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24-05-12

暑期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通用12篇)

篇1:暑期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2018年春季学期校长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讲 话 稿

时 间:2018年6月29日 地 点:铁石乡安乐小学操场

主讲人:刘波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课 时:2课时。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方玩耍。

10、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务必认真完成寒假作业。

(二)户外游戏

1、不到坑河滑冰。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4、外出乘车或过马路,最好由家长陪同,遵守交通规则。

5、到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卫生。

6、不进网吧和游戏厅、歌舞厅。

7、放假期间一律不许到校活动。

(三)介绍有关安全的知识。

1、认识防火、防电、交通标志。

2、记住119、110、120等特殊电话号码。

3、记住家中父母的电话号码,如遇危险情况尽快联系。

4、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面,不和陌生人说话。

三、校长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明白了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希望你们加强自我保护,记住并认真按学校及本次班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去做。

最后,祝同学们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暑假!

铁石乡安乐小学 2018年6月29日 安乐小学2018年春季学期

安 全 最 后 一 课 教 案

铁石乡安乐小学 2018年6月29日

篇2:暑期安全教育最后一课教案

时间:2016年12月30日 地点:**小学操场

主讲人:** 教育目的: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做到居危思安、防患于未然,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教育重点:

使学生清楚假期中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课前准备:

1、搜集以往在春节和寒假期间发生的不安全事例。

2、师生拟定假期安全注意要点。课 时:1课时。教育过程:

一、讲明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1、谈话引入:同学们,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快要结束了,同学们盼望的寒假即将到来,在假期中你们不仅有了更多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来放松一下,而且还要过欢乐喜庆的春节,你们可以走亲访友,可以穿新衣„„总之,这一段时间是你们一年中最轻松、最愉快的日子。但是这期间最容易发生一些不安全事故。现在老师就给同学们讲一下曾经在这一期间发生的一些不安全事例。

2、介绍在以往寒假和春节期间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例。

案例一:一名少年在游戏厅玩时,因游戏厅失火无路可逃而丧生。案例二:一名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一男孩被炸伤眼睛。案例三:一名少年在河上滑冰,一个小孩不幸溺水。

案例四:一个小孩横穿马路,被车撞伤。双腿断了,终身残疾。案例五:一个小朋友在家中看电视,自己插电源不幸触电。结果当场身亡。

3、小结:从以上几件事例中,我们应深刻认识到,在寒假和春节期间如果放松警惕,如果不懂得自我保护,就会酿成大祸,令自己和家长悔恨终生。因此,同学们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外出,都要做到不安全的事不做,不安全的地方不去。

二、具体的安全措施。

(一)在家中

1、不要接近和随便触摸带电物件,以防触电。

2、不要动燃气灶、热水器等,以防烫伤或引起火灾。

3、不能沉迷上网和玩游戏。

4、不许参与迷信赌博及不利身心健康的活动。

5、不看黄色书刊、影视片和不健康网页。

6、注意饮食卫生,不暴饮暴食,防止食物中毒。

7、不准玩火,不燃放烟花、鞭炮、爆竹等。

8、保持室内通风,不把蜂窝火放在卧室里,以防煤气中毒。

9、不走高爬险,不到山塘、水池、河边、深坑、山洞等危险地方玩耍。

10、科学,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务必认真完成寒假作业。

(二)户外游戏

1、不到坑河滑冰。

2、不到偏僻、危险处玩耍。

3、不攀登电线杆、树木或高墙等。

4、外出乘车或过马路,最好由家长陪同,遵守交通规则。

5、到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保护环境卫生。

6、不进网吧和游戏厅、歌舞厅。

7、放假期间一律不许到校活动。

(三)介绍有关安全的知识。

1、认识防火、防电、交通标志。

2、记住119、110、120等特殊电话号码。

3、记住家中父母的电话号码,如遇危险情况尽快联系。

4、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外面,不和陌生人说话。

三、教师总结:

通过本次班会,同学们明白了安全守法的重要性,也知道了哪些事不能做,哪些地方不能去。希望你们加强自我保护,记住并认真按学校及本次班会提出的各项要求去做。

最后,祝同学们度过一个平安、愉快的春节和寒假!

