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2024-04-13

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精选8篇)

篇1: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第2课时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知道个人维护公平的具体做法和制度保障公平的一些做法。3.知道个人守护正义的具体做法和司法机关维护正义的做法。能力目标

1.面对利益冲突,学会担当,能够以公平之心待人处事,提高个人处理冲突问题能力。

2.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维护正义。3.提高对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认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公平、正义观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2.自觉守护公平正义,面对不公平、非正义行为敢于斗争。重点难点

重点

1.个人守护公平、正义的具体做法。2.制度保障公平、正义。难点

1.个人守护正义的方法、策略。2.制度保障公平、司法维护正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度保障公平、正义的情景幻灯片。学生准备:预习新课。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故事导入,场景激趣

故事:《一视同仁的警卫》 一家外资企业有一项规定:当有外籍员工经过各警点时,警卫都要立正敬礼,对中方员工则没有这个必要。

公司新来一位警卫,他值勤时,不论是外籍员工还是中方员工经过时,他都会“啪”地端端正正地敬个礼。中方员工开始以为他搞错了,负责警卫事务的中方总务人员还专门给他做了约一个小时的解释。他默默地点点头,但第二天仍是如此做,当主管行政的外籍经理特地找这位警卫谈话时,他说:“中方员工也是公司的一员,与您一样,他们也在为公司工作,我必须也要向他们敬礼——这也是我的工作。”他的话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公司,转述这话的和听到这话的中方员工脸上的表情都一样凝重。不久有传言,公司要辞退这位警卫。然而,一份抗议书也摆到了外籍总经理的办公桌上,所有的中方干部都在上面签了名。这位警卫终于留了下来。

教师总结:生活中不公平的事例还有很多,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过渡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公平的作用:对个人而言,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对社会而言,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那么,我们该怎样坚守公平呢?

(一)坚守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

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2.制度保障公平

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知识拓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为我们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指引。对人民法院来讲,实现公平正义,就是要让当事人平等地行使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参与诉讼、平等地受到尊重;就是要让有理无钱的人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人打得赢官司、让打赢官司的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让确有错误的裁判依法得到纠正。

(二)守护正义 【过渡语】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我们该怎样守护正义呢?

1.个人守护正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0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评价三名司机的行为,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个人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2.司法维护正义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10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学习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小结:需要回避。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为了保证本案的公平公正,审判员需要回避。

教师总结: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知识拓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尤其要防范发生违反《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的各种行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因为:

一、凡是存在不当干预司法的地方,司法最后一道防线就会被突破,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就难以实现。

二、切实从体制上、机制上解决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问题。为此,在司法的内部关系上,要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滥用侦察权、逮捕权、审讯权、起诉权、审判权、执行权、法律监督权等司法权力的问题,着力解决产生打官司难、打官司贵、吃了原告吃被告、滥用自由裁量权、以案谋私、案件积压、久拖不决、执行难、刑讯逼供、有罪推定、出入人罪等司法专横和司法不公的体制、机制和程序问题。

三、课堂小结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板书设计

公平正义的守护

个人守护正义守护正义司法维护正义教学反思

个人维护公平坚守公平

制度保障公平

篇2: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本堂课教学的不足在于,《将改革进行到底》第四集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百度视频因白板故障未能播放;未能留出学生记诵时间;阅读感悟的内容未列入课堂教学内容等。

篇3:期待“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神州

总理此言一出, 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强烈共鸣。记得去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横扫全球、愁云惨淡的时候, 总理一句“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成为鼓舞人心的最强声音;今年, 总理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又成为两会最温暖人心的声音。

总理这简短的12个字, 饱含了一个大国总理对全体国民、对整个国家以及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关心。公平正义,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根基和前提, 对公平正义的重申正与“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前人智慧不谋而合。

冉冉升起的中国早已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成为一颗璀璨的明星。“读史使人明智”, 历史用昨日和轮回告诫我们应该注意什么、避免什么、改正什么、追求什么。无论是对个人, 还是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建设是一个漫长、艰难、曲折的过程, 而破坏却易如反掌。所以对我们来说, 正确的选择便是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 用心地呵护一代代人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岁月成果, 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和清除那些在国家建设路途中的障碍和不良因素。就目前的国家形势而言, 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维护便是这样一副良药、一剂猛针, 涤荡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腐败, 消除那些“不均”和“不安”。

