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2024-04-23

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共5篇)

篇1: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项目背景

鹦鹉洲长江大桥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是《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中明确的过长江通道,大桥建成后将和长江二桥构成武汉市新的一环线。桥址距下游长江大桥约2.0公里,距上游规划杨泗港过江通道约3.2Km,距白沙洲大桥6.3公里。正桥长3420 m,双向8车道。采用三塔悬索桥方案,主缆跨径布置为(225+2×850+225)m;引桥采用现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方案,基本跨径为30~35m,跨越地下道路时跨径加大为50m。该项目工程造价48.51亿元,工期48个月。

一、下列各题要求案例讨论小组必须完成:

1.作为项目经理请对该项目的工作范围进行描述,确定项目的目标要求,制定项目工

作描述表。要求目标明确、范围清晰、形式规范、易于检查。

2.结合该项目背景,先对该项目团队的上级组织结构作出假设,并基于这一假设说明

采用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来组建该项目团队并陈述理由。同时请描述该项目团队的主要角色及其职责。

3.针对项目工作范围,在考虑项目主要目标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实施的过程进行分解,并编制进行时间进度控制的项目实施计划。为了实施过程中易于监控,要求使用现代项目管理所提供的方法和工具表示。

4.为了使得项目的时间进度计划按照预期计划执行,需要在资源、费用等方面给予配

套计划,请结合项目特点制定与时间进度计划相配套的其他项目计划。

二、下列各题要求任选两题进行完成,但要求案例小组能够进行深入讨论,并提出相对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实施策略:

5.分析该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与“人”相关的问题,并对如何解决这些问

题提出建议举措。

6.结合该项目的具体环境和特点,对该项目的风险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应对措施,要求列出风险类型、风险事件、风险来源及风险应对措施等内容。

7.结合项目特点确定如何描述项目的进度管理过程,怎样报告项目进展状态,并制订

对项目各种计划进行控制的操作方案。

8.根据该项目特点,自行设计一套用于该项目计划与控制的文件与表格,并说明每份

文件或表格的作用及体现该项目特点的地方。

9.结合项目特点就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冲突、沟通等问题提出具体的操作方案。

10. 就如何进行该项目的收尾与验收工作进行深入讨论,提出该项目的收尾与验收具体

方案。

篇2: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泰州大桥跨江大桥中塔墩基础选型分析

简述了泰州大桥跨江大桥中塔墩工程地质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沉井基础(矩形和圆形)和钻孔桩基础地基持力层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塔墩基础选型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

作 者:徐春明 韩大章 汪春桃 唐善普  作者单位: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05 刊 名:资源环境与工程 英文刊名: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年,卷(期): 23(z1) 分类号:U443.22 关键词:跨江大桥   中塔墩   沉井基础   钻孔桩基础   地基持力层  

篇3:对跨江特大桥悬臂施工工艺研究

珠江支流某特大桥全长651.5m, 共计12孔, 主桥为3孔预应力混凝土刚构一连续梁组合体系, 其跨径布置为75m+125m+75m, 每幅主桥截面为单箱单室, 根部最大梁高为6.68m, 跨中为0.5m, 中间按1.8次抛物线变化, 边孔不平衡段总长为13.32m (包括合拢段2.0m) , 不平衡段梁高均为1.5m, 主桥混凝土设计强度为50Mpa。

全桥箱梁布置了纵、横、竖三向预应力, 其中纵向预应力顶板束19根φ15.24钢绞线, 张拉控制应力为3591KN, 全桥T构共计224束, 底板束每束13根φ15.24钢绞线, 张拉控制预应力2457KN, 全桥T梁合计152束。横向预应力:顶板束每束4根φ15.24钢绞线, 张拉控制应为756KN, 支座底板、横隔处采用每束5根φ15.24钢绞线, 张拉控制预应力为945KN, 竖向应力:采用直径为32mm高强精扎螺纹粗钢筋, 每根控制张拉力为543KN, 全桥共计2280根。

