

八戒在掌声和尖叫中走向领奖台。与此同时:

诸葛气愤地拂袖而去:“岂有此理!”

武松大吼:“可恶!”

贾宝玉摇头,叹息。

但所幸,他们出丑的一幕被剪辑了下去。

媒体争相报道,有人说八戒走了后门,有人说八戒是幸运……去采访评委,评委们只是笑而不答。

篇3:谁初中作文

“学为中心”的课堂是相对于“教为中心”的课堂而言,指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解决学生独自不能解决的疑难困惑,教学的结果是经过课堂的互动合作与思想碰撞交流解决了学生的疑难困惑,并提升其认识,开阔其视野。特别对于初中政治学科而言,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去解释或解决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至于涉及到的有关公民人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要求学生能够自觉践行。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改变教为中心的知识讲授观,突出学为中心的、知识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观,以及包括公民人格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渐进养成观。换言之,课堂教学观的转型成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彰显实效的关键。

本次专题研究秉承上述课堂转型的理念,以深入课堂观察为基础,通过分析诊断课堂实践探索尚存在的种种不足与偏差,提出进一步改进实践的设想,以此推动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形成。

本次专题研究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节“财产属于谁”为载体。本单元主要包括三个板块的内容:第一板块是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主要涉及什么算合法财产?合法财产从归属上可以划分成几类?合法财产所有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第二板块是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主要涉及我国宪法、民事法律、刑事法律以及行政法规等对合法财产是怎样实行保护的?第三板块是当合法财产所有权受到侵犯时的维权,主要涉及对合法财产构成侵犯的表现有哪些?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执教教师为本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通过对引用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学习交流,引导学生:(1)掌握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含义,增强鉴别合法财产与非法财产的能力;(2)领会法律保护公民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意义、方式,并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3)培养珍惜国家、集体、他人、自己的财产,敢于同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财产的行为作斗争的品质。

为了准确判断“学为中心”的课堂实践成效,研究小组确立了四个方面的课堂观察维度,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疑惑组织有效的探讨;教师针对教材的相关内容设计适切的任务;学生针对课堂的学习内容形成内化的知识。

一、基于课堂观察的分析与诊断

依据课前设计的课堂观察的4个维度,研究人员深入到执教教师的课堂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在此基础上对执教教师的实践探索课诊断分析如下:

1.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细致的了解

在了解学情方面,执教教师进行了课前的预习测试,统计发现:在全班44名学生中,10人及以上出现判断错误的题目有第1题14人(原题为:社会上的财产按照归属划分,可分为:①国家所有;②集体所有;③个人所有;④国家和个人共有)、第2题11人(原题为:依法对自己的合法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是:①财产承租权;②财产所有人;③财产保管人;④财产所有权)、第5题20人(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的重要武器和锐利武器分别是:①民法、刑法;②刑法、民法;③行政法、民法;④行政法、刑法)及第6题16人(原题为:实施法律规定的各种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方式的前提是:①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②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③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④维护自己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从反馈分析初步看出,学生对于本课涉及到的财产归属的类别、财产所有权的内涵、民法与刑法各自适用的范围以及有关各种财产纠纷处理首先要明确的问题等方面,存在认识不足。不过,从检测题的设计也可以发现,题目概念性太强,表述过于直接,教师对具体认知的障碍究竟在哪里还不能清晰把握。如第1题,有关财产归属的划分在课本上有清楚的表述,学生没有选对,问题症结尚不明朗。由此看来,教师如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深入了解,尚需进一步细化相关检测题的设计,以期得到充分的信息反馈。

2. 教师针对学生疑问困惑组织有效探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对于合法财产所有权中的使用权和处分权存在认识含混不清时,进行了有效的引导。

课堂教学片断摘录1:

师:请大家说一说合法财产所有权具体包括哪些权利?

生1:占有权、使用权、处分权和收益权。

生2:使用权和处分权应该属于同一种权利,因为它们是一样的,只不过说法不同。

师:有同学提出不同看法。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本第70页上的“相关链接”,看看使用权和处分权究竟是否一样,或者说有什么不同?

生3:使用权是指合法财产所有人有权根据财产的性能和用途加以利用,而处分权是指合法财产所有人有权对财产进行处理。处理和使用是不一样的。

师:这位同学根据书本上的定义找出了两者的不同,也就是,使用权说的是使用,处分权说的是处理。有同学能不能从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角度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4:使用权只涉及到使用,处分权则涉及到了所有权的变化。

师:说得好!也就是说,使用权不涉及所有权的变更,而处分权则直接涉及到所有权的转移。

课堂教学片断摘录2:

师:只要是我们的合法财产,都可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说说看,哪些属于合法财产?

生1:我的钱包。

生2:我的手机。

生3:我们家的房产。

生4:赌博赢来的钱。(笑声)

师:大家想想,赌博赢来的钱算合法财产吗?在我们国家认为赌博合法吗?

生4:在澳门赌博就是合法的。

师:澳门是特别行政区,有自己本地区的法律。这里说明一下,我们谈到的合法财产,其判断的依据应该有两个:一是内容合法,二是手段合法。内容合法就是指法律允许个人所有的,像毒品、枪支等各种违禁物品就不能算成合法财产;手段合法就是获得财产的手段不违法,属于正当途径,如父母每月的工资。

正是因为教师在上述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疑问困惑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以及教师适时到位的点拨,使得学生澄清了对相关概念的认识。

