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

2024-05-17

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精选6篇)

篇1: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

一、填空题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精准监管、()、科学预防。

2、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3、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的组合。

4、()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5、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6、“()”和“()”这两个工作原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的两个子环节。

7、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8、2017年1月18日公布,5月1日正式实施的《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制度,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

9、风险伴随的()、()、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0、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1.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部位等总称。

12.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13.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14、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进行分级,按照危险程度及可能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将风险分为1、2、3、4级其中()级最危险。

15、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和严重性 的组合。

16、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17、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18、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和(或)()和(或)()的组合。

19、风险辨识是识别()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20、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

21、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根据()划分等级。风险分级的目的是为()。

22、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级别最高,企业原5级划分标准可参照进行调整。

23、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⑴可行性;⑵();⑶()。

24、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和()。

25、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治理和()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可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26、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治理目标、()、()、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企业对事故隐患信息应建档管理。

27、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第303号)第三十五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的,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限期整顿,可处以2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以1万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28、风险点是指伴随风险的部位、()、场所、()以及在特定部位、设施场所、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等总称。

29、风险分级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或()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30、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四类,分别是()()()和()。

31、一般事故隐患是指()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3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应当全部或局部(),并经过一定时间()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的隐患。

二、选择题

1、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2、企业要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C.领导带班

3、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4、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危险源行为是指决策人员、管理人员以及从业人员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以及()A.危险源B.作业行为C.隐患

6、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7、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A.红色 B.黑色C.白色

9、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工程控制措施包括()A.班前会教育B.消除或减弱危害C.操作规程

1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1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2.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

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和()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

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C.本单位的安全管理标准 D.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

16、企业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17、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与风险点相关联的人、物、环境及管理等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的核心。A.检查 B.领导 C.风险分级管控

18、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二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B.高空作业C.动火作业

19、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B.班后会C.风险矩阵评价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20、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中应急控制包括()A.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B.班前会C.班后会

21、()是风险管控的基础。()

(A)风险分析(B)风险评价(C)排查风险点(D)风险分级

22、危险和有害因素分为以下几种。()

(A)人的因素、物的因素(B)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

(C)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管理因素(D)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

23、()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

(A)企业(B)中介机构(C)安监部门(D)主要负责人 24、1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

(A)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B)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

(C)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D)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25、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A)统一(B)同行业应统一(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26、山东省省风险分级暂定为“()”四级 A、红、橙、黄、蓝 B、红、橙、黄、绿 C、红、黄、蓝、绿 D、红、黄、蓝、绿

27、()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核心。()(A)事故控制(B)风险管理(C)隐患排查(D)安全培训

28、工作危害分析法能够全面地分析出()所有可能的风险,并针对可能风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A)作业活动(B)设备设施(C)安全设施(D)工艺操作

29、当通过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得出企业风险的危险性分值大于()时,属于显著危险,需要整改。()(A)70(B)160(C)320(D)50 30、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属于()机制。(A)职业健康安全管理(B)双重预防(C)标准化运行(D)安全管理

31、公司针对风险类别和等级,将风险点逐一明确管控层级分为()。

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车间、班组、岗位 C、班组、岗位

32、公司针对各科风险点制定()标准和清单。A、考核依据 B、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C、领导带班制度

33、危险源状态包括物的状态和()两部分。A、作业环境的状态

B、高空作业

C、动火作业

34、危险源的风险评价、分级从方便推广和使用角度,可采用()评价法。

A、班前会 B、班后会 C、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或风险矩阵法

35制定风险评价准则,可以不考虑的因素为()。A、法律、法规、标准、规范 B、本单位的安全文化底蕴 C、本单位安全管理标准

36、公司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A、安全措施 B、消防措施 C、卫生防护措施 D、应急处置措施

37、危险源根源是指具有能量或产生释放能量的()。A、物理实体 B、车间 C、班组

三、判断题

1、公布本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

策。

()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3、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

者的组

合。

()

4、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5、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可以不负责管控。()

7、风险分级管控措施主要包括:应急控制、个体防护控制、管理(行政)控制、工程控制四个方面。()

8、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9、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10、以生产工艺过程为主线进行危险源识别可选用“工作危害分析(JHA)法”()

11.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12.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13.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14.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

15.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6、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17、风险点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18、根据危险度分值进行风险等级用颜色进行分类:红色、橙色、黄色、蓝色。()

19、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20、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

21、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22、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23、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24、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25、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26、5级风险(蓝色风险):绝对安全。()27、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28、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

29、“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全科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

30、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

31、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个行业、企业事故案例、经验教训。()

32、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少,说明被评价系统危险性越大。()

33、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34、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35、公布企业的主要风险点、风险类别、风险等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让每名员工都了解风险点的基本情况及防范、应急对策。()

36、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绝缘鞋等。()

37、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时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Ⅰ、Ⅱ、Ⅲ级。()

四、问答题:(10

分)

风险分级管控中工程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答:

什么是风险?什么是危险源?

