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2024-04-15

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精选8篇)

篇1: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什么是双重组织生活会

双重组织生活会是指由党的支部委员会或党小组召开的组织生活会和党委(常委)、党组召开的民主生活会。

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这无论对于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增进同志间的思想交流,密切上下级关系,还是对于加强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增强党组织的活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962年,邓小平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对于我们党的各级领导人(包括党委会的所有成员)应该有监督。这种监督是来自几个方面的,来自上面,来自下面(下级),来自群众,也来自党小组生活。”“我觉得,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实践证明,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有利于党组织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有利于统一思想,改进作风,增强团结,提高领导班子的战斗力。

在党内,不论职务高低,相互间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在党支部、党小组生活会上,党员领导干部应该以普通党员身份,同其他同志一样,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如实汇报思想情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

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

(1)党委成员要按期参加党委内部的民主生活会,同时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 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按期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2)党委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在召开之前,都应提前通知党委成员,以便党委成员能够妥善安排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3)党委成员因故不能参加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的时候,应向党委或党支部、党小组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得无故缺席。因公外出时间较长,应在行前告知所在党支部、党小组,回来后要及时汇报。

(4)党委成员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都要坚持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体现党内生活的思想性、原则性。特别是在组织生活中,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开展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以实际行动带动组织生活会的开展。

(5)党委和党支部、党小组都要认真记载领导干部参加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情况,作为考核党委领导成员的重要依据。

篇2: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

为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督促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组织监督,增强党性观念,根据《党章》及党员领导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本制度所指党员领导干部,包括:社区党委党员干部、党员工作者、支部书记。

第二条 双重组织生活会指党员领导干部既参加社区党委民主生活会、又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

第三条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编入党支部和党小组,按时参加组织生活。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参加组织生活、不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监督的特殊党员。

第四条 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是切实加强党建工作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在各项工作中的的先锋模范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双重组织生活,暂时摆脱高高在上的“特殊”岗位,反思、审视自己的思想、工作及存在的不足,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更全面地了解下级及其思想工作情况。这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增强同志间思想交流,密切上下级关系,加强广大党员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增强党组织活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做到:以普通党员身份自觉参加党支部和党小组活动,遵守有关规定,积极发表意见,如实汇报思想,为其他党员作出表率。第六条 党员领导干部因故不能参加组织生活,必须事先向党支部或党小组请假并说明原因。但全年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不能少于该支部组织生活总数的二分之一。

第七条 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严格执行支部大会通过的决议,努力完成党支部和党小组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八条 党员领导干部一次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的,支部(小组)要予以提醒,两次无故不参加的要予以告诫和进行批评教育,连续三个月无故不参加的要在支部大会上做检讨;连续六个月无正当理由不参加的,无论担任何种领导职务,都要按党章规定进行处理,并予以通报。

第九条 党员领导干部所在党支部要定期过组织生活,每次组织生活,都要提前通知本支部的党员领导干部,以便妥善安排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组织生活。

第十条 支部活动记录本要如实填写党员领导干部参加活动情况,每年年底将领导干部参加活动情况上报社区党委。

第十一条 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区委关于召开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文件精神,开好民主生活会。

第十二条 班子民主生活会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原则性,紧紧围绕本单位实际,以解决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及改革、开放中存在的倾向性问题、突出矛盾和党风廉政问题为主要内容,并确保会议质量。第十三条 民主生活会前,应通过召开各种类型座谈会、个别谈心和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并将意见整理后供党员领导干部参考。

第十四条 民主生活会前书记要与委员交换意见,沟通思想,从实际出发,确定民主生活会的中心议题,并将会议时间、议题及有关事项提前通知街道党工委。

第十五条 党员领导干部要按时参加民主生活会。根据召开民主生活会时间,提前安排处理好工作。因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民主生活会,要提前请假。

第十六条 民主生活会要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书记必须以身作则,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班子成员要严于律己,以诚相见,敢于揭露矛盾,查摆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应实事求是,与人为善。

篇3: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一、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双重目标的矛盾

在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 面临着“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矛盾。简单地说, 经济利益目标是组织发展的动力, 其内涵是追求以最少或是最合理的投入来产生最大的效果, 其具体目标包括个体经济利益、群体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等;社会责任目标的内涵是不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 而最大限度地追求股东利益以外的社会利益, 具体包括组织应担负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慈善责任等。不管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农村资金互助社, 关于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双重目标的矛盾均有一些共同表现。

1. 群体经济利益和组织应承担的慈善责任之间的矛盾所在:资金规模有限

群体经济利益目标作为经济利益目标之一, 其内涵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本身希望获得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而作为社会责任范畴中的慈善责任, 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在利益目标之外应主动承担的为社会公众谋求福利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 成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现行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 但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无一例外的面临资金规模不足的难题, 正是由于资金有限, 使金融组织在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问题上出现了矛盾和对立, 即是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实现群体经济利益, 还是担当慈善责任。

首先, 资金问题对于村镇银行而言, 尽管其历史包袱较少, 其发起人也具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力量, 但由于其自身规模有限, 资金供给仍无法满足农村金融的需求。同时, 虽然村镇银行可以吸收存款, 但由于其成立时间短, 农民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较低, 与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 其自身的公信度较低, 依靠存款自然增长的难度较大, 这也是限制村镇银行资金供给的原因之一。因此, 面临资金问题的村镇银行对于资金的流向容易出现群体经济利益和社会慈善责任承担的冲突。

