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教学反思

2024-05-17

备课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备课教学反思

集体备课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

(一)》这一课的教学是在我们全体数学组的共同努力下,集体备课而成的教案,并由我上课,重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主要考虑体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西游记》故事引出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探索分数除以一个数的计算方法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好奇心去探索。

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运用知识迁移,学法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交流进行观察、比较、推理等探索过程,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另外,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3、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本节课的内容重点是分数除法的意义以及理解并掌握除以一个整数的计算方法。本课安排了几个环节。

一、故事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

二、涂一涂,想一想,得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三、观察算式,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四、联系实际,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当然本次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现分析如下:

1、课前我没有深入考察上课教室的触摸屏,导致了上课的的突发事故,给我措手不及,以后应该考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2、体会熟悉学生的必要性,让自己尽快融入课堂中,感受学生,面对陌生的学生,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从容应对。

3、以后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

在这节课中我都是让学生去说去做,放手让他们去探究,学生亲身经历了实践探究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发现计算方法,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空间,从而使学生获得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因此养成自觉观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因此学生是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在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进步,看到了他们探究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提高!

篇2:备课教学反思

本组教材是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课文的内容生动、感人,从不同的角度赞美了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诚实、守信比金钱、财富更重要;要用自己的劳动去维护个人的尊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遇事要将心比心,多为别人想想等。整组课文充满丰富的人文内涵。4篇课文的语言简洁生动,叙事条理清楚,尤其是对人物语言、行动、外貌等描写,十分逼真,这些都是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好材料。

集体备课反思5篇教学反思《中彩那天》这篇文章我认为以下几个点是要抓的。1、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题?从这个难中去体会父亲的挣扎以及伟大;2、体会开头与结尾之间的呼应关系;3、为什么说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理解这个“富有”的特殊意义;4、展开想象,把车子还了之后家里各人的想法、语言、神态等几方面写成一段话,用上多种对话形式。

《万年牢》是一篇略读课文,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基础上自己去学习课文,重点是理解三个万年牢的不同含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另外中心词反复出现也是写文章的一个方法,这点也应该让学生明白。

在学了这两篇课文之后,可以布置写一篇读后感,谈一谈人如何抵制住各种诱惑,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

《尊严》和《将心比心》这两篇课文除了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外,重点是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让学生明白言语文字皆是有情之物,表达怎样的情感,塑造怎样的形象,用怎样的语言表述才合适。

篇3:教师备课的反思

一、传统的备课模式———手写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 其格式大致包括:课题、课型、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过程。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 教师将课本、教案集、练习册进行加工整理, 形成“三位一体的教案, 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准备工作, 备课的完成以写好教案为标志。教师备详案的话, 得花数小时。备课成了教师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 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教案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产物。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 它承载着教育的希望发过热、发过光。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每位一线教师深感传统的备课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 并暴露出一些弊端:第一, 教案本是“一次性物质。第二, 教案本补充、完善不方便。第三, 教案内容每年重复书写。第四, 个别学科备课、教案“两条腿走路”。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一直受到传统备课模式的困扰, 并且成了制约教师发展、提升的瓶颈。

二、创新的备课模式———电子教案

如何才能克服传统备课模式的局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呢?改革备课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 各校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 深刻领悟素质教育的精髓和新课程的理念, 紧跟素质教育步伐, 虚心学习东庐中学的“讲学稿”理念和做法。以“讲学稿”为蓝本, 创设了各有特色的电子教案。经历了四个阶段:学习准备阶段、试点探索阶段、全面推广阶段、规范管理阶段。目前, 电子教案已经是多数学校的主要教案形式。

三、精美的备课形式———多媒体教案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创设了广阔的平台。多媒体教学已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 可以弥补以前教师授课时“一枝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不足, 有着巨大优势。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图像、动画等于一体, 形象逼真、生动新颖, 更好地为学生创设了生动、形象、多样化、接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 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良好情感。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态为动态, 突破学习难点, 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目前, 教师应用多媒体进行上课已是蔚然成风。许多老师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了自我、提升了品位。

篇4:教学反思使备课更加有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中国分类号:G423.07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教育教学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行之有效呢?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只有课后反思,还包括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必要时与他人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必修一》"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以学生为主题,控制教学进程

