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

2024-04-08

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精选8篇)

篇1: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

听名师教学观摩研讨课感受

韩海霞

作为一名教师,虽然岗位是普通平凡的,但肩上的担子却是沉重的,面对这场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道德 ,很多时侯仍让我有 雾里看花,无所适从, 我们此时特别需要学习, 而此次我和马红梅、孟焕之、杜丽伟、孙永慧、张大莹一行六人(4月17-18日)到,郑州参加了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课》、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张兴华带领他的弟子做了公开课和名师讲座的学习犹如一场及时雨,也是我们收获颇多的两天,名师的课堂是充满掌声的课堂,我们身在其中做了一回幸运的听众。对于我们这几人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提升自己的机会。下面将本人所感给大家做一汇报:

一、新—— 新理念

蔡宏圣老师的《认识平行线》引课新,就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他用动画出示小女孩写作业的情景,写着写着小女孩的文具盒、铅笔掉了,一种,2支铅笔都掉在地面上,另外一种一支掉在地面上,一支在课桌上没有掉下去,他引导学生2支铅笔都掉在地面上的情况在数学上叫2支铅笔在同一地面上,接着又让学生用直线代替铅笔在纸上画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上的情况。新课程提倡数学来源于生活,蔡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充分用孩子的经验让学生对同一平面的理解,真的很新,而且是恰到好处。

画平行线时他利用对窗户的平移运动引入,让学生明白两扇窗户不相交就叫平行,然后启发学生用尺子象窗户一样靠着它的轨道走,来创造出不同的画平行线的方法,使学生又形象记忆到亲身实践,确实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趣——学习兴趣 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施老师用打地鼠的游戏让学生由自然语言描述位置(地鼠在从左往右数的第几列,从上到下的第几个)到数对(2,3)描述位置,始终植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游戏形结合的原则,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活跃。刘永宽老师是利用学生善于挑战的精神激发学生兴趣的,如:

1、选择课,三年级、五年级;

2、选择题目,出示练习题,一二三四五;

3、对单位一的理解上充分发挥小组团队精神,自行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把12跟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分之几,学生最终把12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来分。这种让学生又挑战引发对新知识的兴趣,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生活化——贴近生活

蔡宏圣老师、刘永宽老师设计数学练习时,更多地融入现实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创设的知识背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蔡宏圣老师设计的找平行线,他出示了一块地板砖的裂缝,让学生找直线()和()互相平行,直线()和()是什么关系,和直线()平行的有直线()。刘永宽老师设计的生活中还有那些与植树问题相似的?学生说:路灯、站队、捆气球、排座位、挂灯笼„„;练习题

1、有大象馆与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载多少课树?

2、公交车的行驶路线全长12000米,相邻两站之间的距离是600米,一共有几个站?最后又延伸到如公交车从起点到起点,一共有几个站是什么一种情况?这些题目的设计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更好地理解、认识、巩固数学知识,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使学生有兴趣学数学。

这几位专家的课,我无不为他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叹服。我感动于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的自然和谐;感动于老师的纵横千里、收放有度;感动于孩子们的灵动思维、挑战创新;感动于师生全情投入、生机勃发。他们所营造的大气、流畅的课堂是我教学的理想追求。这次走近名师,感受名师,更使我明白了:教育是我们一生的事业,三尺讲台是我们的舞台,学习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要想真正拥有自己的今天,把握住明天,就必须勤奋而又智慧性的吮吸知识的甘露,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4月11、12号,我们小学英语组一起远赴杭州参加了2011之春第37届浙派名师暨全国小学英语名师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示活动。两天的观摩研讨活动在“以生为本”的主旋律下,围绕“重构文本、彰显活力”这一主题,奏响了不同地域、各具风格的教学华彩乐章。授课名师们那亲切自然的教态,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清晰流畅的口语,以及焕发着无限生机的课堂让观摩的老师们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小学英语的独特魅力。因为在这个精彩纷呈的舞台上,让我感受到了不同地域的教学风格:北派的严谨,南派的开放,杭派的温婉等等。这次观摩课无疑给了我很大的震撼,让我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感受名师们的风范:教态从容不迫,教学设计简洁明了,学法指导思路清晰,常态课走出了精品路线。