企业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包括哪些措施?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工作程序和内容主要分哪几步?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篇2: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

2017年审核计划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九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部牵头各车间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确定了安全风险点的存在状态,通过历时近两月的时间,逐个对公司平面布置、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维修、消防和后勤(办公室、财务、供应、销售、食堂)进行了设备设施和作业风险点再查找,并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逐个进行了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辨识、分析、评价、汇总,并验证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级别重新审核制定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明确了管控负责人,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特点,明确了检查的等级、频次和责任人。

随着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及公司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公司将依据本办法程序对相关的风险点重新进行辨识、分析,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2号

关于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审核”

领导机构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关于两体系评审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审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

2.确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控策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

3.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各项风险及风险分级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其他事项。

(二)办公室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2.研究提出公司决策、事件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标准; 3.研究提出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4.负责对风险分级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分级管控的改进方案;

5.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6.负责指导、监督各车间、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分析识别公司主要风险,负责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评估工作。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主题词: 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3号 关于下发“****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

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现将“两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望各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两个体系审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公司各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础上,本再次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验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严格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全面动员部署(9月1日-9月10日)

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会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向员工

宣讲“两个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广大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同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按照鲁政办字〔2017〕36号文件和东安发{2017}4号文件要求,排查风险点、落实管控措施,排查消除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二)完善标准体系和作业指导书(9月11日-9月20日)下一步,我公司将联系上级部门,咨询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系统总结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企业“两个体系”审核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依照进行“两个体系”审核工作。

(三)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9月21日-10月10日)按照分类指导、由点带面的原则,面向各部门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抓好师资队伍,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工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个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职工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广泛的培训,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各部门负责人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四)全面督促推进(10月10日-10月31日)

各主管领导通过示范带动、分片包干推进、网格化实名制、检

查督导等方式,认真组织本部门进行“两个体系”建设与审核工作。要按照标准规范,参照同类型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在“两个体系”建设方面有困难的,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要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公司“两个体系”建设进度,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五)总结评审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前阶段和工作,收集各车间部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清单和相关台帐,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改进,安全部负责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总结工作,形成评审报告。

三、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市、县政府确定的解决“认不清”、“想不到”问题,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督促协调,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建立情况交流、考核通报和跟踪督

办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落实。要将“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前全镇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三)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四)专家指导。“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五)严格考核。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制定工作考核标准,以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公司“两个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对各部门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在评选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中“一票否决”。对懒办怠办,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公司整体工作推进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 年9月

主题词: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篇3:建双重预防体系提升管控能力

政府引导强化风险管控

谋划部署

莱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始终将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牢牢抓在手上。2016年4月, 莱州市在深入学习、全面把握《标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指南》等文件精神后, 紧密结合全市实际, 按照“政府引导、标杆示范、标准先行、分级推进、全面实施”的工作思路, 研究制定了《莱州市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莱安〔2016〕18号) , 提出利用三年时间, 在全市各行业企业全部建成较为完善、有效运行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构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市镇无缝对接、标准化信息化共同支撑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 并明确了具体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安排、创建方法步骤、部门工作分工。

为加强组织领导, 莱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任副组长, 安全监管、国土、经信、财政等18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 形成了主要领导、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牵头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组织协调、考核通报和跟踪督办等工作, 为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活动开展以来, 莱州市先后5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调度工作进度情况, 研究解决重点问题, 安排部署阶段性工作任务, 要求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开展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 全面排查、明确落实每处安全风险属地管理和专项安全监管责任, 强化风险管控技术、制度、管理措施, 将可能导致的后果限制在可防、可控范围之内, 提升安全保障水平。

示范引领

为加快推进全市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典型引领、重点突破, 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思路, 在矿山、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建材、机械等行业筛选确立了39家安全风险管控标杆示范企业, 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 实施重点培养。具体来说, 莱州市共聘请了7家中介机构和22名专家对企业开展对口指导, 主要依据相关标准和要求, 从企业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职业健康、环境条件和安全管理等各方面, 深入排查各类安全风险点, 并针对排查出来的风险点, 指导企业确定风险等级和管控措施, 将每个风险点按照风险等级逐级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进行管控, 制定和采取具体严密的安全管控措施。

