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的作文

2024-04-29

中华文化的作文(共14篇)

篇1:中华文化的作文

关于中华文化的作文

我们有一个伟大的家庭,她拥有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她拥有巍峨的.喜马拉雅山脉,她拥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还拥有56个儿女和13亿子孙,她,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家——中华!我们因拥有这个家而自豪努力把她建设得更好。

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本关于中华文化的书送给了我。一天,妈妈着急出门办事可能会晚些回来,出门前告诉我,要是饿了把饭菜放到电饭锅里热一热就可以吃饭了,“?”地一声门关上了,妈妈出门了。我当时正在房间里看着妈妈送给我的那本书。我只听见妈妈说记得把菜放进电饭锅里热一热,不用等妈妈了。我把菜放进电饭锅后,就回房间了。进了房间我又拿起那本关于中华文化的书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我看到书上关于长城的记载时,我感慨万分,这座万里长城居然拥有多年的历史。长城那长达十万多里的长墙记录着古时候工人建筑它的汗迹,长城是古代人智慧与血汗的结晶。我们要好好的爱护它。

当我看到北京故宫时,更令我心里无比地骄傲,因为故宫里,保存着中国许多历史文化文物,这座故宫曾经让几百年前的皇帝住过,这才是它几百年来不曾被人们忘记的原因。读到这里书就看完了。这时我已饥肠辘辘,我跑到电饭锅前,打开了电饭锅一看竟还是冷的菜饭,这我才想起我没按按钮。虽然我肚子很饿,但是我觉得收获很大!

看完那本书后我更了解我们的国家了,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篇2:中华文化的作文

那年,我10来岁。刚起床,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阳阳,你知道今天干嘛吗?”我摇摇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们家要包粽子了!”我恍然大悟,立刻起床,兴奋地跑下楼,看见爷爷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我看爷爷奶奶包得非常容易,所以我也洗了手,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

开始,我还不会包,包的像月饼,又像手抓饼,还把米洒了一地。当我想要放弃时,妈妈对我说:“半路放弃,可不是你原来的作风噢。”我得到了鼓励后,仔细打量着粽子,研究了半天,再向爷爷虚心请教。最后,我终于初步学会了包粽子。

当然,春联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年过年,我看见爸爸在写春联,他拿来了红纸,用毛笔沾了沾墨汁,然后在红纸上写了几行字,最后贴在了墙上。这样,既美观又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篇3:作文创新与影视文化的交汇

一、雨带海棠冉冉香——画面营造

影视作品非常注重画面的营造。 镜头处理上有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之分;形象配置上有远近、上下、 内外、点面、动静之别;画面构造上十分注重形象的广度和深度及主体形象和一般形象的配置。假如我们在作文上借鉴这些手法,通过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画面美,表现情感的律动起伏,那么文章自会有一种圆融、 深远的艺术境界。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过电影”的办法,在心中运用画图、模拟情境、 触动心思、引发想象等方式,构造某一场景,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物象或事件进行构图,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使文字获得色彩、 造型及构图,或者把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词句中,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例如:04年一优秀作文 《飞》:

“漫天的飞雪,不时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知何时起,天上没有了星星,树上的红梅也没有了…… 一阵阵狂风扑面袭来,已经没有了太阳,我仍旧飞,飞,飞,只不过越来越低。我见到了路上的动物,看到了草地,眼前一片漆黑。”

在这里,作者把丰富的内心诉诸于画面 , 通过镜头 的降 、 推 、 拉 、 摇,以及色彩点染,使文句有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视觉效果。同时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某种隐喻意味。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 (《豹子在飞奔》 2005年江苏考生) 作者由全景、中景、到特写,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在极其繁密的形象中极有层次地推出了主体形象刘翔。

二、移花接木一线牵——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础。它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含义。借鉴到作文,我们可以将两个场景、片段直接叠加“赋予静态画面 (或思想) 以运动” (爱因斯坦语)。古诗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以作者巧妙地把六个毫不相干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而流动起来,一种远远大于孤立镜头的含义油然而生。

如“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 (02年湖北 《昭君的选择》)。又如 《读懂母亲》 (02年江西) 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二三四段分别描写 “坐在摇篮旁,她……”、“站在田野里 , 她 …… ”、 “ 倚在沙发 上 , 她 ……”等情景就是剪辑组合。组组镜头,直接叠加,中间不着一字。它用简约的笔墨,组合成似有若无的跳跃的完美的画面,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三、等闲拈出呈异彩——散文化构成

现代电影有一个新的发展潮流, 那就是叙事散文化。它跳出传统故事结构的框框,不再以实实在在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场面、言行、 反应等直接搬上银幕。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让我们对叙事有了全新理解。行文时可以不再恪守有始有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方式,而是按照生活原本的面貌自然而然的叙述,叙述与描写、感性与理性,外在真实与内心真实,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一位江苏考生 《四幕剧》 采用电影的形式和手法,截取三个镜头“情景对话”“半个甜面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从三个不同的生活侧面来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在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片断;没有刻意提炼出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叙述,连缀其间的是作者的独白和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

四、博采众长气自华——影视体验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必须注意三大:眼大、 心大、手大”。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借助影视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宽广开阔了。

