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诗歌

2024-05-07

领悟诗歌(共14篇)

篇1:领悟诗歌

领悟的优美诗歌

小时候,不止一次地幻想

能够像健康孩子那样

生命中洒满阳光,蓬勃生长

或者,一觉醒来

一切都变了模样

我是一粒向日葵的种子

被阳光遗弃

躲在幽暗的角落

悄然呼吸

理想的`彼岸遥不可及

我终于丢失寻找的勇气

当伸手可及的人间烟火袅袅升起

我如凤凰涅槃般挥手示意

闹钟在每一个清晨准时响起

一大一小两个男人开始忙碌穿衣

屋子里有他们唏嘘的耳语

我的牵挂从这一刻到暮色迷离

不惑之年的门槛已经迈进

再不情愿也无法悠然转身

既然脸上的皱纹还会如雨后春笋

就让我笑得像母亲一样温馨

再不会像小时候那样

奢望一切重来

就算重来

又有几人,躲得过

命运的,安排

篇2:领悟诗歌

爱我的人,并不多。

懂我的人,也不多。

爱我的人,却不是懂我的人,而懂我的人却不能去爱。

谁爱了,谁不爱了。

该爱,还是不该爱。

即使失去了些什么,也会一如既往。

偶尔想起,就像是从前的那些曾出现过却又默默淡忘的人。

他们都变了,曾经的猖狂,已经被磨灭了。

终于在若干个夜晚里体会到了,已经失去了猖狂的本质。

即使有缘,不一定会有结果。

有的时候,注定了只是一场交集而已,分寸拿捏的好,就放的.下,如果拿捏的不好,那就是堕入六道轮回也不愿去忘记。

我相信,我们可以漠然的面对逝去的某些情感,然后沉淀在心底的记忆里。

或许,我们忘了。

或许,我们又在那样的地方遇见了。

或许,我们再也不曾相见。

憔悴、不安、痛苦、哀伤。

那又是谁,在落寞的岁月里学会流逝。

篇3:领悟诗歌

一、激发兴趣,熟读成诵

传统的诗歌教学,很多教师遵循“读、译、抄、背”的思路,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对诗歌课程缺乏兴趣。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乐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课堂导语,营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让学生真正地进入诗人的心中,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歌是音韵的艺术,体现了音乐美,具有往复回环的节奏感,抑扬顿挫的声音美带给人美的享受。熟读成诵是诗歌鉴赏的前提,朗读是鉴赏的切入点,读诗是一门鉴赏艺术,鉴赏需要激情诵读。例如《天上的街市》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激情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表现出节奏美和韵律美,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准字音基础上,读出重音、 音韵和节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诗句的节奏,做到熟读成诵, 为诗歌鉴赏奠定基础。所谓“三分诗七分读”,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内涵的音律之美让读者的心灵为之感染,体会诗歌蕴含的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领略诗歌意境美,为诗歌鉴赏做准备。

二、体味意境,激发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愉悦的情感,激发人们内在的心理需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智力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品格,提升审美素养,达到体验美、理解美、创造美的教学目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人物形象,体会他们的思路历程,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深入剖析作品, 挖掘作者创作时的激情,在对课文内容的领悟中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体味作者的人生态度,激发积极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意脉流动, 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声调高低错落,语调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具有音乐之美,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体会诗歌的意蕴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用多媒体再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体验如诗如画的情景,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真切地感受诗人的情感,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笔下的画面。中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流传千古的绝唱,散发着无穷的韵味,古诗具有音乐特质,节奏感强,韵律和谐,通过丰富的美感、特有的旋律、 变化的节奏塑造形象。精彩纷呈的古诗是前人留下的艺术瑰宝,传承着祖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诗中的形、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体味文章美的意境,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以“假如我是诗人” 进入意境,展开想象的翅膀,勾画一幅画面:长江两岸,春暖花开, 彩蝶翩翩,百花吐艳,滚滚波浪向东翻腾,一叶扁舟漂向水天相接的远方,消失在烟波浩渺的江面。学生借助想象,融入自己的理解, 创造出美的意境,学生领悟到作者融景色美之中的情感,拓展美、 创造美。语文教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挖掘教材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鉴赏美,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思索、领会作品蕴含,提升鉴赏能力。

三、多媒体教学,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创设了语文教学广阔的时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音响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信息技术信息量大,传播的速度快,语文教学包含大量的文化知识,时空跨度大,运用信息技术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找到平台,信息技术创设课文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采取灵活多变的阅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用心灵感悟作品,触摸作者情感的脉搏,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使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进行交互式的网络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和形象化,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计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使课堂变得生动形象。例如,古诗《钱塘湖春行》教学,教师在字面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欣赏古筝音乐伴奏下的朗读,再为学生播放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示绿草如茵、莺歌燕舞、碧波荡漾的画面,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笔下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提高鉴赏效果。