在此基础上, 莱州市认真总结、提炼标杆企业经验做法, 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通过分行业组织召开现场会、座谈会, 组织同类企业负责人到示范企业实地观摩、现场培训, 引导企业按照关口前移、风险导向、源头治理、精准管理、科学预防、持续改进的要求, 全面分析、预想、排查、研判、管控各类安全风险点,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同时,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先后从年度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中划拨160万元用于扶持重点行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排查梳理

为彻底解决部分行业领域突出存在的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责任不落实等问题, 全面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监管责任, 有效防范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莱州市结合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 谁审批、谁负责”“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 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 建立健全了安全监管责任和安全问题隐患两类工作台账。

一方面, 莱州市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全面排查摸底, 逐一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范围的企业主体责任、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政府领导责任, 并逐一落实了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建立了完整的安全生产管理岗位实名制责任体系。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建立了1万3 418家生产经营单位监管责任台账, 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实名制、网格化监管模式。另一方面, 莱州市积极组织力量持续排查梳理各行业领域存在的安全生产风险, 对排查出的风险, 按照等级进行逐一登记, 建立了相应台账, 并及时记录排查治理情况, 对各类安全风险进行动态、规范管理, 实现了风险管控的常态化、长效化。此外, 为切实加强高危行业领域安全风险管控, 莱州市还专门绘制了《安全生产风险源图集》, 分级标明了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危险工艺装置、安全问题集中区域等风险源位置, 并明确了责任单位、责任人以及联系方式, 有效强化了各类风险的防控。

“面”“点”“线”结合排查整治隐患

为了让风险管控落到实处, 使风险管控真正“挺”在隐患之前, 莱州市在加强风险管控的基础上, 采取了“面、点、线”相结合方式, 在全市持续组织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专项执法检查等活动, 从严排查整治各类安全隐患。

“面”上抓查改

莱州市通过健全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规范建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等制度。同时, 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 采取“企业自查自纠、专家诊断检查、镇街定期巡查、部门执法督查”相结合的方式, 对各行业企业持续进行了拉网式、滚动式排查, 从严整治各类隐患苗头。对检查发现的一般事故隐患, 坚持当场整改、当天整改, 对于整改难度较大的, 则严格做到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整改时限、整改资金和应急救援“五落实”, 并建立整改、验收和复查的隐患治理闭合机制。对发现的重大隐患实行市政府安委会挂牌督办。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组织检查组171个, 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6万家次, 排查整改各类安全隐患2 571处。其中, 对23处重点隐患实施了安委会挂牌督办, 逐一落实了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责任单位。

“点”上抓专项整治

莱州市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 按照“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 组织了17个镇街和26个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分别制定了本辖区、本行业专项监管执法检查计划, 并将所有监管执法力量下沉到基层一线, 采取包区域、包行业、包企业的方式, 着重对基础薄弱、隐患突出、事故易发的领域加大监管执法力度, 持续深化安全专项整治, 突出抓好了矿山、危化品、涉氨制冷、建筑施工、道路交通、人员密集场所消防、民爆器材、渔业生产、特种设备、烟花爆竹、农业机械、旅游、油气管线、学校等14个重点领域, 将执法检查范围覆盖到了每个企业、每个环节、每个岗位和每台设备, 对存在的安全问题和事故隐患进行跟踪督导整改, 不间断督促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管理, 全力推动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和应急救援落实到位, 确保了安全整治效果, 不断改善了安全生产状况。同时, 为保障夏季汛期等重点时期安全稳定, 莱州市针对季节和行业安全特点,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向地下矿山、重点危化品企业、港口和客运站、烟花爆竹批发企业、民爆物品生产经营单位、重点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重点单位派驻了安全督导员, 落实督导责任, 实行全天候蹲点驻守防控, 有效强化了重点部位管控力度。

