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与借鉴

2024-05-07

领悟与借鉴(精选6篇)

篇1:领悟与借鉴

领悟与借鉴 ——“国培”小结

海南“国培”项目已经启动一个多月了,回顾这段远程培训的日子,有艰辛,也有喜悦和欣慰。

“国培”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平台。在这些培训的日子里,作为学员的我认真收看专家讲座的视频、教学实录视频、撰写研修日记与作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更加贴近了课改的课堂;使我体会到教学是需要根据学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学知识。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知道了教学中该注意什么,哪些细节应该抛弃。我就这么忙碌着,眼睛模糊了,肩膀酸痛了,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快乐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享受着成长的喜悦。迈步远程培训中,我领略到了文化的博大与多元。在这里,我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在这里,我的视野开阔了,我的见识深广了,我的生活充实了。

远程培训的组织形式为我们教师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新的教研天地。我借助网络体会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它让我可以进行网上听课、网上写作业、网上交流讨论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学习方式等自主安排学习,等于把学习课堂“搬到”自己身边,坐在自己家里,就可以听到名师授课,完成自己的继续教育学业。自参加远程培训以来,我积极学习,认真聆听专家讲座,阅读文本,学习教学相关策略,并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用心去领悟教育理论观点,这次培训使我在教学理论和教育观念上得到了大量的补充,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解决了一些我以往教学中的困惑。通过聆听专家的讲座,我反思过去的教学行为和观念与新课程理念下教师 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我认为只有从内心深处去认识自己,反思自己,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吸取和借鉴专家和同行们的经验,通过努力不断完善自己,促进自身的发展。“国培”让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整合了一下培训内容,归纳了这次培训中值得我学习与借鉴的一些知识如下: ◆、高效阅读课堂构建策略【关心凤(海南省海口市第九小学,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一、设计主问题

1.从题目中提炼主问题。2.从文眼、关键句提炼主问题。3.从过渡处提炼主问题。4.从情节提炼主问题。5.从课后习题提炼主问题。6.从提纲提炼主问题。7.从主旨提炼主问题。8.从“比较”中提炼主问题。

9.从“反复”提炼主问题。10.从课文的情节发展线索提炼主问题。11.从言语表达提炼主问题。

二、抓实两条线

1、“言语实践线”,主要提升学生言语智慧。

2、“人文熏陶线”,主要涵养学生健康人格。

三、瞄准三个点

(一)瞄准第一个关键点——精选切入点 1.数字切入;2.词语切入;3.课题切入; 4.句子切入;5.人物切入;6.故事(背景)切入; 7.歌曲切入;8.比较切入;9.“故弄玄虚”切入。(二)聚焦着力点 1.根据年段重点来确定着力点。2.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着力点。3.根据教学基点来确定着力点。

(三)巧设拓展点

1.在感悟关键处拓展;2.在内涵升华处拓展; 3.在语言精妙处拓展;4.在文本留白处拓展。

四、把握四个度

(一)把握好“阅读理解的度”。

(二)把握好“语言实践的度”。

(三)把握好“人文熏陶的度”。

(四)把握好“拓展延伸的度”。

五、追求五融合

(一)与社会生活的融合。

(二)同一主题文章的融合。

(三)与课外阅读的融合。

(四)与学生亲身体验的融合。

(五)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小学古诗词教学思考与建议【王国健(海南省洋浦第一小学特级教师)】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一)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激发爱国热忱。

(二)感受古诗词中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感悟语言优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敏感力和鉴赏力。

(四)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原则:

(一)以阅读、记诵为主的原则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注重朗读指导的原则。

(四)借助历史,还原现场的原则。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一)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

(二)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

(三)渲染意境,让学生徜徉在情境交融中。

(四)强化语言积累,着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五)加强教师自身修养,让古诗词学习生活化。

◆、小学习作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王琴玉(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小学语文教研员)】

一、习作教学的典型问题分析 1.习作教学年段特点模糊。2.习作教学模式单一。3.教师自身习作能力欠缺。

二、策略蕴含于《语文课程标准》中

1、《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教学的总目标。

2、《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习作的教学建议。

3、《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的教学评价。

三、对应年段教学目标的典型课例分析

第一学段课例:《看图编童话故事——学写疑问句和感叹句》教学设计。第二学段课例:儿童诗、童话故事创作——《两个名字》课堂教学实录。第三学段习作教学目标。

四、习作教学基本策略

1.运用学生的经验。2.激励儿童写感兴趣的东西。3.应该使儿童的作文具有实用的目的。4.大量阅读经典,模仿、对照、比较。5.教师必须亲自指导儿童的作文过程。6.教师应该同儿童一起写作文。总之,这段时间的远程培训给我带来了新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教学理念。每一专题中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过去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和困惑,以及原来在教学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借鉴和启迪,还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进行深入的反思。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精神也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是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篇2:领悟与借鉴