我们和祖国一起从建国前的水深火热走到了现在的富裕小康, 推倒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正在向着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奔去。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建设共产主义, 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 由于现今的一些政策、体制、法制、思想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导致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贫富不均、差距不断扩大、贪污腐败盛行、权钱交易操纵法律等一些违背公平正义之神圣准则的现象和问题, 如果再不加以重视和管理, 可能会产生愈演愈烈的危险。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若把中国比作一个大湖, 那13亿多的人民就是这湖中的亿万颗“水滴”, 只有维护好他们之间的平等, 湖面才能波澜不惊。“无风不起浪”, 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平、非正义就是那大风, 时刻有带起大浪掀翻行舟的危险。维持好“水”的安稳, 需要行舟者时刻保持清醒, 运用好自己的智慧。端正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是前提, 在这个基础上认真面对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难题, 从思想觉悟、法制维护、监督惩处、借鉴古今中外等思路中寻求对策和措施, 力求减少和避免不公平、非正义现象的发生, 去真正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大同社会, 让每一个人都品尝到社会主义的甘露, 都能过上幸福安乐的生活, 不仅是每个公民的美好追求, 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和政府的铁肩道义。

篇4:守护正义的盾牌

职 业:美国陆军上尉(已退役)

超能力:完美的战斗能力,超越常人四倍的体能和感官知觉,以及迅速的自我修复力

电影《复仇者联盟》中最精彩的一个镜头,就是雷神索尔挥起他的“喵喵锤”,砸向队长的盾牌。一声巨响、一道蓝光之后……什么都没发生!不仅如此,在《美国队长2》中,队长为了躲避追捕,从十几层的高楼上跳下。当时他用这面盾作为防护垫,挡在身下,结果……啥事儿没有!看着砸穿玻璃天花板、摔到地上之后仍然活蹦乱跳、爬起来就跑的队长,负责追捕的特工们只有泪流满面……

面对这样的表现,用“刀枪不入”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块盾牌的神奇了。而且,它还是一件完美的投掷武器。当队长将它扔向目标时,它锋利的边缘甚至能切开钢铁、嵌入砖墙。但在另外一些时候,它又很有弹性,能够从障碍物上反弹回到队长的手中。这种看上去自相矛盾的特性真的很不可思议!

据这块盾牌的制作者、“钢铁侠”的老爸霍华德·斯塔克说,他所使用的材料是一种名叫“振金”的金属。它非常稀有,在地球上只找到了这么一块,就用来做了这块盾。

“振金”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当一股巨大的能量击中某个物体时,这股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它要么被储存起来,要么被转换为热量或者声音。而队长的盾牌被击中时,既没有变热,也没有发出巨大的声音——没错,电影中被雷神击中的那次,发出声音的其实是锤子,而不是盾。

这说明,这股能量一定是被什么东西吸收了。因此,“振金”的神秘之处,就在于它的原子能够以某种形式吸收和储存这些能量。所以,队长在手持盾牌抵御敌人的重击时,他不但不会受伤,还能保持身体的稳定。当他从高处跳下时,坠落和撞地的巨大冲击力也是这样被“振金”吸收了,因此队长才能毫发无伤。

而且,“振金”不但可以吸收能量,而且还能释放能量!平时碰到一般的障碍物,盾牌会反弹回来,而当队长用它攻击时,“振金”显然就会自动释放出一股强大的能量,使自己能劈开钢铁等材料。因此,有科学家表示,这块盾简直就像一块超级充电电池,还是随充随用的呢!

