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习课

2024-04-25

和复习课(通用11篇)

篇1:和复习课

整理和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的内容,完成练习十三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立体图形知识,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和它们的体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①圆柱、圆锥的模型各一个;②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③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④分别画有圆柱、圆锥立体图形(标有各部分名称)的投影片;⑤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教师:在这个单元里,我们学习了两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圆锥。知道了它们 的特征、学会了如何求出它们的体积等知识。现在我们就来整理、复习一下这些知识,以便加深认识,并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复习圆柱

1,圆柱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柱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柱。)

有什么特点?(圆柱是立体图形,圆柱有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侧面是一个曲面。)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将圆柱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指出“举例”一栏要填写在日常生活中形状是圆柱的实物。

2,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的表面展开图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侧面是指哪一部分?

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底面的周长×高)

为什么要这样计算?(因为:底面的周长=长方形的长,高=长方形的宽)

圆柱的表面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圆柱的侧面积十两个底面的面积)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2题的第(1)、(2)小题,第3题上半题求圆柱表面积部分。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3.圆柱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柱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底面积×高)

计算的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把圆柱切割开,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使圆柱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的体积。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推出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圆柱体的体积计算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SH)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上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二、复习圆锥

1.圆锥的特征。

(1)教师出示画有形状、大小以及摆放位置不同的几个圆锥的投影片。先让学生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这些图形叫什么图形?(圆锥。)

圆锥有什么特点?(是立体图形,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圆锥的高。)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教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

指名让学生说一说简单的测量方法,学生说完以后,教师加以概括,并举起一个圆锥模型,提醒学生不要把母线当做高。(教师不说母线的名称,只在圆锥模型上指出来。)

(2)做第55页第1题的下半题和第2题的第(3)小题。

让学生格圆锥的特征自己用简单的词汇填写在表中。教师提醒学生:“举例”一栏要填写自己知道的形状是圆锥的实物。

2.圆锥的体积。

(1)教师出示画有圆锥体的投影片。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用底面积×高,再除以3。)

计算圆锥体积的字母公式是什么?(V=    SH   。)

这个计算公式是怎样得到的?(通过实验得到的,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做简单的板书。

(2)做第55页第3题的下半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此时,在黑板上已经形成了本单元所学圆柱、圆锥知识要点的板书。教师可根据 这些要点进行小结。(略)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十三的第1题。

读题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通风管有没有上、下底?(没有。)

这道题的第一步是求什么?(是求一个底面周长是34厘米、高是80厘米的圆柱的侧面积。)

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十三的第2题。

读题后。指名让学生回答:1升是多少立方分米?

然后让学生独立做题,教师行间巡视,提醒学生看清题目后括号里的要求。做完以后集体订正: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3题。

篇2:和复习课

1、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复习课,学生面对的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容易失去兴趣,觉得枯燥。这节课中我将整节课设计成个去动物园游玩的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把练习、知识融入到情景中,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巩固归纳了知识。

2、重视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学习必备的素养之一。这两个素养在解决问题的教学时是最好的训练时机。在这节课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要求是:做到有条理,最好能多角度。表达要求是:用数学语言说完整的话。大部分学生达到了会观察、能表达,根据图意完整的叙述题意,并根据问号所在的位置提问题,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篇3:小学数学整理和复习课模式探讨

一、明确目标确定范围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程度不同的情况, 合理安排好每一节整理与复习课, 制定好整理复习的目标, 有计划、有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整理复习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提高每一个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水平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通常有下列两步: (1) 教师认真研读《数学教学用书》和课本, 并结合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整理、复习目标和复习的重难点。教师根据复习目标对复习内容先行整理, 在整理过程中批注需重点掌握的内容。教师整理完后, 要先做一做课后相关习题, 并充分预设、构思循序渐进的拓展练习。这个过程很重要, 只有教师充分准备, 整理复习才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师根据复习目标要求, 提前一天告知学生下节课的复习内容, 要求学生将复习内容作为家庭作业, 利用课余时间整理相关内容, 防止概念生疏, 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本或相关材料中的习题, 记下自己复习中的困惑之处, 以便课上交流。这一环节无疑使复习课的教学时间向课前延伸了。

