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2024-05-03

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共13篇)

篇1: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七 最后一课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小说的要素,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

(二)理解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三)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出现多种描写方式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两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布置预习:指导阅读

①熟读课文,语句要连贯、自然;

②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朗读句子时,要注意词语重读和句子停顿。

活动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历史背景(本篇小说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为激起学生的共鸣,可由中国历史上清末时期外国列强侵华战争,并鉴定不平等条约导入。)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示学生头脑中出现形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位同学上台以小弗朗士的身份复述故事情节(要求把人物内心独白也表现出来,可加入适当想象),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他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特别是补充人物内心独白部分)。

三、研读课文内容: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托)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每个角色分别做一种最富代表性的动作,说几句最能表达内心感情的话,其他同学进行评议。

(二)师生互动,理出故事情节。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

四、课堂练习:

当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异常激动。“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韩麦尔先生这种欲言又止的激动状态,包含了他的.多少爱与恨!那么他到底还想要表达什么?

请你为韩麦尔先生补上这因悲愤而难以表述的潜台词。

第二课时

一、课堂讨论:

1、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可以是一段话,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动作,一个表情……)

(提倡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见解)

2、下面几句话是从课文中摘出来的,语意蕴含深刻,感情表达丰富。说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①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明确:“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这句话的含义是:掌握祖国的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②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上似的。

明确:这几句通过小弗朗士的眼睛,描绘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在告别家园时那种依依不舍的心境的理解和同情,使人感到小弗朗士已经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成熟懂事了。

③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换的戒尺,可怜的人!

明确:“可怜的人!”这句感叹不是一般的同情老师,理解老师,可怜老师,而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火花的迸发。

3、课文结尾极为精彩,仔细揣摩这些描写的精妙之处。

①写粉笔字本不是吃力的事情,韩麦尔为什么“使出全身的力量”?

明确:这一动作里倾注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感情。

②为什么韩麦尔竟至于:“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用这样的动作结尾,好在哪儿?

明确:这是因为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用这样的动作描写作结尾,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此时无声胜有声,留给了读者反复回味的余地。

二、课文的结尾很有特色,但给人的感觉似乎没有结束,请你发挥想像,以“下课以后”为题,续写课文。

要求:1、时间不应拉得过大,写到放学路上或至家即可;

2、通过人物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

3、字数在300字左右。

(写完后自由讨论,以小组为单位推荐两三篇优秀习作交流,讨论心得)

三、课堂延伸: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我们的祖国,祖国的汉字有了

篇2: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主备:徐耀祖审核:吉留锋李进朝郭百锋时间: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一、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体裁特点

1、本文是一篇小说。

2、小说——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3、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三、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可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四、预习检测 给加点字的注音: 惩罚()钥 匙()()祈 祷()()哽(郝. 叟().)踱来踱去()懊悔.()(.).督学()膝.头(.)小士(..)(..).. 弗. 郎. 自主学习

1.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又是在什么特定的背景下上的?

2.根据情节划分文章结构,归纳内容。

合作探究

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找出小弗郎士心理变化过程 上课路上 上课前 上课中

2、你认为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当堂检测

1、小说三要素是什么?

2、“最后一课”让小弗郎士发生了什么变化?

3、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精神,《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自主学习

1、小说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韩麦尔先生?

2、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了小礼服?

3、小弗朗士不仅迟到,还背不出分词用法;可韩麦尔先生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并对阿尔萨斯人提出了直率的批评。这是为什么? 合作探究

1、“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是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2、这句话让我们对母语有了什么新的理解?

3、“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举动?

4、当教堂的钟敲响时,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 归纳中心 当堂检测

课本(51页)

篇3: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说:“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找到这样的策略:既考虑到个别差异,但又能促进个体的最充分的发展。”“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可以达到教学规定的要求,其差异仅在于掌握的快慢,而不在于能否学会。”依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智能差异及不同基础,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目标】

一、听读课文,感受文章的结构美。

1.分析文章在结够上的特点(C组同学讨论完成)。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4.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二、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三、概述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的结构美、志趣美。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制作flash课件。

2.深入了解学生,按2:5:3的比例进行分层分组。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全文仅114个字,就把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仿佛使人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

