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管理工作

2024-04-14

边界管理工作(精选8篇)

篇1:边界管理工作

边界管理工作

1国务院关于我国地图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界线划法问题的批复([64]国秘字191号1964年4月29日)(195)

2公安部关于新版中国地图省区界划法的请示(公办[71]13号1971年5月6日)(195)

3总参谋部测绘局关于军用地图上国内省、县界线不作为划界的依据的函(总参谋部测绘局测边字第103号1972年8月13日)(196)

4民政部印送《关于查处森林案件的管辖问题的联合通知》的函([82]民民字第53号1982年4月26日)(196)

5国务院批转林业部、民政部等部门《关于调处省际山林权纠纷问题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95号

1984年7月17日)(19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号——《行政区域边界争议处理条例》(1989年2月3日)(203)

7民政部、国家测绘局关于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设置界桩署名问题的请示(此件经国务院领导批准)(民行[1989]3号1989年11月11日)(207)

8民政部关于开展勘定行政区域界线试点工作的通知(民行发[1989]47号1989年11月13日)(208)

9民政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测绘局关于勘界期间处理“三省边界线交会点”问题的通知(民行发[1989]9号1989年11月17日)(209)

10民政部办公厅关于勘定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范围问题的通知(民办函[1991]147号1991年7月10日)(210)

11民政部关于当前勘界工作中陆海分界线问题的意见(民行函[1991]343号1991年11月15日)(211)

12民政部关于统一省、自治区、直辖市勘定境内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署名标准的通知(民行函[1995]11号1995年1月16日)(212)

13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勘定省级行政区域界线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勘发[1996]4号1996年3月1日)(212)

14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省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测绘技术规定》的通知(国勘办发[1996]6号1996年8月9日)(217)

15国务院关于开展勘定省、县两级行政区域界线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1996]32号1996年8月12日)(232)

16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省、自治区、直辖市辖区内行政区域界线命名、代号及界桩编号的有关要求》的通知(国勘办发[1997]1号1997年1月8日)(234)

17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勘界档案立卷工作的通知(国勘办发[1997]3号1997年1月24日)(236)

18财政部关于全国省级勘界专项经费使用管理问题的通知(财社字[1997]79号1997年7月2日)(245)

19国务院勘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勘界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勘办发[1997]12号1997年7月25日)(247)

20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勘定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审批问题意见的函(民勘办发[1998]2号1998年6月25日)(253)

21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加强勘界档案资料保管工作的通知(民勘办发[1998]7号1998年9月8日)(254)

22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有关文件上报备案问题的答复(民勘办发[1998]11号1998年11月2日)(255)

23民政部办公厅对海域勘界工作意见的复函(厅办函[1999]55号1999年5月6日)(256)

24国土资源部、民政部关于密切配合推进勘界工作加强土地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35号1999年9月27日)(257)

25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对《关于对县级行政区域界线批复问题的请示》的答复(民勘办发〔1999〕15号1999年11月12日)(258)

26民政部关于开展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1]316号2001年11月2日)(259)

27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勘界收尾和界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民勘办发[2002]7号2002年3月27日)(261)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53号)——《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2002年5月13日)(263)

29民政部关于深入宣传贯彻《行政区域界线管理条例》的通知(民发[2002]96号2002年6月10日)(267)

30民政部关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联合勘定的省级陆地行政区域界线的公告(2002年7月1日)(269)

31民政部、国家测绘局关于出版1∶40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有关问题的通知(民发[2002]165号2002年11月8日)(274)

32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做好县级行政区域界线勘界成果材料类档案上报备案工作的通知(民勘办发[2002]20号2002年11月13日)(275)

33民政部全国勘界工作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加强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的通知(民勘办发[2003]5号2003年4月2日)

(276)

篇2:边界管理工作

今年来,按照县、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建设“边界平安”为主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全面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和平安边界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建立三大机制,构筑严密的边界治安防控网络

乡党委、政府把加强动态环境下的边界治安防控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坚持把各种力量最大限度地摆在社会面上,提高对现行违法犯罪的预防和控制能力。一是建立了巡逻巡查机制。结合我站实际,因地制宜,分别组建了专职巡逻队伍,配合我站开展巡逻,有力地震慑了违法犯罪,增强了群众安全感。二是建立了设卡堵截机制。在边界的主要交通出入口和农村交通要道、隘口,设立堵截卡点,统一协调指挥,充分发挥卡点作用,进行检查、盘查嫌疑、截获逃犯、抓获现行的作用,使各类违法犯罪人员进不来、干不成、逃不掉。三是建立了群防群治机制。乡综治委组建了8人的专职巡逻队伍,由派出所管理。同时要我站的干部积极参加了开展巡逻活动,动员我站干部积极参与治安防范;