在现实中,与“振金”最相似的材料,其实是石墨烯(xī)。这是一种从石墨中切分碳原子得到的纳米材料。它具有超强的导电性,机械强度也很高。用它制成的电池,充电速度是普通电池的1000倍,而释放的电力是锂电池的4倍。这种电池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能源首选。

篇5: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一、坚守公平

1、怎样把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怎样实现或坚守公平)(1)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

(2)个人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3)制度保障公平。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面对利益冲突,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站在公平的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重,形成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遇到不公平的行为时,我们怎么做

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敢于对不公平说“不”,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4、立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他应得的

5、司法怎样坚守公平

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地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二、守护正义

6、公民的基本德性 正义感

7、我们的共同心声

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

8、怎样守护正义?

(1)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2)个人守护正义。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3)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4)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9、个人守护正义

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非正义行为,一方面要敢于斗争,相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另一方面要讲究策略,寻找有效的方法,做到见义“智”为。

10、司法维护正义

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11、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司法

12、司法改革的核心 以司法公正为核心

13、国家怎样实现司法正义,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14、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 公平正义

篇6: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新干县城北小学李燕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汶川大地震让人们领教了灾难的无情,也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以及学会防灾避险的重要。今天,我就来说一说《守护生命关注校园安全》。

一、说教材:

根据《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的规定,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我选择了《守护生命,关注校园安全》的教育内容,这一内容体现在江西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安全我知道>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小学1-3年级版。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根据《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1-3年级安全教育目标:学会在事故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救,求生的简单技能,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校园里都有哪些安全隐患。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思考分析其原因,并防范于未然。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以致用—总结升华”五个层面达成活动目标,组织完成“激趣—探究—归纳—运用—升华”的五步操作程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参与各项活动亲身体会校园安全直接关系每个同学的生命。

2、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三、说重难点:

(一)、活动重点:

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安全隐患,了解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

(二)活动难点:

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觉遵守学校的安全规章制度。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说学情: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九到十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由于生活经验不足,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自束、自约。

五、说教法、学法:

本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为主要建构。注重学生参与、交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直观演示、活动探究、归纳总结的方法,指导学生采取案例分析、假象验证、自主探究的学法。这一切都是为了改变以往的旧的“灌输式”、“问答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法、学法其实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彼此融合的课堂特质。这些理念、方法将具体运用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去体现。这在我后面的“说教学过程”环节中,大家是可以体会到的。

六、说教学准备:

准备教学课件,收集有关校园安全事故的案例、视频、图片、文字、标语。

下面我就具体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教法进行学法指导。

七、说教学过程:

1.课件演示,激趣导入:(大约3分钟)

利用课件直观展示两起校园事故案例现场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以案例的形式,通过直观演示,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到更深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感受校园安全的重要性。)

2、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大约5分钟)

(1)安排学生室内应急避险演练。(这样通过室内应急避险的模拟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发生紧急情况应该如何避险。如此运用活动探究法,创设情境,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2)让学生自己出示、介绍课前搜集的校园安全警示牌。

3.布置任务,合作探讨(大约25分钟)

(1)小组合作探究:

在我们的校园里,会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呢?

一组 :讨论课间活动应注意什么?

二组:讨论上体育课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三组:讨论饮食方面应注意哪些安全?

四组:讨论上下学应注意哪些安全?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并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课间的安全隐患有追打,玩闹,上下楼梯等,体育课时玩单杠,双杠等器材时饮食方面有商店的腐烂,变质,过期食品,上学,放学时的交通安全等)

(2)各小组讨论结果汇总,教师给予补充,用课件展示,进行归纳总结。

(3)得到校园安全存在以上安全隐患后,学生选择自己较了解的内容自由发言:应如何防范以上安全隐患。教师给予补充。(前面这三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校园安全知识,认识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4.拓展思路,学以致用:(大约3分钟)

通过举例,总结归纳,学生已对校园安全有了较深的认识,接着让学生把教材内容进行拓展,让学生编一编、写一写校园安全宣传标语和建议措施,(提醒学生注意用语的委婉,语言的风趣)把获取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能力,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这样就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5.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大约2分钟)

写一篇校园安全调查报告,调查了解一些在校园内发生的安全事故。从而考察学生实际运用综合知识的能力。(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从而真正做到自我保护。)

结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代表着民族的未来。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今天我们上校园安全教育这一课,就是让同学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思考,分析原因,寻找自救自护办法。系统全面的进行自我安全教育,并在活动过程中懂得如何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懂得安全重于泰山。并伴着孙悦的《祝你平安》结束本课的学习。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注意了让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旨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