总之,诗歌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诗人一起体验悲欢离合,提高思想境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净化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形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更深层的理解,在读中领悟诗歌内涵, 在悟中提升鉴赏水平。

摘要:诗歌鉴赏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激发兴趣,熟读成诵”“体味意境,激发情感体验”“多媒体教学,提高诗歌鉴赏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诗歌鉴赏。

篇4:引导学生抓诗歌特点领悟诗情

一、交代创作背景,领悟诗情

古诗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环境。有的诗人因统治者昏庸无能,任人唯亲,其诗作表现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之感;有的诗人因羁旅异乡,诗中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诗人因心情舒畅、愉悦,所写的诗,充满欢快、奔放的气息……因此,教学古诗,应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查资料大致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也许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是零星散碎的,老师要帮助他们梳理,归纳一下。笔者觉得,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后,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深刻。如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学生了解了诗人当时流放遇赦的境况,就能充分体会他“千里江陵一日还”所流露出的欢畅、愉快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的主题。

二、借助景物描写,领悟诗情

古诗常借景抒情,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都带着创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要借助诗中所写的景物,让学生领悟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阅读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写的景物有“黄河”、“白云”、“孤城”、“万仞山”。山、水、城郭、白云这些景物本可以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图》,但诗人用“远上”一词联系“黄河”与“白云”,顿生动感;用“孤城”点缀“万仞山”,则呈现出边疆地势险峻,一片荒凉的景象,已然流露戍边将士的艰辛和强烈的思念亲人的情感。接着,诗人由写景转入抒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对朝廷,对封建统治者不关心戍边将士的疾苦,作者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这些景物描写,就容易领会这种诗情。

三、抓住修辞,领悟诗情

古诗写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善用修辞。如唐代诗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潜”写出了春雨来临时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情趣;“润”传神达意,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也从这和风细雨中透露出来。因此,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住这一特点细心体会。

四、捕捉诗眼,领悟诗情

阅读一篇文章,往往能在文中找到显示中心的“文眼”。同样,在一首诗中,也有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诗眼”。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善于捕捉。如汉乐府收录的《悲歌》(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古今诗文阅读》)

悲歌可以当泣,

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

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

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

肠中车轮转。

全诗短短八句,可以抓住题目中的“悲”字,挖掘出游子“思念故乡”,欲归不得而内心极度伤悲这一主题。诗中的每一句都突出了一个“悲”字,尤其“肠中车轮转”一句是双关句,一喻游子内心痛不堪言,如受车轮碾轧一样;二喻内心幻想自己乘车踏上返回故乡的道路。这一双关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挥之不去的痛苦和悲愁。学生阅读,若能抠住诗眼,就能更深地领会“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生发出的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

篇5:理解、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②答案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7.阅读下面的几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反复吟诵这三首词,体会词的共同情感,并说说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表达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反复品读三首词,比较表达愁绪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玉案》一词“愁”是以“烟草”、“风絮”、“黄时雨”为意象,体现词人对倾慕女子所生的闲情闲恨闲愁,又以“一川”、“满城”等语言为载体,烘托渲染作者在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无限的愁怀恨绪。《虞美人》则以“一江春水”来坦露这位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武陵春》中的“双溪舴艋舟”意象则形象而又夸张地写出了女词人在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3)通过这三首词的涵咏,你对古代诗歌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志方面有什么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的情感、心志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即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愁思”,这也是古代诗歌具体化的技巧之一。正是这样的技巧,使得中国诗歌就更具有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富有含蓄之美的原因。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拍,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请你朗读诗歌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2)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3)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已点燃,但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村更显安谧宁静,表现作者欣慰、喜悦之情。

(4)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风格而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这一创作特色,请你细细品读,然后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岛以“幽奇寒僻”风格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首联从听觉、视觉相互衬托,“闻寒水”、“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又寂静、凄冷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又如颔联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兼之落日昏黑之时,更令人不寒而栗,诗句从声、色两个角度体现了幽深险僻的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篇6:领悟诗歌

基本解释

[释义]

(动)领会。

[构成]

并列式:领+悟

[例句]

他的领悟能力很强。(作定语)