其次, 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农村合作金融的未来和希望, 其资金的需求是巨大的, 而事实上, 互助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社员存款, 接受社会捐赠和向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在这些资金来源中, 社会性捐赠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社员存款由于具有同质性, 导致时间差难以利用;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也受到相应约束。所以, 受到资金约束的资金互助社更倾向于将资金满足于群体经济利益, 从而与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间的矛盾显化。

第三,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运作模式制约了资金规模且使其覆盖面不大, 盈利规模及社会责任担当受阻。也正基于此, 小额贷款公司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能力极其有限, 往往出现吸收储蓄难而发放贷款需求大的矛盾, 由此可以想象小额贷款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范围。[1]

毋庸置疑,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后盾, 资金链条亦是组织成长最关键的链条之一, 其群体经济利益的实现是以可观的资金流为基础, 慈善责任的担当更是离不开强大的资金后援。由此可见, 资金规模问题若得不到妥善解决, 将直接影响到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发展和相应目标的实现。

2. 个体经济利益和组织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之间矛盾的落脚点:高风险性

作为经济利益目标中的个体经济利益目标, 主要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内部社员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社会责任中经济责任的担当是金融组织应承担的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自成立之初, 就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信贷风险、经营风险等, 尽管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存在应对风险的相应措施, 但仍缺乏较有效的风险控制制度。[2]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使内部社员个体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 势必制约组织对外经济责任的担当, 于是, 较高的风险使金融组织处于是满足个体经济利益还是承担经济责任的矛盾中。

村镇银行的设立, 主要是服务于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 而它们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 产品生产周期长, 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村镇银行经营过程中较大的市场风险。同时, 其金融担保及保险体系并不完善, 无法做到有效规避风险, 加之农村征信系统的建立尚需时间, 使得其信用风险长期存在。村镇银行面临的高风险加大组织面临的风险同时, 使社员个体经济利益受到威胁, 最终使其践行的经济责任也大打折扣。

关于小额贷款公司, 其成立时, 股东是面向所有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和企业法人, 他们可能缺乏必要的金融知识, 使公司运作的经营风险增加;同时, 目前针对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多头, 实际上缺乏监管,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风险。另一方面, 依据银监会发布的《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防止贷款过度集中, 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建立关于其准备金和风险保障金的具体制度和细则, 也使其难以较好地控制贷款风险。风险的不可控性使小额贷款公司在选择实现个体经济利益和履行经济职责之间出现矛盾。

同样的问题在资金互助社中也有体现, “新政”以来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被认为是最贴近农户需求的金融组织, 其草根性不容小视, 致使社员及工作人员对信用体系、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等观念较为淡薄, 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最终不利于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长远发展。[3]

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 但要将该风险降低到可以控制的范围。只有有效地控制风险, 才能实现个体经济利益, 激励社员积极性, 并提高社员忠诚度;同时, 风险可控有利于金融组织履行经济责任, 为社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做贡献。

3. 群体经济利益、国家经济利益与组织履行的法律责任、经济责任之间的矛盾之源:可持续性发展

从宏观方面说, 经济利益目标中的国家经济利益是基于具体群体创造的共同财富的总和, 是国家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社会责任中法律责任的担当, 是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发展过程中, 运用法律维护其合法持续经营并以法律为准绳规范约束自身行为的活动。不管是经济利益目标的实现, 还是金融组织社会责任的承担, 都是以组织本身可持续性经营为基础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是确保其可持续性的关键因素, 只有在机构本身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在金融机构实际运作过程中, 可持续性却受到威胁, 导致群体经济利益、国家经济利益的实现和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的履行出现矛盾。

如村镇银行, 它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 在股东和主发行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 追逐利益回报是必须的。这就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基本设置在城区、城乡结合部或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 其服务“三农”的效果大打折扣。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自身劣势, 对发起人吸引力较小, 于是, 选择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组建村镇银行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村镇银行在其有限盈利范围内是选择实现群体经济利益乃至国家经济利益还是选择履行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存在冲突。

又如小额贷款公司, 设立之初所确定的小额贷款公司形式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 但与村镇银行不同,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 由于不能吸收公众存款, 其发放的贷款量便受到限制, 以致无法实现机构本身的可持续经营, 据统计, 有90%以上的小额贷款公司因此陷入困境。[4]可持续性使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的冲突集中体现于福利性与效益性之间的矛盾, 金融机构本身必须保证合理的利润, 在“保本”经营的前提下, 才有可能行使经济责任等社会责任。

对于资金互助社而言, 一方面, 缺乏政府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是导致其资金缺乏, 最终无法实现持续经营目标的原因;另一方面, 作为新型金融机构, 为承担慈善责任、经济责任等社会责任及正规化运作均增加了经营成本, 这样的经营运作方式容易导致资金互助社“入不敷出”的情况发生。

可持续性经营作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存在和发展最基本的要求, 在现实中却面临挑战。当金融组织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是应当以群体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利益为重, 抑或是以组织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为重值得商榷。

二、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双重目标产生的原因分析

不管是现有农村金融机构, 还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中的经济主体, 获取利润是确保其持续经营的首要条件;而承担社会责任则