多年来,当我苦闷忧愁时,当我悲伤难过时,阅读总能将我从心情的低谷中拉起。

从小到大,有着不可计数的考试,稍不用心学习,成绩便陷入了沼泽地,内心也在那稠浆中苦苦挣扎。抬眼望去,书架上的一个书名立即映入眼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不由得想起了主人公保尔那坚强不屈的意志,以及他对生活的积极进取。他仿佛就在我的身边,鼓励着我要冲破心中的消极情绪,站起身来重新追赶自己的信念。“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既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一番话在我的脑海中激起惊涛骇浪,使我又得以擦干脸上残留的泪水,坚定地奔向未知的前方。

两代人的代沟本就难以消除,更何况是对于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我和爱成固执的母亲。于是,大大小小的母女间的不和便接踵而来。当我还在独自生着闷气的时候,随手翻开身旁的《唐诗》,就看到一首《游子吟》赫然印于纸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是啊,母亲对儿女的爱从来都是隐含在一针一线、一言一语中的,而我这个做女儿的却不细心,反而埋怨起母亲来了。

篇3:领悟与借鉴

进入新时期以来, 现代琼剧《下南洋》是我院第一个全力打造的重点剧目。“下南洋”做为我国近代史上一次著名的移民现象, 这其中, 饱含着千千万万流落海外的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和他们饱含辛酸的、屈辱的, 但又是充满希望的奋斗史、苦难史、血泪史。而现代琼剧《下南洋》, 正是以既大开大阖, 又细致入微地刻划, 饱含深情地表现了海南人“下南洋”的奋斗史、苦难史、血泪史……

海南人离乡背井飘洋过海“下南洋”的历史已有几百年。他们在异国他乡生存、奋斗、创业, 留下了多少悲欢离合, 留下了多少辛酸和苦难, 留下了多少感人的故事。现代琼剧《下南洋》的故事, 正是以海南侨乡文氏家族近百年的命运遭际为线索, 通过一个家庭为主线, 来反映海南人下南洋的历史。该剧采用历史切片结构法, 切取历史过程中的几个横剖面, 把时间拉得较开、较长, 将视野探向历史纵深, 探向人物心灵发展变化的较长历程。该剧写民国初年, 兵灾粮荒的海南岛, 民不聊生, 很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外出南洋谋生。刚生下孩子不久的青年文昌, 也离别妻儿, 独自闯荡南洋谋生。10年后, 文昌发妻琼娘不见丈夫如期归琼, 不得于只身渡海寻夫。可到了新加坡, 却发现丈夫已同当地女子星姐同居。星姐对文昌有救命之恩, 更是文昌在南洋创业的资助者。面对琼娘与星姐, 面对留南洋还是回海南, 在情感与事业的两难选择中, 文昌最终还是留在了南洋, 留在了星姐身边……又过了8年, 文昌带着星姐富贵还乡, 不料他与琼娘所生的儿子海亮拒不认父。海亮因在赌场负气伤人, 招致追捕, 不得已跟随其父亡命南洋避祸。在南洋, 海亮目睹了父辈在异国他乡的艰苦拼搏, 慢慢弥合了与文昌的父子情感。日占时期, 海亮秘密参加南洋抗日义勇军, 在日军对南洋华侨的大验证中英勇反抗, 壮烈牺牲。当文昌捧着海亮骨灰再次踏上故土时, 又时隔了四十二年。一生守望在故乡的琼娘, 怀抱亡子遗像安然而终。跪在祖先灵位面前的文昌, 深情地道尽了游子在外的悲苦情怀, 述说了对家富国强的殷切期望……

该剧以海南人“下南洋”与“望南洋”的双轨线, 很好地表现了该剧张扬人文精神, 揭示人性与民族性, 展露人物性格的线索, 也描写了人性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可以说, 剧中各个人物形象既有血有肉而又丰满立体。

现代琼剧《下南洋》由我国著名剧作家罗怀臻创作, 并由罗怀臻牵线, 联合著名戏剧导演艺术家曹其敬、舞台美术家刘元声、作曲家汝金山和形体表演、灯光、服装、化妆等国内一流主创人员组成创作班子。该剧于2009年4月首演, 即赴杭州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地方戏 (南方片) 优秀剧目展演, 荣获二等奖的好成绩。