近义词

意会、贯通、融会、剖析、明白、分解、分析、理会、了解、领会、解析、认识、理解、体认、体验、体味、领略、体会、会意

英文翻译

1.comprehend; grasp; understand

详细解释

◎ 领悟 lǐngwù

[comprehend;assimilate;catch;have a true grasp] 体会,解悟

从他们的记录中我能领悟到某些哲理

领会晓悟。 明 李贽 《复焦弱侯书》:“盖《近G语h》须领悟者乃能观於言语之外,不然,未免反加绳束。” 清 秦笃辉 《平书・文艺下》:“读书作文

相关内容

用领悟造句

从他们的脸部表情我领悟到事情的严重性。

母亲也开始领悟,批评我并不会使我沮丧。

就在那个时候,他突然领悟到刚才那番话的含意。

一个推论的命题当它被推论认识后,就被领悟了。

他领悟到,他那可怕的秘密已经不胫而走,众所周知了。

她曾在延安的窑洞里住过,并真正领悟了延安的奥秘所在。

就连这点道理,也不是别人指点他的,而是他自己领悟出的。

在有了模糊的轮廓后,(她)把它顺嘴说出来,是让人领悟。

在讲坛上,他不能仅凭他的气质就自有超越的领悟或超越的权威。

我现在想,我当时对于这番话的真正性质,只稍微有所领悟罢了。

我力图领悟毕达哥拉斯的才能,他的才能使数字支配着不断变动的事物。

与此同时,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所谓第三世界也在考验我们理智上和政治上的领悟力。

他做了一个领悟的姿势,挤进了另外一伙人的谈话中去,为的是怕他的一切成见都要给推翻了。

此时,我也领悟到,当我们年岁越来越大时,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以孩童的信赖和纯真来对待一切。

布里格斯先生开始领悟到,直到那时他还没注意到的一件值得赞扬的事实,那就是在他的领土上太阳永远不落。

现代天文学家凝望着远离地球的星体,星系,从而领悟出数十亿年之前宇宙诞生后的短短几分钟内发生了哪些现象。

这样一种领悟能唤起新的创造性的动力,这种动力也许不像早年朴素的勃勃生气那样天真无邪,但却更复杂,而且更持久。

21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还是不领悟么?

篇7:《恶意》读书心得领悟

新颖的是,本书的推理过程,是以加贺的手记,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现的,两个视角,两种陈述,让读者在不断切换视角的同时,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细节。

在所有读者同情着野野口作品被窃又爱而不得时,以为故事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事实上,高潮才刚刚开始。细致入微的加贺,不断的探求着野野口的童年和过往,在所有人都无法理解他为何这样吹毛求疵时,真相才真正出现。“我就是看你不顺眼”,足以把一个人推向深渊。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亲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么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琐的过去还帮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帮我实现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抢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优越生活,我恨当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运气不够才能不够,我恨我自己还没来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了你,全部用来恨你。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

篇8:领悟表达模块

1.自读文本,发现文中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2.领悟运用神态和语言的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了解写事的文章要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做到全文层次清晰。

说明:这几个目标都要求学生在自读中去领悟。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有的目标不一定能够达到,学生只要能够关注到这种表达方法就可以。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1.播放幻灯片,展示本班学生发表作文的刊物目录。

2.同学们,有谁记得这位同学的作文内容?如果你也能写出这么精彩的语言,你的作文也会有发表的机会。

[设计意图:以这样直观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想要写好作文的欲望,为后面探究课文的表达方法打下基础。]

3.那么我们要向谁学习写出精彩的作文呢?其实有一位老师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就是天天陪伴我们的语文课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课本中作家是怎样写好文章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明白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

二、自主探究精彩,细细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课文中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老师慢慢地读出课文题目,学生想)

2.出示学习提示:在每一课画出一处令你难忘的内容,读一读,品一品,作者是怎么做到使所写内容令人难忘的。

3.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那段文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全班交流讨论。

三、合作探究,分享收获

1.文中像这样精彩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收获。

2.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交流讨论,探究文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在全班交流时教师只需进行点拨和总结即可。]

四、理清脉络,有顺序地表达

1.同学们自己通过读课文领悟到了语言的精妙。写好文章光有这些还不够,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出示课件)这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内容,我把它分成了几个部分。请思考:哪一部分是主要内容?只保留这部分,其他内容删掉可以吗?

2.如果我将几个部分调换顺序,可以吗?为什么?

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我们读一篇文章,既要学习其生动形象的语言,还要关注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表达的。只有按照顺序进行生动的描写,才能写出一篇完整的、清晰的文章。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领悟语言的生动后,还要关注文章的完整性和按照顺序表达。让学生探究发现表达的顺序,如果有学生认为可以调换某部分的顺序,也可以引导学生争论,感受不同写作顺序的效果。]

五、学以致用

1.我们收获了这么多,现在请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找一篇写事或者写人的习作,运用我们刚刚探究出来的关于表达的知识对原文进行修改。

2.指生读修改后的习作,师生共同评价。

教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领悟课文中的表达方式。面对语文教材中这些经典的例文,我们除了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文章,还要在读中悟写——这是学生容易忽视或根本不关注的一点。这节课就是要架起读与写的桥梁。所以这一模块的探究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对表达方法的探究欲望,逐渐打通读与写的通道,以读促写,把领悟表达真正地纳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来。

我没想到的是,学生能够探究到文本的一些独特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对比的写法,这完全是意外的收获。

在第四个环节,领悟文章的叙述顺序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可以以插叙或者是倒叙的方式来写。在此如果再拿出一篇运用这种表达方式的文章来启发学生发现,也许学生会有更加令人惊喜的收获。