篇4:浅论“文化作文”中的文化突围

【关键词】文化作文;文化突围

月有情而怜爱,竹蓄气而清爽。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和谐乃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弘扬和谐,在教育教学中,师者引领学生从文化教育切入进行思想和创作,不仅能够考察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认,也能够反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引起他们对当今社会文化构建理想的关注并去实践,从而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类社会总处在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之中,回归人本,重现生命体验与个性表达;重视文化传承与人性优化,实现人文与科学的和谐共振,这是传承人类文明,促进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两种生产力,明确提出“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并把语言、文学、科学技术包括在其中。文化是一种生产力。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提出了一份《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该《计划》指出“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无疑,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将是文化生产力的竞争。“文化作文”就是生产者进行文化生产的一项思想实践活动。

一、“文化作文”创作要略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它包括三大领域,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富有人文精神的文章。创作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文章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文化向创作渗透并在实践中摇曳出赏心悦目的清翠。

1.“文化作文”的审题特色。

文化作文的创作在审题上别具一格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选择的题材内容本身的文化性;二是用文化眼光审视,文章中体现出文化味。观山观水观天下,传真传善传文明。文化作文审题是话题放置于广阔深厚的文化的背景下去审视对比,去进行对话碰撞,其实质是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富话题;用文化的材料表现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用文化的品位提升内涵。此类创作的关键在于除了大量的文化积淀外,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的精神、文化的感觉和人文光芒。

2.“文化作文”的创作特点。

其常见的写作技巧有:诗文引用,围绕历史事件的点评、故事新编、人物叙写、情景事件的再现等,创作时,不要只停留在诗文、名句、名人或历史时间等上面,而要从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文化的主体精神出发来思考,来取材。

3.“文化作文”的素材储备。

我们平常所讲的文化,其重要的载体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其素材的储备的重心应该是了解传统文化,熟悉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那么,如何了解文化长河的发展、传播、辉煌与曲折、断裂和湮没呢?那就要了解文化的发展方向,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周易”文化为中心发展而来的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文化总汇。再如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政治文化,以及伦理文化、饮食文化、教育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风水文化、养生文化等文化的发展。

二、“文化作文”的取材立意

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泱泱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释、儒三教为中心的文化,它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和持续至今的西化浪潮中发生了变异。汉语、传统节日、还有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医问题等,这些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符号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精髓正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得不伦不类,文化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中国,也影响着当代学生解读华夏文明的真谛。

2.中国当代文化的困惑。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尚,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当代文化都有流行与过时的问题。而中国当代文化有三种因素在起结构功能作用:流行、形象(明星)和消费。与传统文化相比,当代文化放弃了变中求一(道)的传统思想,以流动不居的新景象、新风尚追求目标,在无限制的新旧替换中,当代文化的求新不仅难以形成文化发展的整体积累,而且也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个人风格,这使当代文化缺少意义深度,更多的具有表演性和游戏性。

当“魏晋风骨”在历史风尘中徐徐飘来;

当“饮中八仙”在酒中吟诵出一篇篇不朽的传世巨作;

我们泱泱大中华的文化在俯仰间刻骨铭心,和中国的孔孟之道、黄老哲学、篆隶行楷、民间习俗中的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三十六计、九九八十一难、千年轮回等等这些仅贴“中国”标志的成果一起享誉全球的,是四书、五经、六艺、人生八相与禅宗,先哲们为我们酿造了多少独显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而我们心痛地看到:今人视之,甚不珍惜;今生写之,甚为混沌。

环视我们身处的环境,可谓“‘西风日渐,乱花迷眼”,外来文化蜂拥而入,文化的地域民族差异在不知不觉中变异并逐渐缩小,渐渐地走向了中和,这是不是好事?君不见迎面走来一群人流,身着牛仔衫,嘴嚼汉堡包,欣赏着好莱坞大片中的精彩捕杀,土生土长在中国的他们越来越知道的是“愚人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似乎没听说过“七夕”、“重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文化一体化正在热情扑来,这种担心不是杞人忧天,也不是九斤老太,而是一种文化的敏感。外来文化抢滩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地,并逐渐站稳了脚跟,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这种文化产物,虽给人新鲜感,但接踵而至的是困扰。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的特色文化何去何从?文化创作的根在何方?

三、“文化作文”的文化突围方向: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化的开放和交流势不可挡。这本是一件好事,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推动世界发展,维护世界文明秩序的有效途径。但文化交流是多元文化共存的前提,如果世界文化的发展都趋向单一化,就会使不同文化之间既无法交流,也无须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对“文本解读”“文化作文创作”“生活与文化”主体文化的引领中,可着重指导学生探讨:我们选择在与强势文化的交流中,应保持一种清醒的文化主体意识,既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又不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之魂。这既是对师生人文素养的挑战,又是对传承文明时尚文化的锻造。

作家张炜曾在《从沙龙到小屋》一文中说,世界上也许再也没有让文学“走向世界”的口号更可悲更可笑,此为对文字对文学对文化的正视。在科学领域常说没有国界,我们倡导和谐,拥有趋同;在经济领域我们为全球化不懈努力;在文化领域与“国际接轨”。以愚拙见,与世界大同一体,文化不需要,全球文化脸谱化,我们不盲从,因为这种“文化大融合”不仅不利于我们向前发展,反而会抹平我们身上精美的凹凸。让我们普通相似,全面平庸时,我们该如何对待今天在文化中的自己和善待我们在民族文化战线上抗争的学生呢?