主跨箱梁每个T构除零号块和合拢段, 其余划分为16个梁段, 梁段长度为3.0~4.0m, 梁段块最大自重131.9T, 全桥4个T梁 (上下游每幅2个) , 用8套挂篮, 上下游双幅同时悬浇, 边跨靠交接墩处的不平衡段 (长11.32m) 采用落地支架满堂式浇注 (支架采用万能杆件拼装, 拟用下部承台作支承, 边孔平衡段一端利用承台支承, 另一端采用2根φ1.8m钻孔灌注桩基础, 桩顶设盖梁作支承, 均利用挂篮进行分梁段对称悬浇施工, 混凝土浇注采用泵送施工。

(二) 箱梁悬浇施工工艺

箱梁每边的悬浇长度为57m, 分16个现浇段, 每段浇注长度、体积、重量见表1:

1. 挂篮结构

挂篮是箱梁悬臂浇注的最主要施工机具, 箱梁节段的模板安装、钢筋绑扎、预应力管道安装、混凝土浇注、预施应力操作、压注灰浆等所有工作均在挂篮上进行, 当一个梁段的施工程序完成后, 挂篮即移向下一个梁段的承重结构。

该桥梁悬浇施工采用“滑动式斜拉挂篮”, 其设计达到了自重轻、结构简单、受力明确合理、承载力大、运行操作方便、坚固稳定、变形小、便于锚固及解体的目的, 该挂篮的主要结构由主梁行走系统、拉带系统、锚固及限位系统、底模平台系统、模板系统组成。

2. 挂篮试压

为了保证挂篮结构的可靠性和清除非弹性变形, 保证箱梁施工的安全质量, 在挂篮使用前, 在T构1号梁段进行了实际混凝土重量1.3倍, 即172t静载模拟试压, 并根据试压结果, 推算各箱梁前段抬高量。

(1) 计算原则:立足于试压实测数据, 考虑主要影响因素, 对部分数据进行合理修正, 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合理推算; (2) 考虑因素:斜拉带伸长 (受力大小、角度、长度) 、主横梁变形 (受力大小、角度、长度) 、主梁前移影响值;主梁下垫物压实; (3) 试压方法:在挂篮两侧各设置8根φ15.24钢绞线, 钢绞线下端用锚盘与自重系统联结, 上端与YCD200T千斤顶联结, 然后开动油泵进行加载, 加载与卸载反复进行2~4次, 直至消除非弹性变形为止; (4) 推算结果:根据斜拉带应力相等, 反算出各梁段相当加压重量, 这样, 在以后浇注混凝土时, 按照箱梁设计高程与弹性曲线图进行施工标高的调整, 而起到指导施工的效果。

(三) OVM型大吨位预应力工艺

1. 纵向预应力工艺

主桥纵向预应力张拉吨位设计为3591KN, 为了保证张拉质量符合设计要求, 综合分析国内外现有的质量锚固体系, 并本着结构合理、紧凑、操作方便的原则, 选择0VM型锚固体系作为该桥大吨位预应力张拉锚固机具, OVM型锚固体系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出的适应国内预应力发展方向的新型锚固体系, 从根本上解决了夹片在无顶压条件下自行跟进和锚固的技术关键。

在预加预应力前, 对箱梁进行检验, 外观几何尺寸必须符合质量标准, 张拉强度必须达到设计强度80%以上, 即40Mpa, 穿束前对孔道进行全面仔细检查, 孔内是否有杂物, 锚下垫板是否与孔道同心, 竖面是否垂直, 否则必须进行校正。

张拉预应力钢绞线执行双控 (伸长量、拉力) , 以此作为检验张拉预应力筋质量的标准, 张拉时用双向对称张拉的方法, 张拉程序为0→初始应力 (10%δk) →δk→负荷2min→锚固。其中δk为设计控制张拉应力, 如束长伸长量大于千斤顶行程, 张拉时可分几次拉伸, 累计伸长量, 直至吨位, 在张拉预应力筋达到设计吨位后, 实际拉伸值与计算伸长值之差控制在±6%以内, 否则停止张拉, 查明原因后再张拉。

