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

2024-04-29

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精选3篇)

篇1: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

平凡领悟的散文随笔

时间纷沓,时光变迁。时代在改变,我在象牙塔上,面对大学生生活我应该何去何从?

第一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是在高一宿管老师的桌子上,经过我软磨硬泡,终于获得了一个月是使用权。我废寝忘食般的看,第一次感到强烈的震撼,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生活在农村,不然不会将人物动作刻画的这样详细:不会将平凡的农事掌握的这么清楚:不会将农村的本色重现在这一张张纸上。

那时的我高一,高考离我很远很远,也没有考虑过高考。当时只是佩服少安在一次次的受挫中并未放弃自己队长的职责――带领全村人走向富裕。羡慕少平和晓霞的纯洁的如山楂树般的恋爱。感叹兰香对于知识的渴望,即使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依旧默默前行在求知的道路上最终到达心中的象牙塔――北方大学。

心怀领悟,我默默前行在自己的.求知道路上,最终来到了我的象牙塔。

第二次接触《平凡的世界》是在大二下学期。配合当时的《平凡的世界》电视剧版的上映,我又重温了一下回忆,当时,仅仅抱着看看的态度,毕竟太多的经典的著作经过翻拍,都损失了老读者心中的美好。但当看过前几集的时候,心中的美好并未被破坏而是被重新唤醒了,心中怀着激动和感叹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就将50集电视剧全部看完了,演员将细节把握的太到位了。倘若没有观察过中国农村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可能发现最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蹲着讲话,蹲着吃饭,蹲着想心思:倘若没有真正体会到农民生活的艰辛,是不可能抓住少安在一次次遇到重大挫折那一次次纠结的怒火中又有点无奈的眼神:倘若没有真正明白对于农民来说吃饭的意义,是不可能在家中的口粮从黑馍馍到只有奶奶才可以“享用”的白馍馍,将玉厚那激动的难以掩饰的泪花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然收获的不仅仅的满满的回忆,而且还有深深的体会。

可是,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少安的做事的激情。每当自己作为社团的负责人,带领大一在校内开展活动,总是需要自己不停的督促和鼓励,学弟学妹的做事激情太低太低,仿佛这些事情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少平的信仰。每当自己在星期天背着背包来场足旅的时候,总会看到有的同学依旧在梦乡抑或在床上玩着手机,总感觉他们生活在第二平行世界,好像手机就是自己的一切,离开了手机就离开了生命。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兰香的求知欲望。身边太多的同学都认为,自己到大学了,没有必要再如高中一般奋斗了,只要拿了学士学位证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现在硕士生就业都困难。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少平与晓霞的纯洁的爱情观。身边太多的人嘴边挂着海誓山盟心中抱着试一试的感情谈着“三俗”的恋爱。殊不知,这样不负责任的恋爱观只会白白浪费彼此之间的时间和精力。当今的大学生缺少了田福军办事的大度和负责。每当一场活动的责任分配明确的时候,但当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彼此之间不是相互包容和谅解而是相互指责抑或相互推脱责任。

与《平凡的世界》的两次相遇。第一次让我学会了“理论”,第二次让我学会了用“理论”看待和分辨当今的现状。此刻,我正在图书馆和《平凡的世界》进行第三次的邂逅,期待这次的领悟是:“理论”指导实践。

我依旧默默的行驶在人生的旅途中,《平凡的世界》仿佛是我行驶的指导手册,指引着前方前进的道路。

篇2: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

当我第一次面对来求助的来访者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想的是我如何才可以帮助到他?当他把自己的困惑和痛苦慢慢叙述时,只用了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我就已经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并马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咨询帮助,从分析到建议,从思维到行为,剩下的半个小时基本上都是我在说话,来访者也听得频频点头。

当这次咨询结束的时候,从来访者的谢谢声中使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心里也不禁暗自得意。 这个来访者没有来进行第二次咨询,我一直以为自己已经帮助他解决了问题,直到有一天发现他在另一位咨询师处还在咨询的时候,特别是他已经在那里咨询了七八次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并不是自己解决了他的问题,而是他把我给“解决”了。 为此,我困惑不已!