二、交流展示整理成果

这一环节的操作过程是: (1) 让学生交流课前自我复习的情况, 说说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 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调整自己课前预设的教学起点, 使复习更具实效, 更具针对性。为了方便学生在自主整理过程中把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我在平时教学中就规定用统一的作业本做整理复习本, 并在教学中有机渗透整理知识结构的基本方法。如列图表结构整理法 (比、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树状结构整理法 (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网状结构整理法 (因数、倍数部分的众多概念) 以及伞状分析法等, 甚至可以用手抄报的方式进行整理复习。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 并且可以用彩色笔进行标识。 (2) 交流过程中让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整理成果, 师生互相参观并听取汇报。教师既要引导大家提问, 更要鼓励“小老师”上台大胆地向台下的学生提问, 让台上台下的“师生”互动起来, 所提问题由学生自行解决。接着,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每组中优秀的整理成果, 或者展示某一小组成员的整理作业, 让学生互评, 指出其优缺点。这个过程是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小组汇报交流, 既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又能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3) 这一过程中, 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 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时, 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 帮助其解决问题。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 了解各组整理复习的情况, 便于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整理、复习的起点:要了解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得很好, 复习时只要过渡一下;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掌握得还不到位, 复习时应该成为重点……这样可以使复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另外, 学生在交流复习心得的同时, 教师可适时板书相关概念, 为下一环节学生的梳理建构作好准备。如总复习“线和角”一课可以这样设计:教师课前布置整理复习任务, 回顾小学阶段关于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方面学习了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自己复习, 并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整理成果, 教师适时评价。有的学生可能只整理了部分“线和角”的特征,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整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的图形及各自特征;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教师整理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各类线和角的联系与区别,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你认为哪一种整理方法好?这部分内容有哪些知识要点?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小结。

三、自主梳理引导建构

整理与复习课应善于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复习交流时涉及的相关知识, 形成知识之间的结构联系。这一环节中, 教师根据复习内容的相关概念, 以及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各小组提出的在整理中碰到的疑惑, 师生一起梳理出本单元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表。教师可出示自己整理的图表, 并提示本单元的重难点, 然后让学生加以比较, 在比较中升华认知。如在复习“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时, 经过学生的课前整理和课中交流, 梳理时让学生思考:圆柱、圆锥分别由什么平面图形旋转一周得到?直角梯形绕着直角腰旋转一周又可以得到什么立体图形?这样就拓展沟通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静态的数学知识, 还可以体会到动态数学知识的生成, 同时也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空间观念等。如果把罗列知识点看作是整理的初级阶段, 那么沟通联系、梳理成网则就是整理复习的高级阶段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所限, 一般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图形的特征和相关计算公式, 而不能对公式的推导和图形间的转化进行梳理, 对知识的理解就会停留在浅显的水平, 不利于思维的发展。梳理中,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使学生掌握整理的基本方法,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这时再让学生自己补充整理过程中疏漏的地方, 使学生整理意识不断增强, 整理能力不断提高。在“自主梳理、引导构建”的环节中, 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既要“求同”———将知识点联接起来;又要“求异”———把各知识点分化开来, 这才是整理的好方法。