篇9:小斑马的领悟

“可怜的小东西,大概难产,它活了,妈妈却死了。”巡边员把小斑马带回自家农场照顾。

农场里有两匹白马,小斑马总是跟在白马身边跑来跑去。

小斑马也喜欢到水边看自己的影子,一边看一边想:“为什么我身上有这些黑条纹,难看死了!我原来一定是匹白马,莫名其妙地长了这些黑色的东西。”

小斑马发现农场辗房里有一种白白的粉,它总是撞开辗房的门,到里面打滚。

“看!我成了一匹白马。”每次打完滚,小斑馬都得意地告诉自己,“我再也没有脏兮兮的黑条纹了。”只是没过多久,风吹掉了身上的面粉,它又成为一匹小斑马。

由于小斑马总到辗房闯祸,主人不得不把它送给朋友。

朋友的农场里有一匹大黑马。

小斑马起先躲着黑马,但是渐渐觉得那匹黑马,黑得真美、真纯、真亮。它又开始怨自己身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白条纹,它想:“我其实原来是匹黑马,只因为长了白条纹,所以变成这个丑样子。”

小斑马发现厨房后面有个煤堆,只要去那煤堆里打个滚,就能变成黑马。所以它总是去打滚,弄得一身煤炭,把马厩搞得脏兮兮的。

新主人也受不了了,心想:“斑马就是斑马,怎么驯养,也成不了家里的马。”于是有一天,开着车,把小斑马带到旷野里放生了。“去!回到你原来的地方吧!”新主人把小斑马赶下车,就扬长而去。

小斑马被吓到了。站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不知怎么办。突然,它看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影子在远处移动。

小斑马跟过去。天哪!居然是成千上万匹像自己一样的马。“你们是白马还是黑马?”小斑马大声问。

几匹大斑马抬起头,不解地看看它,其中一匹开口了:“跟你一样,我们不是白马,也不是黑马,是斑马。”

小斑马成年了,跟着那群斑马徜徉于天地之间。

它常得意地自言自语:“斑马就是斑马,是最美丽的马。我何必去羡慕别人呢?我真高兴,没有硬把自己装扮成白马或黑马。”

童心品悟

篇10:人生的领悟美文

沉默的色彩是浓灰,没有自己的底色,消极黯然,任由外界的热烈。

沉默的标价是黄金,高贵傲然挺立着,购买人间深沉的真情灵性。

沉默的感情,感悟它是无语的深情,也是理性的冷漠。

我经常独自沉默着,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没有经纶乱我心,回忆古人的沧桑文字,感受历史的风霜雨雪,静静地幻想着“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意境。

我经常独自沉默着,努力守住自己的灵魂,用心去探索,终于明白天空没有不逝的彩虹,人生也不会永远是阳光,月缺月圆都是美丽的,让自己的灵魂去感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凄美。

我经常独自沉默着,但却随时用睿智的目光审视着一切,看到了耕耘之后收获的笑脸,看到了丹桂飘香,金菊摇曳,看到了雨滴从树上滑落时的晶莹。夜幕降临,总会想起那古老的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我经常独自沉默着,用心享受着那一份美丽,看月亮带给世人的每个宁静、神秘的夜晚,感悟生活中的每一次高潮和低谷,去建设自己的乐园,在那里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安闲和温馨。

沉默是无声的。沉默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无言诉心声,是欲言又止,是心灵的默契,是心灵的火花,是心灵的港湾。沉默是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沉默是睡梦中的呢喃,千言万语无以表达,而不是不表达;沉默是一次长长的深呼吸,那带着青草味道的清新的空气会穿过每一根神经,会通过每一根血脉,会到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沁人心脾,振奋精神,给人以力量。

沉默是一杯孤独的酒,丝丝醉意中忘却苦恼,迎接光明;沉默是一壶清淡的茶,清沁肺腑,蕴味无言;沉默更是一曲悠扬的歌,只有心与心无言的跳动才能感知。

生命需要沉默,生命的活力在沉默中更显风采。在沉默中灵魂得以净化,信念得以升腾,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安定,不求佛祖式的大彻大悟,只求让自己活得充实。

其实,沉默是一种更深刻的领悟人生的方式。沉浮于茫茫世界,需要你献上哲学家深邃的沉默,在沉默中洁净自己的思维。

沉默是一种孤寂,但不是孤独。沉默的世界很清纯很浩大,那里面有对世俗的鄙视,亦有对希望的憧憬,还有对邪恶的拒绝。多一份沉默就多一份人性的充实。

沉默是金。沉默是文化的积累,是思想的酝酿,是心灵的充实,是旅途小憩的驿站,是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是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是奔波劳累了一天后自然要回归的温馨之家。