**小学

2016年12月30日

**小学2016年秋季学期

安 全 最 后 一 课 教 案

**小学

篇3:小学上好期末安全教育最后一课

孩子们最喜欢在新春佳节燃放烟火和鞭炮,为了让南山小学的孩子们在寒假中度过一个安全、祥和、幸福的春节,加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在本学期最后一次升旗仪式上,为全校师生开设了一堂主题为“不放烟花爆竹做文明人”的安全教育课,以此来提升学生们的安全自护意识。

该校的政教处主任结合生动的事例,向孩子们讲述了烟花、爆竹内所含的有害物质对身体的危害程度及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潜在的危险。让他们理解到生命是宝贵的,但也是脆弱的,希望他们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同时,他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做一个文明有礼的马鞍山人,坚决不于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还我们城市一片干净的天空,让大家过一个舒心绿色的新年!

篇4:《最后一课》教案

[整体设想]: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4、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是他的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 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5、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 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谈时提醒:自己思考准备回答的同时注意倾听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教师调控为三种理解。

a、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b、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 想感情呢?

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五、拓展延伸

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

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

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

六、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习了这篇小说,我们明白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既然懂了这个道理,今后希望大家以更积极的热情投入到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汉语的学习中去。

七、布置作业:下堂课我们讨论这篇小说艺术魅力的另一个方面:艺术特色。同学们可在这方面先作思考。

板书:

最后一课 都德(法)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

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

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篇5:《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意思的写法。

2.利用课文中的情节,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小弗郎士变化中表现的爱国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历史背景,作者情况,小说的结构。

教学步骤:

1.教师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于1870年爆发,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的土地。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都德(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请同学提出本课中的生字、生词。注字音,释词义。

锯踱挟皱督叟摊旷懊隶钥匙哽赚

应该掌握的.词:

宛转:这里指鸟声抑扬动听。

踱来踱去:慢步行走。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哽住:声气阻塞。

3.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理清本文脉络,把握本文结构。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可分几部分?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全文按情节发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至6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至23自然段,写的是小弗郎士上了难忘的最后一节法语课。第三部分24至29自然段,写韩麦尔先生悲壮地宣告“最后一课”结束。

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阅读体会课文1至2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韩麦尔的语言、行动、神态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教学步骤&

篇6:《最后一课》教案

⒈通过学生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热爱母语、立志学好母语的精神和信念,《最后一课》发散思维课教案。

⒉发言人数:65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分小组展示、自由发言、问题反馈三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

预测:⒈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⒉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哪些人?主要写谁?

⒊“我”为什么想 “别上学了? ”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⒋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⒌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⒍“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⒎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 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⒏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在这种气氛中走进教室,小弗郎士会想些什么呢?

⒐郝叟老头和其他人为什么坐到教室来?

10.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11.第15自然段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1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13.老师讲到法语,对法语有什么评价?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1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1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16.最后24-29自然段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17.“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18.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19.文中的几个“可怜”有何不同的含义?

20.文中是如何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21.“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否改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篇7:《最后一课》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1.识记课文注解中的文学文化词句,理解分析课文中重要的基础词语,品味文中内涵丰富的词语。(语言建构与运用)

2.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梳理概括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思维发展与提升)3.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多角度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感受韩麦尔先生的人格魅力。(思维发展与提升)

4.从心理活动描写角度分析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体会民族语言和爱国情感的魅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二、教学建议

《最后一课》作为经典的短篇小说,也符合小说的人物、环境(主要是社会环境)、情节的要素,可以围绕小说三要素来进行教学设计。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下的课本中,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和语言理解赏析有重要作用,必须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热爱民族语言,热爱祖国是本文的主题,适当结合中国实际,来引导学生对中国和汉语的热爱。因此教学设计中可引用部分与热爱祖国的歌曲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汉语的热爱,对中国的热爱。可使用多媒体的视频和音频进行教学,可逐段品味语言式的教学,还可通过探讨式教学。学生尽可能充分参与课堂,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学中要注意落实双基。

三、教学示例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人物、环境角度解读文本的内涵。

3、热爱民族语言,传承爱国主义的美德。

4、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

1、寻找并概括小弗郎士的所见所闻所感。

2、分析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人物形象。

3、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与展示法

/ 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

2、从情节和环境角度解读文本。教学重难点:

1、利用注释、修辞等方法理解文中重要词句。

2、分析概括小弗郎士的见闻。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激情导入(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开拓辽阔疆域,创造辉煌文化。这是爱国情怀。维护祖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祖国的领土不能被分裂,更不能被侵占。这也是爱国情怀。热爱祖国语言,传承祖国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这依然是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咱们中国人肯定有。今天我们跟着小弗郎士的脚步来看看法国人有没有爱国情怀。