创新三项举措,拓展全新的治安防控体系

在完善全乡治安防控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工作实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防控工作新路子,创新工作举措,拓展防控体系,提高防控水平。一是建立大信息格局,掌握治安防控的主动权。二是推行治安有偿承包,整合治安防控资源。工作中,积极探索尝试治安防范社会化、产业化之路,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推行了治安有偿承包,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捆绑制”,取得了较好效果。三是开展跨乡镇区域协作,创新治安防控手段。乡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及派出所负责人主动走出去与周边乡乡镇加强联系,增进友谊,互通情况,共商联防联控大计。双方交流了热线电话,堵截卡点分布等情况,制定了特定情况下,刑案联手侦破、治安案件联手查处、民事纠纷联手调节等一系列规定、规范。派出所通过召开经常性的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对口协作,形成了以公安机关为龙头,党委、政府为后援,统一协调、密切协作、上下贯通、长效完备的治安防控新机制,有力促进了结合部地区的治安大局稳定。、XX站

篇3:无边界管理及其边界的重新界定

一、杰克·韦尔奇与无边界管理

“无边界”这一名词最早由杰克·韦尔奇—美国通用电气 (GE) CEO (1981—2001) 提出。在韦尔奇执掌帅印的20年中, 通用电气公司连续四年被《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球最受赞赏的公司”的第一位, 得票率比第二位的微软公司高出50%, 韦尔奇也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家和首席执行官。是什么让韦尔奇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韦尔奇执掌帅印以后所进行的改革, 韦尔奇在GE的创新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10年为硬件创新阶段。这一阶段以破坏旧事物和旧秩序为主, 这时, 韦尔奇有两大举措:一是通过改造、关闭或者出售以及购并, 将通用公司原来的350项业务精简了100多项, 将43个战略业务部门合并重组成26个“数一数二”的主要部门业务, 形成一个由三个环组成的业务链条或网络, 即所谓“三环战略”:核心业务 (照明设备、专用设备和发动机等) 、高技术业务 (医疗系统、工业电子器件和航空业等) 和服务业务 (信贷合作、住处服务和原子能服务等) , 把一个大型联合企业改造成为一个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大的全球性跨国公司。二是通过“精简层次”和“裁员”向通用公司原来臃肿的官僚机构开战, 撤销了“部门、小组、战略业务单位以及大量的无所不在的指挥机构”, 将原来的12个层次、500多个高管人员、100多个副主席和25000名管理者, 精简为5个层次, 裁掉了1/3以上的员工,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使GE成为世界一流的竞争者。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为软件创新阶段。如果说前10年以改造通用公司为主, 那么, 后10年则以改造通用人为主, 这一阶段的中心是创立了听证会制度。听证会通过给予那些离顾客和工作最近的人在公司运营上以发言的机会, 实现了四大目标:建立信任和信心;赋予员工权力;消除不必要的工作;创造一种无边界的文化。通过这一阶段的工作, 不仅为推行六个西格玛 (一个以数理为基础的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改进流程以及提高质量的程序) 运动奠定了基础, 而且使韦尔奇的管理思想和价值观得到了高度的认同, 并且创造了一种学习型组织, 将企业管理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纵观韦尔奇的改革历程, 不难看出韦尔奇对“边界”的关注, 如果不是对“边界”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 就不可能提出“无边界”的理念。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就是想“拆毁”所有阻碍沟通、阻碍找出“好想法”的“高墙”。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栋建筑物有墙壁和地板, 墙壁分开了职务, 地板则区分了层级, 而我要将所有人全都聚在一个打通的大房间里。”他预想中的无边界公司是:将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障碍全部消除, 工程、生产、营销以及其它部门之间能够自由流通, 完全透明;“国内”和“国外”的业务没有区别;把外部的围墙推倒, 让供应商和用户成为一个单一过程的组成部分;推倒那些不易看见的种族和性别藩篱;把团队的位置放到个人前面。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要消除和推倒的是障碍和藩篱, 并非所有的边界。无边界组织实际是以有边界为基础的, 并非对所有边界的绝对否定。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里而一般包括四种边界:垂直边界、水平边界、外部边界、地理边界。垂直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层次和职业等级;水平边界是分割职能部门及规则的围墙;外部边界是企业与顾客、供应商、管制机构等外部环境之间的隔离;地理边界是区分文化、国家和市场的界限。无边界组织并不意味着企业原先各界限的完全消失, 而是将传统企业中的四种边界模糊化, 形成像“隔膜” (借用生物学中的概念) 一样的新边界, 通过组织协调, 提高整个组织的信息的传递、扩散和渗透能力, 实现信息、经验与技能的对称分布和共享, 达到激励创新和提高工作效率, 使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的开展和完成。

二、“无边界→边界→无边界”的演变

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 到泰勒的科学管理, 法约尔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系列, 到最后被各种组织所广泛采用的韦伯的官僚制, 在传统意义上企业都是靠严格的边界制胜, 边界作为企业制胜的因素, 历来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我们需要把企业内部的工作进行区分, 交由不同部门和不同员工来完成, 如果没有内部边界, 组织将会变得混乱无序;企业为了使效率最大化, 其工作任务被不断细分, 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 个人角色和自主权在企业中定位明确;企业内部控制权责边界十分确定;职能部门的权限边界也十分明确。另一方面, 企业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经济实体, 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使下, 与外部机构讨价还价、隐瞒信息、施加压力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手段。这种界限分明的组织模式曾经帮助很多企业取得成功。总之, 清晰而固定的内外部边界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然而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日益动态化, 传统的成功因素已失去往日的支配力, 动态环境下导致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演变为:速度 (speed) 、柔性化 (flexibility) 、整合 (integration) 和创新 (innovation) 。它需要企业快速地回应顾客、要求员工不断学习, 企业应更多地关注流程而不是专门化的环节。为了有效地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企业组织原有边界必须做出相应地调整与突破。