篇11:领悟成长作文

你们的光环琢伤了我的眼睛,刺伤了我的 心。你们的话让我难受,是你们第一次让我有了自卑的心态,我问了自己好久好久,我这么可以堕落成这个样子。和你们在一起才发现自己的渺小,才发现在这样下去,其实我什么也不是。风华正茂的我们,年少轻狂的我们,这样的我们是让我反思了。我用我不在乎的心态过完了我的大一,我后悔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回头看看,发现我什么也没有留下,哪怕是一个脚印,我惊讶了。

在我看到了和别人差距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我们没有可以炫耀的资本,在别人眼里你什么也不是。在夜深人静的现在,我想着我的大一,想着把我含辛茹苦把我养大的爸爸妈妈,想着家。。。。。想着想着,泪慢慢侵蚀了我的脸,渗透着我的心。我的激情呢?我惊讶于自己的改变,这一刻我放纵的太久,我想找回原来的自己,我不想要仰望别人。我想抬头看看天空,寻找属于我的影子。

我仰望天空哪儿有我的追求,我俯视脚下那儿却只有我的悲伤与堕落,孰轻孰重?现在的我处在山的中间,登不上去也下不来。我仰头是悬崖峭壁,我低头是深潭虎穴;回头没有退路,往前却没有了热情,这样当然我有资格和别人谈什么?我仰头问苍天,它说“:要想一览众山小,就的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大志。我才明白,我把我的激情埋的太深,也让它睡的太久了。

篇12:理解领悟古诗情感

一切景语皆情语

——理解领悟古诗情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意象,感受意境。提高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会评价诗歌思想情感的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3.情感目标:置身诗境,理解领悟古诗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意象,感受意境。难点:理解领悟古诗情感。

三、教学方法: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导学案引导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知道,古人是非常有情怀的,他们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而诗歌成了古人表达情感最好的载体。正所谓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然古人在诗歌中表达情感的方式大多是含蓄的:古人的哀愁是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古人的欢喜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对于古人而言,一切景语皆是情语。所以我们要读懂一首诗,理解领悟古诗情感,必须要把握好景与情的关系。

(二).展示2018年考试大纲要求(鉴赏评价B)。

(三).介绍近三年高考题中全国卷涉及本知识点的真题题目。

(四).明确学习目标:通过分析意象感受意境理解体会古诗情感。

(五).阐述意象与意境的概念。

(六).学习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并从中领悟情感的方法。黄昏时分,(一堵)围墙长满了青苔。(围墙里)一所房屋(非常)破旧。(一棵)树光秃秃的。(一只)绣花鞋沾满了鲜血。营造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恐惧之情。

总结方法:时间状语,限定语+意象+谓语---意境---情感

(七).学以致用,合作探究,由浅入深掌握技巧。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3分钟)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感受意境: 领悟情感: 参考答案:黄鹂、柳、白鹭、天;生机盎然;欢快。(乐景衬乐情)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3分钟)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感受意境: 领悟情感: 参考答案:蝉、长亭、雨;悲凉孤寂;哀怨。(哀景衬哀情)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杜甫《绝句》)(3分钟)

找出意象:

分析意象:

感受意境: 领悟情感: 参考答案:江、鸟、山、花;清新明快;伤时无奈。(乐景衬哀情)

(八).真题训练,巩固提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江乡:江南水乡

结合意象分析开篇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思乡之情。

篇13:领悟数学归纳法

一、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1.步骤.

(1) 验证当n取第一个可取自然数n0时命题成立.

(2) 假设当n=k (k≥no.k∈N*) 时命题成立, 证明当n=k+1时命题成立.

综合 (1) , (2) 可得, 对于大于或等于n0的自然数n, 命题成立.

2.应注意的问题.

(1) 数学归纳法的基本思想:即先验证使结论有意义的最小的正整数n0, 如果当n=n0时, 命题成立, 再假设当n=k (k≥n0, k∈N*) 时, 命题成立 (这时命题是否成立不是确定的) , 根据这个假设, 如能推出当n=k+1时, 命题也成立, 那么就可以递推出对所有不小于n0的正整数n0+1, n0+2, …, 命题都成立.

(2) 两个步骤缺一不可.单有步骤 (1) 无法递推下去, 即无法判定n取n0以后的数时命题是否正确, 只有步骤 (2) 成立, 则递推失去了成立的前提, 也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3) 初始值n0不一定等于1, 它应是使命题成立的可取自然数的最小值.

(4) 利用归纳假设证明n=k+1时命题成立是关键的一步, 这是命题的递推依据.首先要弄清楚, 当n=k+1时命题的结构形式, 以及n=k+1时的命题与归纳假设的联系和区别.其次必须将归纳假设 (n=k时的结论) 应用到n=k+1时命题的证明中去.

特别提醒:同学们可以这样记忆:递推基础不可少, 归纳假设跑不了, 数学命题两步推, 结论写明莫忘掉.

二、数学归纳法中的解题方法

1.等价转化法.

在应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时, 若从问题本身解决有困难或者不利, 可以用等价转化思想将问题变得简单, 易于处理.