2. 横向预应力工艺

横向束张拉工艺采用Bm15-4和Bm15-5扁平锚, 张拉时采用单根张拉。在布置孔道时先穿束, 并由压花机在横向束的一段压花, 预埋在混凝土中作为锚固, 张拉时, 从零号块向两边逐束单向交错张拉, 单根每次张拉吨位为设计吨位的25%, 分阶段张拉至设计吨位, 以确保预加应力的均匀性。

3. 竖向预应力工艺

竖向预应力钢筋采用精轧高强螺纹粗钢筋, 张拉时从零号块两边与桥轴线对称单向张拉, 其锚具采用JLM锚, 张拉程序与钢绞线相同, 待张拉到吨位稳定后, 才可锚固。

4. 预应力张拉管理

箱梁顶板纵向束和底板束都是以曲线形布置, 由于管道施工质量的差异, 造成钢绞线与孔道的摩阻损失大小不一, 所以在设计截面上施加的预应力值与设计值会有一定的误差, 而这种误会, 在施工过程中又难以掌握和评价。此外, 施工中千斤顶、油表、油泵及人工插值等基本原因产生的误差等, 也都会影响到张拉力的准确性, 因此张拉时, 要进行研究。

摩阻系数k、u是由施工、设计和材料决定的变化较大的参数, 它们和很多参数有关, 一般来说, 多根预应力筋在圆孔道中逐根张拉时摩阻最大, 在扁形孔道逐根张拉摩阻次之, 在圆形孔道中成束, 同时张拉时摩阻最小, 先灌混凝土后穿束时摩擦阻力大于先穿束后灌混凝土时的摩阻力, 本桥经测试, 结果为回缩值:3~4mm, 孔道摩阻系数:0.21~0.25, 一般采用超张拉的方法, 使超张拉量等于最大的摩擦损失。

(四) 箱梁施工高程管理

箱梁施工高程管理分为T构阶段与合拢体系转换2个阶段。T构节段主要控制各段的立模标高及混凝土浇注后的标高, 以保持每个T构的线型不超过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合拢体系转换阶段主要控制合拢段混凝土浇注前的剪刀差。

1. T构阶段

根据设计规定箱梁合拢前两悬臂段高程误差不大于2cm, 中线误差不大于1cm。为控制各段箱梁纵向中心线和梁体受不同大小、方向之日照温度等因素引起沿流向方向的摆动, 主桥箱梁悬浇施工每个节段设8个测点, 基中顶板5个, 底板3个, 均设在端面顶部, 每次工况测量都应观测已浇梁段所设有观测点的挠度和轴线位置。观测内容分5种工况:浇注混凝土前工况、浇注混凝土后工况、预应力张拉前工况、预应力张拉后工况、移动挂篮后工况。此外, 在每天早上6~8时日照前和中午14~15时定时及连续24小时观测日照温度对挠度的影响值, 并在墩顶、箱梁根部和跨中截面埋设钢筋计, 以便在上述各工况下及合拢体系转换时进行应力观测, 掌握各个施工过程中的应力变化, 经对上述各项数据汇总整理后, 作为下一个梁段施工确定立模标高的依据。

2. 合拢及体系转换阶段

合拢及体系转换阶段的高程管理除了上述T构浇注阶段高程管理范围以外, 尚应对两相邻T构在合拢段浇注前的剪刀差进行控制, 使其不大于2cm, 根据相邻T构间的高程完成情况, 在最后施工的2、3个节段中相互瞄准调整。合拢前48小时连续观测表明:箱梁轴线误差在1~2mm, 且无规律, 多系仪器和人为因素, 合拢束张拉后, 悬臂端轴线均向上游移动4~5mm, 合拢段混凝土浇注后, 轴线又恢复到后来位置, 本桥主桥合拢段合拢后相对高程误差最大6mm, 最小3mm, 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

(五) 合拢段施工

箱梁合拢的关键主要是悬臂端标高的控制, 这种边悬浇边合拢的方法, 可以以此瞄准已成型的箱梁来调整标高, 同时也便于横向张拉等工序依次进行, 扩大工作面, 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1. 第一期合拢施工:

准备工作→安装临时刚性支撑→张拉第一批预应力钢束→浇注合拢段混凝土→张拉第二批预应力钢束→体系转换。张拉完毕后, 拆除直线段支架, 解除T构临时约束, 主桥由静定T构变为超静定结构, 实现第一次体系转换。

2. 第二期合拢:

第二期合拢内容包括全部剩余T构及解除全桥临时支座约束, 实现大桥全线贯通, 达到设计结构体系状态。

参考文献

[1]JTJ041-2000,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0.