意味着要将其利润中的一部分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中, 这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因而从短期来看, 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两者是相互矛盾的。然而, 从长远来看, 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有助于金融组织树立积极良好的社会形象, 也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那么, 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对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而言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1. 谋求可持续性发展

当金融组织积极承担社会赋予它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等社会使命时, 社会对该组织的认可度会大大提高。因此, 为了谋求金融组织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 它必须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但组织的群体经济利益与之却存在矛盾。也就是说, 农村金融组织谋求利益目标无可厚非, 但为了可持续性发展, 又必须承担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 由此便造就了矛盾双方的存在。

首先, 村镇银行作为商业性的银行机构, 从其设立之初开始, 就不可能不遵从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追求服务“三农”的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 其逐利性是必然的。但是不难发现, 在其发展过程中, 村镇银行仍存在社会认知度较低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的解决, 需要村镇银行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在追求利益的同时, 奉献社会, 这样才能有效持久地经营。

其次, 小额贷款公司作为农村新型金融组织三种类型中唯一“只贷不存”的金融组织, 其自身盈利性目标受到制约, 但是它作为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 要想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考虑如何获得群体经济利益, 为此, 小额贷款公司通过降低贷款门槛, 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提高组织经济利益。[5]另一方面, 为了提高社会认知度, 塑造组织积极的社会形象, 持久经营, 小额贷款公司也需要履行相应的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

对于农村资金互助社而言, 自设立之初便被认为是最贴近农户需求的农村新型金融组织, 在满足农户资金需求方面比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更有效率, 较易达到其群体经济利益目标;同时, 由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监管缺位等原因造成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性发展面临挑战。为确保可持续性经营, 金融组织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 承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等来提高经营业绩、组织形象和客户可信度。[6]

2.政府施压

现阶段, 政府从宏观政策上向农业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农民倾斜, 并发布大量的惠农性政策文件, 目的都是为了大力发展农业, 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不管是现行金融机构, 还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都必须严格地执行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当金融组织积极地执行政府政策, 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时, 政府对其社会责任参与行为的认同也会使政府在相关政策上对其有所倾斜。

如村镇银行, 自成立以来, 以其独特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贷款审批优势等取得了良好发展, 为组织带来了经济利益。尽管趋利性使其机构大多设置在城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乡镇, 但是, 政府的政策性文件却从法律角度约束了其设置地等方面的选择, 使其社会责任、慈善责任的担当有法可依。

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以来, 为服务“三农”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以其灵活的经营机制及较高的贷款质量赢得了群体经济利益和个体经济利益。然而新政以来颁布的《指导文件》中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非金融机构”定性却令其在业务范围、监管体制、经营区域等方面受到限制, 迫于政府文件的压力, 小额贷款公司在业务范围等方面逐步提高惠农性金融服务水平, 承担惠农性社会责任。[7]

按照民主管理、互助互利原则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其贴近民间的管理模式获得了可观的群体经济利益, 但依据相关文件, 资金互助社应通过创新扶贫机制, 形成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也就是说, 扶贫致富是农村资金互助社需担当的社会经济责任, 是组织本身获取经济利益之外应履行的职责。

3. 需求导向

农户、农村工商企业和龙头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不尽相同, 不同需求主体在金融需求上的差异对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目标形成也产生了影响。需求者对金融机构的选择, 取决于对某个金融机构的偏好程度, 而这种偏好程度, 不仅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 也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

以村镇银行为例, 金融需求者之所以选择村镇银行满足其金融需求, 希望得到的不单单是优质的金融服务, 更希望得到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产品, 正是这种需求对村镇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影响。村镇银行会在群体经济利益得到实现的同时, 践行社会赋予其的慈善责任等社会使命。

不管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资金互助社, 其设立初衷是服务“三农”, 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主体, 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都需要以需求者为导向, 而需求者更倾向于选择有社会担当的组织。尽管实现经济利益与履行经济职责等社会责任之间存在冲突, 但基于需求因素, 将引导金融组织在盈利之余, 积极承担经济责任、慈善责任等社会责任。

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双重目标矛盾的协调措施

自2006年农村金融“新政”以来,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取得了重要发展, 但在这个过程中, 基于组织本身取得盈利的经济利益目标和承担社会责任目标两者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为了更有效地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更好地服务“三农”, 协调好该组织中经济利益与社会责任双重目标之间的矛盾就显得至关重要。

1. 加大政府政策上的支持

“三农”问题一直作为现在我国发展的热点和敏感点问题, 实质上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本质之所在, 它的发展也一直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

从政策上来看, 政府在积极地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向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倾斜。因为,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命脉, 是国家扶持“三农”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其力量不可小觑。同时, 政府的支持也有利于此类微型主体市场地位的强化, 尤其是在其发展的起步阶段, 政府扶持有利于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8]获得政府支持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在保证自身的发展并盈利的前提下, 亦将更愿意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 这势必将有效地缓解经济利益目标与社会责任目标之间的矛盾。