四、练习拓展提升认知

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复习课的目标之一。复习不仅应着眼于知识的巩固, 更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复习课的练习不能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 复习课中的练习应该从基础性向综合性过渡, 应更具有层次性和拓展性。所有的练习题, 课前教师应有所准备, 练习时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取舍。 (1) 基础性练习。可以针对学生交流时出现的问题、教学重点或难点, 设计以判断、辨析、比较、改错为主的练习题, 目的在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 这是最基本的练习。 (2) 延伸性练习。这种练习题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难度比基础题高一些, 要让全班大多数同学能接受, 题型设计以动手操作实践题和稍复杂的计算题为主, 也可以设计成开放性习题, 如补充练习题的条件或问题后再计算;习题的答案不唯一;或者体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等等。延伸性练习对层次不同的学生都有训练作用, 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性练习。可以是各小组收集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以及教材中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拓展性练习应具有一定挑战性, 有些题目的数据还必须到生活中去进行调查、测量,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探讨, 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适当指导、点评, 鼓励学生课后回到生活中去进一步调查验证。当然, 这些练习的形式不是每节复习课都要有所体现, 客观上时间也不允许, 但不同内容的复习课, 练习的形式应有所侧重。另外, 练习中应适时渗透一些解题思想、解题策略, 以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4:让整理和复习课充满活力

现代数学教学论从三个视角指出:(1)系统梳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功能。(2)巩固扩展,弥补知识,让学生自己再现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理解知识,查漏补缺,扩展至观念以外的边缘知识以及它们的关系。(3)促进知识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总之,整理复习课是以巩固、梳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并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

怎样让整理复习课活起来呢?我认为应以上面理论为依据。整理复习课前,教师首先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梳理,组合,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背景进行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由此来唤起学生的探索、思考、理解等思维活动。

一、在整理复习思考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要重视课前谈话,呈现所学的知识系

如:我在教学“表内除法(一)”的整理和复习课时,上课伊始,我用口号式的谈话,师:谁的注意力最集中?生:我的注意力最集中。师:谁的笑脸最灿烂?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我对学生的表现非常满意,于是在黑板上画了一朵大大的红花奖给学生,学生特别高兴,这样就酝酿了良好的学习状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与学生共同回忆,将本单元的知识点板书在5个花瓣上,这样,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一目了然。

二、在整理复习的练习设计上,要符合儿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练习设计时,首先要吸引学生,让学生陶醉其中,参与其中,产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因为再好的练习也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在强大内驱力的作用下,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地学习,这样的练习才能使课堂活起来。

同时,在练习的设计上重视与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紧扣时代脉搏,而不是做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圣人”。如:在教学第三册厘米、米的整理与复习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进率的重要性,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你用米尺测量下你身边某个物体的长度,可两人合作,然后向大家汇报。大家很快找到了目标,有的测桌子高度,有的测椅子高度,有的甚至测了同学的裤子、上衣、鞋子的长度,每个同学都动起来了。这样,使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三、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有趣的游戏能使学生产生快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整理与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解决问题的练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师:啪、啪、啪,谁的坐姿最好。生回应。师:我们来做拍手游戏。师:啪、啪、啪,你们比我多拍两下。生:啪、啪、啪、啪、啪,我们比你多拍两下。师:啪、啪、啪、啪,你们比我少拍三下。生:啪,我们比你少拍三下……这则游戏使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提高复习的趣味性,达到“玩中学”“趣中练”的目的。

因此,我认为整理复习课教师不要只让学生一味单调地练习,

使他们成为做题的机器,而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留较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或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练习中多一些数学思考,多一些真实的情感体验,多一点练习快乐,使我们的整理与复习课多一些“春意”,使整理与复习课堂充满活力。

篇5:和复习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从数的认识、分成、加减法、实际应用几个方面,系统的对本单元知识的梳理,加深学生对10以内数的认识,并能够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为20以内加减法的学生打好了基础。学生有两个方面存在问题:一是学生不能认真的审题,二是不能细心的计算。这两个问题也直接导致学生做题的正确率,影响学生的自信心。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处于起步阶段。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整理与复习的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复习的内容,适当地引导学生主动地整理知识。

 

篇6:圆柱和圆锥复习课教案

实验小学 唐永胜

复习内容: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复习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方案二:小黑板、圆柱体实物小刀)学具准备:小组学习卡

复习方法:自主探究 与 合作交流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我发现同学们都在地仔细看大屏幕,我想知道你从屏幕中看到什么?(知道老师名字、单位;画面是采伐工人工作情形;还有在思考问题的淘气)

我们这节课就与淘气一起从一根木头开始我们的数学学习。(课件:呈现一根圆木)

3、回顾与圆柱有关的知识。

师:同学们咱们仔细回忆一下与圆柱有关的知识,谁能站起来说一说?

