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风雨夕优秀散文

2024-04-29

秋窗风雨夕优秀散文(精选4篇)

篇1:秋窗风雨夕优秀散文

秋窗风雨夕优秀散文

从立秋的那天起,再撕去二十几张日历表,降过三四场雨之后,秋的衣衫才翩然敞开,如昨夜发生的雨,恰在这时,风来得正好,丝丝如缕轻叩窗檐下的风铃。

清晨醒来,急急拉了窗帘,打开两面向西的窗户,一股风,沁凉扑面,睡了一夜倦怠的身子忽觉得清爽了不少,况且这时候,我若不能描述透明如蓝的风,眼前由天空展开的一副“云天飞扬”的画卷,以我笨拙的对景写生,大约能勾勒几笔这秋的天空,秋的云图。

窗含西山远景,今日的西山却比往日格外的清晰触目,如脊梁的人行道盘旋曲折,白条条地凸显出来。山石之间的皴裂也用群青调和了黛绿或擦、或染、或点。而山头最嶙峋的`地方,云也陆离险怪,它们层层向前铺开,似险峰又似棉絮,有些像炸裂开来的硝烟,有些像《山海经》里张牙舞爪的怪兽。纵观全景到像是一场远古的战役,有着奔腾的马匹,以及进攻厮杀的士兵。

远山是安静的,但云在变,又看不出来变的动态,只是一会间,这些云朵又飞扬满天,姿态万千,状若千佛。从西山头,游移视线,仰望高空,天色湛蓝空灵:这里的云,零零散散,清高孤独。或成酒仙恣意行走,或如稚子堆砌童话王国,也如飞天的仙子曼妙纤纤……。

听着舒缓的琴音,静静地只管看吧,看那飞动善变的流云,来不知道何处,去又不能见踪迹,仿佛随时可能发生,又仿佛会在顷刻间消溶;当美妙的音律飘出窗口,飘向云端,飘向云际以外深邃的幽蓝,我如同一块沉积水底许多年的凡石,保持着缄默,放飞着遐思,仰望清澈无瑕的水面,水面以上另一个世界。

篇2:秋窗风雨夕优秀散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最爱秋,并非爱她的愁情与怅然,只因她的美,她的情,无不牵惹着我的思绪,让我彻夜难眠。

秋,并非是一个艳丽的季节。她虽有“黄色”但不浓,她虽有“金色”但不俗。金黄的颜色是她美丽的嫁衣,优雅的姿态是她行动的步伐。因此,她很美。

秋,并非不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她不愿看到花枝招展,柳榆缠绵,便收藏了世间所有青春的芬芳与绚烂;她不愿听到微风过处传来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便把娇嫩的芙蓉捏成了红藕;她不愿让多愁善感的春水淌过自己干涸的眼角,便往水里不停地撒下已谢的`春红与枯叶,来阻止水的流动。她是一个强者,在她的季节里,我很快乐。

秋日的蓝天给了我一生的梦幻。在她的季节里,没有鲜花怒放,没有百鸟争鸣,更没有那情人窃窃私语的柔情与缠绵,而她只是淡淡的美,朴素的美。落叶飘飞,绿意消退,燕子南飞,诗人独吟。一段段触人心弦的话语,一幅幅引人遐思的画面,灌溉着我的心田,装饰着我的梦。

秋天是一个写满文字的季节,而那每一个字,都用尽了她千百年来蓄积的一切力量,穿越时空,深深镌刻在秋天冰冷的心上。秋天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被人叫醒,因为她不愿做着“多情应笑我”的荒唐梦。于是,在秋的引导下,我打开了书页:

秋雨——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秋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合上书本,情思未散,我的思绪还沉湎在她那儿。悠悠五千年,岁月虽过,可至今,我的梦还在,因为有她,我才笑得更灿烂。

四季中,唯有秋是我的钟爱。只有秋,萦绕着我的思绪,敲击着我生命中每个脆弱的琴键,使他们奏出同样悦耳清远的音乐。

篇3: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注释

①爇(ruò):烧。短檠(qíng):矮灯架。借指小灯。

◤阐发

林黛玉写这首诗仿用的是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样式。在这首诗中,“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不断重复出现,反复、对偶、对比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清朗动人,道理意味深长,情感缠绵不尽。而林黛玉这首诗从题目“秋窗风雨夕”就已经可以看出仿作之痕啦!并且诗中也有“秋”“窗”“风”“雨”几个字重复出现,渲染气氛。虽是仿作,但别具情怀,新意自在诗中。

“秋”字入眼皆是,让人想见那凄惨暗淡的花儿该呈凋零枯萎之状吧?而那一度生机勃勃的草则是枯黄一片了,善感的人该因此泛起多少时光流逝、好景不长的愁苦呢?美丽多情的黛玉辗转难眠,只觉得灯烛太亮,秋夜好长!

秋窗之外,凋零破败的秋色该是无边无际、无所不在吧!而淅淅沥沥的雨声竟然也在秋窗之外敲响,仿佛在给那凄凉之意助力一般,叫人如何能够忍受?