二、理解词句,品味语言。

1、文学文化常识类词语(结合注释理解)

最后一课的作者简介及背景注释、普鲁士、督学、分词、圆体字

2、重要的基础词语。

哽咽(gěng)赚钱(zhuàn)踱步(duó)捂(wǔ)祈祷(qí dǎo)惩罚(chéng)诧异(chà)宛转(wǎn)戒尺(jiè)郝叟(hǎo sǒu)皱边(zhòu)督学(dū)膝头(xī)懊悔(ào)萨(sà)挟(xié)惨白(cǎn)钥匙(yào)磨(mó)损 惨(cǎn)白 诧(chà)踱(duó)凳(dèng)藤(téng)

3、内涵丰富的语言赏析

(1)如何理解“又出了什么事啦?”

【简析】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

/ 7

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2)为什么文中要这样说“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简析】柏林是当时普鲁士的首都。普法战争中法国失败,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都是欧洲西部的钢铁产地)被迫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命令这两个省的学校只能教德语。这也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原因。

(3)“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句中的“那些坏家伙”指的是谁?

【简析】那些坏家伙指的是占领阿尔萨斯和洛林的普鲁士军队。

(4)赏析“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简析】该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监狱把人们囚禁起来使他们失去自由,比喻国土被侵略者占领,人民失去了自由。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人民重新获得自由。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记住法国人民自己的语言。因为语言是民族的象征,不忘记本民族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另外,语言是人民交流思想感情的媒介,法国语言能够把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聚集成一种反侵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赶走侵略者,使人民获得自由。

三、课堂探究

1请从小弗郎士的角度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小弗郎士(课前)那天早晨上学去得晚,急忙赶到学校。

(2)小弗郎士(课中)懊悔以前没有认真听课,难过答不出分词用法,觉醒认真听课。

(3)小弗郎士(课后)理解并钦佩韩麦尔先生的爱国情怀。

2、能够让小弗郎士学习态度发生转变的最后一课与平常的课相比,有哪些特点?

(1)课堂气氛是安静而严肃的。(2)教师态度也是温和的。

/ 7

(3)教室里聚集了很多镇上的人,他们也来参加最后一课的学习。(4)韩麦尔老师穿上了礼服,来纪念这最后一课。

3、本文标题是最后一课,主体部分是上课,应该略写上课前的事。可是本文详写小弗郎士上学途中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这是为了介绍本文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弗郎士出场,有一段自然景色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最关键的两个词是,暖和与晴朗。暖和写人的心理感觉,而晴朗则是视觉认识。如此描写,说明小弗郎士此时的心里洋溢着陶醉于自然的美感。而且,句末,那个显著的叹号,把他的幸福感极大夸张了。在之后展开的场景里有画眉的婉转歌唱,还有操练的普鲁士兵。自然景致的欢快与普鲁士兵的操练形成强烈反差,可是这不影响小弗郎士的好心情。这更加说明,小弗郎士非常单纯,他不太知道普鲁士兵的操练意味着什么,又会怎样深刻改变自己的生活。一个不喜欢上课,而淘气爱玩,不懂事的孩子形象即刻呈现在我们面前。

镇公所的布告牌展示了社会坏境,一切坏消息都是从布告牌传出来的,法国吃败仗,征伐啦,司令部各种命令。这表明处于战乱背景,又是战败国。为后文小弗郎士上最后的法语课作了铺垫,普鲁士强迫阿尔萨斯和洛林学校只能教德语,这又会激起学校老师和附近的法国人民的反抗,展示法国人深爱法语,深爱自己的祖国。人们都眷念最后一课。

四、课时作业:

1、抄写重要的基础词语三遍。

【参考答案】(见第二中的第2中的重要的基础词语)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见第二中的第3题第(4)题)

3、试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参考答案】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7

1、从人物角度品味文本内涵。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角度分析人物特点。

2、从小事情中写出深刻的哲理。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

小说的环境和情节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小说的中心要素就是人物,今天我们就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解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小弗郎士的?