3. 教师针对教材相关内容设计适切的任务

在本次课上,教师围绕合法财产所有权的相关问题设计了5个生活案例的讨论活动。第1个是有关一位朋友为怎么处理自家丰收的桔子而犯愁的案例,让学生帮助想各种可能的解决办法。教师以此来说明这些办法就是财产所有人可以行使的种种处分权。第2个是有关一位朋友在自家桔园挖到了一罐古代钱币后打算去贩卖的案例。教师想通过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贩卖古钱币等各种文物是不合法的。第3个是有关一位朋友的父亲在自家被盗桔园地里拾到一部手机,打算自己使用的案例。教师想通过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非法占有行为。第4个是有关某地一城管大队不由分说,没收了一位朋友的父亲因违章摆摊销售的一车桔子的案例。教师想以此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该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第5个案例最为复杂:一房东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委托人,顺利贷款192万元,同时又将这套房子租给了刘先生,租金一年2万,租期为10年。孙女士花全款216万元(198万元房款加18万元税费)从委托人手中买到这套房子,但发现自己进不去,找委托人得到的回复是不知道原房东已出租,找现在的租客得到的回复是原房东还欠5万元没还,声称自己也是受害者。教师想以此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分清这套房子的所有权究竟属于谁。

从整体来看,执教教师努力尝试把一些比较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情境,让学生分辨相关概念的内涵以及基于正确理解的灵活运用,这样的认知任务在一定程度上有适切性。其中,为了使得学生的讨论具有更为充分的法律知识的支持,教师还不失时机地补充了一些法律条文。如,教师引入了《物权法》的相关内容,否则,学生针对案例2和案例3的讨论就只能停留于道德道义的层面,根本意识不到归还或上交拾得物在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同样对于案例4,如果不补充我国《行政强制法》中对于行政强制措施的一般程序的规定,学生就无法对于城管的行为进行一个正确的判断。

不过,对于第5个案例而言,牵涉人物复杂,其中交织着对抵押这一法律术语以及中介责任权利的规定等专门知识的了解,显然对于没有房屋买卖经验的学生而言,无法厘清最终的财产所有权问题,因此其适切性显得不够,要求偏高。当执教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发现不能清楚分辨这套房产究竟属于谁时,采取了简化案例学习的要求,即:在房产属于孙女士的情况下,她该怎么办?如果房产不属于她,她又该怎么办?换言之,把原本讨论财产所有权的问题转化为探讨如何维权的问题,从而体现任务学习的适切性。

4. 学生针对课堂学习内容形成内化的知识

在学生的课堂学习过程中,由于执教教师积极的引导以及相关知识的有效补充,学生在诸如使用权和处分权、合法财产中的“合法”以及失物归还和城管行政违法等方面内化形成了自己理解的知识,从而有助于在相关的实践情境中恰当运用。

二、针对现存问题的设想与改进

1.对执教教师设计的预习单进行分析发现, 用于自学检测的8道题目都是选择题。同时,题干的设计过于简单,倾向性暴露明显,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真实水平。

如第1道题,“社会上的财产十分丰富,按照归属划分,可分为:(1)国家所有;(2)集体所有;(3) 个人所有;(4)国家和个人共有”。即便是学生前三项全部选对,也不能说明其真正理解。又如,第4道题,“下列属于合法个人财产的是:(1) 一建筑工人把挖到的古董据为己有;(2)一同学将放学路上捡到的100元钱直接充作自己零花钱;(3)同学的父亲诚信经营,今年收入超过百万元;(4)某市副市长索要和收受他人财物共计372万元”。针对上述选项,学生轻而易举地选择出教师想要的答案,其检测反馈学情的原本价值大打折扣。

所以,执教教师可以采取通过预习单征集学生学情的方式,但对预习单的设计要加强生活情境化和加大选项的迷惑性,以期从预习单的反馈中获得真实客观的学生起点水平的信息。针对第一道题的题干,可以转化为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现象, 如,“某班长在为班级临时垫支买电影票的时候获得了电影院有奖活动的20元现金返还”,这样就更容易让一部分学生觉得这20元现金归班长似乎理所当然。

通过对有意义的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而获得的反馈信息的分析,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究竟学生在本课学习内容时存在哪些问题,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鉴于本次探索课设计的案例已经比较丰富, 执教教师还可以尝试使用话题辩论等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融会贯通。特别是注意渗透一些合法不合情或合情不合法等比较两难情境的话题,如,用路上捡到的巨款救急需用钱的亲人等, 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理解。

三、基于实践反思的认识与结论

通过本次专题探索过程中所做的有益尝试与实践,以及尚存在的不足与缺失,就“学为中心”的课堂建设而言,可以总结出以下策略:

1. 充分了解学生真实的起点水平,是“学为中心”课堂的设计前提

“学为中心”的课堂和“教为中心”的课堂其分水岭就在于前者教师对学生的学情了如指掌,因此,课堂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的。因此,“学为中心”的课堂是有针对性教学的课堂,是回应学生真实问题的课堂。本次实践探索课中执教教师专门针对有关使用权和处分权组织的辨析活动,以及整堂课基本上围绕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案例情境展开,都是充分适应学生真实认知水平及特点的结果。

2. 科学确立课堂教学的课时目标,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方向指引

课时目标直接决定“学为中心”课堂的演进方向,其科学的确立过程离不开对学生学习起点和学习需求、对教材基本内容和结构特点、对学科本质特征和标准要求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与整合,从而形成现实可行而又规范严谨的知识发现之旅。从本次的实践探索课也可以看出这种综合考虑的痕迹,既有关键概念的辨析,也有鲜活案例的研讨,而整个学习过程恰恰又是依次经历了单元内容本身的三大板块。

3. 积极促进针对问题的研讨发现,是“学为中心”课堂的核心体现

从学生学情调查反馈发现的疑难困惑是学为中心课堂着力解决和突破的重点,离开问题的针对性就失去了课堂的学为中心。换言之,“学为中心”的课堂就是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课堂而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课堂,正如本次实践探索的整堂课都是以一系列案例的问题研讨展开的一样。

4. 努力实现教师助学的角色转换,是“学为中心”课堂的关键所在

篇4:作文还可以给谁看看

第二天,当我把作文收齐后,就仔细欣赏家长的评语。“蔡明以前的作文是一塌糊涂。这一篇作文竟是他的‘经典之作’,也就是写得最好的一篇。”这是蔡明爸爸的评语。“该作文如是抄的,经核实后望老师让她抄十遍。如是她自己写的,望朱梦婷再接再厲。”这是朱梦婷爸爸的签字。“我家小孩的作文真是不错,希望他把字写好一些。”这是蔡松妈妈的话……由于有了家长的阅读欣赏和充分肯定,学生成功的感觉更加强烈。这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下一次再做新的努力。

为了发挥这一做法的良好功效,我更加精心地组织作文教学,每批改好一篇作文,坚持让学生把作文带回家给家长欣赏,并要求学生在班级中再找一位好伙伴,请他阅读后,写下意见。多了一个读者,多了一份关注和期待;多了一个读者,多了一份认真和努力。作文交流的面在扩大,有助于调动学生奋发向上的内驱力,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写作需要。我在思考,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还可以给谁看看?