“线”上抓打非治违

为从严打击各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全面提高企业依法依规生产经营水平, 莱州市在全市持续开展了“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在行动中, 莱州市组织各类执法力量, 采取了日常执法、暗查暗访和跟踪执法等多种方式, 从严打击矿山非法开采、海上非法采砂和“三无”渔船、非法承揽转包建筑工程等重点非法违法行为, 并严格做到“五个一律”:即凡是发现企业不开展隐患自查自纠的, 一律依法关闭;凡是发现企业存在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顶格处罚;凡是发现企业自查自改后仍存在重大隐患和非法违法行为的, 一律停产整顿;凡是经停产整顿到期仍达不到安全生产要求的, 一律关闭取缔;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长期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 一律关闭, 依法吊销企业相关证照。截至2016年10月, 莱州市共依法打击非法违法、纠正违规违章行为7 600多起, 责令停产整顿企业68家、关闭企业122家。通过高强度的执法检查、高密度的执法频次, 在全市持续营造了高压严打态势, 有效规范了安全生产秩序。

多策并用保障责任落实

为切实抓好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莱州市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 健全完善了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3个责任体系。

制度保障

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三个责任”体系, 莱州市着力构建了事前问责和事后追究相结合的一体化责任追究机制。2016年以来, 莱州市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 先后制定出台了《安全生产工作约谈制度》《安全生产行政责任制规定》《实施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暂行规定办法》《安全生产举报管理办法》《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挂牌督办办法》《建立健全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联动机制的意见》等6个规范性文件, 明确了工作原则、适用范围、工作流程和具体要求, 健全了科学规范、配套衔接和务实管用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为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此基础上, 为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事后问责机制, 切实强化各级安全管理责任, 莱州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安全生产工作问责制度》, 在全市探索推行了安全生产“黄牌警告”“一票否决”等问责措施, 对镇街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重大隐患、不执行上级整改和监察指令, 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等情况将依照规定严肃问责。建立问责制度以来, 不仅有效促进了全市上下自觉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动力, 也切实增强了各级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为确保安全生产工作要求落实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落实

莱州市委、市政府按照“一岗双责”, 研究制定了《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分工》, 实行了市委常委包镇街、市政府分管领导包行业的领导干部督查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组织市镇两级领导干部每月深入矿山井下、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 督导各行业领域加快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持续深化关键领域治理, 提升安全管理水平。2016年8月, 莱州市重新调整充实了安委会及专业领导小组机构设置和组成人员, 建立了以市长为主任, 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市委办主任等党委领导和市政府各副市长为副主任, 46个部门为成员的安委会组织机构, 下设了19个专业领导小组, 建立了综合协调、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考核奖惩等工作制度, 有效强化了重点行业领域监督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以及“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原则, 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范围及职责分工, 对各类企业实行分层分级监管, 消除了安全监管盲区。通过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有效促进了安全责任落地生根, 构建了横向到边分工负责, 纵向到底分级监管, 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考核奖惩

为顺利推进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开展, 莱州市健全完善了目标管理考核体系, 在市委、市政府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纳入全市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和镇街、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内容的基础上, 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头戏”, 研究制定了专项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 纳入了年度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 并充分发挥考核的“方向标”和“指挥棒”作用, 加大考核权重和考核力度, 在百分制考核体系中,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权重占到60分。同时, 莱州市建立了每月督导调度和工作通报机制, 定期对各单位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督导检查, 每次督查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分的重要依据。

此外, 莱州市还建立健全了激励约束机制, 加大奖惩力度, 对提前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10万~30万元的资金奖励;对存在工作被动应付、推进措施不得力、工作进展缓慢以及隐患排查治理不落实、重大隐患不上报、督办隐患久拖未改等问题的单位, 在年终考核时予以加重扣分, 并取消安全生产评先评优资格;对因隐患排查治理不深入、不彻底,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 实行“一票否决”, 并依法依规从严追究责任。

篇4: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

【关 键 词】协调职能 防腐败 惩治 体制

一、纪委在惩防工作中组织协调职责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1、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反腐败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有关执法执纪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方能收到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纪检监察设计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宽,相应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中央关于《建设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在这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中,如果仅靠纪委一家去落实,《工作规划》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反腐败就会成为少数人的白忙而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按照党章的规定,充分发挥纪委组织协调的职责,通过建立健全责任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组织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格局。

2.履行纪委职能的需要。纪委是反腐斗争的专职机关,又是党代会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其自身存在的优势是其他部门不能代替的;一方面纪委利用党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在各级党和干部的组织下,切实把坚决防止腐败当做第一项重大任务抓好。另一方面有利于纪委通过组织协调,从那些思路已经清晰、条件已经成熟、能够放手让其他部门去完成的具体工作上解脱出来,腾出一些时间和精力用于抓好反腐败工作的落实,使反腐倡廉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顺乎党心民意的需要。纪检委同党员、群众有密切的关系,人民群众不仅能及时的向纪检委进行举报,还能对纪检工作进行监督,这样不但能提高纪检工作的工作效率,更能改善整体的工作效率。

