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课最后一课教案

2024-04-28

晒课最后一课教案(精选9篇)

篇1:晒课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了解小说的要素,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四、理解一些词语及句子的含义,赏析出色语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韩麦尔先生的衣饰、语言、神态 、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2、勾画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含义及作用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背景先容: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进,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 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引狼进试冬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DNF地下城TRONG>小说文体简介: 1. 文学文体: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 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 小说分类:按篇幅是非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四、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 正音释义: 哽(gěng) 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éng fá) 祈祷(qí dǎo) 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 郝叟(hǎo sǒu) 挟(xié)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è) 祈祷:信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看。 诧异:惊奇。 五、课文分析: (一)通读全篇后扼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公布散学四个部分。 (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往,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顺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着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排 板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热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很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往。 (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四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公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五)小弗OO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 >> >>?a href=www.dnf2121.com title=DNFFF地下? target=_blank >DNFF地下>>?/STRONG>>>小弗OO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 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 >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 >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 ?STRONG>>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 ?/STRONG>>欢快―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 > ?/STRONG> 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 ?STRONG>>(六)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 ?/STRONG>>明确?/STRONG>>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 ?STRONG>>(七)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 ?/STRONG>>明确?/STRONG>>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 刻?>韩麦?/STRONG>>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 > ?/STRONG>1.>语言? > ?/STRONG>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柔和又严厉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看你们多多专心学习……? > 我闻声韩麦尔先生对我说? “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这就是了。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很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往干活儿。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经常让你们丢下作?****医交穑课彝鲇愕氖焙颍皇歉纱嗑头拍忝且惶旒俾穑俊? >>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 >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往了 >> ?STRONG>>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穷的希看,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 2.>>动作、神态? >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气力,写了两个大字:…? > 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墙?,话也不,,,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四周的东西,似乎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地下?/a>>鞫甲霸谘劬锎咚频? >> ?STRONG>>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 >>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 > >>(八)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 1. 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 2.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似乎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 3. 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轻易? > >>明确? > 1. 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往了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 > 2. 假如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似乎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 3. 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 > >>(九)品味语言? > 1. ?442999节。题目: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②

篇2:晒课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

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整体感知课文,正音正字。

郝hǎo

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è

强qiǎng迫

踱duó步

哽咽gěng yè

四、深入探讨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调动气氛)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六、课外作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下堂课解答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篇3:最后一课

她俩走了, 留下被感动的我, 离别愁情也渐渐涌上心头。这届毕业生, 九年级时学校才安排我去任课, 一年的相处相伴, 教学相长, 我竟这样让他们眷恋, 有点超乎我的意料, 激动着、兴奋着, 一行行诗从心底涌出, 《致学子》一诗一气呵成。

我带着还在激荡跳跃的心去上这最后一课, 当我行走在过道时, 有同学来告诉我, 让我等一下, 上课铃响后再进教室。我有些纳闷, 同学们在搞什么嘛, 神秘兮兮的。当铃声响过, 我走进教室, 跃入我眼帘的是黑板上醒目的几个刚劲有力的彩色粉笔字:“陈老师, 谢谢您!我们永远爱您!”那一刻内心的感动无法用语言表达。

我喊出最响亮的:“上课!”全班齐刷刷地站起。当师生问好后, 班长说:“陈老师, 我们想为您唱歌, 可以吗?”看那情景, 我只能放弃最后的复习了, 我爽快地说:“可以”。《最炫民族风》唱响了, 那一刻, 歌声激情美妙, “最美的云彩”飘飞在师生共同营造的自由天空。

接着我回礼同学, 即兴朗诵我写的诗《致学子》, 寄语即将实现人生重大转折的孩子们。最后, 我给每一个学生表达心情的机会, 畅谈学习的心得感受, 概括过往的时光。同学们一个接着一个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那时我深切感受到了: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鲜花, 每个孩子都有花季的明媚风采。

流年易逝, 我与孩子们共同构建的快乐流动课堂, 合作学习的美好时光, 已轻盈遗落在鲜花盛开的文华校园, 已从师生相互对视的目光中远去。最后一课, 同学们天真、纯美的样子至今我还清晰可见, 他们内心深处迸发出的思想火花, 感人肺腑的心语心愿, 深深植根在我心田, 挥之不去。

篇4:《最后一课》最后的发现

因为有了“最后一课”的真实体验,孩子们学习《最后一课》时很快就进入了文本。于是,针对这篇文章,我和学生一起“咬文嚼字”,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深情。文章就要学完了,我深情地朗诵了最后一段: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读完,我扫视了一下同学们的表情,发现坐在最后排的小田正和同桌在桌面下纠缠着,不知为什么争执了起来。于是我说:“这一段的描写也很有特点,我们找个同学到讲台上模仿韩麦尔先生表演一下。小田,你来吧!”