一、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包蕾敏老师展示了一堂妙趣横生的故事教学课。她灵动清新的教学风格,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耐心细致的教学行为和良好的语言素养使孩子们和会场的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她教授的虽然是“Friends”这一旧话题,但她却不落俗套,在这个主题下构建了一个趣味和教育意义深远的文本《Coco and Jojo》,通过对故事人物形象的描述和外形的对比,让学生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之后感受矛盾,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解决问题,生成语言。包老师的课堂上,人文情感与语言知识紧紧融合在一起,使在场的600多位老师对“Friends”的话题有了新的启发和感悟。这种以绘本为载体来落实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手法有效拓展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另外,由全国特级教师马荣花和鲍当洪两位大师的精彩演绎带给我们的则是无声的震撼。马老师的课清新怡人,沁人心脾。如果把马老师的课比作一杯绿茶的话,那么鲍老师的课就是一杯咖啡,醇香浓郁,回味无穷。将“Seasons”这一话题以Setting up context、Reading、Speaking、Writing几个层次展现开来,看似开放、随意的课堂,却无不体现了教师精心、巧妙的教学设计,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此次杭州之行的收获:我原本上课一直追求热闹的课堂,以为老师教的欢学生学的欢,才是一堂好课。诚然这些游戏活动能调动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但是如果在一堂课中游戏活动占去了大部分时间,那么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实现?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完成?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冷静的思考、理性的思维、扎实的训练似乎被我忽略了。

纵观本次执教的几位名师,哪几个有活跃课堂气氛的游戏?哪几个有花哨的板书?他们仅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和教师独有的人格魅力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观课老师的目光。从他们的课中可以看出,老师不再是演员,而是导演,应该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高效率的进行思考。并不能仅仅从表面上看课堂是否活跃,正如马荣华老师的课,虽然在形式上不热闹,但他从多方面让学生说学校生活,并对自己的未来展开设想,滚动操练,扎实的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知识。

今后我要试着改变自己上课的模式,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不流于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有更多的时间去说自己想说的东西,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012年3月,在肇庆举办了全国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观摩,为期两天的全国小学英语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已圆满结束,这为我们英语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够能去聆听专家的声音,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己,查找不足,为自身的专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虽然这些优质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两天来,我们听取了7节名师的优质课,欣赏了7位名师的风采,听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每位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过人的专业素质,而基本功已经不能用扎实来形容,他们的口语的流利程度感觉就像外教,尤其是顺德的田湘军老师和江苏的徐美老师。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临阵不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不仅仅是文本的知识还有更多课外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习得。他们的风采为学生树立了很好的英语学习榜样,他们更是我们听课老师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7位名师的课例都有一个共同点,教学设计新颖,敢于尝试新理念。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江苏省镇江实验小学的徐美老师,运用Jigsaw reading的方式教学阅读,她对Jigsaw reading运用已经比较娴熟,相信在备课时她已经钻研了不少的资料,通过实践和摸索,找出了成功教学的模式,反观自己,虽然也有了解和接触jigsaw reading,也有尝试的冲动,然而面临大班教学纪律控制等问题,就怯步不前,而徐老师的敢于尝试和创新,就是我学习的榜样。路是走出来的,没有人给我们铺路,那就要我们自己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这次的优质课没有想象中那么花哨,更多的是注重课文,注重基础知识。在精讲精练课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拓展延伸。由于前面将基础知识都夯实了,后面的拓展学生进行起来也就得心应手。正是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远见,提高了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并且在每一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中都在反复应用当节课的语法重点,学生们很自然的完成了接触,理解,使用的一系列过程。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同学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同时他们控制、驾驭课堂的能力都非常强,对知识输入的方式各具特色,并且能围绕课文重点与主题进行恰如其分的知识输出与拓展,每一个授课环节都扎扎实实。教师们都富有耐心,循循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他们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些触不可及的课堂教学,而是一节节典型扎实的常规课。他们善于用自身的激情去感染和调动学生,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勃勃;他们敢于创新设计理念,让课堂富有感染力,真正让学生说出来、写出来,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优秀教师的差距,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孩子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孩子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听课心得