三、无边界原理分析及各边界重新界定

无边界原理受生物学的启发, 认为企业组织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 存在各种隔膜使之具有外形或界定。虽然生物体的这些隔膜有足够的结构和强度, 但是并不妨碍食物、水、氧气、化学物质畅通无阻地穿过。无边界组织的原理认为, 信息、资源、构想、能量也应该能够快捷顺利地穿越企业的边界, 使整个企业真正融为一体。在无边界原理中, 企业各部分的职能和边界仍就存在, 仍旧有位高权重的领导, 有特殊职能技术的员工, 有承上启下的中层管理者, 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 却可能已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由此可见, 无边界管理原理其实就是以有边界为基础, 并非对所有边界的否定, 其目标在于让各种边界更易于渗透扩散, 更利于各项工作在组织中顺利展开和完成。

也就是说, “无边界”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开的边界或不存在边界, 确切地说, 需要足够的渗透性, 以谋求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改变能够做出敏捷并具有创造力的反应。在无边界管理下, 需要重新分析企业原有的边界。

1. 垂直边界

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按各自的职权划分为层层的机构, 各个机构都界定了不同的职责、职位和职权。无边界模式则突破了僵化的定位, 从某种程度上撇开权威与地位, 职位让位于能力, 大家群策群力, 往往采用一种团队模式, 只要是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都会受到重视和采纳。在无边界模式下, 各个层级之间是互相渗透的,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能力。韦尔奇的无边界管理观念, 实质上是主张用一种平面管理理论代替传统的流水线管理理论。所谓平面管理, 就是要求一个业务部门或一家生产厂乃至整个公司的所有人员 (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 在经营过程中, 都处在一种平面相交的环境中, 即在他们之间没有层次、没有等级的隔阂 (普通工人可以直接向厂长建议下一道工序该如何做。只要他讲得合理, 厂长就可以当场拍板, 立刻采纳他的意见, 而无需层层报上级审批) 。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企业内领导与职工、上级与下级彼此相互信任, 相互尊重。通过不断深入的培训和教育, 人们主要靠自身的意识、责任感和义务, 而不是靠上级的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1年第10期9

指令和监督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 人们不仅能出色地干好本职工作, 而且往往还能创造性地工作。

2. 水平边界

水平边界即职能专门化, 如营销或研发。水平边界就像一个屋子里, 隔开房间的墙壁, 一个企业被专门化分成无数个职能部门。由于每个职能部门有其特有的目标和方向, 有其专门的知识技能和行为, 人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内行使职责, 并且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工作风格。

每个职能部门可能更多地考虑自己部门的利益而忽视企业的整体目标, 比如研发部门追求创新的目标, 侧重于提高研发质量, 生产单位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却不愿意对生产线有任何改进等等。种种矛盾使组织活动协调困难, 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同时, 许多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顾客需要, 提高应变能力, 往往开发出不同的产品系列或组建不同的经营小组, 比如产品事业部或矩阵结构中的项目组。从本质上讲, 企业希望这些产品系列或经营小组都能取得成功, 从而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但由于水平边界的存在, 每个单位都只为自己的利益精打细算, 他们会因为争夺资源而内耗丛生, 无法实现企业整体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这明显与企业设立这些产品系列或经营小组的初衷相背, 无助于企业整体协调发展。因此, 提高企业水平边界的渗透性, 使各个职能单位、产品系列或经营小组不再各自为政, 有助于企业减少内耗, 快速反应, 赢得顾客。

3. 外部边界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 企业价值链具有连结生产、销售和服务的重要功能。单纯关注企业内部边界, 而不关注作为整体价值链的企业外部边界的扩展是一种短视的行为。扩展外部边界, 企业必须扩大它的愿景包括整个价值链过程。在传统的观点中, 价值链条上的每个企业或环节都被看作是彼此独立与分割的单位, 他们之间更多的是争斗而非合作。然而, 在价值链中, 没有哪个组织是孤立的, 现在的市场竞争已不仅是企业单体之间的竞争, 而是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价值链已超越企业的边界, 扩展到供应商和分销商, 涵盖了企业外部价值链和内部价值链———外部价值链包括供应链和顾客链;内部价值链包括研发、生产和营销。一个企业要具有竞争力, 必须创建自己高效的价值链, 而同处一条价值链的企业之间应是一种战略合作关系, 而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科特勒曾指出:“制造商希望渠道合作, 该合作产生的整体渠道利润, 将高于各自为政的各个渠道成员的利润。”由于与供应商竞争状况下的ROI (投资收益率) 、ROS (销售利润率) 和毛利, 均低于没有竞争状况下的相应指标, 因此, 竞争不仅取决于价值链中每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 塑造整个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价值链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成本最低和向消费者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成本最低不仅要求生产厂家努力降低成本, 同时要求整个渠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不断地降低成本。

4. 地理边界

篇4:企业边界管理

我们对企业的功能、组织、生产、契约、产权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生产性要素和组织性要素。

