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园文化

2024-05-10

哈佛大学校园文化(通用6篇)

篇1:哈佛大学校园文化

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指出,一流大学的本质在于其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及运行机制,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与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和重要任务。因此,我校在四校整合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思想融合、文化融合,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培育,使全校师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广义上讲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大学文化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学生,它既是传承的结果,也是创新的结果,是一个历史的扬弃和积淀过程。高楼大厦对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是能“筑巢引凤”,能使大楼折射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大楼、育大师、养大气”体现的正是这个道理。

大学精神是一种文化的理念,是大学文化系统的核心和灵魂,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深层次提炼,达到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它包括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文科学为主题的人文精神,以及现代大学的国际化视野。九江学院是一所新建的多科性、综合性本科院校,既涵盖自然科学学科,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有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良好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四校的整合要实现思想、文化和精神的融合,必须以大开放、大包容的气度,在九江学院的旗帜下,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共同营造一种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勇于探索未知,创新知识。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提供多元化,突出主旋律,凝炼大学精神

大学作为社会的“人才库”、知识的“创造源”、文化的“传播者”和成果的“孵化器”,给人们提供综合化和通识化教育(人文教育是最基本的环节),这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确立的基石。建设校园文化应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动文化和精神文化着手,科学地做好学校“三大规化”,使气势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和优越的环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使一草一木都透露着文化的气息,让广大师生在这种文化的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为此,整合后的九江学院应尽快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提升自己的大学精神。通过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德智体诸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形成健全人格,把体现着“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发挥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社会辐射作用。九江学院是江西高校的“航母”,有着近4万名师生员工,在打造自己的校园文化时,应尊重原各校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特色,兼容并蓄,传承和融合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精神,从中提炼出新的大家认同的统一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主旋律和精神文明主旨。

构建九江学院校园文化体系和精神文明建设框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变成师生自觉的行为规范。例如对新生入学教育应把学院的文化传统、历史沿革和校训校风作为内容之一介绍给学生,教学生唱校歌(应有自己的校歌并制做成光盘发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自豪感。毕业时,在颁发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时高唱《毕业歌》,让学生带着豪情和对母校的眷念走向社会。

三、医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之思考

清华大学“行胜于言”的治校理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为高等学府精神文明建设树立了典范。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作为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学院,在大学文化和精神建设方面可以作出自己的贡献。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它揭示人的自然与社会属性和医学发展规律。医学院作为医学圣殿,是众多学子献身医学、立志成才的基地,更应弘扬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在九江学院大学精神的框架内来构建医学人文精神,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在营造医学人文环境、塑造医学生人文素养时应把“医学生誓言”、“南丁格尔誓言”等内容纳入医学人文建设范畴,让医学生、护生从一入校就受到医学人文精神的激励和感染。新时期的九江学院人,继续弘扬“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爱校如家,敬业奉献”的九医精神,形成“严谨(治学)、(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教风(教师风范)和“团结友爱、勤奋守纪”的学风,吟唱“为了人类生命辉煌”之院歌

总之,九江学院要成为“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大学,必须定位准确,瞄准“教学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的目标,在抓教学、科研基本建设的同时,重视大学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内涵建设,使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主导校园文化生活,影响全校师生,确保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篇2:哈佛大学校园文化

教育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大学是文化的标志,是集合精英、产生文化、传播文化的地方,从事着整理文化、保存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神圣事业。惠州学院作为惠州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院校,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惠州市高级人才聚集、储备、培养和成长的基地,成为惠州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积淀、传承、发展创新的基地,成为惠州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惠州市建设文化大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动力,为惠州市聚集和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惠州学院以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确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专升本四年来,以建设合格本科院校为中心工作,采取各种切身可行的措施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层次,拓宽学科专业,实现了由专科向本科为主的转变,由师范为主向多科性院校转变,本科专业从2000年6个发展到今年24个,涉及8个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从2000年的4800多人,发展到今年8000人,在校生80%以上为本科生。学院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方针,一方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在职教师提升学历和学位,已有102名(占专任教师的28.9%)采取不同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增强师资力量,优化人才结构。今年就先后调入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49人,目前学院353人专任教师中,副教授以上131人,比2000年净增70%;博士17人,硕士99人,分别净增71%和240%。他们当中,拥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4人,惠州市著名专家1人,惠州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9人;“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7人。