2010年10月19号至20号,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课在滨州开发区一中举行,这次大赛共有来自各市区的18名精英选手参加。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听课,一共听了18节课。二天紧张的听课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真可以说是满怀信心而去,满载收获而归。选手们扎实的基本功,巧妙的课堂设计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参赛教师良好的素质

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地道:英语教师的口语是英语课的门面。参赛教师的口语发音准确,流利,音质优美动听,课堂英语氛围浓厚。

2、教态亲切自然,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灵活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具有感染力。

3、具有时代感,能够熟练,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们接触到的知识直观、立体、生动;

4、干练、利索,驾驭课堂能力强。

5、其他才艺为课堂锦上添花。教师的肢体语言很到位,并且个个能个善舞,那像导演般的指挥动作拉近了它与学生的距离,是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参赛老师课堂设计巧妙,实用

教师的基本素质固然很重要,但一堂课的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记得有位老师的那节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是老师拿一个玩具自然导入---做游戏(Where are you?引出under

on in behind

in front of 这些介词)---出示图片让学生问答(Where is Jenny?)---听录音跟读(Listen and repeat)——读课文回答问题Read and answer)——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Put away your school things).她设计的课堂环节,可以说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环环紧扣,整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热情高涨,听课老师情不自禁地为她鼓掌。基本素质固然重要,但一节课的设计也是很重要的,怎样把自身素质和课堂的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我们需要认真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三、参赛老师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参赛老师都用尽各种绝招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这不仅能激起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学生积极发言,课堂效果很好,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当时我就体会到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我们每节课都能如此用心,那么掉队的学生肯定会大大减少。

四、参赛教师课件的设计精心

优秀教师的课件基本上都是精心设计的,在课件设计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位老师在写作环节中用课件出示了学生所熟悉的家务,然后再让学生下笔。加上教师高度的驾驭课堂能力,课上得让人感觉是一种享受。总之,一节课如果设计的好,精美的课件会使其“锦上添花”。

这次听课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我还有很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这些参赛教师对我来说就是面镜子,从中折射出我身上许多问题,例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环节如何设计,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记得某位专家曾说过,“教学就像一盘菜,呈现方式、教学的仪表、举止的完美就如一道菜是否色香味俱全,而知识点的落实及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否有利就如同这道菜是否有营养,只有有营养才是最具价值的,也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像厨师一样,不仅能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来,更重要的是能做一道对学生来说能营养终身的菜来。”成为这样的教师是我的愿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边学习边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授课水平,努力实现我的愿望。

篇2: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

小学数学名师班学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听课感受

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浅谈听《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班学员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感受首先感谢学校总教导处安排了我部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参加这次听课活动。这次开课的内容分别由浙江省各县市特级教师:金莹、姚荣光、钟麒生,执教的《找规律》、《两步计算的综合应用》、《毫米、分米的认识》,虽然这三堂课都属于低段的教学内容,但对我们高段的数学教师也有很大的启发,通过这次观摩活动我们都感受很深,我就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展示《新课标》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新课标》的新教学理念,如《找规律》教师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彩旗,红灯笼,小红花”,这些规律排列的图画,让学生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这些规律猜测下面可能出现的物体,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训练,金老师在教学中还采用小组合作,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些有规律的图形,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而姚荣金老师充分领会了《新课标》的精神,充分利用浦江县的事例,设计了二步计算的应用题.首先采用播放录象,对浦江县城的美丽景色进行展示,然后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是浦江县的三大支柱产业.出示“水晶”、“旅游”、“水果”然后再出示一些有关“水晶”、“旅游”方面的应用题,如果“旅游”中关于如何购票便宜等数学问题.姚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钟麒生老师在教学生“认识厘米和分米”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说,引用钟老师的话说:“让自己傻些,让学生聪明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起组织者,拓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的学具,从而引导学生对厘米和分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二.对认识《新课标》的感受.从这三位特级教师的展示教学,使我们对《新课标》有了认识,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三.对《新课标》的新思考.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会上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3: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

