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茹《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

2024-04-28

陈俊茹《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通用8篇)

篇1:陈俊茹《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第二框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

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哈达铺中学

陈俊茹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二框“公平正义的守护”,主要探讨如何实现公平正义。主要从个人和法律制度两个层面进行立意和阐述,让学生初步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本框有两目:“坚守公平”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公平的坚守。要实现公平的坚守,就需要个人维护公平,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公平;同时需要制度保障公平,无论对于立法还是司法,都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守护正义”这一目引导学生如何实现正义的守护。要实现正义的守护,就需要个人守护正义,要敢于斗争,要讲究策略;就需要司法维护正义,以法律为准绳,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公平正义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公平正义有了初步的理解和判断,但对公平的重要性等问题缺乏理解的思考,不利于学生树立公平、正义的意识,再加上社会阅历、个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当遭遇不公平、不正义时不能正确、客观的处理,因此进行公平、正义的教育非常有必要。【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维护公平正义的做法和意义。明白坚守公平守护正义是全民责任。

能力目标:提高对公平正义的判断、理解、合作能力,增强辨别与正确处理正义、非正义行为。

情感价值目标:树立公平意识,富有正义感;培养全社会公平正义的道德情操;营造法安天下,德润人心风气。

教学重点

1.个人守护公平、正义的具体做法。2.制度保障公平、正义。教学难点

1.个人守护正义的方法、策略。2.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度保障公平、正义的情景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运用你经验’认识公平需要参与

请你列举三列不公平的现象,并想一想应该采取怎样的途径或方式解决问题?(小组讨论,小组长汇报)

① 班上一些同学不愿和我交往,因为我家境不好,性格内向,成绩又一般,我感到没有尊严。②老师对优生很关照,经常帮助他们,态度也很亲和,但对我却横眉冷对,有时还很尖酸苛刻 ③哥哥每次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他,对我却像外人一样,还骂我无用,说我没有好好学习,我真想离家出走。

结论:公平社会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努力。生活中不公平的事例还有很多,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活动二】 ‘感悟探究’:维护公平之行动

(1)名句析赏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康有为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

(2)名人故事解析 “煮鸡蛋与炒鸡蛋”(视频播放)(3)拒绝身边的不公平现象(看图片)坚守公平,我该这样做: ①以公平心待人处事

②用合理合法手段对不公平现象说“不” 【活动三】 ‘探究分享’认识公平制度 探究一:科学立法保障公平探究二:司法与公平(播放视频)【归纳一】:

坚守公平的做法

(1)每个人积极参与和努力,需要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2)个人维护公平。①坚持以公平心待人处事 ②敢于用合理合法手段对不公平说“不”

(3)制度保障公平。①坚持立法公平②坚持司法公正、公平待人。【活动四】 ‘探究分享’认识正义感

探究一:回顾正义行为的含义

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就是正义行为。探究二:公平与正义关系

公平,就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正义,就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大众的道理。公平是正义的体现,正义是公平的保障。没有正义就没有公平。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法律法规的约束,更需要社会上每个人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正义感。

正义感:指人具有追求正义、伸张正义的道德意识和行为。探究三:个人守护正义的方法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见义勇为)和智慧(见义智为)。提倡敢斗,更需智斗。

【活动五】 探究司法维护正义(播放视频)探究四:司法维护正义的要求

(1)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2)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探究五:公平正义与国家、社会、公民的关系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致力追求,共同负责,点滴做起,携手共进。

法治承载道德理念,强化道德作用;道德突出法治内涵,培育法治观念。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归纳二】守护正义的做法

①人人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做有正义感的公民。②个人守护正义。面对非正义行为,既要敢为更要智为。③司法维护正义。要求司法公正为先,推行司法公正为核心的改革,坚守司法独立原则。

④全民从点滴做起,携手共进,共同担当,共建共享美好社会。小结: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板书设计

公平正义的守护

个人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巩固练习

1.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

①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②每个人的不懈努力 ③每个人在生活中追求公平④每个人在生活中捍卫公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①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 ②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③形成“哥们义气”的小团队 ④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社会环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制度能保障公平,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对于立法而言,保障每个人得到他想要的 B.对于立法而言,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C.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 D.对于司法而言,在化解矛盾时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对应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我国不断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国家之所以要完善这些制度,是因为()A.公平是相比较而产生的 B.这些制度保障公平

C.公平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D.人们都愿意生活在公平之中

4.个人要守护正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 ②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

个人维护公平坚守公平

制度保障公平

③面对非正义行为,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 ④面对非正义行为时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气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再审案公开宣判,宣告撤销原审判决,改判聂树斌无罪。最高人民法院改判聂树斌无罪,体现了()A.制度维护正义 B.个人维护正义 C.司法维护正义 D.社会维护正义