篇5:我是谁初中作文700字

我是谁?站在镜前的我不禁问自己。看着一张稚嫩的面孔,我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到底是谁?

同学们说我是个英语天才。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位英语老师,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我便喜欢上了这门学科。每年不管学校的英语节还是口语大赛,我都会捧回荣誉证书,但每当我看见那么多荣誉证书时,我总不能忘记一个深深的回忆:那时我对英语一窍不通,在英语单词下常常注的是汉字。而有一天,父亲发现了,他很沮丧,开始教我音标,也许是因为父亲幽默的`语言,也许是我的英语脑细胞从此被激活,我从此爱上了英语。因为父亲,我便成了同学们口中的英语天才。

我的死党说我是一只“母老虎”,其实这也对,在老师和家长的面前我是一个听话的乖乖孩,但对我的死党来说,我可真是一只凶猛的“母老虎”。因为死党在班上只怕我,所以老师就把我的青春献给了我的死党。一次,我的死党在班上到处宣扬我是“母老虎”,忍无可忍的我走过去就一拳重击,还没等他缓过神来,我就掐住了他那肥肥的肉。“哦——哈,真舒服啊!”我自言自语道。他回头看是我,见大事不妙,连忙求饶,我拍拍手,说:“小弟弟,你可别招惹我,这次放你条小命!”走了。上课之后,看他被我掐的那儿,还没缓过色来!因为小学时就练成了“降龙十八掐”,现在这些男生凡是被我掐过的,简直就无法忍受!哎!没办法,谁叫我是“母老虎”啊!

在家长和老师面前,我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他们看来,我是受欺负的对象,可他们谁也不知我在班上的泼辣劲儿!我可是班上“大王”的管教!不过还好,我如果让他们知道了我在他们的心中不就低人一等,变成坏孩子了吗!

篇6:猜猜她是谁初中作文

她的头发很短,偶尔扎两条小辫子。头发下面有一双又大又黑又亮的眼睛,远远看去像一对美丽的黑色宝石。但是“黑宝石”下面是一张小巧玲珑的樱桃嘴,微笑着,露出洁白如玉的牙齿,太美了!

她擅长学习和画画。先说画画。她按照童话书里的卡通人物一个个画。每一个都生动而美丽!除了学习,她的学习比画画好,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她也是数学课代表!

至于她的发言,那是一套一套的。看,科技课开始了,但是同学们以为是体育课,就一阵风似的跑出了教室。老师觉得是她的错,就说起了她,但她不怕,还和老师争执,连老师都说打不过她!

篇7:她是谁初中作文650字

她是一个初二的学生,总喜欢站在镜子前,幻想自己有一头乌黑及腰长发,穿上炫目的公主裙,拥有精致的五官。她有长发是没错,只不过未及腰,她有精致的五官也没错,只是没到那个程度,她有公主裙没错,只是不是她要的那种。她还希望成绩有多么多么好,希望。只是很少有如她愿的。

她总是很乐观,感叹自己有一个多么多么幸福的家庭,多么多么好的父母,其实她也知道,父母一点也不理解她,但她总认为父母总是这么想的,也就又豁达了。其实若仔细去看她的话,会发现她在上楼时,眼里总有抹不去的`恐惧,在笑的时候,眼里总有不符合她年龄的淡淡哀愁,就算是笑也遮掩不了,只是没人关心罢了。

就算在别人眼里是个孤傲孤僻,无法理解的人,但是她也是人,不是神,尽管那么多次幻想自己是神,是众星捧月的人物,但始终不是。当老师布置很多作业时,她也会抱怨老师,抱怨繁重的作业;当别人误会她的时候,她也会感到委屈,怨恨;当父母不理解她的时候,她也会生气,会难过。

尽管她在同学眼里是个倔强的女孩,在父母心中是个爱哭鬼,在老师眼中是个乖学生,她还是想做自己,那个百变的自己。她喜欢听歌,特别是流行音乐,她说:“我不喜欢听伤感的音乐,即使它是有多么的好听,还是会让人伤感起来,我喜欢开心,快乐。”

她是谁?你可以叫她月,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月一样,总有那么淡淡的哀愁,柔柔的光,你也可以叫她星,因为她觉得自己就像星一样,也是在众多星中的一颗,但她可不服气,她说:“要做就做最亮的那一颗!”,她好像从不认输,但却又总在无法逆转时,轻轻低叹一声,认命似得垂下头。你是道不尽她的种种的,当你真正接触她时,你会发现她的周围都在散发一种柔和的光,瞬间,你的整个世界都将春暖花开。

篇8:谁克隆谁

克隆一词最早出现在希腊文, 意为树木的苗或者嫩枝, 后来在英语的单词中被写作CLONE, 音译过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克隆”, 意为无性系或无性细胞系, 用于生物学范畴。1903年, 随着嫁接技术的推广应用, 克隆一词被引进到园艺业之中, 并逐渐被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借用, 并进而作为一种技术名称而被承认。