但从目前的实际执行情况看, 新型金融组织所获得的政府政策性扶持却有所保留。如村镇银行, 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 它和农村信用社等机构一样担负着服务“三农”的职责, 但却享受不到与农村信用社相对等的优惠, 如明确的税收优惠政策尚未出台, 财政政策、信贷政策等方面的落实亦不容乐观。又如农村资金互助社, 政府应加大对其财政扶持的力度, 给予其工商、税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才能更好地实现金融组织的公益服务性。[9]

2. 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

农业作为弱质产业, 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其风险也高于工业企业和其他行业, 加之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不久, 亦面临了许多不确定性风险, 因此, 建立合理有效的风险分摊机制十分重要。

在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日常经营过程中, 不管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农村资金互助社, 都面临着客户的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和集资不善造成的风险等, 为了确保其风险可控, 必须保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资本充足率、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指标符合要求;同时, 还应当建立以中央银行为主导、政府及各级农村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风险保障补偿机制和存款准备金制度, 特殊情况下, 可以适当提高金融机构风险准备金计提比率, 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只有在金融组织有效地控制了风险, 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前提下, 社员的个体经济利益、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群体经济利益才会有保障, 此时的金融组织才会愿意为慈善、社会等公共事业献力, 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间的冲突才能缓解。

3. 保障资金规模

不管是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资金互助社, 它们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三农”,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弥补现行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不足。但据有关资料不难发现,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同样面临了资金规模不足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资金供给能力。对此, 应适当提高农村新型金融组织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的限额, 创新融资方式, 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有效地调节农村金融资金供求紧张的局面。同时, 应当鼓励大型金融机构参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链接”。[10]一方面, 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规模十分可观, 可有效弥补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资金不足;另一方面,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更加贴近和了解农村金融市场上的需求主体, 对该群体的信息掌握处于优势地位。因而, 可以将大型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优势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对农村市场的信息优势相结合, 达到双赢的效果, 并能有效保障其资金规模。资金规模的扩大, 将使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的财力更为雄厚, 在满足了群体经济利益乃至国家经济利益的同时, 有更充足的资金可以用于组织担当社会赋予它的经济责任和慈善责任。

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盈利目标毋庸置疑,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经济主体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也愈发重要。如何协调好两者之间的矛盾, 找到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平衡的契合点, 不仅对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对农村金融业的发展也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杰, 马九杰.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调查[J].经济纵横, 2010, (06) .

[2]唐阳孝.科学构建新型农村金融体系[J].西南金融, 2009, (11) .

[3]刘辛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兴起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南方金融, 2009, (07) .

[4]肖宗富, 胡跃骏.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实践比较研究[J].浙江金融, 2010, (12) .

[5]徐丽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6]张红宇.中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绩效、缺陷与制度创新[J].中国农村观察, 2004, (02) .

[7]邓建军.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J].金融与经济, 2010, (06) .

[8]于辉, 荣宏庆.农村金融功能缺陷的根源及化解途径[J].当代经济研究, 2007, (12) .

[9]张杰, 谢晓雪, 张淑敏.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西安金融, 2006, (03) .

篇4: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环境会计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已经愈来愈系统和深入。作为确认、计量与报告的中间环节,环境会计的记录方法在环境会计信息系统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环境会计的双重记录系统

一般情况下,“双重记录”一词,与“复式记账”是等同的。而在环境会计中,双重记录指的是对于环境经济交易和事项,在传统会计记录系统和环境会计记录系统中的同时记录。

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可以从传统财务会计系统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中提取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称为“基础信息”;另一部分是需要借助于环境会计系统进行处理并在环境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信息。后者不能进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而需要通过另外一个特设的会计系统来进行处理,可以称为“辅助信息”。这两类信息构成了环境会计报告所披露的主要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信息的构成如下图所示(交叉部分为基础信息)。

从实现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角度考虑,企业应当设立环境会计的双重记录系统,对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标准的环境交易与事项(基础信息),除了在传统会计账簿中进行复式记账外,另外将环境会计要素的内容在环境会计账簿中进行记录。对于按照现行准则要求不能进入传统会计系统的交易与事项(辅助信息),按照单式记账的方法记入环境会计账簿。

进行双重记录有助于期末进行勾稽与核对,便于进行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期末,可以根据环境会计账簿的记录结果直接编制环境会计报告。

二、环境会计的单式记账方法:一个更高阶段的重返

在21世纪环境会计开始迅速发展的时期,将单式记账运用于环境会计系统中,能更充分、有效地达到记录环境经济交易、事项和编制环境会计报告的目的。

(一)环境会计单式记账的含义

所谓环境会计的单式记账是指仅在一个账户中去记录环境经济交易和事项。单式记账的基本运用方法如下:设置一套单独的环境会计账簿(以满足环境信息报告编制为原则),对所有可以进入传统会计系统确认的环境经济交易与事项,进行双重记录,即在进行复式记账的同时,另外以单式记账的方式在环境会计账簿中予以同步记录。对于不能进入传统会计系统的环境经济交易与事项,直接进入环境会计的单式记账系统加以确认。

(二)环境会计单式记账的优点

在环境会计记录中采用单式记账,有如下优点:

1.能更充分地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的目标是要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充分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但是,以复式记账为基础的传统会计系统很难达到这一目标,因为企业有很多环境会计信息并不符合传统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条件,从而无法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而单式记账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2.能简化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如果没有单式记账,企业从复式记账系统中获取信息来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将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而采用单式记账,另立单独的环境会计账簿,将使环境会计报告的编制工作大大简化。单式记账对于编制环境会计报告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3.能体现灵活的确认与计量方法。环境会计中,有些环境会计要素不符合会计准则的确认与计量标准,无法进入传统会计系统。同时,复式记账采用的是货币计量方式,而环境会计的特殊性使得一些交易和事项无法单纯用货币来进行计量,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对传统财务会计系统而言,这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能进入会计系统进行处理。采用单式记账方法,能使环境会计系统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尽量满足各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

三、环境利益:一个特殊的环境会计要素

由于环境利益的具体处理在环境会计的几个要素中最具有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因此,笔者以环境利益为例来阐述单式记账方法在环境会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环境利益的概念

日本环境部(2002)提出了环保利益和与环保有关的经济利益的概念。它将环保利益分为与企业经营的资源投入有关的环保利益、与企业经营的环境影响及废物排放有关的环保利益、与企业经营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关的环保利益以及与运输和其他经营有关的环保利益四个种类。它将与环保有关的经济利益分为实际利益和估计利益。其中实际利益由收入和费用节省构成,估计利益主要来自内部管理的数据。

美国环保署(1995)提到了“潜在的收入”(potential revenues)这一概念,指公司进行污染防治投资带来的公司印象和关系的改善,这些利益会影响成本和利益,并将对货币计量形成挑战,并且列出了“由污染防治投资带来的潜在不明显的收益”的几种情况:销售增加;更易获得贷款以及条款的改善;权益资产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等。这种潜在的收入实际上属于环境利益。

国内学者也多次提到环境收入和环境收益等概念,如徐泓(1998)、王燕祥(2000)等。考虑到环境会计确认与计量的特殊性,笔者采用了环境利益的概念,并将企业因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而取得的经济利益称为环境利益。

(二)环境利益的内容

环境利益包括显性环境利益和隐性环境利益。显性环境利益是指可以进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的各种经济利益,如企业收到的环保奖励、环境损害赔偿等。隐性环境利益是指从环保活动中间接取得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不能进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如因为环境状况改善而引起的销售增加、费用节省等。

1. 显性环境利益

显性环境利益一般包括贷款的豁免、政府奖励、排污权交易收入、废品收入和企业收到的环境赔偿金等。

(1)贷款的豁免。企业可能会被豁免用于购建环保设施的贷款本金(比如我国曾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放过环保贷款,企业各项环保指标达到要求的可以豁免贷款本金,目前已停止),这一豁免额应该确认为显性环境利益。

(2)政府奖励。政府可能会对企业推行环保政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奖励,这种奖励构成企业的显性环境利益。

(3)排污权交易收入。我国暂时还没有排污权交易市场,如果启动排污权交易市场的话,企业通过出售排污权可以获得收入,这部分收入应该确认为显性环境利益。

(4)废品收入。企业的有些废品,如炉渣、煤灰等,可以再循环使用,因此可以出售并形成收入,这部分收入属于显性环境利益。

(5)收到的环境赔偿金。企业在环境诉讼中获得的赔偿金,也应该确认为企业的显性环境利益。

2. 隐性环境利益

隐性环境利益可以分为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和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前者可以通过货币进行计量,后者用实物量或劳动量进行计量。

(1)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①销售增加。如果能够合理估计由于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所引起的销售量的增加,则将所增加的销售额确认为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②费用节省。企业由于采用环境保护政策而形成费用的节省,比如生产同样产品原材料投入的减少、废弃物减少从而造成的清理费用的减少和环境补偿费用的减少等等,这些费用的节省同样应该确认为企业的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③股价上升。股价上升是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现实中股价的上升都是由于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如果能合理估计由于环保原因引起的股价上升,则应该将上升的部分确认为企业的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2)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主要是指用实物量或劳动量等非货币形式计量的环境利益,如耗电量、用水量的减少,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物排放的减少等。

四、环境利益的记录:双重记录与单式记账方法的充分运用

(一)环境利益账簿的设立

在环境会计记录系统中,首先要设置环境会计账簿。根据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如独立报告模式下的环境利益表)来设置环境会计账簿。环境利益账簿包括两类明细账,即“显性环境利益”和“隐性环境利益”。根据二者各自所包含的内容分别在两类明细账下设置若干次级明细账。“显性环境利益”下设的次级明细账包括“贷款豁免”、“政府奖励”、“排污权交易收入”、“废品收入”、“环境赔偿金”和“其他”等。“隐性环境利益”下设“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和“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两个次级明细账,并在“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下再设置“销售增加”、“费用节省”、“股价上升”和“其他”等次级明细账,在“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下再设置“资源消耗的节约”、“污染物排放的减少”两个次级明细账户,同时在“资源消耗的节约”下再设置“用水量减少”、“用电量减少”、“其他”等次级明细账户,在“污染物排放的减少”下再设置“废水排放减少”、“废气排放减少”、“废渣排放减少”、“其他”等次级明细账户。

(二)环境利益要素的记录

1. 显性环境利益的记录

显性环境利益的记录采用双重记录的方法,即在环境经济交易或事项发生时,先进行传统的复式记账,然后在单独设置的环境会计账簿中再次记录,记入“环境利益——显性环境利益——××××”中。