对应练: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到2020年只有3年的时间,全社会要行动起来,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不断夺取新胜利。这将有利于()①体现以人为本 ②实现同步富裕 ③制度保障公平④消除收入差别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右边漫画《微信拉票》旨在讽刺()A.投票的方式落伍 B.拉票者违背公平原则 C.投票者缺乏爱心 D.主办方管理混乱无序

7.公平和正义就像一盏明灯,照耀人类历史前进的航程。没有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人类将失去文明发展的动力,我们追求公平正义的意义在于()①公平正义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公平需要有正义感的人来维护 ③公平正义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 ④公平正义要求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自2016年7月1日起,最高人民法院全面实现本院庭审的互联网直播。庭审直播、公开

()①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②有利于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③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识、促进法治进步 ④会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不符合法律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将视情节轻重给予刑罚处罚。该项规定()

①有利于维护考试公平、促进教育公平②有利于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③使对作弊的处罚有法可依,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 ④能够杜绝考试中的作弊行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布置作业

1.在现实生活中,怎样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 2.现实生活中,如何守护正义?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公平正义的守护。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在坚守公平方面,个人维护公平容易理解,制度保障公平,对学生来说有点抽象,要多结合实例、多讨论来解决;在守护正义方面,难度也是司法维护正义,需要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提高认识,加深理解。

篇2:陈俊茹《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

本堂课教学的不足在于,《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百度视频因白板故障未能播放;未能留出学生记诵时间;阅读感悟的内容未列入课堂教学内容等。

篇3:期待“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神州

总理此言一出, 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记得去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愁云惨淡的时候, 总理一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成为鼓舞人心的最强声音;今年, 总理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又成为两会最温暖人心的声音。

总理这简短的12个字, 饱含了一个大国总理对全体国民、对整个国家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心。公平正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根基和前提, 对公平正义的重申正与“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前人智慧不谋而合。

冉冉升起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用昨日和轮回告诫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改正什么、追求什么。无论是对个人, 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曲折的过程, 而破坏却易如反掌。所以对我们来说, 正确的选择便是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 用心地呵护一代代人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岁月成果, 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和清除那些在国家建设路途中的障碍和不良因素。就目前的国家形势而言, 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维护便是这样一副良药、一剂猛针, 涤荡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腐败, 消除那些“不均”和“不安”。

我们和祖国一起从建国前的水深火热走到了现在的富裕小康, 推倒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正在向着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奔去。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由于现今的一些政策、体制、法制、思想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导致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差距不断扩大、贪污腐败盛行、权钱交易操纵法律等一些违背公平正义之神圣准则的现象和问题, 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和管理, 可能会产生愈演愈烈的危险。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若把中国比作一个大湖, 那13亿多的人民就是这湖中的亿万颗“水滴”, 只有维护好他们之间的平等, 湖面才能波澜不惊。“无风不起浪”, 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就是那大风, 时刻有带起大浪掀翻行舟的危险。维持好“水”的安稳, 需要行舟者时刻保持清醒, 运用好自己的智慧。端正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是前提, 在这个基础上认真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难题, 从思想觉悟、法制维护、监督惩处、借鉴古今中外等思路中寻求对策和措施, 力求减少和避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的发生, 去真正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大同社会, 让每一个人都品尝到社会主义的甘露, 都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 不仅是每个公民的美好追求, 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的铁肩道义。

篇4:守护正义的盾牌

职 业:美国陆军上尉(已退役)

超能力:完美的战斗能力,超越常人四倍的体能和感官知觉,以及迅速的自我修复力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就是雷神索尔挥起他的“喵喵锤”,砸向队长的盾牌。一声巨响、一道蓝光之后……什么都没发生!不仅如此,在《美国队长2》中,队长为了躲避追捕,从十几层的高楼上跳下。当时他用这面盾作为防护垫,挡在身下,结果……啥事儿没有!看着砸穿玻璃天花板、摔到地上之后仍然活蹦乱跳、爬起来就跑的队长,负责追捕的特工们只有泪流满面……

面对这样的表现,用“刀枪不入”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块盾牌的神奇了。而且,它还是一件完美的投掷武器。当队长将它扔向目标时,它锋利的边缘甚至能切开钢铁、嵌入砖墙。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它又很有弹性,能够从障碍物上反弹回到队长的手中。这种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特性真的很不可思议!