生产性要素明确了企业核心能力大小、生产范围、上下游产品等,可以界定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可以生产什么、生产的能力大小、生产的异质性等);组织性要素明确了管理成本、产权分配、契约的完整性等,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可能性边界(可以拥有多大的机构、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等)。所以我们可以从生产要素和组织要素两个变量来分析他们对企业外部边界的影响。

借用古典微观经济学IS-LM曲线分析方法,可以把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组织可能性边界映射到同一象限,进而可以在图1中得出一个结论: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组织可能性边界的交点就是企业的最优外部边界。

在本文中,企业的规模和边界属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例如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可以理解为企业生产的可能性边界得到扩展。为直观起见,在图1中我们将横坐标表示为边界。其中L1表示组织可能性边界,L2表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1中的A点表示,在这一点上,企业的外部边界是最优的。

边界变化的四个纬度

我们分别讨论企业处于不同象限企业外部边界变化的情况:

第Ⅰ象限:企业边际生产收益和边际组织收益均比较大,因而企业为追求更大的收益,有极强的欲望将生产和组织可能性边界向右推移,从而形成新的交点B,企业的外部边界向外扩展。

属于这一类的企业比较典型的代表是处于高速成长的新兴企业,他们一方面不断地进行兼并,进行横向一体化;一方面大量收购上、下游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CA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CA创建于1976年,是全球最大的IT管理软件公司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长岛,服务于全球140多个国家的客户,专注于为企业整合和简化IT管理。经过70多次兼并,CA公司从只有4人的规模,在短短24年内,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微软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

第Ⅱ象限:企业的边界组织收益较大,而边界生产收益较低。这样企业出于理性的考虑会将一部分生产剥离出去,部分产品采取外购的形式,企业保持核心能力使生产更加专业化,企业生产规模相对变小。

但是由于企业边际组织收益较大,企业有向外扩展组织可能性边界的动机,因而企业会以自己为核心企业,向外输出资金、管理,超越原有的组织边界,干预到交易方的生产管理过程。企业外部边界是内缩还是外扩要取决于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组织可能性边界各自变化的幅度,从图1中看,原有的平衡点A被新的平衡点C所代替,常见的模式有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

耐克公司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耐克公司将97%的制造业务进行外包,从这方面看他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很小。但是耐克具有非常优秀的研发水平、品牌管理能力和资金运作能力,从这方面讲耐克可以将自己的组织可能性边界进行很大程度的扩展。

第Ⅲ象限:企业的边际组织收益和边际生产收益都比较低,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么收缩生产可能性边界,要么收缩组织可能性边界,或者同时收缩两者来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企业常见的做法有大幅裁员和资产剥离。从图1可见,原来的平衡点A为新的平衡点D所取代,企业的边界变小。

2004年,IBM公司PC业务连续3年亏损,亏损额高达80亿美元,PC业务的亏损严重阻碍了公司专业服务、软件等其他有利可图的业务的发展,19000名从事PC业务的员工也成了IBM沉重的负担。同年,IBM决定将PC业务卖给联想。2005年第三季度,IBM公司的利润超过了金融分析师的预期,赢利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剥离了长期困扰IBM的PC业务。

第Ⅳ象限:企业的边际生产收益大而边际组织收益小,这意味着企业的经营管理不善,机构设置不当、管理冗余。企业有可能进行重组、重新设置组织架构、精简管理人员、去除管理冗余,或者进行合并,如历史上手工作坊网络向联合工厂的转变等,也有可能将生产可能性边界外扩,以消化较高的组织成本,获得好的组织收益。从图1分析,新的平衡点E取代了A,企业的外部组织边界发生了变化。

中国民航政企不分,冗员严重,效率低下给民航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组织成本,一直是影响民航发展的重要原因。200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宣布由国家计委牵头进行中国民航的重组。2002年10月,中国民航完成了重组,由众多的诸侯分割形成了南方航空等六大中国航空集团。中国民航的重组意味著企业在面临低的边际组织收益(高的边际组织成本)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外部边界进行收缩调整。

影响企业边界的四种情况,我们列入下表,可以使得大家更清晰地知道企业边界所受到的影响,以及企业应该选择的对策。

企业边界的管理

很多人都会认为企业可以依照自己的资源和发展路径来决定企业自身的成长空间,但事实是,如果我们需要得到企业发展的有效空间,确保在成长过程中所做的选择是有效的,那就需要知道如何进行企业边界管理。

人从外行到专家要经过五个渐进的阶段:业余人员、学徒、熟练工、能手、出类拔萃者。类似地,企业对企业边界的管理能力也是由五个阶段组成的,如表2所示。企业边界管理模型旨在帮助企业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并说明企业改进的方向。

图2为用二维坐标反映企业外部边界管理趋向成熟的过程,纵坐标表示企业外部边界管理的成熟度,其中成熟度用企业外部边界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来衡量,横坐标表示时间。

尝试阶段的特征是缺少任何关于边界管理的知识,采用典型的试错法来实施管理,企业多方合作完成的时间和成本都无法预测。在这一阶段,合作过程带有极大的尝试性,因此,这一阶段企业主要关心的是合作是否能够可行。