学院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为惠州市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目前,学院成人函授类高等学历教育规模已从2000年的2500人发展到今年的8000人,也实现了专升本的飞跃,开设有13个本科专业和20多个专科专业。学院正加

大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惠州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做出更大贡献。几年来,学院先后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高初中教师培训基地、英语计算机培训考点等7个继续教育基地,每年根据社会需要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岗位技能、认证考级培训班,四年多来已完成各类培训任务9000余人次。目前正在筹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服务就业转岗,拓宽培训业务,努力为惠州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自我提升服务。学院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资源,为创新惠州高等教育开辟新路子。2001年8月,我院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先后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联办远程教育,加入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2002年又与中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工程硕士培养基地。现已开办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电气工程等16个本、专科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有2000多名学生就读远程教育,30余名软件工程硕士生,积聚了200多门名师的电子课件。我院将充分利用名校教学资源、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办学理念,为今后独立开展远程教育、硕士教育奠定基础。同时,我院正在积极筹备与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联办服装工程专业,与香港公开学院合办MBA、教育管理硕士等培训项目,通过为成人量身定做教育套餐,服务本地人才培养。

学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为提高惠州市精神文明水平发挥着积极作用。学院重视从物质、制度和思想三个层面加强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现已形成较为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正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学院坚持把德育放在育人的首位,构建了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思想政治工作为主阵地,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为载体的培育体系,青年学生主动靠拢党组织,形成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政治文化。学院和各系学术讲座不断,学生中组织的新闻社、文学社、演讲协会、心理健康促进会等40多个社团,形成了功能丰富、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特别是学院师资来源于全国各地,学生来源于全省及其它个别省份,就使得客家文化、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及其它有关文化在思想观念层面上不断碰撞、融

合、创新,进而形成为一种新的独具魅力的文化形态,而这种校园文化正通过学院向社会所输送的人才及其他途径渗透、辐射整个惠州地区。近年来,学院在地方党政和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和文化社团,广度扩大,深度拓展,如参与惠州文化发展规划,主持“四东文化”研究课题,取得不少成绩,为惠州市建设文化大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科技文化艺术节

各团总支、学生组织:

为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文件精神,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和学术研讨氛围,引领我校广大青年学子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积极参与创先争优活动,体现文化育人、塑人的功能,搭建具有时代特征、青年特点的大学生校园科技艺术活动平台,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激励并号召青年学生努力提高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学术科技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院团委决定筹备惠州学院第十三届科技文化艺术节。

一、活动主题

青春担使命,我们第一棒

二、活动时间

2011年3月至5月

三、主办单位

共青团惠州学院委员会

四、活动内容

本届科技文化艺术节设“挑战杯”创业篇、创新创意篇、励志修身篇、文化艺术篇四个篇章活动。

(一)“挑战杯”创业篇

为全面提高我院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科研素质, 提升校园文化的学术品位, 培育学生科研精品,更好地为参加全省和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做准备,举办惠州学院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创新创意篇

以“畅想新科技,创造新生活”为主题,宣扬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理念,充分运用各种创意元素,合理利用各种创意形式,真实、创新、实效的开展各类创意设计活动,以全新的创意彰显惠大学子的智慧。

(三)立志修身篇

以“青春担使命,我们第一棒”为主题,开展论、辩、建、言等活动,弘扬大学精神,构筑文化根基。如“学习规划纲要建言献策珠三角”等活动。

(四)文化艺术篇

以“弘扬高雅艺术,打造精品文化”为主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专场,用文化艺术熏陶青年学子,来壮大我校的文化底蕴,提升惠大学子的文化艺术修养,营造更富含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此篇分为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两类:

1、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

篇3: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理解,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 文化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包括中小学校园文化和职高性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2]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 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以校园精神为底蕴, 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 它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范畴, 又包括学校的精神范畴。换言之,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 一种氛围, 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人精神的综合体现。[4]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其核心是大学精神, 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 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延, 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 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建筑景观”。[5]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 以其独有的校园风格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方式, 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图书馆应该拥有种类俱全的书籍, 而且拥有丰富的中英文文献资源, 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校园观念文化, 也叫精神文化, 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 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6]它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3.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7]大学所特有的校训和校纪校规等, 它们对学校健康稳步发展起着规范化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是“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8]如校园的“文化艺术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 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在世界一流大学中, 大学校长非常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 甚至将其提升到全球战略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规范性和导向性。

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 大学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来规范师生的行为, 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管理, 例如图书馆的机房和实验室的器材规范使用等宏观层面, 还是从食堂的菜价管理、校园路的命名和校纪校规制定方面等微观层面, 校园文化都要讲究明确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 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首先, 校园文化蕴涵着宝贵、质朴和人文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着高校师生, 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学生风貌的集中体现, 如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民主、科学、创新”, 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识形态文化, 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织部分, 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都是来自学校, 来自于那些追求学识和思想活跃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学者和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超前性, 他们承担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责任, 并引领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教育性和学术性。

首先, 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它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教育着师生要热爱自然、关爱自然, 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着学生做事要遵纪守法, 学习要尊重学术科学性和严谨性。校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学校的校庆活动, 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都在教育着学生要热爱母校, 以母校为荣, 努力学习, 磨炼意志, 提高人文科学素养, 实现远大理想, 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 大学是学术探究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经常展开校内学术研讨和师生学术报告;此外, 大学之间会加强学术交流, 举办各类讲座。这一切都使得校园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为学生营造出学术研究的氛围, 提高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实践性和服务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学校传播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无不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 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丰富了更深远的内涵。无论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 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 学校将专家们研究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联合投入生产, 产生经济效益, 服务社会,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 充分体现了它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点。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忽略其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今, 一些大学普遍追求高校物质条件的改善。在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 某些高校扩建校区,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另一方面, 却无形增加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负担, 造成对部分原有教育资源的损失与浪费, 此外, 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 却没有带来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人才, 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育人, 提升大学生的学识和修养。

2.大学缺少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文化氛围。

首先, 大学设置课程的标准缺少规范化, 课程受市场的限制, 大学课程偏理轻文, 造成大学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学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 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 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 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9]其次, 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国外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剑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 影响其健康发展。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并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 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 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 又带来失律失范。[10]大学生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 不能正确吸收其精华部分, 影响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路径

1.提升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办学的核心与宗旨是育人, 培养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 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 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和塑造。大学重在育人, 没有健全的人性, 就没有健全的社会。

2.完善大学办学体制。

(1) 明确大学定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 它们的定位有所不同。进入“985工程”名单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 它们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某农林院校, 其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 以生命科学为特色, 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明确的目标与定位, 是建设特色大学, 构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 建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办学管理机制。

目前, 高校的教育行政化趋势日趋凸显。大学教授兼任并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 无暇顾及学术, 造成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现象。我认为, 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并不矛盾。校长治校不是专制, 同样需要民主治校。校长任命应由教授民主选举产生, 受其监督。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职责, 大学可以引荐“引咎辞职”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比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重要。同时, 教授应潜心研究学术, 淡泊名利, 耐得住学术的寂寞与自由。

3.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1) 坚持大学的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追求知识与真理。哈佛校徽镌刻拉丁语“veritas”, 即“真理”。“让真理与你为友”, 体现了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 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创新精神。周远清认为:“大学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传统, 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创新精神, 反应时代精神。”[11]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大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环境, 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大学应聘中科院院士当班主任, 这不是作秀, 而是真正给学生营造潜心学习和研究科研的氛围。大学生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能够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 文科生多学点理科知识, 理科生多学点文科知识, 提高自我综合素质, 成为创新人才。

(2) 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 一般说来, 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 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2]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与价值理念。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切社会, 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的文化, 从而以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13]

4.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精神。

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原来“象牙塔”的大学, 日益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公共产品, 具有公共性。大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 应回馈于社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座右铭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为所有国家的利益服务。”洪堡认为, 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 因为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 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学要服务社会, 适应市场。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 而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去服务社会, 造福人类。