要上好课首先离不开教师的基本素质, 其次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才能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果。

1. 要设计好“问题群”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数学课是由问题构成的, 数学课基本上是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路来教学的。问题群由大问题、中等问题、小问题, 甚至包括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的反问、追问、诘问、学生的质问等构成。

例如:林良富老师执教的《分数的意义》一课, 上课伊始教师提出大问题:关于分数你们知道了什么? (这样的大问题让学生有话可说。温故而知新, 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把新旧知识链接起来。)

当三位学生到黑板用图形表示1/4, 这三个学生的“作品”是:

生1 把圆平均分成四份, 取一份;生2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取一份;生3是画了四个苹果, 其中一个涂阴影。

在这个环节老师在适当的时机提了三个中等问题, 分别是:①这三幅图有没有相同点?②这三幅图有什么不同点?③为什么都可以用1/4表示呢?如果把这三个问题合成一个大问题, 你发现了什么?会有什么区别呢?

笔者觉得在教学过程中还是要问中等问题更合适, 因为这样把问题“聚焦”, 把思维“定格”在一个点上, 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再看看林老师提的小问题, 单位“1”为什么用双引号?这就更具体了, 问题指向就更集中。追问或反问, 是老师在和学生互动环节或者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认知出现冲突时随机问的问题。一节课由好的问题群构成, 这样的课既有宽度又有深度, 听起来才“舒服”。

2. 要把握课堂的节奏

一节好课的节奏要像高山流水, 轻重缓急、张弛有度。数学课什么地方要缓, 什么地方要急?在知识的形成过程节奏要慢, 在学生学习的难点处要更慢, 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那样, 把过程拉长, 甚至还要“回放”。训练学生思维的突变时, 速度要快, 就像电影中有时出现“10 年后”, 把某些东西省了。

例如,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试商这节课, 教学197÷32=, 反馈是让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时要慢;在对比练习164÷23=、164÷27=时教学速度要中等;练习快速判断:商是几?64÷22= 、204÷43= 、239÷47= 、444÷74= , 这个过程要快。

再如:吴老师执教的《长方形的认识》, 老师让孩子切土豆, 第一刀教师示范, 学生动手切了一刀, 教师巡视。时间多, 速度慢, 得到的结论是:切面是平的。接着视频示范切第二刀, 学生也切, 师问:有什么新发现?第三刀教师用视频示范, 学生自己切, 又有什么变化?四到六刀到就不切了, 视频一放而过, 将土豆切成长方体。

这就是教学的节奏。好课的节奏犹如名曲《梁祝》, 让你的思维随曲而动, 在意犹未尽处结束, 让人回味无穷!

3. 做好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定位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 但是在课堂上究竟该如何实施这一理念, 效果又如何?看看下面来自非营利机构NTL (National Training Laboratory) 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 (如下图)

这个实验结果给人的启示, 就是这十几年来课改变化最大的地方就在于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变, 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我们在课堂要给学生几次做“主人”的机会。教师觉得自己嗓门不够大, 还买了“小蜜蜂”, 这恐怕不像引导者, 更像领导者!创设适合孩子的教育, 而不是寻找适合教学的孩子。特级教师黄爱华就为我们做了个示范。他的大问题、大空间、大格局数学课堂中, 在某些环节也是采用学生来讲课的, 并且每次都是这样, 是无意还是作秀, 我想这是教师有意而为, 同时教师适当介入, 巧导、巧问、清晰、准确的总结还是很有必要的。无论何种教学方式, 只要把学生都调动起来就是好课!孩子学了还想学就是成功的课!