风雨来得如此迅疾,秋窗之内,梦境正泛着春光遍野的青绿之色,转眼间就被滴滴答答的秋雨惊得破碎了。

秋天的萧瑟之情涨满胸臆,再也不忍心安然休息,于是向秋屏处移动正滴洒泪珠的蜡烛。摇曳的烛火在灯架上燃烧着,哭泣着,泪珠点点坠落,牵动着忧愁,照亮了遗憾,触动了离别的伤感。

有谁家的院子里没有秋风侵入?有哪一处的窗户没有被秋雨声袭进?薄薄的丝织的被子禁不起秋风的寒意啊!残漏声声催促得秋雨越发急促。

整个晚上满是这连绵的雨声敲打,满是这飕飕的风声哀吟,似乎是在灯前陪伴离别的人儿悲泣。

小院里烟雾迷蒙,寒意四起,花草衰败,一片萧条,稀疏的竹叶上,不断的淅沥声穿窗而入。不知这风声雨声何时休止,却已让人的眼泪不知不觉滴洒而下,沾湿窗纱……

这泪只是伤感吗?只是凄怨吗?不,不!其实更多的是对美好年华的珍视,是对欣欣向荣的生机的向往!

秋窗秋夜秋情长,风雨声声助凄凉。多少珍惜年华意,尽在窗内泪光里……

篇4:红楼梦的诗词《秋窗风雨夕》赏析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注释:

(1)耿耿:微明的样子。另一义是形容心中不宁。这里字面上是前一义,要表达的意思上兼有后一义。

(2)助凄凉:《红楼梦》庚辰本另笔涂去“凄”字,添改作“秋”,当是为复叠“秋”字而改,有损文义,不从。

(3)秋梦绿:秋夜梦中所见草木葱笼的春夏景象。《红楼梦》程高本作“秋梦续”,“续”与“惊破”相反,又与下句“不忍眠”矛盾。

(4)秋情:指秋天景象所引起的感伤情怀。

(5)“自向”句:暗用唐代李商隐《嫦娥》诗中“云母屏风烛影深”句意,写寂寞。泪烛,融化的蜡脂如泪,故名。也是以物写人。“移”,《红楼梦》程高本作“挑”,灯草才用“挑”,烛芯只用“剪”。

(6)摇摇:指烛焰晃动。爇,点燃。檠,灯架,蜡烛台。

(7)“谁家”二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小说中所谓拟其格,这类句法最明显。

(8)罗衾:丝绸面子的被褥。不奈:不耐,不能抵挡。

(9)残漏:夜里将尽的更漏声。

(10)连宵:整夜。脉脉:通“霢霢”,细雨连绵。飕飕:状声词,形容风声。

(11)寒烟:秋天的细雨或雾气。

(12)滴沥:水珠下滴。

赏析

小说中,林黛玉病卧潇湘馆,秋夜听雨声淅沥,灯下翻看《乐府杂稿》,见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春江花月夜》系初唐诗人张若虚所作,是一首写离愁别恨的歌行。这首诗在格调和句法上都有意模仿它。“代别离·秋窗风雨夕”,前者是乐府题。代,如同“拟”,仿作的意思。用“代”字的乐府题,南朝诗人鲍照的集中特多。一般情况下,乐府诗不另外再加题目,这里因为又仿初唐歌行《春江花月夜》而作,所以又拟一个字面上与唐诗完全对称的、更具体的诗题。

《秋窗风雨夕》旳作意,如果不加深求,可以说与《葬花吟》一样,都可以看作是林黛玉伤悼身世之作,所不同旳是它已没有《葬花吟》中那种抑塞之气和傲世态度,而显得更加苦闷、颓伤。这可以从以下旳情况得到解释:林黛玉当时被病魔所缠,薛宝钗对她表示关心,使她感激之余深自悔恨,觉得往日种种烦恼皆由她自己多心而生,以至自误到今。林黛玉本来脆弱,在病势加深旳情况下,又加上了这样旳精神负担,就变得更加消沉。但是,如果读者认为作者写此诗并非只为了一般地表现林黛玉旳多愁善感,要细究其深意,那么也就会发现一些问题。首先,无论是《秋闺怨》、《别离怨》或者《代别离》这类题目,在乐府中从来都有特定旳内容,即只写男女别离旳愁怨,而并不用来写背乡离亲、寄人篱下旳内容。此时林黛玉双亲都已过世,家中又别无亲人,诗中“别离”、“离情”、“离人”等等用语更是用不上旳。再从其借前人“秋屏泪烛”诗意及所拟《春江花月夜》原诗来看,也都是写男女别离之思。可见,要说“黛玉不觉心有所感”感旳是她以往旳身世遭遇是很难说得通旳。这首诗只能是写一种对未来命运旳隐约预感,而这一预感恰恰被后半部佚稿中贾宝玉获罪被拘走因而与林黛玉生离死别旳情节所证实(参见《红楼梦曲·枉凝眉》、《葬花吟》等诗鉴赏),曹雪芹旳文字正有这种草蛇灰线旳特点。《红楼梦曲》中写林黛玉旳悲剧结局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脂砚斋所读到旳潇湘馆后来旳景象是:“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些也都在这首诗中预先作了写照。

上一篇:阿甘正传美国价值观下一篇:二00六年四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建设用地管理试卷与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