篇5:中华文化的作文800字

君不见那诗仙李白,带着三分剑气七分豪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手指一挥,便绚烂了大半个盛唐,君不见那横槊赋诗的苏轼一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触动了古今多少人的心弦。于诗文中,我们领略了“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风光,感受“会挽雕弓如满月,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收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动,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抱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志向。是千千万万个李白、杜甫、苏轼一样的人谱写了中华文化的灿烂篇章。

而那唱念做打,精彩纷呈的京剧,崇尚“人法天,天法地,地法道,道法自然”的道家文化,以“仁”为已任的儒家文化,“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象”的变化莫测的中国功夫,更是以它们的独特之处,融人中华文化中,使得中华文化愈发多样精彩,使得中国这个五千年薪火相传的泱泱大国,至今威武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

美哉,我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然而,踏入经济发展迅速的21世纪,又有多少中华儿女能看到我们手心的珍宝并妥善地传承它呢?悲矣,当国人对肯德基、麦当劳的快餐式消费趋之若骛,而对我国传统的大菜视而不见;当郭敬明充满铜臭的小说受到热捧而《论语》《大学》等国学经典被揶揄,当感恩节、情人节变成全民狂欢而七夕、重阳节被人忘却,那灿若明珠的中华文化被全球化的热潮所掩盖,蒙上一层厚厚的灰。

“—个国家的力量,归根结底在于国家根本的文化,倘若我们只一味重视发展国家的经济,却忘了培植国家根本的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钱穆善意的提醒我们国家的根基所在。的确,不可否认的是,经济是一个国家的重要发展方向,但与硬实力相比,软实力虽然无形,却更加重要,它是团结国人的同心结,是国家安定的基础,是国家情绪的归处。若无文化,何来团结与和谐?

于世界发展的大潮中,我们中国人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根深植于中华文化之土壤,去浇灌,去培植,如此方能筑成繁茂的国家大树。

不必惊艳于他国之文化,因为最丰富的宝藏已经在你心中,让我们用心传承与发展,用灿烂文化铸就泱泱中华的辉煌。

美哉,灿烂的中华文化!

篇6: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考古学家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可能这就是我们文化的开端。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如今人们都使用手机打字,不仅使人们的汉字量大大减少,还不理解汉字的真正韵味。网络用语的雨后春笋,越来越多的简易文字代替了原有的文字如:“蓝瘦香菇”它的本意是指“难受的想哭”。其实这些网络用语大多数是因为在打字时不小心打错或音节相似发音相意的意思。

学生们的语文功底也越来越浅薄,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淡薄。仅凭在学校里学的,在名著中看到知识,怎么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少数民族女真族的文字也即将失传。相信在不久,就会有更多有历史意义的文字失传或流失。

无法想象在未来人们都不在使用古人留给我们充溢这智慧的结晶——汉字,而是都在使用网络用语。

而我们中学生,现在应该做的是放下电子设备,拿出一本书。在寂静的夜里,轻轻的翻阅它,领悟更多我们从未知道的知识或感兴趣的知识。

篇7: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启迪子孙;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是中华民族的跟,博大精深,传承文明,永屹世林。

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无价瑰宝。汉子就像一本读不完的书,像一座采不完的宝藏,它是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精神纽带,系着十三亿的中国心。如此优秀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从“蒹葭苍苍”的(诗经)到(春秋),从《离骚》到《诗经》,从汉赋到唐诗宋词,从元曲到明清小说……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光辉夺目;一个个鲜活的灵魂,无不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坚实的脚印。如此灿烂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是源远流长、历久弥坚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亡,始终以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支撑我们民族的文化灵脉怎可断?

篇8:作文创新与影视文化的交汇

一、雨带海棠冉冉香——画面营造

首先我们可以采用“过电影”的办法,在心中运用画图、模拟情境、 触动心思、引发想象等方式,构造某一场景,选择适合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意象、物象或事件进行构图,然后用语言去描摹它,使文字获得色彩、 造型及构图,或者把画面的色彩、造型、构图镶嵌在字里行间,浓缩在词句中,带给读者更多的视觉冲击。例如:04年一优秀作文 《飞》:

“漫天的飞雪,不时的闪电,震耳欲聋的雷声,不知何时起,天上没有了星星,树上的红梅也没有了…… 一阵阵狂风扑面袭来,已经没有了太阳,我仍旧飞,飞,飞,只不过越来越低。我见到了路上的动物,看到了草地,眼前一片漆黑。”

在这里,作者把丰富的内心诉诸于画面 ,通过镜头 的降 、 推 、 拉 、 摇,以及色彩点染,使文句有一种仿佛看得见的视觉效果。同时内心感触与画面融合在一起,赋予画面某种隐喻意味。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所有队员一起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刘翔那豹子般的眼神死盯着终点,用手拍打着自己的胸脯,又高高地扬起双手……” (《豹子在飞奔》 2005年江苏考生) 作者由全景、中景、到特写,由点到面,由静到动, 在极其繁密的形象中极有层次地推出了主体形象刘翔。

二、移花接木一线牵——蒙太奇结构

蒙太奇是影视的基础。它通过剪辑组合,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并列在一起,以创造一种与两个镜头本身不同的全新含义。借鉴到作文,我们可以将两个场景、片段直接叠加“赋予静态画面 (或思想) 以运动” (爱因斯坦语)。古诗句“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以作者巧妙地把六个毫不相干的镜头组合在一起,我们的思绪随着镜头而流动起来,一种远远大于孤立镜头的含义油然而生。