篇4:走,架座800米跨江大桥

原来800米有这么长,那要架起一座800米的长桥还不得个十天半个月的,更何况还是在水上作业,有难度哦!不过,要是咱们的舟桥部队出马,连一个小时都用不了!只要37分钟,他们就能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变”出一座跨江大桥来,够神速吧?

什么,你不信?那就戴上你的小手表,一起到架桥现场去看看吧!

8点整,开始架桥

某部接到紧急命令,必须以最短的时间赶到目的地赶快翻开地图,找出一条最佳行进路线,哈哈,找到了仔细一看,不好,这条最佳路线被闽江这个讨厌的家伙隔断了!人还好说,坐船就行,可坦克和装甲车咋办?要是走另一条路线的话,那可就绕远了,肯定耽误时间!要知道兵贵神速才是王道,咱们找舟桥部队来帮忙,江河不是障碍,在闽江上架座桥去!

舟桥部队迅速出动,行进到闽江某渡口,面对数百米宽的江面,官兵们准备开始“战斗”!

“嗖~嗖~嗖~”三发信号弹升空,只见数百名舟桥官兵就像出海的蛟龙一般,在狂风大浪中,他们开始架设浮桥。

8点27分,水流突然加速

时间紧迫,江面中心的浮桥上,门桥长正用哨音和旗语指挥着舟桥作业手,使他们有条不紊地工作着。30多艘汽艇、操舟机牵引着新型舟桥,驶向预定水域。身穿橘红色救生衣的操作手们并舟撑篙、旋转门桥,使门桥快速定位对接。在桥段连接器和门桥卫星定位装置的帮助下,一节节门桥飞快地从岸边依次向江心推进。

突然,江心水流加速,浪逐舟晃、船摇人倒。4米/秒的流速是门桥架设的极限,锚定门桥已经成为最大的难题!面对这种情况,总指挥镇定指挥,命令部队立即采取应急预案。数十台舟车从隐蔽地带疾驶而至,“轰轰……”几声巨响,激起冲天的水柱,一艘艘汽艇往返穿梭,将门桥牵;i到预定的水域。

8点29分,烟雾掩护下施工

架桥作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果这时候有敌机来捣乱怎么办?不用担心,咱们有办法!

如果真有特殊情况发生,立刻发射红色的信号弹,同时,拉响防空警报。指挥员立即下达命令:现场就地隐蔽伪装!官兵们迅速施放发烟罐,利用烟幕进行伪装。不一会儿,江面上就升起了浓浓的烟雾,跨江浮桥瞬间隐藏在这烟雾之中,敌机怎么也找不到大桥了,哈哈!官兵们一刻也不敢耽搁,在烟雾的掩护下继续架桥喽!

8点37分,大桥建成

舟桥官兵专心致志地投入到架桥作业中,在他们争分夺秒地努力下,一节节门桥顺利对接,两岸浮桥逐渐合拢。短短37分钟后,随着最后一节门桥成功对接,一座长800米的钢铁浮桥神奇地横卧在滚滚的闽江之上,大桥终于建成啦!

为了尽快赶到目的地,数十辆重型战车疾速驶过浮桥,部队顺利过江南去!

篇5:跨江大桥建设项目案例

嘉绍跨江大桥Φ4.1 m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技术

结合嘉绍跨江大桥工程的地质水文条件,介绍了该工程的施工难点,针对这些难点,阐述了Φ4.1 m大直径钢护筒施工技术,并提出了施工注意事项,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积累了经验.

作 者:黄炜 HUANG Wei  作者单位:中铁大桥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0031 刊 名:山西建筑 英文刊名:SHANXI ARCHITECTURE 年,卷(期): 36(12) 分类号:U445.4 关键词:跨江大桥   钢护筒   设备   注意事项  

上一篇:绿色生活演讲稿三分钟下一篇: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