1.备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备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课既要合乎学生的接受能力,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要针对全班学生的实际,认真分析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的有利条件和障碍所在,还要了解学生学习这些知识时的思维特点,学生会怎么想,出现问题教师怎么处理,这些都要细致地考虑到。备学生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有效互动、有效设问、有效训练等环节。例如讲解"钠"这一部分知识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加强师生互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首先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景,导入新课。通过大屏幕展示"滴水生火"图片,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并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演示实验:"滴水点灯"(课前在酒精灯芯里暗藏一小块钠,实验时用胶头滴管在灯芯内滴一滴水)。果然是水能生火。最后让学生通过做一个兴趣实验--水上芭蕾,加深对钠与水反应的理解与记忆。

【实验】取一试管,装入等量的煤油和加入酚酞试剂的水,放入一小块钠。观察实验现象:

钠在煤油和水的界面上下跳动,下面的水慢慢变红;气体托着钠浮到液面上方后,气体釋放出来,钠下沉到界面处,继续上浮,直到消失。学生被实验现象吸引了,欲知其所以然。

学生借此现象会提出许多问题例如:水和煤油谁重谁轻?钠的密度又如何?水为什么变红了?证明有何产物生成?钠和煤油反应吗?钠如何保存?等等问题。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三、课后反思: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得和失,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多数教师注重的是"课中"。对课后往往不够重视。而实际上,在课后作些教学反思,写些教学心得,然后再改写教案,进行课后备课,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新的突破,更不会产生创新的动力。反思是否深刻,是否有针对性,决定教师本身的认识和进取精神。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有缺陷、有遗憾才是真实的。通过教师的反思,才有可能改进和提升。没有人天生就有好经验的,都是在实践之中摸索出来的。例如,我在讲解有机物参与的、在碱性介质中的燃料电池时,对于负极方程式的配平时,备课时只是考虑左右边电荷守恒,讲解许多遍许多学生仍然不理解,非常容易出错。但上完课之后,对着方程式反复观察,发现如果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数学知识讲解,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

碱性条件

总反应式:2CH4O+3O2+4OH-=2CO32-+6H2O

正极:3O2+12e-+6H20→12OH-

负极:2CH4O-12e-+16OH-→2CO32-+10H2O

负极氢氧根离子的系数等于电子前面的系数加上所有碳酸根所带的电荷数。即12+4=16。第二节复习时,利用此种方法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

篇5:备课教学反思

为了增强课堂气氛的感染力,选择了两首乐曲:一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朴树的《白桦林》。这首俄罗斯风味浓郁的歌曲在开场很好的渲染了气氛。二是八只眼乐队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唱出了中国几代人读这本书的感受。因为没有确切的歌词,所以放弃了滚动播放歌词的想法。但是如果在播放这首时,能展示一些前人读这本书的心得,学生听歌的感受可能更深切。

最后的作业设计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但是,这份作业再次把学生拖回了名著本身,书本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差异,再一次为这份作业的实效性打了折扣。

《风筝》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主要应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在学生说课文叙述顺序时,我没有一味要求学生对课文做高度概括,也没有要求语言必须精练,而是充分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话、凭自己读后的印象将课文的内容按叙述顺序讲述下来,当然,也鼓励概括能力强的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风筝》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这样一篇贴近学生生活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拉近师生距离的机会。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非常童趣的导入——猜谜。“空中一鸟,长线牵牢,不怕风吹,只怕雨打”,学生的情绪一下提高了,为课堂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语文新课标要求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基于这点,我把整堂课的重心都放在了朗读上,有进行指名读,同桌交流读,小组竞读等。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孩子朗读精彩时,我都能给于一个鼓励的微笑,当某个孩子胆小声音微弱时,让其他孩子给他鼓掌。看着孩子们因鼓掌而激动的脸庞,我不禁也深深感动了,不经意的一点掌声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啊!但就朗读而言,我个人认为有败点,不应该把齐读放在开端。学生的思想感情还没有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让他们齐读,效果适得其反。