如“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 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 (02年湖北 《昭君的选择》)。又如 《读懂母亲》 (02年江西) 一文为表现母亲对儿女的眷念,二三四段分别描写 “坐在摇篮旁,她……”、“站在田野里 , 她 …… ”、 “ 倚在沙发 上 , 她 ……”等情景就是剪辑组合。组组镜头,直接叠加,中间不着一字。它用简约的笔墨,组合成似有若无的跳跃的完美的画面,带给读者审美享受。

三、等闲拈出呈异彩——散文化构成

现代电影有一个新的发展潮流, 那就是叙事散文化。它跳出传统故事结构的框框,不再以实实在在的有头有尾的故事来吸引观众,而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问题、场面、言行、 反应等直接搬上银幕。这种散文化的叙事结构让我们对叙事有了全新理解。行文时可以不再恪守有始有终矛盾冲突、一波三折的情节方式,而是按照生活原本的面貌自然而然的叙述,叙述与描写、感性与理性,外在真实与内心真实,组成一副五彩斑斓的生活画面。

一位江苏考生 《四幕剧》 采用电影的形式和手法,截取三个镜头“情景对话”“半个甜面圈”“世界上什么东西最亮”,从三个不同的生活侧面来揭示一个道理:生活有许多精彩的诠释。在这里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个个真实的片断;没有刻意提炼出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朴素的生活情景的客观叙述,连缀其间的是作者的独白和嵌在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

四、博采众长气自华——影视体验

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超越学校藩篱,大胆聚焦社会,深入人间正道,使文章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渗透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而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而一旦借助影视世界,狭窄的生活空间就变得宽广开阔了。

篇9:中华文化的作文

立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立意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篇文章的成败。在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凡是影响久远的名著佳作,往往都是立意深远、思想深邃、切中时弊的作品。庄子说:“语之所贵者,意也。”吕祖谦在《古文关键》卷首的《总看文章法》中说:“第一看大概主张。”清代王夫之更是将“意”比作三军之统帅。这些观点都形象地表明了在一篇文章的写作中立意的重要性。要让作文水平更进一个阶梯,立意是关键。立意就如同文章的灵魂一样,一篇文章如果有好的立意,一定会胜人一筹。

而在平时的写作和考试中,很少有让人觉得眼前一亮的文章,很多学生的文章立意单一、趋于雷同,或是立意较浅,不够深刻。2013年6月20日《扬子晚报》的高考专栏中,有关阅卷专家对本次高考作文的分析中提到“材料中的最后一句话是: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受这句话的‘启发,差不多有七成的考生都在论述‘小与大的关系,虽然也算切题,但写的人多了就成了大路货,而且大多考生写得枯燥乏味,很难得到好的分数。高分作文反而是避开这些,另辟蹊径,从材料中的故事引申开来,但又不局限于写人和自然,写‘小和大的关系。”由此可见,作文立意的单一、普通不仅是平时写作中,甚至是高考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文章有了好的立意,写出有深度的、有启发性、有思想的文章才能让人眼前一亮。

那么,怎样来确定好的、深刻的立意呢?笔者认为,要想让你的文章写得深刻、有启发性,可以试着让以文化来立意,提升文化内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和政府表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引导全社会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导中学生作文以文化立意无疑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何为“以文化立意”呢?首先文化的内涵是非常宽泛的,百度百科中这样定义到:“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文章以文化立意,可写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此外,“‘文化立意同时更侧重于以蕴涵于文化知识中的思想观念和精神智慧来提升人,建构完整的人格——以文‘化人,以文‘感染人,以文‘愉悦人,以文‘充盈人,以文‘成就人,使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到‘自由人,使人从‘不确定的存在向‘人应该作为人而存在迈进。”[1]

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对中学生作文以文化立意的具体做法的一些思考。

二、中学生作文以文化立意的具体做法

(一)诵文人精神,领略文人的精神家园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所以,以文化立意完全可以写一写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以传播思想和文化为使命的文人们,写一写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写一写他们的精神境界。文人一般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有自己的操守。中国古代的文人历来都宣扬“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担当与责任。面对世俗的功利,不少的文人又力求在思想上解放自己,做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用著书立说来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不能不说他们的精神及他们的思想境界是值得人佩服的。尤其在当今社会,人心浮躁,在人们凡事做事都趋于利益的大环境下,我们更需要这些文人精神和思想的引领。学生在写作立意的时候,完全可以追溯前贤,歌颂文人的精神,带领读者领略文人的精神家园,以此来折射社会现实。2013年湖南满分作文《所向,所爱,所愿》一文中,就肯定和赞颂了文人执着、坚定的精神追求,从中折射出作者对现代社会利欲熏心、铜臭扰人的不满。作者先赞颂为了向世人清晰地展现明代历史,历尽艰辛撰写《国榷》的谈迁。谈迁私人写史,不计报酬,不慕虚名,贫寒一生,活得很有骨气、很有节气,是很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史家,是真正献身学术的人。接下来作者又表达了对梅妻鹤子、甘于清贫的林逋的仰慕之情。从而带领读者走进了文人的精神家园。