重复阶段的特征是基于以往积累的管理经验来实施新的管理。为了抓住市场机会,时间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该阶段中,由于合作在可行性上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保证,成员企业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时间这一关系到市场机会能否捕捉到的关键因素上。

定义阶段的特征是开始用文件的手段来认识正式的边界管理过程。当文件建立以后,潜在的成功合作伙伴的范围就大大拓宽了,即成员企业获得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增加了。该阶段的管理方法是明确的,是经过实际经验和严格分析的。一旦合作的时间能够满足实现市场机会的需要,企业就开始把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降低成本、获取收益,以便合作后实现的合作效益更大。

管理阶段的特征是按界定的责任管理,管理建立在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基础上。企业不断地了解和参与其他公司的边界管理过程,不再有严格的边界管理流程,边界管理的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当合作时间和成本都可以接受之后,成员企业的边界管理重点就转向合作的可预测性和一致性上了,即合作过程的质量上。

篇5: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计划

为了切实加强边界地区的安定稳定工作,根据上级民政部门要求,结合本镇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实际,特制定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计划。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处理边界纠纷过程中,坚持从党、国家和集体利益出发,讲政治、顾大局,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稳定为重点,以科学持续为发展原则,坚持互谅互让,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管界,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讲原则、讲风格;坚持加强沟通协作、多作换位思考,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平安边界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各村(居)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指挥、业务人员组织实施,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明确界线管理机构,落实边界管理人员,把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任务列入边界联防联治和边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内容,做到管理队伍健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管理处处到位。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各村(居)和各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创建平安边界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向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宣传创建平安边界的重要意义、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宣传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各村要高度重视支持,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调动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平安边界的积极性。

四、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法制教育。根据国务院《行政区域管理界线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各村要制定和完善与法规政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实现边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法制建设,把行政区域界线有关的法规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树立依法管界、依法治界的法制观念,使界线沿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严格遵守已勘定的法定行政区域界线,自觉维护法定界线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主动参与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五、做好年度界线联检工作。各村(居)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加大力度,强化界线年度联检工作,确保界线走向清晰和界桩完好,位置准确,保护好界线两侧50米范围的地形地貌。在界线两侧开发建设时,要保护好界桩及其方位物,损坏的要及时修复。界线两侧地形地貌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界线走向不清晰的要及时进行联合检查,做好记录并进行修测调绘,界桩毁坏的重新设置。界桩所在地的村,要把界桩保护、维修工作落实到人,确保界桩完好,发现界桩损坏、丢失、移位要及时向镇民政办报告,及时修复或重设。

六、边界矛盾排查和纠纷调处机制健全。边界纠纷调处资料准确、完备。边界矛盾排查和纠纷调处机制健全,运转协调有力,实现边界纠纷矛盾调处预警化和快速反应。界线沿线要完善联防联治,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镇、村界线管理联络员。委派或聘请联络员,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边界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事件,及时请求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处。在边界出现突发事件时,维护当地秩序,控制事态发展,消除大规模冲突隐患。设立边界管理举报专用电话,建立边界管理网络,互通边界管理情况,随时消除边界纠纷隐患。

篇6: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计划

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计划

为了切实加强边界地区的安定稳定工作,根据上级民政部门要求,结合本镇行政区域界线管理的实际,特制定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工作计划。

一、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工作目标。处理边界纠纷过程中,坚持从党、国家和集体利益出发,讲政治、顾大局,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以稳定为重点,以科学持续为发展原则,坚持互谅互让,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依法管界,重事实、重证据、重程序、讲原则、讲风格;坚持加强沟通协作、多作换位思考,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二、加强领导,成立组织。成立平安边界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各村(居)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形成由主要领导负责、分管领导指挥、业务人员组织实施,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组织协调工作机制,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明确界线管理机构,落实边界管理人员,把行政区域界线管理工作任务列入边界联防联治和边界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内容,做到管理队伍健全,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人,管理处处到位。

三、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各村(居)和各有关部门要正确理解创建平安边界与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向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宣传创建平安边界的重要意义、内容和要达到的目的。宣传党委、政府、(www.fwsir.Com)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各村要高度重视支持,有关部门要积极协同配合,调动边界地区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创建平安边界的积极性。

四、健全管理制度,强化法制教育。根据国务院《行政区域管理界线管理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各村要制定和完善与法规政策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实现边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强化法制建设,把行政区域界线有关的法规纳入普法教育的内容,树立依法管界、依法治界的法制观念,使界线沿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严格遵守已勘定的法定行政区域界线,自觉维护法定界线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主动参与界线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稳定。

五、做好年度界线联检工作。各村(居)及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加大力度,强化界线年度联检工作,确保界线走向清晰和界桩完好,位置准确,保护好界线两侧50米范围的地形地貌。在界线两侧开发建设时,要保护好界桩及其方位物,损坏的要及时修复。界线两侧地形地貌发生重大变化,引起界线走向不清晰的要及时进行联合检查,做好记录并进行修测调绘,界桩毁坏的重新设置。界桩所在地的村,要把界桩保护、维修工作落实到人,确保界桩完好,发现界桩损坏、丢失、移位要及时向镇民政办报告,及时修复或重设。