如果那些对自己不满意的人经过脱胎换骨后逐渐向某一些固定特征靠近, 那么人类就成了一个模样。这种结果的出现, 它并非代表人类进化得逐渐完美, 相反是一种可怕, 一种举目望去都是自己的可怕。如果人类失去多样性, 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孤独, 可怕的孤独。就像原本枝繁叶茂, 而现在却形单影只的马铃薯一样。美国是世界马铃薯产量最大的国家, 50年代时拥有3000多个马铃薯品种, 马铃薯在美国可算是一个空前繁荣庞大的家族, 然而随着美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马铃薯的品种却越来越少, 到90年代, 美国马铃薯的品种锐减70%—80%, 其中, 人们常食用的竟然只剩下几十个品种, 专家估计再过几十年, 美国马铃薯的品种会少得令人难以置信, 甚至只剩下一个品种也是很有可能的。

当克隆技术出现之后, 中国的大熊猫, 以及其他濒危动物品种, 看到了自己再生和种族繁荣的希望。中国的野生大熊猫目前估计还有1000只左右, 艰难地生存在中国西南部的竹林里, 面临种族灭绝的困境。中国的动物园里也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 并且有详细的人工繁殖计划, 受到政府的高度支持与重视, 但是大熊猫的繁殖率和成功率都很低。克隆技术引起了和大熊猫繁殖课题有关的科研人员的关注, 有专家称:“对于一个有生命的机体进行无性繁殖, 具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 但对于大熊猫来说, 却是利大于弊, 我们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去防止大熊猫和其他种类的濒危动物的灭绝”。

如果人人都是爱因斯坦, 虽然看上去很美好, 但是, 人与人之间将没有差别。每一个人, 只要他不抱有非正常的想法和动机, 那么谁都希望自己十全十美, 既有聪明绝顶的大脑, 可以像电脑一样的准确高速高容量判断精确, 又有健壮发达的躯体, 像虎豹一样威猛凛凛, 还有或英俊或娇美的容貌, 充满着男人或女人的魅力。也就是说, 每一个人都既是爱因斯坦, 又是居里夫人。这还不够, 声音或许也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那一位, 抗癌能力也应该是先天免疫力最强的那一位。总之,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集人类之大成的人, 具备人类的所有优点, 而拒绝接纳人类的任何弱点, 简单地说, 除了不具备一些现在所无法想象的内容之外, 基本上都是一副超人的形象。这样的另一个自己, 你可以接受吗?

篇9:谁炮制了“神一样的作文”

学生写作文时,为何想象和推理多于现实生活?为何写一些真实的东西、表述一些真实的情感那么难?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学生在长期的教育中,忽略了对生活常识的学习,缺少生活体验和积累,缺少必要的社会交流!

生活,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要想写好一篇作文,就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而应试教育,给学生灌输知识,最大限度地让他们掌握书本知识。一个为应试而应试的教育,造就了一大批为学习而学习的学生!而这些学生,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情感,也脱离了本属于他们的纯真的年代。

再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把一篇作文分成固定的套路讲解,如同分析一道应用题,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开头、结尾,什么套路,什么写法,不但要学生记下,还要付诸具体操作。再加上猜题、背题这些考试技巧的运用,所以,学生作文呈现应试化、空洞化、技巧化的趋势。

可以说,从学生接触作文的第一天开始,就失去了作文“言为心声”的基本内涵,变成了单纯的技巧练习。如果作文教学继续工具化、功利化,不喜欢写作文的孩子只会越来越多,“神一样”的作文恐怕也会越来越多。

“神作文”,绝不是孩子的错!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当小学生的生活充满了试题、考试而少有游戏、笑声时;当猜题目、背范文、虚构情节牟取高分等“写作技巧”大行其道时;当老师仍以应试的框框来评价作文时,学生的作文怎能不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

篇10:青春年华谱写了谁初中作文

当我含着苞时,四面都为我筑起一道墙,给我温暖的环境,充足的养料。我在安逸中长大,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幼儿,到换了一副皮囊。青春悄然而至,此时的我像荷花一样埋在淤泥下,被黑暗包围,一无所有。想要钻破这片泥不容易,时而碰壁,时而绕弯。在这段艰难的日子里,正是需要奋斗,青春是拿出来奋斗的,是和别人比拼的大好时光。要在青春的路上挥洒汗水,播下希望,勇往直前。当我正式进入七年级的世界时,我看到青春向我招手,浪费了一学期的青春,地基没固好,松了。我很落魄地走在小路上,眼前一片昏暗。有一股冲力要我放弃希望,放弃学习。正是夏日的荷塘上布满荷叶,青蛙很安详地蹲在上面一声接一声地叫。

在一片茫然的碧绿之中,我惊喜地发现一朵荷花,她虽然还没开放,可是我在感觉她在坚持,她没有放弃!她在寻找出口!我呆住了!静静地注视这朵荷花。外表平静无味,里面却是一番热血天地,有一颗光点在里面欲动,那个点,正是我的青春这个点只要微弱的亮光,并不刺眼。我想它应该是在预示我,用自己的青春将它点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夜空中闪烁,成为最亮的星。想着想着,我被拉回现实,回到眼前的昏暗。这一天我并没有灰心,因为我的心中有一团火,有一个闪光点。正是青春,青春不应该虚度,青春需要我做出一番大事。我觉悟了,立志从下学期开始努力学习,让成绩有所提高,也许这还不够,我要继续向前走。她终于怒放出自己的花瓣,光芒被她贪婪地吸收着,她穿过了泥墙。

篇11:青春年华谱写了谁初中作文

镜头一:青春的笑容

说起我,那可是典型的“妈妈的宝贝”,冬天皮衣,夏天T恤,风吹不着,雨也淋不着,无忧无虑,但是当我步入学校开始艰苦军训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像个大火炉,我的头疼得厉害,眼前的一切开始变得模模糊糊,嘴唇干得已经裂开了,双腿像灌了铝一样重,迈不开步子了。我想家了,想着那电视剧,想着那……我简直不能忍受。但当我看到身边的同学顽强地走着,看到头发花白的老校长在队伍中时,我咬紧牙关,一拐一拐地向前走去,我和我的同学们用干哑的声音喊道:“扬帆把舵,奋勇拼搏……”队伍中我拼尽全身的力气喊着,尽管声音吵哑……但我的呐喊声却是那样动听、响亮!这美好的青春生活使我们添了一份成熟,这就是青春!