(1)心理活动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对敌人禁学法语卑劣行为的讽刺、轻蔑、憎恨和反抗,表现了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2)动作描写: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纵身跨”写出小弗郎士动作迅速快捷,这反映了小弗朗士因迟到而慌乱着急的心理。

(3)景物侧面描写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的方法。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越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段文字把与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我”贪玩,但能管住自己,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文章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

(1)是肖像描写,如“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5 / 7

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但那天既不是督学来视察,又不是要发什么奖。韩麦尔先生这反常的穿戴,既是为了说明他对自己教学生涯最后一次的留念,同时表现他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另外,还表现了他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韩麦尔先生正是从自己的穿戴、言行神态中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教育自己的学生,显示他特殊的性格。

(2)神态描写,如“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惨白”是韩麦尔内心悲愤的感情,“呆”说明其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和悲愤,是韩麦尔爱国精神的又一个体现。他为国家的沦陷而悲愤,为遭受到侵略者的文化侵略而悲愤,为从此失去自己的战斗岗位而悲愤。这种奇怪的神态,韩麦尔的学生能读懂它们,因此,小弗郎士才觉得此时“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3)是语言描写。文章用了相当的篇幅,对韩麦尔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以揭示其思想感情,丰富人物形象。“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从痛苦的反思中应该引出什么结论?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怎么办?在痛苦的反思中,人们应该认识到学习、教育与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了拯救祖国,为了祖国独立,“我们大家”应该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做斗争。

三、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使用的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战后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两地给普鲁士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后的痛苦和对祖国的热爱。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者选用了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将笔聚焦在一个极富生活化的片断上,即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一堂法文课上。作者的这一选择,6 / 7

又使“小”的内容更为充实丰富,社会意义的巨大主题浓缩到了一件日常生活的事件里,从而把这堂课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情味与动人心魄的力量。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在感染读者时有“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

五、课时作业:

篇8:《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1、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爱国主义感情。

2、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

1、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2、分析小说中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作者及小说的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教师:准备好朗读全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的形象极其意义。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中国申奥成功、足球圆梦、加入世贸那一刻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拥有着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让我们来看看小弗郎士的体会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看,可根据时间、地点的变化,记住故事的情节,并在脑海中出现人物的形象。

2、学生收集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请他们结合材料认识来说说小说为什么取名为最后一课。

(此为题解,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可互相补充)

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不许看书,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都可以)。其他同学在注意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然后教师可提示可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来划分故事情节。

(老师板书: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之中──宣布下课)

三、感悟形象

1、自由朗读,要求朗读过程中在脑海里勾勒人物的形象。

(视像出现很有益于对人物的分析)

2、学生谈谈脑海中再现的人物形象,包括外部形象的想象。

(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从人物在情景中的各种表现去了解人物形象。可互相补充)

⑴韩麦尔先生:

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节法语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去帮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课的时候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⑵小弗郎士:

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上他却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他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

⑶人物形象的意义:

表现了法国人民通过热爱祖国的语言来表达爱国的强烈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用笔勾画并记住你印象最深或让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并思考为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感受语言的深刻含义,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研读赏析

让学生自由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或细节,包括语言,通过朗读来欣赏。(这个过程,预期让学生找出最后一课中最能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分析出人物描写的方法。假如学生没有能达到预期目标,可设计以下问题和语言品味。)

1、问题研究:

⑴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交代故事的背景)

⑵这最后一课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殊意义?

(场景描写起烘托课堂气氛、暗示最后一课不平常的作用。注意细节描写的作用)

⑶听到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心理、细节描写)

⑷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⑸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联想的细节很有意义)

⑹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⑺从小弗郎士所见所闻所感中,韩麦尔先生与往日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提示从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细节等等来分析)

2、讨论探究,交流归纳:

⑴小弗郎士的形象主要通过心理、行动、细节描写来表现。韩麦尔先生的形象主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细节描写来刻画。

⑵人物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

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的军号声,金龟子。

(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3、语言品味:

请同学们谈谈文章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语言是哪些,并说说为什么。假如学生没有谈及,教师可提供一些。如:

⑴又出了什么事啦?的又可否删去?