篇7:公平正义的守护说课稿

古城中学 赵国凤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守护生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的内容。第四单元在前三个单元成长节拍、正确交友、如何正确处理与老师和家长关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分别利用八、九、十这三课从“探问生命”、“ 珍视生命”、“ 绽放生命之花”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经过第八课的学习,学生们认识到生命是不能永恒的,不可逆的。从而为本课“守护生命”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课也为下一框题“增强生命的韧性,绽放生命之花”做铺垫。所以此课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内容

本框题主要涉及的问题为如何守护生命,具体包括两大问题:爱护身体和养护精神。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 爱护身体

因为我们的生命以身体为基础。守护生命,首先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只有学会爱护身体,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待生命,在此基础上才学会追求健康的精神生活。另外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安全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热点话题。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减少意外伤害,所以将此知识点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养护精神

中学生的精神状态受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具有不稳定性。中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中学生需要时时调整心态,来养护自己的精神,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二、说学情

作为七年级学生,小学和初中班会课上接受过一系列的安全教育,对于安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中学生受挫能力比较弱,自杀,自残隐患依然存在。部分学生缺乏健康意识,甚至有时会任意挥霍自己的身体资本。由于中学生受年龄限制,生命经验不足,当自己的生命面临险境时,有时会缺乏自救或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由于辨别是非能力差,可能会受一些不良诱惑的影响,出现思想偏差,从而导致“精神缺钙”。所以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我们的生命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懂得关注身体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能够掌握自救的方法和技能,应对各种突发的灾难和灾害,提高维护生命健康的能力。提高抑制不良诱惑,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图片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对生命负责的责任意识,弘扬真善美,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说教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和图片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情感体验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体验探究式学习。

五、说学法

学法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发挥的越充分,学生越主动,越灵活,创造性就越强,学习效果也就越好。

1.体验式学习:通过视听体验加深相关知识点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利用学生差异,渗透了“同伴互助”的理念。3.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4.自主学习: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是越来越重视自学。自主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六、说教学过程

1.新闻背景,导入新课

2017年1月2日下午阜城县崔庙镇大息庄村,3 个孩子在村边大坑玩耍时溺水身亡。傍晚孩子的尸体浮出水面才找到。随后被打捞上岸,救护车赶到时,3个孩子均已没有了生命迹象。据悉3个孩子中最大的11岁,最小的7岁。

(随着字幕播放悲凉音乐,渲染凝重气氛)适当留白,提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引出主题 “守护生命”。2.爱护身体——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

为了防止类似悲剧的发生,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分组讨论。(为了更好的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从讨论中互通有无,加深印象)

分组讨论总结 :打饭、上下楼梯、活动课、雨雪天气、交通安全、用电安全、远离危险地带等。

3.爱护身体——自救、自护

(结合班会记录、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4.爱护身体——珍视肉体生命

列举两例自杀、自残事件,学生思考讨论。总结战胜挫折的方法

(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用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5.爱护身体——健康生活方式

对照课本健康生活方式图示,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桌讨论。(有助于帮忙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加以改正)。6.养护精神——培养高雅情趣

列举出学生中的不良爱好,抽烟、喝酒、打扑克、赌博等。良好的爱好 书法、阅读、写作、绘画、体育等。(让个别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播放个人摄影集。7.养护精神——传承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播放《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的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榜样的力量)8.小结

(总结本课内容加深学生印象)9.欣赏古典音乐

(让学生感受高雅情趣,传统文化中的美)10.作业

中小学生安全知识调查问卷

(增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和自护能力)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篇8:基于正义原则的教育公平分析