镜头二:青春的泪水

我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男孩,没有惊人的五官,没有高大的身材,也没有男生与生俱来的聪明的头脑,好成绩总是与我无缘。

物理课上,老师出了道提高题让大家思考,班上几个才子紧皱眉头,苦苦思索不得而知。我却眼前一亮:昨天我不是做过一道类似的题吗?我仔细一想,居然做出来了!但又不敢举手,当我听到老师叫我的名字时,竟然慌得不知说什么。在老师那充满期待的目光下结巴地讲出了我的思路,此时,耳旁传来了热烈的掌声,听着这从未属于过的掌声,我哭了。

篇12:到底谁错了初中生作文

当一件废品不能再被世人回收后,为何不可以丢掉?!――题记

考试成绩发下来了,小佑看着考试卷,心中忐忑了――总分上500,7课总分才600而已,而自己成绩都已520了!他望着那卷子,思绪飞到了考试的时候:全班第一坐在自己旁边,在诚信考场本不该抄袭,可是。。。。。。 还是没忍住!小佑满脸羞愧!开家长会了,自己考得了全班第一!妈妈在旁边高兴的要死,而小佑看着曾经的全班第一:神情凝重,他的妈妈也无语了,也只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低头不语。好像母子两个人像奔赴刑场的囚犯!小佑望着那试卷,心中充满了愧疚:他觉得骗了自己,骗了老师,骗了妈妈,骗了全班第一。。。。。。

小佑在自我安慰:这是我运气好,他不行!在考试场上,分数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注重结果的而不是注重过程的,所以不必在意过程,结果好就对了!小佑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仿佛他像古人中了科举一样!范进的疯狂。。。。。。

篇13:浅析“谁1……谁2……”句式

一、“谁1……谁2……”句式中“谁”的用法

谁, 是常用的疑问代词, 用来问人, 如:你是~?|今天~值日?明显可以看出, 用来问人的“谁”在疑问句中是单用, 而在“谁1……谁2……”句式中, “谁”不是单用而是前后呼应, 例:

(1) 谁1不给你落实, 你去找谁2!

(2) 这句充满杀气和血腥的话, 被流传得很广, 谁1听了谁2脊背发凉。

(3) 除了税务部门外, 其他任何单位、个人都不能向农民收费, 谁1收谁2违法。

(4) 不准打招呼说情, 不准搞人情照顾, 必须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谁1违规就查处谁2”, 而且决不搞“下不为例”!

(5) 实行长期共存, 共同发展, 谁1也不吃掉谁2。

(6) 其他与会人士也纷纷发言表示, 谁1搞分裂和出卖祖国, 谁2就是历史的罪人, 就会遗臭万年, 就会被中华民族所唾弃。

上述例子中, 有时前后分句中有承接性停顿 (第一例与第六例) , 有时是凝合在起, 前后两个“谁”引导的分句紧缩在一个句子形式之中。不管是否中间有停顿, 我们不难发现, 前后的两个“谁”字, 其用法绝不是用来提问人, 而是有所指。那两个“谁”所指的对象是否相同?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子:

(7) 他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谁1要分裂中国, 谁2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所有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都不会饶恕他。

(8) 中日韩三支队伍水平其实都差不多, 谁1发挥得好, 谁2就会取胜。

例子中前后两个“谁”字, 都出现在分句的主语位置, 所指对象相同, 谁2的指代对象是谁1的所指对象, 可以说, 谁2的指代对象是承接前面谁1的指代对象, 两者是同一倚变关系。又如:

(9) 两种说法, 谁1是谁2非, 自古至今一直争议不休。

(10) 谁1不给你落实, 你去找谁2!

第 (9) 例则不同, “谁1”与“谁2”指代对象则形成互补, 两者是相对的关系。即两者所指代的对象是此与非此。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 或为具体, 或抽象。如:

(11) 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 因此科学家之间, 谁1也说不服谁2。

(12) 唯心主义是哲学两大派别之一, 它在物质和精神, 谁1先谁2后的问题上认为, 精神在先, 物质在后,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神派生出来的, 主观想象产生客观事物。

这两例中“谁1”与“谁2”指代不同的人或物, 彼此不同, 但谁2所指的对象仍然与谁1所指代的对象有一种依存关系, 不是同一依存而是相异依存。

例 (10) 却是所处的句法位置不同, “谁1”是前一分句的主语, “谁2”则是后一分句的宾语。但两者所指代的对象是相同的, 或者说“谁2”是照应“谁1”的, 是同一对象在不同分句的遥相呼应。可以用代词“他”或“他们”来代替。如例 (8) 我们可以变换为:“中日韩三支队伍水平其实都差不多, 谁1发挥得好, 他就会取胜。”而不同指代对象的则不能这样替换。

不管是同指还是不同一, 或异指, “谁”都是有所指, 都是有定, 都是非疑问用法。而且两个“谁”字有前后照应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图表示:

二、“谁1……谁2……”句式的特点

“谁1……谁2……”句式, 不管是中间是否有停顿, 它在语法等级中, 当属于单句格式还是复句?我们知道, 单句的句子成分存在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而复句中的各个分句, 既相对独立, 又相互依存。 (1) 我们可以看下面例子:

(14) 谁1占有了东方, 谁2就能成为大富翁。

(15) 谁1不给你落实, 你去找谁2!

(16) 实行税费提留一次到位,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交售的粮食, 谁1出售, 谁2得款。

(17)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谁1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2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18) 谁1搞“台独”, 谁2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在这些例子中, 谁1与谁2所在的为分句, 而谁1分句也不包含谁2分句, 即谁2分句不包含谁1分句, 两者互不包含, 相对独立, 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它们都是分句, 组成一个复句。但同时, 它们相互依存, 谁1分句与谁2分句之间互有关系。

1. 谁1所在的分句和谁2所在的分句互有关系。

换句话来说, 它们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如上述各例, 谁1所在的分句与谁2所在的后分句有假设关系或条件关系, 我们可以通过添加关系词语来进行确认, 我们可以把上述各例变换为:

(14) 如果谁占有了东方, 谁就能成为大富翁。

(15) 如果谁不给你落实, 你去找谁!