小田听到我叫他的名字,慌忙停下站了起来,但茫然不知所措。我给了他一个警告的眼神,然后说道:“看来小田没有准备好,哪位同学上来试一下?小田你先坐下吧。”小田安静地坐好了,他的同桌也回过神来,认真看起了课文。我又扫视了一圈,发现小雪跃跃欲试,就对她说:“小雪,你来试一下吧。我读,你来表演。”

“他呆在那儿”,我读,小雪收回笑容,做出发呆的表情。“头靠着墙壁”,我继续读,小雪开始把背往黑板上靠。“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还没等我读完,小铭就开始大喊起来:“不对,不是这样靠的,也不应该是这样摆手!”我示意他不要吵,说道:“先让小雪表演完好吗?”于是,小雪按照她的理解,背靠着墙,头抵着黑板,闭上眼睛,向同学们摆了摆手。

“有什么不妥吗?”我问同学们。“手摆得太快了。”有的说。“不是这样靠。”小浩说道。“那你认为是怎么靠呢?能不能上来表演一下。”小浩走上讲台,把额头抵在黑板上,然后背对着同学们,缓缓摆了摆手。他的动作做完,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为什么是这样靠呢?”我问。

“因为韩麦尔先生刚在黑板上写完了字,他的心情很沉痛,可能流下了眼泪,于是把额头抵在了黑板上。他不想让同学们看到他难过的表情,他的心情还没有平复。”小铭侃侃而谈。

“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原来背靠着墙和面对着墙竟有如此大的区别。”我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正是大家的这一细心发现,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柔和又严肃、坚定又悲痛的复杂内心,这样一个背对着同学们的画面,也让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更丰满起来!”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细节,‘放学了,——你们走吧。’这里的破折号说明了什么?”我发现孩子们能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发现了,于是继续追问。

“说话断断续续。”有的同学答道。

“还有吗?”我觉得这样说太笼统了。

“我觉得应该是老师说完放学以后,学生们并没有动,于是隔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小铭又说了一句惊人之语。

“这个发现很独到,大家觉得有道理吗?”我一边鼓励小铭,一边引导学生思考。

“有道理。”同学们开始活跃起来,“要是以前,一放学,同学们肯定一窝蜂跑掉了,乱糟糟的。可是今天很安静,因为大家都很珍惜这最后的一课,都不舍得离开。”“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了’以后,同学们都没有走,他才说了一句‘你们走吧’。”……同学们相互补充着,竟然把这样一个小小的破折号解读出如此丰富的内涵。

我的掌声响起,孩子们的掌声响起。我说:“同学们,掌声是送给你们的。因为你们用心阅读,思考角度独特,就像韩麦尔先生说的‘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在你们这里,中国语言变成了最美的语言。”“通过咬文嚼字,我们亲近了书中的人物;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理解了作者的丰富情感;通过咬文嚼字,我们看到了文字里所蕴含的无穷宝藏!这一节课,我为你们骄傲。因为我们抛开了任何权威资料,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文字,用自己的心去感受文字,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文字。所以我们拥有了独特的思考、独特的见解和独特的发现,这份发现是独特的,更是伟大的!”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篇5:《最后一课》教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学习过程:

活动一:交流上一课时作业。

活动二:朗读课文,自主完成,然后小组交流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活动三:精读课文,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课文中什么地方能够体现?