二、进行组织协调要做到主动、全面、规范

纪委进行组织协调,必须兼顾组织和协调两个方面,这样才能使具体的工作决策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才能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不断推动惩防工作深入开展。

1.主动进行组织协调。惩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仅靠纪委一个部分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调动企业内外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纪委进行组织协调要自觉主动的进行,在本职范围内平等对待协调单位,通过学习改善自身的业务素质。处理重大案件和复杂问题时,要主动牵头,勇于承担责任,当仁不让,唱好主角,做到配合不让位,牵头不过头。

2.面进行组织协调。惩防工作涵盖的工作范畴非常广,因此纪委组织协调的对象不能仅是平时联系比较紧密的部门,组织协调的内容不能仅是摆在面上的工作,而要广泛协调,全面开展。例如:在宣传和教育上,要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学习之中,依靠宣传,改变工作态度。要加强与干部部门的联系,抓好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管理教育,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对工作中掌握的情况,要及时向干部部门反映,配合做好干部的选拔任用工作;要加强与财务部门的协调,强化财务监督机制建设,共同办理涉及财务方面的信访、案件,只有全面掌握运用财务方面的政策规定,并由专业人员对涉案金额进行准确认定,此类案件的质量和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3.规范进行组织协调。目前,尚未有具体的文件规定对纪委组织协调的程序、方法、范围加以详细明确的规范。在协调各部门关系时,如果盲目操作,追逐己利,硬性指派,不仅不会形成合力、达成共识,还有可能各行其是,各走其路,或者相互推诿、扯皮,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相互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和谐因素,影响工作的开展。因此,必须明确工作内容,确定组织的协调性和工作的规范性。

三、进行组织协调,应贯穿“四项职能”

惩防工作主要是治标和治本两大块,概括起来就是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纪委进行组织协调必须要贯穿并渗透到这四项职能之中。

1.在党风廉政宣传教育工作中加强组织协调。加强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筑牢思想道德防线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在宣传中要积极的响应党的号召,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形成好的宣传和好的教育气氛。政工部门作为政治教育的职能部门,工作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和方法,纪委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时,可以协调政工部门,把教育内容融入贯穿到政治教育中去,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并不断拓宽教育形式、内容和阵地,使几种教育相辅相成,增强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样也能有效避免“重复教育”现象,广泛借助社会各种组织、团体,充分利用墙报、宣传画、报刊、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使党风廉政教育内容在荧屏上、舞台上、家庭中、学校里、社会各处场所,随时随地可见可闻,使各种职业,各个层次的人们都能被覆盖到。切实为基层职工群众减负,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2.在对党员干部的廉政监督工作中加强组织协调。监督是纪检监察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搞好组织协调的一项主要任务。因此,要健全各种监督制约机制,发挥党内外监督的合力作用。首先是建立健全以强化党内监督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党内监督。在党委统一领导党内监督的大框架下,纪委要具体协调党委组织部门,利用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谈话和诫勉等多项党内监督制度,对党组织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履行职责、廉政勤政等方面进行监督,提出监督意见,必要时可以进行询问和质询;同时在干部的管理监督上,与组织人事部门紧密配合,认真抓好党内监督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并将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其次,要延伸监督点线,采取设置意见箱、开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认真征求、听取群众的意见,不断拓宽群众监督的渠道,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就到哪里。

3.在查处腐败案件中加强组织协调。严肃查处违法案件,是纪委的一项主要职能。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统一力量,彻查重案要案。查办腐败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必须要精心组织,加强协调。要注重上下协调,及时、经常地向党委及上级纪委请示汇报,争取上级组织的支持;要注重左右协调,加强联系和协调,加强与财务、审计等部门的沟通联系,使各职能部门做到互通情况,默契配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要注重内部协调,统一办案人员的思想,统一调配办案力量,做好业务分工和后勤保障工作。同时要加强对案件查处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把握组织协调的主动权。在案件问题上,坚持原则,注意调整,共同配合,对待案情复杂的大案,要理清思路,注意配合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形成合力,推進大要案件的查处,使大案要案顺利突破。

四、进行组织协调,应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形成反腐败斗争整体合力的组织保证。

1.自觉置于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惩防工作必须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由我们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纪委做为党委的执纪执法部门,纪委要按照党章的规定,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更高层次上谋划和开展工作,努力协助党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要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根据上级纪委的部署要求、任务安排,结合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实际,提出具体实施意见,纳入到党委的整体工作部署中去,使惩防工作同业务工作、企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要正确分析形势,对具有全局性、倾向性和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