行话说“十年磨一戏”。戏是“磨”出来的, 要不断地修改、加工、提高。《下南洋》也是如此。到舞台第二稿时, 我有幸加入剧组, 扮演剧中“阿龙”一角。

首演时剧中的“阿龙”这个角色, 由一位演员扮演;第二稿剧中的“阿龙”, 则由两位演员来饰演。原“阿龙”的饰演者在此稿中只饰演老年“阿龙”, 而我则饰演中、青年的“阿龙”。

怎样才能饰演好这个角色?我认为, 理解剧本, 理解人物, 这是演员对完成剧中人物形象创作的基本要素。

创立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中曾说过:“……首先你应当把那从剧本中, 从导演的排演中, 从演员自已的幻想里取得一切‘规定情景’, 按照自已的方式去想象一下。这一切资料会使你对所扮演的角色在它周围的环境中所过的生活有着一个总的概念。”他还说:“还应该真诚地相信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生活的实际可能性;应该习惯于这种生活, 做到和别人的这种生活打成一片。假使把这一切做到了, 那么, 在你的内心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热情的真实情感的逼真。”这说明了“规定情景”对演员的创作是极其重要的。

说到海南人下南洋的“苦难史、血泪史”, 依我愚见, 剧中的“阿龙”, 无疑便是这“苦难史、血泪史”的真实写照之一。阿龙与文昌同时下南洋, 文昌到了新加坡, 阿龙则到了马来亚。“三年之前同出海, 开采锡矿出马来。谁知不辛遭矿难, 被砸伤残成废材。得知兄弟在狮城, 辗转过海求援来。”阿龙在马来矿难中受伤致残, 不可能再打工赚钱, 更不用说去创业、奋斗、发财了。当他打听到堂弟文昌的消息后, 就这样拖着一条残腿, 拿着一把椰胡, 以卖唱为生, 从马来辗转到了狮城, 找到了文昌。在我看来, 戏剧的本质是“行动”, 是演员在舞台上通过表演来诠释故事的艺术。所以说表演也是一种创造。由于戏剧表演本身所带有的假定性, 那么, 就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 才能更好地去诠释这种假定性。毕竟, 不管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 其故事都已是“过去时”的事件, 况且,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不可能不含有虚构的成分, 不可能不含有剧作家的某种观点或者理念。既然艺术是虚构的, 且剧作家在剧本里所规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人物又与我们当下的社会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所以, 演员就必须运用想象, 认真构思, 努力使自已走进角色的内心、走进剧本的规定情景当中。

戏剧的行动对于演员的创作非常重要, 把握好了角色的行动线, 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思想、情感、性格和命运。那么, 剧中角色阿龙身处的情况, 也就是规定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看到, 阿龙第一次出场时, 身无分文, 衣衫褴褛, 蓬头垢面, 而且还是个瘸子。从外形上说, 衣衫褴褛、蓬头垢面, 这些化妆师就能解决。接下来是“瘸子”这个问题了。——怎么解决?练, 练瘸子走路。记得有一次, 我在琼州大桥下的一片空地上练走瘸步。这里行人不多, 偶尔有一两人路过, 但都会用好奇的、诧异的眼光看一下我这个自故自地、一拐一拐地绕着圈走的“瘸子”。可却有一位慈祥的老者, 座在一张休闲椅上饶有兴趣地看着我, 拟乎还很专注。当然, 我也故不上那么多, 只是一边走着瘸步一边在感觉着、思考着……剧本对此的提示只有一句话:阿龙拖着一条残腿卖唱上。而之所以这样, 是因为“被砸伤残成废材”。也就是说, “阿龙”不是天生的瘸子, 至少不会有一腿长一腿短的毛病, 既是这样, 他就不可能走一高一低的“瘸步”了。“阿龙”被砸伤的具体部位在哪?程度有多重?现如今恢复得怎样?这就得靠自己去理解、去想象了。走着走着, 我有了感觉。我想:阿龙可能是砸断大腿或小腿骨头, 膝盖不能弯曲, 走路时, 整条腿是绷直着的, 不能自然跨步而是整条腿直着拖过去, 又因为是骨折而疼痛, 难于支撑身体, 每到残腿落地时, 必须快速地迈出另一条好腿……感觉有了, 我的“瘸子步”也自然了, 顺当了。当我停下来时, 一直看着我的那位老者微笑着问道:小伙子, 你是个演员吧?我点了点头, 算是回答。老者也点了点头, 大概是表示认同吧, 也离开了。