六、边界矛盾排查和纠纷调处机制健全。边界纠纷调处资料准确、完备。边界矛盾排查和纠纷调处机制健全,运转协调有力,实现边界纠纷矛盾调处预警化和快速反应。界线沿线要完善联防联治,联席会议机制,建立镇、村界线管理联络员。委派或聘请联络员,随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边界发生的各种违法、违规事件,及时请求并协助相关部门进行调处。在边界出现突发事件时,维护当地秩序,控制事态发展,消除大规模冲突隐患。设立边界管理举报专用电话,建立边界管理网络,互通边界管理情况,随时消除边界纠纷隐患。

篇7:沁源创建平安边界的工作总结

创建平安边界的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指导下,认真贯彻省综治办、民政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平安边界建设考评方案>的通知》(晋民发[2011]57号)和长治市民政局《关于印发<长治市平安边界建设考评方案>的通知》(长民字[2011]93号)精神,紧紧围绕近年工作重点,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现将近年我县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沁源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长治市西北。东邻沁县,南接屯留、安泽、古县,西与灵石,霍洲接壤,北和平遥、介休相连。总面积196平方公里,县境南北长103公里,边界线长约98.3公里,共设双面界桩10个,近年来,我县以“平安边界”创建活动为抓手,结合我县边界线实际情况推进界线有效管理,维护边界地区的社会稳定。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领导到位。为加强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我县及时调整落实了创建平安边界领导组,加强了我县创建平安边界活动的组织领导。各乡镇也都成立了平安边界创建活动领导小组,从上到下形成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工作格局。同时,我县加大财政投入,落实边界和地名管理工作经费15万元,保证了界线、界桩管理工作及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正常化开展。

二是坚持责任到位。我县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经常性、长期性的工作精心组织,提高思想认识,坚持责任到位,积极开展创建平安边界活动,落实界线各项任务,确保边界平安和谐稳定。每年初,县委、县政府都把平安边界创建工作列入年度综治工作考评,与平安县城工作创建同安排、同部署。并建立创建平安边界领导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不定期的研究在平安边界创建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坚持措施到位。工作中,我们采取“五项措施”,推动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深入有效开展。一是落实界线联检制度;二是全面推行市民政局要求的界线管理“两书两图一责”工作制度。三是签订县乡村三级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四是建立全县边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出台了《沁源县边界管理应急预案》。五是建立成员单位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并根据工作需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县10条县级界线全部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并明确了平安边界建设目标以及相应措施、机制,促进了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

三、存在问题

从整个平安边界创建工作的情况来看,我县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平安边界认识不深。平安边界宣传工作是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工作人员深入界线附近街镇、村居,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但群众对平安边界认识还不深刻。

二是专业人员不足。目前,由于专业人员的不足及地名业务的不熟悉使创建平安边界工作呈明显局限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深化平安边界创建活动。结合今年平安边界创建工作情况,实现界线有效管理,为社会提供服务。

2、加强界线档案管理工作。结合市级地名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建设,推进边界线规范化、科学化管理,抓好界线联检档案的归档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

3、认真规范管理界线界桩。按照《行政区域界线界桩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6号)要求,分工管理界桩具体要移动或增设界桩;及时修复或恢复损坏的界桩;保持界桩位置准确、埋设牢固、明显易见、注记清晰;及时查处损坏界桩的行为。

篇8:边界管理工作

一、我国城市开发边界设定与管理的现状

1.管理手段滞后,界线严肃性不足

一是城市开发边界在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具有多种形式。2006年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明确提出在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及中心城区规划中要“研究城市增长边界”,用以限制城市的发展规模和划定城市的建设范围。但目前国内各大城市的规划中, 实际上没有完全引入“城市增长边界”的概念, 有的只是限建区方面的研究。如香港在《香港2030年规划远景与策略》中提出“我们会划出一些发展禁区”。实际的城市规划方案中,中心城区的规划范围、研究范围具备城市开发边界的空间形态特征,但缺乏政策限制手段。真正起到强制性作用的,是规划划定的“四线三区”,用以限定建设用地的具体规模和范围。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上的弹性机制,实际中因为建设项目规模及选址的不确定性而调整规划地块边线的情形频频发生,导致规划权威性不够、刚性体现不足。

2.新增建设无序扩张,低密度开发普遍

由于城市开发边界设定模糊,加之近年来工业园区大上快上的跨越式发展思路,城市贴边发展严重,新增建设用地呈现井喷式增长,且工矿用地占比较高。而实际上这些工矿用地多位于地方政府设立的各类工业园区内,产业低端、厂房空置、低密度开发等现象普遍存在,城市规划区的范围边线形同虚设,生态开放空间破坏严重。

3.边界类型多样,但引导开发作用较弱

当前大部分城市总体规划中可以体现城市开发边界限制作用的“四线三区”,其本质是基于生态安全底线的防御性措施。限建区、禁建区多包含相对或绝对不可占用的基本农田、生态林带、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等区域,规划设定的蓝线、绿线、紫线实际具有城市开发边界的强制性功能。然而城市开发边界的设定,应综合考虑城市未来空间增长的形态、人口与就业的发展趋势、基础设施的扩展格局来确定,是对城市合理规模的科学预测,仅仅依靠限制性的“四线三区”,不足以体现城市开发边界对城市范围内开发活动的精细谋划,也无从实现城市内部的紧凑式、集约式发展。