4. 要把握课堂的几个细节

和谐课堂, 就是民主、幸福的课堂, 这种氛围是上好课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处理的几个细节和老师做个分享。首先, 对第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 要格外关注, “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他”, 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其次, 对回答错的学生, 要“将错救错, 变错为美”。例如, 有个学生到讲台前讲错了。老师问:你让谁上来帮帮你?现在你会了吗?再次, 对回答得特好的学生, 要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是不怕老师表扬的, 只怕不会表扬的老师。最后, 应讲求说话的艺术。例如, 吴老师让学生切第一刀土豆, 有些组切得很慢, 在规定时间还没完, 老师是这样说的:“如果再给你五分钟能切完的举手。”学生都举手。这样一句话, 既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大家都举手了, 放下了手中的“活”, 继续参与到下面的教学活动中, 比我们说“3、2、1, 快坐好”是不是艺术多了, 委婉多了?

篇4:新干线组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

为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日,该县组织6名中小学名师分别来到三湖中学、三湖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来自河西片区学校——荷浦乡、界埠镇、沂江乡、金川镇、三湖镇所属中小学校教师130多人参加了听课活动。

此次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采取名师讲课、教师观摩、评课交流方式进行。在活动中,各位名师精心准备课例,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创新教法。名师们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智慧、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蠃得了听课教师的赞誉。

参与听课的教师认真听、仔细记、积极评,交流教学中的困惑,畅谈听课中感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听名师讲课,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深了对现代教学理念的理解,希望多听这样的课!”前来听课的年轻教师刘老师感慨地说道。

篇5:听名师课有感

____有感于名师张齐华的教学艺术

4月7日、8日,我们学校几位数学老师参加了“安康市全国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观摩会:” 亲眼目睹了全国著名小学数学张齐华等六位老师的魅力课堂,从中我领略到每个名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他们所设计的学习情景,不仅绚丽多彩,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蕴含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主动地参与探究解决问题。把握数学的解题方法,而且更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人耳目一新。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结合自己的教

学工作有以下的感悟:

一、即备好教材又要备好学生。

我们说教师教的是一群活生生的小朋友,那么人自然要有感情,我们在教书中就应该投入自己的感情。从听课中我也发现讲课的新教师也像老教师一样对自己的学生非常地爱护,哪怕是第一次上课的老师也会在课前跟孩子培养一定的感情,因为只有有了感情的教学才会擦出教学的火花,使教学变得精彩。

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与分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更好地把教学任务解决好,教材的理解是对教学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只有知道上什么,怎么上,什么是重点、难点才能上好课。

二、深度对话别嫌浪费时间

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平均数》一课时用了一个小时,课堂给了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语言生动幽默,表情丰富自然,师生之间进行了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和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正如张老师所说的那个沟通漏斗:一个人想说的是100%,实际说出来的已经剩80%了,听的人只能听到60%,而听懂了的只有40%,说明我们在和学生交流对话时一定要有深度,否则就没有多少实效。只要你和学生的沟通是有价值的,不要太过在意你浪费了课堂时间,我们一定要首先做到真正有效,方才能谈及高效。

三、注重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1、语言风趣幽默

长久的“唇枪舌战”,真正营造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和台下的老师时不时就发出开心的笑声,露出会心的微笑。三年级的小学生在一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走神,大家笑得那么开心,重难点知识学得那么扎实,谁会因超出的时间而指责张老师呢?

张齐华老师也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创造的人,他在课堂上善于根据情境运用各种俗语、谚语,调节气氛,而且增强教学效果。例如

当学生说出“用4来代表3、2、7的水平时”他说“你是怎么无中生有生出这个4来的?”学生说老师和自己的学生比赛篮球是以大欺小,他就几次说“我再也不以大欺小了”,这些风趣幽默的语言成了课堂教学的调味品,课堂因他们而更加的生动、鲜活。

齐华老师自诩为一个“演员”,没错,在他的课堂上我们会看到他一会儿顽劣,一会儿冷静,有时是潜艇,有时是公交车司机,又是哭,又是笑,变化莫测,就连作报告都是神采飞扬,一会上一会下,动作到位,配音形象,这些肢体语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或许演的并不像,或许配音效果挺差,但是谁又会在意这些?学生是很宽容的,只要你能让他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他就会喜欢你。