也许是走得顺当了, 也许是心里老想着“拖着一条残腿”的特定情景, 在家里, 我时不时地总会走上一阵子的“瘸步”, 甚至是一大早去市场买菜, 也常会不自禁地绷着一条“残腿”走起路来。一位认识我妻子家人的大妈偶尓见到, 露出惊讶的神色:这不是某某家的女婿吗, 怎么她女儿嫁的是个瘸子?此话传到妻子那里, 惹得她娇笑不止。而我心里不免则有些偷着乐:看来, 我像是个真的“瘸子”了。

接下来, 是如何走进角色内心的问题了 , 也就是说由人物外在的“规定情景”走进人物内心的“规定情景”, 并通过创造而展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剧本所描写的那个年代——二十世纪初叶, 海南人下南洋, 有哪个不是想在异国他乡拼博一番, 发财发家的?尽管有许多人是被卖“猪仔”去当苦力的, 而且旅途极为艰险, 可谓“九死一生”。若是偷渡出洋的, 既担心官军的稽查更害怕遇海盗抢劫, 特别是海上风信难测, 帆船时时有倾覆之险。若是“契约劳工”当“苦力”的出洋者, 则几乎与奴隶无异, 饱受劳工头与劳工馆的虐待, 出洋时就饱受非人待遇:被封禁在船舱内, 条件恶劣, 没准还没到南洋就已丧命大海。阿龙历经千辛万苦到马来亚后, 却不幸在矿难中至残, 成了废人, 别说无望发财发家, 仅靠一把椰胡卖唱, 肚子都填不饱, 至使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着落。好不容易打听到了堂弟文昌的下落, 这才又千辛万苦地从马来亚辗转到星洲, 希望从文昌那资助一张船票, 回乡与家人团聚。

在文昌打工的咖啡馆, 当文昌向阿龙披露自已“我还想留在南洋拼几载, 我还想勤劳节俭多赚钱。今日为人来打工, 明日自已当老板”的想法时, 阿龙即说:“说得好, 说得好, 文昌兄弟有志气!兄弟, 想想你我九死一生漂洋过海, 不就是想在南洋混出个名堂, 有朝一日揣着大把大把的洋钞票, 衣锦还乡么?可惜阿龙哥废了, 不能再打拼了, 只好回到家乡种田, 可兄弟你是好好的, 你要留下来, 熬下去, 拼它个出人头地!唯有如此, 才对起祖宗, 对得起妻小, 对得起成千上万漂洋过海的海南弟兄呀!”

可以想象得到:像阿龙那帮闯荡南洋的男人们, 哪一个不是怀里揣着发洋财的“梦想”, 哪一个不想凭借自已的勤奋、拼搏而“混出名堂”, “衣锦还乡”的?更何况血气方刚的阿龙!尽管已是废人的他, 空有一腔热血而无法“圆梦”, 但听到文昌的志向, 自然会兴奋不已、激动不已。他们是同一个地方出到南洋去的, 他发不了洋财了, 但堂弟文昌若能在星洲发展好了, 不仅文昌能光宗耀祖, 他也会觉得是件荣耀的事。而且, 文昌所披露的想法, 在阿龙看来, 是挺身而出, 为海南人争气, 为一个民族争气的举动。所以, 在说这一大段台词时, 我在语气、语调、语速上, 注意强调其节奏性、强弱感和抑扬顿挫, 以此来强化、外化人物此时此刻的心情。

演员要塑造好人物, 应该在“想象”中站到剧中人物的地位, 才能“假设”出人物“此时此地”的实际境况和特殊遭遇, 应该通过自己的创造来表现角色的心灵世界和精神生活, 才能突人物的品格形象。这是我在塑造阿龙这个角色过程中所获得的深刻体会。

摘要:从明末清初起, 琼崖大地因社会动荡, 经济肃条,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 许许多多的海南人怀着发财的梦想, 或偷渡, 或当“契约劳工”, 加入了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走出国门的移民潮。而现代琼剧《下南洋》, 做为首个反映这段历史的舞台戏剧作品, 它以一个家庭为主线, 通过海南人“下南洋”与“望南洋”的双轨线展开去, 既大开大阖, 又细致入微地、饱含深情地刻划、再现了海南人“下南洋”的奋斗史、苦难史、血泪史……

篇4:领悟与思考

子,时隔六年,历历在目,是什么使他成为“肿瘤”,我们从他的作文里是否能体会出一二呢?我从包里习惯地拿出相机,想把他的作文拍下,写个教学案例,可惜相机没电了,错过了机会,刚收完卷,我就跟一起监考的王×老师谈起朴××,字与人反差很大。王×老师一向城府很深,回答得很凝练,“德才兼备、德为先”。