5.规范和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 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和大学道德。要加强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明确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要吸收其精华, 摒弃糟粕。大学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其次, 要创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 构建平等的对话共同体。通过个人和校内微博, 加强校长与教职工间、校长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 彼此传达真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 达成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协商, 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共享的目标、信念系统和体现自己规范的集体故事。这些共享的经验建构起了一个集体的知识库, 这个知识库通过一次次互动不断继续得以更新”。[14]

六、结语

篇4: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

[摘要]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是健康的,大学校园文化是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但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成为大学生犯罪的重要谤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为:人文精神缺失、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低俗文化滋生蔓延。针对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在联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文化;大学生犯罪;预防遏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9)03-0108-07

我国大学的存在和发展,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大学生活方式和观念体系,即大学校园文化。这些年大学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大学生违法犯罪亦呈现出多发态势。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违法犯罪有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如果有,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才能遏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增多?弄清这些问题,无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弄清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必须对二者的内涵和特征有个正确的把握。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指在大学校园区域中,由大学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学习和生活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切物质形态、精神财富以及创造这些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本身的总和。一般来讲,大学校园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即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大学校容校貌、教学设施、科研条件和各种教育服务设施等,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凝聚;制度文化包括大学校训、行为规范、工作制度、学习制度和责任制度等,它集中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层和物质层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要求;精神文化包括大学的培养目标、教育思想、校园精神、道德情操、价值观念等,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面貌,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其中,物质文化处于低层次,制度文化处于中间层次,精神文化属于较高层次,也是核心层次。浓郁的大学校园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的建设要体现精神文化意义。

大学校园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教育性。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通过一种隐性的教育方式所特有的教育功能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的隐蔽性,使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哲理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教师的精辟讲授、在图书馆博览群书、网络信息的传递以及同学之间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等,使大学生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形成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心理品质,有效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其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大学校园文化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为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提供了环境保障和政策导向。无论学生愿意与否,只要长期置身其中,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大学校园文化所倡导的精神、所形成的氛围的熏陶和感染,并将这种精神逐步地、不自觉地内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所以,大学校园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建立客观的社会认知,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并提高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互动性。大学校园文化存在于群体互动之中,反映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文化追求。互动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一种文化活动之所以能够在大学中存在并成为潮流。原因就在于主体对这种特定文化活动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相当的智力因素,相近的学习环境,相仿的生理心理结构,相似的人生阅历,相同的社会背景,使大学生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容易对许多“热点”问题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依附感,从而使“热点”成为一种潮流。如从前几年此起彼伏的“老乡会”、“追星族”到近几年方兴未艾的“洋节热”以及持续升温的“考研热”、“考证热”等,都是大学群体成员之间所达成的默契和互动的明显体现。当大学校园文化中所蕴涵的价值观能为全体成员认可时,就能产生一种强大的心理凝聚力,把全体师生团结在一起,使其具有不可低估的感召力。

3.规范性。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文化,是通过制度等强制性的硬规范和校规、校训等不具有强制性的软规范,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管理的。学校中的物质环境、校风班风、师生交往等都渗透着学校的要求与教育意志,是一个有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育人环境。它可以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特殊机制对大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他们自觉感受到这种要求并按照这种要求去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规范等已经形成T--种纪律和规范,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创造、认可并必须遵守的评价是非曲直、调节约束行为规范的标准。可见,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和特征

明确大学生犯罪的内涵,必须要准确界定大学生的范围。所谓大学生,是指在高等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这里的高等教育层次包含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大学生犯罪是指由大学生实施的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最近10年来,大学连续扩招使我国大学教育总规模迅速增长,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在高等教育迅速向大众化阶段迈进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更加复杂化和多元化,呈现出“三多”的新倾向:一是贫困生群体日益扩大,二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三是“双差生”增多。尤其是“双差生”的问题非常突出,随着大学的入学门槛降低,生源整体质量下滑,大学校园内学生来源越来越复杂,降分录取的学生、成人教育的学生、民办大学的学生、各类培训学院的学生都云集大学校园。这些学生中,文化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学生占了相当比例。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已经不全是过去经过严格考试选拔的精英型群体,而是逐渐向大众型群体转变。由此使大学生犯罪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局面。据调查,我国大学生犯罪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开始不断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754.5%,2002年较之2001年又增加了97.1%。