篇6:听名师课有感 于清泉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名师的讲课,来自长春市北安路小学特级教师李春梅的数学课。聆听了专家的点评,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名师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

李老师“我们一起分类”这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语言亲切自然。他与同学进行交流时,就像烙家常,非常亲切自然,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课堂上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的学习氛围格外高涨。第二:学习新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李老师结合生活实际,把数学问题用动手操作的形式来解决,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加强了直观性、可操作性。第三:重视思维的培养和方法的渗透。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手”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觉观察世界的眼睛,李老师告诉我们讲数学,教学细节是老师教学观念的一种流露,是教师教学风格的一种表达,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诠释,更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细节”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是构成教学行为的外显的最小单位,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精彩的教学细节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教学细节”的精彩设计和运用,是老师提升教育智慧的“直通道”。关注“教学细节”是老师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学水平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智慧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智慧型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李老师告诉我们,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执掌,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专家的理念、思想必将为我以后的教学之路指引明确的方向。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让“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目标教学法,能够运用自如。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像钱刘松那样,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知识空间。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真正做到“先学后教”的目标教学法。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6.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些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全部的光和热。

听名师课有感

听李春梅的《我们一起分类》感悟

永春实验学校

篇7:名师听评课心得体会

名师听评课心得体会

今天,xx心理教研所的申老师来到xx中学,对我的教学进行指导,我感到受益匪浅。

为了迎接名师的到来,我准备了两节课,一是以“异性交往”为主题的活动课,可是在一个班级试讲的时候感到效果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对这个话题感到很敏感,不敢表达的自己的想法,而有些大胆的学生却有点“口无遮拦”的感觉,什么都敢说,再加上我本身对这个问题也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去引导,所以我决定放弃讲这个话题。接着我在备新的主题,我向我们班其他顶岗的同学求想法,我的好同学们争相帮助,最终在同学们的启发下,我准备了一节以“友谊”为主题的心理课。不过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能进行试讲。

上午第一节课,申早早的来到,第二节课,就正式开始听我讲课了。陪同申老师一块听课的有张校长、闫校长、我的指导老师、高姐还有教务处几个老师。刚开始,我比较紧张,出了满头大汗,而且语速比较快,也经常说错话,不过后来就逐渐进入正轨了。整堂课下来,还算比较流畅,不过我从没有上过上午第二节课,不知道这节课少五分钟,结果下课铃声把我给整蒙了,我匆匆的就给下课了。

听完课之后,申老师开始给我评课。名师就是名师,申老师所提的建议就是我所欠缺的。我自己觉得我最大的问题,就是上课走动的太多,而且语速有些快。经过一学期的锻炼,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啊。申老师总共给我了提八条建议,条条建议都很中肯,对我的帮助都很大。

这八条建议分别是:一,语速较快,走动比较大;二,心理活动课可以灵活的调一下座位;三,要适合这里学生的特点;四,要及时给予课堂反馈;五,一些活动规则,可以让学生来读;六,每小节的过渡语;七,要积极关注一些内向者,要争取全员参与;八,活动之间要有梯度。申老师的这些建议,肯定会我今后心理课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帮助。

篇8:听数学名师课活动感受

一、在认知起点体验,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把握好学生的认知起点, 并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组织及展开学习活动, 使学生敢于猜想, 敢于发现问题, 敢于探究, 让学生获得丰富体验, 在体验中经历数学的发现过程。比如张齐华老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认识方程》时, 他紧扣“在未知数和已知数间建立数量间相等关系”这一主线, 立足学生经验的认知起点, 即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设计让学生介绍自己年龄、父母年龄、爸爸存折、听课老师数等数学活动, 让学生深入体验已知数、未知数, 甚至让学生进一步介绍生活中有哪些未知数、哪些已知数, 介绍为什么喜欢已知数, 为什么喜欢未知数, 通过大量具有现实意义材料的体验, 开启学生发现方程中已知数和未知数, 唤醒学生想探究已知数与未知数间的关系的欲望。这样的教学正是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启一扇认识新知的门, 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教师也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已在哪里。