一、关于“正义”的理论

在伦理学中,正义通常指人们按一定道德标准所应当作的事。不同的社会或阶级对“正义”有着不同的解释: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3];凯尔森认为,“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4];马克思认为,“正义与否的客观标准主要在于其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广大群众的利益”[5]。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论证。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6]。正义既是人类理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调节人类社会各阶级利益与冲突的重要工具,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类的社会活动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活动的限制和影响,也受到公民与生俱有的不平等社会地位和自然禀赋差异所带来的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种不平等因素是生来就有的,个人无法自我选择[6]。正义原则就是从全社会整体的角度来处理这种出发点方面的不平等,避免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等个人无法选择的因素产生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不利影响。因此,社会管理者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应通过调节分配制度,来解决这种个人无法选择的不公平问题。针对这种不公平问题,罗尔斯认为“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等,都应平等地分配”[6]。在此认识上,罗尔斯提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两个基本原则。

人类社会本身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罗尔斯认为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正义。只要它符合两个正义的原则:第一个原则,即平等的自由原则。每一个人都有最广泛的基本自由权;第二原则,即差异原则。社会的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被合理地期望适合于每一个人的利益,并且依系于地位和职位向所有人开放。在罗尔斯看来,第一原则“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也就是强调公民基本的权利保障。第二个原则“大致适用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第一个原则优先于第二个原则,也就是说对财富、收入及教育机会的分配必须同时满足平等公民的机会自由。

二、平等原则下的教育公平分析

罗尔斯关于正义的第一原则“平等的自由原则”,以“自由”为核心思想,认为公民的自由是压倒一切的优先权利。自由与平等是公民与生俱来的权利,与民族、性别、政治和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地位、财产、出生和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无关[6]。在教育领域,教育的机会平等是指保障受教育个体取得发展的条件平等。正义的第一原则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基本倾向,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核心。

当前的教育法规基本上是以此教育理念为指导制定的。例如,《联合国人权宣言》宣告:“不论社会阶层,不论经济条件,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初级和基本阶段的教育属义务性质,应当免费。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我国现行《教育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意味着受教育机会将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平等地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即平等地获得受教育机会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另外,机会平等还意味着制度平等,教育政策、学校管理制度、教学规范等一切教育过程中的规章制度都应当平等地适用于全体学生,不存在基本制度之外的特殊条款,这是保证机会平等的基本前提。机会平等并非绝对平等,要充分估计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的平等。机会平等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全体公民完全平等地享有基本权利;另一方面,非基本权利应该比例平等。非基本权利指的是在基本权利之外的、比较高级的、关系到人的生存质量高低的权利。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随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水平而有所不同,如在我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高等教育是受教育者的非基本权利。而在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享受高等教育也是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

当前在我国教育制度中,存在许多机会不均等现象。以高等教育为例,我国的高考选拔制度是目前为止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程序却是遭人诟病。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出现在“差距”上,教育公平问题也是如此,高考招生指标分配有地域差距、录取结果有地域差距及城乡差距等。教育部每年根据不同地域对招生人数做出不同的分配,高校录取名额分布主要集中在比较发达的地区。教育机会很明显地受到考生出生地这种社会偶然因素的影响,教育机会不但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政策方面也没有向不发达的地域及农村地区倾斜,反而偏重于发达城市,使得差距更加拉大。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向受教育者提供一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有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剥夺这种权利。同时还需保证免费教育的质量,避免因经济因素引起的受教育质量的不平等。

第二,享受非基本教育权利的机会平等。如当前引起普遍关注的加分政策,一些地方制定了众多的加分政策,如引进人才的子女可以加分,优秀三好学生可以加分等。我们认为政府在制定这些政策的时候应当慎重。

第三,获得提升发展能力的机会平等。各种教育资源不仅要有形式意义上的开放,而且所有人都有平等获得的机会,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关注公民竞争各项教育权利机会平等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公民能否获得提升其发展潜力的教育机会平等,这要求社会能提供多样性的教育服务模式。除建立高等教育机制外,还需向众多的求职者提供职业化教育,向身心有缺陷的儿童提供符合其能力特征的教育,即特殊教育。优化教育结构,让各种受教育群体都有可供选择的学习途径。