据这块盾牌的制作者、“钢铁侠”的老爸霍华德·斯塔克说,他所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名叫“振金”的金属。它非常稀有,在地球上只找到了这么一块,就用来做了这块盾。

“振金”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当一股巨大的能量击中某个物体时,这股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要么被储存起来,要么被转换为热量或者声音。而队长的盾牌被击中时,既没有变热,也没有发出巨大的声音——没错,电影中被雷神击中的那次,发出声音的其实是锤子,而不是盾。

这说明,这股能量一定是被什么东西吸收了。因此,“振金”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原子能够以某种形式吸收和储存这些能量。所以,队长在手持盾牌抵御敌人的重击时,他不但不会受伤,还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当他从高处跳下时,坠落和撞地的巨大冲击力也是这样被“振金”吸收了,因此队长才能毫发无伤。

而且,“振金”不但可以吸收能量,而且还能释放能量!平时碰到一般的障碍物,盾牌会反弹回来,而当队长用它攻击时,“振金”显然就会自动释放出一股强大的能量,使自己能劈开钢铁等材料。因此,有科学家表示,这块盾简直就像一块超级充电电池,还是随充随用的呢!

在现实中,与“振金”最相似的材料,其实是石墨烯(xī)。这是一种从石墨中切分碳原子得到的纳米材料。它具有超强的导电性,机械强度也很高。用它制成的电池,充电速度是普通电池的1000倍,而释放的电力是锂电池的4倍。这种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能源首选。

篇5:恪守从政道德,守护公平正义

守护公平正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午好,我叫马燕,来自乌恰乡,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系民为民,正己正人》。

在这里,我想先和大家分析一组数字:2011年,全国立案侦查贪污贿赂大案18464件,查处涉嫌职务犯罪的县处级以上国家工作人员2524多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高级官员、国家干部置法律尊严于不顾?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置人民福祉于不顾?我想,归根结底在三个字:贪、嗔、痴!贪恋,是对事物的强烈占有欲望;嗔恨,是对自身利益的强烈贪求;愚痴,是对世界真相的不明了。这就是佛家理论所谓的“三毒”。

大家可曾记得,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王运宏同志,用朴实的一生完美地诠释了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他是一名基层司法工作者,在其工作18年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乡42个村庄,成功化解纠纷1800多起,从未拿取过老百姓一分钱财,直至癌症夺走他54岁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停歇过,心里牵挂的仍然是老百姓的那些事!葬礼那天,十里八村的群众自发赶来,默默地跟在灵车后面,蔓延数百米的送行队伍,为他恪尽职守、清正廉洁的一生缀上了最光彩的勋章

如果说贪念是一种耻辱,那么它需要我们警钟长鸣!如果说嗔恨是一种挑战,那么它需要我们坚决对抗!如果说愚痴是一种现状,那么它需要我们努力改变!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公务员的一切公共行为应该以维护人民的利益为基本标准,以为人民服务为基本准则。而如今,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一些党政干部将金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放弃世界观,人生观及思想水平的改造,职业道德的滑坡个缺失使他们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人民满意而是自己满足,把人民赋予的权利成为手中以权谋私的工具,损坏了人民公仆的形象。

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必须长抓不懈。而我,身为一名新时代里年轻的公务员,肩负的就是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就更加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加需要深刻认识“作风决定形象,作风决定成败”,真正做到将“智慧用在创新上,心思用在工作上,精力用在落实上”。改进机关作风,勤政廉政为民,从我们年轻一代公务员做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改进作风,勤政廉政,就是要以身立岗,无愧天下公仆。政府工作责任大、担子沉,需要我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政府工作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要我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政府工作清贫质朴、不事张扬,需要我们乐于奉献、恪守执著。在市府办工作的这两年里,我看到的是,我的同事们都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水滴石穿”的精神诠释着我们的坚毅和执着!他们是我在今后工作道路上的一面明镜!将时刻激励我,踏踏实实的立足于自己的岗位,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改进作风,勤政廉政,就是要精心锤炼,潜于自身修养。理学大师朱熹写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塘水之所以清澈见底,正是因为源头不断有活水流过。机关作风建设要取得成效,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务员自身的修养。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才能历炼心智、提高修养!

改进作风,勤政廉政,就是要明辨是非,锻造进取精神。王安石有诗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登上山顶,就不怕浮云遮眼,可人类社会这座高峰上的阴霾却不会轻易地被驱净。当金钱、美色、权力等等越来越多的“浮云”阻挡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所能做的不是逃避,不是妥协,而是与之抗争!与“浮云”抗争,需要胆识,需要勇气,更需有远见。实践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作为任重道远的一代,要想“不畏浮云遮望眼”,就必须向上攀登!只有向上才能增长才干,只有向上才能锻炼胆识,也只有向上才能在立志成才的攀登中永远开拓、进取!让我们时刻铭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朋友们,工作着、学习着、奉献着、坚持着,这就是我们公务员最美丽的形象!让我们从平凡做起,从平淡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心做起!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自律自省,生命不息,奉献不止!