4.规划体系多元,边界范围设定不一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两个执行性的法定空间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关于中心城区规划范围的定义不一致,增加了地方政府实施规划过程中的各项行政协调成本。截至2012年底,全国各地区的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完成报批。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办法要求,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划定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即中心城区的蓝线范围。纳入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的建设项目,需报原批准规划的一级人民政府审批;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以外的建设项目,可由原批准规划部门的下一级人民政府审批。这在客观上将蓝线范围内的开发行为置于更高层级的监管体系之下,加强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城市开发活动的限制和引导,但同时也增加了行政成本。根据国土资源部《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以乡镇为单元划定,位于蓝线范围以外2000米以内的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需纳入蓝线范围。对于大部分城市而言,由于城市贴边发展,这一规定使得“摊大饼”式的城市外围空间产生连锁反应,只要没有明显生态阻隔的集中建设区域均纳入中心城区的蓝线控制范围,最终划定的蓝线范围远大于城市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过程,充分体现了地方政府与上一级政府、中央政府关于城市开发权限的博弈。

二、我国设定城市开发边界需要明确的几个前提

1.明确城市开发边界与其他界线的关系

如前文所述,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与实施过程中对于城市的空间增长边界、空间开发边界均有涉及,且类型不同、范围不同、管理方式不同。2006年出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出现了几个空间地域概念: 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业内至今对这几个概念仍看法不一。

在本文中,讨论以下几种与城市开发边界相关的界线:城市行政辖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

第一,城市开发边界必然不等同于城市行政辖区。否则,城市开发边界的存在将失去其应有的政策作用。但是,在区域统筹发展的导向下,城市开发边界不一定小于城市行政辖区,可以考虑两个相邻城市划归同一个城市开发边界。

第二,城市开发边界不能简单地认同为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只有建设用地,随着建设需求的改变,城市区域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将在总体规划基础上改变地块规模、形状、范围,在现有的规划管理体制下,城市建设用地范围调整长官意志强,科学决策弱,更难以体现城市开发边界的强制性。而且西方规划界的实践经验表明,城市开发边界需要包含农用地和非农用地,以保证城市区域的生态开放空间供给充足。

第三,城市开发边界与城市规划区的关系。在当前实施的《城乡规划法》中,“规划区法定”是一个重要概念,明确了城乡规划管理的权力空间范围和责任范围,即城乡规划的权力范围是“规划区”,规划区以内的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规划区以外的任何建设活动不被允许。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其规划区是市域,但真正对建成区以及近期发展起到空间范围划定作用的是中心城区。由于规划区法定,中心城区之外且不位于乡、村庄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也不被允许,因此中心城区在空间范围上起到城市开发边界的作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级市的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与城市规划的中心城区概念同质、范围同质,但最大的问题是范围界线不一致。

综上所述,城市开发边界与中心城区(城市规划)、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土地利用规划)具有空间范围的同质性。但城市开发边界需要附着许多配套管理措施,如边界内外的强制性开发限制规定、生态空间保护规定、边界调整的规定等,因此,城市开发边界的设定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将城市规划区即中心城区等同于城市开发边界的情形。这需要赋予城市规划区更多的附加政策条件,甚至是法律层次的支持,并且要协调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边界关系。

二是单独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情形。这就需要明确城市开发边界与城市规划区的范围包含关系或交叉关系,以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中心城区规划控制范围的同类关系。作为限制性和引导性边界,城市开发边界需要赋予更高层次的法律地位,方能有效协调“两规”,使其符合城市开发边界的管理意图。

2.识别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导向

结合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城市开发边界的设定与管理应遵从以下导向:

一是促外延式扩张向理性增长转变。新型城镇化导向下的城市理性增长,就要“精于算计”,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城市土地。变增量扩张为增量控制,设定城市开发边界限制规模无序蔓延;变低效利用为集约高效,优化存量土地资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土地价值;变结构单一为科学规划,精细利用城市土地及地上地下空间,发挥最大城市功能。

二是促破坏性开发向保护性建设转变。新型城镇化导向下,城市开发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形成良好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因此要严控生态红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市开发建设活动必须有刚性底线,开发建设以坚守各类红线为基,以提升综合质量为本。理性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空间、历史文化保护不应是矛盾的,而应是相辅相成的,是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的两个方面。

三是促城乡一样化向城乡一体化转变。新型城镇化中城乡发展统筹考虑的思路,其内涵不是城乡建设趋同,应是破除流转壁垒,给予和发挥农民、农地应有的权利与价值。城市开发边界是对城市空间的有效控制和引导,不应对居民身份、土地权属进行管制。因此,城市开发边界的设定,应警惕“农民”与“市民”的符号化、极化,相反,应在有效限制和引导城市空间增长前提下,弱化居民身份管制、消除边界内外土地的流转和置换壁垒。

3.城市开发边界在我国推广的社会和制度条件

根据西方城市增长边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国城市开发边界推广应用需要以下有力条件:一是强势的地方政府。波特兰市政府统一规划城市发展是避免城市发展地方竞争的前提之一。二是自上而下的土地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规划城市发展。三是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务。中国有的城市数字化程度比较高,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许多数据库都已建立起来,许多数据也都纳入地理信息系统。四是人才和科学储备。例如,城市交通模型和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都有一定的基础,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才有足够的技术支撑。