生: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是曲面,展开后是个长方形。

板书 :

圆 柱 的 圆 锥 的

特 征

......特 征

......二、观察讨论,提出问题

1、屏幕呈现圆柱体木头底面直径20厘米,高30厘米。师:现在你又得到什么新的信息呢?告诉了我们什么条件? 生:它高30厘米,底面直径20厘米。

2、计算圆柱的体积与表面积。

师:现在老师想问你们两个问题,考考大家,你知道我会问哪两个问题吗?(你能计算这个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师板书:体 积

表面积

(1)、学生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要求只列式不计算。规定时间完成,(师数数)

(2)、反馈交流学生练习。

(指名上黑板或生诉师板书)

积:3.14 X(20/2)2 X 30

表面积:3.14 X(20/2)2 X2+3.14X20X30

3、进一步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相关问题。

师:咱们仔细观察这个木桩儿,结合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以及我们的生活实际,展开你们想象的小翅膀,看看你们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看看谁提的问题最有创意。(1)、同桌讨论交流。(2)、全班交流后,问题归类。

刷——

生:我们给这跟木头刷油漆。

师:刷油漆有几种刷法?

生1:刷侧面象刷柱子一样刷,要刷多少面积,我想就是刷侧面求侧面积。

师:你真会联系生活,好哪位同学来说说怎么列式算侧面积。板书:3.14X20X30

还能怎么刷?

全刷?全刷就是什么------

生:就是表面积。

生2:把圆柱立在地上刷露在外面的面。

那咱们帮帮这位同学,马上列式不计算。

板书:3.14 X(20/2)2 +3.14X20X30

师:除了刷油漆还有什么更有创意的问题呢?

切——

生1:把圆柱劈(切)开算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怎么切?

生:纵切,沿直径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哦,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长是直径宽是高的长方形。

板书:20X30X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除了这样切还能怎样切?

生:横切,沿一个底面的水平面切开,求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来解答?

生:就是增加了两个底面积。

板书:3.14 X(20/2)2 X 2

师课件演示加以验证。(方案2:让学生动手切圆柱形萝卜)

师:刷也刷了切也切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削——

生:把这跟圆柱形的木头削成最大的圆锥形的,那么这个圆锥形的木头体积是多少?

师:削成最大的圆锥该怎么削呢?老师把削的过程用课件表现了出来大家想看看吗?(课件呈现圆柱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的过程)

生:削成的圆锥和圆柱底相等、高也相等,象削铅笔一样削。

等底又等高,你能算这圆锥的体积没有呢?

板书:3.14 X(20/2)2 X 30 X 1/3

有没有同学能口算这道综合算式?(计算技巧的训练)

三、拓展应用

1、拓展应用一。

刚才我们和淘气围绕一跟圆木探讨了好多的问题,现在淘气有几个问题不明白,他需要请教各位。请看——(1)、出示课件的判断题。(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小组长手上有一张答题卡,每小组统一意见后答在答题卡上。(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比赛,在规定时间内通过集体的智慧,看看哪个组能全答对。(3)、小组代表上黑板公布结果板书出来,或读出结果老师记录。

2、拓展应用二。

师: 似乎有些组不服气哦,不要紧淘气还有问题。(1)、出示课件的挑战自我。(方案二:出示小黑板)

师:同样小组长手上答题卡的第二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小组讨论交流看能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3)、小组反馈探究结果。

(如有困难,用课件提示引导解决或留到课后探究。)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个成语就是“殊途同归”,这是解决刚才的问题的金钥匙,希望同学们在成长的路上永远带这它,它会为你开启一扇扇智慧之门!