例1某个命题与自然数n有关, 如果当n=k (k∈N*) 时该命题成立, 则可以推得n=k+1时该命题也成立.现已知n=5时该命题不成立.则 ()

A.n=4时该命题成立

B.n=6时该命题不成立

C.n=4时该命题不成立

D.n=6时该命题成立

解析:题目中n=k成立则n=k+1成立, 其逆否命题为:当n=k+1不成立, 则n=k不成立, 因为n=5时命题不成立, 因此n=4时命题也不成立, 因此答案选C.

点拨:本题的解决, 利用原题与其逆否命题等价进行转化, 使问题变得很简单.

2.数形结合法.

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时, 需要借助数形结合才好解决.

例2证明凸n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

证明: (1) 当n=4时, ,

四边形有两条对角线, 命题成立.

(2) 假设, n=k时命题成立, 即凸k边形的对角线的条数,

当n=k+1时, 凸k+l边形是在k边形基础上增加了一边, 增加了一个顶点Ak+1, 增加的对角线条数是顶点Ak+1与不相邻顶点连线再加上原k边形的一边A1Ak, 共增加了对角线条数 (k+1-3) +1=k-1.

故n=k+1时, 命题成立.

由 (1) (2) 可知, 对于n≥4, n∈N*命题成立.

点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何问题的关键是“找项”, 即几何元素从k个变成k+1个时, 所证的几何量将增加多少.

3.原理法.

直接应用数学归纳法原理证明相关问题, 注意原理的方法与步骤.

分析:要证等式的左边共2n项, 右边共n项, f (k) 与f (k+1) 相比左边增二项, 右边增一项, 而且左、右两边的首项不同, 因此由“n=k”到“n=k+1”时要注意项的合并.

解: (1) 当n=1时,

(2) 假设当n=k时命题成立, 即

那么当n=k+1时,

上式表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 由 (1) (2) 知, 命题对一切正整数均成立.

点拨: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的一些等式命题, 关键在于“先看项”, 弄清等式两边的构成规律, 等式的两边各有多少项, 项的多少与n的取值是否有关系, 由n=k到n=k+1时, 等式两边会增加多少项, 增加了怎样的项, 减少了多少项, 减少了怎样的项, 有时要将n=k和n=k+1时的步骤进行比较, 才能推理准确.

4.插项法.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相关问题时, 尤其是证明整除问题时, 有时需要用到插项法解决.

例4证明xn-nan-1 x+ (n-1) an能被 (x-a) 2整除 (n∈N*, n≥2) .

证明: (1) 当n=2时, xn-nan-1 x+ (n-1) an=x2-2ax+a2= (x-a) 2, 显然能被 (x-a) 2整除;

(2) 假设n=k时, f (k) =xk-kak-1x+ (k-1) ak能被 (x-a) 2整除,

那么当n=k+1时,

f (k+1) =xk+1- (k+1) akx+kak+1

=x[xk-kak-1x+ (k-1) ak]+kak-1 (x-a) 2.

即f (k+1) =xf (k) +kak-1 (x-a) 2.

∵f (k) 能被 (x-a) 2整除,

∴f (k+1) 能被 (x-a) 2整除.

即n=k+1时, 命题成立.

由 (1) 、 (2) 可知, 对n≥2, n∈N*, 命题成立.

点拔:本题得证的关键是找出f (k+1) 与f (k) 的关系, 运用归纳假设就可获证.

数学归纳法是证明关于自然数N的命题的一种方法, 在高等数学中有着重要的用途,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不但要求能用数学归纳法去证明现成的结论, 而且加强了对于不完全归纳法应用的考查, 既要求能发现、归纳结论, 又要求能证明结论的正确性, 因此, 初步形成“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 就显得特别重要.

摘要:数学归纳法是使用数学知识证明与自然数N有关的命题的一种特殊方法, 它主要用来研究与正整数有关的数学问题, 在高中数学中, 教师通过对归纳法证题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以及解题方法的阐述, 让学生对归纳法更加了解.让学生的解题过程更灵活.

篇14:挖掘内涵领悟寓意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选自作家黄瑞云先生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当它们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两个罐子的强弱发生了质的变化。童话一是告诉人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二是赞扬谦虚谨慎的品质,批判骄傲自满、倚强凌弱的错误。文章语言“造型”力很强,在描写陶罐和铁罐的争论时,铁罐是步步逼近,盛气凌人;陶罐却是有理有据,临辱不惊。故事随着场景的变化,铁罐当年的不可一世与现在的荡然无存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令人不胜感叹!这对应了原作品结尾点题的话:“用自己的强点去比人家的弱点是不应该的,人家也会有比你强的地方。”(文章收录到教材中后这句话被省略了。)本课的教学难点一是理解新词和文本寓意;二是学习和运用提示语。

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朗读点拨,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你们共同认识两位新朋友,一个是铁罐,一个是陶罐。(课件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卡通形象。)“陶”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请大家仔细看,我是怎么写的。(板书课题,在写到“陶”字时进行重点讲解与范写)。请大家伸出手指,在桌子上把这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两遍。(学生在桌子上认认真真地书写“陶”字。)

师:陶罐和铁罐都是用来盛东西的罐子,不同的是陶罐是用黏土烧制的,铁罐是用金属炼制的。面对这两位新朋友,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陶罐与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师:我们可以从哪里了解?