篇6:基于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分析

一、关于“正义”的理论

在伦理学中,正义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作的事。不同的社会或阶级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3];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4];马克思认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5]。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6]。正义既是人类理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调节人类社会各阶级利益与冲突的重要工具,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类的社会活动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活动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公民与生俱有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差异所带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不平等因素是生来就有的,个人无法自我选择[6]。正义原则就是从全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避免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个人无法选择的因素产生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不利影响。因此,社会管理者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通过调节分配制度,来解决这种个人无法选择的不公平问题。针对这种不公平问题,罗尔斯认为“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等,都应平等地分配”[6]。在此认识上,罗尔斯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两个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本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正义。只要它符合两个正义的原则:第一个原则,即平等的自由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原则,即差异原则。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位向所有人开放。在罗尔斯看来,第一原则“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也就是强调公民基本的权利保障。第二个原则“大致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也就是说对财富、收入及教育机会的分配必须同时满足平等公民的机会自由。

二、平等原则下的教育公平分析

罗尔斯关于正义的第一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以“自由”为核心思想,认为公民的自由是压倒一切的优先权利。自由与平等是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民族、性别、政治和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地位、财产、出生和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无关[6]。在教育领域,教育的机会平等是指保障受教育个体取得发展的条件平等。正义的第一原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基本倾向,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当前的教育法规基本上是以此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的。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宣告:“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初级和基本阶段的教育属义务性质,应当免费。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国现行《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意味着受教育机会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即平等地获得受教育机会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另外,机会平等还意味着制度平等,教育政策、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规范等一切教育过程中的规章制度都应当平等地适用于全体学生,不存在基本制度之外的特殊条款,这是保证机会平等的基本前提。机会平等并非绝对平等,要充分估计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的平等。机会平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全体公民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另一方面,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平等。非基本权利指的是在基本权利之外的、比较高级的、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高低的权利。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如在我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高等教育是受教育者的非基本权利。而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享受高等教育也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当前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机会不均等现象。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却是遭人诟病。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出现在“差距”上,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如此,高考招生指标分配有地域差距、录取结果有地域差距及城乡差距等。教育部每年根据不同地域对招生人数做出不同的分配,高校录取名额分布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机会很明显地受到考生出生地这种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教育机会不但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政策方面也没有向不发达的地域及农村地区倾斜,反而偏重于发达城市,使得差距更加拉大。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向受教育者提供一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剥夺这种权利。同时还需保证免费教育的质量,避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受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第二,享受非基本教育权利的机会平等。如当前引起普遍关注的加分政策,一些地方制定了众多的加分政策,如引进人才的子女可以加分,优秀三好学生可以加分等。我们认为政府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应当慎重。

第三,获得提升发展能力的机会平等。各种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形式意义上的开放,而且所有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机会,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关注公民竞争各项教育权利机会平等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公民能否获得提升其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平等,这要求社会能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模式。除建立高等教育机制外,还需向众多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化教育,向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符合其能力特征的教育,即特殊教育。优化教育结构,让各种受教育群体都有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

三、差别原则下的教育公平分析

差别原则指的是在满足了平等自由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的前提下,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有利于社会的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这一原则在平等自由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提供的不平等的机会来消除因为非社会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如家庭出身、种族差异、区域差异等。就是说,要加大对与教育相关的社会体制建设,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公平,从而实现符合平等自由价值理念的教育公平。因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生活前景面临着各种偶然性,存在着“出身的社会阶层”“在人生过程中的幸与不幸、好运与坏运”等等[6]的偶然性,差别原则就是要通过社会提供的不平等的机会来消除这些偶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而符合平等自由原则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研究中的差别原则指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正向差别,多以个体接受教育方面的能力为基准,对天赋较好的学生予以优先照顾。这种观点是教育工作者为加快社会发展而采取的效率优先原则,为普通大众所认同。二是反向差别,这是针对那些天生具有某些身体或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实施的善意差别。作为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通过观念调整、政策倾斜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将成为以后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产生了很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平。2009年《求是》杂志调查了中国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比较后发现,最多的是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人均收入12 000元,最贫穷的甘肃定西地区,人均收入仅1 800元,贫富悬殊达到了7倍多。在我国,义务教育是以县财政为主,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投入困难,造成学校教育设施破旧、甚至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从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第二,家庭收入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家庭收入差距也比较大。目前有的家庭可能会给孩子的教育投入几万、几十万,初中、高中就送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但有的家庭甚至连义务教育的费用都无法承受。这种教育投入上的差距,会拉大社会上人和人的差距,造成严重的教育不公。