⑵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有什么深刻含义?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⑶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老师未说出的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关于语言的内涵,只要是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均可放手学生充分的交流后进行总结)

二、朗读全文

全班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文章,加深感悟。

三、布置作业

篇9:《最后一课》教案设计

依据小说的文体特点,由老师抛出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变换“读”的方式,让学生自主交流,完成学习任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顾小说的有关文体知识。

按下列次序设计追问:小说→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中的中心→两类环境→情节阶段→刻画人物的主要方式。

(屏幕显示)

二、读析解惑

1、理读课文,明确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情节四阶段。

2、析读课文,重点分析体会文中刻画人物的几种方式,了解人物性格特征。

3、品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值得玩味的词、句并进行品析。

4、诵读课文,选自己最欣赏、体味最深的文字来朗读,并交流自己是如何处理朗读细节的。

5、挑读课文,让学生就自己发现的文章中有价值的、估计其他同学难于发现的亮点互相有疑而问,挑起同学研读课文的兴趣。

6、写读课文,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视觉塑造了韩麦尔的形象,请同学们试转换角色,站在韩麦尔的视觉角度来写小弗朗士。譬如:“唉,这个小弗朗士,他总是迟到,可怜的孩子,他一定不知道这是他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7、比读课文,比较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完成下面填空题:

(引文见“资料整合平台”)

篇10: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的写法。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几篇篇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作者所撰写的同一题目的文章《最后一课》,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了解这不同的“最后一课”有着怎样不同的内容和怎样相同的情感。

二、写作背景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二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1)用一句话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节法语课的情景。

(2)“最后一课”是谁的“最后一课”?主要人物是谁?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镇上的人。

(3).“最后”二字为这一节课笼罩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二)、圈画品读,分析人物形象

仔细品读课文,对一些精彩段落、语句做重点品读、批注,分析文中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并从中体会人物情感。

1、(1)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朗士的心路历程。再读课文,请同学们试着从三个方面来找出小弗朗士的心情变化?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这样的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小弗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 明确: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韩麦尔先生言行的影响。

2、(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明确: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韩先生最后的言行里,韩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明确: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四、对比学习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老舍的《最后一课》

快速读文,勾画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或是心理活动的句子,并体会人物情感。

五、体验反思,情感碰撞

1、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气氛,却有一种相同的心里,相同的情感。说说这种情感。

篇11:最后一课教案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刘子请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重点、难点: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景介绍:百度文库搜索_最后一课课件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作者简介:

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duó)督学(dū)郝叟(hǎo)(sǒu)摊(tān)懊悔(ào)(huǐ)chéng fá(惩)(罚)钥匙(yào)(shí)磨损(sǔn)qídăo(祈)(祷)哽(gěng)宛转(wǎn)(zhuǎn)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日上课最后一课

气 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

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

个看来都很忧愁

4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

明确: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

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大部分。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三》合作探究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

从贪玩、幼稚 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热爱祖国 仇恨敌人

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小弗郎士心情变化:

幼稚贪玩—诧异──难过懊悔──悲愤懂事

2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

明确:外貌描写以外,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语言:

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

2.动作、神态: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明确: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

《四》 精讲点拨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仅仅写两个大字,韩麦尔先生为何“使出全身的力量”?

3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第1-6 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

这些描写的作用是:

① 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② 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

③ 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归纳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有效训练: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晃眼()钥匙()()挟着()碑帖()哽咽()郝叟()()祈祷()()

(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

B.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

C.是对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

D.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怎样的感情?

篇12:最后一课教案

教材分析:《最后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大见小,选取一所普通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的表现出来了。

学情分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思想感情以及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爱国主义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故应全面把握初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让学生循序渐进,更能轻松容易的理解和把握课文。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主要的生字词;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小弗朗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升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将学生感情融入到小说情境中去,再把小说人物思想感情升华到学生热爱自己祖国和祖国语言的感情上来。

教学难点: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朗士后悔悲愤心情的分析,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方法:

1.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 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3.倒车回环法:根据本文结构和内容特点而定的教学法。这种教法能够一波三折,可以启迪学生智慧,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作者及时代背景、小说的情节结构、小弗朗士的形象。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引入新课(2分钟)导入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学阶段最后的一节课吗?为什么你记得这么

清楚?(学生回答)

最后一节课是难忘、深刻的。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让我们与小说中的人们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吧!