生:课文。

师:对,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了解发生在它们之间的有趣故事吧。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解决,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同桌之间可以相互对读、检查。(学生朗读,老师巡视。)

……

师: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生:课文中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但是陶罐……铁罐后来锈化成土了。

师:“奚落”(板书)是什么意思?

生: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别人难堪。

师:铁罐用哪些尖刻的语言讽刺陶罐,请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画出来,并读一读。

师:读了课文,请交流一下,你喜欢谁,不喜欢谁,理由是什么。

生1:我喜欢陶罐,因为它谦虚;不喜欢铁罐,因为它骄傲。根据是课文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还常常奚落它。陶罐则不是这样,它不但说话很谦虚,而且为了避免矛盾激化,不和铁罐争吵。

生2:陶罐不但谦虚,也很善良、真诚。你看,当人们刚把陶罐从土里掘出来,它立刻就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不计前嫌,豁达大度,我喜欢它。

生3:陶罐敢说真话,我喜欢它这一点。它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从这可以看出陶罐并不是“懦弱”的东西。(师指导学生掌握“懦弱”音、形、义,纠正学生把“懦”读为“儒”的错误。)

生4:我不喜欢铁罐,它不仅傲慢,还很武断。它对陶罐说:“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事实上,后来粉身碎骨的不是陶罐,而是铁罐,它被完全氧化了。铁罐看问题绝对了。

……

评析:“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学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不管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还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都是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实实在在的对话,这就是这一环节的亮点。教学中,教师没有赘言,而是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促使他们掌握自己能够学懂的内容。这正是新语文追寻的新境界。

二、借助课文,学习运用提示语

(出示一组带提示语的短语:“傲慢地问”“谦虚地回答”“惊讶地说”“高兴地叫起来”“兴奋地说”。)

师:请大家读读这一组词语,看看能不能发现这些词语的特点。

生1:我发现“地”字后面跟着的都是表示说的词语。

生2:我发现“地”字前面的都是表示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心情的词语。

师:说得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就叫作“提示语”。请大家再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看看还能发现什么,把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批注在课文旁边。(学生读课文,用笔批注。)

生1:我发现提示语位置变化,标点符号也跟着变化。提示语在前,用冒号;提示语在中,用逗号;提示语在后,用句号。

生2:我发现提示语能让我们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帮助我们更好地朗读课文。

师:(出示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现在,你们也摇身一变,变成了这两只罐子,同桌相互分角色读读它们的对话。看看能不能分别读出它们傲慢或谦虚的语气与神态。

师:(学生对读后,指读)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我觉得铁罐很骄傲,所以在读铁罐的话时提高了语调;陶罐比较谦虚,说话时声音就比较温柔。(大家笑了。)

师:大家注意到铁罐第二次说话时脸上的神情吗?谁能带着轻蔑的神态再读一读铁罐的话?(学生朗读,活灵活现表现出铁罐说话时的语气。)

师:读到这里,请你再说说“奚落”的含义。

生:用别人的缺点来嘲笑别人。

师:你能给“奚落”找个同义词吗?

生:嘲笑、讥讽。

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朗读和体会,在下面练习中填上形容它们说话时的语气或心情的词语。

陶罐_____地说 铁罐_____地说(陶罐:学生分别填:心平气和、不紧不慢、和平友好;铁罐:学生分别填:怒气冲冲、火冒三丈、恼羞成怒、暴跳如雷等。)

师:现在你们就是陶罐和铁罐,同桌合作,再一次有感情地读读它们的对话。(学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

评析:本环节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教学重点直指语言技能训练这一重难点,即提示语的运用和评价,以及对人物心理的挖掘和体会。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多维对话,使学生利用提示语来读懂文章中塑造的角色情感内涵,掌握提示语的运用,并巧妙地将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融为一体,凸显了语文学科“学习母语”这一独担之任。这样的导读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把握陶罐与铁罐的品性,为学生进一步感受陶罐与铁罐的内在品质开掘了最短的“阅读路径”。

三、品读课文,领悟童话寓意

师:铁罐自认为自己永远坚固,事实是这样吗?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许多年后铁罐和陶罐的结果分别是怎么样的?

生:埋在地下多年以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师:写陶罐下落的句子中,我们去掉“还是”行吗?