第三,特需教育的欠缺造成的不公。一些智障儿童、残疾儿童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很多被遗忘在社会的边缘。

第四,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欠缺引起的教育不公平。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众多的农民工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即使在城市打工10年、20年,也享受不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上当地的公办小学,只能选择一些办学条件很差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基于差别原则,要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那些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以是否最大限度满足这一不利阶层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教育资源的分配,这是一种基于机会平等前提下的补偿原则。在教育实践中,补偿制度的宗旨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倾斜政策。

其一,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财政补贴。国家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传统的靠县级财政支持的教育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国家有必要统一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补贴倾斜。同时加大对中低收入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补贴,使教育惠及更多的弱势群体。

其二,促进各种教育形式平衡发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进入非基础教育阶段时,因在国家正规的评价考试中失利而失去非基础教育机会的受教育者而言。补偿原则呼吁政府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使他们通过另外的渠道得到实际的发展,如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的财政投入等等。

四、小结

教育公平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公平,一种互惠性与博爱的公平,应能针对那些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最大限度满足其利益需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基于正义的教育公平,要求在平等的自由原则基础上,向受教育者提供一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给予每个受教育者非基本教育权利的机会平等,并获得提升其发展能力机会的平等。同时要求在差异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财政补贴,补贴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促进各种教育形式的平衡发展,使得不同需求的受教育者都有其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教育在正义天平的砝码上衡量,才能实现公平发展之路。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配置时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原则。罗尔斯关于正义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站在超越阶级和社会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详细论述,也对教育公平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做了分析,并依据此原则对我国现在存在争议的一些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教育公平,正义,机会平等,差异原则

参考文献

[1]阮艺华,唐斌.教育公平新解[J].教学与管理,1999,(9):3-5.

[2]孙新.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1):59-60.

[3]杨佳.柏拉图的正义观解析[J].人民论坛,2010,(23):242-244.

[4]张翀.试论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理论[J].法制与社会,2007,(6):41-45.

[5]曹玉涛.论分配的正义[J].哲学动态,2010,(5):32-36.

篇7: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研究

公平正义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标志, 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 人们贫富差距在不断扩大, 大家对公平正义的需求更加强烈。公平正义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发展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只有社会公平正义, 才能确保我国能够良序发展,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使社会真正形成公平正义。马克思的很多著作就充分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思想。

2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内涵

2.1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

关于公平正义, 马克思并没有专门的鸿篇巨著, 然而无论是它揭露资本主义制度、批判异化劳动、构想共产主义社会还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都充分体现了它对人类公平正义的追求。马克思的公平正义可以说是人类的崇高境界, 是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现, 他把公平正义看成是工人阶级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马克思对于公平正义的理念有他独特的看法。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理念包括消灭剥削、人类获得自由与解放、实现人人共享、人人平等、普遍受益等内容。马克思认为社会上之所以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原因是私有制的存在。因此, 必须发展生产力, 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同时, 马克思还认为消灭私有制后, 利用社会生产可以保证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 确保他们智力与体力都得到充分发展, 这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理念的重要方法。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自由和平等, 这也是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只有人人平等, 才可以维系自身的社会地位, 全面创造社会。社会主义的出现与社会不公平的现象有很大关系, 尤其是专制制度对人类的轻视, 使得人们勇敢与不公现象做斗争。

2.2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特征

2.2.1 马克思认为所有正义原则和公平理念都是生产关系的真实反映, 都会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并且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公平正义能够反映现实中的经济关系, 它是一种价值的判断。所有公平观念来源于人们的财产关系与经济关系, 所以, 社会的经济关系对公平标准起着决定性作用, 要寻找公平答案必须依靠社会经济关系。

2.2.2 公平正义属于观念形态, 它是对分配关系和利益关系的评价, 它源于人们的道德观念, 而道德恰恰是现实生活经济关系的体现。公平正义是相对而言的, 它属于历史性的范畴, 不存在永远的公平。公平内容会伴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 没有抽象的公平。因为每个人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 所以, 他们对相同的利益格局会有不同的判断。

2.3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2.3.1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是马克思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目标是消灭所有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无论是经济不发达的阶段还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它追求的是彻底解放全人类, 它的首要价值是实现真正使人类社会实现公平正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也全在于此。

2.3.2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使公平正义实现了变革。

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学说与唯物史观后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了公平正义的真正规律, 帮助人们走出私有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公平方面尚有一定局限性, 而马克思思想实现了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真正意义的公平, 给共产主义与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