以后我还要多磨练,多给自己敲敲紧钟,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这两天讲授的课文是《童趣》,是一篇文言文,也是初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认为要依然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有的则认为应该弱化基础知识,而要侧重让学生去体验课文。关于这些争议可以从各个渠道获知,这里就不再多说。还是讲讲我上课时的一些情况。有一两个亮点:一个就是导入,我还是按照我以前的思路,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这次讲的故事可以说很符合课文,因为讲的是一个小女孩想象的故事,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导语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就是在课堂上讲了一个《武林外传》的小故事,是关于刑捕头吃东西的故事。刑捕头没有钱,他就要了一碗阳春面,可是在他吃之前,他嘴里一直在说“这是肉丝面,这是肉丝面”,结果他就真的把它当肉丝面吃下去了。这个故事告诉同学们的就是:“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只要你是这样想的,事情真的就是这样的。

但是,通过这次《童趣》的教学,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二.这是一篇充满趣味和想象的文章,应该可以让学生成为主角,让学生去体验文章里面的乐趣,因为他们才刚刚度过自己的童年,对于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趣事谈谈童年的一些感受,再让他们去体验作者当年的乐趣,或许效果会更好。但是实际上这堂课我们大都是在传授文言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这实际上也违背了新课改的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所以我们的课堂应该尽量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

本课教学设一各种形式的朗读,知道学生正确的语言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规律,是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四十五分钟的实效性。

1.在教《论语》时,让学生能感觉到好像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几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篇6:备课组教学反思

人们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个组成部分: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普通文化知识是由教师工作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的人,教师在其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一定知识的同时,其自身也是一个丰富的影响源。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积淀,才能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具备一定的任教学科知识是教师任职的必需

条件。教师要成功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确实,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育学科知识是教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充分条件。教学工作是一种培养人的专门职业,仅通晓一门学科并非必然就能成为该学科的好教师。一个教师要成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教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科知识。以教育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只有努力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这三类知识的协调作用。从终身备课的要求看,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精通学科知识并密切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另外还要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教师的自我提高又必须立足于当下的教学实践。“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从每一次“备课”做起,围绕教学内容,整合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自己完备深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提炼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而这些学科知识又必须以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为背景,从而赋予学科知识以生命的活力。同时,以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来观照自己的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以学科知识为核心,文化知识为底蕴,教育知识为轨道的良好的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就要求形成建构主义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的教学要有方法的导引性与支撑性,要涉及内容丰富、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支持学生的反思和自我调控,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充分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具备新教学的以上特质。

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但也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的负重累累。只有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才能消融工作中的种种烦恼。只有以爱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职业,才能发现其内在的魅力。没有激情的人,不会幸福;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只有怀着不泯的激情、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保持着青春的冲动,才能以新的姿态迎接每一天,创造每一个全新的日子。其次是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心和童心,使教师的两只翅膀。有了它们,我们才得以在孩子的天空飞翔。学会蹲下,用和他们一样透明、清澈的目光与孩子对话。与他们同欢乐,共悲伤。做他们的朋友像保护露珠一样去珍视、呵护幼小的心灵,宽容与等待,信赖与关怀,同样诉说着不变的内涵——爱。更要热爱生活。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但是只有热爱她的人才能感受到她的魅力。我们应该保持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山水的灵性,感悟四季的色彩,体验风云变幻的奇妙。我们要感受人间的温情。家人的挚爱,朋友的真诚,还有素不相识的人邂逅相遇的那一份机缘。

篇7:从课堂细节中反思备课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当前,在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处理方法、练习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课件的制作等各环节,教师之间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别。然而,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中,仍然存在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极大差异,当然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把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内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却在悄悄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镜头(一)

英语教师执教了同一节课《I’mwatchingTV》他们都伴着相同的优美音乐,通过顺利的组织教学之后,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amIdoingnow?”然而两位教师却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在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教师却在讲台上做着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导课效果,前者的课堂上,学生先稍一愣之后,带着不肯定的语气,有的说:“Youarestanding.”有的说:“Youarespeaking.”“Yourhandismoving.”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上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直,这时我看了下表,大约7分钟之后,学生才又回过神来。而后者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老师优美的跑姿又一次调动起来,他们异口同声的说道:“Youarerunning.”此时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下面的教学活动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就这样一点点的差异,使两个班至少有5分钟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镜头(二)