2. 隐性环境利益的记录

隐性环境利益必须通过环境会计系统下的单式记账来确认为环境利益。

(1)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对于企业能够合理估计的、由于进行环境保护所引起的销售的增加,通过单式记账记入环境利益账簿,记录为“环境利益——隐性环境利益——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环保引起的销售增加”。

对于由于环保原因形成的费用节省。企业可以通过与前期的比较,将相应的减少额确认为环境利益,通过单式记账记入环境会计账簿,记录为“环境利益——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环保引起的费用节省”。

如果能合理估计由于环保原因引起的股价上升,则将所上升的部分通过单式记账记入环境会计账簿,记录为“环境利益——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股价上升”。

对于其他需要记录的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记入“环境利益——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其他”账户。

(2)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

对于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的数据可以由企业的生产、统计部门得出或者在其基础上加工得出,通过单式记账的方法分别记入“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资源消耗的节约——用水量减少”、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资源消耗的节约——用电量减少”、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资源消耗的节约——其他”、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废水排放减少”、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废气排放减少”、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废渣排放减少”、 “环境利益——非货币性隐性环境利益——污染物排放的减少——其他”等账户中。

篇5:双重组织生活制度

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指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党的民主生活会,又要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的制度。建立健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党委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的具体内容包括:(1)党委成员要按期参加党委内部的民主生活会,同时又要以普通党员身份, 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按期参加所在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2)党委民主生活会和党支部、党小组的组织生活会在召开之前,都应提前通知党委成员,以便党委成员能够妥善安排工作和活动,按时参加双重组织生活。

(3)党委成员因故不能参加民主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的时候,应向党委或党支部、党小组请假。无正当理由不得无故缺席。因公外出时间较长,应在行前告知所在党支部、党小组,回来后要及时汇报。

(4)党委成员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中,都要坚持发扬民主,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充分体现党内生活的思想性、原则性。特别是在组织生活中,领导干部要发挥表率作用,开展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以实际行动带动组织生活会的开展。

篇6: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生活会制度

为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和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锻炼,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党员领导干部既要参加支部的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定期召开的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参加双重组织生活会,对于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增进同志间思想交流、密切上下级关系,以及加强广大党员对领导干部的民主监督、增强党组织的活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支部组织生活会

(一)党支部在召开组织生活会之前,要提前通知党委班子成员,以便妥善安排工作,做好会议准备。

(二)党员领导干部在参加支部组织活动时,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带头遵守各项制度,认真完成支部交给的任务。因故不能参加会议时,应及时向党支部请假。会后由党支部把组织生活会情况及时向其通报。

(三)党员领导干部在组织生活会上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确保会议取得预期效果。

(四)需要民主表决的事项,每位领导干部都要与普通党员一样发表意见。对于重大事项,也可以形成个人书面意见,上交到党支部。

三、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

(一)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可延期召开,会议日期和议题要提前通知与会人员。

(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要遵循团结、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把民主生活会开成汇报工作或研究部署工作的会议。

(三)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由党支部书记主持,主持人要带头发言,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因故不能出席的,可以由他人代书面发言,要做好记录。

(四)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暴露出的问题要认真解决,制定整改措施。需追究党纪、政纪责任的,应向有关部门报告。

篇7: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央办公厅调研视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央办公厅在全党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对中央办公厅提出了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地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五个坚持”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深刻阐明了新形势下党办工作的要义,树立了作风建设的更高标杆。刚才,书记围绕“践行五个坚持,做合格党办人”进行了深层次的阐释和要求,为我们市委办每一名工作人员提供了指南和遵循。大家要一体领会、一体贯彻。

市委办公室作为市委的中枢机构,发挥着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所处的位置关键、肩负的责任重大,市委办工作成效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市委各项决策部署的有效贯彻落实。一直以来,市委办公室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位同志兢兢业业、履职尽责,圆满完成了市委交办的各项任务,有效保障了市委工作的高效运转。可以

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办公室各位同志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市委对办公室的工作也是充分肯定,比较满意的。但成绩背后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近一个时期,我们各项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的瑕疵和漏洞,需要我们切实提高重视程度,认真予以解决。在下一步工作中,希望同志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五个坚持”要求,坚持不懈改进作风,任何工作走在前列,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系统化水平。下面,借这次机会,对大家提“六个在前”的要求,也是与大家共勉。

一、坚决对党忠诚,政治责任扛在前

对党绝对忠诚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政治品格,也是党办人第一位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党绝对忠诚是党办的生命线,是做好党办工作的根本点。”市委办公室是领导的参谋助手、机关的运转枢纽、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特殊的位置决定了办公室的同志必须常补精神之钙,筑牢思想根基。要坚持办公室集中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把牢政治方向,永葆忠诚之心,永怀赤诚之心,任何时候都同党中央、省委、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忠实履职、敢于担当,敢于发声、敢于亮剑,当“战士”不当“绅士”,坚决维护市委权威。要在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方面提升大局意识,主动把各项工作放在全市大局中去谋划和摆布,与市委决

策部署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跟得上节奏、合得上节拍,始终体现市委决策要求和领导意图。