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犯罪类型多样化。过去,大学生违法犯罪以盗窃犯罪为主,小偷小摸者居多,大约占大学生刑事犯罪90%以上。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类型逐渐呈现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据统计,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10类400多种犯罪中,大学生犯罪已涉及到5类数十种。可以说,大学生犯罪的种类几乎无所不有,涵盖了政治、经济、刑事等各个方面,除了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由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渎职罪、贪污

罪等)外,大学生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以盗窃为主的财产型犯罪,以谋财渔利为目的的传销、诈骗型犯罪,以强奸和卖淫嫖娼为主的性犯罪,以报复凶杀为主的暴力型犯罪,以抢劫、绑架和敲诈勒索等为目的的侵犯人身型犯罪,以封建迷信和“法轮功”等邪教为主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以放火、投毒为主的危害公共安全罪,以营利为目的的赌博犯罪以及计算机违法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此外,大学生自杀案件亦时常见诸报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在大学校园里也哨然出现。可见,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是十分广泛和复杂的,犯罪类型呈多样化,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问题的严重性,应引起全社会的警惕和关注。

2.犯罪主体扩大化。当前大学生违法犯罪主体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从学历层次上看,由专、本科发展到研究生,甚至不乏博士研究生,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的28件34A中,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从性别上看,不仅有男生,也有女生,女大学生犯罪明显增加,在对2002年被抽取的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名。在高消费和攀比风的影响下,少数女大学生追求享乐、爱慕虚荣之心逐渐膨胀,以追求高额金钱为内在驱动力、以享乐为目的,走上违法犯罪之路;从学校情况看,起初犯罪大学生多出自民办大专院校,现在来自重点大学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多,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2008年震惊全国的中国政法大学弑师案皆说明大学生犯罪已经不再局限于普通大专院校以及私立院校;从政治面貌和平时表现看,以前的违法犯罪大学生大多是平时表现不好、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而目前“尖子生”以及优秀党员学生堕落犯罪的已不少见;从家庭出身和经济条件来看,犯罪大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好的也有坏的,富裕家庭出身的大学生,尤其是领导干部家庭出身的大学生犯罪的比例在增大,且以暴力、吸毒或者性犯罪为主,而贫困大学生或者农村大学生犯罪更倾向于侵害财产犯罪和参与卖淫活动等。

3.犯罪手段智能化。由于大学生接受着高等教育,一般都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们的智商普遍比同龄人要高,因而使他们在思想、观念、思维水平、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容易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犯罪手段上表现出高智能性。他们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很注意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充分运用心理学、逻辑学和科学技术在犯罪中的作用。某大学一名医学博士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施毒品犯罪,以其所学知识大搞制毒技术革新,在1993-1996年生产冰毒3吨;有的大学生利用“黑客”软件,盗取某公司银行账号及密码,不仅自己使用,而且还向好友传播,给该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有的大学生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破坏现场,作案手段狡猾、隐蔽,妄图达到逃避法律制裁的目的。大学生犯罪手段的智能化,加重了犯罪后果的严重性,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4.犯罪性质严重化。从很多情况看,目前,大学生犯罪性质严重化日趋明显。近年来,已经由过去的一般性偷盗、打架斗殴和寻衅滋事发展成为杀人、抢劫、强奸、绑架、投毒等恶性暴力犯罪,并表现出野蛮、凶残、疯狂报复的特点。大学生犯罪性质的严重化具体表现为:(1)犯罪手段残酷。很多大学生由于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缺少仁爱之心,往往使用惨绝人寰的手段实施犯罪,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影响极其恶劣。如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04年发生的北京外国语大学罗卡娜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案等。(2)犯罪突发性突出。大学生犯罪常常因为受到外来刺激而心血来潮,一时冲动,或者有机可乘时恶念顿生,冲动冒险、手段凶狠且不计后果,犯罪动机主要是为了逞一时之快,维护所谓的“自尊”和“人格”。(3)犯罪数额增大。以盗窃为主的侵财型案件在大学生犯罪中居于首位,以前大学生盗窃只限于生活用品及少量现金,近几年来发展到盗窃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有的还利用网络技术盗窃银行账号或伪造信用卡向银行提取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元人民币。这种犯罪数额大幅度增长的情况,给社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财产损失。(4)犯罪后果恶劣。很多大学生实施犯罪不再局限于满足享乐和刺激,而是逐渐转变为报复社会及他人、发泄心中的不满和积郁,所以犯罪的恶劣性越来越突出。如2008年云南某高校发生的罕见的侵害人身民主权利案件,对受害人造成的身心伤害难以想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二、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原因