上面两节英语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男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一位教师问大家:“Whatishedoing?”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桌两个在交流,有的前后四个同学在交流:“Ithinkheiswritingaletter.”“Ithinkheisreadingnewspaper.”“Ithinkheisreadingachinesebook.”“Heisdrawing.”……同学们在充分的想像着,嘴里在不停的说着;当老师点击一下这个孩子面对大家正在画画时,答对的学生一脸高兴,但是我清晰的看到,猜错的学生并没有落后感,因为不但学生自己清楚,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非常清楚:练习的目的达到了,这个男孩坐在那里可能干的情况已在每个学生大脑中过了一遍;又何止是一句“Heisdrawing.”所能达到的效果呢?可是,另一位教师在此环节中问到:“Whatishedoing?Ishewriting?”同学们也在热闹的交流着,但我听到的却是“Yes”or“No”.同样的五分钟游戏,课件完全相同,就因为后者多了一句“Ishewriting?”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巩固效果。

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智力的低下或者性格的孤僻,他们总是在班内默默无闻,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此时老师有意把他们安排在某个小组,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他或许还能扮演一个角色,我想那时的她心中一定热乎乎的,她一定不会有自卑的感觉,她的目光一定不会那样呆滞,一定不会那样羡慕别人,她或许还能找到自信,她或许在交流中能找到好朋友,她或许从此对这门课会产生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它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除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外,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认真备课。

篇8:集体备课低效现状及反思

关键词:集体备课,现状,低效,反思,教师

一、集体备课的现状

1. 备课现场——茶话会

当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对他们的教学质量提高没有多大意义时,他们就不太积极。大家对活动的作用期望值不高,备课活动就成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聊天会。甚至因为某某领导没有来,集体备课活动就不搞了。

2. 教学内容——大杂烩

教师的工作量比较大,除了课堂教学、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参加会议和各种学习活动,没有多少时间投入。有些备课组就把备课工作分工包干,一本教材便被肢解,一学期每个成员只准备几节课。工作量减轻了,但是这样的备课没有前后衔接和连续性,前面学了什么,没有学完什么,哪些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还是学生弱点,后面备课无法体现。这种摊派—拼凑的方式打破了教材的衔接和教学的整体思路。每个章节甚至每节课都互相脱节,一学期的教案设计成了鱼龙混杂、风格迥异的拼盘,也促成了教师不深入研究教材的惰性。

3. 小组发言——独角戏

集体备课一般都有中心发言人或主备人,备课活动中发言人一讲到底,集体活动实质上是个人活动。组员或因为无“备”而来,无话可说;或权威发言,不愿多说;或感到水平不高,恐贻笑大方。

4. 观摩学习——木偶戏

在有领导观摩的情况下,经常会提前通知,精心准备,台词都充分准备好了。这样,集体备课活动成了应付检查,被形式主义操纵的木偶戏。集体备课,最重要的是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思考,集思广益,追求实效,而作秀和演戏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

5. 课堂教学——留声机

许多教师认为集体备课就是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研究,共同制订一个课时统一、内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作业统一,乃至内容也要完全一样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中照搬。课堂教学形成了千人一面的僵化模式,教师只是充当一台可以朗读教案的机器。久而久之,拿来便用,至于为什么这样教学却不去深思。这完全忽略了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同时也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可变因素。

二、改进集体备课的策略

1. 竞争和合作

在国家总体就业环境的压力下,教师之间竞争和其他行业一样日趋激烈。新教师成长迅速,后来居上,给老教师很大压力。集体备课尽管是相互学习,实际上基本是新教师汲取老教师的经验,老教师相对来说从新教师那里学得很少。老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常常被安排为中心发言人,担当主要角色,帮助的对象却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心理上有时会有些不情愿,难免会留一手。既要他们一争高下,又要他们密切合作,管理者就必须找到两者关系的平衡点。或者权衡利弊,舍弃同组内部竞争,强调集体业绩,才能让备课组紧密团结起来,毫无保留地交流经验,并且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增加理解,增强凝聚力,使参差不齐的教师集体和谐成长。

2. 主动和被动

学校在评价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待深入和提高。对大部分教师来说,为了提高自己,我要备;当一套严格的制度制定之后,似乎在心理上变成了要我备。评价时,不能最终只看每个人上交材料是否齐全、规范、工整,评价要灵活、多元化,注重过程和效果。要看备课组全体成员能否积极参与交流研讨,能否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能否在集体研讨时,发表有个性的见解,能否取众人之长,备课组是否较快地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3. 时间和效率