生:不行,加上“还是”,是告诉我们陶罐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和过去是一模一样的。

师:写铁罐下落的句子,你从“连……也……”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原先的铁罐是自以为无比坚固,那么骄横,那么不可一世,今天却落得这么个下场。

师:是呀,前后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读到这里,你领悟到什么道理?

生1:人不要只看自己的长处,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因为每个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生2:人应该谦虚谨慎,不应该骄傲自满。

师:是呀,陶罐有陶罐的长处,铁罐有铁罐的长处,铁罐拿自己的长处去和陶罐的短处相比,大家都不喜欢它。由此,我们知道谦虚使人——(生:谦虚使人喜欢;)骄傲令人——(生:骄傲令人讨厌。)你们体会出的道理,就是这篇寓言的寓意。寓是寄托的意思。下面请大家带着这种心情,读读人们说的话。(学生齐读。)

评析:《陶罐与铁罐》的文本价值并不在于对铁罐本身的否定,而是对铁罐不能辩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进行的批评。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品读、分析,让学生在多读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催生自我感悟,凸现了语文的可感性和整体性,使学生得到“智”的开发和“理”的升华,这是这节课的又一亮点。这其中学生的价值思维逐步地被老师引导到铁罐不受人欢迎的真正原因,让学生从中懂得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巧妙地突破了课文教学的难点。

四、改写童话,提升教学效益

师:现在,我们来改写这个童话故事,把故事内容改成陶罐用自己的长处去奚落铁罐的短处。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想一想、议一议。

生1: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一个是铁罐。骄傲的陶罐看不起铁罐,常常奚落他。

生2:“你敢和我比美吗?铁罐子!”陶罐傲慢地问。

生3:“不敢,陶罐兄弟。”铁罐谦虚地回答。

生4:“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陶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生5:“我确实不敢和你比美,但并不是我懦弱。”铁罐争辩地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用来比美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生6:“住嘴!”陶罐大发雷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多久,我就会被请到国王的书房里作为宝物,而你就不行了,只能在这里盛东西了。”

生7:“何必这样说呢?”铁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好吵的呢!”

生8:“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陶罐火冒三丈地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你会被氧化得无影无踪。”

生9:铁罐听了不再理会陶罐。

生10:一天,忽然刮起一阵大风,铁罐和陶罐同时被摔到地上。“啪”的一声,铁罐摔在水泥地上,只破了一点皮,再看看陶罐呢,已经粉身碎骨了。(以上节录的是回答比较完整的学生语言。)

……

师:故事改编很合理,题目要不要改呢?改与不改都要说明理由。

生:我认为不要改,故事还是发生在这两个罐之间。

生:我认为要改。课文原来是赞扬陶罐批评铁罐,所以把陶罐放在前面,题目叫《陶罐和铁罐》,现在故事被我们改成赞扬铁罐批评陶罐,当然题目也应该改为《铁罐和陶罐》。

……

师:这样一改,大家是不是又变得喜欢铁罐而讨厌陶罐了?(生:是。)可见,人和事物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更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去与别人的短处作比较。课后请同学们用《铁罐和陶罐》作题目,把改写后的故事写在作文本上。

评析: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把“写”挤进课堂,但如何才能挤得巧、挤得妙,让学生乐以接受、易于表达呢?本课结尾,教师让学生改写课文,让陶罐和铁罐具有相反的品格——铁罐谦虚、陶罐骄傲得以显现,这是个精妙手笔。这一改写,不仅把“写”巧妙地挤进了课堂,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加深了他们对文本内涵的理解。这就是“用教材教”的很好范例。

总评:这节课,教师紧紧地围绕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教学,即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要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课堂上,在听与说的双向互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则是用心灵感动心灵,用思维激活思维,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因此,学生体会文本隐含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是水到渠成的。正如教师为了增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改写童话,旨在让学生反观文本,突破自己原有的思维定式,激活自我想象力和生命意识。这凸显了语文教学始终是针对人的,是人的教育,是人的言语生活化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这样,学生在发展言语、滋养心灵、感受文化中,升华了思想认识,提高了文化素养。在字词教学中,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认识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让他们在词语表达方式上揣摩体会,并有所发现。比如教师以“奚落”为切入口,刻意于让学生品味其在句子中的含义,使之品赏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进而,教师让他们揣摩、想象人物心理,诱导他们对人物语言前面的提示语,以及标点符号进行反复品评,再通过感情朗读,去表现不同角色的语气、态度、品性,感情朗读这样指导,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又推动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鲜明地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中悄然生长,很好地折射出语文课返璞归真的韵味。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领悟诗歌】相关文章:

领悟学习05-18

领悟人生短语05-23

领悟与借鉴05-07

学习的领悟05-17

管理运用学习领悟06-30

红岩精神学习领悟07-04

《恶意》读书心得领悟04-08

《牛虻》读书笔记领悟04-10

领悟人生的话04-28

领悟人生真谛经典04-28

上一篇:中学生在校证明格式参考下一篇:落实一岗双责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