活动四:深入探究: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拓展延伸:

语文素养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反馈练习

1、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2、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

①选文中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

篇6:《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内容:《最后一课》下课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2)通过表演,加深学生对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之情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他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运用课本剧的形式诠释课文内容,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教学用具准备:钟、号子、录音机、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教室里,到处充满着爱国主义气氛:课桌的铁杆上挂着美丽的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字帖;小孩子在在专心画杆子,镇上的老人们正捧着初级读本,发出古怪的声音;韩麦尔先生正一动也不动,瞪着教室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里的东西全部带走似的可就在在这时,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大家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又会怎么做呢?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下课部分内容。

二、自主、合作学习

朗读以下部分内容后,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这部分内容主要描写哪个人物?(板书:韩麦尔先生)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回答,刚才,这位同学答得不够完整,谁能再来补充?那位同学回答得很好,很完整。)

【明确:这部分主要从神态、语言、动作三个方面来描写韩麦尔先生形象的。神态方面主要是从脸色惨白和哽住来体现;语言方面主要是从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话语当中可以看出;动作方面主要是从描写韩麦尔先生的一些动词可以体现。】(板书:神态:惨白哽住语言:法兰西万岁动作:使出*着)

⑵教堂的钟声响了,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和哽住?

⑶如何理解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句话的意思?

【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去思考:第一题:教堂的钟声响了意味着什么?此时韩麦尔先生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第二题:韩麦尔先生写字时心情会怎样?从他写出字的内容法兰西万岁!又可以表现出他内心对祖国充满着怎样的感情?现在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刚才,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发言也很踊跃。大体上已经把要点说出来了,只不过语言组织方面有点欠缺。现在,老师进行小结:脸色惨白是因为教堂的钟声响了,最后一课下课了,韩麦尔先生想到自己再也不能在这里教法语了,内心无比悲痛。因为悲痛,所以说话哽往了。还有韩麦尔先生用一连串有力的动作,写出法兰西万岁集中体现了韩麦尔先生失去国土,失去国语后,内心无比悲痛的心情,从中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以及他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板书:爱祖国恨敌人)

三、课本剧表演

过渡:刚才,同学们透过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小弗郎士的心理,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出来呢?(依次打出课件)

1、神态方面:①脸色惨白②哽住

【组织形式:这两个神态都是由于什么原因所致?对了是因为悲痛。所以我们只要以悲痛的神情来表演脸色惨白即可。请几位同学试表演一下。(刚才,前几位同学演得不够自然,后几位同学演得很自然,很有感染力。)那么,哽住该如何表演呢?刚才,有位同学说到:用平常被哽住神情来表演,说得很好,那位同学你来试来表演被哽住的神情这位同学表演得很好,同学们想一想要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演哽住对了,要带着着无比悲痛的感情去演,现在再请那位同学来演一下演得很形象,很逼真。韩麦尔先生就是这种神情】

2、语言方面:①我的朋友啊,我我②法兰西万岁!③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同学们先思考:这三句话都可以用什么样的感情去朗读呢?(对了,悲痛)同学们再注意看一下第二句法兰西万岁!,除了悲痛的感情之外,还有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呢?(对了,对法兰西的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心)现在,请几位同学试朗读这几句话。(同学们,感情方面把握得很到位,只是语气上有所欠缺。)现在,

同学们听录音磁带朗读,注意录音磁带朗读的节奏与语气;接下来,同学们进行模仿录音磁带朗读,也可以自行设计朗读。对不足之处加以指正,对朗读很好的加以肯定。】

2、动作方面:①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②他呆在

那儿,头*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组织形式:现在,请一位同学跟我合作,他朗读小黑板上的内容,我来表演。刚才,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刚才表演的时候,加了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是什么?(对了,就是写字时,手在微微的颤抖和粉笔被折断好几次)老师为什么这样处理?(对了,为了更能突出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接下来,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同学朗读,另外一个同学根据朗读进行表演。同学们可以模仿老师的表演,也可以自行设计表演。】

4、这部分除了写韩麦尔先生之外,还写了小弗郎士,那么小弗郎士该如何演呢?此时,他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可见他很理解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我们只要让小弗郎士用理解的目光随着韩麦尔先生的移动而移动即可。

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现在,叫几个男生把韩麦尔先生整个过程试表演一下,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充当韩麦尔先生角色;另外选三个学生分别充当小弗郎士、敲钟手、吹号手的角色;剩下的同学充当最后一课的学生,配合韩麦尔先生写出法兰西万岁,同时读出这一句话的内容。)

现在,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这四位同学上台为我们表演,

刚才这四位同学演得相当棒,我们再以热烈的掌声,为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表示感谢。