为此,我不得不寻求督导! 从此,我才发现原来咨询并不是想象的那样让人充满着成就感! 从此,我才渐渐明白,原来自己也不是原来看到的那样一个自己! 所有的一切,都缘于以前我不真正了解那些求助者,更不用说真正地理解他们。更重要的是,那时的.我也不了解自己,更不理解自己。

七年后的现在,当我再一次面对不同的来访者时,我已经不会再急于去下判断和结论,更不会急匆匆地去给他们找方法、提建议,因为我已经知道,坐在我对面的人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样那么容易可以被了解,遇到的问题也不像他所叙述的那样那么简单。

篇3:佛学的散文

一次海南南山寺旅游,对佛教有了点兴趣,回来后就想写篇南山寺游感的文章,仅旅游所得到的那点知识是远不够的,打那时就开始查阅有关佛学的资料。一位同事便借给我一本《金刚经》,虽说懂不了多少,但对佛学已知之一、二了。

释迦牟尼佛祖当初修行的初衷,是要打破古印度婆罗门教的那种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度,让人们享有同等的社会待遇。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个阶层,婆罗门教为最高层,处于统治地位;承担社会保卫的武士为第二阶层;一般从事农、工、商的庶民为第三阶层了;而那些奴隶和贱民则为最低层。婆罗门教把这种阶级制度用教义形式固定了下来,规定奴隶和贱民永远不得从事上一阶层人所从事的活动。

就这一点来说,中国从宋代至清康熙年代的近千年里,也有贱民制度的,视贱民为社会最低层,并把贱民作为一种户籍制度,而不得入官,科考,不得进入士农工商阶层。还是雍正在位时,适应了时代潮流,才废除了贱籍制度,标志着社会的一种进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气象,而教义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社会对此已有了呼声,所以为寻求人们的平等社会地位,释迦牟尼放弃了作王子的富贵荣华,出外去寻找一种使万民都能享受平等地位的途径。结果多次出游,使得他感到的是,被忧、悲、生、老、病、死的苦患所折磨,释迦牟尼为了使人们从苦患之中解救出来,便走上了六年多的苦修行生活,这便是佛祖修行的初衷了。

佛教教义就是用佛的眼光看待宇宙、的存在及其/变迁的原理。人的“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引起“色、声、香、味、触”的五境,继而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自我存在的主观身体在客观的环境中,便产生自我生存的心理活动即观。佛祖用平凡的观点道出了的真谛:“生、老、病、死”轮回说。他以苦谛-众生界的苦恼、集谛-有苦恼的原因、灭谛-解脱苦恼、道谛-断绝苦恼的“四圣谛”,总结出了苦恼的因果关系,并找到了来解脱众生的生、老、病、死四大苦患的方法。

佛教的`修道论是中庸之道,讲求的是不苦不乐。在生活中,既不主张享乐,也不主张苦行。对于身外之物不要刻意的去追求,要淡薄名利得失的心念。

应有正当的职业,利于自己的生存。尽可能地多做自利利他的事。在接人待物之间,以及言行方面,加以留意,宁可损己利他,而绝不损人利己,奉行的是利他主义。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因缘观、因果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事物之间所发生的现象是因缘,先后之间发生的现象是因果关联。

佛教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无比的宽容与豁达。倡导人人平等。佛教不憎恶外来的打击者与诽者,而是在其中得到历练与升华。

佛教不是鬼神学,而是一种教化学。佛教的本意是教化,用佛教来启迪人的心智。教人以正当的方式看待事物,正当的行为做自利利他的事情。道谛中的“‘八目’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就是这种教义实质的具体体现。佛教既不是唯神论的迷信,也不完全走向唯物论的极端,主张以合理的身心,促进个人人格的完成。

我认为佛教是教化的一个宗教,而不是只供人们求取功利的工具;佛教是解救众生的,而不是让人们所利用的。佛学中的不少理论并不与现代科学、社会伦理道德相背,而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完全可以用作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佛学与领悟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领悟成功之路随笔07-09

佛学与科学论文集pdf05-14

领悟与借鉴05-07

职场领悟——抱怨与感恩04-10

佛学真题范文05-16

佛学心得范文05-16

佛学知识范文05-16

汉传佛学范文05-16

经典佛学语录04-22

佛学语录精选04-26

上一篇:给郭老师的一封信下一篇:手拉手书信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