(二)坚守传统事物,追思传统文化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以文化立意可以以某个传统的事物作为载体,通过写人们对传统事物的坚守,表现对传统文化的追思,或者达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有着非常丰富的体现形式和载体。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很多传统事物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这些传统的事物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举不胜举:它可能是传统的某样技艺,可能是传统的某个风俗习惯,也可能是传统的某种生活方式,甚至可以细微到体现风土人情的某种声音,比如充满京韵的吆喝声。总之,这些传统事物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而要找到体现传统文化的载体并不是一件难事,通过这个载体来表现人们内心对传统文化的追思,不失为以文化立意的一种很好的选择。2012年江苏省的高考命题作文《忧与爱》就出现了好几篇这一类型的满分作文。其中一篇满分作文刻画了一位苏州老桃花坞木刻年画艺人侯爹的形象,侯爹自幼学艺,热爱着体现桃花坞地方文化的年画艺术。这篇满分作文中写到侯爹走街串巷卖年画,吴侬清唱说年画,以及晚年凄凉依然念念不忘年画,无不体现出他对传统文化是爱到骨子里,忧到心坎上。在这个故事里主要写了侯爹对代表传统文化的年画的热爱,此外作者用桃花坞,游云阁,老鼠娶亲,麒麟送子这些词,也氤氲出一派文化的馨香,全文极具文化内涵。

2013年,江苏省公布了代表江苏的二十个文化符号,其中有一项就是桃花坞年画。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孕育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全国各地体现传统文化的传统事物不胜枚举。

(三)针对现实,以理性的文化心态思考endprint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今社会,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发展趋向愈演愈烈,在现实社会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问题、新的文化现象。针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现状,我们要用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去思考问题。在江苏省语文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作文的发展等级就提出了“深刻”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因此,针对社会现实,以理性的文化心态去思考绝对会是很好的立意,这一类的文章符合“深刻”的要求。在2012年的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中,有一篇文章表达了在全球化和商业化的裹挟下,外语当令,轻薄为文的情况下,对母语汉字前途安在而表现出来的忧心忡忡,爱意拳拳。作者从这一特定的角度出发来立意,显示出了高远的见识。

2013年的一篇江苏省高考满分作文《嘘,轻轻地》则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了现代人为发展经济、扩张领土而付出巨大代价,用钢筋水泥的森林吞噬沉淀了历史的文物的现象,并提出“这些文物是生命,是历史,是记忆,请不要惊扰它们”的观点,揭示了一种非常理性的文化心态。

三、中学生作文以文化立意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以文化立意,以文人为写作对象、赞颂文人的同时,要避免“杜甫很忙”的现象。如今高考作文中请古代名人、当今名人来帮忙的,太多太多了。十几万、数十万考生一齐扑向几个“名人”,重复率极高,撞车频繁,再好的话头也被汹涌“大流”淡化了。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不要仅仅盯住几个名人来写。并且要让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展开深度思考,真正理解这些文人的精神,分析人物时说理要透彻精到。

其次,对“以文化立意”的理解不能太偏激,引导学生作文立意时不能从“无文化味、无人生味”的极端走向“惟文化、惟人生”的另一个极端。

再次,以文化立意,能让学生的文章更有文化色彩,更具文化底蕴,能让学生的文章变得深刻起来,更上一个层次,可以说是作文写作的要诀。但是以文化立意决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仅仅是为了高考而进行八股文式的训练,去套作,去模仿。

最后,本文论述的内容只是希望能给人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要做到以文化立意,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积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角度、独到的见解。相信有了平时有意识的训练,长此以往,定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文章来。

注释:

[1]张传华,丁洪玉.高考语文命题立意嬗变的文化探索[J].语文考试研究,2009,(11).

篇10: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现在我们已经失去了许多文化瑰空。例如圆明园,清朝末年,政治腐败,导致八国连军大举入侵,并攻入了当时的北京——紫禁城,将皇宫里的珍宝一抢而空,皇帝和慈禧太后因懦弱,连夜逃走了。没有人制止后,八国连军变得更加猖狂,一把火把圆明园烧了,导致现在许多国宝下落不明。

更令我感到担扰的是一些商家为了使自己的广告更吸引人的眼球,故意将一些字改为别的同音字,这种作法随处可见,可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这样可能会误导下一代,使他们认为“风驰天下”的“驰”字是这个“弛”,然后长大后又教下一代,从此就再也没有人知道正确写法了,从这我发现了个问题:现代人对中华汉字越来越不够重视了。

还有个问题是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这也可以会导致中华文化的消失。其中就有这样一件事,大明星成龙想让国家把一座古屋列入国家保护建筑,可国家因某些原因对此不重视,于是无奈之下只好将其交给重视文化保护的国外去了。

人们出去旅游,观看和了解中华文化本是件好事。可偏偏有那么几个人忍不住要在文物身上加点什么,或刻上自己大名和到此一游,使文物本身经历数百年的身体更加不堪一击了,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世界四大奇迹之一的长城,据统计几乎每块暴露在外面的砖头都有现代人为的痕迹。

篇11: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纵观古今,横看中华民族发展的悠悠历史长河,古有赵州桥建隋朝,巍然挺立,气势雄浑,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产。而现如今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众人皆知,特别令人惊叹的就是突破了多年的难题终于完成了港珠澳大桥,已经正式开通了,这是中国人靠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是靠工人们的团结一心和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工作态度,用汗水和辛勤的付出,最终建成了港珠澳大桥。港珠澳大桥的正式开通,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则架桥的奋斗精神,这是一座国梦桥复兴桥,他也是同时方便了交通,促进了香港澳门广东珠海三个地区的发展,也为三个地区建立了一种合作共赢的关系,架起了一座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桥梁,由此可见,互利共赢,未尝不可。

中国桥的发展从历史到现在已经有焕然一新的面孔,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鹊桥,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和织女会在鹊桥上相会,这象征着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美好愿望的憧憬,中国桥它不仅是可以体现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也可以是一座同心桥,还可以是鹊桥,当然也可以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的桥梁。也可以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交流的和平友谊的桥梁。正如已经有多个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可以实现国家间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一座桥梁。

篇12:以中华文化为话题的作文

朋友,你演奏着萨克斯,喜欢不拘一格的旷野风范之时,你需要为长辈们弹奏民族文化的乐器。

朋友,你在拥护西方文化肤色的同时,可否记得你自己的肤色就是大地的肤色,你的血液里流承着中华的血液啊!