2.调动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惩防工作面广量大,每一项工作都涉及方方面面,哪一方面出现“不同步”现象,都有可能影响工作全局。纪委作为组织协调者,要切实发挥作用,承担起所负职责,调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进行组织协调要着眼高层次的联系和协调,不能越俎代庖,干预其他职能部门的本职业务;要着眼于大局,着眼于政策,不能事必躬亲,去代行职能部门所负职责。只能按着职权责任对各个部门的责任,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大的方向上达成一致进行进一步的配合。

3.处理好与党委其它部门的关系。在对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时,应该注意方式和方法,根据重点进行教育,增强整个活动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中,党委工作部门之间应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如在落实领导干部收入申报制度方面,纪委要主动协助组织部门抓落实,发现问题共同处理;每年两次的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纪委要及时通气,联手去抓;对宣传部门牵头抓的思想教育,纪委要给予积极的配合与支持。只要党委几个部门能够能力协作,优势互补,党建工作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为开展反腐败斗争营造出良好的舆论声势和氛围。

4.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党的工作和群众的支持是分不开的,也是党风廉政和反腐败的基础所在。纪委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把其作为整治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让群众满意。要注重调动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积极性,对一些重大典型案件,在不影响查处的前提下,以一定形式向群众通报情况,公布于众,使群众受到警示和震撼,同时也能扩大工作声势,赢得群众支持,激发群众自觉参与反腐倡廉工作的政治热情。

组织协调是各级纪委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惩防工作的重要职责,是纪委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武器。各级纪委要进一步增强组织协调惩防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真正把党章赋予的职能运用好、发挥好、努力开创惩防工作新局面,保持队伍的纯洁稳定,为促进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军,郭晋,徐海燕.充分发挥纪委在抓惩治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监督检查作用[J].南昌政報,2009-6

[2]吴官正.纪委要履行的职责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EB].北京人文网,2005(6)

[3]周双全.纪委书记如何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J].是与非,2008(3)

篇5:双重预防体系名次解释

1、风险

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2、危险源

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3、危险源又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4、风险点

是指风险伴随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活动,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5、风险评价

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

是指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

7、风险分级管控

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8、风险控制措施

是指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9、风险信息

是指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

1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标准体系应包括通则、细则和实施指南三个层级.11、风险点划分原则: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作及作业活动应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

12、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3、企业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分级后,应确定相应原则,将同一级别或不同级别风险按照从高到低的原则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实施分级管控。

14、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15、企业每年至少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

16、事故隐患

是指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导致事故后果扩大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17、隐患排查

是指企业组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岗位员工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18、隐患治理是指消除或控制隐患的活动或过程。

19、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20、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

21、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以下情形为重大事故隐患:

——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排除的; ——设区的市级以上负有安全监管职责部门认定的

22、事故隐患的分类:分为基础管理类隐患和生产现场类隐患。

23、生产现场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设备设施; ——场所环境;

——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消防及应急设施; ——供配电设施; ——职业卫生防护设施; ——辅助动力系统; ——现场其他方面。

24、基础管理类隐患包括以下方面存在的问题或缺陷: ——生产经营单位资质证照;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人员;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教育培训;

——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安全生产投入; ——应急管理;

——职业卫生基础管理; ——相关方安全管理; ——基础管理其他方面。

25、隐患排查类型主要包括日常隐患排查、综合性隐患排查、专业性隐患排查、专项或季节性隐患排查、专家诊断性检查和企业各级负责人履职检查等。

26、隐患排查组织级别一般包括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级。

27、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28、事故隐患治理流程包括:通报隐患信息、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实施隐患治理、治理情况反馈、验收等环节。

29、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30、对于重大事故隐患,企业应当及时组织评估,并编制事故隐患评估报告书。评估报告书应当包括事故隐患的类别、影响范围和风险程度以及对事故隐患的监控措施、治理方式、治理期限的建议等内容。

31、隐患治理完成后,应根据隐患级别组织相关人员对治理情况进行验收,实现闭环管理.32、企业应适时和定期对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审每年应不少于一次,当发生更新时应及时组织评审。

3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改进内容:

——每一轮风险辨识和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重大风险场所、部位的警示标识得到保持和改善;

——涉及重大风险部位的作业、属于重大风险的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 ——员工对所从事岗位的风险有更充分的认识,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高;

——保证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制度得到改进和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34、风险分级管控更新要求:

——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

——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 ——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 ——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

——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35、重大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安全措施。

36、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隐患排查治理台账;

——隐患排查项目清单等内容的文件成果。

37、隐患排查的效果

——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 ——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 ——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各级排查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 ——员工隐患排查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隐患频率较高的风险重新进行评价、分级,并制定完善控制措施; ——生产安全事故明显减少; ——职业健康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38、隐患排查治理更新要求: ——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政府规范性文件提出新要求;

——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篇6: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试题

一、填空题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2、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3、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法)、(作业危害分析法 JHA法)、(风险程度分析法 MES法)、(事故树法 FTA法)等。

4、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级别最高。

5、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6、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303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9、隐患治理应符合DB37/T 2883-2016 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管控主体。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公司、部门、车间、班组 C.公司、专业、车间、岗位

5.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A.精神损害 B.健康损害 C.身心损害 D.心理损害

6.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A.个体行为 B.人为因素 C.环境因素 D.光线因素

7.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的组合。A.严重性 B.适应性 C.必要性 D.有限性

8.()是风险管控的基础。A.风险分析

B.风险评价 C.排查风险点 D.风险分级

9.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 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0.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A.应统一 B.同行业应统一

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

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11.()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A.企业 B.中介机构

C.安监部门 D.主要负责人

12.企业应建立以()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A.主要负责人 B.分管安全负责人 C.安全机构负责人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

级、所需管控措施和()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和()。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风险分级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划分等级。A.风险评价 B.评价结论 C.评价结果 D.风险评估

16.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A.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B.风险越小,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C.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低;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D.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下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上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17.企业应在各岗位悬挂安全风险告知牌板,标明风险点名称及等级、危险源名称及等级、事故类别或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等内容。并分别用红橙黄蓝对风险等级进行标识。A.应急预案 B.应急电话 C.联系方式

18.企业应对()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A.一级风险点 B.二级风险点 C.三级风险点

19.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多级控制。A.较高级 B.相匹配 C.同级别

2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教育制度应明确岗位员工熟知()的学习义务。

A.本岗位风险点及危险源 B.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措施 C.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级别

2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部署实施阶段包括宣传发动、法律法规学习、()、落实分工四个步骤。A.考试 B.培训 C.教育

22.危险源分级,遵循()的原则,对每一个危险源进行分级。A.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B.定量计算 C.定性分析

2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落实分工阶段,企业要根据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的职责,按照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制定管控措施、()的任务。A.制定风险管控责任制 B.编制风险管控清单 C.编制风险点管控计划

24.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各层级人员体系建设职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运行制度、相关概念、()等。A.风险点排查方法 B.危险源排查方法 C.风险排查辨识方法

25.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专业组负责本专业风险点划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A.危险源分级 B.危险源排查

C.危险源辨识

26.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包括()等4个步骤。A.隐患辨识、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B.隐患排查、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C.隐患排查、隐患分级、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27.综合性隐患排查应由公司级至少()组织一次;车间结合岗位责任制排查,至少()组织一次。A.每月、每周 B.每月、每日 C.每季度、每月 D.每季度、每周

28.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制度包括()。

A.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B.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C.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29.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组职责:一是负责本工作组范围内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编制;二是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确保能够将所属范围的风险点全覆盖辨识,及时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三是()。

A.制订所有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B.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C.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表,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3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使企业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B.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C.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得到提升。D.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实现零风险、零事故。

31.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需要消减的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风险等级为()。A.重要风险 B.关键风险 C.中度风险 D.低度风险

3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轻微风险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为需保存记录风险级别为()。A.3级 B.2级 C.4级 D.5级

33.风险分级采用LEC法,中度风险色为()。A.红 B.橙

C.黄 D.蓝

34.1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A.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B.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C.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D.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35.三、四级风险点可由()级监管,班组、车间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A.公司 B.班组 C.车间 D.岗位

36.企业应根据排查组织级别,结合风险点及危险源特性,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A.责任人 B.周期 C.内容

37.车间、班组的隐患排查内容,可根据所管辖区域隐患排查的数量、风险等级、分布等因素,进行重点关注,侧重于(),并应确保区域内所有风险点及危险源均能等到监控。A.风险较低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B.场所、部位 C.装置、设施 D.作业活动

12.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包括()。A.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E.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13.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A.工程技术措施 B.管理措施 C.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14.隐患排查依据主要有()。A.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B.技术标准 C.事故教训经验总结 D.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15.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A.岗位纠正)。(B.班组治理 C.车间、部门治理 D.公司治理