2.3.3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改善了社会发展状况。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不公平不正义现象, 阐述了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途径, 想了人类社会发展前景, 并且引发了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实践, 使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发起了运动, 推动了整个民族的发展, 使人类的诸多基本状况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 对人类事业的进步具有促进作用, 它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中国, 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促进作用。

2.3.4 马克思主义思想带给我们更多启示。

马克思把中国看作是东方的活化石, 他认为中国实践社会主义对世界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制度实现公平正义是一个过程, 在实现过程中需要学习其他国家, 必须认识到公平正义的实践具有相对性, 一定要时刻把握实践的限度, 渐渐实现社会的正义与公平, 不能一蹴而就。马克思思想告诉我们完善的市场制度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环节。因为要建立市场制度必须使每个人平等自由, 市场制度有助于平等的实现与良好秩序的维护, 进而为实现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 市场制度要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基础, 也是公平正义的重要内涵。

3 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公平正义是保证我国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也因此而再次兴起。研究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念, 对我们研究现实社会中的公平问题具有指导作用, 它是我们分析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论武器,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马克思的公平思想不仅具有深刻科学内涵, 而且博大精深, 有很强的实践价值, 它对当前社会的现实价值就是有利于实现和谐社会, 同时, 它对社会公平的理想描绘能够给社会带来现实努力的动力与方向。本文主要论述了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含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特征及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公平主义思想,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谭俊峰, 问清泓.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研究[J].理论与改革, 2014 (02) .

[2]金英君, 张旭路.完善公众监督机制推进社会公平正义[J].前线, 2014 (05) .

篇8: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结构和社会践行

一、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概说

公平与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的追求和向往,历来成为了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等经常讨论的问题之一。

(一)公平与正义的历史之源

公平与正义又被简缩为公正二字,公正概念最早见于荷马史诗,而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探寻人类正义问题则是古希腊文化的奠基人柏拉图,正义贯穿于其所著的《理想国》全书,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的命题。旨在揭示正义的真蕴,至善和分层统一。在理想国中正义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和等级划分原则,每个社会成员依社会分工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各取其份,各行其事,各尽其能。国家是体现至善目的共同体,正义的国家就是和谐有序的道德理想国。二是体现了内在性原则和政治性原则的统一,柏拉图认为,正义就个体而言,是使个人自我一致并达至完善的美德,一个人的美德主要包括正义、智慧、勇敢和节制。

亚里士多德也开宗明义表达:“所谓‘公正’,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如果要说‘平等的公正’,这就得以城邦的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的善业为依据”。认为城邦制度的正义包括分配的正义和矫正的正义。分配的正义是指在对社会财富、荣誉、地位、官职、权利进行分配时要采用平等的原则;矫正的正义是指人们在利益交往过程中发生互相侵害时,剥夺不正当获利者的利益,弥补受损害者的损失,恢复侵害者和受损者之间的利益均等。

近代以来,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家卢梭提出,正义就是公意,公意在民,不可抗拒,“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康德进一步把社会正义推向普遍的自由,正义是:“那些条件之总和,在那些条件下,一个人的意志按照普通的自由法则能够同另一个人的意志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正义是保证人们自由的条件之总和。西方现代思想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中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包含:每个人都享有最广泛的平等自由权利;会和经济制度安排,能够合理地满足对每个人都有利的期望。

源于西方“社会契约论”而建立起来的市民社会,把公平与正义的价值理念变为了一种社会实践,人的自利是通过缔结契约的互利方式而谋求到的,国家和法律是这种契约的产物,契约以制度形式固化,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以实现公平、公正、自由、民主、法治、宽容、多元的正义社会追求。

中国伦理型的传统文化中,较少涉猎国家正义问题,却对仁义道德结构作了深刻阐述,主张以仁为核心,倡导恪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去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理想。《礼记》的《大学》篇中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人格表达,一直是中国人经邦济世、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追求。以天下为公是最崇高的正义事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在道德泛化的基础上,去建立大同世界的和谐社会。孔子、董仲舒、朱熹都把“义”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行得端,走得正,内心磊落坦荡,光明正直,是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之本,立身之道,安身之命。因此,“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西方着重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去探讨公平与正义的社会目标和建制,中国则侧重于从个人道德层面去梳理导向,达到完善自身之目的。但两种文化反映的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取向却殊途同归,创建公正与平等社会,高举正义与至善的精神利剑,永远是高悬人类上空猎猎飘扬的旗帜。