让我们放下手中的酒杯,关掉耳旁的声音,做在窗前的椅子上,看着月光静静思考吧!

当今社会虽说是多元化的,我们尊重学习西方文化,却为何要丢却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呢?其实,中国文化犹如奔腾的长江,闪耀的珠宝,光彩夺人,博大精深,而我们身为中国中的一员,岂不在这片广袤的天地之中畅想?

仅看中国的文化就是一曲听不完的民乐,品不透的香茗,新春佳节,寄意和家团圆,正所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缅怀故者,抚慰亡灵,诉说无限的思念,中秋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名月高悬,清辉洒人间,亲人故友共度良时,重阳之时“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端午节之晨,龙舟竞发,唱尽胸中豪情,祭奠古人之忠烈,继往开来,每一个佳节都承载着动人的历史故事,每个佳节都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气息,寄托着华夏儿女源自民族本性的希望和祝愿,欢度传统佳节,即是浸足于清泉,沐浴于月光,只觉古贤德佳人在耳边吟唱;享受民族风格,即是置身于森林, 心于波涛, 感今朝之痛快。

篇13:乡土文化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一.写农村风光。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美、自然景物美、农家新居美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

1.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写景文章极好的题材资源。水稻、油菜、小麦、桑田、麻田、菜地……各具风韵, 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 又各具特点, 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插秧图、丰收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 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 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可以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同时, 也可以避免舍近就远、浪费资源、避免猎奇心理。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

2.乡村景观美。对于农村人

来说, 乡村自然景观, 是值得欣赏、值得自豪的。山坡、草地、小河、湖泊……有水波不兴, 也有潺潺之声, 岸边的古树, 水上的渔舟, 小桥流水人家……这些都是作者笔下的好材料。

3.农家新居美。党的富民政策, 给农村带来了无限生机。家乡富了、变了, 农家新居、乡村水泥路面、正是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 描绘农家美, 激起爱家乡之情, 作文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

二.做农活写农活。让学生向父母或家人拜师学艺, 身体力行, 领悟劳动的艰辛, 丰富学生生活。

1.尝劳动辛苦。现在孩子都是“小皇帝”、“小公主”, 年轻的父母常常制止孩子到田里地头东跑西摸。因此, 许多学生写劳动, 只言片语, 写不实在, 写不生动。通过让学生与农民一起干农活, 种菜、翻地、浇水、施肥、种田、割稻, 出力流汗, 得到劳动果实, 学生才会感到香甜、感到宝贵。

2.学农民智慧。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 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家文明, 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像种桑栽麻采茶, 养鱼养蟹捕虾, 放牛牧羊插秧种菜等等这些农活, 都有着一套宝贵经验, 凝聚着农民的智慧。学生边学边做, 边想边记, 从亲身感受中, 可以学到不少智慧。

三.写乡村民俗。千百年的农村文化, 农家风情, 有其独特的风格, 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农家人自娱自乐, 表现出农民祖祖辈辈的纯真品格。如婚俗寿礼、小孩满月抓周、造屋乔迁庆贺、开业造桥的规矩等等农家庆贺节日, 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节俭了一时的农民杀鸡宰鸭、捕鱼捞虾, 走乡邻、访亲友, 喝上两盅, 常常乐得开怀大笑。农家的节日, 不仅有“五一”节、国庆节、元旦和春节, 还有更具农村特色的清明节插柳枝、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元宵闹花灯, 还有吃乌饭、包饺子、送灶、接财神、跳龙灯、贴春联等等。在不同的时节, 农民用的是不同的庆贺方法。再如二月二, 家家户户做撑腰糕, 据说吃了撑腰糕, 种田不腰酸。帮助学生弄清其来历, 使学生了解民俗、感受民俗、热爱家乡、热爱生活, 对他们写作很有帮助。

四.写民间工艺。农村民间工艺种类繁多, 可以带领学生到民间去调查、收集资料, 深入了解本地民间艺术的文化历史背景、传说故事等, 鼓励他们去发现本乡、本土的文化气息和美的艺术, 把他们作为习作的素材。我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溧水大东门步行街、高淳老街, 然后将那些散发着泥土味的传统手工绣花、雕刻、剪纸、竹编、草编, 还有用家中旧布缝制充满儿童趣味的布娃娃等工艺品汇集到一起, 带进课堂与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们在体验、模仿、制作、叙述、描写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激发出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在活动中, 他们也逐渐形成了基本的美术素养和美术学习能力, 增强了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这样的教学既传承了民间艺术又发挥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篇14:如何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

【摘要】近几年高考的高分、满分作文中,揭示文化内涵的作文占很大比例,文化作文俨然成为广大高考生热捧的对象。正因为受到热捧,才导致大量劣质文化作文泛滥,那么,如何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做到五点: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用文化装点醒目的标题;以经典文化意象贯穿文章始终;恰当引用经典文化名人的事件;恰当引用诗文名句。