二、检查预习。

1.要求学生查阅有关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人文背景及写富春江的诗文。

2.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

三、展示地图。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浙江省杭州市富春江富阳至桐庐的地段。明确这篇课文描写的就是作者乘船从富阳至桐庐这一段旅途中所见到的奇山异水。

四、展示分层学习目标。

五、解决翻译课文时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强调重点字词。

六、分层、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1.分析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C组同学回答)

明确: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写异水和奇山两个方面,并且环绕“独绝”展开描摹,结构脉络分明。

2.本文在写景顺序、动静及详略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B组同学独立思考完成)

明确:本文先写水,后写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在写景的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

3.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A组同学合作完成)

明确:

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突出水之清。

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突出水之急。

⑶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作者在这里写树之寒,实际上是反衬山之奇。

⑷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突出山之势

⑸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突出山之音。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突出山之力。

⑺横柯疏条,突出林之密。这几句是补笔,补写群峰中的林深叶茂,突出了作者那种喜不自胜,流连往返的观赏之情。

4.分析本文在构思上的特点?(学生合作讨论,教师点拨,感受本文的意境美)

明确:本文的题目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信中没有出现人物,可文章又字字不离人物。

展示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根据内容分析,逐一展现。

七、悉心体味作品的志趣美。

设计说明:让学生尽快找出文中流露作者情感和志趣的句子。分层讨论得出答案。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C组)

明确: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表达出作者旷达的情怀。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B组)

明确:表达出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可以看出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返。(A组)

明确:这一句主要写人在奇景中的感受。触景生情,烘托了山水巨大的魅力,从而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意欲归隐之意。

八、概述文章语言上的特点。

设计说明:各组同学合作讨论,推选代表进行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九、回顾小结,总结主题。(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明确:这篇文章通过对富春江至桐庐这一段山光水色的描绘,创造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幽深的意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十、展示课堂练习。(分层练习)

A组:有人根据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异水”的特点,拟写了一幅对联的上联:水清现游鱼,请你根据“奇山”的特点,对出下联。

B组: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写水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C组:本文是一篇山水名作,请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

写“水”的:

十一、展示拓展练习。(分层练习)

A组:解说你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之地;

B组:改写《与朱元思书》;

C组:用自己的话叙述富春江的美景。

十二、布置作业。(分层布置)

A组:写一篇游记,文体不限。

B组:仿照本文的结构特点,写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

篇4: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从实用的角度看,学好英语似乎要比学好汉语更实用些,因为社会对英语的要求似乎更多些;从个人的成长来看,我们强调学生学好英语也是没有错的,毕竟多掌握一门语言,只会有利于我们的事业发展。但片面强调英语,甚至为了强调英语而故意将汉语压下,明显是不正确的。学好英语应当要建立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民族文化基础上,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失去了发展平衡。

其实,看重英语不是中国专有现象,谁强跟谁走、谁强围谁转,是全球文化循环、碰撞、融合的一大默契和自然法则。近年来中国国际地位的抬高,引发了许多国家的汉语热、孔子热,就是国家实力的强弱转化施加给文化心态的微妙影响。但任何国家文明对于强势文化的追逐,都不可脱离母国文明的基础。我们看到,西方国家骤起的中国热,都只是体现了对新兴文化的重视、兼容,学习先进文化,更多是工具性的,不可脱离服务于本土文化这一根本主题。

篇5:七年级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1、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感受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准确把握小说主题。

2、学习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教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于细微处见精神”

课的类型:精读课文新授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步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结构思路,初步感知小弗朗士的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二、预习检查

针对分类式笔记的要求,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要落实作者、相关背景及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为此在预习检查的时候,让学生来讲述这些东西,学生可能会讲道:

1、作者介绍

都德(1840~1897)是法国十九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十三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集。有《达拉斯贡的达达兰》、《星期一的故事》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小说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写作背景介绍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3、重点字词