(二)公平与正义的价值释义

公平的价值诉求是公正、公道、平等、平权的向往。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把人本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所体现的人本思想,就是以人为根本,以人为中心,肯定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人这个普遍性概念,在这里是指任何一个现实的、有自然生命的、从事着实际活动的个人,是指社会的所有人,一切人。人的集合是以每一个完全独立、个性鲜明、彼此平等的个人为真实内容、容纳丰富多彩个性为前提的,社会公平应反映的是人这个主体的共同利益,公开、公平、公正,反对特权,抵制专制,人人自由平等,四海之内皆兄弟。

正义是用来描述一定客体事物的某种特定的状态、性质,一般是指人文事物,积极、向上、美好、光明的状态和趋向,分为个人正义和制度正义。个人正义是人的一种基本品格,出自于人的善心,讲真话,办实事,惩恶扬善,扶弱济贫,守纪遵法,“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关爱他人,嫉恶如仇,给予每个人应得的本分,包括自由、权利、财富、休闲等。

制度正义囊括着国家正义、政治正义、法律正义、经济正义等多个方面,既包括制度的程序、规则正义,也包括结果、实质的正义。制度设计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志,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科学民主,规范有序,清正廉洁,明德任责,合乎民心,顺乎民意,破除官本位、一言堂、家长制、宗法制、世袭制、终身制的制度障碍,有效扼制权力恶性膨胀和权钱交易,铲除独裁、暴君、专制滋生的制度基础,把公共权力纳入一个有效控制的制度范围内。

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又是互相包孕的,公平内含的公正、公道、合理、平等、平权就具有正义之指向;正义而维护的平等权利、公共利益、人格尊严、每一个人应得的东西、公权民意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折射着公平的价值理念。此外,公平与正义的价值也是动态发展的,随着时代的更替,价值观的转变,又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和时代的内容,使其更加丰富和鲜活,引领着社会生活发展的趋向。

二、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构架

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是普遍的、多元的、无限永恒的,成为人类生存状态不懈追寻的一个主题。

(一)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标向

“价值”是来自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理论抽象。公平与正义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人文事物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人这个主体的需要及其发展要求的满足、认同、适合和一致。

将公平与正义终结于人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起点和归宿,是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使然。人的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来育化人的独立性、自由性和全面性。在一个宪政社会,将以自由做为自己最重要的目标,强调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平等,平等依附自由而存在,而不是自由依附平等而存在。自由永远是宪法最高和最终的追求,而平等只是规范自由的一个砝码。源于个人正义诉求的国家(或制度)正义,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成为现时代关注的主题。与个人正义相比,国家正义或制度正义处于主导地位,决定个人正义,决定个人的行为正义,个人正义处于从属地位。国家正义表现为“以公共利益为依归”,通过法律治理来维护社会正义。所以,对制度正义问题的思考主要集中于法律正义的思考,由法律来规定政体结构形式、制度运行程序、具体管理体制,依法治国,治国安邦,从而达到长治久安。

(二)公平与正义的价值体系

公平与正义的多指向、多向度、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价值体系的复杂结构和关联性。

首先,公平与正义互为贯通,相互包容。公平以正义为指导,体现正义精神。公平所表征的人的社会地位平等、身份平等、权益平等、机会平等、关系平等等等,本身就要求这是每个人应得的东西,是不可剥夺的精神意向,理应包含在正义之意。正义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内含对公平的要求,推延公平的丰富展开。所以说,公平以正义为导向和准则,正义以公平为前提和内容,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把善作为最高价值目的,努力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其次,公平与正义具有多元指向的价值,广泛作用于各个领域,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在政治领域,公平与正义应给予每个人平等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力,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自由、民主权利,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公民意志,正确行使公共权力,依靠法律正义和制度正义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秉公执法,明镜高悬,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在制度公正的效力下,社会的公平正义表现为对每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容纳,尊重每个人多样性的自由选择,善的道德原则泛化于普遍的社会生活,呈现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政通人和、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和谐状态。从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公平与正义的价值,就是要塑造自主、自强、自立、平等的市场主体,确立起人与人之间平权、自由的意识,创造公平竞争、机会平等、等价交换、规则公平、合理分配的条件,运用市场机制,建立起制度公平、法制完备、程序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

再次,公平与正义是历史的、相对的、动态的和发展的。世界上没有绝对和永恒不变的东西,公平与正义总是常常与不公平、非正义产生摩擦、碰撞、甚至冲突,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和比较分析,坚持整体利益、长远效益摆在首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防止形式上的公平掩盖着实质上的不公平,避免陷入低水平的均等陷阱。同时,公平与正义也是个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评价的准则和价值坐标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更加文明进步的内容,使社会发展更符合人类理性的合理性追求,达到更高质量和平台的公平与正义的增长。