集体备课需要灵活而不呆板的活动时间。在平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把一些新尝试和新问题拿出来和同事交流,都是集体备课。可以随时交流,随时讨论,随时解决问题;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备课活动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把握教材,更准确地找到教学目标,更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备课就有实效。

4. 经验和创新

目前,集体备课中的交流研讨大多是单项输入式,即有经验的教师向新手传授自己的经验。一方面,新老教师都要互相学习。广泛学习别人的经验是省时高效的做法,使自己立于一个较高的起点。在知识经济的今天,教师个人占有的资源、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没有谁无所不知,也没有谁毫无长处。另一方面,要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在学习经验、提高自己的基础上,要不断创新,敢于超越前人,才能不落窠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进步,教学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5. 共性和个性

集体备课不是统一备课,并不是拿出一个大家都可用的最终的共同教案,设计出一些放之四海皆准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适合自己班级的才是好方法。执教者有不同的个性、特长,班级之间有水平上的差异,课堂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学习目标、进度快慢、材料难度都无法完全一致。齐步走,只能让有些班级吃不饱,有些吃不了。尽管主备人的教学设计经过集体讨论后修订,但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和教师。执教教师要预先研究备课内容,对教材先有自己独特的理解,然后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案进行修改补充,甚至再创造。最终的教案既能体现团队教育教学水平,集体的智慧,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个性,不至于失去自我。集体备课本身并不是只强调共性而忽略了个性,而是力求体现一种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走从个性到共性再到个性的路子。

没有组织和制度保障,集体备课可能流于形式。但是,不能仅仅满足于现行的规定和操作流程这个表层上。更主要的是从教师的认识层面和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出发,让教师把它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自觉学习行为去执行。教师只有从心理上接受集体备课,并在活动中真正成长起来,提高了教学效果,才会乐此不疲地参与,集体备课才会真正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屠莉娅.问题与出路:浅析课堂教学的实践转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7):15-19.

[3]冯志刚.集体备课——奏响校本教研的主旋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9):57-59.

篇9:备课活动中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数学教学;备课组;教学反思

以备课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谈感想、做学问,在有着统一计划、教材、近似学情的同一备课组中交流自己的心得,把丰富的资源拿出来大家共享,必然会有所收获。备课组进行教学反思,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反思的预设与生成、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老教师把握课堂是比较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教师的教学效果不好,只是反映出课堂的平稳过渡和知识点的细节处理上新教师有一个学习过程。老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可以现身说法。当然,学生是随着时代不断进步的,教材也在进化,有些经验和做法只能在教学实施时体现。每个教师相互之间也应多听课学习,做到取长补短,让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另外,学生的落实效果也是备课组统一安排和协调的。

本人所在备课组在集中学习时,安排预先指定中心发言人,之后集体讨论,一方面考虑往届的经验和当前的学生接受能力,这样的教学预设可以探讨基本的问题,如是否科学合理、前后知识点的衔接是否顺畅,或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情况。另一方面研究内容的拓展是否遵从了大纲的精神,以及新课标的理念,是否真正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讨论的标准便是是否把握得恰到好处,是否因过度预设而挤压了生成的时间和空间,或是使预设的教学计划难以落实。下面是一个教学案例反思:

时间:2012年8月28日。

备课内容:北师大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

本章内容包含了集合的含义、表示和运算等三部分内容。整体设计思路是从具体到理论,再回到具体,螺旋上升。而老教材在本章的内容中还涉及简易逻辑,这部分内容移到了选修2-1。教材体现的是螺旋上升。教材的意图是体现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在后续的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方程和不等式的解、曲线等)。而不能过多强调集合本身的技巧性问题。

上完课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有:一是刚进高一,处在适应期,接受能力较慢,初高中教材有些梯度;二是尽管都配了同步训练题,但训练量和熟练程度没有达到。在第一次考试中,学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相当欠缺,这是我们备课时没有考虑到的。学情的调查和初高中学生特点的研究往往有所忽略。

从这次备课反思总结后,我们备课时增加了两个措施:一是对比初中新课标中有关内容的螺旋性,二是教学当中随时进行反思,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进度。我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办公室进行及时的课堂教学反思,并在教案的旁边做相应注明,还有备课组教师轮流1个月上一次公开课,课后进行大讨论。

备课组教学活动的研究应该在立足本校学生实际生源,将教师个体间的差异与备课组的集体力量结合,强调备课内容的具体落实和可操作性;从“课前”预设性和课后“反思”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平时备课组间的各种形式的交流,做到有计划有形式,有内容有落实,有思想有方法,有反思有改进。制定长期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标准,坚持不懈地开展实践,相互學习,多交流多讨论,备课组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海萍.对教师编写教案的思索[J].青海教育,2004.