(16) 实行税费提留一次到位, 农民按照国家规定交售的粮食, 谁出售的话, 谁得款。

(17)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只要谁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18) 只要谁搞“台独”, 谁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所以, 我们可以说, “谁1……, 谁2……”句式, 它构成的复句一般归属于因果类复句。 (按邢福义三分法 (2) )

2. 谁1所在的分句与谁2所在的分句, 相互依赖, “谁”往往可以承前省或承后省, 如我们可以说:

“谁搞‘台独’, #就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拥有了人才优势, 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 “谁1……谁2……”还可以凝合在一个句子中而形成一个紧缩句, 如:

(19) 谁1搭上中国经济体谁2就赚钱。

(20) 这句充满杀气和血腥的话, 被流传得很广, 谁1听了谁2脊背发凉。

(21) 还要在一个最大的“高升”里放五样东西, 升入高空又撒落下来, 谁1拾到这些东西谁2就走运。

同理, 它仍然存在着假设或条件关系。“谁1”和“谁2”有所指, 都是指人, 而且是同指一个对象。

当然, “谁1……谁2……”句式作为一个整体也可以在句子里自由活动, 如:

(21) 一是建立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按照“谁1决策、谁2负责”的原则, 对超越权限、违反程序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 严肃追究决策者责任。

(22) 对此有人赞成, 有人反对, 各执一说, 相持不下, 一时很难判定谁1是谁2非。

例 (21) 是在介词结构中作中心语“原则”的修饰语, 或者定语, 例 (22) 则是作动词“判定”的宾语。尽管句法位置不同, 但谁1与谁2所指对象是同一的, 是有定的。

所以, 我们可以说“谁1……谁2……”句式, 既可以成为一个复句, 又能为一紧缩句, 还能充当句法成分, 自由运用在小句中。但其共同点就是, 谁1与谁2都是有定的, 是有所指。而且两者构成的逻辑—语法关系当属因果类。

三、“谁1……谁2……”的语用特点

在语言层面, 某种句式的形成一定有它自身的语用效果, 我们都知道, 把字句、被字句等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其特殊的语用功能, 如把字句强调的是它的处置义, 被字句突出的是其被动义, 一般带有不幸色彩。“谁1……谁2……”句式, 在语用上带有何种特殊性呢?试看下例:

(24) 市场导向的企业会本能地对这种压力做出反应, 谁1反应得越快越早, 谁2就能在未来市场中成为真正的强者。

(25) 法规明确规定:人为地质灾害, 谁1引发, 谁2治理。

(26) 他说,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谁1要分裂中国, 谁2就是中华民族的罪人, 所有中国人包括台湾同胞都不会饶恕他。

(27) 山东省明确:增加农民负担是一条“高压线”, 谁1碰谁2就要承担责任、受到处罚、付出代价。

以上各例都是以一种正式的口气, 严肃认真地陈述一事实或事态, 都是以虚说实, 强调的是谁1和谁2的连带关系, 以及互相依存的一种关系, 所以“谁1……谁2……”句式, 让其共处一天平枰的两端, 假设或条件与结果同等重要。正因为是一种虚, 是一种不可知的条件, 所以不可能如此直接地或武断地得出一个结论, 只能比较委婉地表达出想法, 避免正面冲突。不知道其人其事, 但总有人、有事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作法, 以示警告。因此, 我们可以说, “谁1……谁2……”句式强调的就是, 在不能明说, 或不可知的情况下, 来委婉指出或告知, 避免了轻率与鲁莽。可以是好的鼓励, 如 (24) , 也可以是严重的警告, 如 (25) 、 (26) 、 (27) 等。同时, 在结构上也更简洁、对称, 意义也更加丰富, 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需要。

四、结语

“谁1……谁2……”句式是现代汉语中比较重要的一种句式, 它的形成, 与“谁”的任指用法密切相关, “谁1”和“谁2”在相同句法位置上的同指与照应, 以及语义逻辑上的关系 (假设或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使其语用功能突出, 能避免在假设推理中过于武断, 而“谁”的有指不定有定用法让“谁1……谁2……”句式带有委婉的语用色彩。

参考文献

[1]陶伏平.“谁”非疑问用法分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2.

[2]王仁法.试论现代汉语“谁”的匹配用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3.

篇14:谁负心,谁忠贞

端木与二萧(萧军、萧红)原是朋友,萧红与萧军分手之后,选择和端木生活在一起,这让很多人将端木视为插足两人感情的第三者。

萧红与端木的爱情始于何时?我们听听当事人自己怎么说的。

1938年5月,在湖北省武汉举行的端木蕻良和萧红的婚礼上,胡风提议新人谈谈恋爱经过。萧红的回答恳切却也不乏苦涩,她说:“张兄,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式的恋爱历史,是我在决定与三郎(萧军)永远分开时发现了他。我对他没有什么过高的希求,只是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目前这种情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按照萧红的这个说法,她是在决定与萧军分手之后才发现了端木,这大约是直接否定了端木是“第三者插足”说,为两人的感情公开正名。

其实,萧红与聂绀弩在西安的几次深谈,有关萧军的话题,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而另一个重点,则是端木。说起来,萧红公开谈论有关自己与端木之间的事,聂绀弩是第一人,足见其在萧红心目中的地位。

聂绀弩自以为知道萧红讨厌端木蕻良。因为她常说他是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一天到晚在那里装腔作势的。只怕是聂绀弩这时不仅忘记了中国修辞,还忽略了女人会有口是心非的情感表达习惯。