板书设计

复习课

圆柱的 圆锥的特 征:......特 征:......体 积:

3.14 X(20/2)2 X 30

体积: 削3.14 X(20/2)2 X1/3

3.14 X(20/2)2 X2/3

3.14 X(20/2)2 X2+3.14X20X30

3.14X20X30

3.14 X(20/2)2 +3.14X20X30 表面积:

纵: 20X30X2 切

横3.14 X(20/2)2 X 2

《圆柱、圆锥复习课》教后反思

实验小学 唐永胜

整理与复习课,一定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收集、整理、交流己学过的知识,通过条目、表格、框图等形式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把学过的知识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系统。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自行设计的能力与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次数学组公开课,我上的是《圆柱、圆锥复习课》。本次复习课,我首先引导学生将本单元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即:让学生思考并总结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随着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整理出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些知识点包括:

(一)圆柱圆锥的特征,在特征利特别强调了圆柱和圆锥的高及特征。

(二)圆柱的体积及表面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圆锥的体积的基本公式和补充公式。

(三)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四)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及求什么、怎样求,并用课件形成基本公式。

复习完这些知识点,我以一根木头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本节知识。随后进行的拓展,使孩子们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巧妙地设计和整理。我觉得这节复习课还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三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是注重情景创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的这个情景是我在备课时,学习别人的长处学到的,但它有不符合我们的地方,我就做了相应的修改,就形成了适合我班现状的情境设计;这个情景深刻而有趣,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学习的氛围里。

二是关注生本教学,实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在课的主体推进部分,我尝试让学生自主思考,提出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独立解答,在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中达成了对本节知识的再认识。

三是精巧设计练习,达成学习的轻负高效。整理与复习课的练习设计是非常重要,本节课的练习设计,我注重尊重了教科书上的练习,又选择与其内容相近而形式多样的习题,让学生“视野开阔”;其次,既重视有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也注意综合性的练习;最后在练习的内容和要求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挑战性,以

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新理念下,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有些学生得到最基本的发展(学困生),有些学生得到更多的发展(优等生)。

本节课还存着诸多不足:

一、对于圆柱圆锥的计算数很大,很难算对,本节课堂上没有教给学生如何计算较大的数,没有教给一些技巧和方法。

二、对于本节课的许多练习题都是由教师预设的,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是缺乏学生出题能力的锻炼。

篇7:观察物体整理和复习课教案

胜园街道中心学校 于述国

教学目标 :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教学难点 :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教学过程 :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画面)观察水面倒影

根据字母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生活中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小组探索:

1、“我能做”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篇8:和复习课

一、问题梳理, 让学生生长数学结构

对分散、静态的知识点回顾梳理, 形成线状的数学认知结构, 是数学复习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随意性的一问一答式“零敲细打”, 或放任自流的“信马由缰”, 都难以让学生发现、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更无法经历知识网络的生长之旅。因此, 在单元整理和复习中, 应注意以问题为生长点, 通过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 有效地把所要复习的知识串联起来, 让学生主动生成具有生长力的知识结构。

如, 复习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时, 教师以“请你介绍圆”为主线, 提出如下一系列问题:

问题一:“在这张纸上画一个最大的圆, 怎样找出它的圆心与直径?”“如果让你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 怎么办?”学生通过讨论, 提出了重合对折、直尺移动、外接正方形再连对角线等多种方法。

问题二:“圆的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谁来介绍一下?”让学生进一步沟通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问题三:“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让学生交流再现圆的相关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问题四:“半径是2厘米的圆, 它的周长与面积相等, 对吗?”引导学生对“争议”问题讨论, 深化认识, 破解难点。