我还是想是不是我们的教育与家长的教育某些方面没有做好,导致孩子畸形发展。我喜欢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吸引我的不是主人公海伦·凯勒,而是伴她成长、给她智慧启迪的安妮·莎莉文。莎莉文老师本身也是残疾人,她默默无闻地隐身背后,从不抱怨。读完时心中有一股力量,共鸣的力量。

常常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汗颜,但还是相信爱心的付出总是值得的,不管这路有多苦——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李×在我们常人眼里是个穿长衫的“怪物”,只晓天文、不知地理的,连个高中也考不上,一定是没大出息了,又有谁能想到他能被多家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三年级有个开了智障证明的小女孩李××,我在教学七巧板时,虽是一周一次课,但李××总是不忘带,而且拼得还很快,有的老师说可能是她忘记拿出去了,天天放在书包里;有的老师说它可能回家练了,所以会。但不管怎么说,她是感兴趣的,我分明看见她完成时嘴角向上翘,眼睛斜着看我,瞳仁都在笑。中午看我在看饭班,还是斜着眼与我交流,“可以拼七巧板吗?”“当然可以!”那神情比我宝贝儿子小时精神多了。回忆我儿子小时候,讀课文像蹦豆似的,什么也不会,是王×一直倾心付出,才使他五年级突然顿悟,数学名列前茅。这又使我想起前不久《希望英语杂志》中讲述一驯兽员是如何教会老虎表演的,老虎天生怕火,这名小伙子竟然把不同物种、不同语言的老虎改变习性,达到预期目标,令我折服!是我们的功没下到还是我们的孩子比老虎的智商还要差呢?

这学期有幸听赵伟主任说一中的教师为学生答疑,是主动放弃休息,下课铃响在门口等学生,我儿子的老师是告诉学生他需要休息!好、坏教师在我们心中只是一个细节、一份责任!

海伦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我们是不是要让身边的孩子也觉得他自己是幸福的呢?也因为他遇到的每个老师都是好老师!愿我们的教师对待我们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我们对待别人的孩子像自己的孩子。

篇5:职场领悟——抱怨与感恩

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当下少有吃苦的“小年轻”,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谋求好的生活。没错,薪水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一种反映,是对我们工作付出的回报,但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就意味着把薪水看成是工作的终极目的,当成工作的全部。只为薪水工作,就像是人活着只为吃饭一样,大大降低了工作的意义以及生活的价值,因为工作有着比薪水更重要的学习机会与晋升空间。

只为薪水而工作的人群,感觉生活单调,感觉自己活着太累,甚至滋生怨气,因为绝大多数时间受他人支配,缺乏主动意识,没有成就感。时间长了,压抑的情感难免不释放,进而开始自艾自怨甚至于向他人抱怨。

抱怨者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这样下去,在抱怨中会丧失许多的机会,也不可避免地落在别人的后面。与其抱怨,不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实干,在工作中始终牢记“拥有一份工作,就要懂得感恩”。

篇6:《枪炮病菌与钢铁》读书心得领悟

能量:火,工具的使用,让人类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特立独行。特别是吃到熟食后,大脑的发达让人类走出非洲,在地球横行霸道。

人口:人口是精髓,牛逼的结果就是数量多的急剧增长,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美洲和大洋洲大量的大型哺乳动物灭亡于人类的癌变过程中。按照作者的说法,非洲大型哺乳动物幸免于难的原因在于长期和人类共处,渐渐演化出躲避人类的本领(还记得赵忠祥老师那:当马赛人走来后,狮子们一哄而散,你才能知道,谁才是大草原真正的主人),其他大陆没有这个机会。特别是美洲和大洋洲这样的人类到达较晚的大陆。

可捕食的对象的持续下降,人口的急剧增长,是人类驯化动物和进行粮食生产的动力。而农业生产导致更多的剩余能量,可以养活更多人,人口够多才能演化出政权组织;人口够多,才能精细化分工,才为技术的爆发提供基础条件,才能拥有枪炮和钢铁;只有人口更多,才有机会让流行病盛行(人类的病菌来源于驯养的牲畜)……

地理出生决定论:你牛不牛逼,你出生的环境就决定了,别期望太平洋上一个小岛上的土著建立通行全球的文明,一来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能量)让他们演化出足够复杂而强力的社会组织,二来他们人数太少。所以,历史大势是什么,你看看哪个地方人多地盘大就够了。

一些一个无关紧要的因素:竞争、统一和分裂——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呢?因为欧洲有适当的分裂,给了历史进程很多可能,而中国长期大一统的思想,容易让个别人的想法左右历史进程。所以适当的分裂(不是过度分裂),特别是具有极大竞争和冲突的分裂,对于发展来说是有益的。

上一篇:教育局实习自我鉴定下一篇:制度执行情况检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