【关键词】底蕴 文化作文 经典文化

“文化作文”一般指充满文化内涵的文章,是把作文的根扎进文化的土壤,让作文在几千年文化长河中汲取营养,让作文的鲜花散发出文化的芬芳。这是厚重的文化向作文强势渗透,并在实践中使作文逐渐文化化后结出的硕果,莫怀戚教授说这是“中学生写作的文化化”。如今,国家已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作为法定假日,可见国家对国民的人文素养非常重视。正是如此,文化底蕴厚实的作文逐渐成为了高考作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高考文化作文年年红,文化的芳香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高分、满分作文的天空,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席卷神州大地。

但是,在优质文化作文频得高分的诱惑下,许多学生肤浅地认为,作文中只要写进几个文化名人,摆上一些历史事件,积上一堆诗词名句,用上一纸文言字词,来点历史文化知识,掺些文学想象,能和题目靠得上、挂得拢,加上几段漂亮话以显示积极修辞意识,就是“文化作文”了,就能让评卷老师兴奋,就能获得高分。其实不然,这些文章内容往往大而不当,空空无物,品质芜杂,经不起细看,有专家讥之为“口红作文”。它们的基本特征为:写了文化,却无底蕴;搬了经典,却无认知;弄了文化,却无品位;堆了经典,却无思想;砌了文化,却无个性;写了古人,却无自己;摆了历史,却无现实;增了套路,却无创意;多了摆设,却无价值。那么,如何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呢?

一、培养良好的文化意识

文化作文首先要有文化意识,要学会用文化的眼光去审视作文,体现文化精神与文化品位。看炊烟,感觉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明;看黄昏感觉千古黄昏承载了太多的沧桑。看雨,会想到渭城朝雨,黄梅夜雨;清明纷雨,巴山夜雨;想到楼台烟雨,天街酥雨;杜甫的春夜喜雨,易安的黄昏细雨。于是就会写出:老杜春夜吟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夜阑卧听风吹雨,僧志南杖藜桥东观杏花雨;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于是会写出:王勃在滕王阁上看“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的美丽,苏轼在望湖楼醉听“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旋律,李攀龙在广阳山道中赏“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的壮景。于是会感受到古典的雨象飘飘落落的花瓣芳菲着时空,芳菲着写作的生命。

在文化人眼里,一切都是美丽的过程,美丽的绽放,美丽的积淀。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文化积累,需要不断增强个人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一流的文化眼光。培养文化意识,就是要培养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康人格,成为文化人。

二、用文化装点醒目的标题

简单地说,就是在题目里以鲜明的文化特征打动读者。常言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如果文章在题目上就以文化取胜,显然就赢得了读者的芳心,取得好成绩就在情理之中了。笔者参看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该特点十分明显。如题目中凸现文化特色的有《淡妆浓抹总相宜》《问世间情为何物》(2000年),《题乌江亭》《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2001年),《痛并快乐着》《白雪红梅》《昭君的选择》(2002年),《莫让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千年一叹》《能思考的芦苇》(2003年),《独上高楼》《菊花飘香的时节》《诗人·明月·黄花》《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苏轼的赤壁》(2004年),《永远的谭嗣同》《烟随风逝,名随史流》《那阵风吹过》《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念君清泪如铅水》(2005年),《他年我若为青帝》《致黛玉书》《涅槃》《三原色》(2006年),《落红》《且放云帆济沧海》(2007年),《一蓑烟草任江平》《渠清如许》(2008年)……这些文章题目,或古诗,或古人,或名著,不一而足,让人浮想联翩。还有的文章题目中采用模仿或置换的方法,如:《爱鸟说》,《近水楼台不得月》,《怎一个情字了得》。叶圣陶曾把题目比作文章的眼睛,看来叶老很重视文章的题目,我们也应该用文化为题目化妆,从而厚实文化作文的底蕴。

三、以经典文化意象贯穿文章始终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中心思想,都有一定的思路。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可以用一件事物来贯穿全文,或以这个事物为依托来组织全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词文学中的许多意象,如柳、菊花、莲、夕阳、燕子、月亮等,其传达出来的意义具有象征性,这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生成的,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会把它们在作文中加以利用,是增强作文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之一。古人早就深悟了这种写法,一提到杜鹃,就会有“杜鹃啼血”、“望帝啼鹃”等意象进入我们的大脑,从而便加深了杜鹃是“天地间的愁种子”的印象,所以许多文章都把杜鹃作为一种文化意象来表达忧愁、伤感、思念话题的感情载体,并以此作为抒情的对象,作为全文的线索。还有梧桐、钟声、春花、秋月、华表、鱼雁(尺牍)等等;也可以是一些古今的地名,如赤壁、凤凰台、岳阳楼、鹳雀楼、易水、长江、黄河、秦淮河、上海滩;亦可以是一些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理现象,大漠白沙、江南梅雨、热带雨林、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世界之窗、浦东新景、虹桥机场、罗浮口岸、凯旋门、埃菲尔铁塔、金字塔、玛雅文化、自由女神像等。我们可以将它们中的一个或几个按一定的目的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文章的主线或情感的寄托物,这样就容易写出一定的文化内涵了。如2007年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落红》,文章就撷取了古典诗词的意象。落红即落花,取其花落归根,化为春泥去孕育未来的花之意,并隐含不忘旧恩、知恩图报之意,意蕴绵长悠远,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四、恰当引用经典文化名人的事例