膝xī盖 诧chà异 惩chéng罚 藤téng 祈qí祷dǎo 哽gěng住 挟xié着 懊ào悔 皱zhòu折

三、整体感知文本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本文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因为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正是要揭示小弗郎士心理活动过程的,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作为小弗郎士思想发展和成熟的一种映衬。小弗郎士由于贪玩而逃学,他挨过老师的骂,挨过老师的“大戒尺”,他对老师心中有个“怕”字,他甚至觉得看普鲁士士兵操练更“有趣”。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他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所以,小说中真正“集中刻画的人物”还是小弗郎士,这是从部分到整体(人物到主题)的认识。 (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可以追问学生:“我”是谁?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为什么塑造一个“我”?“我”是小弗朗士。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说韩麦尔先生是主人公或者是小弗朗士是主人公,或者说这两个都是主人公,学生如果说各自的理由都比较充分,而且对于小弗朗士是主人公的理由不很赞同的,这个问题可以不在这节课分析定,让学生分析完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如果学生一致赞同小弗朗士是主人公的,如果学生理由不怎么充分的老师可以适当补充。)

2、理清文章结构思路: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3、小弗朗士人物形象分析

(学生刚开始做人物形象分析,如果就全篇分析学生可能一时摸不到头脑,那就引导学生一个部分一个部分来分析,也为下节课分析韩麦尔这个人物做好示范,用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赏析人物,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细节描写。如果说学生对人物分析把握的较好的话,那就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赏析,老师只是适当的引导一下,那面下面准备的问题也就在学生赏析过程中适当引导提问一下。)

(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并思考这些语句能表现出小弗郎士是个怎样的孩子?

学生明确: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怕老师,幼稚,不爱学习,贪玩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较强的意志力

我们的一切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开始有点担心、对敌人的恨

听了铁匠的话,想到他在拿我开玩笑。——有自尊心

老师小结: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朗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小弗朗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的情形大不一样,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

平时 最后一课 气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 学生 开课桌,关课桌,怕吵捂着耳朵大声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戒尺 其他 有镇上的人 (让学生以填表的形式,找出稳中相应的细节,这样会更清晰明了。)

这四个方面的不同渲染了最后一课的气氛,描写人们爱国的具体行动,点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也为小弗郎士的思想转变提供了条件。

(3)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朗士的心情怎样? (万分难过)为什么会万分难过?

明确:因为韩麦尔先生的话使小弗朗士受到极大的震动: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些都使小弗朗士感到万分难过。 (学生在这里可能不能完全体验到这些,那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原文的相关语句中找寻答案:“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这一段大量使用惊叹号,表示小弗朗士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换成句号表达不出这种感情。)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表现他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和爱国主义的感情)

(4)圈划小弗朗士在接下来时间里的感受。

明确:背不出分词用法,心里挺难受。小弗朗土觉得今天听讲,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 (这里可以追问学生:这些能表明小弗朗士怎么的思想感情?这时的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已起了急剧的变化,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他,使他懂得爱学习、爱老师、爱祖国。)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教案

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教学重点】

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

概括、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出示:国、亡国奴的解释

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投影出示作者及写背景。

2、投影出示: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

投影出示生字词

四、深入探讨:

阅读课文,投影出示阅读要求。

1、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对什么的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4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

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6、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从课文中我们知道给让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普鲁士。普法战争实质上是由法国发动的,其结果是法国战败,普鲁士军队长驱而入,最后法国由侵略战变成了保卫战。说到底给小弗朗茨和韩麦尔带来痛苦的是什么?出示投影。

2、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身体的摧残,给人民带来心灵的伤害,使家园被毁,使国家贫穷,使人间变成地狱。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因此我们更不能忽视潜在的危机。出示投影:日本小学生关于战争的惊人预言。

3、投影:为了避免将来我们也成为亡国奴,现今我们该怎样做?

篇7: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如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查找、筛选、利用、整合,了解小说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通过讨论区自由发表意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前后变化。利用网络平台练习写作,达到互通有无,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课文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原则

以教师引导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

理解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多种描写方法。

四:课前预习

解决朗读障碍,利用网络查找写作背景,观看课文配套朗读视频,了解课文内容。

五:课时:第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导入

提问:你印象中小学里的最后一课的情况

自由发表

让学生了解“最后”的不一般的含义

2、作者及背景介绍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

互相交流

了解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3、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个别回答

培养学生速读抓重点的能力

4、问题探究

“最后”的特殊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课文中哪些段落)