三、拓展性学习

过渡:刚才,同学们演得很好,把韩麦尔先生无比悲痛的心情,表演得淋漓尽致。韩麦尔先生似乎心中有千言万语却没有说出来,同学们请看我的朋友们啊,我我这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韩麦尔先生此时会想对学生说些什么话呢?请同学们把它补充出来。可以是课文里面的内容,也可以自己想像进行补充。

【明确:刚才,同学们回答得很踊跃,从你们回答的内容当中,我可以归纳出大体上从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补充:第一,对国土的爱;第二,对敌人的恨;第三,对祖国充满着必胜的信心和希望。】

四、小结

1、齐读下课部分内容。

2、下课部分主要写韩麦尔先生这个人物,通过他的神态、语言、动作,充分表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敌人的无比仇恨。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也是小说的结局部分。行文至此,嘎然而止,这样安排更耐人寻味,更能突出文章的中心。

五、板书设计

10、最后一课

都德

神态:惨白哽住

下课韩麦尔先生动作:使出*着爱祖国恨敌人

篇7: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

单 位:中牟县雁鸣湖中学

姓 名:

时 间:王建军 2012年2月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最后一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字词学习

(3)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理清文章思路。

二、教学课题:《最后一课》

三、教材分析

⒈教材内容简介(也可以互联网搜索更详细内容http:zhidao.bai.com)

《最后一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大见小,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的表现出来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②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①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②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3、教学重、难点

1、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

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2、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朗士后悔悲愤心情的分析,深

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方法

1、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3、倒车回环法: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

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互联网搜索作家都德详细介绍和本文写作背景)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清楚?――最后。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二、自主合作学习:

1、听读、默读,完成下列任务。(利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

懊()悔郝()叟qí()dǎo()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2、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三、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1)上述三个问题

(2)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四、教师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学生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a、课前、课上和下课

b、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c、上课前,上课时

点拨: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

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五、课堂延伸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朗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任务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的重难点: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多媒体展示)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三、交流、展示,(师生互动)

(1)对文中语句加以揣摩和赏析,完成 《研讨与练习》二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他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四、教师点拨讲解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

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五、课堂反馈

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延伸作业

1、积累语言:摘抄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句子(词语20个以上,句子

5句以上),写在读书笔记本上。

2、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神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③结构要

第一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传统、经典的短篇小说,主题鲜明突出,意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篇课文,我首先制定了简单可行的教学目标,即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说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这些教学目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理清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朗读、圈画、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重点语句,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课堂上,我能注意围绕目标开展各环节的教学活动,注意课外作业与课内教学的整合与延伸。但在时间的安排与把握上出现了前松后紧的问题,以致于教学活动没有完整实现。如:一开始的导入部分,在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时花时太多;文中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时间多,而韩麦尔先生则匆匆而过,甚至连分析后的板书都没顾上写,由此可见,教师的课前准备与预设还不够周全与合理。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还从同仁那里学到了许多:如教师提问的指令应简单明确;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要力求自然顺畅;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回答来追问与总结„„

总之,一堂公开课受益颇多,既锻炼了自己,更学到了知识,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会多运用、勤反思,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水平的提升。

第二篇(《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很深。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朗读来进行了解,但发现效果并不好,学生无论通过自由读、齐读、默读,都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根本记不住所读内容,也就无从了解。因此,我认为以后教学应大胆放手,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有了这个自己寻觅、查找的过程,相信学生也能够课前学得开心、课上用得舒心,而且通过小组的交流,所获得的资料远远要比老师在学案上所附内容要丰富得多。

本次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完课后,我觉得“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的学习目标基本实现,但“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教学目标并未达到。静心思考,发现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由于学生现在的生活环境,他们无法体会到小弗朗和韩麦尔先

生的情感。

2、作为教师,自己并没有深入其中,因此更无法将学生带入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氛围中。

3、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课文,在一遍遍的朗读中,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的。而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结果发现效果稍好。

篇8:《最后一课》教学心得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 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 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 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 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 我感受到……, 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 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 (吸取到什么教训) ?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 课中, 课后, 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 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 认识到珍惜时间, 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篇9:“第一课”与“最后一课”

“新华社记者决不是为自己谋利益的,不是为自己升官发财的。我看第一课就可以上这个。”