三、科学设定城市开发边界的几点建议

1.科学研判城市特点,区分城市发展模式

发挥城市开发边界效能涉及两个关键要素:一是规模,即决定发展容量;二是形状,即决定发展区位。基于增长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基于生态保护的发展模式,体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发展理念,因此划定结果也是明显不同的。城市空间增长的合理规模及形态,受城市所处区位、地形、产业布局、人口结构影响,并非所有的城市开发边界均适用一种统一标准,“不是每个城市都要成长为巨人”。城市的边界形式,具有来自经济、政策、环境的推动力,同时也存在对应约束,因此,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要预测城市增长规模,分析城市发展的空间阻力,识别城市发展的空间动力源。

平原城市的自然增长过程必然产生摊大饼式的贴边发展,需要严格设定城市开发边界,形成生态空间阻隔带。山地城市受地形影响,空间形态多呈单向发展或跳跃式发展,需要在严控生态红线基础上,突出城市开发边界的空间引导作用。已形成或基本形成一体化格局的连片城市群或城市带,如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开发边界的设定需要考虑城际经济产业联络方向,在区域一体化的培育和优化过程中也要防止城际空间的低效填充。特大型城市由于增量空间极为有限,城市开发边界设定思路应以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为主,在极限规模边界基础上,按设定条件进行微调,对城市内部空间进行优化调整,对城市开发效率进行精细化管控。中小城镇的开发边界设定,应以科学精准预测城市规模为前提,分阶段设定开发边界,合理安排发展时序,以稳定的节奏提升增量空间开发质量。

2.刚性弹性有机结合,保持规划效力连续

城市开发边界一经设定,应具有强制性效力,不得随意修改,这体现规划的刚性。但实际上,根据当前情形、使用当前的思路方法对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由于信息不可能完备而精确,其结果总会存在不确定性。

划定“刚性”城市增长边界的意义在于将城市的发展更好地与周边区域的发展协调起来,保护耕地及城市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试图缓解城市给所在区域的土地、环境及社会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是城市发展所能达到的最终合理规模。但是,过于刚性管理机制一旦出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将带来规划方案的频繁调整,反而破坏了规划连续性。

因此,城市开发边界的设定应充分识别不同的管理目的和类型,需要严控的部分应适用严格刚性的办法;存在模糊边界或不可预期的部分,应设定弹性的解决方案。目前可结合城市规划中“四线三区”的限制性办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有条件建设区”的办法,设定城市开发的刚性边界与弹性边界。即:需要严格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可作为城市开发的刚性边界;同时根据多元化的预测结果设定弹性边界,并为弹性边界附加各种情形的变更条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条件建设区”本质上是建设用地指标的空间位移,弹性边界可借鉴类似思路,在满足一系列变更条件时可以调整。这些条件可以是时间驱动,如每满五年可进行边界的评估调整;可以是事件驱动,如满足一定要求的独立选址项目或基础设施项目需要调整弹性边界的;可以是条件驱动,如在城市开发边界内用地总规模不变的前提下,某一弹性边界的扩张需对应另一弹性边界的收缩。

3.理顺空间规划关系,统筹区域发展格局

出于城市自身的考虑,地方政府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重视本城市的发展,导致城市功能重复、园区遍地开花、产业集聚偏弱。理顺空间规划关系,包括部门间规划的横向关联关系、上下位规划的纵向指导关系。部门规划的横向衔接,体现在主体功能区划的开发导向、城镇体系规划的城市定位与功能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用地规模三者之间应互相匹配;上下位规划的纵向指导,体现在下级城镇政府在设定城市开发边界时应服从上位规划的要求和安排,同时也对上位规划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格局、设定区域内各级城镇空间开发方向的管理要求。这也顺应了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建立空间规划体系,推进规划体制改革”任务。

4.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切实加大执行力度

2006年新版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提出“研究城市增长边界”,并未将其列入规划强制性内容。新型城镇化导向下,应落实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任务,使之由浮于形态研究的技术手段实现空间增长管理的政策功能。一方面要有相对完备的顶层设计,保障有效制度供应;另一方面要创新一系列配套政策工具,有效释放城市开发边界的限制和引导效应。

(1)研究城市开发边界设定管理的立法工作。选择有条件的城市或区域,试点推出地方法规、管理条例,使之具备法律层级的强制性效力,统领各项规划、开发、建设活动。

(2)创新税收调节手段。如调节城市开发边界内外税率,加大边界外部的开发成本,以经济手段限制边界外部的城市开发、农地占用,将高效的开发活动引导至边界内部。

(3)创新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运营市场化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手段,在具有竞争性的城市公用事业引入市场化机制,扩大市政基础设施覆盖面、提高服务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提升边界内土地价值。

(4)强化开发权管理。通过开发权的购买、转移,控制特定地区内土地的开发时序,或是引导城市开发建设活动从被保护地区转移至适建地区,以权利流转实现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对城市土地价值的最大化利用。

上一篇:扼住命运的喉咙(纯英文演讲稿)下一篇:轧钢厂工艺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