16.企业通过“两体系”建设应完成以下()成果。A.编制两体系实施指南

B.制定“两体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C.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汇总表 D.危险源辨识清单

17.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可包括以下方面()。A.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B.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C.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D.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1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安全风险等级判定,风险值为162分,则该危险源()。A.属于高度危险

B.应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C.需立即或近期整改

D.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19.以下情形()可判定为重大风险。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 然存在的

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20.企业应根据以下()情况,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A.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B.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C.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D.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21.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危害的()。A.可能性 B.根源和性质 C.能量和物质 D.后果

22.以下()措施属于管理措施。A.安全培训 B.制定操作规程

C.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D.设置危险及有毒企业的排放口

23.进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应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A.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

B.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 型。

C.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D.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24.发生事故的根本症结是()。A.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B.安全过程管理不系统 C.不执行规章制度

D.企业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E.企业自主安全培训薄弱

25.各市、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广泛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等方面存在的风险。A.城市垃圾堆场 B.安全管理 C.环境条件 D.职业健康

2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审。A.措施的可行性 B.措施的有效性

C.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D.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27.应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A.可能性 B.严重性 C.暴露时间 D.风险度取值

28.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A.资金到位 B.治理及时有效 C.制定整改方案 D.责任到人

29.以下属于重大隐患的是()。

A.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B.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C.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D.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30.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B.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C.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D.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应急预案或安全措施。

三、判断题(80题)(红色正确,黑色错误)

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2.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风险是危险源的载体,没有风险就没有危险源。(✖)

3.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4.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5.风险度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6.风险不可以避免,但是风险有大小。(✔)

7.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8.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

9.一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者频率很高,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很大。(✖)

10.一件事件可能的后果造成多人伤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就很大。(✖)

11.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12.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

虑的过程。(✖)

1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14.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16.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17.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18.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19.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20.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21.一级风险点属于重大隐患,应立即停产整顿。(✖)

22.一般隐患,因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可暂时不予整改排除。(✖)23.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24.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

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25.重大隐患一定是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不一定是重大隐患。(✔)26.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应执行“五到位”,即: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27.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目的是,实现零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8.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完全消除为工作目标。(✖)

29.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30.公司级隐患排查由公司安全主要负责人负责,安全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31.企业应在通则、细则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系,是双体系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32.隐患排查主要是指中介机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33.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34.持续有效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排查风险点是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然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是风险管控的核心。(✔)

35.可接受风险是指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

许程度的风险。(✔)

36.企业应依据所排查出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

37.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

38.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及液位、温度、压力等测量仪表和控制设施及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39.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40.工程技术措施包括紧急切断装置、密闭采样系统、制定标准作业程序、监控、联锁、报警等。(✖)

41.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2.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监控、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

43.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重大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一般事故隐患可延缓整改。(✖)

44.隐患整改建议措施应采取“管理优先、工程其次、防护为辅”原则。(✖)45.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46.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需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47.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48.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49.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相关信息录入山东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信息平台,并保障正常运行。(✔)

50.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

5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52.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53.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54.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55.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56.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

57.对评估出的3级风险,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58.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59.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60.“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环部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61.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6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63.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4.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65.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绿”标识。(✖)

66.隐患治理的唯一目标是彻底消除隐患。(✖)

67.设备设施清单可以不包括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68.对评估出的1级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69.企业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70.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掌握风险管控信息,保留培训记录。(✔)71.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设施未正常使用属于重大隐患。(✔)72.按照GB/6441的规定,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型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淹溺、火灾、环境污染等。(✖)

73.危险源辨识应由骨干技术人员参与,辨识要系统和全面。(✖)74.采用风险矩阵法(LS)判定为五级的风险,应由班组进行管控。(✖)75.消防及应急设施问题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

76.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各个阶段。(✔)77.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78.重复性隐患排查是隐患排查主要类型之一。(✖)79.重大隐患的治理应先编制隐患评估报告书。(✔)

80.企业双体系建设过程中,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宽从低的原则。(✖)

四、简答题

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2、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5、风险点: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

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一般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风险,其中红色风险等级最高,为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

7、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一般风险越大,管控层级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8、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9、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0、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和可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和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1、风险控制措施评审内容有: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2、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成立组织机构、实施全员培训、体系文件编写、风险辨识与评价、评审与审批、风险信息公告、落实控制措施、持续改进。

13、事故隐患等级: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

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景物描写训练下一篇:学生会工作计划书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