个别发言

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5、人物分析

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人物,看看他在上课前后的变化

小组讨论,分析人物

培养学生从文本内容评价人物的能力

6、引出人物描写方法的介绍

引导学生网上搜索

搜索

了解心理描写的作用

7、细节欣赏

引导学生选择最喜欢的细节描写,说说理由

讨论区发言,教师选择重点段落让学生朗读

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8、置疑解疑

对于具体问题的解决

置疑解疑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9、实践作业

学习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写一段特殊经历时候的心理描写。如上台演讲、参加运动会等

发表在讨论区

篇8: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1. 设置合理而精当的教学内容。钱老师从文学作品的特点入手,对教学内容做了大胆取舍。这堂课中,钱老师先通过对作品中的几个片段的阅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的主旨。接着,以小说人物形象为重点,对韩麦尔先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这样的阅读指导,既有深度, 又有新意。钱老师将小说中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留给学生课后自主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赏析能力,课堂教学的内容也因此显得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在即将下课前,钱老师与学生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小说为什么没有写普鲁士兵的暴行?二是小说这样的结尾是否显得脆弱?这些问题涉及到文学作品的选材、立意和审美等问题,经常有意识地开展此类问题的探讨,对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细读文本,从“字缝里”读出小说的味道。 葛红兵的话成了这次课堂教学的“纲领”。

钱建江老师善于抓住那些看似寻常的词语,让学生细细品鉴,领会其深层的意味。起始阶段启发学生畅谈“最后”一词给自己的感受, 就别具匠心。“伤心”“自责”“遗憾”“珍惜”…… 学生的发言踊跃,感受真切。这一设计还起到了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尽快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接下来,继续找“字缝”,体会韩麦尔先生丰富情感的环节设计也高人一筹。钱老师提出:为什么把“柔和”与“严肃”两个词义相对的词放在一块儿?你是怎么理解“又柔和又严肃”的?在老师的耐心启发下,学生的理解由浅入深,越来越贴切。顺着这一话题,钱老师接着发问,引出对两个“最后”的理解。他要求学生再仔细地体会两个“最后”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通过反复朗读和语境辨析,学生读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不舍与期盼。又如对“只许” “已经”“就”等词语的品析,都颇见功力。

3.善于挖掘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最后一课》在人教版和苏教版教材中各有一幅插图,钱老师将它们引入课堂。通过对作品中描绘的文学语言与插图中凝固的人物造型两者的比较,拓展了新的教学资源,也加深了对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的体认,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有一些教学资源被钱老师信手拈来,在此不一一赘述。

篇9: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小弗郎士行踪,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

2、抓住最后一课不寻常的变化,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及其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分析小弗郎士巨大变化,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方法]:讨论与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最后一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美籍华人丁肇中.(投影展示丁肇中画像,文字显示其主要事迹)丁肇中是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按照惯例.获奖者应用本国语言做一个简短的致辞,所以丁肇中决定用中文书写自己的致辞,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但由于他是美国国籍.所以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美国官方的阻止.负责颁发诺贝尔奖的人士也提出:“我们这里没有中文打字机,你用中文书写,我们不能打印分发!”丁肇中说:“我用手书写,请你们代为复印!”„„就这样,面对美国当局的百般刁难.丁肇中坚持用中文慷慨致辞.这也是诺贝尔奖设立76年来,首次用中文发表的获奖演说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请简要地谈一谈.生思考后交流.明确: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有时热爱,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今天,就让我们怀着这种对民族语言的虔诚之心,走进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二、走进“最后一课” 问: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法国的阿尔萨斯.追寻小弗朗士的行踪.看一看,小弗朗士这天早上经过了哪些地方?在各处又见到了哪些人? 明确: 小弗朗士经过的地方依次是“锯木厂”——“镇公所”——“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教室” 问:在这些地方.他都见到了哪些人呢? 明确: 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他看到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经过镇公所时,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其中铁匠华西特和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

进了老师的小院子,他从窗户里看到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看到了踱来踱去的韩麦尔先生,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不寻常的变化)

进了教室,又看到了许多镇上的人——郝叟老头儿,从前的镇长,邮递员„„(不寻常的变化)

问:在这些人当中.最不该出现的是谁?为什么呢? 明确:

普鲁士士兵出现在法国领土上.说明他们是侵略者,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也正是侵略者使原本平凡的一天成了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课.一场基于战争侵略的文化侵略正在拉开序幕。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课堂上,学习了最后一堂母语课,让我们走进教室去看看最后一课有什么不寻常的变化。