这是1985年9月26日,穆青对新华社河南分社青年记者训练班人员谈话的开场白。

1982年1月,新华社河南分社调进第一个恢复高考以后的大学毕业生。此后,每年都陆续调进一两个大学生,到1985年初,已有五六个了。由于各自学业、阅历不同,这些新来的同志有的还不了解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和作风要求,有的对河南的概况概貌不清楚,还有的不知道怎样抓新闻,尤其是如何进行调查研究、抓重点题目。

针对这种情况,1985年刚过完春节,分社社长刘葵华等领导,要我和其他同志牵头,举办一个青年记者训练班。训练班刚开班,穆青同志正好来河南,2月26日上午到分社给大家见面、讲话。刘葵华同志告诉穆青:“青年人正在办训练班,请你讲第一课吧。”

穆青肯定是根据自己掌握的面上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开场白之后,他就对某些不良现象苗头提出了严厉批评:

我感到我们这个队伍存在一个极大的危险——不是把事业放在第一位,而是把钱放在第一位。这样下去,这个队伍非垮不可;这样下去,我们可以出万元户,出罪犯,就是出不了名记者,出不了好党员。这个事情不得了啊!

钱能给人带来幸福,也能带来毁灭。

穆青同志很严肃地讲道:新华社记者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全心全意扑在党的工作上,关心党的政策,关心党的事业,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把自己放在最后。

没有这种精神,就没有资格当新华社记者。没有这种献身精神,也没有条件当新华社记者。

我们对收入、对报酬应该怎么看呢?首先应该看自己对国家、对党的事业的贡献大小。你对国家,对党的事业贡献大,那么人民就给你丰富的报酬,给你奖励。而不能倒过来:你给我多少钱,我就办多少事。

他在讲到这一段话时非常激动。我当天的日记曾记有这样一句话:这是穆青在今天的讲话中,拍桌子拍得最频繁,言辞一句接一句,几乎记不上的一段。

打那儿以后的十几年,我清楚地看到,穆青一直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信念。

整整20年后的去年3月,我看到穆青子女回忆老头儿的一篇文章中提了一句续磊,说由于种种原因,续磊没有职称。再查其他资料,我看到,续磊不但没有职称,一辈子也没有其他行政职务。要知道,续磊的父亲是大名鼎鼎的续范亭将军,她本人当年也是曾写出《“梁山伯”结婚了》等名篇的记者啊。

我顿时萌生一个想法,可让记者写一篇稿子,报道一下这个事,题目都想好了:“将门之女没职务,穆青夫人无职称”,清明节之际借怀念老头儿的由头发出去,既是报续磊,又是宣传穆青,肯定能打响,评上好新闻都有可能。

于是,我赶紧安排电讯的记者搜集资料,做采访准备工作。怕续磊认不准我,我找老同志陈日先联系一下。没想到,后来陈日同志告诉我:联系了,老太太坚决不让报道,说她没评职称不光因为老头儿是社长避嫌,还与自己身体不好、离开采编一线较早有关系。越是老太太这样说,我越觉得老太太的实事求是更可贵了:“我们就这样客观地表述老太太的话就行。”陈日再去说,续磊还是不应允。

尽管稿子写不成,我却通过这次联系了解到不少另外的情况。据陈日同志转述,穆青去世后,续磊慌了神:房子还没买下来呢,而自己手里的钱寥寥无几。找穆青的钱吧,穆青只有个工资卡,还都是秘书给管着。秘书拿出卡来,也没有多少钱——可不,穆青1992年退休,当时工资、退休金都低得很。就是直到最后这两年,也不过每月涨到三四千块钱,哪能积存多少?幸亏有他丧葬的3万元抚恤金,殡完后剩一些。反正这些加在一起,交款之后,穆青的钱只剩800元!这就是我们共和国一个部级干部,新闻界泰斗一生的结余。

如果说20年前,我亲耳聆听了他给我们青年人上的第一课的话,那么,20年后,在他离我们而去一年多之后的冥冥之中,他的在天之灵又给我上了最后一课。穆青一生的事业贡献和所得,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让我们通过这800块钱去想吧!

2005年10月11日(穆青忌日)

上一篇:最后一课 导学案(七年级下册)下一篇:阅读兴趣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