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第七课最后一课预习教案

2024-05-14

初一第七课最后一课预习教案(通用4篇)

篇1:初一第七课最后一课预习教案

第七课最后一课(七年级人教版)

7最后一课

都  德

学习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揣摩课文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2.难点:词语揣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来踱去(duo2)    惩罚(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祷(qi2 dao3)懊悔(ao4)    诧异(cha4)    纵身(zang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导语。

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速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从开头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从“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远忘不了”。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高潮:从“忽然教室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完。

结局: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情形。

2.质疑: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3.质疑: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篇2:初一第七课最后一课预习教案

7最后一课

都 德

学习目标

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3.揣摩课文词语。

重点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所表现爱国主义感情。

(2)学习文章生动的描写。

2.难点:词语揣摩。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哽住(geng3) 踱来踱去(duo2) 惩罚(cheng2 fa2)郝(hao2) 叟(sou3) 祈祷(qi2 dao3)懊悔(ao4) 诧异(cha4) 纵身(zang4)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1)惩罚:严厉地处罚。

(2)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

(3)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4)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5)纵身:全身猛力向前或向上(跳)。本课是全身使劲向前跨越的意思。

(6)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

(7)惨白:(面容)苍白。惨:凄惨。形容自得不好看。

3.(1)阅读课文,质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罗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而对着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篇短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弗朗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导语。

学习小说要从故事情节入手,读懂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然后看小说塑造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三、正课

1.速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开端:从开头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写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感受。

发展:从“平常日子”到“我真的永远忘不了”。写上最后一课的过程。. 高潮:从“忽然教室的钟声敲了十二下”到完。

结局: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情形。

2.质疑:从故事的开端看小弗朗士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不爱学习,天真贪玩。表现在:上学迟到,分词不会念。想逃学去玩。画眉唱歌,普鲁士兵操练觉得有趣。

(2)有较强的意志力。表现在: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3)对敌人的恨。表现在:走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啦?”

(4)有较强的自尊心。表现在: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

小弗朗士的这些性格特征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真正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3.质疑: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篇3:初一第七课最后一课预习教案

(二)自主学习反馈:交流预习成果。

(三)合作探究,品读欣赏。

1、朗读第一节,思考:作者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为什么叫“物外之趣”?

2、课文的结构有何特点?

3、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课堂训练

1、继续巩固预习题。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项为之强

(2)以土砾凸者为邱。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吓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延伸拓展

1、初学《幼时记趣》后,你对自己的童年生活有什么感受呢?请用一段话,写你童年时代的某种生活体验。(300字左右)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之 时有物外之趣--昂首观之--

(2)以 徐喷以烟--以虫草为林--

(3)为 项为之强--以虫蚁为兽--

(4)其 常蹲其身--神游其中--

课型: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篇4: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教案

一、复习检查

指名说说课文大意。(板书:遇险自救牺牲)

二、精读训练

1、谈话引出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哈尔威船长是个怎样的人?(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义。你怎样理解句中的“又”的意思?

朗读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课文怎样具体写他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

2、朗读理解课文第一段。

(1)默读、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画出有关词句)

(2)交流讨论: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之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紧急,千钧一发……)(板书:千钧一发)

(3)朗读指导。

指名试读,相机指导。(开始时语调平缓、轻快,后来要急促,最后一句话要用紧张的语调读,因为情况危急)

指名再读,及时鼓励。

过渡:如此重大的灾难降临了,哈尔威船长是怎么做的?

3、朗读理解第二段。

(1)速读,找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2)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3)出示挂图。

(4)图文结合,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看图说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板书:巍然屹立)

指名感情朗读这段话。

看图听老师背这一段话。

集体看图背诵这段话。

(5)他真的把每一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他把自己给忘了,面对灾难,他早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

(6)哈尔威船长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7)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

(8)指导朗读第二段。

指导:读哈尔威船长的命令时应凝重有力,作者的议论应读得稍慢、庄重,对话部分应急促。

指名分角色朗读。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两小节

上一篇:清产核资及其流程下一篇: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