三、通过读,找出变化的细节,重点感知小弗朗士的巨大变化,探究促使变化的深层原因。

1、通过小弗郎士的眼睛看到了哪些变化?(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

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

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看起来很忧愁,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教室里有一种严肃的气氛。

2、在整堂课的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人物是谁?(小弗郎士)

3、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法语(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小组分组讨论)明确:

(对学习)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对老师)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对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结:原来,所有人的这些变化都是对最后一课母语课态度情感上的变化,明白热爱母语就是热爱祖国。

4、是什么原因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明确: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剧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践踏,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原来这些不寻常的变化都是因为阿尔萨斯人要和自己的即将失去的故土,母语,祖国告别。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播洒在了每个孩子心中,也播撒在了每个阿尔萨斯人的心中,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已经交到了下一代的手中,爱国的花朵已然绽放于赤子之心。

我想汉语也是最明白,最精确、最优美的语言。我们从现在起,从此刻起就应该学好自己的语言,将爱国付诸于行动,使爱国不再是一句空谈。

最后一课中,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普通通的法语老师,变成了用自己的言行去捍卫民族尊严的英雄,一个悲壮的爱国志士,下节课中我们将端其貌、品其言、悟其神,走进韩麦尔先生的精神世界。

四、作业:

1、韩麦尔先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找出你觉得刻画韩麦尔先生比较精彩的语句,并用做批注的方法学习。

2、推进阅读:《柏林之围》

篇10: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1.掌握新闻的相关知识,把握新闻内容及结构特点。(重点)

2.学习课文语言准确精练、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的特点。(难点)

3.探究我军胜利的原因,感悟正义战争的强大力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社会的奇闻趣事的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研读另一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一起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新闻,整体感知

提问1:快速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提问2:再读新闻,理清新闻的六要素。

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提问3: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

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

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研读思考

提问4:分组讨论: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 潮。

提问5: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提问6: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生乙: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生丙: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

提问7: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 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生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 色彩鲜明。

篇11:教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课

1.从新闻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新闻语言的特点,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

我们先来热热身,共读一首诗:

(屏显)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是伟大领袖_在一九四九年四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创作的诗篇。诗中既写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巨大胜利,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激动和喜悦。请同学们再读,体会诗中情感和气魄。(学生再读)

同样的事件,可以有不同的表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消息二则》,用新闻的方式向公众报道这一重大事件。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阅读两则消息,注意文章边侧的旁批。

学生结合旁批读课文。

二、活动探究

活动准备:自主阅读课本第2页和第15页关于新闻要素和消息特点的文字,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

1.补充介绍:

(屏显)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2.你知道吗?

(屏显)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新闻的三大特点

学生结合补充内容和提示,自主学习,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当一回编辑

1.如果你是当时的报社编辑,请你从新闻的要素、结构、特点等方面审核一下,这两则消息能不能刊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陈述要有理有据。

预设:

两则消息具备新闻的六要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何地:在芜湖、安庆之间;何人: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如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何时: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何地: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何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何事:我百万大军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何故:国民党__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了打 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如何: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两则消息都有标题、导语、主体,第二则还有背景和结语,结构完备。而且两则消息的标题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简洁醒目,重点突出;导语集中呈现了新闻事实;主体部分具体叙述了新闻的相关信息。第二则消息比第一则内容更详尽丰富。

两则消息都报道了重大事件的客观事实,具有传播性和真实性。从电头和内容来看,第一则消息中陈述的事件发生于二十一日夜,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时,第二则消息陈述的事件截止二十二日下午,报道时间是二十二日二十二时,时效性都很强。

2.如果限于报纸版面的不足,第二则消息要删减一些内容,你从开头删减,还是从结尾部分删减?