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性、互动性、规范性特征表明,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就其主流来说是健康的,是控制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其正面功能。但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目前,大学校园文化中也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正是这些消极因素成为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这是大学校园文化的负面功能。我国著名犯罪学家严景耀先生认为,犯罪是“文化的产物”,“为了了解犯罪,必须了解犯罪发生的文化”。所以,只有弄清大学校园文化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犯罪的发生和发展。从大量情况看,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精神缺失:大学生犯罪增多的深层次原因

精神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文化层面,它是由人文精神凝结而成的。人文精神关心人的需求,引导人从本质上去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路径,并赋予其合理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关注人的道德修养,倡导个体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祈盼人的主体眭的发挥,重视人健全的个性发展,关怀人对生死、信仰、幸福的终极意义,而这些都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所倡导的最终目标。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它的好坏决定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败。重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因而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控制或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

然而,目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人文素质偏低;重功利轻理想,精神信仰贫乏;重个人轻集体,道德水平滑坡;重文凭轻文化,科学精神缺乏。由此造成大学生中功利主义盛行与社会责任的冷漠,缺乏为公的思想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感到空虚无聊,没有充实的理想和高尚的追求,只想混个及格,求得毕业。失去精神寄托,这使其很容易寻求庸俗卑劣的刺激,促使罪恶的邪念侵入,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造成犯罪行为发生。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源所在。它要求人们关爱他人,珍视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强调无私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是缺乏“人性”

的表现。有些高校由于只重视专业知识灌输和智力开发,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思想道德的教育,使大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缺乏人道关怀,漠视生命的珍贵,过分强调自我价值,最终放弃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走上犯罪道路。正如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谈到刘海洋伤熊事件时指出的:“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只被看作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的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可见,人文精神缺失是当代大学生犯罪最深层次的思想意识根源,应当予以重视。

(二)物质文化建设落后:大学生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物质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来的,主要指大学有形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等。大学生群体是充满活力、精力旺盛的群体,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易出现身心疲劳,产生情绪波动,心理压力加大。先进的教学设施、齐全的生活条件和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身心健康,能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烦躁情绪和不良心理压力,无疑可以堵塞犯罪空间。近年来由于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很多大学现有的教学设施已满足不了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有些学校教学设施紧缺,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恶化,相关娱乐设施更是缺乏,已经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要。这种物质文化环境会导致大学生情绪失控,心理压力加剧,由此产生违法犯罪问题。

有些大学内部及周边环境“脏、乱、差”,建筑物密集而杂乱,生活于其中的大学生极易产生烦躁情绪,导致激情犯罪发生。由于校内宿舍拥挤,很容易引发学生冲突,出现大打出手伤人的事件。现在在校外租房居住已成为大学很普遍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宿舍条件太差,学习和生活太不方便。由此导致学生过早接触社会不良环境,容易引发违法犯罪。有些高校运动场所狭小,娱乐设施匮乏,促使学生转而寻求其他不良活动方式,如沉溺于上网、打牌赌博等,因而引发不少犯罪的发生。还有不少高校无法提供足够的自习室和图书阅览室,保障不了学生基本的学习环境,不仅束缚学生增长知识,而且增加了大量不安定因素,为大学生犯罪造成隐患。大学的保安措施不到位也是其校园物质文化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少大学根本不配备监控设施,不能及时掌握校内治安情况,使很多大学生犯罪之后成功地逃脱了法律的追究和制裁,由此纵容了大学生犯罪的侥幸心理,这是造成大学生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制度文化存在薄弱环节:大学生犯罪增多的又一重要原因