萧红说端木是“胆小鬼、势利鬼、马屁鬼”,在我看来,或许并不像是对其人品的认真界定,更像是一个女人陷入爱情时对所爱之人的宠溺之语。所谓“打是亲骂是爱”,向来是国人擅长的情感表达方式,表面上看是否定对方,实则心里喜滋滋地不把对方当外人,类似于“冤家”、“死鬼”那样的亲昵称呼。

被淡忘的那场婚礼

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大的肯定与赞美,就是肯娶她。端木准备给萧红一个正式的婚礼。时间定在1938年的5月下旬。

按照一般标准,萧红并不是最佳的结婚对象。她先后与两个男人同居,现在又怀着萧军的孩子,这样的女子,在婚恋市场上并无任何优势,不被男方家人接受是太正常的事。

端木老家虽然远在辽宁省昌图,但在武汉并非没有亲友,此时其三哥曹京襄就正在武汉。曹京襄当时在浙江省上虞为官,其女友刘国英及其家人都在武汉。这年5月初,他从上虞来武汉与刘国英举行订婚仪式。此时,曹京襄得知小弟忽然要和萧红结婚,十分诧异,他不明白才华横溢、前途似锦的弟弟为什么偏偏要娶这样一个一脸病容,还怀着身孕的女子。

端木蕻良本姓曹,端木蕻良是他的笔名。端木出身满族贵族之家,家境殷实,在当地声名显赫,其祖父、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但其母出身卑微,因容貌秀美而被掠到曹家为妾,生下4个儿子。端木是最小的儿子,与母亲感情深厚,也最受疼爱。

曹京襄兄弟情深,端木的婚事,他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为说服端木,曹京襄打出亲情牌,以母亲亦不会同意为由来力劝弟弟慎重。但端木心意已决。

与萧红结婚,端木是经过了一番斟酌和心理挣扎的。开始两人只是谈得来,可他却并没有与萧红谈婚论嫁的打算。萧军从延安返回西安后,萧红断然提出分手,情急之下,萧军欲找端木决斗,被萧红喝止。由此,三人之间的情感关系随之公开,让端木再无后退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我当然要站在萧红这方。”晚年的端木这样回忆道。

其实,端木的内心并非没有迟疑过,他坦承:“实际上,我一直没有结过婚,萧红年龄还比我大,身体还那样坏,我当然也有考虑。但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与萧红结婚,要不然会把她置于何地?”

端木认为萧红一再被男人欺侮和轻视,与没有举行过正式的婚礼有关,他要给萧红一个女人应有的尊严。端木要求三哥替他隐瞒,不要告诉母亲萧红的真实情况。曹京襄见端木主意已定,也只好由他,并给端木留下一笔结婚的费用,自己回浙江上虞了。

三哥不在武汉了,端木想请三嫂的父亲刘秀瑚作为男方家长,担任证婚人。老人一听萧红的情况,当即摇手拒绝,经劝说才勉强答应。

其实两人承受的压力不仅来自端木亲友一方,二萧原来的朋友们对这婚事也都侧目以对。萧红与端木结婚,当时承受了怎样巨大的心理压力,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无论如何,这一场非议中的婚礼还是在1938年5月下旬在汉口大同酒家如期举行了。婚礼当天赶来祝贺的,主要是端木在武汉的亲友和艾青、胡风等文化界的朋友,共有10多个人,坐了一个大圆桌。刘秀瑚老人做证婚人,胡风担任司仪。

从事后众人的反应来看,萧红与端木的这场婚礼,完全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不仅作家蒋锡金、张梅林等人日后一直对他们已经结婚的事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其他朋友也多是视若无睹,讳莫如深。骆宾基在萧红去世之后撰写她的首个传记《萧红小传》时,甚至罔顾萧红与端木是合法夫妻的事实,直接将端木说成是萧红的“同居者”,而将曾是同居者的萧军视同其丈夫。

保守多年的伤痛与秘密

从1940年1月17日乘飞机抵港,到1942年1月22日在战火中凄凉谢世,萧红在香港生活了两年。在这生命的最后两年里,萧红完成了一个作家最美丽的绽放,同时,也经历现代作家中最动荡和不幸的悲惨枯萎。

而在香港时期,萧红恰恰是与端木生活在一起。

萧红一生留下众多谜团,她与端木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有关她与端木的爱恨情仇,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内地几乎所有关于萧红的回忆文章里,端木都是一个非常猥琐的形象,自私、怯懦、麻木不仁,不仅在精神上虐待她,还在战火中遗弃她。因为萧红最终惨死香港,人们迁怒端木,继而对于他们存续了4年的婚姻生活,也大多视若无睹,对端木的为人更是众口一词地嗤之以鼻,偶尔有一两篇正面记述两人夫妻情深的文字,也被淹没在对其口诛笔伐的众声哓哓之中。

让端木背负骂名的主要原因,是萧红在香港沦陷时病逝。而在战火中,据说端木置病中的萧红于不顾,欲独自突围回内地,这是骆宾基给出的说法。骆宾基是萧红临终时在场者之一,也是第一个为萧红立传的人,他在《萧红小传》中对端木的描述,更是让端木成为众矢之的。

面对众人的谩骂与非议,端木本人竟然淡然处之,从未正面公开替自己辩解,只是在回答对他与萧红之间关系的质疑时,用与美国学者葛浩文相同的逻辑来反证两人的“琴瑟和鸣”:一对夫妇天天吵架,不可能和他们的创作成正比例。或者说,夫妇不和绝不是创作的动力。排比一下我们的创作产量质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

因为不曾正面释疑,人们对端木的解释不以为然。

端木与萧红在香港时期的生活,因为脱离了内地人的视野,很长一段时间都显得比较神秘,人们大多是从其给友人的信里流露出“寂寞”情绪的只言片语里得出其生活不幸的印象。

一段维持了4年的婚姻,果真就像人们说的那么不堪吗?