预设: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重要特征,不能删减。可以把背景和结语删略一些。

【设计意图】在自主学习新闻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章具体内容,理解新闻体式特点,把握新闻阅读规范。用活动的形式,既实现知识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

活动二:做一次播音

如果你是当时的播音员,你将怎样向全国人民播报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选择其中一则,以播音员的身份播报消息。注意语调、语速、节奏等要素。

学生自由练习。

播音展示,自主评价。

教师点拨:新闻以陈述事实为主要内容,所以一般采用陈述语气;要读出#教案# 导语和主体之间的层次感;可以通过语调的高低表达新闻中或喜或忧的情感。

【设计意图】该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新闻内容,进一步感知新闻的特征,也为品味新闻语言蓄势。

活动三:作一点品鉴

好的新闻,语言不但准确简练,而且生动形象,从中可以读出新闻作者的情感和情怀。请同学们试着做一个品鉴家,从《消息二则》的语言中品出一些情味。

1.删一删:删掉下面红色字体的词语,好不好?

①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②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③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2.换一换:把这些动词换成括号里的,行不行?

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歼灭)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控制)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占领)江阴要塞,封锁(切断)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封锁)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设计意图】通过辨析副词和动词的使用,体会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3.比一比:从两组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A.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B.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A.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B.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预设:新闻的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的主观倾向和情感。从这些四字短语中,我们能看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能感受到作者的赞扬之情和自豪之感。

4.找一找:这两则消息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词语。去掉这个词语,句子意思基本没有变化。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学生浏览文章,找词语。

(屏显)

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②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③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④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⑤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⑥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⑦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⑧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共读,男女生分读。你从这些“我”中读出了什么?

预设:

“我”中有一往无前的英雄情怀;

“我”中有纵横天下的豪迈气势;

“我”中有必胜的决心和胆略;

“我”中有作为的自豪和骄傲;

“我”中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胸襟;

“我”中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概。

活动小结:

新闻里有新鲜的时事,新闻里还有鲜活的形象和情怀。每一则新闻里都蕴含有不一样的意味。古人最初造字的时候,“闻”字这样写:

(屏显)

一个人举手掩住一只耳朵,露出另一只耳朵,表示专注地倾听。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信息,有选择地接收,能专注地倾听,你会从新闻中了解广阔的大千世界,发现有意味的社会人生。

篇12:《最后一课》教学心得

我把课文翻来覆去的读了好多遍, 祖国、语言、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这几个词语在我的脑中越来越清晰, 最后变成了这几个问题:

1、你觉的什么是祖国?你知道哪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为?除了这些轰轰烈烈的爱国行动之外, 你认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具体的行为也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听完课文录音后, 完成以下句式:我听到……, 我感受到……, 我想到……

3、结合课文内容, 说说你眼中的小弗朗士, 你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吗??你认为自己能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什么 (吸取到什么教训) ?

4、在最后一堂课的课前, 课中, 课后, 小弗朗士对侵略者、学习和老师等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是什么使他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小弗朗士这样一个贪玩的孩子来表现文章的主题?

6、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 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7、拓展阅读老舍和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样灾难前表现出来的共同爱国情结, 认识到珍惜时间, 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8、课外作业是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从上课到下课的内容。

9、本课延伸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你怎么看待现在铺天盖地的日本动漫?你觉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请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和社会调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篇1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

中国有句俗话,叫“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茫茫人海中,有缘才能相识,这份师生之缘非常值得我们去珍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帮助到你。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同学们,你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

但是,每位同学都要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念和决心,丝毫不能动摇。我强调三点。一是你们都能学好语文,这不是信口开河。我批改过你们的试卷,有一部分基础很不错,相对差一点的,也很有潜力。二是你们要充分相信我。同时,我还要特别提醒和告戒大家,语文学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永无止境,要对自己有十分高的要求。

学习语文没有捷径,但绝对是要讲方法的。《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方法因人而异,但原则是需遵循的。古人讲:工夫在诗外,很适合现在语文学习的现状。综观近几年来的中考,我们不难发现,要从课本中寻找到中考试卷的标准答案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这也就是说,学习语文要灵活,不能死板,要以教材为参照,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原指写文章的最佳状态,引用到这里就是指学习语文的感觉,只要有了这种感觉,你的语文水平也就真出来了。学习语文的方法还很多,此处我不多讲,在今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的机会一起探讨,就此打住。

中途换了一个老师,讲课风格也换了,同学怎么也要有个适应的过程的。我虽然谈不上是个优秀老师,但自认是个善解人意认真负责的老师。准备好了,我热爱的课堂,我回来了!

上一篇:身边榜样_前行力量下一篇:临电管理人员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