制度文化是由大学的法律形态和组织管理形态构成的显}生文化,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严谨规范、实用有效的规章制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合格的管理人员是保证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实践证明,大学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大学生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意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做事情欠周密考虑,需要引导和管教。但由于大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生源素质差别大,学生流动性增大,学校管理弱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大学管理制度不健全,或者使管理流于形式。具体表现为: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如考勤制度,不准夜不归宿制度等。现在,有些大学生经常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甚至彻夜不归。有些管理人员及相关负责人对此却不闻不问,疏于管理。由于不能做到防微杜渐,使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防线走上犯罪歧途。还有些大学只片面强调制度管理,注重制度约束,而不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去诱导学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高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导致管理工作只管得了当面,却管不了背后,不能从思想上真正解决问题,反而导致学生以各种形式抵制管理工作。长此以往,校纪校规自然丧失尊严和约束能力,令少数学生有恃无恐,不断作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教育管理者未尽职责可以说是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出现的一个漏洞。

现在,不少大学的辅导员都是刚毕业留校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用心于考研,或者在职读研,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管理。在教学岗位上的老师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更是忽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管理工作。由此常使学生管理工作出现“真空”地带,在这种情况下,少数品质上有缺陷的大学生就会因失去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而作出越轨行为,甚至触犯国家法律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外,学校治安管理人员对在学校发生的打架斗殴和盗窃行为不予重视,未及时调查处理,未将大学生的犯罪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实际上是纵容了犯罪,必然使犯罪状况越来越严重。所以,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上的疏忽。管理服务工作中存在漏洞、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纪处理随意性较大,都是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增多的重要原因。

(四)低俗文化滋生蔓延:大学生犯罪增多不可忽视的原因

健康活泼、清新高雅、蓬勃向上的大学校园主流文化是营造和谐校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文化元素。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大学校园有一种低俗文化正在肆无忌惮地滋生蔓延,由此严重破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健康与和谐,造成大学校园文化的正面功能弱化,引发了大学生潜意识中一些阴暗的东西,造成了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不断增多。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结构性的变革,大学校园也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有序的状态,走向变动、开放和无序。由于实行开放性办学,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公共娱乐场所以及农贸市场遍及大学校园内外,这就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上的腐朽没落的低俗文化乘虚而人,犹如瘟疫弥漫大学校园的各个角落,腐蚀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易引发大学生违法犯罪。现在许多大学周围遍布歌舞厅、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这些娱乐场所的经营业主们往往利欲熏心,深受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为了迎合部分大学生低俗趣味的要求,大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反动等毒害腐蚀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暴力文化和色情文化,由此刺激了一些大学生争强好胜、崇尚暴力及性渴求的心理,使其尚不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发生扭曲和畸变,使他们沉溺于通过侵害他人显示自身力量和通过与他人交欢释放性快感的观念中,这是导致大学生犯罪日益增多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篇5:大学校园文化宣传标语

1、道德的分量有多重,人生留下的脚印就有多深。

2、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3、一代园丁乐,四时桃李荣。

4、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山峰。

5、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6、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会枯萎。

7、不惜寸阴于今日,必留遗憾于明日。

8、教育就是服务,是学生的服务。

9、力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10、志不真则心不热,心不热则功不贤。

11、精雕细刻出精品,千锤百炼铁成金。

12、己助于人,不求于酬;人助于己,则必酬人。

13、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精彩;只有学习成功,事业才成功。

1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5、用语言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我们。

16、巨笔长卷,写不尽沧海新颜洪波涌;画板宏图,展不完文彩风流艺德馨。

1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18、为了我们大家的生存,请节约用水。

19、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20、播种生活,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21、学习是进步的源泉,技能是谋生的基础。

22、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2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4、出言吐语勿忘有容乃大,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

25、让青春的笑脸写满诚信的诗篇,让欢快的笑声点缀和谐的乐章。

26、在风雨中飞翔的鸟才是勇敢的,顶着困难往前跑的人才是有出息的。

27、一切伟大的事业,或者说一切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

28、想,要壮志凌云;干,要脚踏实地。

29、诚信是一片天,合作是朵朵彩云;开放是宽大的双翅,和谐是彼此的河流。

30、勤细实树形象,教研改铸师魂。

31、健康是最大的财富,知识是永恒的追求。

32、汗水是滋润灵魂的甘露,双手是理想飞翔的翅膀。

33、顺手捡起的一片废纸,纯洁的是自己的精神。

3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35、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36、乐观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时时鼓舞着你对事业的进取精神。

37、路虽近,不行不到;事虽小,不为不成。

38、教育的理想,提升生命的意义。

39、学习是素质的修炼,读书是知识的积累。

40、真诚是人生旅途中永不作废的车票。

41、不管理想多么美好,总得扎根在现实的土壤里。

42、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专!