[2]][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篇10:预备课教学的反思

新学期开始了,第一次上音乐课,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今年我任教的是五年级的几个班,他们刚从四年级升上来,并未上过我的课,但他们都认识我,并有学生不时在队伍里偷偷地说:张老师,他就是张老师!我知道孩子们是什么心理,于是我立刻面无表情地说:“现在开始站队!倒计时!”学生仿佛意识到了,立刻站好队,有秩序地走向音乐楼,音乐楼门口整好队,我让学生脚尖轻轻踮起,靠右上楼梯,有秩序不讲话,到了教室门口,再次整队,然后让学生有秩序地进教室,直到这时,我都没有一个笑脸,学生用敬畏的目光看着我,其实我是一个很爱笑的人,但是第一天第一次音乐课,如果学生太随便,常规抓不好,以后就后患无穷,所以我宁愿忍受一段时间,看看效果不错,于是我开始认真严肃地讲起了音乐课的一些常规。

我要求学生准备上课时队伍要快、静、齐,行走过程上下楼梯不允许追逐打闹和讲话喧哗,到音乐楼门口特别注意安全,先站队后上楼,因为班级太多,上课之前的坐姿要求为坐半个凳子,抬头挺胸,坐半个凳子有精神,面带微笑,我们的公约是不把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包括老师,快乐地上课,上发言先举手,想好了再举手,别人在发言时,注意倾听,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听音乐时聚精会神,唱歌时身体坐直,双手捧书,上课语言要规范,不要有口头禅,提倡用我赞同,我不赞同,我有补充,我觉得,我认为等等。还有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悲伤的、热情的、高兴的、深情的等等,鼓励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发言和每次音乐活动,只要上台的就加分,因为能参与就是一种自信和勇气,好不好是另外一回事,学会客观地恰当地评价别人,评价音乐,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勤于思考,我还给各小组起了名称,四个小组分别为:月亮、太阳、星星、银河,以后由各小组表组命名并确定小组名称,鼓励相互竞赛竞争,既比上课表现,如参与音乐活动,又比遵守常规和纪律,更比各组的高雅风格,输了不气馁,胜了不骄傲,不嘲笑别人,规定每节课需带的学习用品,做到自己的物品专人专用,自己保管,在讲常规的过程,我每讲一条都阐述一下为何这样做,另外还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正反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到这时。

我想一节真正好的预备课,除了应让学生明确这门课的具体要求,更应该让学生对这门课对教这门课的老师产生兴趣和喜爱之情,才能真正留住学生的心,所以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通过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如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等,还露了一两手拿手好戏,如唱歌、吹口琴等,让学生喜欢自己,看到下课了,学生还依依不舍不肯离去,我会心地笑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接下来就是我们共同努力了,孩子们,真的想对你们说:想说“爱”你却不是很容易的事,让我们用行动铸就我们美好的梦吧!上好每节课,享受每节课!

篇11:高一数学备课组教学反思

陈爱春: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教学模型,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基本知识入手,尽可能地使课堂讲解的内容通俗易懂,数形结合,利用几何直观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但从实际的效果上看,学生的基础知识太差,始终对三角函数的性质不熟悉,三角函数性质的应用也很不熟练。

翁图盛:任意角的概念是本章的基础,推广了角,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在此基础上,为了计算的简单,引入了两种角的度量制度,简化了弧长与扇形面积公式,同时也为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作了前期工作,应用弧度制的度量作为基础,研究了三角函数与图象与性质。

陈俊飞: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图象及性质,以及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单位图是研究三角函数的.重要工作,借助它的直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而且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同时本章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

许丽芳:正弦、余弦函数按照从函数的定义到作函数图象再到讨论函数性质最后到函数模型应用的顺序展开,三角恒等变换不再穿插其中,这一顺序与研究其他函数的顺序一致,使得三角函数的研究更加简洁。