上述复习教学中, 通过“用学过的知识介绍这是一个怎样的圆”这一核心任务作驱动, 围绕一系列核心问题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在经历多方对话、多维思考和多向反思的过程中, 理清圆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 形成一个整体的认知结构, 使原本散乱的知识串成链, 连成片, 结成网, 培养了学生“窥一木而见森林”的回顾梳理能力。

二、专项训练, 让学生生长数学技能

弥补缺漏, 温故知新, 是数学复习课的又一重要任务。教师要针对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认知难点、盲点、冷点, 精设专项练习, 让学生不仅“习旧”, 而且“知新”, 主动生长新的知识技能, 促进认知水平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习题的设计中, 不能简单地重复“炒旧饭”, 而应精选典型习题, 一题多练, 一题多用, 旧中生新,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更高水平建构。

如, 复习“小数除法”时, 出示以下习题让学生列竖式计算: (1) 6.3÷0.75 (2) 2.73÷0.13 (3) 0.12÷0.5然后组织如下训练:

1. 议一议:

6.3÷0.75得8, 余数是30还是0.3?为什么?如何根据商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小数除法中余数的处理技巧, 有利于学生化解难点, 夯实小数除法计算技能。

3. 变一变:

“用商不变的规律计算0.12÷0.5, 商是0.24, 还有别的算法吗?”从而让学生提出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上2, 即0.12÷0.5= (0.12×2) ÷ (0.5×2) =0.24等另类简便算法。然后让学生用一题多算方法计算0.12÷0.25, 0.12÷0.125等习题, 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上述教学中, 以三道典型习题为依托, 在列式计算的基础上, 通过议一议、用一用、变一变等拓展训练, 有效帮助学生扫除小数除法的计算障碍, 让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算理理得清, 计算难点破得深, 计算方法用得活, 特别是通过第3题的拓展训练, 让学生跳出单元知识框框, 在不变中求变, 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灵活计算能力。

三、变式导联, 让学生生长数学思想

对于数学复习而言, 除了回顾数学知识的本义外, 还要进行意义的沟通、运用的拓展和思维的提升。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数学学习的策略方法等,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复习时, 不能仅满足于“知其表”, 更要“究其里”, 既要重视常规练习, 也要注意变式训练, 引导学生挖掘知识技能背后的思想方法, 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灵魂。

如, 复习“多边形的面积”时, 让学生亲身经历如下数学活动, 在“变式”中揭示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领悟数学思想方法。

1. 计算面积:

方格图呈现上底3分米, 下底5分米, 高2 分米的梯形, 让学生计算出梯形的面积。

2. 想象探究:

能否把梯形想象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3. 课件演示: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 (或下底) 慢慢缩短, 两腰上端 (或下端) 逐渐靠拢成三角形以及梯形上底 (或下底) 慢慢延长 (或缩短) 逐渐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下图)

4. 反思内省:

原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相通的, 都可以统一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上述复习教学中, 以梯形为纽带, 在计算面积、想象探究的基础上, 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动态演示梯形上底 (或下底) 的变化过程, 使静止的图形动起来, 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沟通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而且在观察、比较和思考中, 领悟到量的守恒、变与不变、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有效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升策略性、方法性经验。

篇9:《地球和地图》复习课教学设计

1.复习运用地球仪,说明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3.复习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五带的划分界限及其范围。

4.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5.复习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别方向,识别图例。

6.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判断坡度陡缓,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难点

1.复习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复习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山体部位。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介绍全国“防灾减灾日”的由来。这节课,我们将以当年的汶川地震作为背景,结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中的重难点进行复习,希望大家在复习地理考点、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对当年地震的简单介绍。

材料: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大地震,震中位置是北纬31度,东经103.4度。此次地震波及面积大,东南亚、东亚及部分中亚地区都有震感,地震的破坏性强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完成与此相关的6个题目。

1.下列对“5·12汶川地震”震中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N31°,E103.4°B.S31°,W103.4°