43、道路的拐弯处,人生的转折点。

44、立志不高,则溺于流俗;称身不严,则入于匪辞。

45、人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力量。

46、让爱心伴我左右,让文明与你同行。

47、欲治身,先治心;欲责人,先责己。

48、工作激发学习,学习创造佳绩。

49、大海的浪花靠劲风吹起,生活的浪花靠理想鼓起。

50、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一份精神,一份事业。

51、你无法教会别人任何东西,你只能帮助别人发现一些东西。

52、桃李芬芳广科花开四月,琴瑟和弦音符跃动校园。

53、知识是进步的殿堂,互动学习是沟通心灵的桥梁。

54、人生有限,学习无限。

55、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作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普照世界。

56、懦夫把困难当作沉重的包袱,勇士把困难当作前进的阶梯。

57、恶语不出口,苟言不留耳。

58、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59、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途径。

篇6:如何营造大学校园文化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切实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一个好的校园文化会给在校大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具体应该从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物质文化两个方面进行建设。从多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键字:精神文化生活、校园物质文化、大学生活、道德品质

大学校园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的,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的反映大学生精神面貌的一种群体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大学发展的需要。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也应为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下我将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校园文化包涵的面比较广泛。一般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弘扬某种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都可以叫做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能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的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更加向往高尚的文化生活,寻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形成高雅的文化生活氛围。高尚的文化生活,必然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以娱乐身心、陶冶性情、培养情操、塑造灵魂,为指导思想,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民族的爱国主义的文化氛围,一种崇尚英雄献身为国的氛围,一种勤俭为民艰苦创业人民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一所大学,如果能把学生的学业和校园文化活动妥善地结合起来,就能有力地推动校园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尽管大学生的智力、爱好、性格、情趣等有异,但共同的文化活动,往往能产生极大的凝聚力与荣誉感,使校园内生活得更为和谐轻松,更为活跃高雅,青春的活力才能得以高度发挥,个性、爱好也得到发展。校园的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是充满现代意识的也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是心灵的自然袒露也充满创造力的,是受着时代文化潮流影响的也是苦乐兼备的。而校园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影响。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情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了学校所拥有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文化产品、道德准则等。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首先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教育。氛围,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要素。加强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加强校风、学风的建设。良好的校风和学风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体现。良好的校风,学风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用精神力

如何营造大学校园文化

量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其次,要加强学风建设。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进行有计划和有系统的实践活动并有针对性地通过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为方式达到端正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

(二)、加强社团文化建设。首先,应该明确社团文化对于营造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社团是学生课余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在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社团活动更具有积极的意义。在资金、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积极鼓励社团文化建设,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精彩一角。社团应该再学校党委组织、团委组织的领导下健康成长发展。其次要引导社团发展方向。应引导社团坚持走高雅、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之路,要强调社团活动的思想性、突出时代性、注重层次性、倡导主体开明、内涵深刻、格调高雅的活动。社团也应该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确保为同学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保证校园生活正常进行的要求和关键所在。校园文化建设旨在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求学与做人的环境,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是学生潜在模仿的对象,是学生生活、精神上的榜样。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以及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影响。

二、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是最直接体现校园文化的一个方面。在校园物质环境的营造中大学院校应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指导下,做到校园建筑的使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力求教学与生活设施相对完善,兼顾校园环境中软、硬件工程的共同发展,以实现学校的各种建筑和设施布局合理,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使人从中获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启迪,为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大学院校在继承和发扬各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同时,需注意在校园的设计和布局中应将象征学院特有的价值观、审美情趣、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在色调、造型和组合的交融中,让人油然感悟到一种理念、一种特质和一种精神。

上一篇:人生感悟经典名言句子悲伤下一篇: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所需材料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