魏国宝:高中数学是许多学生感到难学的科目,特别是普通班学生尤其感到很难,数学成绩常常是不及格甚至是低分,虽然作为老师都不懈地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收获总是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①学生求知欲望低;②学习思维能力差;③学生知识基础薄弱或旧知识定势过强。

篇12:基本类型教学设计(备课反思)

1、举例分类归纳常见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

2、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组织探究活动,用对比的方法进行讨论,归纳总结,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教学重点:

1、基本反应类型的表达式及应用

2、复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 教学过程:

一、化合反应

1、定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表达式:A+B+…→AB

3、特点:多变一

4、举例:

5、练习:已知下列四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A、2HgO=2Hg + O2↑

B、CaCO3+2HCl=CaCl2+H2O+CO2↑ C、C2H5OH+3O2=2CO2+3H2O D、C+O2=CO2

二、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2、表达式:AB→A+B+…

3、特点:一变多

4、举例:

5、练习:下列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S+ O2 = SO2 B、Fe+O2 = Fe3O4 C、KMnO4=K2MnO4+MnO2+ O2 ↑ D、C+ O2 = CO2

三、置换反应

1、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表达式:A+BC→B+AC

3、举例:

4、练习: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S+02=S02 B、2H202=2H20+02↑ C、CH4+202=C02+2H20 D、Cu0+H2=Cu+H20

四、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2、表达式:AB+CD→AD+CB

3、发生条件: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水或气体

4、举例:

5、练习:下列反应中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H2SO4+Ca(OH)2=CaSO4+2H2O B、H2SO4+BaCl2=BaSO4↓+2HCl C、Fe+2HCl=FeCl2+H2↑

D、2HCl+CaCO3=CaCl2+CO2↑+H2O

五、中考热点

1、下列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A.NaOH+HCl = NaCl+H2O B.CO+CuO △ Cu+CO2

C.Zn+H2SO4=ZnSO4+H2↑ D.CuO+H2SO4=CuSO4+H2O

2、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相互反应且反应类型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A.锌和稀盐酸 B.二氧化碳和水

C.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D.氢氧化钠和稀硫酸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定义、特点、举例、练习等,其中复分解反应是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在以后的复习中应多加练习。

七、板书设计:见PPT

八、作业

1、判断下列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能反应的写出反应化学方程式: KNO3 + HCl

KCl+Na2CO3 NaOH + K2SO4

CaC l2 + K2CO3

2、判断下列物质之间能否发生置换反应,能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简述原因。

Mg+H2SO4

Cu+H2SO4

Hg+HCl

Al +HCl

Fe+Hg(NO3)2

Ag + CuSO4

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有四大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在中考复习中,我将四类基本反应规律总结如下:

一、化合反应

二、分解反应

三、置换反应

四、复分解反应

在复习中,我应该让学生依据规律写出相应的方程式,多多益善,集思广益,进行方程式归类大练兵。然后让同学之间展开讨论,进一步研究各类反应能发生的条件,以加深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及规律的掌握。化学反应四种基本类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化学反应基本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分别在教材的第二、八和第十一单元。自学习了化学变化的规律后化学反应就以直贯穿于教材的始终。在中考中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分值在4-6分。因此这部分知识在教材和中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过程与方法学会审题从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化学反应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3、重点、难点的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及教学内容把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把会判断和书写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确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是复习课在学生学习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复习。学生在心理和知识背景上都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写各种类型化学方程式还有一定的困难。这是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引起关注的。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中考说明和化学学科的体系设置能够体现主干知识核心知识、能够体现解题规律、方法所揭示的规律和解题方法能够解决同类问题的一个标杆题引导学生读题、审题、找关键词、回顾相关知识做题归纳解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再用解答标杆题揭示出的解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分析并完成类比题。

2、学法学生在教师出示标杆题后通过教师的引导认真审题、读题画出与解题相关的关键词语再通过自探、共探、合作交流回顾相关知识并予记录独立完成标杆题进行板演再根据教师出示的答案进行校正找出易错点分析、讨论和反思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技巧和规律再来完成类比题。

四、教学程序

首先以化学反应很多但可分为一定的类型为导语导入课题展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并出示标杆题

1、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特点是多变一。

2、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特点是一变多

3、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特点是: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上一篇:校园治安防控体系方案下一篇:棉花加工企业质量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