二、在认知转折点建构,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总充满着不断的变化, 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冲突, 新的冲突点是学生从已有基础、经验走向新知的建构的重要转折点, 在认知转折点创设条件, 采用有效策略, 在学生认知转折点上推一把, 让学生逐步建构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想与能力。

1、巧设问题。

认知转折点充满着更多的不确定性, 是新旧知识间矛盾的聚焦点, 因此, 抓住契机, 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疑, 制造悬念, 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 口欲言而不能”的不平衡状态, 点燃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比如张齐华老师《认识方程》一课, 当学生感受已知数、未知数后, 学生的认知已基本达到平衡, 此时, 教师设疑:“能想方设法把未知数变成已知数吗?”问题一出, 打破了学生认知平衡, 造成了认知冲突。

2、还给时间。

巧设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展开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才能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 才能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 学生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进程中深入建构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想、数学能力。国外的研究表明, 教师是否愿意给儿童时间思考和回答, 这对回答的质量有巨大影响, 当教师提问后, 给学生时间, 在某一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还要略作停顿 (至少三秒) , 然后作出反应, 这就使该生扩充他的回答或扩大学生参与面, 增大课堂信息交流量, 这正是启动儿童思维并促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张齐华老师提出“想方法把未知数变成已知数”这一问题后, 及时把大量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对大问题的独立思考, 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讨论, 学生在不断交流中互相启迪, 逐步建构“在未知数与已知数间建立相等关系”。

第一个学生说:教师年纪减去20大于学生11岁, 学生又对此答案经过短暂分析、思考后, 有人提出:老师可能是30几岁、40几岁、50几岁, 学生们发现这种情况无法确定老师的年龄。此时, 教师不急于下结论, 再次给学生时间。随着时间的增加, 有的学生逆向思维, 第二位学生说:“老师年龄减去30小于学生年龄11岁, ”很多学生表示反对:“这样也不能确定老师年龄。”教师再次设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经过长时间思考、体验, 顿悟了, 要从不确定走向确定, 那就要求老师年龄-学生年龄=?第三位学生说老师-25=学生-11, 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能。至此, 学生真正明白了未知数与已知数间建立数量相等关系的奥秘。

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大问题, 还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让学生自主体验、自主建模, 让学生一次次在平衡、不平衡、平衡间不断建构新知。当教师设疑“想方法把未知数变成已知数”后, 学生经历了两次的体验, 并通过多次验证后体验到不能确定的认知冲突;此时, 教师善于发现学生的冲突点, 变冲突点为转折点, 再次设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引起学生的反思, 到底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在学生认知转折点设疑, 引导学生有序思考, 引导学生从已有认知转向新知的建构, 把学生认知冲突推向顶峰, 所以最后的建模“未知数与已知数间建立数量相等关系”已是水到渠成了!

3、梳理、提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当学生经历数学活动, 呈现各种数学信息时,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提升, 从而达到真正建构数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想, 提升数学能力的目的。

三、在认知形成点上深化, 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展过程

当学生新认知建立时, 教学不是戛然而止, 而是继续设计递进式练习, 让学生经历由浅入深、由稳定到灵活、由封闭到开放的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 进而体验到数学的发展。如当学生建构方程意义时, 教师让学生经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不断深化认知, 丰富方程的内涵。

1、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些天平中的未知数可以找到结果?在怎样的情况下, 可以找到天平中未知数的结果?

2、辨析:哪些式子是方程?为什么?

3、应用:根据图中未知数和已知数间等量关系列方程。

4、沟通:不同的问题情境, 为何可以列出同样的方程4 X=320。让学生从生活中找一个问题列方程4 X=320,

上一篇:马兰屯镇中心小学禁酒责任书下一篇:鼻头两边长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