三、差别原则下的教育公平分析

差别原则指的是在满足了平等自由原则与机会平等原则的前提下,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有利于社会的最不利成员的最大利益。这一原则在平等自由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社会提供的不平等的机会来消除因为非社会因素产生的不平等,如家庭出身、种族差异、区域差异等。就是说,要加大对与教育相关的社会体制建设,努力构建一种动态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公平,从而实现符合平等自由价值理念的教育公平。因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生活前景面临着各种偶然性,存在着“出身的社会阶层”“在人生过程中的幸与不幸、好运与坏运”等等[6]的偶然性,差别原则就是要通过社会提供的不平等的机会来消除这些偶然因素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具有实际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从而符合平等自由原则的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研究中的差别原则指的是不同情况不同对待,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正向差别,多以个体接受教育方面的能力为基准,对天赋较好的学生予以优先照顾。这种观点是教育工作者为加快社会发展而采取的效率优先原则,为普通大众所认同。二是反向差别,这是针对那些天生具有某些身体或心理障碍的特殊人群实施的善意差别。作为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通过观念调整、政策倾斜照顾到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权利,将成为以后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化,产生了很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乡差距造成的教育不公平。2009年《求是》杂志调查了中国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比较后发现,最多的是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人均收入12 000元,最贫穷的甘肃定西地区,人均收入仅1 800元,贫富悬殊达到了7倍多。在我国,义务教育是以县财政为主,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财政投入困难,造成学校教育设施破旧、甚至师资力量极度匮乏,从而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第二,家庭收入造成的教育不公平。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家庭收入差距也比较大。目前有的家庭可能会给孩子的教育投入几万、几十万,初中、高中就送孩子到国外接受教育,但有的家庭甚至连义务教育的费用都无法承受。这种教育投入上的差距,会拉大社会上人和人的差距,造成严重的教育不公。

第三,特需教育的欠缺造成的不公。一些智障儿童、残疾儿童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很多被遗忘在社会的边缘。

第四,农民工子女教育资源欠缺引起的教育不公平。中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众多的农民工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成果,即使在城市打工10年、20年,也享受不到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农民工的子女不能上当地的公办小学,只能选择一些办学条件很差的私立学校,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基于差别原则,要求针对基础教育阶段那些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以是否最大限度满足这一不利阶层的利益为标准来确定教育资源的分配,这是一种基于机会平等前提下的补偿原则。在教育实践中,补偿制度的宗旨是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给予必要的、适当的倾斜政策。

其一,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财政补贴。国家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传统的靠县级财政支持的教育模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条件下,国家有必要统一地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补贴倾斜。同时加大对中低收入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补贴,使教育惠及更多的弱势群体。

其二,促进各种教育形式平衡发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进入非基础教育阶段时,因在国家正规的评价考试中失利而失去非基础教育机会的受教育者而言。补偿原则呼吁政府通过一定的补偿措施使他们通过另外的渠道得到实际的发展,如加大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的财政投入等等。

四、小结

教育公平应该是一种和谐的公平,一种互惠性与博爱的公平,应能针对那些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群体,最大限度满足其利益需求。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基于正义的教育公平,要求在平等的自由原则基础上,向受教育者提供一定水平的免费教育,使得受教育者都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给予每个受教育者非基本教育权利的机会平等,并获得提升其发展能力机会的平等。同时要求在差异原则的基础上,实行全国统一的国家财政补贴,补贴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促进各种教育形式的平衡发展,使得不同需求的受教育者都有其可供选择的教育机会。教育在正义天平的砝码上衡量,才能实现公平发展之路。

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其实质是一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在配置时必须依托于一定的原则。罗尔斯关于正义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站在超越阶级和社会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详细论述,也对教育公平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对罗尔斯的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别原则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做了分析,并依据此原则对我国现在存在争议的一些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教育公平,正义,机会平等,差异原则

参考文献

[1]阮艺华,唐斌.教育公平新解[J].教学与管理,1999,(9):3-5.

[2]孙新.教育公平的社会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1):59-60.

[3]杨佳.柏拉图的正义观解析[J].人民论坛,2010,(23):242-244.

[4]张翀.试论凯尔森的纯粹法学理论[J].法制与社会,2007,(6):41-45.

[5]曹玉涛.论分配的正义[J].哲学动态,2010,(5):32-36.

上一篇:六年级话题作文:我眼中的幸福400字下一篇:你的路途,看不到我的风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