三、公平与正义的社会践行

公平与正义的理性价值,既源于实践的反思和抽象,又具体复归于社会实践,转化为人的自觉行为。

(一)影响公平与正义的因素分析

(1)思想文化因素。公平与正义是人们理性思考的结晶,由于受人的主客体因素制约,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状态、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的理解、认同、倾向、追求也各不一致,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创新与守旧之别。例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渗透的“均贫富,平天下”的平均主义思想,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把公平当作是均等的同义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阻碍了财富的迅速增长。

(2)政治制度因素。公平与正义总要通过一定的政治结构和方式来体现。在一个开明、民主、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公共权利结构中,公民的平等权利得到尊重,正义的事业得到张扬,社会处于和谐有序、生动活泼的状态。反之,专制残暴、特权滋生、人治横行、法治失缺的社会,必然公平与正义遭到践踏和毁灭。

(3)经济条件因素。经济是文化、政治发展的基础,公平的增长,正义的提升,也以经济为前提条件。尤为是在经济发展初期,强调起点、过程的公平尤其重要,努力为人们创造平等就业机会、受教育机会、市场选择机会、平等的制度规则和公共政策资源、平等的国民待遇等等,为改革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机制。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

公平与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环节和重要基础,是当代我国社会的本质规定和基本价值观。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没有改革与发展的政治局面。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协调多种利益关系,不断探索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工作规律,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机制,提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本领,才能推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工作展开。为社会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包括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安全的社会保障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

(三)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公平正义的系统价值观,应全面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整体推进社会发展。在政治文明方面,真正体现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广泛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力,广开言路,畅通民主渠道,形成社会各阶层矛盾化解和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公共权力的有效制约机制,致力于公民社会、服务政府、公开政府、有限政府、规则政府、效能政府的建构,积极营造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环境、体制环境和政策环境。经济方面,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以市场取向的改革为动力,按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激活一切生产要素,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依劳动者和要素的贡献大小领取社会报酬,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收入分配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减小和降低基尼系数的增大,使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既能形成有效社会激励,又不至于损害社会和谐稳定的合理范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制度创新与社会关系的提升

公平正义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的制度、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全面推动制度创新,将公平正义纳入有效的制度框架内就尤其重要。改革现行制度运行产生的不公平、不公正、非正义现象的体制和机制,理顺政府职能,定位政府角色,规范政府行为,克服腐败现象,纠正不正之风,监控公共权力,畅通民主渠道,化解矛盾冲突,协调利益机制,简化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使公平与正义在制度层面上得到有效保障。下力气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劳动力就业、财富分配、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代际公平、区域发展失衡等问题,多做一些实事、好事、真事,真心真意地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体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

当前我国正处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的转变时期,致力于建立一个新型的公民社会,这是全面提升我国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公民社会是规则社会,契约以制度形式固化,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按制度办事,一视同仁,亲疏同等,把人们从盘根错节的复杂社会关系中解脱出来,确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建立凭本事、靠能力、依制度、重实绩的契约关系,提升公民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真正享有自主、自立、自由、公平、公正、民主的权力。

(五)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人类的终极价值观说到底就是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是发展的目的和终极目标,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公平正义的追求和践行,也仍然是围绕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来展来的。人是世界的主体,就必须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看,注重人的创造潜力发挥,主张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丰富人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的无限发展空间,提供多种多样的自由选择,认同人追求公平与正义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性,肯定人的本质力量是使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最终达到人的解放和发展的目的。诚然,这里说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不是解放和发展少数人、个别人,而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的每一个人,一切人,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人文精神的视野里,人始终是公平正义关注的轴心,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作为一切价值的中心,人的尊严高于一切。因此,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理解人,完善人,提升人,解放人,发展人,永远是人文精神视野下公平与正义的主题和要义,它既不是神道,也不是自然之道,而是人道。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丰富、完满、生动、活泼的发展,是公平正义永无止境的最高追求。

参考文献

[1]林波.罗尔斯.基于正义原则的平等观[N].学习时报, 2006.6.19

[2]张恒山.正义追寻之始——个人正义[N].学习时报, 2006.7.3

[3]张恒山.正义追索的拓展——制度正义[N].学习时报, 2006.7.17

[4]燕继荣.“正义”概念辩析[N].学习时报, 2004.5.10

[5]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6]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陈俊茹《公平正义的守护》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04-13

公平的正义原则05-10

公平正义的法治思维08-11

公平正义的经典事例08-11

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08-11

法律的公平正义是什么11-15

法治与公平正义的关系11-17

公平正义的内涵是什么11-27

公平正义之路04-28

法律公平正义论文05-11

上一篇:计量惠民宣传活动总结下一篇:读书笔记1(关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