经典文化名人就是文化的符号,在作文中让他们为我们服务,自然效果更佳。文化名人身上蕴含着大量充满文化趣味的生动的事例素材。如果能够在文章中围绕一个文化名人的事迹,比如生平事迹、思想观念、诗词歌赋,来演绎一定的主题,则文化味道呼之欲出。这就需要我们广泛地阅读,比如《名人传记》,名人相关的事迹、言论,所写的诗词歌赋,所持的道德理念。当然更重要的是能在对文化名人的全方位的理解中,筛选出与高考作文相关的一些信息,并用自己的话组织出来,写入自己的作文之中。在历代文化名人中,很有必要去了解如中国的屈原、陶渊明、诸葛亮、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林则徐等,美国的海明威、法国的雨果、巴尔扎克、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印度的泰戈尔等。例如2007年全国Ⅱ卷高考满分作文《用爱换真情》,对命题人所给的材料进行了颇具新意的阐发,得出“要学会自尊,学会关爱,学会用爱用真心去关心每一个人”的结论,为了阐述观点,作者用了司马迁的例子:

他“咎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遭受宫刑却依旧顽强地著作,完成“功在千秋、利在万代”的《史记》,他就不顾面子吗?一个男子汉,却遭受宫刑,他怎么去面对妻子,面对儿女、亲人,可是他没有选择逃避,他选择了用爱换后人的谅解,用真情换子孙们的谅解。

这段文字由于文化底蕴、历史底蕴都非常深厚,与其前面批驳现实中所谓面子的文字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五、恰当引用诗文名句

引用诗文名句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在作文中恰当引用诗文名句能充分展示考生的文化积淀,也能增强文章的文采。可以在某一段中点缀一二,给文章的襟边插上一朵底蕴的小花;可以根据主题需要,让相关诗句联合成一个诗句的方阵,让诗句成段,强力展示古文化的芬芳;也可以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开一个诗句的全民大会,让诗句成篇,倾集团军的力量宣示古诗文在文化领域的主导权和不朽的生命力。诗文名句内涵蕴藉深厚,对考生观点的证明、情感的表达有着特殊的效果。这和古人诗文写作中的用典有着相同的妙趣。如下例:

经典的书籍躺在书店的一隅,无声而静默地等待着人们的光顾。信手翻开一本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你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渐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2007年北京卷高考优秀作文《无声的经典》)

该段引用了岳飞、李白、柳永等人的名句,引用的名句后分别有豪迈者的气魄、自信者的不羁等概括语,既表达了段落中心,又为全篇主题服务。高考考生历经十多年教育,接触过的诗文名家和经典诗文非常多,应该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资源,让其进入自己的作文,充实作文的内涵,加深作文的文化意蕴。

以上方法是对近几年高考考场中一些考生的优秀经验的总结,如果运用得当,必将使学生的高考作文充分展示出中华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示出考生作为一个接受了十多年中华文化教育的中学生应有的文化素养,并因这一亮点而获得评卷老师的青睐。

【佳作示例】

渠清如许

(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

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不要壮阔起伏的波澜,那样会使人疲于奔命;不要五彩斑斓的颜色,那样只是给人以海市蜃楼般的虚幻。

人生的轨迹并非总如预设一般,朝心仪的方向驰往,你需要一颗清静如渠的心来从容淡定地面对未知的境况。

文革期间,画家黄永玉与作家表叔沈从文于下放途中擦肩而过。沈从文淡淡地告诉黄永玉:“要从容。”十年动乱过去,黄永玉说那三个字总会在其心头不经意地浮现。

的确,这是多么淡定豁达的一种生活态度啊!如水一般清澈,却如水一般坚定,永不止息。那是向他人展示了一种“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淡定!

古语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见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水也是一种衡量标准,而且是很高的标准。

君子之交,不因名利,不因富贵。庄子曰:“不为冠冕而肆志,不为穷约而趋俗。”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周而不比。”如水之交,不需要铜臭来污染它,更不要因彼此苟同而搅混它。与人交往,先哲已给我们树立榜样,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诗人李杜以诗会友互表敬意,等等。与人的交往,也与水一般清澈,一般和谐,一般温润。和谐以共生共荣。

清水一直以来都是整个民族精神的代表符号。面对江山社稷,面对黎民苍生,老子说:“上善若水”;杜甫说:“润物细无声”。

5月地震,四川震区牵动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默默地为灾区人民祈福,默默地贡献自己绵薄之力。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救援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捐款者的名字,我们记不清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名字……但我们知道,他们有爱,对生命的敬重,对国家的赤诚!大爱无痕,大爱如水,滋润却无声。

渠清如许,这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是与人交往的准则,更是为国家民族奉献的最高境界!

没有波澜,没有色彩,只有如水的静默,那,却是一种对生活的最高敬意!

【简评】标题“渠清如许”化用宋诗名句,有新意,且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开篇以“生活,本如一渠流水,清清的,淡淡的”引入,然后从沈从文的“要从容”到对“君子之交淡如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另类解读(恰当引用分析经典文化名人),最后归结到“清水”已经成为民族精神的符号。文章以水这个意象的清淡贯穿全文,同时又赋予了水丰富的文化内涵。文中多处引用诗文名句,不仅充实了作文的内涵,而且加深了作文的文化意蕴。

上一篇:加尔各答的天使阅读及参考答案下一篇:去网吧的检讨书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