二、作者简介,时代把握(3分钟)

阿尔封斯·都德(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7日),法国19世纪下半叶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独特风格。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代表作品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有名短篇小说代表作。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各国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

《最后一课》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通读全文,攻克字词(5分钟)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哽 赚钱 踱步 惩罚 祈祷 诧异 钥匙 郝叟 挟着强迫 字帖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哽咽 惨白

提示:

1、哽(gěng)赚(zhuàn)钱 踱(duó)步 惩罚(chãng fá)

祈祷(qí dǎo)诧(chà)异 钥匙(yào shi)郝叟(hǎo sǒu)挟(xiã)着 强(qiǎng)迫 字帖(tiâ)

2、惩罚,具有动词和名词词义,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

祈祷,是向神、神灵或灵性的个体沟通来赞美、祈求、或者仅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愿望。

诧异,感到惊奇,惊异,非常惊讶。

宛转,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截坦率了;声音动听;曲折。

哽咽,不能痛快地出声哭,迫使泪水从嗓子倒灌进胃里。古语中亦指食物堵塞喉咙不能咽下。

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9分钟)

1.老师:请同学通读全文,自己先归纳概括后再和同桌讨论理清课文层次结构,再请同学回答。

提示:

由课文可知,小说是以“我”(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为线索的。小说可分为:

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小弗郎士上课途中所见所闻所想。(开端)

第二部分:(7-23)最后一课:课堂上韩麦尔先生倾注极大热情去教学,小

弗郎士以从未有过的认真去听课。(发展)

第三部分:(24-29)宣布下课: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高潮、结局)

由此可知,小说是四大文学样式(散文、小说、诗歌、戏剧)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故事情节的叙述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拥有完整布局、发展及主题的文学作品。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五、分析人物,感知情感主题(19分钟)

走进小弗朗士(以下问题,先让学生思考,相互讨论后再抽问)

1.老师: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 提示:“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怕老师)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幼稚、贪玩、不爱学习。)“ 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有自制力,朦胧的爱国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老师: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些心理独白)

提示:

a、“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b、“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c、“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可怜的人!” d、“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

e、“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知道:

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

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

小弗朗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理解、同情、敬爱、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祖国,恨敌人

3.老师: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

提示: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只是不喜欢上课而已,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

4、老师:请同学们归纳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

提示: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重点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老师:思考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提示:起着贯穿故事情节(原文有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深化小说主题的作用。

六、温故知新,承上启下(2分钟)

老师:讲完了小弗朗士,请同学们自己再好好分析、理解、吃透这个人物形象,过后再阅读课文,自己先分析一下韩麦尔这个人物形象,我们下节课再接着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小说主题、细节描写,教学小结。教学步骤:

一、温故知新,承上启下(12分钟)

1.老师:通过阅读课文,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并分析其形象特征。请结合具体内容来谈谈。(先提问让学生相互讨论再提示)

提示:

A、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B、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C、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 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2.老师:作为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爱国者,最后一部分,作者是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

提示:a、语言:“我的朋友们啊”、“我——我——”;“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和统治;“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

者求得民族解放;“钥匙”比喻:法语。全句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忘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

b、神态:“脸色惨白”“呆在那里”。

c、动作:“转、拿、使、写、靠、做手势。”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

3.老师小结: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他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具有高贵的气度,且恪尽职守,道德高尚,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最后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 的一面。

二、探究主题,升华感情(4分钟)

老师: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抽答)

提示: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的形象,以小见大的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

三、精读课文,细节理解(17分钟)

老师:环境描写是小说不可或缺的一要素,它又分为社会环境(交代时代背景);自然坏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此文也是一样,有着极强的环境描写,画出小说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师生一起讨论理解)

提示: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

明确: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下文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可以激发人们对破坏人们美好和平生活的侵略者的痛恨。

2.“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镇公所布告牌前边,许多人看布告。”

明确:巧妙地交代时代背景。

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明确:烘托出“今天”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

4.“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

明确:烘托孩子们学习的专心和对祖国文字及祖国的热爱。5.“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 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四、教学小结(4分钟)老师: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也是想让

当地人民永远忘记他们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

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

所以,同学们,我们学完这篇课文后应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我们祖国的一切,拥护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我们伟大 “中国梦”献出一点绵薄之力。

五、拓展延伸(3分钟)

1.请以“我的母语”或“我的祖国”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限)2.查找资料,看看国内外还有哪些地方、人民被迫学过他国(他人)语言。

六、板书设计:

小弗朗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法语,认真学法语

怕老师 ——理解、同情、敬爱、留恋老师

幼稚,不懂事 ——热爱祖国,恨敌人

小弗朗士: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

上一篇:英语电影分类词汇下一篇:微观经济学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