1980年6月25日,端木在北京接受葛浩文访问,说起这段经历时,他先是哽咽,后竟放声痛哭,不免让人诧异。可对于那几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依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或许,那是他最不愿说出的隐痛。

1996年10月5日,端木与世长辞,这些疑问似乎要随着他的辞世而成为永久的秘密。对于萧红爱好者而言,这些疑窦得不到当事人的回应实在难以释怀。2009年11月,萧红研究者章海宁访问端木后来的妻子钟耀群,再次追问原因。

这一次有意外收获。钟耀群坦承当年在思豪酒店安顿后,端木确实离开过萧红一周左右。说到离开原因:“钟耀群哭了起来,她说端木多年来一直不愿意说,因为端木回酒店时发现了骆宾基与萧红的私情,他的感情受到了伤害,他在愤怒中跑了出去。但后来端木想到萧红在病中,他不忍心丢下萧红,又回到了萧红身边。端木对萧红非常敬重,他不愿意再提及此事而伤害萧红。”

答案终于揭晓,令人大跌眼镜。此时距离端木去世已过去了13年,这个伤痛与秘密,端木自己保守了54年,直到去世。

谁是安葬萧红的那个人

萧红与端木的婚姻,一度显得有些神秘。内地读者对萧红在港生活的了解,一度只依赖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而其中对端木的评价又多为负面,让端木蒙羞。端木本人对外间的议论基本坚持“沉默是金”的态度,倒是其身边的亲友后来尽力为端木辩诬。或许,端木与萧红的感情,既不像骆宾基描述得那么不堪,也并非曹革成与钟耀群等端木亲友笔下那般和美,在香港与端木和萧红接触较多的周鲸文曾经说他们之间的感情并不虚假,但觉得他们之间也有隔阂。恐怕这才是比较公允的看法。

婚姻是两人间的事,有隔阂不能全怪其中一个人,无论是萧红还是端木,本身都有值得省思之处吧。

但无论如何,端木是最终安葬了萧红的人,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那天亲殓萧红的是香港的马超楝先生,后来,他曾经写过一篇《殓萧红》的文章,发表在1949年的《周末报》上,为我们留下了有关萧红入殓那些让人心痛的细节。

1942年,马超楝任日本占领的香港政府卫生督察,负责处理港岛地区的尸体收集和埋殓事务。那天,马超楝按常规带领工人和车辆到圣士提反女校,遇见一人,自称端木蕻良,是死者萧红的丈夫,要求马先生协助安葬亡妻。马超楝也是个文人,而且是萧红与端木作品的爱好者,香港沦陷以后,迫于生计才谋了这份差事。他很同情这个年轻的女作家,破格予以优待,用医院的毛毡来遮盖萧红的遗体,并将尸体放置在尸车的特别车厢里,与其他尸体分隔运走。然后,又指点端木如何向当局有关部门交涉火化的手续。端木通过日本朝日新闻社的随军记者小椋,到日军占领当局办出了死亡证、火葬证和骨灰认领证。

香港当时有两个火化场,一个是给市民用的混体火化,另一个是日本人专用的,单炉火化。1月24日,由马超楝安排萧红遗体在日本人专用的火葬场单体火化,端木给印度籍的司炉工递上小费,令其精心烧殓。当时骨灰盒也供不应求,端木只好敲开一家古董店,在老板诧异的眼神中,买了一大一小两个素色的古董瓶,把骨灰分放在两个罐子里。后来分葬于浅水湾畔的丽都花园附近和圣士提反女校后山东北方向的山坡上。

端木并非生活能力很强的人,生活一向马虎潦草,粗疏随意,为萧红能做到这样细致周密,可见也是用了心的。

骆宾基似乎并不知萧红的骨灰被一分为二。根据丁言昭在《萧红传》里记载,骆宾基说浅水湾葬的是衣冠。直到1957年7月,香港方面在浅水湾挖出了萧红的骨灰,这一说法即被否定。如果当初骆宾基参与过浅水湾的骨灰埋葬,应该不会有这“衣冠冢”之说。或许,掩埋萧红的人,本来就没有他?

端木自己的原话是这样的:“当时,大地硝烟很浓,我都是步行,爬过山路。加拿大前几天参战的一团人全部战死,仍血腥扑鼻。预先写了‘萧红之墓’的木牌,捧着骨灰瓶走到浅水湾,用手和石头挖地。”未言及有骆宾基。

萧红葬于浅水湾的骨灰,1957年8月3日迁到了广州的银河公墓,而圣士提反女校山坡上的墓,至今未被发现。

萧红生前与广州并无瓜葛,最终竟长眠于五羊城,也是一种奇异的命运。

多年来,萧红的家乡一直致力于将萧红墓迁回呼兰,与广州交涉无果,1992年,在萧红逝世50周年之前,时任呼兰县文化局局长的欧阳新国和萧红故居纪念馆馆长孙延林一起到北京征求端木蕻良的意见。当年撤离香港时,装有萧红手稿的箱子遗失,但萧红的遗发端木一直带在身边自秘。在萧红家乡人面前,端木将自己珍藏了50年的萧红遗发贡献出来。当年11月,萧红青丝冢在呼兰西岗公园落成,萧红的家乡,终于建成了“萧红墓”,而墓碑上的“萧红之墓”4个字,仍为端木所题。

端木对萧红的深情,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萧红死后,端木做到了18年不娶,每年清明节都写悼亡诗祭奠萧红,去不了香港和广州,就把悼诗寄给朋友,委托他们到萧红的墓前祭扫,戴望舒和秦牧就曾先后接受过这样的委托。

1987年11月4日,端木带着钟耀群,一起到广州的银河公墓为萧红扫墓,并献上亲自填写的《风人松,萧红扫墓》,表达对萧红的深情: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也是潇湘。洗去千年旧点,墨镂斑竹新篁。

惜烛不与魅争光,箧剑自生芒。风霜历尽情无限,山和水同一弦章。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在北京去世。

上一篇:吉庆镇中心小学2012年度德育工作总结下一篇:庙滩中心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