C.31°N,103.4°ED.31°S,103.4°W

【生】学生回答。

答案:C

【师】这题的考点是经纬度的字母表示。首先,大家要熟记4个字母代号:北纬——N (North);南纬——S (South);东经——E (East);西经——W (West)。它们对应了英文单词东西南北的首字母。其次,我们还要注意经纬度字母表示的格式:度数在前,字母在后。

2.以下能正确表示震中P点大致经纬度的是( )

弱也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变化。6月正值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西风带也北移,英吉利海峡南侧受副高影响,此时南北温差小,气压梯度力小,西风强度减弱,所以海上风浪就小,有利于渡海登陆。

【战例9】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了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致使埃及西奈半岛遭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最终失守。那么埃及的雷达到底是受什么因素的干扰呢?

解析:是受太阳活动的影响。当太阳耀斑爆发时,释放出来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干扰地球电离层,从而导致通讯衰减或中断,雷达很难捕捉到飞机发出来的无线短波信号。

其实,地理知识的利用领域非常广,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断丰富自身地理知识的同时,善于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做到学以致用,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篇10:比和比例复习课教学反思

复习课不能等同于练习课。很多粗心的老师都把复习课上成单调的练习课,一节课下来从头到尾只注重练习,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整理及学生整理知识能力的培养,每节课如此反复地进行,学生练得多觉得累,老师评讲多了也累,到头来师生双方都弄得疲惫不堪,从而对复习课感到厌烦。我个人认为,复习课既要帮助学生系统整理过去的知识,也要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同时结合相关的实际应用,达到加深理解、巩固旧知、灵活运用的最佳效果。

复习课既要让优生“吃得饱”,也要让中下生“吃得消”。每个班都有优生和差生,我常常听到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抱怨:“老师,上复习课真的.很无聊,上课讲的内容我们都学过了,都会了。”可是,对于成绩差的同学却不一样,虽然都是学过的知识,但他们却有很多知识都没掌握好,甚至有些知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复习的时候,部分中下生还是“一头雾水”,一个问题反复习问了好几个同学还是回答不出来。这样一来,成绩好的同学就觉得不耐烦了,他们上课无精打采,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篇11:和复习课

(2011-06-14 20:32:44)转载杂谈 ▼

标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总复习计划和复习课教案

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一、小数 二、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三、空间和图形

四、统计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总课时:7课时

分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一)……………………………………………………… 1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1课时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课时 三角形…………………………………………………………………………… 2课时 位置与方向 ………………………………………………………………………1课时 统计 ………………………………………………………………………………1课时

总复习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 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复习概念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34/10000改写成小数(); 3/1000改写成小数()0.25写成分数(); 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是0.3(2)由0.56到0.056是()。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内容:小数的性质和意义

(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

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厘米 1.46米=()毫米 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 1吨25千克=()吨 52米4厘米=()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 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课本P125 小数 P128 1、2、3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教学过程:

一、口算 1× × 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240×(100÷25)=240× 4 =960 5× 12-12× 12+12)=5×(0+12)

=5× 12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 78)(41-16)×(89-64)(375+31-16)×(89-64)

2、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3、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 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第四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

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1)三边相等

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第五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画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

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注意:基础概念题,主要是给学生对知识做个梳理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画高:

注:重点也是难点,放慢速度,让学生用幻灯展示作业,大家来评一评做对了没有。学生说一说画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1、用三角板画垂线,用虚线

2、要标上垂直符号(五 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总复习——位置与方向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复习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复习过程:

1、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 °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结合练习卷5

5、课堂小测

一份小练习,巩固知识

第六课时 总复习——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1、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

9、根据1997-2003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2000的变化情况)(3)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P131 14 根据我国1997—2003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第七课时 总复习——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一课三练》P52-P55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复习过程:

2、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2)8×(11×125)(3)25×11(4)72×125(5)54×99+54(6)3900/25/4(7)(100+4)×25(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3、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4、填空 1、2、3、4、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5、6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5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6、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2)统计图

上一篇:点灯高中作文下一篇:土木工程答辩准备