二、始终围绕中心,决策服务想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党办的主要职责,要求大家“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贯彻落实好这一要求,我们必须紧贴市委领导思想和脉搏,顺应群众呼声和愿望,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接牢“外线”,着力做好调查研究、文稿服务、信息参考等以文辅政工作,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准确把握市委的方针政策,深刻领会领导意图,全面了解基层情况,围绕我市“三重点”工作落实、“4+3”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从领导的角度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真知灼见,提炼经验做法,揭示客观规律,使调研成果最终转化为市委决策。要把市委总的要求与领导在具体工作上的思路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文稿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全面体现市委的工作意图,准确阐发领导的主要观点,恰当体现个性特点,做到文短意丰、义明理达。过去一年,市委办借调、选调、考录了几名优秀同志,材料战线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要做好“传帮带”工作,让几名优秀同志尽快发挥作用、贡献力量。另外,秘书、督办、国安、档案等工作人员也要相应加强文字综合能力,干好自己的“分内活”,提升办公室整体水平。

三、坚持总揽全局,综合协调做在前

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与地市办公室干部谈心时,专门讲到办公室工作“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发挥办公室的整体效能,权衡大事小事、急事缓事,抓大事不放、抓急事先办;

沟通上下左右,做到上情下达、内外有别,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市委办事务繁杂,往往是大事要事交织、急事难事叠加,离开了高水平的综合协调,办文、办会、办事,样样都难以办成。我们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做到未雨绸缪、超前谋划,及早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联系,照应各方关切,配置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抓统筹、重协作,确保重要会议、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安排科学、无缝对接、圆满完成,确保全市各战线、各方面步调一致地开展工作。除了干好分内工作外,对一些职责不清的事,要主动担责、兜底扫尾,做到首问要负责,分工不分家,缺位需补台,不给推诿找借口,不为失误找退路。

四、致力善作善成,推动落实冲在前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办明确要求,“对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的工作、定下的事情,要雷厉风行、紧抓快办,案无积卷、事不过夜,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市委办要始终把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和重点工作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抓好任务分解、落实主体责任,创新督办方式、追踪工作进度,掌握落实情况、推动落到实处,做到项

项有回音、件件有答复、事事有落实。对一些难点问题,要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抓、抓重点,着力解决“督而不查、查而不改、改而不实”的问题。特别是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不当“和事佬”,敢于查找问题,敢于反映问题,敢于推动问题解决,做到雷厉风行抓督办,不见成效不收兵。

五、做表率创一流,优化服务走在前

服务是办公室的“生命线”和永恒主题。要主动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坚定地围绕核心,更加自觉地服务中心,更加主动地担当尽责,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统筹作用、运转协调的中枢作用、信息沟通的总汇作用、综合服务的保障作用。前一阶段,在有关领导的要求和指导下,办公室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全面提高工作质量的通知》,对各项工作进行了精细要求。大家要以之为准绳,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坚决克服“将就、差不多”的观念和“小进即满、感觉良好”的想法,围绕目标内容、步骤环节、完成时限,围绕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设计工作流程,制定工作规范,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力争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细节都做得完美精致。要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着力改进“三服务”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升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尤其是三名联络员,作为服务领导的“前沿哨兵”,更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树牢精益求精地工作理念,不断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为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同时,认真完成自身负责其他工作,做到两不误、两促进。

六、做到勤廉双优,良好形象树在前

市委办的同志工作在领导身边,面对的考验复杂,受到的诱惑多样,必须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洁身自好,自觉抵御“四风”侵蚀,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做到远小人近君子、远“兄弟”近同志、远团伙近团队,既勤政更廉政,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多奉献、少攀比,树立党办人的良好形象。特别是三名联络员要进一步树牢底线思维、提高保密意识,不能因服务领导而沾沾自喜、骄矜自大,不能擅自泄露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和领导个人事项,更不能打着领导的旗号办私事、谋私利。一直以来,办公室都保持着优良的作风和传统,受到全市各级领导和各乡镇、各部门的广泛肯定,但客观地讲,还是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注意。下一步工作中,大家要带头坚决反对和克服官僚作风、衙门习气,从小事小节上入手,坚决杜绝迟到早退等现象,日常见到领导要打招呼,碰到来办事的人员要主动引导、热情接待,展现办公室工作人员良好的精神风貌。

实实在在地讲,办公室的同志很辛苦,特别是受疫情影响,很多同志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放弃了春节与家人相守团聚的机会,这些付出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市委向来都十分关心大家的工作情况、培养情况和成长情况,也一直努力于为大家干事

篇8:双重组织生活会记录

一、教育公正:学校生活的首要伦理

公正, 简言之, 即公平、正义。公平是正义的合理性前提, 正义是公平的目的性归宿。公正是社会伦理规范和个人道德品质的综合, 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社会层面上, 公正即是社会通过其制度安排与价值导向所体现的公正合理的伦理精神与规范程序;人际关系层面上, 公正是指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公正相待的社会伦理规范;在个人德性层面上, 公正是一种公正无偏的正直品格。[1]与社会公正相对应, 学校生活的教育公正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规范和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制度必须对全体师生都客观公正; (2) 对待处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伦理规范应当与社会公正的原则相统一; (3)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同学生对待教师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评价应当公正。

作为现代人生活必经之路的学校教育, 其公正性不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也是学校生活价值理性的诉求。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人, 教师对教育承担着主要义务和责任, 学生则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使命。在学校生活中,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公正的执行者和受益者。但在学校教育中, 学习是所有问题的中心, 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成才是学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最显著特征。教师作为社会成员, 其生存和发展需要社会公正。学生在学校生活, 更多的是需要教育公正。因而, 学生生活中的教育公正应当是学校和教师恪守的首要伦理原则。

二、学生生活:呼唤学校生活的教育公正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力并有发展需要的个体的集合。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成为学校的主体, 进入学校接受教育, 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 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个性, 实现生长和发展。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他们和一般人一样, 有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等不同层次的需要。[2]他们拥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依法享有生存、受教育、受尊重和安全的权利[3], 以满足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正当需要。学生处在学校当中, 学习是主要的生活或生活方式, 但不是生活的全部。学生生活不是学习平面, 而是与学习交织在一起的生理成长、情感丰富、精神和心理磨砺、人格尊重等多方面的立体画面。接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被满足的一种过程, 这种过程仅包含着课堂的知情行意和学生自我学习权利的满足。其他诸如体育运动与健康、社团活动与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则与和同伴相处、师生交往等人际伦理规范紧密相连。这样, 不能再用对待学业成绩那样, 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去对待本身就存在差异的不同学生。

学生呼唤学校生活的教育公正, 这同自身的生长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然而, 学校是社会的延伸, 或多或少会受到社会不公的负面影响, 进而滋生诸多学校内的教育不公和心理失衡。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评价, 最终都要通过教师, 特别是班级管理的责任人———班主任教师的一一确认。学生生活所呼唤的学校教育公正能否得到实质性的尊重和维护, 学校不公正现象的减少和剔除都将方向指向了班主任教师。

三、班主任工作:守护学生生活的教育公正

班级组织是学生学习、交往和生活实现的最基本场所, 是学生在学校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在学习中会同各学科教师之间形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在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同班学生间的彼此学习且相互竞争的生生关系, 在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精神文明发展趋势及班级文化氛围建设中形成班主任教师互为教育的师生关系。学校教育从人际伦理上形成了这样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在不同关系的交互中, 出现了不同表现、不同程度的教育不公正、甚至教育失衡的现象。例如学生会因个性差异和学科学习不平衡产生对学科教师的多元评价, 学科教师亦会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业成绩表现出迥异的教学态度, 甚至对个别学生形成不公正的质性评价结论。学生在班级及其延伸范围 (如宿舍) 内的相处和竞争中, 因生活方方面面的事务容易引发各种事端, 其处理也可能引发不公正。

班主任作为学校在班级的代言人和班级组织的首要责任人的双重角色, 在维护教育效率和学校利益的过程中, 应坚持公正原则, 以尊重教育的神圣性。而在教育中要秉持公正, 则要依据不同实践而慎重权衡。总之, 学生对学校教育公正的呼唤在某种意义上也体现了社会良知和家庭心愿。要实现学生学校生活的主体地位和主人翁体验, 要求处于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核心位置的班主任教师在工作中坚持教育公正的信念并用行动付诸行动和实践。班主任工作中坚持教育公正的信念, 不仅是班主任在自身道德上具有公正无偏的正直品格, 更需要社会层面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公正对待。班主任作为与学生“面对面”相处的最重要的教育工作者, 需要得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不同结构中体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分配上的公正满足。[4]在学校教育公正的实践中,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客观对待, 一视同仁

当前社会各种非道德甚至反道德的不良习气渗透到了教育领域, 对学校教育公正产生极大威胁。如请客吃饭、送礼乃至行政部门权力的不良影响使得部分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有失公正。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 但每个学生都需要发展, 且发展的方面和方向都有不同。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公正的最高执行者和守护者, 既要客观对待教育外部可能影响教育公正的复杂事务, 更要在妥善处置之余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 保证每个学生发展的客观公正。

2. 是之为是, 非之为非

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生长过程。这一过程充斥着各种收获的喜悦, 也伴随着难以避免的“得不到”的痛苦, 乃至因年少轻狂或一时冲动而引发的大小“战争”。成长的路上, 错误是在所难免的。班主任会经常处置班级内部或与其他班级之间引发的各种违纪、犯错的学生。没有永远不犯错的孩子, 也没有一直就违纪、犯错、只干坏事的孩子。坚持“是之为是, 非之为非”的原则, 就是班主任在处理学生违纪和犯错后, 不能先入为主, 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犯错误的学生, 而是看到学生犯的错误, 即所谓的“对事不对人”。

3. 权衡效率与公正, 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标

学校内部的各单位之间也有竞争和评比, 教师群体中的各科室、教研组如此, 学生所处的各年级、班级更是如此。特别是涉及班集体荣誉和各种成绩评比方面, 班主任对待不同学生的行为表现就存在着效率与公平哪个优先的问题。每个班集体和每个学生一样, 都有着不同的优势和特色。班主任工作既要注重涉及班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荣誉, 也要关注不同学生在不同活动中自我表现的渴望和需要。各种活动与评比, 总有成败与排名先后。无论是以效率优先来保证成功或排名靠前, 还是以公正优先而导致失败为代价, 班主任都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黔敏.公正:教育内在的伦理追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 (2) .

[2]李铮, 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2022政府工作报告摘要下一篇:报装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